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设计的原则和内容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6: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规划设计的原则和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规划设计的原则和内容

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管理;发展规划;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1 城市规划设计目标与层次

1.1 规划设计目标

从环境管理学出发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通过建立区域与城市的生态系统观念,对景观资源、环境要素和生态过程进行分析,通过跨学科多专业的研究,谋求城市地区人工与自然景观的良好融合,环境要素的合理循环、流动,资源的最优利用,建立自然环境生态化规划体系,从而达到以下目标:

(1)探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环境适宜途径,从而使环境管理、景观塑造与城市建设等方面能在一个协调机制中进行,做到环境、社会、经济的效益统一,创造可持续的人类环境。(2)重构生态链结,优化景观格局,使人居环境建设及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格局、过程相一致,塑造良好城市景观和环境质量,满足生活生产等各种要求。

1.2 规划设计层次

(1)宏观层次:宏观层次主要是对区域尺度整体景观的研究,包括城市景观、城郊景观、管理景观及周围区域的天然景观等,为下一层面的不同类型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基础。宏观层次研究较多以市域或县域行政区划或城市的经济辐射范围为范围,区域层面的景观规划遵循生态内在机制,以环境格局与过程的完整连续为原则,一般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系统功能与格局所要求的空间范围而建立。(2)中观层次:中观层次研究范围包括城市建成区及周边郊区的总体景观,以城市规划区为范围,包括城市景观、城郊景观、农田、水系及山脉等。以市域景观环境格局为基础,保持市域自然环境格局在城市地区的连续性,并在城市内部进行景观环境综合建设。(3)微观层次:城市建成区是以人工设施环境为主的景观镶嵌体。这一层次以宏观与中观的环境格层为基础,通过对建成区景观的空间要素、结构、功能等进行分析,与旧城改造、新区开发相结合,增加自然要素,改善人工环境生态质量。内容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及公园等地段的景观设计。

2 城市规划设计的环境管理途径

2.1 建立人居环境的生态平衡机制

自古以来,人居环境建设对周围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影响,是人类对自然环境不断占领与改造的一个过程。而区域也对城市的生态安全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针对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要了解其演化过程,尊重自然格局,保护对维持环境安全至关重要的因素与部分,进而认识生态环境平衡的内在机制,使城市建设地区纳入这一环境体系。一方面,人居环境的生存依赖于区域自然环境系统提供物质与能量。另一方面,健全的生态环境系统是人居环境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环境倒退形成的荒山秃岭、水土流失、局部气候恶化都对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生存构成不利的影响,形成了人居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也形成了低劣的环境景观。因此,环境安全不仅是自然生态系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居环境建设的必要条件,城市规划与建设应力图维持规划区域及城市的环境安全机制。

2.2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途径

针对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环境管理适宜途径在于尽量增加城市中的自然组分,增强城市景观异质性,以平衡城市环境收支,提高环境质量,消除过多人工硬质环境的不利影响,形成景观环境综合建设模式。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生态适宜途径主要包括:

(1)进行土地环境管理规划,保护城市环境敏感区与环境战略点:确定城市建设的适宜用地与适宜利用方式,建立环境管理区,如饮用水源地、野生动物栖息地等。(2)以“开敞优先”原则进行生态绿地与开敞空间系统规划:使城市内部绿地与外界林地系统保持连续,保持大环境的生态格局在城市地区的连续与完整,同时增加城市环境的自然组分和异质性斑块。(3)建设城市生态廊道系统:包括以河流为主的蓝道和以绿化为主的绿道,保持城市内部的各种自然与人工生态流的连续。

2.3 地段景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途径

针对具体的城市地段,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也应尽量提高“自然”组分在城市用地构成中的比重,进行生态适宜技术层面考虑:

(1)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地段的自然环境特点预测规划对周围的影响,制定对策。(2)进行城市绿地、公园及滨水区具体环境景观设计:结合区域与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与廊道系统,提高各种绿地的生态功能,用廊道相互连通,构成绿地网络。

3 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依据的原则及主要内容

3.1 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依据的原则。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理论、系统学理论等为指导,既要维护好人类生存环境,又要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根据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的内涵及目标,要作好城市园林生态规划设计,应当遵循如下原则:(1)整体优化原则;(2)协调共生原则;(3)环境敏感区保护优先原则;(4)景观地域性与文化性原则;(5)生态平衡原则;(6)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7)生态美学原则;(8)最适功能原则;(9)可持续发展原则。

3.2 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应结合我国城市规划中环境管理的实际情况,环境管理规划的主要方法包括城市环境的视觉景观形象设计、体现地域文化与特征、城市景观的环境生态效应的体现(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多样性生境、合理利用边缘效应、创造适宜大小的面积、保持种群一定的数量、城市自然景观的保护与重建、结合地域自然条件等)、达到城市环境的适宜性(安全性、可达性、舒适性)。

结语

从城市发展规划的历史上可以看出,用以指导城市发展的规划体系是一个不断补充新元素、不断调整的发展过程,多目标的规划体系已经从“社会——经济”重心转移到了“社会一环境”重心上来。如果说城市规划侧重研究人类聚居的物质形态和社会经济作用,那么城市环境管理规划则是更广泛地探讨两者之间及其自身的互动作用关系,从中探寻一种客观上的动态平衡。它的相关规划理论与城市规划都是可持续规划体系的一部分内容,城市环境管理规划理论研究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是可持续规划的多目的之一,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吕留根,孙克春.《建筑环境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10.

[2]相欣奕,张美华,李元庆,等.东南亚人居环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3.

