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栽培主要技术要点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粱栽培主要技术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粱栽培主要技术要点

篇1

关键词:杂交高粱;再生栽培;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S5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157

1 永川区推广种植杂交再生高粱的优势

1.1 杂交再生高粱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永川区近年种植杂交再生高粱。头季一般每667m2产300kg左右,再生季一般每667m2产300kg左右,两季亩产600kg,每667m2产值达3000元以上。

1.2 永川区的气候、生态环境适宜种植杂交再生高粱

永川区年均温度17.9℃,雨量1013.6mm,日照1334h,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多种作物种植。据目前状况分析,常年至少可以种植1.33万hm2再生高粱。

1.3 永川区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产业的需要

永川本地特产的高粱,是宜滨五粮液等名贵酒业集团的重要原料,供不应求,需要量大,收购价格稳定且高。高粱种植技术简便、省工、省时、省劳力。

2 永川区推广种植再生高粱中的几个问题

2.1 推广种植中遇到的几个技术问题

头季收获留苗较多,苗子高矮不整齐,穗多、穗小、杆细、叶色偏黄;头季收获刀具欠锋利,茎杆切面不平、破裂严重、发苗慢、发苗差;头季播栽期过晚、偏迟,导致造成空瘪粒增多。

2.2 农村的惠农、强农政策没有贯彻落实

个别地方还存在耕地撂荒也领取“种粮直补”资金的现象。如将这些资金用于再生高粱高产示范片创建,综合开发,想必会取得极为令人满意的效果。

2.3 农业奖励、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

如进一步深化农业奖励、激励机制,必将对再生高粱推广种植起较好的极积作用。

3 进一步完善成熟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3.1 种好头季高粱,为再生高粱高产奠定基础

选用再生力强、早熟或中熟杂交高粱品种.选用正季生长旺盛,再生能力强,产量较高的杂交高粱品种。如泸糯8号、泸糯1号。

适时早播,培育壮苗,育苗移栽。3月上、中旬播种。高粱苗床宜选用土质偏沙、肥力中上的地块。深挖细欠,理好厢沟。播种前精选种子,苗床亩播种量3~4kg,稀撒匀播后培育壮苗。

适时移栽,适龄早栽,合理密植。苗龄在20~25d,叶龄达5~6叶时分级移栽。在雨后或者腐熟的清淡粪水灌溉后进行移栽。中等肥力地块,行距60~70cm,窝距30~35cm,每窝栽双株。净作667m2植6000~7000株,间套作667m2植4000~5000株。

重施底肥,早施追肥,猛施攻穗肥。头季全生育期每亩施尿素20~25kg,过磷酸钙20~25kg,钾肥10~15kg。

田间管理,高粱移栽之后,要检查移栽苗的缓苗情况,尽量减少苗的缺失。在高粱拔节前要完成追肥、培土等一系列工作。在高粱抽穗开花前的主要害虫有土蚕、玉米螟、大螟和蚜虫;抽穗开花后有粟穗螟、桃柱螟等穗部害虫。虫害防治的好坏直接影响高粱的产量,要采取有效方法进行防治。

3.2 再生季高粱栽培技术要点

施好促芽肥:在头季高粱收获前7~10d施肥,即:头季高粱穗子上中部籽粒开始变红、变色、变硬时,亩施腐熟人畜粪10担,或生物有机肥25kg,以防蔸子老化。

掌握好收割时间,适时收割头季:高粱穗子上中部籽粒变红时即九成变色、变硬即可收割。

及时砍秆,合理留桩:在收割之后,要及时砍秆,当天收割、当天砍秆,砍秆时镰刀要锋利,速度要快。砍秆后应结合晒秆,将秸秆覆盖在留桩上。头季收割时留秆的高度是以近地面留2个节为好,留桩3~4cm即可。

排水防涝、保湿,施好提苗肥.头季高粱收获前5~7天灌水1次。再生芽萌动后,可及时用腐熟的清淡粪水10担兑尿素3~5kg灌窝,注意保护桩头伤口或在两窝高粱桩中间打窝施肥,促进近地节腋芽及早萌发形成健壮的再生苗。

及时去蘖除草,施肥培土.在再生高粱长出 2~3叶时及时疏苗2~3次,做到除上留下,除弱留壮,除挤留匀,一般每窝留壮苗2~3个,其余应除去。在苗生长到30cm左右时应进行追肥,每667m2施入足量腐熟农家肥和10~15kg尿素,并除草培土上厢。

4 加速推广杂交再生高粱的几点构想和建议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加大推广力度。技术上是抗旱保苗,增加“适时,足量每667m2施促芽肥15~20kg”,即可收获再生高粱亩产260kg以上,两季每667m2产500kg、每667m2产值可突破2500元以上。

大造声势,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板报、标语、宣传技术资料、科技赶场、科技培训、阳光培训等丰富多彩的形势,广泛宣传杂交再生高粱生产的前境、优势、经济效益,使之家喻户晓,组织召开多种形的现场会,动员会,把推广杂交再生高粱生产变为农民群众自发的行动。

篇2

关键词:轮换作物;茬口;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 S3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8.006

1轮换作物茬口的作用

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中各层次的养分;二是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三是便于防治作物病虫害,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四是减轻田间草荒草害。

2农作物茬口选择要点

2.1合理轮作

农作物均要安排合理轮作,不能重茬和迎茬,才能避免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缓解养分单一,增加农作物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给农作物生长创造一个优良环境。特别是种植绿豆更要轮作。据调查,洮南市绿豆重茬和迎茬面积占绿豆种植面积的50%以上,甚至有的地方重茬和迎茬面积高达70%~80%,个别地方不是重茬就是迎茬。重茬和迎茬使绿豆产量降低严重,一般产量降低幅度在20%~30%,甚至达到40%~50%,最严重的能够造成绝收,因此,要正确安排合理轮作,一般采取3~5年以上轮作较为适宜。

2.2 合理选择除草剂

作物与杂草同科同属,亲缘关系较近,用药品种不当、用药量过大、浓度不合适、间隔时间不够,都易对当季作物产生药害及影响后茬,农药残留对下茬作物影响更大。如上一年使植用玉农乐地块,下茬能种植玉米、小麦、大麦、大豆;隔2年可种其他各种作物。广灭灵每公顷用有效成分560~1400克,施后9个月可种植水稻、玉米、辣椒、烟草、葫芦科作物,16个月后可种植所有作物。使用过咪草烟(普施特)及其混剂的地块,下年只能种植大豆或菜豆、花生;2年后可种植麦类、玉米、向日葵、高粱、谷子、水稻等;3年后可种植土豆;4年后可种植甜菜、亚麻及各种蔬菜。阿特拉津在土壤中残留时间较长,一般为18个月,因此,上茬玉米田施用阿特拉津除草的,下茬只能种植玉米或高粱。

2.3 合理选茬

玉米主要选正茬种植,优先选择麦茬、亚麻、马铃薯等茬口;选豆科等肥茬,豆茬能提高土壤中氮素营养的含量,肥力较高。选软茬,豆类、麦类、马铃薯等软茬。大豆采取3年以上的轮作,不重茬或迎茬,前茬以麦类作物为宜。水稻选择土地平坦、向阳、背风、干燥、排水良好、有水源条件、土壤pH值偏酸、肥沃、无农药残留的旱田,进行育苗。

3 主要作物轮作方式

3.1 玉米

玉米需要肥量较多,对上茬要求不严格,上茬作物以豆科作物为好,玉米耐短期连作,要想玉米高产,栽培时就要加大肥料的投入量。玉米田杂草少,是多种作物的良好前茬。作为其他作物前茬时要考虑除草剂对下茬作物的影响。

3.2 高粱

高粱是忌重茬和迎茬的作物,当重茬或迎茬时,病虫危害会加重发生,如果连种3~4年高粱,遗留在土壤中的丝黑穗病原孢子,容易侵染种子而使高粱发病,从而降低高粱产量。生产中多以高粱作为大豆的后茬与玉米、谷子轮作,基本轮作方式为大豆高粱谷子,如果实在倒不开茬口,重茬种植也要适当增施有机肥、生物菌肥,也可以秋翻整地。高粱茬口可以种植玉米或大豆。

3.3 向日葵

向日葵切忌连作或隔年种植,连作会导致病虫害发生及土壤营养失衡,减产严重。连作会加剧向日葵寄生性杂草列当、向日葵菌核病、向日葵螟等病虫害为害,因此,至少要实行5~7年以上的轮作。轮作可以减轻和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杂草和寄生草为害,避免土壤养分失衡。向日葵宜与禾谷类作物(小麦、玉米、高粱等)轮作、倒茬;甜菜及深根系作物不宜作为向日葵的前茬,前茬使用阿特拉津除草剂的地块下茬也不宜种植向日葵。农户在轮作换茬时,还应注意前茬是否施用过阿特拉津、普施特等长残留除草剂,要根据除草剂对下茬的影响,科学合理轮作,避免发生除草剂残留药害。

3.4 绿豆

绿豆忌重茬和迎茬,不宜与其他豆科作物连作,那样会加重病虫害,也不宜与向日葵连作或迎茬,以免发生菌核病(小苗烂根),要实行3年以上轮作。

3.5 西瓜

西瓜最好选玉米、谷子、糜子等禾本科作物前茬,甘薯、棉花次之,豆科作物后茬地下害虫严重,常造成缺苗断条,茄果类和瓜类感染相同的病害,不宜作为西瓜的前茬,轮作年限5~6年。

