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主要课程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6: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设计专业主要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背景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发展到今天,本科、高职、高专、电大等院校中都没置有该专业,20多年的时间里,学生人数激增。然而,这种过快的增长趋势背后存在着很多严重的问题,其中就包括教育体制改革跟不上人才培养目标,导致大批学生设计能力参差不齐,整体水平大不如前。在扩招的大背景下,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应在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课程设置上突显自己的特色,并就自身具备的条件和能力制定出适合培养学生向地域性和区域性发展和服务的专业培养计划。根据教育部(2003)8号文件规定,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我院也正是按照文件中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要求,突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特色,适应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采用了3+1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教学环节,使我院的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具有自身特色并具有较强的地方和区域就业实力。WWw.133229.COM
二、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的建构
对于国内大部分院校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而言,一年级的专业基础课是为了设计入门做引导;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是把学生带进专业设计领域;三年级的专业主干课则是加强和拓展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四年级的课程主要训练综合设计、表达和应用能力,为职业设计师奠定扎实的基础。
通过二年级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大部分学生能够初步进入专业学习领域,但是他们对于各门课程的知识掌握相对零散,不能够有机地将各门课程进行联系和交融。我们通过三年级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使学生尽快了解到各课程之间的联系,并能够运用各门课程的知识形成自身的理论和应用体系。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效地并在轻松的学习状态中融会贯通各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让学生懂得怎么运用这些理论知识于实际工作。
1.课程体系的建构
针对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要求,以及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我院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三年级课程进行了体系的建构,见表1。这个体系把三年级的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等有机联系在一起,并将各门课程进行有序的交叉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年级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主要以景观设计ⅱ、景观设计ⅲ以及园林设计、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为重点教学内容,同时把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建筑装饰构造、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工程概预算及施工管理等课程融入到专业主干课程里面去,加强学生在专业主干设计课程中的的工程技术分析和应用能力。此外,还将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制图基础课程中的auto cad、3d max、photoshop和设计基础课程中的构成设计、表现技法、模型设计与制作等课程继续作为三年级专业主干课程的支撑,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加强专业知识的掌握,并逐步了解综合运用各门课程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实践与应用
以我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三年级上学期的课程来说明体系建构的过程和内容。三年级上学期的专业主干课核心课程是景观设计ⅱ,以这门课程为重点教学内容,贯穿整个学期。景观设计ⅱ的主要设计内容是针对我院的一块空地做规划和景观设计,学习成果以图纸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建构的体系中专业主干课程的设计内容和以往该课程设计内容不同的地方就在于:第一,以往的设计课程总是模拟课题,教师给出原图纸,学生按照任务书的要求进行设计,而课程体系中经过几番教学改革,我们选用的是真实场地进行景观设计,并且场地基地图需要学生运用低年级学过的建筑测量学来进行场地测量,然后绘制出场地基地图,再在图纸上进行设计。第二,在景观设计ⅱ进行课程教学的同时,我们设置了建筑装饰构造和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两门课程进行交叉教学。对于学生在景观设计ⅱ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地面铺装材料和构造,景观设施和小品材料和构造等实际问题时,都要求他们运用建筑装饰构造和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两门课程中所学内容,对上述问题进行市场调查和实地实例分析,最后形成的调查报告内容将成为解决景观设计中涉及到的材料和构造等方面的问题的支撑材料,并促使学生正确认识材料和构造,确定设计图纸中各种景观要素的材料和构造的选择。
此外,在装饰材料和施工工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市场考察和实地实例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后,把对材料和构造的认识应用到景观设计ⅱ的模型设计和制作中去,并在模型设计与制作时,对学生再次强调各类材料的特性、各种胶结材料的选择、细部连接构造、模型制作工艺等,让他们在做模型时体验材料和工艺的知识应用过程。学生从市场考察、材料采购到按照景观设计ⅱ成果图纸进行模型设计与制作的整个过程中,能够较整体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篇2
大致来说,艺术类高考专业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需要长期扎实的“童子功”的,譬如美术、音乐;另一类是半路出家,“华丽转型”型。这类考生备考时间相对较短。如广播电视、影视、戏剧类,管理类,公共关系学类,理论类等专业。
“童子功型”: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顾名思义,这类专业没有个“十年功”你是混不进去的。报考这类专业的考生通常从很小的时候就尝尽了“人间疾苦”――再冷的冬天也要练琴,再枯燥的时候也得对着鸡蛋画画,哪怕脚上有伤也得坚持练舞……好在,熬出头之后的风光,也是相当令人艳羡的。
音乐类:含音乐表演(如声乐、器乐等)、作曲与作曲理论、音乐学、音乐教育、乐器修造(如提琴制作、钢琴调律)等。
美术类:含绘画(如中国画、油画、版画、壁画)、雕塑、美术学、美术教育、艺术设计学、书法、艺术设计(如环境设计、装潢设计、服装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等)、戏剧舞台美术设计、动画等。
舞蹈类:含舞蹈表演(如芭蕾舞、中国古典舞、现代舞、国际舞等)、舞蹈编导、舞蹈学(如舞蹈教育)等。
不难看出,这类“童子功”型专业的对扣性相对较强,譬如音乐表演、绘画、雕塑、舞蹈表演等专业的性质让人一目了然。下面详细介绍一下设计类几个相关专业。
艺术设计可以说是应用性最强的美术类专业,也是美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力量。它与时展紧密相关,具有多元性,涉及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多方面。由于艺术设计的涉及范围太广了,所以它的专业分类还包含很多细化的专业方向,每个方向的学习内容和就业方向各有侧重。
平面设计专业即视觉传达,主要学习广告战略、广告表现、书籍设计、插图设计、摄影艺术与技术、新媒体创作与应用等课程。毕业生就职于各企事业单位,从事企业形象策划设计、逆向设计、展示设计等工作。当然,如果你有一颗渴望创造的心,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设计工作室是最佳选择。
广告设计专业主要学习广告策划与创意、文案、广告经营、媒体研究、摄像与摄影、广告设计、市场调查等课程。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是:报社、杂志社、电视台、广播电台、出版社等新闻出版单位的广告部门、企事业单位广告部门、中外广告公司、市场调查与咨询行业等。
室内设计专业主要学习室内空间设计、室内陈设设计等课程。学生毕业后多成为图纸绘制员、三维建筑表现设计师、室内装潢设计师等。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主要学习素描、水粉静物、室内设计原理、现代设计史、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AutoCAD、Photoshop图像处理、Corel图形设计等课程。学生多从事专业相关行业,如橱柜设计师、家具设计师、施工图设计师、效果图表现师、预算员、工装设计师、设计师助理、施工监理等行业。
