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专业的主要课程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设计专业的主要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业设计专业的主要课程

篇1

摘要:为了符合创新型社会发展和国际工程认证要求,本文在制药工程专业的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改革中提出了基于自主、合作、探索型设计模式的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实践方案,并将方案实施过程的体会进行阐述,得出结论,该方案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制药工程;天然药物;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135-02

党的十报告将“创新”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并指出“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1]。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指出[2],工程专业制订的毕业要求应完全覆盖规定的12点内容,其中“个人与团队”中要求,学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以及负责人的角色;“终身学习”中也明确指出,学生要“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中心,沿用刻板、“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远远不能适应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大环境的需求[3],也无法达成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

天然药物化学是以有机化学、药用植物学、分析化学等为基础,与药理学、工业药剂学、药物化学、制药分离工程等课程紧密联系[4],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该课程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研究天然药物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天然产物中具有生物活性物质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等知识,熟悉天然药物开发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本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天然药物化学的理论教学安排学时较少,没有开设实验课程,实践能力的锻炼通过天然药物化学的实训课程来完成。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保证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质量,为学生后续的专业知识学习打下良好基础,适应新形式社会需求以及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对于课程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提出了“基于自主、合作、探索型实验设计模式的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实践方案”(见图1)。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安排课程实验研究内容供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践。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查找资料、阅读文献以及小组讨论等方式设计出合理的、可行的实验方案,并对方案实践并分享实验过程。学生通过课程改革后,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显著增强,并能较好发挥团队作用,开展“科研”工作。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许多体会,在此进行了总结和探讨。

一、精制分组,分工明确,避免以“逸”代“劳”

基于自主、合作、探索型设计模式的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实践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的学生分组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对课程认识度以及感兴趣的程度有较大的差异,这对实施方案的成效影响很大。课程教师需要通过讲授课程中学生的课堂表现,问答互动,作业质量,课程测试等环节,观察学生对课程反应。在方案实施分组的过程中,老师应将对课程有浓厚兴趣,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的较强的学生分派在各小组中充当骨干力量,带动成绩较差、兴趣不大的学生的积极性,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学生的分工。一般来说,小组以4―5人为宜。教师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充当“导演”角色,需要告知小组组长,活动实施过程当中应有明确的分工,如必须确定文献资料的整理,PPT的制作和汇报,实验方案讨论的记录等工作的完成人,避免有的学生以“逸”代“劳”,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二、精心选题

天然药物化学章节很多,化学成分类型多样,老师要精选出每个章节中具有代表性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进行命题。糖苷类化合物中可以选择如“天麻中天麻苷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红景天中红景天苷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等;苯丙素类成分可以选择如“当归中阿魏酸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金银花中绿原酸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等;木脂素类化合物可以选择“五味子中五味子甲素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厚朴中厚朴酚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黄酮类成分可以选择“葛根中葛根素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陈皮中橙皮苷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黄芩中黄芩苷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等等。每个章节精选出1―2个项目供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通过实践后通过PPT汇报分享,选题的全面性可以使学生对天然药物化学中各论章节都能有所收获,学生能更为全面地掌握天然药物化学的相关知识。

三、建立合理评价方式

合理评价制度是课程教学实践的关键环节。课程成绩是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的主要推动力,也是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参数,成绩评价制度的公平性至关重要。在基于自主、合作、探索型实验设计模式的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对学生的个人实验设计环节,方案实施过程,实践小结等三个重要环节都有明确的评分标准,如实验设计环节中,设计报告的标准格式,参考文献数量及格式,方案合理性,可行性分析等都有明确分值,学生可对照这些标准设计出较为规范、可行性较强的科研实验设计方案。学生完成自己的实践项目之后,任课老师和助教进行打分。与此同时,学生组长也对组员的表现进行评分,综合以上的分数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学生在活动后的感言中写道,“我们成绩的点滴汇聚,让我明白了科研需要积累,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因此,合理的评价制度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

总之,在创新型社会与工程教育认证的新形势下,制药工程专业的天然药物化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人与团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更需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结合新的教学活动,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经实践证明,基于自主、合作、探索型设计模式的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实践对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葛建平.协同创新: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引擎”[J].教育与职业,2016,(11):5-6.

[2]顾晓薇,王青,邱景平,等.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认识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4(14):24-26.

篇2

Abstract: At present, industrial design students come from a broad scope in China, a large part of the students come from art candidates, who lack of knowledge on culture and engineering knowledge. Many universities have set up the appropriate engineering cours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on course content, depth of knowledge, practices and metho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ccording to many problems.

关键词: 艺术类;工业设计;工程基础;教学

Key words: arts;industrial design;engineering fundamentals;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0-0206-01

0引言

工业设计专业是介于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目前我国的绝大部分本科高校都开设了此专业。工业设计教育的招生范围越来越广泛,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艺术类考生中招生的,文化课较为薄弱和工程类知识比较缺乏,而工程技术类知识又是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当前企业认为是工业设计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1]因此,现在所有工业设计专业都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是工程类课程具体怎么教授,学生需要掌握到何种程度很值得我们探讨。

1工程技术知识在工业设计中的作用

国际工业设计理事会(ICSID)对工业设计所下的定义中就把“材料、构造、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归为工业设计的范畴。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工程技术知识在工业设计中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传统的工业产品逐步被高新技术产品所取代,先进的生产技术、制造技术(CAD、CAM)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们必须熟悉常用的工程材料,掌握典型的成型方法,了解与现代设计有关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及发展趋势。[2]但是,工业设计专业培养的是工业设计师,虽然需要一定宽度的工程技术知识,但是又不需要达到机械专业的深度。

2现状

很多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虽然知道工程技术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课程教授中,教师往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内容往枯燥无味,对擅长形象思维的艺术生来说,对工程技术类知识素来就有抵触感,势必从一开始就陷入畏难情绪,学生也因此丧失了信心,造成此类课程的开设形同虚设。

3如何解决问题

通过多年的工程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以下几种方式值得探讨:

3.1 整合相关课程工程技术所涉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几乎覆盖人类技术文明的所有领域。全部纳入工业设计的基础课程没有必要,我们应该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有目的地加以取舍。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指导分委员会的高等学校工业设计本科专业规范( 讨论稿) ,将工业设计专业的知识领域分为设计学、工程学、艺术学、心理学及人文社会学五大类,其中工程学所包含人机工程学 、机械设计、工程图学、材料工艺学、生态学等。若是将这些课程全部开出的话,总学时是有限的,导致大部分学校的工程技术类课程学时都被缩减到最低水平。因此,将这些课程整合成尽量少的课程(如工业设计工程基础)是非常必要的。

3.2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深度工业设计专业的的工程类课程一般是聘请外专业的老师来主讲,这也是大部分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样就会出现两种结果:第一,外专业教师不易理解本专业的需要,不能够很好地把握课程的深广度和使课程内容结合专业实际;第二,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贯通衔接也难免出现问题。

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可以培养本专业的师资队伍,主要以本专业教师授课为主,或者对本专业有一定理解的教师授课为主。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做到:在保证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突出工业设计专业的实用性,可以适当删减主要是适合工程程技术专业的纯理论研究性的教学内容。

