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运输监管范文
时间:2023-09-25 18:2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路运输监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目前,交通部《关于促进道路运输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未来5到10年,道路运输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道路运输业的比较优势,着实提高市场监管能力,推进道路运输业实现运输安全高效、服务文明诚信、节能减排主导、技术装备先进、市场规范有序、站运协调发展的目标。道路运输市场监管作为道路运输业的管理部门,落实《意见》,就是要以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构建和维护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秩序,提供安全、便捷、可靠、经济、优质的道路运输公共服务,充分地满足道路运输服务消费者和道路运输经营者的需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但是近年来,我国道路系统已发生多起重大运输灾害事故,这暴露出道路运输安全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应引起有关管理机构高度重视。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对道路运输现状加以研究尤为必要,并有针对性地改善道路运输条件,提高道路运输的市场监管。
一、我国道路运输市场监管的必要性
从道路运输业的业态,尤其是我国道路运输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看,我国道路运输业基本不具备自然垄断的条件,决定其必须要在政府主导的市场监管下进行工作。某些公用事业性质的企业并不是自然垄断的,并且也不是所有的自然垄断企业都是公用事业。当前对道路运输行业进行监管主要是出于以下的考虑。第一,包括汽车运输在内的交通运输业对公众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政府不能对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道路运输失去控制和主导。第二,道路运输业内存在着极其不公平的恶性竞争,严重地影响了行业内众多守法企业和行业外消费者的公共利益。所以尽管道路运输业内的自然垄断并不明显,但作为一类公用事业的道路运输业,政府对其进行监管是完全必要的。在市场监管中,政府具有以下权:政府保留控制进人的权利;政府保留管制价格的权利;政府保留为公共利益而指定质量标准和某些其他服务条件的权利;被授权者有责任向所有的消费者提供上述两条确定的合理务。总之,政府主管部门为了保证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条件,必须对该行业的市场进人进行监管,必要时还可对价格进行管制。但是监管并不是对竞争的全然抹杀,恰恰相反,监管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或者保持一种必不可少的条件,使全社会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同时保持竞争的机制。
二、当前道路运输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
1、立法环节步伐缓慢
首先,从道路运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来看,客观上要求有一部效力相应的全国性法律文件引导、规范道路运输行业的健康发展。但是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分歧很难形成统一的制度安排,所以长期以来国家依靠部门规章对全国庞大的道路运输行业进行引导、规范。受效力的影响,部门规章往往起不到统一监管的作用,这种局面,客观上造成了道路运输行业管理的地方化、多元化。其次,从1985年开始起草的《道路运输条例》,历时19年才出台,立法步伐缓慢,对道路运输业的秩序要求回应迟滞,从一个侧面反映国家对道路运输行业管理重要性认识的艰难转变。还有一些地方道路运输行业立法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沦为国家立法的翻版使得地方道路运输立法对中央立法的具体化、补充性功能弱化,缺乏可操作性。在实践中往往表现为国家立法没有解决的问题,地方立法也没有解决,国家立法的空白恰巧也是地方立法的空白。
2、常现多头监管局面
《意见》对道路运输的各个环节做出了严格的规定,设置了多个运管机构,各机构均可对外执法。但相互之间协调、配合不够,人员、车辆调动不便。因此,不能形成管理合力,对运输市场监管力度不够。在一些地方几个运管机构分属多个领导分管,管理层级多、关系复杂、内部协调困难、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管理关系不顺。比如,2007年液氯泄漏事故中肇事车本身,按现有管理体制,就涉及到3个部门,槽罐归质检部门管,车体属交通部门管,车辆上路通行又涉及公安部门。安全监管各部门之间存在着管
理职能交叉的问题,进而造成了安全监管的漏洞。
3、安全监管不到位
近年来,我国在道路运输安全监管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针对道路运输的安全监控与事故应急处置能力仍相对较弱,难以适应道路运输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一是静态管理严谨,动态监管薄弱。道路运输的证书情况、运输状况等进行检查询问仍未跳出静态监管的模式,运输汽车的整个运输、装卸过程监管不够,未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从静态监管到动态监管的转变:二是全程动态监管体系尚未建立。人力、物力资源的不足制约了全程动态监管的实施,科技设备不能满足动态监管的需要;三是道路管理机构内部管理、运政等部门对危险品运输的监管行政执法效率不高:四是道路运输信息化管理十分落后,大部分部门和单位依靠经验进行管理,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信息系统,就难以为危险货物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和应急处理指导,难以对道路进行有效的跟踪管理。
4、从业资格证的定位存在偏差
目前人员资质成为道路运输市场安全一作的重要一关。但是我们认为,从业资格证不具有安全管理功能,只有驾驶证才具有安全管理职能。《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培训管理规定》提出从业资格证制度的目的是“为规范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培训活动,提高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素质,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提高道路运输服务质量”。这可以看出,从业资格证制度中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的职能相对较弱。相比而言,安全管理职能应该是驾驶证的职能,驾驶员持有从业资格证只是要求其必须掌握关于营业生运输的知识。
5、道路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很多道路特别是农村道路点多、面广、战线长,大多数是农民群众自筹自建。坡陡弯急,路况差,晴通雨阻现象严重。
三、加强道路运输市场监管的措施
1、规范道路运输管理行政执法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重要措施。道路运输管理系统要坚持依法行政理念,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履行《道路运输条例》赋予的道路运输监督检查的职能,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公正、规范、严格、文明执法,切实尊重和保护道路运输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强化行政执法监督,继续完善执法责任制,落实执法责任追究制度。以全面贯彻《交通行政执法检查制度》等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为重点,健全完善道路运输执法监督机制,做好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层级监督,主动接受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要创新法律培训和普法宣传机制,提高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和文明执法水平,提高广大道路运输经营者的守法意识。
2、强化道路运输管理服务职能
道路运输关系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关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因此,道路运输管理系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务理念,创新管理制度,推行阳光化作业,简化办事程序,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和便民。比如要努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大力开拓跨省和农村客运班线,建设“三优”、“三化”标准客运汽车站,为社会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道路运输服务。同时围绕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积极引导货运企业利用现有场地、设备、设施,建立集仓储、包装、修车、加油、货运、停车食宿为一体的等级货运站,鼓励运输企业与生产企业、销售企业联合拓展物流配送业务,创造安全、高效、便民、和谐的道路运输环境。
3,健全高效应急指挥体系
道路运输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快速性和严重危害性,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健全完善应急指挥体系、提高应急反应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道路运输事故的危害。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道路运输应急指挥网络,以促进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的形成。确保各级应急指挥机构成员的结构合理。指挥机构中,既要考虑相关部门代表的合理性,也要考虑道路运输的特殊性,确保应急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比例。通过建
立健全应急工作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落实应急会议制度、演习制度和培训制度,提高应急指挥机构的指挥权威和指挥效能。
4、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关系到道路运输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和作业规范能否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措施能否落实到位。当前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多数素质偏低,不能完全适应道路运输特别是危险品货物运输和管理工作的需要,一些环节的不安全隐患不能发现,对执行法律、法规和运输生产过程的监督到不了位,这是当前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为了迅速提高道路危险品货物运输从业人员的素质,必须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做好人才培训工作,使驾驶员、押运员人人技术熟练、个个职业素质好。比如装卸管理、押运人员应持相应工种的《岗位资格证》上岗作业,驾驶人员必须获得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其中所有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都要严格按照《汽车运输、装卸危险货物作业规程》进行操作。
5、加强基础建设和管理
篇2