[3]张明义.浅析武当建筑风水的伦理观[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篇2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园林景观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对于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对于提升城市居民居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是规划的前提,做好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就必须要进行科学的设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建设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过程中重点是要做好设计,实现科学设计是高水平规划的前提。在城市规划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必须要坚持正确的设计原则,只有坚持正确的设计原则,才能真正实现科学设计。

(1) 园林景观规划模型

一、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概念

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主要指的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设计人员运用专业的园林技术和工程技术对地形,花草,树木,建筑,园路等进行合理布局与配置的行为。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最终目标是要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以及提高城市居民的居住水平。园林设计具有一定的技术性,进行科学的园林设计对设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要求,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坚持正确的原则,是实现科学设计的前提。在设计阶段要坚持的原则,笔者认为有三点:一是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二是经济美观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在设计中要融入生态学的概念。

(2)景观规划设计图

(一)为人民服务原则。为人民服务原则主要指的是园林设计的最终目标是维护城市居民的公共利益,提升城市居民的整体居住水平。为人民服务原则是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根本原则,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把提升群众的文化艺术素养作为自己的责任,要通过科学规划来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居住环境。

(二)经济美观相结合的原则。园林设计具有两种功能,一是经济适用功能,二是美观功能。经济适用功能是园林设计的第一个功能,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是因地制宜,二是要服务于对象,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经济功能,要做好经济设计的原则,主要指的是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按照投资限额设计的原则来进行设计。美观是园林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注重美观指的是在设计过程中要提高园林的欣赏价值,要创造出感人的精神文明氛围。

(三)在园林设计中要融入生态学原理。生态学理念是近些年来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理念,它是人们对工业化浪潮下造成污染反思的结果。生态学的主要目的是要优化生态环境,为人类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园林设计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科学的园林设计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安全高效的生态环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长远发展。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以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要达到融游赏于良好生态环境的目的。

二、 园林规划的具体措施

上文提到了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坚持的原则,在探讨了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坚持的具体原则之后,我们就来详细论述进行园林规划设计的具体措施。笔者认为进行科学设计首先必须要做好都市公园的规划与设计;其次是要增加绿地面积;最后是要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提高绿地绿量。

(一)做好都市公园的规划设计。城市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进行生态保护,而生态保护首先必须要做好都市公园的规划设计,要加强城市规划中的绿地建设,绿色植物对保持城市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等可以有效减少噪音,减少环境污染。

(二)要增加绿地面积。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控制好用地面积,要增加绿地面积。对城市绿地进行科学规划与高效利用,是保持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在园林规划中要把城市绿地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起来,两者要同步实施,这样可以保证城市绿化的顺利完成。

(3)绿地系统规划图

(三)要合理配置植物资源,绿地中的绿量要有显著提高。在园林设计过程中要根据用地性质的不同进行不同配置,要结合建筑物自身的功能,营造景观的要求来进行配置,要加强绿地中的绿量,要科学合理地进行配置,这样可以使得丰富的植物群落组成多样的园林空间,既美观又环保。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实现科学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就成为了城市建设者的必然选择。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对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实现科学的城市园林规划,本文详细分析了城市园林规划中必须要坚持的原则,而后又对城市园林规划的具体策略提出了一点建议。笔者认为做好园林设计需要从以上三个方面下功夫。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城市园林设计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园林设计中要高度重视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植物的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篇3

摘 要:作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一部分,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已经成为衡量风景园林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当前植物景观在风景园林中的规划设计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风景园林所涉及的尺度范围在增大、领域在扩展、内容在增多,传统的园林植物造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风景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本文介绍了植物景观在风景园林中的规划设计,旨在促进现代风景园林植物景观的发展。

关键词:植物景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前言

园林植物与园林中的地形、建筑等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它用自己独特的自然属性形成的植物景观,有力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和心灵。作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一部分,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已经成为衡量风景园林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介绍了在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在风景园林中的规划设计,旨在促进现代风景园林植物景观的发展。

一、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当前现代园林分为两类:以人的需求为主,以植物材料为辅[1]。以现代建筑为主的设计大多属于这类,都是以建筑造型的特征、需要来进行植物景观塑造。这类通常用于住宅、广场、小型绿地等;以顺应自然为主,人工模拟自然,从而营造出近自然的人居环境。这类通常用于城市大型绿地、郊野公园等。在这里我们所论述的是第二类园林即风景园林。

随着风景园林规模的扩大,自然原生景观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它的原生植物生态系统几乎不可逆。对原生景观的保护要从生态环境、风景环境等大环境出发进行综合保护,把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良性循环作为宗旨,并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此外,还应该有效调节保护、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使之重点突出,进行分级保护,促使经济、环境生态、社会效益达到高度统一。

二、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程序和方法

(一)现状分析

首先要收集一些相关资料,例如地方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当地的气象、土壤、地质情况等。其次要对场地信息如现有植物资源、地形、土壤等进行调研。现有植物对园林景观有着重要影响,所以要对现有植物的种类、体量、生长情况、病虫害敏感度、与新建筑的关系等进行调研,并尽可能在新的规划设计中运用到。植物的种类、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形,所以需要了解与植物景观有关的地形状况,如坡度、有无明显陡坡等。制定种植计划也会受到土壤的影响,所以必须根据项目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土壤的EC值、PH值、磷等理化性质进行测定。选择植物种类会受到水文的直接影响,所以需要具体了解场地内水源的位置、容量,年度洪水循环周期等。除了了解场地内的情况,还应该对场地周边的绿化用地状况进行一定的考察。

(二)概念规划

在进行植物景观的规划过程中要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指导,把规划用地的绿地类型弄清楚,然后再依据规划设计的定位、主题,结合风景园林现状,提炼出植物景观在风景园林中的规划设计的立意。在进行概念规划时,必须把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目的、基调弄清楚,并把宏观整体把握植物景观的结构、内容作为建设植物景观的核心。具体来说需要进行植物景观的空间、特色、时序、色彩、渲帧⑷郝浣峁沟墓婊。

(三)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主要是对概念规划的内容进行调整、深化,这就需要从宏观规划深入到细小的设计中。方案设计要在充分理解规划内容之后,把植物特色分区作为基础对相对完整的植物群落进行深化设计,其中有群落的空间、平面、立体设计以及植物材料的选择。

(四)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是方案设计的进一步深化,它对方案设计的内容进行了细化、调整。初步设计可以参考传统园林植物规划的原则、方法。植物的种类、位置等需要在初步设计中明确下来,此外,植物的数量、行距需要规划好,现有植物也需要标明。通常初步设计要与方案设计结合起来。

(五)施工图设计

进行植物种植、工程预算、验收等工作都需要按照植物施工图设计来进行,所以植物施工图设计应该能够确切地展现出种植设计的内容、意图[2]。在实际工作中,植物施工图设计可以根据初步设计进行一定的调整,然后把植物种类、栽植位置、植物规格等标清楚。同时在绘制的过程中要与放线网格、尺寸相结合。对于关键植物要把它与建筑物、道路等的距离尺寸标注清楚。那些种植设计复杂的地段,可以将其分为乔木、灌木种植物两种。那些有必要进行特殊说明的设计可以与植物立面图相配合。此外,也要以项目为依据编写专门的植物工程说明书、植物材料表。其中植物材料的选用情况、苗木栽植方法等要在植物工程说明书中体现。项目所用苗木的序号、拉丁学名、数量、中文名称等要在植物材料表中体现。

