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膨出的运动范文
时间:2023-09-25 18:23: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腰椎膨出的运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是临床常见病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发病率日趋增多。临床症状腰痛及下肢神经根性阻滞主要是由腰椎管相对性狭窄及不稳综合所致,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并明显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现就腰椎滑脱的CT表现论述如下。
1 腰椎滑脱的发病原因
腰椎滑脱是上位椎体于下位椎体表面的滑移,其原因很多,按国际公认分为发育不良型、峡部病变型、退变型、创伤型和病理型5类。退变型是临床最常见的腰椎滑脱,其主要是腰椎间盘及腰椎后关节突的退行性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负重及运动负荷增大,腰椎间盘不断受到磨损和反复微小损伤,出现纤维环的变性、松弛,髓核脱水、纤维化,椎间隙变窄。由于椎间盘高度下降使小关节承受负荷明显增大,导致小关节发生一系列的退行性改变(关节囊松弛、关节突增大、硬化、变形),由原来近似冠状面的小关节向矢状面改变。这种椎间盘的变性塌陷及小关节的退变、变形,失去了对腰椎的制约力,从而在外加应力作用下发生滑脱,腰椎滑脱者的下腰部不稳,改变了脊柱的正常负荷结构,使肌肉、韧带、关节囊等组织处于劳损状态,引起腰背疼痛;创伤性小关节炎也是腰脊疼痛的原因。
2 腰椎滑脱的分类方法
腰椎滑脱多为L5滑脱,根据梅尔丁分类方法,将下位椎体的上缘平均分为4等份:Ⅰ度表示滑脱的移动75%为Ⅳ度。笔者发现腰椎滑脱常合并椎弓崩裂,CT扫描在椎弓峡部见明显缺损。病变时间较长者,缺损的边缘圆而光滑,如果由于外伤性引起则缺损缘不规则,常呈锯齿状改变,若为软骨处的骨折可形成假关节。有时缺损缘可见骨质增生和硬化,若为单侧椎弓损伤,则对侧椎弓峡部可代偿性肥大及硬化。脊椎向前滑脱可导致椎间盘纤维环牵拉变形,形成上位椎体的下缘、下位椎体前上缘对称性软组织块影,无髓核突出,容易误诊为椎间盘突出。由于脊柱向前滑脱,椎间盘异常运动,持久的反复过程,使局部软组织钙化或骨化,使椎管变形、缩小,可呈三叶草形改变崩裂的椎体向前滑脱,使椎管前后牵拉扭曲,呈双管征或哑铃状,崩裂的椎弓其裂隙处可形成钙化、骨化块,向前使侧隐窝或椎间孔变窄而压迫神经根,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
3 腰椎滑脱的CT表现
一般以下位腰椎为坐标,上位腰椎滑移的方向为滑脱方向。腰椎滑脱在CT上有特征性表现,上位椎体下缘、下位椎体上缘的边缘出现椎间盘向某一方向膨出,即所谓的假性膨出影,而椎体对侧边缘无椎间盘组织。从CT图像上看,腰椎滑脱的方向与上位椎体下缘椎间盘假性膨出的方向相反,而与下位椎体上缘椎间盘假性膨出的方向相同。
4 讨 论
1955年Newman发现椎弓完整的脊柱滑脱与脊柱退变有关,命名为退行性脊柱滑脱[1]。随着椎间盘和椎小关节的老化,导致椎间盘、关节软骨的脱水、变薄而失去弹性,椎间隙和小关节间隙狭窄,周围韧带松弛,活动度加大,进一步导致对脊柱稳定性起关键作用的椎间盘、周围韧带、肌肉和椎小关节的劳损、退变,这样脊柱因退变而失稳,即为椎弓完整的脊柱滑脱的成因。
腰椎滑脱的CT 特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即腰椎峡部裂和脊椎滑脱,腰椎峡部裂的特征是:关节突间部骨性缺损,边缘不整伴骨质增生,同层面椎管前后径延长,脊膜囊变形;退行性腰椎滑脱可伴有小关节成角改变,但不伴有椎管前后径延长,脊椎滑脱的CT特征有:椎管前后径延长,终板呈双重轮廓征以及椎间盘以相反的方向超出相邻椎体的边缘,椎管前后径延长是外伤性椎体滑脱椎体前移的必然结果。终板的双重轮廓征,是脊椎滑脱的典型征象。脊椎滑脱时的椎间盘改变颇具特征性,椎间盘位于上终板的后方,位于下终板的前方,但脊膜囊无受压变形,这与椎体错位周围附韧带拉长有关。这种征象与真正的腰间盘脱出或膨出有根本的区别,腰间盘脱出或膨出必然会导致脊膜囊受压变形及椎间盘后缘至椎管后界距离缩短。
文献所述[2,3]脊柱滑脱大多为相对于下位椎体的上位椎体向前或向后的滑移,而脊椎的左右滑移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当人体承受重力不对称时,比如单侧负重、脊柱侧弯、长期坐姿不正等都可能引起脊柱侧方稳定性的改变。在承受负荷时,腰椎后结构在传递中起着重要作用,最容易应力的部位为椎弓和关节突。不对称的应力导致小关节不对称,增加了小关节的不稳定性和松弛性,椎小关节退变是退变性滑脱的重要诱因。横向滑脱临床上除引起常见的腰部酸痛外,单侧侧隐窝狭窄是常常造成神经根受压症状的主要原因。
临床上判断滑脱程度常用Meyerding法、Ednonson法和Ullmann法,三种方法大同小异,但都是根据X线侧位平片所设计的测量方法。考虑到在CT横断图像上无法准确测量到上位椎体滑移的长度,而且测得的假性膨出距离小于椎体滑移的长度,本文对上述三种方法进行了改良,使其适合在CT检查时评估脊柱滑脱程度,同时可以对脊柱的纵向、横向或斜方向的滑脱程度作出评估。其可行性及使用效率还有待于大量病例以及与上述常用方法的进一步对照研究。
【参考文献】
[1] 于建秀,王清山,初成刚.退行性腰椎滑脱的CT表现.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1):78-79.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我院2001年至2005年门诊及病房收治腰椎退行性滑脱病人100例。其中,男61例,女39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腿痛并双下肢麻木、沉痛无力,病程1周至15年不等,平均4~5年,其中前滑脱72例,后滑脱28例。
1.2 所有病例均由我院500MA万东X线机拍摄正侧位相,后作CT扫描,CT机为东芝300mA,层厚间隔均为5mm,每个间隙扫3层。