目前,交通部《关于促进道路运输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未来5到10年,道路运输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道路运输业的比较优势,着实提高市场监管能力,推进道路运输业实现运输安全高效、服务文明诚信、节能减排主导、技术装备先进、市场规范有序、站运协调发展的目标。道路运输市场监管作为道路运输业的管理部门,落实《意见》,就是要以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构建和维护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秩序,提供安全、便捷、可靠、经济、优质的道路运输公共服务,充分地满足道路运输服务消费者和道路运输经营者的需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但是近年来,我国道路系统已发生多起重大运输灾害事故,这暴露出道路运输安全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应引起有关管理机构高度重视。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对道路运输现状加以研究尤为必要,并有针对性地改善道路运输条件,提高道路运输的市场监管。
一、我国道路运输市场监管的必要性
从道路运输业的业态,尤其是我国道路运输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看,我国道路运输业基本不具备自然垄断的条件,决定其必须要在政府主导的市场监管下进行工作。某些公用事业性质的企业并不是自然垄断的,并且也不是所有的自然垄断企业都是公用事业。当前对道路运输行业进行监管主要是出于以下的考虑。第一,包括汽车运输在内的交通运输业对公众的影响是非常显着的,政府不能对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道路运输失去控制和主导。第二,道路运输业内存在着极其不公平的恶性竞争,严重地影响了行业内众多守法企业和行业外消费者的公共利益。所以尽管道路运输业内的自然垄断并不明显,但作为一类公用事业的道路运输业,政府对其进行监管是完全必要的。在市场监管中,政府具有以下权:政府保留控制进人的权利;政府保留管制价格的权利;政府保留为公共利益而指定质量标准和某些其他服务条件的权利;被授权者有责任向所有的消费者提供上述两条确定的合理务。总之,政府主管部门为了保证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条件,必须对该行业的市场进人进行监管,必要时还可对价格进行管制。但是监管并不是对竞争的全然抹杀,恰恰相反,监管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或者保持一种必不可少的条件,使全社会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同时保持竞争的机制。
二、当前道路运输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
1、立法环节步伐缓慢
首先,从道路运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来看,客观上要求有一部效力相应的全国性法律文件引导、规范道路运输行业的健康发展。但是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分歧很难形成统一的制度安排,所以长期以来国家依靠部门规章对全国庞大的道路运输行业进行引导、规范。受效力的影响,部门规章往往起不到统一监管的作用,这种局面,客观上造成了道路运输行业管理的地方化、多元化。其次,从1985年开始起草的《道路运输条例》,历时19年才出台,立法步伐缓慢,对道路运输业的秩序要求回应迟滞,从一个侧面反映国家对道路运输行业管理重要性认识的艰难转变。还有一些地方道路运输行业立法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沦为国家立法的翻版使得地方道路运输立法对中央立法的具体化、补充弱化,缺乏可操作性。在实践中往往表现为国家立法没有解决的问题,地方立法也没有解决,国家立法的空白恰巧也是地方立法的空白。
2、常现多头监管局面
《意见》对道路运输的各个环节做出了严格的规定,设置了多个运管机构,各机构均可对外执法。但相互之间协调、配合不够,人员、车辆调动不便。因此,不能形成管理合力,对运输市场监管力度不够。在一些地方几个运管机构分属多个领导分管,管理层级多、关系复杂、内部协调困难、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管理关系不顺。比如,2007年液氯泄漏事故中肇事车本身,按现有管理体制,就涉及到3个部门,槽罐归质检部门管,车体属交通部门管,车辆上路通行又涉及公安部门。安全监管各部门之间存在着管理职能交叉的问题,进而造成了安全监管的漏洞。
3、安全监管不到位
近年来,我国在道路运输安全监管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针对道路运输的安全监控与事故应急处置能力仍相对较弱,难以适应道路运输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一是静态管理严谨,动态监管薄弱。道路运输的证书情况、运输状况等进行检查询问仍未跳出静态监管的模式,运输汽车的整个运输、装卸过程监管不够,未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从静态监管到动态监管的转变:二是全程动态监管体系尚未建立。人力、物力资源的不足制约了全程动态监管的实施,科技设备不能满足动态监管的需要;三是道路管理机构内部管理、运政等部门对危险品运输的监管行政执法效率不高:四是道路运输信息化管理十分落后,大部分部门和单位依靠经验进行管理,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信息系统,就难以为危险货物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和应急处理指导,难以对道路进行有效的跟踪管理。
4、从业资格证的定位存在偏差
目前人员资质成为道路运输市场安全一作的重要一关。但是我们认为,从业资格证不具有安全管理功能,只有驾驶证才具有安全管理职能。《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培训管理规定》提出从业资格证制度的目的是“为规范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培训活动,提高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素质,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提高道路运输服务质量”。这可以看出,从业资格证制度中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的职能相对较弱。相比而言,安全管理职能应该是驾驶证的职能,驾驶员持有从业资格证只是要求其必须掌握关于营业生运输的知识。
5、道路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很多道路特别是农村道路点多、面广、战线长,大多数是农民群众自筹自建。坡陡弯急,路况差,晴通雨阻现象严重。
三、加强道路运输市场监管的措施
1、规范道路运输管理行政执法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重要措施。道路运输管理系统要坚持依法行政理念,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履行《道路运输条例》赋予的道路运输监督检查的职能,严格执行《
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公正、规范、严格、文明执法,切实尊重和保护道路运输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强化行政执法监督,继续完善执法责任制,落实执法责任追究制度。以全面贯彻《交通行政执法检查制度》等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为重点,健全完善道路运输执法监督机制,做好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层级监督,主动接受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要创新法律培训和普法宣传机制,提高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和文明执法水平,提高广大道路运输经营者的守法意识。 2、强化道路运输管理服务职能
道路运输关系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关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因此,道路运输管理系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务理念,创新管理制度,推行阳光化作业,简化办事程序,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和便民。比如要努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大力开拓跨省和农村客运班线,建设“三优”、“三化”标准客运汽车站,为社会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道路运输服务。同时围绕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积极引导货运企业利用现有场地、设备、设施,建立集仓储、包装、修车、加油、货运、停车食宿为一体的等级货运站,鼓励运输企业与生产企业、销售企业联合拓展物流配送业务,创造安全、高效、便民、和谐的道路运输环境。
3,健全高效应急指挥体系
道路运输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快速性和严重危害性,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健全完善应急指挥体系、提高应急反应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道路运输事故的危害。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道路运输应急指挥网络,以促进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的形成。确保各级应急指挥机构成员的结构合理。指挥机构中,既要考虑相关部门代表的合理性,也要考虑道路运输的特殊性,确保应急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比例。通过建立健全应急工作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落实应急会议制度、演习制度和培训制度,提高应急指挥机构的指挥权威和指挥效能。
4、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关系到道路运输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和作业规范能否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措施能否落实到位。当前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多数素质偏低,不能完全适应道路运输特别是危险品货物运输和管理工作的需要,一些环节的不安全隐患不能发现,对执行法律、法规和运输生产过程的监督到不了位,这是当前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为了迅速提高道路危险品货物运输从业人员的素质,必须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做好人才培训工作,使驾驶员、押运员人人技术熟练、个个职业素质好。比如装卸管理、押运人员应持相应工种的《岗位资格证》上岗作业,驾驶人员必须获得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其中所有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都要严格按照《汽车运输、装卸危险货物作业规程》进行操作。
5、加强基础建设和管理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道路运输;实践
一、包头市道路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现状
包头地处渤海经济区与黄河上游资源富集区交汇处,北部与蒙古国接壤,南临黄河准格尔煤田,东西接沃野千里的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是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南方与北方、国内与蒙古国大宗物资和煤炭、稀土、钢铁、农产品等原材料输出的集散地和重要枢纽。目前,包头各类交通运输经营业户20379户,营运车辆36950辆,全市道路从业人员62889人。客运217条线路辐射国内13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各类货运站场10处。近几年来,累计投资1350多万元,建成了的包头市交通运输指挥中心。安装了GPS卫星定位监控系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对全市的营运车辆开始实施入网管理,实现全天候、大范围、多车辆的实时动态定位、调度、监控,适时掌控各种车辆的运营状况;建成了运政信息管理系统,信息资源得到整合并实现资源共享,与信息中心相配套的管理规范化、费收网络化、会计电算化、稽查信息化、办公自动化和道路运输智能化的“六化”工程正在稳步推进。
二、信息技术在道路交通运输管理中的探索和实践
(一)、实施“数字运管”,确定“三步走”发展规划