(六)设计的现场调整

在实际种植施工时总会遇到设计时没有预见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对预设的设计理念、景观效果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设计师必须对设计的现场进行有效调整,这样问题既能得到有效解决,预期效果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设计的现场调整在植物景观的营造过程中很重要,直接影响着其是否可以达到预期效果。

除此之外,养护管理也会对植物的成活、长势产生重要影响,虽然它不属于规划设计的范畴,但施工单位有必要提出一定的指导思想、方法,这将会对植物景观的营造产生良好的影响。

结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植物景观在风景园林中的规划设计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风景园林所涉及的范围在增大、领域在扩展、内容在增多,传统的园林植物造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风景园林植物规划设计在可持续性设计等思潮的影响下,植物景观在风景园林中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把握好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程序、方法等,保证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春娇,贾培义,董丽. 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程序与方法[J]. 中国园林,2014,32(01):93-99.

[2] 段文文. 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具体方法探究[J]. 房地产导刊, 2015,16(33):11-12.

篇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探讨

1 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的原则

在新农村规划设计工作中,为了促进工作水平的提高,必须以相关的原则为指导,以更好的规范和引导规划设计工作,具体来说,需要以以下原则为指导。

1.1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必须坚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更好适应具体情况,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开展规划设计工作时,必须以农村现有情况为出发点,保持农村地域风貌和传统文化习俗。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目标,并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实施,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序开展下去。

1.2重视基础设施规划。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各项基础设施,因而必须重视各项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工作,对其进行合理安排,促进其最大效能的发挥。要着重做好道路、水电、能源、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工作,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为人们生活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1.3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需要不断推进。在规划设计中需要从整体着眼,遵循客观规律,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4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新农村建设要依靠农民,在规划设计中不能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规划设计工作中。参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为规划设计建言献策,直接参与规划设计,进行调查研究等。通过这些形式,让广大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设计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同时还能够更为全面的考虑他们的意愿,提高规划设计水平。

2 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存在的不足

尽管人们认识到规划设计的重要作用,并注重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新农村规划设计水平,但由于受到思想观念、工作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制约,目前新农村规划设计工作中仍然存在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思想认识存在不足。很多领导干部将工作重心放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对规划设计工作不重视。再加上缺乏必要的资金、技术支持,规划设计对农业生产发展,农村居民日常生活考虑不全面,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2.2规划设计进展缓慢。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为便利农业生产,一般居民住宅往往布局在交通位置便利的地方,延缓了集中规划布局进程,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2.3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现有的道路、住宅、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规模较小,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难以很好的满足当地人们生产、生活需要,影响农业生产工作,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对此进行完善,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

3 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的新思路

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和各项基础设施布局的完善,离不开规划设计工作。只有做好规划设计,对各项设施进行科学合理安排,才能有效指导工程设施建设顺利进行,为农村居民生活创造良好条件。然而,由于受到思想观念、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制约,规划设计工作仍然存在不足,影响各项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今后需要转变这种情况,运用新思路指导规划设计工作,为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提供指导。

为改变规划设计存在的不足,提高规划设计水平。今后应该以新思路为指导,对各项设施进行科学合理安排,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

3.1布局应该科学合理。开展新农村规划设计工作时,要着眼长远,综合考虑各项设施功能和农村居民日常生活、工作需要。提高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整个规划设计工作围绕农村全面协调发展进行。充分考虑农村长远发展需要,对各项设施进行科学合理布局,推动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另外,规划设计还需要注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加其服务功能,做好各项设施维护工作,促进其最大效能的发挥,满足当地人们生活需要。

3.2坚持突出自身特色。规划设计应该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对贫困地区应该重视扶贫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基本解决温饱地区要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地区要在产业发展上形成新格局,促进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改善农村面貌,完善治理机制,更好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在规划设计中要综合考虑环境、产业、文化等多种因素,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建设。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实现资源的循环、可持续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还要尊重当地传统习俗,延续乡村文化特色,保护有价值的文化遗产,突出当地规划设计的鲜明特色,为人们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氛围。

3.3创造产业发展空间。落实产业发展项目,对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做好科学安排,注重对发展这些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为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进行住宅设计时,要考虑农村家庭产业特点和发展空间需求,适当增加住宅面积,设置农具堆放场地,重视农业发展配套规划设计,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4改善生产居住面貌。进行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坚持以改善农村居民生产居住面貌为出发点,为人们生活创造整洁的村容村貌。避免居住点散乱,建设用地浪费,垃圾乱扔,饮用水源污染等现象的出现。规划设计中要将改善农村居民居住面貌为指导原则,做好道路改造、农民饮水安全、垃圾处理、乡村卫生服务、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等各项工作,避免出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为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

3.5保持传统结构完整。规划设计严格执行保护耕地、节约农村用地原则,促进土地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运用。进行村庄布局及规模设计时,要合理控制其容积率、建筑密度、日照间距系数等指标,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适当集中产业园区,建设节约型住宅,促进土地资源最大效能的发挥。对传统农村居民结构应该重视保留,延续村落原有的建筑形态,空间构成,院落布局,从而保持自己的鲜明特色。在规划设计中,要协调好旧村落与新村的布局,促进旧村落布局与现有的建筑风格顺利衔接,在保持传统村落结构完整的前提下,突出村落布局的现代化特点,从而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

3.6尊重广大农民利益。规划设计要坚持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为目标,综合考虑农村产业发展、土地集约、社会结构、乡村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等内容,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为农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想提高农民素质,关键内容是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医疗事业,对这些内容进行科学规划,完善各项基础设施,为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综合技能创造有利条件。

4 结束语

总之,规划设计对新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作用。今后在规划设计具体工作中,应该以新思路为指导,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对各项设施建设进行科学合理安排,为新农村建设各项设施建设提供有效的指导,也为人们生产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桂俊荣.中国农村现状下新农村建设规划路径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13).

[2] 陈芳.浅谈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思路[J].广西城镇建设,2012,(06).

[3] 何鹏,王慧.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村建设规划[J].企业导报,2013,(20).