3.6 花生

花生最佳倒茬作物是禾本科作物,花生也可与薯类作物、杂粮作物、蔬菜、西瓜等轮作倒茬。不建议选择马铃薯、芝麻和豆科作物轮作换茬。但是要注意前茬是否使用阿特拉津,若阿特拉津公顷纯量超过1200毫升,下茬作物就不能种植花生,否则易产生药害。如松原、白城、四平等花生生产区,常年种植花生的地块,建议增施有机肥,同时施用抗重茬和迎茬的生物菌肥,同时做好土壤消毒,减少来年病虫害基数。

3.7 谷子

篇3

关键词:大豆;中黄35;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174-1

黑山县是辽宁农业大县,也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12万hm2,常年总产量超过6亿kg,稳居辽宁前两名,主要作物品种有:玉米、水稻、高粱和小麦。黑山县是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尽管大豆种植面积只占全县耕地面积8%,但所种植的大豆全部采用绿色农产品种植操作规程,品质达到绿色标准。为了提高大豆品种与产量,从2008年开始,黑山县引进高油大豆新品种“中黄35”,三年试种产量连续第一,其中2008年产量为3585kg/hm2,2009年产量达到4135kg/hm2,2010年由于气候原因,农作物产量普遍偏低,大豆产量为3630 kg/hm2。

1 品种来源

“中黄35”原代号“中作122”,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以PI486355为母本,郑8431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逐代选单株到F5代,再以它为母本,以郑6062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普法选育而成。该品种于2006年通过了国家审定(国审豆2006002)。

2 品种特性

该品种在黑山地区平均生育期120d,株高98cm,单株有效荚数52.9个,百粒重16.5g。圆叶、白花、有限结荚习性。籽粒圆形,种皮黄色,黄脐、抗病、抗倒伏、分枝少、落叶性好、不裂荚。平均粗蛋白质含量39.75%,粗脂肪含量22.75%。

3 栽培要点

3.1 合理选茬

种植大豆最好选择在玉米茬或高粱茬后,避免重茬。

3.2 精耕整地

整地总要求是:耕深垄宽一致,起垄播种要直,垄底深松深度要达到30-35cm,苗期垄沟深松度为耕层10-15cm(结合第一次中耕进行,有利于蓄水保墒,减少伤根)。

3.3 精选种子

用粒选机或人工剔除杂种、病斑种、虫蚀粒、瘪粒、破碎粒。选用粒大饱满的种子。精选之后要做发芽试验,芽率要达到95%以上。为防治地下害虫,应用种衣剂拌种或撒施毒土。

3.4 播种

当土壤含水量达到18-20%时为足墒,足墒播种能够保证一次性播种苗齐、苗壮。5cm土壤温度稳定在14°-16°即可播种。黑山地区在每年5月中下旬播种,采用条播方式。保证密度是高产的条件,每公顷保苗应在22.5万-27万株。施足底肥促苗早发,施有机肥30-45t/hm2,最好在前茬或播前施入。每公顷施磷酸二铵150-225kg,钾肥75kg。

3.5 加强田间管理

3.5.1 大豆田化学药剂除草 因地制宜,采用播后苗前施药或苗后茎叶喷洒,用药品种可因杂草种类不同,选用价格廉、效果好的除草剂。①播后苗前土壤施药技术:一般药剂在大豆播后至出苗前3-5d内施药88%或90%乙草胺(禾耐斯)、72%都尔。②苗后茎叶处理的施药技术:茎叶处理防除禾本科杂草的除草剂有精禾草克、拿捕净、精稳杀得、高效盖草能,防除阔叶杂草的有苯达松、虎威(氟磺胺草醚、福草醚)、杂草焚,兼防单双子叶杂草的有普施特。茎叶处理施药时期应在杂草基本出齐、禾本科杂草在2-4叶期左右、阔叶杂草在5-10cm高度时进行,应避免中午、高温天气或大风天施药。干旱或低温会降低药效,一般需加大药量。

3.5.2 病虫害防治 每667m2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用20%粉锈宁乳油30-40ml对水50 kg防治大豆锈病。用10%益舒丰颗粒剂1000倍液或1.5%菌线威乳油3500倍液灌根可防治大豆孢囊线虫,株灌0.25-0.5kg。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60ml喷雾可防治棉铃虫、豆荚螟、豆天蛾等害虫,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5%大功臣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可防治大豆蚜、烟粉虱等害虫。

篇4

关键词:花生;高产;栽培技术

平度市的花生产区主要分布地区为山区丘陵、平南、平西肥沃地区,作为中国的花生绿色生产基地,平度市花生产量居全国首位,素有“油料第一县”的美称,花生面积一直保持在3.33万hm2以上。平度花生色艳、粒饱、香甜可口、不油不腻,而这与当地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生长期雨量充沛、收获期秋高气爽、黄曲霉毒素污染轻有很大关系。为进一步推广本地区花生种植的优良技术,现将花生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供广大种植户参考、借鉴。

1品种的选择及种子处理

1.1品种的选择播种前,选择花生的品种要与当地的气候、土壤特性等情况结合起来,因为不同品种在成熟期、土质条件上具有差异性,因此要结合多方条件予以综合确定;同时,还应考虑该地区的无霜期、土质、肥力等因素。通常早中熟品种的生育期在4个月左右,而晚熟品种则要多几天,虽然目前大部分地区在花生种植上已采用地膜技术,使无霜期延长,生育期缩短,但选种还是应视当地的生产情况而定。1.2种子处理一般情况下,每亩用种在20kg荚果左右。选好种子后,要处理种子,先将种子进行晾晒,这一过程中要将荚果带着晒,不要将其剥开,以免其受到阳光直晒而出现爆裂的情况,进而无法保护种子[1]。通常晒种的时间在1~2天左右,晒种时不宜放在水泥晒场和石板地上,以免温度过高,损害种子发芽力,晒种的目的在于提高种子生活力和出苗率。播前10天左右将荚果剥皮,但要合理把控时间,切勿过早,需知剥皮越晚种子才具有越强的活力,出苗才会齐和壮。剥皮后的种子还要再次进行精选,种子尽量选择粒大而饱满的,如此方可达到增产的效果。选后把种子分级,保证每一粒种子都是整齐均匀的,使苗势增强。另外,还要在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防止地下害虫侵害种子,而在药剂选用上也应将花生专用种衣剂作为首选。

2花生播种前的地块选择与整地

我镇种植的花生多喜肥,所以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地势平整的沙壤土是种植花生绝佳位置,远离低洼易涝、土壤粘重的地块和盐碱地。需知花生喜生茬,不宜重茬与迎茬。所以玉米最好为种植的前茬,同时应避开马铃薯、芝麻和豆科作物等地种植。花生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开花在地上,但形成果针后却又钻到地里结果。因此种植时要深翻地块,翻后再镇压1~2遍。深、平、细、碎、净是整地的基本要求,若条件允许可先进行灌水,再混合农肥、化肥于垄沟,起垄镇压,为适时播种做准备。

3施肥

肥料分为两种,即农家肥与复合肥,但大多都为复合肥,因此需在施肥中把各种养分比例控制好。腐熟处理是施农家肥的第一步,每公顷施肥量最好为45m3,增减情况可视具体地力情况而定。在施复合肥时,要有侧重点,早施氮肥,但由于花生本就有固氮作用,无需太多氮,因而量不宜过多,以免造成浪费。每公顷施用100kg复合肥,150kg磷肥就可。在施用钾肥上也要按照土壤的钾含量,每公顷施用100kg硫酸钾。施肥前最好先测土,再结合土壤中的各养分含量进行培肥。

4田间管理措施

4.1及时清稞在花生出苗后,要扒开花生植株周围的土,让叶子出土,如此可让花生苗在出土的一瞬间接受充足的光照,让节间发育变得短粗,这也对基部二次枝的发育与发芽分化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实现增产[2]。通常清稞进行在出苗一半时,再按照出苗情况,随出随清,清苗扒土标准为2片叶子露出地面。4.2中耕培土,及时除草中耕培土分三次进行,分别在苗期、始花期和开花期。第一次中耕主要将杂草铲除,疏松表土,用中铧对上土进行深耕;第二次中耕程度深于第一次,同样以中铧耕作,上土较少;第三次中耕旨在让果针下扎,可使用大铧深耕,上土也较之前要多。除草剂使用:苗期进行封闭除草,全田均匀喷洒53%扑•乙2250~3000mL/hm2与750kg/hm2的水,这样可使一年生单双子叶杂草得到有效防除,但在使用过程中要避开高粱、黄瓜、水稻等作物,以免对其造成影响。

5病虫害防治

枯萎病是花生种植的常见病害,其主要呈现出叶片萎焉,根、茎部便黑褐色枯死等症状。另外,叶斑病、角斑病等也多发生于花生种植中。若要有效控制枯萎病、叶斑病可交替使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等,或者用200倍70%多硫化钡可湿性粉剂喷洒。红蜘蛛、蚜虫与公开害虫等是常见的花生虫害。一般可用150~200倍70%多硫化钡可湿性粉剂防治红蜘蛛、蚜虫;而公开害虫则可用1kg50%的辛硫磷乳油与50kg的水混合,再兑300kg干土,于播种时播撒,15kg/667m2。

6适期收获

若收获过早则果未成熟,而过晚则易在秧上发芽,当上部叶片变黄,中下部叶片由绿转黄并逐步脱落,茎枝转为黄绿色时为收获适期,通常在9月20日左右进行,过早过晚均会对花生的产量与品质造成影响,进而使农民的经济收入受损。

参考文献

[1] 杨军庆,耿建军.花生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种业导刊,2012,03:19-21.

