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6: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

篇1

一、名词解释

1、双因素理论

2、管理信息系统

3、非正式组织

4、流程再造

5、创新

二、填空题

1、经人类一再表明,管理的有五大管理职能:计划、组织、___ 、 ___ 、 ___。

2、管理科学是美国谁提出来的___ 。

3、管理部门化有三种主要形式:___ 、 ___ 、 ___。

4、信息系统的开发生命周期:系统调查、___ 、 ___ 、 系统实施、系统维护构成的。

5、控制过程:确立标准、___ 、 ___ 三个过程。

6、集体决策方法:___ 、 ___ 、 ___。

三、简答题

1、简述科学管理学的主要观点

2、简述企业的社会责任

3、简述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

4、简述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

四、论述题

1、论述管理的基本特征与性质.

2、论述你如何做好领导.

市场营销学:

一、单选题(很基础)

二、填空题(涉及到4C 、营销的发展阶段、产品的分类、促销人员的奖励等)

三、名词解释

1、市场营销

2、潜在需求

3、选择注意

4、渗透市场

5、市场

四、简单题

1、简述产品整体概念

2、简述影响生产者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

3、简述选择目标市场时的战略

4、简述定价的一般方法

5、简述影响促销组合和促销策略的主要因素

五、论述题

篇2

[关键词] 目标管理 存在问题

目标管理是一种系统方法,在该系统中下属和上级共同确定具体的绩效目标,定期检查目标完成的进展情况,并根据这种进展给予奖励。它鼓励参与决策,自我控制,权力下放和成果第一。

一、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

1.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2.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统一起来制定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责任,并将此项责任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贡献的准则。一个管理人员的职务应该以达到公司目标所要完成的的工作为依据,如果没有方向一致的分目标来指导每个人的工作,那么企业的规模越大,人员越多时,发生冲突和浪费的可能性就越大。

3.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只有每个人的分目标都完成了,企业的总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

4.管理人员和工人是依据假定的目标进行自我管理,以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

5.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分目标进行。

二、运用目标管理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目标管理理论,不仅在理论上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管理科学,而且在实践中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标管理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协同效应,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还有利于发挥组织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了巨大的激励作用,而且极大地改善了管理层和工人之间的关系,将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联系起来,加强了信息交流和沟通。但是目标管理本身也存在许多明显的缺点,企业在运用过程中要尽量避免。

1.目标设置比较困难。目标的确立是目标管理的关键,正确而恰当的目标会使得目标管理变得相对容易和易于控制。如何设置既有挑战性又有现实性的目标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因为过高的目标会给下级造成过大的压力,有时这种压力会诱发下级使用不合乎道德规范的手段去实施目标;但是过低的目标又会使下级失去奋发向上的动力,从而失去目标管理的作用。加之组织的内部活动复杂,内部许多目标难以数量化、具体化,而且外部环境越来越不稳定.变化越来越快,使得许多活动制订数量化目标是很困难的。所以,管理人员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调查研究,并不断地向下级进行协调,任何疏忽大意或主观臆断都会使目标管理流于形式。

2.目标管理容易导致短期行为。实行目标管理的企业所确定的目标大多是短期的,很少有超过一年的。短期目标更容易使主管人员盲目追求短期利益,表现出功利色彩,本位主义观念。忘记企业的长期利益、发展方向和长期战略目标的关系,从而损害企业长期发展。因此,在目标管理实施过程中,上级领导应不断地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并确保短期目标对长期目标的服务关系,始终确保企业在既定的方向上前进。

3.强调上下协商可能会影响工作效率。由于上级和下属所处的位置和角度不同,制定计划的着眼点和出发点也就各有不同,就使得上级和下级之间的目标难以统一,甚至同级主管之间的目标也难以平衡,要达成一致必然要经过反反复复的妥协的过程,这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也有可能事达成的目标偏离企业的宗旨和发展方向。

4.目标管理容易造成对非数量目标的忽视。由于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不可能使所有的工作都实行目标管理,有些工作就无法实施目标管理,另外由于下级努力去实现那些可测量的目标,往往会忽视那些无法测量的工作,这就会使组织的各项工作失去平衡,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

5.基于目标管理的人性假设存在问题。目标管理强调员工的自我控制,自律和自我调节,工作中的成就感比金钱重要,这是Y理论的典型表现。实施目标管理过程中假设的人性是不变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恒定的人性假设并不存在,人性是不断变化的,不是时时刻刻都能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有时人们在面对实现既定目标的压力之下会做出一些有违道德的事情,所以目标管理过于乐观地认定了人的工作动机和出发点。

