电工电子技术培训范文
时间:2023-09-25 18:2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工电子技术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实践基地;创新能力;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44-02
一、引言
《电工电子技术实训》是以实践性为主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不仅涵盖了电工电子技术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还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和进行自主设计的平台,实践基地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学生实践训练的入门向导。
知识结构是人才素质的一种“无形”存在,能力则是知识的有形体现。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对学生的教育也从理论教育提高到理论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我们要培养综合性人才,其能力结构中不仅包括敏捷的抽象思维能力,而且还应有实践性很强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存在的几个问题
原有《电工电子技术实训》课程中,虽然重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但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从教学形式上说,主要是在实训教室里,先由教师讲授原理、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再由学生按照原理图和操作说明实际动手操作,学生只要被动地“照葫芦画瓢”完成操作就行了,极少有自己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无法得到充分调动。
2.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实训内容一般都以实训教室现有的设备,和从市场上购买的成套的电子产品“套件”组装为主,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所学课程和知识体系的联系有限,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跟生产实践联系不紧密。面对竞争激烈和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当今社会化生产的条件下,学生很难实际动手体验,所以对许多与实际联系密切的知识的认知还只停留在书本上的文字与图片中。
针对上述现有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电工电子技术实训》课程不仅要将原来的学时压缩到少而精,还要着重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最大的自主空间,尽量挖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三、电子技术实训培养模式改革的目的
1.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参加电工电子技术实训,不仅使学生学到基础知识,初步掌握操作技能,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大学教育而言,就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是创新的源泉,要想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就先要抓住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不仅提高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还能够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认识。总之,通过学生在各个层次上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对学生在毕业后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有着深远的意义。所以,电工电子实训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不仅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科学实验和独立工作能力,激发他们的科学创新潜能,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电子电工实训是大学生在大学中重要的一门科学实验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还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实训过程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维。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各自的学习情况精心设计,安排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设计制作自己的设计发明作品或电子小产品,帮助学生带着兴趣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首先是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电工电子技术实训的课程内容较多,特点各异,就拿电子工艺课程来说,它涉及面广,实践性强,很多内容属于经验和技巧。针对这门课程的这些特点,在实训中,我们采取“激发式”教学,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教授焊接技术时,在讲课前先安排一定学时的焊接练习,让同学们在没有基础知识的情况下,自己动手,自由讨论,结果不少同学发现了很多问题,然后再开始教授有关工艺知识,此时学生不仅听得认真,抓住重点,能够对症下药,在较短的时间里就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练习,入门很快。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老师再讲解焊接操作技巧和质量控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学生找到不足,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起到了训练的效果。使学生由被动的“听讲”变为主动的“学习”,上课的效率和教学的效果远远胜于原有的教学模式。此外,在每一次的焊接练习中,我们只为学生提供导线等基本器件,而具体的焊接造型由学生自己设计,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想象力,如果遇到困难和问题,可以和教师进行交流,探讨,研究出更合理的方案。因此,每次练习完,学生的作品总是千姿百态,好多同学设计出了让老师都感到惊喜的优秀作品,充分体现了创新教育的思想。只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把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自己的想法结合在一起,才能在复杂的实际情况下应对自如,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篇2
一、专业设置要细化
当今电子技术日新月异,图像显示平板化,液晶、等离子、柔性显示取代CRT已成定式;信息制作、传输、接收及处理数字化,如2015年数字广播完全取代模拟广播;智能软件升级使电子电工产品人性化,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等等这些也给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专业带来了冲击。现有课程体系、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的要求,特别是仅仅有家电维修、维修电工的电子专业逐渐走向低谷,
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对电子专业进行了各种学制,专业的细化。在电子类专业中开办了电子电器装配专业、声像制作专业、声像调试专业、通讯网络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有线电视及监控(CHTV)专业、家电维修专业、电气自动控制(PLC)专业、制冷专业等;而教学呢?在第一学年教学相同的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第二学年分类教学,不同专业学生安置在不同工厂不同岗位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假如工厂需要订产品、数码产品、通讯产品的装配工多,我们就对应地大量培养;若市场需要大量电子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人员,我们就大量招收。总之职业中学办专业一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二、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1.加大基础课程教学力度
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及相配套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技能训练等。通常我们所指的电子专业的基础课程包括:《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这些课程的学习是相当重要的,是日后整个电子专业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只有宽口径、厚基础,加大基础课程教学力度,才有学生日后发展的余地。职业技术教育不是纯理论教学,而是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安排中,适当地压缩原有分立元件电路的教学内容,增加、强化集成电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相关课程内容的教学安排,对学生是有益的。
2.更新课程结构安排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一些传统的技术和技能正在被计算机技术所取代和淘汰。一些新技术、新元件的使用,新工艺的要求都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为此,必须及时增加新技术、新器件应用课程的安排。职业技术教育是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但这绝不等于培养"应知应会"型的人才。我们强调职业技术教育要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但不能忽视系统理论知识的教学。没有理论知识的指导,实践就成了盲人瞎马、低层次的循环,更何况现时社会许多高科技的新兴产业一线工作就是需要具备系统知识的高级技术人才。不断更新的新器件、新技术应用课程的安排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定程度的系统设计训练提高了学生的系统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具有教师素质,又能指导实际操作,具有工程师能力的教师。现代职业对就业者高素质的要求,从某一方面也可以说是对职业技术学校教师水平、教师专业素质的高要求。教师作为素质教育实施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首先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的队伍。即教师本身首先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能力,这主要表现在:
1.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能力。
只有对整个电子专业总体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有可能把握单科课程的作用和教学目的,才有可能灵活运用、不断创新,才有可能及时地将专业发展的新思想、新成果、新技术融人教学之中,才可能引导、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才有可能在教学中不断充实工程和系统知识,才有可能教导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2.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
强师出高徒,只有教师本身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的专业技能、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才能指导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才能在理论教学中充实实际应用的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把理论教学、课程实践、技能训练融为一体,才能使学生明确理论学习的作用,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和效果。