篇5

论文摘要 从土壤选择、栽培方式、品种选择、整地施肥、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魔芋的高产栽培技术。

魔芋因其食、药用价值等功效正日益为人们所喜爱,在贵州省修文县的分布较广,栽培历史悠久,加工业发展也较迅速,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因缺乏相关的栽培技术方法,产量低而不稳,但通过近几年的栽培研究,不断摸索,笔者总结出了一套魔芋的高产栽培技术,旨在为普及魔芋高产、稳产栽培,促进魔芋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

1 土壤选择

魔芋喜肥怕瘠,喜湿怕旱,喜阴怕晒,喜凉怕热。宜种植在海拔900~1 500 m、土层深厚肥沃、通透性好的沙质壤土,以山间谷地、斜坡地最为适宜。生长最适温度为25℃,土壤pH值6.0以上。

2 品种选择与种前处理

2.1 品种选择 在修文县栽培品种主要有花魔芋、白魔芋、疏毛魔芋等。白魔芋品质最好,但花魔芋的产量比白魔芋高,适宜性更广。一般选择无病、无伤、圆形或长圆形、顶芽矮壮(小于3 cm)、叶柄痕较小、芽窝较浅的小球茎或根状茎作种芋。根状茎一般用2年生植株较好。

2.2 种前处理 栽种前将芋种晒1~2 d, 种前用1 000万IU的农用链霉素600~700倍液浸种1h,或用40%福尔马林1∶(200~250)倍液浸种20~30 min,然后将种芋捞出凉干即可播种。

3 栽培方式

3.1 轮作 轮作是魔芋栽培中切断病源传播的最好方法,3年1轮较好,重点避开十字花科、姜等易感染软腐病、白绢病、根腐病的作物。一般与禾本科作物轮作较安全。若与水稻进行水旱轮作最好。

3.2 间作或套作 因为魔芋的叶片与叶柄成“T”或“Y”字形,光线穿透力较差,叶面积指数小,对光的利用率低,所以间套作选择植株高过魔芋的作物较好,如高粱、玉米等粮食作物和杜仲、蓖麻等经济作物。使高秆植物在上层得到充足的阳光,而魔芋在下层得到适当的阴蔽。

4 整地施肥

4.1 整地 冬前深翻土地,春后深耕细整,开厢排沟。

4.2 施基肥 魔芋的根为弦状根,根系较浅,吸收力弱,必须培肥土壤和科学施肥。魔芋对有机肥的需要量极大,一般以腐熟堆肥2.4万 kg/hm2 ,或沼渣2.2万 kg/hm2作基肥。有条件的地方应根据魔芋对氮、磷、钾肥的需要量、土壤供给量及利用率计算出其应施用的纯氮、磷、钾量。魔芋整个生长过程中一般施用氮肥260.9 kg/hm2、磷肥930 kg/hm2、钾肥(硫酸钾)280 kg/hm2。在施肥过程中不能偏施氮肥。基肥的比例应占施肥总量的70%~80%,特殊地段用80%以上作基肥,且以缓释性肥料为主。施肥时将基肥施于沟内或在沟旁另挖施肥沟施入,也可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有少数萌芽伸出地表时施于土表,然后培土。

基肥一般在栽种前10~15 d施用,在两行种植沟间挖施肥沟,将基肥混匀施于沟内,或先挖深12~15 cm的种植沟,在沟底施堆肥或沼肥,在其上斜放种芋,其上再施基肥约3 cm厚,再盖土。基肥要集中施用,接近种芋,但又不直接接触,使其肥料利用率达到最高,但又不伤种芋。

5 栽种处理

5.1 播种期 种植魔芋必须要在种球茎的生理休眠期解除后,平均气温回升至12~14℃,最低气温10℃左右时才能播种。修文县一般在3月上旬至4月上旬栽种。品种不同,栽种时间也不一致,一般花魔芋萌芽所需温度稍低于白魔芋,因而同一地区花魔芋可稍早种植。

5.2 密度及用种量 魔芋种植密度一般较稀,球茎膨大较好的根状茎发生多,单株产量就较高。但密度过稀,单位面积产量下降,叶面积系数过小,阳光通透直晒地表,使土壤温度升高达35℃以上,对根产生不利影响。 “Y”字叶型的品种较“T”字叶型的品种宜密植。魔芋种植密度与种芋的大小有关,种芋愈大,密度越稀。为了加强通风透气及便于田间管理,一般采取宽行、窄株栽种。不同年龄的种芋栽植密度也不一样。一般100 g左右大小的花魔芋种,栽植株距为25 cm、行距60 cm,用种量约6 500 kg/hm2; 种芋150 g左右的株距31 cm、行距60 cm,用种量8 000 kg/hm2左右;种芋重200 g时,株距38 cm、行距60 cm,用种量8 900 kg/hm2左右;如果和玉米套种,可以150 cm开厢起垄,垄面100 cm,沟深15 cm,垄上种2行,沟中种玉米。

5.3 种植方法 一般采用高畦窄厢,每厢开2沟,宽畦浅沟可增加栽种沟数。根状茎可依同一方向将种芋横放沟中;小球茎依其大小按15~20 cm放1个;250 g以上的种芋可采取窝栽或沟植,依种芋大小,沟深10~15 cm。种芋平地均按45°斜植,若为倾斜地,则应顶芽顺坡向上种植,如果不斜放,种芋就可能因球茎顶端的芽窝积水而引起球茎腐烂。覆土深浅要按地块的土层深厚而定,一般覆土6~9 cm。

6 田间管理

6.1 除草

魔芋的根多平行分布于土壤上层,中耕锄草时易伤根,一般在春耕整地后用除草剂彻底清除杂草。魔芋展

叶后,只能拔除杂草,以防止伤根、伤叶。

6.2 覆盖 这是栽培魔芋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管理工作。栽种时覆土6~9 cm,然后再盖1层5~10 cm厚的秸秆或草,一般盖秸秆或草2.25万kg/hm2以上,以盖秸秆后不见土为宜。这样既可保持土壤疏松湿润,避免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又可提高前期地温,降低中期地温,以利魔芋生长发育。

6.3 培土追肥 ①中耕培土。在栽植后30~40 d魔芋开始萌芽出土时,可趁根系尚未布满土层前进行浅中耕,以增进土壤的通透性,或培土与施基肥相结合同时进行,一般培土7~9 cm。②追肥。追肥分3次:第1次于5月底至6月上旬进行,以促进魔芋上部生长;第2次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进行,主要是促进魔芋地下部发育;第3次于8月下旬,用磷酸二氢钾75 kg/hm2对水1 000 kg/hm2左右灌根。

6.4 病虫害防治 魔芋的病害主要有白绢病和软腐病2种。病害一旦发生,对魔芋的损失极大,在防治工作中,要严格进行芋种消毒,在生长的中后期发病时,应在发病初期用药剂进行防治。白绢病一般用井岗霉素1 500 g/hm2对水900 kg/hm2,或用多菌灵3 000 g/hm2对水900 kg/hm2喷施魔芋植株基部;每10 d喷1次,连喷3次。软腐病:①发现病株立即拔除,以减少病菌遗留土中;②用农用链霉素1 000万IU 600~700倍液,或70%敌克松500~600倍液浇泼植株基部;每10 d浇1次,连浇3次。虫害主要是蚜虫、螨类及叶蝉等,用一般杀虫剂、杀螨剂即可防治。

6.5 适时收挖 收挖过早会降低产量,收挖过晚则降低产量和质量,收挖最佳时间是在魔芋植株倒苗后10 d左右为宜。

参考文献

[1] 张荣全,杨美碧.水城县高海拔地区魔芋栽培技术试验[J].贵州农业科学,2000,28(4):43-45.

[2] 严泽湘.魔芋栽培技术[J].农村新技术,2003(4):6-7.

[3] 李端波,姚强,潘明艳,等.魔芋配方施肥试验的研究初报[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886.

[4] 崔鸣.魔芋病害综合防治与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J].陕西农业科学,2007(5):159-161.

篇6

一、牧草栽培技术要点

1.播种材料及土壤耕作准备

播种材料播种牧草时要备好种子材料,如粒种、果实、块根、块茎等。种子要求纯净度高,粒大饱满,整齐一致,生活力强,健康而无病虫害。休眠的种子需要打破休眠。禾本科种子芒多则需去芒,豆科牧草需要时应进行根瘤菌接种。

栽培牧草的病虫害多由牧草传播,所以种子播前还需要消毒处理。苜蓿等牧草的菌核病、菟丝子病以及禾草的麦角病等,可通过盐水渍选或筛除。豆科草的叶斑病,禾草的根瘤病、赤霉病、秆黑穗病、散黑穗病等,可用1%的石灰水浸种。苜蓿的轮纹病、玉米的干瘤病等可用福尔马林浸种。三叶草的花霉病、禾草的秆黑粉病、豆草的轮纹病等可用菲醌拌种。福美双、萎锈灵等药物也适于拌种。利用温水浸种也可防治很多病害。

土壤耕作凡是种植农作物采用的各种普通措施,在种植牧草时一般都是必要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牧草种子一般很细小,苗期的生长又很缓慢,所以播种牧草的苗床更应精耕细作,施足底肥,以利促苗。同时,在苗期可能侵染的杂草,应尽量消灭在播种之前。

