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土地法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25 18:23: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土地法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章 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第二条 下列土地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
(一)城市市区的土地;
(二)农村和城市郊区中已经依法没收、征收、征购为国有的土地;
(三)国家依法征用的土地;
(四)依法不属于集体所有的林地、草地、荒地、滩涂及其他土地;
(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原属于其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
(六)因国家组织移民、自然灾害等原因,农民成建制地集体迁移后不再使用的原属于迁移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第三条 国家依法实行土地登记发证制度。依法登记的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土地登记内容和土地权属证书式样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定。
土地登记资料可以公开查询。
确认林地、草原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确认水面、滩涂的养殖使用权,分别依照《森林法》、《草原法》和《渔业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条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土地所有者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确认所有权。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的,由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集体土地使用权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可以对市辖区内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统一登记。
第五条 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的国有土地,由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确认使用权。其中,中央国家机关使用的国有土地的登记发证,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具体登记发证办法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等有关部门制定。
未确定使用权的国有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负责保护管理。
第六条 依法改变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因依法转让地上建筑物、构筑物等附着物导致土地使用权转移的,必须向土地所在地的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变更登记申请,由原土地登记机关依法进行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变更登记。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变更,自变更登记之日起生效。
依法改变土地用途的,必须持批准文件,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变更登记申请,由原土地登记机关依法进行变更登记。
第七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的,由原土地登记机关注销土地登记。
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合同约定的使用期限届满,土地使用者未申请续期或者虽申请续期末获批准的,由原土地登记机关注销土地登记。
第三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八条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报国务院批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本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报国务院批准。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各该市人民政府组织本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规定以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有关人民政府组织本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逐级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其中,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编制,逐级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授权的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
第九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20xx年。
第十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将土地划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县级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根据需要,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开垦区、建设用地区和禁止开垦区等;其中,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应当根据土地使用条件,确定每一块土地的用途。
土地分类和划定土地利用区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十一条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依法批准后,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在本行政区域内予以公告。
公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规划目标;
(二)规划期限;
(三)规划范围;
(四)地块用途;
(五)批准机关和批准日期。
第十二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由原编制机关根据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修改。修改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后,涉及修改下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通知下一级人民政府作出相应修改,并报原批准机关备案。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一经批准下达,必须严格执行。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
(二)耕地保有量计划指标;
(三)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指标。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进行土地调查。
土地调查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土地权属;
(二)土地利用现状;
(三)土地条件。
地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结果,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应当向社会公布;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结果,报国务院批准后,应当向社会公布。土地调查规程,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十五条 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土地等级评定标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根据土地等级评定标准,对土地等级进行评定。地方土地等级评定结果,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应当向社会公布。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土地等级每6年调整1次。
第四章 耕地保护
第十六条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城市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占用耕地,以及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的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分别由市、县人民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建设单位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负责开垦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
第十七条 禁止单位和个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禁止开垦区内从事土地开发活动。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开垦区内,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应当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
一次性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600公顷以下的,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权限,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开发600公顷以上的,报国务院批准。
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或者渔业生产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可以确定给开发单位或者个人长期使用,使用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0年。
第十八条 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定土地整理方案,并组织实施。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推进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可以用作折抵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偿指标。
土地整理所需费用,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土地使用者共同承担。
第五章 建设用地
第十九条 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确定的农用地转用指标;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用的,还应当符合城市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不符合规定的,不得批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第二十条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城市规划占用土地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市、县人民政府按照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分批次逐级上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