6.组织整体上缺乏灵活性。在目标管理执行过程中,一般来说目标已经确定是不可以改变的,因为这样做会导致组织的混乱。但是计划是面向未来的,而未来存在许多可变因素和不确定因素,目标管理使得组织运作缺乏弹性,无法通过权变来适应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另外,实施目标管理从目标的制定、分解到实施等工作会形成大量的书面文件,设置这些文件之间也会存在相互矛盾和冲突,于是解读文件、填写各种表格会成为一件成本极高的事情,也会使组织丧失灵活性。

总之,目标管理是企业兴旺和发展的好方法。但是在运用目标管理理论对企业进行管理时,首先要考虑到组织是否有所需要,员工是否有相同价值观;其次在运用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渐进的方式,要尽量避免目标管理的缺点,将其缺点尽量最小化,并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发挥目标管理的潜力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064-02

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在国内得到迅猛发展,据统计,在管理学类47个本科专业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连续三年排名前5。为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提高其就业竞争力,许多高校的经管类专业都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甚至有些高校的非经管类专业也将该课程作为公选课或常识课列入培养计划的选修课范围)。本文将以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基本思想和理念,分析《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关键控制点,以期为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整体质量提供借鉴。

一、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含义

上世纪60年代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Feigenbaum和Juran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以下简称TQM)的概念,该理论和实践迅速得到了全世界范围的普遍接受和应用。TQM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和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它的主要思想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用户为中心,突出人的积极作用;二是预防为主,强调事前控制;三是采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有严密的管理体系;四是注重持续改进。TQM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全面的质量概念,即质量管理的对象是广义的质量;其次是全员参与,指质量是首要职责,每个人都要为质量承担责任;最后是全过程实施,TQM涵盖了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1]。

二、实施TQM的基础性工作

TQM的工作方法和相应的行动步骤主要有两个,一是PDCA(即计划、实施、检查和行动)循环,二是基于PDCA的质量目标管理。任何一种方法的实施都需要有基本的前提条件。综合来看,实施TQM的基础性工作包括:标准和规范化工作,准确的统计和测量工作,时刻更新的质量信息工作,常规性的质量教育工作,清晰的质量责任制,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TQM强调自主管理,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领导要注重鼓励、引导等激励手段的应用,尽量避免压制和批评、抱怨,营造宽容、宽松的氛围。

三、TQM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要点

1.顾客及顾客需求辨识及定位。TQM十分强调顾客的中心地位,注重顾客满意应该贯穿于TQM的所有活动。TQM始于顾客和顾客需求的辨识,终于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服务主体为课程组教师,其需求主体可以分为直接顾客和远端顾客,直接顾客为选课学生,远端顾客为用人单位。用人单位的需求相对简单,即希望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获得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的知识和技能,能独立操作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职能模块。而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学习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该课程学习的需求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认为在众多可供选择的课程中,觉得该课程相对简单,容易修满获取学位所需要学分;二是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一定的兴趣,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将来的职业选择之一(但不确定),希望对《人力资源管理》内容作进一步了解;三是在自己的职业规划中明确将选择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理念,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常用的手段、方法和工具,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立志从事管理学方面研究的同学,这部分同学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获得有助于考研和将来研究生阶段所需要的知识。除了该课程成熟的理论体系外,他们还比较关注相关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和理论热点问题。

2.课程教学准备。课程的准备阶段要确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明确教学过程,确定课程评价方式。在明确课程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优秀目标和卓越目标。该目标体系要能体现课程的学习特点和不同顾客对知识技能的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既要服从教学目标的要求,也要考虑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关联性特点。可以按不同的需求对学习讨论小组进行分组,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指定不同的文献阅读材料和讨论内容。课程任务安排按照梯度原则设计,力争实现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多点覆盖。教学过程设计要根据课程学习的一般规律和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确定关键控制点,如课岗位分析和职位评价的关系可以作为一个控制点,以使学生理解该职能活动之间同一起点、不同目的和指向的关系。课程的评价方式、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针对课程学习目标,由课程组教师共同设计与拟定,可以综合考虑面试、笔试和模拟操作等方法,既要有过程记录和考核,又要有总结性的评价和沟通。

3.课程教学过程控制。过程控制是保证质量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有效手段,按照质量计划中的关键控制点和质量要求,主讲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和整体质量标准充当引导与辅助角色,激发学生思考,启发并组织课堂讨论与互动[2]。过程控制设计为多线并行方式,控制主体如教学组和学生评教委员会要根据质量计划中设定的测量点进行综合衡量,比较分析衡量结果与质量标准的差异;主讲教师要根据反馈意见及时调整。主讲教师也可以按照教学质量计划自查自纠。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课程组要组织成员听课和观摩,通过学生的直接表现判断教学质量。关键质量控制点的测量既要有针对群体的衡量指标,又要有针对个体的或特定对象的测量。针对群体的测量可以在抽样统计的基础上采用访谈或测试的方法。