另外,多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利用多媒体给学生看一些实际的案例,让学生对机械知识的原理应用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便于理解,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在讲《产品造型材料与工艺》课程时,删减了材料物化性能形成机理等深层次研究性内容,把重点放在了加强对典型材料在设计中如何选择应用上和质感设计、材料表面处理工艺以及典型材料的加工工艺上。

3.3 注重实践教学工程技术类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单纯依靠推理课堂教授的方法,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在讲产品造型材料时,针对常见的造型材料,笔者就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建材市场和陶瓷厂以及塑料厂等,实地讲解,让学生实地认识和感受这些材料,比在教室里面讲效果要好很多倍。在讲工业设计工程基础时,带领学生去机械设计模型陈列室参观,使学生对机械传动机构不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而是能够实实在在地去感受和操作。

因此,以实践为主,辅以理论教学,调整工业设计工程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切人点是行之有效的。在学生完善自己的设计过程中去了解学习他们平时排斥或歧视的实践基础课程,在主观上提高学生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

4结束语

通过工程类课程教学的改革,我们达到了基本的教学目标。首先使艺术类学生意识到了工程技术类课程的重要性;其次,通过由浅入深的教学设计,由以前的理论+案例的方式变成了案例分析中融入理论教学+课题实践,使学生对此类课程由排斥情绪转变成了有兴趣,让学生觉得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成就感。当然,怎么才能更好的将此类课程融入到工业设计的课程体系中,使此类课程的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1]王学义.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No13:105.

篇3

引言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的时代。随着本科招生力度的逐年加大,本科生的整体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整体质量呈现下滑趋势,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这就对高等教育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一些民办院校,由于其办学历史短,招生质量参差不齐,师资力量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如何寻找一套合适的培养模式显得更为重要。

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民办院校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工业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个非常强调应用性的专业,学生毕业以后能不能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出相应的好的产品是衡量学校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工业设计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工业设计专业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目前大多数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还是延续传统专业的培养模式,即先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然后逐步深入学习基础专业知识,最后学习专业知识。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先学习理论知识,再布置课堂作业,最后以课程考试或者课程设计的方式来检验教学成果,在课堂内容当中虽然有一定的实验项目,但大都以单纯的验证性实验为主,用以验证理论知识,并没有很好的与实际设计项目和设计课题相集合,对于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的提高作用不是特别明显,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1.课堂教学目的性不明确

理论知识的学部分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于民办学校来讲,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录取标准相对公办院校偏低,学生整体的学习积极性偏低,再按传统的授课模式来讲课,势必造型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课,睡觉、玩手机等现象的产生,最终影响课程的最终教学效果。在前期的学习过程中如果不去思考理论知识的具体运用环境,机械的接受知识,不去分析、消化,在整个课程体系学习结束之后要做课程作业的时候,很有可能就发现不知道如何将所学到的知识用到设计当中。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学习的目的性不强,学生在接受专业理论知识的时候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学习这些理论知识对于设计活动有什么作用,如何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丰富设计,产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与“应用型”本科的培养初衷相

背离。

2.课程之间的交叉不足

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每一门课程关注和解决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的问题,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各门课程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整体设计能力。工业设计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其课程内容包括美学、社会学、心理学、消费行为学、工程学、工艺学、材料学等学科内容,横跨艺术与科学,课程之间的跨度较大,工业设计专业由于发展的时间较短,一部分教师并不是工业设计专业科班出身,对工业设计设计专业整体了解不足,在讲授一些基础专业课的时候不能很好的把握课程之间的交叉关系,容易将各门课程分割肢解设计的主体,学生需要学完大部分的课程并且要花费相当的精力弥补各门课程之间的裂痕,才能从总体上把握设计的综合性。

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改革

目前国内工业设计主要服务的领域集中在消费分析和产品市场定位;产品工业设计;产品结构、工艺设计等三个主要的方面,这体现出了目前我国的经济对设计的需求水平,也是我们目前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和优化的依据之一。

应用型本科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我们提出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制定应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为最根本前提,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课程体系的设置都是先分门别类地学习和研究各门课程,每门课程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和目标,然后再通过课程设计等实践将之综合,这样的设置方式缺少对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的锻炼,即使有一定比例的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学生真正做的完整的设计也不多,不利于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提升,在应用型本科的背景下,必须对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和优化。

工业设计专业的全部课程主要包括基础形态研究类课程、设计理论类课程、设计表现类课程、人文及商业类课程、设计边缘类课程、与产品生产相关的工程类课程和实习实践类课程等七个主要部分,概括起来可以分为“怎么做设计”和“怎么做好设计”两大类。针对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理念,我们对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篇4

关键词:高职工业设计;实训课程体系;构建

1.前言

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表示大学应届毕业生实践能力很低。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迈入社会初期,在企业中不能够尽快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动手能力弱,做出的设计没有实用性价值。甚至有些学生只会画出简单的草图,连最基本的将草图理念转变为实物模型、三维电子模型的能力都不具备[1]。各种社会回馈的信息引起了高校的高度重视,并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改善,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建立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2.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实训课程的介绍

高职工业设计实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设计人才,根据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特点和人才规格的标准改善教育体系。该系统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门课程的相互渗透、影响,因此可以将此分为实习教育和实训教育两个方面的学习:

2.1实习教育

实习教育包括社会自己专业岗位的实践、生产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根据实习教育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自身的职业素养。学生可以在实习中了解自己相对应专业的知识,在从事自己工作的同时掌握好职位的分工流程、设计流程、工艺流程等专业知识。

2.2实训教育

实训教育是对于学生专业基础技能、工程化基础技能和综合的设计技能的加强和巩固,实训教育是整个高职教育的中心内容,贯穿于学生的教育过程之间,学校在课时的安排上实训教育应该占有一定的比例。

3.工业设计课程的构建

3.1工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3.1.1要与职业教育相对应

实训课程的设置要满足专业岗位能力需求,以人才规格和专业培养目标为起点,主要针对工业设计专业而言,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要求具有明显的职业教学特点。因此,工业设计课程的设置要建立在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结构分析的前提之下[2]。

3.1.2要以培养专业技术的运用能力为首要目标

高职教育意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简单的理论教育和基本学科的普通高等教育,例如在工业设计教育上,要重点培养学生将现有的科学技术在进行工业设计制作后转变为具备一定功能的科学技术,使它成为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工业产品。这必须要求学生具有鲜明的技术能力,因此在工业设计课程的设置中必须要将专业技能和技术运用能力结合起来,重点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

3.1.3实用性

实训课程的设置要与社会贴近,在相仿的环境中学习对于我们在日后适应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分析企业在工业设计这一方面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需要怎样的技术支持。在设置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不会那么被动。

