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特色活动纪实范文

时间:2023-09-25 18:2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班级特色活动纪实,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班级特色活动纪实

篇1

综合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受到了重视。以地方特色产业为基础开发和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也越来越得到教师的重视。

【关键词】

地方特色产业、开发利用、方式与途径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充分挖掘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要研究和分析地方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经济文化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特色。

对于当下的农村学校,在众多地方特色课程资源中,开发利用基于地方特色产业的相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很有吸引力,也必将很有成效。

1.开发利用基于地方特色产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意义

1.1对于学生有教育作用

兴化很多农民就在家门口的工厂里工作,工作条件大多还很艰苦,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是吃青春饭,靠出卖苦力吃饭,干又脏又累的活。任劳任怨,却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的坚持认真工作;企业里还有一部分本土出生的各类管理和技术人才,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显然,这对于学生有很好的榜样教育作用,可是我们很少有人熟悉他们,也很难为我们学生所知。

1.2对于家长有促动作用

学生可以像厂里的技术人员、甚至企业聘请的专家那样,搞产品生产研究等之类的“高级活”,这是对多数家长的一次生动的读书观念教育,就业观念教育,成才观念教育。

1.3对于企业有引领作用

我们不敢奢求本地的企业家都有张謇、陈嘉庚那样的教育情怀和贡献,但是企业可以给学校提供良好的活动实践基地,企业里的各类人才可以给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智力支持,做“老师”。车间里的生产技术等都可以成为学生活动研究的主题,而这些必将能够很好地引领企业家关心、关注教育。

2.开发利用基于地方特色产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原则

2.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学生不是为学科而存在,它应植根于学生的生活课题。应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课题,应用体现其个性特征的自己的方式展开探究。

2.2体现学校的特色。加强学校特色建设,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缩小校际间差距,实现学校特别是基础相对薄弱学校的特色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应立足于学校的特色,并使其成为特色学校建设的重要环节。

2.3反映学校所在地区的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要善于挖掘地区中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环境作为学习场所。在与地方特色企业持续交互作用中,在不断理解社区中,健康发展。

3. 开发利用基于地方特色产业相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方式

3.1将企业的“人”作为学生的活动主题

一家企业能有如今的规模是一定是经历了企业主的多年打拼、全体员工的团结合作。学生以企业的“人”作为学生的活动主题,企业家的奋斗经历、奋斗精神、果敢气魄及管理智慧等从一开始就感染着学生。“办企业也是很辛苦”“企业家也是冒险家”“老板还要会管人”。企业里的技术人员好多都是学生熟悉的人,有文化水平高的,也有初中毕业的,主要是他们身上的“钻”字,使得他们成了业务骨干,而不是完全取决于文凭。很多技术人员热爱家乡、回报家乡、建设家乡,这些事迹对于我们的学生就是生动的道德教育。

车间里的工作人员就是农民工,学生的爹娘,他们在车间里的辛劳让他们的子女,我们的学生有了真实的现场感受,丰富而深厚。许多主题就自然一下子涌出,活动自然更为有效 。

3.2将企业的“财”作为学生的活动主题

企业的财务流程的制作,企业的会计报表的编制,企业的财务状况、员工的薪酬状况,这些对于学生都是神秘而新鲜,由于直接关乎他们的幸福生活,所以对于他们也是永远“保鲜”。学生在学习简单的财务制作,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员工的薪酬状况中必然影响了他们对财务等职业的了解,加深他们对于认真学习的认识。电脑等设备的使用对于财务工作的重要性等,这些一旦作为学生的活动主题,会给学生一个印象颇深的技术教育、职业教育,进而影响他们的成才观、就业观。

3.3将企业的“物”作为学生的活动主题

企业的产品是怎么生产的?原料是什么?生产工艺呢?废水如何处理?如果这些一旦纳入学生的活动范围,许多书本的知识的价值就会体现出来,学生就会明白知识的重要性。而且一旦实践了这类活动,学生就会学习到许许多多课本上、学校内、老师那儿学不到的东西。学习的兴趣在这些活动中就会得到培养、巩固。

3.4将企业的“事”作为学生的活动主题

企业的故事有很多,比如不慎排出了废水,是怎么处理的?学生在这样的实践中就会学习到企业的应急管理知识。工人上班时发生了伤害事故怎么办?思考这个问题,学生一定会明白相关的法律知识,体会到懂法的重要。企业的更新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会让学生明白创新的重要和艰难。

4. 开发利用基于地方特色产业相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途径

4.1建立企业活动基地。加强学校与活动基地的联系,促进“学校与企业”共建,从而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设出良好的活动平台。 企业活动基地里的资源很多是学校无法或无力重建的,这就为社会实践等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同是,企业活动基地是固定的,便于活动的组织,保障活动的安全、有效地落到实处。

4.2编写地方特色产业研究专题材料。编写地方特色产业的相关材料,其中办刊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以文本的形式整理地方特色产业资源,以适合课程开发的资源得以集中呈现。这项工作有利于促进广大教师课程资源的重视,以更高的热情参与到基于地方特色产业相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大开发的行列中来。

【参考文献】

【1】陈时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2005(08)

篇2

我的家乡武平是一座千年古邑,是纯客家人居住地。这里,有美丽多姿的自然景观,有风味独特的客家美食,有寓意深远的民俗风情,有底蕴丰富的百姓古镇,有非比寻常的传奇故事……这些为习作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是我们的“源头活水”。升入高年级后,学生不再满足于系统的课本知识学习,他们的视野逐步扩大,开始把眼光投向了自然界和社会。教师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因地制宜,设计一些综合性的专题活动,让他们参与和体验,写以纪实性为主的实用作文。为此,备课组顺应时节,就地取材,陆续开展了“了解客家美食”“体验客家美食”“推介客家美食”“餐桌上的野菜”“野果与童年”“草药与健康”等六个版块的习作教学活动。如在“野果与童年”这个版块,笔者让孩子们先去采访大人,了解当地的野果种类,然后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去识野果,采野果,尝野果。在过程中,学生调动了各种感官,取得了新鲜的素材。从实践效果看,这注“源头活水”解决了学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扭转了学生怕写作文的局面,真可谓“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二、组织“特色活动”,激发写作兴趣

先体验,后写作。找准学生的兴趣点,把生活与写作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体会地域文化的特色,感悟客家人生活的智慧,再及时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这便是我们遵循的原则。“做小吃、品美食”“采野菜、做野菜”“摘野果、忆童年”“识草药、促健康”……笔者以版块为中心,以地域文化为依托,逐步推出了一系列层层递进的特色活动。如在“体验客家美食”版块,笔者先让学生利用周末闲暇时间,学做一种客家美食,再在班级开展客家美食品尝会,最后,在课堂上通过观看学生在体验客家美食的活动中的剪影,讲述自己最难忘的一幕,并通过范文引路等手段来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把自己在体验客家美食活动过程中最难忘的一幕写具体,写出自己独特的体验。不论是亲手制作客家美食,还是分享品尝客家美食,孩子们都兴味盎然。这样“接地气”的习作经历,无疑是有趣的新鲜、快乐。活动的趣味性,点燃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打造“精品课堂”,提升写作能力

篇3

小学教育技术学论文

一、小学德育的现状分析

多渠道的传播媒体,小学生获取的信息来自四面八方,纷繁复杂,这势必对学校德育产生激烈的冲击。而家长往往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获得技能的多少,而对于受到学校重视的德育不感兴趣。现在的孩子普遍都是独生子女,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溺爱,使他们养成了养尊处优的态度;同时社会受各种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赌博游戏机、打斗音像片到处泛滥,这直接给学校德育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冲击。现代社会里,我们的小学德育工作如何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跟上时代的脚步,已经成为小学德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问题。与现代教育技术相整合无疑是适应了时代要求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介入,可以使得学校德育工作教育效果更加显著。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小学德育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拓展德育渠道,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是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可行之道。我们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设红领巾广播站和校园电视台,以班为单位,轮流制作节目,节目内容让学生自己决定,学生撰稿、拍摄,录制校园新闻、校园动态,利用班队活动,通过学校闭路广播电视系统向全校师生播放。学生在观察、采访、拍摄、观看节目过程中,能受到正面教育,接受反面鞭策。如可拍摄学生保护花草树木、捡拾垃圾等文明行动的镜头,也可拍摄学生进到花坛里玩耍、随手乱丢纸屑的镜头,配上解说词在学校播放,使学生明白保护环境要从身边做起。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班级管理现代化。