2 结果
CT征象及X线表现。
2.1 退行性表现。腰4~5椎间盘膨出69例,突出19例,腰5~骶1椎间盘膨出48例,突出11例。有“真空征”腰4~5椎间盘21例,腰5~骶1椎间盘11例。小关节均有不同程度退变,表现为关节面糜烂硬化,关节面下囊变,边缘骨赘,间隙不对称或狭窄、半脱位,关节囊钙化。其中51例有一侧或双侧小关节“真空征”,腰3、4、5椎体缘均有不同程度的肥大或骨赘形成,位于前缘者89例,后缘者45例,黄韧带增厚68例(其中35例合并钙化),前纵韧带钙化54例,后纵韧带钙化39例。
2.2 滑脱表现。X线:腰4前滑脱55例,后滑脱34例;腰5前滑脱46例,后滑脱29例。CT横轴位上89例椎体缘呈“双椎体缘”83例,可见相对性椎间盘前后膨出,突出35例。年龄都在55岁以下。
2.3 椎管狭窄。均有中央性椎管狭窄及不同程度的双侧侧隐窝狭窄和椎间孔狭窄。
3讨论
3.1 关于命名。本症命名众多,如“假性滑脱”,“小关节脊椎滑脱性退变”,“小关节脊椎滑脱症”,“退行性滑脱”。本人认为本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明显的椎管狭窄,将其称为“退行性滑脱椎管狭窄症”更能反映其本质性病理改变及临床特征。
3.2 关于病因。腰椎小关节是连接脊椎间的重要关节,它的形态对下腰椎运动的影响很大。Schlegel[1]等分析腰椎滑脱的生物力学时指出:人体在直立位置时,由于下腰段前凸的存在,前后剪力是相当大的,腰骶角增大,腰椎骶化时更是如此。Adams[2]等认为在抵抗前向剪力时小关节面抵抗1/3,其余2/3由椎间盘承担,但因为椎间盘本身的特点,最后椎间剪力仍主要有小关节对抗。故此前滑脱多见,后滑脱少见。CT轴位小关节呈双向结构,前1/3为冠向成分,后2/3为矢向成分,前者是对抗前向剪力的重要结构。Fitzgerald[1]等将抑制前滑脱的后部附件结构称为骨钩,包括椎弓根、关节间部分,下关节突,下关节面。前滑脱意味着受下位椎体上关节突抵挡前滑脱的作用力臂变小。另外本组男女比例,男性多,充分体现了男性体力高强度劳动,易受凉,引起韧带松懈,小关节易于磨损。
3.3CT特征。①多元性退变。②轻度滑脱,I度多,Ⅱ度少,Ⅲ度更少。③重度全方位狭窄,退变同时累及椎间盘、小关节、椎体以及韧带等。由于椎弓完整,移位的椎弓峡部到达下位椎体上关节后缘时,滑脱即被阻挡,所以滑脱Ⅰ度多,Ⅱ度少。有由于人体在直立位置时下腰段前凸相当多的存在,故而后滑脱少见,其中以Ⅰ度为多。由于小关节发育缩窄,退变肥大,椎间盘膨出和突出,黄韧带及后纵韧带增厚钙化滑移所致的椎管折曲等多重因素而使椎管明显狭窄,常同时累及中央椎管、侧隐窝和椎间孔。
3.4 CT诊断。从本组资料看,由于滑脱较轻而常同时伴有椎间盘膨出,以致于横断位上“双椎体缘”,故而膨出多见,突出少见,而在不出现双椎体缘时,突出多见,又以腰5~骶1为大,也是由本身腰5~骶l突出多见所决定的。椎间盘及小关节的“真空征”更是其常见,与病人的年龄大小有关,年龄越大,出现的机会更多。
总之,腰椎退行性滑脱椎管狭窄的CT分析,应结合X线平片综合分析。CT更能详细观察其多种征象和细节,有助于诊断,更能为临床提供多种信息,为临床提供证明。
参考文献
1 李过珍.临床CT诊断[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篇3
【关键词】中药 温补肾阳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图分类号:R5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3-085-02
近年来,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miation LDH)的发病率呈几何级递升,腰椎间盘突出症已成为常见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痛及腰腿痛的主要因素之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无外乎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随着手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各大西医院因腰椎间盘手术人次越来越多,但手术切除腰椎间盘并非一劳永逸,其主要原因是腰椎是人体最重要的负重脊梁,切除了椎间盘的间隙会变窄,从而加快腰椎的退变,退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出现各种腰腿痛;手术也还不是完美无缺的,早期有可能并发椎间盘炎、椎管内血肿,神经损伤近年已不常见,但还是有的;中远期易出现神经根粘连、医源性椎管狭窄、病变椎间盘或上下椎间盘再次突出、腰椎不稳等并发症。
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一直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历史悠久,具有痛苦小、无并发症、易被患者接受、疗效肯定、经济实用等优点。
1 临床资料
本组358例,均为门诊病例,年龄18~54岁,男197例,女161例,均有椎间盘突出或(和)膨出,其中L4/L5和L5/S1突出(左或右)或膨出者143例;L5/S1突出或膨出者108例;L4/L5突出或膨出者75例;L3/L4突出者32例。所有病例均有CT或MRI诊断。均符合诊断标准[1]。
2 中药施治
缓解疼痛、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是治疗的当务之急。
《诸病源候论•腰脚疼痛候》说:"肾气不足,受风邪之所为也,劳伤则肾虚,虚则受于风冷,风冷与正气交争,故腰脚痛。"指出外伤及风寒湿邪是LDH外因,肾虚是根本。文献报导[2,3],肾虚患者,体内性激素水平发生改变。 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为作强之官,肾充则轻劲多力,虚则腰膝酸软而无力,遇劳则重伤肾气,故腰痛有加。肾虚十之八九为阳虚,十之一二为阴虚,故拟方以温补肾阳为主,佐以活血、祛风除湿,以熟地、大芸、鹿衔草、羊藿、细辛、肉桂、炒莱服子、威灵仙、千年健、鸡血藤、僵蚕、地龙为方。水煎服,7剂为一疗程。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所有病例都经CT和(或)MRI检查而确诊。在部分病例有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退行性改变、生理弧度的改变。全部病例均有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再结合中医望闻问切辨证分析而确定治法。服药7次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没全程治疗者不作统计。