3.1.4质量监督控制

传统的质量监控主要是对在实践教学质量中各种的影响因素开展全面的管理,侧重于使用行政管理的方式。监控的内容为检查教学大纲、专业教育计划、课程规范等文件,经过定期的考察、诊断、奖惩等手段来达到质量监控的目标。传统的质量监控方法很可能流于形式,工业设计专业有着很强的创新性,大多数课程的评价标准有着很强的主观意识,不适合使用传统的监控方法。我们应该采用较为柔性化的监控方法,例如将监控系统有机的结合在课程体系中利用综合设计课程来监控主题设计课程,以设计课程来监督控制基础课程。

3.2工业设计课程的结构

3.2.1课程构建的首要环节

培养最基础的设计概念和基础的设计表达能力,详细的课程有:包含CAD、Photoshop的计算机辅助设计,重点的产品速写课程,基础的课程有着工业设计的概论、色彩、素描。经过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于一些简单产品的设计能力,能够掌握二维软件的草图绘制和提高手绘草图的能力。

3.1.2课程构建的次要环节

培养对产品造型设计的技能,详细的课程有:重点课程快题设计、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Rhino&3Dmax、产品效果图设计、机械制造技术、接卸结构设计实训,通过该环节的课程学习能提高学生对一般产品的设计能力,学生能够掌握三维软件绘制效果图、利用自己所学的课堂知识推测设计思路的技能。

3.1.3课程构建的最后环节

目的是培养将设计理念工程化、现实化,提高自己综合设计的能力。主要的课程为:产品设计程序法、综合设计实训、PRO-E建模软件、CI设计、产品快速成型的工艺设计和程序设计等。通过该环节的学习学生对工业产品的外观设计和制造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并且能够利用计算机等设备将自己的设计理念转变为实物模型,在产品设计到样机制造、外观包装、产品宣传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具备的综合设计能力[3]。

4.结束语

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在社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教师应该与市场和企业紧密的结合,获得最新的知识理论和丰富的实际经验。努力收集本专业的最新设计理念和资讯,从而保障在实训教学中的实际效益。

(作者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谢强,蔡华立.浅谈工业设计专业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9(02):178-179.

篇5

多元化的内驱力在中国高校工业设计教学中至关重要。工业设计专业多元内驱力研究的目的是强化学习内驱力,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工业设计教学实效和多元化的内驱力相统一。通过对国内外多元内驱力教学的研究分析,将多元化的内驱力和工业设计教学有机结合,而不是局限于其中一个方面,确保多元内驱力在工业设计教学的良好作用,贯彻落实多元化内驱力的工业设计教学新理念,实现多元内驱力在工业设计教学中的可持续化。

关键词:

工业设计 多元 内驱力 激发机制

作为一门实践性、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工业设计已成为21世纪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随着国家对工业设计的重视,以及政府政策的扶持与沿海的地域优势,为工业设计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工业设计教学从改革开放至今已经迈过了30年,在这30年当中取得过一系列的成绩,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和困惑。在新的教育时期,多元化的内驱力在工业设计教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在教学中的创新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应该具备创新性与应用性,高校如何利用多元内驱力,培养具备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工业设计人才已成为重要的课题。

一、工业设计多元内驱力教学创新研究的必要性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工业设计专业已经成为新兴的热门专业,各个院校纷纷开设工业设计专业。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使中国由“制造”走向“创造”的关键,会极大地提升“中国制造”的世界形象,推动中国制造企业的自主创造力和产业竞争力,加快中国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型。传统的工业设计教学往往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工业设计多元内驱力教学创新研究势在必行。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设计不再局限于一种特定的形态载体,而更侧重于整体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结构创新。工业设计是一个知识体系多元化的专业,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的产品创新思维,这需要通过设计创意课程来实现,如创新概念设计、产品语义设计、产品设计前沿等课程;二是工业设计的基础能力,需要工业设计基础课程来实现,如工业造型设计手绘表现技法、二维设计表现、三维设计表现等课程,这些是学生表现自己设计思维以及交流的媒介和途径;三是通过产品设计与开发,产品设计、交通工具设计等专业设计课程来实现的设计实践能力;四是通过工业设计设计史,工业设计概论、产品设计分析等课程来实现产品设计表达能力。面对多元化的课程内容,多元化内驱力的教学研究在创新教学实践发展、优化教学知识体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三)提升国家战略的必要性

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加大了对工业设计专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将工业设计放在国家战略的重要位置,国家和企业加强了对工业设计专业的认识,增强工业设计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从而形成重视工业设计、重视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和重视工业设计教学的良性循环。工业设计教学的创新在整个国家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分析

(一)内驱力概念的涵义

“内驱力”一词是由美国心里作家伍德沃思于1918年首先提出,其表示激起行为机制的原动力。伍德沃思指出;人的内驱力可分为第一内驱力和第二内驱力两大类。第一内驱力是指由饥饿等生理需要而产生的内驱力,又称基本的内驱力;第二内驱力是指后天形成的社会性需要所诱发的内驱力,又称高级的或社会的内驱力。

(二)内驱力层次的理论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个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层次。在工业设计教学的内驱力中,主要是尊重的需要,其中内部尊重更为重要,是指学生希望在各种不同学习环境中充满信心,有能力胜任设计任务,并且能独立自主。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在工业设计教学中,主要是指学生希望受到别人的信赖和高度的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哈佛大学教授、社会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认为,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有三种重要的动机或需要:成就需要、争取成功和希望做得最好。这三种个人需求会使学生强烈渴望将事情做得更加完美,获得更大的学习成果。

(三)工业设计多元内驱力的教学应用研究

1.内驱力的心理反馈研究

研究表明:人在自己的潜意识里,都喜欢不断地做开心的事情。在工业设计教学中,教育学者主张通过心理反馈机制来设计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内驱力作为教育的目标,把教师的教学要求逐渐变成专业学生的自觉行为,达到不教而教的高境界。

2.内驱力的诱发机制研究

国内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还从教师能力的提升和学生内心的诱发机制进行了研究: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运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对老师的敬佩心理;奖励机制使学生不断地去探索设计,进而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一种自觉的学习内驱力,从而激发并维持学习行为的进行,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3.内驱力的教学实践研究

在工业设计教学中,大多数院校在对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问题上,都考虑到教学的实用性问题,并且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工业设计人才的多元内驱力没有被激活,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仍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设计思维比较被动,不主动关注最新设计动态和设计前沿知识,其结果就是学生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表现出了对专业知识的匮乏,无法胜任将来的设计工作,无法将技能和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缺少实践内能力。

三、工业设计专业多元内驱力教学策略

国内外关于内驱力的教学理论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但在实际教学中产生了可行性不高、无法将内驱力理论与工业设计教学有机结合,停留在表面的教学研究。多元化内驱力的教学突破传统教学,实行有效的创新教学模式,确立工业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构建多元内驱力的工业设计专业创新教学模式,将多元化的内驱力和工业设计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基础水平实行分级教学、兴趣教学,使每个学生既能学习到理论知识,又能学习到实践技能,确保多元内驱力在工业设计教学的良好作用,实现工业设计教学实效和多元化的内驱力相统一。

