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多媒体规划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多媒体规划设计

篇1

近年来城市规划馆的建设方兴未艾,城市规划馆是一个城市提供行政服务、展示城市未来发展、接受市民监督的重要窗口。做好城市规划馆的展示设计,是提高其建设质量的关键。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城市规划馆的展示手段,对提高展示设计的总体水平和展示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在城市规划馆的展示设计中,利用合适的多媒体技术使得展示内容的表达更具有效性,能够大大提高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质量,确保城市规划馆的展示设计和展示内容在整体水平和整体质量上得到较大的提升。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

目前,在城市规划馆布展设计工作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展示手段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要想提高城市规划馆展示的整体质量,必需掌握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并做到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形成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布展设计思路,确保城市规划馆在布展的整体节奏和具体展示内容传达上更具时代气息。从目前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工作的实际开展来看,多媒体技术的支撑作用非常强,以多媒体声、光、电技术为核心的构建手法,不但能够有效调动参观者的情绪,同时还能够强化展示设计内容的丰富性,增加展示设计的内涵,使城市规划馆的展示设计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一、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特点

(一)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应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了解

基于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的实际需要,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我们首先应了解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掌握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做到全面有效的吸收多媒体技术优势,并将多媒体技术与展示内容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展示内容与多媒体技术在内容与形式上高度统一。由此可见,加强对多媒体技术优势的了解,是做好多媒体技术应用,提高展示设计质量的基础。为此,在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中,我们要想做好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利用,就要充分熟悉各种多媒体手法的优势,并将其合理的运用于不同展示内容设计之中。

(二)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应掌握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多媒体技术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可以将展示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可视化、交互化,丰富展示设计的内涵,使规划馆的展示设计能够形成声、光、电一体化的形象,使展示设计能够在整体质量和整体表现效果上得到加强。基于这一现实需要,我们在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过程中,应对多媒体技术的特征有全面的认识,并掌握各类多媒体技术的优点,做到在具体的展示设计中,合理使用不同的多媒体技术表达展示对象,使多媒体技术成为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中的支撑技术。所以,掌握多媒体技术的特征,是做好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工作的关键。

(三)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应实现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利用

多媒体技术包括的种类繁多,随着技术的进步,在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中使用的多媒体手段日新月异,我们应该积极熟悉各类多媒体技术,并通过合理的创意方法将其有效的组合利用以突出表达展示内容、丰富展示效果。使用多媒体技术构建完整的展示系统,使展示设计的整体质量和整体水平能够得到全面有效的提高,更好地满足城市规划展示设计工作的实际需要。为此,在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工作中,应重视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多媒体技术作为重要的支撑技术来看待,在展示设计环节积极、合理的融入多媒体技术,使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支撑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强化展示节奏,提高展示内容的有效性。

二、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应构建多媒体展示系统

(一)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应做好多媒体展示系统构建的准备

考虑到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多媒体展示设计系统的重要性。我们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城市规划馆展示系统过程中,首先应做好基础系统构建准备,主要包括:掌握展示设计的内容,对展示设计的思路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还要加强多媒体技术的了解和掌握。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解析,以及对多媒体技术的优化、组合,形成一种全面有效的多媒体展示系统,为展示设计系统的构建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和基础准备。所以,做好前期的技术准备工作,是保证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工作得到有效开展的重要措施。

(二)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应将多媒体技术与展示内容相结合

基于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工作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在具体的展示设计系统工作过程中,我们应将多媒体技术与展示设计中的布展内容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的设计理念,并将新的展示设计理念有效地应用到展示设计工作中,提高展示设计的整体质量,为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技术保障。所以,将多媒体技术与展示设计内容相融合,是提高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措施,对于满足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工作需要,以及提升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工作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应全面构建多媒体展示系统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过程中,我们应利用多媒体技术积极构建全面的多媒体展示系统,并将展示设计中的内容有效的融合到多媒体展示系统中,提高布展内容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更好地满足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工作的实际需要。构建全面有效的多媒体展示系统,是做好城市规划馆展示工作的必需,也是完成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工作需要的重要措施。为此,我们应对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工作中的多媒体系统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学会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有效的展示系统。

三、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应丰富多媒体展示内容

(一)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应提高展示内容的丰富性

按照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的实际需要,在具体的展示设计中,包含较多的展示内容,对城市规划的上位规划、概念规划、详细规划及其子项、未来愿景等全面展示,使城市规划馆的展示设计能够在完整性上满足实际要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并突出展示设计的全面性和展示内容的丰富性,我们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形成在有限的空间中展示海量内容的设计思想,使展示设计能够在内容上做到全面丰富,并在有效性上做到科学合理,提高展示设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确保展示设计工作能够得到有效开展,提高多媒体技术的利用率。

(二)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应合理运用多媒体展示内容

我们在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过程中,不但要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展示系统,同时还要合理运用相应的多媒体展示内容,使多媒体技术能够与规划馆空间设计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提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效率,确保多媒体的应用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结合了多媒体技术的展示设计,不但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同时也在展示设计的效果上有了较大的提升。为此,我们应提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范围,使多媒体技术能够成为展示设计内容的重要选择。

(三)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应利用多媒体完善展示流线

对于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而言,展示流线是关系到展示效果的重要因素,需不断提高展示流线的合理性。我们应在展示设计过程中,依托多媒体技术,并利用各类多媒体技术特征有效优化现有的展示流线,使展示内容能够合理地分布于整体流线之上,更好地满足展示需要,提高城市规划馆的整体效果,确保展示设计能够满足其展示的实际要求。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城市规划馆的展示设计过程中,我们应对多媒体技术的重要性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依托多媒体技术系统的展开布展设计思路;应将多媒体技术作为规划馆展示设计的支撑技术,使得技术有效的支撑展示内容呈现,提升参观者的情绪,使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能够在展示手段展示技术以及展示内容上,都获得有力的支持。

作者:侯云鹏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继来;地域性设计在博物馆展示空间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

[2]钱凤德;中外城市规划展示馆比较分析—以上海和巴黎城市规划馆为例[J];装饰;2015.

[3]张帅;民族地区展示空间设计的文化阐释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4]曹小兵;张文松;谭亮;贾蓓;;高校校史馆展示场景创作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4.

篇2

【关键词】网络;多媒体教学;规划;信息化

1.引言

近年来,数字化校园网建设日趋完善,并逐步装备了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相应的教学系统,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前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网络化多媒体教学系统就是以现代教育为目的,涵盖了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综合解决方案。在系统建设过程中,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及控制技术,集中协同控制计算机、影碟机、录像机、视频展台、投影机等现代视听设备,同时对电动窗帘、灯光、幕布等环境设备进行集中控制,通过大屏幕投影,营造出一个高精度大屏幕显示、高保真音质、受控声光背景的现代化多媒体视听教学环境。

2.规划设计原则及总体目标

2.1 规划设计原则

规划设计是整个系统今后使用、发展的关键,是校园网络建设的核心,因此在设计中突出了以下原则:

合理选择设备,突出可靠性和实用性:从学校的需求和实际应用出发,做到集中控制,方便操作,减少运营成本。

合理规划、整体设计:要从学校的信息化校园整体建设目标和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实际需求出发,充分考虑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广播电视技术,既要保证教室内方便地进行多媒体授课,又要保证校园网内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校园网功能。

把技术的先进性、功能的实用性、系统的开放性与可扩充性以及标准的国际性完好地结合起来:规划设计要采用符合国际工业标准、比较成熟的、扩充性强的、具有多用途的产品,在一定时间内或较长时间内保持领先、不落后并留有充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坚持结构合理:在通信网络、信号传输、资源配置、设备控制和信息管理上要有良好的分层设计,使网络结构清晰,便于今后的使用、管理与维护。

