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汇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3-04-09 18:12: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振兴汇报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2020年度县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中,交通系统考核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指标中,在综合考核中所占分值为3分。考核内容为:四好农村公路推进改善率和村内道路(户户通)硬化完成率,主要考核:年度重点工作完成率、三级路以上比例、中等路以上比例、村内道路硬化工作完成情况四个方面的内容。
二、各项工作完成情况。
根据市交通运输局对县区交通运输工作考核初步意见,本年度主要考核以下内容:
1、年度重点任务完成率,按完成比例计分。2020年全县的年度重点任务一是路网提档升级工程58.5公里,目前已完工99.6公里;二是自然村通达工程200公里,目前已完工202.3公里;三是对新改建道路的管理养护,目前全县新改建道路路肩已全部修复,纳入正常养护;四是运输网点布设,已完成省下达的建设任务。该项考核预计得满分。
2、三级路以上比例,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的,得满分;未完成目标的,按比例扣分。根据2020年统计年报,全县县、乡公路总里程485.6公里,要完成目标,全县建设三级以上公路里程应不低于9.7公里,占比2%。
今年全县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中,共计15.745公里,均升级改造为三级公路,所占总里程比例为3.2%,已超额完成2%的建设任务,该项考核预计得满分。
3、中等路以上比例2分,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的,得满分;未完成目标的,按比例扣分。中等路以上比例是指年底辖区内县、乡公路总里程中路面技术状况(PQI指标)为中等以上的里程所占比例。由市交通运输局委托第三方调查评定,全县可以达到标准,该项考核预计得满分。
篇2
工作汇报,就是把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进行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也就是看看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有什么经验、提高。以下是收录的一些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我区以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为切入点,财政资金主导的资产收益扶贫项目,思路是着力补齐发展短板、夯实基层基础、构建为农服务体系、密切与农民、贫困户利益联结、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具体工作在资金匹配项目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现将2020年1-6月资产收益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领导。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资产收益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组织、调度、协调全区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确保工作开展按时间节点快速推进。
二是制定方案。先后印发了《区财政支农资金支持资产收益扶贫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的通知》、《资产收益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区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实施细则》,为开展资产收益扶贫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是加强项目调度。立足各贫困村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交通区位、人力资源等情况,紧贴市场需求,从实际出发,选取光伏项目,构建科学合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和促进贫困户增收、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农村产业升级、农户收入增加、集体经济发展、基层组织加强的共赢局面。
四是强化监督管理。通过扶贫动态监控系统对项目进行实时监管,系统要求每季度填写资产收益扶贫的报表;根据《区财政局区扶贫开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的通知》,区供销社每月报送《光伏资产收益项目绩效运行监控表》。
二、资金投入与投资完成情况
(一)资产收益扶贫资金计划投入情况
1-6月,区计划投资5400万元用于资产收益扶贫,其中:财政资金5400万元。
(二)资产收益扶贫项目投资完成情况
2020年,区计划建设资产收益扶贫项目1个。1-6月已签订分红协议的项目1个,签约率100%。项目投资完成金额540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5400万元,完成率100%。
三、取得成效
1-6月,区已实施开展资产收益扶贫的项目1个,为光伏资产收益项目,涉及216村,其中贫困村74个。贫困村平均投入资产收益项目资金25万元,项目带动贫困村集体增收53.92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360人,累计增收197万元,人均增收451.8元。
四、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篇3
一、乡村振兴相关工作推进情况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1.着力产业巩固提升。新增红梨花椒种植、生猪生态鸡养殖等产业扶贫项目。进一步扩大东西部协作、光伏等扶贫项目带动范围。防范化解439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益联结资金风险。强化小额贷款、创业贷款等金融扶贫措施,拓宽消费扶贫渠道。
2.着力就业巩固提升。完成**镇易地扶贫搬迁点和**移民搬迁点两个创业就业服务站建设工作,推进集镇、**扶贫车间建设。围绕象鼻岭、集镇等搬迁安置点,开发公益性、服务型岗位。继续开展创业培训、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岗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加强送岗上门服务及务工宣传工作。
3.着力保障巩固提升。做好4100人低保、200人特困供养,和临时救助保障。自来水普及率、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参保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保持100%。进一步完善控辍保学预警干预、精准防贫预警监测,和动态帮扶工作机制。
4.着力扶志巩固提升。持续开展“三讲三评三诚信”活动。进一步完善落实村规民约,深入推进积分激励机制建设。推进“诚信超市”行政村全覆盖。创建市、区文明单位、文明镇、文明村,组织开展“最美昆明人”、“乡贤”、“星级文明户”评选,设置“善行义举”榜,选树更多脱贫、扶贫先进典
(二)加快“1+5”乡村振兴规划工作推进
**镇“干部回乡规划乡村振兴行动”启动以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干部回乡规划乡村振兴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题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干部回乡工作,并多次召集“四支队伍”召开会议对相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扎实推进“干部回乡规划乡村振兴”工作。截至目前,村级5个乡村振兴单项方案已经过市、区联审后修改完善。“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行政村规划在有序推进中,**镇2021年编制任务10个村,在进行招投标过程,前期基础材料、地形图整理、单项方案等已经消化完成。现在已经进入实地调研、走访阶段,其中,**村已经初稿完成,进行审核修改阶段。
(三)加快**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工作推进
1.我镇以规划为引领,全力做好示范村建设工作。编制好**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行政村规划和《**片区空间统筹及龙东格沿线村庄风貌整治规划》,同时根据示范村74项指标进行查缺补漏,加快象鼻岭安置点绿化、亮化、美化和沥青路面铺设等收尾工程进度,以及整治六不能(不能私搭乱建、不能乱丢垃圾、不能乱堆杂物、不能饲养牲畜、不能乱停车辆、不能乱栽乱种)等。
2.**镇**乡村振兴示范点人居环境提升项目推进情况。**乡村振兴示范点人居环境提升项目总共两个部分:生活垃圾分类收储和生活污水收集整治,正按计划有序推进,已完成项目总工程量80%左右,确保11月30日全面完工。
(四)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
1.厕所革命。**镇2021年总改造任务2074户,截止目前已开工建设1471户,开工率70.92%,竣工954户,竣工率46%。公厕建设方面完成3座无害化卫生公厕建设,完成8座行政村公厕改建,均已投入使用。对易地搬迁半边街安置点6座公厕改造提升。完成农村问题厕所摸排摸底工作,共计摸排出156座问题厕所,整改完成156座,公厕12座,完成整改12座。
2.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集中开展“清五堆、治五乱”行动,完成新街村、布卡村和易地搬迁安置点、廉租房等区域的“清五堆、治五乱”工作。开展村庄保洁行动涵盖20个村委会(社区)162个自然村,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20吨、清理村内水塘35个、清理村内沟渠18.9公里、清理村内淤泥15吨、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14吨、发动农民群众投工投劳2653人次、清理残垣断壁60处、开展进村入户宣传1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7000余份、张贴宣传海报75条。
二、防返贫预警监测及迎检查工作准备情况
(一)认真组织开展2021年度防返贫监测动态调整和信息采集暨监测对象“回头看”工作。根据国家、省、市、区防返贫监测对象动态调整和信息采集工作培训会有关精神,按照“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应退尽退”的要求,认真开展2021年度防返贫监测动态调整和信息采集工作,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的情况。于27日召开了镇村干部大会,结合迎检工作对进行了安排。
(二)认真开展日常查漏补缺工作
1.对照“两不愁、三保障”,认真组织开展查漏补缺工作。聚焦农村道路、安全住房、安全饮水、公共服务等关键项目,认真组织“回头看”工作,查看受损道路是否维修到位,通村道路是否通畅;饮水管道是否完备、水龙头是否有水;农户住房是否安全,是否出现漏水、开裂等需维修问题,是否维修及时到位;相关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是否完好,是否及时修缮完备等。针对发现的问题逐一列出清单,明确镇村组三级责任人和整改时限,及时整改、补短强弱。研究探索出台长效管理办法,抓好项目后续管理,确保发挥功效,长久惠民。
2.开展收入巩固提升工作。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对全镇因收入可能存在返贫风险的重点户进行了专项核查,及时纳入防返贫预警对象进行重点监测和动态管理,研究提出“一户一策”巩固方案,形成镇村组三级工作联动联防,确保重点对象不返贫。针对重点人群中的老人户、重残户、大病户、无劳力户等特殊群体易返贫户进行重点帮扶和保障,符合低保条件的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对因突发特殊情况造成家庭负担过重的给予办理临时救助等。因户施策开展一对一帮扶措施和救助措施,保障收入达标。针对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开展送岗上门活动,开拓就业渠道,引导脱贫群众实现外出务工就业。针对不能外出就业的劳动力,有计划的组织开展技能培训班,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引导培训解决就近就地就业问题,开辟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光伏公岗等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
(三)认真开展问题整改“回头看”工作。
对国家、省、市、区督查、评估、检查发现反馈问题开展整改“回头看”工作,重点关注问题是否全面整改,整改措施是否切实可行,同时对历年历次、各级各类脱贫攻坚发现及反馈问题进行再梳理再排查,确保全部整改到位、指标达标,重点关注教育卫生政策落实、惠民资金兑现等群众关注焦点问题整改情况,决不允许出现口头整改、报告改、重复改等问题发生。真正将工作重心聚焦问题是否销号,整改结果是否真实可行,确保真改实改、彻底到位,反馈问题逐一销号清零。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在刚刚结束的“清收风暴”中,我们一战队共收回表内外不良贷款###笔,金额###万元,取得了全市第##名的成绩,现在我将战队的清收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
我队认真贯彻落实总行党委会议精神,多次召开分析会议。通过集中培训,完善了清收方法及策略,启动大会召开后,立即召开本战队全体人员会议,制定清收策略,按既定角色分工,制定行动计划及考核办法,严肃工作纪律,严格按照总行活动要求执行。
二、合理确定目标客户
对管理的不良贷款逐笔分析,根据客户情况确定清收目标,对目标客户进行剖析,研究不良贷款成因,采取“一户一策”制定清收策略,模拟清收情景,针对各种情景研究对策,做到方式得体,压力适度,最终达到收回贷款的目的。
三、做好宣传工作。
在乡村集市散发传单,提高客户征信意识;将催收通知书送达到户,签订还款计划;与执法部门合作,拔除赖账户、钉子户,对其他欠款人起到警示作用,形成清收工作的强大声势。
四、做好客户关系网排查
通过活动前的学习,我队重新对目标客户的关系网进行摸排,明确对收回贷款可起到促进作用的人群,并展开劝收行动。通过这种方法,我战队成功收回一笔2万元现金:该客户经营失败,基本上无还款能力,2007年贷款本金已结清,欠息5万余元,我们找到了她的父亲,并进行长达两个小时的沟通,最终拿出了2万元偿还利息,并制定了还款计划。
五、下一步计划
“清收风暴持久战”即将开始,我作为一战队队长,我感到压力巨大,同时又充满着斗志,决心和队友们一起努力,继续争先,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做到以下几点.
