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产业园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7: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产业园规划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业产业园规划设计

篇1

【关键词】:产业园规划,新理念,规划实践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产业园规划概念

1.1产业园规划设计概念解读

产业园规划设计是介于单体设计与规划设计之间,一个有特定需求的设计,是建筑设计与规划设计的充分融合。

在做产业园规划及建筑方案设计时,提升设计的品质是考虑的首要因素,同时,还要注重生态环境、历史文脉、新的审美观念,以及人们对建筑环境质量和舒适度越来越高的要求。设计时应对企业文化,所处的地域特点,及产品的特性有充分深入的了解,注意工艺的需求,并在设计中予以体现。

1.2产业园发展趋势

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不断转型,也使园区的发展内容和特征存在以下几个明显的趋势。

1、从注重优惠政策向发展产业集群转变:从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来看,基本经历了由“单个企业同类企业集群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演变,高新技术产业只有集群化发展,才会激发出更大的能量。

2、由加工型高新区向研发型高新区转型:由于高新技术园区功能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新技术园区适合打造前端性产业链(研发、设计、中试等)。

3、从强调引进大型公司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转变:随着高新产业系统化、交叉性的增大,使得科技研发与转化的复杂性日益加大,从而大规模研发的系统风险大大增加。

4、由单纯的土地运营向综合的“产业开发”和“氛围培育”转变:产业园区的发展,未来必然应该从孤立的工业地产开发走向综合的产业开发,同样也从片面的环境建设走向全方位的氛围培育,在打造一流的硬环境的同时,加强区域文化氛围、创新机制、管理服务等软环境的建设。

5、由功能单一的产业区向现代化综合功能区转型:现代的产业发展决定了新的产业区功能的综合性,不是单纯的工业加工、科技产品制造区,还包括配套服务的各种商业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娱乐休憩服务等综合功能。

2、产业园区规划新理念与实践

2.1.1产业园规划方法及新的规划理念

1、要以产业平台构建为核心导向,不以用地性质和规模设定目标。

2、要围绕构筑高端要素聚集能力为主要目标,包括城市服务功能的配给以及宜居环境的营造。打造一个“吸引力中心”和宜居宜业的空间环境同样是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基础。

3、不仅需要考虑园区自身的利益,也更多的需要考虑园区内企业的成长性和二次成长培育。

2.1.2产业园规划实践――以航天信息产业园规划设计为例

通过对产业园发展趋势和规划新理念的研究,结合国际一流高科技园的发展经验,对航天信息产业园规划设计做深入剖析。

1、对航天航天信息产业园需求分析。

航天信息产业园项目用地位于海淀区四季青镇巨山村,项目用地规划性质为教育科研用地,建设用地面积约5.16公顷,建筑控制高度30米,容积率2.0,空地率50%,绿化率30%。

航天信息产业园定位为以信息产业的研发为主的区域总部。

(1)信息产业主要可以分为六大块,包括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网络服务等。这六个部分虽同为信息产业,但希望有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

(2)员工对各种生活设施的需要。

(3)引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需要。

(4)创建信息产业创业基地的需要。

(5)营造生态环境

(6)体现当地文脉

2、航天信息产业园总体规划

(1)功能分区与结构:生活-生产-休闲的地域综合体

本规划在功能分区与结构上强调生活-生产-休闲为一体的高技术园区特色。把创造中心景观庭院,实现低密度的生态景观园区确立为本规划的核心(生态核),按功能划分组团板块,各组团之间以共享中庭形成非正式交流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及方面:

地域综合体:以六大特色产业板块为主的研发区和管理区,是主要企业的主要生命力所在,利用景观中庭,形成相对独立的企业板块。即实现了资源共享,高效运转,也为板块产业的独立运营打好了基础。创业园区高为院校创建研究基地提供条件,同时弥补园区人才不足之劣势,发挥地价便宜和区位优势。

娱乐和休闲区:位置在地下一层,结合餐饮等配套设施设计。

交流场所:含会展中心、接待中心、培训中心围绕中心景观庭院,环形排开,既有信息园的时代特色,又充分体现了本园区的自然特点。庭院景观环境设计又结合企业文化和风水格局,使整个园区具有藏风聚气,山环水抱的祥瑞之气。

3、 交通模式:人车分流,立体交通

本园区的两个主要入口确定在巨山路和南侧规划道路上。整个园区通过一主环路贯穿,环路的设计实现了人车分流互不干扰,避免车流穿越办公区和居住生活区。综合体以弧形的造型从地面缓缓升起,如同凌空架设的虹桥,让研发办公中心悬浮其上,使人行与良好的景观和生态体验相结合。

建筑内部交通围绕庭院展开,通过中心环廊使立体交通组织为一体,使用上可分可合,沟通便捷。

建筑整体由地上七层和地下三层组成,总建筑面积142900平方米,通过合理地规划设计,在这样一个容积率较高的地块上巧妙地实现了建筑的低密度和景观环境的最大化。

5、结语

从1951年Fred Terman 倡导在硅谷创建"斯坦福工业园"以来,目前世界上已有近千个,中国也已有53个国家级和58个省级高科技园。我应该说,任何一个成功的高科技园都不是刻意规划和设计出来的,所以,本文从研究高科技园区的发展趋势出发,探讨规划设计一个更符合时代要求、人性需要、更能发挥个人和企业创新潜力的优美、高效、舒适、健康的工作、生活和娱乐场所。

参考文献

Castells, M. and Hall, P., 1994. Technopoles of the World: The Making of 21st Century Industrial Complexes. Routledge.

Saxenian,A. , 1994. Regional Advantage: 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

篇2

关键词:科技园区;规划设计;问题;原则;措施

随着科技以及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科技园规划设计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历史文化特点。

1 科技园区的概述

科技园区指集聚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园区,其是区别于传统产业园区,是一种集科技、经营等多方面的产业园区。当前基于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发展新兴产业以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需要建造更多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在科技园区规划过程中,其用地类型比较复杂,包含各类用地性质,有工商业用地性质以及混合用地性质等;科技园区中的建筑类型主要为写字楼、研发楼以及高科技生产厂房等。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不断加快,加强科技园区的建设已成为实施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策略。

2 科技园区规划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科技园区建设的日趋重要,必须提高其规划设计水平,但是目前科技园区规划设计还存在诸多问题:(1)基于科技发展快速的特点,其用地规模较难确定。如果规划太小不利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如果用地规划太大,高科技产业规模很难在短期内形成。(2)高科技园区就业人口估算问题。科技园区相对于传统工业园区,其工作人口密度及配套等需求,如果依据经验估算,会导致项目定位的错位。(3)基于高科技产业园区人口密度集中的特点,其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如交通拥挤、停车场地不足等。(4)高科技园区内的企业属性不同,各企业的建筑风格要求也不一样。使得规划设计不统一。

3 城市科技园区规划设计的要求

3.1城市科技园区的整体规划。城市科技园的整体规划设计要求其建筑具有空间构成简洁合理、可识别性强等特点。比如建筑需要具有层次丰富的园区空间,并且需要具有现代化及高效特征的内部使用空间。同时合理应用景观以及自然光,提供高质量、舒适、环保的办公以及生活空间。运用开拓创新的设计理念,将城市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成为一座真正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的综合型区域。高科技园区的整体规划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项目,合理布局,采用不同的建筑形式与不同企业类型相匹配。

3.2城市与科技园区的和谐统一。城市与科技园区的和谐统一是指依靠城市化发展的进程,科技园区在规划和设计上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下共同建立起来的一个和谐共存的系统。

城市与科技园区的和谐统一,需要从科技园区的功能性方面进行考虑,需要以城市文化作为科技园区规划设计的主导方向,强调科技园区规划设计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并且基于城市本身的地理空间特点,城市科技园区与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对于城市科技园区规划设计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因此在进行城市科技园区规划设计之前,需要对其发展空间以及发展模式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充分考虑到城市的就业人口、文化程度、产业结构、建筑风格以及经济水平,综合考量科技园的效益以及城市的整体环境。

3.3科技园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科技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可以表达为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会影响后续发展。并且需要通过以生态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条件,并且最终实现城市科技园区整体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科技园在规划设计时,所遵循的最最主要原则就是实现与城市的相互融合,共同稳步的进行可持续发展。因此科技园在规划设计之初就应该严格贯彻落实生产、生活以及生态三大方面的协调发展,坚持环境建设与功能建设的同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理想的工作、生活环境。规划设计中充分利用周边区域的自然条件以及自然资源,体现于自然的共生、与环境共存的绿色生态理念。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渗透、融合、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以及建筑材料,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科技园区。

4 加强城市科技园区规划设计的措施

4.1加强城市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基于城市科技园区的具有科研、教学、生产的综合性特点,其在交通以及各种生活配套设施等方面上往往落后于科技园区内的产业发展。为了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城市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中政府必须积极参与,并且需要结合城市规划的要求对城市科技园区进行长远规划,从而使市政方面的基础设施以及公共设施能适应城市科技园区的发展。

4.2城市科技园区规划设计必须结合地方特征。城市科技园区规划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城市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必须结合当地科技产业项目的特征,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科技园区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比如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科学城,印度班加罗尔等世界著名的城市科技园区,然后结合当地地区产业特征,对科技园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发挥当地的科技产业特征,从而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高技术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提高科技园区的竞争力。

4.3园区定位从地方科技产业走向国际。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形成,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得我国大部分科技园区的规划建设显现国际化趋势。很多发达国家的研究机构和大型国际企业在科技园区设立分支机构,并且有些大型国际企业与当地特色企业进行合作建立科研单位以及建立生产加工基地等。据相关统计,目前中关村科技园区吸引了将近100多家的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内设立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科技园区的定位将从地方科技产业逐步走向国际。

4.4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模式逐步向 “园中园”或专业园方向发展。过去在政府推动下建立的科技园区,基于科技发展快速的特点,在科技园区初期规划设计过程中,其规划范围通常大于实际建设面积。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科技的进步发展,使得很多项目需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得科技园区初期的规划设计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因此科技园区内部会分化出多个专业园,并且基于个园区的专业自成体系,形成了“园中园”或专业园。例如中关村科技园区内部的软件园、生命科学园等。

5 结束语

城市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在对城市科技园进行规划设计时,需要紧密围绕城市发展的功能。城市科技园区规划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给人类提供更加亲近自然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同时城市科技园区规划设计的意义也是为了实现城市与现代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毅;刘力.科技产业园区规划新思维[J].城市住宅,2009

[2]郑云凤.城市高新区视觉识别系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篇3

关键词:合肥创意产业创意产业园创意人群动漫产业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在当今时代,知识经济成为主导经济,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而文化产业则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许多国家都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点的有效途径。合肥作为中部地区大城市,也正尝试以创意产业来推动城市的发展与建设。所以,深入研究创意产业园规划对策,指导创意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创意人群对空间环境的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1研究背景

创意产业园规划应以人为本,既重使用空间的内需性和科学性,亦重视互动空间的情景性及灵动性;既重产业流程的专业性、特质性,更重艺术创造所需的个人性和多维性,本文以合肥高新区动漫产业基地规划入手,探索适合创意人群发展空间环境,以促进合肥高新区创意产业的快速成长。

1.2研究意义

利用合肥充足科教资源优势,发展创意产业,推动合肥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市经济健康转型以及提升合肥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3国内外创意产业园案例研究

1.3.1首尔数字媒体城

首尔数字媒体城位于首尔Mapo-gu城的新千禧城内,距离首尔国际机场30分钟车程。2002年5月开工建设,2010年底建成,总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以传媒娱乐为主题,集合研发、生产、销售、培训等[ 转载: 创意产业园发展模式案例]。预计将创造27万个就业机会,每年120亿的收入。

1.3.2香港数码城

香港数码城占地360亩,总建筑面积约53万平方米,于1999年9月开工,2004年落成。主要以信息科技、信息服务及多媒体创作为主题。其成功因素主要有政策导向、市场需求、国际化管理水平、资源共享机制等。主要设施:甲级写字楼、数码媒体中心、咨询资源中心、会议及展览中心、零售及娱乐中心和星级酒店,其在外型、材料、装饰方面极具特色,档次颇高,耗费巨资。

1.3.3上海张江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张江文化创意产能也基地作为上海首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已经成为国内最具活力和创新能力的产业基地之一。位于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内,占地450亩,2004年8月开工,距离浦东机场21公里,虹桥机场25公里。

园区产业定位:网络游戏、动漫绘画、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和高科技影视后期研发设计制作等。入住企业:美国艺电、盛大网络、第九城市、网星游戏、CORE、矽幻科技、创新科技等。

1.3.4启示

(1)规划先行。动漫产业园建设之前,应高标准地做好园区规划,为园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规划中,应注重将动漫产业与旅游业、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

(2)园区建设应注重服务设施的完善。环境是吸引企业和人才的重要因素,特别对于创意产业来讲,更需要自由、舒适、优美的环境。也只有环境好了,才能留得住企业。像以上几个园区建设的公共服务平台、配套居住区、会议中心、宾馆、娱乐场所等等,就很有必要。

(3)园区发展应注重人才培养。要充分利用周边高等教育资源,使学校能够因材施教,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同时,可与国内著名院校、服务机构联系,合作实施人才培养。像南昌动漫产业园等,还建立了动漫培训学校,老师不仅教课,还带领学生做项目,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学生一毕业,就可以立即投入工作。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政府应创造环境,提高企业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

2实证研究---合肥高新区动漫产业基地规划及规划研究

2.1合肥高新区发展环境和机遇

合肥高新区作为安徽省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成果转化基地,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安徽省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目前已形成了电子信息、光伏产业、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以及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园区为代表的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使合肥高新区成为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与动漫产业相关的软件产业在高新区发展得尤为迅速,聚集了合肥市90%的软件企业,汇聚了大量的科技精英。

2.2合肥市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整体发展条件

从城市发展的整体情况看,合肥具备了发展创意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其一,合肥市在“工业立市”战略指导下,已形成较完善的工业体系,这为发展创意产业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其二,合肥市有着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是发展创意产业的不竭源泉;最为重要的是,合肥市现有科研院所200多个,科教实力居全国前列,高素质人才资源丰厚,具有十分明显的人力资源优势,通过合理的使用人才使其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创造财富,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2.3合肥动漫产业基地规划选址与规划原则

2.3.1规划选址

为适应新的发展,合肥市提出在高新区投资新建创意产业园,带动西部城市副中心发展的需求,合肥高新区动漫产业园的选址在大蜀山西侧,那里风景秀丽,环境优美。且有着良好景观资源优势,有利于创意产业园生长、发展的空间环境。

2.3.2规划原则

(1)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利用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资源,积极营造让创意者亲近自然的环境,这对激发创意、启发创意理念和吸引创意人才方面起到良好作用。

(2)以人为本,原生原创的原则。把园区规划成为一个有别于都市办公模式且有强烈归属感的人文魅力之城。

(3)体现集中高效集约节约的原则,结合项目功能定位和规划内容,精心组织优化用地布局,合理安排建设时序,保障产业园的集约、节约发展与高效运行。

(4)交通便捷性原则。园区内交通组织应结合园区环境特点,精心设计车行和步行交通系统,以提高园区交通的便捷性、可达性和安全性。

(5)软硬件并重原则。硬件指创意空间的建设,包括研发空间、基础设施、景观环境和服务设施;软件包括园管理体系、信息支持系统、相关优惠政策等。

2.4合肥高新区动漫产业基地规划及规划研究

2.4.1功能定位

基地将在创新环境、学术交流、产品生产、人员生活休闲保障等方面产生集群式的效应,同时全面发展基地在中介服务、人才吸引、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功能,为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和政策支持,大力推进合肥动漫产业的发展,实现动漫产业经济规模的迅速提升。

2.4.2规划定位

合肥国家动漫产业基地依托合肥市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以动漫游戏产业规划为先导,以动漫游戏产业基地为基础,建立了从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制作、营销到服务的完整的产业链条。目前已有120多家知名的动漫企业入驻,基地将开创立足合肥、面向全国、接轨海外的战略格局,形成大动漫产业链,用3-5年的时间打造十多条新型产业链,包括三维数字动画产业链、手机游戏产业链、档案数字化加工产业链、呼叫中心产业链、医疗数字服务产业链、网络虚拟健身运动产业链等。

2.4.3规划内容

动漫产业基地用地范围规划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如综合服务大厦(动漫大厦)、动漫主题科普展示中心、动漫产业办公楼、动漫衍生产品生产厂房、软件研发中心、公寓以及配套的公用设施等。提供公共服务,特别是为企业服务建立技术共享平台。