篇5

【关键词】:营林生产;造林;规划设计;造林技术

1、造林规划的内涵

所谓造林规划指指根据造林工作安排制定合理的造林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造林的布局、造林生产的进度计划、造林规模设计、造林的发展方向、造林过程中应用的关键技术、预期效益及树种配置比例等等,由此可见,造林规划设计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其中树种配置及关键技术应用是两项核心内容,因此,科学、合理的造林规划必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首先,便利性原则。在造林规划设计中尽量简化设计方案,以便于方案的解读与应用。其次,共享性原则。一份科学、全面的造林规划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完成,只有充分共享各类设计信息,才能保证各部门沟通的实效性、便捷性,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最后,拓展性原则。造林规划设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不断修改、更新,因此要求设计方案具有一定的拓展性,以便于其它人员及时完善补充。

2、造林规划设计的一般流程

一般而言,造林规划设计的一般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科学规划,基于宏观的层面对整个造林工作进行系统性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发展方向的确定、树种配置比例高计、具体布局及规模确定、进度计划及关键技术手段等。其次,调查设计。该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对宜林地的资源情况进行详细调查,结合上级部门下达的设计任务书调查造林的相关影响因素,比如任务量时限、树种等等,调查设计是具体设计工作的主要参考依据。最后,施工设计。在规划设计的指导下,结合调查设计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施工设计,确定造林地的具体地点、造林面积、造林条件、造林时间及相关辅助技术措施等等。

3、台江县营林造林技术方法及措施

3.1台江县概况

台江县是贵州省黔东南州下辖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县城驻地距州府凯里市48公里,距省府贵阳市218公里。有65号高速公路、320国道线穿县而过。台江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苗岭主峰雷公山北麓、清水江中游南岸。境内地形地貌奇特,高山、盆地、河谷错落有致,相辅相存,最高海拔1980米,最低海拔455米,平均海拔717.5米。台江属中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6.5℃,年平均降水量1801.7毫米,无霜期320天。

3.2台江县营林生产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合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滨湖新区建设为契机,采用营造防护林体系(苗木兼用生态林)的办法,充分发挥森林在景观形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的各种功能,把台江县建设成为山川秀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县。

(2)规划原则

生态效益优先,努力提高景观效果,把营造森林长城工程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根据每个绿化地点本身的立地条件、功能要求以及周围环境状况,因地制宜地进行绿化布局。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及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适地适树的选择树种,特别要重视应用适应力强、景观效果好、有一定经济效益的乡土树种及经过当地长期驯育的优良树种。通过多种手段,修复、协调、改善经济建设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不利影响,使流域周边环境大大改善,提高我县全境的生态质量。尽量采用大规格苗木,高标准栽植,尽快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

(3)规划目标

全面提高县内生态保护水平,营造一个以绿色景观为主,兼有农林产业功能,点、线、面结合,绿化、美化融为一体,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有机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形成有气势、有韵律的生态序列。

3.3台江县营林造林技术方法及措施

确定造林规划设计方案后,即进行营林造林,其主要技术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营林整地

造林地的位置选择要符合大规模种植树木的立地条件,并且要与居民住处保持适当距离,以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及工作;并且造林位置的选择要与实际研究目标相符,为进一步优化造林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首先做好营林地的消毒清理工作。我国很多人工造林所用林地均是通过退耕还林得来的,土地往往被过度开垦,因此加强营林地的清理消毒工作是防止病虫害的有效措施。

(2)病虫害及自然灾害的防治

造林生产过程中,各类自然灾害及病虫害会对林木的生长产生重要影响,严重者会对林业生产造成毁灭性打簦因此要做好造林病虫害及自然灾害的防治。一方面林业工作人员要及时通过天气预报、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及时了解、掌握自然条件的变化规律,提前针对干旱、暴雨、寒冷天气等则做必要的预防措施,比如干旱气候要及时灌溉,防止幼苗死亡;暴雨天气则要加强排水处理;寒冷天气及时采取保暖措施等等,以将自然灾害导致的林业生产经济损失降至最低。另一方面,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

结语:林业发展是我国经济中的一项基础产业,对于提升我国生态环境,满足生产发展需要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营林工程已经是森林可持续建设的主要形式,通过对林分密度、空间结构的控制,有效的促进了森林树种的生长,因此营林生产中要加强造林规划设计的研究,合理应用各种营林技术,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云丽.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5(27):222-222.

[2]安宏宇.分析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5(1).149-150.

[3]郑荣辉.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5(6):87-87.

篇6

关键词:水利规划;设计;战略环境;影响

在实际影响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时需要一定的思想指导。以人为本以及全面和谐可作为指导原则开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保护与开发并存也是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在实际进行该项工作时需要对上述原则进行严格遵守,促使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发挥真正的作用与意义。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对水利工程的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直接影响,因此必须提高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视程度,将该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1水利规划设计中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问题

1.1指导思想。水利工程对农业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环境效益都会产生积极影响,但水利工程也不是完美无缺,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消极影响,水利工程设计战略影响环境评价工作可对上述现象进行有效解决。以人为本是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指导思想与主要原则,该项思想适用于任何类型的水利工程。全面性以及协调性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对上述因素进行重点考虑。在实际进行水利规划设计工作之前必须对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包括河流情况以及整体生态环境等,该种做法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开展战略环境影响与评价工作。同时微观角度也会对该项工作产生影响,因此必须对个方面因素进行充分考虑,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1.2遵循的原则。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水利规划设计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实际进行该项工作时必须根据相关要求与标准进行,对该项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行有效保障。1.2.1战略性原则。持续时间长以及滚动发展是水利工程的显著特征。因此环境评价工作必须对长远问题进行充分考虑,结合战略性与实际情况对水利工程设计规划方案进行制定,对水利工程设计方案的优良性进行保障。水利工程后期价值是这个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战略性原则可促使水利工程发挥真正的作用与意义,促使社会以及经济得到快速发展。1.2.2协调发展原则。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评价要求相符合就是指协调发展,水利工程战略环境评价影响评价体系、评价指导思想以及评价目标之间都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协调性,这对当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有保障作用。1.2.3保护与开发并举原则。水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单纯的经济发展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现象出现,还造成大量水体污染,最终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影响。实际上地球拥有及其丰富的水资源,但长时间的错误开发导致大量水资源被浪费。因此在实际对水资源进行利用时必须将水资源保护作为基础与前提。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都会受到水资源的直接影响,因此在实际进行水资源开发工作时必须遵循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原则。1.3进行战略环境评价的必要性。水利规划设计工作具有一定的技术性与复杂性,涉及到多方面内容,需要各方面内容协调发展共同完成。战略性环境评价是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工作的重要是内容之一。从本质上来说,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工作是对自然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必然会对自然环境以及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对水利工程施工效果有影响,还会对水利工程后期投入使用产生影响。在实际施工之前对其进行科学客观的预估与评价,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还对水利工程作者的发挥有促进作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价值也会受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影响,促进规划设计工作实现真正的价值。同时环境评价工作可对水利规划设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1.4意义。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目共睹,其发展越快,对水资源需求也就越大,为了缓解水资源的需求,必然会加大其开发力度。战略环评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更突出。水电开发规划应服从流域开发规划,而流域开发规划的多个开发利用目标中应包括流域生态与环境目标,流域规划的战略环评是为流域多目标开发利用规划决策服务的。水利规划环境评价指对由兴建水资源工程所引起的工程所在地区及其邻近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的指标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水利规划与环境的相关问题