1.保证完成各项任务指标
对全行来说,我们振兴支行的任务是最重的,我们每个战队的任务同样是最多的,我们一战队不会退缩,平时加班加点进行摸排,活动中应收尽收不留余力,保证完成各项任务指标。
2.服从安排,听从指挥
对于支行党委决定的清收战略,坚决无条件执行,识大局、顾大体,摆正战队在支行全局中的位置,自觉在大局下行动,与支行整体行动保持步调一致。
3.队内严肃纪律、正风气
我作为队长,会以身作则,严格按照活动安排,不迟到,不早退,不请假。同时要求战队全体成员同我一起,团结一心,共同奋战,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4.扎实开展“笔笔动、笔笔核”活动
篇5
今年以来,我镇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建引领、双层托管,全力推动农业倍增工程,积极引进康养类项目,为实现“四个先行县”目标定位、打造“一带四镇百村”农康旅发展示范带贡献平头力量。下面就平头镇2021年取得成绩及下一年的计划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镇下辖19个行政村,耕地总面积9.1万亩(其中路桥流转2.72万亩,栽植苗木及中药材1.89万亩,谷子0.83万亩)。今年玉米播种面积5.23万亩;薯类、小杂粮等作物约1.5万亩;各类蔬菜种植1.3万亩,其中大白菜、茴子白6000亩(含二茬白菜2000亩);林果类种植2千亩,以大结杏为主,另外平头村种植玉露香梨40亩、钙果100亩。全镇现存栏猪1.2万头,存栏鸡10.2万只,存栏羊6186只,存栏牛169只,驴40头。今年已出栏生猪15306头,肉鸡39150只,蛋鸡47895只,羊3828只,牛97头。农产品加工场一个,兴斌食品加工有限公司,主要经营酸菜生产,年产量900吨左右,年产值约120万元。
二、2021年农业倍增工程完成情况
2021年我镇推进6个农业倍增项目,并初显成效。
(一)土地流转托管方面
2021年我镇与山西路桥集团继续深度合作,今年共流转富韩村、南庄村土地5455.67亩,打造了山西路桥建设集团万亩谷子种植园区。
(二)农业调产方面
1、平头村绿发专业种植合作社,在沟北村界口小组托管土地300亩,运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种植大白菜及茴子白,被认定无公害农产品,提升了我镇、乃至我县蔬菜产业的发展级次。
2、寿阳田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有7个日光温室,主要生产西红柿(亩产1.3万斤)、黄瓜(亩产4万斤)、西葫芦(5万斤)等蔬菜,主要销往太原、榆次等市场,年产值65万元。
(三)林果类种植方面
1、百僧庄填沟造地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计划填沟造地626.6亩,投资0.98亿元,今年已完成填沟造地60亩,园区内种植玉米60亩、荞麦30亩;秋收后将栽植樱桃树、葡萄树、核桃树共85亩10400棵。
2、寿阳县森淼林业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边坡地、撂荒地发展林果种植建成百亩"钙果种植园”,其中种植钙果5.6万株、杏树520棵、桃树200棵、李子树200棵,树下间种西瓜、南瓜、白菜等,实现林上林下经济带共生。全部挂果后,将发展以采摘为主导的农业观光旅游,为农户增收开拓新途径,为我镇农康旅发展添加新动能。
(四)规模养殖方面
2021年我镇在平头村新建大型猪场1个,占地100亩,目前投资额310万元,新建猪舍2624平方米,化粪池170平方米,环保设施170平方米,蓄水池50平方米。投产后预计饲养生猪2000头,年出栏6000头。
三、2022年农业项目实施计划
2022年我镇将在双层托管上下功夫,打破镇域范围内
“0”托管的困境,将持续推进林果类、养殖类、农产品加工等农业倍增项目,实现农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
(一)双层托管
1、在罕山片区推行双层托管。罕山片区包含罕山村、李家山村、郭家庄村,耕地总面积2943.82亩,其中承包地2578.87亩,非承包地364.95亩。沙质土壤、气温偏低,适宜种植马铃薯、谷子、荞麦等杂粮作物。2022年将依托寿阳县福顺林康养民宿项目,采用“合作社组织实行从种到收全程服务,对整村土地进行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耕种、统一防治、统一收获,规定内土地作物的产出由农户所有,农户定期向合作社缴纳托管服务费及生产资料费用”的模式,实现土地双层托管,打造千亩杂粮园区。这样企业在打造小杂粮展示厅、农产品展示厅等室内展厅的基础上,拓展室外实地观摩区,丰富园区展览内容,增设农事体验项目,吸引游客,增加效益。
农户可以节约生产成本,解放劳动力,开拓务工等增收新途径;村集体也可以通过非承包地发包为村集体创收,改变非承包地发包难的被动局面。
2、依托龙栖村康养小镇项目,计划流转西雷公小组土地1480亩,种植向日葵、油菜花等景观类油料作物,打造“千亩花海”,开发商通过开展科普教育、农事体验、农业观光等休闲项目创收,村集体通过流转非承包地增加收入,农户通过流转土地获取一定的收益外,还可以在乡创业,发展餐饮、旅游服务等项目增加收入。
(二)蔬菜种植
1、继续扩大平头村绿发专业种植合作社土地托管面积至1000亩,总投资约250万元,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农科院”的产业发展模式,发挥露地蔬菜产品基地、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蔬菜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等项目优势,辐射带动平头村、石河村及周边农户规模化种植白菜;与省农科院深度合作,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实现产品标准化转型升级为品牌化。
2、百僧庄填沟造地项目扩规提质,2022年预计绿化12.6亩,主要种植玫瑰花、月季花等观赏类花卉;规划设计修建16个日光温室,进行栽植西红柿、黄瓜等反季蔬菜、有机蔬菜。
(三)林果类种植
2022年我镇将继续推进两个温室大棚项目,借助大企业。大集团的资源优势,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创新发展花卉、“南果北种”等新兴产业。
1、继续推进山西苗木培育基地温室产业园项目,位于黑水村,规划占地150亩,预计投资3600万元,主要研发花卉、苗木新品种,将打破北方地区经济、气候的局限性,打造北方交通花木基地。
2、继续推进龙栖村现代农业项目,计划投资4000万元,建设智能化大棚100亩及拱棚50亩,将种植火龙果、无花果、草莓等优质水果,实现“南果北种”,目前,整体规划已完成,土地已平整,正在办理相关手续。
(四)规模化养殖
2022年我镇准备新建1个生态园区、一个养殖场、扩建3个养殖场,具体介绍如下:
1、继续推进神农集团生态养殖园区项目,该项目选址在百僧庄村牧场,占地约2448亩,投资额1.5亿元,建设养殖牛、羊等畜禽与有机肥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循环农业,目前正在与农业局沟通划转牧场。
2、猪队友养殖场一期进入投产,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包含3号猪舍1500平米,4号猪舍600平米,争取年出栏达到1万头。
3、寿康专业种养殖合作社,2022年计划租赁土地30亩进行扩建,新建育肥场5000平米,增加出栏育肥猪8000头左右。
4、科多种猪养殖有限公司,2022年将开始二期工程建设,预计投资3800万,占地30亩,建设面积12750平米,计划饲养1200头生产母猪,可提供仔猪1000余头,目前正在办理相关手续。
5、山西彬江养殖有限公司,计划投资60万元,在潘沟村新建畜禽养殖及饲料加工为一体的企业,投产后预计年出栏5000头生猪。
(五)产业链拓展与延伸
篇6
2020年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精神,以“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为指引,以工业升级、农业升级、现代服务业升级、城乡一体化建设升级、生态环境保护升级“五大升级”为抓手,积极抢抓“高铁、高速”时代带来的重要发展机遇,大力实施“对接南昌、决战新区、开明开放、美丽高安”发展主战略,闯出了一条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崛起新路。今年1—3月,全市完成生产总值38.23亿元,同比增长9.1%;实现财政总收入9.85亿元,同比增长11.6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63亿元,同比增长10.97%;完成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9.57亿元,同比增长20.5%;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78亿元,同比增长9.1%。
一、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1、坚持以扩总量、提质量为指针,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坚持把“工业强市”作为加快县域突破的主战略,聚焦重点产业、核心企业,着力调结构、促转型、转方式,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一是升级主导产业。建筑陶瓷产业是高安的传统主导产业,2014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2.6亿元、税收3.5亿元。但是,环保压力大、品牌效应差、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一直制约和束缚着建陶产业做大做强。为此,我市提出了“环保优先、品牌引领、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思路,大力推进建陶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打造“千亿产业集群”的目标。2014年,完成173条生产线窑炉尾气脱硫除尘设施建设,淘汰32家陶瓷企业50台链排炉,基地污水处理厂竣工运营。成功引进国内200强——中节能集团投资30亿元建设集中供应清洁燃气项目,彻底解决制约建陶产业发展的环境污染问题。引进日本爱和陶、绿岛科技等公司,推进陶瓷废料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加大了“高品高质、高安陶瓷”的品牌宣传和科技创新、技术研发力度,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产区品牌知名度。建陶基地申报“国家知名品牌示范区”已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复。陶瓷国检中心顺利通过国家“三合一”验收,填补了我市国家认可实验室的空白。成立了江西省建筑卫生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一线专家咨询部”等科技创新平台。高安建陶产业成功列入全省
2、坚持以市场化、信息化为支撑,加速现代服务业倍增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金融服务、文化娱乐等现代服务业,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一是打造汽运物流大市。重点以信息化为支撑,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化平台,吸附、集聚全国各地的物流要素资源,以大物流推动大市场建设,以大市场促进大物流,最终形成大产业、带来大发展,推动高安汽车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提升,逐步将高安打造成辐射中部、面向全国的仓储物流、货运汽车集散中心和全国物流行业的标杆。引进了世界500强全资子公司——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投资50亿元,建设总规划面积1万亩、一期占地3782亩的高安货运物流汽车产业园,宜春交警大队高安车管分所已投入使用;去年新增7家公司顺利通过国家4A级物流资质评审,全市4A级物流企业总数达到12家;新振兴、保捷实业等6家专用车生产企业已获国家工信部备案。截止3月底,全市共有汽运物流企业739家,全市营运货车保有量达到18446辆,吨位26.68万吨;累计新购车辆620辆,登记吨位9636吨;汽运产业完成税收8355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727万元。二是加快文化园区建设。按照“城镇化的乡村、乡村式的城镇”的发展理念,加快了大城“五城”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休闲娱乐、体育健身、会议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截至目前,园区一期还建村217幢安置房建筑基础施工已全部完成,有16幢已主体封顶,路网工程正全力拉开;食博园项目实现与中铁十六局“强强联手”,中铁十六局将投资80亿元加快推进食博园项目建设,目前食博园千家百年老店项目一期2万平方米主体工程建筑已完工,正在进行内外部装修,项目核心区南瓜藤水库周围的路网建设已全面拉开,总投资1亿元、建筑面积近8500平米的食博园招商中心已于3月29日正式动工建设;大城百年学苑项目详细性规划设计方案已经出台;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校区已于去年8月29日正式开学;总投资30亿元的卓达生态产业新城新型材料产业园一期(一期投资7亿元)400亩前期征地拆迁、规划设计工作已经完成。三是繁荣商贸宾招服务。在改造提升餐饮住宿、交通运输、邮政通讯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职教养老、金融保险等新型服务业态。目前,八景义乌财富广场、全球建筑陶瓷采购交易中心和华鼎中央城城市综合体项目等一批大型商贸服务业项目有序推进,同时正在与沃尔玛、天虹商城、红星美凯龙等项目积极洽谈。全市建有4星级酒店1家,3星级酒店5家,在建五星级酒店2家。四是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在继续不断完善华林山、贾家古村等主要景点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成功申报华林山景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正在启动国家4A级景区申报,贾家古村、八百洞天景区成功申报省4A级乡村旅游点,上游水库全省首家水利文化展示馆正式开放。与此同时,积极融入南昌旅游都市圈,贾家古村、白莲山庄、瑞雪宾馆等五家旅游企业加盟南昌旅游都市圈旅游休闲年票。
3、坚持以重规划、铸精品为引领,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按照“理念大气、规划大气、建设大气、管理大气”和“统一规划、分片开发、基础优先、配套建设”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加快城市建设。按照“建设新城区、优化老城区、保护古城区”的思路,遵循“搞规划、拉框架、做民生”的理念,大力加快瑞阳新区建设,打造集行政办公、文化会展、商务休闲、高尚居住等公共功能于一体的高品质、宜商宜居山水新城。目前,瑞阳新区各个工程项目在有序推进,新区八条主干道和六条区间路已基本建成;瑞阳湖广场及瑞阳湖、连锦河防洪景观工程全面启动;“两宫、两馆”正在主体施工,八中八小基础教学楼主体已完工;西环路桥已正式通车,东环路桥基本完工;瑞泰广场综合写字楼、铜鼓岭公园、瑞泰广场地下停车场、新区便民服务中心和派出所等项目工程前期工作有序开展。与此同时,明确了高安古城范围内的现代建筑只拆不建,保山护水留空间,为今后古城恢复打好基础。二是强化城市管理。突出抓好专项整治,通过广泛宣传、教育疏导、联合整治等方式,有效遏制了货运车辆在城区乱行乱停现象。按照集中清理与分片监管的方法,户外广告整治、建筑垃圾整治等环境治理工作成效明显。加大完善老城区基础设施力度,抓好“美化、亮化、黑化”工作,六小北侧生态广场建设工程全面完工投入使用。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工程与设备安装已全部完成,污水管网建设工程稳步推进,增加污水进水量9000吨/日。三是推进镇村联动。按照“富民为先、规划引领、制度创新、典型示范、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重点抓好了石脑、八景、华林等3个宜春市示范镇和龙潭、杨圩、村前等3个高安市示范镇的镇村联动建设。认真做好“地上、田上、墙上、头上”四篇文章,先后共投入资金5亿多元,建设“十个一”、“五个提升”工程及其他项目43个。八景镇被评为“全国重点镇”、“ 全国园林镇”,石脑镇被评为“全国重点镇”,华林镇成为人气旺盛的旅游乡镇。在示范镇的带动下,全市各地根据自身特色,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集镇功能、提升集镇品位,全市初步呈现“集镇秀美、功能完善、以镇带村、三化互动、城乡一体”的格局。四是整治人居环境。成立了高规格的市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动员大会,全面打响了以饮用水源地养猪场拆除、农村垃圾整治、水库退出承包养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全市共拆除猪场1556个,拆除面积60.9万平方米。同时,统筹推进农村垃圾整治、水域环境整治工作。按照“1+2+3”模式开展农村垃圾整治,“1”即一炉(分片建设焚烧炉);“2”即两员(聘请保洁员和垃圾转运员);“3”即三化(人员聘用社会化、垃圾处理无害化、督促检查常态化),华林、八景、石脑等3个乡镇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全镇覆盖、全面运行,村前、建山等乡镇实现初步运行。全市共有17座小(一)型、72座小(二)型水库解除承包合同,初步实现“人放天养”。