2.4.4设计理念和策略

项目规划宗旨是满足创意群体的需求,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建立一个以研发办公为主,配套完善文化娱乐和商业服务设施,营造集创意研发设计、展示交易、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复合型创意产业园区,将该园区打造成人才集聚区、产业集群区。为此我们提出以下规划设计策略。

(1)以多样化为主题,营造有弹性的公共活动空间。

研发办公区呈组团式布置,满足创作空间形式灵活、多样和富有活力。在动漫产业基地内结合园区功能分区,设置公共服务渲染平台、动漫研发中心和动漫制作工作室等类型的办公研发空间,涵盖园区内所有的科技研发、生产制造等活动,逐步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营造舒适的、富有弹性的工作空间,为不同领域的创作者提供共同利用的交流场所。

(2)创意产业园核心要素是创意人群。

在创意产业园建设之初,主要依靠引进外部人才,随着创业产业园的发展成熟,应建立起自己的人才培养机制与设施。考虑到企业的今后发展,需要配建创意体验中心、教育培训中心等设施,搭建一个展示与生产的平台,发挥宣传与推广的作用。

(3)建设高端的商业服务和培训交流配套设施服务平台。

动漫产业基地内必须配套相应的商业服务设施,为创意人群提供日常需求,如购物、交往活动等,又要有高品质的休闲生活空间。还应设置金融服务、会所、高档酒店、便利店、餐厅、公寓和宿舍等,为创意活动的产生和创意产品的销售提供空间载体。

(4)建立高标准的公共绿地和文娱康体设施来提升创意人群的生活品质。

文娱康体设施建设有助于创意的迸发与形成,作为创意的集聚地,高品质的文化娱乐设施不可缺少。在动漫产业基地规划内,不仅提供包括图书馆在内的文化设施,还要结合室外活动场地提供酒吧、篮球场、网球场、咖啡厅、茶座等休闲娱乐设施,寓工作于生活中,突出体验感受。

(5)营造高效、安全、便捷的交通与怡人的步行环境。

便捷、高效、多样的交通系统增强园区与城市的联系以及内部各个功能区的联系,包括车型交通、静态交通、步行今天及各交通系统间实现有机联系及转换,实现畅通的交通组织网络。在动漫产业基地内,设计采取“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模式,车行交通采用通达式环道连接各种功能区域,便于输送创意产品;人行交通则以步行道与园区节点广场、集中绿地相结合,营造宜人的户外交往交流空间;静态交通组织设计应是集中和分散布局的模式,为园区活动提供最便利的条件,基地内的道路和路网以步行道和林荫道为主,在道路两侧设置大量的绿化和景观,来提高园区的整体环境。

(6)建筑设计

动漫产业基地内建筑类型分为研发办公楼、集体宿舍、餐厅和公共建筑三种类型。研发建筑统一以简洁大方、素雅的灰色现代建筑为主要风格;研发楼主要以大空间办公为主,便于分隔;集体宿舍则通过阳台和外墙的处理,体现个性需求;公共建筑以基地内地标建筑为标准,形成较为个性化的造型,结合绿地环境,形成标志性园区景观。

2.5实施效果

动漫产业基地于2008年12月开始建设,一期两栋楼约5万平方米已于2009年11月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其余50万平方米建筑2012年底已实现全部建成投用。动漫产业基地总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其中研发办公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还配套有单身宿舍和食堂,容积率2.1,建筑密度23%。

发展至今,基地内已有多家企业以其高含金量的作品,在国内打响品牌:原创漫画图书《三国演义》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原创动漫重点扶持项目图书类第一名”;《黑脸大包公》先后在美国麒麟、日本大富、台湾正东等电视台热播,并与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电视签署了播放协议。

3结语

合肥高新区建设完善合肥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初步培育和完善合肥市动漫产业链,吸引大批动漫企业入驻;构建动漫产业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动漫产品展示、动漫信息交流与培训、动漫体验中心等动漫企业孵化服务平台;引导合肥本地动漫企业依托于安徽出版集团强大的数字出版优势,与出版传播载体形成有机结合,使产业合作关系和商业运营模式相对成熟,积极促进动漫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洪涛. 基于区域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D].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8(09)

[2] 肖雁飞. 创意产业区发展的经济空间动力机制和创新模式研究[D].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

[3] 褚劲风. 上海创意产业集聚空间组织研究[D].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8

[4] 胡小武. 创意经济时代与城市新机遇[J]. 城市问题, 2006(05)

[5] Forida R. The Rise of Creative Class[M]. NewYork: Basic, 2002

[6] 王建新.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初探――以义务为研究对象. 人民论坛

[7] 王美玉. 动漫产业: 在脆弱中迎接朝阳[N]. 中华新闻报, 2005

[8] 张裕. 上海创意产业呈集群化发展[N]. 文汇报, 2005

[9] 张京成.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9),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 3

[10] 林艺鸣. 发展创意型经济 建设创新型新疆[J]. 昌吉学院学报, 2007(06)

[11] 巫勇.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兴起与城市设计策略[D]. 合肥工业大学, 2007

[12] 耿斌. 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开发特征及规划对策研究[D]. 同济大学, 2007

篇4

关键词:校园 新形势 开放 共享

中图分类号:G6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大学校园空间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在如今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多学科相互交叉、互相影响 对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尝试探讨新形势规划理念指导下的大学校园变化。

第一章大学校园规划面临的新形势

大学校园作为城市中具有特定功能的组成部分,对于所在区域乃至整个城市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我国大学产业迅速发展,办学模式、组织模式、投资模式和大众认知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地影响着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

1.1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

校园的变化源自校园功能需求的变化,这种变化最终导致校园规划设计的变化。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主要表现为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由培育“专才”模式转变为培育“通才”模式;教育重点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育形势多样化

1.2大学校园与城市的关系

大学校园作为城市中具有特定功能的组成部分,对于所在区域乃至整个城市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大学逐渐由以前孤立的“象牙塔”转变为城市的公众教育培训中心、高新技术产业的创业和孵化中心等。

1.3大学校园特殊的社会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对高校教育的强烈要求以及我国宏观政策的引导,各地都开始进行大批量的新校区建设,短时间内的巨大需求使中国的大学在各地出现雷同的布局,缺乏与地域以及校园自身办学特色的关联,从而丧失了校园特色①。

第二章 当代大学校园的规划理念

目前,大学新校园建设的发展势头开始减缓,大学校园的自然环境发展方向将从注重数量的增加转向注重质量的提高。大学校园的自然环境塑造主要关注整体性塑造、集约性塑造、生态性塑造、弹性塑造等方面。

2.1系统性

大学校园是一个各部分功能有机组织的系统,因此校园设计需要坚持系统的观点。其中,作为基础知识传授、学科内学术交流和学科间信息交流的校园空间,同样以系统统一的方式分布其中。不同层次的校园活动面向不同层面的参与人群,其所需的不同属性的校园公共空间也因此呈现出层次性:校园级公共空间适应了校内各学院、机构之间的交流互动需要;而各学院组团内各建筑物之间的连廊、底层架空空间②。

2.2开放性

在注重校园内部信息流通的同时注重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学术科研院所、社会企业等机构之间的科技信息互通,才能更好地保证所培养的创新科技人能与学科内最前沿的学术成就接轨。为校外专家学者、科研院所提供交流场所的学术讲堂,为社会企业提供研究基地,能为科技人员提供科研实践机会的企业研发基地、科技产业园区等不同形式的大学科技园,以及学术交流中心生活居住服务等一系列相关的配套设施。

2.3绿色设计

在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中,往往以塑造绿色校园为核心理念之一,在打造绿色校园景观环境的同时,强调生态优先原则,注重能源的节约和资源的再利用,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排放等方面的问题。首先,突出“大学园林”的设计理念,将大学校园深厚的人文气质与中国古典园林优雅的传统神韵创造性地结合,体现了新时代校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交往场所的营造等思想。

第三章 东北大学规划设计研究

3.1规划设计理念

3.1.1向内发展

规划突显出一个向内发展的校园。宿舍区与学院区独立成区,分布在校园用地,具有高共享性的核心功能区集中布置在用地中心,引导人流的向内集中。同时,本规划分为两个轴线:中轴线以水面为主题,按照地铁线的线路,串联起校区内重要的室外交流中心和学生主要步行活动区,如校区北端的行政中心,中心区的图书馆、食堂、风雨操场、教学楼等。

3.1.2高共享性

大学校园必须是学习与生活同在、学科与学科交融、校园与社会对话、人文与生态共享的集成共存体。从宏观角度看,本规划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着重整体环境的塑造,强调城市资源共享原则,充分配合城市用地发展,与整体城市绿地格局相吻合。从微观角度看,本规划合理的学院区布局,加强了校园内学科互动和资源共享,同时,核心区公建布置适应大学向社会开放的要求。规划中集中的教学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以及集中的教研产布局为城市建设的发展作出贡献,充分体现了现代大学高共享性的新时期特点。

3.1.3突出文脉与人本理念

规划保持东北大学的规划传统,规划营造高品味,多层次的校园交流空间。注重以人的尺度和行为方式为标准来进行功能分区和建筑布局。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步行组织的原则。校区空间上创造了宜人的学习生活场所,形成优化的校园环境。

3.2东北大学总体布局

规划突显出一个由中心向外侧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分为两个轴线——自北向南的水轴和自西向东的绿轴。水轴以大尺度的水面空间为主,沿地铁线路,串联起校区内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和学生主要步行活动区,如校区北部的行政中心,核心区区的图书馆、食堂、风雨操场、教学楼。横穿校园的绿轴沿用了浑南新城区的规划布局,贯穿校区东西两大区域,给予校园自然园林特征。校园建筑沿主轴空间两侧均衡布置,四个学院位于校园四角,采用院落式布置。

3.3绿地景观规划

入口广场以硬质铺地为基调,以方形草坪及灌木树池等观赏树作为点缀,创造出简洁、大气、开敞的入口景观效果。

为了给核心交流区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其布局形式与周边建筑群体相协调,采用规则式布置,在中轴线上布置宽阔的水面,与周边建筑相互辉映,并呈大气恢弘的整体效果,水岸边配以简洁的绿化带设计,以低矮灌木和小乔木作为点缀,辅以自由式步道,更好的为师生提供交流场所。

学生生活区的绿化功能主要是为了改善局部小气候,在植物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室内采光和通风的要求,同时,在生活区内部绿地中分散设置小游园和疏林绿地,以供学生和教职工业余时间游览、休憩和锻炼。

学院教学区的绿化系统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学院建筑群围合出的广场绿地组成,另一部分是又建筑单体院落绿地组成。广场绿地设计以具有符合各学院学科人文气息的雕塑为主题,配以硬质铺地及小灌木及乔木,突显个学院学科氛围,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公共交流空间。

3.4交通规划

东北大学校园道路规划主张把地面交通面积减少到最小。考虑学校人流车流的交通特点,应做到人、车分流,动、静分区,在学生活动密集区,按“步行者优先空间”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为师生提供优美、舒适、安全的步行环境。停车要求适度分散。

在学生活动密集区,按“步行者优先空间”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为师生提供优美、舒适、安全的步行环境。

第四章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于大学校园建设快速增长期,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扩大、调整和改建、搬迁等各项任务。从长远来看,当代大学校园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相信随着我国大学校园建设经验的不断积累,大学校园必然会走上一条健康之路。

参考文献:

沈祖光 刘文. 新形势下大学校园规划的空间模式研究[J] .城市,2011年04期

篇5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园;SWOT分析;对策

0.引言

目前,济南市的传统制造业在其产业结构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以文化创意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则刚刚起步,在创意产业的政策研究、产业规模、机构建设等方面,与上海、北京等城市均存在一定差距。2013年,济南将举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这类大型艺术活动的举办将给济南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其空间物质载体――创意产业园的规划建设,也必将成为济南市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中的新亮点。

1.济南园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的 SWOT 分析

1.1优势(strength)

1.1.1地理位置优越

园博园位于济南市大学科技园内核心位置,大学科技园东起京福、京沪高速公路,西至济菏高速公路,南起崮山镇以南一带山体,北至北大沙河一带山体,总用地面积约43平方公里。园博园是第七届中国园林花卉博览会的会址,园区内拥有1平方公里水面的长清湖及6公里的上下游河道;整个园区水面占10%,绿化覆盖率达45%,山环水绕,自然景色优美,生态环境优越。独特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环境景观,在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期的中国将成为日益稀缺的资源。同时也为文化创意阶层的有效聚集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1.1.2旅游资源独居

园区所在的长清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秀丽,自古享有省会济南“后花园”、“山水长清,齐鲁仙境”之美称。区内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7处,其中国家级4处、省级4处、市级14处,有史称“海内四大名刹之首”的灵岩寺,与泰山、灵岩并称“鲁中三山”的道教圣地五峰山,有“江北第一植物园”之称的莲台山,堪称“中国长城之父”的齐长城,中国最古老的地面建筑汉代石室孝堂山,构成了东线以佛教文化为主、西线以秦汉文化为主的“山河文化”景观群,是“一山一水一圣人”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旅游区。

1.1.3人力资源丰富

园博园所在的大学科技园内聚集了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10所高校,约18万师生,240万教学科研设施。园区开设美术、音乐、人文、戏剧、雕塑、绘画、影视、动画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等艺术类专业的高校比例超过80%,从事文化创意类学习的学生人数占到总人数的40%以上。高素质人才为开发和创造高品质文化创意产品提供了智力保障,也是构成文化创意产品与服务的最活跃的消费群。

1.2劣势(weakness)

1.2.1产业意识淡薄

济南文化底蕴深厚,但是济南对这些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贫乏,资源占有意识和产业开发意识淡薄。济南是著名的“泉城”,但与“泉城”相关的产品稀有,“特产”稀缺,缺乏视角独特的开发,文化资源要素得不到市场确认、产品链接和营销整合,没有转换成产业资源。

1.2.2创新能力不足

在当前科技与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济南2010年从事化及相关产业的单位9899个,从业人员102452人,但从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来看,并无任何优势可言。另外,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生产和销售领域,文化管理和经营人才缺乏,没有形成产业人才群体。人才结构的不平衡导致总体技术力量薄弱,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明显不足,缺乏核心技术的掌握和控制,创意设计产品数量不足。

1.2.3产业结构失衡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形成完整、合理、高效的产业链,这是产业有序发展的基础。产业各部门的分割、行业的垄断和地区的封锁,就难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济南文化创意产业长期以来没有形成以核心业务为龙头的经营机制,产业链条尚未建立,资源和成本消耗过大。济南近年来力主发展的动漫产业尚未形成产业优势,缺乏竞争力,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也没有显现。

1.3机遇(opportunity)

1.3.1文化创意产业全球发展的大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浪潮的产物――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促进经济转型的战略举措,积极打造的崭新的支柱产业,这为济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历史机遇。这一态势有利于济南遵循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1.3.2山东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声势

山东将集聚各类文化创意人才;重点培育创意群体;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群体创业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培育一批大型文化创意企业已经写进了“十一五”规划。济南文化创意产业园也成为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化发展的重要项目之一。

1.3.3“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契机

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将在济南举行,这是一次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现济南形象,彰显泉城特色的难得机遇。十艺节期间,各地的艺术家将给济南更新的创意思维,更震撼的视觉冲击,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为济南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巨大发展契机。

1.4威胁(threat)

1.4.1文化创意产业缺乏规划

政府部门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概念比较模糊,、内涵界定也不清晰,缺乏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存在多头管理,行业协会也基本处于松散状态,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划与指导不足。

1.4.2缺少文化创意产业的统计体系

由于济南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比较模糊,统计上存在一定困难。目前,统计数据无法科学、全面地反映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不利于宏观决策,无法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科学指导。

1.4.3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济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加入WTO后,我国逐步放宽了外国产品和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限制,国际上一些著名的文化、传媒、影视业巨头更是携资本、品牌、渠道等优势大规模进入国内市场,对济南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行业形成强烈的冲击。

2.济南园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对策思考

2.1依靠政府支持促进园区规范快速发展

园区政策与法规是政府部门制定的影响园区发展的法规、制度、标准、措施等的统称,它是园区良性发展的根本保证。当前,由于园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其政策体系和法规体系在理论、实践、制度与技术等层面还存在不科学、不完善的地方。园区的健康、高效发展,有赖于政府制定完善的政策与法规、科学的管理与决策及适当的引导与宣传。

2.2对园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布局

科学规划是园区成功创建的前提和关键。结合济南园博园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区的总体功能定位,将园区划分为六个功能区,包括艺术创作区、交流展示区、产品交易区、培训孵化区、创意生活区和公共服务区。六大功能区互为依托、协调发展,共同构成了济南园博园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区的有机体。

2.3重视园区产业链的构建

在产业链条构成上,济南园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将成为融艺术创造业、艺术制造业、艺术营销业、艺术传输业、艺术养成业、艺术管理业于一体的文化艺术创意园区,其业态、功能、项目等诸多方面与国内其他文化创意园区相比有其特性,可形成集文化艺术学习、创意、研发、孵化等功能和艺术品及其衍生产品设计、生产、展示、销售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并最终形成六大运行功能。

2.4树立园区品牌意识,打造园区竞争优势

济南园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济南首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将拥有极高的品牌价值。可以利用这一品牌价值推动济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应积极与济南主流媒体合作,如齐鲁晚报、济南时报、山东卫视等,合办主题艺术活动或主题艺术节、艺术周等,打响名字提升园区品牌价值。

3.结语

济南园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要大力推动济南文化创意发展,只有在明确自身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前提下研究园区发展的对策与思路,才能为创意产业园区的顺利开展和成功创建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顾作义,严永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高文化创造力―广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启示.广东社会科学,2010,(1):13-20.

