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趋势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人是社会动物。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都是集体进行的,要组织和协调集体活动就需要管理。但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直接影响到管理水平、管理范围和管理的复杂程度,因而对管理学的发展也会产生影响。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当时的管理水平也与之相适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管理思想有了很大发展,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颁布的第一部法典、古罗马建立的层次分明的中央集权帝国以及古中国的《孙子兵法》都闪现出了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火花。18世纪中叶开始的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管理思想也发生了一次深刻的革命,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相继产生。在这一期间,亚当·斯密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国富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他的分工理论为管理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根基。
进入前工业社会,社会分工、分层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日趋复杂,资本主义国家中劳资双方矛盾日趋突出,生产力水平也日趋提高,急需一套系统的管理理论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与之适应。尽管早期的管理思想有其科学的一面,但毕竟非常零散,没有系统化,工厂主不可能完全认识到怎样进行管理才能既解决劳资关系问题,又不减少所获取的剩余价值。因此,如何改进工厂和车间的管理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时,泰罗抱着解决劳资双方矛盾的初衷,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人类的基本需要这一经济人假设,重点研究了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建立了一套企业管理理论 ———“ 科学管理 ——— 泰罗制 ” 。与此同时,法约尔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系统地提出了十四条原则、五种管理职能,创立了组织管理理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与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使管理学体系初具雏形。
泰罗的科学管理论和方法在20世纪初对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起了很大作用,但要彻底解决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专门研究人的因素、以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派 ——— 人际关系学派应运而生。它超越了泰罗的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为以后的行为科学学派奠定了基础,成为科学管理向现代管理过渡的跳板。
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力飞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迅速提高,市场不断扩大,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以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因此,许多管理学者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积极从事管理研究,创立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出现了管理学说丛林。如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以 管理的关键在决策 ” 的思路,对社会人假设进行了升华,提出决策人假设。
综上所述,管理经历了传统管理、科学管理、现代管理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的思想理论都是前一阶段的扬弃、修正,最终形成了系统的管理学体系。
二、管理学的发展趋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管理学的实质是探求外部环境、内部条件与管理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而人类社会总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即管理主体的外部环境总是变化的。因此,为了寻求三者之间的平衡,管理学也必须动态地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的后工业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必将推动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从它的发展趋势看,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由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假设向复杂人假设转变。
早期管理思想中,把人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认为人总是好吃懒做,好逸恶劳,毫无责任心,麦格雷戈把这种传统的人性假设称作X理论。
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强调人追求经济利益的本性,使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人性假设趋于一致。之后,梅奥从 霍桑实验 ” 中认识到除了对经济利益的需求外,人们对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也很重要,因而否定了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其他行为科学理论的代表人也从不同侧面强化了社会人假设,其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社会人假设发展为一个精典而又精致的需求模型。
当代管理学派中对人性的假设也犹如丛林,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西蒙在他的决策理论中阐述的决策人假设。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并且在组织中,不同层次的员工都在做决策,所以都是决策人。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可以看出,由于个人目的、个人偏好、个人利益的存在,人就会有多种需求。这些需求,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动机,因此引发出各种各样的行为来满足个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需要。在当今社会人们受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陶冶和洗礼,人性变得非常复杂,如果管理者不及时审时度势,引入激励机制与员工真诚合作,以满足员工的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潜能,组织效率就不可能真正提高。因此,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必将超越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假设,升华为复杂人假设。
(二)管理职能由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向信息职能延伸。
传统的和现代的管理职能,构成了一个管理循环体系,使管理工作周而复始地进行,每循环一次,管理水平就提高一级。但随着全球经济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的进程加快,缺乏信息渗透的管理工作将显得苍白无力,要么管理节奏跟不上,要么管理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在管理工作中,强化信息职能,将是管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其表现有三,首先,信息职能能革新企业内部的生产力要素结构,使资源转换系统的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并同时以不断增加的柔性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快速变化。
其次,信息职能能促成管理系统的优化,促进组织的创新,使组织的绩效不断上升。信息职能能提高计划与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成为信息时代企业生存、发展、竞争致胜的有力武器。
信息职能的引入,与传统管理职能将构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管理职能系统。信息职能为传统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了全方位、全过程的信息,反过来,传统管理职能又促使信息职能去开发、收集、处理、传播、分配信息资源。
(三)管理学新的理论前提 ———“ 合工理论 ” 向传统的分工理论提出了挑战。
200年以前,亚当·斯密以制造针为例论述了劳动分工的作用。而且,他的这一分工理论成了近代产业革命的起点,也成了后来的管理学家创建管理学的理论前提。确实劳动分工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有利于专业化和职能化管理。但是,这种理论发展到今天,负面效应日益显露出来。现代社会,一方面追求产品个性化,生产复杂化,企业经营多元化,如果片面强调分工精细和专业化,则使得企业的整体协调作业过程和对过程的监控越来越高,结果致使企业整体效率低下;同
篇2
关键词:管理;管理科学;科学技术;创新;“以人为本”
传统的管理学理论的基本假设是管理所处的环境不变或变化不大。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实环境不仅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而且变化的趋势也会越来越难以预测。进人新时期以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信息技术及高科技的发展以及政府对社会生活的有限干预,迫使管理学将发生新的革命。我们既然生长在一个世界飞速变化的时代,就必然要有变化中的管理。没有变化的管理就不会有生命力!