(一)以国际大奖激励机制为突破,激发学生学习潜力质

内驱力相关理论研究分析指出:兴趣是有效学习的前提,学生对工业设计专业的兴趣程度是有效学习的关键,取得荣誉的尊重是激发学生学习潜力质的重要方法,通过共同的价值观来赢得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的普遍认同。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工业专业学生在2013全球红点至尊大奖(Best of the Best全球仅49组)、2014德国红点工业设计概念奖、2014全球lF产品设计概念奖(列入全球lF精选产品设计作品中)、2015德国红点工业设计概念奖等国际顶级大奖获得荣誉,这些设计作品已成为全球工业设计界学习的典范,学生参加实践项目和比赛的热情与日俱增。事实表明,大奖激励机制与学生潜力质关系,其中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价值观;学生对学习目的、意义、作用的认识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内驱力的关系,价值观对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关系,通过这些要素,基于教学的研究基础和实践基础,建立合适的教学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二)以实践基地协同教学为平台,提升学生实践创新力

科学的教学方案与合理的实践环境有效协同,是激活工业设计人才实践内驱力,培养工业设计人才实践能力的必要途径。在多元化内驱力的教学中,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深化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促进工作室、产学研中心、校外实践基地与校内教学的联动衔接,让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真正具备实践创新的能力。通过对学生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三方面内驱力的实际调研,明确学生个体指向实践学习的行为:一是培养和激发内驱力,把所学知识有效运用到工业设计中;二是利用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对工业设计产生兴趣,并能做到学以致用;三是通过自学,解决工业设计中的困难,提升学习兴趣和实践创新能力。

(三)以灵活开放的课堂教学为重点,改进工业设计教学方法

工业设计教学的技巧就在于抓住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上进心,将这种心理学知识反馈到教学上就是学习的内驱力。工业设计课程的教学是一个主动交流、富有个性和跨界发展的过程,改变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多元化:一是为学生搭建设计实践的平台,使教与学互动起来,激发学生设计的主动思维,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对工业设计实践的主动性;二是建立多元化、灵活性的课堂教学,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将工业设计涉及到的各方面的内容进行整体分析,尤其是在采用多层次的教学上;三是从专业的角度对教学出现的问题给出合理化建议;针对上述对策,在教学过程中改进方式方法。

(四)以合理多重的评价体系为关键,促进教学内驱力的良性循环

多重评价体系的研究是工业设计多元内驱力教学研究的关键。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尽相同,采取传统的分数评价机制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学习考核评价改革中,采用设计知识考核、设计技能考核和综合素质考核相结合,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提高教学的内驱力。成绩评定除产品设计、设计态度等作为基本依据外,将学生的设计视野的开阔程度、设计思维的表达能力、设计管理和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也作为评定学生工业设计课程成绩的重要指标,促进工业设计教学内驱力的良性循环。

(五)以提升教师跨界内驱力为核心,加强教师能力向多元化转型

工业设计是综合性、多元化的能力教学,其知识体系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逐渐增大,知识结构越来越复杂,与其他专业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和特殊性。工业设计教学顺应时代的发展,不应该局限在过去的形态模仿设计层面,而是要培养具有跨界知识和思维的创新型人才。工业设计专业的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表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应提高学生的管控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分析解读能力,此外更应具备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工业设计教师应具备多元化的能力。基于工业设计专业知识结构的复杂性,教师拓展与其他学科知识跨界的整合能力,调动教师多元学习内驱力,引导教师形成“多角度”的设计知识,加强工业设计教师能力向多元化转型。

四、多元内驱力教学的成果体系

通过多元内驱力教学策略,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及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创新工业设计教学模式,提高工业设计师生的综合能力。

(一)学生多元内驱力的学习实践体系

构建多元内驱力的学习体系,让学生去发现并挖掘自身的设计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以多元化的内驱力促进学生对知识汲取和创新,实现教学目的,形成完善的学生学习体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灵活性和学习的积极I生_显著提高;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多元内驱力的方法实践体系

通过多元内驱力的教学,完善教学设计和专业课程系统化,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核心,加强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针对多元化的教学设计完善教学策略,拓展学生的多元化的能力,更多地掌握书本以外的技术经验,构建工业设计多元化内驱力的教学方法体系,将教学方法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三)教师多元内驱力的发展实践体系

针对教师文化知识构架的多元化,打造跨界多元化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开放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搭建教师的社会实践平台,广泛参与社会服务和跨界教学,教师的发展呈多元化的态势,跨界的需求及知识体系明显改善。

篇6

关 键 词 :工业设计 建筑学 教育模式 专业分工

工业设计代表着工业技术的进步。近几年,我国的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发展迅速,许多高等院校相继开办了这个专业,据教育部2004年统计的数字显示,已开办工业设计专业的高校达219所,这无疑对我国的工业化发展是件好事。但与此同时也显露出一些问题,如在培养人才类型和主干课程设置等问题上还需要认真的分析和思考。本文认为工业设计专业大学教育应该参考建筑学中的专业教育模式,根据不同技术类型分出子专业(如土木工程、建筑设计等),明确培养不同专业人才的目标。

一、工业设计应该突出专业特色

我国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开始于艺术类院校,课程设置基本参照国外传统工业设计教育模式,并由美术或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师任教,主要讲授艺术设计技法和模型制作课程(实践类课程)。当初,有多数人认为,工业设计与艺术之间的区别只是实用美术与美术之间的区别,所以在大部分院校,尤其是文科类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计划中,安排的课程基本是以艺术造型为主。后来,随着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的深入,人们开始认识到工业设计是一门综合多种学科知识的新专业。为此,1998年我国教育部按照学科分类将工业设计专业归属于机械工程和艺术学,主修课程包括:力学、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造型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要求学生毕业时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及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但是,我们从实际教学中发现,这种在同一专业中兼学文、理科课程的教育模式,并不适合培养那种高级“专门”人才。主要原因是,由于机械工程与艺术学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专业,一个属工科类,另一个属文科类,所以它们的思维方式及学习方法也有所不同。例如,从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作品展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地见到,来自不同类型院校的作品,无论是在造型方面还是功能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参见图片)。这一点也可以说明,工科院校学生更多的是理性和逻辑思维;而艺术院校学生更善于感性和形象思维,一个是应用了物理学、数学推理的方法,而另一个是灵感、热情多于推理。当然,理想的设计师应该具有以上两种能力,但是这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本科生在校学习年限均为4年,需要修完40多门课程(包括公共课在内),平均每门专业课约45学时,另外还有40周以上的实践类课程。如果这期间再增加新的相关课程,必定会影响到课时量的分配,造成一些课程的课时量减少,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深入理解课程的实质。特别是学习专业技能方面的课程,更需要一定的课时量来掌握,否则就会影响学习质量和教学水平。正所谓“欲速则不达”,现在已经有人认为,工业设计专业毕业出来的学生,既不像艺术家,又不像工程师。

所以,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应该考虑在工业设计专业里分设技术类型和艺术类型的专业,按照不同类型进行专业分工,明确不同专业的教育方向、学习目的和培养目标,制订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教学计划。一部分学生以学习功能、材料、构造、工艺、安全、效率等课程为重点,另一部分学生以学习视觉效果、使用形式、市场效益、人机界面等课程为重点。其教育模式就如同建筑学中的土木工程和建筑设计,它们属于同一个学科,但又具有各自的学习目的和培养目标,各专业又可以互相影响、互相联系,使艺术与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体,并非是技术加艺术的组合体”)。以下我们从建筑学发展的进步过程,分析艺术与技术在设计中的合作与分工,可供工业设计专业教育比较、借鉴。