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学习素描、色彩、三大构成、室内外装饰设计、装饰材料构造与工程预决算、展示设计、家具设计、景观ms211、CorelDraw、AutoCAD、Photoshop、3DMAX等课程。其毕业生多从事室内外设计、装饰绘画、景观设计、家具设计、小区规划等设计工作。
服装设计专业主要学习服装结构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服装CAD、服装生产管理与营销、排料与推板、服装立体裁剪等课程。该专业对口就业率极高,多从事服装设计与开发、服装生产工艺设计、服装打板、服装推板、服装生产工艺单编写、样衣制作、服装生产管理等工作。
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主要学习设计素描、产品速写、设计图学、快速表现技法、视觉传达设计、形态设计等课程。学生毕业后多就职于工业设计公司、IT产品设计与制造、家具、玩具、影视动画公司、游戏后期产品设计等企业,从事产品三维造型设计、新产品开发、视觉传达设计等工作。
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主要学习素描、色彩、构成学、数字特技原理、MAYA、After Effects、Premiere、影视广告创意设计等课程。在电视台、影视公司、大众传媒、音乐与唱片发行公司、广告等领域都可以看见该专业毕业生的身影。
“华丽转型型”:半路出家 亦可艳惊四座
这种艺考类专业的情形与“童子功”型不一样。很多同学是进入高中后才考虑改走艺考之路进行的“华丽转型”。这样一样可能在艺考中胜出。比如一些同学从上高中起就参加一些像美术、古筝、播音主持这样的培训班,如果天赋尚可,所学专业突出,再加上文化课成绩不错,不仅可以上个本科,甚至有机会考上像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这样的名校。
对于这一类考生来说,可选择的专业更多偏向于应用实践类。譬如广播电视艺术类、戏剧影视艺术类等专业,它们区别于美术、声乐、舞蹈需要长期积累,与你平日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关系紧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类“华丽转型”专业考生的要求,各大高校可能会有不同的录取政策,主要是专业技能的加试,例如:画面组合、影视作品评析、命题演讲、综合素质及其方案策划等。其专业课考试看重的不仅是学生现阶段学习某专业的能力,还有未来从事这一专业的潜力。
广电、影视、戏剧类
电视上俊男靓女主播们的无限风光显然给广播电视艺术类专业的大红大紫点燃了一把火。近几年来,包括广播电视编导、电视节目制作、播音主持在内的专业,已经成为艺考最大的热门。
广电、影视、戏剧类:含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编导、录音艺术(如录音工程等)、摄影摄像、影视照明、电视节目制作、表演(如影视表演、戏曲表演、戏剧表演等)、导演(如影视导演、戏剧导演等)、影视戏剧文学等。
播音与主持专业
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你就能成为人见人爱的电视节目播音员了吗?如果你这样认为,显然是大错特错的。虽然标准的普通话和流畅自如的语言表达是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最重要的“硬件”,但是,更为重要的“软件”――临场应变能力才是这个行当里最无敌的杀手锏。这种能力需要从业人员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知识结构。
大学期间,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还需要了解整个新闻采集、编辑的流程,掌握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技术,优秀的毕业生除了需要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知识和语言文学的相关能力,还要掌握哲学、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心理、艺术和美学等多学科知识。
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非常广,除去我们熟知的电台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广告配音、电视电影配音等职位,还可以系统学习采编播课程,毕业后从事音频编辑、灯光师、影响师等工作。
电视节目制作专业
想知道我们每天看到的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吗?电视节目制作专业可以解答你所有的疑问。电视节目制作专业可以分为数字媒体艺术、数字电视制作等方面,旨在培养掌握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同时又能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电视节目制作、网页设计、课件制作的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毕业生分布于电视台、电台、广告公司、网络传播公司等各种传媒机构。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如果说电视节目制作的岗位是起房子的建筑工人,那么节目编导可以说是房子的“建筑设计师”,他们是台前幕后的灵魂人物,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是优秀编导的培养基地。编导编导,既要能做编辑、编剧,又要能做导演,是个名副其实的“杂家”。编导专业开设的课程相当丰富,从新闻传播的相关原理,到影视作品分析,再到戏曲类的专业学问,甚至还有色彩学、摄影技术、照明技术等等,与影视相关的内容它都尽收囊中。时下,随着毕业生逐渐增多,所有学生都面临着一样的就业压力,而编导专业学生因为一人可以同时承担多种工作,成为传媒行业的新宠。
摄影摄像技术专业
在校园里有一群很酷的学生,你常常会看到他们扛着摄像机在校园里东走西窜地拍片,他们八成就是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的学生。他们用镜头将艺术梦想延续,影像画面就是他们诠释眼中世界的方式,斯皮尔伯格、张艺谋、奥利弗・斯通都是出身摄影类的专业,难怪他们的电影画面总是极具美感。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的学生拥有良好的美术基础和摄影技术,该专业的毕业生几乎不会被外行“抢饭碗”,因为他们今后走的是技术型路线,他们的岗位可没这么容易被替代。影楼、影视公司、新闻媒体行业都是该专业的对口单位。
导演专业
也许你从小就是班干部,具有掌控全局的协调能力,又恰好对影视抱有热情,那么导演专业恰好符合你的特点。导演是一个剧组的总指挥,因而全面的专业素质和个人能力是优秀导演的两个支撑点。
导演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导演基础、电视节目制作、戏剧、戏曲及电影表演学、导演艺术、电影电视画面、视听语言、中外戏剧史、艺术概论等课程。这个专业,毕业作品可是重头戏。很多高校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有自己的毕业作品,可以是集体创作的毕业大戏,也可以是影视作品。这部毕业作品直接就能成为你的求职简历,因为每个毕业作品都是学子综合能力的体现。
导演专业学生就业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是理论型,供职于文化系统公务员岗位,或继续深造,搞教学科研;也有人选择做自由剧评人、撰稿人等。其二是实战型,在剧院、电影制片厂、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等部门从事戏剧、戏曲艺术、电影、电视剧制作等工作。
戏剧影视文学
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话剧,只有演员和导演远远不够,一个出色的剧本才是关键,近年来小成本电影常有“丝的逆袭”之作,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等一系列黑色幽默更将剧本为王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着实证明好电影不一定要大制作,好剧本也会让电影魅力无限。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就是培养编剧的基地。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需要广阔的知识面和敏锐的观察能力,这是创作好剧本的基础。该专业几乎涵盖中文系的所有课程,如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应用写作等,又有艺术类课程,如编剧法、DV实践、经典作品赏析、表演理论等。除去文学和艺术学的主干课程外,学生还要了解政治历史、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创作出既具有艺术品味,又有现实情怀的作品。可见,成为一名优秀的编剧,在影视行业是大有可为的。目前这个专业在全国范围内招生人数并不多,就业前景看好,毕业生主要供职于剧场、电视台、报社、出版社等传媒机构。
管理、学术类
近年来,艺术类管理专业也成为报考热点,尤其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这个新鲜名词,吸引了大量考生。不同的开设院校该专业的特色各异,如戏剧学院的制片管理侧重于影视方面,美术学院的管理学院侧重于艺术品鉴赏与管理等,在报考前需要明确自己的兴趣和意向。
篇3
关 键 词 :室内设计 应用型人才 培养
如今,室内设计作为一门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密切联系的行业,已经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室内设计专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室内设计师和大量的室内设计从业人员。然而,这仍然不能满足室内设计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目前,室内设计市场仍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室内设计应用型人才。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许多其他专业的人才纷纷涌向室内设计专业,不管他们有没有专业基础,只要进行两三个月的电脑软件培训,没有任何系统的理论学习就可以进入室内设计行业。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也影响到高校的部分学生,这为高校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高等院校应该怎样培养高素质的室内设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笔者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一、室内设计高级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1.扎实的艺术设计功底