[3]张翼峰,郑金.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探讨―以武汉创意产业园为例.规划师, 2009,25(4):39-44.

篇6

关键词:工业园区 实践发展 理论演进

中图分类号: F3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工业园区是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推进器和加速器,也是欠发达地区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速效良方。随着经济全球化、新型工业化、区域一体化等新背景的出现,城市工业园区将迎来新的发展方向。急需对国内外城市工业园区的实践发展与理论演进行研究概述。

国外工业园区实践发展及理论演进

(1)先驱探索:二战前的工业园区

国外工业园区的雏形源于18世纪欧洲的“工厂制”,为追求利润,大量的工厂“扎推”形成了工厂区(Factories Cluster)。这些工厂区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合理控制,因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生态矛盾和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工厂主和企业家们纷纷建设工业村(Industrial Village)或公司城(Company Town)来解决由工业居住功能混杂所带来的问题。这些带有个人理想主义色彩的实践揭开了工业园区发展的序幕,是工业园区的早期探索。

早期城市规划思想家们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田园城市”、“工业城市”和 “带形城市”等理论形成了工业园区的规划模式。《雅典》的提出大力推动了城市工业园区的产生。沙里宁提出的有机疏散理论也逐渐运用于后来大型工业园区的规划中。

同时,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也为工业园区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借鉴,阿尔佛雷德・韦伯(Alfred Weber)提出了“工业区位论”的最基本理论,从工业区位角度阐述产业聚集问题。廖什(August Losch)提出市场区位论,以最大利润论代替韦伯的最低成本论。之后的经济学家对工业区位理论进行完善和改进,提出了针对工业区位的多种经济因素综合分析方法。马歇尔的“产业集聚理论”探讨了企业集聚而产生的外部规模经济。而随后科洛索夫斯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以及在前苏联的实践对基于特定政策产生的工业园区作了先驱的探索。

(2)理性起步: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工业园区

经历了两次产业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出现了新变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互为诉求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从而带动了工业园区的建设。同时,城市的发展模式和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住宅郊区化为先导,引发了工业区的“郊区化”。而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和先导地位越发突出,需要一种发展高技术,并使其产业化的有效载体。这时期工业园区类型有工业卫星城,城郊工业园,出口加工区以及科技工业园。

二战之后,“适度分散”成为共识,恩温和帕克对田园城市中分散主义思想的发展提出了卫星城理论,对城郊工业园及工业卫星城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率先提出了“增长极”理论更强化了工业园区的政策先导性和范围边界性。

(3)转型发展:1970-1980年的的工业园区

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间激烈的竞争以及国内消费市场饱和导致生产下降,导致经济衰退,发达国家急需通过已经起步的工业园区发展,全面振兴经济。同时,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为了发展经济,进一步加大了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的力度,以出口加工为代表的工业园区快速发展,并且呈现出横向扩张和纵向升级的双向拓展局面,起到了推动生产国际化、转变经济发展战略的先导作用。80年代后,随着能源危机和全球竞争局势的影响,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多数国家和地区迫切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因此,适应时代需求的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在城市郊区应运而生。同时,为了复苏冷战结束后停滞的经济,西方各国纷纷将发展重点转向高新技术产业,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园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时期,更多学科开始关注并研究工业园区,产生大量相关理论。如:斯格特的“生产组合”理论、皮奥勒和萨贝尔的“弹性专业化”理论、克鲁格曼的“新产业空间”理论、萨克森宁、达维特等的“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波特的竞争力“钻石理论”等。这些理论被直接或间接用于指导工业园区的实践,同时也对工业园区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功能综合、产业集群、区域创新等。

(4)全新图景:1990年代以来的工业园区

90年代以来各国各种类型的加工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更是发展迅猛,且呈现出形式多样、功能综合、发展加速的趋势,但是工业园区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日益扩大的资源开发量以及废弃物排放量。如何在发展经济,特别是在发展现代化工业的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现代人类社会必须考虑的问题。随着“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提出,生态工业园区应运而生,并方兴未艾地发展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工业生态学、循环经济理论以及景观生态学、系统工程学等新一轮理论研究成为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

国内工业园区实践发展及理论研究

比较于国外工业园区,国内的园区实践发展历程短且简单,理论研究少且薄弱,但实践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

(1)初步探索:1970年代以前的工业园区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园区最早出现在“一五”时期的大中型工业项目建设过程中。当时的工业园区只是以某一国有大型企业为龙头在偏远地带进行建设,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产业类型单一,基本只是劳动和土地密集型领域的工业混合体,混杂在无污染和污染工业之间。但它们由历史上无计划、分散建设进入到了有计划、有步骤建设的阶段,形成了许多新兴工业城市和工业区,积极推动了我国工业化改造进程,也大大提高了一些城市郊区和农村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2)产生起步:1980年代-1990年代的工业园区

从 1980 年代初到1990 年代中期,我国大力推行改革开放政策,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发展轨道,建立了多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产生并发展。这一阶段的工业园区有了更好的用地规划,从用途和相容性上对工业进行了分类,且对各种用地内的建设指标、空间形态等有了更加详细的量化控制,另一方面,由于工业越来越广泛地涉及到研究与开发等知识型活动,所以愈发重视工业运行所处的环境,新的园区更着眼环境美化和绿地建设,工业园区趋向在城市边缘地区选址建设。

(3)整顿发展:1990年代以来的工业园区

1990年代后,我国各省、市、县甚至乡镇也纷纷建立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区。全国范围内开发区的低水平重复和大面积开发,造成了大范围的耕地占用和浪费,分散了项目的集聚度,造成恶性竞争,进一步加剧了宏观经济的过热。为此,国务院从1993年开始了长达6年的开发区清理整顿。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迅速兴起并大量建设,工业园区形成了多层级、多类型的发展格局。2000年以后,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始从沿海、沿江城市逐渐向内陆中心城市推进,并不断发展壮大。新时代为应对能源和环境问题我国也开始对生态工业园区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4)理论研究

国内对于工业园区的理论研究大多集中于空间结构与布局等宏观方面,而物质层面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以王缉慈为代表的关于产业集群和区域发展理论,吴季松等关于循环经济理论及其他三元参与理论、五元驱动理论、公司地理论、园区规模经济论等研究在工业园区宏观层面做了较多的探讨。这些理论多是基于中国国情,适合中国发展的区域发展理论。

物质层面的有《城市规划原理》中对工业用地规划结合不同产业类型和实际案例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城市工业布置基础》中,详细阐述了城市工业布置和工业区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初步分析了在城市工业布置方面的实际问题和经验教训。《高科技新产业新的空间―科学工业园区研究》全面考察了科学工业园区的历史变革、形态特征、系统结构、整体功能、环境条件、政策法规、管理体制以及未来的发展创新等问题。《理想空间―现代产业园规划》结合目前产业区规划编制的新要求和新特点,对不同类型的产业区规划案例进行详细解读,探讨和总结了新形势下的产业区规划策略。其他关于工业园区规划设计的期刊文章,多数是基于具体的工程案例,对工业园区的某一方面得出一些经验总结,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论述。

结语

城市工业园区的发展,为推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和国家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城市工业园区实践与理论发展进程,期望以此推动更广泛的工业园区的研究,并实现城市工业园区的科学发展、推进城市与区域的健康发展、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兴刚.城市开发区的理论和实践[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10

[2]钟坚.世界出口加工区的由来、发展及运行机制[J].特区经济,2000(II):47-49

[3]顾朝林等.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园区[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

[4]历无畏、王振主编,中国开发区的理论与实践,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篇7

过去的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我们迎难奋进、成果丰硕的一年。一年来,在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镇上下凝心聚力谋发展,心无旁骛抓落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去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投资增速放缓、企业经营困难增多等挑战,我们始终坚持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强化经济运行调度,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确保了全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据统计,2015年全镇实现地方生产总值26.7亿元,同比增长13.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4亿元,同比增长2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8.2亿元,同比增长23.2%;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7亿元,同比增长13.6%;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04万元,同比增长20.6%;农民人均纯收入12803元,同比增长13.4%。

(二)工业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重点突出富海工业园建设,狠抓招商引资,优化产业结构,膨胀工业总量。一是加强富海工业园规划管理。聘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将原富海工业园和工业园统筹一体,编制完成《区富海工业园规划》,市环保局批复《区富海工业园区域环境评价》,大大增强了项目承载能力。二是加强基础配套及服务管理。实施园区内梁王路综合改造工程;完成园区新征地1300亩;抽调精干力量,组建项目服务指挥部,全天候盯靠企业、推进服务。截止目前,全镇引进落户项目30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38亿元。三是全力推进落地项目建设。2015年招商引资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5亿元,富宇化工有限公司150万吨/年重油加氢裂化及配套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4.9亿元,自11月底正式生产;投资3.6亿元的市金美化工有限公司1.7万吨/年聚醚多元醇生产项目,现完成办公楼、生产车间主体结构、厂区道路建设,设备安装基本完成;投资21亿元的富海集团华联石油化工有限公司200万吨重油催化及配套项目,完成基础打桩,正在安装设备。富宇化工投资15亿元的烯烃精细化工项目正在办理手续,预计5月开工建设。另外,中新加气站、吉营建材建成投产;气劲商贸、昊洋材料等项目正在办理各项手续,准备开工建设。

(三)生态农业发展取得新成就。立足于辖区内水利条件优越和拥有西黄河故道大面积核心土地优势,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发展。一是严格兑现富民奖补扶持政策。对连片新植苹果树等杂果50亩以上的,按照不低于3元/株标准给予奖补;对新建冬暖式种植大棚,按10000元/亩的标准给予奖补,对新建春暖式种植大棚,按5000元/亩的标准给予奖补;对流转土地不低于100亩的农业小景点打造,按实际投资的10%给予奖补;对成方连片特色种植300亩以上的,按不低于200元/亩的标准给予奖补,2015年累计兑现奖补资金86.6万元。另外,镇政府投资618万元,新建设西黄河故道产业区循环路15公里,完成各产业园区供电供水线路铺设;同时,镇政府在区农合行设立担保基金100万元,撬动低息贷款2000万元;积极帮助130户群众申请办理巾帼创业无息贷款、再就业贴息贷款、新农校创业基金小额担保贷款等创业扶持资金954万元,有效解决了群众发展现代农业的资金瓶颈问题。二是西黄河故道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以区级规划为蓝本,聘请青岛农业大学编制完成《镇西黄河故道休闲观光农业产业规划》,重点打造“一轴、五点、五景、十二园”。一轴:即连接荣乌连接线和滨孤路两条交通要道,沿路种植野花、美国红枫,贯穿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南北15公里的景观轴;五点:即怡丰园生态农场、申丰庄园、官灶城、农庄、锦绣庄园。现官灶城正在招商,怡丰园生态农场和三个庄园已完成水景建设、基础配套和部分作物种植,基本框架已拉开;五景:即观梅花、赏樱花、感受红叶谷、相约玫瑰园、浪漫桃花香。现观梅园正在进行土方建设,其余四景已基本打造完成;十二园:即草莓、葡萄、石榴、樱桃、苹果、山楂、瓜果、冬枣、无花果、桃、梨、杏等12种果蔬采摘园。通过示范园示范带动,一年来,新注册成立无花果、辣根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7家;镇村统一组织,流转土地8200亩,发展优质苹果、红薯、葡萄、草莓、无花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16000余亩。同时,引进投资3.7亿元的印尼佳发4万头肉牛养殖项目落户。四是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1605万元,实施大牟片1.2万亩土地开发、宝一片节水改造、六顷水土保持项目;扎实开展冬春农水会战,七顷片、河西片、王集水库北片、六顷片、镇南片、镇北片,覆盖面积10万亩,完成土方工程投资1500万元,全镇农业生产条件极大改善。

(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新突破。以打造区西部商贸重镇为目标,不断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扎实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城乡面貌呈现出新的变化。一是加强规划引领。依托全区发展规划,聘请省规划设计院修订完善《镇总体规划》。聘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社区颐祥家园修建性详规,聘请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社区颐正家园修建性详规。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按照“算清账目、利益打包、全属群众”的原则,全年实施小河、同合、王二三村搬迁改造项目。小河村为镇中村,通过镇政府盘活村集体建设用地筹集资金,现6栋回迁楼房主体完成,准备验收,旧村拆除128院。同合、王二全为镇周边村,通过城乡土地增减挂钩项目筹集资金,现两村群众已全部搬迁至社区颐和家园小区集中居住,同合村原村庄占地复垦省国土厅已组织验收,王二村原村庄占地复垦已经市国土局初验。三是加强基础配套建设。实施乡村道路畅通工程,累计筹资1000万元,新建怡河路、新盐路、梁王路等乡村公路20公里;扎实推进村级基础公益事业建设,累计筹资1006万元,新修村级柏油路20.13公里,安装路灯393盏,衬砌排水沟6550米,栽植绿化树木10220株。四是加强城乡一体化管理。扎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乡村文明行动“五化”提升工程,集中清理打攻坚战,聘用保洁公司,固定长效机制,实行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环卫一体化管理机制,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五)社会各项事业开创新局面。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集中财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累计筹资3000万元,实施中心学校综合教学楼、运动场地、餐厅、水冲式厕所等建设工程,并配套学生饮用热水、营养餐厅等设施,整体教育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大力发展卫生事业,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为3930名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查体,为1776名35-64岁妇女免费进行“两病”筛查;投资1100万元实施中医院病房楼改扩建工程,扩院子、修场地、建院墙、搞绿化、配设施,抓管理,区中医院整体水平实现大提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累计发放各类低保金、优抚金、生活补助金697.3万元;发放自然灾害补助资金20万元、救灾面粉2.5万斤;发放支农惠农资金540.1万元,对全镇28户低保户发放房屋修缮补助资金。积极推进创业就业,办好新型农民学校,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2680人,创业带动就业2156人。扎实推进“平安”建设,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全力办好民生热线反映事项,扎实做好群众工作;加强治安巡逻和农村矛盾纠纷排查力度,社会秩序持续稳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顺利通过国家级安全社区验收。

(六)政府行政效能实现新提升。深入实施机关效能提升行动,以开展“治庸、治懒、治散”专项治理为抓手,严格落实廉洁勤政为民办事双向承诺制和群众申请事项全程代办制,行政效能明显提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审计监督和效能监察,扎实开展行风评议,广大机关工作人员责任意识、效率意识、自律意识明显增强。坚持执政为民、取信于民,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承诺实施的便民实事和重点工程全部按期完成。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民生热线受理快速反应机制,民生热线诉求件处结率100%,满意率达98%以上。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遇到的挑战异常严峻,付出的努力非比寻常,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镇党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镇人民、社会各界团结奋斗的结果,同时,也凝结着全镇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和汗水。在此,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为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富海工业园污水处理、工业用水等配套还不完善,富宇二期、金美等大项目尚未投产,原有成品油关联小企业发展较慢,全镇工业经济发展还没有大的突破;二是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地产品优势不明显,服务能力欠缺,特色农业发展初见雏形;三是镇区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较慢,小城镇承载力不够,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四是税源少,财政增收压力大,镇财政基础保障和发展支撑能力严重不足。五是全镇上下大干、快干、拼命干的劲头还不够足、氛围还不够浓,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加以解决。