坚持高效实用的原则: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着眼于教学、教研、管理的实际需要,用有限的资金优先解决工作中急需的问题,其他功能配置可视资金和实际需求再逐步完善。

系统预留扩展和冗余性:支持远程教学、宽带多媒体双向教学、会议电视等。各种信号传递要可靠同时具有冗余性,能为重大项目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2 总体建设目标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室建设需求不断发展,出现许多新的特性,对新兴的网络化多媒体教学系统建设提出了新目标:多媒体教室的网络化集中管理、控制和维护;多媒体设备操作的简便性;多媒体教室安防报警体系的建立;以主讲-听课模式为主,开展多教室联网授课和远程教学的课堂录播系统的建设;实现校园网、多媒体教室和数字化资源合理整合,实现数字视音频直播功能、数字监控功能、IP电话功能、VOD、AOD、COD等多媒体教学功能;实现闭路电视、IPTV、FM广播等系统的整合和管理。

2.3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图1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系统各模块主要功能如下:

多媒体教室:采用安全开放性设计,既保障教室设备不受人为恶意破坏,又要做到教室开放给学生上自习。多媒体设备的操作实现自动化和多样化。采用网络中控,嵌入式模块化设计,中控主机应携IP电话模块、电视接收模块、IP广播扩展功能等,工作稳定可靠、故障率低。操作面板上可以直接开关电脑。

设备远程管理:可以远程开启和操作教室的控制系统,实现电子锁开启、投影机开关、屏幕升降、电脑开(关)机、设备切换、教室音量控制等所有操作功能。教室之间网络中控采用校园网络联网。管理员可以对多媒体教室进行远程启动、远程关机,在控制室以外的地方对多媒体教室的设备进行监控。通过传感器可以监测每个教室中控的供电,电脑和投影的开关状态。

教室设备权限分配及计划任务:可以对所有教室进行分组管理。管理员可以根据本身的需求和系统所连接的设备,设置软件的界面,兼容性强;可预先定制计划任务,指定某个时间开关中控,开关投影机,开关计算机等等;可预先定制教室设备的使用权限,到设定时间系统将只允许授课人员使用某些设备。

控制批处理、自检和远程维护:能同时完成多媒体讲台电子锁、投影机、银幕、展台、电脑的开启、关闭等功能;能远程维护中控和电脑,修改中控主机中的设置参数等;可以实现远程开启电脑和远程软关电脑,可以远程复位中控系统。

教室安防监控:基于IP网络,带计算机、显示器和投影机等拔线报警,所有报警记录以SQL数据库的形式保存,并可查询、统计、打印,定期备份,可通过软件进行布防和撤防。

教学及设备数据采集和统计:能记录教学课时数与利用率,记录中控的状态变化,记录投影机、计算机的开关,记录投影机和计算机拔线报警,记录投影机灯泡使用时间,记录各教室的电脑配置清单等数据到SQL数据库,以便以后查询。

校园数字IP广播功能:能实现主讲教室和听讲教室一对一、一对多任意分组,将分组内主讲教室的教学信息传送至组内所有听课教室;各分组能够独立广播教学信息而不会互相干扰。

录播课件全自动跟踪录播、直播、点播功能:能实现课件录制实时同步生成。录播服务器自动录制生成的课件,学通过IE浏览器登陆录播服务即可点播以生成课件。录播系统为全硬件分布式架构,非软件与一体机模式,方便以后扩展。录播系统与网络控制系统同一平台界面管理,不需要多个界面与软件管理。

3.规划设计评价

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规划设计要从实用性、可靠性、先进性、扩展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实用性:操作简单,功能实用,切换自如,把视频会议系统和电教室系统组成一个远程教育系统,简化多个系统操作和协调的麻烦,方便用户使用和维护。

可靠性: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核心是中央控制系统,中央控制系统性能的稳定直接决定了系统的可靠性。

先进性:系统要对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同类设备兼容,以及平台控制软件的开发工具,都要充分体现系统的先进性。

扩展性:校园网是现代网络技术应用的趋势,我们可通过网络扩展实现其他功能,如增加远程教育的节点等,为未来的电教发展服务。

安全性:由于与校园网的无缝链接和通过网络实现远程控制,保证电脑和个人隐私的安全,所以要提供多个层次安全控制手段,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4.结语

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规划建设是以高性能校园网为基础,实现现代教育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推广和运用,达到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目的,是信息经济条件下技工院校教学手段改革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技工院校实现信息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李英.浅析多媒体网络系统教学软件的应用[J].大江周刊:论坛,2012(8).

[2]王杰英,李欣欣.多媒体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J].情报科学,2006(7).

[3]冯建平,严作明,张丽敏.数字化背景下多媒体教室设计与实现的探讨[J].科技传播,2011(14).

[4]李瑞程.建设理想的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6).

[5]唐云婷.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方案[J].计算机工程应用技术,2011(7).

篇3

摘要:文章从构建合理的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改革考试、考核方式等方面,对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教学改革

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训方法、考核方式,是体现高职院校教学特点和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环节。针对高职院校《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笔者谈几点看法。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培养目标的构建

高职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培养目标和内容体系,构建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训练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较强的针对性、又有较强的适应性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一)《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培养目标设定的原则

在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内容,使课程教学切实起到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能够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课程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应当紧密结合;课程培养目标的确定应根据学生特点和接受程度,做到因材施教;课程培养目标的确定不仅要强调针对性,而且要有一定的适应性。

(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培养目标的设定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为130课时。按照理论与实践1∶1的原则,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为:在较好掌握《园林规划设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的要求,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从事小型公共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和屋顶花园等的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并能将设计思路图纸化,制作出图文并茂、切合实际的电子图纸。

(三)《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培养目标的分解

根据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及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在上述原则确定的前提下,学生通过学习应当具有以下方面的能力:较全面地掌握《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理论框架和基础知识;在掌握《园林规划设计》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具有园林艺术理论学习的能力;具有园林地形地貌设计,尤其是利用等高线进行园林竖向设计的能力;具有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尤其是自然式种植设计和花坛设计的能力;具有居住小区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小区道路绿地设计的能力;具有单位附属绿地设计的能力;具有小型公共绿地设计,尤其是街头休息绿地和小型广场绿地设计的能力;具有屋顶花园设计的能力。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体系

传统高等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强调的首先是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作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在课程内容上既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又要注意与其他相关专业技能课程相衔接。对此,应当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属于园林艺术基本原理的课程内容以“够用”为度,所谓“够用”,是指针对讲解各种园林艺术理论时够用;二是针对能力培养目标,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重新编排章、节及前后顺序,并使每一章为一模块,每一模块对应一个能力培养目标;三是注重模块之间的有机结合。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内容体系如下:(1)模块I:园林规划设计基本原理。教学重点为:园林艺术的概念和体系、园林的形式与特点、中外园林概述、园林布局的原则、园林静态布局、园林动态布局、园林色彩布局和园林造景等,从总体方面认识园林艺术。(2)模块Ⅱ:园林构成要素及设计。教学重点为:地形地貌和水体设计、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园林建筑与小品设计、园路布局设计等。(3)模块Ⅲ:各类小型绿地的规划设计及施工图纸设计。教学重点为:居住小区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小区道路绿地的设计,单位附属绿地的设计,小型公共绿地设计,街头休息绿地和小型广场绿地的设计和屋顶花园设计。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一)进行园林史、园林艺术和园林新成就的教育,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上绪论课时要巧妙地设计教案,把园林史、园林艺术和园林新成就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园林规划设计由陌生到熟悉进而产生兴趣。如苏州园林、颐和园、纽约中央公园,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村、奥林匹克公园、比赛场馆的绿化,19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2005日本爱知世界园艺博览园,2006沈阳世界园艺博览园等等,这样可缩短学生与园林规划设计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园林规划设计的兴趣。