4、坚持以抓改革、求创新为突破,激发市域经济活力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勇”字当头,以改革破难题,以创新增活力,以开放促发展。一是深化各项改革。稳妥推进了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及时衔接上级取消和规范的行政审批事项,全市审批项目、收费项目分别由原244项、93项减少为198项、62项,优化了项目审批流程50个,减少了审批环节80个,压缩了审批时限520个工作日。在全省率先创建了涉及行政审批服务的中介超市,吸引了规划编制、评估、勘测、等中介服务机构114家报名进驻,创造了公平竞争的中介市场环境。完善街道、园区财政管理体制,提升了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和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试点工作基本结束,确保实现“准登记、确实地、赋真权、颁铁证”。二是扩大对外开放。1—3月,高安签约内资项目9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9个(含8个亿元以上项目),累计签约资金34.2亿元,实际利用省外资金9.85亿元。总投资10亿元的云谷产业总部基地、总投资15亿元太阳能光伏发电等重大项目纷纷落户。全市实现外贸出口5000万美元。加快推进口岸作业区建设,完成7万平方米作业区地面硬化,协助市内8家企业成功取得了外贸进出口自营权。三是强化创新驱动。我市列入全国首批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奥其斯科技等3家企业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陶瓷国检中心顺利通过国家认可委专家组国家级实验室认可、资质认可、三合一认可的验收,填补了我市国家认可实验室的空白。
5、坚持以惠民生、促和谐为目标,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篇7
一、科技项目组织申报取得新突破
依托我县药化、皮制品、铜加工、茧丝绸等重点产业及粮食、畜牧、蚕桑、蔬菜、林果等主导农业产业,科技扶贫团深入企业、乡村及有关单位进行调研,把我县科技创新与上级政策对接,帮助梳理项目,积极组织项目申报,争取资金和技术扶持,不断推动主导产业做大做强。
今年以来已上报项目15个,其中国家级项目8个,包括星火计划3项、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项、火炬计划1项、科技支撑计划备选项目1项和科技惠民计划项目1项;省级项目7个,分别为重点新产品2项、支撑计划1项、成果推广1项、对外合作1项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个,以及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示范县。目前正在准备申报2013年的星火扶贫项目。
截至目前,已获批国家级项目5项,其中国家星火计划项目课题2项(分别为蜜柚节水灌溉技术示范、白莲生态种植技术示范),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项(分别为U型滴灌技术开发和F—60001多层挠性印制板)、火炬计划1项(多层柔性线路板)和科技惠民计划——县健康服务平台构建和常见多发病防治技术应用示范;获批省级项目3项,分别为高新技术企业1个、对外合作1项和重点新产品1项;共获批项目资金1900多万元,为二十几年来获得国家、省、市项目经费支持最高。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零的突破,我县光荣成为科技惠民计划项目全国第一批及截至目前我省唯一一个试点县。
项目申报过程中,科技部扶贫团尽心尽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科技惠民计划项目的组织申报,扶贫团带领我局及相关单位,多次召开研讨会,从政策分析、项目筛选设计、组织协调到申报材料修订、咨询论证准备,周密部署,细致跟进为项目组织申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项目在京答辩期间,在我县挂职的副县长亲自带领我县答辩组加班加点,反复研讨,不断完善项目实施方案和答辩PPT,使我县的科技惠民计划项目在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全国第一批及我省第一个试点县,获批项目资金1695万元。
二、科技项目建设扎实有效开展
今年以来,我县重点实施的项目有3项扶贫项目、科技富民强县项目等项目。年初,县科技局组织有关项目单位召开了科技项目实施座谈会,各项目实施单位分别汇报了各自所承担项目的实施情况及下步打算,分析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会议要求对实施的科技项目应发挥科技示范带动作用,要精心组织、科学安排,同时要强化项目管理工作,并从中提炼出一些科技成果进行科技成果鉴定,达到推广应用的目的,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今年我县实施的科技扶贫项目有3项,分别为县农技中心承担的“塑料大棚秋延后蔬菜高产栽培技术引进示范”、县水产站承担的“水库渔业生态修复技术推广”、县科技公司的“金银花新品种引进示范”。其中“塑料大棚秋延后蔬菜高产栽培技术引进示范”项目已在镇村建成蔬菜大棚10余亩,开展秋延后蔬菜栽培,目前示范的品种有进口油麦茶、速生大白菜、青皮黄瓜、芹菜、大蒜等,已带动该村农户发展蔬菜种植110亩,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下一步将开展春提前蔬菜的育苗工作;“水库渔业生态修复技术推广”项目在才丰洞口水库、高市乡毫岭水库等在建立5个示范基地,推广水库渔业生态修复技术,推广面积6500亩,实现一个生产周期单产亩增产65公斤,年亩增收节支360元;“金银花新品种引进示范”项目引进湖南隆回湘中金银花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培育的湘中一号、湘中二号等金银花优良品种。在龙田乡新建示范基地300亩,苗木长势良好,成活率达98%以上,今年试花期已实现经济效益28万元,年为社会提供务工费20万元,有效解决了当地及邻村年龄较大的农村劳动力及家庭妇女务工问题。
科技富民强县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推进了我县绿色水稻的产业进程。今年以来,通过项目实施,一是进一步巩固了我县20万亩绿色水稻生产面积,在石桥镇樟枧村、龙田乡龙田村、怀忠镇新居村建立3个1000亩绿色水稻生产核心示范区,推广应用优质稻新品种、采用频振式杀虫灯、太阳能杀虫灯诱杀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成虫,推广“稻鸭共栖”模式;推广旱床育秧、塑盘抛秧等为主的水稻壮秧育苗栽培技术和以农家肥、堆肥等为主的培肥土壤技术;实现单季平均亩产452公斤,增产36公斤,亩增产值90元,亩节省化肥、农药等成本40元,亩增收节支130元,总增产粮食7200吨,总增收节支2600万元。二是建立了水稻新品种引进试验基地150亩,从市场遴选出有潜力的早稻新品种22个进行了新品种选优展示,优选出了湘丰优402、新丰优206、淦鑫206等3个早稻品种,计划在2013年作为我县早稻主推品种。三是对我县绿色大米加工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进一步提升了企业产能,使县晨风米业有限公司获得了2012年全省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并派员参加省农业厅组织的绿色食品企业内部检查员培训,获得绿色食品企业内部检查员资格;通过与项目区农民签订粮食订单,订单收购价格高出同品种市场价8%,每亩增收近100元,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解决劳动就业28人。今年以来,项目实施共举办各类培训班(会)40余场次,培训农民2000余人次,印发资料70000多份。
另外,根据省厅安排,我县组织2010年科技扶贫项目单位做好了项目验收准备工作。
三、科技交流与合作迈上新台阶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科技引领支撑作用,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科技部扶贫团的帮助下,积极做好了科技、人才、项目对接,使我县科技交流与合作迈上新台阶。
1、聘请科技顾问,举办县首届特色产业发展论坛
今年5月,举行了科技顾问聘任仪式暨县首届特色产业发展论坛活动。聘请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吕扬研究员等8位药品、食品、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科技专家为县科技顾问;举行了县首届特色产业发展论坛,各位专家在充分了解了我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并听取我县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科技需求后,详细介绍了全国特色产业示范地区的发展情况和经验,深入分析了我县的资源特色和优势,对下一步我县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和途径提出了宝贵意见,回京后还相继介绍相关企业来县洽谈对接。
2、聘请科学发展顾问,举办科技扶贫团“重走扶贫路·共话情”座谈会
今年6月,举行了科学发展顾问聘任仪式及科技扶贫团“重走扶贫路·共话情”座谈会。邀请到曾在我县挂职扶贫的各届扶贫团重走扶贫路,聘任了杨起全副院长等7位同志为县科学发展顾问;召开了科技扶贫团“重走扶贫路·共话情”座谈会,科学发展顾问们对我县几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给予充分肯定,并对未来如何发挥科技创新驱动功能、调整县域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产业选择等方面与与会领导和单位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并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在科学发展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帮助整合资源,尽顾问之所能。我县科学发展顾问在今年各项项目的组织申报和咨询论证方面给予了大量的指导和支持。
3、联系浙江铁皮石斛项目洽谈考察组到我县考察
今年6月,科技部扶贫团张敏副县长联系到浙江铁皮石斛项目洽谈组——浙江大学陈铭教授一行4人到我县考察,就在我县发展铁皮石斛种植进行了现场调研,经初步考察,我县气候条件适宜铁皮石斛种植,且具备了种植所需大棚等基础设施,并于今年10月再次到县考察。由于铁皮石斛种植技术要求较高,且前期投入高(每亩仅苗木投入为8-10万元),初步决定在我县农业科技示范园租凭6个大棚开展铁皮石斛种植示范,通过示范带动附近农户发展种植铁皮石斛。据浙江当地种植效益,每亩可达30万元,铁皮石斛项目引进示范成功将大力推进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4、招徕浙江绍兴留学生创业联谊会到县考察
9月,浙江省绍兴市留学生创业联谊会赴县开展一系列调研活动,县政府县长、副县长陪同,科技部扶贫团副县长组织了调研活动。首先到白茶基地、皮革、科技数码参观,之后在工业园区管委会听取园区发展情况和招商引资政策介绍。联谊会一行对我县科技创新所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的赞誉,同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并表示对特色产业产品打开浙江市场提供支持。
5、大学研究生到我县实习
7月,大学硕士生3人一行来到我县大学实践基地实习。实习期间,三位实习生帮助科技局完善科技网站,还到中医院、医院等四个中国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站点查看网站运行情况,了解相关网络问题,并在医院建立了一个医疗卫生业务网站,最后还到乡村了解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等情况。通过四天的工作,大学硕士生顺利完成了实习任务,得到了有关单位的肯定。
四、科技成果工作取得新进展
今年以来,积极组织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县人民医院的有关项目参加科技成果鉴定和申报省、市科技进步奖。其中数码有限公司的F-60001多层挠性印制板项目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并着手申报省科技进步奖;农业科技公司的U型滴灌项目及县人民医院的自制带吸引电钩在腹部开放手术中的应用项目分别通过市科技局成果鉴定均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五、下一步工作设想
2012年,我县科技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下一步,我县将继续围绕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要求,以科技为依托,加强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不断提升区域性支柱、特色产业的科技水平,加大人才培育力度,促进我县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进一步扶持农业主导产业。加大蚕桑、蔬菜、畜牧等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扶持县域传统主导产业的发展。
2、促进工业企业科技创新。以科技入园入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等为抓手,着力提升我县药化、机电、铜加工、皮革、卫浴等特色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3、扎实开展科技惠民项目。充分利用我县现有的基础及外部资源,从技术、组织两方面着手扎实有效实施科技惠民项目,着眼长远做好试点工作,总结探索长效机制,实现项目的可持续。
篇8
2005年,**县紧紧围绕财政收入增长、城乡居民增收、就业岗位增加、发展后劲增强的目标,齐心协力,真抓实干,认真落实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全力推进“三化”进程,全县经济持续稳步健康发展。1—5月,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149万元,同比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97万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11156万元,增长21.2%,第三产业增加值12896万元,增长13.8%。在全面免征农业税的情况下,预计全县1—6月完成财政总收入30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2%。
一、上半年经济发展基本形势
(一)农业产业建设稳步推进