二、2015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2015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攻坚之年,更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推动加快发展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务必要坚定信心,鼓足干劲,以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得力的工作措施,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牢牢把握“高境界、高标准、高起点、大作为”的总要求,突出“富海工业园建设、西黄河故道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和谐城乡建设”三个重点,夯实政府自身建设一个基础,转作风,提标准,上水平,加快建成生态新镇、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幸福大镇。

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地方生产总值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2%,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1‰以内。

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我们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富海工业园建设,促进工业经济大增长。富海工业园是实现富民强镇的重要支撑。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实施工贸强镇战略,推动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力争年内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亿元,为经济腾飞打牢坚实的基础。一是强力推进项目。对华联石化200万吨/年重油催裂化系列项目、富宇150万吨渣油加氢及80万吨重油加氢精制项目、金美化工项目等,组织专门队伍,细化推进措施,促其尽快建成投产。二是加快基础配套。精细运作,多方筹资,加快实施富海工业园工业用水和富宇排污管线敷设工程;实施1300亩新征地填土整平及道路配套等建设工程,为项目落户提供支撑。三是大力招商引资。坚持“招大引强、招好选优、抓大不放小”,抓住乡村生态旅游、生态化工、商城及批发市场三方面重点,全面深化产业招商、以商招商、专业招商,力争年内至少引进落户一个过10亿元的工业项目。

(二)突出西黄河故道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大发展。立足于辖区水利条件优越和拥有西黄河故道大面积核心土地优势,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引导农业精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上,努力在现代农业发展上迈出新步伐。一是搞好规划。基本思路是提升南片,加快带动北片。依照《镇西黄河故道休闲观光农业产业规划》,对新义路以南区域,重点推进怡丰园生态农场、申丰庄园、农庄、锦绣庄园等五个区片建设,生产统一标准,产品统一品牌、活动统一策划,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完善,集中打造西黄河故道生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对新义路以北区域,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加快土地流转,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大力发展特色种植百亩精品园、千亩方、万亩片,特别是饲料槐树、黑花生、地瓜、果树等。二是典型带动。全镇确定10个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带动农户面广、市场竞争力强的种植合作社(包括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给予资金奖励,实行重点培育,促其尽快做大做强,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突出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镇建设大突破。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发展趋势、时代潮流,功在当代、利于长远。我们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优化镇村布局,力争年内实现城乡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5亿元,努力建设秀美宜居新。一是搞好镇区基础设施配套。投资1000万元,建设完善镇区排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天然气管网,实施镇区路灯全面改造升级,镇区主要街道两侧绿化改造升级,滨孤路东入口、西入口镜月湖湿地绿化建设。二是加快建设庄大集。坚持政府配套,市场运作,多措并举,整合镇区五金建材批发等商户,尽快启动五金建材批发市场建设;整合供销社片区,尽快启动商贸城建设;完善义兴路东侧汽车农机维修集中点基础配套,加快建设汽修城。三是加快镇区人口聚集。对镇中村,盘活小河村集体建设用地,实施村庄改造工程,年内完成小河村整体拆迁;对镇周边村,按照“算清账目、利益打包、全属群众”的原则,坚持“一村一策”,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筹集资金,统一在镇区建设集中居住区,年内至少完成南太平、四顷坝两村整体拆迁;对富海工业园各企业,搞好对接,集中镇区,适时启动企业职工小区建设。四是搞好城镇综合服务治理。充实队伍,完善机制,实行村镇建设服务中心一口对外,服务镇村规划管理、重点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五是搞好农村基础公益设施建设。年内完成义太路、义英路共15公里改造工程。对近期不迁建村,年内完成23村49个项目,新建文体活动场所5500平方米,新修村级道路35.6千米,衬砌排水沟7千米,安装路灯299盏,绿化植树22600株。

(四)营造浓厚发展氛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大融合。坚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狠抓落实,努力把基层组织工作做得更实更好,为实现经济工作稳中求进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在农村,深化党务、政务、村务、财务公开工作,依据《镇农村基层组织规范化管理制度汇编》,对涉及农村议事程序、印章管理、土地承包流转、小型工程招投标、合同监管等重大事项进行严格规范,确保能力强的村干部干成事敢于领先,能力一般的完成任务不敢松懈,品质一般的敬畏规范不敢坏事;在机关,一方面,大力倡树大机遇、大项目、大发展、大作为,深入讨论,达成共识。另一方面,深入开展“治庸、治懒、治散”专项行动,组建社会综合管理服务一站式大厅,实行为民服务事项全程代办制,落实代办人员和岗位职责,切实做到用制度约束行为,用规范理顺工作,改进作风,提高效能,逐步形成权责明确、运行高效、奖罚分明的运行机制;在企业,实施企业家培育工程,对民营经济能人量体裁衣,落实培训,提高境界,开阔眼界,提升层次,培育一批有胆量、敢担当、会管理的企业家,全镇形成百龙齐舞闹大海的局面;对农民群众,围绕实施富民工程,依托新型农民学校培训平台,创新办学思路,追求工作实效,推动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深入持久开展,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素质。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面对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和全镇人民的新期待,我们将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当,扎实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高管理社会、服务群众、促进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一)解放思想,激发创造力。牢固树立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坚决破除因循守旧、小成即满的思想障碍,将政府工作放在全区乃至全市大格局下谋划,高点定位、创先争优、攻坚克难,奋力把全镇各项事业推向前进,注重加强学习实践,找准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进一步理清思路,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尝试摸索,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更好的担负起发展的重任。

(二)抓好落实,强化服务力。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和和敢于担当、敢于碰硬的责任意识,锲而不舍推进发展。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全面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严肃处理不作为、乱作为的行为,严厉治慵、治懒、治散,切实为基层、为企业、为群众搞好服务。

篇8

近年来,陕西地方高校科研工作坚持“高校科学技术研究应与科技院所和高新区结合,应与大中型企业结合”的陕西高校科技工作指导性意见,充分发挥各自学科优势和资源优势,逐步走出了一条以学科优势引领高校产学研的特色发展之路。

为此,本刊记者先后走访了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工程科技学院、西安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工业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七所陕西省地方高校,深入了解各校科研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成果。

西安理工大学:实施水平与效益并重的特色发展战略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陕西各地方院校在政策支持、经费投入、研究力量、研究条件等方面,与重点高校及发达地区地方院校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西安理工在开展自身科技工作时,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不照搬重点大学和发达地区地方院校科技工作的发展模式,坚持水平与效益并重的特色发展战略,扬长避短,深度挖掘自身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增强核心竞争力。

西安理工大学校长刘丁曾表示,西安理工大学科研具有适应性强、生存能力强,善于解决生产实践课题等三大特点。刘丁校长表示,西安理工大学科技工作之所以能取得持续快速发展,是因为有了学校的发展没有科技不行的共识,是因为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科技管理模式,实施了科技水平与效益并重的科技发展战略,找到了适合学校的科技特色、优势与校情的道路。

在开展科技产业工作过程中,西安理工因势利导,出台政策引导和支持科技工作者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解决国家急需解决的关键性、共性技术问题,不仅解决了高等学校科技工作与经济建设脱节的问题,还使学校科技工作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得到发展,逐步在水利水电、电力电子、材料、机械等学科或领域形成特色和优势,取得了大批科研成果。在陕西省教育厅公布的2004年度陕西高校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中,西安理工大学共有6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

为更好地促进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西安理工积极加强与大中型企业战略合作关系的建立,建立了多个稳定的产学研联合研发基地。先后与秦川机床厂、宝鸡石油机械厂、西安高压开关厂、天水星火机床厂、兖州矿业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研发基地,共建企业研发中心6个。其中与山东兖州矿业集团在“镁合金铸压技术及微弧氧化技术及其装备”领域进行合作,企业出资180万元在学校建立了“镁合金应用工程研发中心”,利用学校的技术优势,开发能满足汽车、电子行业性能要求的镁合金制品,加速镁合金压铸及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西安理工还依靠自身综合学科优势,在机械、材料加工等领域继续与企业合作,对兖矿集团实现多元化经营,增强企业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积极拓展与大中型企业战略合作关系的同时,西安理工还着力摆脱传统的

“小”而“散”的小作坊式的科研开发、转化模式,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校办科技企业,使高校的人才优势转化为学科优势,学科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优势再反过来支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科技产业链,实现通过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的目的。

近年来,西安理工通过对校办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对具有一定市场竞争优势、具有较大市场前景的科研项目进行企业化运作,为学校科技成果服务于经济建设拓展了发展空间,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立足纺织,服务全国

作为西北、西南地区唯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等院校,西安工程科技学院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形成了一系列以纺织为核心的优势科研方向,其中尤以纺织、纺织材料、染整技术见长。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在科技产业工作中,坚持以需求带动研究,立足纺织,结合学科优势,有选择地拓宽研究领域。该校与黄土高原治理研究所合作承担的陕西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陕北马海毛产品开发及其加工技术研究”,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为农牧产品找出路,实现新产品开发;与兰州三毛集团合作,联合承担国家技术创新项目“国毛与差别化纤维混纺加工研究与产品开发”和“国毛毛条纺纱质量预测和控制”,依托西部国毛资源优势开发新型面料,并研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纺纱质量预测系统。

同时,该校还重点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将企业视为科研成果转化的土壤和基础,通过多种途径与社会和企业加强联系。截至目前,已经与国内五十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联合体。

“产学研”合作方式有效利用了高校的科技资源,对加速纺织行业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申报各级纵向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奖励打下基础。该校与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合作,为驻港部队着装和新军服确定了性能优异的毛混纺及纯化纤仿毛系列面料,建立了一整套产学研工程体系,涉及50多家企业,开发出军港呢系列产品。双方合作项目“多重多异复合化纤生产技术与应用”获得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奖项是纺织行业有始以来唯一的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西安科技大学:坚持以人为纽带的创新团队建设

谈到西安科技大学的创新团队建设,卢建军副校长向记者表示,坚持以人为纽带而非资本为纽带的创新团队建设是西安科技大学加强创新团队建设的根本特色。徐精彩学术团队便是以人为纽带的创新团队建设模式的典范。

徐精彩教授及其领导的学术科研团队,长期从事矿山安全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以及煤层自燃机理、实验测试技术、预测技术、新型防灭火技术等方面的工程技术开发与推广工作,为煤矿安全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煤炭事业及安全工程方向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随着国家对安全方面的不断重视,安全学科一些新的方向发展很快,并且在国民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些青年教师尚不能适应这些新的发展,在安全知识方面也缺乏系统性。尽快帮助青年教师掌握这些新知识,提高安全学科的整体水平,对学科发展非常重要。

徐精彩教授在在学校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从自己的科研收入中出资6万元资助安全学科多名年轻教师进行安全评价方面的培训,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从而推动教学水平上升到一个新台阶。目前,该校安全专业的大多数毕业生都从事与安全评价有关的工作,他们扎实的理论基础与这些年轻教师所进行的培训密不可分。

在学校收入较低难以留住人才的情况下,徐精彩教授用自己的科研经费补贴青年学术骨干,留住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使西安科技大学安全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学术梯队。西安科技大学安全学科也因此培养出大量优秀人才,在学科建设上取得重大发展:安全学科于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2年成为我国仅有的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之一。

2005年6月14日,徐精彩教授作为重点监控国有煤矿企业的专家,前往甘肃窑街煤电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安全技术“会诊”工作,途中因车祸不幸殉职,年仅46岁。日前,国家教育部作出决定,号召广大干部、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向徐精彩同志学习,坚定信念,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西安石油大学:技术创新促能源高效开发

西安石油大学是西北地区唯一以石油石化为特色的普通高等院校,经过53年的发展,形成了以石油石化与高新技术为特色的学科体系,已在复杂盆地油气成藏地质理论与评价技术、低渗渗流理论及配套开采技术、油气田开发智能决策技术、油藏精细描述技术、物理法采油技术、高能气体压裂与压胀松动技术、井下闭环旋转导向智能钻井技术、光纤光栅传感测试技术、油气资源价值评价与资产化管理技术、油气成本控制技术、深浅孔加工技术、油田化学及环保应用技术、井下无电缆遥测技术、压流可调自动化技术、油田电网节能综合管理技术等18个方面形成了自己研究特色,学校曾获西安市“科技十强”的称号。

在油气田测井领域,依托陕西省光电传感测井重点实验室,开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适用于油气田井下和长输油气管线复杂地质环境检测的高温高压光纤光栅传感测试系统,可在一条光纤上实现油气井下单井多点、多参数及多井多点、多参数的同时区分、实时在线永久动态检测。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该项技术的创新,对油气测井领域将产生技术革命,具有巨大的产业前景。

在油气田开发领域,依托陕西省油气田特种增产技术重点实验室,逐步形成了油气田特种增产物理与化学基础研究、物理法采油增产理论与技术和物理―化学复合采油增产理论与技术三个方向。先后建成了油气驱替综合模拟试验系统、振动采油人工模拟井试验系统、电磁加热采油模拟系统等多套国内领先的实验设施,为高效开发中西部地区特殊油气田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证。其中高能气体压裂技术、振动采油技术等部分科研成果已经在国内二十多个油田现场推广应用1000多井次,近3年总产值超过6000万元,为油田创造直接经济效益6亿元,在西部石油天然气开发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西北大学:校企合作推动资源共享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西北大学就与原国家石油部、石化总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近年来,西北大学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地方的合作,促进了学校、企业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共同发展。

2005年6月14日,西北大学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正式签订了科技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双方合作关系。根据双方科技合作协议,科技合作以中石化为主要服务对象,以解决中石化油气资源接替问题为核心研究内容,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开展石油地质尤其是海相石油地质勘探合作。合作的范围主要涉及中国海相地层大地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盆地的耦合作用、构造演化对沉积、含油气性的控制作用等石油地质基础研究。

为此,双方将发挥各自的综合优势,在人才培养、科技研究、科研基地建设、资源共享、科技信息交流等方面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促进产、学、研相结合。西北大学将依托人才培养和科技优势,为中石化培养不同层次的专门人才,以提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业务知识水平和学历层次。同时也可在中石化及其下属各油田建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展博士后人才的培养工作。

中石化则将依据科研和生产的需求,采用委托或联合研究的方式,利用西北大学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和良好的研究基础,开展新原理、新技术方面的基础技术研究,双方共同申请和承担各类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项目。中石化将向西北大学提供其所委托项目的科研经费,并优先提供与委托项目相关的资料。为确保科技合作的顺利实施,双方决定联合成立“中国石化――西北大学海相油气勘探研究中心”,组成科技合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专家组由双方的专家教授以及双方聘请的专家学者组成,负责各项重大决策、科研规划课题的审定等,共同为提升石油科技的源头创新能力、培养石油领域高科技人才做贡献。

西安工业学院:特色科研结硕果

西安工业学院原隶属兵器行业,一直与西安地区的兵器企业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这些兵器企业的研究和生产几乎涉及了我国兵器研制和生产的所有领域。

依托陕西作为国防工业大省的独特优势,西安工业学院近年来承担并参与了大量的国防科研任务,利用该校研发的新工艺、新技术为企业技术改造和提升生产能力做出了贡献。同时,该校多次组织学校科研人员与省内知名研究所、企业就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产学研合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在光学工程领域,目前有光学检测、光学薄膜和红外光电器件三个研究方向,以“薄膜技术与光学检测”省级重点实验室、“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为研究基地。该校的“多头小离子源及离子束辅助蒸发新工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应用宽束冷阴极离子源及离子束辅助蒸发及其组合镀制技术为航空航天工业总公司、兵器工业总公司、核工业公司、信息产业部等所属驻陕研究单位、工厂、院校完成了多项科研攻关任务,解决了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材料加工工程涉及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先进复合材料制备与成型技术、凝固理论与凝固新技术、功能材料研究与开发等,以“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为研究基地。该方向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和大量省部级科研项目。已完成了陶瓷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中试生产以及在大马力活塞上的初步应用,研制的陶瓷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高耐磨性、低廉价格的特点,并可重熔铸造和压力加工。该成果具有初步工业生产能力,获部级科技二等奖、第十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和中国专利优秀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依托学科优势,服务地方经济

作为建筑类专业高等院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方面具有非常强的学科优势,拥有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两个国家甲级设计研究院。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建筑设计与规划理论,并不断地将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转化,在陕西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促进陕西省文物保护工作,特别是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开展,该校与陕西省文物局共建了陕西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并在国内形成历史和文化遗址保护的研究与成果转化优势。