二、建筑学中的专业分工

在欧洲,将建筑隶属于“绘画艺术”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特点,当时的建筑师与工程师没有明确的职业区分。“人们不会对委托建筑师去设计桥梁是否适当产生怀疑,那只不过是砌筑拱券或石头切割法的扩展而已。”一直到1747年,在巴黎桥梁公路学校才将土木工程建立成独立专业,从此,建筑师与工程师的各自职责有了明确的分工。一学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工程科学从此开始。可是到了19世纪中叶,法国的建筑专业又被归入了美术学院,而且教学方面不能完全独立,使一些年轻建筑师的学习被引入歧途,他们基本放弃了规划和对结构的研究(而这是建筑艺术的本质),将主要精力致力于设计丰富的建筑立面和大量的豪华装饰。“他们相信建筑的主要目的就是漂亮和绘画式的体积组合,是由装饰组件构成”(这一点与我国早期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所追求的目的一样)。据说当时巴黎美术学院只重视房屋装饰而忽视房屋构造的教学已经出了名。彼得柯林斯(法)认为:“美术学院将建筑仅仅看作感人的、似画的作品和大量装饰性的东西是危险的,这种习惯将使他们趋向于成为艺术家而不是建筑师了。”1850年,建筑教育家隆德勒(法)建议在学校里不再只设一种只会谈论装饰的教授,而应该有讲授规划和结构的教授,包括竞赛与评奖,也要依次强调三者的关系。而后,随着建筑科学的细分,陆续出现了如建筑规划、土木结构、建筑设计等专业。

与欧洲相比,美国的建筑学教育则忽视了建筑师,而过分强调工程师的作用,原因有多方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来自于工业技术的进步。如1854年,炼铁除碳技术的提高,造出了足够尺寸的熟铁大梁,随后,钢的出现使金属结构又有了更大的进步,相继建造了全部采用钢铁结构的桥梁与建筑物。如南达科他州的格拉斯哥铁桥(美),“水晶宫”(英),埃菲尔铁塔(法)等。19世纪90年代初,钢和混凝土框架的商品化应用,更加使美国人相信技术在建筑中的主导作用,也因此而忽略了建筑的传统形式即建筑的艺术形式。蒙哥马利·斯克勒(美)不得不承认:“设计不错的城市桥梁只有在法国才可以找到,原因应归功于公路桥梁系里设有建筑学教授的职位。”的确,建筑作为一门科学,不仅要依靠工程师来考虑结构部件的形式和方法,还要依靠建筑师在其实用结构的基础上增加艺术表现的成分,建筑才会更加完美。

三、培养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

工业产品设计同样需要工程师负责功能和构造,设计师负责造型及视觉效果,同样有材料与结构的分析与计算,有丰富想象力的形态构成。“它们的基本目标同样是实用,是追求现代意识与现代科学的一致性。”因此,笔者认为,工业设计专业应该参照建筑学专业的教育模式,在一个专业里设置不同研究方向的专业,如艺术造型学、制造工艺学或材料构造学(拟订名称)。不同的专业方向有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有各自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及其有效课时量,这样才能显示出专业的特色。事实上,随着科学的进步,工业产品中的技术含量会越来越高,涉及的方面会越来越广,专业分工也越来越细。例如“机电专业”的前身就是由机械、电子两门技术组合而成的新型专业。又如,人机工学这门课程,在一些学校已经作为一门单独的专业。目前,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在我国文、理科院校都有开设,既然如此,就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如学生生源、师资结构、学术氛围及环境条件的不同,去培养两种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一个培养工程类的设计师,而另一个培养造型类的设计师,它们又统属一个专业。

当然,工业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是两种不同的专业,各自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和培养目标,何况产品与建筑相比,无论是制造或使用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我们在此只是从专业教学发展的角度,对建筑专业的教育模式进行分析,就如同“包豪斯”时期那种将建筑师与工程师在完成项目时,彼此专业上的合作模式带入到产品设计中一样,借以研究有关如何提高我国工业设计专业教育水平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

[1]彼得·柯林斯. 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10月,第213页

篇7

关键词:工业设计 工科院校 教学改革 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136-02

人们在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同时,对身边的工业产品人性化、科学化及可靠性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这直接导致了对全方位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量激增,也是各大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动力源泉,各大高校的工业设计教师也都在积极思考工业设计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目前,全国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模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偏向于文科的艺术类工业设计培养模式,另一种是偏向工科的理工类工业设计培养模式。理工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但思维往往过于程序化,并且入学前没有一定的绘画功底,造型能力和对色彩的感觉相对较弱。因此,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社会迫切需要一批满足群众需求的全方位工业设计人才。

1 我国工科院校工业设计教育现状及问题剖析

1.1 学生绘画基础较弱,造型能力欠缺

理工科学生在入学前没有经过绘画基础的训练,造型能力较弱,然而一些绘画基础类课程往往只在大一开设,课程种类少,学时短,对理工类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还远远不够,这就造成了学生后期接触手绘类课程时较为吃力,自身的绘画基础不足以将想法完美地表现出来。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是经过长年累月的训练逐步提高的,所以工科院校只在短期开设一部分艺术类课程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工科院校工业设计学生缺乏造型能力和绘画基础较弱已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不仅仅体现在对设计内容的手绘表现能力方面,还体现在对设计作品造型、配色、最终效果图的表现以及展板的版式设计等方面。

1.2 教学方式方法的陈旧滞后

工业设计学科在我国起步较晚,工业设计作为一门专业进入高校也不过30年的时间,近10年在国内各大高校才有所普及。绝大部分高校在建设工业设计专业初期,往往一味地掉入提升师资力量、设备水平、和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圈子中,极少将精力放在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的研究上,多数照搬照抄其他高校或本校其他相近专业的教学模式,造成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人才培养缺乏特色,服务面模糊。再者,由于工科院校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过于程序化、机械化,其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依旧是延续老师讲,学生听,试卷考试的培养模式,在课堂上一味灌输知识点,缺乏对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启发以及对学生实践和研究能力的培养。

此外,教材建设的和相关理论支持的不足也导致了我国工科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方法陈旧滞后,很多近几年刚刚被研究出来的先进技术和设计方法等仅仅是在企业应用,无法直接进入课堂教学中,这直接导致学生与社会、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1.3 课程之间缺乏交叉渗透

我国几乎所有的工科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设置都是由设计类课程、艺术类课程和机械工程类课程所构成的。机械工程类课程任课教师多为机械专业教师,艺术类课程多由艺术学院的教师教授,机械类教师和艺术类教师在教授方法上往往有很大区别,前者多采用传统机械类教学模式,偏向于理性教学,后者多采用传统美术类教学方法,偏向于感性教学。两种类型的教师也都是术业有专攻,只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只负责自己研究的某一领域,很少进行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导致了学生所接收的知识点被划分为两个模块,感觉自己好像在学习两门不同的专业。而设计类课程往往被安排到大三及以后,方向多、涉猎广,而课时不足,学生的学习很难深入下去。这种课程设置直接导致了学生向两个方向发展,一种是倾向于机械设计领域,另一种则是倾向于艺术设计领域,很少有学生能够将他们学到的机械类知识和艺术类知识完美的融合到一起。