继续推进以竹、药、菜、菌、茶、畜六大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化建设。悉心培育、用心打造**特色的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到目前为此,全县已落实无公害蔬菜10000亩,发展食用菌大棚755个,新增中药村7900亩,其中草本药材5200亩、木本药材2700亩,新种有机茶400亩,转换改造有机茶园1100亩。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等产业化模式,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扩大基地,提高产能,畅通销售,增强示范和带动功能。东莞世腾公司租赁大塘乡全溪村、沙田镇江湾村、周江村等地土地1000亩,种植青瓜、红茄等反季节蔬菜;深圳鹏大公司在寒口乡上东村租地种植白磨菇120棚;老桂岽食品有限公司在三洞乡高龙村租地150亩创办高山茶基地;寒口秋里草食动物开发公司投入资金20多万元,养殖良种牛600头、羊1000余只,播种黑麦草、三叶草等良种牧草5000多亩。与此同时,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稳步增收强基固本。整合利用农业综合开发、扶贫、以工代赈等专项资金,加快以农田水利、饮水安全、通信通电、广播电视、乡村道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到目前为此,共新修和整修农田水利设施200处,改造中低产田1200亩,改造7个村41.3公里通村公路。与此同时,大力实施“以气代薪”工程,抓好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减少森林资源的消耗。全县已建成沼气池100余个,另有700多农户提交了建池申请。
(二)工业经济发展步伐加快
进一步挖掘水电潜能,使小水电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产业、第一财富,实现山水资源向山水经济转变。目前全县在建电站项目43个,总装机3.15万千瓦,新建成投产电站5座,装机3480千瓦。同时继续做好化工冶炼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文章。小水电、化工冶炼、农副产品加工几大支柱工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目前,清泉、昌桂等硅厂完成了技术改造,达到了装炉3600千伏安的要求,全县新增硅厂装炉5600千伏安,预计全年新增装炉可达1.2万千伏安。大塘电子厂、振兴织衣厂、兴业针织厂、兴旺毛织厂等企业进展顺利。1—5月,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8324万元,同比增长25.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3522万元,增长26.7%。在加快工业发展的同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通过逐步淘汰能源消耗高、就业水平低、投入产出比不相称的项目,整合土地、电力等资源,优化结构,腾出发展空间。不再出口原竹、原木和未经人工栽培驯化的花卉、苗木,分批关闭小型的圆条、板材粗加工企业,重点扶持竹胶板厂、青天木业等优势企业做大做强,优势扩张。大力加强矿业秩序专项整治,禁止引进破坏污染环境的挖采项目,坚决关闭非法矿山,扶持引进精加工、深加工等能形成产业链、附加值高的项目。分步关停装炉3600千伏安以下的金属硅厂和其他小冶炼企业,重点扶持高氯酸钾厂、湘肇化工厂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千方百计引进一批安全、环保、有规模、回报率高的能耗项目,适当引进能创造就业岗位、繁荣市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三)城镇建设不断加强
在县城大力实施交通畅达、亮点提升、旧城改造、南延西进战略。打通车站路、北街、解放路和罗霄广场东扩以及三台寺建设工程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正有序进行;湘桂大市场、罗霄大厦、检察大楼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年内可竣工投入使用;106国道新线路面硬化进展顺利,沿线土地开发已立项,正准备实施;大塘工业小区“三通一平”已基本完成,正着手配套工程建设;沙田镇农贸市场、政府办公楼、周江至水泥厂道路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正紧锣密鼓进行。在加快城镇建设同时,把加快发展以红色旅游为主导和特色的城镇第三产业作为工作重点,着力打好“红色”和“绿色”两张特色牌。抢抓国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事业机遇,大力加强对红色老区的宣传推介,积极实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让**这块红土地热起来,富起来。1—5月全县共接待游客1.54万人次,同比增长2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47万元,同比增长26%。
(四)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继续坚持实施开放带动首选战略,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菜单”,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县直部门招商引资目标管理考核的暂行规定》和《关于鼓励投资的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各部门招商引资职责,加大了招商引资奖惩力度,强化了招商引资意识,营造了招商引资氛围,形成了政府鼓励招商、领导带头招商、部门积极招商、群众自觉招商的良好局面。今年以来,全县共组建各种形式的招商小分队72个,对外招商320人次,组织各种形式的招商会、项目推荐会10多场次,签订20多个投资项目合同或协议,如香港利达公司投资1.6亿港币开发硅锰合金项目,香港桥通集团深圳投资有限公司一期投资360万美元开发草食动物等。成功引进了永立毛织厂、兴业针织厂、振兴服装厂、大塘电子厂等8家来料加工企业。1—5月,全县合同引进资金2.6亿元,实际利用内资1.168亿元,同比增长55.1%,实际利用外资50万美元,同比增长400%,出口创汇10万美元,同比增长66.7%。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半年,虽然我县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速度不快。据市统计局5月18日的数据,我县1—4月实现GDP22906万元,同比增长9.6%,比全市平均增幅低2.5个百分点,比增幅最大的永兴县低5.5个百分点;1—5月完成财政总收入2349万元,同比增长17.1%,比全市平均水平低8.6个百分点。二是经济结构不优。主要是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比重偏低,1—4月,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51.5亿元,占GDP的39.9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2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62.52%,而我县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5.34%,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4.6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7.7%,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4.82个百分点。三是交通瓶颈制约严重。**地处偏僻,交通条件落后,物流成本较大,给招商引资增加了难度。四是由于钢材、水泥等原材料及能源价格上涨,企业生产成本相应提高,一些企业运行困难,影响了工业生产。五是财政增收压力大。水电资源开发已近饱和,开发难度较大,已发电企业受天气影响大;农业税全面免征;国企改制已接近尾声,尚未完成改制的企业大部分地理位置偏僻、人员负担沉重、工艺设备落后,改制难度相当大,新的财政增长点尚未形成,财政增收压力大。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加快**经济发展,潜力在工业,出路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当前,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工业化汇报会精神,大力实施开放带动和“工业兴县、园区兴工”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深加工工业,大力推进企业改革和科技创新,突出抓好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大品牌,努力实现工业经济有速度、有质量、有效益的同步较快增长。一是进一步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增长20%;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工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重点抓好桂安林产、兴旺毛织二期、青天木业二期、在建和筹建电站、沙田化工厂新建、流源化工厂扩建以及部分硅厂改造等项目的竣工投产,重点扶持高氯酸钾厂、湘肇化工厂、竹胶板厂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努力抓好小水电、竹木、药材、蔬菜、食用菌的生产和加工等五大优势产业建设,合理规划,重点开发,形成产业集群。力争全年新增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二是进一步提高工业发展水平。重点抓好15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大项目,扶持4户年产值过5000万元、税收过500万元的骨干工业企业。全年重点实施10个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完成技改投资8000万元,增长3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0%。三是进一步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节约工作,力争全县万元工业产值能耗同比下降6%,重点企业万元工业产值油耗下降5%,万元工业产值取水量下降10%,资源综合利用实现产值5000万元。四是进一步抓好工业园区建设。重点抓好大塘工业小区建设,使之成为全县工业发展的示范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和县域经济的增长极,力争年内有3—5家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入驻。同时加快沙田工业小区发展。
(二)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农业
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目标,努力做大做强特色农业,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促进农村社会长治久安。一是要认真执行国家关于全面免征农业税的政策,让农民减负增收;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增产增收。二是依托气候资源优势,继续加强竹、药、菜、菌、茶、畜六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形成一批有规模、有特色、有效益的农业主导产业,让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增收;进一步提高对农业龙头企业在市场信息、农科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层次和质量,大力扶持县竹胶板厂、青天木业、深圳鹏大和老桂岽等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提升精、深加工能力,拉长产业链条,让农民在多个环节增收。同时,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实施名牌战略,集中力量推介“桂峰牌竹胶(地)板”、“玲珑茶”、“老桂岽”等品牌,使我县品牌走出山门,走向世界,成为名牌。三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要求,培育、规范、壮大各类农村经济联合体,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四是立足于防大汛、抗大灾,做好各项防汛、抗灾准备。同时,要加快“5•11”水灾水毁工程的恢复。
(三)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
要加压奋进,抓紧时间,扎实工作,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一是要进一步树立敢闯敢试、勇于创新以及不甘落后、奋勇争先的精神,学会看长远、算大账,强化开放合作、双赢共荣的意识,努力营造“时时以招商引资为先,处处以招商引资为上,事事以招商引资为重”的社会氛围。二是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要多关心客商,设身处地、热情周到地为客商服务;要多联络客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拜访有投资意向、有产能转移或整体搬迁打算的投资者,积极引导他们来我县投资。三是要充分挖掘优势,着力整合资源,认真抓好项目库建设,以优质高回报率的项目吸引客商。四是要抓好已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凡已签约的项目,要明确专人具体跟踪落实,当前,要特别抓好香港利达公司、香港桥通集团以及“港洽周”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力争签约一个项目,履约一个项目。
篇9
(一)经济运行主要特征
2013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20亿元,增长9.7%(可比价,下同),总量位居全区第4位,增速位居全区第6位。其中,一产完成67.2亿元,增长4.9%;二产完成757.1 亿元,增长11.3%,其中工业完成706.9亿元,增长11.8%,总量位居全区第三位,增速位居全区第九位;三产完成295.6亿元,增长6.5%。
总体来说,农牧业生产获得大丰收,工业经济稳中有进,服务业发展平稳,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县域经济、非公经济发展加快,民生进一步改善。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通辽市经济发展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主要是全国、全区经济逐步企稳,市场预期进一步向好,但由于上半年通辽市与全国全区一样经济增长明显低于预期,尽管进入三季度以来形势有所好转,但完成全年预期目标依然十分艰巨。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困难和问题:
1.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从先行指标看,前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152.3亿度,同比下降0.16%,其中工业用电量132亿度,同比下降1.1%。铁路发送量3477万吨,同比下降13.1%。从主要指标看,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同比回落2.7个百分点。
2.工业企业效益下滑。受电煤、铝锭、淀粉、水泥等价格下降影响,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速预计比去年同期回落5.7个百分点,特别是铝产业利润下滑较大。
3.消费需求低位运行。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煤炭等大宗商品外运量减少