总体而言,新时期管理科学的变革将是深刻而复杂的,其发展趋势必然会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人本管理思想将日益兴盛
重视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并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目光远大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历来都强调人的重要作用。不过,如果我们仔细加以分析,就不难发现,在不同的时代,企业家、专家、学者对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等问题的认识是有很大差别的。在传统的管理思想中,是把人作为和土地、资本一样重要的生产要素,认为它们都能创造价值。在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中,则只是把人看作“经济人”,因此,片面强调金钱的刺激作用,强调运用严厉的控制手段来管理工人,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企业家、专家、学者对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了新的认识。他们把企业职工不再仅仅看成一种生产要素,不仅仅看成一种“经济人”,而是看成“社会人”和“文化人”,把他们看成企业的主体。于是就提出了“人本管理”的新思想。“人本管理”是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相对应的概念,它要求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般认为,人本管理可分为五个层次:情感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人才管理和文化管理。具体则包括这样一些主要内容:一是运用行为科学,重新塑造人际关系;二是增加人力资本,提高劳动力质量;三是改善劳动管理,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四是推行民主管理,提高劳动者的参与意识;五是建设企业文化,培育企业精神等。
从管理发展的轨迹看,管理明显地正在从理性的科学管理—“物本主义”的“硬”管理向非理性的人文管理—“人本主义”的“软”管理转变。人本管理的兴起说明了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属都是围绕人而展开的,因而在组织中如何更加尊重人、信任人、培养人、发展人、实现人与工作的完美融合,将是未来管理者更加关注的主题之一。
二、创新管理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创新这一名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是指某种新事物的引人或引人某种新思想、新方法、新装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或指创造性、新意。而在组织学中,创新就是指以新思想为指导,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创造出不同于过去的新事物、新手段,即把广义的创新概念引人管理领域,成为管理科学的一部分。
一般而言,创新管理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对创新活动的管理;二是创新型管理。引人创新概念的前提和结果必然是管理创新,同时,这种管理的内容理应包括对创新的管理。一般而言,创新型管理不同于传统型管理,它是把创新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使管理随着技术、市场及组织内外条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它也要求整个组织及其组成人员必须是创新型的,把创新作为其各种活动的主旋律。一言以蔽之,创新既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企业赢得竞争胜利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可靠保证。可以预言,创新管理是未来组织(包括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它有助于企业促进全面创新,使创新活动由单项创新转向综合创新、个人创新转向群体创新。实践证明,创新管理既有利于降低组织内部的交易成本,又可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促进和带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创新必将是未来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公开秘密。
三、由“硬”管理向“软”管理转化将为大势所趋
管理是人的管理,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的客体虽然兼有人和物,但是对物的管理取决于对人的管理,所以,管理客体主要也是人。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都很重视发挥人在管理中的关键作用。从近代外国管理思想的发展历史来看,都是与工业文明密切相关的。二十世纪初有基于“经济人”假设的泰罗的科学管理,30年代后有基于“社会人”假设的梅奥等人的行为管理(行为科学),50年代又有基于“自我实现人”假设的马斯洛等人的人本管理,80年代以来则又出现了现代的文化管理,强调超越自我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管理发展史表明,管理本身明显存在着由理性的科学管理即“物本主义”的“硬”管理向非理性的人文管理即“人本主义”的“软”管理的转变。可以说,“软”管理与“硬”管理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软”管理的发展是以“硬”管理的存在为基础,而“硬”管理又靠“软”管理来提升,需以“软”管理的指导为前提。“硬”管理主要是高扬理性、崇尚科学的西方管理思想,“软”管理中则含有“天人合一”、人际关系融洽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那么,形成在中西管理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软”管理与“硬”管理的融合,并以“软”管理为主的中国式管理,乃是当今时代向我国管理界所提出的历史性任务。
四、知识管理的地位将日益凸现
新时期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从传统的对有形资本的管理向对无形资本的管理转移。企业如何开发知识、利用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以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就成为企业管理所遇到的又一新课题。
对知识管理的理解是多样的。最宽泛的理解认为,知识管理就是知识时代的管理,最狭窄的理解则认为知识管理只是对知识资产(或智力资本)的管理。介于上述理解之间的认识又有两种:一种认为是对知识的管理,另一种认为是用知识来管理。尽管理解不同,但是对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长并需要加以管理的认识却是相同的,对知识管理日趋重要的认识也是一致的。
五、管理信息化将主导现代管理科学的变革
篇3
关键词:“学区”;“学区化”管理;必然性
高等教育事业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及学分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传统班级概念的趋于淡化,使以寝室、公寓为单位的学生社区即“学区”的地位日益突出, 逐渐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与之相伴而生的探索性新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学区化”管理模式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研究的新课题。
一 学区的涵义和功能
(一)学区的涵义
所谓学区,即学生社区的简称。它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而产生的一个全新概念,是“社区”概念的一种衍生。就一所高校而言,学区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文化活动空间的总和,是这所高校的所有寝室和周边环境(学生公寓,服务区和学生课外活动区)以及这种环境所能达到的文化、育人功能。
(二)学区的功能
1 维权和服务功能。学区是学生的住宿区,它具有一般社区所具有的“属地”性。更突出的一方面是它也是学校的重要管理区,是组成学校管理的结构之一。因此,学区与学校在管理上存在某种程度上的隶属关系。但是,在完全学分制实施的背景下,自然班级的传统管理被打破,学生宿舍、公寓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管理的最小单位,学区的地位也随之上升。它通过运用其公共设施和相关权力以满足学生生活、学习需要为目标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这种运行机制来维护学生的权益,满足学生以居民身份与学校及相关社会机构进行实质性对话的要求。这一机制本身就说明了学区是寓服务于管理之中的。
2 修正和补充功能。学区教育对高校育人环节有一个修正和补充功能。学生的专业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由各个教学系和具体的学生工作机构完成,物质性生活需求由后勤部门来满足,而对学生培养其成为未来社会合格居民的教育任务却没有一个成型的组织来承担,这无疑是大学教育的疏漏之处。学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有机环节,其承担的任务是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生源,不同专业的学生灌输现代社区的意识,将其培养成为积极参与社区事务,能够适应并完善未来居民居住环境的合格居民。因此,成立学区,完善学区管理是完善高校育人职能、修正高校育人环节的必要举措。
二 “学区化”管理的本质特征
学区观念必然会让一种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应势而出,那就是“学区化”管理。这种新模式的显著特点是淡化班级,以宿舍为教育管理的最小单元,把思想教育、党团建设、心理辅导、生活学习指导、文化建设、危机干预都做到宿舍。由于管理对象已从“院系学生”向“社区居民”转变,因此,实行“学区化”管理的宗旨就是“完善学生独立人格,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不仅是活动的被参与者,还是独立的设计和组织者,使学生更能体现自身的价值。”从本质上来讲,“学区化”管理就是“将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集于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行教育的指导化,管理的法制法和服务的社会化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