学校是由一个个班级构成的,有好的班风,才能有好的校风。在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管理班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生的学籍网上管理,各种通知通告、活动方案安排网上,班级考核情况及整改意见措施网上反馈,各种报表网上传递,班级管理和班队活动纪实网上交流等,这样会使信息传递快,管理规范,效率高。另外,学生、班级的先进事迹和各种成绩荣誉网上宣传,学生的各类作品网上欣赏等,能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网上德育。

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地反映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本身具有强烈的时代科技特色。21世纪互联网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我们看到有少数学生却沉溺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我们可以建立网络兴趣班开设网络活动课,指导学生处理好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休闲娱乐与学习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将时间和精力用到学习和创造当中去,让学生从被动地沉溺网吧接受各种信息转为主动地学习和利用网络学习文化知识上来。另外,还可通过网页制作比赛、电脑报比赛,为学生提供舞台,让他们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获得成就感。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效。

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优化教学过程,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身临其境,可以多角度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多渠道地获得信息,从而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效果。品德课上我们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一些抽象枯燥的理论,变为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自觉接受品德教育。如“我身边的环境”一课,课前把学校的环境和本班学生爱护环境的照片配上声音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效果很不错。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架设家校沟通的桥。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为了学校、教师、家长及时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孩子的全面发展,我市很多学校建立了“家校通”系统,为学校德育和班主任工作提供了新途径,也为教师、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提供了快捷、方便、经济的方式。我们还通过校园网站,与家长在网上交流,形成家校联手、齐抓共管的局面,达到育人的目的。

篇4

新区老年大学先进事迹材料

新区老年大学是由市老年大学和原经济技术开发区老年大学合并成立,现有校舍面积13500平方米,分3个校区、5个教学系,共开设60个专业、233个教学班,在校学员8200多名。此外还设有镇(街)、新型社区、养老院和驻区高校等8所分校。作为蓬勃发展的国家级新区中的一张重要“名片”,多年来,我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和老干部局的坚强领导下,始终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先行先试,开拓创新,先后荣获“全国先进老年大学”“全国示范老年大学”“全国老年远程教育示范区”“全省老年大学先进示范校”“全省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一、精心办学,先行先试

着眼服务大局,丰富活动载体。坚持以办老干部、老年人满意的教育为己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校发展建设献计献策,着力解决老年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注重传播正能量,连续三年参与全市老年教育系统“树长者风范、做风范长者”评选活动,评出市级“风范长者”67名。积极搭建平台,丰富校园文化,筹集资金,在全市老年大学中率先安装了LED屏幕等现代化设施,打造功能齐全的文化活动场所,近三年来举办各级老干部文化活动近百次。着眼提质增效,助推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上,注重教学内容的知娱合璧、教学目的的古今通幽、教学特色的中西鉴赏、学制安排的长短并蓄,形成了专业齐全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设施上,实现“三个率先”:在全市率先开展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在全省率先形成面授教学、电化教学、远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全国率先达到能点播、能直播、能互动、能监控、能评价“五个能”目标。在教师管理上,修订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教师考勤考绩制度》,造就了敬业精神好、团结协作好、教学效果好的百名教师队伍。在教学管理上,既把握宏观管理、规范管理,又注重细节管理、痕迹管理,打造温馨舒心的学习环境。在课题研究上,立足“五个紧紧围绕”,推进理念办学,形成了以教书育人为本质,以服务老年人为本分,以新区地域为本色的理论研究成果。撰写的纪实报告《尽孝与分忧》入选全国老年大学系统“五个十工程”。着眼管理创新,改进办学机制。不断适应老年教育发展要求,实行党支部领导、校委会决策、校长办公会执行的工作机制,先后推出了分教学系管理、课程结业制、信息化管理、大数据管理等得力举措,探索了老年大学管理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分教学系管理,按照专业相近的原则,将60个专业划分为5个教学系,由管理人员兼任系主任直接管理到班级,改变了以往只是由教务处宏观管理的状况,细化了分工,落实了责任,提高了效率;课程结业制,将所有专业设置为初级班、中级班和提高班3个层次,分别设置2-3年不等的教学年限,学员学业期满必须结业,鼓励学习新专业,打开了扩大学习新知识的窗,解决了“老生出不去,新生进不来”和“教师不好教,学员不好管”的状况;信息化管理,实行学员报名、注册、信息采编一体化,新学员持身份证报名,老学员持学员卡报名,实现了学员报名注册“一卡通”,学校查询学员信息“一点通”;大数据管理,建立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文件资料管理的大数据库,便于信息查询、档案管理、资料使用,为构建可操作、可持续、可复制的老年教育模式提供现代智能支持。

二、弘扬文化,善作善成

注重品牌建设,培育校园文化。文化品牌是办学的灵魂,师生的启迪。我校遵循“学之终身、行之终身”校训,崇尚“党政主导、创新引领、公平开放、服务社会”理念,弘扬“先行先试、善作善成”精神,追求“树长者风范、做风范长者”目标,出版校报、文集、画册,设立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展示牌,精心打造了“桑榆春风”文化品牌。注重精神传承,崇尚老有所为。因势利导,积极组织扶弱济困活动,弘扬正气。近年来,先后组织老年大学师生开展公益性慈善捐助近百次,筹集善款70余万元;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多次,上万人参与,多名学员被区里评为“感动青岛十佳人物”和新区“十佳道德模范”称号。去年,一名学员因车祸生命垂危,老年大学组织全校师生紧急献血、捐款救助,社会赞誉广泛,被评为新区“十件文明好事”。如今,校内弘扬正气、扶危济困、勤俭办学、爱校如家已蔚然成风。注重搭建平台,展示学有所成。积极搭建班级交流、学校教学成果汇报、外出参赛演出等平台,最大程度满足广大老干部和老年人展示学习成果的迫切愿望。自2016年起,我校与《老年教育》杂志社联合,在全国老年大学系统首创《老年教育》知识竞赛活动,该项活动抓住学员学习杂志的兴奋点,找准订阅杂志的结合点,达到了“以赛促学、以学促订、以订促用”的效果。

三、服务社会,有为有位

篇5

一、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著名教育家艾玛逊说:“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班主任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和自尊心,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尊重学生,应该从简单的礼貌语言开始,见到同学打招呼,学生帮老师完成了事情说句“谢谢”,会使师生感情和关系更加融洽和谐;老师对所有的同学一视同仁,老师的包容之心既会让成绩优异的学生得到发展,又会让后进生受到鼓舞;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只要学生的个性不违法,老师就没必要非按照老师的要求塑造学生,老师就应该为其提供学习的环境和平台;多赞扬、少批评学生,欣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赞扬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呵护他们的每一次与众不同。在这样一个和谐的班级氛围中,学生会快乐地成长。

二、培养优秀的班干部。

班干部是班级的骨干,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是搞好班级建设的得力助手。既要建立坚强的稳定的班集体,又要把班主任从烦琐的班级事务中解脱出来,那就必须有一批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优秀学生干部。在培养班干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培养他们平等、自律、责任和竞争意识,同时,要求班干部在工作中注意工作方法,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三、抓目标管理,建设一个团结和谐、奋发上进的班集体。