3.具有灵活的教学方法、精湛的教学技巧。
素质教育提倡的是启发式教育,反对的是填鸭式注入教育。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有可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和效果。为此,教师本身应具有较灵活的教学方法,精湛的教学技巧,较强的组织、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有效地把自己的知识、技能、经验传授给学生。
四、加强电子类专业实训教学基地建设
职高电子专业重在实用,因此,实训教学是职高电子专业教学的重点与核心。实训基地是加强实训教学的物质保证,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职业技能形成中具有独特的、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训基地建设要全面规划,加大投入,内外结合,形成优势互补。
1、建设实训基地要结合实际经济情况。
首先,充分利用本学校现有设备对实验室进行改造。其次,实训基地建设与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以实训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为依据,建设水平应与目前现场生产实际或近期生产技术发展的装备水平相匹配;注意实际生产、对外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对实训基地的功能要求,提高设备的技术含量。
篇3
【关键词】五级递进;技能训练;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电子技术”我校是机电类、信息技术类等专业的一门通用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模拟电子、数字电子、实验实训、综合设计等四部分内容。该课程以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有课程体系。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课程中引入了“五级递进”技能训练模式。即:“课堂教学――专业社团活动――特长教育――竞技教育――顶岗实习”。
2 “五级递进”技能训练模式
通过理实一体化课堂教育完成基本教学任务;通过专业社团定期开展技术讲座、专业技能培训、科技服务等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在特长班通过教师与学生一起开展各种科技制作、强化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在竞技教育中,根据职业院技能大赛的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顶岗实习,学生所学与生a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3 实施过程
(1)课堂教学
根据“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理念”,设计教学项目。每个项目的实施都将学生按3―5人分成若干个工作小组,合作完成。先由老师下达任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教师讲解有关知识点后,学生进行讨论,确定方案,制定工作计划,接着开始实施制作。在此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可以修正学生的方案,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随时接受学生的资讯,帮助学生解决难题。项目完成后进行总结评价。
(2)专业社团活动
学校为专业社团提供活动场地,为每个社团指定指导老师。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制定活动方案。通过专业社团定期开展技术讲座、专业技能培训、科技服务等活动,既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3)特长教育
对于在某些方面有特长和突出表现的学生,可以编组为特长班,鼓励他们积极发挥特长,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在特长班通过教师与学生一起开展各种科技制作、课题研究等强化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4)竞技教育
首先学校层面每年举行一次校级技能大赛,通过校级技能大赛培养选拔一批学生为省级(自治区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做好储备工作;在省级(自治区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根据国家职业院技能大赛的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顶岗实习
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不但为学生教学实习提供帮助,而且是教师下企业锻炼、提升技能和加强工程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校企双方可以较为深入的技术交流,学校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课程兼职教师 、实习指导教师,企业聘请学校教师担任技术顾问。企业工程师定期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开展技术讲座,学校也定期为企业进行新技术培训,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产品研发。
4 保障措施
(1)与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共同设计和开发学习领域,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提取典型工作任务,把教学过程和企业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
(2)将实验室的设备资源重新整合,按项目化教学进行配置。加大基础性实验和技能实训的力度,适当增加设计性实训环节难度和广度。
(3)改革实训室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实行三开放,即:实训室开放、实训内容开放、实训时间开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能力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性实验实训,在实验实训过程中允许学生有失败,并给予多次重做机会,直至成功。
(4)增强实训室的氛围,制作各种彩色实训挂图、基本器件表、基本原理图和基本公式等,使实验实训教学更加方便。
5 结语
近年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改善,专业社团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较好成绩。通过向用人单位发放调研问卷,统计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对我院顶岗实习学生、毕业生的电子方面的应用能力认可度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论职教课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点[J].职业技术教育,2015(12).
[2]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0).
[3]谢文林,林峰.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对职业教育教学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6).
[4]刘智运.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2-15.
[5]王伟,王建华,董鹏中,曲丽娜.职教师资基本素养标准开发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77-79.
[6] [德国]克劳斯.贝克.职业教育教与学过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67-73.
[7]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3-147.
篇4
关键词:信息化;电子专业;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2-0000-01
一、信息化与电子专业课程教学的关系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科技一直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主要表现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技术不仅成为了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成为课程教学当中最重要的手段和方式。
首先对于什么是信息化教育,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信息化教学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还有的学者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不论是哪种学说观点,都反映了一个事实,即信息化技术是信息化教育实现其目的的一种有效工具和手段。
信息化技术与课程教学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课程教学的发展演变不仅仅受到文化的影响,同样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是课程教学不断发展完善的重要动力。信息化技术同课程整合的实质是社会信息文化对当代课程改革、建设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过程,是信息化环境下传统课程体系和新课程体系及其文化重新建构的过程。电子专业课程教学作为课程教学的一种,也在不断实现与信息化技术的整合,信息化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也在不断推动着电子课程教学的发展。
二、信息化条件在电子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化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冲击,信息化教学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教学的时间、空间、资源上突破了限制。所以,信息化教学对于电子专业的教学来讲是有着巨大的优势。
(一)电子专业教学中使用了网络教学的方式。
电子专业本身就是一种信息技术发展的延伸,各种电子设备是信息化教学的主要依托,比如网络协作、Web Quest模式等。通过网络这一新的媒介可以将很多信息和电讯展示出来,网络的使用不仅可以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扩展,同时利用网络查询到现在关于电子学科的前沿动态以及前瞻性内容。另外,随着各种智能型产品的出现,教师在上课时可以通过网络进入这些产品的主页,将最基本的信息以及产品设计图的概况进行分析,这不仅节省了上课的时间而且可以使得同学们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意识,在面对一个新的电子产品的时候能够联想起电子专业的相关基本知识。利用信息化教学可以很好的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对学生心理研究,很多学生的集中时间只有15分钟,也就是说教师上课时如何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很多老师都是原封不动的将课本上知识重述一遍,这样既不能让学生很好的接受知识,很多情况下学生还会产生厌烦心理。但是,信息化教学搭配上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使用,在教授理论的同时,播放一些关于电子的一些图片及解说,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情境,使得理论的东西更加直观和易懂,同时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积极性。
(二)利用了网盘使得信息能够与学生共享,逐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思想也在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标准的改变,我们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思维扩散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所以,信息的扩大与共享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网盘的使用能够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自由的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个性化教育。