(二)对园林艺术基本原理的一些规律、园林美的形式尽量用生活实例加以解释,使理论学习深入浅出

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可结合实际,把一些枯燥的规律用形象生动的生活实例来阐明,如讲到借用自然美时,用蓬莱阁的海市蜃楼、泰山日出等自然景象来说明。太阳和海市蜃楼并不是泰山和蓬莱阁的,但却能在泰山和蓬莱阁看到,并成为著名的景观,就是借用了自然界的景象。当讲到比例与尺度的关系时,用成年人和儿童在游乐时所需的游乐设施的尺寸来说明。通过举例,使学生觉得园林艺术基本原理并不深奥,而是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并化为一种学习动力。

(三)改革课程授课方式,运用多种授课方式教学

由于本课程内容多、知识面广,我们采用了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和图纸讲评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其综合能力。

运用课堂讲授法进行教学通过教师事先制作好教学课件,并利用挂图、模型、多媒体教室等手段,增强直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能实现现场讲课的情况下,利用电教片将园林植物、园林小品及有关的园林设计要素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加感性认识,使学生将课程与工程背景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直观教学能使许多力学疑难问题迎刃而解,既可培养学生兴趣,又可增强其学习自信心。

运用案例式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典型案例及工程实例边讲边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其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会学并节省学时。案例式教学能促进学生思考,形成师生间的互动关系,有利于学生理解、深化、拓宽所学内容。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在公开场合的应对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组织“讲稿”的能力,并使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研究者。

运用图纸讲评法进行教学讲评学生的设计作业,分为教师讲评和学生讲评两种方式。教师事先将学生作业拍照或扫描成电子文档,用多媒体讲解学生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找出不足,表扬优点。学生讲评就是模拟园林设计招标现场,要求学生当着全班同学讲出自己的设计思路、设计理念和具体的设计手法,分析各景区景点,回答同学和老师提出的问题,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四)分层次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其创新、竞争意识,教师应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并因材施教。为此,可将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划分为三个模块组成,即基础型模块、应用型模块和扩展型模块。基础型课程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为必修课;应用型课程内容为园林规划设计的有关理论和小型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面向70%学生,注重培养其动手能力;扩展型课程内容面向20%学生,分析研究园林规划设计理论及应用,注重小型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精心制作精品课程网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上教师讲解的内容和书本上的知识,难以满足学生对园林规划设计知识的需求,另外,学生能借到或买到的参考书较少,制约了学生的学习。通过建设《园林规划设计》精品课程网站,可以解决教学参考资料少的问题,开拓学生的视野,并尽最大可能地向学生提供设计素材和学习材料。目前,《园林规划设计》精品课程已经上网测试,设置的精品图库、公园绿地、设计素材、教学课件等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不出校门便可游览很多公园和绿地。此外,《园林规划设计》精品课程网站还可以随时配合课堂教学安排相关内容,配合学生的园林规划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设计图纸,及时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验实训方法改革

实验实训的目的,除配合理论教学外,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改变传统实训在课堂上完成小幅设计作品的办法,实行课堂讲解图纸、巡回指导学生设计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实训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学生设计、制图主要在课外时间完成。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理论授课与实验实训相结合的授课方法,即64课时用多媒体授课,64课时进行课堂实训,学生设计图基本上在课后完成。上课时和学生面对面地进行案例讲解,找出不足之处,总结好的设计手法。我们采用“四步教学法”:(1)绘制手工现状图。利用10课时左右的时间将学校或附近的绿地绘制成现状图,学习绿地设计手法,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和自己绘图了解各种园林要素的搭配,增强直观印象。(2)绘制手工现状改造图。利用10课时左右的时间将绘制好的平面现状图改造,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知道哪些方法可行,哪些方法不行,学会初步的设计方法。(3)绘制手工小面积绿地设计图。利用20课时左右的时间进行平面布局设计、色彩布局设计、园林造景设计、一般街道绿化设计、小游园设计、广场设计等,要求完成彩色平面效果图、局部效果图。(4)绘制电脑设计图。利用30课时的时间强化电脑园林设计图的制作教学,完成各种小型绿地设计图的制作,要求作出CAD平面图、PHOTOSHOP平面效果图、PHOTOSHOP效果图和3DMAX效果图。

实验实训直接关系到本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学生设计能力的形成、图纸技巧的掌握,必须要经过大量的练习。而这一过程是艰苦的、枯燥的,要耗费大量的心血才能完成一个设计作品。只有找出每一个作品的优点和不足,才能让学生得到提高。学生作设计图是重要的实训方法,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实训作品的批改,并让学生接受。

完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考核方法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考核应遵循以下原则:全过程考核的原则,即从开始到结束,从课内到课外均考核;公开考核的原则,让学生正确对待本课程考试;重能力、重素质的原则,即将学生能力表现和素质体现作为较大的权重系数在考核时加以考虑。

(一)实训成绩占50%

具体分配是:将每一次的实训设计进行量化评分,按实训次数分别赋分,总分为50分。出勤率占10%,只扣分不加分,迟到或早退一次减0.5个百分点,无故旷课一次减2个百分点,并不得评定优秀成绩,旷课次数累计达学校规定而不能参加考试的,按学校规定执行。履行了请假手续的病事假不减分,但累计达3次以上的不得评定优秀成绩。

(二)技能考核占20%

每学期进行两次技能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阶段设计能力。由教师根据授课情况和教学进度,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园林设计考核,要求学生做出完整的设计图纸。教师根据学生图纸完成情况给出成绩,每次满分为10分,共有两次。

(三)期末闭卷考试占30%

期末笔试不及格者准予补考。考试内容应包括概念、原理、思考题、小型绿地的局部设计题。题量要大,集中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设计的敏感程度。

参考文献

[1]赵建民.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篇4

[论文摘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积极推进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而教育信息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数字化校园建设得到了国内外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也是国内各高校目前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热点,以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化校园规划设计为背景,对数字化校园的规划设计进行研究与探索。

一、引言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一个大家的共识,但是要修三条路。首先是心路,观念之路没修通,任何事情都搞不成;其次才是修一个公路;然后你还得修信息高速公路,否则你跟不上趟了,一步落后,将来是步步落后,这个时机应该是抓得非常准、非常好,否则就会耽误。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示范学院建设的有力支持下,校园网络基础设施面貌得到了根本改变,实现了“千兆主干、百兆接入”的目标,向全院师生提供高质量基本网络服务,部分应用支持系统与信息服务系统在校园网上平稳运行。搞好校园数字化建设,是事关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中之重的大事。一个较为实际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思路,将对长期校园信息化建设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建设原则和总体目标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广。从实际需要和长远发展出发,进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广,有计划、分阶段、科学合理地构建数字化校园。内合外联、资源共享、优化配置。引进与开发相结合,优化利用资源,合理使用资金,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性开发和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

1.设施建设是基础。数字校园建设不但要做到需求驱动、设计合理、先进实用、安全可靠,还要留有余地,便于今后扩充和更新。

2.资源开发是重点。数字校园的资源建设包括数字图书馆、学科资源库、科研信息库等,应该作为重点建设项目。

3.师资培训是关键。数字校园教育系统的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取决于师资队伍的信息化素质。

4.政策配套是保障。在学校中发展网上教育,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

5.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学院的教学、科研、专业建设、管理、服务等活动移植到一个数字网络空间环境下,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科研实力和管理水平的目的,并最终构造起一个数字空间下虚拟的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

数字化校园的特点应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资源共享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系统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网络、主机等基础硬件和操作系统,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

2.应用系统建设。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系统,是数字校园的核心。

3.个性化门户。包括部门及信息门户、个人工作平台,为用户提供与其身份相对应的个性化信息与服务,是数字校园的门面。

4.信息安全体系。包括系统安全、信息安全、安全管理、安全审计等,是保障数字校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条件。

