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活动建设范文
时间:2023-09-25 18:23: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班级活动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此为同事们介绍2个经典的心育活动以供参考。
一、心有千千结
(一)活动目标
1. 建立团体凝聚力。
2. 感受团体内部的相互团结和问题解决以及相互支持。
(二)活动内容
1. 所有人手拉成圈,记住自己左右拉手的人。
2. 主持人喊:“散”,所有人无规律、无规则的走动,直至喊“停”。所有人不得再动,开始连接刚才拉过的手,随后开始解结。
(三)活动步骤
1. 将全班分成人数大致均等的若干组,分别进行解结活动。
2. 组与组之间合并,进行解结活动。
3. 全班合在一起,进行解结活动。
4. 分享、总结。
(四)活动建议
1. 应该加入时间的限制,制造危机时刻,激发全队的战斗力和团结力。
2. 活动场地应选择室外。
3. 应该确定一个指挥者,有人指挥,才有人服从。
4. 活动中一定要记对自己左右手,不能拉反。
5. 活动时间依据具体情况而定,要充分发挥活动的各个细节进行引导,让学生思考并分享体验。
6. 分享总结环节应该是最重要的环节,此环节是建设班级文化的最佳时机。
二、盲人与哑巴
(一)活动目标
1. 感受信任与责任。
(二)活动内容
1. 两人一组,一个扮演盲人,一个扮演哑巴。
2. 教师要提前选好一条路线,不能太过于简单,要设置障碍。
3. 跟着教师所带路线,哑巴为盲人带路,过程中不能有言语的交流。
(三)活动步骤
1. 将学生随机进行两两分组,其中一人使用眼罩或布条将眼睛蒙住。
2. 跟着教师所引导的路线,哑巴要把盲人安全带到目的地,不能磕着或碰着盲人的任何部位。
3. 到达目的地后,将所有的盲人和哑巴分别聚在一起,让盲人寻找到刚才帮助自己的哑巴。
4. 分享。
(四)活动建议
1. 教师的引导路线要具有一定复杂度,但要注意安全性。
2. 路程中间设置观察员,监督各组的情况,记录特殊的帮助方式。
篇2
一、引导学生参与打造班级物质文化,促使学生发现美
班级物质文化是初级文化层面,也是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老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促使学生一起来布置班级环境,用心装饰和美化班级。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且利用这些物品来美化班级,打造一种整洁美观的班级环境,让学生在发现美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增强学生热爱班集体的情感,使学生获得心灵上美的享受。例如,老师每周五下午放学之后,都组织学生进行大扫除,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同时,鼓励学生把自己认为最美的物品带来装饰教室,或者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废弃物品进行加工,制作各种优美而富有内涵的手工作品,用自己的双手来美化班级。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加强对学生创作作品的指导,让学生不但可以从生活中发现美,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变废为宝,体验创造美的快乐。另外,老师也可以通过黑板报、墙报、手抄报的形式,以“美”为主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示生活中的美,让学生感受创造的乐趣,渗透正确的审美观念,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二、组织学生共同建设班级制度文化,教会学生践行美
初中学生恰好是各种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尤其是对于农村初中学生来说,由于家庭教育方面的薄弱甚至缺失,一些学生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通过组织学生一起建设班级制度文化,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美丑形成正确的认知,学会正确审美,并且真正落实到行动中,让学生感受行为之美。例如老师组织学生一起制定班级文明行为规范,开展不文明行为的自查自纠活动。组建班级文明督查小组,制作文明行为规范的表格,让学生平常对照执行,并且接受同学的监督,做好记录,每周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老师应定期对班级中的文明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对于班级中的不文明现象进行批评,让学生认识到文明行为的美好之处。同时,在班级同学中选出表现优秀的学生,树立班级文明标兵,给予大力的表扬,鼓励班级中在文明行为上有进步的同学,让学生正确认识美,学习同学中的文明行为之美,从而见贤思齐,端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鼓励学生营造班级精神文化,帮助学生体验美
班级的精神观念层面的文化建设对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思想观念决定行为习惯,班级的精神文化也会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产生不可估量的重要影响。老师通过以身作则,尊重爱护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建立起来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教育学生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帮助,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实现学生从思想观念到行为习惯的全面转变。例如老师组织学生在班级内开展互帮互助活动,让学生自愿结成学习互助小组,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在课内外进行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感受快乐,也让接受帮助的学生学会感恩,促使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同时,开展好人好事评比活动,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帮助别人,从行为之美上升为精神之美,感受心灵之美。另外,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共同提炼一些体现班级核心价值观念的精髓,例如“平等”、“友爱”、“勤奋”等,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这些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使这些班级独特的文化观念得到每一个学生的认同,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生活的导航灯,让学生感受精神之美。
篇3
一、“走出幼儿园,拥抱大自然”,让父母和孩子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尽享亲情
1. 走进大自然,更深切地感受我们的环境,并且从自身做起维护我们的环境卫生,捡掉落的树叶。活动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组,各组成员搜集广场上各种树木的落叶,并一起把它们制作成漂亮的树叶粘贴画。大家共同把自己组的画合作完成,各有特点,各有主题。
2. 2013年5月,我班组织了亲子游园活动。让幼儿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更加热爱大自然;并让幼儿感知大自然因受季节更替的影响产生的变化。而且孩子们和父母、老师一起拿起风筝,放飞梦想,拥抱大自然。
以上活动的开展,不仅增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交流,而且还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发展其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环保意识。更加让幼儿感受到了集体生活的乐趣,增强了集体意识、集体观念,促进了亲子感情,并进一步了实现家园共育。
