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管理学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6: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技术管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程技术管理学

篇1

独立学院是近些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本科层次二级学院[1],是由普通本科高校与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举办的新形式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给更多学生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为社会的快速发展做了一定贡献。政府和社会对独立学院所带来的进步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独立学院的发展逐步走向专业和规范,也必将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生军。施工技术课程是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研究施工技术中的各工种工程施工和施工组织中科学编制一个工程设施或群体。它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施工中有关施工技术与计划的基本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为学生今后从事其相关行业时能够正确进行工种工程的施工。因此,应将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与独立学院的特点相结合,体现独立学院的教学特色,以达到提高独立学院教学质量。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经验,以我院工程管理专业为例,根据本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提出一些教学改革建议。

1独立学院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

第一,涉及面广。施工技术课程需要综合运用数学、力学、材料、测量、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在讲解过程中要结合有关专业知识作为支撑。我院选用的教材是郭正兴出版的《土木工程施工》,比如钢筋工程是第五章,混凝土工程是第六章,各章节内在联系少,都是比较独立的。第二,实践性强。施工技术课程以工程为背景,不如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系统,而是直接涉及工程问题。许多施工工艺、施工原理都是施工技术人员在长期的施工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些实践性很强的知识如果单纯的理论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困难,教师讲解的时间也比较长,起到的教学效果也不显著,因此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非常重要,在讲解过程中更能结合经历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掌握。第三,发展迅速。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施工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工程材料的追求越来越严格,致使施工技术、工艺、材料等各方面都在不断发展,而且其发展速度非常迅速,该课程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教师在讲授知识时就要不断去学习新的知识,把最先进的文化理论带进课程,才会引起学生更广泛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第四,实用性强。根据我院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绝大多数学生从事建筑相关专业,由于独立学院的特点,很多学生选择建筑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等一线工作岗位。课程中学到的土方工程、模板工程、桩基础工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工程等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应用比较广泛。

2独立学院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1)教材内容与实际工程脱节。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工程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工程上涌现出许多新的施工工艺、新型技术及新型材料,这些新的内容在教材上没有体现,并且与实际的施工工艺存在明显差距,主要是由于有些教师在编写教材时为了单纯的评职称用及为了写书而写书,没有实际的施工经验,导致最新的内容都无法在教材中体现,使其教材内容滞后,学生对其不感兴趣。有些应该淘汰的工艺要求还在课本中,没有被删除。很多教材都是针对高职学生或者普通本科学生进行编写的,没有专门针对独立学院的学生进行编写的施工技术方面教材。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和受教育形式应该编写一门针对性强的教材。由于教材本身与实际的工程脱节,教师没有实际的工程经验,学生听课时又没有集中精力,就会出现“三脱离现象”,极其影响教学效果。2)教学形式单一。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教学形式,虽然与板书教学相比,在教学效果上有一定优势,但对一些工种工艺仍表述不清。特别是施工工艺流程,学生单纯的从多媒体教学中无法理解清楚,如钢筋工程中钢筋连接方式———焊接,混凝土特殊施工方法———水下浇筑混凝土法,预应力工程中预应力混凝土施工等,学生很难在多媒体教学中清楚了解掌握。3)教学课时少,实践环节少。根据独立学院的教学大纲,教师理论授课学时为32学时,周学时为2学时,上课周期达到16周,每周刚学会的知识,到下一周上课时就会产生遗忘。施工技术课程涵盖11章内容,土方工程涉及到土方量的计算和土方调配的计算,模板工程涉及到模板设计计算、钢筋工程设计到钢筋配料计算和混凝土工程涉及到施工配合比的计算,这就导致课时满足不了教学内容,就会出现上课环节紧凑,学生参与教学的环节减少,互动机会几乎为零,学习效果起不到好的作用,并且由于计算环节所用的时间多,讲解时间长等特点,有些内容就被一代而过。我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大二下学期进行施工技术课程的学习,在大一上学期课程结束时,参加过认识实习,到实际工地参观学习,简单了解工程实际工作情况。对后续施工技术学习起到推动作用,但实际学习施工技术课程时,实践环节薄弱,单纯的理论教学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施工工艺的了解和掌握,没有实践环节学生学习起来很抽象,不容易理解。4)教师队伍实际工作经验不足。独立学院是新兴的高等教育机构,在招聘教师时绝大部分老师是硕士研究生毕业,也有一些本科毕业生,几乎没有博士研究毕业生,由于近些年土建类工作的火爆,很多硕士研究生在毕业时直接到企事业单位工作。在招聘教师时就面临一个问题,很多毕业生不愿从事教师工作,并且大部分招聘上来的教师都是女教师,都是直接从校门进入另一个校门,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在讲授课程时都是完全的理论授课,对于实际的运用都是照本宣科。5)学生兴趣不足。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比普通高校的学生在数学计算方面相对薄弱,面对施工技术中存在的大量计算题,产生出兴趣不足的现象,我院2013级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一共两个班级76人,根据上课观察及课后随访,发现40%左右的学生对于计算题算不明白,弄不清楚。还有10%左右的学生上课根本不认真听讲,对施工技术课程不感兴趣。