5.标准规范体系。包括管理规范、实施规范、维护规范等,是保障数字校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条件。

四、数字化校园的规划设计

数字化校园,是一个系统而繁杂的工作,必须有一个严密的规划设计。需如下几个环节。

1.网络架设。校园骨干网使用千兆以太网,二级网络采用快速以太网技术,基础设施包括:建设与完善覆盖整个校园的高速主干网。建设与完善办公室、实验室、教室、图书馆等办公场所的网络连接状况,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高速通畅的教学办公网络。建设与完善学生宿舍、教工宿舍的宽带接入网络,使所有教工、学生可以方便上网。

2.构建平台。通过校园网,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校务公开更为透明,校务管理更为便捷。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对现有的系统进行扩充如下: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鼓励学生自己购置计算机使用学校的网络及各种资源。配备供教师、学生使用的硬软件资源,包括多种服务器、系统软件等。

3.充实资源。办公自动化通过实现办公自动化,或者说实现数字化办公,优化现有的管理组织结构,调整管理体制,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增加协同办公能力,强化决策的一致性,最后实现提高决策效能。

4.网上远程教学。现代教育媒体的介入,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且迫使教育内容、教材形态、教学形式发生显著的变化。教学的重心开始由“教”转向“学”,使学生完全从教师控制的家教式、被动式学习状态转变为自主学习、双向交流的状态。网上远程教育真正顺应了这一发展潮流,形成由初级向高级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

5.数字化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最突出的特点是收藏数字化,操作电脑化,传递网络化,信息存储规范化,资源共享化和结构连接化。这里数字图书馆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了,而是一个综合性的信息资源中心。

6.提供服务:校园一卡通。“校园一卡通”可以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一卡通用,一卡多用。它可以作为借书卡、上机卡、就餐卡、医疗收费卡、洗澡卡、购物卡、门禁卡、存车卡、乘车卡等。它的广泛采用,使数字化、信息化气息渗入大学校园生活,让师生员工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

7.校内FTP免费下载。丰富FTP服务器资源,通过提供FTP免费下载,方便了广大师生员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校园网络的安全。

8.VOD点播。在校园多媒体教学网中应用VOD技术,可以使校园多媒体教学网的交互性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室内通过遥控器、教室多媒体教学终端,利用电视机或其它显示设备即可任意点播存储于主控服务器中的图、文、声、像等多媒体节目课件,真正做到“任意点播”、“即点即播”。学生也可在数字校园的环境中使用多媒

体学习系统,到校园网上获取自己的学习信息。

篇5

任何专业的发展都依托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社会对风景园林人才的需求来制定培养目标,从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的实际出发,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园林中的精髓,大胆借鉴西方景观规划设计的先进之处,合理定位风景园林人才培养的目标。据调查,目前社会对桂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人才的需求,主要在三大方面:一是园林规划与设计;二是景观工程与管理;三是旅游景观规划。因此,该校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围绕这三个方向设置课程,根据该校的特点、以及所在地区对风景园林人才不同层次的需要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桂林理工大学的风景园林是旅游学院新设置的专业,依托旅游学、管理学等学科优势,利用地处著名的风景旅游名城和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的平台,突出区域性景观规划设计特点,创建立足于区域经济特色的校、政、企、研一体化风景园林学科建设模式,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形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风景园林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能胜任风景名胜、城乡绿化、城乡规划、环境和生态保护、旅游发展、景观设计等各类风景园林工程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一定的国际视野,能面向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

2对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方向的思考

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设置,不仅让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体系,也可以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设置桂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中,紧密围绕人才培养方向来制定。根据该校风景园林毕业生将从事的三大类工作,如园林规划设计、景观工程与管理、旅游景观规划等,制定风景园林学科主要的知识体系,由公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群和专业课群构成。专业基础课群主要设置三个模块:基础知识模块、园林技术模块和设计基础模块。在打好基础的同时,重点建设专业方向,合理设置风景园林的专业课程结构:①园林规划设计,主要从事各种户外景观和绿色空间的设计,其专业课主要设置是园林初步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原理+种植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②景观工程与管理,主要从事景观工程建设和管理,其专业课主要设置是园林植物学+观景工程与技术+园林绿化施工与管理+园林经济管理;③旅游景观规划,主要为旅游风景区提供科学而合理的规划,其专业课主要设置是旅游景观规划原理+景观游憩学+旅游策划学+旅游景观规划。

3对学科特点与学校学科优势的思考

我国地域辽阔,受经济条件、地理差别、文化特点、民风民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及各高校发展历史和所依托的学科不同,风景园林专业建设也不尽相同。各校根据自身特点,办出各自的特色,为地方培养不同要求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桂林理工大学的旅游管理系是我国成立较早的旅游高等院系,具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和厚实的研究基础。新成立风景园林专业,依托旅游学院的学科优势,学习和借鉴其成功经验,利用桂林丰富的景观资源,突出地域性园林规划设计特点;应用当地多样性的植物和建筑材料,恢复和营造园林生态景观;融入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拓展思路,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林景观,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环境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4对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风景园林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教学中要理论结合实践,使学生更感性、更直接地掌握所学专业知识,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社会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要求为基准,把实践教学作为贯通有关专业知识、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对实践教育做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教学形式多样化,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教学成果。①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优点,特别适合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特点。在教学中增加大量直观的图片、实例、影像等资料,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讲的理论知识。②加强案例典型教学。在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尤其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将优秀的园林规划设计项目进行剖析,让学生了解设计流程、理念和内容,并在实验设计中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③增强实地实景教学。在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中,结合课程内容进行现场教学。例如园林工程施工的教学,应该把学生带到施工现场,学习园路的铺设、驳岸的修建、植物的配置等等,让学生亲身体景观工程施工的过程。在各种实习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到各类城市绿地中实测与调查,强化空间感及空间分析能力,注重领会项目中解决的现实问题,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设计思想。④采取互动式教学。在风景园林专业的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独立和完整地表达设计构想,并用精练的文字表达设计理念,将设计方案用流利的语言进行表述。经过与老师、同学们一起讨论、讲评,形成互动式的教学。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设计素质,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5结语

篇6

【关键词】西部地方院校;居住区规划设计;新疆农业大学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是城乡规划、建筑学、房地产等城建规划类相关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该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各类居住区内用地安排、住宅空间布局、道路交通及各类基础设施规划、竖向设计及综合经济技术等诸多方面,目的使学生掌握居住区规划的编制程序、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调查分析问题与综合设计的能力,为学生从事相关职业奠定专业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对城镇住宅的需求不断增加,不仅体现在需求的“数量”上,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市场对居住区规划设计人才具有现实的庞大需求,同时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对城建规划类专业技术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而由于新疆自身的各类条件的限制,很难吸引到内地高水平大学的规划设计类人才,因此培养本土相关技术人才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这也对西部地方院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城乡规划专业实力雄厚的高校,如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已形成了完整、系统、成熟的教学体系,但对于西部地方院校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而言,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规划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发展尚不成熟,教学条件、思路与方法等方面亟待改变。本文结合新疆农业大学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对西部地方高校居住区规划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提出适合西部地方院校实际的教学改革对策和建议。

一、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新疆农业大学位于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前身为新疆八一农学院,成立于1952年,1995年更名为新疆农业大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建设的大学,现已发展成为拥有农、理、工、经、管、文、法等七大学科门类的一所多科性农业综合高等院校。随着地方市场对城建规划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近十年来,新疆农业大学逐步开办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园林规划、房地产开发管理等专业,其中居住区规划设计均作为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开设。新疆农业大学各相关专业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采用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授课模式,其中理论课部分为52学时,采用板书或多媒体课件,以教师讲授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用地布局规划、建筑布局、交通规划、绿地规划、管线规划及综合经济技术等方面;实践课一般安排10学时左右,主要安排对农大周边古城花园、盛世家园等小区进行参观,在课堂对国内一些经典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效果不佳