二、废物利用,和幼儿、家长一起为环保做出努力
1. 把家长请到幼儿园,进行亲子手工制作。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变废为宝”,一批废旧的易拉罐、空瓶子、旧报纸、旧光碟、旧布,在家长和孩子的手里变成一件件精美的手工作品。把这些作品悬挂到活动室和走廊里,让孩子们明白一些用过的物品并不是简单的把它们当作垃圾处理掉,而是可以进行再次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甚至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2. 家园共筑连心桥,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为了增强孩子的环保意识,加强环保的宣传力度,我班在“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展了以“家园共筑连心桥,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为主题的亲子环保教育系列活动。通过家长和幼儿共同布置墙饰宣传画“细菌的传播”,让幼儿了解乱扔垃圾等现象的危害;通过游戏、观看录像、图片等丰富多彩的形式,鼓励幼儿争当“环保小卫士”;与家长配合引导幼儿观看有益的电视节目《动物世界》、《绿野寻踪》等,通过直观的图象,让幼儿感受地球爷爷所受的危害,萌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利用家园联系栏,向家长宣传环保知识,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促进家园教育的同步。
3. “我是环保小卫士”问卷调查。这是环保活动的总结和经验再现,给孩子和家长共同做的一次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宝宝回答的题和爸爸妈妈回答的题,宝宝和父母的题都相对有区别,各都适合于两类人群。
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幼儿接受了环境保护的教育,而且在家园互动过程中,家长朋友从自身做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我们的地球,给孩子、给社会一个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三、“爱从这里出发”,请家长参与班级建设
1. 创设“爱从这里出发”的家长专栏。让家长朋友们切实的参与到我们的班级建设中,做到我们教师与家长之间和各位家长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我们老师和家长共同来学习、交流,创造和养育这个板报,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我们孩子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通过这个活动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到家长朋友们更多的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教育知识,希望开展哪些方面的活动,以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安排一些“家园共育”的活动,更好地促进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合作关系,也更加鼓励家长朋友成为教育的真正创造者,使他们感受到自己也是这个班级的建设者。
2. 积极开展亲子系列活动。
(1)征集班训。学期初始,首先向各位家长朋友们征集班训,以孩子的口吻说出,内容积极向上,健康活泼,具有对孩子们积极的引导作用。最终确定内容为:我能行,我真棒!我特别有礼貌,特别爱学习,特别爱劳动,特别讲卫生,特别守纪律,我爱我的老师,爱我的小伙伴,幼儿园就是我的家,老师就是我的妈妈!
(2)设立“好孩子信箱”。请家长投稿写关于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可以是孩子在家里的优秀表现,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当中所遇到的困惑、心得、好的处理方法,家长针对孩子的某一现象、事件所作的思考等,可以每天都写,也可一段时间写一次,相当于对孩子的一份成长纪录。
篇4
关键词 研究生 班级建设 参与体验式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5.085
Abstract As the basic organizational form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the class is the main organization carrier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self education, self management and self service, which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healthy growth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Howev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themselves determine the traditional class construction guidance mode has not adapted to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lass construction work. This paper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graduat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las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put forward to participate in the experience activity boost on the whole process of class construction mode, namely in the establishment phase to be guided in the development stage to provide a platform, and make good use in the mature stage.
Key words graduates; class construction; participate in experiential activities
研究生班级的建设对研究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但在实际工作中,研究生作为一个文化水平高、民主参与意识突出、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的群体,加之群体内部年龄层次差异大、生源结构复杂、学习生活习惯不同等特点,研究生班级往往缺乏活力和凝聚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作为行政事务的通知工具存在,无法真正发挥研究生班集体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本文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开展“研究生班级建设情况调查”,借以了解开展研究生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50份,回收有效问卷890份,其中758份来自硕士研究生,132份来自博士研究生。调查内容包括班级设置情况、班级制度建设、班级活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和主观评价等。
1 研究生班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制度建设不完善,过程不透明,执行不到位