所完成的项目包括“黄帝陵整修工程规划设计”、“秦始皇陵保护规划、国家遗址公园规划、遗址博物馆设计”、“秦兵马俑博物馆馆前环境改造工程规划设计”、“汉阳陵保护规划、遗址公园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及遗址博物馆设计”、“黄河壶口国家风景名胜区规划、华山国家风景名胜区规划”、“蒲城县历史文化地段改造及文化广场设计”、“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规划”等50多个项目,规划投资额达20多亿元。

为促进西安城市发展与旧城保护改造,该校受西安市规划局委托,2002年与西安市规划院合作完成“西安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项目。该项目在关中城市西线一体化、中心区功能疏解、轴向发展等重要问题方面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宏观构想,在西安国际研讨会上受到好评,对西安及“一线两带”有关主要城市未来协调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9

主要任务是学习兄弟市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市委、市政府召开今年全市第一季度经济工作督查调度会议。分析一季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布置安排二季度经济社会工作,为确保完成全年任务奠定基础。前天,淮南市和蚌埠市进行了观赏学习,学到经验,看到差异,增强了压力;昨天,又利用一天时间,实地观摩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看了以后感到变化很大、令人振奋。关于到淮南和蚌埠市以及县的考察观摩情况,方书记还要作全面总结,仅就县的工作简单谈一谈看法。

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县去年一年。坚持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双翼齐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果。主要印象有三点:一是大项目引领工业化。投资11.5亿元双班20万辆江淮安驰微轿生产基地即将全面启动;投资10.8亿的雨润食品工业园项目已经正式签约,7月份将开工;昨天又举行了10个投资超亿元项目的集中开工仪式。二是大手笔推进城镇化。去年大建设的基础上,今年城南新区新开工建设11条25公里的道路、2个公园、6公里的水系景观带,40万平方米的3个安排小区即将投入使用,开工建设涡河三桥,南部新区可以说是路网、水网交织,梦里水乡的新家园雏形初现。三是大视野统筹城乡一体化。昨天下午主要看了农村,看了楚村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园,看了新农村建设点,家家户户使用沼气,太阳能路灯的应用,这些应该在全市的新农村建设中进行推广。

三县一区和市直几个部门进行了交流发言,会上。感到大家的思路都很清晰、措施也很具体,讲的很实在很全面,希望抓好落实。一会,方书记还将作重要讲话。下面,先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第一季度全市经济工作取得的成果

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全省“两会”精神,今年以来。坚持“发展为上、民生为先、稳定为重,少说多做、真抓实干”全面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出现“增长强劲、调整加快、效益回升、民生改善、社会和谐”良好态势,为完成上半年乃至全年目标任务打下了基础。

13月份,一是工业经济迅速回升。初步统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3.9亿元,同比增长36.9%增幅居全省第2位。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总数达到319家,比年初净增71家,新增个体工商户3902家,新增中小企业530家。

全市上下全力以赴,二是小麦生产丰收在望。面对历史罕见的秋冬连旱。狠抓抗旱春管,坚持了小麦良好的生长态势。全市累计浇灌小麦1700多万亩,追施返青肥和拔节肥900多万亩,促进了苗情转化,目前,全市小麦一、二、三类苗分别为75%20%和5%壮苗比例达到95%整体长势好于去年同期,只要中后期田管措施落实到位,无较大自然灾害影响,午季小麦丰收在望。

13月份,三是商贸流通繁荣活跃。预计。全市实现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5.88亿元,增长53.6%增幅居全省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5亿元、增长16.6%增幅居全省第15位;实现进出口总额4845.8万美元,增长21.4%比上月提高5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13位。

一季度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9亿元,四是投资增幅全省领先。预计。增长40.5%增幅居全省第2位。

市修订完善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五是招商引资好戏连台。今年。新成立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商贸服务业、新兴产业、金融业招商中心,组建了市招商服务中心和项目推进服务组,实行招商引资周例会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初步统计,13月份,全市新引进各类招商引资项目213个,总投资189亿元,实际利用市外资金97.3亿元,同比增长87.9%其中,利用省外资金52.5亿元,增长73.7%12月份,利用省外资金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12亿元,增长151.5%增幅居全省第3位。杉杉服饰、安踏鞋业等项目顺利推进,金龙集团、亳药堂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与雨润集团、江淮汽车集团、修正药业集团、新华发行集团、精华药业集团等知名企业的合作协议已经签署,与中恒集团、恒大集团、华强集团、天津医药集团、红星美凯龙集团等达成合作意向。同时,亳州芜湖工业园也即将启动。值得一提的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有的已经开工,有的即将开工。

全市完成财政收入17.04亿元,六是财政金融形势喜人。一季度。增长50.6%收入总量居全省第14位、较上月前进1位,增幅居全省第7位。截至3月末,新增贷款33.08亿元,比年初增长13.52%增幅居全省第1位。今年第一次银企对接会促成银企合作项目343个,签约金额37.8亿元。

必需认真分析存在问题,充分肯定成果的同时。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一是宏观环境变数增多。中央虽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近期连续多次加息,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政策明显收紧。目前,市局部项目后续建设资金缺乏,经初步摸排,今年有贷款需求的重点项目有171个,年度计划投资80.3亿元,年度贷款需求约26亿元,多数贷款尚未得到落实,影响了建设进度。二是与周边相比竞争加剧。目前,全省各市你追我赶,发展势头强劲。一季度,市财政收入总量略高于宿州,但增幅落后于宿州1.8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速比阜阳低11.1个百分点、比宿州低10.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虽然高于阜阳4.6个百分点、高于宿州3.9个百分点,但总量分别比阜阳和宿州少19.6亿元和10.1亿元。三是财政收支压力加大。一季度全市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主要是由于今年入库的非即期收入和一次性收入增加较多,若扣除一次性因素,增幅将大幅下降;财政收入增长慢于财政支出增长,远远不能满足支出需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性住房建设等都需要增加财政投入,支出的压力更大。四是项目建设亟待提速。市直和南部新区工业区年度计划新开工项目41个,一季度仅开工7个,开工率17%低于去年13个百分点,多数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许可、项目用地等前期工作因种种原因而拖延,一定水平上影响了年度投资计划实施。五是园区扩区进展缓慢。各县区的园区扩区工作进展不平衡,局部基础设施项目仍处于规划设计、工程招标和征地拆迁阶段,新开工道路、管网工程较少。

当前的经济工作取得的效果可喜,总之。面临的任务艰巨。第二季度是做好全年工作的黄金期和关键期,全市上下一定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奋力开创第二季度经济工作的新局面,为完成全年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努力在几项重点工作上实现突破

依照年初既定的工作思路,第二季度经济工作总的考虑是围绕“确保快速发展、力求争先进位”目标。扎实开展招商引资推进年、项目建设推进年、发展环境优化年“三项活动”全面实施资金平安、工程平安、生产平安、干部平安“四项工程”努力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平台打造、资金平安“四项重点”工作上寻求突破,确保第二季度各项经济指标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

(一)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事。

优化结构、转变方式、创新机制的肯定选择,招商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便当路径。引进人才、资金、项目、市场等生产要素的殊途同归。作为后发地区,必需把招商作为第一要事,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思想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第一。思想解放天地宽,思想解放机遇多,思想解放发展快。思想解放不是说在嘴上,而是体现在行动上,体现在具体项目上。思想解放必需看长远、算大帐,必需勇于担当、果断决策,必需心底无私、一心为民。一要政策引领。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政策可以调动千军万马,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今年元月份,市政府对实行了两年的招商引资政策进行了局部调整,土地、税费等方面的优惠尺度进一步放宽,政策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优惠水平略高于周边地区,政策出台以来,发生了较大的吸引力。修正药业、精华药业、紫鑫药业已经落地,中恒、杉杉、恒大、华强、雨润、红星美凯龙等一批知名企业在亳州进行战略性布点。实践证明,只有看长远、算大帐,不时完善政策,打造投资洼地,才干形成“引进一个、带来一批、发展一片”集聚效应。二要招大招强。一流的产业要由一流的企业家来打造。要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理性招商,要招大引强,瞄准中国500强、行业50强等大企业、大集团,主动上门,攀亲叙友,推进合作。当前,要主动出击,加强与央企、国企、省属大企业和知名民企的对接。今年,省国资委将举办地方政府与省属企业对接活动,第一场对接会争取放在亳州举行。从现在起,市发改委、经委、招商局、国资委等相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要积极准备,研究省属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特点和方向、投资需求,有针对性地谋划项目,争取对接活动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三要招工招新。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是市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必需紧紧围绕“125工业振兴计划”大力实施“产业招商”引进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打造块状经济和集群经济。要突出抓好现代中药产业招商,注重引进高端制药企业、先进装备、先进技术、优秀人才,不时提高中药产业的科技含量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名副其实的中华药都。四要盯住盯紧。对那些有扩张冲动、有转移意向的企业,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直接的间接的关系牵线搭桥去认识、去结交。一有意向,就紧贴上去、盯住不放、一抓到底,使之尽快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五要服务到位。市政府已经实行招商引资周例会制度,正在制定《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推进服务组制度》每个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都要成立推进服务组,由一名市级领导分包,一个牵头单位负责,有关成员单位配合,牵头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项目推进服务组组长,要做到项目日常服务专人专办、应急服务及时处置。

招商方式上要进一步创新。一要带着协议招商。临行之前,第二。要做足功课、准备充沛,认真研究双方的资源禀赋、经营理念和共同愿景、发展意向,及早起草合作协议,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会谈,突破一些实质性问题,争取现场签订框架性合作协议甚至正式合同,从而提高招商时效。二要带着感情招商。诚信是根本,真诚是基点。要真正站在投资者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为投资者着想,帮投资者盈利,助投资者胜利,做到真心、诚心、热心、恒心、耐心,以真情换真意,以诚信树人格,与投资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自己的一片真情实意感动投资者。要以真情搞好外商的接待,做到细致周到氛围热烈,党政联手、口径一致。三要带着资源招商。要善于推介亳州,大力宣传我市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政策优势、交通优势、人文优势、政治生态优势。要充分挖掘人脉资源,广泛利用亲友情、同学情、战友情、老乡情等各种联谊渠道,全方面收集招商信息。今年,交给市招商局一个任务,就是以药商为主,分省成立亳州商会,使亳州籍企业家成为我市招商引资的领头人和中介人。四要带着项目招商。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我市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高起点、高水平筛选包装一批产业升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领域的大项目、好项目,把项目前期工作做实做细,提高可操作性,让客商看到项目的特殊优势,增强吸引力,提高签约胜利率。同时,要加强市、县(区)招商局的队伍建设,选拔最优秀的同志空虚到招商局。

招商领域上要进一步拓展。一要把握招商的主攻产业。要围绕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进行招商。二要把握招商的主攻区域。地区上就是长三角、珠三角的一线乡村,第三。产业上就是药业经济为主。三要掌握招投标的主攻目标。无论是项目建设还是土地出让都要有招大引强的理念,要采取适当方法着重引进国家一流的设计院所、建设企业,参与亳州的建设,提高乡村建设的档次和水平。

(二)把项目落地作为第一抓手。

没有项目就形不成投资,项目是投资的载体。没有投入就没有增量,也就谈不上发展。一定要增强项目意识,坚持政府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工程化,把项目能不能落地建成作为检验各地各部门执行能力的主要规范之一。当前,要重点落实以下项目:一是市、县(区)政府在人代会上承诺的项目;二是30项民生工程项目;三是招商引资项目;四是土地整理项目等。

分包项目的市级领导原则上每周要到分包项目工地现场督查一次或召开一次例会,一要强化责任。继续推行重大项目市领导分包责任制。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全力为项目建设排忧解难;各项目建设单位要科学组织,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切实加强项目管理工作。每一个项目,二要强化管理。要坚持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特别是政府投资项目,都要切实把好“三关”工程设计关、建设关、验收关)严格落实“六制”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资金报账制、竣工验收制)着力提高项目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市直有关部门要切实解决资金、用地、供水、供电、供气、物流、运输等方面的问题,三要强化保障。要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项目的要素保证力度。加快项目相关事项审批,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对项目落地情况,实行分管市长周调度、市长月调度制度,重大问题及时协调。

(三)把平台打造作为第一要素。

加大园区扩容升级力度,要着力建设省级开发区、特色产业园区、乡镇工业功能区等三大平台。增加投入,扩大规模,做强产业,使园区迅速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抓好省级开发区建设。五个省级开发区每年要完成扩区3平方公里的任务。第一。

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一是市南部新区要加快申报现代中药产业园,第二。尽快升级为省级开发区。二是加快亳州芜湖工业园建设。总面积10平方公里,起步区3平方公里。要加紧注册成立亳州芜湖工业园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对选址要作适当调整,抓紧编制总体规划,尽快启动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古井产业园建设。市委、市政府初步考虑古井产业园、修正药业、杉杉服装、亳州芜湖工业园四个项目在5月份集中举行开工典礼。四是县要加快雨润(食品工业园建设和江淮安驰产业园建设,争取尽快开工。五是利辛县要加快筛网纱门产业园建设,争取有大项目入驻。六是涡阳县要加快涡北循环经济园建设,加快推进洗煤厂项目,争取尽快有实质性进展。七是市住建委要抓紧编制劳动密集型产业园规划,争取尽快启动建设。

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功能区。目前,第三。市有30个乡镇工业功能区,但功能较弱,必需加快建设与发展。一要抓规划。依照“规模适度、定位合理、一次规划、分步建设、滚动开发、集约发展”原则,从当地产业基础、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动身,确定功能区的发展模式。二要抓项目。今年,每个功能区至少要入驻1家规模企业。全力支持谯城区古井镇、县许疃镇工业功能区申报省级开发区。三要抓结合。以中心镇为轴心,与推进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相结合,使工业功能区成为统筹农村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四要抓经营。要树立经营土地的理念,整合乡镇资产,成立建司,打造融资平台,筹集基础建设资金,实现滚动发展。

提供土地保证。亳州正处在大建设、大发展时期。据估算,第四。十二五”期间,从需求方面讲,全市平均每年需要新增建设用地约为2万亩,总量约为10万亩;从供给角度分析,省政府能下达的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约为2000亩,加上城乡建设用地挂钩周转指标每年约为1万亩,五年合计约6万亩,供需缺口达4万亩。这就要求我要开拓思路,寻找新的路径。一要在清理批而未建、闲置土地上突破。全市批而未供、闲置土地至少有2万亩,致使珍贵的土地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要下决心把这部分土地清出来、用得上。二要在推进建设用地置换挂钩和农村土地整治上突破。要把土地整治工作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和“头号工程”尽快完成7个国家和省级土地整理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切实做好利辛县旧城镇、城关镇和涡阳县牌坊镇3个土地整理项目的开工建设;全面开工建设全市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8个子项目;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确保全年完成8000亩的新增耕地任务;做好去年置换项目的复垦验收和今年增减挂钩的组卷工作,今年市本级要达到1万亩,每县区要分别完成5000亩。三要在乡村规划区内集体土地的征收上突破。这方面,县、利辛县发明了整村拆迁的好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四要在国有土地的房屋征收拆迁上突破。要进一步组织学习《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领会好文件精神实质,树立依法行政、以人为本的理念。工作要更细致、更民主、更规范,确保乡村建设的健康发展。市直和谯城区要加大老城区改造拆迁力度。五要在用足用活政策、积极争取用地指标上突破。要灵活运用计划、点供、移位、挂钩等手段,全力保证地方经济建设用地,市本级要确保年内收储土地1.8万亩。要通过提高土地的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土地出让合同中约定开竣工时间和违约责任等方式,确保批一分地用一分地,进一步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六要在狠刹私搭乱建歪风上突破。私搭乱建严重影响了乡村发展进程,影响了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两违”处置,态度要坚决,旗帜要鲜明,方法要稳妥,一定要做到建一处拆一处,不要等到积累多了再搞什么大行动。七要加快保证性安居工程建设。今年省政府下达我市保证性住房任务10800套、棚户区改造6000户,首批农村危房改造2000户,合计18800套(户)省政府要求,3月底上报地块和建设规模计划;今年计划建设的项目,6月底以前开工率要达到60%以上,10月底前要全部开工建设。希望各县区和市住建委务必高度重视,确保按时限要求完成任务。