室内设计已经经历了近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五十年来,室内设计作为一个艺术类专业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类专业基础课的设置模式,这些课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养和扎实的艺术设计功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实践中,有很多室内设计师认为,大学期间艺术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为他们长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据用人单位介绍,大凡经过了大学阶段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训练的设计师,他们的设计思路更开阔,设计作品的形式感更强,对新思想、新观念更容易接受。我们知道,室内设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际工作中,要求设计师具有宽泛的知识面和扎实的专业功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要求设计师有扎实的手绘能力,这既能反映出设计师良好的艺术素养,又便于和业主进行交流。笔者在对很多高校室内设计专业毕业生的考察中了解到,很多学生都以他们在高校打下的扎实的艺术设计功底和丰富的知识面赢得了公司领导和业主的一致好评,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了非常好的业绩。
2.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术
在艺术设计领域,计算机的介入刮起了一股强劲的风暴。具体到室内设计专业,从美国SOM公司首先采用计算机做建筑设计开始,半个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上世纪后十年,计算机以闪电般的速度,席卷了整个室内设计行业。
通过计算机软件的支持快速地将平立面达到最终效果,真实地展示给业主,可以给业主一个更直观、更逼真的感受。熟练地掌握这些计算机操作技术,是室内设计行业从业人员必备的技能。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计算机只是一种工具,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术,并不是掌握了室内设计的全部。此外,设计者还需要更多的艺术涵养和工程技术知识的支持。
3.必备的工程技术和材料学知识
室内设计是一门包含建筑结构、材料、电气系统、水暖系统、空调系统、通讯系统、消防系统以及现代智能系统的综合性学科。正是由于许多相关技术科学的进步,才使室内设计得以完美地实现。设计师只有掌握了必备的工程技术和材料学知识,才能更加自如地进行室内设计。
一些装饰公司违反施工规范造成的人员伤亡现象,都是因为室内装修中没有遵循工程技术和材料学的操作规范。可见,工程技术和材料学知识是室内设计高级应用性人才的必备素质。可是,在高校室内设计专业工程技术和材料学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弊端:一是学生对这种理工类课程没有学习兴趣;二是室内设计专业的施工工艺和装饰材料更新较快。由于教学体制的影响,学校教学内容的更新一定程度上较难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这也有待于我们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继续研究和改进。
4.得体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建筑师普拉特纳认为:“室内设计比设计包容这些内部空间的建筑困难得多,这是因为室内设计师必须更多地同人打交道,研究他们的心理因素,以及如何能使他们感到舒适、兴奋。”在我国室内设计行业中,交流正是其特色所在。室内设计是要为平民和城市创造新的现实生活,因此就要考虑到成本和可操作性,要使室内设计能为平民所接受,这也是室内设计专业超强的应用性特色所在。设计师的作品,必须让业主满意并接受,他的设计方案才能得以实现。设计师的思想和观点与业主多少都是有出入的,这种思维的差距就要靠设计师得体的表达和适当的交流来解决。只有当设计师和业主的思想达到高度的统一时,一份室内设计方案才会完美实现。
在笔者的调查中,很多装饰公司都建议高校室内设计专业开设一到两门礼仪或社交类的课程,以增强这些设计者们在今后实际工作中的沟通能力。
二、高校在室内设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1.积极转变教学思路,努力应对教育转型
自全国高等院校扩招以来,高校在校人数急剧增长,室内设计专业也不例外。全国有近两百所院校设有室内设计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规模的飞速增长使得艺术设计教育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招生人数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生源素质有所下降和教学资源的相对不足,这对教学质量有所影响。我们原有的教学思想、教学体系和教育管理等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需求,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我们必须对原有的教育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以构建全新的、适合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教育体系。
高等学校扩招将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学校被逐步推向市场,并逐步向产业化方向转化,这也是实现在市场经济体制运作下完成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艺术设计教育也不可能置身于教育转型的浪潮之外。只有适应并积极参与教育的转型,艺术设计教育才能在参与中求得自己更大的发展空间。
2.加强教学体制改革,构建多维实践教学体系
在高等教育中,质量是生命,特色是优势。设计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抓好学科特色,深入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我国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脱胎于传统的美术教育,长期以来一直传承着纯美术教育的套路。而艺术设计与纯美术专业相比,其实践性特点十分突出,这不仅体现为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中要穿插大量的实践或实际操作活动,更重要的是这种“实践”是与社会生活、生产加工相对应的实践体验,是艺术设计观念的物化,也是艺术设计的基本属性。因此,在室内设计专业中,教学过程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将对室内设计高素质运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室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们必须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思路,不断改革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我们可以从实习与考察、课程试验、训练与竞赛、企业项目实践、设计与报告五个维度来设计教学,再将这五个维度横向展开,分布到室内设计的每个学期当中,使实践教学环节相互协调、相互补充,从而构建起多维度、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整合教学资源
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很快,师资缺乏、教师学历层次较低、知识结构较不合理等是当前制约高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发展的瓶颈。要搞好室内设计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引进既有系统的理论修养,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其次,要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高层次的学校或相关设计行业进行实际锻炼,以增强其专业能力。另外,还可以采取长期或短期聘用的方式,邀请国内外室内设计行业的精英或专家来校讲学、授课,力争将最新的行业知识和信息传达给学生。
室内设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与社会相关行业的联系十分密切。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加强与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密切联系。由相关企业提供经费和实验场所,让学生和设计师以及工人一起工作,这既解决了实验场所的问题,又可以让学生直接创造效益。学校与企业、厂家相结合进行教学,既解决了学生实习的问题,又为厂家创造了效益,同时也整合了教学资源,降低了教学成本。
结语
随着信息化和国际化时代的到来,设计领域逐步扩大,未来社会对设计人员的全面素质的要求将更加突出。当前,整个世界教育的总趋势是,通过学科调整和建设,加强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高等学校是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阵地,我们必须深入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以培养出能够适应和引导21世纪发展的优秀的室内设计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
[1]李伟.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多维实践教学体系.装饰,2006(12).