三 “学区化”管理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区化”管理模式的出现不是人为的,它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这种必然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区化”管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的要求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现有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和模式提出了挑战。高校扩招不仅使各高校教学、生活等基础设施方面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而且带来了学生数量骤增和学生成员组成的复杂化。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思想层次、知识层次和学习目标层次的学生集聚校园,加上网络的介入导致多元文化冲突在寝室这一学生最集中、思想交流机会最多的场所不断碰撞融合,使寝室成为各类矛盾冲突的中心。原有的学生工作模式已无法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而“学区化”管理这种新兴模式的宗旨决定了要改变传统的寝室管理观念即“重管理,轻教育”,而赋予寝室新的文化内涵和教育内涵,即让学生完成自我教育和管理。
(二)“学区化”管理是高校后勤改革社会化的要求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重大改变。与此同时,要求在学生生活服务及学校管理等工作方面实行社会化。而“学区化”管理正是基于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管理而建立起的一种开放式的、面向社会的管理模式:高校学生缴费上学,学生作为消费者的地位日益显现,自我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加强,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社会学研究表明,学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环境,它在无意中将社区原有的价值观念通过日常生活演化为学生的某种心理认同,并外化为行为,进而使其价值取向与社区风格相和谐。
(三)“学区化”管理是推行新的教学管理制度的要求
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加强改革力度,相应实行了学分制,其显著特征就是弹性学制、自主选课制,它的实施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但它的实施客观上导致了自然班级的淡化,学生自由空间度不断增大,班级活动很难开展,传统的以自然班级为主要载体,以统一管理、集中训导为主要特征的学生工作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相反由于学生们将更多的时间、自由支配于寝室中,寝室成为学生活动相对固定的场所,这时的学生越来依赖于寝室的文化环境。因此,“学区化”管理的实施,有利于把集中教育和分散教育、咨询指导结合,把学生的自主管理和教师的教育指导整和起来,从而有利于新的教学管理制度的推行。
(四)“学区化”管理是培养高素质未来居民的要求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紧密围绕新时期党的人才发展战略所确定的工作重点和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内容,本着“注重建设、着眼发展、体现创新”的总体工作思路,从严谨、规范地执行人事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出发,以实现教师队伍数量适当、结构优化、素质优良为目标,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育人功能,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提供坚强的师资保证。
二、增人计划审批
各乡(镇)校需新增教师,应将学科、名额报区教育体育局,教育体育局根据全区教师队伍自然减员情况、各学校在校生人数和教职工编制标准,进行平衡汇总、拿出需增教师名额的意见,经编办、人社局、财政局审核后,按程序报市上审批。
三、竟聘人员综合素质测试
教师增聘计划经市上审批后,由区人社局和区教育体育局招聘信息或召开人才交流洽谈会,对报名竞聘人员进行初步资格审查,并将符合条件的竞聘人员列为测试对象。对竞聘中小学(不含私立)教师岗位的所有人员,将按照不同学校层次和不同学科,统一组织招聘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和面试等整个招聘工作由区教育体育局负责组织实施。
四、择优录用
通过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合格的竞聘人员,根据不同学科所需聘用教师的名额,择优录用,并报市政府审批。被确定录用的人员,由区教育体育局根据不同学校的教师编制标准和实际需要,统一安排具体工作单位。
五、管理方式
被录用的教师一律实行聘用制管理。在平等自愿、双向选择的基础上、被录用教师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协议,明确聘用期限、岗位及职责要求、工作条件、工作纪律、工资待遇、变更及终止条件、违约责任等等。聘用期限采取分期聘用的模式,即首次聘用签订为期两年的协议期(其中包括半年试用期),首次协议期满、经考核证明能够胜任岗位工作的教师,可续签下一轮为期5年的聘用协议,每一轮协议期考核合格,延聘5年,直至法定退休年龄。
篇5
[关键词] 中小学;社会化管理
一、西方中小学社会化管理
西方中小学社会化管理,是指在国家有关法律制度的框架内以政府办学和管理为主导、社会各方依法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共同具有学校管理权力和责任的管理制度。1 西方中小学社会化管理,是在西方特定的社会背景中形成的学校管理理念和制度,是学校与外部社会关系的反映。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等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相继制定了法规,以法确定了在国家、地方和学校层次上建立社会参与学校管理的体制,形成了社会团体、私人、财团等在国家的管理和制度约束下以一定的形式参与学校办学和管理的新机制,至此形成中小学社会化管理制度。20世纪末期,为了革除中小学管理中的“官僚”弊端,美国进行教育制度改革创新,进一步扩大社会参与的程度,如特许学校和认养学校等。开放学校理论主张,打破学校中心和封闭性,建立和发展向社区开放的学校。学校直接由学生、教师、家长和社区决定。近几年,教育质量备受各国家的重视,为提高教育的质量,教育管理的质量也必须提高,因此提高管理质量也成了各国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研究热门。中小学社会化管理的趋势程“加强与社会的直接联系,并重视家长的参与及作用。”
二、中小学社会化管理的必然性
(一)学校教育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
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四个方面是社会构成的最基本方面,学校教育与它们之间存在直接和间接的、正向和反向的、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学校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它只是把社会活动的各环节简化并净化,然后再呈现给学生。所以说学校教育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既然如此,学校的管理当然也少不了社会的参与,没有社会力量的参与,会使学校的教育功能与社会脱钩,这不符合教育学提到的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
(二)中小学管理提高和发展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学校管理十分重视效率、质量,从而往往忽视了教师之间的情感问题,这给学校对教师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民主意识不断增长,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单位中的权威影响力也在不断下降。学校领导集体权威的影响力若不足,那么它在学校管理中所起的影响力也会降低,易造成秩序混乱、管理质量下降等问题。在校长负责制发挥其良性作用的同时,为方便管理,事无巨细一律找校长,有的事都要求在校长会议上表态、拍板,校长从无奈到习惯,无意中助长了校长的专制及权力的扩张,并且加重校长管理的负担。
美国的中小学是由董事会管理的,参与的人员有社区的居民、家长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医生、律师等。各类不同职业的代表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监督,使问题的解决更加全面有效。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学校管理能提高管理决策的民主,提高管理的效益,同时也能减轻学校管理的负担,节约管理费用。多方面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必将减轻学校管理者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使学校管理更全面更到位,提高学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使中小学管理更加富有弹性和活力。
(三)弥补学校资源不足的需要。
众所周知,我国对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根据中国教育部数据显示,2002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为31142383.3万元,小学的预算内经费为10473153.2万元,占预算内经费的33%。2003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为34538582.6万元,小学的预算内教育经费为11566847.3万元,占预算内经费的33.5%。国家教育资金的投入在数量上有所增加,但是在比例上仍处于原有水平状态。事实上,初等教育的对象数量庞大,需要的各项经费不会比高等教育所需经费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第十五条中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研究表明,城乡发展存在差别,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长期困扰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要想让民间的资金投入到教育中,那就必定要投资者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这样投资者才会觉得投入有所值。据调查显示,中国民间资金目前大约有12万亿元人民币,中国民间财富的总额已超过国家生产总值。①
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农村学校缺乏相应的条件,城市学校因推诿各种责任让校外良好现成的条件搁置,造成不应该资源浪费。实现中小学社会化管理能为学校利用社会资源提供良好的途径,从而很好地巩固课堂成果。社会参与学校管理也能使学校教育目标与社会所需保持一致,同时也拓宽了教育施展的平台。
总之,教育作为事业已经不再是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事,是一种公共事业。以往学校作为独立个体存在,没有外界参与管理,学校只能是社会中的一块“净土”,学校的发展容易与社会脱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逐步重视,教育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社会参与学校管理将是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周在人 改革中小学管理的几点思考[n]云南教育,1999(7、8):18-19.
