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建议

篇1

多年来,任丘市始终突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实施‘三化’互动,在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同时,积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城镇化理念建设农村,强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紧抓机遇,先行先试,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机制新模式。

2014年的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对农村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重大举措,、那么先让我们来说说什么是新型农民呢?新型职业农民”是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它不仅要有农业生产技术,还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科技素质和身体素质诸方面,能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使自身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它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律、讲文明、综合素质高,具有现代特征农民的总称。自2014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来,我句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90人,其中生产经营型640人、专业技能型150人、社会服务型100人。通过培训,全市涌现了一大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等致富带头人,辐射带动了周边农民,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1 开展新型农民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农民是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只有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才能形成持续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力量源泉,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1.2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

1.3 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1.4 通过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并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意义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迫切需要。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就要提高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让十几亿中国人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放心,最根本的还得依靠农民,特别是要依靠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只有加快培养一代新型职业农民,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提升,农业问题才能得到很好解决,粮食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我国正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作为基层的一名农业技术员,在深入走访农村、农户的过程中,发现农业生经营方式正从单一农户、种养为主、手工劳动为主,向主体多元、领域拓宽、广泛采用农业机械和现代科技转变,现代农业已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只有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发展才有人才支撑。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大农业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素质结构性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以妇女和中老年为主,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超过50%。60%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回乡务农。今后“谁来种地”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关键是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作为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大事来抓,通过技术培训、政策扶持等措施,留住一批拥有较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从事农业,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3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3.1 拿我市举例来说农业人口58万,农业从业人员46万,目前全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90人,认定目标309人,远远不能满足全市农业适度发展经营需求。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资金支持力度,适当增加认定数量,扩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总量,尽快形成一支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主力军,助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3.2 允许学员连年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水平。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具有发展意识、自身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已转移出去,而留守本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年龄普遍偏大或文化素质较低,对职业技能的接受能力较差,由于项目要求,同一学员三年内不能重复培训,造成部分学员职业技能水平提升不明显。建议根据农民的生产、生活、文化水平等特点,按照产业发展需求设置课程,允许有适度经营规模的学员连续进行培训,适当延长受训时间,切实提高农民的从业水平和整体文化素质。

篇2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农民的素质得到显著提高。本文阐述了培训在提高农民素质中的地位,分析了拓宽农民素质培训的渠道,并对提升培训实效提出了建议,以期对做好社会主要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民素质培训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案例。

【关键词】新农村;农民素质;培训现状调查分析

在2016年视察小岗村时强调:“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这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需要。

一、高度重视培训在提高农民素质中的基础性作用

政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推动者,是搞好农民素质培训的决定性支撑。当前,我国农业、农民面临转型的迫切任务。据统计分析,2016年,我国50岁以上农业劳动力人口占到农村劳动力人口的50%以上,面临着老龄化的严峻挑战,“谁来种地”的问题将是我国农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数据还显示,因为我国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差,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而发达国家达到80%以上。

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从2006年开始,农技部门就开始推广精量播种、中耕除草水稻牵绳定距调栽等农业新技术,但是大多数农民不愿意学习,也不想学习,致使农业新技术很难得到推广。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90%的农民没有经过现代农业培训,依然习惯于传统的耕作方式,投入大,产出小,我国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在逐步丧失。

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关键是培养高素质的职业农民,让职业农民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二、农民素质培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尽管对农民的培训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现实是,我国农民素质培训中却存在着农户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相较于种粮大户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性比较高之外,大多数农户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农户普遍认为,种地不需要啥技巧,施肥、浇水、除草都不需要啥技术,会种地就行,对农业新技术缺乏兴趣。还有一部分青年农民不愿意参加培训,是因为打工是他们唯一的收入来源,不愿意放弃打工而参加培训。而种粮大户由于种植面积大,有对技术和管理的需求,因此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也比较高,统计显示,85%的职业农民希望得到系统性知识培训。

造成农民参加培训不高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有以下几点:

一是培训内容单调、不实用影响到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农民对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培训内容单调,缺乏实用性。目前对农民的培训中,普遍存在着重复培训、低水平培训、专业设置与农民需求脱节等方面的问题。参加培训的农业、扶贫、劳动等部门的老师,水平参差不齐,讲课能力差异很大,都影响到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二是搞形式主义。许多地方为完成上级下达的农民培训指标,采取了硬性摊派的办法。有的地方通过发放肥皂、毛巾等小礼品的方式,吸引农民参加培训,有的搞虚假培训,只要在“培训登记表”上添上自己的名字,就算参加了培训。还有的地方照本宣科,撒胡椒面,什么都涉及,什么都讲不透,农民也听不懂,使得培训失去了其应有的严肃性和应有的价值。