首先依据全班学生的心理、生理年龄特点和学习情况,确立切合全班实际的管理目标,然后围绕班级目标,指导学生制定出与个人情况相符合,又与班级目标相配套的个人目标。同时探索有效的措施,在学习和生活中,引导同学们实现班级和个人的双重目标。这样,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必能形成团结和谐、奋发上进的班风。

四、抓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

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良好的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一是从老师自身做起,言传身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二是从细节做起,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抓起,纠正他们存在的不良习惯;三是要持之以恒,反复训练,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适时给予表扬,使他们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增强信心。

五、抓学生责任意识,树立学生主人翁精神。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用各种形式使每个学生成为集体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培养学生高度责任感和竞争意识。首先要培养一批有威信、有能力的班干部,鼓励他们大胆管理班级,使他们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并由他们调动一批有热情、有责任心的同学分工负责纪律、卫生、学习等方面的具体工作,从而带动整个班集体的每一位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其次,实行班干部值日和学生值日“双轨值日制”,相互激励,相互监督,实施全员管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六、抓规范管理,形成纪律约束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以制治班,强化纪律意识。班主任要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学生手册》,特别是学生管理规定和德、智、体表现纪实综合测评实施办法。班级还可以另外制定必要的班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班干部的岗位责任制,日常考勤制度和班级活动参与制度。这些制度结合一定的激励措施,会更加有效。当然,这些规章制度和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措施,主要由班级成员共同商议建立,体现班级特色和班级文化。同时,“宽”、“严”适度,既要达到管住的目的,又要不激发学生的矛盾,从而达到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目的。

七、提高班主任自身素质。

篇6

(一)通过实践调研,改革课程设置

幼儿园需要什么课,我们就开设什么课,学生哪个方面薄弱,我们就强化哪方面的训练。如,结合本专业实际、学生现状和岗位需求特点,我们积极采纳了老师们的调研成果,归纳整理了幼儿园关于学生教学实践的意见,经过专家指导,及时调整了课程设置,全面优化课程结构,解决了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对接的问题。增开了《幼师应用文写作与训练》和《幼儿教师口语沟通技巧》两门课;把奥尔夫音乐师资认证培训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掌握常规艺术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能取得奥尔夫师资认证证书,实现了学生向一岗多证、一专多能方向的发展。

(二)通过排练演出,改革常规教学

我们针对部分专业课实操性强和应用广泛的特点,大胆创新了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如《幼儿文学》和《儿童舞创编》课的教学就采用了边排边教、以演代考的形式。即以各自的成熟作品为教学依托,教师沿着分析范例-解读要点-指导排练的路子实施教学,学生则沿着欣赏作品-学习要领-排练巩固的路子学习。学期的学习成果则通过“幼儿文学课程汇演”和“儿童舞创编专场展示”检验,演出即考试。

(三)通过切身体验,改革职业素养教育

一是组织园长讲座和优秀毕业生汇报会。来自园长的“爱—幼儿教育的永恒主题”讲座,透彻地阐述了一个幼儿教师所必备的职业素养。案例真实,说服力强,可信度高,教育效果好。优秀毕业生汇报会,则采用学生现身说法,从学习经历、岗位奉献和创业实践等方面讲述了一个幼儿教师具备的事业心和文化科学知识等基本素质的重要意义。直指要害,震撼力强。

二是组织课前十分钟故事会。幼儿教师需要与家长、小朋友和同事之间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我们通过每天的故事会,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三是开展“人人在岗”活动。即把班级工作细化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达到人人有事干,人人能干事,人人担责任的目的,强化学生对班级、对他人的责任感,提高其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四)通过比武竞赛,改革职业能力训练

一是组织学生技能比武。根据各年级不同时期专业学习内容的不同,我们分年级、分时段设立比武项目,共涉及声乐、舞蹈、钢琴、试唱、手工、墙饰、美术、讲故事、课件制作、即兴弹唱、儿舞创编、教育活动设计、三项全能和六项全能等14个项目。班级推荐报名和专业科赛前抽号相结合确定参赛人选,改变了少数人参赛的局面,实现了全体学生人人参与技能比武的目标。

二是组织幼儿创意课间操比赛。二年级《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课,除了掌握常规健康教学方法以外,期末组织体现幼儿特色的幼儿园创意课间操比赛,深化健康课的教学。

三是改革五大领域教法课的评定办法。改变过去五大领域教学法课考试只看教案的办法,对成绩的评定全部采用课堂听讲、教案质量和教学活动组织录像三部分成绩共同组成,且教学录像成绩占很大的比重,充分体现教学基本功的重要性。

四是全面开展基本功大练兵活动。除了声、舞、键传统训练项目之外,增加听说、故事、手工、钢笔字、墙饰、简笔画、即兴弹唱和儿童装饰画等的训练,并将日常训练成绩计入期末总评,以此调动学生参与基本功训练的积极性。

五是用生动的方式组织专业展示。根据岗位需要,结合教学进程和学生特点,用生动和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职业能力展示。二年级下学期举行美术作业、边弹边唱、声乐三个专场技能展示。美术作业包括儿童画、简笔画;边弹边唱包括自弹自唱、伴唱、学生伴奏,教师或学生演唱,既演唱儿童歌曲,也演唱艺术歌曲;声乐专场展示包括合唱、表演唱、联唱和独唱等。三年级上学期举行墙饰与手工、幼儿童话剧专场、儿童舞创编专场和综合教学成果四场展示。

(五)通过细化管理,改革职业素养说教

一是组织了幼儿园模拟管理。我们除印发学习了市级机关幼儿园规章制度外,还组织了幼儿园模拟管理,实现了向实践的延伸教育。即把每一个班作为一个幼儿园,班主任即“园长”,学生即“幼儿教师”。通过体验,促使学生加强自律,理解学校严格管理的良苦用心,适应未来岗位需要。通过制定模拟管理制度、安排先行试点、全面总结提升和适当使用模拟管理成绩,实现了学生与“岗位”的“亲密”接触和对未来职业的初步了解。

二是实施了公寓规范化管理。洒扫庭除是一个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生活技能。为了使学生能熟练掌握这些技能,我们在遵循学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总结并实践了70个字的《内务整理规范》和《宿舍值日规范》。我们通过对学生实施强化训练、反复操作,使之养成了井井有条的做事习惯,公寓管理水平明显改观,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三是制定了教学实践管理办法。教学实践管理办法包括带队教师职责、学生组长职责、学生教学实践考核办法、幼儿园信息反馈制度和学生量化管理办法等。系列管理制度的实施,使教学实践井然有序,学生在实践中增长了本领。

(六)通过深入一线,改革执教方式

通过比武和社会实践提高教师的执教素养。在课改的过程中,教师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提高教师的执教素养是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我们通过组织专业老师开展技能大比武,组织技能老师与学生同台展示,强化专业老师的教学基本功;通过组织专业老师到幼儿园参加社会实践锻炼,使老师们进一步了解幼儿园对教师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要求,为今后培养合格幼儿教师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业务基础。

篇7

我国的民俗文化博大而精深,由此确立了课程题目“自然涵养天性 民俗厚积文化‘项目’课程支架幼儿发展”,进一步地深入研究、感知、探索。

概念界定

自然 一是广义上的“自然”。“自然”的最初含义是指非人为的本然状态。到了近代,“自然”则主要指存在者之整体,即自然物的总和或聚集。到了现代,哲学家提出作为生态系统的自然概念――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存的各部分组成的生命共同体。在哲学上,“自然”指的是自然界、物理学宇宙、物质世界以及物质宇宙。在当今,自然既可用作名词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也可用作形容词指天然的、非人为的或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非勉强的。