受国内外大环境影响,2013年通辽市和自治区一样,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济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与年初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二、通辽市2014年经济运行的环境及因素分析
2014年,世界经济仍将处于缓慢曲折复苏进程之中,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依然复杂多变,有效需求不足、企业效益下滑、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因素仍将制约经济持续回升的空间和力度,经济增长动力依然不足,相对低迷的增长态势还将延续较长时间。但总体来看,对于通辽市,经济运行环境有如下有利因素:
1.从全国看。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进一步调动全国上下的发展热情,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基本态势、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环境、扩大内需的发展环境总体趋好,经济增长、结构调整、民生改善出现积极变化,经济增速已基本趋于稳定,经济增长回暖势头有所稳固。但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仍需进一步观察,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微观基础需要进一步夯实,预期2014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保持在7%以上。
2.从全区看。受国内外大环境影响,2013年全区经济下行压力较为明显,经济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城乡居民和农牧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普遍放缓,GDP增速比年初预期回落3个百分点,但从下半年以来的工业品出厂价格、全社会用电量、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等先行指标看,四季度,我区经济运行情况将好于前三季度,呈企稳回升态势。
3.从通辽市看。由于通辽市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人力资源丰富,在市委、市政府的融入东北、环渤海经济圈战略引领下,近年来承接产业力度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财政收入与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有效地抵御了国内内需不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蒙东地区、乃至东北地区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总体而言,进入新世纪以来,通辽市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近年来,受大环境影响,各项经济指标增速有所回落,但相比于我区西部,仍然保持较快发展态势。特别是通辽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加快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同时融入东北经济一体化正在实质性推进,对外开放和承接产业工作获得成效,尤其在自治区“8337”重要战略思想的指引下初步构建了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构架,煤电铝、煤化工、玉米生物科技、农畜产品加工、现代蒙药、新能源、装备制造、新型建材、镍铬合金以及新材料等10大产业逐渐成形,商贸物流、旅游会展、金融保险、文化传媒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另外,随着中心城市建设和城镇化、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都将等给经济带来发展后劲,全市具备向更高目标、更高层次前进的良好基础。同时,政策效应将为全市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红利。国家西部开发、振兴东北、支持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见等政策效应将进一步有效发挥;自治区党委、政府正在研究制定全区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定位等11个专项规划,将对东部盟市发展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鼓励和支持通辽市加快在蒙东地区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通辽市在市第四次党代会上确立了 “开放转型 创业富民”的发展目标和任务。这些明确的政策意见,都有利于我们把国家、自治区的扶持政策同自身发展实际有机、有效、有作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和潜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2014年趋势展望及主要指标预测
综合分析当前形势,按照自治区党委“8337”战略思路和对通辽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新期待,全市上下将继续坚持开放转型、创业富民,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不断创新思维、完善思路、强化举措,集中精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结合基本市情,并与“十二五”规划充分衔接,初步考虑2014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是: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80亿元,同比增12%(现价比);财政收入达到167亿元,增长10%;全社会固定投资达到1840亿元,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亿元,增长1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400元,增长1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40元,增长12%;城镇化率达到4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年度节能减排指标任务。
四、主要对策建议
(一)着力抓项目,增强投资增长后劲
对锦联铝板带箔、创源高强高韧铝合金、霍林河机场等列入自治区的重大项目,坚持定期调度、专项推进,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征地、拆迁、用水、用电问题。对签约项目,解决好土地、环评、安评、能评等关键要素,为项目建设做好保障。紧盯国家和自治区政策动态,抓紧谋划、储备和申报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及时主动与上级汇报对接,力争上级更大支持。抢抓新一轮产业调整和转移的机遇,强化全产业链招商,力争再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和投资强度大的项目,特别是在玉米精深加工和铝精深加工项目上要实现大的突破,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拉动经济发展。
(二)着力调整结构,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进一步化解产能过剩,积极承接先进产业转移,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循环利用,坚持产业集群化发展,提高褐煤综合利用质量和效益,打造资源富集地区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升级版。各旗县立足优势,着力营造低成本效应,既重视抓大项目引进建设,更重视发展科技创新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小微企业,形成“铺天盖地”的发展态势。加强与民大等科研院所的合作,着力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服务产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度,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三)着力增收富民,推进农牧业深度转型
围绕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和输出基地,加快实施一批现代农牧业发展工程,重点建设好生态节水农业、现代农牧业、优质肉牛、生态草业、绿色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6个示范区,培育百万亩膜下滴灌示范工程,科左后旗“东大荒”百万亩粮食功能区、百万亩优质牧草基地、百万亩现代有机农业,科左中旗百万亩现代农牧业循环发展,科左后旗百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千万只肉羊基地、百万口生猪基地、亿羽禽类饲养基地、十万头肉驴生产基地等十大农牧业增长点,抓好20个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10个专业合作社、10个农畜产品专业市场、30个农畜产品品牌、10大保障行动等6项重点工作,推动农牧业实现深度转型,夯实农牧民持续增收基础。
(四)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商贸业转型升级,重点推进主城区万达、欧亚、金源尚都、红星美凯龙等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培育打造“四个核心商圈”,大力推进现代连锁商业等新兴业态发展。加快科尔沁综合物流园、开发区蒙东物流园区、莫力庙物流园区、木里图工业物流园区等重点物流园区建设,发挥好保税物流中心、内蒙古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辐射带动功能,加强科左中旗成峰牲畜交易、科左后旗科尔沁黄牛、开鲁县红干椒、通辽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等10个农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蒙东地区物流集散基地。围绕“一轴三区两翼”500公里文化旅游带的要求,深度挖掘通辽市文化旅游资源,不断完善后旗大青沟、库伦三大寺等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加快建设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加快引进外埠金融机构入驻通辽设立分支、鼓励现有金融机构增加信贷规模,增加贷款额度,创新投放更多的金融产品,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云计算、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孵化、居家养老、会展经济等新兴服务业态,推进全市服务业总量扩大、结构优化、效益提升。
(五)推进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实力
1.完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根据旗县的比较优势,搞好县域特色产业、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等规划,找准发展定位,选择好各自的发展路径,打好各自的优势牌。霍林河北部经济带加快发展综合能源和新型有色金属加工、新型煤化工、新型煤基产业,率先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科尔沁区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率先实现深度转型;开发区加快建设高端产业、高端要素、高端人才聚集新区,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开鲁县加快发展非资源产业,率先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南部的左中、后旗、库伦、奈曼四个旗建设安全绿色有机农牧业经济带。通过扬长补短,实现率先突破,走出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发展路子。
2.加快创新驱动,增强发展活力。科技方面,我们将着力实施蒙医药、褐煤综合利用、玉米生物等重大科技合作攻关工程,建设十个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建设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畜牧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等重大工程建设,切实提升科技带动能力和创新水平。改革方面,主要是落实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举措,加大鼓励、支持、引导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力度,充分激活民间资本和各类发展要素,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产业发展中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激发全社会创业发展的活力。对外开放方面,我们将进一步创新开放模式,全面融入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强面向全国和周边国家的交流合作,推动引资、引技、引智的有机结合,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深度融入互动,提高对外开放的综合优势,通过大开发、大招商吸引资本和市场高端要素。
3.积极转变职能,打造良好环境。进一步精简和下放审批权限,给予旗县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为旗县发展减负、放权、松绑、助力,建设好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产业、财税、金融、用地等方面更多的向旗县倾斜。比如,通辽市正在推进农村牧区金融创新试点县建设,探索有效解决当前农村牧区融资难的办法,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力度,推动农牧业转型升级和县域经济发展。
(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把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走以人为本、城乡互动、产城融合、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城镇体系。2014年,在主城区组织开展“苦干400天,共建美好家园”行动,计划实施7类86项工程建设,包括10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26项生态、园林绿化工程、10大公建工程、建设10个特色博物馆、建设10个城郊采摘园、建设10个休闲旅游乡村、开展10大环境整治战役等,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努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
(七)推进民生持续改善,加快建设幸福通辽
篇10
关键词:河南经济 郑汴一体化 区域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201-05
一、郑汴一体化区域发展的战略目标