3 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腰腿痛消失,无阳性体征,半年以上未复发)308例,占86.11%;好转(疼痛基本消失,但劳累等偶感不适)40例,占11.11%;无效(症状稍减或无改变)10例,占2.78%;总有效率为97.22%。所有病例均随访半年以上,半年之内均未有复发。
4 讨论
LDH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对其早有认识,见于"腰腿痛"或"腰痛连膝"之,认为肾虚是致病内因,寒、湿、热、挫、闪为外因。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论》说:"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说明腰腿痛而胫酸乃因房劳过度,肾虚而致。现代医学认为,LDH因腰椎间盘退变,或外伤或劳损而致纤维环破裂发病。文献报道[4],肾虚可致骨关节及韧带退变。动物实验研究显示[5],活血补肾能减慢椎间盘退变。可见,椎间盘的退变与肾虚相关。虽然肾虚可能产生体内多项生化指标的改变,但性激素的改变,已为多数学者所证实。
肾虚腰痛起病较缓,隐隐作痛,绵绵不已。现代检查提示腰椎退行性改变,腰椎生理弧度改变,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或左右前后不等宽,腰部肌肉、筋膜、韧带、骨膜的劳损与“腰突症”往往密切相关,互为因果。腰椎间盘正常的“水垫样”生理功能被打破,髓核随纤维环的突出而突出,如纤维环受到较强外力而破损,则髓核中胶质样物质将流出,从而引起“神经根炎症”而致疼痛。治疗并非能改变骨质增生及骨关节,而是使局部达到了新的平衡。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的本质就是“阴阳失调”,从而治疗的根本方法就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腰椎间盘突出属于中医“腰痛”“痹证”范畴,病因与风、寒、湿、瘀、虚有关。通常是风寒湿三气夹困而至,当人体正虚或扭挫致瘀之时,趁虚而入,合而为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本虚是发病的内因,与现代医学椎间盘退变的道理是一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所在的组织如腰椎、髓核、纤维环、韧带等在中医统称筋骨,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损则筋骨失养,发为本病。分析本组所用的中药,基本上都具有温性,且入肝肾二经,通过温补作用,使“虚”阳得以补充,达到阴阳平衡,达到治病的目的。通过口服温补肾阳中药,促进人体激素水平提高,达到新的平衡,从而能更有效地疏通经络,活血止痛,增加病损组织的血氧供应,改善循环,解除局部肌肉痉挛,消除神经根炎症、水肿,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熟地]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淡大芸]其味甘、咸,性温,入肾,大肠经,具有补肾益精、助阳润肠的功效。[肉苁蓉]温肾补阳而不燥,药力和缓而甘润,自古就被认为是抗衰延寿之佳品。[羊藿]味辛、甘,性温,入肝、肾经,具有补肾壮阳、强筋壮骨、祛风除湿等功效。[菟丝子]味辛、甘,性平,入肝、肾、脾经,具有补肾固精、养肝明目、补脾止泻等功效。补骨脂味苦、辛,性大温,入肾、脾经,具有补骨壮阳,温中止泻的功效。[鹿衔草]味甘、苦,性温。[细辛]性温而大辛,气盛味烈,性善走窜,达表入里,疏散风寒之力大,温经止痛之力强。[威灵仙]性味归经辛、咸,温。归膀胱经。[千年健]性味归经苦,辛,温。归肝、肾经。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补肾复方中药可以有效提高机体激素水平,从而达到机体平衡状态,产生治疗效果。且治疗效果持久,不易复发。
参考文献
[1]张崇辉.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1991,1601
[2]何成奇,熊恩富,熊素芳,等.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肾虚三证与性激素变化关系的临床研究.中医研究,2000,13(4):23
[3]余海源.慢性肾炎中医证的客观化研究进展.中医研究,2000,13(4):23
篇4
自CT、MRI应用于临床以来,椎管及椎间盘病变的诊断发生了质的飞跃,行平扫检查 即可作出诊断,对椎间盘突出的位置、方向、程度均能做到精准诊断,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 有决定性意义。特别在县级以下基层医院推广开展后,以其检查安全,费用低廉,社区和农 村病员便利,得以在临床中全面普及。统计资料显示此二种检查诊断椎间盘病变符合率均大 于90%,成为诊断该病的新的“金标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收集我院2001年3月以来,临床资料完整,经检查诊断为腰椎间 盘病变的初诊病例485例。其中,男318例,女167例。男女之比为1.97:1;年龄17―88岁, 平均51.4岁,其中35―55岁年龄段者为239例,约占49.3%。临床表现主要为腰背部疼痛酸胀 不适、麻木,向一侧或双下肢放射,功能障碍,跛行,肌力降低,肌肉萎缩,下肢发凉。查 体示脊柱侧弯,活动受限,棘间压痛;沿臀上皮神经投影区到小腿外侧压痛;椎旁压痛,沿 坐骨结节自承山、委中压痛;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试验(+),其它十字试验、仰卧挺 腹试验、滚动试验、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可为阳性体征。