(二)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其中,补充耕地方案由批准农用地转用方案的人民政府在批准农用地转用方案时一并批准。
(三)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经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按具体建设项目分别供地。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村庄、集镇规划占用土地的,由市、县人民政府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依照前款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二十一条 具体建设项目需要使用土地的,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建设项目的总体设计一次申请,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分期建设的项目,可以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方案分期申请建设用地,分期办理建设用地有关审批手续。
第二十二条 具体建设项目需要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国有建设用地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时,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用地有关事项进行审查,提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时,必须附具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
(二)建设单位持建设项目的有关批准文件,向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申请,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拟订供地方案,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上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应当报上级人民政府批准。
(三)供地方案经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向建设单位颁发建设用地批准书。有偿使用国有土地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合同;划拨使用国有土地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向土地使用者核发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
(四)土地使用者应当依法申请土地登记。
通过招标、拍卖方式提供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拟订方案,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并与土地使用者签订土地有偿使用合同。
土地使用者应当依法申请土地登记。
第二十三条 具体建设项目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国有建设用地。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建设项目确需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土地,涉及农用地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时,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用地有关事项进行审查,提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时,必须附具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
(二)建设单位持建设项目的有关批准文件,向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申请,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涉及国有农用地的,不拟订征用土地方案),经市、县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逐级上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其中,补充耕地方案由批准农用地转用方案的人民政府在批准农用地转用方案时一并批准;供地方案由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在批准征用土地方案时一并批准(涉及国有农用地的,供地方案由批准农用地转用的人民政府在批准农用地转用方案时一并批准)。
(三)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经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向建设单位颁发建设用地批准书。有偿使用国有土地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合同;划拨使用国有土地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向土地使用者核发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
(四)土地使用者应当依法申请土地登记。
建设项目确需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土地,涉及农民集体所有的未利用地的,只报批征用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
第二十四条 具体建设项目需要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国有未利用地的,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办理;但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军事设施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建设项目用地,应当报国务院批准。
第二十五条 征用土地方案经依法批准后,由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并将批准征地机关、批准文号、征用土地的用途、范围、面积以及征地补偿标准、农业人员安置办法和办理征地补偿的期限等,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予以公告。
被征用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应当在公告规定的期限内,持土地权属证书到公告指定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
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经批准的征用土地方案,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镇)、村予以公告,听取被征用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对补偿标准有争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由批准征用土地的
人民政府裁决。征地补偿、安置争议不影响征用土地方案的实施。
征用土地的各项费用应当自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个月内全额支付。
第二十六条 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归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
征用土地的安置补助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员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农村集体经
济组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单位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安置单位;不需要统一安置的,安置补助费发放给被安置人员个人或者征得被安置人员同意后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员的保险费用。
市、县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安置补助费使用情况的监督。
第二十七条 抢险救灾等急需使用土地的,可以先行使用土地。其中,属于临时用地的,灾后应当恢复原状并交还原土地使用者使用,不再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属于永久性建设用地的,建设单位应当在灾情结束后6个月内申请补办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第二十八条 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查需要临时占用耕地的,土地使用者应当自临时用地期满之日起1年内恢复种植条件。
第二十九条 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方式包括:
(一)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
(二)国有土地租赁;
(三)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或者入股。
第三十条 《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的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是指国家在新增建设用地中应取得的平均土地纯收益。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 土地管理监督检查人员应当经过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土地管理监督检查工作。
第三十二条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除采取《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的措施外,还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询问违法案件的当事人、嫌疑人和证人;
(二)进入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非法占用的土地现场进行拍照、摄像;
(三)责令当事人停止正在进行的土地违法行为;
(四)对涉嫌土地违法的单位或者个人,停止办理有关土地审批、登记手续;
(五)责令违法嫌疑人在调查期间不得变卖、转移与案件有关的财物。
第三十三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给予行政处分的,由责令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者直接给予行政处罚决定的上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作出。对于警告、记过、记大过的行政处分决定,上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直接作出;对于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决定,上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人事管理权限和处理程序的规定,向有关机关提出行政处分建议,由有关机关依法处理。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禁止开垦区内进行开垦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五条 在临时使用的土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六条 对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前已建的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的建筑物、构筑物重建、扩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七条 阻碍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或者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非法所得的百分之五十以下。