依据现实基础与发展要求。郑汴产业带“十一五”至“十二五”时期的总体发展目标是:经过十几年发展,努力将郑汴产业带建设成为河南省重要的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文化教育和旅游产业基地,整体经济实力和产业整体竞争力显著提高,要素积聚和承载能力全面增强。确立在中部地区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带动全省并辐射周边地区发展。形成经济运行高效持续,基础设施条件完备,城市布局科学合理,人居环境优美舒适,生态环境健康协调,支撑体系健全有力,居民生态意识和文化素质良好的生态型“产业田园和谐新城”。通过积极推动体制与机制创新,将郑汴产业带建设成为带动郑汴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与桥梁,进一步消除传统行政区划造成的区域发展差异,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与资源共享,实现区域均等化服务,缩小郑州与开封的发展差距,促进郑州做大做强,推动开封古都复兴。
按照统筹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十二五”期间发展目标是:区域水、电、气、路、暖等基础设施条件基本完备。城市组团框架基本形成。配套服务功能基本完善,职业教育、科技研发、高新技术、现代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聚区和居住社区初具规模,整体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在郑汴一体化发展中的产业支撑地位基本确立。
“十一五”期间:区域建成区面积达到26.3平方公里左右,人口规模达到25万人左右。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2010年区域生产总值达到55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突破30亿元;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5000元。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建成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地表水水质达到规定的水质功能规定要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功能区要求i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80%;实现垃圾分类收集。
“十二五?期间:区域建成区面积达到110.08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116万人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区域非农产业比重超过95%.实现经济转型,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地表水水质优于规定的水质功能规定要求;环境空气质量优于功能区要求;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100%;全面实现危险废物全过程管理和无害化处理;人居环境基本达到宜居城市的要求。
二、郑汴一体化的战略意义
郑汴一体化是双赢甚至是多赢的举措。它不仅能够提升郑州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增强省会的文化底蕴。而且它也将极大地促进开封经济的振兴。一体化将实现两市“珠联璧合”式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中原城市群和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的发展与崛起。
1.有利于构建区域中心城市,带动中原城市群发展。增长极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增长首先出现于一些点或极核上,而不是各区域同时增长;在增长过程中,增长极核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当前,以具有某种竞争优势的核心特大城市为依托、具有密切内部垂直产业分工的城市群,是全球化趋势下最具竞争力的一种空间组织方式。国家、地区以及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都将通过城市群这一中观地域单元体现出来。一个寻求较快发展的地区,需要有一个功能强大、具有强吸引力的大城市群。事实也证明了这一观点,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几个大城市群的快速发展,为本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高速引擎,创造了一个整合全区资源、快速提高竞争力的平台,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而中都地区目前的落后,究其根本正是由于缺少实力雄厚的大城市群的强力带动。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培育中原城市群,是促进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使河南走在中部崛起前列的一大重要战略任务。因此,贯彻中央提出的促进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部署,必须加快推进中原城市群发展。与全国其它地区相比,河南作为拥有近1亿人口的第一人口大省.缺乏超大中心城市引领区域城市群发展,也就是说,中原城市群发展需要一个聚集和辐射力更强的超级城市。目前,在中原城市群中。由于郑州的首位度远远不够,“头羊”势弱难领军,使得中原城市群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概念上的,还没有形成具有强大主导作用的经济中心。因此,以“郑汴一体化”为切入点,逐层推进、圈层式发展,建设以郑州、开封为核心的特大中原地区中心城市。形成具有强大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的“内核”,成为中部崛起的增长极,可以带动中原城市群和整个中原地区的快速发展。
2.有利于提升中原经济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区域一体化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经济有效性与市场开放性紧密相关,在一定区域内提高市场的统一度。有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的实施,逐步实现区域内各种资源与要素的共享,对提升区域经济实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国内外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都是以城市带(群)为核心的区域一体化形式存在的。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已日益成为我国经济最活跃、区域经济一体化最前沿的地区。而且。城市发展的规律是城市形态呈大城市化、城市区域化、城市网络化演进的趋势,特别是沿交通干线向外发展,呈“点轴开发”模式。本着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先易后难的原则,将郑汴经济一体化作为突破口和切人点,对于提升郑州的首位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郑州的交通优势尤为突出,郑州、开封、洛阳沿陇海等东西向主要交通干线形成带状工业经济区域。其中。郑州和开封沿郑汴大道、连霍高速和国道新310线延展为城市增长轴,作为以中心城市郑州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实现“点轴开发”,辐射和带动中原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
3.有利于郑州和开封两市产业和功能的互补共赢。判断开封市的城市功能定位时可以发现,开封和中原城市群的其他城市不一样,特别是与郑州市有所错位。郑州和新乡、焦作、洛阳、许昌等市,工业基础都很雄厚,而开封工业基础较差。但开封旅游资源强、文化资源深厚、教育资源丰富。郑州基本属于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市民休闲、旅游缺乏去处。这方面郑汴正好进行了城市功能的互补。在中原城市群工业内部结构的相似性分析中,开封与郑州的相似性较小。在按工业增加值份额的排序中,开封前5位的行业与郑州也有很大不同。这说明郑汴两市在工业内部结构
中。有很强的互补性。郑汴两市要实现双赢,必须联手行动,统筹产业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体化。因此,“连”则互利,“分”则互牵。把郑州市的发展优势与开封市的发展优势进行一体化规划。实现优势互补,从理论与实践上对两市的长远发展都是极富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我们可以用“木桶效应”形象地说明开封在中原城市群的位置。如果把中原城市群中9个城市看作是组成中原城市群这只木桶的9块木板,开封就是其中最短的一块。通过郑汴一体化发展,开封这块短板给补上了,“木桶”容量增加了。中原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也提高了。郑汴一体化的率先实施,既有历史原因,也有新时期发展的驱动。要带动中原经济崛起,城市群里不能有拉后腿的,所以通过郑汴一体化带动开封发展是一种客观要求。同时,郑汴一体化也是做大做强郑州这个“龙头”的迫切需要。实现郑汴一体化,实现两个城市的功能互补,必将带动两个城市加快发展,产生“1+1>2”的效应。给郑州和开封带来双赢。带来更大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4.有利于提高郑州开封两市的投融资和建设能力。城市,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组织引导与促进作用。为了顺应经济区域化、一体化的趋势,必须在更大范围内寻求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市场经济是以城市为主体、以产业为支撑的经济体。河南非常需要一个以郑州为中心的特大型城市做龙头,有效聚集国内外各种生产要素。同时防止生产要素的流出。―个地区如果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城市,就有可能被排除在技术创新和产业转移扩散的链条之外.难以吸引其他国家和地区生产要素的流入,甚至难以防止本国或本地区的稀缺资源外流。而提高郑州首位度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加速郑汴一体化进程。如上所述。相比中原城市群中的其他城市,郑州、开封两市具备了更多实现―体化的客观条件,郑汴一体化更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郑汴一体化”的过程无疑会提高两个城市的投融资能力和建设能力。随着郑开大道等城际道路的开通和城市的经营.周边地区的土地价值和空间价值会急剧上升,产业项目会不断涌入.这就为所在城市和地区带来巨大的发展平台。同时.在两个城市间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各种生产和生活要素低成本自由流动,对两个城市的发展都是利大于弊,经过市场机制的优化选择,最终将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郑汴一体化”建设将在未来若干年内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热点,并引导全省经济资源和吸引国内生产要素向该区域的聚集。在这个新产业带或大开发区形成过程中,带给投资中原者的是无限商机。不仅可以为当地提供大量的财政收人,也可为资产运营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从而为其更大规模的融资提供支撑和保障,也将使得当地政府的公共设施项目建设有具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5.有利于郑州产业结构升级,提升郑州核心区的辐射能力。郑州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和通信枢纽,其中心城区定位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我国现代化的商贸中心。在中原城市群的功能定位中,郑州的战略定位充分地体现了大都市“退二进三”的发展方向,符合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工业转移出去,腾出空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第三产业的总体趋势。而且.郑州在经济发展上总体还处在一个极化阶段,需要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吸纳各种优势资源和有利条件以加速其发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与他人在互补中实现互利互惠,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共赢共荣。推进郑汴一体化,既有利于郑州产业结构的迅速升级.提升郑州核心区的辐射能级.同时也通过传统制造业的郊区化,大力促进郑州郊区和辐射区工业化的进程,更好地发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实现核心区和周边地区的良性互动。总之,推进郑汴一体化,有利于大大提升郑州中心城市地位,强化郑州在中原城市群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为郑州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6.有利于加强郑州的文化底蕴与振兴古都开封经济。20世纪50年代才起步的郑州.历史文化底蕴与其他文化名城相比略显不足。因此,作为省会和区域中心城市,郑州要发挥强大的影响力、聚集力和辐射力,就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开封已有2700多年历史,作为七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厚重,在知名度、基础性文化资源、可挖掘利用的文物遗存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近些年来开封经济出现了停滞现象,特别是2002年以来经济呈滑坡趋势。因此,开封的经济复兴战略应该定位到大郑州都市经济圈的发展轨道上来,把开封建成大郑州中心区的重要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区,提升郑州的文化功能和软辐射力,同时也要实现自身经济崛起。开封作为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凹陷区,有着明显的劳动力和土地的低成本优势.作为郑州的近邻,开封又有着得天独厚的交通便利条件。随着郑汴一体化的推进,将会有大量资源向开封聚集并极大地促进全市经济和工业的发展。如果把郑汴一体化比作“发动机”和“加速器”的话,那么开封的复兴正当其时。郑汴一体化,可以为开封带来更多的商贸信息,带来新的发展理念、生活理念、工作理念,优化招商引资条件,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振兴老工业基地,加快物流配送、第三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加速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发展的新跨越。新旧两个省会,很可能最终将变成一个“大都会”中各具特色的有机组成的两大部分。
三、郑汴一体化区域的基本状况和特征
1.郑汴一体化区域的基本状况。行政区域:郑汴一体化区域位于郑州与开封中心城区之间.面积大约167平方公里,在行政区域上包含郑州市管城区姚桥乡、中牟县白沙镇、刘集乡、大孟乡、官渡镇和开封市汴西新区及中牟林场部分用地,共有85个村庄,其中,13个行政村,72个自然村,人口97041人。
自然条件:该区位于黄河南岸,属黄河中下游冲击扇南翼之首,地貌分为黄泛平原、沙丘沙垄沙地、硬岗沙地等三种类型,区域整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西高差约为11米,区域地势平坦,易形成内涝区。该区气候条件良好,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热同期。年平均气温14.2度,年平均无霜期为240天;境内分布有多条河流,地下水位埋深较浅,为2-12.5米。