1.2 检查方法 CT检查应用GE prospeed AI 螺旋CT机,行螺旋扫描,层厚3mm、层 距3mm,120KV,130mA,螺矩1,DFOV 15.0cm;先行定位扫描后对兴趣区制定扫描计划,按 计划完成扫描后行图像处理摄片。
MRI检查应用GE 0.2T 磁共振扫描成像系统,按计划常规扫描:Sag,SE/T1WITR34 0mSTE14mS FSE/T2WITR2200mSTE108mS STIR/T2WITR230mSTE36mSTi 70° ;OAX,SE/T1WITR340mSTE14mSGRE/T2WITR440mSTE21mS。矩阵 256×192,层 厚5mm,间距1 mm,FOV 36×36。
X线成像应用GE sp100 CR数字成像系统摄标准腰椎正侧位像,必要时加照双斜位像, 行图像处理摄片。
1.3 统计整理 由主治医师以上的影像诊断医师8人,两人为一小组阅片统计,以表格的形 式列出以下项目进行分析统计归纳整理(见结果中表)。
1.4 诊断标准 椎间盘膨出,椎间盘环状膨出于椎体缘之外(图1);椎间盘突出,椎间 盘局限性突出于椎体缘之外(图2)。椎间盘变性,椎间盘失去正常的“夹心征”表现,或 有积气(图3、4)。侧隐窝狭窄,椎管狭窄,椎管矢状径小于11mm。神经根异常,神经根显 示不清代表神经根袖不显影,神经根淹没、移位或水肿;黄韧带肥厚或钙化,黄韧带最厚径 ≥4mm;腰椎滑脱症分别参照腰椎前滑脱和后滑脱诊断标准执行;椎小关节综合征:上下关 节突关节面形态与相互关系分为Ⅳ型:平行型、环抱型、反抱型、双环抱型。腰椎曲度改变 及脂肪间隙有无狭窄、硬膜囊受压情况等征象由二人小组讨论决定[1]。
2 结果
3 讨论
理论上老年人椎间盘病变的发病率为100%,其中大部分临床症状体征不明显,无须治疗干预 。既往认为本病发生于中老年人,在本组病例中,有15例为17―25岁青年人,说明 腰椎间盘突出并非老年人所专有。本病对劳动力的破坏干扰显而易见,青壮年患者因临床症 状体征较重,对正常的学习、生活影响巨大,更具治疗意义,本组约49.3%的病例为35―55 岁,可能为临床治疗检查的选择原因。
在腰椎影像检查中,X线平片及近年应用的X-CR或DR成像为最普遍采用的检查,特别在行各 种治疗之前,为临床必查项目之一。其对腰椎整体形态的显示尤为重要,在椎体边缘、腰椎 排列对位关系、小关节结构关系、周围情况以及椎管形态和椎间隙狭窄的程度等资料能做到 客观显示,临床医师以此来对脊柱的功能状况作大体印象评估。
临床的应用价值是检验检查的唯一标准。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主要依靠CT和MRI检查确诊, 统计资料显示诊断准确率前者为93%-95%,后者为89%-93%。定位精准,可直接显示椎间盘 退变、积气和钙化,膨出和突出物的部位、位置、程度、大小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器官的毗 邻关系,检出椎管的变形,硬膜囊和神经根受压,以及侧隐窝(脊神经根管,腰神经在此走 行)变形狭窄。在横轴位像上可检出远外侧型的椎间盘突出,也是较之椎管造影检查的优势 ,远外侧型的椎间盘突出可造成椎间管外口――椎间孔神经通路的狭窄。对游离型的椎间盘 突出碎块的移位、黄韧带肥厚或钙化、椎小关节病变以及神经根水肿移位、淹没、包埋等征 象可资诊断和鉴别。值得一提的是,CT三维成像(SSD、MPR)对腰椎排列、曲度以及对位关系 小关节异常、椎管和神经管的形态显示优于其它检查。
在以上的病例中,我们发现椎间盘突出和膨出可为单个也可多个椎间盘合并发生;在同一椎 间盘可以有环状膨出也可同时又伴局限性更为严重的突出;侧隐窝狭窄也可为双侧;椎管的 变形可以发生于多个节段,分为中心部狭窄和关节旁狭窄,前者是椎体软骨结节、后纵韧带 和黄韧带肥厚、椎间盘突出钙化和小关节向椎管内增生肥大所致,后者为椎体后缘和椎旁的 小关节增生及膨出和突出的椎间盘突入侧隐窝所致。椎体和椎小关节退变一般为双侧性多节 段,少数单节段,为发生在腰椎外伤后或脊柱滑脱不稳的基础上[2]。
比较椎间盘突出在CT和MRI影像表现的诊断价值无明显差异,CT对椎体及附件骨质结构的增 生、间盘内积气、韧带钙化显示有优势;MRI可以使神经根水肿、突出物与周围结构关系、 脂肪间隙及硬膜囊变形等充分显示。在相关数据的测量方面CT更为得心应手;MR对组织性质 的判断,椎管的整体形态及神经根管的显示更胜一筹。以上这些影像资料对治疗方案的选择 都具有指导价值,故应以优势互补、互为参考。况且影像资料保存完善也对医疗安全起到不 可忽视的作用。另外,用不同窗宽窗位观察,拓宽获得影像资料的途径范围,应用三维图像 重建可以得到椎管及椎间管的三维立体影像,术前对手术入路或穿刺途径的模拟,给临床医 生提供了更为全面的影像资料,为治疗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
4 病因病理分析
腰椎急性暴力损伤所致椎体或附件骨的骨挫伤、骨小梁扭曲、椎间盘及韧带损伤以及 脊髓水肿出血等,MRI检查能给出足量、明确的影像信息,而既往的CT及X线检查难以发现。 由于以上各种情况的损伤,导致脊柱功能活动异常继发退变。慢性积累损伤、脊柱应力结构 的变化也可引起相应部位的损伤加剧,使其失去修复时机。所以急性腰椎损伤的治疗措施中 ,制动是最为关键的步骤。本组中的14例为剧烈运动所致急性损伤,其中4例为扭伤后1小时 即行CT检查发现。
有报道称脊柱的退行性变始于20岁,事实上,骨骼与关节、韧带的损伤与修复退变是 一个积累和失代偿的过程。国内尚铁松研究13具22-80岁新鲜尸体腰椎切片标本31个椎间盘 中,100%有纤维环粘液样变性及软骨终板退变,胶原纤维肿胀,出现空泡和裂隙,软骨终板 变薄,凹陷、分离断裂、缺损及纤维环侵蚀软骨终板或突入椎体。88%纤维环曲折,突向髓 核成角为内折,突向周边成角为外折,在同一个椎间盘内折、外折可同时存在。纤维环在以 上病理改变的基础上向椎体边缘连线外挤压膨出,并可引起后纵韧带增生肥厚或钙化。软骨 细胞团增生形成透明软骨和多血管的结缔组织致椎间盘体积增大,由于应力结构的增加,使 其通过断裂的纤维环裂隙漂移,向椎管突出形成椎间盘突出物。髓核坏死,内有坏死的细胞 碎渣,裂隙和反应性增生(软骨细胞巢状和纤维组织增生),继而髓核吸收脱水,失去正常 的夹心样结构。间盘组织突破软骨终板进入椎体形成Schmorl结节。椎间盘纤维环内大裂隙 形成、髓核脱出,致气体溢出(主要为氮气)于内,是“真空椎间盘征”形成的基础。以上 病理改变镜下所见可在一个椎间盘同时出现。