二是教育上的“自然”。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自然概念最早出现在《老子》一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老子所说“自然”一词并非指自然界及其状态,是为了能够顺任自然,自然并非外在于道,道本身就是自然。老子所强调的“自然”是要求统治者应该效法自然,行自然之政令,使人类社会得以自然而然地发展,老子是让人们回复原初的自然生活本能,并不是要把人们引向神秘、玄虚的形而上世界。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有关自然教育思想,所谓的自然就是保持事物的本质、本性。卢梭系统地提出了自然教育思想,认为“自然”一词是指世间万物要保持其天然面貌、不被外界所干预的意思,教育上的“自然”指的是教育要顺应幼儿的天性,遵循幼儿发展规律。

当前教育上提出的“自然”一词,是对应试教育下违背幼儿发展规律,以成人价值观为导向,在机械统一模式下培养出的幼儿各种弊端的批判而提出,指的是教育要顺应自然,以自然的本来面目来教育幼儿,顺应幼儿的本性发展路线展开的教育。

黄武雄认为,儿童身上有几种自然特质:首先,儿童具有洞察复杂事物的特征的能力。如语言的学习对于成人来说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啊,但是幼小儿童在学习母语时却是那样的自然而然。这说明儿童具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敏锐的抓取事物或语言整体特征的能力。其次,以无畏无休的体验,参与世界的秩序,换取最真实的知识。第三,免于偏见的限制,即好奇心与一种面向世界的开放心态。(自然在本课题中是指幼儿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充分与户外环境及材料互动,自然而然地形成活动,是一种儿童天性的的流露与释放。它与教师在教学计划指导下高控幼儿的学习是截然相反的。)

基于生物遗传动力反馈簇理论体系,自然教育是解决如何按照天性培养孩子,如何释放孩子潜在的能量,如何在适龄阶段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自信、自理等综合素养的均衡发展的完整方案,解决儿童培养过程中的所有个性化问题,培养面向一生的优质生存能力、培养生活的强者。一句话,所谓自然教育就是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个性和发展规律所进行的教育。

天性 《荀子・儒效》“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为“天性”一词的汉语出典。此处“天性”概念自身的内涵虽然尚未充分显明,但它无疑是作为一个与“后天积习”有所区别的概念而出现的。“天性”中的“天”蕴涵了天性概念的一个基本维度:天性首先是指人“先天”具有的,或“自然”所赋的品质或性情。“先天”在哲学上指先于实践和经验,即离经验而存在着为先天,由经验而出为后天。“自然所赋”在生物学的意义上则与遗传这一概念密切相关。

鉴于以上两点,本研究将天性概念界定为:人先天具有的,独立于人的后天经验而存在的,通过种族的遗传而形成的,人类所共有或个体所独有的性质、性情、性向、性好等。

告子云:生之谓性。广义的天性即通于“生之谓性”意义上的“生性”:只要是人生而即有的,自然所赋的,称之为人类的天性。但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天性却又逐渐演化成了一个更为狭义的概念:它不仅“泛指”大自然所赋予的,“人”性所赖以形成的全部“生性”,它更“专指”自然天成、相对固定、不易被改变而经常表现为特定的性向、性好等形式的那部分“生性”。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层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根源,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必须从民俗文化入手。民俗文化是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复合体,反映着人类的生存智慧和意愿,是民众对过去的记忆、现实的感受、未来的憧和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与向往,并通过民众自身作为载体进行传播而形成生生不息的知识体系、行为体系和价值观念体系。民俗文化是人人持有、享用、承续和创造的文化,是最公平的文化系统。民俗文化有着重要的生活实用价值,在民众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知识的获得、文化的承续、关系的调节、行为的实现、身心的欢娱、精神的平衡、审美与生命意识的流露等等。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人类长期发展创造,承载着丰厚的知识。民俗文化自成一体,通过社会生产生活不断繁衍、更新和传承,它是人类永恒相伴的文化体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基层文化,是文化之根,起着文化的奠基性作用,不可小视。它反映了社区和集体的人群意愿,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包括民俗戏曲文化、民俗工艺文化、民俗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装饰文化、民俗绘画文化、民俗音乐文化、民俗歌舞文化等。作为民族未来的希望,幼儿应从小学会尊重和理解民俗文化传统,并在将来继承和发展民俗文化的精髓。

幼儿民俗文化教育值得提倡,民俗文化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作用,具有培养民族审美情趣和民族情感、形成民族价值观和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培育以及弘扬民族精神、保持和彰显民俗文化特质、传承民俗文化的作用,具有知识教化、道德教化与审美娱乐作用。它是最早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决定性因子,是儿童社会化的自然之师。民俗教育是一种国情教育,具有培养幼儿积极情感的作用,具有建设我国特色学前教育的作用。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在实现儿童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教师支架理论 支架原意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脚手架就是工人们在建造、修葺、或装饰建筑物时所使用的能够为他们和建筑材料提供支持的暂时性的平台或柱子等,是一种临时性的支撑架构。

支架式教学最初产生于探索父母如何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研究中。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早已把支架理论引用到教学过程中,而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近年来,国外众多学者对支架式教学进行了具体系统的研究,内容如下:卡茨登曾明确指出,支架式教学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瑞德研究证明支架式教学是一种理想的、适宜于个别化教学的干预方式。迪克森等提出,支架式教学是系统有序的,包含了提示的内容、材料、任务以及相应的教师为改善教学所提供的支持过程。普利斯里等认为,支架式教学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这是关于支架式教学目前最为广泛接受的观点。荷兰的Winnips对支架有相当全面的研究,他在研究中也提及到支架在各种教育媒体中的应用,但没有深入展开。美国的Lauren Resnick认为现代教育的目的已经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将学生培养成一个问题解决者。他们认为,支架式教学很好地满足了这一需要。

我国的专家学者也对支架式教学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程度框架构建的探索,其中成果最显著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的祝智庭教授、闫寒冰博士等为代表的专家们。他们认为学习支架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以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通过支架(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学习过程被内化),最后撤去支架。总的来说,国内外支架理论的发展已相当成熟,国外的研究并已在向各领域渗透。但大部分研究都只是局限于课堂教学中,在游戏中研究得较少,特别是支架理论在幼儿游戏中的应用更是凤毛麟角。而支架理论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同时兼具较高的实践意义,故将此理论作为课题研究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

自主学习 宋乃庆等人提出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控制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主动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陈虹娟提出幼儿的自主学习是指孩子在幼儿园中,在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按自己的想法和心意,选择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水平、自己的行为方式,独立地来接触信息,获得经验,提升认识,自主地发展的学习过程和方式。现代儿童学习观认为,孩子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学习,是使孩子身心获得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的学习。本研究中的自主学习,是一种开放型的自主学习。在借助前人的基础上,幼儿自主学习是在项目活动中,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心意,选择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水平、自己的行为方式与同伴、与材料充分互动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帮助与支持下,在信息认知、技能获得、气质形成、情感受益等方面自主地发展的学习过程和方式。研究中的自主学习,更多是指向学习的品质,即强调幼儿应有强烈的学习兴趣,有主动学习的表现,善于发现问题并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而不是等待和依赖教师的帮助等。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强调,活动过程中尊重、鼓励幼儿兴趣,注意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追求活动性、探究性的课程思想,倡导综合性的活动,且要求活动内容从幼儿角度出发,选择符合儿童天性的主题来编制网络图,使幼儿兴趣及教学内容都能得以延伸。活动过程中以幼儿为主体,这样将幼儿的兴趣生成活动,能更好地实现“幼儿的主动、探索性学习与发展”。项目活动最初来源于教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需要的把握,对《指南》《纲要》目标的熟知;同时结合幼儿实际生活经验的活动内容。原则上,孩子年龄越小,探索的题目横向相关性而不是纵向相关性就越显得重要了。横向相关性,指的是为儿童进入下一个班级或下一所学校做准备的学习;横向相关性,只对现实经历有积极意义的学习活动。