首先,目前新疆农业大学虽然有不少专业均开设了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但总体来讲教学授课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以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辅助一些案例分析,这虽然有利于学生从总体上快速地系统了解相关理论和知识,但从学生生源结构来看,新疆农业大学大部分学生都来自新疆的广大农牧区,这些区域居住多以传统村落或牧民定居点为主,因此学生缺乏对现代城市居住区及小区的直观认识,会出现学生无所适从,不易理解的情况,而且对所学理论和知识无法应用,整体教学效果不佳。

2.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薄弱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一直以理论联系实际为特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实践教学是该课程的关键环节,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同时对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综合素质的培养,甚至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地方市场对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多,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和重视。而目前包括新疆农业大学在内的不少西部地方院校因师资水平、资金、实习场地、实验条件等限制,该课程的教学以课堂理论教授为主,抽象概括的理论空洞乏味,缺乏感染力。虽然辅助一些案例分析,但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学生无法对相关理论和知识透彻理解,灵活应用,致使学生在实践中比较盲从,由此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造成学生缺少主动思考、探索、创新的能力。目前新疆农业大学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安排了一定的课程实验环节,但分配的课时数太少,仅有10课时左右,以小区参观和分析为主,并没有安排学生亲自动手设计的实训环节,也没有编写专门的实验指导书、设计任务书等系统的配套材料,以及建立实习基地,安排毕业专业实习等,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讲授———实习实训相结合的综合教学体系。

3.地方特色教学案例匮乏

针对居住区规划设计实践性强的课程,案例教学是重要的授课方式,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但目前新疆农业大学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安排了一定的案例分析与讨论环节,但相关案例多是选取一些课本上、网络上的优秀或者经典案例,这对学生通过案例理解相关理论起到一定作用,但这些案例与学生所熟悉区域的居住区状况差别较大,使学生觉得很遥远,很难与实际的例子联系起来。新疆位于北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具有冬冷夏热的温度特性和全年较干旱的湿度特性,因此居住区在规划设计方面具有其特殊性。例如与东部地区不同的建筑采光要求,建筑防寒、防风沙要求,绿化植被的耐旱耐寒要求等,同时新疆在民族、文化等方面也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例如建筑使用功能、外立面等需反映当地特色风貌,而教材和网上很多案例多为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城市居住区的经典案例,无法反映不同地区在气候、人文方面的特殊性和特色性,因此收集和创建新疆地方特色居住区规划设计案例库对相关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4.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新疆农业大学各相关专业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考核目前主要是通过平时表现与期末笔试考试或者期末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对于笔试考试学生常采用死记硬背甚至抄袭来应付,课程论文复制撰写抄袭现象也时有发生。这种原始的单一考核方式,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不能准确有效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更重要的是,对于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规划设计类课程来讲,这种考核模式不能有效引导学生重视和提高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削弱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5.教学虚拟化,与社会和市场脱离新疆农业大学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一些案例,以及课程实验中所给的分析任务大多是理论化、虚拟化的,与新疆现实和地方联系不紧密,学生无法到真实环境中去体会,没有体验设计过程,也无法掌握实践设计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实践教学环节一定程度上过于理想化,脱离实际,没有与社会和市场的真实规划设计需求相结合。同时,学校尚未与当地规划设计企业建立联系,教学呈现虚拟化,与社会实际和地方市场需要严重脱离。

三、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1.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要改变教师带学生、课堂理论灌输的单一教学模式,加强案例教学和问题驱动式教学,加强课堂交流互动;开展实地调研,现场教学,提高学生感知和认知,选取学校周边的典型居住小区,积极开展现场教学与讲解;广泛应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制作微课视频,活跃课堂气氛;依托校园局域网,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创建网络第二课堂,采用翻转课程模式,促进学生课堂与课后学习相结合,通过创兴和丰富现行教学模式,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2.突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在丰富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课时数从目前的10课时提高为3周,即在夏季学期安排专门的课程设计,期间安排2天的认知实习,选取乌鲁木齐市不同类型的典型居住小区,包括多层小区、高层小区、别墅式小区、民族特色小区、老城区传统小区、山地坡地小区等,安排专车由老师带队,与学生一起进行现场调研踏勘,并设计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和居民访谈等,使学生对现实情况和居民需求有足够的认知;依据地方特点,编制完善专业的课程设计指导书和设计任务书发放给学生,由2~3位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任务书要求进行2周的方案设计与修改,期间聘请社会专业规划设计人员进行设计讲座,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最后各小组进行汇报和答辩,邀请规划公司专业设计人员参与评图和答辩。

3.创建地方特色案例库,完善地方特色课程资源

案例资源是居住区规划设计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在国内外经典案例的基础上,依托新疆真实的规划设计项目,搜集反映地方自然地理气候特点,地域民族及文化特色的不同类型的案例,创建新疆特色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案例库;同时,还应充分利用新疆地域特色,收集图片、影像、视频等其他重要的教学素材,完善具有新疆地方特色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资源。

4.完善考核方式,建立多层次考核体系

改变传统的课程单一考核方式,增加考核的方式与种类,包括平时考勤、调研情况、理论试卷、课程设计图纸等内容,设计图纸的评判采用公开展示评图、作业展评与答辩等模式,在学院醒目位置设置专门的展示区,将学生设计图纸张贴展示,进行师生自评、互评和共评,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得设计成果具有更公平、更公正、更公开的特点;此外,聘请企业的专业设计人员对学生的设计成果以实际工作的角度提出相应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建议,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身设计成果与实际工程的差距,并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际工作中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工作流程及感受。

5.增强院校、校企合作,打造开放式多层次学习交流平台

改变现有的教学虚拟化、闭门造车的现状,与兄弟院校、校外规划设计企业,例如新疆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乌鲁木齐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新疆佳联建筑规划设计院等疆内著名的规划设计机构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互动,互相参观、学习,吸取优点,共同进步;同时与规划设计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基地,为学生毕业实习等搭建平台;学校与企业合作在学院设立联合工作室,使其成为开放办学的一个平台,学生以个体和团队形式参与教师的实际工程项目,强化实践教学与实际项目的结合;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区内外各类规划设计竞赛,重视对学生个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朱丽娟,苏阳.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6):36-37.

[2]杨光杰.城市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规划师,2011,(10):111-114.

[3]赵丽艳,汪殿蓓,李国元.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1,(11):214-215.

篇7

关键词:青海大学 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c)-0135-01

住宅区规划设计是城乡规划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住区规划的基本原理、设计过程与设计方法的同时,培养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城市的整体观念与综合设计能力。使学生对住区规划所涉及的多方社会力量及其社会角色(包括政府、开发商、城市居民、规划设计师)有所了解。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调研与策划能力、自学能力和物质形态规划能力,并建立“社会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性思路。

1 课程改革背景

青海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为四年制本科教育,相比五年制的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理论教学,学生的实践机会较少。为了适应城乡规划学科新时期的发展需求,主动跟踪和适应专业发展趋势,注重建立可持续的人才培养模式。搞好城乡规划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城乡规划人才,成为青海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