同样,椎间盘退变膨出和突出,硬膜囊和神经受压也引起脊柱应力结构失常加剧,进 一步恶化椎体间大关节及椎小关节功能紊乱,导致脊柱失稳状态恶性循环。基于此,我们在 腰椎或椎间盘病变的以上各个环节中,以相应的治疗措施去除或阻断病变进展过程,从而达 到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近十几年来在意大利、德国及法国等欧洲国家兴起的一种新的微创治疗方法,在我国,经过几年的临床实践已取得了丰硕成果。我院自2008年1月--2010年1月共治疗96例患者:初步取得了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96例中,男性41,女性55,年龄16-75岁,病程1个月-8年,平均6个月。大部分患者有明显的腰腿痛或久治不愈的腰痛,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阳性,经CT或MR检查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病变椎间盘主要分布在L4-5和L5-S1。根据CT和MR的影像表现分为膨出、突出和脱出3种类型,其中膨出40例 突出52例脱出4例。
2治疗方法
2.1机器设备
臭氧发生器(山东淄博悦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医用纯氧、CT(通用电气NC100)
2.2将臭氧发生器与医用氧气瓶连接根据臭氧发生器显示屏提示,调整O3输出浓度60 ug/ml.
2.3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于CT床上,下腹部用枕头稍垫高,患侧背部放一自制塑料网(将麻醉硬外管截成约10cm长管,摆成4-6行,间隔约1.0cm用胶布连接起来),在CT引导下定位确定穿刺点,穿刺方法及深度:用1%利多卡因2ml做局部麻醉(只麻醉皮肤及皮下),用臭氧穿刺针经安全三角进入椎间隙,针尖一般位于椎间隙后1/3,正位在正中央,再做CT检查穿刺针尖进的位置,如果位置不理想,调整穿刺针的方向。如果穿刺针的位置理想,用5ml的注射器抽取60 ug/mlO3经穿刺针注入椎间盘,再做CT观察气体在盘内分布情况,如果分布少再继续注射,同时观察病人有无不适,根据病人感觉调整注射速度,注射臭氧时患者有腰部酸胀或向患肢放射的感觉,盘内注射最少15ml,最多可达80ml,对于有下肢神经症状者,将针退出椎间盘,在椎间孔处注射40ug/mlO3,5-10ml,多数病人此时有明显疼痛,立即再注射2%利多卡因2.5 ml+曲安奈德针20mg,退出针后,覆盖创可贴压迫数分钟。术后卧床休息3天,应用250ml生理盐水+地塞米松10mg+抗生素治疗三天,三个月内禁止负重。4例腰椎间盘脱出病人,其中有两例臭氧术后症状反而加重,观察两天后行开窗髓核摘除术,术后症状缓解。有四例椎间盘突出病人臭氧术后观察两周无明显疗效开放手术后症状缓解。
3结果
本组共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6例,112个椎间盘。根据MacNab腰腿痛手术评价标准进行:优:疼痛消失,无运动功能受限,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良:偶有疼痛,能做原来工作,可:有所改善,仍有疼痛,能做轻工作,差:手术前后症状及体征无变化,需进一步治疗。治疗结果:随访3-15个月,一般在术后半月至1个月时获得疗效,有30例患者在术后短时间(1-2天)内获得明显疗效,12例患者3月后才获得满意疗效,本组96例病人中优42例,占43.7%,良28例占29%,可20例占20.8%。差6例占6.25%,优良率72.7%,总有效率为93.75%。
4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长期的慢性劳损和突然的外力导致纤维环的破裂,髓核膨出、突出或脱出(1)当出现症状时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要治疗干预(2)。髓核中最主要的大部分结构为蛋白多糖,带负电荷,可吸到正电荷至髓核基层内,具有固定电荷密度的特征,使髓核基质内产生高渗透压,是髓核水分高达80% 的主要因素。O3注入髓核后,可直接氧化蛋白多糖复合体,蛋白多糖被破坏后失去固定点电荷的特征,髓核基质渗透压下降,最终导致水分丢失,椎间盘干涸、变性(3),髓核体积变小,压力减低,解除被硬膜囊及神经的压迫症状。另外,臭氧能氧化髓核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内的结构,造成细胞变性和坏死。O3可激活机体内的抗损伤系统并通过刺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脑腱肽而引起镇痛作用。我们注意到,臭氧消融术的疗效跟手术适应症有密切关系,臭氧消融术最佳适应症是腰椎间盘膨出及轻中度突出合并神经根压迫症状者,对于突出程度较重或脱出者疗效欠佳。突出轻者,包容性较好,O3能集中在髓核内,突出重者,O3可通过破裂的纤维环进入椎管或椎旁软组织,对髓核起不了太大作用。本组中最多注射O380ML,注射量比较大,病人无明显不适,可能是注射O3时从针柄处跑出一部分,进到椎管内一部分,进到椎旁软组织内一部分。另外,我们观察到中青年患者比年老年患者者效果好。O3注射量多者效果欠佳。一次穿刺不成功改变穿刺方向者效果不佳。两个间隙突出者比一个间隙突出者效果差。男女相比没有显著差别。本组中没有出现一例感染病人,亦无其它并发症发生。
总之,经皮腰椎间盘臭氧消融术,操作简单、损伤小,感染机会少,费用低,年龄适应症范围广,术后反应少,住院时间短,是比较好的微创治疗椎间盘突出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叶名陵,腰腿痛的诊治与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0:379.