班级制度不仅是班级建设水平的标志,而且是班集体得以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有力保障。在调查中,39.66%的研究生认为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可以积极推动研究生班级的管理和建设,34.88%的研究生认为完善的制度需要强有力的执行力才能达到效果,仅有5.09%的研究生认为班级管理制度对班级建设没有任何影响。但是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仅有19.17%的被访者所在班级的班级制度健全并得到了严格的贯彻实施。而表示自己所在班级有班级制度的研究生中,仅有19.03%的人积极参与了班级制度的制定,其他人或从来没参与过,或仅参与过公示过程,或者参与了没有发言,导致班级制度并不代表成员意愿。研究生班级制度的执行力也大打折扣,致使班级制度没有任何效力和意义。
1.2 班级活动缺乏新意,参与度低,活动流于形式
班级活动是班级建设的直接载体。但是研究生在经历过本科阶段的各种学生活动后,一般的班级活动如讲座、参观、体育活动等已经不能再吸引大家的注意,调查中,36.40%的研究生认为形式老套、缺乏新意是目前班级活动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有36.97%的研究生认为占用了自己的时间,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与此同时,班级活动参与度低是研究生班级建设中存在的普遍而突出的问题。调查显示,35.51%的研究生班级的活动参与度在50%~70%。参与度低又直接影响到班级活动开展的质量、影响力以及成员积极性。
1.3 班级软文化建设乏力
班级文化包含班级制度、形象设计、班级管理等,最能体现班级个性和班级整体形象。从调查情况看,研究生班级软文化建设严重乏力,仅有23.03%被访者的班级拥有统一的班级标识。在班级统一形象缺失的情况下,班级凝聚力建设失去了文化基础,班级成员不容易从统一的形象符号中产生认同感、找到归属感。
1.4 班级联络方式网络化,利弊兼具
调查中,90.90%的被访者班级以QQ群作为班级共同的展示窗口;57.19%的被访者采用短信或电话形式与班级成员进行联系;66.07%的被访者采用飞信、QQ等网络工具与班级成员进行联系。这种网络化的联络方式既有优点也有着对班级建设不容忽视的弊端。
网络、电子通讯方式可以即时、快速、便宜地与班级成员进行跨时空、跨地域的联系,这解决了研究生群体因学业繁忙、经常出差等问题对成员间联络造成的麻烦。但是网络、电子通讯工具的共有弊端就是,容易疏远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信息误读、情感淡化。网络的人―机―人的传播模式,让班级成员之间的印象仅停留在了文字、语音等抽象符号上,很难加深成员之间的了解和情感。
2 影响研究生班级建设的因素
以上问题的产生存在着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研究生群体的特性和班级建设之间的矛盾、研究生学习生活群体和班级划分群体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的交叉影响,导致研究生班级凝聚力建设困难,班级活动组织乏力等根源性问题。
2.1 研究生群体与班级建设之间的矛盾
(1)研究生群体特性和班级建设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在研究生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基本稳定,价值取向呈多元化,注重自主自立意识、竞争意识、开拓创新意识的培养,并崇尚务实,讲求实际,对自己未来的设计较为重视。另一方面,研究生群体的年龄差异大,部分研究生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群体内部个体差异大、心理发展不平衡。这容易导致研究生组织纪律松弛,集体参与意识淡化,不愿意接受统一的集体行动。
(2)研究生学习生活群体和班级划分群体之间的矛盾。目前,大部分高校采取以年级横向建立研究生班级――学生入学时间、毕业时间相同,便于行政事务上的管理;也有利于不同研究方向同学间的交流和学习。但是以科研学习为重的研究生往往在实验室、课题组的时间较多,这又导致班级功能弱化为通知发放等行政功能,部分同学游离在班级外部。
面对此类问题,部分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人员提出了研究生班级纵向建制,即将同一导师和实验室(或科研组、课题组)的研究生划入同一班级。纵向建制虽然能够加强成员间的交流,但是这种建制必须充分发挥导师在其中的指导作用,而且不利于成员的对外沟通交流,同时会降低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
2.2 研究生班级活动经费多来源于个人
调查显示,74.83%的被访者班级的经费来源于同学上缴的班费。这种收缴班费的形式存在着经费数额不稳定、收缴花销不透明等问题,也容易让班级成员因班费开支对班级产生抵触。针对班费问题的调查中,68.43%的研究生认为经费有限是目前班级活动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而且比例高于其他选项;23.71%的研究生会因为“费用自理,加重经济负担”而不愿意参加某项班级活动。尽管班级建设情况和班费不是正相关关系,但数据说明班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班级的建设。
2.3 班级日常工作缺乏系统性指导
在本次调查中,31.12%的被访者所在班级在日常工作中无人给予指导;43.71%的指导来自于辅导员,24.61%来自于高年级同学,21.35%来自于导师;无人指导的班级占到了被访者的近1/3。从结果可以看出,给予班级最多指导的是年级辅导员老师。单一的指导通道一旦不畅通,将造成班级建设无方法和经验可依,容易偏离思想政治教育主线。
3 将体验式活动引入研究生班级建设全过程
3.1 班级建立阶段
一是通过活动,树立班级意识。在开学之初即班级建立之初,以研究生新生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性活动,让研究生在活动中尽快熟悉自己的班级成员,有一定的班级集体感,帮助研究生班级迈出集体建设的第一步。二是通过项目,确立建设目标。由于研究生个体差异大,班级建设缺乏主动性,需要有一股外力的助推和约束。可由学校层面建立“研究生班级专项建设基金”,既为研究生班级建设提供了专项支持,也可以有计划地指导班级开展相关活动。这样,将主动权交给研究生班级,可以充分发挥班级的集体创造力、在活动中提高班级凝聚力。
3.2 班级发展阶段
一是通过训练,培养骨干团队。研究生班级干部骨干是研究生班级建设的中坚力量。在班级建立之初,对于新上任的班干部要开展系统化的培训。一要让班干部认识了解研究生班级的特点和工作难点;二要培养班干部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三要培养班干部的创新能力,能够创新班级建设形式,提高班级建设水平。二是通过展示,打造示范班级。研究生班级建设没有固定的教材和统一的模式,班级取得的成绩不容易展示出来。这就需要学校为发展阶段的研究生班级提供一定的展示、交流平台,让研究生班级在展示中汇报成绩,在交流中相互促进。如开展班集体答辩会、班长论坛等展示、观摩类的活动,提升班集体成员的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活动中的经验、案例还可以作为素材进行编纂整理,指导之后的新生班级开展班级建设工作。
3.3 班级成熟阶段
研究生班级在经过研一、研二两年的建设之后,基本进入一个成熟的运转阶段,班级活动频率相对减少。此时,学校应该善于利用成熟班级的建设成果,发挥班级在就业、毕业教育阶段的作用,让研究生感到来自班级的力量和温暖。比如: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就业经验交流会;通过班级信息平台就业信息,引导班级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良好的择业风气。
研究生班级作为“组织育人”的基础组织形式,其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群体中的学风建设、软环境建设。而研究生班级一般只有二至三年的周期,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有效地做好研究生班级建设工作,学校需要根据研究生群体的特点,在体验式活动中指导研究生班级开展建设工作。同时,学校的整体引导工作还需要学院的配合,在建立阶段加以引导,在发展阶段提供平台,在成熟阶段善于利用,才能为研究生班级的建设“护航筑能”,让研究生班级在引导和指导中切实发挥班级的主体性作用,真正实现研究生班级内部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参考文献
[1] 钱广,王守伟.高校研究生班级管理精细化探索与实践.研究生教育,总第191期.