三是培训时间间隔周期过长而且时间过短。由于对农民的培训政出多门,造成资金分散使用,一般实用技术培训一年只搞两次,每次只有一天的时间,留给农民消化知识的时间很短,使得培训很难达到培训效果。

三、拓宽渠道,切实提高农民素质培训的效果

我国幅员广阔、各地自然条件、区域文化不同,农民对知识、文化的需求存在着巨大差异。必须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形式,发动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农民素质培训。

一是发挥各级职教中心的主渠道作用。把目前分散在各个部门的农民培训资金统一起来,由县级职教中心统一实用,由职教中心根据季节的变化,统一聘用专业教师对农民进行常态性培训,缩短培训间隔周期,增加每期培训时间。培训内容不仅包括农业新技术,还包括文化素质培训,真正发挥好各级职教中心在提高农民素质中的主渠道作用。

二是发挥好各类文化馆(室)、图书馆(室)等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面向包括青年农民在内的广大农民,利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技术,建立县乡村三级网络,通过文化书屋、网上课堂、网上夜校、文化大篷车等多种形式,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传播先进文化理念,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开展移风易俗教育。

三是鼓励各种社会组织开展农民素质培训。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他们开展包括政策、技术、经营、教育、文化、电商、金融在内的专业培训。每个乡镇应根据利用元宵节、庙会、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村一级可以通过修史、修志、修家谱,举办集体婚礼等形式,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开展新风尚教育。

四是建立培训评价制度。对开展农民素质培训的机构和个人,在广泛征求受培训农民意见的基础上,进行考核评价,实行末位淘汰,对评价较高的,政府给予必要资金支持。同时,设立农民提高素质奖由政府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发农民学技能、学文化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就业创业培训;经验;不足;意见建议

近年来,沂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始终把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作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执政为民、实施“民心工程”的首要任务。在这其中,就业培训发挥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和提高就业水平的积极作用。为此,我县按照创业带动就业,就业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工作思路,全面提升城乡劳动者的就业竞争、职业转换和创业带动能力,为稳定和促进全县就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农民工、新成长劳动力训练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围绕这些问题,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专人深入企业、学校等基层一线,对全县就业与创业培训情况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

一、全县就业与创业培训的现状

沂源县是农业大县,地处山区,总面积1636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结构不够合理。全县现有农村劳动力27.8万人,受过专业技能和创业培训的人员仅占8.1%。

从2009年我县制定《沂源县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五年规划(2009-2013)实施方案》以来,全县培训人员总量逐年提高,培训机构培训能力逐步提升,培训形式日趋多元化,培训专业( 工种)日益完善,由最初的几个基础专业发展到现有的十几个专业。培训内容丰富、成效显著,始终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要求实践到日常培训中,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

二、全县就业与创业培训工作的经验及做法

沂源县坚持培训、鉴定、就业、创业相结合,逐步完善一体化服务,做到推动本地优势企业发展与培训工作相结合,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参加就业与创业能力培训,给予培训政策和补贴,为稳定就业、扩大就业、体面就业、尊严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加强培训体系建设,组建高素质培训队伍。实行培训、鉴定、就业为一体的工作机制。将就业训练中心、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纳入县劳动就业办公室统一管理,培训工作以就业办公室为主导,以县就业训练中心、县职教中心和标榜培训学校为基础,建立了一只素质高、业务硬的培训教师队伍,保证培训走在前列、落到实处。

2.完善工作考核体系,加强日常监督管理。按照“便民、利民、服务向基层延伸”的原则,通过相关部门单位领导干部联系镇、社区方式,定期上门督促、指导、协调,着力解决平台规范化建设、培训等方面的问题,畅通了培训工作渠道。将政府目标责任考核细则中加入与培训相关指标,建立了日常考核督查体系,落实培训工作。

3.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做好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大力宣传技能扶贫招生政策,组织技能扶贫招生报名1600人,其中有1380人被山东省水利技术学院、山东煤炭技术学院和淄博市技师学院录取,真正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招生目标。

三、就业与创业培训工作的主要矛盾

在顺利实施就业与创业培训工作五年规划的过程中,也存在较为突出的矛盾,主要包括:

1.受体制的影响,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新成长劳动力的培训难度大。高校毕业生进入实习期以后要推向社会进行实习,回原籍报到的毕业生逐年减少,2012年沂源学籍毕业生约计4500人,回原籍报到仅500余人,难以有效组织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和创业培训。