2 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协同创新教学改革思路

2.1 明确培养目标

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建设应着眼于社会市场需求,合格的工科工业设计人才应该是集科学技术、艺术修养等于一体的全方位人才。工科类学生其本身的严谨性较艺术类学生有一定的优势,作为工科院校,应努力培养逻辑思维与设计创造力均衡发展的,全方位、高水平的工业设计人才。

与此同时,工科学生在入学前没有经过传统美术培训,缺乏造型基本功和艺术熏陶,因此设计出来的作品往往比较呆板,缺乏对美的认知。所以工科工业设计专业应同时注重学生艺术思维的培养,让工科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也能给予使用者以美的感受。

2.2 调整课程思想

首先,专业教师应关注学科发展动态,紧跟时代潮流,及时根据最新研究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能把握最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潮流,将新的设计信息在第一时间传授给学生。工业设计是一门需要与时俱进,及时与社会接轨的学科,高校还可以通过聘请企业高层设计开发人员直接到学校作为兼职教师,分享企业的设计案例,让学生了解一个产品从构思、设计到生产和销售的整个过程,让课堂与社会接轨。

其次是强调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工业设计人才要进入市场竞争,就必须紧跟设计市场发展的步伐,掌握时代经济需求的相关知识和技术。面对目前飞速发展的技术和经济,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的课程的内容虽然不大可能做到“日新月异”,但与市场接轨、与时代同步的确不容忽视。在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的过程中,除了强调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之外,更通过见习性实验、课程讲座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了解目前市场上或企业中应用的先进的应用型理论和技术,积极与市场接轨,以增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

最后,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世界,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表达思想的能力,以便他们在无法预知的未来做出更有意义的选择。工科背景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长处,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能力和理解力。

2.3 借助工科学科平台,强调课程的交叉和融合

工业设计是一个强调学科间交叉和融合的综合性专业(如下图),高校设立工业设计专业的核心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创新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并存,并且有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的综合性工业设计人才。然而,这些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是不可能完成的。工科院校多忙于专业和课程的建设,没有仔细思考如何将课程进行交叉融合,工科院校应立足学校自身优势,借助工学学科平台,优化课程体系,强调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从多学科、多领域着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图1)

3 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启示

对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究和实践,其必要性和意义主要体现在:

高校教学水平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学质量因教学方法的不同而不同,工科院校现存的一系列由多年延续下来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严重影响了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质量。

对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进行协同创新教学改革,能够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定位,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研究和学习,并提高自己的专业综合素质,积累实践经验,从而培养出真正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工业设计人才。

篇8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2;课程体系

1背景描述

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工业设计”第三次写入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规划纲要,突显了工业设计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因此,培养出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工业设计人才已成为当前设计院校重要的责任之一。在工业设计的人才培养中,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是设计灵感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够较好地弥补手绘表现的不足,更好的展示产品功能及人机关系等,有利于设计师与用户沟通与交流,缩短产品设计周期。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技能,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成立了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教学团队,建立了课程体系,引入项目式教学,旨在通过课程体系和团队建设,提高工业设计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更好服务社会。

2教学问题描述

目前,很多设计公司要求工业设计师是个“多面手”,不仅要精通产品设计环节,还要掌握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技能,要求设计师能熟练掌握“设计概念—手绘草图—效果图—结构—产品展示—宣传”整个设计流程。因此,在工业设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开设多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构成一个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体系。我院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题体系主要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研究:(1)以往的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体系普遍重“工具”、重“表现”,不注重“设计”,过于注重软件的操作,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和其他课程缺乏关联,使得学生无法理解课程之间的关系,对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技能不能很好的在其他设计课程中实践运用。(3)缺乏课程巩固,教学效果差,甚至出现学生学学了新课程(软件),忘了旧课程(软件)的现象。(4)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教学缺乏项目式实践,使得相当一部分走上岗位的工业设计师难以胜任创造有竞争力的产品。

3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实践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模式上,要从原来的“以软件为中心”转变为“以产品开发设计为中心”,把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引入产品开发中,并围绕产品开发的各个阶段开展项目式教学,同时为了巩固所学知识,积极开展竞赛专题设计等活动。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实现将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与整个产品设计流程深度融合为一个整体,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接受完整的产品开发过程训练,另一方面也从根本上逐渐淡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绘图”属性,强化其作为产品开发过程“工具”的重要作用。以下结合我院12级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阐述以“产品开发”为中心的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体系的项目式教学实践。我院12级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的学习过程从平面画图开始,按先二维后三维顺序学习。如图1所示,大学四年共开设5门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5门课程都有对应的“可结合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程的关联性,明确这些课程的理论会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体现,在讲授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时,不只是讲解软件的使用,而是要明确软件只是工具,只是一种表现手段,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创新设计。(1)AutoCAD该课程安排在“机械制图”之后,在产品开发设计中可用于设计绘制产品加工图纸。教学内容主要是利用AutoCAD软件绘制二维工程图和方案设计,并辅助构成基础等课程学习。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先以给定实物产品绘制加工图纸等案例方式教会学生设计加工图纸,再以实际项目形式让学生运用Auto-CAD进行设计想法表达,如图2为给定房型,学生设计的衣柜和书柜。(2)平面软件教程(Photoshop+Coreldraw)该课程主要学习Photoshop和Coreldraw两个平面设计软件,重点学习图像的处理、进一步的图案设计,以及版面的制作。在产品开发设计流程中可用于设计概念表达,二维产品效果图表达,和产品展示宣传上运用。由于学生还是大一,对产品设计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在课程项目式教学过程中,先以优秀的产品设计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确平面软件教程课程的运用,再结合设计竞赛,让学生做些产品平面效果图设计和图案设计,如图3为学生用平面软件设计的产品图案。(3)计算机辅助造型设计(Rhino+3dsmax+Keyshot)该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学习Rhino产品曲面造型和3dsmax建模以及Keyshot软件渲染,要求学生掌握产品的计算机三维模型的制作和渲染,实现产品真实感的效果,在产品开发流程中主要进行产品效果图设计和表达。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结合人机工程学、设计方法学、创意思维、设计基础等课程理论,引入校企合作和设计竞赛方式,以实际项目形式让学生更加理解产品设计流程。我院12级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计算机辅助造型设计引入了广东联众文具有限公司的实际项目和产品设计竞赛(红点、IF、IDEA和广东省工业设计大赛等设计竞赛)进行开展,该课程的最后阶段,需要结合平面软件教程知识,再次讲授展板制作等具有实际需求的知识。如图4为学生在计算机辅助造型设计课程中所设计的产品,并由联众文具公司进行投产。(4)计算机辅助工程设计(solidworks+Keyshot)该课程也是工业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学习工程软件solidworks,并进一步深入Keyshot渲染软件,该课程可以很好的结合产品结构设计、产品设计、机械设计基础、模型制作等课程,强化学生工程技术方面的能力,在产品开发流程中主要进行产品结构、展示和宣传的表达。在课程项目式教学开展中,先以案例形式,结合机械设计基础,选取相应的机械产品作为学习与练习内容,比如连杆机构就可以选取雨伞、活动式遮阳棚或者折叠椅;再以引入校企合作和设计竞赛方式引入教学。如图5为学生在计算机辅助工程设计课程中所设计的产品。5)毕业设计,产品动画制作毕业设计是学生四年学习的一次总结实践,要求学生完成一个产品的完整设计流程,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开始,与展示设计、产品专题设计课程结合,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完整设计流程的同时,还需要制作产品的宣传展示动画,这个过程没有开设专门的动画制作过程,由学生自学完成。如图6所示为12级毕业设计作品,并获得广东省工业设计大赛一等奖。