2.1水利是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规划是以防止水害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要目标的基础建设项目,其本身具有改善环境的功能。水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尤其是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常常会对区域和生态与环境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通常都是综合性、多方面、多层次、长期和不可逆的,包括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相对其他建设项目而言,水资源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所涉及的环境影响因素多、评价内容丰富、评价范围大,包括自然、社会、生物多样性等。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认识的提高,如何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对环境的改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2.2水利规划环境问题的特点。水利规划将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配,使之满足人类、社会及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而水也是维持自然生态环境最重要的环境要素,如果在水资源重新分配中,忽视生态环境对水的需求,超过环境承受能力,环境问题就必然发生。水利工程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在水资源方面,由水资源条件的改变对局部地区可能带来诸如河流断流、湖泊萎缩、下游绿洲消失、土地退化等生态破坏问题,以及水库下游环境恶化问题,或由于水土资源开发不当而产生的生态退化问题,还有工程施工、移民活动对当地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等。2.3水利开发与环境保护。水利既有改善环境的功能,又会对环境产生负效应的双重作用,因此在开发建设中,在尽量发挥水利规划改善水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要尽可能避免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的产生,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的整体效益,已成为当今水利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把环境需求贯彻到工程规划设计中,体现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因此环境影响评价是工程规划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水利规划设计与环境息息相关,只有做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才能做好水利规划设计工作,因为目前我国的发展十分迅速,水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其需求必然会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的确应该注重开发,但是不能毫无节制的开发,开发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否则只会影响后续发展。

作者:王兴国 单位:哈尔滨市呼兰区堤防管理站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小区;园林规划;设计;策略

1 小区园林规划设计的必要性

我国的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对住宅建筑本身要求不断提升,尤其是在环境方面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从现代住宅园林绿化的基本理念出发,现代城市的住宅园林规划和设计,既要经过园林绿化来实现减少尘埃、净化空气、吸收噪音等方面的作用。与此同时,还能经过遮阳来达到降温、进一步改善小区气候,实现环保节能的目标。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能通过植物来分割空间,进一步美化当地的居住环境。尤其是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升,住宅小区园林规划在强调功能性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园林规划设计。

2 小区园林规划设计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2.1 以人为本

小区园林规划设计需要充分考虑以人为本的原则,也就是在进行小区园林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对居住环境方面要求,特别是关注环境内的审美享受。所以,在进行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到空间环境来进一步满足人们的基本要求,尤其是人生活上的体验。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利于人们的生理健康,还对人们的身心起到熏陶的作用。也就是说,进行小区规划设计需要实现人文和谐的居住环境。

2.2 因地制宜

小区园林规划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所设计小区的地形特点、小区的植物结构等,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投入,并进一步降低建设成本。并且,也要以种植当地的树木为主,这样既能有效适应当地的气候,又节约了大量的资金。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经济条件,还能充分满足小区本身的绿化功能,再加上巧妙的设计,进而可以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3 小区园林规划设计基本策略

3.1 小区园林规划设计突出层次特点

小区园林规划和城市规划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从密度层面来说,因为小区内人口相对密集,小区内的园林规划不可照搬西方的规则来进行设计,但是还可以从多个方面出发,来达到较高的规划价值主要包含清新的空气、高质量的室外环境,并且能做到让小区内的居民对生活的小区产生认同感。为此,小区园林规划设计需要采用富有层次的设计方式。在小区内的主干道需要采用迂回但是不打格子的方式,这能够为路面景观提供一定的惊喜与变化;小区内的小路主要突出幽径,有效降低车流、噪音,并能有效保持空气清新。注意小区设计的空间层次,让住宅小区具有一定的个性,小区内的居民也能对小区的特点感到骄傲。

3.2 小区内水景设计要突出灵性

小区园林设计中的水景设计占有重要地位,需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对小区内的水体进行科学的处理,做到该大就大,该小就小。比如在开阔空旷的小区内的花园,可以设定比较开阔水体。在进行小区水体设计的时候,需要从自然地势出发,但是也需要采用多种方式来对水景加以处理,园林水景设计实例可以使用混合式构图模式,比如喷泉、驳岸、设置落水等,构成理性与浪漫的有效交织。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水体的样式,形成的肌理以及对尺度的处理,避免出现由于中心大花园闲置较大,导致院落内的空间得不到很好的经营,住宅设计受到一定影响。水景设计的手法多种多样,都要体现人文关怀。

3.3 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区园林规划设计内

当前小户家庭逐渐代替了原来的大家庭结构,并且建筑方式也进行了很大的改变,这是为了适应当前的现代家庭结构。所以,园林绿化作为主题的室外空间模式,既能有效传承传统建筑文化,还能有效改善当地居民生活习惯,进而让整个小区更加充满温馨与活力。建筑物层次与外立面的处理,形成现代住宅小区的基本特点。

3.4 小区园林规划设计要和周围环境相结合,并采用现代绿化技术

小区园林规划设计除了要从内容方面出发之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自然环境。也就是要做到和周围的环境有机结合到一起,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形成独到的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此外,还需要积极采用现代绿化技术。当前住宅小区内的绿化是参照国家规定的面积来进行的,开发商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意将更多的土地当成是绿地使用。所以,当前的小区园林规划设计要采用现代绿化技术,进一步提升绿化面积。

因此,在充分把握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小区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采取小区园林规划设计突出层次特点,小区水景设计突出灵性,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区园林规划设计内,并和周围环境相结合,利用现代绿化技术,提升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字】暖通规划;设计;思考;管线