资源条件:区内黄沙资源较为丰富.其它矿产资源缺乏;水系资源比较丰富,境内大小河流沟渠40余条,林木授盖率达19.55%;北部滩涂资源丰富,且为典型的黄河自然湿地.生物多样性特征突出;历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中牟县境内保存有较为完整的文化遗址和文物古迹6处。
生态环境状况:该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土壤沙化严重,流沙面积大,但经过多年大力植树固沙,流沙问题基本得到了控制;开封市区西北部处于风口区,风沙较大;部分地区地下水存在过度开采,引起沉降,形成了多处漏斗区。
交通设施:区内交通设施密集。超前发展,自北向南分布有连霍高速、郑开大道、3lO国道、陇海铁路、102省道等;自东向西分布着京珠高速、万三公路、223省道、仓狼公路、金明路等。另外规划中的徐一兰铁路客运专线和机场至开封高速公路也经过这一地区。
土地利用现状:现状用地大部分为耕地,面积13346.4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79.9%。其中,基本农田10958.4公顷,一般农田2388.0公顷。基本农田占现状用地总面积的65.6%,一般农田占现状用地总面积的14.3%。其次为村镇建设用地,占规划总用地9.1%;水域占5.4%。是典型的尚未大规模开发的农村地区。
2.郑汴一体化区域的基本特征。郑汴一体化区域的基本特征可概括如下:
(1)开发历史悠久但方式单一。该区域地处黄河文明的中心,是我国开发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郑州和开封都名列我国的"古都”之中,其中开封在北宋时期历经九帝168年.在当时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也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国际性大都会之一。以中牟为重要组成部分的郑汴一体化区域,历来就是郑州或开封的直接腹地,但是由于郑州和开封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现在这种需要共同繁荣的趋向,再加上前工业化时代城市布局特征以及生态条件的限制.该地区从来没有出现较大影响的城市或成为重要城市的一部分.而是作为农业地区甚至无人滩涂长期存在,开发方式比较单一.以农耕和军事防御为主。从该地区的历史遗迹可以明显地看出这种特征,如大庄遗址和韩庄遗址均为古代农业村落遗址.官渡古战场则为古代军事遗迹。
(2)生态环境与黄河高度相关。该地区属于黄河冲击平原,生态环境受黄河影响很大。与世界上所有大河文明一样。河流对其自然生态和生存条件既有正面影响。也有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该地区丰富的水资源、生物资源以及黄沙资源得益于黄河,而黄河独特的“悬河”性质也曾多次给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打击。因此,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是人类改造黄河沿岸生态环境的成果.而过度的开发也给生态造成了一定破坏。今后的开发必须以保护黄河生态为前提,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来自东西两节点城市的产业带动能力强。按照中原城市群总体规划.郑州重点发展的产业为现代物流业、金融业、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而开封重点发展的产业为旅游、纺织、食品、化工和医药,两市在重点产业和功能定位上没有冲突,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郑汴两市相距不到40公里,两市之前交通网络超前发展,并且按照两市的城市规划,未来一段时间内两市都将相向发展的方向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郑汴一体化的诸多措施正在逐步到位。所有这些都对郑汴一体化区域的产业发展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
四、郑汴一体化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
一是区位优越。郑汴一体化区域最突出的区位优势.就是位于规划的中原城市群大“十”字形核心区。郑汴产业带则位于“十一五”至“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和新郑漯(京广)产业发展带两大发展带交汇区域,紧邻郑州市区,便于利用郑州的各种资源。特别是按照郑州城市总体规划的部署.郑州城市近期的主要拓展方向为郑东新区,郑汴一体化区域与郑东新区毗邻,必将在理念、科技、教育、文化、信息、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更为充分地接受郑州的辐射。
二是交通优势。郑汴一体化区域有纵贯全国东西南北的4个“十”字型大型交通通道交汇,它们分别是京广和陇海铁路、京广和徐(州)西(安)客运专线(高速铁路)、京珠和连霍高速公路以及107和310国道;并且南临新郑国际机场,以公路、铁路、航空为主的立体化综合运输体系优势显著。郑汴一体化区域内道路纵横密布,交通发达,区内外联系十分便捷。现有道路中,东西向道路有连接郑州和开封中心城区的郑开大道;南北向道路有:京珠高速、万三公路、省道223、仓狼公路、金明大道。未来还将建设连霍高速辅道、郑州的中央大道与开封的宋城路连接道、郑州新郑机场经开封高速公路。此外,计划建设的郑汴轻轨将沿郑开大道穿越郑汴经济带通向开封市中心.使郑汴城连接带的客运更为顺畅、快捷,也使得郑汴一体化区域同郑州和开封市区的联系更为紧密。
三是地势平坦且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已有一定基础。郑汴一体化区域所处区域,大多为黄河南岸大堤以南的黄泛区和土地沙化地区,受历史上黄河冲击泛滥的严重影响,沿线土质主要由细砂和粉质壤土组成,因此农业生产的条件较差,但沿线的地势平坦,宜于集中连片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从而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益。目前,郑汴一体化区域内已分布有热电厂、变电站等大型基础设施:一座2x20万千瓦郑东热电厂。位于京珠高速公路东侧、郑汴公路北侧;2座11OKV变电站位于中牟县城:1座500KV变电站,位于开封杏花营。还有多条110KV―500KV架空线.路,以及沿郑汴公路敷设的中原油田经开封至郑州的高压天然气输气管线。这为郑汴一体化区域的产业集聚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是政策优势。郑汴一体化发展吸引了两市、全省、乃至整个中部的目光,成为发展的焦点,在郑汴洛城镇走廊上,郑汴产业带成为以产业集群为依托的郑汴区域发展的引擎,起到加快郑汴一体化发展战略实现的作用。
五、郑汴一体化区域的功能定位
郑汴一体化区域发展既要强调区域整体思维,又要体现区域共生思想,这就要求郑汴一体化区域的发展一要落实中原城市群和郑汴一体化规划精神,推动郑汴一体化,同时协调好周边关系;二要服务郑州、开封中心城.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根据郑汴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该区域的自身优势。该区域发展定位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的先导区,郑汴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集聚区和全省节约集约用地的示范区。
郑汴产业带是发展壮大郑州、开封两市实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地区,该区的建设要充分体现中原文化和黄河文化特色,兼顾现代文明,创造宜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体定位如下:
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的先导区:依托郑开大道,对两侧区域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布局,促进两市空间、功能、城区、产业、服务、生态对接,推动两市协调发展,构建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的先导区。
郑汴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集聚区:整合产业资源。积极引导郑州的高新技术、现代制造、现代物流、教育科研等产业向东布局,支持开封新上工业、职业教育、高新技术、现代商贸等产业向西集中,构建郑汴一体化发展的产业积聚区。
全省节约集约用地的示范区:结合产业发展布局.制定实施不同性质项目的建设用地标准和投资强度标准,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构建为全省节约集约用地的示范区。
六、郑汴一体化区域空间发展模式与结构
为了避免“摊大饼”与沿路无序蔓延,郑汴一体化区域要强调交通轴的导向作用,形成绿地间隔的串联的城市组团,实现交通、用地在形态、功能上的协调一致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注重历史传统的延续,在现代化城市风貌的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因素。结合上述布局理念,区域结构适宜采取“带状组团”式空问组织形式,依托道路兴建南北三条发展带和东西三大组团,努力把郑汴连接带建成产业与生态、现代与历史、城市与乡村共生共融的“产业田园和谐城市”。
1.南北三条发展带以郑开大道为中心.由北向南依次布局北部发展带、中部发展带和南部发展带。
――北部发展带位于郑开大道以北至规划建设的豫兴大道,泼地区北接黄河湿地生态保护区.环境十分优美。规划为教育、研发、休闲产业发展带。
――中部发展带位于郑开大道两侧各400米范围内,该发展带交通十分便捷,是郑汴连接带的核心地带,规划为商务、商业服务发展带。
――南部发展带位于郑开大道以南至规划建设的中央大道,依托郑汴的科研实力及在两市之间新布局的高校园区和中等职业教育园区,规划为高新技术、现代产业发展带。
2.东西三大组团是依托交通轴线而发展的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城市空间节点,各组团之间由绿地或农田间隔,以控制城市的无序扩张。
三大组团由西向东依次为白沙组团、官渡新区组团和汴西新区组团。
白沙组团:充分利用其紧邻郑东新区CBD和龙子湖高校区的区位优势,产业布局以职业教育、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为主。根据不同功能,分为三个片区。(1)职业教育集聚区:郑开大道北侧,重点布局职业教育、文化旅游等产业。(2)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郑开大道南侧400米区域,重点布局金融、保险、商业滴务等产业。(3)现代制造业集聚区:郑开大道南侧400米以外区域,重点布局现代制造、高新技术等产业。
官渡组团:呼应中牟县城,以科技研发、现代制造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现代商贸、文化旅游服务业为主,通过生态绿地自然隔离为三大片区。(1)西片区:北部为科技研发集聚区,重点布局光纤光缆、IT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和软件开发等科技研发产业。南部为现代制造业集聚区,重点布局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机械裟备制造业等,以及部分居住社区。(2)中片区:中部郑开大道南北两侧各400米区域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布局商业、商务、金融、文化、旅游等产业。北部和南部为居住社区。(3)东片区:北部为现代加工业集聚区.重点布局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加工等产业。南部为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集聚区,重点布局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产品制造等产业。
汴西新区组团:为综合性新城区,重点发展金融商贸、休闲娱乐、行政办公、商住等产业,通过生态绿地自然隔离为三大片区。(1)西片区:重点布局产业孵化与绿化居住社区,强调与郑州东湖迎宾馆的衔接,周边布置绿色人居社区。(2)中片区:重点布局文化娱乐产业、旅游服务业和居住社区。(3)东片区:重点布局金融、商贸、商务、行政办公等产业和居住社区。
七、郑汴一体化区域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
1.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的发展对于城市的建设及城市功能的完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郑汴一体化区域本身必然是一个产业带,必须有足够的产业支撑才能使其真正成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的先导区、郑汴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集聚区”,发挥其应有的辐射带动功能。由于郑汴产业带位于郑州、开封两市之间,其发展在接受周边已建设区域的辐射带动的同时,应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分工合作和相互补充,与周边地区共同壮大中心城市实力、推动郑汴一体.崛起为郑州、中原城市群乃至中部的“经济高地”、“发展引擎”。郑汴产业带,将起到作为郑州、开封在工业发展、文化发展、教育服务、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桥梁作用,井是二者在上述内容协调合作的重要承载区。因此,产业选择上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政府产业政策的合理引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根据郑汴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功能定位,在强调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该区域重点布局发展以下产业类型:
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计算机、应用软件、通信、微电子、新型元器件、光机电一体化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壮大传统中成药、生物科技、先进医疗设备生产研发等产业,积极培育新型材料、新能源和环保产业。
现代制造业: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加工业、大型成套设备、专用设备、特种设备制造业以及高精加工度的原材料工业。
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小米、玉米、大蒜等优势农产品精细加工业,大力发展生物制晶.积极发展纺织服装等加工业。
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和会计、律师、咨询等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景观大道建设以及沿线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景观,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
依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月录(2005年本)》、国土资源部关于实施《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06年本)》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06年本)》的通知,《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相关内容,结合本地区情况,特别强调限制发展以下产业(项目):高耗水工业,三类荇染工业;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高尔夫球场项目,赛马场项目。