4.教学质量改进。持续质量改进是TQM的精髓,TQM的核心就在于质量保证体系和不断的质量改进。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之一是质量信息和质量记录。质量信息和质量记录主要来源于质量计划和质量过程控制。为体现全员参与,课程质量改进需要综合考虑课程承担教师、学生和课程组的意见。相关信息收集渠道要覆盖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既包括课程开始之前的意见,也包括课程结束后的学生反馈,甚至可以包括毕业学生的意见。学生毕业后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学习的反思和建议可能更具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课程结束后,课程组需要组织专门的研讨会,对各个教学质量环节进行分析和总结,梳理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形成新的操作指南和质量计划,并以此为依据对课程组教师进行培训。另外,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课程组要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课程承担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体会介绍教学的实施整体情况,并就需要改进和调整的地方进行解释。课程组在对学生调研基础上提出课程质量改进方向、改进方法、改进措施和改进目标,保证教学效果的持续改进,不断地总结和提升才能实现整体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马风才.质量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5.

篇4

关键词: 项目管理 建筑经济

现代项目管理的发展,为改变市场调研中的管理问题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本文结合近期完成的一项调研任务,对项目管理在市场调研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组织市场调研需要项目管理

(一)、组织市场调研中的问题

当前企业在组织市场调研活动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应变能力问题;降低成本问题;消除延期问题;权利分散问题;提高效率等问题。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对传统市场调研的管理工作。为实现市场调研目标,现代的市场调研管理工作应该进行持续的创新。

如何实现对传统市场调研的管理创新?新形势下市场调研管理应走向何方?现代项目管理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二)、项目管理的发展

从70年代开始,项目管理作为管理科学的重要分支,对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组织形式,改善了对各种人力和资源利用的计划、组织、执行和控制的方法,从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对管理实践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现代项目管理的特点主要有七个方面:

项目管理的对象是项目或被当作项目来处理的运作;项目管理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系统工程的思想;项目管理的组织具有特殊性(临时性、柔性、强调协调性);项目管理的体制是一种基于团队管理的个人负责制;项目管理的方式是目标管理;项目管理的要点是创造和保持一种使项目顺利进行的环境;项目管理的方法、工具和手段具有先进性、开放性。

科技的发展,新的环境,动态的市场,更激烈且高水平的竞争,项目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 市场调研符合项目的特点

首先,任何市场调研都有着其明确的目标。市场调研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目标,绝对不会有没有目标的市场调研。在开始市场调研的各项准备工作中,最重要的也是我们必须最先解决的就是确定市场调研的目标。事实上,总是有了目标之后才会决定做市场调研。在本人刚刚完成的市场调研正式启动之前,委托方公司已经制定了非常明确的目标——对西安市微车市场消费特性做出整体评价对西安及周边综合环境进行了解,正确把握西安微车市场找出市场增长点,使现有车型在西安市场销售取得突破等等。

其次,市场调研是(在一般情况下)一种一次性的任务,它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市场调研都是为达到一些特定的目标,在一个特定的地区对某个特定产品或服务进行的。即使是在同一市场对同一产品进行的市场调研,并且有着同样的目标,但是这两次市场调研也会因为不同的市场环境而不同。

再次,市场调研有具体的时间计划或有限的生命。市场调研有一个开始时间和计划完成的时间,一个企业不可能让一个市场调研无限制的持续下去,当然需要排除企业放弃了这次市场调研。

最后,市场调研需要使用各种资源来完成任务。在这里资源包括人力、组织、设备、原材料和工具。在分析了市场调研的特点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正是成为一个项目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因此我们可以说市场调研是一个项目,我们可以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对其进行管理,组织市场调研需要项目管理。

二、项目管理在现实调研项目中的应用

将项目管理引入市场调研活动的管理中去,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实施。首先,从管理思想上实施,应将项目管理的系统思想灌输到市场调研的整个组织管理过程。其次,从管理方法上实施,应将项目管理的三维模型引入市场调研的整个管理过程。最后,从具体的管理工具上实施,应注重在调研管理过程中对先进的项目管理工具的利用。结合德川项目,本文以下部分就从这三个方面具体分析项目管理在市场调研管理过程中的应用。