从2003年开始,包头运管处把道路运输管理的发展目标锁定为建立运政管理的现代化,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加快对传统道路运输行业管理的信息化改造,推进道路运输行业信息系统和道路运输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积极听取各方面意见,制定了包头市交通运输管理处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确定了“三步走”发展规划:第一步,加大硬件投入和全员计算机操作、应用的培训力度。第二步,建设信息中心。与中国卫通公司包头分公司合作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包头市交通运输指挥中心。按照交通部《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编目编码规则》和《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指标体系》等技术标准,结合目前先进的模块化技术(.net)开发环境建设包头市交通运输管理处信息中心管理系统,建立了“一个网络六个系统”的信息中心库(即:一个网络为运政管理虚拟广域网络;六个系统为货运管理、长客管理、出租车、维修企业、驾驶培训管理信息系统和包头运政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第三步,应用GPS和GIS卫星定位监控系统,在全行业实施“15321”工程。即:1个中心,5个平台,3个综合应用系统,2个内外门户、1套信息化支持保障体系。1个中心,即:由客、货、修、驾培和运政管理机构五个分数字库组成。5个运政管理服务平台,即:企业综合信息管理平台、GPS和GIS卫星网上运行监管平台、网上通报通告平台、网上货运配载平台、运政稽查管理平台。在3个应用系统中,办公自动化系统已开始应用;道路运输综合信息分析系统与道路运输业务信息管理系统正在不断补充完善中。2个内外门户包括内部监控管理门户和对外运政信息传输、交换与共享,提供基础支撑的基础网络门户已开始使用;1套信息保障体系,即:交通运输客、货、修、站场、驾培应急指挥救援系统和智能管理系统正在开发中。
(二)、应用信息化技术,努力提升运政管理水平
我们在加强体制创新的同时,切实加快了信息化在运政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和开发。通过实施“数字运管”,努力实现道路运输管理与服务方式的转变。首先,从加强行业网络与信息资源管理、促进行业信息资源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为出发点,切实保障全市道路运输信息化的统一、安全和快速发展。其次,在面向社会的服务窗口方面,推行“一厅式” 管理。其三,实现网络化管理,对各类信息资源实行集中管理,对各业务大厅实行工作时间全天候电脑监控管理。其四,建立功能强大、安全性高的全市运政信息系统和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实现办公自动化、网上交互式办公和运政业务办理电子化、网络化。其五,加快道路运输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进程,提高道路运输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是建立数据中心管理系统。我们已经建立了包头市全部营运车辆、业户信息的数据库,可以针对车辆和业户数据信息进行管理,对车辆和业户进行业务受理、相关证照的发放和征收运管费等操作都是联网进行,区、县运管所、稽查大队等部门利用虚拟隧道(VPN)通过网络访问“信息中心管理系统”进行相关业务的操作。
二是适应全处“所辖各所管理职能与行政执法分离”的行业管理体制的转变,建立了全市道路运政稽查管理系统。将行政执法管理纳入网络管理,通过建立和完善运政稽查违章处理相关制度,形成独立执法,集中处理,罚缴分离的“大网络、大稽查”格局,同时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实现稽查、违章信息的全市同步传输和实时共享,进一步加大了行业监管力度、统一处罚标准、规范行政执法等行为。
(三)、强化政务公开,扩大社会公众的知情权
一是在互联网上开通包头市运政网站。“包头运政网”的成功开通,在包头市交通运输管理处和服务对象之间架设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我们将运输管理的执法主体、执法依据、执法程序和执法监督予以公示,并将执法内容和行业管理动态及时在网上公布,让服务对象了解运输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让社会监督运政管理工作。
二是加强统计工作。建立了道路运输统计数据及相关信息查询服务系统。采用数据的实时传输和统计报表计算机自动生成技术,分级分类向社会公众提供道路运输业相关统计信息、行业规划及产业发展政策以及车辆户籍验证等专业信息服务,增强行业发展的透明度,为社会公众和研究机构提供公开的信息咨询、产业导向和决策参考。
(四)、加强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运政管理系统从客运、货运、维修、驾培、车辆运营安全、市场稽查等方面,基本涵盖了全部运政业务。实现了对业户管理、车辆管理、从业人员管理、客运站场管理、客运线路管理、安全稽查管理、数据统计管理等功能;营运车辆的基本情况、维护保养、技术检测、年度审验、规费解缴、客运路线及违章记录等信息记录在中心数据库中,实现业务台帐电子化,准确、及时、快速地反映各种业务数据。
篇4
关键词 道路 运输管理 保障体系 建设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陆续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自然灾害,灾害发生时如何确保道路畅通、转移受灾群众、运送救灾物资等问题给交通运输应急机制屡屡带来考验,也逐渐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集中体现在我国当前的道路交通运输应急保障机制不够健全。进一步完善和健全道路运输应急保障机制,搞好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及运输保障已刻不容缓。
二、构建道路运输管理保障体系的意义
1.交通运输管理保障体系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社会各个方面及各个层面都在发生深刻变化,道路交通也不例外,市场经济形势下的运输业是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交通格局,这种变化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很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此新形势下,研究和探索道路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新机制,已成为交通运输管理者工作内容的重中之重。
2.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当前,道路运输方式已发展成为交通运输行业的主体,但与运输业的快速发展相比,运输安全管理还显滞后,特别是近些年呈现的道路交通运输安全重特大事故频发。针对道路交通运输的特点,构建有效的运输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减少道路交通运输事故发生,降低交通事故损失,对保证交通运输安全、畅通,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及提高运输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具重要意义。
3.客观经济环境促进了运输业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有力促进运输业的大发展,交通与经济两者是紧密相连的。改革开放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人员的流动和物资的流通日趋频繁,形成了全国商品大流通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随着交通量的大幅度增加,交通事故频发,这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进程中都无法回避的有一定规律性的现象。依据国外专家的统计分析和对比研究表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超过6%即会引起交通事故的大幅增长升,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自1994年始GDP增长率已连续十几年超过8%,处在一个经济快速增长时期,所以说客观的经济环境是目前事故多发的一个重要诱因。
三、构建道路运输保障体系的措施与建议
1.不断完善道路运输管理技术支撑体系。与交通相关的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特别是交通部,应提高交通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速度,要重视运用科技途径提高针对道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不断加强道路交通保障相关理论及政策的研究,以及对决策技术和事故救援及处置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提高道路交通保障的科技水平。
2.加强运输队伍建设,强化运输保障体系。要加大对道路事故救援及运输保障方面的人才建设力度,特别是要加强专业人才、技能人才及应急救援管理人才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技术专业优势及特长;以地市为单位整合组建应急救援及运输保障队伍。合理规划省级运输保障队伍和应急救援布局,提高事故应急救援及运输保障的覆盖面;发挥和利用社会救援力量的作用,努力构建“专群结合、军地结合”的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及运输保障体系。积极构建运用市场机制组织协调专业运输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救援的应急管理服务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专兼职队伍结合的道路突发事故救援及运输保障队伍,勇于探索建立健全社会参与的动员机制,力争实现道路突发事故应对工作的社会化。
3.加快对道路运输应急救援机制的建设进度。加快对道路运输事故预警机制的建设步伐,结合现实情况可建立四级预警体系,形成规范科学的预警信息、更新及解除程序,并对有关的违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制度的制定和完善;逐步构建起与相关政府部门及新闻机构的信息沟通制度,及时准确地收集道路突发事故的相关信息,实现信息筛选、统计及分析的相关机制,提高信息分析研判的能力和预警水平。加强信息报告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应急信息的报告、举报、传递和共享机制,建立事故应急值班、渠道联络、应急会商、信息报告等制度,明确各个级别的应急信息报告标准、时限及相关程序,实行分级上报、归口处理、同级共享的信息报告制度。加强应急决策机制建设步伐,尽快建立责任明确的科学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危机决策问责机制,明确责任追究的相关细则,积极探索构建应急保障事后独立调查制度。加强对事故相关信息机制、社会动员机制、恢复重建机制、应急运输补偿机制等的建设。
4.加强道路交通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应急演练。构建道路交通事故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各级、各类交通应急预案的衔接和互补,针对事故损害严重程度编制相应级别的事故救援应急保障预案,形成覆盖面广、种类齐全,有很强实用性及操作性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对道路交通应急危险源的相关调查,结合风险隐患进行风险评估方面的调查分析,尽快建立分级和分类管理制度,就道路突发事故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详细设置相关人员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工作责任的追究制度,明确工作流程,努力实现动态监控和管理。规整现有的各类各级道路事故应急救援及保障的相关培训和演练设施等资源条件,逐步构建起事故应急科普、宣教、培训及演练基地,进一步规范培训内容,逐步形成基本上能覆盖各类道路突发事故的应急培训和演练体系,推动事故应急救援管理工作的深入全面开展。
四、结束语
道路运输管理保障工作是积极有效应对当前交通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道路运输保障能力和事故应急处置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务必要下大气力积极构建运输管理保障体系,开拓思路,提高认识,全面提升道路运输管理保障水平,维护运输企业合法权益,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华,刘丽.浅谈构建道路运输生产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及其完善措施[J]. 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8).