[2] 张捷 陈铭 当今国外学校管理改革的新趋向[n]外国教育研究,1998 (3):54-56.
篇6
[关键词] 家庭医生制;社区医院;老年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4(a)-0098-03
Application of family doctors contracted services in implementation of community care management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CHANG Yongzhi WANG Shaobin
Fuyong People's Hospital of Bao'an District in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5181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efficacy of community hospitals for elderly hypertensive, explore the applications of family doctors contracted services in community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mode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Methods This study based on community hospital senile hypertension management system, focus on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doctors contracted services on the management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inclusion criteria and exclusion criteria, 200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 Fuyong Street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of Bao'an District in Shenzhen City were selected.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each group had 100 cases. The first group was the contracted family doctors group, and the second group was the non-contracted family doctors group. 100 elderly hypertensive patients in contracted family doctors group were given a full range of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of nursing management. The blood pressure and quality of life satisfaction of all patients were measured, then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difference of basic information between contracted family doctors group and non-contracted family doctors group was not significant (P > 0.05), which prompted the results of patient's blood pressure value and quality of life satisfac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ative. The blood pressure level of contracted family doctors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non-contracted family doctors group (P < 0.05). The blood pressure control efficacy and quality of life satisfaction of contracted family doctor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non-contracted family doctors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family doctors contracted services is very helpful for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elderly hypertension in community.
[Key words] Family doctor system; Community hospital; Elderly hypertensive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老龄化加剧,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高血压已经成为危害老年患者的重要疾病。据我国第6次人口普查统计,2011年4月公布,我国总人口约为13.39亿,60岁以上人口1.78亿,占13.29%,65岁及以上人口1.19亿,占8.8%,我国是全球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随着寿命的延长,老年人易患疾病的发病率上升,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近50%(8500万)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目前比例有逐年上升趋势,医护人员针对老年患者的治疗和预防工作压力增大。社区是老年人重要的生活场所,因此控制高血压最有效方法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进行高血压病的社区防治,对于社区老年高血压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对我国实施以社区为基础的高血压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2010年5月~2013年11月间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管辖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00例。
1.2 方法
1.2.1 入组标准 ①符合2010年原卫生部疾控司《中国高血压联盟》指导原则,在不同时间测3次血压,取其平均值,平均收缩压超过140 mm Hg或舒张压超过90 mm Hg(1 mm Hg=0.133 kPa)初次发病者;②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年龄60岁以上;
1.2.2 排除标准 ①有严重的心肝肾等脏器疾病者;②既往有痴呆、精神病史者;③外地无法随访者;④严重的认知障碍等不能完成和不能配合者。
1.3 分组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其中,第一组为签约家庭医生组,第二组为非签约家庭医生组。根据Forster等的研究结果,并设定α=0.05,β=0.10(双侧检验),通过计算得每组需69例,失访率预计30%,最终入组每组预计100例,共200例。
1.4 方法
对签约家庭医生组和非签约家庭医生组进行治疗及综合干预管理的社区实验研究。整个研究流程分为基线调查、健康教育培训、回访及评估分析4个部分。
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制,社区医院的医生对社区内入选该组的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管理。主要包括:定时检测患者血压,定时提醒患者服药,定期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高血压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培训,定期的回访,随时解答研究患者的问题,定期对患者进行回访。
对入选的所有高血压患者均使用统一的血压测量仪进行血压测量。制定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满意程度调查表,对所有患者进行生活质量满意程度调查,调查表满分为100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比较
对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管辖的2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签约家庭医生组和非签约家庭医生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两组患者血压值及生活质量满意程度比较结果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例)
2.2 两组血压值比较
对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管辖的2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值进行测量,结果显示,签约家庭医生组和非签约家庭医生组治疗前患者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签约家庭医生组和非签约家庭医生组治疗后患者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签约家庭医生组和非签约家庭医生组患者
治疗前后血压值比较(mm Hg,x±s)
注:1 mm Hg=0.133 kPa
2.3 两组血压抑制率和生活质量满意程度比较
对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管辖的2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抑制率和生活质量满意程度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显示,签约家庭医生组的血压抑制效果及生活质量满意度均优于非签约家庭医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压抑制效果及生活质量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虽然社区高血压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医疗资源不平衡以及老年患者就医困难的问题,但医护人员与高血压患者依旧是多对多服务模式,很多患者在长期的治疗中更换了多名医生,对患者的管理程度也在不断变化,对患者疾病的治疗产生了一定影响[1]。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一套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医疗服务模式,家庭医生制度由此诞生[2]。
家庭医生是指大学本科学历以上毕业生,在综合性医院工作5年以上,获得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经过全科培训,通过单位综合考核,由卫生机构批准,居住在被批准的社区,服务一定范围的居民,兼顾医疗、预防、康复指导以及健康教育的医生[3-4]。家庭医生与社区居民建立合同关系,实行首诊负责制度,实行24 h健康咨询、预约门诊、出诊、急诊和转诊等服务,通过相应的鼓励扶植政策,激发医生的积极性,以便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家门口进行治疗、预防和保健,从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5]。
现在随着全国各地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在我国实施以社区为单位的高血压病预防和保健服务,将迅速得到普及[6-7]。全国各地对社区高血压管理的新模式、方法和技术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改进,以进一步提高高血压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血压控制率,降低患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社区开展高血压患者家庭医生制度,不仅对社区内高血压患者及社区居民身体有利,而且也有利于集体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降低高血压危险因素,防控老年高血压[8]。有研究人员对某社区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契约式管理,结果显示,契约式管理后可以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并可以提高血压的控制率[10-11]。
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社区内的管理和控制,在社区内实施以健康教育为基础,对不良行为进行干预的社区综合治疗手段,从而提高社区内居民高血压疾病相关的知识水平,在区域内促使居民有效的控制和预防高血压,并采取相应的健康促进行为,同时加强社区高血压筛查,尽早地发现,并及时进行预防,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个体化的行为干预措施,从而有效的控制社区内患者的血压水平。对社区内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效果与干预措施密不可分[12-13],只有将各种防治高血压的有效方法融入到社区管理和社区卫生服务中来,才能更好的发挥防治的作用。因此,在社区内开展高血压防治的关键是控制高血压增多的趋势[14-16]。应该不断加强社区内居民的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遵医行为,主要是控制高血压疾病的发展。有效的控制高血压的发生率,提高治疗率,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这些工作已成为社区卫生工作者的首要任务[17-18]。
[参考文献]
[1] 王增武,王馨,张林峰,等.社区高血压控制: 血压管理效果的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1):1-4.
[2] 陈伟伟,朱曼路,何新叶,等.发挥健康体检在功能社区高血压防治中的作用[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0,4(2):1-3.