德川(出于对企业保密需要,此处为化名)市场调研项目是受德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委托,由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负责的课题项目,目的是为了获得西安微车市场消费者综合营销咨讯。除课题组负责人之外,项目领导小组成员还包括几名研究生。本次调研活动还涉及对几十名市场调研员的管理。

该项目时间紧、任务重,在管理上存在很大的挑战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机会将自己多年来有关项目管理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本调研项目,完成了项目管理在组织市场调研中的应用。由于将项目管理应用到市场调研的组织管理中,使本次调研活动得以及时、高效、低成本、高质量地完成。调研成果受到委托企业的充分肯定,已用于指导公司的营销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下面从三个方面分析项目管理在组织本次市场调研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一)、项目管理系统思想在组织市场调研中的应用

项目管理认为项目是由要素组成的系统,管理必须从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系统内部各要素、各自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内部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本次市场调研中,我们把整个调研项目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依据系统论“整体-分解-综合”的原理,将整个调研项目分解为许多责任单元,由责任者分别按要求完成目标,然后汇总、综合成最终的成果;同时,将本次调研项目看成一个完整生命周期的过程,强调部分对整体的重要性,促使相应管理者不要忽视其中的任何阶段以免造成总体的效果不佳甚至失败。

(二)、项目管理三维模型的引入

1、项目生命周期理论对市场调研的指导意义

项目生命周期理论对市场调研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市场调研是有寿命的,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市场调研生命周期分为不同的阶段;市场调研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工作重点不同;市场调研生命周期各个阶段需要相应的管理策略相配合;

2、项目过程管理在市场调研中的应用将对整个调研项目的管理看作对五个子过程的管理。这五个子过程也是项目管理的基本过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表明:这种管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能管理,其基本思想和内容均有新的突破。

将市场调研项目以五个子过程(BCDEF)来管理:开始过程Initiating Processes、计划过程Planning Processes、执行过程Executing Processes、控制过程Controlling Processes、结束过程Closing Processes

3、项目管理的职能领域在市场调研中的应用

项目管理涉及九个职能领域,对德川调研项目的管理也涵盖了这九个领域: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综合管理。

(三)、项目管理工具的在市场调研中的应用

1、WBS(工作分解结构)

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是项目管理中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主要应用于项目范围管理,是一个在项目全范围内分解和定义各层次工作包的方法。它按照项目发展的规律,依据一定的原则和规定,进行系统化的、相互关联和协调的层次分解。结构层次越往下层则项目组成部分的定义越详细。WBS最后构成一份层次清晰,可以具体作为组织项目实施的工作依据。WBS起源于美国军方的型号研制。

2、OBS(组织分解结构)

OBS(Organization Breakdown Structure)是项目管理中由WBS演化而来的一种方法。它是一个在组织范围内分解各层次人员的方法。从OBS图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晰的看到本次市场调研的团队人员的构成以及明确个人在团队中的位置。结合责任矩阵,每一名团队成员可以明确自己在本次调研中的任务;如果在调研中遇

到任何问题,应主动地与谁进行。

3、责任矩阵

责任矩阵是以表格形式表示完成工作分解结构中工作细目的个人责任方法。这是在项目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因为他强调每一项工作细目由谁负责(在下表中,由甲、乙、丙、丁等指代某项具体工作负人),并表明每个人的角色在整个项目中的地位。

三、结论

篇5

传统的行政管理举措是建立在政治与行政二分法或者是官僚制的行政管理的理论的基础上的,新公共管理思想与这两种思想不同,它是建立在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的,以此为理论基础,进行创新发展而得出来的。新公共管理思想主张行政管理不能仅仅依靠集权形式实现,不能仅仅依靠监督以及加强责任制的方式改善行政政绩,而是主张政府进行行政管理能够进行管理思想创新,要积极借鉴企业化管理思想和方法进行管理。在政府管理中要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增加政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提高政府服务人民的质景和水平。新公共管理思想强调政府管理要以市场或者是顾客需求为导向进行行政创新管理,以提高政绩。就目前而言,新公共管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思想,但其对行政管理改革的影响作用是很大的。

二、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具体而言,新公共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主张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进行重新定位。政府部门要能够引入竞争机制,促其内部管理市场化和准商业化发展,以此方式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质罱和水平。新公共管理思想认为,政府管理效率不高主要是缺乏竞争机制,能够引入竞争机制,用市场力贵改造政府,使更多的私营部门能够参与公共服务,实现部门间的竞争,就能有效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第二,主张重新整合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要通过社区资助管理、外包、公私伙伴关系、民营化等手段,政府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方式,使民营机构能够参与起来,整合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实现多元化管理,以提高公共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第三,新公共管理思想强调对政府组织运行机制及运行方式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对高度集权等级森严的政府组织结构进行有效调整,取之以分权的、扁平的、网络式的政府组织,使政府行为评价标准、控制手段、行政组织方式等方面都能通过改革,加以调整,要改革传统的行政模式和政府运行机制,通过对政府职能的优化调整,对机构组织形式的改革,提升政府组织的工作效率。