篇4
关键词: 跨学科 课程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 无缝融合 双螺旋
“跨学科”又被称做“交叉学科”,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单一学科相互渗透、在相互交叉地带彼此融合而产生的跨越单一学科的新学科。学科交叉是当今知识融合的需要,也是社会生产实践需求发展的必然结果。以“跨学科”为篇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从2015年至今已有635余篇学术论文,足见各级教育部门和教育机构对其的重视程度。各级高校人才培养陆续推出各种形式的跨学科专业,以便更好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众多跨学科专业之一,属于计算机技术和艺术设计的交叉学科领域,兼具技术和艺术的特点。根据我国数字媒体相关技术研发和数字娱乐产品的社会需求发展,数媒人才不仅要掌握数字媒体制作、信息传输和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课程建设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和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有别于非交叉学科专业的课程建设,跨学科专业的课程改革和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相关学科的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和整合设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经之路[1]。
成立于2010年的许昌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养、职业发展潜力和创新素质,能在各部门从事数字媒体的开发和制作、多媒体网络系统开发和设计及其他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交叉领域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为了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我校该专业专职教师摒弃传统单一的学科教学模式,结合专业跨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力求对学生兼顾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在“专”和“通”的平衡中,提出从教学内容整合、引入工程教育、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课程体系优化建设。
一、以不同学科知识“无缝融合”为目标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涵盖了文学、美术、音乐、摄影、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广告、项目管理等众多知识,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必须将相关计算机技术和艺术设计这两门传统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建设围绕该专业的主干课程、配套基础课程、综合交叉课程和创新实践课程的完善课程体系。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专I主干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和集中实践课程等。
1.专业基础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加固学生的艺术基础,包括绘画基础和三大构成。2.专业主干课重在培养学生的技术操作和艺术设计能力,包括图像处理基础、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非线性编辑、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场景设计与表现、角色想想设计与动画、数字媒体后期制作、软件工程、操作系统、C#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原理。3.专业方向课是根据不同就业方向而设置的,重在培养学生在不同兴趣方向上的专业能力。“游戏开发”方向的课程包括游戏概论、网络游戏开发、3D游戏图形学、移动应用开发基础、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移动游戏开发、游戏架构设计与策划等;“动漫设计”方向包括二维动画设计、分镜头设计、虚拟现实技术、移动UI设计、Web前端设计、动画高级课程等。4.专业拓展课全部为选修课程,重在提升学生对专业深度和市场前沿的认知。这部分课程主要包括Paws3D跨平台游戏开发、摄影摄像技术、离散数学、动态网站开发、信息技术前沿、数字图像处理、人机交互技术等。5.集中实践教学主要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实训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实用性的培养。
结合该专业交叉学科的特点和文理兼收的生源情况,课程建设过程中兼顾学生技术实践创新和艺术设计培养,把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的无缝融合贯穿整个课程体系。
二、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双螺旋式”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各专业课程设置主要采用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等模块化设置方法。模块式课程设置使其更加合理化和系统化,但同时各模块间严重缺乏有机联系和贯通。“螺旋式”指教学内容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并不断交叉融合,形成职业能力和技术思维螺旋式上升的姿态[2,3]。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交叉学科专业,如何结合专业特点搭建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双螺旋式课程体系成为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关键。
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是文理兼收的,对人文素养、科技技术的理解能力良莠不齐,且普遍缺乏艺术基础。课程组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面向市场需求,构建以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和实践课程紧密结合的多元自主化“双螺旋式”课程体系。
1.“双”螺旋式课程体系的理论部分。根据招生情况,该专业的新生大部分缺乏艺术基础,且不具备艺术设计能力,对计算机软件实践操作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表现得参差不齐。但是,社会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不但要有过硬的计算机软件创新实践操作能力,还要有合格的艺术设计和欣赏水平。因此,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程要结合交叉学科特点,在实践创新指导和艺术水平等专业理论素质培养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计算机理论和艺术设计理论在相对独立的前提下相互交叉、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同时知识的难度和高度次第提升,最终在专业素质培养、能力提升等方面呈现螺旋式进步。
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不分专业方向,着重夯实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双重根基。第一学期的绘画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造型能力、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程序设计基础开设在第一学期,能很好地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理解,培养其程序设计能力。图像处理基础课程通过介绍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要素培养学生的数字艺术欣赏、设计和创新能力。第二学期的三大构课程着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艺术视觉形态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专业主干课程兼顾所有专业方向,提升其专业知识水平,开设课程分布在整个本科学习阶段,在把同时期的专业基础课所学艺术和计算机技术融合在一起进行数字艺术设计的同时,通过相关课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和计算机技术水平。比如,第一学期开设图像处理基础,第二学期开设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第三学期开设非线性编辑、三维数字建模技术、计算机网络原理,第四学期开设场景设计与表现、角色设计与动画、操作系统、C#长须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第五学期开设数字媒体后期制作,第六学期开设软件工程。
专业方向课程分方向在不同学期开设相关课程,提升学生理论水平,以便更好地进行创新设计。方向课程的难度随时间纵向加深,知识融合度随时间横向加密。
专业拓展课程主要开设一些开发性课程,使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修,主要开设在学生已经具有一定数字媒体技术人才所需知识储备后的第三学期及之后。
培养方案中的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兼顾了学生艺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双学科素养提升,同时把单一学科的理论知识交叉融合于指导数字媒体技术作品的创新制作,从难度、广度和融合度上呈现螺旋式上升,使学生一步步成为专业数媒人才。
2.“双”螺旋式课程体系的实践部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理论知识学习和提升都要最终应用于实践创新制作中。如何把没有艺术功底和计算机技术参差不齐的学生最终培养成合格的数媒人才,加强实践课程设置是解决该问题的重中之重。
第一学年:专业主干课程中的图像处理基础、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和专业方向课程中的C++面型对象程序设计、二维动画设计等课程的周学时设置均为1节理论、2节实践,学科基础课程中的绘画基础、三大构成等课程更是每周4节均为实践课。通过课时多倍于理论课的实践课开设,学生不仅理解理论知识,更能活学活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实践应用创新意识。
第二W年:专业主干课开设了非线性编辑、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场景设计与表现、角色形象设计与动画、C#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课程。专业拓展课开设了摄影摄像技术、Pasw3D跨平台游戏开发等课程。该学年,课程数量、难度大幅度提升,且所有课程的实践周学时均为2学时,能较好地满足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需求。
第三学年:专业方向课包括了网络游戏开发、3D游戏图形学、移动应用开发基础、移动游戏开发、游戏架构设计与策划、分镜头设计、虚拟现实技术、移动UI设计、Web前端设计、动画高级课程等。专业拓展课包括动态网站开发、数字图像处理、人机交互技术等。各专业方向课程综合程度明显加大,对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知识的融合更加灵活和彻底。同时增加了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的深度,为后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做好了准备。
第四学年:专业知识学习已经结束,专业素养已具备,毕业实习能拉近学生和企业的距离,使其更多地了解企业的一线需求,把专业知识和企业需求灵活地结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从单一艺术实践和计算机技术实践,再到艺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最后艺术和技术高度融合进行创新实践。学生实践能力得到稳步提升,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双结合进行数字媒体创新设计的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三、结语
课程体系规划和建设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跨学科专业不同于传统单一学科专业,涉及知识面更广,对学生要求更高。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规划要兼顾多门学科的特点,从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点找出新专业的前沿性、创新性等特色,并结合市场人才需求和生源特点建设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许昌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就是一个跨学科专业,结合我院学生文理兼收、缺乏艺术根底等特点,课程体系兼顾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在难度、广度上的螺旋式上升,并在融合度上逐渐加强,始终以培养合格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数媒人才为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佳敏.跨界与融合:基于学科交叉的大学人才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2]张泊平,李国庆,刘晔,等.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C].北京: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数字内容安全专业委员会,2011:87-90.
[3]黄莓子,唐波.探索艺术设计专业构建螺旋式课程体系的现实意义[J].美术大观,2014(12).