(三)电子专业教学中增加了多媒体教学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主要是基于多媒体技术和投影技术将很多相关的图片、动画能够更加清晰的播放,这样很多东西就不再仅仅是作为书本上死板的东西,而是将其能够生动的刻入每个学生的心里,这样知识的传授就更加容易。
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信息技术作为文化发展的一部分,尤其是计算机文化对教学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K罗宾斯&F韦伯斯特所说:“计算机文化欲以它‘改革化’的形式解放学生,赋予学生控制他们的环境和自己的能力,它能被有效使用,也能被误用;问题不仅如此,还应该比这更深刻。计算机已深深卷入改变我们自身的形象、改变权力与控制的关系之中。这不是暂时的误用问题,而是一个本质的、基本的方面,一个对‘改革化’社会控制的发展形式极为关键的方面。”所以,信息化的教学条件不仅仅有助于我们的教育改革,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三、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信息化的教学条件存在发展的必然,而且对于现代教育来讲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采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相应的问题。
(一)电子专业教学自身存在的问题
1.电子专业教学的内容与实际市场需求有一定差距
电子专业是依托于现代技术发展的一门学科,但是,电子专业作为基本的学科体系,它的传授仍旧离不开传统理论的讲解。所以,对于电子专业的一些课程来讲,虽然其理论化的程度很强,但是多是基于传统的电子技术的理论而言,很少能够跟上现代技术的更新换代,所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相对滞后;另一方面,课程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电子教学是一种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扎实的掌握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但是在很多高校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停留在传统电子技术上,很多新的电子技术还没有被纳入到学生学习的范畴中。然而很多大的企业所采取的都是比较高端的技术设备,仅仅依靠学校中所学取的东西是无法适应工作的要求的。
2.电子专业的师资能力不足
笔者认为好的电子专业的老师是需要两方面的能力,一是理论传授的能力,即结合现代技术的发展将电子专业的基本问题以理论的形式传达给学生。二是实践动手能力,即当面对一个全新的技术时,能够很好的将其具体的操作方式表现出来。在现阶段电子专业师资中,能够完全跟上时代步伐学会具体操作每个电子技术的老师的数量是匮乏的。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在于老师的个人能力的缺乏还有学校对老师培养的问题,不可否认,技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我们不能要求一个生活在70年代的人能够很快的掌握电脑,本身就是不现实的,但是,作为一个电子专业的教师,不能很好的掌握各个电子的操作是无法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更无法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所以,学校积极地对教师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进修等是非常重要的。
3.需要明确教育信息化的条件是以更好地实现教育为目的
在信息化条件下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授课时将关注点移向了单纯的科技手段,例如在利用信息技术仿真模拟实验时,过多的关注仿真模拟而忽视了课堂实验,或者是为了达到课件的美观化而专注于课件多媒体动画的制作而忽视了课件内容的整合。技术是手段,是工具,信息化教育产生的原因本质上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电子专业教学服务,而不是教学为了信息技术而存在。
4.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很多教师产生了焦虑现象
随着教学信息化力度的加大,很多老师都产生了一种焦虑心理。这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本身对技术的熟练程度不够;二是学校进行绩效评估的压力。电子专业是一门工科专业,对于电子专业的老师而言,熟悉各种电子设备和现代电子产品是一项必备的能力。但通过对教师信息技术掌握和应用情况的调查表明,目前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仍然停留在基础阶段。另一方面就是随着信息化条件的不断提高,学校对于师资能力的评估也越来越激烈。所以,在信息化条件下,很多老师承受着巨大的职业压力,同时,伴随着教育的改革信息化教学带给老师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
(二)电子专业的教学分析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理论、方法与技能的掌握与应用状况,直接影响着信息化教育的进程与效果。所以教师如何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进行电子专业课程的教学才是我们应该研究的焦点。
1.采取多媒体混合教学模式
顾名思义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在以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其他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混合使用的效果。在信息化的教学条件下,多媒体的适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单存适用多媒体会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过度关注多媒体课件而忽视了自己动手和动脑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在充分发挥多媒体功效的过程中,伴随着板书的方式,这样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产生最大的效果。例如,在对“支路电流”这一节进行指导时,老师可以事先将一些基本理论、概念、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板书的方式书写下来,另外利用多媒体将很多动态的图片进行演示,这样同学们在关注图片的同时会基于基本的理论进行思考,而不是单存的观看。
2.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方面
所以电子技术本身就是技术与理论的结合,所以单纯的知识讲授根本不能达到电子技术课程的要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把理论教学和技术实践结合起来。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轻视预备知识,盲目实践,结果收不到成效的问题。因此在学生操作之前,应先对学生的预备知识进行考核,这样能较为有效地督促学生学习。但因为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都进行手把手的指导,所以整体教学效果还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中实训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造就了学生追求成功的探索精神。当前实验室并不能做到随时为学生开放,为了使理论知识和实验充分结合,可以把部分实验器材搬到了教室,帮助学生下载电子实验平台软件EWB,使学生可以随时在电脑上仿真。实践证明这些措施都能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3.提高师资的专业能力和信息素养
师资能力的提高一方面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如前所述,教师在信息化教育的大背景下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熟练程度;或者因为压力而产生的焦虑心理;或者是传统教学思维的根深蒂固等等。这些情况看似很难解决,但是如果学校能够对老师进行集体培训以及在绩效评估时能够多从老师的角度出发,同时,老师自己进行自我提高,那么信息化的教学肯定能够对电子课程教学发挥很好的作用。
课程教学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它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要方式,在信息化技术同课程教学的不断整合的过程中,信息科技作为实现电子专业教学质量优化的一个工具,一位助手,是使电子技术课堂充满活力、促进学生增强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推动教育改革和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动力。
参考文献:
[1]贾巧云.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探析[J].理化生教学与研究,2013(14).
[2]张伟平,杨世伟.高校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基于设计的研究[J].课程与教学研究,2010(01).
[3]朱燕子.基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电子电工课教学[J].科学技术.
篇5
[关键词]高职 项目化 机电一体化 实训基地 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178-02
制造业影响着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制造业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总额中占据着重要的份额。随着经济的转型,我国的制造业基础虽然比较完善,但是制造业生产结构不合理,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核心,其发展严重滞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机电装备需要开发和应用。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建设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从而带动产业集群的崛起。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制造业人才的“孵化器”,培养的机电一体化高技能人才应当以区域或者行业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除培养学生掌握有关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具备熟练的操作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开发与利用基于项目化的高职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有利于培养机电一体化高技能人才。
一、开发与利用基于项目化的高职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目前,许多高职毕业生在进入就业岗位之初不能迅速适应岗位的工作要求,专业技能不足,主要表现在:专业能力不突出,不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动手能力差,不能按时按量地完成工作任务;缺乏实践经验,没有应用创新能力等。同时也缺乏职业素养,主要表现在:职业活动能力欠缺、责任心不强;团队合作意识薄弱,沟通表达能力不强等。此外,许多在校生对专业目标认识不清、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差、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低,甚至有学生表现出对未来职业生涯迷茫,认为学无所用,这些现象值得高等职业教育者深思。
笔者经过走访和调研得知,大多数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是:基础扎实,会操作新设备,维修能力强,对新技术接受能力强,具备一定的设计开发能力,具有创新精神。有些企业还提出了具体要求: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熟练的设备操作能力,熟悉设备的机械结构和控制系统的电气设计,掌握机电设备的机电联调,掌握设备维护维修所需要的综合知识,具有生产管理知识,有一定实际经验,知识面广,能独立完成设备元器件的选型、安装、调试和精度优化,具有设备的设计改造能力。同时,要求毕业生掌握设备工作原理和结构知识,掌握机电设备接口技术、PLC技术、参数设置和机电联调知识,具备设备操作、机械和电气系统的调试和维护维修能力。