(四)把资金平安作为第一保障。

今年将在全市范围内实施资金平安、工程平安、生产平安和干部安全“四项安全工程”这是市政府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有益尝试,市政府决定。也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力举措。该文件已经下发,希望抓好落实。此,着重强调一下资金平安问题。一要明确责任。要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在资金管理和使用中的责任,资金使用部门是第一责任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对资金的平安使用负总责。二要严格依照规定使用资金,依照权限和顺序进行审批、拨付,切实加强对预算内资金、专项资金、各项贷款等资金流向全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不得随意改变支出项目和资金用途。三是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属于政府推销目录规定的项目,要实行政府推销;财政部门要认真做好财政资金帐户清查工作,加强对帐户和资金的管理,规范预算编制,坚决查处“小金库”强化资金使用绩效考评;审计部门要加强对财政收支情况、市直部门预算执行情况、重大支出项目的审计,对市直重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每两年要全面审计一次,对项目建设、土地收储、土地征迁在工作结束后要及时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大对财政性资金收支管理工作的监督,对违法违规的单位和个人要从严查处。四要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和评审监督。当前,市正处于大建设、大发展时期,财政投资的项目很多,必需加强审计监督、财政评审。去年,全市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核减工程结算款6515.4万元,核减率为19.4%其中,市本级核减额1004.8万元,平均审减率11.9%比上年下降15.8个百分点。涡阳县对28个政府投资项目进行了竣工决算审计,核减工程价款3404.2万元;谯城区对涡河拆迁还原小区配电装置等4个政府投资项目实施价款结算审计,核减工程价款1353万元。因此,当前一定要严格执行施工单位申报、项目单位审核、财政部门评审、审计部门审计的四步走”工作流程和监督管理机制。建设项目单位要严格控制工程造价,对把关不严造成工程造价不实,经财政审计部门评审审计,审减率超过5%由建设单位书面向市政府说明原因;审减率超过10%由市纪委(监察局)会同相关部门立案调查,若是施工单位的责任,要将其列入黑名单。

三、扎实做好当前的几项工作

切实加强小麦田间管理,一要抓好春季农业生产。要及时掌握小麦苗情。确保单产水平有新提高,确保今年粮食增产2%目标实现。当前是禽流感等动物疾病多发时期,要切实做好春季动物防疫各项工作,加强食品平安监管。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积极争取中央、省的水利项目和资金支持,尽早实施一批农田水利项目,提前做好防汛抗旱的各项准备。要全力抓好涉农项目建设,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按质按量完成建设任务。要及早谋划夏种结构调整,力争玉米种植面积突破300万亩,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2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7万亩。原则上,流转的土地要用来种植药材、蔬菜等高效作物。

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要指标的监测,二要抓好工业运行调度。要进一步做好服务企业工作。特别是要通过纵比、横比、环比,高度关注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订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要积极引导企业上市,加快企业上市融资步伐。要切实做好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的供应保证,确保生产生活平稳有序。

提高公民道德文化素质,三要抓好乡村管理。要进一步加大乡村文明创建力度。将文明创建效果进一步向镇村延伸,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今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全市开展“五佳乡镇”五差乡镇”评选活动。近期,市文明办要牵头准备召开农村清洁工程现场会。市区的文明创建上,要继续落实好以下几项具体工作:一是要继续开展三轮车专项整治活动;二是要规范道路交通秩序;三是要严禁超载车辆穿越市区;四是要启动魏武大道的绿化、美化和网线下地工程;五是要启动小街巷道路修建工程。

任务已分配到各县区政府和市直15个责任单位,四要抓好民生工程。今年我市将实施30项民生工程。希望各级各部门要及早动手,打好主动仗,争取早开工、早建设、早见效。要保证资金落实,市、县两级配套资金要保证在4月中旬全部到位。要规范运作,严格依照政策要求和省民生办的各项规定,认真做好、做实每一个项目。各级各单位要切实依照责任书上的任务分解,进一步细化任务,落实到人,确保序时进度,力争在全省获先进、获表彰。

篇10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下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了构建和谐XX,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制定《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如下: 一、“十五”时期的简要回顾 “十五”时期,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继续保持了健康、稳定、快速发展。预计,2005年末,我县地区生产总值可实现100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90.9%,比2000年增长85.8%,平均递增13.2%。其中:一产业增加值可实现24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85.7%,比2000年增长31.9%,平均递增5.7%;二产业增加值可实现42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91.3%,比2000年增长186%,平均递增13.2%;三产业增加值可实现34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94.4%,比2000年增长61.9%,平均递增10.1%。“十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突出成绩是: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预计,2005年末,农业总产值实现44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78.6%,比2000年增长23.2%,平均递增4.3%;粮食总产量达到53万吨,完成“十五”计划的96.4%,比2000年增长43.6%,平均递增7.5%;肉、蛋、奶及各类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大幅度增长。造林面积达到30万亩,经济田达到23万亩。农村人均收入实现4400元,完成“十五”计划的80%,比2000年增长30.8%,平均递增5.5%。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2005年末,具有一定规模的西红柿、黄瓜、韭菜、茄子、大葱、架芸豆、香瓜等农业生产基地达到10个;富民小区建设680个;各类专业村可达60个;各类农事企业可达300家;各类专业协会500个以上。 ——工业生产发展速度加快。预计,2005年末,全县工业总产值可实现170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85%,比2000年增长73.6%,平均递增11.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实现40.2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365.5%,比2000年增长475.6%,平均递增41.9%。“十五”期间,新建工业企业65户,总投资49亿元,技术改造项目196项,共投入改造资金13.2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127.6%。工业生产向纵深发展,股份制合作企业发展到160户,吸纳股金1.3亿元。企业集团发展到4个。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民营工业产值已达到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5%。“十五”期间,我县企业商标意识也不断加强。其中,拥有省级注册商标权1个,即沈阳金龟减速机厂的“金龟”牌减速机;市级注册商标权5个,即“努尔哈赤”牌白酒、“泉诚”牌克达饲料、“燕京”牌白酒、“金山”牌淡水产品、“富达”牌稻米等。 “十五”期间,一批大项目落地, 并已初具形象。沈阳德邦不锈钢产业有限公司、沈阳九星集团、沈阳银丰铸造有限公司、辽冶重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辽健石化厂、沈阳三木化工有限公司等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亿元,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第三产业发展加快。预计,2005年末,我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可实现34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94.4%,比2000年增长61.9%,平均递增10.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26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81.3%,比2000年增长30.7%,平均递增5.6%。各类专业市场达到28处,形成了以辽中镇市场为中心,茨榆坨、满都户、于家房、冷子堡市场为骨干的专业与综合相配合,大中小结合,布局合理,门类齐全、集商饮服修为一体的市场体系。 ——外经、外贸平稳。预计2005年末,全县出口供货值可实现3亿元,比2000年增长76.5%,平均递增12.0%;自营出口创汇可实现900万美元。全县出口创汇企业达到33家,获得自营出口创汇权的企业10家。全县已形成铸造、生物工艺、草柳编、机电产品等几大类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出口商品行销韩国、日本、美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外经、外贸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 “十五”期间加速了城区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220%;比“九五”期间增长300%。改造3.62公里西环路拓宽工程;修建6.35公里、宽15米的绕城公路;修建1000米蒲东开发区工业园区道路工程;修建3200延米的火车站南二路工程;拓宽改造政府路(西环至龙湾桥段)铺设地下排水工程2069延长米,铺设给水管线1400延米、铺砖2200平方米、砌边石4000延长米、砌检查井53座;对城内南一路1020延长米的柏油路面进行了改造,铺设黑色路面宽11米,完善了地下排水设施,安装56盏新型路灯;对迎宾路、北出口、政府路、火车站新二路、人民广场、东出口三角地和北出口三角地绿化改造,植化山松、云杉等乔木3000株、花灌木21万余株,铺装草坪2000平方米、绿化广场8000平方米、北出口建雕塑一座。市政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城市绿化有了新形象。 “十五”期间,城区改造公路面积33.6万平方米,比“九五”增加8.9万平方米,增长36.0%,投入资金0.45亿元。2005年末,全县“三线”下地街路达11000延米、新安路灯1496盏、地下排水管道达45600延米、自来水管线达72700延米。 加大了社会公益性项目的投资。投资7266万元建设日处理能力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完成中心菜市场和轻工大厅改造工程;新建计划生育节育技术服务站业务楼;改造了辽中县妇缨医院业务楼;对县一、二两所高中进行了改造,改善了学习及教学环境;对县体育馆进行了翻新拓展;新建了家家福超市,完成了主要街路两侧绿化、亮化工程;对县广播电视进行了改造,由原来的24个频道增加到近35个频道。 “十五”期间,全县共完成公建项目120项,投资6.5亿元,建筑面积达40万平方米;住宅项目50项,投资2.5亿元,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一批城建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高。 县城供水普及率达到85%,比“九五”期末增长6.3%;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31万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长37.9%;天然气用户达到24000户,比“九五”期末增长4.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长133.3%。 乡村城镇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到2004年末,全县建制镇发展到11个,建制镇人口增加到8.4人(不包括辽中镇人口),乡村城镇化水平(指建制镇、集制镇区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比重)由“九五”期间23.6%增加到24.2%,增长0.6个百分点,占全县人口的比重达到19.6。 “十五”期间全县村镇建设总投资达2.89亿元,其中:公用设施建设投资1.02亿元,比“九五”同期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十五”期间,全县村镇新建公共建筑4.78万平方米,生产建筑9.87万平方米,住宅建筑34.19万平方米;村镇住宅建设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3.4平方米, 比“九五”期末提高1.9平方米。全县村镇自来水普及率65%;全县村镇实有道路面积1830万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加315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42.18平方米,全县建制镇、集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3.5平方米。 “十五”期间,京沈高速公路、秦沈高速电气化铁路正式建成通过辽中,结束了辽中不通铁路的历史。 全县改造公路面积共33.6万平方米,比“九五”期间增加8.9万平方米,增长36%,投入资金达4500万元。2005年末,全县“三线”下地街路达11000延米,新安路灯1496盏;地下排水管道达45600延米;自来水管线达72700延米;新建的污水处理,日处理污水5万吨;集中供热面积达131万平方米,城乡电话达14.2万门;户均有线电视覆盖面达55%,“十五”期间,基本建设继续保持了发展势头,全县共完成公建项目120项,投资6.5亿元,建筑面积达40万平方米;住宅项目50项,投资25亿元,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十五”期间,投资1.2亿元对沈盘公路进行了拓宽改造。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预计,“十五”期间,我县固定资产投资可达63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27.9%,比“九五”期间增长155.3%。其中: 1、公共和住宅建设投资9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05%;比“九五”期间增长15.4%; 2、技术改造投资16.4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33.3%;比“九五”期间增长720%; 3、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220%;比“九五”期间增长300%; 4、新建工业企业投资12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240%;比“九五”期间增长400%; 5、农业基本建设投资9.2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30%;比“九五”期间增长210%; 6、水利建设投资6.3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05%;比“九五”期间增长11%; 7、植树造林投资1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250%;比“九五”期间增长400%; 8、农村电网改造投资3.8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10%;比“九五”期间增长234%; 9、交通道路投资3.5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67%;比“九五”期间增长184%; ——财政收入增长,金融运行平衡。预计2005年末,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5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50%,比2000年增长63.8%,平均递增10.4%。银行各项存款余额可达到41亿元,比2000年增长53%,平均递增8.9%;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3.5亿元,比2000年增长21%,平均递增3.9%。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事业:“十五”期间,我县实施市级以上的重点科技目项120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新产品8项、国家级星火计划30项。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58项,其中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20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达60项。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18个。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点52%,比“九五”期间提高3个百分点。教育事业:截止2005年,全县有中小学校168所,在校学生60859人,在职教职工5462人,学校占地面积349万平方米。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率先成为辽宁省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县。教学环境不断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十五”期间,改造及新建中小学校舍2万多平方米,投入资金达4500万元。小学入学率保持在100%;农村中学辍学率降到2.3%以下。“十五”期间考入大专以上院校学生计7500多人,比“九五”期间增加1500人,增长20%;卫生事业:全县医疗环境进一步改善,完成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中县人民传染病区,辽中县计划生育指导站项目建设,较好地满足了群众就医要求,同时卫生达标的指标均得到落实;计划生育:预计2005年末,全县人口出生率为6.85‰,比2000年下降1.62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6.85‰,比2000年上升4.4个千分点。社会保险:全县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人数为7209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25774人;参加医疗统筹人数为16848人;累计开发就业岗位14957个,安置就业24684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档案、旅游等社会事业也有较大的发展。 在肯定“十五”成就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三次产业梯次结构没有拉开档次,主导产业不突出;工业企业对财政贡献率不高,技术含量偏低;产业集群规模小,程度不高;农业基础比较薄弱,抗灾能力的不强;经济运行质量不高、效益较差;财政收支差距较大,可支配收入明显不足;企业资金短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等。所有这些问题,都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待今后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切实加以解决。 总之,“十五”期间,是辽中政道人和的五年,是百业待兴的五年,是经济和社会步入良性轨道及快速发展的五年,也是夯实基础、展望未来的五年。 二、“十一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发展机遇 “十一五”期间,我县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面临着较好的发展形势。一是国家提出东北振兴的发展战略给东北带来新发展机遇。从全国经济发展态势看,由于南方电力不足,土地价格居高不下,,南资北移日显突出;二是国家、省、市支持发展的优惠政策;三是“十一五”期间,沈阳发展战略向西部转移,辽中是唯一的发展空间,发展沈阳西部工业走廊的契机,给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 ———指导思想 针对有利的发展形势,根据我县情况,充分考虑辽中县域特点,确定我县“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运行效益和城镇综合实力为中心,以确保农民富裕、财政增收、社会和谐为重点,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落脚点,牢固树立工业立县理念,以项目为纲、环境为本,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城市工业化、三产业社会化。依托沈阳市东北中心区,以铸造、机加、化工、农副产品产深加工“四大产业”为载体,统筹城乡发展为主题,以沈阳西部工业产业大道为轴心,发展西部,壮大中部,提升东部,延伸北部,拓展南部。实施东西互进、南北对接战略。以沈阳西部工业开发大道为轴心,以辽中镇、茨榆坨镇、养士卜乡、城郊乡、新民屯五个重点工业乡镇为龙头,以辽中镇、茨榆坨镇、冷子卜镇、朱家房镇、满都户五个中心集镇为放射点,以建设辽中工业城为核心,以富民强县为落脚点,以构建“功能齐全、设施先进、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辽中城区为目标。 ———战略构想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发展的总体构想布局是:东部以钢铁加工、精细化工为主导,中部以有色金属铸造、加工为重点;西部以种、养、加基地为基础,南北以商贸、物流和农产品深加工为突破口,形成相互配套和谐发展的格局。 ———总体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发展总体思路是:围绕发展抓龙头,围绕龙头抓项目、围绕项目抓投入,围绕投入抓效益,盘活壮大旧企,创造新城,产业集聚,增强幅射,加强资源和要素整合,做深做特第一产业,做强做大第二产业,做新做优第三产业,构建具有产业特色的新型产业体系。 ———总体原则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发展总体原则: 一是牢固树立工业立县旗帜,坚持以项目为纲的原则; 二是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优先发展的原则; 三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四是坚持以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五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 ———主要指标 按照以上辽中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布局、思路、、战略、原则,“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实现236亿元,比2005年增长136%,5年平均递增18.7%,5年平均增长27%。 第一产业增加值:2010年实现35亿元,比2005年增长45.8%,5年平均递增7.8%,5年平均增长9.2%。 第二产业增加值:2010年实现140亿元,比2005年增长233%,5年平均递增27.2%,5年平均增长46.7%。 第三产业增加值:2010年实现61亿元,比2005年增长79.4%,5年平均递增12.4%,5年平均增长15.9%。 三次产业比例:2010年,由2005年的24:42:34 发展为15:59:26。 财政收入:2010年实现5亿元,比2005年增长233%,5年平均递增14.9%,5年平均增长46.7%。 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实现80亿元,比2005年增长207%,5年平均递增25.2%,5年平均增长41.5%。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10年实现35亿元,比2005年增长35%,平均递增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0年实现10000元,比2005年增长49%,5年平均递增8%,5年平均增长9.9%。 农村人均收入:2010年实现8000元,比2005年增长77.8%,平均递增12.9%,年平均增长15.6%。 社会总人口:2010年实现54.3万人,比2005年增长1.5%,平均递增0.3%。 三、“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做深做特第一产业 “十一五”期间,我县第一产业主要任务是: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设施水平。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大力发展蔬菜生产,把辽中建成沈阳的农副食品供应基地。按照区域经济布局,开发西部,壮大中部,提升东部,以高科技农业园区为依托,实现高科技含量、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的种植、养殖基地。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行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及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引进和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实现粮食、蔬菜、畜禽及水产品的转化和增值。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力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农民生活水平。加强防洪、灌溉、治涝等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同时积极稳步地发展辽中林业经济。 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65亿元,比2005年增长48%,5年平均递增8%。优先发展畜牧、水产、食品酿造、农产品深加工,组建白酒酿造、稻米集团。 1、发展和完善富民经济小区,提高设施农业水平。到2010年,全县富民小区要达到1420个。其中种植小区1000个,畜牧小区270个,水产小区150个。种植业以发展暖棚为主,冷暖棚结合,提高建棚标准,推广使用滴灌、微灌等节水设施。对畜牧小区建设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防疫,促进饲养小区(场)建设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2、稳定粮食生产,扩大经济田面积。到2010年,全县粮食作物面积稳定在8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保持50万吨以上。经济田播种面积力争达到100万亩(复种面积50万亩),其中蔬菜、两瓜80万亩,地膜花生10万亩,花卉及其它经济作物10万亩。 3、加快畜牧业发展,实现畜牧业倍增计划目标。以调整结构、科技兴牧、强化服务、政策扶持、加大投入为手段,把握机遇,发挥优势,不断提升我县畜牧业生产水平。到2010年畜牧业产值达到农业总产值70%以上。生猪饲养量200万头,肉牛饲养量50万头,奶牛存栏5000头;羊饲养量15万只,肉鸡饲养量4000万只,蛋鸡存栏500万只。 4、发展精品渔业,扩大水产品出口。到2010年养殖面积发展到10万亩,水产品产量12万吨,水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标准。精品品种放养面积达到6万亩。大力发展外向型渔业,珍珠养殖基地力争发展到4万亩;建设淡水鱼出口基地3万亩,力争水产品出口3万吨。 5、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促进主导产业可持续发展。建立自给自足的良种畜禽繁育体系,降低疫病风险和饲养成本。建设优质奶牛、肉牛、肉羊、生猪、朗德鹅等种畜禽繁育场10个,以县畜牧技术推广站为依托,建黄牛改良站(点)20个。建设淡水名、特、优养殖新品种繁育基地5个,其中省级种苗繁育基地1个。 6、抓好农业园区建设,提升农业整体科技水平。通过园区建设带动周边产业基地,扩大主导品种生产规模,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扩大珍珠养殖面积,组建加工企业,加快打造中国北方“珍珠港”步伐,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重点抓好富鑫养殖现代园区、珍珠养殖园区、茨于坨综合园区(优质奶牛肉种羊繁育场、冠亚花卉种苗繁育场、丰泽有机肥生产和赤眼蜂繁育场)等5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以及运达种猪、春利食品、菜伯街绿色棚菜、后边外肉种鸡繁育等15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 7、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整合现有资源,组建稻米加工集团和白酒集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强化营养大米及白酒等招商项目的跟踪服务。扶持水产品加工出口创汇企业、淡水鱼加工及珍珠加工企业。引进肉牛屠宰、蔬菜加工项目,扶持鹤全肉禽有限公司、宏冠朗德鹅综合加工厂等肉禽深加工企业。 8、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加快农村新能源发展。到2010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25万千瓦,大豆、花生生产全部实现全过程机械化,水稻、玉米及主要经济作物的机械化程度达到50%以上。建设秸秆气化站10座,建设“四位一体”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示范小区50个;建设庭院“四位一体”示范户500户;建成高效节能吊铺500铺;建设中型畜牧小区废弃物能源环境治理工程3个。 9、加强防洪工程建设,提高防洪能力。加快城市防洪规划组织实施。要重点对辽河河道进行清淤疏浚,搞好其它河流的护岸、护坡、沙基防渗等工程治理。到“十一五”期末,各河堤防洪标准为:辽河达到100年一遇;绕阳河、浑河及县城段达到50年一遇;蒲河达到20年一遇。全县104座排水站,已改造62座,其余42座排水站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全部改造。对5年一遇的排水站全部提高到10年一遇。在“十一五”期间,对所有的排灌沟渠按标准进行清理。完成桥、涵、闸、站建设及改造2000座。 10、建设标准化林网。因地制宜地发展林果业,以龙头带动,发展速生商品林,培育一批林木产品深加工企业,树立一批营林大户,积极培育、引进苗木新品种,科学、合理地做好林木采伐更新。“十一五”期间,每年计划完成造林2万亩,5年新增10万亩森林面积,计划到2010年森林总量达到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7%。 11、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全县扶贫工作以辽西四个乡镇为重点。实行区域开发、整体推进、项目带动、扶贫到户。抓好三个扶贫龙头企业,实现村村通标准柏油路,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自然村用上自来水,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人3500元以上,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500以上的人口控制在2万人以下。 (二)做强做大第二产业 “十一五”期间,第二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以建设沈阳西部工业走廊和扶持县域经济发展政策为契机,以改革为动力,高举工业立县旗帜,牢固树立以项目为纲、环境为本,科学发展的思想,全面实施结构调整,科技振兴、外向牵动,产业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力做好产业集群引进和发展,承接项目转移,拓展工业园区,打造园区“航母”,实现辽中经济跨越式发展,基本建成辽中工业城。 到2010年,全县第二产业产值实现530亿元,比2005年增长 172%,5年平均递增22%,5年平均增长34.4%。其中:工业总产值实现500亿元,比2005年增长294.1%,5年平均增长38.8%。工业增加值实现135亿元,年平均递增2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0户,实现工业总产值350亿元,年平均递增54.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0.5亿元;年平均递增41.3%。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合作与竞争,外贸出货值和出口创汇额要以每年递增25%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出货值要达到9亿元,出口创汇额预期达到2750万美元,到2010年利用外资额达到1亿美元。实现上述任务,第二产业发展重点: 1、工业 (1)搞好“一城五园”建设。“一城五园”即:辽中工业城;新民屯不锈钢工业园