3独立学院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3.1编制符合独立学院教学实际的教学大纲

1)权威教学专家和施工技术专家共同编制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规定了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师在教学环节中重要的参考。因此,在编制教学大纲时,不仅要满足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需要,同时要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技能要求,才能培养出独立学院特色的专业人才。2)加强实践环节的课程设计。施工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单纯的理论学习根本无法掌握施工工艺的操作,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首先要增加实习时间,从以前的一周时间,改为整个假期的时间进行实践,这样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现场工艺工种工程的了解和掌握,并且提高了教学效果。其次要细化实践环节的学习内容,有明确的指导书帮助学生了解要学习的内容,采取日志、周志、总结的方式进行记录和心得。

3.2强化教师队伍的实践

独立学院对教师的需求比较大,大多数教师直接从高等院校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没有实际的工程经验,授课时对一些施工工艺细节掌握不够,对实际现场施工了解不足,都会导致授课时讲解不清等问题。因此,像施工技术这样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要求讲授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要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历。在教师队伍强化实践环节方面,一方面可以让授课教师去施工企业实习锻炼,还可以通过学院组织的形式脱岗进行学习,深入施工单位去进行半年到一年的学习,有效的解决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

3.3教学形式多样化

1)案例教学。施工技术课程中有一些工种工程都是能够实际接触到的,比如钢筋、模板、预应力张拉机等等,钢筋连接的三种方式都是可以通过实际的案例教学了解到的,柱模板、墙模板、梁模板的材料可以在案例教学中进行总结,预应力张拉机也可以通过实物进行了解。相较于其他学科,施工技术中有关的问题我们经常会接触到,比如经常看到窗口的两个对角出现斜裂缝,在窗间墙出现水平裂缝,就是由于地基的不均匀沉降造成的;圈梁和砖砌体交接处的水平裂缝,房屋结构由于周围温度变化引起变形,不同材料的膨胀系数不一样,导致产生温度性的裂逢。针对这些现象,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的缺陷是什么,然后在让学生分析讨论,在收集资料进行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归纳,有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根据实际工程案例进行授课,结合相关章节进行实际应用,增进学生的参与意识。2)专题讲座。在施工技术的教学讲解过程中,如果遇到实践性强又无法进行实际教学的环节,可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邀请施工企业方面的专家进行讲解。现场专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工作经验,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对施工技术中的有关疑难问题进行解答,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远程视频讲座也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去理解施工技术中的有关工艺和技术问题,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3)拍摄现场视频资料。积极与我院协助的实习单位合作,根据课程章节的需求,选派教师和学生参与到视频的拍摄过程中,收集第一手丰富的教学资料,同时进行整理资料的工作,并实际应用于课程中,生动的视频教学有效满足了学生对施工工艺的了解和掌握,而且还能够活跃课堂的氛围,同时学生的注意力能集中到视频中,避免了单纯多媒体教学的枯燥乏味,提高了教学质量。4)科研融入教学中。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通过对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掌握,可以和相关教师进行符合学生自身水平的科研活动,提高学生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论文水平,为毕业时期的论文准备工作打下基础,提高科研意识。5)制作优秀课件。为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我院已经举办了八届多媒体课件大赛,可见课件对于教学所起到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一门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增进课堂效果的多媒体课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制作,因此应集中教师团队的力量,共同去制作完成,积极去学习优秀课件的制作方式方法,应用到施工技术课件的制作当中。