[2] 王轶,陈怡露,何晓琼.工科类研究生班级建立形式分析与探讨.文教资料,2007(2中).
[3] 吕淼华,劳俊华,郑秀娥.规模化培养条件下的研究生班级建设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04(9).
[4] 徐.涟漪式硕士班级共同治理模式.文教资料,2009(2上).
[5] 于淑华,庄岩,于德华.发挥网络优势 加强研究生班级建设――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新探索,2005(9)总第137期.
篇5
【关键词】民办院校 活动 对策
近几年来各高校为实践校园文化建设都做出过不懈的努力, 也总结了许多经验, 特别对于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总体目标中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 各本科院校更是倍加重视, 各类校园活动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然而相对于民办院校而言,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就要逊色得多,所以必须总结不足,采取对策进行改进完善。
一、民办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现状
由于民办院校历史短, 学校文化积淀明显不足, 加之职业教育整体处于探索之中, 因此造成民办院校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缺少定数, 尤其是对职业教育基本规律和运行环节探索的全力投入,使得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成了一个并不被十分看重的问题, 相当一部分民办院校对校园文化活动根本不进行计划和设计, 可以说大部分民办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完全处于随意性和盲目性之中, 严重制约了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功能的实现。
(一)校园文化活动缺少文化内涵
目前由于民办院校学生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他们对高雅的校园文化采取漠视的态度, 加之活动指导者们对校园文化活动的认识不足, 没有针对民办院校学生具体情况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使得校园活动普遍缺少文化内涵, 现有的一些活动多是一些通俗的娱乐性活动, 所有活动都只是以一种偶然的、个别的形式为满足学生在过于呆板的生活中对娱乐的要求而进行的调节性活动, 这种活动只是让学生自己去玩、去乐, 没有引导学生去体味文化内蕴, 无法起到育人的效果。
(二)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单一
民办院校的生源中, 既有文科又有理科, 既有普通高中又有对口职高(中专), 既有中专、高中起点的生源又有五年一贯制的初中生源, 这种文化基础的差异加上一部分学生对文化内容无兴趣或少兴趣的现状, 使得民办院校文化活动指导者们感到无从入手, 为了迎合学生, 他们只是组织一些单调的娱乐性活动。殊不知, 这种浅层面缺少文化引导的单一形式的娱乐性活动, 长久延续会导致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误解, 甚至导致对严肃文化的拒绝。因此, 必须改变这种单一的浅层的活动局面, 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兴趣与活动所渗透文化内容和形式, 不仅要注重活动内容的多样性还要注意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使活动成为既包含娱乐又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活动。
(三)课堂教学与文化活动的相互渗透不够
大学校园的中心工作是课堂教学, 它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内容是必需的, 但如果仅有这一种文化形式和内容, 对于实现民办院校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却是远远不够的。素质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除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以外, 还可以通过课余时间将一些教学内容渗透到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使理性的文化内容之外, 增加更多适合于青年学生兴趣的文化内容。对于民办院校而言这一环节就显得更为重要, 因为民办院校的课程基本上都是些实用性和操作性极强的内容, 必须通过学生手脑并用才能完成, 而促使它们完成的最合适的形式就是校园文化活动, 情趣性的文化活动与课堂的理性文化融为一体, 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携共进, 从而真正实现民办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但是, 目前我们很多民办院校还是改变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只是采用课堂教学传输知识的单一模式, 从不将课堂内容引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因此, 民办院校应该把富有情趣、适合青年学生性格特点的文化内容引进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
二、民办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对策
(一)制定相关制度,构建和完善院、系、班三级校园活动组织体系
民办院校起步晚,处于转型、磨合过程,各种制度还不够完善,尤其是文化活动制度更显薄弱。因此,制定相关制度使文化活动与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工作挂钩是不可或缺的,且必须下大力气抓。校园活动相关制度的建立涉及多个方面。其中,构建和完善院、系、班三级校园活动组织体系是一项基础工作,也是开展好校园活动的有力保证。院系班三级组织体系包括院团委学生会、系团总支学生和班团支部班委会。院团学在校园活动中主要是规划、主办全院性的大型活动。每个学期应该根据国家、社会、学院的要求提出学院校园活动的指导性和建设性意见,对整个学期的活动有一个宏观的安排和策划,并结合社会、学院实际需求举办两、三场大型活动。