第四,新公共管理思想主张强化国家的核心战略能力提升政府竞争力。政府要积极主动地以灵活和低成本的方式开展工作,能够根据内外环境变化,不断提升国家核心战略能力,提升政府的竞争能力,要积极构建民主化、法制化的政府管理体系,促进政府办事能力的提升。

第五,主张政府要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管理经验。虽然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存在着很多本质上的区别,但在私营部门中有很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管理技术,公共部门还是可以积极地借鉴过来的。政府要积极吸纳私营部门的管理经验,采纳他们的管理手段,以提高服务的水平。

第六,政府要能够把公民当做顾客,能够以顾客为中心。给顾客提供自由选择服务机构的机会,提供优质的服务,提高公民的满意度。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交流要由传统的单向性向双向性转变。

第七,政府要对严格的行政规则进行适度放松,能够按照绩效进行目标控制改革。新公共管理思想认为,任何部门和组织都需要规章制度保证工作的效率,但规章制度过于苛刻,会削弱组织的工作效率。因此,政府要提高自己的办事效率,就需要积极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一些严格的行政规则进行改革,使之相对宽松,通过绩效实现有效的管理和目标控制。

三、新公共管理思想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影响和借鉴

新公共管理思想是在西方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在西方国家行政管理中得到普遍应用,有效地提高了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效率和水平,促进西方社会的快速发展,满足了人民的公共服务要求,提高了西方很多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鉴于此情况,需要积极研究这种新思想,能够针对我国国情进行借鉴,这对于提高中国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人们的满意度,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中国借鉴新公共管理思想的现实必要性。目前,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获得了显着提高,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必须要进行深化改革,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和质最,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需要研究,在市场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幵展公共事务管理,如何通过行政创新提升自己的服务效率和水平,如何实现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发展。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西方公共管理思想理论为我国行政管理改革提供了借鉴,政府管理职能的深化改革,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需要对新公共管理思想进行有效借鉴。另外,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开始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等领域的全面改革,其中经济改革力度最大,见效最大。经济的发展引起社会的巨大发展变革,现代社会己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政治领域的改革必须要跟上,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开始了,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职能进行转变,有效推动社会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因此,对新公共管理思想进行解决,也是促进我国政治深化改革的现实需要。

(二)中国行政管理改革对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借鉴。1.中国行政管理借鉴新公共管理思想的企业管理模式。长期以来,政府机构一直存在工作效率不高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是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的权力过于集中,很多工作都需要政府来做,导致什么都管,什么都管不好,工作效率不高。另外,政府机构设置不合理,很多职责没有明确出来,各个部门职责不强,相互牵制,导致人浮于事的现象严重。借鉴新公共管理思想,政府管理就需要像企业一样,树立效率意识,提高政府人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这样,才能创造更多的公共产品,才能为人民提供优质的服务。2.中国行政管理借鉴新公共管理思想中的科学的企业管理方式。政府要提高工作的效率,就需要积极借鉴新公共管理思想中的一些企业管理方式,比如,实施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管理方式,这样的方式在企业管理中是常用的。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促进企业完善发展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虽然,政府性质与企业不同,但借鉴他们中的一些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用科学的方式对政府人员的管理业绩进行考评,对于提高政府人员的管理工作积极性,提高政府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3.中国行政管理要借鉴新公共管理中的竞争管理思想。要提高政府部门的管理质罱和服务水平,引入竞争机制,打破政府独家提供公共服务的垄断地位具有积极的作用。引入竞争机制,一方面可以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另外,让一些私营企业参与到公共服务管理中去,能够与政府部门形成有力的竞争,对于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提高公众服务的质量,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总结

篇6

关键词:高等教育;绩效责任;绩效评估

中图分类号:Ca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12)02-0030-04

为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数量扩张与质量保障之间的矛盾,缓解日益增长的市场压力,提高教育质量,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开始实施高等教育绩效责任制度,高等教育绩效责任制成为提升教育效能和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