2.播种时间、播种量及播种方法

播种时间可分为春播、夏播和秋播,具体确定在什么时候播种,主要根据温度、水分、牧草的生物学特性、田间杂草危害程度和利用目的等因素而定。一般而言,当土壤温度上升到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墒情好,杂草少,病虫害危害轻的时期播种较适宜。干旱地区主要考虑土壤墒情,寒冷地区重点考虑牧草的越冬性。

播种量一般粒大种子播种量多于粒小种子;收草地播量多于收种草地;撒播用种量多于条播,而条播多于穴播;早春气温低或干旱地区播种,播量应高于早春气温回升快或湿润地区;种子质量差、土壤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均应加大播种量。

播种方法有条播、撒播、带肥播种和犁沟播种等方法。

条播指每隔一定距离将种子播种成行,并随播随覆土的播种方法。湿润地区或有灌溉条件的地区,行距一般15厘米左右;在干旱条件下,通常采用30厘米的行距。收种用草地行距一般45~100厘米。

撒播是把种子均匀撒在土壤表面,然后轻耙覆土。寒冷地区可在冬季把种子撒在地面不覆土,借助结冻和融化的自然作用把种子埋入土中。

带肥播种是在播种时,把肥料施于种子下面,施肥深度一般在播种深度以下4~6厘米处,主要是施磷肥。

犁沟播种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表干土层较厚的情况下采用。方法是使用机械、畜力或人力开沟,将种子撒在犁沟的湿润土层上,犁沟不耙平,待当年牧草收割或生长季结束后,再用耙耙平。高寒地区也可用这种方法播种,以提高牧草的越冬率。

播种深度由种子大小、土壤的含水量和土壤质地而决定,一般以2~4厘米为宜。砂质土壤小粒种子播深2厘米左右,大粒种子3~4厘米为宜。黏壤土1.5~2厘米,土壤越黏则播深越浅。

3.牧草混播

同行播种:各种牧草播种于一行,行距15厘米。

交叉播种:一种或数种牧草与另一种或另几种牧草垂直方向播种。

间条播:3种以上牧草播种时,每种牧草相间条播。

宽窄行相应播种:15厘米窄行与30厘米宽行相间条播。

撒条播:条播与撒播相结合。

4.保护播种

在种植多年生牧草时,为了减少杂草对牧草幼苗的危害,提高播种当年单位面积的收获量,同时防止水土流失,经常把牧草播种在一年生作物之下,这种播种形式叫做保护播种,一年生作物则称作保护作物。保护作物一般应分蘖少、成熟早,最初发育速度比牧草慢。生产中要全部满足这些条件是不容易的,但选择保护作物必须充分考虑这些条件。小麦、大麦、燕麦、豌豆、苏丹草、谷子、玉米、高粱、大豆等都可做为保护作物。牧草种类、地区类别、土壤状况、生产条件、经济利用等因素决定了保护作物的选择,同时也决定可否采取保护播种。因为保护作物会严重影响牧草头1~2年的生长,特别是在干旱地区影响最明显,所以进行保护播种应综合各方面因素。

篇7

一、项目实施效果

(一)实施地点和规模

__高产创建的目标是:900公斤攻关、850公斤展示、800公斤示范,力争三角形强化栽培的集中连片推广面积位居全省第一,中稻/再生稻的单产全省第一,带动全县水稻单产比前三年亩增产5%以上。在兆雅、云龙、天兴建立百亩核心攻关片3个,面积3106亩;在嘉明、福集、天兴、得胜、云龙、兆雅、太伏等七个镇建立县级千亩展示片7个,面积2.355万亩,万亩辐射带动片15个,面积21.5万亩,沿省道219线和县道万得路沿线的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带里程达到了90公里。

(二)实施效果

1、千亩攻关片:据对兆雅、云龙、天兴三个千亩核心区随机测产调查,面积392.5亩,中稻平均亩产727.7公斤,比非示范区亩增产101.1公斤,增产16.1%;再生稻平均亩产177.4公斤,比非示范区亩增产62.4公斤,增产54.3%;中稻再生稻两季亩产905.1公斤,比非示范区亩增产163.5公斤。

2、万亩展示片:万亩示范区面积2.355万亩,据7个示范镇产量调查统计,平均亩产681公斤,比非示范区亩增产54.4公斤,增产8.7%;再生稻平均亩产170.5公斤,比非示范区亩增产55.5公斤,增产48.2%;中稻再生稻两季亩产851.5公斤,比非示范区亩增产109.9公斤。

3、十万亩示范片:21.5万亩辐射带动区平均亩产660公斤,比非示范区亩增产33.4公斤,增产5.3%。再生稻平均亩产142.8公斤,比非示范区增产27.8公斤,增产24.2%;中稻再生稻两季亩产802.8公斤,比非示范区亩增产61.2公斤。

千亩攻关片中稻高产田块出现之多是近年来罕见的,8月7日,四川省农业厅组织省、市有关专家对__承担的水稻(杂交中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专家组在听取了水稻万亩高产示范推广工作汇报,并实地考察后,随机选择云龙镇大水河村两块田、战旗村一块田进行测产。上等田,战旗村2社农户吴玉兵的田块,面积2.0亩,品种ⅱ优602,栽培技术按三角形强化栽培,实收亩产781.6公斤;中等田,大水河村8社林志楷的田块,实收亩产731.1公斤;下等田,大水河村8社林少杰的田块,亩产681.1公斤。示范区也涌现了大量再生稻高产典型田块:兆雅镇石龙村3组农户薛世银田块实际亩产达到320公斤,云龙镇战旗村2组农户林少春亩产250公斤。据调查,辐射带动户再生稻一般亩增产20-30公斤,增10-20%。

(三)经济效益

千亩攻关片3106亩,中稻再生稻两季亩产905.1公斤,比非示范区亩增产163.5公斤,增加稻谷产量50.783万公斤;万亩展示区面积2.355万亩,中稻再生稻两季比非示范区亩增产109.9公斤,增加稻谷产量258.815万公斤;十万亩示范片面积21.5万亩,中稻再生稻两季比非示范区亩增产61.2公斤,增加稻谷产量1315.8万公斤。以上合计水稻高产创建活动推广水稻强化栽培增加稻谷产量1625.398万公斤,按稻谷当前国家保护价1.8元/公斤计算,增加产值2925.716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二、全面贯彻高产创建组织保障措施

主要采取了“六统”、“六抓”措施。“六统”即充分做到了“品种统供、旱秧统育、三角形统栽、施肥统配、病虫统防、促芽肥统施”。为了将“六统”措施落到实处,切实采取“六抓”:一是抓领导,成立了以县委常委、副县长李小平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县委或县府主要领导做到了“七个一”,即: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已分别作出了一次重要批示,县委书记肖荣华、县长朱华参加了4月1日在云龙镇大水河村8社举行的全县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启动仪式;参与了一次以高产创建为主题的调研活动,分别出席了1-2次的高产创建专题会议,以县政府名义下发了一个《__中稻再生稻超高产示范工程实施意见》的文件,同时成立了高产创建百里长廊县级技术指导组和镇级区域技术指导组。二是抓投入,县镇财政投入高产创建专项经费110万元,其中县级财政80万元,主要用于超级稻种子补贴10元/亩、三角形栽秧补助40元/亩、工作经费5元/亩。三是抓服务,农业局成立全县的技术指导组和分镇的区域技术指导小组,共有61名县镇农技人员直接参与,使每个创建村有一名技术指导员服务,为高产创建示范户提供培训、示范、现场指导等技术和物化服务。四是抓培训,大声势宣传动员,层层召开项目动员和技术培训会,利用黑板报、发放技术资料等形式把技术传授到项目区农户,做到了任务、目的、技术家喻户晓,召开各类动员培训会325场次,出动宣传车75辆次,发放技术资料48000余份,基本做到了家家知道,户户明白,技术到田;一月初县农业局技术指导组派出科技人员深入示范镇、村开展了一个月的技术培训,主要培训水稻强化栽培、旱育秧技术;各镇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也在2-3月,集中时间、人力、精力对各示范村的示范农户进行统一技术培训,做到示范户人人明白并懂得技术要点,做到心中有数。五抓考核,县政府出台了一套高产创建评价和考核奖励体系,把高产创建百里长廊纳入县、镇、村农村经济发展目标考核,县对镇、镇对村层层落实创建责任。六是抓示范。县、镇、村齐抓共管,高产创建在兆雅、云龙、天兴建立百亩核心攻关片3个,面积3100亩;在嘉明、福集等七个镇建立县级千亩展示片7个,面积2.355万亩,万亩辐射带动片15个,面积21.5万亩。沿省道219线和县道万得路沿线的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带里程达到了90公里,共有省道21

9线和县道“万得”线的七个镇61个村244个农业社和13335户农户参与核心区高产创建活动。

三、推广落实关键技术

1、普及良种。项目区主推品种为ⅱ优602、ⅱ优7号等超级稻和地方优良品种z优272、ⅱ优h103、川香优2号等,面积21.5万亩,占示范区的96.2%。

2、实行旱地育秧,适期早播早栽。示范区内旱地育秧占58.5%,其中县级和镇级核心示范片的旱地育秧面积达到了100%,带动全县推广旱地育秧22.5万亩,面积比历年都大。旱育秧播种期为2月18—25日,旱育秧移栽时间集中在3月28-4月10日;湿润秧为3月1—6日播种,移栽时间4月15-22日。做到精细播种,旱育秧和水育秧苗床地均按每丈秧厢施清粪水2-3挑加1公斤磷肥的用量进行培肥,精细作厢播种芽谷,旱育秧用“旱育保姆”拌种包衣播种,据调查,旱育秧成秧率达到87.6%,水育秧达到83.5%。