篇5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0-01
一、项目化实践教学的内涵
美国著名教育家凯兹博士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博士共同提出了项目化教学的方法,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采用教与学互动的模式,使学习过程的实践活动的研究相融合,注重以实践为导向,以老师为主导。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建立有创新思维、突出技术能力、职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强项目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艺术设计的操作技能。艺术设计专业在专业课程设计配置时要以以人为本为基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为市场服务为目标,对人才进行培养。
二、项目化实践教学的构成模式与教学效果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全面转型,社会对人才也有了更新的要求,因此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也围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进行了项目化教学改革,使教学成果与社会需求对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课程内容的改革
目前一般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课堂上引用项目实例进行教学分析,这些实际的案例分析使得学生对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操作技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老师在课堂上在教授如艺术与设计、人文与设计、经济与设计、科学与设计等理论课的基础上配合一定的实践技能训练,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让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
高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一般分为两大部分,一个部分是理论教学,另一个是作业执行。其中理论教学是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理论教学一般采用老师讲授和专家讲座两种方式进行,学校会聘请一些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设计行业的精英代表来从最结合实际的角度,为学生带来最前沿的信息,还能让学生们从实际案例项目中更深入的了解所学知识。作业执行,做为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整个教学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这个环节一般采用“小组制度”模式来进行,通过对学生进行创意分组,形成行政运行模式,课程主讲老师为创意团队中的领导者即创意总监,各创意小组的组长为项目经理,在作业执行过程中总监向项目经理分配任务,各项目经理再将任务细化给各自队伍中的成员,这样就使得同学之间相互沟通力更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现场教学
实践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是重要的补充环节,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技能结构产生深刻的认识,现场教学使得学生开阔了眼界,了解了市场的需求,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了其运用技术手段进行艺术设计的操作技能。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灵活运用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使其设计的作品更结合实际,更具市场价值。
3、校企合作,开发设计品
校企合作能够使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和企业实行对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能为学生到企业进行学习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使学生熟悉企业项目设计运作情况,为日后就业提供了保障。在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实践中加强校企合作,把教学实践中的作业执行环节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使模拟实践与真正的企业项目实现对接,让学生亲自参与到企业实际项目创作中,这样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使他们学有所用,并且肯定自己的创作实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针对项目实战模式构建的课程
篇6
[关键词]市场需求 就业趋势 高校 人才培养 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3(a)-0006-01
艺术设计专业是高校最近几年兴办的专业之一,尤其是对于一些独立学院和三本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试办的覆盖率接近百分之百,这说明在市场就业方面,市场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广泛的,但是仔细调研市场需求,我们发现市场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是蛮大的,但是很多需求都有更细微的专业限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却非常的笼统,专业定位方向很模糊,培养的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往往与市场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导致了学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那么面对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和学校培养规模的不断激增,如果通过建立更加科学和合理的培养体系来促进学生就业成为很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管理人员思考的问题之一,笔者就自己的一些看法做简单的归纳。
目前,我们对国内部分具有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的就业状况进行简单的了解,大体上,能签订正式协议,并实际就业的大约占到学生培养人数的三分之二左右,还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面临着待业的问题,很多学生坦言,学校的培养体系与市场的需求状况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所以无论是学生、学校还是用人单位,都希望高校培养的学生能直接被企业所用,并能尽快的进入角色,而这在目前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当中确实很难实现,那么之间的矛盾是不是就不可调和呢,笔者认为并非如此,如果我们的培养体系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就可以很好的转变这种困境。
目前来看,大多数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主要都是以理论课程为_主,包括一些学校开设的动漫设计专业也是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在毕业之前,除了时间不多的实习之外,基本上四年没有什么其他时间进行实践学习,这种几乎纯理论的培养方式很难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所锻炼,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也就很难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很多工作内容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并没有实际操作过,所以他们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工作需要,所以笔者认为,在新的专业培养和发展模式下,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根据市场的需求,为学生重新设计培养体系,重新制定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对于开设的课程,重新进行考量,对于一些价值很低的或者已经过时的课程可以进行消减,对于一些市场和社会新要求的技能我们在经过论证之后,应该鼓励加入学生的选修课程之内,让学生在新的技能掌握方面有更多突出的表现,所以笔者认为在完成理论课程学习之外,专业发展中,更多的课程我们应该设计为实践学习课程,实践学习课程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把学习过的理论知识直接应用到实践中,让理论知识与实践需要相结合,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操作的能力,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一方面也让学生过早的就能知道市场的需求标准,为后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课程安排方面,我们调查发现,试办艺术设计专业超过十年的高校当中,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面,每年都会修订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仅仅占到百分之十左右,有百分之六十五左右的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方面已经有六年没有修订过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了,从来没有修订过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有接近三分之一,最近三年修订艺术设计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大约占到三分之一不到,从这些学校对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体系的修订和完善的时间周期来看,很多学校的培养计划已经很难适应高校专业的培养发展,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最近一些年试办艺术设计专业的一些学校,甚至直接从其他学校把整个培养体系完全照搬过来,缺乏自己学校的特点,也没有把专业培养和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查阅一些信息网,甚至发现,很多学校在同类院校的培养方案照搬过程中,自己学校的实际师资和实验配套设施的条件远远不如照搬的学校,但是学校的培养定位和最终的培养目标确实完全的一样,这种脱离实际情况的培养体系对于学生的培养而言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笔者认为,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和自己学校所处的位置及学校的特色,制定符合自己的和学校实际情况的培养方案才是理性的,比如说对于工科院校而言,试办艺术设计专业,从学校的角度出发,是希望学校能够全方位的多学科的发展,成为一所综合型大学,那么在工科见长的这类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授课和实践教学方面,就可以借助学校的计算机等成熟专业的一些实践内容,呈现交叉学科多角度发展,这样学生的知识面就会宽泛起来,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师范类专业高校而言,艺术设计专业可以和学校的教育艺术专业联合起来,把一些势课程纳入培养体系中来,利于学生的就业面增加。
在师资力量方面,笔者认为目前大多数高校试办艺术设计专业都是从基础专业艺术课程开始创办的,在创办起始阶段,往往是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但是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和人才引进力度的不断增加,学校的师资力量也在不断的增强,但是对于一个成熟的办学而言,短时间内,要想让师资水平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跨专业的师资聘请和共享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思路,笔者认为对于大多数具有艺术设计专业的学校而言,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都不可能完全依靠艺术学院的教师来完成所有的授课,往往都需要借助其他部分的教师来承担一定的课程,这种借用和聘请本身就是为了弥补自己在师资上的不足,也为以后的师资力量储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7
(一)构建以训练现代设计思维为核心能力目标的课程群体系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环境艺术设计究其本质是对空间的设计活动,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主要就职于设计师岗位,并从事景观与室内设计项目的工作,随着时代环境、建筑风格的不断演变,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从业者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景观、室内等环境设计项目逐步从对个体界面的设计塑造,转变到对空间的功能和造型的设计,因此当经历传统美院式教学方式的环境艺术专业毕业生在面对现代设计项目时,往往缺乏行之有效的设计手段和研究方法,所以重视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空间设计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掌握空间设计的研究方法与设计手段,从而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二)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认识误区,使实践教学过程简单化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国外的职业教育中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如西方发达国家),但对于我国的职业教育,此类教学模式的实施还正在积极摸索中,目前欧美等国职业教育中,“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主要采用了如下几种类型:一是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采用了“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多循环实验实训教育模式,被称为“学徒式”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二是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国家采用了学生在学校上课与企业实验实训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被称为“交替式”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三是德国等欧洲国家采用了学校与企业共同负责学生的实训培养,实现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学生在学校和培训企业两个地点进行学习,被称为“双元式”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基本上不同国家的职业教育在具体实施中,都是在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为主,同时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变通和调整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三)专业的跨学科性与师资背景的单一性相冲突