[3] 王秋英,钟华,郑晓英,等.家庭医生责任制的实施对社区高血压管理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0):156-157.
[4] Byrd JB,Zeng C,Tavel HM,et al. Combination therapy as initial treatment for newly diagnosed hypertension [J]. Am Heart J,2011,162(2):340-346.
[5] 刘静,谢波.我国高血压病的社区管理现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1):13-15.
[6] 李永新,薛晓斌,罗小青,等.广州市某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效果评价[J].当代医学,2011,17(17):19-22.
[7] 邓石凤,周雯莉,肖姗,等.广州市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脑卒中预防知识及影响因素的调查[J].现代临床护理,2013, 12(1):1-6.
[8] 伟,陈昭斌,严璐,等.社区高血压管理效果评估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7):3316-3317.
[9] 赵宁.社区高血压综合管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3):770.
[10] 高喜莲,田军,曹丽莎,等.社区高血压病例规范化管理的效果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1):44.
[11] 夏平凤.社区高血压患者的用药指导和管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154-155.
[12] 张冠荣,林爱华,骆福添.广州市社区中老年居民高血压相关知识及防治状况调查[J].广东医学,2011,32(2):233-236.
[13] 张骏.社区高血压管理临床路径实施与完善[J].中国医药科学,2012,2(3):186-188.
[14] 王永幸,朱燕文,何佳.高血压患者社区综合防治路径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1,14(7B):2290-2293.
[15] 徐崇凯,季建隆,曹静.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主体的高血压病管理模式的探索[J].中华全科医学,2010,13(1A):86-88.
[16] 洪名花.护理干预对社区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2,2(6):100-101.
[17] 简榕.高血压患者社区规范化管理及疾病经济负担比较研究[D].成都:成都中国医药大学,2011.
篇7
关键词:地理学 兴趣 地理研究性学习 好奇心 求知欲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126-01
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善于抓住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地理学习的开始就使他们产生兴趣。高中地理第一章的内容正是容易培养兴趣的开篇。学生对于宇宙的奥秘,自然奇观,如极昼、极夜、昼夜交替、四季交替等问题,似乎知道点,但又说不清楚,教师用形象、直观的三球运行仪、幻灯、模型、图片及手势等多种方法进行演示、讲解,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适当补充一些数据、资料,把这些看得见、又看不见的抽象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具体化,学生很感兴趣。有的教材内容,不太好理解,或是难记易忘,学生往往没有兴趣。教学中,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采取不正当手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把势均力敌的两种气团相遇形成的准静止锋比喻成两个手劲差不多的同学掰腕子,手势将保持不变,以此说明锋面较长时间停留在某地区,从而影响该地区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讲我国占世界首位的八种矿产资源时,学生记起来往往丢三落四,采用谐音让学生记忆,并形象地描述为,我的心太烦,烦得鼻涕眼泪一起往下流。谐音为:吾(钨)心(锌)太(钛)烦(钒),目(钼)泣(锡)稀(稀土)涕(锑)。学生就能很快掌握这八种矿产资源。有的内容,编成顺口溜,也可增加学生的兴趣。
1 利用身边的各种事例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地理学是在前人不断探险、考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科学。既然是科学,就不是光背背矿产、山河等。对学生来说,掌握复杂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征,弄清其发展演变规律是比较困难的、也容易由此产生不愿学的想法。教学中,应尽量结合实际。运用丰富、生动、有力的实例,说明地理学科所要学习的内容。在学习方法上既介绍地理学科的特点和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又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学习时“左图右书”,图文对照,填图作业做到具体规范等。如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提出学生们熟悉的,但又解释不清的现象进行分析,如:晴朗时天空呈蓝色,阴开为什么呈乳白色?日出日落时又为什么呈红色?指出这是由于大气对波长不同的太阳七色的光散射,吸收状况不同而造成的。波长较长的红、橙色光,不易被散,能够传播较远的距离。这也正是红、橙色的光作为停车信号的道理,它使人们在较远处就可看见,以减少交通事故。这些身边的地理现象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的必要,同时结合这些实际,学起来会觉得并不难学,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好地理的信心。
2 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探究和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为了扭转当前学生不重视地理课的现象,就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教师只是扮演“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情境和途径。学生从始至终是学习过程的主人翁。学生自由组成研究小组、自我选择研究主题、自主设计调查方案和组织调查、自主分析资料和撰写论文。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除了选择和运用课本上的地理知识外,更主要的是广泛获取未经加工处理的第一手资料,并进行处理和提取信息,有效地表达、展开自己的研究成果。
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是以领会知识和掌握技能为基础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明白得越多,知识掌握越好,兴趣也就越浓。整个太阳在讲第五章生态平衡时,引用三类事实资料,一类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体数量变化引起生态平衡失调的实例,如澳大利亚引进食牛粪的屡克螂,把压在草原上的牛粪推进土洞,使草原重新茂盛,促进了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建立了新的生态平衡。这也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甚至危及人类本身,可见保护环境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3 利用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配合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观察、分析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要因势利导,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实习,这对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如配合第一章,组织学生观察星座,寻找重要亮星,开展日、月食讲座,使学生懂得其形成原理及日、月食的过程,并适时进行观察。在讲第二章大气时,可组织学生参观气象台站,让学生注意收看“天气预报”和“天气形势预报”节目。结合第四、五章内容,组织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使学生对地壳演变史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
综上所述,要想学好地理这门课,兴趣是关键。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必须独具匠心,使课堂教学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直观性、实践性、新异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越学越爱学,越学越聪明。
参考文献:
[1]哈特向著,黎樵译.地理学性质的透视[M].商务印书馆,1997.