3、大力推广水稻三角形强化栽培技术。嘉明、福集、天兴、得胜、云龙、兆雅、太伏等七个重点示范镇,2.355万亩水稻示范片全部按照1.3-1.5尺×1.0-1.1尺规格,亩栽3500-4800穴,穴栽3粒谷苗并成3寸距离的等边三角形模式,亩基本苗1.0-1.5万苗。示范区带动了全县推广水稻强化栽培面积21.5万亩。

4、大力提倡规范化栽培。在推广三角形强化栽培基础上,大面积水稻栽插按宽窄行(10+6)×5-6或8-9×5-6寸开厢条栽,亩栽1.0-1.2万穴,每穴栽2粒谷苗,大面积基本苗2-2.8万苗。施肥按有机、无机结合,氮、磷、钾肥配合的原则,做到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纯氮12-14公斤,氮、磷、钾配比2:1:1进行施肥。移栽后一周内施用专用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病虫防治根据发生情况和预测预报进行,重点对二代螟虫和纹枯病进行了适期防治。

5、抓再生稻促芽肥施用。再生稻是我县晚秋生产的特色优势,水稻示范推广突出抓好再生稻促芽肥施用,按照“三集中”(集中人员、时间、精力)和“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用量、统一购肥、统一指导、统一施用)的成功经验来抓促芽肥的施用,__20__年再生稻促芽肥施用工作于7月28日结束,福集、得胜、云龙、兆雅、太伏、天兴、嘉明等七个重点核心镇再生稻施肥面积2.355万亩,其余12个镇每镇核心示范片面积1000亩,3.5万亩高产核心示范片严格按照“三集中”(集中人员、时间、精力)和“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用量、统一购肥、统一指导、统一施用)的模式施用促芽肥,每亩施用尿素20公斤。核心示范片带动了全县45万亩再生稻促芽肥的施用,平均每亩施用促芽肥尿素在10公斤以上,为再生稻全面丰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抓水稻高产创建工作的体会

实践表明,实现多项目捆绑大大提高了整体效果,水稻高产创建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有效途径,是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平台,是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关键举措。不仅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确保粮食安全,还带动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为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1、组织保障是关键。__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得到了农业部及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省农业厅粮油处、市农业局、省水稻高粱研究所都重视和支持__水稻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多次派出专家到__指导工作;__也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逐级成立了领导组和技术指导组,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强化考核,保障了水稻高产创建工作落实到位。

2、政策扶持是动力。县、镇各级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强化政策扶持,在种子、肥料和栽秧等方面予以补助,调动了群众投身水稻高产创建的积极性,保障了示范面积,强化了田间管理,确保了水稻高产创建的成功,明显提升了科技应用水平,发挥了良好增产作用。

3、技术指导是支撑。为了确保水稻高产创建技术到位,__制定了浅显易懂的技术规范发放给农户,组织农技人员开展现场指导,并聘请省农科院专家专题培训水稻高产技术。通过强化技术服务,科学指导生产,为水稻高产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推广旱育秧、三角形强化栽培等主推技术,创建区域内旱地育秧占58.5%,其中县级和镇级核心示范片的旱地育秧面积达到了100%,带动全县推广旱地育秧22.5万亩,面积比历年都大;强化栽培基本按照1.3-1.5尺×1.0-1.1尺规格,亩栽3500-4800穴,穴栽3粒谷苗并成3寸距离的等边三角形模式,亩基本苗1.0-1.5万苗,比往年多0.2-0.5万苗,夯实了高产基础。高产创建是把先进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平台。

4、优良品种是基础。__推广农业部确定的超级稻品种,这类品种不仅中稻产量高,而且再生力强,能保证中稻再生稻双高产,易被农民接受推广。__以水稻ⅱ优602、ⅱ优7号为主推品种,创建区占81.3%,为水稻高产奠定了基础。

篇8

关键词 水稻;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0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069-03

水稻的分蘖盛期、拔节孕穗、始穗期是培育壮秆大穗、巩固有效穗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键时期,对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应因地制宜,适时看苗管理,实现增产、提质和增效的目标。

1 水肥管理

1.1 搁田控苗

搁田可以有效改变田间环境,既可减少无效分蘖、控制群体生长规模,又可增强稻株碳代谢,提高群体抗倒伏能力。发苗不足的田块,宜适当推迟搁田,轻搁田。地力好、发苗旺的田块,在全田茎蘖数达到预期高产穗数的80%时要提早停水搁田,且要适度重搁。对搁田程度的把握,主要是达到田间土壤沉实不烂糊,田块中央土壤人走过去不陷脚。同时田面普遍看出水稻发出白色的新根,且全田叶片挺起,叶色明显褪淡落黄,高峰苗控制在高产理想穗数的1.3倍;抛秧、机插、直播栽培水稻可控制在1.4倍[1]。

1.2 复水长穗

在结束搁田后,应及时复水,直至水稻收获前7 d,均采取定量湿润灌溉。即每次田间灌2~3 cm的浅水层,待全田无水层、深度为15~20 cm的丰产沟(搁田沟)内也无积水时再复浅水层,如此周而复始,可比传统灌溉节水20%~30%。

1.3 正确施用穗肥

穗肥的使用要掌握一个“巧”字,要“三看”,即:一看田脚肥瘦情况。田脚肥、基肥足、分蘖肥施得多的,如稻苗较黑,可以少施。二看苗势、长相。叶片挺直,叶色发黄的要多施。三看天气情况。如阴雨天可以少施,晴天多施。穗肥施用时期和施用数量一定要严格掌握,在烤田复水后施下,施肥量约占氮肥总追肥量地20%~25%(60~75 kg/hm2),钾肥占总追肥量的80%[2]。

1.4 保护茎叶防早衰

水稻籽粒充实物的2/3~4/5来自抽穗后的光合产物,因此,增强稻株抽穗后的光合效率,促使高积累、高运转是实现水稻高产的最后关键。为了增加生育后期的高积累,保持足够的绿叶面积,并维持叶片较长功能期是最基本条件。若高产9 000 kg/hm2以上,灌浆期叶面积系数不应低于5~6,蜡熟期不应低于3~4。

采取措施:一是补施粒肥,延长叶片寿命。水稻抽穗后根系吸收能力已减弱,而在整个灌浆结实过程中,茎叶输送给谷粒的糖和氮始终按一定比例进入谷粒。如此时氮源供应不足,进入谷粒中的氮,将要由叶鞘和叶片中积累的氮素供应,这就造成叶片中含氮量迅速下降,以致过早枯死,削弱稻株光合能力。因此,补充氮源,延长叶片寿命,提高叶片光合能力,是促进粒多、粒饱的重要措施之一。生产上对有早衰倾向的稻田适时补施粒肥,可提高粒重。粒肥要早施,一般掌握在抽穗前和始穗期施。迟施会造成贪青晚熟,影响产量和米质。粒肥多采用叶面喷施。喷施浓度掌握在3%以内。一般采用0.4%磷酸二氢钾+1%尿素溶液喷施。二是活水养稻,增强根系活力。抽穗后根系日趋衰老,要在确保供水的前提下增加通气机会,做到水气交替,以气养根,以根保叶。为此,后期应实行间隙灌溉,保持田面处于干干湿湿状态,灌浆期以湿为主,蜡熟期以干为主。后期不能断水过早,否则对结实率和粒重均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掌握在收割前5~7 d断水,既能保证活熟高产,又不影响秋播季节[3]。

1.5 做好抗灾工作

在水稻孕穗和抽穗前后的关键生育期,如遇35 ℃以上的高温天气,稻田一定要保持水层,以水调温。对于受旱的水稻,应及时补水,提高灌溉效率,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对于受涝的水稻田,要及时排水,保持田间浅水层并实行湿润灌溉,注重病害防治,及时补施化肥。

2 病虫害防治

2.1 纹枯病

纹枯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俗称“花脚秆”。稻株受害后一般会导致秕谷增多,千粒重降低,严重时可导致“冒穿”倒伏、枯孕穗。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减产50%以上。发生特点: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翌年飘浮于水面的菌核萌发形成菌丝,侵入叶鞘形成病斑,从病斑上再长出菌丝向附近和上部蔓延,再侵入形成新的病斑。落入水中的菌核可借水流传播。水稻栽插后从分蘖盛期开始发病,拔节期病情发展加快,孕穗期前后是发病高峰,乳熟期病情下降。该病喜高温高湿,夏秋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有利于病害发生发展;水稻栽插密度大、氮肥施用过多、连续灌深水均对病害发生有利[4]。粳稻品种一般较耐病,籼稻杂交稻较感病。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打涝菌核,减少菌源;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追肥早施,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抓住防治适期,分蘖后期病穴率达15%即施药防治。药剂选用井冈霉素、纹霉清、纹枯净,也可选用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于水稻孕穗期用药1次能有效地防治水稻纹枯病、叶鞘腐败病、稻曲病及稻粒黑粉病,能兼治水稻中后期多种病害。