4结语

篇2

【关键词】工程力学;建模技术;研究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辅助技术不断的应用到机械设计当中,制造业传统的生产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专业技术体系已经日趋形成。目前, 建模与仿真技术正向“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协同化”为方向发展。我国建模技术尤其在复杂系统建模技术、智能系统建模技术和基于智能科学的建模技术、定性与定量组合的实体建模技术、复杂分布建模环境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建模与仿真支撑系统技术研发方面, 我国在实时仿真算法、各类系统的并行算法、视化算法与软件、分布仿真运行支撑平台、虚拟样机工程支撑平台、仿真网格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相继研制和生产了多种型号的模拟计算机、混合模拟计算机及混合计算机系统、全数字并行仿真计算机,并正从局部、分散的研究向实用化、自动化、规范化、集成化发展。工程力学建模在我国现阶段的制造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有效的缩短产品生命周期,提高产品的性能、多样化、高质量、人性化,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现在多元化的竞争市场。加强对工程力学建模是我国制造业的一大重要任务,也是满足多元化市场增加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1.建模技术的基本原则

传统的优化技术需要工程设计人员将设计问题用数学方程的形式全面准确地描述,即确定设计变量、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 因此要求设计人员不但要熟悉产品的设计, 还要掌握一定的优化理论和数值计算方法。对大多数的机械产品设计人员来说,做到这一点是很困难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优化设计的应用。对于复杂机械产品来说,数学模型建立的好坏对优化设计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多学科产品建模的总体原则可分为:①支持产品的更新。无论是开发新产品,还是对老产品的改进,建模技术必须考虑到产品的更新设计,这就要求建立基于参数驱动的产品模型。②支持产品设计的进程。一般的设计进程包括功能设计、原理设计、详细设计和施工设计等多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包括概念设计、详细设计、分析评价到重设计等一系列反复过程。建模就是要支持产品从整体设计到局部设计、从概念设计到详细设计的不断反复、迭代的进程。③支持产品模型转换的全过程。机械产品的多学科优化建模的最终目标是生成优化任务数学模型。产品模型是对产品物理结构的真实反映, 而计算机能对优化任务的数学模型进行寻优计算。全性能优化建模不仅要实现产品全系统和全性能的描述,还要根据不同的要求转换为不同的优化任务数学模型, 实现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自动转变。

2.建模技术分析与处理间的相互关系

完美的设计已成为当今制造行业追求的关键问题,为了达到这一境界人们提出了多学科建模技术。多学科优化建模应综合考虑产品多方位的全系统结构和产品技术性、经济性和社会性等各方面性能的统一,以及全面考察从设计、制造、使用到回收整个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过程。工程力学建模是后期计算的基础,所建立的模型既要保证后期的分析计算结果不失真,也要保证后期的分析计算能够在实际中可以实施,就要同时把握两个原则“可靠性”和“经济性”。建模技术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功能方案、产品建模、优化规划、优化算法、寻优搜索和结果处理等。计算精度能够达到工程要求,它直接影响工程能否正常运行。以工作规范以及国家标准系列等为依据,保障力学分析计算的可靠性。可以把其中占主导作用的内容归纳为:初步建模、寻优搜索和耦合分析与处理三方面,它们构成了建模设计优化的主体,也是产品设计优化不同于传统优化的关键所在,而其它方面的内容则是该主体的延伸及支撑。这三方面的内容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不同的建模方式导致了相关技术领域间不同耦合关系的产生,而不同的耦合关系又需要不同的搜索策略和方法,不同的搜索策略和方法又必须有合适的优化数学模型与之相匹配。