篇8
一、摒弃传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我们知道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性,那么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途径又是什么呢?就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传统小学数学课堂的通病就是教学模式单一,呆板无趣。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只会一味的教授,学生被动的学习。这种滞后的学习方式弊病众多,是导致教学质量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数学本身就是思维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作为最基本的学科,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要面临着分析、解题、思考、检验等一系列的数学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的同时,要将这一系列的问题加以统一和规划,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合理适当的情景,帮助学生认知和扩展思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课堂上我们总是能够看到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慷慨激昂,而学生却是死气沉沉。这样只是机械地灌输知识,不能使学生学有所用和学以致用。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派发下去,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规划,然后在课堂师生进行交流总结。这样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基础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改变,因材施教。这种教学模式是很值得推广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就不会再对课堂有恐惧感和压抑感。而是将自己和课堂结合起来,提升了自我价值。不仅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到更加丰富的数学知识,还能在班级中提升自己的重要性,提升了自信和价值。
三、要选择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发展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
前苏联莫罗著《小学数学教学法》一书中就强调,“对那些促进调动学生认识活动积极性的教学方法要给以更大的注意。”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为提高学生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能力。具体地说,就是教师要着重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向,帮助学生探究。要做到这几点,就要慎重地选择教学方法。例如,在小学数学课上,选用讲解、说明等方法,教师的活动较多,而学生的活动较少,就不如采用问答、研讨、探究、引导发现等方法。后几种方法,学生的活动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增加,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但是也不能排斥使用讲解、说明等方法。例如,在较高年级教学统计图表的制作方法时就可以使用。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要根据不同内容、不同年级、不同条件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中也强调,“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不要生搬硬套。”即使是同一个教学内容,由于班级学生情况不同,教学方法也不一定完全一样。例如,在学生独立活动能力较强的班上,可以更多地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而在学生独立活动能力较差的班上,就需要教师多给以启发、引导。有时在一节课内还可以把几种教学方法配合起来,以弥补单一的教学方法的不足。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可以通过操作,采用引导发现法,然后再辅以教师概要的讲解。
四、注重对创造型人才的关注和培养
教师要通过生动的、愉悦的、丰富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钻研和拼搏的精神,培养创造性人才。首先,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产生创造的想法和灵感,这才是成为创造性人才的根本动力。而就现在的小学教学模式来说,是无法适应这一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改变灌输式教学,以“开放式”教学为主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善于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行教育改革
篇9
2009年6月,华中师大一附中开始改革原有的“年级组负责制”,实施“级部制”。这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早在2006年上半年,《苏州日报》曾经报道过苏州十中关于年级部建设的典型做法,并形象地把年级部比喻成“校中校”。由此可见,年级部管理模式正渐渐受到更多学校的认可和推崇。
一、我校级部制运行现状
模式:年级分成相对独立的三部,即年级Ⅰ部(或称国际部)、年级Ⅱ部、年级Ⅲ部。
2013级 Ⅰ部9个班:1个国际部(国内),6个平行班,1个科技实验班,1个飞翔班;Ⅱ部9个班:1个国际部(国内),6个平行班,1个科技实验班,1个人文实验班;Ⅲ部10个班:1个国际部(国内),7个平行班,1个科技实验班,1个奥赛实验班。
2012级 Ⅰ部8个班:1个国际部(国内)文科,3个国际部(国内)理科,1个人文实验班,1个飞翔班,1个艺术班,一个体育班;Ⅱ部10个班:2个平行文科,6个平行理科,2个科技实验班;Ⅲ部10个班:2个平行文科,6个平行理科,1个科技实验班,1个理科实验班。
2011级 Ⅰ部6个[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 dylw.NET第一论文 网]班:1个国际部(国内)文科,4个国际部(国内)理科,1个艺术班;Ⅱ部12个班:3个平行文科,7个平行理科,1个科技实验班,1个人文实验班;Ⅲ部11个班:2个平行文科,6个平行理科,2个科技实验班,1个奥赛实验班。
国际留学班:2013级4个;2012级4个;2011级3个。
管理人员设置:原则上每部设主任1名、副主任1名。
备课组设置:语数外各设3个,理化设置平行班国际部各1个,其它学科仍为1个。
华师一附中的“级部制”是对原有的“年级组负责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除具备“年级组负责制”的优势外,还有其独特的特点。即同一年级平行的三个级部具有更强的可比性,更易形成良性且有效的竞争机制;将每个年级化整为零进行管理,消除了由于规模轨制的扩大而造成的管理幅度增大容易失控的隐患,有利于教育教学管理的精致化;全校教师科学合理地组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工作团队,拓展了教师个体充分展示管理才能和教学风格的平台,便于更多的优秀教师在实战的历练中脱颖而出,使青年教师得以快速成长。
二、级部制运行中级部主任的重要角色
一个优秀的级部主任是学校管理环节中综合素质高、执行力强、富有创造力和思考力的重要枢纽角色,也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可依靠的力量和重要推动力量,因为级部主任起到的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从2012年开始,我校在级部主任和级部副主任人选的选拔产生过程中进行两个测评:一是级部主任述职,老师给予民主测评;二是学校管理干部给予测评。为什么要进行这两项测评?这是出于学校对级部主任工作职责和功能的要求和定位:一是全面主持或分管级部相关工作,反映老师的心声,真诚为老师和学生服务,二是全面贯彻学校的办学方针、办学理念,执行学校各部门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级部主任的角色非常重要,是学校上下联通的重要桥梁,既要有执行力,又要有创造力和思考力,既要反映老师和学生的诉求,又要严格执行学校的决议。如果一个级部主任只能执行学校领导的决定,而对老师和学生的诉求不问不管,那么这样的级部主任的工作必将难以开展下去;如果一味地只是迎合老师或学生的口味,而对老师没有严格要求,没有对学校决议和措施去贯彻、去执行、去解释、去说明,这样的级部主任也是低层次的,因为一般而言学校毕竟比级部要站得高、看得远,特别是学校有些举措带有改革性的时候,在面对一个新生事物而只有少数人真正理解的改革的意义和必要性的情况下,需要年级的管理者——级部主任去认可、理解、接受和执行,充分发挥级部主任沟通枢纽作用;当改革成功了、开始分享和大面积推广的时候,级部主任可能又要面临接受新的改革的挑战。这样学校才能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中发展,在不断发展中进步,勇立潮头。因此,级部主任是集多重角色于一身的年级综合管理者和学校改革的重要推动者。 [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 dylw.NET第一论文 网]