2.2 细菌性条斑病

细菌性条斑病又称细条病、条斑病,主要为害叶片。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受害叶片初呈水浸状半透明的小点,后迅速在叶脉间扩展成为黄褐色的细条斑。严重发病的田块,远看呈一片橙黄色。发生特点: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源是病稻谷和病稻草上越冬的病菌,其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带菌种子的调运。病菌主要通过灌溉水和雨水接触秧苗,从气孔或伤口侵入。病斑上溢出的菌脓,可借风雨、雾滴、水流及叶片之间的接触等途径传播,进行再侵染。台风、暴雨或洪涝侵袭造成叶片大量伤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和传播,易引起病害流行。在相对湿度接近饱和、气温28 ℃时,最适合病害发展。明光市一般在7—8月最易流行。深灌、串灌、漫灌,偏施或迟施氮肥,均有利于此病的发生和危害。防治方法:加强检疫,把该菌列入检疫对象,防止调运带菌的种子远距离传播;选用抗(耐)病杂交稻;避免偏施、迟施氮肥,配合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忌灌串水和深水;药剂防治可用20%噻菌铜、20%噻森铜、5%辛菌胺等进行喷雾。

2.3 稻瘟病

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各水稻产区都有发生。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重者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根据水稻生育期或发病部位不同田间症状表现分为苗瘟、叶瘟、穗瘟等。发生特点:病菌主要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翌年春天侵染秧苗造成苗瘟,随着气流或移栽等途径传播侵染大田造成叶瘟和穗瘟。一般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尤其是明光市近几年两系杂交稻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偏施氮肥、破口至齐穗期连续阴雨3 d以上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与流行。一般情况下优质稻重于常规稻,粳稻重于籼稻,山区重于平原。防治方法:积极采用种植优质抗病品种、科学肥水管理、适时喷药保护等综合防治措施。农业防治上,应注重品种选用、正确处理稻草、合理施肥、科学管水。化学防治上,可采取对种子进行处理(用25%咪鲜胺乳油2 000倍液浸种20~24 h,然后直接催芽或播种)、喷送嫁药、苗叶瘟防治、穗瘟预防等措施,如可用75%三环唑可溶性粉剂1 000倍液或40%稻瘟灵(富士一号)乳油500~800倍液均匀喷雾。应注意在发病初期施药防治,施药时要对足水量(不能少于750 kg/hm2),喷雾要均匀。

2.4 稻曲病

稻曲病只发生于穗部,为害部分谷粒。受害谷粒内形成菌丝块逐渐膨大,内外颖裂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物,即孢子座。发生特点:病菌以落入土中菌核或附于种子上的厚垣孢子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厚垣孢子,由厚垣孢子再生小孢子及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气温24~32 ℃病菌发育良好,26~28 ℃最适,低于12 ℃或高于36 ℃不能生长。连作地块发病重。施氮过量或穗肥过重加重病害发生。抽穗早的品种发病较轻。抽穗扬花期遇雨及低温则发病重。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避免病田留种,深耕翻埋菌核;改进施肥技术,基肥要足,慎用穗肥,采用配方施肥;浅水勤灌,后期见干见湿[5];药剂浸种可用2%福尔马林或0.5%硫酸铜浸种3~5 h,然后闷种12 h,用清水冲洗催芽。破口前7~10 d,可选用井·蜡芽或戊唑醇或井·烯唑等药剂喷雾防治。孕穗末期用药则防效下降。

2.5 水稻螟虫

水稻螟虫包括二化螟、三化螟、大螟和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为杂食性害虫,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玉米、高粱、小麦、茭白等。为害水稻可造成枯鞘、枯心苗、枯孕穗、白穗等,一般年份减产5%~10%,严重时减产50%以上。发生规律:在我国自北向南年发生1~5代,明光市1年发生2代,有的年份可出现不完全3代。1代螟蛾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2代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二化螟幼虫在稻桩、稻草中越冬,不同越冬场所的幼虫化蛹羽化期有显著差异,故在春季可形成多个发蛾高峰,田间表现为为害时间长,虫龄差异大,世代重叠。防治方法:防治的具体时间要以植保站的病虫情报为依据,掌握在幼虫刚孵化还没有钻蛀到稻株内进行。防治药剂可选用毒死蜱、阿维菌素、杀虫单、Bt制剂等[6]。

三化螟俗称钻心虫,以为害水稻为主,幼虫钻蛀稻株为害,在分蘖期为害形成枯心苗,在孕穗期为害造成白穗和枯孕穗。一般年份为害率在5%~10%,发生重的年份损失产量在20%以上。防治方法:防治时间为防治枯心苗在卵孵始盛期;防治白穗在卵孵盛期针对破口抽穗的稻田,如果发生量大或水稻抽穗期长,需在齐穗时(80%左右水稻抽穗)再防治1次。具体防治时间参照植保站的病虫情报。防治效果较好的农药品种主要有Bt乳剂、阿维唑磷、氟氯氰、氯虫苯甲酰胺等。

大螟为杂食性钻蛀性害虫,为害症状同二化螟,田间表现为干旱年份为害重,田边1~5 m为害重。防治方法:同二化螟、三化螟。

稻纵卷叶螟在明光市主要以四(2)代和五(3)代对水稻造成危害。六(4)代只对少数迟栽稻有影响。四(2)生的时间一般在7月中下旬,此时期明光市水稻处在分蘖盛期至圆秆拔节期,如果田间虫量不是特别大,一般对后期的产量影响不大,防治时一定要有选择的进行,不一定要进行普防。五(3)代危害时期一般在8月上中旬,此时明光市的水稻大部分处在圆秆至孕穗期,如果防治不好,就会造成水稻上部叶片受害,导致剑叶和倒2叶叶片功能丧失,影响光合作用,对水稻后期的灌浆将造成一定的影响,空秕率增加,千粒重下降。防治时间要以植保站的病虫情报为准。同时要抓住3龄以前用药防治。大发生年份由于发生量大、峰次多,一定要抓住主峰开展防治,对于小峰可以开展适当的补治。初孵幼虫钻入心叶或原有的卷叶中为害,出现针头状白色透明小点,很少结苞。2龄进入卷尖期,3龄开始转苞为害,4龄后转株频繁,虫苞大,食量大。幼虫通常有5个龄期,1~3龄幼虫食叶量仅占10%,高龄幼虫不但取食量大,且抗药性强,为害重。防治方法:防治稻纵卷叶螟以保护水稻3片功能叶为重点,适时开展防治。防治适期为卵孵高峰期至1~2龄幼虫高峰期。防治指标为卵量超过150粒/百丛或分蘖期虫苞超过60个/百丛、孕穗期新虫苞超过40个/百丛。防治药剂有毒死蜱(乐斯本)、铁除定(阿维·辛硫磷)、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氨等。注意掌握防治适期,田间要保持浅水层;田间蛾量大时,防治适期提前到始见蛾后7 d左右[7]。2.6 稻飞虱

稻飞虱种类很多,在明光地区造成严重灾害的主要有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一般为害损失10%~20%,严重为害时损失40%~60%,甚至绝收。发生特点:稻飞虱主要为害期为水稻圆秆拔节期至乳熟期。成虫和若虫群集在稻株下部刺吸稻株组织汁液。水稻受害后,造成叶片发黄,生长受阻;稻谷千粒重减轻,瘪谷增加,严重时引起稻株下部变黑,叶片青枯倒伏;加重纹枯病、菌核病发生;传播病毒病,有些稻飞虱,如灰飞虱还能传播病毒病。近几年在粳糯稻上严重发生的条纹叶枯病,就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损失。灰飞虱为当地虫源,除传播病毒病外对水稻为害不大。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为当地主要为害种群,均由南方迁入,迁入期分布在6—9月,随南下气流或台风迁入。一般年份有3~5个主要迁入峰。虫源迁入的早迟、迁入次数、迁入量与发生为害程度关系密切。防治方法:防治指标为水稻孕穗至齐穗期低龄若虫1 500头/百丛;齐穗后低龄若虫2 000头/百丛。防治适期为低龄若虫盛发期。防治药剂有噻嗪酮(扑虱灵)、吡蚜酮、稻虱光、猛虱净等。稻飞虱多集中在稻丛基部为害,应注意尽量对准基部喷药;喷药时田间应保持一定水层[8]。

3 适当延迟收割期

水稻特别是杂交稻因穗大粒多,灌浆的阶段性和严格的顺序性,致使整个灌浆充实所需日期延续较长,即具有明显的二次灌浆现象,因此在许可的范围内,适当延迟收割期对提高水稻的结实率和粒重有明显作用。适期收获时期一般认为在9成熟时收割较好[9]。

4 参考文献

[1] 关术平,周世兴,王海英.水稻超稀植高产栽培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4):113-114.

[2] 张栩,薛应征,王书玉,等. 河南省沿黄水稻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4(9):15-16.

[3] 王玉清,刘红梅,舒勇,等.水稻防早衰丰产栽培技术要点[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1):112-113.

[4] 秦玉金,鞠国钢,胡荣利,等.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初探[J].华北农学报,2005,20(S1):172-176.

[5] 陈德林,刘赵康.水稻稻曲病的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1):246-248.

[6] 刘祥臣,卢兆成,丰大清,等.水稻覆膜湿管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初探[J].河南农业科学,2010(8):40-42.

[7] 孙建权,胡宁,王书玉,等.水稻旱直播高产栽培技术初探[J].种业导刊,2009(10):22,25.

篇9

关键词:区域产量保险;广西;糖料蔗;可行性分析

Abstract:Crop area yield insurance as an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e insurance was designed to cope with the challenge of traditional crop insurance which makes indemnity payments based on shortfalls in individual yields,such as moral hazard,adverse selection,high administrative costs and poor efficiency of service. Crop area yield insurance was practiced extensively in the world such as USA and India. Their experience provides reference for China. Sugarcane is the most important cash crop in Guangxi province,while the promotion of public sugarcane insurance have been faced with resistance,in which itself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rop insurance are obvious. As there are some advantag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crop area yield insurance in Guangxi’s sugarcane,it can operate successfully only if it satisfies several strict conditions. It needs scientific risk division,objective indemnity basis and good credit environment.