2.机制不够健全,难以有效组织外出农民工参加培训。沂源县是劳务输出大县,输出形式是以建制性输出、连带输出为主,但务工时间不固定、地点不稳定,同时外地用工单位没有建立务工人员与培训相关的准入条件,使得培训在农民工群体中不能引起重视,削弱了本地就业培训效力。

3.培训鉴定专业(工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沂源县企业类型多,涉及专业技术岗位多,使现有培训鉴定专业(工种)不能全面覆盖各类技术岗位,与实际岗位需求不符,为新成长劳动力培训的全面推进增加了难度。

四、进一步做好就业与创业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外出务工人员所在的用人单位要将农民工技能培训纳入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组织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产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必要的转移就业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培训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用人单位招收农民工应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

2.拓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领域,满足劳动力市场发展需要。规范、完善以市场需求为主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建立市场、题库、鉴定相衔接的运行机制,重点抓好目前各企业、人力资源市场中新出现的、群众比较关注的新职业、新工种、新技能的技能鉴定工作,并适应社会职业变化和市场需求,开发新的技能培训教材、技能鉴定题库,逐步做到为所有需要职业资格证书的劳动者提供认证服务。

3.进一步加大培训人员的补贴支持。落实好以人数和专业(工种)为主要根据的培训补贴政策,鼓励劳动者积极参与就业与创业培训,让培训补贴惠及广大劳动者。对完成培训人员,在鉴定合格后,可给予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扶持的优先权,促进培训人员就业和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4.注重以培训质量优先的培训业务开展。用高质量的培训效果带动就业和创业,不唯人数论,在落实培训补贴政策和保证培训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培训能力,加大培训任务。针对特殊专业和工种,严把安全关,将高标准、高要求贯彻始终,训练一批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

篇4

    为此学校提出农机普及技术进村组、农机实用技术进镇村、农机知识更新培训到市校、继续教育到省市的培训思路。(1)因地制宜,普及农机知识。针对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低,种植随意性大,把种田当副业搞,对新技术、新知识认识度不高的现状,学校加大信息宣传力度,送教进村组,让农民了解农机主推技术,合理使用农机。(2)突出重点,培训农机技术。对有初中文化、年龄50岁以下的农机手、种田大户、农机合作社成员,让他们参加阳光工程、获证奖补等培训班,学习农机集成技术。近三年全市共有2320人经过培训取得初、中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成为新型职业农机手。让持有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到省里参加培训学习,近三年共有39人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复合型农机人才。(3)以赛促练,提升技能水平。农机技能竞赛结果代表本地区技能培训质量,也反映职业农机手的水平。在省、市农机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该市1名选手荣获“江苏省农机系统技能标兵”“扬州市劳动模范”称号;在扬州市2012年“全球通杯”农机行业技能竞赛中,该市4名技能选手取得“全能第三,3个单项第一”的好成绩。

    2存在的不足

    高邮是农业大市,农作物种植模式多,近三年,在本地区农机技术推广过程中,出现“三多三少”的现象:参加培训的农民多,自愿参加技能鉴定的农民少;从事单一农业生产的农民多,从事规模种植的农民少;掌握简单农机技术的农民多,掌握复杂农机技术的农民少。培育职业农机手的道路还很长。原因如下:(1)农民学历不高。农民实用技术是建立在科学有序的基础上,是收获、耕作、栽插、植保等环节机械化技术的综合运用。大部分参加培训的学员不是年龄偏大,就是学历不高,又不长期坚持参加学习,农业机械的使用率不高,收入不稳定。(2)种植效益不高。受田块、种植模式等因素制约,种植效益不高,导致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民不愿种田,老人和妇女成为种田的主体,先进的农机技术推广成效不明显。(3)培训机制不灵活。很多参加培训的农机手缺乏长期学习热情,技能操作考试还可以,遇到理论考试就“头痛”。所以,参加培训的农民多,成为职业农机手的不多。

篇5

关键词:人才强县 战略实践

一、茌平县“人才强县”战略实践经验

茌平县地处鲁西平原,一无能源秉赋,二无沿海优势,三无较多历史积累,2002年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527位。但是到了2011年,已在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至91位。总结茌平县由“欠发达”到“百强县”的跨越式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锻炼和培养了一支“负责任、敢担当,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1.着力打造人才聚集高地。第一,县财政每年列支50万元设立人才奖励基金,对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进行奖励。第二,除支柱企业每年吸纳有一定技能的大中专毕业生外,每年有序开展教育、卫生、事业单位、村官等就业安置招考工作。第三,建立柔性人才机制,对外来人才提供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十大优惠政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目前,全县与98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2位院士、30多位高工、160多位“紧缺”专业技术人才与茌平“结亲”, 组建了信发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和齐鲁、华鲁、金号等3家省级科研开发中心。