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传统的实训方式是教师示范一次、学生重做一次,简单、枯燥,学生往往学不到知识。不管是传统的理论教学还是传统的实训方式,其结果只是学生知道做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教师照本宣科,不能发挥教学水平;整个学习过程单一,没有动力、没有目标,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劳动市场的需求,在竞争中没有优势。
以工学结合、行动导向、项目载体、任务驱动、素质渗透、学生主体、理论实践一体化等为精髓的项目化教学法是当前职业教育提倡的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一种,也是国际国内备受推崇的效果突出的职业教育方法。项目化教学法将传统的以掌握知识为主线转变成以技术与技能培养为主线,解决高职学生存在的客观问题,要求学生去做而不是去抄;通过教、学、做一体的整体教学方案,使学生掌握技术、提高技能。在采用项目化教学法的教学中,知识层面由浅入深、培养能力由单一到综合、技术技能水平由低级走向高级。在此方案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引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完成实训项目、做出作品的过程,达到掌握知识并且运用知识的目的。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当学生不懂,做不下去,便会自主去问、去听、去学,因为有了目标,才有动力。将传统的课程作为项目,项目中设置不同任务,任务难度由易至难,对每位学生因材施教,有效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自动适应工作,树立学习信心以及今后就业信心。在项目化教学中,做是学与教的基础,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教与学互相渗透,如图1所示。而要最大程度发挥项目化教学的效果,就需开发与利用基于项目化的高职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
二、基于项目化的高职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开发与利用策略
(一)建立真实性实训基地,创建互联式教学环境
为了实现机电一体化专业“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培养目标,开展项目化教学,离不开教育装备,并且对教育装备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育装备大多数是模型或者小型仿真设备,与真实的装备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不能处在一种真实的学习情景当中,这就限制了学生今后顶岗实习、参加工作时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发挥。在基于项目化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中使用的教育装备应当具有真实性。所谓的真实性就是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设备应当是当今制造行业里使用的主流设备。教学设备与企业使用的设备趋于一致,并且让学生自主操作使用,摆脱传统的仅仅是教师演示使用,学生观摩的教学模式。在新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实践的目的,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也为今后工作积累了工作经验。为了便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备真实性的教学装备应当是建立在一个可以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开发的平台上,利用这个平台,既能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又能分析目前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可以作出改进或者开发。
众所周知,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不可或缺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电工电子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技能的熟练与否,直接关系着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在经过项目化教学之后,可建立一个高性能的电工电子实训平台,在此平台上,搭配与这门课程有关的学习实践模块,如电压电流表模块、直流交流电源模块、接触器模块、电度表模块、熔断器模块等各种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需要使用的基础模块。师生在该实训平台上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时,设备的真实性可以让学生自己主动动手操作,找到不同模块甚至不同的元器件对电路的影响,这样学生既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又掌握了电工电子的有关知识,实现做中学、做中教。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学生开始学习数控机床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这门技能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以“纸上谈兵”的形式分析判断电路图的正确与否,在经过项目化改造之后,可利用一种新的数控铣(车)床平台进行教学。平台上有目前制造行业使用较多的FANUCOiM、SINUMERIK802D、GSK980TD、FANUCOiT等型号的数控系统,还有机床的传动结构,整个实训平台结构直观易懂。当学生掌握判断各种机床故障的方法并进行维修后,还可以对机床进行开发等。真实的设备可以高效培养和锻炼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多门课程综合应用的能力,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的效果。
与机电一体化专业有关的教学装备数量不少,为了便于充分利用各种设备,优化共享资源,更为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建立基于项目化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基地,营造一种职业能力培养的环境,满足学生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要求,确保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在实训基地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学生做中学,教师做中教,就形成一种互联式教学环境,如图2所示。
(二)利用实训基地平台,将技能竞赛与课程教学相结合
机电类技能竞赛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着重基础,注重前沿,是促进课程建设,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实训基地提供的平台,进行创新实践,制作出参赛作品,将机电设备接口技术、PLC技术、参数设置和机电联调知识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将技能竞赛与高职课程教学进行合理结合,引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使学生通过在实训基地的学习,掌握扎实的岗位技能,培养优秀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合理规划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三)提高实训基地利用率和社会服务效益,促进实训基地建设良性循环
为了提高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设备的利用率,努力做到既出人才又出效益,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不仅可为在校师生进行教学、科研服务,还可以通过适当的组织形式向社会开放,开展社会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发挥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社会服务的功能。此外,也可以与企业或其他高职院校联合开发教学资源、实训项目和科研项目,获得经济效益和改善实训条件,达到互助双赢的同时,丰富教学、科研内容,为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构建自我造血的功能,促进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的良性循环。
三、结语
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机电一体化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现毕业生就业时,学校与企业零过渡的重要保证,更是实现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直接关系着机电一体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制造业水平的提升。开展基于项目化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离不开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开发与利用,以真实性的教学装备打造实训基地,创建互联式教学环境,为教学提供真实的生产情境,缩短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时空差距。借助技能大赛的契机,将职业技能大赛与课程教学有效结合,使学生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规划好职业生涯。基于项目化的教学,需要提高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并且发挥其服务社会的作用,实现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益最大化,完善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
篇6
由于风电产业的飞速发展,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显得相对滞后,导致风电相关技术人才匮乏,同时这方面的专业教育资源和专业的高级人才也相当缺乏。风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风电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很大程度上依赖我国风电本科人才培养。伴随着产业规模的日益扩大、风力机组单机容量的进一步增加以及风电科技的快速发展,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风电本科教育始于2006年,教育部相继批准华北电力大学、河海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和沈阳工业大学等少数高等院校开办“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国内设置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院校,如兰州理工大学主要依托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华北电力大学主要依托可再生能源学院,沈阳工业大学主要依托新能源工程学院,培养计划偏重于动力机械;专业设置侧重于风力发电的只有河海大学,由原电气工程学院与水利水电工程学院部分学科专业调整合并组建了能源与电气学院,并设置了新能源系,但是也成立于2009年,其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也属于摸索阶段。目前,设置本专业的高校因发展基础和办学定位等方面的差别,所制定的培养方案也存在一定差别和侧重,对于风电这个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及风电人才培养缺乏系统的、深入的研究。