篇6
[关键词] 小切口开窗术;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
[中图分类号] R681.5+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b)-158-02
Small incision fenestr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LI Dianfa1, MA Xianping1, ZHAO Chunling2
(1.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Heilongjiang Land Reclamation General Hospital, Harbin 150088, China; 2.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Raohe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Raohe 1557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small incision fenestr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Methods: The surgical removal of part of the yellow ligament, part of the lamina edge, some small facet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Results: The small incision fenestration of the bodily injury was small, the prognosis effect was good. Conclusion: Small incision fenestr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has definite therapeutic effect, the patients' satisfactory degree is high.
[Key words] Small incision fenestration; Lumbar disc herniation; Efficacy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由于外伤或退变导致椎间盘纤维环撕裂而出现的髓核膨出、突出或脱出,是腰腿痛常见的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1]。我院2008年11月~2009年2月对2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了小切口开窗术,疗效满意,现对其手术方法和近期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11月~2009年2月对2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了小切口开窗术,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8岁,平均(51.0±2.5)岁;病程最短3年,最长8年,平均(5.7±1.2)年。腰痛伴单侧下肢麻木疼痛腰20例,腰痛伴双侧下肢麻木疼痛3例,二便障碍1例;影像学显示生理弯曲减小或消失,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相应椎间隙变窄,14例出现脊柱侧弯,2例骶椎腰化。
1.2手术方法
常规术前准备,采用全身麻醉,患者俯卧位,取正中纵形切口,按照病变节段设计切口长度,切开,显露椎板和小关节突,用枪式咬骨钳咬除增厚的黄韧带和上位椎体的椎板下缘以及下位椎体的椎板上缘以扩大椎板间隙,显露硬膜囊,如果小关节突增生内聚、侧隐窝狭窄,可咬除肥大的关节突,但不超过小关节的1/2,从而扩大侧隐窝,显露神经根,用神经拉钩将硬膜囊及神经根拉向对侧显露突出物,用小尖刀十字切开后纵韧带,用髓核钳,小刮匙,大刮匙依次刮除取净破碎的间盘组织,直到硬膜恢复波动及神经根彻底解除压迫为止[2]。应用大量冰盐水冲洗术区,逐层缝合。
2 结果
本组23例患者经手术治疗,手术时间单节段者50~70 min,两节段者85~120 min,仅1例输血500 ml。参照日本矫形外科协会下腰痛评定新标准JoA计分:本组术后优17例,良4例,可2例。本组病例随访时间最长12个月,最短5个月,平均8个月,全组病例无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从18岁以后,椎间盘就开始退变,其中的水分、胶原蛋白开始减少,但这是正常的生理性退变。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年轻化的主要原因是,椎间盘的受力过大,超过了它所能承受的范围,于是退变加速,导致病变。形象地说,人站立时,腰椎受力为1;那么坐位时,腰椎的受力就变为1.5了;而如果向前倾角15°坐位时,腰椎的受力就变为2.0[3]。当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纤维环中的纤维变粗,发生玻璃变性以致最后破裂,使椎间盘失去原有的弹性,不能担负原来承担的压力。在过度劳损,骤变,猛力动作或暴力撞击下,纤维环即可向外膨出,从而髓核也可经过破裂的纤维环的裂隙向外突出,这就是所谓的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慢性进行性加重的疾病,疾病的进程较长,如不注意保护治疗腰椎,不科学地运动锻炼,病情就会进展得很快[4]。本组病例应用小切口开窗术,通过椎板间隙开窗,切除部分椎板、肥厚的黄韧带、增生内聚的小关节突,潜行扩大侧隐窝和神经根管,摘除突出的间盘组织和髓核,达到了充分减压,使神经根、硬膜和马尾神经的压迫得以解除,从根本上打破了这一恶性循环。侯树勋[2]随访104例患者,开窗组的优良率为83%。本组23例患者,13例为两节段突出,开窗35个,无一例发生腰椎不稳,术后优良率达87%。腰椎间盘突出症国外报道手术治愈率为85%,且因手术切口大,脊柱结构破坏较大,其稳定性不佳,因而康复时间较长,常伴有术后腰痛等并发症[5]。我们在脊柱生物力学研究的基础上,改进其术式,首先提出了小切口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显著地提高了疗效。手术定位准、手术创伤和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康复快、远期效果好。
[参考文献]
[1]Lida Y. Post operation lumbar spinal instability occurring or progr-essing secondary to laminerctomy[J].Spine,1990,16:118-119.
[2]侯树勋,李明全,白巍.腰椎髓核摘除术远期疗效评价[J].中华骨科杂志,2003,23(9):513.
[3]王晓东,武文臣,董旭光.小切口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8):21-22.
[4]彭新生,李佛保,潘滔.外伤性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9(3):219-221.