3.现代建模方法介绍

3.1元建模技术和产品建模技术

一直以来,人们对建模方法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元建模技术和以功能为核心的产品建模技术。基于产品物理本质的元建模技术,认为各种应用模型难以沟通的原因在于不同的领域所涉及的知识域不同,而现有的模型缺乏这些知识域之间的联系,因此无法进行信息的重用与共享。他们把产品中那些反映物理本质的信息如质量、力等属性作为信息元,用符号来描述不同抽象程度、不同粒度、不同近似度以及不同对应关系上各信息元之间的物理依赖关系,用由这些信息元及其依赖关系构成的元模型来建立起知识域之间的联系,最后通过定性推理从元模型中导出各应用分析模型,而各应用模型的变化也能通过元模型传播到其它应用模型。但建立基于物理本质的元模型需要开发人员对产品的各种物理规律有清楚的了解, 这在产品开发过程的初始阶段是十分困难的。用功能单元来描述产品既可以使设计人员避免从设计一开始就面临着对设计对象物理规律的抽象,又可以满足概念设计的需要。然而,多学科建模需要解决的任务是多方位的,随着产品开发过程的推进“功能单元”描述需要不断深化。如何由基础的功能单元衍生出各种应用所需要的新的功能模型,保证多学科建模各阶段模型一致性、可扩充性、可集成性以及可重用性是各种建模方法所需解决的核心内容。

3.2现代网络协同建模技术

高水平建模工具开发平台是实施多学科建模技术的基础,它需要把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分布式数据库和一些专用方法、工具集成起来,构建一个适应并行工作方式的计算机环境;把不同地点, 使用不同学科的多学科小组成员集成起来构建一个分布式协同建模平台,各个学科小组成员通过共享产品信息模型进行信息交互和协同设计。这种产品建模方式是基于网络、支持异地并行、协同及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模式。这样各个研究机构或公司可以利用自己的学科或产品领域优势,按照标准创建自己的设计问题模型,并在网络上相应的设计模块。设计人员在面对一个复杂的设计问题时,不需要关注自己不了解的学科领域,只需在网络上寻找到相关的设计模块,然后将他们与自己创建的本地设计模块连接起来, 就可以形成一个集成设计系统。这不仅可以大大缩短产品的开发时间,降低产品开发成本,同时也可以使设计人员集中于自己关注的领域,从而更好地进行产品的创新设计。基于网络协同和UG NX 实现的框架平台是一种高水平的建模工具平台,它是并行、协同及分布式产品开发的模式与CAD 软件集成的具体体现。

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追求的提高,对建筑行业的工作要求更加的严格,如何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工期建设,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降低建筑工程的造价,就需要我们的建筑工程施工方,在现场施工的管理上做足功夫。作为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的重要环节,关于现场施工技术的科学管理工作,更是要放在突出位置。并通过对建筑工程的整个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现场,要科学合理运用施工技术。并把施工技术在施工现场中得到很好的发挥,创造效益。从而有效实现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周期缩短、保证了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稳定。

1、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1.1、通过使用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的先进技术,对其进行科学高效的操作管理,达到保证整个建筑工程现场施工过程中施工规律符合目的,从而保障建筑工程现场施工工作的正常运转。

1.2、建筑工程施工方要积极引进国内外的现场施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通过对这些新技术、设备的合理使用,使现场施工基于施工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1.3、充分发挥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不断挖掘现场施工设备和施工材料的使用潜力,提高施工技术人员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减少建筑施工的建造成本,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使建筑工程的整体经济效率得到提升,经济利益实现最大化。

1.4、对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技术自身的作用,要通过现场施工技术人员的操作来得到最好的发挥,在不断使用和总结、创新中,提高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的技术水平。及时发现建筑工程现场施工中的问题,借助现场施工技术解决问题,消除建筑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建筑工程施工法在我国众多施工单位里的市场竞争力。