师资短缺是新办专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之前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储备,也缺乏这方面的专业教育资源,现有的少数高级人才相对集中在一些科研单位。教师除部分从事过与新专业相关科研项目的骨干教师外,一般都对新专业课程体系缺乏总体掌握,在转行教师中常出现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组织缺乏面向新专业的针对性。对于骨干教师应注意的问题是科研成果向教学中的转化问题,将风能最新技术进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结合我国风电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从人才现实需求和高等教育衔接的角度立足于内蒙古的资源优势、地域特色及毕业去向,构建以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核心,形成创新型、实践型为主的风电人才培养体系,不求规模的最大化,但求优势和特色的互补。在横向对比其他院校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培养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视为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培养学生具备到边远艰苦地区工作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
二、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规划
风力发电系统是一个综合电机制造、空气动力学、电力电子、电力系统、先进控制理论等多学科知识的高度交叉的新技术系统工程,现有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材缺乏系统性、实用性和时效性,同时复合型师资和教育资源有所欠缺,各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研究的学术氛围不浓。在调研其他院校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本着学以致用的思想,立足内蒙古风电大发展的现实,面向风电制造企业和风电场,秉承服务社会的理念,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既要保证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以风力发电为主体专业课程体系。在完善风电人才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内蒙古工业大学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选课指导,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设置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要求学生具备较宽广的电气学科工程技术基础和风能与动力工程领域专业知识,接受风能开发利用技术的基本科研和工程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风能利用方面问题的基本能力,能把握电机电器、电力系统、电力电子、自动控制与风力机械和风电场的有机结合,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紧密联系。其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制图、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电机学、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风力机空气动力学、风资源测量与评估、风电机组控制技术、风电场电气工程、风力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风电机组测试与维护、太阳能发电技术、可再生能源。
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工科专业,要求很强的实践性,需要配备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实践基地。由于开办时间短、缺少相关的教学实验设备,加之风电机组的安装条件等因素,高校虽然拥有良好的育人环境,但是教学资源和实践基地的缺失已经严重制约了风电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单位开发了演示性风电实验装置。为弥补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可以采用建立校企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地区优势,与内蒙古范围内的风力发电企业建立实习基地。
目前我国正式出版的风能技术书籍不少,但其中能直接用于本科教学的书籍较少。主要是由于这些书籍集中于以下三类:第一类为技术培训类教材,理论性和知识的系统性不足;第二类为理论性专著,偏重理论性,有深度,很多内容源自作者的学位论文或技术报告,部分章节的难度远超本科生的理解能力;第三类是各国风电行业标准和操作规程,可作为教学辅助用书,但同样不适于课堂教学。由于以上问题,内蒙古工业大学在没有进行专业师资培训的前提下,教师们通过自身科研和刻苦自学克服了很多实际困难,采取自编校内讲义和其他近似参考教材相结合的方式开出了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所有大纲要求的专业课程,如风力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风电机组测试与维护、无功补偿技术等专业课程,计划在经过两到三届的试用和修改补充后正式出版一些教材。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智能电网;装表接电技术;应用优势;问题与对策
一、智能电网中电表的功能
智能电网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控制技术,提高对整个电网系统的智能控制,一方面能够减轻人工管理压力,另一方面也极大的提高了电网管理效率。智能电表作为电网中的关键设备,它内部由大规模的集成电路组成,能够实现对电网电能数据的高效、快速和精确计算。同时,电表内的单片机模块还具有一定的数据计算和分析处理能力。近年来,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发展,智能电表的功能也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化,尤其是在电网关键部位,智能电表所具有的可扩展性和功能多元性,使得它比传统电表具有更加明显的应用优势。
二、智能电网中智能电表的应用优势
基于智能电表的装表接电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凸显出电能用户端和电力营销端两方面的优势。从电能用户端来看,基于智能电表的装表接电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力用户端的电能设备得到了更新,其智能化程度显著增加,方便了电能用户对电能使用的管理工作,并有效推动了电能用户侧的电能需求法律法规建设,促进了电能输送的发展。从电力营销端来看,装表接电处于电力营销的最后环节,其智能化的体验增加了电能用户对供电企业的认可度,为电力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口碑,从而推动了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电力企业和相关部门在电能用户心中的形象的提升,为电力营销的广泛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基于智能电表装表接技术的智能化和先进性,智能电表的装表接电技术在未来仍然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这将更好地推动电力供应事业的发展,并实现更大的供电经济效益,增加普通居民的用电质量,并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装表接电技术存在的问题
由于电网系统大多分布于野外,因此管理工作难以及时跟进,这也使得智能电网的电表在使用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通过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装表接电及时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电力偷盗
在装表接电过程中,经常会有部分不法分子为了谋求个人私利,利用各种手段破坏正常的电网系统,或是躲避电能计量装置的监控。电力偷盗是电网装表接电中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由于智能电网覆盖范围较广,因此给监管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电力偷盗整个电网的运行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电网瘫痪,影响区域正常用电。
2、供电流程过多
不同时间段,人们的用电量会有较大差距,例如夏季夜晚是用电较为集中的时间段。电网供电量增加,会直接增加电网的运行负荷,当电网系统长时间出于超负荷运行状态时,就会增加电网安全隐患。随着智能电网覆盖范围的增加以及人们对供电质量的要求不断增高,如何保证电网运行安全也成为电力部门关心的焦点。如果供电流程过多、电网系统复杂,就会增加电能表出现问题的概率。
3、用户电表容易发生故障
部分用户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会采用技术手段对电力系统进行改造,其改造方式常常会和电力企业的营销策略相冲突,这无疑会给电力企业的经济造成损失。在用户的电能表出现计价问题时,供电企业应及时对这些故障进行处理,这不仅是其工作本职的要求,也有助于电力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由于用户电能表出现故障,可能会给用户本身和供电企业都带去影响,因此,供电企业为了提高电能的服务质量,就必须对用户的电能表进行必要的改造。
四、面向智能电网的装表接电工作策略
1、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供电企业装表接电工作人员自身的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智能电网装表接电工作的质量。近年来,各种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应用到智能电网中,装表接电工作人员要想不断的适应工作需求,保证装表接电工作质量,就必须与时俱进的提高个人专业技术水平。从供电企业方面来说,应当认识到装表接电技术对于整个智能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性,并以实际行动为装表接电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技术培训工作。例如可以定期开展集中培训,聘请行业专家向装表接电工作讲解最新的技术。只有建立起一支专业能力强、实践操作熟练的装表接电队伍,才能切实为维护智能电网的运行安全提供保障。从装表接电工作人员自身角度来说,也要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自觉树立岗位责任意识,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充电”,对于行业内的前沿动向要有一个了解,对于新的装表接电技术要进行学习,确保个人能力始终符合岗位要求。
2、完善装表接电的处理经验
在装表接电工作中,工作人员应提前做好各项安全准备工作,企业应提前对工作人员做好安全宣传教育,告诫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得轻易操作与本职工作无关的设备,并时刻注意与带电设备保持安全距离。在装表接电工作过程中,严禁在带负荷下对智能表进行拆卸或更换,如果非要在带电下作业,可以先将新电能表的软铜线拆掉。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随身携带低压验电笔,并能对其正确使用,在表箱箱门开启前或更换电能表前应对箱体和电能表的接线端金属部分进行验电,确保工作人员工作过程中的安全性。
另外,在电能表的安装轮换中应制订科学的计划,要点在于电能表的安装轮换不能影响抄表结算工作的开展。在抄表前,应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对旧表进行拍照存档,以便以后的核查工作,在换表结束时,应及时将流程归档,对新旧电能表的底度要正确回填;另一方面,装表、抄表以及库房管理等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操作,各司其职,确保岗位间的相互独立,切忌窜岗等行为,形成岗位间的互相监督与制约。为了杜绝谋取私立等行为的发生,在电能表的装拆和退库岗位上不得安排同一人担任。
综上所述,当前形势下智能电网技术在电力企业和电气设备企业中得到了大力的发展,智能电能表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和应用。智能电能表的推广应用为电力需求侧管理奠定了基础,而且推进了电力营销的发展,在这种模式下装表接电工作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它担负着检查验收内线工程、安装、调换电能计量装置并恢复用电的重要任务,直接关系到供电企业和电力用户的经济利益,因此,探讨装表接电技术对构建规范的用电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曾鸣,李红林,薛松,等.系统安全背景下未来智能电网建设关键技术发展方向――印度大停电事故深层次原因分析及对中国电力工业的启示[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32(25):175-181.