篇7
关键词:腰椎阃盘突出症;针刺治疗;TDP照射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在退行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纤维环膨出或纤维环破裂髓核脱出,刺激神经根而引起腰退痛、活动不利为主症的针灸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属中医“腰腿痛”范畴。本科自2003年5月――2006年12月采用针刺配合TDP照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共有患者130例,均为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病人,符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诊断标准。采用双盲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2例,其中男41例,女41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72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12年。对照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70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13年。两组之间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诱发因素:本病的诱发因素多,患者多由于负重、过度后伸、前屈、扭转、着凉以及长期姿势不良、高龄而诱发本病。
伴随症状:常见的伴随症状为腰部活动障碍、腰部僵直、运动、劳累、遇寒加重;沿坐骨神经通路放射性疼痛等。
阳性体征:临床检查可见,下肢后伸试验阳性,直退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阻性,L3、L4、L5、SLi压痛明显等。
1.2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仰卧位,取双侧的天枢、肓俞、气海。常规消毒后,用26-28号不锈钢毫针直刺,根据病程的长短而决定针刺的深浅,病程长的宜深刺,病程短的宜浅刺激。行平补平泻法。然后采用TDP照射。留针30min,每隔10min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1个疗程。
对照组:患者俯卧位,选取临床常用的肾俞、大肠俞、腰夹脊穴。常规消毒后,用26―28号不锈钢毫针向脊柱方向斜刺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隔10min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1个疗程。
1.3统计学处理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
2 疗效标准及结果
2.1 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或接近消失,直腿抬高试验可达85。左右,能恢复原工作;显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直腿抬高试验超过70℃左右,可恢复原工作;有效:症状部分消失,直腿抬高试验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可从事较轻的工作;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治疗前后无变化,不能参加正常工作。
2.2结果治疗组:痊愈35例,占42.7%,显效40例,占48.8%,有效7例,占8.5%,无效O例。对照组:痊愈14例,占29.2%、显效20例,占41.7%,有效lO例,占20.8%,无效4例,占9.3%。治疗组痊愈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临床意义(P<0.01)。
3 讨论
腰椎是脊柱负重最大,活动量最多的部位,因而也是劳损积累,遭受创伤机会最多的部位。腰椎间盘由于自身退变以及劳损、外伤可造成纤维环膨出或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而产生
腰腿痛病理因素有机械性损伤,致神经根受压而缺血、缺氧、甚或发生变性;炎性致痛物质堆积,刺激神经根和其周围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增生、粘连。纤维环和髓核退变的同时,棘间韧带和黄韧带也伴有退行性变,主要是韧带的弹性减小,变脆,靠近骨的附着点如棘突和椎板的边缘,由于钙化而增大;久之增大到一定程度,即妨碍腰的后伸,这也是导致疼痛的原因之一。
祖国医学虽然无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名,但该病可归属于“腰痛”和“痹证”的范畴。其发病机理皆由风寒湿瘀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气血虚弱、肝肾不足,筋脉失养所致。故治以益气活血、补益肝肾、通络止痛。取任脉的气海、肾经的肓俞来培补元气,通调督脉气血;取足阳明胃经的天枢以补后天气血不足;诸穴合用,达到补益肝脾肾、疏通经络之功效,故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易收效。TDP治疗仪能发出一种特定的电磁波,同时有热效应的产生,可温通血脉,具有抗炎,加强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组织损伤修复的作用。这对生物体是一种有益信息和能量,可从多方面对人体起到调节作用。
篇8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腰椎髓核脱出症。本病是推拿科常见的腰腿痛疾患,近年来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越来越多。临床上多见患者起病突然,轻重不一,轻者还可直腰行走,重者则会影响到腰部活动甚至疼痛难忍,寸步难行,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自1994年以来,本人在临床中发挥中医的特色,采用推拿、牵引、针刺、中药等方法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诊断要点、临床资料
1.1 腰痛伴下肢窜痛者;
1.2 棘突旁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者;
1.3 患椎棘突偏歪、脊柱侧弯或腰椎生理前突改变;
1.4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90%;
1.5 X线平片有骨刺、椎体后缘及椎间隙改变,并排除腰部其它病变(炎症、结核、肿瘤等)。
1.6 CT检查与临床症状体征相符者。
本组病例是从1994年以来,本人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抽取的。此100例患者全部经CT扫描证实,并与临床症状、体征完全相符。其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最大者62岁,最小的24岁;病程最短36小时,最长1年。其中,病程在1个月以下者58例,l~3个月的26例,3个月以上者16例,椎间盘突出部位L4~L5者61例,L5~S1者27例,L3~L4者2例,两处椎间盘突出者10例;有腰部扭伤史者42例,有腰肌劳损者(轻重不一)88例。
2 治疗方法