(二)形成校园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体育民办院校的特色,校园活动的内容很广泛,诸如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军事训练、新生入学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咨询、技能、娱乐等等。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科学合理地分成不同系列、不同层次。例如,可以分成思想教育、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三大系列,形成院级、系级、班级三种层面。可以是传统活动系列、创新系列;还可以是个人赛系列、团体赛系列等等。活动形式依附于活动内容而存在,形式的设计要与大学生的年龄特点相适应,要与他们的“体育”特色相契合,并与时代氛围、季节、场合、人数、环境相协调。多姿多彩的活动形式,不仅能增强活动意义的可接受性,满足学生社会交际、文化娱乐活动等方面的需要,还可以敦促学生求知、好胜、向上,自觉地在活动中塑造健康的人格,陶冶道德情操,发展自身素质。譬如,思想教育类的活动可以采用主题演讲、讲座、参观访问等形式;专业技能类的活动采用现场比赛或成果展览等形式;综合素质类采用“艺术节”的形式,每年每次具体内容可以不同。另外,建设校园活动离不开创新、离不开时代氛围。我们可以结合社会现实问题、国内外重大事件、重要节日、学生的急切需求等举办专题讲座、模拟招聘、信息。
总之,以发展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为出发点和归宿,是校园文化活动设计者努力的方向。实践证明,建立和完善管理体系制度,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质量、有特色的校园活动,不仅能达到寓教于乐的育人目的,而且对民办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冯清华,杨东峰.寓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增刊):168.
篇6
今年10月13日是第27个国际减灾日,xx区民政局组织各街道精心策划,紧紧围绕“提升抗灾能力就是拯救生命——老年人与减灾”主题,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活动,进一步营造社区防灾减灾的宣传氛围,唤起广大社区居民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在灾害中对老年人的关爱,向老年人群普及推广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的技能,最大限度保障社区居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确保全区安全稳定。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为了在本区范围内开展“提升抗灾能力就是拯救生命--老年人与减灾”主题宣活动,进一步推动各街道、社区的防灾减灾宣传工作,推动防灾减灾工作的向老年人普及的进程,xx区减灾委员会办公室于9月29日就向辖区内的各街道下发了关于做好2015年国际减灾日主题宣传的通知,主要目的就是让街道、社区结合敬老活动的重阳节,把老年人作为救灾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和救灾知识普及对象。各街道、社区也要紧紧围绕活动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向群众宣传减灾救灾知识和技能,宣传对于老年人在灾害发生后给予特别的保护和救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老年人自救的意义、途径和方法,使基层干部、工作人员、特别是老年人了解掌握疏散逃生的知识和技能,增强自防自救能力,提高面对灾难的应急能力,真正达到提升抗灾能力就是拯救生命的效果。
二、 形式多样、宣传到位
此次国际减灾日,本区辖区内各街道、社区紧紧围绕国际减灾日活动主题,内容多样,形式丰富。xxxx等街道通过横幅标语、樯绘展示、展板展示、宣传窗等板块集中宣传,向居民发放减灾救灾的宣传资料,向老年人宣传与老年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防灾减灾知识;段塘、望春和鼓楼等街道则是通过现场咨询、发放宣传资料、志愿者便民服务、文艺表演等活动,让老年居民熟悉避难场所及撤退路线和如何开展预防、自救、互救等技能,向居民宣传对于老年群体在灾害发生后给予特别保护和救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防灾减灾了解不清楚的老年居民,志愿者们还会耐心地对他们进行讲解。虽然活动形式不一,但宣传活动积极到位,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吸引了广大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群的参与,让居民更加了解防灾减灾重要性,提高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三、结合重阳、构筑安全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速,社区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日趋明显,老年人的失能、半失能比例不断上升。老年人由于受年龄和体能的所限,在防御灾害方面有相应的脆弱性。在此次宣传活动中,针对老年人群体的特殊性,结合重阳节敬老开展不同形式宣传活动,来向老年人群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构筑老年人的安全体系。鼓楼、南门、白云等街道通过文艺节目,用普通居民自编自唱的歌曲、越剧等方式来向老年人普及减灾知识;西门、江厦和月湖等街道通过教老年人如何使用灭火器、报警和自救来提高老年人的逃生技能;望春、段塘等街道则是通过知识讲座和咨询会吸引老年人,让他们熟知防灾小知识。同时,各街道结合今年“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的工作经验,认真进行了总结梳理,并对今后如何开展好防灾减灾工作进行了研究,对不同层次人群怎样快捷高效地应对防灾工作进行了探讨,确保国际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以有效的载体来呈现。
篇7
在这个假期中的我参加了班级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次的活动,让我感触很深。
7月31日这天,有着蒙蒙的小雨,我和我们班的几位同学,一起在裕华路上铲除小广告,在少年宫对面,有很多很多的小广告,我们拿上小铲子,竭尽全力的得来消灭他们。凉风阵阵,阴雨绵绵,可是我们丝毫不觉得冷,我们都觉得我们这是在为社会做贡献。
终于这些小广告被我们都消灭了,但是我们谁都不太高兴,因为我们想,这些小广告只是城市里的极少的一部分,这些贴小广告的人们,把城市的街道,当成自己的广告背景,这样子不是太过分了吗?