2、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科学管理的意义

在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的管理过程中,现场施工技术的科学管理,主要是为了促进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工作的高效开展。在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的管理方式上,对科学管理方法加以运用,并在现场施工技术的实际操作上,要依据有关施工技术指标、法规、政策。将这两方面进行结合,对建筑工程现场施工中的各项施工技术操作工作进行科学的组织安排,确保整个建筑工程现场施工在施工技术方面的规范性,从而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施工技术秩序,使整个建筑工程能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对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进行科学管理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2.1、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的科学管理,是提高建筑工程方业务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所以,作为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负责人,要加强对建筑施工现场的科学技术管理,以确保施工现场正常运行,现场施工技术可以在不断使用中得到进步,然后再反作用于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的管理工作中,从而使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继续得到提升,施工成本也减少,工程质量得到保证,建筑工程施工方的竞争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2.2、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的科学管理,有助于将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条件和工程的具体特点联系在一起,通过两者的结合,使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合理运用施工方法和工艺,将施工技术转换为现场施工的推进动力,从建筑工程的根本上保证施工质量。

2.3、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的科学管理,有利于建筑工程的建设工作能很好的达到工程预期的质量要求、工期交付、建筑功能使用要求的目标。

2.4、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的科学管理,对于建筑工程现场施工资源的管理有着辅助作用,可以促进施工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化现场施工的计划方案,调高现场施工的工作效率,缩短现场施工的工作时间,降低现场施工所需成本,通过这些方面来实现对建筑工程单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3、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科学管理的措施

在充分了解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探索科学有效的现场施工技术管理措施需要着重将现场安全管理、现场管理人员素养提升、现场进度管理等方面纳入其中,并一一细化管理措施,争取将施工现场的每一管理环节都落实到位。

3.1、加强现场安全管理

现场安全管理是整个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薄弱环节,强化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需要着重强化现场的安全管理,以为现场施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3.1.1、强化现场安全意识与责任

在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应该从观念到执行全面贯彻现场安全管理理念。首先,现场的安全意识培养需要施工单位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在现场管理人员内部开展安全教育,特别要针对文化水平低、安全意识淡薄的管理或施工人员进行安全观念培养,引导现场管理与施工人员树立施工安全意识,以使管理与施工人员时刻将安全贯彻到现场管理工作中,担负起安全责任。引导现场管理与施工人员树立安全责任意识,还可以通过在工程建设中定时组织开展安全主题讲座,并讲解一些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措施与方法,借助定时的安全教育与讲解,来提升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水平。

3.1.2、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安全管理

现阶段,众多的建筑施工单位不注重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以致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无法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制度参考,影响了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针对这种管理现状,施工单位应该树立安全管理理念,在现场管理工作中着重就一些违规施工进行管理,并基于奖惩责任制对违规管理与施工人员进行处罚。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管理规定与制度,提高现场管理工作的权威性与有效性。

3.2、提升现场人员管理水平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中还应该全面提升现场人员的管理水平,现场人员的管理水平的提升可以借助培训教育工作,树立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并通过自我约束来提高管理素养,推进现场管理工作的进展。现场管理水平的提升还可以细化管理工作,就原材料管理、技术施工应用管理、文件管理等全面细化分工,雇佣专业水平较高的管理人员,以较高水平的人员聘用来间接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现场人员管理水平要全面就管理人员的知识技能、技能水平、管理素养、施工管理经验、组织逻辑等各方面的能力进行全面、综合开发应用,施工单位还可以提供专业的培训或深造机会,以培养专业人才。

3.3、强化现场进度管理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还应该加强现场进度管理。一般而言,建筑工程在施工前会结合工期进行必要的规划,但是规划的落实监督与管理环节却存在缺失,强化现场进度管理能够深化工程工期规划,利于形成工程施工各环节的有序化局面,对于工程经济效益的实现意义突出。强化现场进度管理应该结合工程施工与管理规划,制定完善的现场进度管理方案,再开展管理人员培训,将现场管理理念贯穿到施工各环节中,并辅以有效的监管机制,推进现场进度管理方案的落实。

4、结语

实施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的科学管理,运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和具体方法,对整个建筑工程的现场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技术进行高效合理的管理,保证了现场施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节省了施工开支,提高了建筑工程施工方的经济效益。在今后我国的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上,对现场施工技术的科学管理,将成为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边成钢.论述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措施[J].科技与企业,2013,03:45.

[2]郦剑.探析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3,11:285.