项目教学课程总目标

在项目理念下,依托自然环境、材料,保护幼儿童真,顺应幼儿天性发展,融入民俗元素的项目课程,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及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幼儿园、家庭及周边教育资源,最终实现:通过对自然、社会、自我、文化等项目课程内容的体验,幼儿产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幼儿养成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良好学习品质。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让幼儿终身受益。

项目活动年龄阶段分目标

制定适宜的目标是幼儿教师开展活动需要完成的首要任务及关键环节之一。一般来说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思考和制定,即情感态度、方法能力、知识经验,因此围绕项目活动理念下民俗文化课程的开展,年龄段目标围绕以上三个维度进行。(见表一、表二、表三)

幼儿园主要研究

幼儿园一直以来依托北京市幼儿快乐与发展课程,开展综合性主题活动研究,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依据《纲要》目标、幼儿兴趣、季节特征、节日活动等选择主题内容,通过预设主题活动目标,涵盖五大领域活动内容进行教学计划的设计,并实施。这一过程中,看到的是教师对幼儿年龄特点、课程与教材的把握。《指南》颁布后,强调“以幼儿为自主发展主体”的活动。本园借助“项目教学法”开展各项活动。

理清了综合主题活动中,项目理念下的活动选取 一是项目活动的选择与类型包括:

与幼儿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项目内容:童话故事、儿童城、蛋糕房、超市等。

民俗文化项目的探究,如:书、北京小吃、茶馆、印刷博物馆、皮影戏等。以及项目活动过程中民俗文化符号融入剪纸、扎染、水墨画、青花瓷等,幼儿园地处城乡结合部,老北京民俗文化的内容贴近幼儿生活,且便于项目活动过程中实地考察、探究活动的开展。

二是大型主题活动的开展――将园所活动与班级活动进行有机的整合。

按季节分:“校园DIY――绿植课程”“夏日亲水节”“自然课程”

按节日分:“民俗节日课程”“黄村一幼民俗文化节”“礼仪课程”

按学期分:“小脚丫走天下”“幼小衔接课程”“亲子、趣味运动会”

每学期伴随活动:“阳光区域游戏课程”“茶馆”“安全课程”等。

例如:园级开展大型活动,将班级内的特色活动提升新的高度,各种大型活动中,增加幼儿体验、参与的机会。每个学期末的项目展示周,孩子们会在年龄班级范围内进行经验分享、区域共享等。民俗文化节,就是将班级内学期初与幼儿共同选择的民俗特色内容,与美工区进行整合,感知民俗文化中民俗语言、民俗艺术等。

探索出适合我园活动的项目教学“五・五”式发展路径 在项目教学的教育实践中,通过不断探索,支持幼儿在项目活动中发展,本园探索出了项目活动的五段式实施路径即:导入――观察体验――探索发现――合作交流――回顾展示。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丰富,最终形成了以五段式实施路径为纵向内容,以幼儿预期发展价值、教师支持策略、幼儿关键经验获得、案例、整体概述为横向的项目教学“五・五式”发展路径。(如表四)

首先,纵向内涵。第一阶段即导入环节,纪实活动的引入阶段,目的在于引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确立研究项目更重要的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调动幼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第二阶段为观察体验阶段,《指南》说明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直接经验为基础,要最大限度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经验获得需要。”这一环节中,孩子们通过多种感官进行体验。如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帮助幼儿对项目活动中的内容进行广泛的认知。第三阶段为探索发现环节,其内涵为: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幼儿真正的探索始于对答案的追求,是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探索答案的过程。第四阶段为合作交流,其内涵为: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同时,重视交流的作用。交流是孩子们获得经验的一条途径,交流是探究过程、结果、结论的表达,也是同伴分享,倾听同伴意见,或进行讨论、争论、达成共识的过程。第五阶段为回顾展示,其内涵为:回顾是回想过去,思考过去发生的事情,帮助幼儿归纳总结、提升经验,同时起承转和,引领新的开始。

其次,横向内涵。幼儿预期发展价值:以教师角度,叙述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预期达成的目标(以列条目的形式)。

教师支持策略:教师从教学实践过程当中总结、归纳、高度提炼出来理论方面的核心词组(举例:观看视频、谈话活动、故事导入等)。

幼儿关键经验获得:以幼儿角度,表述在导入环节获得的关键经验(以列条目的形式)。

案例:按照项目进展顺序列出案例名称。

整体概述(现状分析):(幼儿方面)此阶段完成后对幼儿整体分析,通过幼儿此阶段表现,能够为下一阶段提出问题――起到启合转承的作用;(教师角度)通过观察幼儿,对幼儿活动支撑的引入。

梳理出“循环‘Z’型幼儿行为观察与教师支持策略”记录表为观察抓手 项目开展过程中,每一环节向下一阶段进行时,需要教师通过对幼儿的行为观察,进行有效支持的策略。为方便教师教学策略的实施及案例的梳理,经过教研,形成了《幼儿行为观察与教师支持策略记录表》。表格在实践过程中,起到的是工具的作用,而这个工具的三方面内容的作用才是教师真正读懂幼儿和有效支持幼儿发展的关键。教师在“看到――读懂――支持”三个环节中来实施有效教育的过程,恰恰是支持幼儿从原有关键经验向新的关键经验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

“看到”对于教师而言,是在静静看、仔细听、用心想的一个过程。

“读懂”是通过幼儿的典型行为表现及其典型行为本身的意义,同时通过教师自身教育经验和关于幼儿年龄特点、学习特点和心理以及学习方式等丰富的知识,分析幼儿潜在的隐形的学习品质。是教师实施有效教育之前,链接“看到”到“支持”部分的关键点。

“支持”是懂幼儿之后,做出的支持应该更会伴随幼儿浓厚的兴趣、奇妙的想法、大胆的尝试、积极的思考以及他们自信的发现。在“Z”型循环支持路径过程中,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工具的三个作用,就会促进幼儿自主的发展。 “Z”型循环中:核心为学习品质,圆周上一个个活动建立横纵联系,这些联系的活动,向外指向幼儿的学习方式,向内指向了幼儿的学习品质,一个案例就是一面“蜘蛛网课程”,教师寻找到了学习品质之间、领域目标之间、活动之间,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的联系,但将此联系回归到项目活动的开展中进行利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探索项目活动开展中,呈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主题环境的构成 好的教育环境似教科书,《指南》中深入体现了“幼儿自主发展的理念”基于对幼儿园环境创设核心价值的考虑,教师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观察幼儿的表现,分析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重视研究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致力于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目标物化于环境之中,促进幼儿自主发展。

室内环境创设包括项目环境阶段性展示:呈现孩子们在项目活动过程中的记录、见闻、经验提升等内容,教师会根据本班项目内容进行环境装饰,大体在色彩、形状上有所区分;安全、卫生保健墙饰依据每月活动的主题及班内幼儿兴趣需要等进行布置;区域互动墙饰,年龄班的不同,互动的内容也大有不同,如小班呈现区域规则,介绍玩具等;中班将目标与区域活动相结合,体现在与材料的互动方面,大班是区域的规则性更强,介绍玩具的玩法等内容。整体室内环境呈现平铺效果,且幼儿作品展示效果不突出。如何更好地区分各个班级的文化特色,仍需要从细节上着眼。

课程评价

幼儿自主发展评价 本学期,本园借助“区域游戏中幼儿典型行为识别与教师支持策略的实践研究”,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的学习品质及典型行为进行了观察、支持与梳理,并依据《指南》中发展目标条目进行对照,进一步形成了3-6岁幼儿发展的评价体系,为课程评价提供了依托。同时在评价过程中,幼儿园会与白爱宝幼儿发展评价体系、幼儿成长档案结合,尽可能保证评价的客观、真实、全面。