在平时骑车上学的时候,总感觉扫马路的人很讨厌,他们扫的时候尘土跑到了路人的身上。但我现在想来,这些人是应该让我们敬重的,请问在他们扫马路的时候,是谁沾土最多?我们只是今天为社会做里一点贡献,而他们是年年日日都在做。
我们身为这个社会中的一员,要学习扫路人的精神,而反对前者的做法。
篇8
摘要:为更好地推进高校的健康校园建设工作,本文以“高校与社区共建和资源共享”为突破口,在努力构建和谐、文明、安全的健康校园上下工夫,在提高校园师生身心健康、环境健康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与探索。
关键词:高校;健康校园;社区文化;共建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0-0192-01
自2008年重庆市实施“五个校园”建设以来,重庆市各级教育单位积极响应,为建设好“五个校园”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独辟蹊径,就健康校园建设如何实现与社区互动与共建做了一些探讨和努力,希望能起到见微知著的作用。
一、高校与社区共建健康校园的重要意义
社区是千家万户共同生活的场所,每个人都置身于特定的某一个社区范围,也是每个学生必须面临的“社会空间”。社区连接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发展,马克思曾说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社区中的社会、文化、教育、卫生、治安、人际、邻里关系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成长的环境和质量。加强高校与社区共建,就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而言,教育的材料、方法、工具、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因此,坚持以高校与社区互动、实现“双赢”为出发点,进一步密切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搭建高校、社区共建新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探索健康校园建设,建立高校与社区的伙伴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运用社区资源充实学校健康教育内容、提升健康教育品质,另一方面将高校打造成为社区的体育运动资源中心,为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意识提供智力支持。发挥学校与社区互补作用,从多个渠道着手,以增进高校和社会的融合度,提升学生、群众的身心整体素质。
二、高校与社区共建健康校园的方法和途径
1.建立和健全高校与社区共建保障机制
建立和健全高校与社区共建的运行保障机制主要是为推进健康校园建设创造条件,优化环境。首先应领导重视。无论是高校还是社区领导都要站在提高全民身心素质,共建健康和谐社会来认识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其次是健全组织机构。要保障共建工作的顺利进行,组织机构的健全是活动长期稳定开展下去的重要措施,是工作落到实处的关键;三是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动力和激励机制。高校与社区的共建要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就必须在运行过程中建立起动力和激励机制。
2.推动高校与社区设施与资源的共享
高校的优美校园和充足的教学资源可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健身环境。图书馆、体育馆和各类体育运动设施等可向社区居民开放,实现物质资源共享;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学校―社区”学习平台,充分利用高校教学资源,开办社区学校以建立成人继续教育机制,为社区居民提供精神食粮,进而更好的服务社区、服务社会。
3.建立健康促进干预管理网络
为保证建设“健康校园”工作落到实处,高校可与社区所在派出所、街道办、城管等部门联系,共同参与健康促进干预活动。通过加强对学校周边卫生环境的治理,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社区、派出所联合建立护校工作机制,每天24小时派出巡防队在校园周边巡视,检查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各类不稳定因素,将犯罪扼杀在萌芽状态,保证师生和社区居民的身心安全;共同创建控烟学校和社区,分三年逐步实现无烟学校(社区)的目标。
4.以社区医院为依托,走医疗服务共建之路
在高校医疗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要充分利用社区医院,建立社区医疗服务站,经常性的组织社区医院医护人员进学校开展医疗咨询服务活动,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医疗保健。高校的学生则可以经常进入社区养老院、福利院开展慰问活动,为生活无依的老人和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有利于这些老人和小孩的身心健康,推进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5.以理论为先导,开展社区与高校心理健康座谈和交流
社区、高校通过党建工作联席会和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等制度,共同学习和交流,共商对社区居民开展爱祖国、爱城市、爱学习、爱社区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校园文化进社区的方法,在社区举办图片展览、科技、艺术成果展示、宣讲等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影响和提高社区的文化品位,促进社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展与检察院、法院等兄弟单位的联谊活动,进行法制教育;通过高校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咨询室、开办心理健康讲座等方式,提高社区居民和学校师生的心理素质。
6.高校与社区联合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提高身体素质
针对目前社区居民体育能力比较薄弱的特点,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场地、器材、人力资源的优势,开办各种类型的体育培训班,尤其注意按照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延伸体育课堂。通过开展“与爱同行、快乐成长”,“小手拉大手”健身活动,吸引青少年和社区家庭参与健身;与各社区结合评选出“体育健身示范家庭”,形成以一带十、以十带百的家庭体育健身氛围。
三、高校与社区共建健康校园需解决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与持续发展的问题
高校与社区毕竟分属不同的管理体制,这种共建从某种程度上分析是建立在学校、社区单位领导自身重视基础上。随着领导成员的变化,原有的共建关系就会发生变化,如何持久有效地开展这一活动,这需要一定的体制保障,仅靠具体操作单位领导的重视和积极性是不够的,上级领导的支持如果缺乏体制的保障,共建是不可能深入持续发展的。
2.评估机制问题
目前开展的共建很多只是松散的协调共建关系,不属于各方条块管理中的实体,其绩效没有评估,做好做差都无所谓。如果将其列入高校、社区各方常规工作的评估内容,必将有利于共建工作的开展。当然,作为评估项目就必须制订评估的指标和要求,这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
3.经费问题
高校与社区共建健康校园需要经费,这是实际问题。在已进行的共建活动中,涉及的活动经费基本上是高校支出,然而高校并没有这块预算,经费只能来自公用经费,因此经费的缺乏也制约了这一工作的开展。如果把基层单位的共建列入工作目标,通过适当的形式,下拔一定的专项经费,或通过评估奖励一点,或利用现在的社区与高校调控使用,都能促进共建的开展。
参考文献:
篇9
一、举办单位
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
二、征文内容
(一)教育装备行业文化建设:
1.教育装备行业文化的概念、定义、内涵与外延;
2.装备文化与行业文化的逻辑联系;
3.行业文化建设在教育装备建设、管理工作中的定位、功能、作用;
4.教育装备行业文化、行业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与建设策略探析;
5.中国教育装备行业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特征;
6.政策、法律环境对教育装备文化形成的影响;
7.教育装备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研究;
8.中外教育装备行业文化比较研究。
(二)教育装备国际交流:
1.教育装备机构、行业协会、装备企业对外交流工作实践研究;
2.教育装备国际交流历史与发展;
3.教育装备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践研究;
4.国外教育装备技术创新、新技术应用、标准体系建