三、级部与教师个人之间的关系
教师是学校的主体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学校的灵魂。级部制管理不仅涉及管理层面,更与教师密切相关。级部是由若干个教师个体所构成,要把级部建成一个团结向上、群策群力、不断进取的集体,并非易事,因为这需要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级部对教师工作的安排必须合理、恰到好处。对教师工作的考核认定,必须客观、公正、公开。年级部面对的是“百人百性”的教师个体,主任要正确对待每一位教师,关心、关爱每一位教师,对优秀教师要鼓励,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要批评、教育,甚至按规定进行严肃处理,还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团结每一位教师,形成积极向上的年级部氛围,促使每一位教师都心甘情愿地为年级部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教师也要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正确对待年级部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是批评意见,要虚心接受,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仅仅是个人行为,也会影响到年级部乃至整个学校的声誉,还会影响到下一轮自己工作的聘任,这样通过双向沟通、协调,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成长。
因此我校对管理层的定位就是六个字:“服务、协调、指导”。把服务放在第一位,因为一线的老师和年级的管理者很不容易,在现实工作中,我们也看到各个处室部门各有要求下达,有时候使得老师和级部管理层无所适从。这就要求工作要有一个提前量,我校规模较大,发展较快,如果来个急刹车,是会出事故的!教师们要对学校管理层提出的办学理念和改革措施充分理解,真正制定具体详细的工作计划去贯彻执行,如果校长在大会上讲得激情澎湃、振奋人心,而教师们则是无动于衷、原地踏 步,那么学校就难以发展了。
教师间尤其是级部的各班主任之间应坦诚相待,有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在思想上首先达成共识。年级组教师间的合作是形成教育合力的基础,班主任更是合力的焦点,年级组是关键。整个级部要都想求得平稳、快速发展,呈现一种良好的精神面貌,经验丰富的老班主任们应勇于打破“留一手”的旧思想,年轻的班主任更不能怕“家丑外扬”,要彼此增强交流,坦诚沟通。
四、级部制的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随着学校领导、教师们的不断探索,目前级部制这一管理模式不断成熟,考核评价体系日臻完善,比如《华中师大一附中级部考核评分细则》,落实常规检查,主要包括每月教学常规管理的检查、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每天的晨读检查、每周的查课、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集体备课、政治业务学习笔记、协助科教处组织各种考试等。以及每学年给级部的考核打分,校办、人事处给人事处的考核打分等都使级部制更有章可循,其中以2013年出台的《华中师大一附中级部考核评分细则》最有代表性。
出台的《级部考核评分细则》包括德育、团队建设、安全管理、创新特色和教学科研五个指标,并在安全问题和师德两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制。考核采用打分制,以学年度为考核周期,考评结果作为级部绩效奖励的一部分。
考核方案遵循五大原则:公平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它着眼于学校的未来,旨在为学校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无论是对级部的考核,还是对各处室主任的考核,都只是促进方方面面工作的手段和措施,考核本身并不是目的,通过这样的考核及其带来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发展地更好,让老师发展地更好,让学校能够发展地更好。
五、级部制运行效果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校各级部在运行中已形成了一种良性机制,各个级部之间既有横向关系,又有纵向关系。横向关系是,各级部统筹兼顾,有合作有竞争;纵向关系是,不同年级从时序上有一个前后承续的关系,例如上一年级的高考复习经验和教训需要传递给下个年级,或者下一年级某科新课改的做法、体会和经验很有必要向上一个年级传递信息等。对年级级部之间的协调和联系,学校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这样各年级部既有较大的独立性,互相之间又纵向或横向保持高度的协调性、连续性,从而保证了学校工作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和研究,我们发现级部管理制有这样几个优势:首先,级部直接面向学生,办公地点往往在教学区内,可以直接接触到学生的各种状况,有利于及时处理学生管理中暴露的问题;第二,年级部往往有权利直接挑选和认命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因为年级部直接面向学生,因此能得到更加准确的各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最后,年级部由于直接向校长负责,因此平时教育教学中碰到的各类问题几乎都能在年级部得到解决,因此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可以形象的说,年级部就是针对一个年级的全权教育管理部门,它涵盖了教育、教学、教科研等全部功能。
四年来,在级部制的推动下,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各项工作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硕果盈枝。我校学子在高考、竞赛、科技、体育、艺术等各个方面不断刷新着新的记录,学子们获得了高考和素质提升的双赢。学校也殊荣不断,仅上一学年,就先后获得了“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全国环境教育示范学校”、“中国百强中学”及“2013人民满意教育学校”、“2011-2012年度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武汉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先进学校”、武汉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等一系列荣誉。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的学校,目前正朝着“创世界一流中学”的目标奋进。
当然,在研究过[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 dylw.NET第一论文 网]程中我们也发现我校级部制运行仍旧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级部制管理模式下,学校被“切割”成若干块,条块之间的关系需要做出重新调整,职能处室与级部的职责必须清晰地划分;要保证级部之间在“公平”的基础上竞争,需要将全校教师资源合理地进行分配,尤其是有限的优质教师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操作的难点;各级部自成一体,合作和交流容易被弱化。因此,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将在这些方面做出更深入的研究和努力。
参考文献:
[1]芮四保.苏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新时期重点高中年级部管理模式探索
[2]李孟毅.《管理与评估》.级部:学校管理承上启下的枢纽
[3]陈文艳、刘健.《经验荟萃》.级部管理:学校管理的有效途径
[4]徐耀刚.《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级部管理:对班主任工作积极性的调动
篇10
论文摘要:在过去几十年中,美国学区管理中的权力分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变化,促成了学区管理由集权管理到分权管理的发展态势。
学区是美国公共教育管理体系中的基本行政组织,它管辖着若干个学校。学区管理中权力分配的变化与发展直接影响着学区内学校及教师的发展。本文拟从由权力分配方式角度讨论美国学区管理的特征及其发展态势。
一、美国地方学区管理权力所涉及的领域
涉及到学区管理的权力领域主要包括:主要由学区管理人员掌控的权力;主要由校长掌控的权力;主要由教师掌控的权力以及教师和管理人员共同掌控的权力(见图1)。学区管理中的重大事务主要由行政管理人员决定;学校设施维护方面的事务主要由校长决定;课外作业及留级升级方面的事务由教师决定;校庆及福利等方面的事务由管理人员和教师共同决定。学区内最重要的决策主要涉及到办学宗旨、课程设置及教师发展,在强调民主权力的学区这些都属于共享权力范畴。
美国学区管理中的权力分配曾经是当地的政策问题,20世纪大半个世纪以来,地方学区更强调集权管理,但在过去的10至20年间,一些州,如堪萨斯州和肯塔基州,采取了以学校为本的管理政策,呈现出一种由集权管理转向分权管理的发展态势。
二、集权管理
在美国的学区管理中,集权管理描述的并不是各个学区管理中权力分配的具体情况,但它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权力分配的总体状况。不同的地方学区集权的表现形式及集权特征并不一致,形成集权管理的因素各异,集权程度也因所需要作出决策的领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集权表现