一、高等教育绩效责任制的内涵

对于高等教育绩效责任制,存在不同的说法。兰森指出,绩效责任制就是要惯例化地负责任。它是一个与效率、效果和评估相关的概念,要求通过有效的方式证明高等教育取得了预定的结果和绩效。在高等教育领域,负责任表现为正当并明智地使用所配置的各种资源,搭建优质的教育远景,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与之相应,高等教育绩效责任制包括合理使用各种有效资源,降低办学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改進教育过程,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

Maepherson(1996)认为,教育绩效责任制应涵盖一系列标准与过程,包括收集、储存、报告与提供改善绩效和服务品质的资料并加以运用。在执行绩效责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确保“绩效”不要被窄化为只是行为的目标,而“服务”需避免被降低成道义上的责任。

纽曼等指出,绩效责任制是一种担负责任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学校向外部机构(学区、州政府、家长等其他相关人士)承担起办学绩效责任。

美国教育周刊(2000)认为,教育绩效责任制是一种权责相称的理念,主要是强调学校、学区及教育者须为教育的效果负起责任,是州或学区要求学区、学校或学生对成绩负责的一系列相关政策。通过实施奖惩方式来确保学生可以获得最卓越的教育以及教育花费能取得合理的效果。

我国台湾学者吴清山指出,绩效责任是从学校目标、学校表现和学校经营的资料以评估学校成效,藉以了解责任归属,并奖惩相关人员和改進学校教育。从广义看,教育绩效责任是教育机构及相关人员和学生负起本身教育和学习成效的责任;从狭义看,是教育机构及其相关人员主要是教育行政机构、教育政策制定人员、学校、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家长负起学生学习成败的责任。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绩效责任制包含内外两部分教育绩效责任,内部教育绩效责任主要是指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的内部责任关系;外部教育绩效责任主要是指学校对提供资源的外部组织、团体和个人也要担负起责任。它体现为一种责任双方的关系,是一个担负责任的过程,其实质是促使学校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改進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过程,它是一种改進与奖惩机制;经过一系列评估程序,判断是否达到学校表现指标,通过改進与奖惩机制,提升学校效能。总之,高等教育绩效责任制是一个系统概念,由工作职责、表现指标、奖惩机制、绩效评估、信息公开与绩效改進等要素组成,须从系统视角来探讨。

二、高等教育绩效责任制的特征

关注效率、效果,注重结果、产出是绩效责任制的基本特征。由于高等教育的特殊性,高等教育绩效责任制表现出不同于一般绩效责任制的特征。

1、保持自治与尽责的平衡。学校自治一直是高等学校观念体系中的一个核心理念。学校自治包括学校基本自治权和学校程序自治权。基本自治权(substantive autonomy)是指大学或学院组织章程中明确规定的,大学或学院能自主决定其学校目标、项目的权力。程序自治权(pmcedural autonomy)是指大学或学院组织章程中明确规定的、由大学或学院自主决定其实现目标的手段和方法的权力。大学内在地具有一种自治倾向,无论何时何地,大学也不可能完全自治。因为绝对的学校自治排斥和忽略高校作为公共机构所具有的法律责任,无益于从外部环境中吸取有利的改革力量。高等学校普遍愿意维持自治现状,保持较大的自,免受来自政府和社会的过多干预,绩效责任制本身意味着某种形式的外部干预。大学和学院需要自治,需要把自治付诸有效使用,积极自治而不是被动自治;大学自治不能凌驾于大学作为社会一员对社会需求和社会转型作出必要的反应之上,大学应将自治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当下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通过承担更多的绩效责任来换取更大程度的自治权限。在此过程中,要進一步彰显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对高等教育绩效责任的诉求,最终是为了达成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只有在公立机构,而且是政府赋予最广泛程序性自治权限的公立机构,高等教育的公益性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因此,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在部分程序自治和对社会及公众尽责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而如何创建新的大学自治模式来平衡高等教育机构自主与尽责的关系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

2、大学是多目标组织,呈现出复杂性的特征。大学作为学术机构,其教学科研具有前瞻性,很难保证大学与国家、社会的需求、价值观念保持一致,其履行绩效责任具有非同步性。同时,高等教育绩效责任具有不可测量性。与政府和企业相比,大学的绩效责任更加难以测量。高等教育以高深知识为基础,在其运行过程中,需要较高程度的自主和学术自由,严格细致的责任要求不利于大学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工作。

3、高等教育绩效责任制的政策制定者不仅关注结构的安排或资源的输入,而且更注重是否有高效的绩效。政策制定者在详细核算产出效果的基础上,采用信息管理系统、目标管理法、项目一规划一预算系统成本分析、资源利用研究等多种企业管理方法,来提高学校的绩效。而绩效的强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促進了教育质量提高,也可能削弱院校自治。高等教育绩效责任制基本上是一种新的控制政策,大学一方面被赋予了更多的自,另一方面在绩效责任制的名义下受到了政府更为严格的规制。