设、管理发展观察;
5.国外创客教育、STEM教育等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三、征文要求
1.主题明确,论述规范;
2.注重历史与现实考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可关注研究教育装备行业文化建设、国际交流工作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可注重微观层面实践研究;
3.文稿形式可根据选题需要灵活设定,可以是理、专业性研究,也可以是回顾性、总结性文章;
4.文章以4000~6000字为宜,征文电子版发送至邮箱;
5.为便于联系,请在文章最末注明作者姓名、性别、单位、职称/职务、联系电话、电子邮箱。
四、评价激励
(一)评选程序:活动组委会将在征文截止后组织专家评审,评审结果将在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网站、《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公布。
(二)奖项设置。
活动奖项: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
名,优秀奖若干名,组织奖若干名。
活动激励:上述奖项均有证书,并对一、二、三等奖获得者给予稿酬奖励。
五、其他事项
1.征文时间截至2017年5月10日;
2.获奖部分文稿在《中国教育装备行业蓝皮书(2017版)》《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公开发表;
3.征文内容如有研究价值,可列入下年度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教育装备研究院课题。
六、联系方式
1.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 王瀛
电话:010-59893195 传真:010-59893200
篇10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2)
摘 要: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但当前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班级成员集体观念缺乏、学风日益淡化、班级成员心理不健康等不良状况。为此,要通过分析其出现的原因,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和立德树人的要求,从主体、理念和内容、空间三方面来寻求解决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问题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高校; 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83-02
收稿日期:2014-12-05
作者简介:曾庆亮(1970—),男,江西永新人,西华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研究。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当代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SC12E014)
关于高校班级文化的概念,学者们给出了多种观点:物质精神说、意识形态说以及群体亚文化说等。在此,高校班级精神文化主要是高校辅导员通过引导班级全体成员参与集体生活、学习以及日常交往所形成的符合他们身心特征的共同思想特征、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的综合。班级精神文化集中体现为一种团队精神,侧重反映了班级全体成员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其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对班级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我国高校班级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出现了诸多问题,需要在深入分析中加以解决。
一、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历来备受高校的重视,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了发展。但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集体观念缺乏,班级凝聚力弱
当前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主体是90后大学生,他们集体主义观念缺失,班级凝聚力弱。主要表现在:首先,他们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烈,社会意识淡薄,在自我表现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其次,他们具有独立的行事作风。在各种活动中,部分学生对班级活动表现出无兴趣,与班级想要通过组织活动来凝聚大学生的目的和想法相背离。最后,网络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与网络互动频繁,客观上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依赖相对减弱。因此,当前高校学生集体意识弱的特征弱化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功效。
(二)班风学风日益淡化
90后大学生是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的重要力量,是我国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人力资源。但当前高校班级存在学风日益淡化问题,有调查显示:“在学习风气上,以及格为其学习目标的学生占56.11%,而对学习无目标的学生约占到10%。”[1]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中成长起来的90后,难以适应更注重学生进行自我合理安排、独立计划和合作学习的大学教育模式,对学习减少了兴趣。其次,大学有多种活动,学生们更愿意将时间用在参与活动上面。最后,他们主体意识强,喜欢独自学习,缺乏合作精神。这样,班级的学习风气就处于分散的状态之中。
(三)班级成员心理健康存在问题,人际关系不和谐
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主要是90后,他们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学校和家庭环境之中,自身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首先,他们大多为独生子女,受到家里长辈的宠溺,缺少集体生活并难以适应。其次,当前大学生大多是通过电话、网络来实现与他人的交往,容易与班级成员造成隔阂,选择自我封闭。最后,宿舍是班级的一个小的组成部分,宿舍成员的生活习惯、地域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容易引起矛盾,造成人际关系不和谐。
二、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存在问题与其各组成部分作用的发挥受限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高校辅导员的引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有限
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缺乏示范和引导。首先,辅导员自身面临来自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对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次,部分辅导员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和经验,难以将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缺乏相关经验。除此以外,高校辅导员对班级未形成和谐民主的精神文化建设氛围负有责任,难以使学生体验到精神文化的魅力。
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在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参与不足。第一,他们重视个人的主体意识,忽视集体意识。第二,他们的价值观多元,功利性明显。当前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深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具有实用性和功利性的西方思想和价值观的洗礼,对其主导价值取向产生了偏移。第三,他们人际关系淡薄。目前大学实施的是学分制,这加剧了学生的自我封闭。他们沉迷于网络世界,难以融入到现实的人际交往中。
(二)班级活动理念滞后,内容单一