Key Words:crop area yield insurance,Guangxi,sugarcane,feasibility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84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4)02-0009-08

一、区域产量保险的发展及理论研究

区域产量保险的理念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提出,经过60多年的研究探索,相关理论体系已基本成型。综合相关文献,区域产量保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传统农作物保险的比较、费率厘定方法、最佳保障水平的确定等领域。

(一)区域产量保险的发展历程

以个体实际损失为理赔依据的传统型农作物保险面临挑战是区域产量保险的催化剂。1938年美国颁布了《联邦农作物保险法》,并于次年正式实施,其后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和一些南美及欧洲国家也开始推行。但从运作结果看,农户支付保费往往无法覆盖这些国家的赔付成本(奎金,1994),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较为突出(罗特希尔德和施蒂格利茨,1976;阿赫桑等,1982;钱伯斯,1989;米兰达,1991;奎金,1994),以及存在较高的系统性风险(米兰达和格劳伯,1997)。1980 年美国国会对《联邦农作物保险法》进行第12 次修改,颁布新法案并正式全面推广农作物保险计划(MPCI)。1980—1988年,美国政府农业保险相关支出42亿美元(采用精算费率),占总赔付支出的80%,简单赔付率明显超出0.95的盈亏平衡点。糟糕的财务绩效以及无法吸引农民参保导致各方不满,有的甚至要求废除1980年法案,取消联邦农作物保险。

MPCI的失败主要归因于其试图根据个体产量经验损失确定保险保障,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一是逆向选择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当农民认识到他们的期望理赔超出保费时,他们更倾向于投保。结果是保险公司期望理赔支出将超出总保费,长此以往出现经营亏损。如果保险公司提高保费,只会导致参保农民的风险聚合更小,逆向选择问题更加突出。二是管理成本偏高,因为核实个体历史产量和评估个体产量损失赔款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三是道德风险问题,投保后的农民容易通过改变生产实践以增加获赔几率。为应对道德风险,MPCI条款中通常要求至少正常产量25%的免赔率,该条款降低了保险公司可提供的保障水平,进而削弱了保险的价值和吸引力。

个体农作物产量保险所存在的问题早在MPCI计划实施的早期就被认识到。哈尔克罗(Halcrow)在1949年对MPCI最初运作十年成效的评估中就提出,个体产量保险只有在一系列条件下运作才可能是理想的,而这些条件是如此严格以致美国农业能够达到这些条件的相当有限。哈尔克罗在报告中提出另一农作物保险计划,该计划中保费和理赔均不是依据个体产量,而是依据相邻区域的总产量而定,在特定年份种植者将得到区域产量与预定基准产量差值相等的赔偿金。不管其实际产量多少,区域内每一种植者得到的每亩赔偿金是相同的。因此,一般认为区域产量保险理念最早由哈尔克罗提出。1990年,巴纳比和斯基斯(Barnaby和Skees)阐述了区域产量保险的运作方式。米兰达(1991)发展了这一理念,他检验了区域产量和个体产量对个体净产量(个体产量+保险理赔-保费)差异的影响,描述了区域产量保险降低农户产量风险的条件,丰富了反映农户应投保金额的最佳套期保值率研究理论。米兰达得出结论:对于大部分种植者,相对于个体产量保险,区域产量计划可以提供更加全面的产量风险保障。其后,史密斯、乔伊纳德和巴奎特(Smith、Chouinard和Baquet,1994)进行了相关研究。斯基斯、布莱克和巴涅特(Skees、Black和Barnett,1997)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区域产量保险方案设计和费率厘定程序。

从实践看,美国并非是最早提供区域产量保险的国家,瑞典早在1952年、1961年就进行了试点。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魁北克省官员研究了瑞典方案,并于1977年将其引入魁北克。在美国,区域产量保险的理念在1989年国会改进联邦农作物保险委员会报告中被提出,1990年的《食品农业保护与贸易法》授权后来所谓的“区域产量计划”(Area Yield Program)。1993年,针对个体农作物保险存在的问题,美国农业部在部分县启动了大豆区域产量保险试点,即农作物团体风险计划(Group Risk Plan,GRP),根据县产量下降进行赔付,县产量由农业部国家农业统计服务中心(NASS)测算。1994年总统预算强力支持GRP替代MPCI,提出在“切实可行范围程度上”推广GRP。1994年,GRP扩大至1875个县农作物计划,包括小麦、玉米、大豆、高粱、棉花、大麦、牧草和花生,涵盖27个州。其后,区域产量保险在其他多个国家得到实践。如表1所示,根据世界银行2008年的全球农业保险调查报告,2007年约有9个国家提供区域产量保险,占被调查国家总数的15%,包括美国、印度、加拿大、墨西哥、摩洛哥、伊朗、乌克兰、秘鲁和塞内加尔等。

(二)区域产量保险的优劣势分析

总结全球多个国家的实践经验,区域产量保险固然有其明显优势,但其劣势亦非常突出。

1. 优势。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农作物保险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相对于MPCI,设计良好的区域产量保险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和管理成本(哈尔克罗,1949;米兰达,1991;马豪,1999)。首先,区域产量保险从根本上消除了事前道德风险,因为理赔依据为区域产量而非个体产量,个体农民无法通过改变生产实践显著增加理赔金;由于区域产量信息的可得性,事后道德风险(源于保险公司对个体产量的信息不充分)也显著降低。其次,消除了逆向选择问题,因为有关区域产量分布的信息比起个体产量信息而言更容易获得且更精确,保险公司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估费率的公平性。再次,管理成本也显著下降,因为保险公司无须进行个体核保且无须对个体产量历史进行验证。最后,区域产量保险往往更容易向全球再保市场分保,从而可以减小系统性风险的负面结果(博尔奇,1990;多尔蒂,1997)。

2. 劣势。与天气指数保险相似,“基差风险”(Basis Risk)也是区域产量保险面临的主要挑战,基差风险的大小直接影响保险运作成效。基差风险越高,灾害发生而投保人得不到保险赔偿的几率就越高,投保人对区域产量保险的接受度也就越低。决定区域产量保险基差风险的因素较为复杂,包括气候、土壤、地形、海拔等自然禀赋的同质化程度,以及田间管理的标准化程度。区域内个体间的生产条件越相近,产量风险的系统性越强,区域产量保险的基差风险也就越小。在实践中,虽然可以通过缩小保险区域单元(例如由县缩小为乡镇甚至村屯)以满足生产条件的同质化要求,但是保险区域单元越小,相应的管理难度和成本也越高。因此,区域产量保险仅在产量风险系统性较高地区提供有效风险保障(斯基斯,1997)。然而许多地区产量风险并非系统性的,例如在美国俄勒冈胡德里弗山区水果生产区域,冰冻是重要的产量风险,产量损失的概率和幅度主要取决于地形,例如海拔,因此同一灾害对本地区的影响差异非常大。

(三)方案设计

区域产量保险能否成功运作,方案设计至关重要,核心在于最小化“基差风险”,尽可能提高灾害风险的系统性,确保灾害对个体影响的同质化程度。区域产量保险的方案设计要点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区域选择。区域或地带(Zone)边界的选择应能汇聚尽可能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相近的农场(斯基斯,1997)。然而,事实上保险区域的选择往往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如可保种植面积的约束,可保面积越小,投保人人为操纵理赔结果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即存在“道德风险”;又如行政区划的限制,由于官方的产量数据一般以行政区划为单位进行统计,因此跨行政区域进行承保可能缺乏数据支撑。在美国,NASS数据是GRP唯一可用的历史数据。选择县农作物GRP计划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NASS产量数据一般从1956年到现在可用,试点县应至少有连续31年的可用NASS数据。二是农产品种植面积至少1.5万亩。在早期,除了要求主产区被选,同时兼顾确保GRP各县连接成片(孤立的县被排除在外)。县产量数据可以按播种面积或收获面积计算,大部分的GRP根据播种面积计算,因为这些产量能代表弃耕面积相关的真实风险。对于大部分地区和大部分作物,GRP以区域总亩数和总产量为依据来考虑。然而,有时为了优化产量指数,降低基差风险,若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进一步细化NASS产量数据。

2. 估算中间趋势产量。任何给定的产量结果可分为两部分:中间趋势和对中间趋势的偏离。前者主要取决于管理和资源禀赋(栽培技术和土壤质量等),后者则主要是自然因素作用的结果(如干旱、过度潮湿、冰雹等)。估算中间趋势产量的方法应是稳健的,在各种条件下表现不错,且能降低显著异常值的影响。带有已知统计特征(例如均值、方差)的估算模型要优于未知统计特征的模型,但也应考虑那些已经过时间检验,并且广泛应用于相似环境的估算方法。最后,模型不能太复杂,便于农民和保险销售人员理解。

美国第一个GRP计划采用稳健双指数平滑法。1995年,小麦GRP计划中使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由于可用产量数据时间跨度短,其稳健性受到关注。1996年,GRP计划由中间趋势产量估算方法转向提供更强的稳健性,使用样条回归模型(Spline Regression),加入了消除异常值的稳健回归程序。样条回归模型实用、直观、应用广泛,管理部门可直截了当用于估算未来产量,无需每年再做分析。

3. 确定保障水平。“最优方案设计”是区域产量保险研究的热门议题,即研究为实现效用最大化(以合理保费成本尽可能降低产量系统性风险),投保人应选择的最优保障水平。马豪(Mahul,1999)认为,最优保障水平取决于个体Beta系数[βi](反映个体产量对区域产量的敏感性)。