杨士岗泵钢铁加工工业园、长滩精细精细化工园、茨榆坨物流商贸园、辽中镇有色金属铸造园。具体内容是: ①辽中工业新城 地理位置和规划范围:辽中工业城东至于洪区界,南过细河到杨黄公路,北至京沈高速公路,向西到油田路沿沈盘公路至四王线,规划面积约为110平方公里。以新民屯镇、长滩镇、四方台镇为载体,实行优先发展,分布实施。一期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二期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三期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 规划定位:把辽中工业新城建设以工业为主导,集居住、科技、商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新城区。 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围绕国家装备制造业基地,重点建设冶金园、机加园。规划用地空间结构为多中心组团结构。自东向西划分为7个组团,沿产业大道依次为物流中心组团(8平方公里)、冶金产业园组团、(38.5平方公里)行政办公(2平方公里)及研发组团、(2平方公里)化工产业园组团、(6.5平方公里)电子产业园组团(10平方公里)和两个居住组团(19平方公里)。并形成南北两个生态景观带,即湿地公园生态景观带和细河生态景观带。各组团通过贯通辽中工业新城东西的产业大道公交走廊来维系其整体性。 ②新民屯不锈钢工业园 区位:新民屯不锈钢工业园位于辽中县新民屯镇、长滩镇、四方台镇,沈阳市西南郊,辽中县的东北部,距京沈高速公路高花出口2公里,沈盘公里35-40公里的两侧。 规划面积:园区规划总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一期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新民屯镇的北三台子村。二期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为新民屯镇、长滩镇、四方台镇。拟建广东永怡集团工业园,占地10平方公里。 园区内基础设施与入驻企业情况;按一级公路标准改造的沈盘线今年底将修建并交付使用,贯穿园区。供水、排水、交通道、能源等产业和基础设施确保企业入驻。现已入驻三木、化工等几户企业。由浙江天宝实业有限公司、浙江德软钢管厂和五星钢管厂合资成立的股份制企业———沈阳德邦不锈钢产业有限公司,入驻新民屯不锈钢工业园,一期投资5亿元,年产不锈钢10.1万吨,重点发展不锈钢产业。 功能分区和产业定位:功能分区——— 新民屯不锈钢工业园,长滩精细化工、新型建材园,四方台装备制造企业园,现代化安居生活园区。 产业定位———新民屯不锈钢工业园区应建设现代化的新兴重化工基地。重点引进和建设大型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型建材、钢铁有色金属深加工等重化工业。 发展目标:到2005年引进企业30户,到2007年,重点引进企业60户,实现产值50亿元。到2010年引进企业120户,年产不锈钢50万吨,形成不锈钢、化工产业集群,实现产值150亿元,年利润15亿元,上缴税金10亿元。2015年园区总产值实现250亿元。 ③杨士岗泵阀工业园 区位:沈阳泵阀工业园位于沈阳市西南郊,辽中县东北部的杨岗镇三王堡村,京沈高速公路南侧和秦沈电气化铁路中间区域,高速公路635公里处,距沈阳市区35公里,距辽中县城35公里。 规划面积:沈阳泵阀工业园规划总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一期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实行整体开发,分期招商,以商招商,入驻企业享受园区内优惠政策。 园区内基础设施与入驻企业情况:沈阳泵阀工业园区交通便捷,电力充足,排水设施配套齐全,通讯设施先进,争取国家软贷款5000万元,确保园区实现“五通一平”。浙江开维喜集团等14家企业纷纷签约,计划总投资20亿元人民币,分别建设中国现代化泵阀生产加工企业。 功能分区和产业定位:沈阳泵阀工业园功能分区——工业区、商贸展示区、管理服务中心、生活住宅区。 产业定位———以泵阀生产加工为主,以其相关铸造和机加工为辅,重点引进和发展泵阀生产企业,形成沈阳辽中泵阀产业集群。 发展目标:2005年沈阳泵阀工业园要引进泵阀企业20家;2007年引进企业达到60家,实现产值50亿元,实现利润5亿元,税金3亿元;2010年实现产值100亿元;2015年园区产值实现200亿元。 ④茨榆坨物流商贸园 因服装闻名全国的辽中县茨榆坨镇,1995年被省政府确定为辽宁省小城镇建设和发展试点镇,1996年被国家11个部委确定为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2005年被国家发改委列入第一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 区位:茨榆坨镇工业商贸园位于京沈高速公路615公里出口处,距离沈阳市区55公里,距离辽中县城12公里,距离沈盘公路2公里。由引路将京沈高速公路和沈盘公路相连。 规划面积:茨榆坨镇工业商贸园规划总面积16平方公里,一期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西山工业园3平方公里,大莲花农产品深加工园2平方公里,二期物流组团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 园区基础设施与入驻企业情况;西山工业园电力充足,通讯快捷,道路畅通,环境优美,排水等基础设施齐全,现已入驻服装、建材、木制品、化工、铸造等企业41家。农产品深加工园区建有沈阳佳源野生葡萄饮品有限公司,为辽宁省现代农业园区。 功能分区和产业定位:茨榆坨镇工业园区商贸园功能分区———西山现代工业园区、农产品深加工园区、现代商住区、物流组团、金融综合服务区。 产业定位——重点引进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为沈阳西部工业走廊工业带提供工业原料和产品支持,工业原料物流——钢铁、化工产业原料集散;产品物流——工业带内产品出港贸易集散;商贸物流——综合性商品集散,辐射东北地区。 发展目标:到2007年,引进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分别达到30家、15家,实现工业产值40亿元;到2010年引进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分别达到60家、30家,实现工业产值80亿元;2015年园区实现工业产值250亿元。 ⑤辽中镇有色金属铸造加工园 辽中镇有铸造加工园,距京沈高速公路和秦沈高速电气化铁路出口处2公里,沈盘公路65至68公里两侧。距沈阳市区68公里,距辽中镇2公里。 规划面积;园区规划总面积5.8平方公里,拟整体开发,分期招商,按高标准高质量原则进行规划设计。 园区内基础设施与入驻企业情况:园区配套设施完善,包括管理服务办公楼、员工生活区及休闲娱乐场所等,水电道路通讯设备完善,拥有变电站、停车场、垃圾转运站等市政公共设施,同时提供小区配套服务,现代办公,现代物业管理服务系统。工业园西半部已有30多家各类企业陆续建成投产,已形成一定规模。工业园东部为新的招商区域。沈阳银丰铸造有限公司二、三期建设,加快沈阳九星线缆集团建设,启动二、三期建设。 功能分区和产业定位:功能分区———农副产品深加工区,热电,大型机加工组团、物流组团、重化组团、居住组团、科技研发用地。 产业定位———以生产加工为主,以其相关产业铸造和机械加工为辅,综合商贸、展示销售等功能为一体的高级生产服务中心,重点引进高新技术生产加工产业。 发展目标:2010年园区计划实现产值100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上缴税金6亿元。2015年园区总产值实现150亿元。 (2)组建白酒、稻米集团、搞好热电厂建设 以生产“十里香”、“辽天”、“燕京”白酒酿造企业及其他酒厂为载体组建白酒集团,实行“三统一分”,即统一品牌、统一价格、统一标准、分散经营,使我县基酒升级、创造品牌。加快组建稻米集团步伐,尽快建成东北大米集散中心。到2010年实现产值10亿元,利润1.5亿元,税金2.3亿元。到2015年,实现产值15亿元,利润1.5亿元,税金3.4亿元。 建设2×12MW热电厂1座,到2010年入住企业达到80户,产值实现70亿元。 (3)以“一城五园”为依托,搞好南部和西部地区工业发展建设 辽南地区以汽车部件、矿山设备为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到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户,实现工业产值10亿元,利润1.5亿元,税金1亿元。 河西地区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优先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到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户,实现工业产值10亿元,利润1亿元,税金0.8亿元。 2、建筑业 建筑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以整治工程质量和提高信誉为中心,以开拓外埠市场为根本出路,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为重点,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 “十一五”期间,城市居民居住条件要明显改善,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5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7平方米,完善电力、电讯、市场、停车场等设施基本配套。 “十一五”期间,城区建设要接近小城市水平,城区用地面积扩大到41.9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到20万人以上。按照城市工业化、现代化要求,高起点、高水平地对城区规划进行调整,提高道路等级,扩大城区面积,扩充城区人口。在努力改造旧区的同时,加快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建设和完善辽中经济开发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做到30年不落后。加强小区域规划,推进连片配套开发。按照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谁投资、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各界尤其是农民进城投资,解决城区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重点搞好以下城区公用设施建设: 一是做好新城区调研、论证和规划工作。加快推进撤县建区步伐,做好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在征求人大、政协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组织实施。 二是旧城区与新城区相结合,要完善城区与沈盘公路、高速公路等路的衔接,完善城区道路网络,建成完整的城区道路系统。“十一五”,新建、改建、扩建市区道路主干道5条,次干道26条。在现有外环路(简称一环路)的基础上,筹建辽中二环路(南起六间房乡交叉路口,东至茨榆坨高速公路口,北到“四王”线小牛心坨出口,西延伸腰屯村,南贯下万子村、肖家崴子村,直通沈盘路红庙子大桥东),进一步构筑完善城区道路骨架,逐步形成城区规划区范围内完整的道路系统。搞好给排水建设。城区内上下水全部实现管网化。新铺排水管线5000米,改造排水管线3000米。建设一座日处理200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 三是增加供水设施。新建蒲东、茨榆坨、新民屯三座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达1.5万吨以上。改扩建西水厂,使城区供水状况得到根本改善,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 四是城区供热、供气、城区绿化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铺设供热管网,使棚户区和居民比较集中的区域实现集中统一供热,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5%,住宅区供热能力由现在的131万平方米增加到175万平方米。供气由现有的24000户增加到28000户。搞好城市绿化,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25%。 “十一五”时期,建筑业增加值要实现5亿元,比2005年增长67%,5年平均增长13.4%。 (三)做优做新第三产业 “十一五”期间,我县第三产业发展主要任务是: 以建设我县商品集散贸易中心为目标,以优化结构、提升业态,完善功能,扩大规模为重点,以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为发展方向,全面提升批发商业业态水平,构筑业态先进,功能完备,特色突出的商贸流通业。把辽中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网络畅通,服务辽宁,幅射东北,延伸全国的现代物流配送中心。 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商贸中心层次分明的商业网点体系,增强辽中商业网点吸引力、辐射力。规划期末,全县商业网点经营面积增加10万平方米,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年均15%以上速度递增,达到48亿元。 形成布局清晰、分工明确,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专业商品批发体系。重点培育具有辐射东北乃至全国地区功能的批发市场。规划期末,实现商品市场营业面积增加10万平方米商品市场交易额以 20%的速度递增,达到45亿元(超亿元的8处)。商品外销量达到35%以上。 基本形成业态领先、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现代流通网络体系。重点建设购物中心、综合超市、便民超市、便民店等新型业态,使其成为城市形象和亮点和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新型业态销售额达到20%以上。 基本形成储运专业化、流通标准化、管理网络化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资源等现代科技、整合与改造传统产业,构架以第三方特流配送中心,连锁企业专业配送中心为主体的现代商业物流配送体系。 实现上述任务,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是: 按照城市建设现代化商业街、乡、镇建设农副产品、畜牧产品等产地型专业批发市场的思路、规划实施“13126”工程,即建设13个专业批发市场、12条商业街、6个中心镇示范商业街,发展新型业态,形成以生活服务网络为主,以专业批发市场为辅,以信息化为支撑,以物流配送为依托的现代商业格局,形成一批交易方式灵活、服务功能完备,具备相当规模的市场。 1、结合资源优势和区域特点,规划建设13个专业批发市场。 优先重点建设茨榆坨镇物流商贸中心。在茨榆坨高速公路出口,规划3平方公里,建设以建材、农产品加工、化工、服装等为主的物流基地。新建粮食批发市场、白酒交易市场、花卉交易市场,改造、扩建冷子卜渔业批发市场,新东村、大兰坨村蔬菜批发市场和妈妈街、腰截子村肉牛交易市场规模,进一步提高专业市场水平。 2、打造群体经营业态,培育发展12条商业街。 按照自然形成、政策引导、规模发展,调整业态结构,扩大专业经营容量的要求,规划建设12条商业街。 (1)通讯商品一条街。布局在商业街南段(南二路至南环路),汇集名牌优势,形成高、中、低兼备,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2)日用百货一条街。布局在商业街中段,(南二路至北二路),以商业大厦、三元大厦、服装城为依托,汇集知名品牌专业日用百货一条街。 (3)生产资料一条街。布局在商业街北段,(北一路至北环路),重点发展塑料、架材专业产品。 (4)装饰材料一条街。布局在(南二路至南环路),重点经营各种瓷砖、板材等装饰材料。 (5)五金电料一条街。布局在(政府路至南一路),重点发展五金、电料、油漆等商品。 (6)化装品一条街。布局在(商业街至中心街),重点发展名、优、新、特化装产品。 (7)副食一条街。布局在(中心街至东环街) (8)灯具、标准件一条街。布局在(商业街至东环街)。 (9)汽车、拖拉机配件一条街。布局在(东环街至蒲河坝)。 (10)农药、化肥一条街。布局在(蒲河坝至东出口)。 (11)摩托车、农用车一条街。布局在(商业街至中心街)。 (12)花卉一条街。布局在(北一路至北环路)。 3、结合小城镇建设,规划建设6个中心镇示范商业街。 小城镇示范街建设要根据当地经济状况,城市化进展情况,消费习惯进行规划建设,小城镇示范街要以一个中型超市和农贸市场为主体,规划建设一定数量的餐饮、服务店、日用百货、副食商店,满足当地居民日常生活需求。2005年至2008年重点规划建设茨榆坨,于家房、朱家房、满都户、冷子堡、刘二堡等6个中心示范商业街,结合实际制定示范商业街发展规划。 4、加快辽中旅游业发展。 做好旅游线路规划。运用市场机制,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原则,组织城市防洪规划的实施;加快蒲河公园的一、二期建设,使蒲河变成城内河。启动开发团结水库旅游区建设。深层开发农业生态旅游、宗教文化旅游、科教旅游,通过整合、开发,形成具有辽色的旅游品牌,提升辽中在辽宁乃至全国的知名效应。重点搞好辽中镇蒲河公园、茨于坨西山渡假村和团结水库蒲海天然公园三个旅游区建设,使旅游业成为辽中三产业发展的增长点。 5、全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信息资源利用水平。 “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先进电子设备,整合全县信息网络,整合信息资源,建立辽中县电子数据储备中心,建立辽中县人民政府信息网站。加强招商网的建设,发挥人才优势,资源互补,逐步实现网上政府。建立县直属局、乡镇等有关单位的内部网,加快政府无纸化办公进程,推进政府上网工程,实行政务公开,资源共享。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信息网建设,构建统一的信息公开网络平台。 6、繁荣房地产业。 加快旧居民区改造和城镇、街、巷、路、排水改造设施,建立土地供应总量调控和投资引导机制,整顿规范基本建设市场秩序,使之纳入程序化、法制化轨道。 7、发展中介、服务业。 完善中介服务制度,发展会计、法律、审计事务所、公证、仲裁、资产评估、工程监理、招投标等机构,加快中介服务产业化、社会化步伐。 8、进一步完善社区功能和服务体系。 为居民提供物业管理、就业培训、居民求助,安全、方便、快捷的务项服务。 9、发展通讯业 规划期内,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电讯设施,同时加大装机容量,提高通讯能力。到2010年,辽中县城电话装机容量达到5.6万门,每百人拥有电话达到37部,茨于坨镇电话装机容量要达到2万门,每百人拥有电话30部。其它乡镇电话装机容量分别达到17万门以上,每百人拥有电话达到32部。 (四)全面推进社会事业产业化 “十一五”期间,我县社会事业的发展方向是:实行市场资源配置,促进发展科技、教育、卫生、计划生育、文化、体育、广播、供气、供暖、自来水等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社会事业。在明晰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实行合理分流和重组。使群众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推动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发展的重点是: 1、科技。继续实施“科技兴县”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一是到2010年技术引进与开发达到150项;二是引进高科技人才200人;三是培训农民达到9万人次以上;四是农民科技研修基地达到50个;五是农民科技工作站达到40个;六是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达到150个;七是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创建30个;八是科技型企业达到30个;九是农业科技贡献份额达到56%以上,工业科技贡献份额达到55%以上,环保率要达到98%。 2、教育。要重点抓好基础教育,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要保证100%;同时,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以上。在规划期内,中小学在校生巩固率达到98%,毕业生合格率达到98%,严格控制中小学生辍学率。规范社会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抓好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校外教育、职业教育;规划学校布局,多元投资创建1所高等职业专科学校、筹建1所省级示范高中、新建1-2所普通高中。到2010年,全县各乡镇基本实现九年一贯制办学。建设开放、动态、丰富、特色、鲜明的教育信息资源库。教师学校建设达到国家级建设标准,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辽中新区培养更多的实用技术人才。 3、卫生。坚持以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十一五”期间,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卫生执法监督等内容的卫生体系,在巩固发展公益性医疗基础上,多渠道办医,重点加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建设,搭建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强化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每个乡镇要确保1所公办医院,每个村要建1所卫生室。要重点加强“三级”预防保健网的建设,实现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岁,婴儿死亡率低于10‰,孕妇死亡率低于22/10万,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8%以上,食品卫生合格率达到90%以上;医疗技术水平达到相当于三级甲等医院水平,能够独立开展心脏介入疗法、肝部分切除术及器官移植术等,完全实行整体护理模式,并适时开展网上医疗,到2010年将建立起一个更加完善先进的卫生体系,使我县广大群众的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4、计划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出生婴儿性别比例趋向合理;育龄群众享有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务,普遍开展避孕节育措施的“知情选择”;形成新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进一步推进“三结合”和优质服务工作;逐步建立调控有力、管理有效、政策法规完备的计划生育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 5、文化。继续贯彻“以文养文”的方针,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要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新建或改扩建文化馆、图书馆;城内新建2处标准的文化娱乐广场;每个乡镇要建成一处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建成一处标准的文化休闲广场;基本实现每村有文化活动室、图书室。 6、体育。积极开展争创体育先进县(乡镇)工作,“十一五”期间,每个乡镇要建立体育健身和活动基地;新建辽中县游泳馆、体育馆;改造辽中体育场。全县体育人口达到50%以上,城乡体育辅导站发展到110个;加强体校建设,扩大招生,做好“金牌”战略规划。 7、广播电视。“十一五”期间,积极发展壮大广播视等产业。广播电视事业的目标是:一是网络升级改造。分期实施县城网、农村网的光纤改造。电视节目将增至50套,有线电视网入网户增至3-5万户,为数字化改造和开展增值业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有线电视网的宽带、高速的优势,开展VOD、会议电视、远程教育、宽带数据交换、因特网接入等多项综合性增值业务,形成新的信息产业和新的信息平台。二是新闻宣传。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提高自办节目质量,把节目的播出时间延长至15至16个小时,把自办节目增加到4-5个。不断提高节目转播传送质量,实现节目播出自动化。集中办好辽中新闻,为辽中的发展服务。充分发挥记者的舆论宣传作用,把记者站的工作做好、做强。 8、民政及社会保障。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和加强社会保障事业。全县福利院达到30所以上,收养人员在4000人以上。社会养老保险范围要扩大到全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率达到95%以上;失业保险率达到95%以上;医疗保险达到98%以上;工伤保险达到100%。下岗职工再就业达到90%;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率达到100%。民政事业经费支出递增保持7.5%的幅度。 9、防震减灾。“十一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要得到切实加强,工作体系要更加完善,新建设工程基本上达到抗御6级左右地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加强包括前兆、GPS(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强震动观测、宏观观测在内的地震监测网络建设。抓紧实施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应急援救体系及安全民居工程建设。 10、金融、保险产业。拓展金融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范围,重点支持县重点工程项目贷款,加强监管防范金融业务风险。 “十一五”期间,物价、档案、气象、消防等社会事业均要有新的发展。 (五)城乡建设 “十一五”期间,要加强城市规划,将旧城改造与新城区建设相结合,优先发展辽中镇和新城区,为县行政区东移奠定基础,早日实现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新城区。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发展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建设,重点解决城区供水和道路及排水问题,提高城区供热、供气、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能力;以服务社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的,努力创建生态城区,以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为目标,扩大城区规模,提高城区等级,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幅射面广、带动力强的现代化城镇体系。 1、小城镇建设 “十一五”期间,要以XXX镇为龙头,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现行的建制乡要创造条件实现建制镇。 要把工贸小区和小城镇建设作为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乡镇二、三产业向小集镇集中,在小集镇形成稳定的产业群。尤其要抓好XX镇、XX镇、XXX镇、XX镇、XX镇、XX镇六个中心城镇建设,以带动全县小城镇建设迅速发展。 2、交通建设 规划期