篇8
关键词:新形势;弱电工程;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弱电系统从发展初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好几代的更新,不论是质量方面还是性能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当前形势下,弱电工程的实施还是会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对弱电工程的重视不够,弱电施工的时间和空间会和其他施工项目发生冲突,如:安装系统或装饰系统,时间或空间发生冲突时,弱电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其施工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受到制约。此外,弱电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甚至有时是临时雇佣一些民工,民工在技术和责任感上尚有欠缺,都使得弱电工程容易出现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章就此提出了施工过程的要求和管理方法,希望能使弱电工程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弱电工程的施工
(一)确定施工组织
对于实施一个工程,必须确定好相关的工作人员,在项目进行期间,每个人都应该分配好自己的任务,恪尽职守,大家一起努力,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首先要确定项目名称,项目的总负责人、技术工程管理师和项目总经济师,这些人的确定对项目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还要确定施工技术室、安质监察室、计划财务室、物资机械室和综合办公室,这些在弱电工程施工期间都是非常有用的,综合这些情况再安排施工人员。
(二)重要部门
设计技术部门,该部门能够针对项目的不同需求和监控设备的工艺设计要求,对整个项目进行功能设计和系统设计。在施工期间,若有任何问题,他都应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调整后再进行设计,以便达到要求。工程部门,在项目总负责人的领导下,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进度和技术进行负责,而且工程部门人员的专业特长应跟其项目的内容相接近,这样也更好的展现了个人能力。调试维修部门,该部门主要对已经完成的系统进行调试和检测,对出现问题的设备进行维修。进度控制部门,该部门严格控制施工的完成日期,如果有特殊情况发生使原计划改变时,进度计划则要重新拟定一份设计方案,使其和其他部门能够相互协调。安全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监督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消防和保卫工作,此外还要负责产品的保管工作。
(三)弱电施工
施工前首先要进行实地勘测,按照客户的需求,根据施工技术的要求和标准,设计出相关的系统图纸,图纸内容包括施工系统图、施工系统分布图、控制中心系统图等。此外,根据施工的进度,安排不同的施工人员到现场进行工作,分清楚安装的材料,不同设备的不同应用。施工人员必须了解图纸的内容,图纸设计人员必须向他们交代清楚。在每一个施工的地方,应该分配好工人每天完成的工作,技术人员检查施工现场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安检工程师检查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并及时给与解决。
(四)验收
项目完成后,必须要确认该项目的各项指标是否达到标准。系统功能必须满足合同的要求,材料消耗应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在调试成功后,可以允许该系统试运行一个月,在一月内若出现问题,施工方应对其进行维修,甚至有可能会被要求部分赔偿。维修后再进行试运行,没有问题后才可以通过,正式运用于生产中。
三、弱电系统的管理与维护中的问题
(一)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目前对于一个集成性较高的弱电系统,对弱电系统实施相对的维护与管理是在传统的弱电系统设备维护基础上进行的,将弱电系统中各个不同的系统进行分割,单独的对弱电系统某个部分进行管理和维护,在我国现阶段的弱电系统的管理基本上遵照的原则而是:弱电系统存在问题才去进行维护,没有问题的弱电系统不维护的原则。使得当前弱电系统的维护与弱电系统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二)缺乏专业的监测设备
在我国现阶段弱电系统的管理大多是依靠手工,采用发现弱电系统存在问题、分析弱电系统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弱电系统存在问题的方法、达到管理与维护的目的,这种弱电系统管理的效率比较低,并且没有一个完善高效的弱电系统管理方案,并且在弱电系统维护与监测的设备上得到具体的体现,还是采用传统的万用表对弱电系统进行检测,这根本无法满足当前弱电系统的管理与弱电系统维护需求。
(三)缺乏专业性的人才作为后盾
我国弱电工程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弱电系统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弱电系统发展速度还是很快的,因而电气工程弱电系统的专业化管理与维护人员无法满足我国当前的需求;而弱电系统维护与管理需要综合能力较强、业务能力高的施工来作为后盾。
四、弱电系统的管理与维护策略
(一)加强弱电系统设计的管理
对弱电系统进行方案设计时,必须要进行详细的弱电系统施工技术交流,不仅要讨论弱电系统的监控方法、预算费用、系统结构和布局,对于有较大分歧的弱电系统设计方案,要组织专题进行讨论。在弱电系统设计时,要考虑弱电线槽及电、水、风系统中的线管、线管、管道、线槽的排布等各方面的协调统一。弱电系统中的线槽、线管、电缆、不能与机电设备、水管、风管、强电走线相冲突,并且选择与建筑物内各种设备安装相适应的合理布局和走向,减少弱电系统费用。
(二)加强施工人员素质
不管是项目指导人员还是工程施工人员,都应该具有一定的素质。对于指导人员,他们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领导才能,对于某些情况能够正确的给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保证项目的实施。对于施工人员,必须经过正规的技术培训,没有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是不能上岗工作的。而且还要提高其他各方面的素质,每个人都应该对这项工作的实施负有责任,这样在工作时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工作效率。
(三)弱电系统的防雷接地维护
雷电对安防监控及弱电系统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使电子设备产生误动作而暂时瘫痪或整个系统停顿。为了确保建筑物本体免受直击雷的侵袭,需要在保护设备的前端安装合适的避雷器,使进入的雷电流阻拦在外,保护建筑物本体免受雷击引起的火灾事故及人身安全事故。首先是直击雷的外部防护,为了降低建筑被雷击的概率,宜优先采用避雷网、在局部加装避雷针保护。其次是引下线,将接闪器接闪的雷电流安全的导引入地,很多建筑物利用体内的钢筋作为防雷引下线,大大降低每根引下线的沿线压降,减少侧击的危险。感应雷的防护:对建筑物内的系统设备进行感应雷防护时,通过空间感应侵入通信站的内部线路,实现单点接地方式,坚持每一级的交流电源之间连接导线超过25m以上的原则。
(四)实施弱电工程过程化控制
1.加强对弱电系统的维护控制。每一个弱电系统必须组建一个管理机构,根据弱电系统的实际需求和情况制定弱电系统中相关的管理制度。对整个弱电系统的初步方案进行深化并与建筑工程项目设计、按照制定的进度计划对弱电系统的安装、接线等弱电系统各阶段工作全面的监督和管理,以确保弱电系统的施工质量。
2.弱电电源与接地系统的有效控制。中弱电电源系统必须是无干扰和可靠稳定的。利用计算机采用双电源末端自切供电控制策略。对弱电系统终端计算机设备配置均有采用双电源末端自切供电。弱电系统的接地是弱电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减少弱电系统干扰和保护设备,弱电系统接地必须单独接地,确保整个弱电系统的施工质量。
(五)弱电设备功能
即在现有的弱电系统管理的过程中,还应该重视对弱电系统设备中的不同的功能的选择和使用,因为各种弱电系统设备的实际专业性能有着非常大的差异,所以要想实现对弱电系统设备的功能的发挥,就必须要经过弱电系统专门的技术人员的测试。监控管理人员一般对诸多弱电系统不可能都精通,应在抓好线槽、线管施工质量同时,着重对弱电系统设备功能进行监控。合同签订过程中,专业队伍竞争夺标,往往会给弱电系统提出许多功能,许多测控点,而弱电系统的报价又不高,以增加了弱电系统的竞争优势,但在弱电系统施工时往往去掉某些功能,忽略一些弱电系统测控点,管理人员若不按合同监控,就会使弱电系统少测控点、缺功能,只有控制弱电系统设备的质量,才能保证整个弱电系统的施工质量。
结束语
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使得智能建筑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应该重视对智能建筑中的弱电技术的有效管理,避免由于弱电设置不当导致的建筑功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厚桥.弱电工程施工和管理研究与探讨[J].计算机时代,2012,01:60-62+65.