三、高等教育绩效责任制的理论基础

某种意义上,当前各国的高等教育绩效责任制反映了高等教育的一些共性和全球化趋势,体现了根植于它所处时代的教育理念。本文试图从多维视角来分析高等教育绩效责任制的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管理理论的范式变迁,西方行政管理理论从公共行政转向新公共管理,以官僚制为基础的传统行政管理模式逐渐转变成以市场为基础的新公共管理模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明确的可测量的公共组织绩效标准,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采用企业化的管理方法来提高管理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强调公共责任,而要保证效率和责任,就要進行绩效测量。在新公共管理中,政府从既“掌舵又划桨”转变成“掌舵而不划桨”,责任机制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由等级制和向上负责转变为市场机制和绩效责任。高等教育关注市场,追求效率,不仅扩大规模,更注重质量。为此,需要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重新设计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发挥最大的潜能,取得最佳的绩效,以改進大学的办学质量。

(二)公共治理理论

治理指官方或民间的公共管理组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進公共利益。它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其实质在于建立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为此,要积极寻求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之间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之间的合作。在此过程中,政府与公民社会要达成平等协商的合作伙伴关系,政府与市场作为“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要相互补充、相互配合,保证各种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合理配置。总之,治理意味着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构。此外,公共治理理论还强调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高等教育公共治理是政府、社会组织、市场、公民等主体参与谈判、对话、协商等集体选择行动共同参与教育公共事务管理,共同生产或提供教育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并共同承担责任。治理的目的在于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学校教育实际,积极回应内外环境变化,促使教育自主发展的新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三)分权理论

目前主要有三种分权理论,以法国为代表的公务分权理论、以德国为代表的间接行政理论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学术自由理论。教育分权理论是指公立高等学校与政府分权,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权力分散。它是分权中最弱的一种方式,是指把运作责任而不是决策责任交给下级部门,即它最多只是把管理责任从中央转移到地方或其他较低层级,中央部门还是对其保持严格的控制。二是权力委托。它是一种更全面的分权方法,中央部门当权者把职权“借贷”给较低层级的政府或自主组织,但同时也可以收回委托出去的职权。三是权力下放。它是分权中最彻底的一种,包含了一系列各不相同的程序。权力下放是教育分权最深远的表现形式,因为学校财政、管理、教学方面的职权转移是永恒的,不会因中央官员的一时冲动而被收回。高等教育分权的走向是,实行中央集权管理的国家通过扩大地方政府和高等学校的权限,把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对分开,通过广泛建立咨询审议机构,巩固与完善视学制度等途径,将学校主要交由专业人员管理。在放权的同时,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通过绩效评价和绩效拨款建立市场运行规则。

(四)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西方关于企业治理的一种理论。其基本思想主要有:(1)所有的受企业影响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雇员、顾客、分销商、供应商、贷款人、消费者、监管者、政府等)都有参加企业决策的权利;(2)管理者负有服务于所有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信托责任;(3)企业的目标应该是促進所有相关者的利益而不仅仅是股东的利益。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是由多个相关利益所构成的“契约联合体”,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考虑其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与整个社会的关系,并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目标不再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而是集体利益或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实现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大学是一种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包括大学管理者、教师、学生、校友、家长、捐赠者、合作者、贷款者、用人单位、其他大学、政府、社区、社会公众等。在高等教育处于多样化和利益相关者时代的背景下,大学必须权衡、兼顾各方利益,在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在自身发展中实现大学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或期望,最大限度地提高利益相关者对大学的满意度和支持度。

(五)委托理论

委托理论是由信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非对称条件下的经济分析发展起来的,主要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在交易中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人,另一方为委托人。委托人在最优化其期望效用函数时,要面对来自人的“参与约束、激励相容约束”,在这两个约束的基本框架下委托人考虑如何选择激励计划,让人的行为最大限度地符合委托人的利益。政府与高校、政府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与其管辖学校、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与高校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委托关系。这种委托关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政府与高等学校之间的委托关系。政府将高等教育事务委托给高等学校,高等学校受政府委托,政府管理学校事务,政府是委托人,高等学校是人。政府与高校的委托之间,由于委托人与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人可能偏离委托人的目标而委托人难以觉察并進行监督,导致出现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现象如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另一种是社会公众与高等学校之间的委托关系。社会公众(家长)作为公共资源的实际所有者,将权利委托给学校,社会公众(家长)是委托人,高等学校是人。社会公众(家长)把学生交给了学校,要求对学校的各项事务享有知情权和参与权。市场因素要求其工作流程公开透明。为此,人(学校)要定期公开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校资源,包括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利用情况,保证社会公众对学校教育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同时,要增强对社会公众的回应力,以优质、高效的服务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