2 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1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内容上建立动态的基础理论体系,讲授式的教学方法、问题探索式教学方式与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模式的结合。以“师徒式”授课方式为基础,加大“教”与“学”的互动,通过讨论课、评图课、教师学生的相互点评等多种方式,营造开放式的、多学科交叉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设计创造力;搭建广阔的设计课程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开阔的学术视野,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创造力的空间。(1)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相结合。主讲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辩证地看待和分析传统教学法,恰当适时地运用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效率。对一些设计的技巧、学生思维的训练,结合传统教学方式进行讲述。并使用电子教案及动画,让学生自制设计演示教具,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传统面授与多媒体教学相辅相成,构筑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优化教学效果。(2)理论联系实际,项目实地调研讲授。在教学内容的体系上充分体现内容的关联性,避免“分立”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积极开展在项目实地进行第二课堂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实地考察调研,鼓励学生关注当代的热点问题。(3)互动式教学模式,相互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方案陈述时间,让学生讲述本人的设计思路、设计手法、研究要点等,形成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有效的交流,训练学生的综合表达及交往能力。结合讲课内容提出热点问题,增加课堂讨论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打破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达到了教与学相互促进的目的。(4)扩展学习的知识面,通过专家专题讲座了解住宅区发展的新动态。相关章节聘请校内外的相关领域专业技术人员授课,丰富和拓展课程内容。在住宅区规划设计中请专业策划公司的策划人员对典型案例从策划定位、规划设计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介绍总结其成败的原因,提高学生在实际设计中更好地运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的能力。(5)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模式,优化训练手段。通过课内外的练习、实习、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活动,使学生巩固、丰富和完善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实践能力。第一,案例讲评。根据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性特点,课程中结合大量的案例和相应的调查分析进行。其次开设相关知识专题讲座介绍及讨论最新热点问题,与当今的住宅区规划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案例讲评能够加深学生对住宅区规划设计原理的认识,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最合适地做出反应,学会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第二,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对已建成的住宅区(地段)进行参观调研和居民访谈,分析其使用状况和存在问题,使其掌握更多的住宅区设计的实例及相关经验,拓宽学生的视野。(6)实现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课堂,实现设计过程中的互动式设计。通过向学生介绍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规划设计前期分析和后期辅助决策的相关的技术方法,结合具体的课程实践直接运用到实际项目实习中,同时在虚拟现实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新技术在城市规划中进行前期分析、辅助决策、成果制作等方面的运用,逐步改变城市规划设计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

2.2 课程考核方法实施方案与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重在过程,为让教学组织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实行结构性考核方式,结构性考核实施过程为进行实训项目贯穿在整个教学中。(1)基地考察。通过实地踏勘和资料查询,对基地本身及环境进行分析,了解并体验基地条件、环境影响因素、周边社区的优劣等。(2)项目策划构思。在基地考察分析和项目策划的基础上,归纳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组织居民生活的方式和方法。搜寻市场信息,基于基地本身的资源条件和区位条件确定项目产品定位,确定项目定位、住宅户型、住区整体风格、配套设施、景观特色等,归纳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方法。(3)结构规划。将概念构思落实到对规划要素的整合层次,即结构规划的层面。一方面要对用地、设施、空间和景观等进行综合处理;另一方面还要将不可见的规划因素与物质形态综合协调、有机整合。(4)总体布局。建立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城市整体考虑的观念,对住宅进行选型或设计,对公共建筑进行体量与体形的初步设计,深入设计环境,对各单体的交通组织、空间场地组织、各类绿地进行恰当的设计。(5)形态意象设计。运用空间意向表现手法对全区或局部、主要空间节点进行具体的意象表现与设计。

3 结语

通过青海大学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传统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体系,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赵春容,娟林.新形势下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探讨―― 以居住区规划原理教学改革为例[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9(11):659-661.

篇8

关键词:规划,建筑创作,居住区,制约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许多城市的居住区开发形成了中国居住区规划中新的热点,制约着新的居住模式和理念。

建筑和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环境存在完整的内在联系。每一地区也都越来越需要对他的个性进行保护和发展,把他当作本土价值的一种形式。

一、关于区域的自然环境资源

任何一个居住区都是存在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人类聚居地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合理的土地利用。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每个居住区和城市建设都有各自的特性,当地的气候、植物以及周围的自然景色都会影响此居住区居民的心情和情感。因此,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必须充分针对原始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特点,保护环境,倡导生态设计,以便将美好的自然环境融入小区,实现人类居住和自然的平衡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泛海居住区位于北京东四环外,朝阳公园东,紧邻CBD,基地北侧为GOLF森林公园,区域环境、交通优势显著。而且GOLF森林公园也作为项目规划内容被保留下来。虽然项目地处城市核心区,沉静而稳重的感觉蕴含于环境当中。

占据如此地理、环境、交通优势,泛海国际居住区规划的目标是兴建一个高级的国际化居住区,延续地脉环境,要有一种近乎艺术收藏价值的建筑,达到自然与人的有机交融并以对称的建筑布局和安逸的环境景观为主题进行地段的多功能开发。

二、关于创新设计与规划特色

泛海国际居住区规划以每地块为一区,充分考虑项目的投资和建设条件,并在这些制约条件下寻求最适宜的建筑表现而又有所创新。将豪宅、庄园别墅和酒店、办公及商业、京剧院有秩序的布置在基地内,将极致的便捷、积极的活动与自然相融合,建立北京东区“城市副中心”。总体规划考虑项目位于泛CBD地区,且项目内北区有GOLF森林公园,因此充分利用周边景观资源优势,突出“国际化社区”和创造“城市副中心”的概念。

泛海国际居住区总规划用地面积近2平方公里,从西往东依次为第一、五、六宗地。总建筑面积约为260万平方米 ,规划将基地分成五个部分:

国际高尚居住区――由建筑规模达125万平米的高档国际公寓及相应的生活配套服务设施组成。住宅区居住地块被相对开放的道路网络分为八个相对独立的居住组团,每个组团都雕琢成为私密和半私密空间,其间由绿链连接。这样,不但保证了空间的私密性,还使商务、休闲娱乐、运动、住宅相互各自独立,分区明确。

GOLF森林公园――GOLF森林公园位于泛海国际居住区北侧,占地面积一千多亩。公园内拥有多种大型室外运动休闲、娱乐项目。拟规划建设18洞锦标级高尔夫球场,其中包括相关配套。

国际产业园――建设交通综合体,将城际干线车站与周边地区融为一体,形成一体化空间。同时让高铁和地铁的换乘旅客在内的所有车站的使用者都能融入地区的开发中去。此外,还希望能立体化地复合建设各功能空间,从地上到地下多层立体开发,设计合理的交通流线,让抱着各种目的的人群在工作和休闲在此,使此地成为能供人们交流、休闲、工作生活的地区。

国际商业文化中心――位于居住区的东南,拟规划占地面积19.23公顷,建筑规模约50万平方米。国际商业文化中心包括综合商业服务区、主题国际商业区、国际化特色商业街和多媒体娱乐中心以及星级酒店、酒店式公寓。其中主题多媒体娱乐中心――泛海明珠,包括室内嘉年华大型娱乐中心、多媒体电影院、科幻世界展示区、儿童体验式主题教育活动区,以及餐饮休闲区等。

国际商务花园――商务花园位于居住区西南,占地面积6.67公顷,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其北临体育景观公园、西临百米绿化带和东四环路。建设内容为高档甲级写字楼和高级酒店式服务公寓。

本项目的建筑设计中,我们注重的是场所感。建筑应该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艺术,而是使得原本抽象,无特征的同一均质的“场址” 变成真实、具体的人类行为发生的“场所”。

具体到本案,楼之间的间距多数达到了100米,而不仅仅是满足日照需求。大尺度的空间满足了人之间交流沟通或者散步游玩的需要,同时又通过对比降低了建筑本身带来的硕大感,人在建筑下不再觉得自己体量过于渺小而导致了对建筑的敌视。我们更强调的是阳光感和文化气氛,白色的石材在阳光照耀下所反射的温润的光色和干净的立面更容易给人带来愉悦感。大面积的玻璃带来的是室内采光充足,我们追求的是生活的阳光质量和现代居住条件下的舒适性。

建筑通体采用干挂石材以彰显品质感,大量的石材竖向线条营造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心态,充满朝气的生命力。