篇9
从入学情况调查发现,并不是所有人对自己所投身的事业都有着清楚的了解。尽管在新生入学后,系里的老师就为同学们做了专业认知方面的报告,但是在这些报告中并未对整个电力行业作过多介绍,也缺乏对电力专业的就业前景分析,而这恰恰是大部分同学关心却又不清楚的。经观察和调研,目前报考电力专业的同学大体可分为3类:一是在填报志愿时第一志愿并未填写电力专业,因未及其他专业分数线而经调整而来。二是填报志愿时并不了解专业实质,只因专业“时髦”、“热门”而盲目填写。三是对电力专业有一定的客观了解,立志投身电力行业。但这一类同学的数量大约只占总人数的1/5左右,且其中大部分属于电力系统的子弟。
由此可见,电力专业的高校学生对专业、行业缺乏了解的大有人在,对就业前景的迷茫,甚至是因性别因素对未来工作的顾虑等导致的消极影响,致使学生中弥漫着一股沮丧的情绪,很多人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甚至有人已经开始打算毕业后转行。电力行业是否真的已成为一个夕阳产业,毫无发展前途?性别差异在电力系统中究竟有多严重?现阶段电力行业的就业形势又是怎样的?
电力行业的形势分析
目前我国已进入大电网、大电厂、大机组、高电压输电、高度自动控制的新时代。虽然时至今日,电力工业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已经几近完善,但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对电力的需求仍不断增加,加之计算机网络等新技术在电力中的采用,整个电力行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电力行业的发展虽然不如新兴的电子通信行业那样突飞猛进,但作为推动一切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能源工业,电力工业还是迈着坚实的步伐,正以稳定的速度向前发展。电力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要求从业人员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从目前整个电力职工队伍的素质看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迫切需要大批具有高学历、高能力的优秀人才的加盟。
电力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每年全国各高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都有大量毕业生走向社会,主要流向的工作岗位大致分为4个方向:(1)高等院校。留在各高等学校的电力专业任教。本科生毕业生因学术知识水平有限,一般从事学生管理等非教学工作,而从事教学岗至少需要具备硕士以上学历。(2)科研院所。包括各级电力科学研究院及下属研究机构,主要负责电力技术的科研开发,向电力相关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技术服务以及负责电力基建项目的调试工作。(3)电力企业,包括国家、地区、省的各级电力公司及市县的供电局,负责电力部门的行政管理工作和调度全国各级电网进行电力的输送和分配;发电厂,包括各级火电站、水电站、核电站;电力建设,包括各省的火电建设工程公司和直属国电公司的13个水电工程局,担负着全国大型电力设施及其配套工程的建设工作,同时还包含各电管局下属的电力工程设计院,主要从事电力工程的设计工作。(4)高新技术产业,进行电力电子相关产品的制造开发、技术研究。这类单位属于纯粹的经济企业,工作强度大但相应待遇也很好,是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工作选择的去向。
以上可见,电力专业研究范围广,应用前景乐观,毕业生就业形势大都较好。电力专业毕业生具有“点多、面宽、适应性强”的特点。一般来说,毕业生能够在电气工程相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技术、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担任重要工作,也能到各级发电厂、供电局、电网调度所、各类大中型企业从事电力设计、建设、调试、生产、运行、管理、市场运营、科技开发和技术培训等工作,或从事电气设备的维护、检修、安装和调试等方面的工作。此外,还可从事其他行业中的电气技术工作。
电力专业学生应该面对的问题
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各院校普遍要求经过三到四年的本专科教育后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包括:(1)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数学、物理、电工理论、电机学、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系统、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2)掌握必要的工程技术知识和现代化的专业知识,初步了解本专业范围内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向。(3)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实验、测试、设计等基本技能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4)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管理知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5)初步具备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6)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写、译的基础,能够顺利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
篇10
1.科学设置教学体系,优化课程内容。
卓越通信工程师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教学体系和完善的教学内容。卓越通信工程师培养的教学体系结构可参考辽宁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现有的通信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并适当调整体系内容,优化课程内容。其中《基础教育必修》是通识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物理、外语、计算机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在基础教育必修课程中,适当加大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学时比例,为下一阶段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学科技术基础必修》是关于学科基础知识的课程体系设置,其中包括电路与电子学知识领域,计算机知识领域,信号与系统知识领域,电磁场知识领域的课程。在这些课程设置中,适当加大了电路与电子学课程学时比例及实验学时比例,增加了计算机类课程学时比例。教学方法也从说教,改为学生边学边做,或实际电路实现,或用仿真软件实现等,改变了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的状况,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科技术基础任选》课程设置是关于学科基础拓展知识部分,课程设置时,增设了嵌入式技术开发,传感器原理,C语言,MATLAB程序设计等。扩大了学生学科基础应用知识范围,加强了学科基础应用能力既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专业成组选修》设置了符合当今通信技术发展需求的课程。如《现代交换原理》,并优化其课程内容。讲述现代通信网的交换原理,既电路交换,分组交换。电路交换主要以程控数字电话交换原理为例,分组交换主要讲述了以IP分组交换为代表的交换原理,符合当今电信网的发展。《光纤通信》,讲述通信网主要传输技术,是目前宽带通信发展的主要传输手段。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讲述TCP/IP协议,路由设置等,符合通信向IP数据通信发展要求。《专业任选》开设了通信前沿技术课程,如无线通信新技术。将来还可以开设智能光网络,TD-LTE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等。开拓学生专业视野,跟踪通信前沿技术,适应通信事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实践环节》设置,除了课程的实验之外,设置了系列实习,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如:计算机实习,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组成和软件编程;电子实习,培训学生电工电子基本技能;生产实习,使学生掌握通信电子产品制造调试;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设,完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理论综合设计;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设,进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理论综合设计;数字系统综合设计,通过CPLD/FPGA进行数字系统设计;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进行高频电路综合设计;单片机与接口技术课设,让学生进行单片机技术综合设计;通信综合设计,进行专业综合设计;最后17周的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设置,体现了“做中学”培养模式。通过增加实验课程内容,加大课程设计学时比例、内容深度,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设计,并依托我校现有的综合网络平台,再增加校内通信网络技术实训内容,使学生经历通信设备使用、操作、维护的工程实践,具备行业基本实践技能,对卓越通信工程师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考核体系。