[βi=cov(yi-y)/var(y)],[yi]为随机个体产量,[y]为随机区域产量。通过论证,马豪总结出关于各种情形下的最优保险方案:如果[βi>0],当实际区域产量低于基准产量[yc]([yc∈0,ymax])时保险进行赔付,最优理赔为[I*(y)=βimaxyc-y,0];如果[βi1]。与最优方案设计不同,基准产量取决于投保人的风险规避程度。由以上又可以得出推论,如果[βi]为正,最优保障水平为[βi],即[??i′=βi]。否则区域产量保险无法提供系统性风险对冲。保障水平既不取决于参保农民风险厌恶程度,也不取决于保费价值。相反,最优基准产量取决于投保人的效用函数。

同时,马豪研究发现,假如精算费率偏低([C′(I)=1],I≥0),最优基准产量等于最大区域产量;如果精算费率偏高,最优基准产量低于最大区域产量([C′(I)>1],I≥0)。当保费在精算上公平时,农民得到充分的系统性风险保障,否则其自身承担部分系统性风险。假设保障水平固定,保费在精算上是公平的,在风险厌恶不变情况下,投保人基准产量随保障水平下降而上升。如果个体beta大于或等于固定保障水平,基准产量等于最大区域产量,此时保费是公平的。如果beta小于固定保障水平,则基准产量小于最大区域产量,即便保费公平,农民选择减少基准产量以抵消高保障水平。

马豪关于最优区域产量保险的研究有个假设前提,即保险设计者大体上能够观察个体的beta系数,即信息是对称的,但事实上信息往往是非对称的,其后的研究文献主要围绕信息不对称情景下的最优保险方案设计开展研究。布尔容和钱伯斯(Bourgeon和Chambers)认为,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当与保险供给相关的管理成本相对较大时,马豪的结论是不可行的。正如马豪证明,最优结果要求全部承保投保人的所有系统性风险。保险是自愿的,要求有保险情况下,农民效用大于无保险情况下的效用。在没有保险情况下,农民的期望效用取决于个体产量与区域产量的共变性β,系统性风险越高,个体效用越小。信息不对称即beta不可知情况下,此时区域产量保险实质上变成了个体保险,也存在逆向选择问题。因此,在一般的成本结构下可能不具有可行性。

4. 费率厘定。区域产量保险费率的确定始于期望损失的计算(斯基斯,1997),期望损失可视为收支平衡(break-even)费率去除管理成本(马丁等,2001)。为计算期望损失,保险精算师使用保险产品的历史赔付经验,对于产量保险,历史产量经验数据用于计算未来农作物产量的预期分布(古德温和克尔,1998)。一般认为农作物产量分布是偏态的而非正态分布(加拉格尔,1987;纳尔逊和普雷克尔,1989;摩斯和辛德勒,1993;拉米雷斯,1997;贾斯特和韦宁格,1999),因此仅用期望和方差确定费率可能导致对损失的不合理估计。此外,关于偏态是正还是负尚未有统一认识。戴(1965)发现正偏态,而加拉格尔(1987)和拉米雷斯(1997)发现负偏态。为应对产量分布参数不确定问题,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使用历史产量下降数据计算费率(古德温,1994;斯基斯等,1997;克洛弗和尼乌沃特,2003)。

区域产量保险费率的厘定存在一些特殊挑战。以美国GRP为例,斯基斯等认为不考虑使用邻县信息将是不合适的,各县间产量的空间相关性对于费率厘定很重要。此外,由于仅有35—40年数据可用,在费率中应考虑附加巨灾事件。他们认为,经验费率是有用的,然而使用经验费率也应该有所限制。例如根据NASS数据,有些县历史上从未出现[y

二、美国和印度的区域产量保险实践

美国是全球范围内区域产量保险业务规模最大的国家,印度是唯一的农业保险以区域产量保险为主导的国家。二者在区域产量保险方面的实践经验非常值得我国借鉴。

(一)美国农作物团体风险计划

针对传统农作物保险面临的挑战,美国联邦政府1993年开始推行农作物区域产量保险——团体风险计划。GRP以县为承保区域单位,以农业部国家农业统计服务中心(NASS)的统计数据为费率厘定和保险赔付计算的依据。投保人可灵活选择保障水平,包括70%、75%、80%、85%和90%,联邦农作物保险改革和农业部门重组法案1994(P.L.103—354)规定最高可达95%。此外,考虑个体的实际产量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为满足不同保障需求,GRP还提供了另一个可选参数区间,投保人可在区域预测产量基础上选择相应的区间(最低90%,最高150%)来确定自身的保障额度。

GRP的理赔规则如下:

[yc=yf×Cov],当[y

[indem=maxyc-yyc?yf?scale,0]

与米兰达、史密斯、乔伊纳德、巴奎特绝对值计算方法不同,GRP的百分比计算方法实际上消除了免赔额,这使得低保障水平保险计划显得更具吸引力。

如表2所示,2012年美国区域产量保险保费收入2.56亿美元,总承保面积393.4万英亩(约合2360万亩),在美国农业保险总体业务中的占比分别为2.3%和1.4%。分析历史数据,美国区域产量保险业务发展呈抛物线趋势,1993年开始试点以后业务规模不断扩大,至2008年达到顶峰(保费收入约6.9亿美元,占当年美国农业保险总保费收入的7%),之后又逐年萎缩,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新推出农作物收入保障计划(Revenue Protection)并得到市场的欢迎。从赔付情况看,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赔付率连续数年偏低或偏高,呈现一定的周期性,1993—2012年总体简单赔付率为51.2%,对保险公司而言财务绩效理想,但业务的萎缩也反映其缺乏足够的市场吸引力。

(二)印度国家农业保险计划

长期以来,印度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农业保险,将之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自然灾害风险转移机制,通过立法予以大力推广。国家农作物保险计划(National Agriculture Insurance Scheme,NAIS)是最主要的农业保险,方案类型为区域产量保险。

NAIS的运作方式为:当保险区域单元(Insurance Unit)内指定农作物的亩产低于触发产量(Threshold Yield)时,所有种植该作物的参保农民均能得到相同的保险赔偿。农作物实际产量根据一系列随机选择的测产点(Crop Cutting Experiment,CCE)进行产量测定而得。全印度约有50万个测产点,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保险区域单元一般为乡或村,前者至少设有16个测产点,后者至少设有8个测产点。NAIS的理赔规则如下:

保险赔付比例=MAX(0,TY-AY)/TY,其中TY为触发产量,AY为实际产量。

TY=赔付水平×预期产量

预期产量=[3年实际产量移动平均值(水稻和小麦)5年实际产量移动平均值(其他农作物)]

赔付水平=[60%,当CV>30%80%,当15%

NAIS针对不同类别农作物实行差异化费率。粮食作物方面,对于秋收作物(Kharif Crops), 所有油料作物和珍珠粟为3.5%,其他粮食作物2.5%;对于早春作物(Rabi Crops),小麦费率1.5%,其他为2%。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则采用正态分布理论确定,均值和方差利用保险区域单元10年数据。对于所有作物,小农和边际农可获得10%保费补贴。从运作情况看,在2008年秋季(6—9月)和2008—2009年早春季节(10—12月),NAIS保障人数达1900万人,以2008年1.1亿农户为基数,渗透率接近17%,其中涉贷农户(强制参保)渗透率2/3,非涉贷农户(自愿参保)约6%。2008年,NAIS总保费达1.78亿美元,其中粮食作物占比75%,小农和边际农占比约一半。然而从一开始,保险赔付率(总赔偿金/农户总保费(含政府补贴))一直高于100%, 2000—2008年赔付率为3.5,其中非涉贷农户6.4,涉贷农户3,这是由于自愿参保的非涉贷农户更倾向于选择高风险作物投保。保险赔付率高企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NAIS未采用精算费率,且未进行风险区划,从而引发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另一方面是财政对超赔损失进行兜底,导致各方对赔付支出控制不力。 此外,NAIS理赔周期往往平均长达9—12个月,主要原因是灾后超赔资金筹措所需的行政和预算流程较长,各邦开展的农作物估产存在迟报、数据不一致等问题。

针对NAIS的缺陷,2010年9月印度政府又推出了改进方案mNAIS,由公共农作物保险转变为政府提供保费补贴、实施合理精算费率和产品设计的市场化农作物保险计划。考虑到从NAIS过渡到mNAIS存在技术和经营挑战,先期进行3个季度的试点,约34万户农民参保,总保费近1000万美元,长期可能扩展至印度的1.1亿农户。mNAIS有许多创新支出,特别是过渡到精算方式,农户保费和政府补贴在作物耕种季节开始时支付给保险公司,后者负责到期理赔。

(三)美国和印度实践小结

总结美国和印度的区域产量保险实践经验,很难就“成功与否”做定论。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区域产量保险视为传统型农业保险的“替代品”,或者作为农业保险的未来发展方向,而更应将之视为限制条件下农业保险的一种可行性选择。每个国家和地区应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农业保险方案。该原则同样适用于区域产量保险计划,例如在理赔方面,美国GRP以农业统计数据为依据,而印度的NAIS则以测产结果为依据,这与两国统计基础完备程度有很大关系;又如在定价方面,美国GRP一开始就采取精算费率方式,而印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采取简单的数学回归方式,这可能与两国农民的文化程度差距有很大关系,定价方法越复杂则越难理解,往往也就越难被接受。两国的实践经验也反映,正式实施前对方案的严谨设计和充分论证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