[2]孟明,左琳.浅析北方地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及运输保障体系的建设[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2).
[3]肖殿良,田雨佳.公路应急运输保障体系现状及对策[J].交通企业管理,2009,(1).
篇5
为进一步加强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整顿道路运输秩序,理顺道路运输管理体制,确保道路交通安全,达到规范、有序、优质、高效目标,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客运站点
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减轻城区道路交通压力,在县城南外环路同涡双路交汇处附近,设大型城南客运站;在涡河闸以北、县城北通道两侧,设城北客运站;在城西老子牛附近,设西城客运站。具体规划,由建委负责;建设和管理,由交通负责。
新的客运站未形成之前,交通部门要对现有客运设施进一步规范提高;同时,重新布局调整进站车辆,克服班线交叉,促进规范有序。
各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集镇,也要加快客运站建设步伐,由交通牵头主办,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协助,切实改观集镇交通面貌。
二、理顺关系,科学管理城区客运
取消城市公交车经营。城市出租车子行业归通部门统一管理。交通部门会同建设部门,在城区设出租站牌和禁令标志;会同公安部门,设出租车禁行街、限时通行街。
交通部门重新规划城区出租车营运线路,适当外延出租车经营空间,适时外移农班车进城站点,促进出租车经营者创收增效。
对规划数之外的出租车和原有公交车,由交通部门合理安排农村班线,实行城内进站、排班。所有班线客车,在城内一律核定站点进站配员,城区街道上一律不准乱停乱放。
出租车实行公司集约化经营,提高科技含量;要加强对出租车从业人员培训,改善服务质量,创建文明窗口。
三、重拳出击,彻底根治“黑头车”,严管异地挂靠车
交通、公安部门,抽调精干人员,在城东立交桥以西,城西老子牛以东、城南S202线八里桥和闸北凡桥设置四个打击“黑头车”稽查点,专项立案查处,确保年底农村班线全部达到阳光线路。
未经交通部门批准核发线路牌,不得参与农村班线客运。
对保护车辆,尤其是社会不法人员参与垄断客源扰乱运输秩序的,要严肃查处,维护合法经营者和乘客利益。对异地挂靠始发客车,由交通部门纳入日常管理,指定进站和排班;对抗拒管理者,由交通、公安部门严罚重处。
执法人员应严格规范行为,文明执法,不得出现“三乱”。
四、确保质量,建设汽车维修有形市场
汽车维修文明子行业创建和清理整顿工作,由交通牵头,公安、工商、城建、技术监督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从规范区引导、规模化建设着手,带动清理整顿工作重点突破。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城区二类以上汽车维修厂家实行资质审验,促使其规范经营行为,提高承修质量,发挥引导作用;二是年内在闸北镇北通道和原涡阜油路交汇地段,规划建设三类以下汽车维修一条街;三是除交通部门在县城非主要干道、非商业街、非居民区许可设立2—3个临时维修站用以方便临时修车之外,县城交通干道和商业街、居发区一律不再保留三类以下维修厂站,对业已存在的一停营业、二并规范区、三迁至汽车维修一条街;四是交通部门组建成立汽车维修协会,开展维修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技能。
要加大维修执法力度。对不符合设置规划以及擅自开业的汽车维修厂点,一律关闭。对不具备相应资质从业的维修人员,一律不准上岗。对维修作业项目不全、乱涨价收费、使用低劣配件、拼装组装车辆的,实行严管重罚,直至吊销营业执照。
通过汽车维修文明子行业创建和清理整顿工作,力争用一年时间,达到维修市场良性和规模化发展,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经营效益明显提高,文明县城形象得到提升,车辆技术安全性能得到保障,主干道交通畅通,为商贸经营、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创造良好环境。
篇6
1、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对信息他建设的系统认识
误以为信息化就是一人一台电脑,把“上网”等同于信息化;将信息化当作是信息部门或技术部门的事情,与己关系不大。这些错误呈现出资源不能共享、信息化建设综合优势发挥不出来的局面。
不注重转变管理思想与理念,对信息技术存在过分的依赖性,认为高科技无所不能,花巨资购建的计算机系统,能够轻而易举地解决各种业务问题,因而在信息化建没过程中,忽视业务基础和规范化管理工作,缺乏按信息技术要求重新优化组合运管业务流程的现代化管理意识,把传统手工作业搬上计算机平台后,不愿在业务基础建设方面多下功夫,仍存在着征管工作不规范、征管资料不全、资料传递不到位、配套基础措施不完善等现象,这些问题都影响了技术手段的有效应用。
1.2缺乏统一规划、统一规范、统一标准
在实施环节上急功近利未建立起规范化、制度化的信息管理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缺乏全省信息资源规划,信息资源开发分散,综合利用和共享程度低;信息系统使用率不高。
1.3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本质上就是信息化人才的建设
人才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也是最痛心的浪费。一方面我们在大声疾呼,管理极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我们又在毫不珍惜地浪费人才,甚至是贱踏人才,对已有的人才视而不见,对需要培养的人才置若罔闻,对于要跳槽的人才毫不挽留。虽然大部分企事业单位都已设置了信息中心.但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CIO(首席信息官)。普遍荐在重技术轻管理,缺乏CIO专业管理经验的现象,专业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1.4资金短缺、投入不足,用选择工具软件的思路来选择信息化系统
信息化建设绝不是像购买工具软件那么简单,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投资大,涉及面广,应用环节多,在选择集成与开发商时应重点考察其对管理、对业务、对需求的把握能力和所采用计算机技术的先进性,而不单单是价格越低越好。从软件开发商的角度分析,由于不熟悉道路货运企业的业务模式,与企业业务人员在沟通和理解上存在障碍,也是造成信息系统缺乏实用性的原因之一。
2、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应对措施
2.1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务求实效
管理信息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公路发展战略的要求,在硬件和软件选用、网络建设等信息化基础设施上既要满足公路行业现实需要,又要有较好的扩展性和兼容性,避免今后升级发展时增加投资负担,在管理信息化建设上要从公路实际需求和能力出发,在软、硬件选用上坚持“先进、适用“的原则,避免盲目攀比落入“IT陷阱”,要始终明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的不是追时尚、赶潮流,而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
2.2加强应用系统开发,统一规范标准
以规范运管业务为基础推进软硬件建设。在机构调整的基础上整合业务需求,以优化组织机构为前提,优化业务设置,使各项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各方面的业务操作;要做好软硬件的计划配置,提高软硬件建设的针对性,注重各环节各岗位的业务衔接,协调配合,高效运行;要加快软硬件更新升级,软件的设计开发必须不断适应运管行业发展的需要。以完善的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以严格的项目管理体制为保证,按照平台统一、一次录入、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原则,分步实施,实现软件平台的标准化;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数据的标准化。
2.3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保障
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建设信息网络系统时,同步建立安全保密体系,坚持内网外网分离,利用数据备份与恢复、身份认证、实时检测与监拄、访问控制、病毒防护等手段确保信息网络的安全,要加紧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来保障网络安全,要通过定期培训、教育等方式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保密和安全防护意识,杜绝安全隐患,保证公路信息网络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
2.4建立信息化考核和信息主管制度
不断完善运管业务考核办法,科学设置指标和评估口径,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考核的自动化建立严密的岗责体系。随着信息技术在运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各项业务通过计算机得以全方位的监控,按这种新的工作方式的要求建立一种不同于传统手工的征管方式的岗责体系,实现人机的和谐,运转的顺畅,工作的高效。
2.5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提供人才保证