2.多种形式培育人才,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人才就是积聚财富,就是培育发展后劲。第一,建立人才库,累计推荐企业管理人才80多人。第二,着力提升企业家队伍素质。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核心问题是企业家的竞争。县财政每年都安排培训专项经费近30万元,启动“百名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并与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培训机制。第三,以县委党校为主阵地,班次设置规范,完成科级以下党政干部轮训任务。第四,建立技能培训网络,实施乡土人才“绿色证书工程”,累计培训农民5万多人次,使1932位农民获得了各类“绿色证书”。

3.盘活人才资源,投身全县经济建设。第一,大胆使用人才。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观念。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在一线发现人才、锻炼人才、重用人才,对人岗不适等问题予以及时纠正。第二,以“双赢共利、风险共担”为核心,不断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目前,全县330名科技特派员与452个村结成了科技服务对子,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20个,实施科技开发项目97个,引进推广科技成果112个,引进新品种39个,带动农户5.5万户,人均增收883元。

目前,茌平县各类人才共计22899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4.1%,与发达地区相比,人才占有率仍存在一定差距。

二、对“人才强县”战略实践未来发展的建议

1.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引才。第一,进一步优化环境,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吸引人才。茌平县要真正吸引人才的关键就是为人才提供广阔的成长发展空间和事业平台,让英雄有用武之地。第二,在大中专毕业生招考方面提出以下建议:(1)在招考前征求人才需求计划,尽可能挖掘岗位需求潜力;(2)对于愿意来茌平工作的,或我县急需、紧缺的人才,可逐步放宽地域限制条件;(3)可设定专业限制条件,或增设面试环节,力争把最合适的人吸纳到最需要的岗位上去;(4)及时招聘信息,使人才招聘工作常态化。第三,抓住国家鼓励人才下基层的机遇,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多形式吸引高级人才。第四,探索更加开放、更加适宜的柔性人才管理原则,利用传帮带等多种形式较快地培养起本土的人才队伍。

篇6

科技兴农是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农村图书馆在为农村经济服务时要因地制宜,通过科学的广泛传播,引导农民转变观念,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科学致富道路。我国人口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建设好农村图书馆,就给广大农民提供了一个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的基础平台,在这里以先进文化对农民进行有序地指导,使他们在这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展示不同的兴趣爱好,各显其能,各得其乐,具有深远的社会效益。

一、我国农村图书馆建设的现状

1.农村图书馆发展缓慢且极不均衡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相对城市而言,农村文化建设比较落后,农村的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农村图书馆半数以上分布在南部沿海地区,中部各地区间农村图书馆的发展差异较大,而西北西南各省区,农村图书馆发展缓慢,大多数地区还是空白,由此可见,农村图书馆不但数量缺少,而且发展也不均衡。

2.农村图书馆的发展速度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农村图书馆建设滞后,满足不了农民的需要,导致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种种不良风气乘虚而入。不信科学信迷信,不读文化科技书籍念佛经,不建学校建庙宇等现象,直接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我国农村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经费短缺,严重制约农村图书馆的发展进程

经费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这在我国县、乡镇图书馆事业尤其是农村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尤为突出。由于相关部门重视不够,大多数地区财政拨款相对不足。调查表明,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多数图书馆设备年久失修,藏书陈旧。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和职能的发挥;另一方面,由于出版物数量激增,价格猛涨,致使许多农村地区图书馆购买力下降,图书的质量和数量都不能满足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需求。

2.农村图书馆体制机制问题

馆藏不足与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业务知识,使得乡镇图书馆只能勉强应付人们的消遣需要,只能借借还还,无法开展对当地公众的教育与培训、专题服务等工作。在目前体制下,宣传和文化部门、掌管图书馆人权财权的人事和财政部门、图书馆部门之间关系呈现畸形状态,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与借阅手续,加之缺乏现代的设施设备和服务手段、服务方式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村图书馆事业的向前发展。

3.相关人才培训滞后,专业业务人员缺乏

由于历史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培养的图书馆方面的人才依然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地区图书馆建设事业的需要,其他培训机构又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人才质量难以保障,因此,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图书馆从业人员良莠不一。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图书馆建设的步伐,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宏伟目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4.图书质量尤其是文献价值问题突出

不少农村在组建图书馆时,因费用问题,所藏图书大多是东拼西凑地发动当地群众捐献和恳请有关单位赠送,甚至购入一些盗版图书,质量差,漏洞百出。有的图书馆已经失去了传播先进文化的职能。