1.国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背景的区别国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历史已有近60年,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大学美院)在20世纪50年代开设的室内装潢设计专业,该院在了解国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设置理念后,于80年代改名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但与国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差别在于,国内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由美术类学科背景的工艺美术类专业发展起来的,主要从事景观与室内设计等领域的工作研究,而国外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由有建筑类学科背景的专业发展起来的,从事建筑设计等领域的工作研究,虽然设计研究法不同,但都属于对空间造型的设计研究。
2.国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师资的单一性制约了专业能力的培养几十年来,国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是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目录中招收艺术生,接受的均是美院式教学,然后再从毕业生中选拔优秀者从教,周而复始,因此师资专业背景基本一致,客观上制约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对空间造型设计方法的研究。当代的环境艺术设计项目,不仅需要设计师有专业的审美眼光,而且需要对现代建筑设计的理解及空间功能和造型的设计能力,而在传统的美院式教学中缺乏对此种能力的培养,同时部分老师也缺乏设计项目的实践经历,无从获取经验,提升自身设计能力,客观上制约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
(四)专业合作平台和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了培养目标的不确定
1.国外专业合作平台和体系的建设情况国外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发展中注重合作平台的建设和指导,如美国以产业的需求为目标,根据国家技能标准开发课程体系,通过区域内的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等几方面共同形成具有一定权威性和客观性的评价平台(如董事会),评价平台定期反馈信息,指导专业的发展。同时合作平台也成为联系学校与地区间的纽带。
2.国内专业合作平台和体系的建设现状国内的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发展起步较晚,相对于建筑设计行业完善的法规条例,在政策制度以及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资格标准建设上都比较薄弱,此外国内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协会类别繁多,且没有较权威的评价分析,行业中的企业也是鱼龙混杂,很难甄别出其中好坏,不同企业都有自身的标准,因此在没有政府主导的情况下,平台的建设与发展缺乏支撑,间接影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二、调整及措施
(一)构建以训练现代设计思维为核心能力目标的课程群体系
1.转变以训练描绘等能力为主的基础课程理念自包豪斯主导的设计变革诞生以来,传统的造型设计方式逐步为现代空间设计方式所取代,因此在高职教学中培养空间设计思维能力越发重要,目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美院式教育中以实物写生、素描能力为主要培养内容的教学理念,只能使学生在设计时对某一造型复制描绘,很难营造现代设计中所需要的对空间的启发式教育,更别提对空间的研究方法了,因此打破以石膏像、人物描绘为主的课程理念变得很有必要。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借鉴建筑设计专业中注重培养学生空间造型设计的能力,使学生建立对空间造型设计的研究方法,同时在教学手段上培养学生具备通过模型了解空间、思考空间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穿插对空间功能分析、结构技术、设计表现等能力的训练。
2.开设以训练现代设计、图形、视知觉能力为主旨的新课程图形和视知觉是近年来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基础课程中一门比较前沿的新课程,课程通过构成、空间表述培训学生对空间的观察和表现能力,因此,作为同样是对空间进行造型设计的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美院式教学中的三大构成、图案等课程的基础上,移植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的该类课程,从板、柱、体等元素出发形成对空间的研究分析法,弥补目前基础课程教学中对空间设计研究的匮乏,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空间造型设计能力,并使之具备与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同样的设计感官,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3.强化模型研究能力,使设计感官训练更加直接传统的美院式基础课程教学方式是以图纸绘画为主,评价标准是以图纸效果好坏为准,此种方式能使学生逐步提升绘画能力,但图纸毕竟是二维的,很难让学生直观地在空间、体量的设计上获得体验,更无法实现对设计思维能力的阶段化训练,而模型的特性,通过构建空间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空间的变化和形成,从而分析空间,了解结构,掌握形式的变化,最终形成基本的现代设计概念。
(二)组建以课程群为主题的项目工作室,注重师资建设结合专业特点
1.由具有相同教学理念、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课程群工作室现代设计项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仅运用某一种知识或技能,而且需要多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才能较好地完成项目,因此,在基础课程的训练中,同样需要考虑到任课老师的专业背景与设计兴趣取向,只有任课老师具有共同的课程理念和兴趣,才能在教学组织实施中形成合力。同时,在课程实施期间,仍然需要细分课程的知识点,并根据知识点形成具体的项目任务,并通过课程群中课程间的相互配合来实现章节目标。
2.师资建设中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当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师资队伍主要由有美院式教育背景的教师组成,专业背景的单一性和思维方式的固定性使得在专业建设中,基础课程一直延续从前的美院式教学模式,些许的突破创新也只在方式和形式上,无法在思维上进行彻底的改变,因此在专业教师的发展中不仅要注重教师某项技能的培训,而且需要注重教师专业空间的拓展,通过学习、借鉴相近专业如建筑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理念和方法,汲取所长,形成适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理念。
三、结语
篇8
【关键词】环境艺术技艺型人才高校教育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建立在环境科学和设计艺术之上的新兴学科,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多个层面,在崇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今天,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人才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各高校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艺术思维能力,最终塑造出适应于社会发展的技艺型人才。
一、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早期室内设计相关专业的基础上,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近年来,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生态环境设计等分支,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以环境为主体,围绕建筑内外空间展开的规划将景园和家居都纳入到了环境艺术的设计范围。目前,大多数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美术设计理论为主的公共基础课程;第二部分是以建筑、园林、计算机等领域的相关技术为主的专业基础课程。从课程设置上来看,为了让教育紧跟时代的发展,各高校不仅要重视学生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还要从生态科学、材料科学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学生在技术上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技术与艺术并重的教育模式
作为艺术设计的一个门类,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基于科学技术的创造美感的行为。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是需要灵感的艺术活动;另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又是理性的技术活动,设计者的技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科技的发展让环境艺术设计的二向性特征从物质层面发展到了更深入的境界。比如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人们可以通过先进的图形处理软件,模拟光影、色彩和结构等设计要素,使得传统的渲染更加高效。杂乱的图纸被数字化的资料代替,技术和艺术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扩大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应用范围。又比如新材料的发现,使得非传统的变形和异化能够应用在结构设计中,这深刻地影响了艺术创作的方式,让人感叹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巨大魅力。针对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艺术教育同技术教育并行的改革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在环境艺术设计行业日益繁荣的今天,只有掌握了前沿科技手段、富有艺术想象力的技艺型人才,才能从设计师队伍中脱颖而出,以创造性的工作方式满足我国对于创新型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巨大需求。
三、关于技艺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和建议
(一)提高技术型课程的质量
技术是环境艺术设计不可缺少的一环,图形软件操作、材料分析等技术能力是技艺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随着新科技、新结构和新工艺的普及,迫切需要院校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不断提高技术性课程的质量。首先,各高校要明确教学目的,打消学生的疑惑,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学习的自。为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突出环境艺术概论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了解学习的方向、内容以及同就业有关的基本信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技术性课程的类别和数量应当得到拓展。室内施工图制作、景观设计表达等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在强调这些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之后,学校应组织考核,从不同侧重点出发,检测教学效果,避免出现全而不精的情况,全方位提高技术型课程的质量。
(二)重视艺术思维的培养
艺术思维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源泉,只有掌握了多种多样的思维方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才能提高自身的悟性,总结出更多的设计思路。当前,市场要求设计师能够在艺术的基本规律之上创造出独具特色、富有创意的设计作品。可见,在技艺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围绕创造性思维进行开发和引导非常重要。而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在于多训练,这是因为人的脑力可以通过大量的思考而变得敏捷而开阔,从而产生更多奇特的构思和方案。另一方面,在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进而在设计中贯彻人性化的设计思想,达到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作,同时带领学生赏析名家的作品,扩大他们的视野。并根据学习的反馈情况来判断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
(三)积极开展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实行技艺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环节。对此,学校可以引入不同层次的工程项目,以企业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对于一些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如施工、管理等课程,学生有必要在实地进行学习,参与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在毕业设计环节,学生所完成的作品要得到业主的肯定和建议,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将课本上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通过此类产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接触到一些在课堂上无法了解到的前沿信息。在查找资料和沟通联系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益,还避免了纸上谈兵,将技艺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落到了实处。
(四)“岗、课、证、赛”四融通
以“技艺”融合为切入点,参照岗位职业能力,依据职业成长规律,教师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特点,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同时,应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构建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岗、课、证、赛”四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并设计重构多学科交叉的教学内容。
结语
为适应时代的变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各高校有必要引入技艺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强调技术同艺术的融合,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进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只有不断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重视技术性课程的开展,将基本的艺术规律应用到教学和研究中,才能探索出更好的人才培养方案,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注入鲜活的力量。
参考资料:
[1]李延光,刘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1).