要加大公路信息类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特别注意培养既懂运管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有计划地通过各种渠道,引进一批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专门人才,井建立相应的人才激励机制。
2.6兼顾内部建设与外部建设
篇7
关键词:道路运输 企业 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238-02
自从火车动车组开通以来,动车组就以安全、快捷、经济、舒适而著称;航空公司总会推出2-3折低价票,服务也是胜人一筹;都市圈城市群崛起,城市公交一体化发展势在必行。随着航空、铁路、公交和私家车的飞速发展。道路运输行业内部保护力不从心,竞争异常激烈,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因此,强化内部管理,缩减运行成本刻不容缓。道路运输企业运输成本管理工作不但是保证客车安全、舒适、快捷运输首要前提,更是企业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一、道路运输成本管理概念
道路运输成本管理是对道路运输相关费用进行的计划、协调与控制。道路运输成本管理是通过成本去管理道路运输,即管理对象是道路运输而不是成本。道路运输成本管理可以说是以成本为手段的道路运输管理方法。由于在公司内部占据大多数道路运输成本侵入其它费用里,如不将这些费用核算明晰。难以得出全部道路运输费用。各公司道路运输成本计算范畴并不一样,因而无法与其它公司对比,也无法体现行业平均道路运输成本。道路运输成本中,有不少是道路运输部门无法控制的。从销售领域来说,道路运输成本并没有把多余和标准服务区分开来。如道路运输成本中大多涵盖促销的费用。因此,道路运输成本在这里就存在效益有悖规律。在道路运输作用区间,一种作用成本削减会让另一种作用成本增加。出于各种费用相互关联,定要想到全部成本最佳模式。
二、道路运输成本管理中存在问题
道路运输业是劳动密集型、经营风险较大、竞争非常激烈的微利性行业。国内大多道路客运企业在2000年左右几乎靠改制来维持生产和发展。行业内部维护力量也不充足,沪宁线、成渝线、沪杭线等道路运输出现困境已说明了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规律实际状况。
1.成本理念不强,危机意识不浓。近年来。出于宏观政策扶持和企业改制,大多数企业获得充分发展,就出现部分企业自大盲目、小富即安、不恩进取,成本意识不强。常明灯、常漏水、全空调现象见怪不怪。办公用房度设施大、全、精,经费使用上铺张浪费,这一不良现象严重。因此,有人认为成本管理是管理层和财务部门专利,其他部门关系不大;而有人重生产、轻管理;更有人只关注物料消耗成本,忽略管理成本核算。
2.车站投资主体不明确。政府越俎代庖状况广泛存在,在车站建设上重建设、轻成本。车站设计重景现、轻作用。站场建设投资过大以致失控,片面强调城市地标形象I程,设计缺点明显,流程不通畅,使用效率低,留下沉重的经营成本自担。购置车辆也过于高档、豪华或选购故障率高的车辆,运行成本成倍增长。
3.安全生产监管不到位。预防措施不完善,事故频发。在人力资源上,依然停留在劳动工资监管层面,人浮于事,因人设岗,监管和辅助生产人员比例较高,冗员严重,绩效考核留于形式,部门间互相协调性差,劳动生产率低下。财务监管制度不严,没有预算控制和财务分析体制,不能做到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和机制。
4.各种费用持续增长。目前,燃油、水电价格高速暴涨(如泉州0#柴油竞达到7.2元/公升),劳务成本急速攀升,且养路费、高速公路通行费也居高不下。
三、加强道路运输成本管理措施
成本优先管理战略是企业竞争战略关键方式,如今通过对不同营运线路的优化组合,推动组建线路公司营运模式可作为竞争好办法。加强全员成本意志,提升效率和效益,使自我价值链积累成低于竞争对手的累积成本。
1.强化成本理念,运行全员成本监管。企业终极目标是强化经济成效,要提升员工工资福利待遇定要以优越企业效率为要件。实行全面成本监管,即全企业、全员、全进程的成本监管,贯彻技术和经济相综合、生产和监管并举方针,要求将企业全部成本进行巨细核算,并将成本制约细分到各部门,全面落实量化考查。强化人力、品质、技术、安全、服务成本等意志,不同部门有不同核心制约成本。如车站成本主要是人力、水电消耗、车站维修费用;车队成本主要是车辆折旧、油材料、安全运行;修理厂主要是加强维修品质和材质消耗。
2.科学论证,理性投资。认真探究服务需要差异性、市场竞争需要和道路运行要件,合理配置。择优选购,要求对车辆安全稳固性、经济性、舒适性和雏修便利性结合剖析,对购置费和运营成本要采纳综合比较,坚持技术和经济相结合方针。特别是汽车站。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企业体制规定,政企分开,产权清晰,责权明晰。在项目设计上,要充分思考到生产流程构成、各种运营开发、水电成本制约等元素,在车站建设上要严格预算、决算控制,强化成本分析和控制。选购市场上比较成熟的车型,一般不宜选购客车厂最新出售的新车型,保证做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适用。交通部13号令确切提出。车辆技术监管原则是防治为主、技术和经济相综合全进程的全面性监管,对运行车辆需要适时更新和报废,对油耗高、维修成本大、排污较重、不合适服务品质需求的客车要及时更新报废。
3.强化机务成本监管。运营车辆机务成本约占运输企业总成本的40%。要对营运车辆采取择优选配、准确运用、定期检测、强制维护、合理修理、适时更新和报废全进程综合监管,保障做到技术和经济相吻合。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实用。在选购车辆时。要尽量设想当地旅客运输服务需求和道路运行要件,要对车辆安全稳固性、经湃性、舒适性和维修便利性结合进行分析,针对购车费用和运行成本剖析进行综合性价比较。选购车辆、设备、油材质、轮胎和车辆保险等时,需要采取招标采购,货比三家。制定客车油料、维修、轮胎消耗定额,建立节奖超负奖惩体制,充分激励机务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准确行驶车辆,合理进行维修。好的汽车技术情形和准确合理驾驶操作是节能降耗的技术保证和重点。驾驶员要做好车辆日常保养工作和准确合理的驾驶操作。日常维护以清洁、补给和安全检查作为核心内容,驾驶员最了解自我车辆性能保管,要像爱护自我一样爱护车辆,勤检查,发现问题马上修理,杜绝浪费情况和机械事故发生。
5.强化人力资源开发与发展。全方位提升员工综合品质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主要保证,是提升劳动生产率前提。现代企业寻求人本管理,人是提升组织运转效益主要资源。依据美国学者调查表明,普通企业员工只发挥20%~30%潜质,倘若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则其潜质发挥可达80%~90%,其差距如此之悬殊,可见,人本管理有多重要。落实到运输企业,就要求强化生产、辅助、管理人员定编考核;强化班干部、员工绩效考核;依据岗位责任、技术要求、效率贡献等原因进行工资量化考查,强化培训和激励,确实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和专业人员业务潜能。创建尊重人、激励人、培育人的氛围。在人力资源监管上,公平、公正是主要。采用《劳动合同法》来规范、激励用工体制,提升劳动生产效率。
篇8
源头治超的意义
“治超通知”认为,近年来,各地交通运输部门按照国务院和部的统一部署,坚持路面执法与源头监管并重的治超方针,在严格路面执法的同时,强化货运源头监管,积极探索建立治超长效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对保障道路畅通、提高监管效能、节约治理成本产生了积极作用。
2011年7月1日起施行的《公路安全保护条例》,为全面开展道路货运车辆超限超载运输源头治理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从法规层面赋予了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全面参与道路货运车辆超限超载运输源头治理的重要职责,对加强公路保护、保障公路完好安全畅通具有重要意义。
源头治超的基本原则
“治超通知”强调,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在货运源头治理工作中,应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依法治理。“治超通知”要求各地认真执行《公路安全保护条例》、《道路运输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把货物集散地和货运站场作为超限超载运输源头治理的重点。通过加强地方立法,完善相关法规体系,赋予运管机构必要的执法手段,为货运源头治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完善“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工作机制,为加强货运源头监管提供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
三是坚持路面执法与源头监管并重。创新思路、加大力度,建立路面执法与源头监管互联互动、相互补充的工作机制,形成全方位、无盲区的治超监控网络体系,最大限度地把超限超载车辆堵在运输源头。
四是坚持监管与服务相结合。在加大监管力度,坚决查处违法违规现象的同时,积极增强服务意识,千方百计为车主、货主排忧解难,切实保障和维护各方的合法利益,保证运输源头治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五是坚持货运源头治理与道路货运市场管理相结合。要把运输源头治理作为道路货运市场监管的有效载体,积极创新管理方式,强化管理手段,取缔非法运输,建立货运市场诚信考核体系,维护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
源头治超推进程序
“治超通知”指出,各地交通运输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严格按照《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的通知》和九部委《关于印发全国车辆超限超载长效治理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的工作措施及要求,将重点货物集散地、货运车辆、运输企业及相关从业人员作为监管重点,切实推动货运源头治理工作。