四、我国实施高等教育绩效责任制的对策

近二十年来,高等教育绩效责任制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管理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政策举措。为了实施高等教育绩效责任制,西方发达国家建立了许多相关机构,以加强对高等教育的绩效评估和责任管理。总结国外实施高等教育绩效责任制的经验,提出我国实施高等教育绩效责任制的对策。

(一)建立正确、合理、有效的绩效责任指标体系

绩效责任指标体系是实现绩效责任制必不可少的因素。绩效指标既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拥有过多或过少的绩效指标的评价体系都不能发挥其功能与优势。因此,绩效责任制的绩效指标数量一定要适当。除了重视绩效指标的数量问题,还要重视绩效指标的权重问题。对于高等教育的各类利益相关者来说,不同的指标具有不同的目标和优先权,可赋予不同的权重,如何平衡各利益相关者关注指标及其权重的不同是高等教育绩效责任制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设计高等教育绩效责任评价体系应考虑以下基本问题:高等教育绩效评价体系的理想目标是什么?这些目标是否清晰,能否测量?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预计会遇到哪些问题以及如何克服?哪些人会固守现状不想改革?解决方案有哪些?需要革新什么内容?可能会用到哪些工具、资源和策略?是否需要实验、進行创新和吸取前人的经验?高等教育绩效责任制是涉及利益相关者的多维立体制度,利益相关者或组织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学生不能代替教师,教师不能取代企业,企业也不能代表政府等等。一个有效的高等教育绩效责任评价体系既能使每个利益相关者各尽其责,也能协调好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处理好与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关系

在建构高等教育绩效责任制时,如何确定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進程中的适当地位和角色,如何处理高校与政府、社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构建政府、社会、市场、高校之间合作伙伴关系。树立多中心治理理念,清晰界定政府、社会、市场以及高等教育机构各权力主体参与高等教育治理的职责与权限,使高等教育治理由政府单一主宰的格局向各种权力主体共同参与的格局转变,建构均衡共治型治理体系,达成政府、社会、市场、高校之间相互包容、相互依存、平等协商的合作伙伴关系。在此过程中,拥有相当能量优势的政府,要承认各权力主体的利益追求,完善利益诉求渠道,防止各权力主体陷入过分追求自身利益的“囚徒困境”,以寻求正数和的高等教育多中心治理博弈结果。

2、保证学术自由。在处理与政府、社会及市场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需要确保高等学校的学术自由,这是高等教育绩效责任制与政府、社会及市场关系的关键所在。任何高等教育绩效责任制最基本的原则是必须有效地保证教学、科研和学术自由。没有学术自由的高等学校会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政府和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最根本的关注在于高等学校的学术质量,他们对学校成本、学校经费使用情况等经费使用效益问题的关注归根结底来自于对学校学术质量的诉求。学术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而学术质量的保证和提高需要学校外部对高等学校学术自由的确保。

3、促進教育中介组织发展。教育中介组织不是政府机构,不是政府的附属物,也不是学校的代言人,而是连接政府与学校的桥梁。政府要促進教育中介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就是要让教育中介组织承担一部分从政府分离出来的责任。作为中间人,教育中介组织可以代表学校向政府施加压力,影响政府决策,又可以担负起政府决策的责任,帮助学校完成政府下达的任务;而学校依靠教育中介组织的信息服务则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和协调成本。为此,要建立健全教育中介组织体系,赋予教育中介组织以合法性和权威性,完善教育中介组织的运行规则,加强政府职能的转换,使教育中介组织加速成为“去官僚化”和“去行政化”的独立的服务性机构。

(三)实行高等教育绩效评估,進行绩效管理

高等教育绩效评估的途径,一是建立政府、社会、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降低将高等教育机构等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接受评估的愿望和偏好转化为对公共部门提供高等教育评估的明确需求所需要的成本;二是建立民主协商机制,降低用于协调高等学校、用人单位以及管理部门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协调成本;三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降低包括评估信息收集及其等费用的信息成本;四是建立监督激励机制,降低搭便车、寻租等导致的策略成本。在此首要的是提高政府管理绩效,包括政府本身管理之绩效、政府对高等教育评估这一公共事务的管理之绩效、政府对从事高等教育评估的其他社会机构的管理之绩效等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