我国北方城市中的小区暖通工程规划设计是建筑行业的重要工程,然而部分地区的小区暖通规划设计还处于传统阶段,并没有摈弃建筑师将快完成的建筑平面图转交给设备工种,继而设备工种才开始设计的程序,这种以建筑为主的传统暖通规划设计方式存在很多问题。

1 结合实际,规范小区暖通规划设计

设计初期,工作人员应实地考察小区概况,对报表材料中的小区地理位置进行了解,深入考察小区面积大小和周围环境,确保小区内所有住宅和公共建筑均有条件安全安施工暖通规划。

2 明确设计,遵循暖通管线系统原则

2.1 暖通管线布置原则

小区暖通规划首先要布置管径直径较大的管线,后布置直径较小的管线。利用小管径管线体积较小,易于安装和造价较低等特点。暖通规划管线的布置先布置风管后布置蒸汽管,或者空调水管等等,确保可弯曲管线不碰触不可弯曲管线,金属管避免非金属材质管线等各种管线布置专业原则。

2.2 暖通管线设计的建模细节分析

管线设计时,管线的保温层厚度必须考虑在小区暖通管线设计中,确保管线距离不小于20cm。利用专业知识,计算保温层厚度和管线之间的最小距离,考虑管线横截面的形状,区别对待不同管线距离设置。但对于小区暖通规划管线中的大型附件,例如将泵站、制冷机房、热力站等当做独立的分支坑道。保持连接主管线与主坑道内管线和分支坑道内管线的中轴线在同一水平面上。

2.3 暖通坑道管线的设计策略研究

在主坑道与分支坑道内布置管线和连接其中内部的管线,是小区暖通规划设计的难点。由于问题的本身的技术难度,加上传统的计算和理论分析,在有限的坑道内布置管线更是难上加难。根据小区的不同用途,各种类有不同特殊性,如民用小区的暖通管线自成体系,与出口相连,并且每个区域内的房间多而繁杂,对于这些坑道的布置硬件约束条件较多,布置难度往往会增加,加上在主坑道和分支坑道进行截面布局时,通常会忽略对主坑道与分支坑道的相对影响,在出现内管线冲突的问题,才对整个坑道管线综合调整,增加施工难度。随着工期的延伸,管线和坑道的增多,后期的调整工作只能顾此失彼,放慢工期进程。作为暖通规划设计专业人员,实际操作中考虑优化设计的难度也是很大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简化约束问题处理设计问题。

2.4 暖通坑道管线规划设计的完善策略

为使小区暖通坑道管线系统设计完善,首先需要简化其设计,断开有闭环系统的坑道,关注坑道管线之间的约束关系;其次,遇到分支坑道交替分支坑道的情况,进行管线综合是只需考虑下一级暖通分支坑道。

3 贯彻执行暖通设计规范标准

加强住宅采暖入户装置设计,稳定支架位置和试压采暖系统,并设置机械送风系统封口位置,依据人员掩蔽部滤毒风量的计算,选择楼梯间正压送风风机压头,注意防烟设计和走道设计,最重要的是根据公共场所的设计规范室内外计算参数,来确保小区暖通规划设计安全。

根据《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规定,厕所的冬季空气计算参数不低于12摄氏度,浴室的冬季空气计算参数不低于25摄氏度,然而在多数公共建筑的厕所和盥洗室未装置散热器,冬季室温根本无法达到行业规定摄氏度。在暖通规划设计中冬季的采暖系统热负荷必须包括耗热量,也就是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热量散出,但往往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工程计算暖通规划设计采暖热负荷时,没有将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计算其中,导致采暖中的热负荷较大。规定指出,在湿度较大的房间内宜装置铸铁散热器,以保证钢制闭式散热器的使用年限,加强防腐措施,采用铝制散热器和铸铁散热器,并且在小区的楼梯间与冬季在外环境下的宜冻结场所,散热器不得安装调节阀,应装设由独立的立、支管供热。

在有些暖通规划设计中,有些采暖系统高位膨胀水箱的膨胀管接至采暖回水干管时安装阀门,严重违反了《锅炉房设计规范》规定,热水系统的连接管与高位膨胀水箱不能设置阀门,为防止操作失误而危机的系统安全。有些高层建筑在风管穿防火墙处没有设置防火阀,而有些风管通过变形缝是只在一侧设置防火阀,另一侧未设置防火阀,应根据规定,加入专业知识,风管不宜通过防火墙或变形缝,如果设计中必须出现此种情况,应在通过防火墙中设置防火阀,在通过变形缝的两侧加设防火阀。防止在工程中通风空调风管上的防火阀的随意设置,并且远离防火墙,但其中的风管没有注明加厚而且没有采取更多的保护措施,为以后的安全存在隐患。

高层建筑防烟楼梯前室加压送风量也有相对的规定,必须分情况给出具体风量值,在防烟楼梯间前室的加压送风口每层设一个,按规定值配置大小。防止防烟分区排风量的计算与排烟风机风量计算的混同,确保高层建筑排烟系统的排烟口选型适当,排烟风管不应穿过防火墙,必要穿过防火墙时,应设置烟气温度的自动关闭的防火墙,在单层百叶排烟口后也就是排烟风管穿过防火墙处,增加排烟防火阀,并根据设置的自动关闭的温度值,来确保安全。

4 暖通规划设计与设计图纸方面

首先在设置采暖入口时,必须考虑室内采暖系统的适应性,还要考虑和室外管线衔接的合理性,专业人员不能贪图室内系统设计方便,忽略室外管网系统,通常设置过多的采暖入口,增加了外线衔接点,带来了外线施工的困难,同时带来了室内系统调节的不便。其次暖通规划设计中采暖系统设计存在部分不合理之处,避免采暖管道的布置与建筑专业的不协调,引起建筑物使用方便和设置不雅观。

暖通规划设计中有些设计说明内容不完整,加上平面图深度不够,必须绘制的内容遗漏,都是设计图纸应避免的现象。锅炉房设计的过于简化,与设计深度要求甚远,影响后期的施工,并且有些设计图纸上的计算部分内容不全,对于安装管线等核算距离的精确度造成了巨大的困扰。更多存在因在暖通规划设计初期赶工的原因,暖通设备未编号列表,图画繁杂不清楚,加大了暖通施工困难。