4结束语

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是设计灵感表达的重要工具,必须和其他课程结合起来进行设计创新表达。我院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教学团队经过几年的项目式教学课程教学研究,成功从单纯的软件教学发展转变为以产品设计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绩:近三年来学生的考研录取人数逐年增加;学生设计大赛获奖的数量和质量也快速提高;学生的专利授权增加;教师的科研业务水平也提升了。“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体系的项目式教学研究开展,提升了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当然,将来依然需要根据工业设计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求,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动态的调整。

参考文献:

[1]马瑞辰.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与3D打印技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23:155.

[2]周颐.浅析计算机辅助软件在工业产品外观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16,03:192.

[3]黄天杨.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教学实践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2:86-88.

[4]雷鸿源,邓宇.“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5,02:100-103.

[5]成振波,杨柳,谢静.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模块化教学建设构思[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5,09:55-57+65.

[6]彭迪.浅议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教学中课程的设置[J].大众文艺,2014,10:230.

篇9

【关键词】 工业设计;设计素描;课程教学;存在问题;改革实践

随着不断进步的社会科学,数字读图时代也随之到来,由此工业设计的设计理念和艺术形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革,在这种大环境之下,我们当然不能在以单纯的感知设计作为设计理念的出发点,由此,推进理性的综合创新设计成为必然趋势,而发展创意性设计思维则同时成为了现代设计理念的要求和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出发点。

一、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现状

1、专业培养受传统教学理念限制

传统素描教学理念以绘画写实为目的,源自于19世纪中期契斯恰科夫,他认为素描应该体现事物的形体、透视、光影以及材质的写实性和科学准确性,提倡写实的素描绘画技法,并由此产生了一套关乎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教学理论体系。虽然我们今天将之视为传统理论,但并不代表它带来了很恶劣的影响,相反地,这套理论体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为我国的素描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但由于历史阶段的变更,这一侧重追求绘画技法的熟练性、形体透视的准确性以及光影、材质表现的真实性的理念已显出了其与当代工业设计专业素描教学的不适应性,片面践行这一理论会使设计素描教学的真正意义被忽略,更何况设计素描教学在整个工业设计教学体系中并非是一门单独的课程,它担任着工业设计教学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如果我们再继续固执于传统教学理论,则势必会导致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在创意设计意识、专业认知度以及艺术素养方面的发展限制。

2、教学目标及模式不能明确的体现课程特点

提到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我们必须明白是建立在工业设计之下。因为设计素描是作为全国艺术设计类专业设计基础课程的通用名称,但是在不同的设计专业领域具有不同的目标和特点。因此,基于工业设计专业之下的设计素描是必然与基于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下的设计素描不相同的。

虽然我们强调工业设计专业在设计教学内容与模式时需紧密结合专业特性制定教学目标,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在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中,其“工业性”并未得到很好的体现,这一点通过其含糊的教学目标与单一的教学模式中便可见一斑。而通过对其原因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两点因素导致。第一,教学大纲的指导目标性弱,而一般来说,教学的主要依据即为教学大纲。但一个套用现有艺术设计类或本专业艺术类设计素描教学大纲的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大纲又如何能给师生一份明确的目标性指导,如何能体现工业设计专业特点?第二,设计素描的教学师资中有很多都是出身于“纯”艺术专业,这些教师具有较强的绘画功底,但在专业理解上却难免具有一定的局限。因此,当这些教师在开展课程中采取“纯艺术绘画”为主的教学模式时,学生们如何能够在对事物形体、光影、透视等方面的单一训练中认识专业的整体教学目标,由此必然导致其与后续设计课程的脱节。

3、“传”与“受”的程度差异给教学活动带来一定制约

教学过程总是涵盖着“传”与“受”两个部分,前者的主体是教师,而后者的主体则是学生,当“传”与“受”实现完美结合时,必然可以有一个较高的教学成效。然而,我国在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较大差异的“传”与“受”。这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某些学校的工业设计素描教学的课时较少,并且以学期阶段性和贯穿全学期的模式进行教学安排,由此必然导致那些美术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不能对设计素描的含义和教学的目的及意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第二,某些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落后,由此必然会导致学生们在对课程认知和理解的过程中出现偏差,而他们的创意思维和造型能力方法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第三,在这一课程的开展中,教授方并没有对理工科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分析能力做一个理性的研究,更有甚者,在教学中直接将教授艺术生的方式套用在理工科学生上,由此导致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茫然、信心不足、拘谨以及无从下笔的状态,试问这样的教学方法如何能够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和高的教学效率。

二、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现代设计理念在革新与发展中的必由之路

设计基础教育这一奠定设计教育发展基石作用的课程也要学会与一些新的教学体系、教学观念和教学组成形式契合。而作为设计基础教育的组成类型之一的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早进行教学时,必然要与“纯艺术绘画”这一美术教育观念相区分,从而实现与新的设计教育理念的吻合,由此才能对工科类学生的设计创意意识进行培养,才能实现工科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一基本目标,才能为思维到设计搭建好一座意识桥梁。而若要实现工科类学生在形成设计意识和今后专业特点上起到实质性的推动,则必须要改革现有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2、构建工业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体系的必备条件

设计素描课程在整个设计基础教学体系中占据“启下”的理念作用。当然,构建工业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包含有设计素描教学、设计色彩教学和构成设计教学等。与艺术类学生不同,一般说来,工科类学生都没有任何的绘画基础或绘画功底,因此,在对工科类学生做设计教学时,必须要从基本的造型技巧和创意思维两个方面开始,并且要做十足的重视。

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如果他们在创意思维和造型能力上呈现较差水平,则必然会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造成影响,进而使他们在今后难以从事相关的设计工作。因此,为了构建设计基础教学梯次,促进工业设计教学体系结构的发展,为了合理优质的构建专业基础教学体系,实现专业教学体系的稳步发展与建设,我们必须改革工业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课程,以保证设计素描教学的形式要素和精神内涵得以很好的体现。

三、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1、确定层次分明的设计与实施环节,创建循序渐进的阶梯式教学