2.1 推拿治疗 ①准备法:患者俯卧位,医者以拇指点按、拨揉承山、委中、殷门、承扶、环跳、大肠俞、肾俞等腧穴,每穴各式各1分钟左右;②松腰法:患者同上,医者用推、滚、揉、按等手法,在患者腰骶部两侧;沿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自上而下施术,反复数遍直至腰肌放松,疼痛缓解为止,手法用力要轻柔缓和,逐步达到有力:③分筋法:医者用拇指或肘尖自上而下弹拨骶棘肌数遍,手法应柔和而深沉,以患处有明显得气感,且患者能忍受为度:④斜扳法:嘱患者健侧卧位,在上方之患肢髋、膝关节屈曲,下方之健肢伸直:医者面对患者,一手按住患者肩前部,另一手拇指按推在突出部位,肘部固定髋关节,扭腰到一定程度:手肘及拇指同时向相反方相用力旋转按压,可闻及弹响声及指动感即告复位,此法宜平稳有力,小宜用力过猛:⑤按压复位法: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用第5掌骨腕端尖顶于患椎棘突上,手掌压腰部;运气收腹,运劲于掌,同时嘱患者深呼吸待其呼气之末,突然冲闪推按,用力方向以向下,向前斜下方为主,使力达腰椎后即收劲。
2.2 牵引治疗 本人采用自制对抗手摇式牵引床、骨盆牵引带对患者进行牵引,根据病情嘱患者仰卧或俯卧,用牵引带分别固定其胸和骨盆,牵引重量取患者体重的40%~60%;牵引时间每次15~20分钟。
2.3、针刺 对腰腿疼痛较剧烈者,手法治疗前可先用毫针刺腰痛点,坐骨神
经点,后溪、人中、承山、环跳、阳陵泉等腧穴,待腰腿痛有所减轻后再行推拿治疗。
2.4、中药治疗 在急性发作期,可选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方药,如[活血止痛汤]、[腰痛l号方]等。在中、后期择以舒筋活络、补肾壮腰为主,可选用[通督活血汤]、[桃仁杜仲汤]、等水煎服,每日1剂,急性期日服3次,中、后期日服2次。
3 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
3.1 治愈 腰腿痛症状体征完全消失,直腿抬高正常,恢复原工作,随访至今未复发;显效:腰腿痛症状体征消失,直腿抬高80°以上,不影响正常工作只是劳累后仍有不同程度的腰痛,但无腿痛;好转:腰腿痛症状体征都有明显减轻,直腿抬高60°以上,但脊柱畸形未完全恢复,腰腿痛无复发;无效:治疗1个疗程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善。
3.2 结果 按照评定标准进行评定。治愈8l例,占81%:显效12例,占12%;好转5例,占5%;无效2例,占2%。
4 典型病例
任某,男,32岁,司机。1997年5月12日就诊。腰腿伴左下肢放射痛7天。患者于一周前下蹲修摩托时,不慎扭伤腰部,当即疼痛剧烈,活动受限,数分钟后,左腿即感疼痛,不能站立。查体:所见腰部活动受限,腰椎生理前突消失,左侧腰部及左侧梨状肌区肿胀、肌张力增高,脊柱向左侧弯。腰5棘突向左偏,棘突旁压痛(+)并放射致左小腿及足尖。直腿抬高试验,左零度,右30°。CT显L5~S1椎间盘向左后方突出5mm。经上法治疗1次后棘突偏歪消失,腰腿痛症状明显减轻,治疗3次后腰腿症状基本消失,继续巩固治疗7次后痊愈。追访至今未复发。
5 讨论与体会
椎间盘是椎体间的软骨垫,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组成,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生退行性变,髓核的变化尤为明显。髓核的弹性与水的结合量有密切关系,出生时髓核的含水量占88%,70岁以上仅占68%,脱水的髓核可变形性减弱。随着年龄的增加,纤维环组织脆性增大,出现了薄弱部分。当椎间盘承受压力时,髓核不能平均扩散,纤维环的薄弱部分可因承受过分的负荷而发生破裂,髓核通过裂口而向外突出。髓核含水量减少,弹性降低,体积变小,椎间隙变窄,而致纤维环膨出。突出的髓核及膨出的纤维环均可造成神经根的压迫。由于机械压迫使神经根局部缺血,代谢障碍,发生炎症反应,受压神经根局部呈乳酸性环境,肥大细胞大量释放组织胺,导致神经根渗出大量的炎性白蛋白,这些炎性物质刺激神经,引起神经支配区的疼痛。
篇9
椎管狭窄是“老年病”
其实,查出了腰椎管狭窄不用害怕。腰椎管狭窄症多见于中老年人,是许多人腰腿痛和下肢行走无力的常见原因。人进入中老年后,各个组织会出现老化、退变、增生,腰椎管也不例外。这附近的软组织会增生、增厚,腰椎间盘膨出甚至突出、骨质增生等,而导致神经周围空间变小而受压。如果你细心地保留了年轻时的椎管影像资料,和年老时的椎管影像资料一对比,年老时的椎管一定会比年轻时的要窄。换句话说,每个老人可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椎管狭窄问题。可以说,这是一种“老年病”,不用过于担心。
典型症状为间歇性跛行
很多腰椎管狭窄的老人在行走过程中会出现腰腿疼痛和下肢酸软、麻木、无力、跛行,而且不能远距离行走,严重的人行走几十米都很困难,患者往往需要蹲下休息一会儿,方可继续行走。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能够持续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这种“间歇性跛行”是腰椎管狭窄的典型症状。这是因为,直立行走时腰椎管的空间变小,此时神经受压加重,神经缺血加重,换个姿势休息下,神经缺血得到了改善后,又可以继续行走。
椎管狭窄的检查方式
关于椎管狭窄的诊断,门诊的体格检查比较难以发现,作为医生一定要详细地问病史,而病人也要学会准确描述自己的不适。此外,椎管狭窄与许多下肢关节的病变症状有相似之处,要注意避免相混淆而造成误诊。在确诊椎管狭窄前,一定要先排除是否有下肢关节的病变。关于影像学检查,CT或MRI的检查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适宜观察局部椎管的狭窄情况,对于整个脊椎的狭窄情况,用造影的方式来检查则更为清晰。
治疗椎管狭窄不必非做手术
目前,腰椎管狭窄有许多保守治疗的方法对症治疗,可以明显缓解病人的不适。比如说对于神经由于压迫受到损害的病人,可以用些神经营养的治疗药物;对于缺血严重的,可以用扩张血管的药物,改善血供;老年女性大多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服用抗骨质疏松的药物会明显改善她们椎管狭窄的症状;适当地理疗,也可以帮助放松肌肉,缓解不适。只有当椎管狭窄严重影响到生活时,比如有人连续走十几分钟都走不了,才考虑做手术。
篇10
1 预防
①应定时开展对于青少年或工作人员的健康检查,同时应广泛开展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知识宣传教育。学校,社区,医院等须重点开展。②劳动部门应规定从事劳动的最大负荷量,避免脊柱过载促使和加速退变。③正确的劳动姿势和劳逸结合。④加强肌肉锻炼强有力的背部肌肉,使脊柱力量平衡可防止腰背部软组织损伤,减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
2 家庭护理
2.1 饮食调理
每日饮食应少量多餐,富于营养,易消化而又可口。特别要注意多吃蔬菜及水果,使人体摄取丰富的维生素,并使肠道内有较多纤维素而保持水分,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因便秘临厕时往往负压会增加,从而使症状加重。每日睡前、晨起饮用蜂蜜水、淡盐水可有效地防止便秘。已发生便秘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应用一些缓泻剂或用开塞露通便。
2.2 卧床休息
发病后应绝对卧床休息1周左右,一般以硬板床为宜,呈仰卧位,可在腰下垫一个软垫以维持腰椎自然的生理曲度,这样可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1周后可逐渐下床做一些轻微的活动,2周后可根据病情做一些不需要大幅度弯腰的体力活动,3~4周后可恢复正常活动,但不能干重活或剧烈运动。
2.3 做好牵引
科学的牵引可以拉开椎间盘间隙而使膨出的髓核复位。因此,在绝对休息一周后可下床,就地取材,以双手扶住门框,两脚似着地而非着地,身体自然下垂、放松,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5~10分钟左右。也可以躺在床上,双手握床头,脚尖尽量朝床尾处移动,每天1~2次,每次10~20分钟。坚持2周以上,往往可使疼痛缓解。
2.4 锻炼腰肌
急性期宜在床上开展五点支撑法锻炼。取仰卧位,以头、两肘、两足为支撑点,向上抬高身体,每次2~5分钟,每日2次。一个月后可做三点支撑锻炼,取仰卧位,以头和双足为支撑点向上抬高身体,每次4~6分钟,每日2次。完全恢复后还可开展俯卧位锻炼,先头、上肢和背部后伸,再下肢及腰部后伸,最后整个身体以腹部为支撑点后伸。
- 上一篇:关于农产品的市场分析
- 下一篇:变电知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