篇9
关键词:动漫产业;动漫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目标;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24-02
动漫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是最近几年适应我国动漫产业快速发展而逐渐兴起的一个新兴专业,目前尚未进入教育部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其教学基本上是各级各类院校各行其是。动漫产业是我国重点扶持的文化创意产业,随着动漫产业及其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动漫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发展必将进入快车道。因此,研究动漫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具有十分紧迫的现实意义。适应动漫产业快速发展和动漫设计行业的特点,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拟围绕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漫艺术与动漫技术两方面的素质与能力设计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和动漫产品的制作流程、动漫艺术设计与制作工作岗位及其能力特点要求,构建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1]
一、适应动漫产业发展要求,优化创新动漫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目标
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助推器。动漫产业是新兴的最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之一,它不仅直接创造GDP,而且直接或间接渗透广电网络、图书出版、广告、演艺等几乎所有文化创意产业,因此受到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动漫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10%。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起步稍晚,动漫业与发达国家差距更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到3%。[2]最近几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也是目前广西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十一五期间广西提出打造千亿元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推动文化产业培育成千亿元文化产业,重点建设文化产业城、动漫基地等重大文化工程。全国和广西动漫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对艺术类院校、艺术类专业建设提出新要求。动漫专业服务动漫产业发展,不仅是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方针的要求和表现,而且也是动漫专业赢得市场、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动漫专业适应动漫产业发展要求,为动漫产业发展服务,首先要体现在动漫专业的人才培养及教学目标上。动漫专业是新专业,目前还没有进入教育部统一的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目录,更谈不上统一的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目标。但动漫专业发展很快,就业前景好,绝大多数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都开设有这个专业,各地各校动漫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目标的设定很不统一,也不成熟,因此,改革、完善、优化和创新动漫专业的人才培养及教学目标迫在眉睫。动慢设计综合性很强,根据这一实际,动漫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提高学生动漫艺术与动漫技术两方面的素质与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扎实的动漫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质,并能从事动漫设计、制作、管理、科研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动漫技术操作能力及动漫项目制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适应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应重点考虑以下3方面的要求。
1.知识结构要求:要求学生具备较为完善的动漫艺术基础知识和较为系统的动漫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德育知识、人文知识。
2.素质要求:①具有创新素质。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素质是动漫人才最根本的素质。为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超前意识及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具有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科学和艺术的方法、手段解决问题的素质。②具有审美素质。包括动漫艺术设计在内的所有艺术的本质是美,因此,动漫设计专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色彩、构图等基本艺术素养。③具有技术素质。动漫人才是技能性人才,这就决定了动漫专业必须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漫技术操作及动漫项目制作方面的基本素质。
3.能力要求。①具有平面图形图像设计与制作、影视广告、二维原动画设计制作、游戏开发、三维动画创意设计、网站建设与网络动画应用等方面的专业能力。②具有较强的实战动手能力。学生能不能较快地为企业所用,关键在于是否了解企业生产流程,是否具备实战能力。③较强的合作精神和能力。动漫产业的生产环节均为团队制作,这就需要很强的团队精神。
二、适应动漫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目标,优化动漫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决定课程,课程体现专业。由于动漫专业是新专业,专业的人才培养及教学目标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这就决定了动漫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必然处于实践与探索阶段。根据动漫艺术与动漫技术两方面素质与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目标设定,动漫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应以动漫产品的制作流程为导向,实行模块式教学。
1.动漫行业工作流程分析。动漫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首先要考虑动漫行业工作流程特点。根据我们对动漫行业相关单位相应的动画产品制作过程进行的广泛深入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发现动漫产品制作流程的一些基本特点。动画的制作流程主要有以下一些工序:前期――策划、编剧、导演、原画设定;二维动画中期――关键帧制作、中间帧制作、修型、上色;三维动画中期――建模、渲染、动作设计、场景制作、灯光效果;后期――动画合成、字幕特技、音效合成、影片合成、输出。这些主要工序相对应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动漫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掌握,因此,设置动漫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其课程内容时,必须充分考虑动漫行业工作流程特点。
2.动漫艺术设计与制作工作岗位与能力特点分析。动漫课程体系的构建还要适应动漫艺术设计与制作工作岗位与能力要求。根据我们对动漫艺术设计与制作工作岗位特点及所需的职业技能分析,动漫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考虑以下一些重要因素:编剧,导演,原画师,动画制作师(二维),着色上色师(二维),模型制作师(三维),纹理制作师(三维)。
3.教学课程体系结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应以动画制作流程和动漫艺术设计与制作工作岗位及其能力特点为依据,以就业为主导,按照由浅入深的原理,全面改革整合课程体系。根据我院实际,参考其他高职高专院校同类专业的一些成功做法,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课程体系拟包括基础设计课程体系、专业设计主干课程体系两大模块,其中两大模块又分别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体系。①专业基础课。主要开设绘画基础、构成基础、版式基础三大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艺术设计基础知识,夯实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理论基础。②专业主干课程:按动画制作流程和动画岗位需求设置动漫专业的主干课程体系。根据动画制作流程的顺序,拟按以下顺序设置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主干课程:动画剧本动画技法动画运动规律(包含表情、口型、动物、植物的运动等)动画场景创作画面分镜头动画制作(包括FLASH、3DS、MAYA软件应用等)后期处理(视频编辑Premiere和AE特效)。③思想文化基础课。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适应这一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所有的专业都必须开设思想文化公共基础课。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育部明文规定所有高校所有专业都必须开设的必修课,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也不例外。此外,为了培养和提高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的人文素质,必须开设计算机基础、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大学体育等公共文化基础课,还可视情适当开设艺术概论、动画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等辅的选修课。
参考文献:
[1]曹院生.《高职院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分析与对策研究》研究总报告[EB/OL].(2010-08-23).
.