,交通重点是提高各级公路路面等级,满通需求,各乡镇公路主要干道宽度要达到9米以上,各次干道宽度要达到7米以上。到2010年,计划维修省道48.2公里,对县道渡口改桥2座,改建公路99.7公里,乡路改造136公里,新建3.045公里,村道改造338.208公里.新发展10条线路,使沈阳西部工业开发大道直修辽中。 “十一五”期间,计划新建6个乡级客运站,交通运输的各种车辆更新换代。拟建一个GPS平台,营运车辆全部安装GPS系统,实现监控管理现代化。 “十一五”期间,我县交通建设要实现纵横交错、南北贯通的交通网络,实现县域内半小时经济圈。积极努力,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沈阳地铁客运一号线一、二期轻轨铁路铺设到辽中,筹建辽中货运铁路专线。 3、能源建设 供电:2010年之前,要对全县低压线路全部进行改造,拟在辽中镇新建热电厂一座,增大供电量。全县供电总容量由现在42万KVA增加到60万KVA,增长7%,充分保证全县生产、生活用电需要。 供热:区别情况增加不同档次的供热设施,提高供热能力。由现在的131万平方米增加到175万平方米,增长33.6%。其它乡镇总供热能力达到75万平方米,使住宅楼区基本实现集中供热。 4、水源建设 积极发展小型高效、简易的净化处理技术,普及自来水受益人口。辽中县城确保日供水量2.5万吨。各乡镇要结合实际,建设不同档次的供水厂,满足镇内居民、群众自来水需求。 5、环境保护 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较完善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实行统一环境监督管理机制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增强和提高环境执法能力和水平。一是进一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废水中COD、石油类、挥发酚和废气中的SO2、烟尘等12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10%;在工业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实现污染物全部达标排放。二是地面水环境质量按环境功能区分别达到国家标准,其中蒲河、细河水质达到国家确定的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新建一座垃圾处理场。三是控制农业污染,降低化肥、农药施用量,减少其残留量对粮食和经济作物及水体的污染,尤其在自来水水源地区域,更要严格控制。四是抓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植树造林,201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要达到17%以上。抓好环城风沙治理,控制自然风沙扬尘。 四、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调整布局,拓展发展空间。 调整和优化辽中空间布局,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撤县建区的定位和发展目标,从战略定位方面着手,“十一五”期间,要加快与沈阳城市承接和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为一体的建设,要以我县工业新城为龙头,以沈阳西部工业开发大道为轴心,以新民屯不锈钢、杨士岗泵阀园为两翼,以5个重点工业乡镇为骨干,以沈盘公路沿线乡镇为载体,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协调发展。抓紧制定新工业城发展规划,生态、文化旅游规划,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白酒、稻米集团规划。要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以德邦不锈钢、泵阀、银丰铸造、九星线缆、辽冶重工等产业集群为龙头,推进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沈阳西部工业走廊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使辽中工业新城初具形象。基本实现沈阳装备制造业配套基地。 (二)加快体制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一是加快国企、集体企业转制步伐。未转制企业要加快转制,已转制企业要加强企业管理,不断提高企业效益。二是全力推进民营企业扩张,全力支持构筑民营经济板块。鼓励民营企业与国营企业嫁接、兼并、重组,使民营企业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优先发展高效、高产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依靠科技进步,选择推广先进技术及品种,降低生产成本,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附加值,利用有限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实现速度、效益、质量的统一。四是努力创造经济发展良好环境。设立企业投诉中心和新办企业审批大厅。在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硬环境的同时,进一步改善我县经济发展的软环境。 (三)全面对外开放,要把对外开放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 实施内外开放并举、走出去与引进来同步、开发国内外两个市场与开发两种资源并重、利用外资与扩大出口并举的方针,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层次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一是加大扩大开放出口力度,打造出口品牌。培育提高曲轴、减速机、工艺制品、服装、铸造等拳头产品,增加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比重。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牢固树立工业立县这面旗帜,积极利用我县产业存量资产,选择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重点产业、行业、企业、产品,加快资产重组与跨国公司合作。三是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以企业和产业集群为主体,充分利用境外市场资源和资本,推进多领域、多元化、全方位发展与合作。主攻东南亚、突破欧洲,以韩、日、新为突破口,以国内浙江、闽南等地为重点。四是进一步完善招商体制和优惠政策,实行绩效挂钩,奖罚分明;五是提前做好土地利用整体规划、调整、修编、占补平衡等前期准备工作。在新城区整理110平方公里土地,一期整理10平方公里。 (四)推进重大项目开发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业支撑。 始终坚持工业立县的思想不动摇。“十一五”期间,抓大项目、抓重点项目建设,仍然是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十一五”期间,投资亿元以上项目达到20个。重点建设不锈钢、化工、泵阀、机床、九星线缆等重大项目建设,培育新建其他产业重大项。以建设中国北方新型有色金属加工基地为目标,实现新增工业产值200亿元以上,使三次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工业主导地位明显突出。 (五)积极实施科技以兴县战略。 建立与完善科技、教育、经济紧密结合的科学管理体制,创造条件吸纳高新技术人才,一是加大投入;二是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人才教育和职业教育;三是切实提高师资水平;四是制定吸纳人才的优惠政策。 (六)加强领导,保证规划实施。 实现我县“十一五”计划,各部门务必要加强领导。一是各级领导班子要按照我县长远规划目标,即有一定高度,又要结合本部门本乡镇实际,科学地、切实地、认真地制定出本部门、行业和专项发展的具体规划。二是认真实施规划。按照规划内容,各部门每年要制定出发展的年度计划,制定出具体的发展目标,并认真组织好规划实施。三是对规划完成情况,有关部门要按年度跟踪检查,要把各部门规划目标完成如何,做为考核班子干部政绩的标准、奖罚升降的依据。四是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进行认真诊断,适时地调整和补充规划内容,确保规划稳步实施。 实现“十一五”计划,任重道远,只要全县上下精心策划、科学安排、齐心合力、努力拼搏,就一定能够完成“十一五”计划,把辽中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迈上一个新台阶。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