加强对学生的考核力度,细化考核指标。考核学生的工作态度,基本理论掌握情况,实际操作技能,专业实践成果,综合能力素质及团队协作精神等。做到“做了,就有所收获”。基础课程的考核,可分为平时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课内实验成绩,期末试卷成绩,总评得到总分数。课程设计的考核,考核设计内容的准确性、完善性、课程设计论文的规范性。实习、实训的考核,考核基本操作技能,考核对相关知识掌握的程度,考核理论指导实践、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毕业设计的考核,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核设计内容的正确性、实践性和可行性,分析设计成果的经济效益。
3.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活动。
卓越通信工程师的培养,一方面要保证学校及外部环境对学生提供的良好的教育环境,高的教育水平。同时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学生自己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发挥。只有将所学的知识,前人的经验历练成自己所得,才能再创造出新的成果,新的事物才会诞生,科技才会进步。正因如此,通信工程专业组建了“青苹果创新乐园”。学生在这里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通信系统的小设计,小制作和小发明。多年来,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学生都积极参与校,省乃至全国的一些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设计大赛,及全国“蓝桥杯”软硬件设计大赛等,并多次获得较好成绩。所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各类创新活动中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潜能,锻炼每个学生能力,培养个性发展,无疑是卓越通信工程师培养的可靠保证。
二、卓越通信工程师校外企业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高等学校要培养卓越通信工程师,一定要建立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新模式,依靠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指导、联合培养,为学生计划培养目标,设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同时共同组织实施培养过程。在校外企业培养过程中,依托企业生产平台,使学生深入到生产实践中去,进入到行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诸如通信工程建设的勘测、设计、施工、运营、管理、设备维护,通信产品的设计、研发、调试等。累计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完成工程实践学习。
1.认识实习阶段
学生在这阶段要调查通信行业情况,技术发展需求,感受企业文化和工作,形成工程概念,培养初步的工程师素质。
2.专业实习阶段
:实践教学环节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方式。学生在通信相关企业实习,课程与内容着力发挥企业的技术和设施优势,让学生参与产品的开发、设计、研制和生产。或经历现代通信网络的开通、调试、运行、维护和工程建设的系统化、工程化训练,使学生具备坚实的工程实践基础,具有设计开发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毕业设计
以企业中技术难题为毕业设计题目,利用企业实习基地,学校企业双方负责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三、卓越通信工程师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
卓越通信工程师人才培养离不开培养平台的建设。信息学院依托学校的支持,为通信工程专业卓越通信工程师人才培养提供了电路基础理论课程系列实验室,如模拟电路实验室、数字电路实验室、通信电子线路实验室。计算机系列课程机房,可进行C语言程序设计开发、JAVA语言程序设计开发、VC++语言程序设计开发。嵌入式技术系列开发实验室,嵌入式开发实验室,单片机技术实验室,EDA技术开发实验室。信号处理技术系列实验室,如图像处理实验室,DSP技术实验室。通信技术实验室,如光纤通信实验室,现代交换实验室,综合网络平台。还提供了大学生创新实验室,提供了通信电子产品研发所需的各种仪器仪表。通过这些实验开发平台,学生可以沿着某一技术方向进行系统的学习,深入的研究,开展创新活动。正因为如此,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多次在省、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通信综合平台的建设给卓越通信工程师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实训、实验、设计开发平台。
通信综合平台是采用电信级的设备组建成综合的通信网络,其中包括了数字电话交换设备,SDH光网络设备,IP数据通信设备,VOIP软交换设备,宽带接入DSLAM设备。通过此综合通信平台,可进行相关通信知识教学、开放实验教学、综合网络实训,新业务开发、新信号传输模式研究等。数字电话交换设备,可进行交换机的物理配置、局数据配置、交换局开局、设备安装调试等系统实训。SDH光网络设备,可进行光纤损耗、色散的测量,SDH光电口参数的测试。工程项目实训如:业务配置(时隙配置),通道保护配置,复用段保护配置。ADM站的组网设计。IP数据网络,可以完成局域网创建,路由网络的OSPF配置,广域网互联,网络交换和路由设计实训,IPv6基础实训等。VoIP网络可实现语音网关基本应用、拨号策略配置、语音服务器配置,实现端到端的VoIP电话网络。宽带接入技术可以完成宽带接入技术开发及组网实训。由于此平台涵括了电信的基本业务,实施范围广,为卓越通信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实训技能训练、创新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应用平台。
2.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
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先后与中国移动锦州分公司、中国联通锦州分公司、中国电信锦州分公司分别建立了校企合作教学基地,为卓越通信工程师人才培养创造了工程实践、实习的有利环境。我们已经连续多年带领通信工程专业高年级学生到锦州移动、锦州联通,锦州电信实习。聆听企业总经理关于企业发展战略报告,移动全网(CMNET网络、WLAN网络、GPON网络、IMS网络)技术讲座,移动全业务(集团专线业务,家客业务,车务通业务)讲座,通信工程建设规范及监理系列讲座。TD-SCDMA无线网络路测实习,掌握了无线网络优化的方法和经验,将校内的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TD-SCDMA交换机房实习,掌握了移动交换的基本原理。联通WCDMA设备机房实习,通过网管主要数据配置学习,明确了目前3GWCDMAR4版本的技术,同时了解了4GR5版本的关键技术。固话NGN通信网机房设备参观,网管数据配置练习,掌握了程控数字电话机与NGN软交换技术的异同。了解了电信城域光网络发展状况,学习了IPoverSDH,IPoverDWDM技术。通过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启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对卓越通信工程师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四、卓越通信工程师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
实现卓越通信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毕业后切实达到国家通用标准和通信行业标准的要求,卓越通信工程师人才培养离不开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师资队伍。由校内工程实际经验较丰富的教师担任主要专业课程,由科研能力强的教师负责课程设计,生产实习,通信综合设计等实践环节。或直接聘请通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到学校授课。并分期分批地选派青年教师参与企业工作,获取企业工作经验,建立工程教育中“教师—工程师”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我校本科教学为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整体师资水平,以具有多年丰富科研经验的老教师为核心,建立科研团队,带领中、青年教师、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以年轻博士、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为主,组建大学生创新团队,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信息技术大赛,“挑战杯”技术大赛等。派送教师参加辽宁省高教委组织的“卓越工程师”系列技术培训。派送缺乏企业经验的教师到行业企业实习,如电信网络运营商锦州联通、锦州移动等,参与实际电信网络的运营、维护及工程建设,掌握现代通信网络知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跟踪通信前沿技术。鼓励教师广泛开展横向科研,与企业合作,参与企业生产活动,拓宽技术视野,提高自身科研能力。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打铁还需自身硬。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无疑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坚强后盾和可靠保证。卓越通信工程师的培养,依靠学院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依靠学校给予的财力、物力支持,依靠行业企业提供的工程实践、生产平台,定会收到丰硕的成果。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