第三十九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一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非法所得的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
第四十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耕地开垦费的2倍以下。
第四十一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五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土地复垦费的2倍以下。
第四十二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非法占用土地每平方米30元以下。
第四十三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八十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非法占用土地每平方米10元以上30元以下。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逾期不恢复种植条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耕地复垦费2倍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 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阻挠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交出土地;拒不交出土地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六条 本条例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1991年1月4日国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同时废止。
土地法定义这一概念包括以下几方面含义:
(一)土地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规范。
(二)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有关土地法律规范,对全社会成员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对违反土地法律规范的行为,必须依法处罚,以保证国家土地法律的贯彻实施。
篇2
[关键词]土地测绘;信息化;土地开发管理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069-01
由于土地测绘工作具有着指导土地开发管理工作,为土地规划与开发管理提供数据参考的重要作用,因此,确保土地测绘数据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土地资源开发往往对测绘的时效性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保障土地测绘工作的效率也是十分必要的。而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土地测绘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土地测绘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同时也能大大提高土地测绘的工作效率以及测绘数据信息的传输效率,充分满足了开发管理的需求。
一、我国土地测绘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土地测绘信息化技术是指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依托,以观察测量控制点、界址点等操作技术为主要工作任务的技术。其在应用中具有着测绘服务更具主动性,测绘结果更加准确可靠,展现形式更直观,及时性、有效性、适宜性更强,保障服务更完善等特点。我国土地面积辽阔,但人均土地占有量却相对较低,土地测绘信息化在我国的发展,对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开发管理与高效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受经济和土地资源资源管理部门运作模式的影响,土地测绘信息化在我国的发展人比较缓慢,多数地区的测绘信息化技术仍处于基础应用阶段,并未充分发挥出信息化技术在土地开发管理中的优势。与此同时,我国各地区的土地管理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往往较少,在测绘技术的交流与共享方面也较为缺乏,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信息平台,这也使土地测绘的信息化系统中的数据难以得到有效的扩充与完善,导致数据与技术的更新相对缓慢,也无法保障测绘的准确性。
随着国家对土地测绘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一些地区也已逐渐将测绘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了实际的测绘工作中,但在测绘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常集中于出图以及小型的土地开发管理工程项目上,对于我国土地测绘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土地开发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土地测绘信息化技术的研究,提高土地测绘工作的信息化程度,进而提高我国土地开发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土地开发管理对土地测绘信息化的要求
测绘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主要是服务于土地开发管理工作的,因此,也必须要满足土地开发管理的相应要求。土地开发管理对土地测绘信息化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关键点测量的关注以及对测土比例尺确定方面。
1.对关键点测量的关注
在土地测绘工作中存在许多关键点需要在测绘时进行特别关注,如地窖等量注的等高和面积、坎脚线的标高和位置、坎顶等。在测绘图完成后,要根据土地的相关特点,在准确的反映居民园地、林地、田地以及电、渠、沟的使用年限的基础上,对相应的旧城区进行改造。要结合旧村复垦地区的实际土地情况、房屋使用情况等对最初相关边界进行界定,为土地开发管理各项工作提供精确的土地资料信息,为土地统计与登记工作的绘图提供数据依据。在土地测量的过程中,为使土地界限和使用范围更加精确,防止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土地使用权一方必须参与到土地测量的过程中来。所以,为充分保障开发者和土地使用者在土地开发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在地籍测绘时,要对土地情况进行细致的测控,在测绘完成后,还要埋设标石和坐标,以便于未来项目工程施工使用。
2.对测土比例尺的确定
要保障测绘工作的质量与可靠性,确定合理的测土比例尺是十分必要的,没有测土比例尺或测土比例尺缺乏合理性都会导致测绘工作无法顺利完成,不能为土地开发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参考。实际测绘工作中的测土比例尺要根据不同测绘区域的实际地势地貌特征以及土地开发管理部门各项工作对测绘工作的实际要求来进行确定,如对于地形较为平坦,视野开阔的区域,只需以米作为网格的测试就能够满足实际的使用要求,而在通视条件较差、地貌破碎、地势崎岖不平的区域的测绘工作中,则需要对{程网点进行合理的布置,测试高程网格的设置应小于1米。
三、土地测绘信息化在土地开发管理中的应用
1.遥感技术的应用
遥感技术(RS)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技术,由信息传输、处理、提取、应用技术,传感器技术,目标信息特点分析技术,测量技术等多项技术内容组成,遥感技术作为一项综合技术,其在土地测绘工作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测绘的准确性与效率。遥感技术的应用具有着一系列的优势,主要包括信息获取快速、信息资源丰富、多光谱特征与全天候工作等,这些特征也为土地测绘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遥感技术仍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之中,其技术水平与应用效果仍在不断提升,在我国的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和规划管理、居民住房产权调查等一系列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都发挥着良好的作用。
2.全球定位技术的应用
GPS全球定位技术及系统在土地测绘领域中的应用时间相对较短,但由于GPS技术的先进性,以及定位的精准性,其在各类土地测绘工作与土地开发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因此成为了土地测绘信息化技术中的新宠。土地测绘GPS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它能够高效而精准的定位测绘目标各测量点位的物理坐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高精度的测绘;同时,其对测绘区域的通视条件要求也相对较低,使许多地形地势不良地区的测绘工作能够更加轻松地完成;此外,土地测绘GPS技术的应用在地物与地界信息的定位与数据收集方面,以及各种格式的数据信息共享方面也有着很大的优势,有利于减少测绘失误的发生。其主要应用在工程放样、地形测图、地籍测量等工作中。
3.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GIS地理信息系统也是目前土地测绘信息化技术中的重要组成,该系统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支撑,将各种地理信息按照空间分布顺序,进行输入、存储、检索、更新、图形编辑、数据库管理、输出和数据综合分析等操作处理,其在土地测绘与土地开发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完善土地测绘信息平台,丰富和完善土地测绘信息数据库,提高土地测绘数据信息利用效率,并以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为基础,提高土地开发管理的效率,在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GIS技术为基础建立的土地开发管理系统与平台,能够有效的实现对土地资源与相关信息的调查、开发、统计、评价以及地籍管理等工作,同时,也能够有效实现图形信息与数据信息的有机结合与统一管理,对于提高土地信息数据库的管理水平,以及保证以此为基础所制定的土地开发管理方案与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总结:土地测绘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我国土地开发管理水平提升的必经途径,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的必然要求,高度信息化的土地测绘是未来土地测绘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必须要不断加强对土地测绘信息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不断提高测绘技术的现代化水平,进而有效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土地开发战略决策的科学性,有效解决土地资源紧缺与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加大的矛盾,为社会主义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篇3