明确并公开重点货运源头单位
“治超通知”要求各地根据当地经济发展、货源分布和地理条件等实际情况,将货运量较大、容易发生超限超载的矿山、水泥厂、煤场、沙石料场、港口、火车站、汽车货运站(含物流园区、物流中心)、蔬菜集散站(场)等货物集散地、装卸现场作为重点货运源头单位,加强监管。地方交通运输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核查和确定货运源头单位,上报当地政府批准并向社会公布。
各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经政府批准公布的重点货运源头单位,应采取驻点、巡查等方式实施监督管理。
落实货运源头单位主体责任
“治超通知”明确了货运源头单位是车辆合法装载的责任主体,指出要在货物装运场地安装合格的称重和计量设备,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对车辆进行装载,确保违法超限超载车辆不出厂、不出站;要建立工作制度,加强人员培训,明确工作人员职责;要对车辆驾驶员从业资格证、车辆营运证和车辆装载情况等进行登记,建立健全统计制度和档案,按规定向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报送相关信息;要自觉接受执法人员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并按要求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
加强运管机构源头监管
“治超通知”要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及运管执法人员应对货运源头单位监管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一是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提高货运源头单位和运输经营者的守法经营意识。
二是通过驻点、巡查等有效方式,对政府公布的重点货运源头单位实施监管,制止非法超限超载车辆出场、出站。对重点货运源头单位建立治超有关制度、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违法行为责令纠正,依法予以处罚。
三是加强对违规装载行为的查处,对违法超限运输的道路运输企业、货运车辆、驾驶人员以及指使、强令车辆驾驶员超限运输货物的单位和人员,依法予以处罚。
四是监督运输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秩序,将车辆超限超载运输违法行为纳入道路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和驾驶员诚信考核,建立和完善超限超载运输“黑名单”制度,协助货运源头单位维护好市场运营秩序。
五是对不属于本机构职责范围的违法行为及时抄告相关主管部门查处,同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建立路面执法与源头治超联动机制
“治超通知”明确指出各地交通运输部门要建立路面执法与源头监管的联动机制。公路管理机构在路面执法工作中,对查处的非法超限超载车辆有关信息要及时抄告给同级运管机构。抄告内容应包括违章车辆牌号和道路运输证号、违规驾驶员姓名和从业资格证号、违规车辆所属企业名称、违法违规行为简要描述及处罚决定等事项。运管机构要严格按照《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切实加大非法超限运输车辆、驾驶人和企业跟踪处罚力度,并将相关处理(处罚)信息及时反馈公路管理部门和治超工作机构。
实行货运源头监管信息报送制度
“治超通知”要求各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进一步完善货运源头监管信息报送制度,建立科学、准确、完整的信息报送体系,对查处的违法装载运输的单位和个人有关信息按月报送上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省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汇总后,对外省(区、市)籍车辆至少每半年向相关省通报一次,相关省(区、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及时记入质量信誉考核档案,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理。
源头治超的政策措施
“治超通知”还对源头治超中的各项政策措施进行了明确:
一是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地交通运输部门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把货运源头治理作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完善组织领导机构,健全源头治理工作机制,加大力度,周密安排,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要切实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贯彻《公路安全保护条例》,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职责,落实责任;通过召开座谈会、印发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使货运源头单位、运输企业、车辆驾驶员明确其责任义务,提高合法经营的自觉性;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工具和制作标语等多种形式,使社会各个层面深入了解货运源头治理的重要意义;加大对正面典型的宣传力度,对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公开曝光,为源头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是切实落实经费保障。车辆超限超载运输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工作,源头治理所需经费应依法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各地交通运输部门应从成品油消费税等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对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货运源头治理工作的执法装备、信息化建设和经费补助,确保治理工作有序推进。
四是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手段在源头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重点货运源头单位安装使用货物装载视频系统。
篇9
关键词:GPS系统道路运输管理应用GPS技术是一门新生的科学技术,已经普遍应用到国民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GPS技术也成为我国道路运输管理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GPS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道路运输管理人员对移动目标进行实时定位和远程监控调度的效率与精准度,能够有效保障道路运输行业安全、有序和规范运行。
一、GPS系统原理分析
(一)GPS系统的组成
GPS是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即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GPS系统由GPS卫星、地面支援系统和GPS接收机三个部分组成。GPS系统功能是基于GPS终端、传输网络和监控平台。GPS系统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测距,对地球上任何地方的用户.都能计算出其所处的方位以及近地空间,能够提供准确的地理位置、车行速度及精确的时间信息。
(二)GPS系统应用于道路运输管理工作的原理
CPS系统应用于道路运输工作中能够发挥跟踪定位、轨迹回放、GPS管车婆、报警(报告)、里程统计、短信通知、车辆远程控制、油耗检测、车辆调度等诸多功能。GPS系统主要是为道路运输管理监控系统服务的,其工作原理是GPS系统通过太空的卫星,对地面行驶被监控车辆进行定位,并将车辆的经纬度坐标、速度、时间、状态、监控图像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车载设备,再由车载设备通过无线通信信道,将车辆相关的信息传送到主监控中心的计算机系统,通过计算机的监控软件、数据处理软件、地理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完成对被监控车辆的定位、跟踪、调度等功能,并将监控目标显示在电子地图上,以实现道路运输的信息化管理。
(三)GPS系统应用于道路运输管理的优势
GPS系统能够对车辆、轮船等交通工具进行实时定位是基于其强大的技术功能,GPS具有高精度、全天候、高效率、连续性、多功能、操作简便等优势特点。GPS系统采用卫星技术、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技术(GMS)以及电子地理信息技术(GIS),实现了即时定位动态踉踪。依据GPS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为全球任何地方以及近地空间的终端提供准确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精确的时间信息,实现卫星定位、轨迹回放、车载电话、信息、车辆查询、车辆调度、防盗报警等功能。道路运输管理工作提供了方便快捷、有效的方法,降低了道路运输成本,提高了道路运输的安全性。
二、GPS系统在道路运输管理中的应用
(一)道路运输管理的内涵