篇10
关键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既有艺术教育的特性,又具有技术教育的特性,还具有职业教育的特性的专业教育特点,引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可以打破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改变长期以来学习与工作两套系统割裂的状态,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使学生获得综合的职业能力,并保证这些与职业相关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在结构上的系统化[1],实现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的转变、从重视怎么教向重视怎么学的转变、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的转变、从重视认知往重视发展的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的转变,真正落实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让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工作”,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建设的重点,也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环节,但中国高职教育发展历史短,基础相对较薄弱[2]。近年来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不断的改革,然而办学质量仍与社会需要相距甚远,还没有建立一个完全满足行业和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评价及学生终身学习的完整课程体系,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课程体系的建设依然存在学科化痕迹
中国的高职教育在创建之初是基本采用高等教育和普通中学教育相结合的模式,也就是“普教改良型”学科课程模式[3],目前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改革并没有完全脱离这个模式。这是因为目前专业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者主要来自教育界,更熟悉教育和学科,比较善于从学科的角度去了解技术发展的趋势,而不善于从职业的角度掌握当前行业的主流技术和趋势,就使课程难于摆脱学科中心的课程设立体系[4]。同时,人们认为学科课程教学可以提供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重视文化基础教育,逻辑性[5]。这就使得课程体系的建设组织和设计忽视了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在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上达不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岗位技术技能训练尚未形成独立课程等问题,没有突出技术技能的训练地位[6],从而导致毕业生在市场中失去竞争力。
2课程体系的开发缺乏科学性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盲目推倒重建现象,调研纯粹是形式,调查问卷制作简单,调研的企业在行业缺乏代表性,调研的数据深入分析少,课程体系构建没有真正做到以市场需求为起点,职业岗位群工作分析为依据。其次,空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校企共赢”的口号,但实际上只是运用各种信息渠道凭借主观臆造,课程体系与岗位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校企合作开发成为空谈。另外,索性将原有的课程体系通过对部分或者全部课程增加实验、实训课时,减少理论课时的方式进行简单课时的增减而改头换面为新体系[2],缺乏对学生从入学到走上工作岗位期间全方位、全过程的统筹规划和分析。还有,存在课程体系开发的过程论证走过场和后期管理缺乏相应评价机制,且在实际实施中还出现由于各种原因而随意调整课程结构,增减课时等现象。
3目标定位理解片面,出现偏差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目标是培养在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从事设计、施工、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但这一目标定位常被片面理解,出现偏差。一是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时间较短,受学科型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缺乏职业特色,使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二是片面理解技能培养的内涵,没有从技能、素质协调发展上来考虑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把单一岗位操作当成了全面职业能力,忽视了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7]。
此外,在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还存在着其它的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不能较好的融合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要求;课程的考核方式缺乏对学习过程的控制和考核;师资队伍建设进展较慢;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还停留在浅层次上等等。这些问题阻碍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健康发展,因而必须在准确把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理念精神实质的基础上,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8],打破传统的高职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地建立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全新的课程体系。
二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现代企业和社会已经进入到以过程为导向的综合化运作时代,在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必须与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5]。本着课程体系开发要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完善[9]的原则,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以工作结构为逻辑,将工作结构转化为课程结构,将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1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思路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坚持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原则,采取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为学习内容,以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践过程的学习为主要过程的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10]。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步骤为: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专业定位;通过与行业企业专家对职业分析和描述,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进行筛选和归纳;分析典型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归纳、总结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确定行动领域;根据职业成长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分解职业能力,确定学习领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充分考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需求,为其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二是要注重以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为目标来确定教学内容,在由易到难的学习情境中培养实践能力;三以具体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训练项目,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1];四是大力推进双证制度,课程标准涵盖职业标准,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五是要对传统的评价手段和方法进行改革,采取过程评价方式,突出过程控制,建立知识技能考核与职业素养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
2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2.1 根据市场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
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了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故社会需求调查与分析成为课程方案开发的出发点[12]。因此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中,时刻关注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人才需求的宏观背景、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行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等方面,每年对厦漳泉地区、龙岩地区多家企业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进行人才市场需求分析后,撰写了专业调研报告,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和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再由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座谈论证,为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确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是能在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一线从事设计、施工组织与管理、概预算工程及相应多种工作岗位的高技能人才。毕业生可取得相应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从事数字艺术设计、室内设计、会展设计行业、建筑效果图设计、施工组织管理等行业,主要工作岗位包括绘图员、设计师、施工图设计师、预算员、施工监理等工作或自主创业。
2.2 代表性工作任务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在充分分析、论证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由行业专家与一线的技术骨干采取头脑风暴法及归纳、整合的方式,筛选出与业主交流、现场勘测、方案设计、绘制施工图纸等43个代表性工作任务,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推导出识图与制图、设计方案制作与表达、施工图设计等14个典型工作任务,并明确了每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如表1、表2所示:
2.3 行动领域的归纳与学习领域的转化
依据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归纳典型行动领域,遵循职业成长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职业能力培养分层次进阶方法对行动领域进行分析讨论,选取真实的项目为教学载体,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如表3所示:
2.4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构建后的课程体系由“四个平台+综合实训”组成:
(1)公共基础平台,主要有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古田精神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军训等课程。此类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品质,健康的身心素质,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独立生存,自主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开拓创新的能力。
(2)专业基础平台,主要有设计素描与写生、色彩与写生、构成基础、效果图绘画等课程,此类课程是专业的基础课程,使学生具备较好的专业基础,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前导课程。
(3)学习领域平台,主要有计算机辅助建筑室内设计、建筑室内设计实务、居住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室内装饰施工与组织管理等课程。此类课程均为理实一体化课程,以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教、学、做合一,为学生的就业、择业和自主创业打下基础。
(4)专业拓展平台,主要有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光环境设计、家具设计,此类课程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扩展思维,进一步提升职业素养,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5)综合实训,主要有行业认知、设计岗位实践、毕业设计、毕业顶岗实习等课程,该类课程围绕实际工程项目展开,校企共建,使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重构后的课体系根据行业发展需要,企业的岗位工作需要以及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需要决定开设课程以及确定课程的定位的,职业化特征突出。构建了理论、实践融合的一体化课程结构,落实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提高素质的统一。以实际的设计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开展,实现能力本位课程教学模式。创设学习情境,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合二为一,充分体现工作流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目标。具有工学结合,职业能力培养分层次进阶,教学过程既是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也是培养职业能力的过程等特点。
2.5 制订课程标准
依据人才市场的需求、职业岗位能力与职业素质要求,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根据课程培养目标要求的职业素质、职业知识、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制订了相应的课程标准。其内容应包括:课程目标、教学组织流程、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及学时、学习情境的主要实践活动、教学条件与环境要求、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
三 结语
总之,课程体系构建要紧贴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符合职业领域的要求,适应新形式的发展。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实施打破了传统学科课程体系模式,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的理念来构建。教学内容科学合理,教学实施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学习领域开发的出发点是岗位(群)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所涵盖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具有前瞻性,同时考虑了社会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轶敏、马长捷.高职化工类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J]. 广东化工,2011,38(224):170-172.
[2]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信息工程课题组. 关于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4(3):122-125.
[3] 马宁.高职高专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浅析[J].科技信息,2011(21):625.
[4] 方英姿. 澳大利亚TAFE课程体系的启示[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6):5-7.
[5] 付本燕、万忠保、李锋.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探索[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4(5):7-10.
[6] 高兴华、岳波辉. 构建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课程体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5):20-21.
[7] 杨诚. 如何构建高职课程体系[J].现代企业教育,2009(24):47-48
[8] 卢广平.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北方经贸,2010(3):141-142.
[9] 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2)
[10] 杨桂婷. 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3):130-131.
[11] 张勇等.高职课程体系的开发[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