近年来,淇县国土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国家投资2484万元、总规模3万亩西岗乡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中,大胆实践,开拓创新,探索总结出了一系列保障项目顺利实施的新机制,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把质量作为项目建设的第一生命。努力铸造优质精品工程
质量是工程的第一生命,淇县国土局自始至终牢固树立抓工程就是抓质量的指导方针,着重从材料质检、工序流程、样板示范三个方面入手,严把项目质量,倾力打造精品工程。
(一)坚持材料质量全程监控
一是对材料供应商实地考察,优中选优。地埋管道、电缆、钢筋混凝土井管等所有大宗原材料采购使用,一律由项目监理会同业主及施工单位代表对备选供货单位实地考察。二是所有材料能否最终投入使用,必须以现场检验结果为准。原材料除附具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证等相关证明外,进入施工现场,必须随机抽样,现场检验,最大限度地克服了“一等材料作样品、二等三等甚至次品材料供使用”的弊端。三是所有材料以进货批次为单位,每批必检,合格一批、使用一批。淇县在项目实施中始终坚持材料进场一批、检验一批,决不因一批材料合格而代表批批合格,保证了工程质量源头控制的有效性。
(二)坚持施工流程环环相扣
我们特别强调施工过程和程序的质检工作,机井工程严格按照“放线定位、设备进场、成孔、材料进场、下管、填料、洗井”七大环节开展施工,混凝土道路严格按照“路床清理整平、三七灰土搅拌、三七灰土压实、混凝土路面施工准备、面层施工、薄膜洒水养护”等六大工序开展工作,切实做到了发现问题于萌芽状态,纠正问题于施工现场,保证了工程建设的优质高效。截至目前,在淇县西岗乡土地整理项目中,完工的168眼井、168座泵房、17.8公里混凝土路、26.5公里水泥结构碎石路,经质量评定,全部符合国土资源部《验收规程》要求。
(三)坚持打造样板示范工程
我们知道,规模大、区域广、标段多、实施主体多元化,是整理工程的一大特点。淇县西岗项目总规模3万亩,涉及22个行政村、3万多农民,分别有8个标段承建工程。施工中,各个参建单位对同一工作理解不尽相同,极易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为杜绝这种现象发生,我们在集中培训,统一要求的基础上,采取了“典型引路、样板示范”,收效明显。
二、以合同工期为目标,严格进度控制,确保按期竣工
当前,土地整理项目普遍存在工程延期、建设滞后的状况。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淇县国土局从保障工程资金及时到位入手,建立健全了建设工期倒计时制,对建(施工单位)用(项目所在村)双方实行拖延工期双项淘汰问责制,形成了“团结协作搞建设,加压紧逼赶进度”的浓厚氛围,极大地提高了施工的进度和效率。
(一)热情服务,拨款及时
资金是工程建设的血脉,项目款能否及时到位,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进度。为最大限度简化资金审拨手续,畅通资金拨付渠道,淇县国土局建立了资金拨付业主代表全程限期办结制。施工单位申请拨款,由业主驻工地代表全程。我们还专门印制了拨款时效督查表,符合要求的拨款事项,现场监理、业主代表、中心主任、财务负责人必须在1个工作日内,主管局长必须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工程款审拨工作。所有拨款事项,在每月工程例会上逐宗汇报。
(二)双项淘汰,加压紧逼
项目实施滞后的责任主体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施工单位,一个是项目所在村,特别是个别村、个别村民出于自身私利,阻挠施工事件时有发生。对此,淇县国土局建立健全了“建”、“用”双方双项淘汰制。
(三)台账管理。工期倒计
在每个项目实施之初,均由县整理中心和工程监理以合同工期为总目标,按照建设工期倒计时要求,建立工程建设管理台账。通过管理台账,将各参建单位的工作进行统一安排和部署,具体落实到每个标段的每眼井、每条路、每座桥,何时开工、何时竣工都在管理台账上清晰标注。
三、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农民权益,确保社会稳定
(一)强化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生产知识
每个项目开工前,我局都组织各中标单位项目经理和工程技术人员开展安全生产技能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现场测试,不合格的必须进行补课,否则不得进场开工。其次,电力、钻井等重点岗位施工人员,必须按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第三,每个单项工程施工准备阶段,都要由工程监理进行现场安全施工交底,将施工中每个环节的注意事项宣讲到所有现场从业人员,使得安全教育贯穿整个施工过程。
(二)落实人身强险。防范不测事件
为增强施工企业抗御风险能力,淇县组织实施了整理工程“平安计划”,鼓励施工企业为其从业人员投保意外伤害险,要求施工现场电力、钻井、机械操作等特种岗位从业人员,必须强制投保意外伤害险,否则不得进场作业。2007年至今,驻淇各施工企业已为现场从业人员累计投保120余人次,起到了预防不测、防患未然的作用,筑起了一道牢固的安全救助线。
(三)保障群众利益。禁欠民工工资
在项目施工中,淇县国土局要求所有施工单位在聘用当地农民工时,必须签订劳务合同。合同上明确付款方式,注明农民务工仅是按照中标单位的要求出人、出机械,在施工企业直接指导下,按施工单位要求的技术标准、工艺、工序去做具体工作,不对工程质量负责。施工单位申请某单项工程拨款之时,必须提供已付清农民工钱的有效证明,查证工钱已经兑付的,方予审批拨款事项。从根本上杜绝了拖欠农民工工资情况的发生,维护了群众权益,实现了社会和谐,保持了社会安全稳定。
四、严格廉政建设。构建长效发展机制
篇4
[关键字]地籍测绘 管理信息系统 GIS
[中图分类号] P2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9-1
0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地籍管理业务量迅速增加,权属变更日益频繁,各行各业对地籍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土地市场发展的新形势,加强土地市场管理,维护土地市场秩序,保障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适时推出以GIS为基础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是大势所趋。
1 地籍测绘的内容
地籍测绘就是运用测绘仪器、测绘技术、测绘手段来测定土地以及其自然状况、权属状况、位置、数量及利用状况的专业测绘。地籍测绘的任务主要包含外业测绘、内业编制地籍号,绘制宗地图、面积计算、成果输出及归档。形成的资料有:地籍图、宗地图、宗地面积量算表、调查表格等。地籍测绘的目的很明确,主要为了地籍管理,开发管理,交易管理以及评估、征税、收费、仲裁、地籍面积鉴定等土地管理提供基础图、表、数字、资料和相关的信息。它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如基础设施、地下管网、通信线路、环境保护等)等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
地籍测绘分为地籍基础测绘和地籍项目测绘两种。地籍基础测绘是指在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域内大范围、整体的建立平面控制网,来测绘形成的基础图纸—一分幅地籍图。地籍项目测绘,是指在地籍管理、开发管理以及其他土地管理过程中需要测绘土地平面图及相关的图、表、册、薄、数据等开展的测绘活动。地籍项目测绘贯穿于整个土地权属管理、交易、开发等土地业务全过程,工作量大。其中最大量、最具现时性、最重要的是土地权属证附图的测绘。
2 地籍管理中引入GIS的意义
将GIS引入地籍管理是对传统地籍管理方式的一个突破,它标志着地籍管理走向更加成熟、更加规范的管理模式。我们知道,地籍信息包含坐落信息、自然信息、产权信息和管理信息等。坐落信息对于土地确定有重要的标识作用,在传统的地籍管理中,土地坐落一般都以城市的街区名来定义,而街区名有模糊、易变、不精确的特点,难以从根本山杜绝重复发证等现象的发生。引入GIS后,将办证的地形图紧密关联,通过地形图的精确坐标来定义土地坐标,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图管证,保证土地确权办证的准确、顺利进行。另一方面,通过土地GIS可以进行任意地理范围内土地的各类统计分析,如产权发证状况分析、产权变更面积统计与分析、产权查封、抵押的统计与分析等,能方便了解城市土地的状况。
3 地籍基础测绘与GIS的关系
地籍基础测绘系统实现全数字化的基础测绘,通过使用各种测绘仪器,采集地籍测绘点坐标,绘制包括地籍分幅图、录入土地勘测属性数据、填写土地调查信息。另外采集的数据还有政区、居民地、交通与管网、水系及附属设施、地貌、地名等内容,这些数据全面反映了数据库覆盖范围内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情况,可用于建设规划、资源管理、投资环境分析、商业布局等方面、可作为人口、资源、环境、交通、报警等个专业信息的空间定位基础。这些基础测绘采集的数据是GIS的源头,数据采集是GIS的运行和使用离不开通过测绘获得的数据。地籍基础测绘行业作为地籍GIS应用基础数据的主要生产部门,在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其地位的重要性和技术的先进性进行更加彰明较著。
4 基于土地管理的测绘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的发展前景
构建基于土地管理的测绘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将城市土地管理工作提上一个新台阶,促进测绘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为土地管理提供全过程的优质服务。基于土地管理的测绘信息系统的建立,将为建设用地的征用,预审,供地,确权,建设用地批准下达等办理阶段的定位,定量和可视化分析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和高效的指标核算工具,有助于动态把握对土地实施管理的全过程,提高了土地审批与监督管理的科学水平和工作效率。
(2)巩固技术优势,拓展城市测绘业务。基于土地管理的测绘信息系统的建立,为土地管理类提供全面技术支持的同时,也丰富了测绘成果的表现形式和技术含量,在基础土建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提供定位分析、定量分析、可视化分析的成果,有助于提高测绘工作的社会地位,变政策优势为技术优势和经济优势。
(3)促进数字化测绘向信息化测绘体系的转变。经过建国五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城市测绘行业已经在数据采集、辅助成图、数据建库等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实现了测绘行业从传统的手工作业到现代化作业方式的转变,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已基本形成。基于土地管理的测绘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有利于丰富测绘成果内容与表现形式,促进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周明达.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城市测绘工作50年论文集,北京:测绘出版社,2004,64-67.
篇5
为加强和规范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财务管理,根据《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财综字[]117号)及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我们制定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财务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以下简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财务管理,根据《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财综字[]117号)及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上缴中央财政的土地有偿使用费。
第三条土地有偿使用费纳入预算管理,坚持"先收后支、量入为出、统筹规划、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四条土地有偿使用费实行预决算管理,预、决算的编制办法和具体报表格式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章支出范围
第五条土地有偿使用费专项用于耕地开发项目支出、耕地信息与监督系统建设支出,以及与土地有偿使用费使用有关的其它支出。
第六条耕地开发项目是指中央确定的耕地开发整理重点项目、经中央批准的耕地开发整理示范项目及补助地方的耕地开发整理项目。