2.产业的空间配置。在郑汴一体化区域。为避免同类竞争,实现错位发展,根据产业发展选择,各组团工业应有所侧重,突出特色。白沙组团主要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高科技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白沙组团靠近龙子湖大学城,本身设置了职教园区、培训基地。同时发挥靠近物流枢纽的区位优势,以欣欣向荣的发展气氛,加上其它良好的基础设施,相应配套的生产设施(如法律服务、财务服务、专利服务、工商注册及进出口服务等),白沙组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较大的优势。官渡组团以现代制造业等高附加值、无污染的产业类型为主,同时发展部分产品设计、科技研发等创意产业。依靠大型企业(辅以一定的科研机构和学校),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相对独立分区但又密切联系的综合生产基地。汴西组团则主要发展无污染的轻工业。商业金融业则主要布局在郑开大道两侧400米的范围内。
八、郑汴一体化区域管理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郑州、开封是河南极具代表性的城市,也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两座古都。推进郑汴一体化区域管理体制改革,大胆进行制度创新,有利于探索形成一条通过优势地区发展,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新路子;有利于探索形成一条通过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资源整合,降低发展成本,形成发展合力的新路子;有利于探索形成一条通过区域同城化服务,打破行政区划和条块分割障碍。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路子;有利于探索形成一条通过产业带建设开发,密切区域产业联系,提高区域节约集约发展的新路子。
1.积极推进规划改革、加强产业分工与协作。加快郑汴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应把规划问题放到第一位,强化规划的导引和约束。重点推进两个层面的改革:一是规划编制层面,改革现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
规划由各市、各部门分头编制、缺乏衔接的局面。由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牵头,对区域发展相关规划统一组织进行对接,其中涉及郑汴产业带等重点区域开发的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等编制工作,分别由省级相关部门牵头,作为一个独立区域,统一组织进行。二是规划实施层面,将郑汴产业带等重点开发区域,作为省级事权管理区,相关规划报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通过人大立法的手段,确保规划实施的权威性与严肃性。
产业分工方面:通过充分对接、高度协调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两市的产业定位、重点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集聚区,避免产业同构和盲目无序竞争。企业合作方面:进一步做好两市统一产品质量认证,加强两市企业合作,鼓励企业间兼并、收购、资产重组等,使两市企业在更大的空间内更加有效地配置资源。企业服务方面:加强两市企业服务部门的联系,统一出台服务准则和相关措施。建立统一的企业信息服务中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为企业服务的各类中介服务业,允许其进入对方城市执业,为企业客户提供更多选择。
2.完善政策法规、大力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两市地方性政策法规进一步进行梳理和整合,最大限度地缩小区域间差异,特别是在市场准入、地方标准等方面.应尽可能实行统一标准、避免冲突。在生态建设、污染治理、对外合作、招商引资等方面。联合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
重点是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努力实现六个突破:一是实行郑汴公交一卡通,推动两市公交实现互通,真正实现公交同城。二是取消两市间通讯的长途资费,实行单一区号,真正实现电信同城。三是重点围绕实现票据同城结算、异地贷款、出口企业开立经常性外汇账户、进口付汇备案视为同城业务办理等问题,推进金融同城。四是实行市民待遇均等化,居民在另一城市常住,可在不改变户籍所在地的情况下,部分享有所在城市居民享有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最终达到两市居民异地居留的无差异化。五是加强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制度的对接,建立共享的个人账户信息档案和账务结算系统,推动人口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六是提高教育、文化、卫生、科技资源共享程度,包括机构统筹设置、相互间设立分支机构、建设通过资产整合形成的紧密型医院集团或通过合约形成的医疗合作网络等;两市学校均可在对方有条件地开设分校,并在生源调剂、师资共享等近期可以突破的领域率先实现异地合作.以尽可能地实现教育服务均等化。
3.积极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探索以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农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度、非耕地置换制度为核心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摸索农村成建制土地利用性质转化的补偿机制。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在郑州、开封两市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试点工作。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动两市生态环境共建。联合开展区域水污染、大气环境综合治理。制定实施区域建设项目投资强度控制标准和土地开发强度标准,提高土地节约榘约利用水平与产出效益。
4.建立跨区域的社会经济运行协调机构。郑汴一体化区域发展跨越多级行政区。必须建立郑州和开封两市之间的专门协调机构,才能解决一体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第一,在省发改委指导下,建立两市的高层协调机构,由市一级政府相关负责人组成,设置共同的办事机构,拟定共同的议事规则,形成共同的决议。第二,设立郑汴一体化市长联席会议制度,由郑州和开封两市轮流担任会议主席,讨论城市间合作的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分别实施;第三,设立郑汴一体化区域的协作会议制度,在一体化区域规划范围内,形成次区域共识。分别实施;第四,在两市间设立若干专业委员会。如交通委员会、旅游委员会、货物流通委员会、专业化协作指导委员会等,讨论和协调专门问题;第五,为企业、各种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创造良好条件,促进郑汴一体化过程中各种组织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合作。
在完善两市政府联席会议制度方面.两市市长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就区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会商。建立区域重大事项会商制度,两市拟推行的重大改革措施、跨区域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需提前告知对方城市,力争同步推行、同步实施。联席会议根据议题性质,可分别采取市政府联席会议、市长联席会议等形式。联席会议应邀请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参加.涉及省直有关部门的事宜,请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协调相关成员单位参加或列席。
联席会议主要研究决定以下事项:研究确定郑汴一体化发展的总体部署、重点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以及有关重大事项,重点是研究如何实现郑州和开封两市的功能、城区、空间、产业、服务、生态等方面的对接;听取两市协调办公室关于郑汴一体化发展工作的汇报,分析郑汴一体化发展形势,对郑汴一体化发展工作的有关问题做出决策;研究协调郑州、开封两市间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生产力布局、资源整合、政策措施等重大问题;贯彻落实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安排的有关事宜。
联席会议实行议题登记制度。需要提请联席会议研究决定的事项,议题提出方经本市政府研究同意后,向对方进行沟通.协调一致后,再提请联席会议审议。涉及省直有关部门的事项.应先向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由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后,再提请联席会议讨论。涉及行业、全局的重大事项,请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转交省直有关部门办理,并对贯彻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联席会议作出的决议、决定,郑州、开封两市应在本市传达贯彻,并抓好具体落实及信息反馈等工作。
两市成立郑汴一体化发展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的沟通与协调,目前的工作重点主要包括:(1)建立和完善政府层面的协调体制和机制,确保协调机构的权威性。由协调机构牵头清理阻碍区内经济联系的不合理政策和法规。(2)在国家指导下,按照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明确未来的目标、任务和空间布局,使之成为中部地区第一个经济协调发展综合实验区,为中部重点经济地带的发展提供借鉴。(3)研究区内的城市布局,提出对现有城市体系和布局进行调整的意见,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督促各地政府按照统一规划调整城市结构、功能和布局。(4)协调产业的分工和布局。根据各地具有的汽车、重大装备、食品、电子信息、化工、中药、能源、旅游、金融、物流等产业优势,抓住当前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机遇,建立新的分工和协作关系,推进主要产品链的形成。(5)积极推进区域市场的分工和统一市场建设.推进金融,旅游、交通、通讯、会展、物流、管道等的无障碍连接.筹划和组织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联合投资,以完善特大城市、大中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的现代化交通、通信网络。(6)研究一体化区域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向国家争取有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对一体
化区域内的重大项目,组织各级政府联合向国家申报。
5.加强难点攻坚。(1)第一个难点是:如何在保护资源环境中实珊陕速发展。这些年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非常迅速,我们要看到成绩,但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总体上仍然比较落后,至少有这三个因素需要我们继续保持发展的力度:第一个因素,我们的人均GDP排位很低位。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和富裕程度主要不是GDP总量,而是人均GDP。第二个因素,河南省的主体是农村,而农村的变化并不十分明显。换句话说。不发达地区仍然是河南省的主体。第三个因素,河南省两极差别比较严重。所以.对于河南省来说,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要发展就必须动用各种要素,动用生产资源。要素和资源对推动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我们的要素资源又十分有限.如土地有限。既要依赖资源和要素,又要节约使用资源和要索,如何在两者中寻求平衡,这是一个难题。(2)如何在保持差距中实现协调发展,这涉及到我们今天的主题。投有差距就没有动力,投有差距也就没有发展。不要说今天我们消灭不了差距,就算能够消灭差距,从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说,也不能完全消灭差距,但是过大的差别又会影响发展,目前的问题是地区间的差距过大,并且这种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缩小差距成为当务之急。客观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别,又不能形成过大的差别,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政策和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又是一个难题。(3)如何在利益调整中实现社会和谐。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作出决议,要求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和谐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需要开展一系列工作,特别是要致力于解决深层次问题.也就是说要致力于治本.而所谓治本就是要调整权力和利益关系.这样就有可能导致眼前的不和谐。今天在某些地方,有人用抹稀泥的办法,用扬汤止沸的办法来营造眼前的和谐,或构建所谓平安区域,其危险性是比较大的。如何既要有效调整利益关系,又使这种调整不影响社会安定和谐,这也是一个难题。(4)如何在扩大开放中实现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我们的国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着力自主创新。但是自主创新是要有条件的,它要求以我为主,主要表现为所有制结构以我为主。我们不可能在别人所有的企业中达到自主创新的目的。如果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以外资经济为主体,是谈不上自主创新的。外资企业的创新.哪怕是中国雇员的创新.也不能叫自主创新。但对外开放是我们发展的动力,也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基本国策,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一方面。要继续对外开放.包括引进外资发展外企等;另一方面,又必须着力构造自主创新的所有制基础和企业制度。怎么处理好这个关系.这也是一个难题。
九、郑汴一体化发展策略
为了实现上述发展目标,主要实施以下策略。
1.区域发展策略:积极推进郑州一开封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使规划区成为郑汴交往的重要平台.成为郑汴一体化发展的区域产业中心及贸易中心;重点协调与郑东新区、汴西新区和中牟县城的区域对接,成为郑汴―体化协调发展的综合枢纽地区。强化与周边空港、公路物流港、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和集装箱中转站的对接。构筑与周边协调发展的经济、交通发展通道。
2.经济发展策略:开拓中部市场,服务郑汴一体化经济;郑汴之间加强合作洧序竞争;依据综合优势,营造郑汴一体化地区经济中心;科教研发创新兴区,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与创新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