三、对于新农村图书馆建设的若干建议

1.加大财政倾斜力度,缓解图书馆建设资金问题

农村图书馆建设的核心问题是经费问题,最大的难题是经费来源问题。我们必须转变目前单纯由政府拨款的形式,采用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积极筹措所需资金。包括政府拨款、个人捐赠、集体出资、社会各界资助等,可利用文化扶贫、文化下乡政策,主动与各级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以及文化等事业单位结成对家,尽可能地得到他们的捐赠和技术上的指导。

2.制定全国性的农村图书馆发展规划

应对农村图书馆的布点、规模、发展、网络建设等作出科学规划,应着重于农村图书馆的巩固提高和规模效应。规划要涉及规定藏书的数量、藏书的质量、管理的规范、功能的发挥以及馆舍、设备等硬件的投入。对农村图书馆的性质、任务、地位、组织机构、人员编制、经费来源及业务管理等方面应作出相应规定,保证乡镇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立法工作,为农村图书馆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各级政府应尽早出台有关农村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行政法规或地方性法规, 从而保证农村图书馆事业发展有法可依, 促使一些困扰乡村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难题从制度上得到解决。

4.提高农民认识,引起领导重视

各级领导和群众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图书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 认识到农村图书馆事业发展在科教兴国、科教兴农中的重要性, 并通过提高农民认识来带动农村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全面发展, 使农村图书馆在提高广大农民综合信息素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各级政府还应把乡村图书馆建设作为文明乡镇评比的重要条件之一,促进农村图书馆建设与发展。

5.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尽快提升员工高素质,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图书馆队伍

篇7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民培训;购买服务

一、农民培训领域存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

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培养造就一支综合素质高、创业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中起带头作用的农村创业人才队伍,既是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农民培训领域存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现象。

农民培训是指使农民通过学习获得相应知识和技能的活动,是培训主体对于农民进行技能训练或短期的再教育的活动,属于国家职业教育的范畴。农民培训具有准公共产品特性,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给农民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科技成果在劳作的过程中的转化、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基本能力。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和培养现代化农业生产、农村经济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农民的劳作需要更多地培训来引导,受训人群主要有农村青壮年、妇女、残障人员等弱势群体,培训内容包含传统的农业技能、农民自主创业、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培训方式实行普及型和专项培训相结合,务农培训与外出务工技能相结合,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结合,培训范围不断扩大到整个农村地区。在“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农民教育培训覆盖全国所有乡村,围绕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开展实用技术培训5亿人次,使每个受训农民掌握1-2项实用技术,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培训1000万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2500万人、农民创业培训25万人,培养具有中高等学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100万人。[1]面临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农民培训任务,显然以政府一己之力无法面对。并且与市场细分的各类专业培训服务机构比较,政府服务具有的“一刀切”与公众的个性化需求相距较远,产生“政府失灵”。面对较大的农民培训市场,具有追逐利润本能的企业,虽然具有天然降低交易成本的机制和动力,对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农民培训而言,提供动力不足,且在农民培训提供中难于避免逐利倾向,造成“市场失灵”。

在农民职业培训方面,传统的路径有两种,一是各类公办的农业院校与职业技校,二是政府主办的职业培训机构。目前,全国有县级以上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577所,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农业中专学校339所,农村职业高中4200多所。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2.2万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8.15万个。[2]以上机构是我国长期以来农民培训的主要承担者,前者主要承担长期培训任务,后者负责短期项目培训。公办机构因体制原因,难于扩大规模与增加数量以适应不断增加的农民培训市场的需求。而以公益目的而设立的民间专业培训机构从性质与路径上是适应于进行农民公益培训的。民间专业培训机构的最大优势是拥有技术人才与教育资源上的优势,虽然目前民间培训机构在农民培训领域还只是“参与”和“辅助”的地位,并且在经济资源上尚不足以支撑长期的农民公益培训,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途径可以得到经费支持,可以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培训。

二、云南中华职教社开展农民培训概况

近年来,云南省不断加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培训。民间组织在承接农民培训职能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开展了灵活多样的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校企联合培训等多种方式的培训活动。

云南中华职教社是具有统战性、教育性、民间性的职业教育团体。长期以来团结联系有关社会力量开展职业教育,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短期职业培训。至2005年以来,云南职教社立足本地实际,配合劳动就业和农业科技等部门,积极推进农民培训工作,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短期职业培训。先后为社会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50万余人次,为建设云南输送了大量实用技能型人才。“温暖工程百县百万农民培训计划”(简称“双百计划”)的实施,共有18个县(区)纳入实施方案,引进资金1798多万元,多方面培训农民职业技能。职教社还积极参与了“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百万农民培训”项目,共完成了3.87万人的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工作;承担了“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建筑业农民工培训”项目2000名农民工培训任务;实施“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万名乡村医生培训”项目,在10个项目县对1000名乡村医生开展了培训。[3]