人性化的南北通透的板楼,地块南北两侧两户两个单元相拼的板楼,使小区形成相对围合形态,从而形成天然屏障,是一种内敛含蓄的文化特征。建筑呈点式散落在整个社区的大花园,打破全围合的封闭样式,实现每户采光通风观景的均好性,使建筑成为园林的点缀,居住其中的人摆脱巨大建筑体的压抑感,增加了社区的优雅、亲和感,实现人与自然的交互与融合。

泛海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则规划了台地、水面和下沉庭院,供人们散步和锻炼,也吸引社区居民的交流和举行活动。每地块布局均相对独立,又以地块间的道路和景观有机联系在一起。每地块建筑布局都有强烈的对称和秩序感,建筑和景观形成强烈而有机的中轴线,充分表达端庄新古典风范。

三、关于满足社会与市场需求

泛海居住区--“城市副中心”规划把主客观的“制约”因素作为对创作的挑战和激励,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物质环境,还提供一个社会环境。它有恰当的功能,同时使人们停留在这些地点还要有相当的舒适度,包括建筑尺度、外观、触感甚至通过建筑所传达的听觉和嗅觉感受。从城市潮流的引领者角度看,泛海居住区规划以都市为视野,在大尺度城市环境的塑造中,看重城市的空间、材料和细节,塑造城市空间从地理空间、城市多孔性、剖面的城市、纠缠的经验心理的空间、变化的和短暂的、平庸化还是发挥质量的力量、负面能力和景观、城市、建筑的融合等方面来营造了以人为本的,优美时尚的功能完善的新城市板块。

篇9

关键词:幼儿园; 建筑规划; 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某县机关幼儿园拟建设用地呈长方形,地势较为平坦,地块位于交叉路口处,交通较为便利。地块朝向较好,呈南北布局; 用地南北向长为101.5 m,东西向长为165 m; 总用地面积为16666.67 m2。幼儿园规划建筑设计经过多次修改、优化,以其新颖的创意与构思参加了公开竞标,现将其设计思路阐述如下。

1 幼儿园总体规划设计特色

该幼儿园设计立意是:凸显该县拥有6 个镇、以及颇具特点的 “一颗印”民居特色。在规划设计中如何将这些因素与建筑单体有机地融合,是此次规划设计构思的重点、难点。

笔者进行现场踏勘,收集当地资料,了解当地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历史渊源、建筑风格样式等。通过踏勘了解到,该县由 6 个镇所组成,从地图上看,6 个镇的分布较为紧密,以半围合的形式围绕着县城; 该县是一个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的地区,县城内的民居建筑多以 “一颗印”为代表,其特点是建筑四面围合,中间留有一个内天井的形式。

该幼儿园设计思路是: 在建筑单体构思中,可以将该县的 6 个镇组合成一个半围合形状,并结合当地 “一颗印”民居的特点,将2 个要素融入设计中,即将幼儿园的建筑平面外形设计为四面围合的形式,中间留出一个内天井。建筑底层设计成 6 个紧密相连、错落布置的分班教室及寝室,且形成一种阶梯状的半包围格局,象征着该县的 6 个镇。

接下来的设计思路就是围绕幼儿园建筑的特点而展开的。我们经常把孩子喻为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所以此次幼儿园设计立意中要将孩子这一主线贯穿于设计中,可以设计为一双张开的双手捧着一朵带圆形花蕊的鲜花。从建筑总平面上看,带圆形花蕊的多媒体综合楼与 6 个分班教室又形成了该县 “一颗印”的民居特点。

至此,该县机关幼儿园的总体规划设计最终完成,其寓意有二: 一是 6 个阶梯状半围合形的教室象征着隶属该县的 6 个镇紧密相连,互帮互助,共同为该县未来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是从平面形式上看,犹如一双张开的双手,托举着祖国未来的希望,其寓意为 “托起明天的太阳”。详见图 1、2。

2 幼儿园建筑设计特征

在幼儿园建筑设计之初,应对建筑类型进行定位,其设计特色、设计功能均要符合幼儿建筑的特点,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才能满足和符合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要抓住孩子独具的这一特性,在单体构思中,就要摒弃呆板的建筑格局,在建筑平面造型、立面风格、色彩对比上狠下功夫,才能创作出既富于时代气息,又具现代化的幼儿园建筑。

2. 1 建筑与场地的合理布局

幼儿园以多媒体综合楼为布局中心,建筑以南设计为分班活动室及寝室; 中部布置有扇形分班教室以及教师办公用房,并留出内天井; 以北布置为辅助用房。功能分区合理,使用方便。

综合楼为校园主要用房,以教师行政办公为中心,经连廊连接教室、音体室、溜冰室、室内游泳馆、餐厅等功能房间,将几大功能分区紧密结合。校园南区布置有室外分班活动场地、植物观赏园区;校园西区为地块的主入口区域,正对其入口布置为硬地铺装的国旗升旗台,为孩子健身、升旗、游憩等户外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场所; 校园东区布置了一块 200 m 的塑胶跑道运动场以及可以停放 60 个车位的绿化停车带,可供幼儿园教师停放车辆。

幼儿园建筑功能布局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幼儿和教师们日常使用的便利性。因此,在规划设计时,要将地块的功能布局作为重中之重,合理权衡建筑单体与场地周围环境的规划原则及布局主次关系。只有将建筑的空间关系与场地的关系理顺后,才能设计出功能合理、使用便捷、交通流畅的室外大环境。该幼儿园总体规划正是依据上述功能布局的原理,按照主与次、内与外、动与静的原则进行的,力求达到在视觉空间和使用上都能满足幼儿和教师们教学、休息、办公、娱乐的需要。

1) 幼儿园规划设计注重主与次的搭配。所谓 “主”,就是指烘托的对象,即建筑单体; “次”,指衬托建筑的室外植物及配景。规划中,场地以西、以南设计有 2 个出入口,均能让人在进入场地的一瞬间,就能一睹整个建筑的风采。举目四望,郁郁葱葱的绿植及别致的园林小品,使建筑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真正达到了建筑与环境的自然融合。

幼儿园建筑注重动与静的分离。所谓 “动”,是指娱乐、休闲、运动的场所; “静”,是指休息、办公的场所。在此次规划设计中,将 “动”的功能用房与 “静”的功能用房,通过空间位置隔开一定距离,动、静分离,使幼儿园在细微之处亦能体现出人性化的关怀。

幼儿园建筑注重内与外的分离。所谓 “内”,指的是幼儿园建筑以及室外附属环境; “外”,指的是规划场地之外的场景。规划设计中,沿着场地四周红线以内,种植有行道树,既起到了分隔内与外的空间,又在处理手法上通过虚实对比,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效果。

幼儿园规划设计注重顺应地形的走向。通过巧妙的组织,将各个功能区块、道路流线等布置得与地形走向相协调,从而使得校园整体规划和谐、优美、极富层次感 。

2. 2 建筑与景观的有机融合

以主入口、次入口、建筑单体的交叉处为景观主轴,是整个校园景观的核心,同时也是幼儿、教师们放松身心、享受自然的区域。校园内设置有小丘,种植有白三叶草坪、紫荆、木瑾、广玉兰、匐地柏、山茶等,配以石刻、雕塑,与幼儿园建筑前的小广场组合形成了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使人一进校园便能感受到勃勃生机。

3 设计体会与思考

通过这次幼儿园的设计创作,笔者认为,进行幼儿园设计一般可采用 2 个步骤: ① “从立意入手,再调整形式”; ② “从形式入手,再调整功能”。一般而言,整个设计方案要经历任务分析—立意创作—设计构思—细部完善 4 个过程。