对于上述情况,专业人员应加强对现行规范与规定的学习,贯彻执行设计规范;加强设计过程中的多种方案比较,选用最佳方案来确定设计技术;坚持图纸审查过程,确保设计质量,杜绝暖通规划设计中出现差错。加强设计的质量跟踪,用相关资料和文件为依据,将设计文件进行系统细致的审核,审核其图纸的规范性和设计内容合理性等,协调城规、环境和消防等部门的要求,确保小区暖通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许海松.某住宅小区暖通节能系统工程设计[J].暖通工程设计,2007(2)

[2]朱文思.暖通设计中常见问题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6)

[3]常诚.暖通设计中若干问题要点分析[J].建材与装饰,2008(6)

篇9

关键词 园林;规划设计;校园;建设;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6-0083-02

中小学校园的园林规划设计在校园的整体建设中一直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不断强调创建和谐生态校园的今天,校园园林设计尤其关键,它影响着整个校园的风貌和发展。校园的园林规划设计是营造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校园园林规划设计原则结合校园景观环境的新要求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就现状给出适当的建议,对校园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价值。

1 园林规划设计原则及目标

1.1 园林规划设计原则

中小学校园是一个多功能的场所,为学生提供了生活、学习、交流和娱乐的空间。如今,各个中小学也更加注重校园相关设施的完善,但只有通过整体的校园园林规划设计才能使校园有限的空间更好地为人所用。

1.1.1 以绿为主,倡导生态建设

以绿为主是一个过程,校园生态建设更是一种伦理,它反映了设计者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是每个设计师的最崇高的职业道德的体现。在城市化发展迅速的今天,运用生态设计原理进行校园园林景观设计不再是噱头,而是当务之急。在校园建设中,应当充分运用生态设计原理来建设校园,才符合现代化校园的长远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出一个人文气息浓厚,而且迸发着活力的校园。

1.1.2 因地制宜,凸显地方特征

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气候条件,一味追求美观而引入大量的外来植株是得不偿失的。只有通过采用适地适时的种植原则及地方植物的选用,才能突出地方性特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3 以人为本,满足多方需要

现代的校园不再是单一的教学场所,它更像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学生生活在其中有着多方面的需求校园园林规划设计应对多方面需求作出积极响应,以环境和空间特征对人实现主动的接应,争取最大程度的亲和,使之成为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共存”校园空间。

1.1.4 贴和时代,彰显现代社会精神文明特质

睿智进取是新时代对学生的要求,作为现今社会环境中的校园,也应该在校园园林规划设计上符合现代人的思维模式和审美情趣,体现校园中人与自然的重新思考和定位,让学生形成一个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

1.2 校园规划设计目标

立足于中小学校园的园林景观空间,通过自然条件的改善,人文环境的设立以及园林绿化空间的形成等多元素交织和介入,构建出一个意趣生动,内蕴丰富的人与自然及文化的多角度、多层次的互动空间及学习场所,让神圣的校园在传播知识之余还能给人一种平静而和谐的感受,具有平静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

2 校园园林规划设计应用

2.1校门区园林规划设计

校门区通常可以作为一个学校的标志,带给人们关于学校的第一印象,它是学校向外界展示的窗口,最能体现一所学校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校门区域承担着主要的车流和人流的集散功能。这一区域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通常较为简洁,以保证充足的交通空间并且体现出校园的庄严和肃穆。进入校门后的主干线是整个校园规划设计的中轴线。一般来说,通过开敞草坪和规则式绿篱和树木的栽植,体现了强烈的空间感,强化了这一区域的中轴线作用。主要植物应用类型有规则式草坪、规则式绿篱、疏林草地;主要植物有野牛草、早熟禾、紫叶小檗、金叶女贞、雀舌黄杨、红叶李、银杏、国槐、白皮松、油松、青杆等。

2.2教学区园林规划设计

教学区域主要指教学楼和图书馆等,这个区域也是校园园林绿化的重点。其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重点在于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户外沟通和交流的空间,并且处理好园林植物与建筑物之间的关系,柔化建筑物生硬的外观,且不影响室内的通风采光。这一区域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也应该考虑不同人群使用,而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气氛,既可以安静怡人适合读书和小型交流,也应该敞开简洁,利于较大规模的学生活动。其主要园林植物应用类型有垂直绿化、草坪、绿篱。园林植物种类有野牛草、五叶地锦、大叶黄杨、棣棠、龙柏等。

2.3运动区园林规划设计

体育运动区包括校园内的操场、体育馆以及其他一些的体育设施场地等。这个区域可用做园林绿地的面积较小,多配合操场和建筑周边环境,为学生提供运动过程中休息的空间。因此,在选择园林植物时多考虑植物的遮荫效果,同时应该考虑植物落叶和飘絮等问题,减少对户外活动的影响。避免产生过敏源,以免学生在户外运动时产生过敏反应。

2.4宿舍区园林规划设计

宿舍活动区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区域,使用量较大,活动内容较多,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应该考虑到为学生提供适当活动的区域和较多的林荫空间,并在靠近宿舍楼的区域尽量安排安静怡人的休息空间,以减少对于宿舍楼的干扰。其主要园林植物应用类型有林荫树和草坪,园林植物种类有鹅掌楸、水杉、山楂、紫藤、小叶黄杨、鸡爪槭、海棠、锦带花等。这一区域的园林景观以硬质铺装加条形座椅为主,使用高大冠幅较大的树木能起到了较好的遮荫效果,减小人为破坏的可能性,也使学生的活动空间更加安全与卫生。同时,这一区域多采用秋色叶、观花观果树种,使四季景观富于变化,增加了这一区域的生机与活力。

综上所述,中小学校园园林规划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了今后校园建设的整体性。我们除了注重校园设施的功能性以外,关键还是要从校园园林规划设计效果的角度把校园各组分之间进行合理配置,极力打造出一个安静、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的校园。

参考文献

[1]张凯莉,周曦.大学校园环境设计问题的探讨[J].中国园林,2006(3):80-83.

[2]李利,秦柯.大学校园植物景观空间塑造浅析[J].山西建筑,2008(26):333-334.

篇10

【关键词】 生态城市;城市规划;景观规划;生态景观设计;

【 abstract 】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play in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benefit and meet various needs of people play a crucial role. The author mainly from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 the key elements and technique, three aspects of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n related issues.