耕地开发项目实行全成本核算。成本开支范围为组织、实施和管理耕地开发项目所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包括前期工作费、工程施工费、竣工验收费、必要设备的购置费、必要的管理费及不可预见费等。
耕地开发项目预算编制及资金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由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另行制定。
第七条耕地信息与监督系统建设支出是指用于土地利用信息动态监测系统建立及运行等方面的支出,包括设备购置和维护费、网络运行费、数据处理费、信息系统软件开发费等。
第八条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核查、耕地开发项目审核论证、土地有偿使用费等级标准与土地开发整理预算定额的修订等与土地有偿使用费使用有关的费用,由国土资源部根据实际需要编制资金使用预算,报财政部审定后,从土地有偿使用费中列支。
第三章预算编制和下达
第九条国土资源部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结合本年土地有偿使用费收支预算执行情况及下一年度收支增减因素,提出下一年度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和支出预算,报财政部审核后,由财政部编入下一年度中央预算。
第十条耕地开发项目和耕地信息与监督系统建设项目的投资计划和项目预算建议由项目承担单位按规定的程序编报。
项目承担单位隶属于中央部门的,由项目承担单位直接向国土资源部报送项目投资计划项目预算建议;项目承担单位隶属于地方的,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各地)国土资源厅(局)、财政厅(局)于每年5月底以前,联合向国土资源部、财政部报送下一年度项目投资计划和项目预算建议。
第十一条国土资源部负责对项目投资计划和项目预算建议进行评审,编制全国耕地开发项目和耕地信息与监督系统建设项目投资计划和项目预算草案,报财政部审批。
第十二条财政部负责对全国耕地开发项目、耕地信息与监督系统建设项目的投资计划和项目预算草案进行审核和下达。隶属于中央部门承担的项目,由财政部将项目支出预算下达到国土资源部;对地方承担的项目,由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将项目投资计划和支出预算联合下达到各地财政厅(局)和国土资源厅(局)。
第十三条土地有偿使用费项目支出预算一经下达,原则上不作调整。如有特殊情况确需调整的,应按规定的程序报经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批准。
第四章项目和资金管理
第十四条土地有偿使用费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财政部门参与项目的组织实施并负责按规定程序办理土地有偿使用费项目资金的拨付手续,监督资金的安排和使用。
第十五条土地有偿使用费项目承担单位要严格按照批准下达的项目计划和支出预算,合理安排项目资金的使用,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不得用于与项目无关的其他支出。耕地开发项目完成后,应及时办理项目竣工验收和结算,结余经费应按原拨款渠道缴回中央财政。
第十六条财政部门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按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的要求,建立健全土地有偿使用费监督检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土地有偿使用费资金使用的专项检查,追踪问效。对于土地有偿使用费,任何部门不得截留、挪用和坐支,不得用于平衡财政预算,年终结余可以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负责组织对土地有偿使用费使用情况的重点检查。项目承担单位要自觉接受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对截留、挪用、坐支土地有偿使用费的,一经发现,要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五章附则
第十七条土地有偿使用费的收入、支出预算科目,按财政部印发的年度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的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各地财政厅(局)、国土资源厅(局)可参照本办法制定土地有偿使用费财务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并报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备案。
篇6
[关键词]:信息化测绘技术;土地规划;执法监察;
1、信息化测绘技术及其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计算机和空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土地规划与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以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以下简称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简称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以下简称GPS)为代表的信息化测绘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土地规划和管理领域。传统上,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任务是由人工土地利用调查来完成的。人工土地利用调查费时、费力、耗资、效率低下。当今,随着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兴起与日益成熟,充分利用“3S”技术集成,对土地资源进行遥感动态监测已成为可能并为人 们所共识,在此过程中,利用遥感技术(RS)快速获取地面宏观信息,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 感影像快速发现变化图斑; 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外业数据检查,对土地利用监测现场调查 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地理信息系统(GIS) 利用现代计算机图形和数据库技术来输入、 存储、 编辑、查询、分析和输出空间图形及属性数据,实现海量数据的管理,可根据查询与分析将 信息真实、 图文并茂地展示在用户面前,也可以将分析决策模型处理结果提交各级管理部门作决策参考。
2、信息化测绘技术在土地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
2.1.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是指在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基础上,利用现势性较强的卫星和航空摄影影像,依据土地调查的有关技术规程和规定,运用最新的国家行政区域勘界成果,采用新土地分类系统,对调查区的土地利用现状重新进行全面的实地调查,建设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与影像数据库,达到土地利用的图件、数据、现状一致,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信息化、规范化和社会化打好基础。
当前的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包括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其技术流程如下:采用现代遥感技术获取影像资料,完成正射影像和基础图件制作;通过遥感影像和外业进行实地调查;进行内业处理,完成信息的汇总统计和分析;实现调查数据的管理和更新机制的建设;逐步建立起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
2.2.在土地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管理的龙头工作,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有大量的信息。土地信息涵盖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及其价值等重要信息。在规划设计前,要做好与土地相关的所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处理分析等工作。这些信息的处理,不但可以为后续的规划工作提供数据基础,更重要的是明确土地性质、质量,从而确定未来发展中可使用用地和不可使用用地;确定保留用地和适宜城市发展的用地,在明确土地的空间分布的基础上,确定各类用地的具体范围。
在土地规划设计中,信息化测绘技术在数据收集方面展现了其实时性、准确性的、自动化和高效的特点。通过RS直接获取土地信息,通过遥感的数据处理,可以直接得到理想的图片及数字结果,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土地信息。利用GIS建立土地利用空间信息系统,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翔实的资料;利用GIS强大的分析和处理功能,可以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并自动生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数据库,可以进行土地利用远景规划和利用类型预测而实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设计和布局制图;利用GIS的可视化功能,结合规划设计中的各种应用模型,还可以实现对规划设计的结果进行模拟显示和分析,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规划设计提供信息。
2.3.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
土地勘测定界是指根据土地征收、征用、划拨、出让、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工作需要,实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围、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用地审批和地籍管理等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而进行的技术服务性工作,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权属调查、土地测绘和编写勘测定界报告。根据土地勘测定界的工作程序,勘测定界分为外业调查、外业测量、内业整理汇总及归档阶段四个主要阶段。
在土地勘测定界中,无论是外业前端数据采集,还是内业图形数据处理,均可广泛采用信息化测绘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的外业工作中,可使用GPSRTK技术进行定位,将基准站的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发送给流动站,流动站接收基准站数据,并采集GPS观测数据,形成差分观测值,通过相对定位原理实时计算出流动站的三维坐标及其精度。该测量方式可以提高土地勘测定界精度,并且无需通视,观测时间短,操作简便。在土地勘测定界的内业工作中,采用GIS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土地勘测定界测量和土地征收数据进行管理具有可行性和优越性,能保证从外业到内业数据处理的一致性,能实现内业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保证数据统计的准确性以及方便数据的查询。