云南职教社的农业培训温暖工程,通过科技下乡、举办现代农业技能培训班、创建“农业产业化培训基地”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2011年4月“云南省中华职业教育社农民工实训基地”正式揭牌成立的同时,红河州职教社第一期现代农业技能培训班也正式开班。在为期2个月的培训中,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培训方式,系统学习现代农业栽培技术。2011年5月,职教社与泸西县畜牧兽医局联合举办了常年存栏5000只以上规模蛋鸡养殖培训会。专家为养殖户提供了先进的养殖理念,可操作性较强的养殖技巧以及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深受当地养殖户欢迎。2006年,云南职业教育社实施“温暖工程贫困学生职业教育助学行动”。以资助家庭贫困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方式开展活动,已相继资助了2000余名贫困学生。2008年,云南职教社和昆明市农校联合举办“温暖工程班”,招收来自昭通、保山、红河、普洱等州市28个县区的350余名贫困学生接受职业教育。

三、促进政府购买农民培训服务的建议

篇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劳动力 新型农民

中图分类号:F3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014-02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这充分说明了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因此,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养出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在实践中,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广大农村存在一个很重要的也是很现实的问题:普遍缺乏“劳动力”。在劳动力越来越少的情况下,谁来充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

一、新农民的内涵及意义

在我国,农民从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长期以来,“农民”就是按照传统的方式从事耕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给人以辛苦劳碌,因循守旧的印象。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农业工人、农业管理者、乡镇企业工人、乡镇企业管理者的大量出现,农民的涵义发生了变化。许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从事工业、交通、建筑、运输业的劳动者,在户籍制度上仍然是非城市人口,但却实实在在地开始从事各种产业活动,改变了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意义上的纯农者的身份,农民具有了“农村居民”的丰富含义。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体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的分工分业有了极大发展,使大批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比较稳定地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农业经营开始日益向兼业化方向发展。虽然农民不再是那种完全被圈在土地上的纯农者,但是,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实行却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即如何去发展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民走向共同富裕。要解决这一问题,农民必须不再崇尚“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而能融入新农村的建设中,投身于农业的集约经营、规模经营,从而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必然要依靠农民,必须把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出发,对新型农民的要求简单地说就是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有文化就是要求农民掌握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能说会写、自主自强、崇尚科学、诚心友爱、知法守法。走进知识、走进文明,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懂技术就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技术素质,熟练掌握必要的生产技能和技巧,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使用技术和转岗的专业技能,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直接的动力。会经营就是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合理配置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

二、现状分析

1.现状。以太原市阳曲县东黄水镇洛阴村为例:该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推进村,2009年,全村总人口1200余人,劳动力总数520人,(劳动力指18岁~60岁从业人员,下同),其中:男300人,女220人。全村从事农业生产130人,农忙在家从事农业,农闲外出打工160人,长期外出从事其他行业230人。留守在村中的,除了十六七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外,中间年龄段的人非常少。以前说留守在农村的是:“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龄),现在,有劳动能力的妇女也差不多全出去打工了,剩下在农村的人只能说是“6199部队”了。这些老人和孩子在体力上、文化上、思想上都不行,他们又怎么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间力量?

2.农村劳动力缺乏的成因。

(1)个体经济的快速增长,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促使农村劳动力大部分从事了非农产业,而从事非农产业外出务工的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根据对洛阴村330户农民的调查,该村自2003年以来,户年收入持续增长,增长幅度达到20%。农民收入大幅度的增长基本来源于非农产业(农民劳动力从事的非农产业主要有:工业、建筑、运输、交通、餐饮、服务等)。农民非农产业外出务工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超过了六成。

(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影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发展的增收幅度,促使农民外出务工,从事非农产业。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构成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其价格变动直接关系农民的生产收益和对生产的积极性。近年来,由于受市场供求关系以及成本推动影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呈回升势头,且涨势强劲。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加大了农民的负担,抵消了国家惠农政策带给农民的部分实惠,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幅度,影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三、建议及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通过人(劳动力)来实现。现实的农村缺乏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新型农民,缺乏人才。没有能适应现代农业的新农民,谁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笔者认为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继续加大“惠农”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并取得了积极效果。但是,由于物价的上涨,尤其是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直接抵消了这部分政策优惠。因此,建议继续大力向农业产业倾斜,在生产资料上给予一定数量的资金补贴,以此降低农业投入成本,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农田、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投入的高低,进而影响农民增收。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筑牢农业基础,增强农民增收后劲。