教师专业发展评价 “Z”型循环支持系统中,教师的“看到――读懂――支持”三个环节,在其专业发展中,不断修炼就是为了使教师能够静心观察幼儿行为,伴随幼儿一旁学习,之后,依靠自己的理论认知要用心去分析幼儿,全面深度解读幼儿,不仅要能分析出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学习情况,也能通过幼儿行为察觉到幼儿隐形的发展方向和存在的问题。之后,对幼儿做出有效、丰富的支持,而通过这些支持的内容,教师学会了反思。案例梳理的过程中,老师们做出支持的量,体现出支持的深度,而预设支持活动形成的面,能够看到支持的广度。教师支持的深度、广度与案例的积累构成横纵网络,形成自身成长发展的评价体系。

篇8

注重专业特色,强化实践技能。立足专业特色和学生实际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不但是深化专业学习的重要渠道,也是强化和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的重要载体。正是专业学习和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机结合,才实现了二者相互促进、互为影响的良性融合。一是结合专业特点,大力开展深化学生专业实践活动。通过校内的实践平台,以凸显专业特色、张扬学生个性、拓展专业实践、提升综合素质为目的,先后组织开展“狂欢Party”英语角、“华音杯”外文影视配音大赛、“魅力讲坛 智慧人生”说课比赛、“时尚+元素”建筑艺术模型大赛、“金秋”音乐会、“数字魅力”数学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综合能力。二是结合学校实际,实现课堂与实践的完美对接。目前,华锐学院有不少在建工程,土木工程系结合这一实际,积极探索开发了“课堂进工地,工地设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运用实现了无缝对接,既丰富了课堂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也使实践教学活动更加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进一步深化和拓宽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注重职业发展,强化指导服务。近年,大学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愈加重视。基于此,学院以招生就业部为主导,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坚持以“分类指导,分层发展,优化组合,多元并进”的服务理念,实现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从“重末端”到“重过程”的转变,取得了较好成绩。学院先后组织实施了“未来公务员计划”,以计划将来做公务员的学生为主体,在就业指导课设置、就业政策、就业信息上给予倾斜,实施“导师一对一”制度,指导和规划学生4年的大学生活;开设“放飞梦想”考研论坛,各系结合实际,为计划继续学习深造的学生在专业学习、公共课学习、考研学习场所、考研心理辅导、考研学习信息收集及考研初试、面试等所有环节给予一站式的指导和帮扶,积极为考研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提供周到的服务;开展“志愿服务基层在行动”活动,主要针对那些志愿到西部和基层从事支教、支边、支卫等工作的学生,在地点选报、考试准备、知识储备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服务;实施“我想当老师”计划,旨在为那些计划将来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在课程设置、师德教育、师范技能、实践实习等方面给予侧重和指导;举办“创新创业 成就未来”创业设计大赛,主要针对今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通过学校为他们搭建先期创业平台,进行创业实践,以锻炼创业能力和积累创业经验。以上活动使学生从入校开始就确立目标,明确定位,选择、规划和设计学习、职业发展方向,有选择、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分类分层学习和实践,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夯实了专业基础,提升了就业适应力。2012年,学院学生考取公务员20余名,考取硕士研究生344名(录取率达19%),考取农村特岗教师100余名。

注重学术交流,强化教学实践。加强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动对优良学风、教风和校风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科研与教学的结合以及将研究精神注入教学过程,对于提高师生科学素养,强化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通过“请进来”,为师生“传经送宝”。学院一直重视和支持学术交流活动,先后邀请了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教授、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郭聿琦教授、信息工程大学姚世军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毅力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曾庆强教授、河南省人力资源资深研究与培训专家罗继武、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丁晓钟等一批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作报告,进一步活跃了学术气氛,加强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建设。二是通过“走出去”,进一步拓展教师科研视野。学院每年都会选派一定数量的青年教师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学术交流会、报告会等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拓宽学术交流渠道,创新教学科研模式,增强教学科研效果。如外语系主任罗德喜教授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邀请赴西安参加了主题为“突出教学特色,关注师生发展”的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研讨会暨《新视界大学英语》出版首发式,并作了题为《大学英语教学特色与教学发展》的专题发言。

注重素质提升,强化品牌活动。学院通过开展各类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不断推进学生活动系列化、精品化、品牌化建设,努力培养专业牢、实践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全面提升了学生工作的内涵建设和精细化管理,切实实现“省内外有影响、有特色的独立学院”的办学目标。学院通过组织举办“同在一片蓝天下”“献出一支笔的力量”和“学习雷锋——我们在行动”的志愿服务、实践实活动,以及学习贯彻十精神系列专题活动,党校、青校、团校和学生干部培训班(简称“三校一班”),大学生素质拓展趣味运动会,“与信仰对话”形势政策教育活动,“活力校园”女生月系列活动,“青春溢彩”手工艺作品大赛,“感恩,共享美好校园”诚信教育活动等,积极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学风浓、校风好、教风正的良好局面正在逐渐形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和认可。学院先后荣获了“河南省第二届优秀志愿服务集体”“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河南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信阳市■河区青年文明号”“信阳市优秀志愿服务工作集体”“信阳市五四红旗团委”等诸多荣誉称号,专题报道《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三校一班”助推学生成长成才》曾被团中央、团省委网站转载,《大别山下团旗飘扬——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纪实》一文被《河南教育》2012年第3期刊发,同时被《科学理论发展与实践》一书收录。

注重安全教育,强化防范措施。安全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学院始终以打造平安和谐校园为目的,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群防群治的原则,从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和强化学校安全管理入手,丰富安全教育活动形式,创新安全工作思路方法,强化安全工作防范措施,全力营造一个安全、文明、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一是注重预防,完善安全制度建设。为了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平安校园”建设中,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群防群治”的方针,建立健全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包括《学生外出活动管理暂行规定》《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实施办法》《门卫管理制度》《学生公寓管理规定》《学生公寓管理违纪处分条例》《重大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不断完善安全工作的责任体系、监管机制和运行机制,努力实现安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与长效化,使校园更加和谐、安宁。二是强化责任,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学校以主题班会、班级团日活动等为载体,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应急教育、自救互救教育、自我防身、交通安全及其他有关安全常识的教育;重点抓学生公寓“五查”(即查安全、查文明、查卫生、查学习、查生活)活动,杜绝宿舍违章用电;要求辅导员每周必须为学生上一节安全教育课,要求有课题、有教案,每月一次安全主题班会,每学期一次安全知识讲座或法制教育报告会;为辅导员订发了《大学生安全教育》《安全警示录——大学生安全教育读本》等教材,普及安全知识;举办交通安全图片展、消防安全知识讲座,举行大型的“珍爱生命,远离传销”签名和教育活动,开展法制教育讲座,举办消防灭火演练和安全疏散演习,开展以“抓整改、保安全”为主题的“百日生产安全大检查”活动,发放传染病预防宣传资料等。这些活动不但培育了校园安全文化,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三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疑释惑,疏解心理问题。学校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等活动,既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也达到了“关爱心灵、健康成长”的教育目的。

百舸争流千帆竞,长风破浪正当时。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我们要以十精神为指引,联系实际,注重实效,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和谐校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大繁荣、大发展,积极努力建设和打造高品位、深内涵、有特色的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品牌,进一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凸显新时代条件下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篇9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性和深入性,我校于2010年11月22~26日举办了题为“滋养心灵 快乐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活动。

本次心理健康宣传周的主要活动有学生和家长的专题讲座、心理主题班会、心理原创作品征集活动、心理健康宣传展板展示、心理健康宣传咨询日及心理影片展播,旨在营造全校心理健康氛围,加强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方法,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此次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的参与性高,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一、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纪实

11月22日在升旗仪式上,学校心理教师秦艳霄的讲话拉开了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的帷幕。同日下午,初一、初三年级各班举行心理主题班会。初一年级班会主题是“初中生活,我准备好了”,初三年级班会主题是“心新向荣”。本次初一、初三的主题班会均由各班的心理委员主持,班级气氛热烈,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踊跃,有效解决了心理困惑。