2.4.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土地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而繁重的工作,其目的是准确而快速的发现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并获取变化的信息。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传统方法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只能是利用由用地单位的上报和登记的数据,被动的了解变化,并且获取数据的精度也相对较差。在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中,由于遥感解译的矢量数据具有地理坐标,利用GPS的精密定位功能,可以在野外对室内不确定的解译成果进行精确核查,从而提高遥感解译结果的可靠性和精度,故采用RS、GIS和GPS的集成技术,可以有效地实施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信息化测绘技术用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工作过程如下:首先,利用RS快速主动地发现土地利用的变化信息;第二,利用GPS准确而快速地获取变化信息的数量和特性,将变化信息与历史信息进行空间分析,获得新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第三,利用GIS实现土地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与可视化,实现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更新,实施土地动态变化成果制图。如郑泽忠等利用TM和中巴资源卫星(CBERS-02)数据,在野外用手持GPS接收机进行验证并更新解译的数据库,利用GIS提取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信息,建立高精度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库,达到实施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目的。
2.5 在土地执法监察中的应用
信息化测绘技术可以帮助土地执法人员快速准确地发现并到达疑似违法用地现场,辅助疑似违法用地的巡查、核查、违法违规处罚处理以及结果汇总上报等工作,实现土地管理的“数字执法”,其流程如下:首先利用遥感监测技术与土地执法动态巡查相结合的办法,最大限度地发现土地违法行为,再利用便携式GPS接收设备和GIS提供的电子地图,快速准确找到疑似违法用地。园区中心,在日常动态巡查中是难以发现的。信息化测绘技术的成功用于土地执法监察,有助于形成“天上有眼睛、地上有巡查”的全方面立体式的监督。
篇7
,我国现行农地制度无论在主体确定、权利归属、权利行使、权利流转、权利实现、权利保障方面,还是在政府、集体和农民三者私权关系的理顺上,都存在着体系凌乱、顾此失彼之弊,实有改造的必要与可能。法律确认的农地制度与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实际认识、具体操作存在较大差距,他们不太满意或全盘接受现行的农地具体制度,有的法条形同虚设、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其反。而各地农民在实践中创造的经营模式也没有被立法者充分认知、接纳和理解。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室主任孙宪忠研究员评价说,农民土地的法律制度建立比一般的民事权利制度的建立更为重要,因为我国在过去实行城市与农村的“二元化”结构,农民身份终生固定,无形中被排斥在城市化和现代化之外,数十年后的今天无论是从哪个方面看,他们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弱势群体。对这一弱势群体基本权利的法律制度的建立,不论是立法者还是法律研究者,都应该倾注更大的人文关怀。但是要关怀农民,首先要知道农民的要求,所以必须首先进行这一方面的现实调查和分析,而我们现有的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十分缺乏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课题组利用田野调查素材对现实运行中的农村土地法律制度实效的检验,并间接地验证了规范研究成果的一些结论,尤其为当前物权立法中如何积极克服现行土地法律制度的弊端,设计(农村)土地物权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素材。这种让事实说话,不含功利色彩的严谨而务实的学风,不仅体现了作为学者对中国农民的一份责任和良知,也直接、生动地反映出“法治是一种实践的事业,而不是一种玄思的事业”(苏力语)。版权所有
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温世扬教授认为,农村土地制度的研究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中,早已得到开发,甚至是过度开发,但在法学领域,往往习惯于从概念到概念的思辨性研究,结果没有太大的新意,也难为制度改良提供更有价值的材料。“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课题组通过研究方法的变革,以田野调查的实证主义方式去努力推动农村土地法律问题的研究深入,为物权法理论在农村的适用进行基础性的准备。既契合了现行物权法研究的主旨,又抓住了“三农”问题的要害。应该意识到,“三农”问题千头万绪,牵涉方方面面,而农村土地制度无疑是各种问题节点,人地关系、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劳动力移转、粮食生产安全、土地征用、社会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自治等无不与此关联。
篇8
企业个人述职报告范文1各位领导,同志们:
xx年,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我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刻苦勤奋、认真努力开展工作,完成全部工作任务,取得良好成绩。下面,根据上级领导的安排和要求,就我所xx年工作情况向领导和同志们做如下汇报,如有不当,请批评指正:
一、认真学习,积极创建优秀基层国土所
我所全体同志认真学习国家和省市有关国土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积极参加本系统组织的各项业务知识培训,切实提高思想觉悟和业务技能,以便全面做好国土工作。我所积极创建优秀基层国土所,人人争当优秀国土员,认真落实局里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片区国土资源所重要职责及管理制度》,严格财经纪律,加强内部管理,做到按章办事,不徇私情,促进各项工作发展,取得良好成绩。
二、加强宣传,提高片区群众法律意识
我所紧紧围绕“保障科学发展,保护耕地红线”这一主题,利用今年“6.25”全国土地日和乡镇春台会,会同辖区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国家土地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共出动宣传车30余次,人员13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6000余份,有效提高片区群众对国家土地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的认识,增强了片区群众保护土地的法律意识,自觉做好各项土地保护工作。
三、勤奋工作,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我所坚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龙头,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强土地利用动态巡查并做好巡查结果登记,确保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同时加强与局业务科室的沟通和联系,认真做好各项用地的审批工作,截止目前,今年共完成各类手续44件:其中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5宗,续期出让3宗,收购前置地籍调查2宗,拍卖前置调查8宗,集体土地*5宗,集体土地遗失补办5宗,商品房分摊*16宗。在用地审批工作中,我所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理,热情服务群众,让群众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四、认真执法,维护国家土地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我所在局执法**大队的指导下,建立了土地动态监察巡查制度和辖区国土资源管理违法违规用地督察信息员制度,制定了巡查路线图,加大辖区土地动态巡查工作,协助辖区各乡镇政府调查、调解土地纠纷,发现和查处土地违法行为。
截止目前,今年发出《责令停止土地违法行为通知书》12份,制止违法用地12宗,接受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以及举报23次;对拒不停止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或已形成违法事实的,及时上报局执法大队立案查处。与此同时,为了加强xx河、xx河沿岸的河道管理,制止非法盗采沙石的行为,今年5—7月份,我所不分白天黑夜会同局执法大队、市水务局、110巡警大队联合进行了夜间执法巡查,有力地打击了非法盗采沙石的行为,维护了河道管理秩序。
五、存在的不足问题
我所认真努力工作,完成了任务,取得良好成绩,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问题,一是学习还不够抓紧,业务水平不够高,没有全面领会掌握局工作精神,致使工作发展不够快;二是在土地保护管理上,有些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到位,工作规范化、精细化还不够,以致取得的工作成效不够大。三是服务群众工作措施不够,工作效能有待提高。这些存在的不足之处,我所需采取有效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改进和提高。
六、xx年工作打算
xx年是学习贯彻十x届x中全会精神之年,我所要按照十x届x中全会精神和局工作精神,结合自身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刻苦勤奋、兢兢业业工作,完成全部工作任务,取得更加良好的成绩,着重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1、认真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和业务技能。我所要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十x届x中全会精神和局工作精神,提高思想觉悟和业务技能,增强执行力,按照十x届x中全会精神和局工作精神全面做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取得更大成绩。要继续开展创建优秀基层国土所、人人争当优秀国土员活动,严格执行《片区国土资源所重要职责及管理制度》,使全所同志增强组织纪律性,切实做到按章办事,不徇私情,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促进所整体工作发展,取得比xx年更好的成绩。
2、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片区群众的土地法律意识。我所要切实履行“保障科学发展,保护耕地红线”的工作职责,要加强宣传,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利用“6.25”全国土地日和乡镇春台会,采用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出动宣传车、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国家土地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提高片区群众对国家土地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的认识,增强片区群众保护土地的法律意识,自觉做好各项土地保护工作。
3、优质服务,提高片区群众对我所工作的满意度。在严格按照国家土地法律法规做好用地审批工作中,我所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树立服务意识,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努力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进一步提高片区群众对我所工作的满意度。
4、强化责任,确保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我所要强化责任,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强土地利用动态巡查并做好巡查结果登记,确保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认真做好调查、调解土地纠纷工作,发现、制止和查处土地违法行为;继续加强xx河、xx河沿岸的河道管理工作,打击非法盗采沙石行为,促进土地管理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5、努力工作,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发展。我所一是要认真努力做好耕保基金的监管和发放工作,确保耕保基金监管到位,及时正确发放,提高耕保基金的使用效率;二是要做好土地整理管理和验收工作,使土地整理规范有序进行,提高土地整理的质量;三是积极参与征地工作,配合政府做好相关工作,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需要。
我所述职报告完了,谢谢大家!