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让农民融入到产业化生产的链条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市场经济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又是农业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政府要帮助农民打破部门分割、地区界限、所有制界限、发展纵向的、横向的经济联合体。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

4.加大对农民的免费技术培训力度,这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的关键。农民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术,无论搞种植、养殖,还是进城务工,他们的收入都低于有一技之长的人。农业科技人员要坚持走到田间地头,把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送到农民的手里,手把手地教会他们。政府应该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农民的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尤其要加大对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的力度,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

5.政府侧重对农服务,充分发挥政府涉农部门的职能作用。在加强对农业生产领导的同时,搞好全方位的服务。深入开展科技下乡、政策下乡、文化下乡活动。从农民实际需要出发,为他们排优解难,真正能帮助农民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解决一些制约农业发展的难题,尤其要千方百计帮助资金短缺的农户解决生产资金,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力度,确保农作物增产、增效、农民增收。

6.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要正确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一是针对群众法制观念淡薄的状况,帮助群众增强法制观念。农村要发展,稳定是前提。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帮助农村干部群众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学法守法,依法办事,使农民的生产、生活走上法制化轨道。二是针对农民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状况,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使农民群众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树立农村文明新风。三是针对部分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偏低的状况,要以“创五好、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深入开展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的头脑,使他们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转变作风,通过进村入户,体察民情,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谈心、交心活动,沟通干部与农民的思想,使干部能积极处理群众中的疑难问题和棘手问题,及时化解思想矛盾,为农村稳定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近年来,农村缺少“新农民”的现象,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不解决好“新农民”问题,对于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无从下手。

参考文献:

1.张雷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必须是新型农民.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7)

2.朱晓辉.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训的有效途径研究.西北农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4.1

3.周始杰.发展现代农业 必先培养新型农民.河南农业,2009(4)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必须是新型农民.学术研究,福建社会科学院.三明市科学技术协会.fass.省略/f

5.健全完善培养机制.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学术研讨.学会大观,省略

篇9

为了总结好今年各级工会开展女职工工作的情况,对明年工作做出切实的安排,请你们按照以下要求,结合实际,对本地区、本产业2011年度开展工会女职工工作的情况进行认真总结,提出2012年开展女职工工作意见和建议。

一、2011年工会女职工工作重点总结的内容

(一)深入实施“女职工素质提升建功立业工程”的情况

1、充分调动广大女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组织动员广大女职工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和提合理化建议活动的情况。

2、开展女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创新女职工技能大赛的情况;开展“巾帼创新业、建功十二五”(我学、我练、我能)活动情况;以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内容,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技能型职工”等创建活动的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女职工文体活动的情况。

3、开展“三八”节活动,宣传选树女劳模、女先进情况。

(二)切实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的情况

1、推进女职工维权机制建设工程的情况:推进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在企业特别是在非公有制企业签订的情况;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规范、完善、履约情况。

2、加强源头维权的情况:参与制定涉及女职工合法权益的政策法规情况;检查督促企业改善女职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减少或避免职业因素对女职工身体健康、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的情况。

3、维护女农民工合法权益情况:开展女农民工四期保护情况;在农民工中开展预防艾滋病等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情况。

(三)开展女职工帮扶系列活动情况

1、开展金秋助学活动的情况。

2、开展关心关爱帮扶单亲女职工及困难女职工的情况,开展“女职工特别关爱行动”的情况。

3、元旦、春节期间开展各种慰问活动情况;“六一”期间开展多种形式的慰问活动情况;为留守儿童做好事、办实事情况。

(四)推进工会女职工组织建设工程情况

1、推进女职工组织建设“两个普遍”,建立健全女职工组织情况:基层企事业单位女职工组织组建与企业工会组建“三同时”情况;基层企事业工会女职工组织覆盖和女职工干部配备情况;

2、加强工会女职工干部培训,建设高素质女职工干部队伍情况:开展培训的形式、内容、次数、人数;在女职工干部中继续开展“五个一”活动情况。

(五)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情况

今年在女职工工作方面开展了哪些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通过调研解决的实际问题,形成的调研报告。

(六)创造性开展女职工工作的情况

新形式、新做法、新特色、新亮点、经验材料。

二、2012年开展女职工工作的打算

2012年工会女职工工作思路、意见和建议。

三、填报相关统计表

各区(市)县总工会,产业工委(会)要按照以上要求,对照2011年《成都市工会女职工工作目标》,认真做好今年工作总结,按时填报相关统计表(见附件)。并于11月11日前发送到女职工部邮箱。