11月23日下午,心理教师尚玉宁为全校学生做了有关感恩和如何调整考试心态的心理健康教育电视讲座。列举事例引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学会体谅、理解父母;同时介绍了考试的目的,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考试,学习查找知识的薄弱环节,利用考试进行总结和反思。本次讲座对广大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调适自我起到了一定的排忧、解惑的作用。

11月24日下午,全校学生观看了电影《叫我第一名》。它讲述了一个患有妥瑞氏症的人,凭借着对人生的乐观心态与追求梦想的执着,如愿成为人们眼里妥瑞症患者不可能从事的职业——教师的故事。此次电影展播,帮助学生们学会了从容地正视、接纳自己的缺点,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激发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增强了追求梦想、坚持到底的信念。

11月25日是本次心理宣传周的“心理咨询日”,我校邀请到陕西省学校心理学会多位专家为全校学生提供权威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参与心理测试和咨询,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了自己,强化了心理健康意识,增强了心理调节能力。

11月25日下午,达博教育向我校爱心捐赠心理实验器材。捐赠仪式由宋晋安副校长主持,达博教育及我校多位领导出席了捐赠仪式。宋晋安副校长表示我校会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来回报社会的厚爱。

11月26日下午,我校邀请陕西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咨询师、中国儿童基金会委员刘月娥老师,给学校初二、初三年级部分家长做了题为《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的讲座。刘老师采用体验式的方式,使家长在活动中感受不良的亲子沟通方式造成的负面影响,在笑声中反思、收益,改变与孩子沟通的心态和方法。

本周全校学生参与心理原创作品征集活动,作品类型包括心理格言、心理漫画、心理健康教育徽标、心理情景剧剧本等。作品要求主题鲜明,积极向上,具有科学性和创意性。学生们踊跃报名参加,经评委组决定,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这项活动充分展示了我校学生的创作才能和个人风采,起到了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体会生活中的真善美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展板也是本次活动的亮点。在心理教师秦艳霄的指导下,初二年级各班心灵导师(心理委员)联合制作心理健康宣传展板,展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战胜恐惧、告别孤独、微笑每一天、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等主题。展板内容丰富,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很有教育意义。

二、本次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特色

1.领导重视。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此次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向全校发出通知,要求全体师生全力配合开展工作,保证了活动顺利、有序地进行。校园网站也就本周活动进行了相关系列报道。

2.普及性高、参与面广。本次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形式多样,包括学生讲座、心理主题班会、心理原创作品征集、心理健康宣传展板展示、心理健康宣传咨询日、心理影片展播。每天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向全体学生普及、传播心理健康知识,而学生们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选择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从而达到全员参与、全员受益、共同提高的目的。

3.针对性强。对于家庭教育讲座,我校选择了初二、初三年级部分家长参与此活动。11月初我校心理教师对家长进行亲子关系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结果并向每位家长发放调查结果和建议,同时家长给予学校反馈。本次参与讲座的初二年级的家长是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亲子关系需调整的那部分人;初三年级各班由班主任在了解班级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每班选择5名需要调整亲子关系的家长参加讲座。此次活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选择需要帮助的家长参加家庭教育讲座,可以指导他们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能。

4.充分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我校各年级各班设置了心理委员两名,心理教师定期召开培训会和座谈会对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包括专业心理知识的讲解和助人自助技能的指导。旨在由心理委员观察并及时报告同学中存在的异常心理现象,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和同学、朋友间的心理辅导,化解他们的人际矛盾,解除心理困扰,营造积极健康的班级氛围。培训会上,心理教师就如何制作心理展板、如何支持召开好心理主题班会等对心理委员进行相关培训。在本次活动周中,心理委员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主动、积极地开展工作。他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周围同学积极踊跃参与活动,协助学校更加有效、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邀请校外心理专家。邀请校外心理专家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专业服务,是本次心理活动周的特色之一。周四的“心理咨询日”,我校邀请到陕西省学校心理学会专家孙爱娟、司晓东、严静和稽亚萍老师为全校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和现场咨询。周五的家庭教育讲座我校邀请到陕西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咨询师、中国儿童基金会委员刘月娥老师,给学校初二、初三年级部分家长做题为《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的讲座。

三、心理健康宣传周效果

1.营造了良好校园氛围。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了解了心理健康的科普知识,形成了人人重视心理健康、关注心灵成长的良好氛围,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消除了对某些心理学知识的误读。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展板由每班心理委员负责,联合宣传委员及其他学生,结合学生们对心理知识的需求,在经过调查、整理资料、设计展板版式后制作,如:《我爱我自己》通过“心中的瓶子”“WE THINK”“量一量你有多少水”“如何爱你自己”和“爱自己爱别人”五个板块阐述“学会自爱”这一主题,其中针对“爱自己”和“自私”两个概念的不同进行了明确的解释,消除了大部分学生对“爱自己”认识的偏见。

现场心理咨询也使更多的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发展、成长的重要性,关注心理健康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有心理困惑可以求助心理老师。纠正了一些对心理学认识的误区,消除了一些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取得一定的效果。

3.增强了学生心理自助能力。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心理健康,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有所提高,逐渐开始接受心理咨询服务。活动结束后主动求助心理老师解决心理困惑的学生人数逐步增多。这些表示学生希望在心理咨询后提高自身心理自助的能力,这也反映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逐渐深化。

4.提高了家长亲子沟通的能力。我校精心挑选200余名需要帮助的家长,针对他们在亲子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并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召开家庭教育讲座。讲座后,专家和心理教师一起为家长做了现场咨询,解答家长们提出的各种困惑。家长们表示:讲座很实用,既使自身看到了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又学到了和孩子沟通的技巧。

5.提高了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课间,各年级学生兴趣盎然地参观心理健康宣传展板,并学习展示的内容,他们纷纷表示展板内容丰富,与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很有教育意义和趣味性,看后受益匪浅。在心理影片展播后,学生们表示,看到患有妥瑞氏症的人都可以保持乐观心态去追求梦想,自己有什么理由退缩和放弃?心理健康教育电视讲座纠正了一些学生平时存在的、常见的心理学认识误区,强化了心理健康意识,增强了心理调节能力。

篇10

在讨论教师培训宣传工作的意义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宣传”进行理解。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宣传”的解释是:对群众说明讲解,使群众相信并跟着行动;逻辑学大辞典中对“宣传”的解释是:一个团体(通常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机构)为了达到影响大众的目的而运用多种媒体进行的持续的、有组织的游说活动;广播电视词典中对“宣传”的解释是:传播一定的观念和论据以同化特定对象的认知与态度,进而影响、控制其行为的一种努力,宣传的最终目的是缩小宣传者与宣传对象之间在观点和态度上的距离;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中对“宣传”的解释是:宣传是人们之间主动传递和感受信息的行为;社会科学大词典中对“宣传”的解释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以及控制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从上述对“宣传”的解释不难看出,宣传的目的是为了影响、同化宣传对象对某一事物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其本质是一种行为活动,具有社会性、群体性、公开性等特征。由此,教师培训宣传工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对宣传对象(主要包括广大教师、教师培训同仁)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上,其重要目的是为了传播教师培训项目的相关信息,传递一种思想和理念,树立一种品牌和形象。首先,教师培训宣传工作有助于参训教师了解教师培训项目的背景和意义、培训内容和设计思路等,从而建立相关的认知,并在与同行交流时能够传递、传播合理的信息,从而让未参加培训的教师也能间接地了解培训意义和内容、共享培训资源,开阔工作思路。其次,有效的宣传可以帮助参训教师明确培训目标,及时端正培训态度和学习态度,从而促进高效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培训效果,形成广大教师支持教师培训工作的良好局面。由于宣传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行为,因此,特色宣传不仅可以扩大培训项目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培训机构的社会效益,还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师培训文化,深化教师培训模式的改革,促进培训质量的全面提升。教师培训宣传工作贯穿教师培训项目实施的始终,具有“导培、助培、诊培、促培”的作用,明确宣传工作的意义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项目的实施效益,凸显培训项目的文化内涵。“导培”即项目办结合各类培训项目的特点和学科特色,通过组织举办各类活动、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等方式推动、引导培训项目特色化实施,并形成相关宣传性成果,如新疆师范大学在“国培计划”项目中开展了“国培计划”课题研究、“国培新起点”系列活动等,从而为“国培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活动导向和研究导向。“助培”指项目办对部分学科的特色活动和突出做法予以一定的平台、资源性支持和帮助,并进行重点宣传,力求整合资源,衍生培训效益。“诊培”贯穿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即项目办在统筹管理过程中对各学科班级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阶段性反馈,做好日常通报,及时宣传有益经验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促培”主要指通过训后跟踪指导环节挖掘典型案例,加强对“学员返岗后成长和变化”的宣传和报道。