企业个人述职报告范文2
我叫xxx,现任供应部副部长,供应支部工会主席,半年来,在矿领导和部长的正确带领下,与供应部全体同事团结协作,共同努力,较好的完成了各项本职工作,现具体述职汇报如下:
一、思想上积极进取
首先,立场坚定,方向明确。其次,上半年,我努力加强三个方面的学习力度,一是政策理论学习,通过单位组织学习和自我学习两方面相互结合,我认真学习了党的十x大精神,不断领悟十x大精髓,贯彻落实争先创优、保持党员纯洁性、科学发展观等精神。二是认真学习行业内部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促进自己在实践工作中的提高。三是努力掌握了解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发展的新特点并努力学会用科学发展的思路去理解和看待国内发展形势的变化,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素养修养。
二、不断提高自我的组织领导能力
近半年来,通过强化理论知识学习,我不断提高自我的组织领导能力,尤其是运用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指导和提升自我的组织领导能力,提高自我与同事之间的协调沟通能力,丰富自我的创新思维,更好的协助部长完成本部门的各项工作。
三、工作作风端正
半年来,在工作岗位上,我能够严格遵守本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到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向单位的老同志、先进个人、各类模范学习和请教,并努力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养成勤俭节约、不骄不躁的好习惯,同时,在工作和日常交往的过程中,能够团结同事,尊敬领导,使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进一步增强,努力树立大局观和全局观,树立我矿提出的“先做人,后做事”的人身价值观。
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本职工作
1、带领我部两名会计做好每月的物资出人库记账与对账工作,经常联系用友小朱解决记账对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2、生产区队报送的急用计划经我部报到地煤物质分公司后,经常与物质分公司相关业务部门联系沟通,催促他们尽快供货,以免影响生产。
3、负责我部合同签订工作,对于与我部或相关部门发生业务的外来单位,每签订一笔合同,都严格把关,亲自过目,对于当场发现的问题立即现场处理。
4、配合支部书记完成矿工会布置的各项工作。
5、完成本部门的其它各项日常工作。
五、提高风险防腐意识,廉洁自律
今年根据单位的统一要求,我认真学习党员干部廉洁自律若干规定等廉政规定,严格遵守各项廉政行为规范,坚决杜绝“吃、拿、卡、要、报”等行业不正之风;坚决抵御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筑起拒腐防变的牢固防线,告诫自己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忘记党的教育,不能忘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干好自身的每一项工作。
六、努力强化自我的理论业务知识学习
篇9
在全市国土资源新闻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大家好!
再有两天就是“6.25”第17个全国土地日了,非常高兴能在这个时候召开国土资源的新闻会,我个人更是十分荣幸能亲临现场参加今天的国土资源的新闻会,这对如何节约集约用地、依法合理用地,解决经济发展和用地供给日益突出的矛盾,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进行研究和讨论,十分必要和及时。
下面我就我们泽州县几年来土地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存在的问题和大家一起探讨、研究,恳请在坐的领导和专家提出中肯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进一步做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更好地发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作用。
泽州县现有耕地面积72.3万亩,人均仅1.38亩,且大部分为丘陵梯田,耕地资源相对贫乏。短期内我县人口多、耕地少、人均占有耕地少的县情不会改变。建设占用耕地不断增加、耕地保有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因此,节约集约用地对我县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们始终把节约集约用地、依法合理用地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是认真落实市、县、乡、村、户五级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严守基本农田这条“红线”,多措并举,大力集约节约用地。
二是切实保护耕地,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严格按计划占用耕地,对非农业建设项目批准占用耕地的,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按照占多少补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数量相当的耕地,严把质量关,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有增无减,质量不下降;
三是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努力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几年来,我们开发复垦整理土地16222.08亩,净增耕地面积9460亩,耕地保有量稳定在72.3万亩,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雄厚的耕地资源。
四是建立执法四级网络体系,加大国土资源执法力度。建立和完善了村内信息源网络,乡镇、土办、企办网络,国土所网络和公检法、电力、工商等四级网络体系,四级网络同时运作,互相联动、形成合力。
五是加强土地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宣传。我们充分发挥基层所的前哨作用,在土地日、地球日深入群众进行土地法律法规大规模全方位的宣传,利用庙会、赶集等形式进行平时的小规模宣传。
六是实行严格的土地使用审查制度。把全县土地纳入统一的规划序列,在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建设用地审查报批过程中,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等严格审查,对选址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能否安排计划进行审核。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土地利用计划的用地报件一律不上报。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仍然面临土地案件执法难、查处难、存量土地盘活难等问题,围绕节约集约用地,坚守耕地红线这一主题,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通过积极持续的宣传切实增强我县人均资源量相对较少的资源国情意识,增强国土资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节约集约用地的法律意识。
二、继续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肃查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通过土地市场的深入治理整顿,特别是对少数严重违法用地案件的查处,使全社会共同树立节约集约用地的观念;严格各项土地管理,深入挖掘存量,调节余缺,整合建设用地资源,真正使有限的土地资源保障我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国土资源参与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准确把握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力度和时机,逐步学会运用土地政策为经济发展“加油门”或者“点刹车”,强化土地供应管理,进一步发挥国土资源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四、加强农村用地规划和管理,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切实征收和用好土地收益,积极推进土地整理;严格征地管理,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农村地质灾害的预防,保护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做好这些工作来履行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职责,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10
关键词:土地增值 问题与原因 措施与对策
一、失地农民土地增值补偿的理论与法律依据
上世纪80年代中前期,宪法和民法通则对于农村集体所有土地都是禁止流转的。1988年的宪法修正案则有了新的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这在立法上第一次明确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合法地位。同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第二条也增加了“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的条文。
2003年3月1日起施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以法律形式赋予了“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其中第十六条规定,承包方享有3个方面的权利: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与此相对应的是,承包方也要承担3个方面的义务:维护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用于非农建设;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不得给土地造成永久性损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2007年10月1日起实施的物权法第一百二十八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有权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