班级活动理念滞后。班级活动理念指导班级活动的执行,而班级活动理念与现实的班级活动有一定差距。当前高校实施的是学分制,但高校班级活动理念与学分制认可所有学生在智能以及个体意向方面的差异存在距离。班级活动理念滞后,忽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班级活动内容单一。班级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源泉和动力,是班级开展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机制。高校班级活动内容单一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班会和团会内容枯燥单一,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班级活动内容开展形式单一。
(三)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空间受限
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不同场地。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网络成为高校学生除宿舍、班级和校园外接触最多的虚拟空间。当前高校开展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空间主要集中在班级、校园和校外等实体空间,利用网络虚拟空间的寥寥无几。
三、解决当前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问题的有效路径
面对当前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日益突出的问题,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要坚持与时俱进,秉承“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一)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1.辅导员要发挥“引导员”作用。首先,高校辅导员要协调处理好各方面压力,重视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说法,在集体活动中先进的思想发挥得越充分,班级就越优秀。在对高校学生开展道德教育的时候,要将学生个性的培养与集体活动相融合,一方面培养学生个性,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树立集体主义意识[2]。其次,高校辅导员要不断自我“充电”,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高校辅导员有两个基本职责,除了要在班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进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3]。因此,他们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提高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最后,高校辅导员要培养和谐民主的班级氛围。辅导员要及时把握学生动态,有效地调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
2.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于要加强自我教育。首先,高校学生要不断进行自我理想信念教育。崇高理想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柱,高校学生担负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使命,是“中国梦”的引领者和主力军。一方面,高校学生要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思想的熏陶,提高自身思想素养;另一方面,高校学生要明确自身的理想追求。其次,学生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归属与爱、交往、自我实现等都是人基本的心理需要,因此,学生要利用多种渠道,提高学习和运用心理健康知识的能力。最后,学生要主动发挥主体作用。高校学生要积极主动发挥其在组织开展班级活动的主体作用,全面参与班级活动的筹划、准备、实施和评价整个程序的各个环节。
(二)创新班级活动理念,丰富班级活动内容
1.创新班级活动理念。班级活动理念对一个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和班级活动组织者要更新教育观念,把握主流思想。首先,高校辅导员和班级活动组织者要更新教育观。辅导员在肯定学生存在主体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一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班级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其次,高校辅导员和班级活动组织者要把握主流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以班级活动帮助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后,高校辅导员和班级活动组织者要在班级活动中引入人本理念和激励理论。人本理念注重对人本身的尊重,注重对人性的正视[4]。激励理论在于通过目标激励、奖惩激励和榜样激励,激发学生积极参与[5]。人本理念和激励理论的引入,激发了学生动力,促使其把外部刺激转化为指导自己的自觉行为。
2.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需要通过班级活动来获得发展。班级活动的有效开展在于其内容对班级成员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要满足学生身心发展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需要。首先,改变传统主题班会和团会活动内容单一、形式僵化等状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质量。其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其他活动,如学术创新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专业实践活动和趣味知识竞赛等合作型活动[6]。在辅导员的指导和班级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下组织和策划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旨在使学生得到锻炼,提高团队精神。
(三)充分利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现实和虚拟空间
1.充分利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现实空间。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现实空间依然是班级文化活动开展的主阵地。除此以外,班级文化活动还需要进一步向外扩展,占领社会这一更为广阔的地域。高校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为促进青年发展而提供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和服务社区活动。
2.开发利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虚拟空间。网络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阵地,高校辅导员要利用网络这一与学生联系密切的平台,开发以高校学生为主的文化型、教育型、趣味型班级交流网站,以一种方便有效的、资源丰富的网络教育形式对高校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在高校班级文化中居于核心与灵魂地位,通过班级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班级理念的创新,班级活动的拓展和班级空间的扩大,高校学生能够认识到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乐于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朱广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杨丽艳.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10).
[3]李爱民,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实现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
[4孙剑.人本理论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工作研究,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