美国地方学区的权力分布因各州各学区而异,并不存在绝对集权的学区,只是各个时期各学区集权的具体程度不一样。就集权的领域而言,各个时期学区集权的领域也存在差异,各个学区的表现形式也存在不同。当然,集权表现形式也存在共性,这可以从民众反应比较强烈的一些事项中反映出(见表1)。
第一,决策方面。在美国,民众的民主意识比较强,参与决策的欲望较高,而普遍认为学区的决策方式单一,代表性不足。在学区只有领导阶层才能作出决策,关键性决策中代表性很强的教师被排除在外,教师的利益不能较好地得到维护。此外,由于美国的地方学区有权征税,学区内的纳税居民也希望自己能
参与学区的重大决策,以维护自己的利益。虽然学区董事会成员中不乏纳税居民,但数量有限,而且并不一定能真正代表纳税居民的心声反映百姓的诉求,再者,在董事会决策过程中并不一定具有真正的发言权。
第二,交流沟通方面。美国地方学区集权主要体现在沟通渠道和沟通时效上。由于交流与沟通的渠道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致使信息不能很好回流,许多利益诉求得不到倾诉与体现,信息经过学区各级传递后,管理者可能将信息过滤;由于教师排除在关键胜决策之外,他们也会对校长的意见持保留态度。很多意见得不到及时沟通,也会延误处理与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第三,管理结构方面。美国地方学区由于大多数专业人员不能参与关键性决策,僵化的自上而下的组织结构不能有效地处理各种事件,尤其是突发事件。由于校长和教师的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他们无法对学生提出的需求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恰当的反应。而事件处理不当造成的不良后果往往又由基层人士负责,这无疑加重了他们的工作负担,降低了工作效率。
(二)集权特征
1.集权的表征
美国各州地方学区的集权程度和集权表征有差异,不同学区的督导对学校的控制与监督不一样。有些督导非常严格地控制着校长的活动,而另外一些督导则相对民主。地方学区内各校长对教师的控制与管理也不一样。总体来看,在较为集权的学区表现出了金字塔状的组织文化特征,即权力集中在组织的上阶层。当金字塔从底部向顶部移动时,人员的数量减少,但被赋予的权力增多,而当金字塔从顶部往底部移动时,人员的数量增多,但被赋予的权力减少(见图2)。
2.集权方式
金字塔状集权学区组织结构使督导拥有一定的权力对校长进行严格的控制。早在1987年彼得森就
将督导与校长的关系划分为监督、输入、输出、行为、选择性社会化、环境等六种控制机制,反映出督导集中自己权力的不同方式。校长又模仿督导的方式,形成类似的控制方式。而学区督导对校长的控制以及校长对教师的控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区集权方式,形成一种集权式组织文化。学区集权方式归纳为六种类型(见表2)。
(三)影响集权的因素
决定和影响着美国地方学区集权的因素很多,包括社会方面、政治方面、文化传统方面、经济发展方面和法律制度方面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古典理论的影响
古典理论认为:效率是衡量生产力的唯一尺度;人的行为是理性的;工作应该分成多个构成部分并接受高度监督;为确保较好地管理,统一的政策、规则和规范是必要的;人不是生来就喜欢勤奋工作的;为建立一个共同的目标,并较好地协调完成目标,权力的等级制是必要的。这种规范化的理论影响了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的组织形式,也影响了教育领域的组织形式。在这种理念指导下,集权是一种理想的组织形式,
20世纪早期,古典理论影响了一些城镇学区管理模式的形成,并被当作在教育改革中有创新精神的成功典范。古典理论倡导的这些理念符合工业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有利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成果。
2.联邦和州的法律制约
在布朗对托皮卡董事会诉讼案中,布朗赢得了胜利,该董事会受到制裁,使更多的董事会和督导害怕被起诉或被州政府制裁,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期间,许多学区变得更加集权。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在一些领域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如涉及民权的法案以及残疾人权益方面的法案),促使督导和学区董事会采纳了规范行为的制度与政策。在规范教师及其他底层人士行为的同时,也限制了他们的行为活动空间与权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自主决定权。
3.州政府的行政干预
在美国,各州的宪法允许并要求立法部门和教育部门对地方教育进行控制。这种控制,随着20世纪80年代政治改革压力的增强而上升,州立法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干预使学区管理结构更趋于集权化。促进学区合并的法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些法案使学区数量更少了、规模更大了,学区合并使州教育部门与地方学区的关系变得更具可控性。复杂的立案程序、财政控制以及课程指示都激励着集权管理,同时也激励着聘请能较好地实现这些功能的专家。
4.价值观与办学理念的转变
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之间的矛盾使学区董事会和督导担忧会失去对教育的控制。倡导教育公平的人认为教育具有公益性,任何公民都有权接受教育,学区董事会和督导应该确保每个公民都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以及教育过程中的均等学习机会;而提倡保证教育质量的人则认为学区董事会和督导应该确保学区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观念上的差异与矛盾影响着学区的价值观与办学理念。价值观与办学理念的动摇使董事会和学区督导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威胁,进而加强对学区教育的控制。
三、分权管理
分权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大城市学区的学生类型越来越多元化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管理理念。分权与自由联系在一起,并且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在美国分权理念多次被用来解决少数民族提出的代表性不足问题。近年来,由于政治变化及专业发展原因,学区居民干预教育事业的意愿加强,使得分权管理进一步发展。分权有利于开展校本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虽然各个学区在分权管理的表现形式上与分权管理发展的动力上有所差异,分权管理也不能反映权力分配的具体情况,但在过去几十年中,美国学区分权管理的发展态势仍在上升。
(一)地方学区分权管理的发展态势
美国地方学区分权管理从董事会成员的产生方式和人员分布方面得以体现。学区董事会成员通常以两种方式产生,即:选举和任命。近年来,任命方式产生的做法越来越少了,这主要是因为一些选民认为被任命的董事会成员对学区的需求很少给予回应和满足。1992年,唯一一个不准以选举方式产生董事会成员的弗吉尼亚州改变了这一相关法令,到21世纪初,93%的学区董事会声称其所有成员都是由选举产生的。学区董事会成员90%是非党派分子,基本不带政治色彩,候选人之间很少发生竞争。成员中约8%的人是亚裔,4%的人是拉丁美洲人,大约犯%是女性。
学区分权管理的发展态势还体现在学区董事会成员结构方面。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很长一段时期内,董事会成员主要是白色人种男性人士,在社区往往拥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在一些知名的社区更是如此。在1989年有94%的董事会成员是白人,至2001年下降到86%,非白种女性成员比例上升到40% 。
(二)地方学区分权管理的发展动力
美国地方学区分权管理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动力。
第一,实施分权管理可以增强决策的弹性。决策的弹性体现在决策的灵活性和快捷性两方面。由于董事会组成结构的变化,可以使董事会成员更具代表性,有利于体现民众对教育的要求,使董事会的决策更具适用性和灵活性。学区实施分权管理可以增强教师的权力,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并及时予以适当满足。对于学校而言,实施分权有利于灵活地作出决定进行适当的变革,以便更好更快地应对社区发展提出的新需求。因此,无论社区居民、教师还是校长都渴望获取更多的实权,尽力推动学区分权的发展。
第二,实施分权管理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通过分权,学区员工手中获得了更多的权力,可以灵活地处理各种事情,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工作效率高的职员容易得到学区领导的赏识,而领导的赏识又可以转化成一种动力,促成的良胜循环有利于他们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能够较好地体现自己价值的工作环境是学区职员所需要的,所激发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能也是学区领导所期望的。
- 上一篇:高粱栽培主要技术要点
- 下一篇:行政人事的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