在我国,土地收益分配的矛盾集结点主要是农地转非的增值归属。目前,理论界主要有3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增值归农”论;第二种观点是“增值归公”论;第三种观点是“公私兼顾”论。在农地转非过程中,主要存在三方主体:一是政府,二是公众,三是农民。政府贡献的是管理权、规划权和征收权,公众贡献的则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外部收益,农民贡献的则是农地的承包经营权、社会保障权和农地发展权。因此,第三种观点似乎更加合理一些,即地价的上涨是地租未来资本化的反应,理应由政府、公众和农民共同分享之。
现在的问题是,政府部门利益驱动和强势地位,不但令公众难以从土地增值中获得收益(比如土地增值收益的大部分并没有被真正“用之于民”),农民也一再成为输家。在农地转非中,农民面临生活方式被打乱、原有财产被强行置换的困境,如果补偿也不彻底,无异于“二次被害”。有一点必须明确,弱者是最无力承受失败的人,如果弱者总是成为输家,政府就必须检讨。当下,由土地增值分配所导致的不公正、焦虑恐惧正在酝酿和累积,如果这种情绪得不到有效的矫正和释放,就会成为社会持续发展的不稳定因素。更重要的是,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不公也会成为经济增长的绊脚石。
二、现行法律制度对失地农民土地增值补偿的缺陷
(一)非农建设用地呈逐年上升状态,农用土地流失严重,失地农民数量上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因交通道路、水利、城中村改造等公共基础设施、各级种类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建设征用农村土地的规模越来越大,少地或失地的农民群体数量不断增加。
(二)征地补偿过程中农民权益受损
1、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征地补偿太低
根据有关资料,世界许多国家的补偿标准均以被征地时的土地市场价格为基础。而我国实际采用的补偿标准只有土地年产值的几倍,根本不能反映土地作为稀缺资源的价值,仅考虑了现有农业用途的收益权,而无视土地发展权。
《土地管理法》第47条第1款规定:征用土地的,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这一规定完全排斥了农民对农村土地发展权的利益分享,即土地用途变更所产生的增值被排除在征地补偿范围之外。对征地补偿标准问题,《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实践中,近几年,个别地区的补偿标准和安置标准达到了国家法律的标准,但是仍然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即使统一了补偿标准,足额及时发放补偿费,农民对补偿还是不满意。
2、征地补偿安置费分配混乱,缺乏法律依据
根据现行土地法律制度,征地补偿费一部分给农民,另一部分留归村集体使用。由于村民的补偿费和村集体的补偿费的比例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这就导致部分地区大大增加了集体留用费的比例,而村集体的补偿费掌握在少数的基层干部手里,如遇有民主建设较差的乡村,加之缺乏必要的监督,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便司空见惯。实践中补偿款的分配问题成为村民与村委会、村党支部之间发生矛盾的一个重要导火索。
3、农民无法分享土地增值的收益
根据国研中心课题组的调查:“在目前‘合法的’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土地增值部分的收益分配,只有20―30%留在乡以下,其中,农民的补偿款仅占5%到10%;地方政府拿走土地增值的20―30%;开发商则拿走土地增值收益的大头,占40―50%”。
(三)农民土地增值收益被剥夺的原因分析
1、现行的法律制度忽视了被征地农民的发展权问题
在法律规定中,为被征地农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合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法律规定的标准是维持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对失地农民而言,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和土地增值所带来的发展功能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从立法层面分析,《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物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没有对土地中蕴含的农民社会保障权、发展权方面的权益做出明确规定。实践中,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特别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二元制,土地对于中国农民而言除了生存功能以外,还承载着发展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而现行法对这两种功能却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如从《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可以看出,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的确定只考虑了土地的历史产出和收益,以及不降低“农民”的生活标准,没有考虑土地用途改变后其收益的变化,更没有考虑到土地对于农民的发展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而仅就土地“原用途”作为参照物确定标准。
2、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尚未形成有效的机制
当农民失去土地后,那些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就会变成无地、无职业、无收入的“三无”农民,成为矛盾纠纷多发的群体。因此,国家一直重视这一群体的就业保障,地方各级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此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三、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土地增值收益的社会保障机制
(一)尽快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
不断推出相关政策,力求做到“失地有保险,老来有保障”,各地都做过有益的探索,但还不够规范、系统。要通过实行货币安置、留地安置、就业安置等积极的保障措施,三管齐下,全方位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
一是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前面已论及土地本身就承载着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和发展功能,根据现行法律规定,集体土地不能进入一级市场,就会导致高额的级差地租被各级政府获取。因此,政府有义务从级差地租中拿出一部分作为社会保障基金,以在保持失地农民现有生活水平不降低的基础上,再为失地农民提供发展基金。
二是实行积极的“就业保障”政策,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相对于城市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而言,失地农民更是就业的弱势群体,因为农民就业意识和就业行为与工业化、城市化的要求有一定距离。因此,要力争把城乡统筹就业纳入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通盘考虑,完善就业服务措施,创造有利于失地农民就业的机制和环境。要制定公平的农民工就业政策,构建符合城乡统筹就业要求的就业管理制度。
三是建立多元模式保障机制。如城市郊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可以走转换农民身份,推动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模式;而偏远地方、仅由于国家基础设施用地造成失地的,要加大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的力度,同时增加贷款方面的资金扶持,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二)以体制创新为推动力,探索在大制度框架内解决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
农民土地权益保护之所以成为社会热点,说明现行框架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创新思路,探索新的解决路径。要在大制度框架内解决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按照“以土地换保障”的战略要求进行制度创新,可以考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允许土地入股,将农民纳入征地开发的利益共同体,有助于减少征地时的摩擦和冲突,降低行政成本。对于农民而言,允许农民土地入股,使长期受到忽视的土地中承载的农民发展权得以实现,有利于保护和增进农民的利益。
(三)通过立法明确和完善农民的土地权益,并通过程序设计加以保障
必须修改和完善相关立法,明确规定农民的土地权益。这个问题在理论界已达成共识,并在《物权法》中有具体的规定并有所突破。从物权法的规定来看,农民的土地权益相比以前得到了一定的规范层面的保障。但物权法毕竟是一部框架性的基本法,对有些具体问题还没有给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定,如公共利益的界定,征地权限和程序的明确、对政府征用行为的行政救济措施的细化、土地补偿标准的合理界定等。农民土地权益真正得到保护还有赖于这部法的有效落实和后续相关实施细则。
首先,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保证集体经济组织的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对土地所有权的行使。防止目前一些地方的村干部不经村民讨论同意就任意处置集体土地的现象。其次,对集体土地和集体土地上的房屋征收制度进行较重大的改革,构建建设用地流通市场,即修改现行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明确农村土地转化成建设用地可以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征收转化,这一途径仅用于公共利益;另一途径是通过市场交易,这一途径主要用于商业利益,但也可用于公共利益。第三,要提高对集体土地和集体土地上的房屋征收的补偿标准,应当参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条例》,较大幅度地提高对集体土地和集体土地上的房屋征收的补偿标准。
(四)尽快修改土地法,允许农村集体土地直接进入市场交易
对于农民,土地的意义不仅是一种不动产,而且还是一种特殊的保障形式。它至少可以为贫穷的农民提供食品、住房、就业、养老保障。因此,政府征用农地,就必须充分考虑社会保障来置换农民的土地保障。如果不具备提供社会保障机制条件,政府就不应该征地。
(五)修改土地法时应明确界定公共利益与商业用途
- 上一篇:道路施工应急管理措施
- 下一篇: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新土地承包法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