道路运输管理即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是指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代表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行使其管理职能的活动。其管理对象包括道路客运、道路货运、机动车维修和道路运输辅助服务。道路运输管理是社会安全、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需要不断加快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才能保障道路运输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二)GPS系统应用于道路运输管理的分析
目前我国道路运输中频发安全事故,营运客车、危险品运输车和旅游车辆所引发的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道路运输管理部门为了加强对道路运输安全、服务质量的全程监管广泛应用GPS系统。
第一,GPS系统在道路运输管理中导航作用。GPS导航系统与电子地图、无线电通信网络和计算机车辆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能够为移动车辋提供实时导航定位服务,车辆利用车载导航设备接收GPS数据,使车辆在行驶中的位置、方向、距离等显示在电子地图上,为驾驶员提供准确的道路信息,以及提供最佳的行车路线,避免交通拥挤和交通事故。另一方面,车辆还可以通过车载设备将GPS定位信息发送到调度指挥中心,把车辆的具置显示在主监控中心的电子地图上,增强了道路运输管理对车辆的合理调度。
第二,GPS系统在道路运输管理中监控作用。道路运输管理监控系统中的主要技术就是GPS。GPS系统能够有效的把车载设备、监控中心以及通信系统三个部分组合在一起。道路运输管理监控的流程是车载设备依据GPS定位数据,把车辆实施动态数据通过GSM,上传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利用GIS对数据进行分析,在电子地图显示车辆信息,监控中心根据数据情况对车辆进行监控。而且道路运输管理监控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窗口显示多个辆车运行,能够进行统筹管理。利用GPS系统能够有效的杜绝超速、违章、疲劳驾驶等危险情况出现,而且GPS还能提供报警功能,一旦发生事故或违法犯罪行为出现,监控中心可以快速定位事故车辆的位置和状况,进行紧急救援,能够减低事故造成的人身安全以及经济财产损失,提高道路监拄管理的效率。
第三,GPS系统在道路运输管理中的信息传输作用。GPS系统应用于道路运输管理中,能够提高运输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GPS系统强大的信息功能为用户提供了及时、准确、详细的信息资源,以及实时性、大容量数据储存。例如,GPS系统的查询功能,能够在电子地图上根据用户需要显示出旅游景点、宾馆、医院等数据库,提供行车的路线、时间、里程等信息,而且查询的资料还有文字、语言和图象多样的显示形式,使用户方便快捷的获取到所需数据信息。
综上所述,GPS系统在道路运输管理工作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为道路监管工作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GPS系统所具备的全天候、全过程、高精准的优势特点,有效降低了道路运输管理的成本,提高了运输管理工作的质量,大大提高了运输管理工作的效率,加快了道路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吕玉梅.GPS在道路运输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3).
[2]罗国豪.GPS定位监控信息系统在道路运输业中的应用[J].交通标准化,2005,(9).
篇10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省道路运输暨党风廉政建设会议和全市交通运输工作会议部署,总结2013年道路运输工作,表彰先进,部署2014年重点任务。下面,报告两方面的工作。
一、2013年主要工作情况
2013年,在市交通运输局的坚强领导下,我局按照“科学发展,提质增效”的工作主题,全面落实职能职责,持续增强服务保障能力,努力推进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一)运输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运输供给能力不断增强。至2013年底,我市共有客车2947台,货车25893台,道路运输企业1450家,客货站场68个,旅客发送量、客运周转量保持与上年基本持平,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则分别增长15.1%和20%;完成站场固定资产投资8608万元,为年度目标任务的103.8%。为岳阳汽车中心站、联运汽车站、临湘汽车站争取提质改造资金1千万元以上;建设农村客运招呼站104个, 农村客运建制村通班车率达到93.64%;核发农村营运车辆燃油补贴2276台,44958座,8271万元。
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加强运输组织,圆满完成了春运、黄金周(节假日)、征兵、黄茶节等运输保障任务, 做好了五创提质、文明城市指数测评值守工作,获得了省市春运先进单位等荣誉。
维修驾培服务不断改善。完成营运客车复核2085台,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214台,培训维修技工215人;在全省率先启动驾培计时计程系统,共安装车载终端1760台,办理教练员卡1632张,发放学员卡57161张,办卡率分别为100%和92%,完成从业资格证诚信考核30215件,驾驶员继续教育培训12301人,开展教练员技能比武,培训教练员1808人。
(二)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
大力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局门户网站启用2年多来,总访问量超60万次,全市道路运输主要业务和执法案件办理,均实现了资源整合共享、网上实时查询,所有内部公文流转均实行了网上流转,公权力在“网络阳光”的监督下运行,有效杜绝了寻租空间。以信息化为核心支撑,建立了道路运输信息指挥中心和运政热线处理平台,利用第三方资源,实现24小时应急指挥和投诉受理。对全市3000多台跨县以上长途客运班车、旅游车、危货和普通重载货车实行GPS安全监管,新安装北斗导航终端1256台,超额完成省定任务495台,将信息化监管的“触角”延伸到了最基层。驾培计程计时应用系统与公安交警部门考试系统联网对接,教练打卡教学、学员打卡学车,有效减轻驾培领域 “偷工减料”、扎堆练习等问题,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培训质量和学员权益,“数字运管”建设在《岳阳日报》头版头条作推介宣传。
大力推进“两型”行业建设。海纳物流、龙骧联运被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道路甩挂运输试点单位后,相关科所积极主动服务,多次上门指导,定期邀请企业会商,随时跟踪项目进展,受到部、省表扬肯定。积极倡导“绿色维修”,完成600台教练车“油改汽”,增加模拟教练机20台,实现营运车辆运输周转量能耗同比下降1%,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1.1%。
(三)安全稳定形势进一步好转
把安全生产作为重中之重,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认真履行“三关一监督”,狠抓安全生产大检查,精心组织“安全生产月”,努力构建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全年道路运输行业安全形势平稳,仅发生交通安全责任事故4起,死亡3人,大大低于省控指标。优化投诉处置流程,强化内部考核监督,提升了投诉处置效能和满意率,共受理投诉、咨询求助414件,无一起未回复和超期回复,满意率达90%以上,12345公众服务热线处置工作得到市政府表彰。着力妥处了“S201”沿线、仙游线、沙市线等矛盾纠纷,全年无一起重大集体上访事件。
(四)依法治运力度进一步加大
深入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6次,出动执法人员3000余人次,查处各类违章667起。定期开展岗位练兵,组织150余人参加市局“送法下基层”培训,获全省道路运输法规知识竞赛三等奖,多次召开典型案卷评析会,迎接了省市行政许可及处罚案卷评查,案卷质量继续保持全系统领先。制定《岳阳市道路运输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执行标准》并报市法制办备案。全年共完成行政许可办件5971件,办结率和提前办结率100%,处理有效案件616起,无一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 无执法违法和 公路“三乱”现象。
(五)行风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深入开展“优化经济环境”活动,努力加强职业道德、行业文明建设。创建省级群众满意客运站2个,洞庭汽车站荣获“全国道路运输百强诚信客运站”、省内唯一一个“全国十佳站场先进文化建设奖”,晏岳华、朱万球获“全国道路运输站场优秀站长”,陶雷获“全国交通技术能手”,5家维修企业被评为全国“诚信企业”,15家评为省级“诚信企业”,市政务中心运管窗口获省“工人先锋号”。道仁矶春检站免费分发方便面、矿泉水,温暖了饥寒交迫中的旅客,5月6日凌晨2时,值班回家途中的执法人员,紧急救援侧翻货车等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收到来自、湖北等地群众的感谢信和绵旗数百起,《岳阳日报》、《长江信息报》、岳阳电视台等媒体正面宣传报道达20余次,运管队伍形象得到了运输企业、从业人员和人民群众的充分认可。