“从立意入手,再调整形式”是指要先确立一个大体的设计主题,围绕这一重心,将建筑形体与主题相互呼应; 在形体确定的基础上,再来调整建筑功能,经过反复调整,最终完成整个设计。“从形式入手,再调整功能”是要求设计者对功能布置具有一定的实际经验,首先从建筑空间形态和造型入手,确定一个优秀的空间形体,再将功能填充和组织起来,经过多轮调整之后,使设计变得更加完美。这种形式可极大地发挥空间想象力,也有利于把握建筑形体总造型。

结 术 语

幼儿建筑设计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建筑学问题,更多涉及社会学问题。通过合理的布局设计,一方面可引导儿童适应环境的改变,另一方面让幼儿园真正成为儿童快乐、富有童趣的场所。 该幼儿园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充分展示了 “托起明天的太阳”的创作主题,将活泼、富于特色的建筑形体与地块及室外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个富于盎然生机的幼儿园环境。在规划设计中,将园内的建筑、景观、游戏等不同使用功能的用地,按照主与次、内与外、动与静的原则进行了布局,从而将该县机关幼儿园规划设计成为一个集教学、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地,使活泼、可爱的孩子们能够在其中愉悦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马克·杜德克. 学校与幼儿园建筑设计手册[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 尹青. 建筑设计构思与创意[M].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3] 李丛宾. 突出自然天人合一[J]. 云南建筑,2011( 1) : 44 -46.

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支持下采集、存储、管理、检索和综合分析各种地理空间信息,以多种形式输出数据或图形产品的计算机系统,GIS技术在全球范围的迅速发展及其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是与其对地学信息的处理功能强大而紧密相联的。积极推广和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于提高城市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地理空间数据必须保持其权威性和正确性。数据管理子系统包括图层管理、数据编辑、元数据管理、数据转换与输出、图片多媒体数据维护、系统数据字典维护等功能。

1图层管理

图层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图层增删、图层属性结构编辑,以及对图层的显示、访问属性进行设置等。

2元数据管理

元数据用于描述数据的内容、覆盖范围、质量、管理方式、数据的所有者、数据的提供方式等有关的信息。系统提供元数据的录入、查询、输出等功能。

数据编辑提供相对常用的数据编辑功能,可以满足用户对现有图层进行简单的编辑,如增加或删除图形要素、修改图形参数或属性等。

4数据转换与迁移

数据转换与迁移功能,主要是为解决不同格式空间数据之间的数据转换,实现MAPGIS格式与ArcGIS、MAPInfo等常见格式之间的数据转换。实现不同地理数据库之间的数据迁移。

二、城市规划对信息处理的要求

1类型数据处理的综合性

城市规划与管理涉及地理要素和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多种类型的数据。这些数据在时相上是多相的、结构上是多层次的,性质上又有“空间定位”与“属性”之分,既有以图形为主的矢量数据,又有以遥感图像为源的栅格数据,还有关系型统计数据,并且随着城市社会的发展,数据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更为复杂,这就要求对统计数据与现状图件进行综合分析。

2服务对象的多层次

现今,规划与管理信息的使用对象,不仅有政府主管部门、专业部门和公众的查询需要,还有管理、评价分析和规划预测的不同用户的需求。由于服务对象的多层次性,这对规划设计与管理信息处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时间上的现势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必须加快其更新速度,以适用城市的加速发展。此外,由于弹性规划、滚动规划模式的倡导,规划的制定与修编周期大大缩短。这些变化对规划与管理信息提出了“逐日更新”的要求,以确保信息在时间上的良好现势性。

4空间上的精确性

由于现代规划与规划管理结合的更加紧密,规划设计正从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层层深入、互相衔接,最终必须落实到地上。这在空间上,要求提高规划布局图空间定位的精确性。

5信息管理的规范化、智能化和可视化

从规划编制到规划实施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包括现状的和规划的,而在规划实施后又有了新的现状数据.因而,规划信息管理任务日趋繁重。如何将规划数据规范化,并进行科学的组织与管理是现代城乡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如何与办公自动化实现一体化,并对信息产品进行可视化处理,以便用户简单、明了地进行使用,也将是未来城乡规划信息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

三、城市规划中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1虚拟现实及多媒体网络技术与城市规划

随着虚拟现实及多媒体网络技术使得城市规划中可使用的技术手段更加丰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中,可为规划决策者提供一个全新的技术平台,直观地提供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感觉。通过此种技术,规划师与决策者可以在有准确坐标、时间和对象属性的多维虚拟环境中,回溯城市的发展和变迁,交互观察城市建筑的风貌,审视城市规划布局。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规划中主要用在各种规划方案的比较、构建逼真城市环境、构建时态逼真城市、查询及分析等方面进行使用。由于城市规划信息的多元化及信息量非常庞大,给存储、继承和共享这些信息提出了新的挑战。多媒体网络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并为城市规划的社会化、大众化提供了必要途径。可以通过网络让用户了解规划审批的进展状况及城市规划方案,让用户参与评估,尤其是网络与虚拟现实技术及多媒体的结合,可提供快速、方便、直观的规划方案展示,有利于提高公众参与规划的积极性。

2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规划报批

按照规定,城市规划区内任何建筑项目施工前都必须履行“一书两证”的程序。而目前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造成城市规划业务的急剧膨胀,靠以前的技术手段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城市规划电子报批是一种全新的规划报批模式,它将传统规划报批图件采用的纸介质转变为电子介质,并通过贯彻一套计算机技术规程和管理规程,使电子文件符合一定的规范标准,可以输入计算机处理,这样,规划审批的一部分工作就可以使用计算机来完成,从而实现计算机辅助审批报批图件。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电子报批过程,将给城市规划带来新的气象与变化。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规划审批手段电子化、标准化规划结果、提高设计结果入库速度等。

3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结合

以城市规划为监测对象,基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快速获取与处理城市现状空间信息,采用遥感、地形、总规和分规数据比对和专家判读的方法,实现大范围、可视化、短周期的动态监测效果,为政府宏观决策和依法行政提供科学依据。这种监测是长期的和制度化的,具有定量和客观的特征,能有效地威慑城市违法建设活动,并且监测目标比较广泛,包括建设工程、城市用地、城市水系、城市道路等多个方面。

4嵌入式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规划

嵌入式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移动通讯及无线互联网设备(包括掌上电脑、PDA 和手机等)集成,可快速提供与位置信息相关的信息服务,具有动态性、移动性等特点。

城市规划中有些业务需要快速获取用户环境的各种信息,如为科学管理和利用规划红线资料,详细规划现场踏勘设计,加强城市规划监察,实时机动地对违规建设用地案件进行处理,为这些城市规划部门的重要职能提供现场移动办公的平台等。以规划红线为例,城市规划管理人员主要根据以文字及表格的形式提供信息资料作出决策,但用地单位名、项目名称、地点、面积、国土文号、城规文号、调查情况和建议等,这些抽象的文字资料,难以全面反映红线情况,如红线形状、附近街道、邻近大型机构、现场拆迁状况等,缺乏直观性和可视化,另一方面,规划管理迫切需要一种能够随时随地将红线信息以电子地图、幻灯片、照片、录像等多种媒体方式清晰地表现出来的决策支持系统,使决策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现场办公速度和决策准确度。

采用嵌入式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开发辅助城市规划管理决策的信息子系统,利用它实现城市规划红线设计和管理的现代化,真正提高红线规划决策的科学性,更好地建立与完善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结束语

地理信息和地理信息技术为研究解决城市(区域)的空间问题提供了工具支持;借助地理信息和地理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并尝试提供解决方案;地理信息和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参与者之间相互了解,共享信息和知识,形成共识和共同行动。

参考文献

[1]樊惠萍;毛海亚;陈韵.地理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领域的应用现状[J].地理空间信息.2012(04)

[2]黄新奎;周忠玲.浅论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技术应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