这一方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具体的教学时段的安排和对教学实训内容的设置上,我们要遵循连贯性与针对性两大原则。首先,以“课时”作为基本单位,而“日”“周”“月”则被作为组合元素,通过对组合元素的设置运用,形成连贯性的组合式教学时段。其次,为了体现针对性原则,我们还要引入一定的教学内容,创建出阶梯式教学和训练模式。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例子对这两点要素做更进一步的介绍。

我们将教学总时段定为2个月,而总课时为96个,那么,我们则可以在每周设置4个连续日,每个连续日开设3个课时,如此,可实现为期8周的连贯性的组合式教学。而在同时,我们还可以对这一教学时段进行划分:第一时段教授结构素描,占据36个课时,第二阶段为构成艺术式素描设计,占据24个课时,第三阶段注重培养创意设计思维,占据最后36个课时。如此,便也实现了阶梯式教学。

2、实施以线型结构素描为主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工科类学生虽然不及艺术类学生的绘画功底,但好在有较强的理性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因此,在对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进行教学设置时,应将对“线”的分析和表达方式作为重点,以“造型”为对象进行线性结构素描,由此在对结构的分析与研究上,给予学生们正确的引导。而通过较大强度的默写训练、多角度实物观察分析的训练等多种训练方式,可以加强学生们的设计理念与意识。

3、增加设置意象构成式的素描教学方式

所谓意象构成式素描,即是通过对构图设计原理的运用以素描的形式表达心中对于物象的认知与感受的一种方式。它是运用学生的主观审美意识进行的系列性视觉构成训练。以体验、认知、感受和实验为基本原则,以对物象结构的形态、质感等元素的研究为重点内容,而其教学内容则是研究设计造型表面视觉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通过对意象构成式素描教学方式的运用,工科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意设计思维可以得到很好的提高,同时,意象构成式素描教学的内容体现也正是今后工业设计领域中的产品设计元素的要点,这对于延伸今后的专业教学和构建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体系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4、灵活运用计算机三维设计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通过对3DMAX设计软件的三维成像技术的充分运用,可以直观的演示设计素描中的形态、结构等因素的组合方式、构造原理和构成模式。因此,如果我们可以将这一技术运用在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的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则必然可以令专业学生对于造型设计元素有一个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由此形成“四维一体”的艺术审美的教学气氛,更主要的是,学生学习的互动性、热情性、以及积极度可以在这一技术的运用中得到提高。

设计素描是工业设计专业造型设计基本功的训练课程,而“造型设计”无论是在工业设计的基本概念还是其设计理念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设计素描课程引导学生从专业设计理念认知层面进入工业设计领域的启蒙,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以“造型”为角度进行观察,在对造型外观有了一份体验之后,结合他们较强的逻辑思维,分析出这些造型的外在与内在的关系,由此寻找出设计构想,进而在这一训练中培养出创新的思维意识,提高整体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 吴志坚.论高校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02)178-179.

[2] 尹虎.突破传统模式践行学科融合――工科工业设计专业素描课教学探索与时间[J].学园,2012(09)191-192.

[3] 李哲.设计素描在适应工业设计专业方向的教学发展之探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06)92-93.

篇10

机械制图作为设计专业学生在一年级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整个的设计教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机械制图的教学目的主要有:(1)教授学生读取视图信息的能力,即通过二维视图到三维空间的联想能力,这样的能力同样会体现在工业设计相关课程中;(2)根据绘图规范完成产品、零件等在工程图纸和软件中的视图绘制;(3)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以及科学、规范的操作方法。

同时,机械制图也是众多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机械、土木、材料、电气、化工等专业中都会用到机械制图的知识。因此,在不同专业的教学中,需要做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侧重,以便更好地适应不同专业的需求。工业设计作为一个以产品的设计和创新为主的交叉学科,对于机械制图教学也有其独特的需求:(1)课程研究的对象主要以产品为主,这些产品主要是以塑料件为主,并不是机械工程专业中的机械零件、机械设备;(2)课程针对的学生和工科学生在生源上存在差异,工科类都是面向理科类招生,而设计类的学生包含了理科、文科、艺术类多种生源,不同生源对于课程的接受程度存在明显差异;(3)适当与相关课程联系,如在产品的三视图表现中可以和产品的2D草图、效果图做相应的交叉教学应用。

目前,随着工业设计专业逐步的成熟和完善,相对应的机械制图教学也应当更具有针对性,而不仅仅是“拿来主义”。简单地将机械工程专业的机械制图教材进行按部就班的讲授,无法更好地将课程和专业结合在一起,因地适宜的改革十分必要。根据上述提到的关于机械制图教学目的中的要点和工业设计对于机械制图的需求点,总结得出:充分利用设计中的图形化元素进行辅助教学,可使机械制图的课程能够有针对性的满足设计类学生的需要,且能够和后续课程进行很好的结合。

首先,完善教材和教学课件中产品设计针对性的图形化案例教学,在关于机械制图的相应知识点、制图方法、制图规范讲授完成后,实际应用案例在常规、简单的机械零件演示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经典产品在相应环节的演示。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做完作业后无法及时得到反馈,有些空间理解力差的学生也无法想象出真实的三维空间模型。传统的机械制图是把机械制图规范、方法等传授给学生,教会学生用尺规作图的手工绘图方法,学生普遍反映手工绘图作图繁琐、枯燥,劳动强度大,学生易产生畏难心理。对此,在制图教学中,应适当地引入合理的产品设计案例。如在产品案例(如图1所示)讲授知识点的同时可以将制图与后期相应的产品制造工艺、产品的2D设计表现、计算机辅助建模等课程知识有侧重地引入,可避免简单的就事论事,这些经典的产品图形案例是任何严谨的文字和详细的规范都无法替代的。学生在学习时也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知识点能够更深入的消化吸收。

其次,讲授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小组讨论是设计类课程在上课时经常会用到的一种教学模式,但由于机械制图往往是一些标准化、规范化的内容,因此基本没有关于课程讨论的环节。机械制图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可以通过增加一些类似制图与设计表现等结合的专题,提出一些发散性问题给学生讨论,通过大家的分析、研究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例如,如果对于一个概念产品(如图2所示)或者一个超现实概念怎样用最合适的视图表现形式来展现。

机械制图的教学大纲中已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达到想要的效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以便让他们对于工业设计、机械制图能有很好的认识和掌握,讨论的同时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完成读图、填图、分析图形和绘制物体投影三视图等练习,以利于启发学生进行推理的思维活动。

再次,加快完善针对产品设计的制图教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合适的教材能够突出工业设计专业对于机械制图内容需求的特点,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规范。教材作为课程的基础,辅助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合适的教材对于整个教学过程能够起到催化剂和加速器的作用。目前,国内市面上的机械制图教材大多数分为两类:机械和非机械两类,对于设计专业来说,针对性还不够强。即便有一些针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机械制图教材,但基本上还是对于非机械类制图教材的一个简化,并没有实质性的知识点之间的整合。针对这种现状,非常需要一本能够从产品设计角度出发的机械制图教材,以加强这门基础课程与专业的集合程度。明确机械制图在整个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