党风廉政建设常抓不懈,切实强化纪律制度,改进工作作风。组织80余名党员赴岳阳监狱进行警示教育,制作工作去向牌,开展每月一次不定期工作纪律督查,10辆公务车安装统一标识和北斗定位设备。开办道德讲堂7次,70余名干部深入红日社区进行大走访,学雷锋志愿者2次到市儿童福利院献爱心,32人参加无偿献血,积极开展“交通杯,安康杯”、“芙蓉杯”劳动竞赛,举办职工秋季运动会。持续开展“三基工程”建设,完善内部规章制度,落实“四统一”要求,努力实现办公场所的标准化、管理的规范化和运政队伍的专业化。去年,我局荣获全省运管机构目标管理考核第二名、全省道路运输春运组织工作第一名、全省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目标考核第二名、全市交通运输系统综合目标绩效考核先进等多项殊誉。
回顾一年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市委、市政府和市交通运输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市道路运输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和从业人员拼搏进取、无私奉献、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市道路运输业发展成效显著,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坚持和发扬:一是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准确研判道路运输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阶段性特征,不断理清思路,加快转型升级。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期待。三是坚持把安全稳定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夯实安全发展基础,推动行业安全形势持续好转。四是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动力,全面推进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五是坚持把凝心聚力作为基础支撑,紧紧依靠全行业力量,加强对外沟通协调,攻坚克难,推进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特别值得肯定的是,各县(市)区运管所牢牢把握全局一盘棋,在安全监管、协调、农村客运通达率、行业统计等工作给予通力配合。今年也是市对县两年一度的绩效考核年,市局将参照省局方案,量化各项业务指标,年底对各县所工作进行评估评比。
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市场与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是“六个不适应”:一是运输发展政策还不适应发挥道路运输比较优势的需要。二是运输服务质量还不适应多样化、多层次的运输需求。三是运输能源消耗还不适应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四是运输市场秩序还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五是运输场站还不适应现代物流和社会公众出行的需要。六是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建设还不适应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去认真研究,积极推动,努力改进。
二、2014年主要工作任务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今年全市道路运输工作主题是:按照全市交通运输工作“稳中求进、进中求好”的总基调和全省道路运输工作牢牢把握“一条主线”,坚持“十个指头弹钢琴”的总要求,提升效能,聚焦服务,全面推进我市道路运输创新发展。
2014 道路运输工作的主要目标是:站在构建综合运输体系的高度,发挥“四个优势,提升四种能力”,即发挥道路运输机动灵活、通达度高、覆盖面广;运输组织多样化;运输装备品种多;运输服务产品齐全四个主要比较优势,提升运输供给、安全监管、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监管“四个能力”,切实做到“三提质三提高”,一要提质管理水平,加大监管力度,推动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行业管理美誉度;二要提质城乡客运一体化和物流业发展,合理配置和整合运输资源,扩大运输服务的覆盖范围,提高运输服务的通达深度;三要提质文明创建工作,创新载体,进一步凝聚力量,提高行业文明程度。努力完成六个主要考核目标:
――完成道路运输站场建设投资13912万元(协助完成岳阳城陵矶物流园3000万元),完成农村客运招呼站建设104个,创建省级“群众满意站”7个,农村建制村通客车率达93.64%。
――全市“两客一危”车辆及新增重型载货汽车和牵引车卫星定位车载终端安装入网率达100%。
――继续推行驾培计时计程管理系统,教练员发卡率达100%,新学员发卡7万张以上,营运驾驶员继续教育培训达1万人以上。
――继续开展“打非治违”,确保行政执法错案率为零,投诉及时回复率为100%,力争投诉处置满意率达到90%,案卷质量评查全市排名第一,进入省局排名前三名,全年无公路“三乱”现象。
――做好道路运输节能减排工作,完成省厅下达的营运车辆百吨(千人)公里能耗年度降低率指标。认真落实综合运输统计报表上报工作,完成行业统计及交通运输业经济统计专项调查任务。
――持续开展“三基工程”建设,认真开展文明创建、机关作风建设,常年政治业务学习达4次以上,争创省级文明单位。
2014年道路运输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做到“六个着力”:
(一)着力完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提高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络化水平,优化城乡道路客运网络衔接,支持农村客运片区经营模式和“镇到村”农村客运网络发展。一是项目和 规划坚持路、站、运一体化发展。二是大力培育农村道路运输市场,合理安排线路,科学投入运力,延伸农村运输网络,提高农村客运通达深度。三是充分发挥乡镇汽车站的作用,充分体现基础设施建设为运输发展搭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四是以符合通行客车的农村公路为依托,以全市50个等级客运站、70个农村客运站和588个农村客运招呼站为节点,完成93%以上行政建制村农村客运网络化,分步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与空、铁、城市公交有机衔接的道路运输立体网络,服务人民群众便捷出行。
(二)着力提升运输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是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广泛深入开展了覆盖全行业的优质服务活动和竞赛,全面推行以优质服务为主线,“三个满意”为标准,星级创建为载体的文明创建和管理方式创新活动。二是帮助运输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和办法,加强企业文化、优质服务、职业道德、遵章守纪、文明行车教育等方面管理。三是扎实开展基础管理,强化单位的社会责任,学习先进典型,开展“窗口”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四是以服务质量监督管理为核心内容,形成以岗位职责、教育培训、考核评价、工效挂钩的管理机制。
(三)着力加快道路运输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一是坚持规模化发展方向,引导运输企业资源整合,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代表行业先进生产力的骨干企业。二是继续推进全市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进行岳阳运管门户网改版升级,建设从业资格证管理系统,全面更新行政执法管理系统,打造移动办公平台。三是积极推进现代物流发展,继续深化海纳物流和湖南龙骧联运物流甩挂运输试点工作,加快零担快运、城市配送发展,探索农村客运站和农村邮政物流配送站点融合建设新模式。四是大力推进行业节能减排,组织指导企业节能减排申报立项,倡导绿色维修工程,推广教练车清洁能源和驾培模拟器应用比重,提高营运驾驶员节油意识和技能。
(四)着力提高道路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水平。一是坚持“底线”思维和“红线”思维,继续开展“打非治违”和隐患排查治理,深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强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推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应用。二是开展“培训质量管理年”活动,严格落实新修订的驾驶员培训大纲和新“国标”,深入推进教练员素质教育提升工程,全面推行计时计程培训制度。三是进一步加强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加强维修配件管理,加快建立维修配件质量追溯体系,把好车辆运行安全技术关。四是健全完善突发事件道路运输应急预案,加快建立应急常态化的保障队伍和应急车队,加强应急演练,形成信息畅通、反应迅速、保障有力的应急运输保障体系。
(五)着力提高道路运输依法行政能力和治理水平。一是建立涵盖各行业门类、各从业主体的市场诚信制度,完善行业监督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诚信考核机制,完善准入退出机制,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经营行为,保护合法经营。二是抓好效能建设,完善组织领导、工作保证、效能标本、社会监督四个体系,搞好投诉举报处理,建立受理、转办、催办、反馈、回复一条龙的规范运作程序。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道路通行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