联系人:卢 焰 罗 虹

联系电话:81715095

电子邮箱:

点击下载附件:

1、女职工提素建功、帮扶工作主要数据统计表

2、女职工组织建设情况统计表

3、工会女职工干部开展“五个一”活动情况统计表

4、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基本情况报表(一)

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基本情况报表(二)

5、2011年工会组织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情况统计表

篇10

【关键词】农业职业培训 两型社会 人才素质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52-02

【Abstract】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function of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skill training on strengthening the quality of the personnel of “two-oriented society” and the writer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on the basis of explaining the quality of the personnel.

【Key words】Agricultural vocational skill training Two-oriented society Quality of the personnel

一、人才素质的阐释

人才素质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议题。加强农业职业培训是提升两型社会人才素质一个不或缺的重要指数。农业职业培训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两型社会”人才素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才素质是指人们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经过后天学习和社会实践形成的基本稳定的生理特点和思想行为及潜在能力的总称。人才素质一般可以分为身体素质、思想政治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知识素质等五个方面。农民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其素质状况对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农民所具有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水平、生产经验和技能是其改变贫困落后局面、掌握现代生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农业职业培训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对各行各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对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农业职业培训在提升两型社会人才素质中的作用

两型社会: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包含了探索集约用地方式、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深化资源价格改革;环境友好型则囊括了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定评价指标、生态补偿和环境约束政策和完善排污权有偿转让交易制度等。

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通知》。《通知》批准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在推进长株潭城市群建设进程中,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其中较关键的就是农民的农业职业培训,这是农民生存的必要手段,也是农村、农业规模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指出: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业、创收能力,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因此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培训。农业职业培训在提升两型社会人才素质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1.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改善农民文化状况。

目前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平均受教育年限短,较低的文化素质显然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而且绝大部分严重缺乏技能培训。即使有稳定的就业渠道,其技能状况业不容乐观。所以,大力发展农业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传授其应用技能是农民增收的关键。加强农业职业培训不但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缓解了社会的压力,更好地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2.提高农民的就业力,改善农民物质生活。

失业是农民面临的最大问题,近年来企业招工门槛较高,大部分需要一定的学历和技能,且企业用工对专业、年龄、文化素质等都有严格要求,而大多数的农民普遍存在着“两低”现象,即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低。企业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在不断减少,工业企业就业吸纳能力不断减弱,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农民就业安置的困难。而加强农业职业培训在改善农民生存环境的同时,农民的生活条件也会得到改观。

3.改善农民心理素质,提升农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由于长期受落后生产力的束缚,新的技术、新的发展模式难以在农民的意识中渗透,接受新事物、高素质的现代农民还较少,阻碍了农民首创精神的开拓。这种状况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在对农民进行农业职业培训的同时,由于技术是与市场的对接,开放、创新、竞争意识贯穿始终,农民更加注重品牌、高效、优质、营养、绿色意识,同时完善了农民的法律意识,加强了科技竞争的需求。

三、采取得力措施,不断提升“两型社会”所需人才的素质。

“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集约利用资源,要求农业职业培训也要节约培训成本,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弥补“两型社会”建设人才缺口。[1]

1.优化农业职业培训环境,为两型社会所需人才创造制度保障。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完善体制,把农业职业培训工作的成效列为评价和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农业职业培训工作的责任制和问责制;加大投入,出台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措施,对参加培训的农民给予适当的误工补贴,同时根据生活困难程度分成不同档次,制定分层补助标准,改善培训条件。

2.形成农业职业培训氛围,吸引农民提升自身就业技能。

做好农业职业培训宣传工作,满足农民职业培训需求,加强培训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农业职业培训中心,运用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农村可以利用地区优势来疏通农民就业渠道。如地方政府与地方有实力的企业进行联合培训、招工的方式来为农民提供就业的渠道;利用地方资源引进企业进行投资,农村产业化的过程中吸纳农民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等方法。通过这些举措农民就有了提高自身素质的动机。[2]

四、加强农业职业培训内容的多样性,增强农民农业职业培训实效。

农业职业培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农业生产,注重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艺、新农具的开发与利用;②农业产业管理,农产品的日常管理、技术维护、加工与深加工技术;③农产品市场经营与销售,主要是把握市场信息、农产品的销售。农业职业培训内容应建立在有技术支撑的基础上的农民的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应切合农民自身发展。

总之,拥有一批懂技术、会规划、会管理、会经营的现代农民队伍,是推进两型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和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