【 keywords 】 ecological city; Urban planning; Landscape planning;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但是与此同时,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峻,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而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利用景观规划设计,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为人们营造一个亲近自然、舒适、美观的生活环境,以促进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城市规划中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景观规划设计原则是进行设计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形成最佳设计方案的必备条件。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应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相互协调与发展,充分体现人性化与生态化的完美结合,因此,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景观规划的实质就是为人们服务,以满足人们不同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所以,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应是以人为本,将人的需求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来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居环境。

(二)生态原则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剧了自然生态景观的退化,所以,生态景观设计应遵循生态原则以解决这一日益严峻的问题,着重保护环境敏感区与自然景观,增加绿化空间,让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共处。

(三)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城市本身的特色、风土民情、历史文化等因素设计具有城市风格、识别性强、鲜明特色的景观,注重多选用乡土材料。

(四)美观原则

景观是一种从刺激人们视觉感受,进而触及人们心理感受的实体,所以在设计时不但要考虑其生态价值,更要考虑其美学价值,体现景观独具的美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五)多样性原则

在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处理手法,合理选择与配置植物种类,力求形成种群丰富、功能健全的生态系统,使景观具有多样性、层次感。

(六)稳定性原则

城市景观会在人为与自然环境的干扰下不断发生变化,其生态反应程度会随着作用力的强度不同而不同,当不受干扰或适度干扰时,景观会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或有能力再恢复到平衡状态,但是一旦景观收到强烈干扰时,难以恢复到原始状态,从而会形成新的动态平衡。所以,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景观自身的稳定性。

(七)经济与效益原则

设计中,应用最小的投入完成健全的生态景观,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前提下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注重资源的再利用。同时,将调节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景观设计的目标,积极采用生态技术措施创建景观,合理配置环境资源使其生态效益最大化。

二、生态城市规划中景观规划设计的要素

最佳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必须充分考虑其组成各要素的个体功能以及整体功能,这样才能发挥出景观设计的所有功能。生态城市规划中的景观规划设计应以生态功能为主,因此,现将景观设计要素分为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两类进行简要介绍:

(一)生物要素

1、植物要素

植物的选择与配置是生态景观设计中的关键要素之一,多样化的植物系统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可以给人以亲近自然的感觉,并能起到净化空气、美观环境的作用。在植物配置中应以本土树种为优选,加以配置生长稳定、生态性强、形态优美的植被,将乔、草、灌、藤本错落有致地配置在群落之中,构建一个功能健全、结构合理、种群稳定的群落体系,达到植物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营造多样化的景观环境中,对于特殊栖息地要采用适当的保护措施,对于生态绿地的设计应满足维持植物生存和保护植物多样性的双方面要求。

2、动物和微生物要素

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存在着多种能量流与物质流,如水流、车流、生物流等都离不开景观的作用,所以在景观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各种生物的活动习性,特别是小动物与微生物的迁移问题。例如,在各个独立的绿地块中设计“绿廊”使之相连,可以有利于横向生物流的延伸,进而有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高速公路如果被规划设计为横穿一块绿地,那么公路两旁被分割的绿地中生物流就会遭到破坏,从而抑制生物的迁移。

(二)非生物要素

1、地形要素

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地形要素,地形可以提供一些特定的小型气候,为不同的动植物生存提供了不同条件,尤其要注意保护能够聚集较大生态价值但是易受干扰破坏的景观类型,如湿地。

2、气候要素

通过生态景观的设计构建生态绿地,以改善城市气候环境,缓解城市热导效应。

3、设施要素

设施要素包括照明设施、服务设施、信息设施等。照明设施中要注重路灯的设计,选用具有亲和力的光色,并且要考虑环保与节能因素;服务设施中对于商亭、邮筒、电话亭等设施的规划设计应注意区分其所处于的是公共开放环境还是私密环境,座椅的设置要考虑间距问题,并应在附近设置果皮箱,便于人们丢弃废弃物;信息设施中对于路标、告示牌、公车站牌、条幅等,应选用安全性高、防火性强的材料制成,同时也要兼顾视觉的健康性及与其他景观的协调性。

4、负效应要素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也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负效应,如噪声、废气、废物、尘埃等,而生态景观设计应致力于减少这些负效应对人们产生的不利影响,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优雅、美观、接近自然的环境。如,可以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和合理改造,在垃圾山上采取覆土种植植被的措施,不但能为地形增添新的变化,还可以由破坏生态环境转变为改善生态环境。

三、生态城市规划中景观规划设计的手法

(一)运用传统的设计手法

传统的景观规划设计手法包括以下三大种类:其一,平面构成。它是景观设计中最基本的造型手法,是运用最直接的景观平面图形来表达设计者所要传达的意蕴,展现不同的形象;其二,立体构成。景观设计中运用立体构成的设计手法,必须要处理好物体与环境的关系,不能把物体强行置于环境之中,而要有浑然一体、自然天成的感觉。如,在中国园林设计中,惯用乔木、灌木再配以多元素的植被,从而形成多层次感的绿化空间以及多样化的人工植被群落;其三,形式对比。简言之,就是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运用高矮、大小、疏密、曲直、上下、左右等可比较的形式,增加景观的变化与新颖,达到步移景异的设计效果。

(二)运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

现代科技的发展赋予了人们更多的创造空间,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尤其是生态科技,创建出利于环境保护、符合人们需求的生态景观。如,在景观设计中运用地表水“循环”的科学技术,建立新型水循环系统,以便于搜集生活污水和雨水,经过生物技术处理后,为所需用水的景观提供水资源。

(三)运用多学科协作

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错综复杂、涉及面广的系统性工作,并与生物学、土壤学、生态学、美学、植物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相交叉,所以,只有联合这些学科协同工作,才能规划设计出确保生态系统稳定、和谐发展的城市景观。

四、结语

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为中国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机遇,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为景观规划设计提出了挑战,我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也必将日益完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楚认识到所肩负的责任。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类自身,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理解自然的演化过程,那么景观规划设计就只能是用来装点门面而已。总而言之,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拓展自身的内容、加强对生态伦理的关注、弘扬地域文化和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只有这样,景观规划设计才是科学的、合理的,才能创造出符合人类及各种生物与非生物需求的适宜景观。

【参考文献】

[1]邓毅.黄金玲.龚兆先.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导向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科

学.2010(5).

[2]高蕾.城市生态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4.

[3]陈静.边缘效应—创造力的契机—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途径[D].同济大学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