二、教师培训宣传什么

教师培训的十大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对象变量、需求评价、主题设计、理论建构、内容生成、过程互动参与、任务驱动、团队建设、效果评价、项目管理。教师培训宣传工作则是宣传这些核心要素的合理性、有效性、针对性、全面性、丰富性、新颖性和多样性。宣传的内容主要包括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显性内容包括培训课程的设计思路、专家团队的构成、培训的硬件条件优势、培训形式、培训成果等;隐性内容包括专家的专业精神和个人魅力、培训文化建设、学习共同体作用的发挥、项目管理团队的服务态度和管理水平等。教师培训宣传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对培训项目本身进行宣传,更重要的是树立教师培训机构的品牌和形象,凸显培训的内涵建设,传递先进的培训文化理念,实现培训的最大化效益。工作处处皆学问,一言一行皆课程。新疆师范大学近几年来以满意度问卷、访谈、座谈等形式收集了参训教师的培训反馈建议和意见,通过梳理反馈信息发现,往往给参训教师留下深刻印象、启发最深、感染力最强的并不是教师培训课程本身,而是一些专家学者的敬业精神和个人魅力、培训机构的培训文化、管理与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等,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称之为“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参训教师在“隐性课程”中所收获的都是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随着教育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化,人们逐步认识到静态知识观在教育上的一系列局限性,开始用辩证性思维、复杂性思维、生成性思维的观点方法,超越静态的知识观,看待教育中的知识本质和性质,认为知识不仅具有客观性、确定性、普遍性和中立性等基本性质,还具有文化性、不确定性、境域性和价值性等基本性质。教师培训宣传工作者应以动态的知识观看待教师培训工作,既要关注教师培训项目中的显性宣传内容,也要关注隐性宣传内容,只有显形两手抓,教师培训宣传工作才更有生命力。

三、如何通过宣传工作加强教师培训文化建设

2015年,国家开始实施旨在“加强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为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国培计划”从2015年起将聚焦于“乡村教师”,集中支持中西部地区乡村教师的发展,突出“雪中送炭、重心下移”,综合运用置换脱产、送教下乡、网络研修、短期集中、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混合式培训模式,鼓励乡村教师在职学习深造,提高学历层次。面对新变化,教师培训工作也迎来了改革的新挑战,如何在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中重塑和优化教师培训工作的文化形象,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文化建设,将是新一轮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课题。教师培训文化是考查培训组织中培训发展现状和表现形式的重要标志,教师培训宣传工作则是助推教师培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设计先行,聚点跟进”“聚焦主题,以赛促训”“拓展渠道,加强力度”“夯实团队,开拓创新”等宣传工作实施策略将有利于助推教师培训文化的建设。

(一)设计先行,聚点跟进

教师培训项目有长期和短期项目之分,但无论是长期培训还是短期培训,都应在项目实施之前设制定宣传工作方案,设计宣传思路,以确保“聚点跟进”。设计是指在创造某种具有实际效用的新事物或者解决问题之前所进行的探究式的系统计划过程,教师培训宣传工作方案的设计与制定也是一个系统的计划过程。一个完整的教师培训宣传工作实施方案应包括宣传主题、宣传内容、宣传媒介、宣传活动、宣传成果、宣传团队、管理制度等几大要素,并且这些要素之间是紧密相关、互为依托的关系。宣传主题往往是根据培训主题确立的,其主题内容是为了凸显培训项目的目标和特色;宣传内容即宣传的材料和信息,它是宣传工作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培训背景及意义、培训理念、培训经验及特色等;宣传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手机、杂志等;宣传活动即培训实施过程中开展的各类活动,如主题研讨、主题沙龙、比赛、文艺会演等;常见的宣传成果主要包括简报、新闻报道、培训纪实照片、微视频、获奖作品、画册、宣传片等;宣传团队指的是负责宣传工作的团队成员,即宣传工作者;管理制度指宣传工作相关的规定和要求,如人员分配、时间安排、工作要求等。项目负责人在培训项目启动前可以召集项目管理团队对培训的主要创新做法和特色进行探讨和研究,在此基础上预先归纳实施亮点,旨在为宣传工作提供宣传导向,以便在项目实施中聚点跟进,即聚焦创新点和特色之处,从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宣传工作彰显培训文化特色,放大培训的亮点。

(二)聚焦主题,以赛促训

主题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不仅包含了某一概念的广义属性,而且也包括了某一概念或事物的关系、原则、理论和规范以及此概念之间的关系,其内涵是丰富的,外延是宽广的。教师培训项目的主题往往是基于培训目标而设定的,即培训主题,如“初中班主任德育能力提升培训”“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等。然而,教师培训宣传工作的主题往往是基于一种理念而设定的,它所表达的是一种培训文化理念。教师培训本身就应该是文化之旅,我们力求组织的每项活动都应有文化意蕴。自2011年至今,新疆师范大学结合不同学段特点、学科特色,在“国培计划”项目中,开展了“国培新起点”系列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微课程作品比赛、师德主题演讲比赛、幼儿园玩教具制作比赛、幼儿美术作品比赛、儿童舞蹈创编大赛、儿童故事创编大赛,讲课大赛等,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为参训教师们搭建相互交流学习、展示学习成果和自我风采的平台,丰富实践性课程的内涵,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训、以赛促用的目的。“国培新起点”系列活动每一年活动的宣传主题都不同,以“我与国培(2011年)“”祖国在我心中,国培助我(2012年)”“中国梦(2013年)”“幸福教育•幸福生活(2014年)“”在希望的田野上(2015)”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国培计划”项目中传递、表达着时代意识,充实、丰富着教师培训文化,充分激发了教师的参训动力,让每一年的“国培”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拓展渠道,加强力度

教师培训宣传的渠道主要分为内部渠道和外部渠道。内部渠道指的是承训机构内部的信息传递渠道,受众面往往较小,如一些高校教师培训项目的承训学院通过新闻报道等形式在校内进行宣传。外部宣传渠道指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手机、杂志、电影等媒体进行宣传。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以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微内容开启了网络的微时代,越来越多的碎片化信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不仅改变着人们对文化的消费模式,也产生了微时代的新的阅读价值取向。由于网络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形式丰富、管理灵活、多维互动,受众面广等特征,因此,做好新时期下教师培训宣传工作需要注重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积极拓展宣传渠道,加强宣传力度,不断扩大宣传的影响力。其次,教师培训宣传渠道应是立体的,即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不同渠道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文化特色和突出做法进行宣传,这就要求宣传工作者要开拓工作思路,不仅要宣传承训机构的经验特色,还要关注参训教师的培训心声和成长动态,力求通过对典型案例的重点宣传进一步凸显培训实效。此外,宣传内容的质量不容忽视,这就要求宣传工作者高度重视宣传材料和信息的质量,并积极与媒体记者进行有效、反复的沟通,确保报道内容与培训的宣传主旨相统一,增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从而进一步凸显教师培训文化内涵。

(四)夯实团队,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