篇4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工程管理;应用;分析

引言

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在工程管理领域中也是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根据其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主要内容的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受到广泛重视,特别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通过把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和工程管理有效的融合到一起,可以促进二者之间协同的发展,不仅可以让计算机技术得到有效的利用,同时也可以对工程管理质量进行提高,在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以及新项目管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电子新技术在建筑项目工程管理过程中的功能分析

在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过程中,其主要作为脑力劳动,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根据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实际经验,从而处理各个方面的要求,将其每个项目的资源做到合理分配,进而实施动态调整,根据合理的经济方式完成项目的预期目的。对于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而言,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功能主要分为以下内容:

1.完成工程在企业内部中的数据共享。在现代化建筑工程项目中,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系统的应用已经逐渐的完善,并且也能够最大化的保证数据共享。此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则可以充分利用管理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企业内部的重要标准。现代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采用搜索方法,在上百万数据中找到指定数据,在这个过程中只需要几秒钟便可以实现。

2.对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进行保障。对于建筑项目的资源数据而言,可以根据动态方式把准确性的内容交付给项目管理人员,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由于人为因素导致各种缺陷问题的出现,同时也能避免在时间上的延误以及实际情况的错误判定,如果无法有效的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那么会导致工程项目出现各种问题。然而随着电子学新书的出现,通过对工程项目进行模拟实施,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将项目实施千万次模拟,所以统计信息能够更好的帮助工程管理人员有效的实施决策管理。

3.可以更好的完成数据之间的通信。通过充分利用电子新科学技术以及网络技术,能够更好的完成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之间进行信息,通过对网络技术和公用传输的方式,能够将企业总部以及建设的施工现场有效的连接到一起,这样才能够使供货商以及各个方面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更好的完成数据管理。

二、提高工程管理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应用水平分析

1.在掌握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计划。通过将信息科学技术充分的应用到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过程中,不仅可以把信息应用看作为企业的一个点缀,然而要将信息应用落实到实际中,从而对建筑工程学管理过程中的一些紧急问题进行处理,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去发挥信息化技术所具有的作用,对施工效率以及水平不断加强,因此必须要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对目前工程管理水平进行加强,同时对工程管理信息进行不断提升,促进工程管理过程中的科学化。

2.应用局域网以及英特网等实现信息共享。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建设项目规模在逐渐扩大,同时建筑工程所涉及到的单位也比较多,文件和信息相对复杂,以往的项目管理方式主要是为纸质分析和记录,其次需要经过多个部门进行转交,最后才能达到决策人员手中,对于这种办公方式不仅浪费时间以及财力,同时也会导致工作效率逐渐降低,最为主要的一个原因便是由于转交次数出现过多从而导致信息交流的完好性受到严重影响。所以在信息时代中,必须要应用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及时向决策人员传达信息,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施工管理水平进行全面提高。

3.需要开发出相应的应用系统。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在网上开发出来的各种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也逐渐的出现,通过建立起数据库以及连接,可以在网上进行查询以及投标,从而为有意向人展现出信息交流平台,将其纵向信息交流方式转变成为平行的,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对工作效率以及信息的准确性进行提高,也可以带动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对其决策准确定进行加强。在施工时要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技术软件应用到整个管理过程中,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管理水平以及效率进行全面提高。

三、总结

通过对上述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后得出,我国建筑项目工程管理应用信息化技术已经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和国外信息技术进行对比可知,依然存在比较大的差别,因此对于每一个企业而言,必须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从而科学合理的将信息技术有效的应用到工程管理过程中,这样才能够对工作效率进行提高,同时保证企业得到长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信息技术水平得到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

[1]邴浩.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在现代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7,(15):119-120.

[2]钱家乐.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工程管理与应用探求[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15):261-262.

篇5

【关键词】工作过程 物流运输作业与管理 课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75-03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源自德国劳耐尔团队创立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从职业需要角度出发,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内容开发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项目)为载体,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教、学、做、考,有效地解决企业所需与学生所学之间的矛盾,提高学生“零距离”上岗的就业竞争力。该理论的主要特点是:第一,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第二,以项目为载体;第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第四,用任务驱动训练职业岗位能力;第五,以学生为主体;第六,开放办学;第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物流运输作业与管理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运输业务流程,学会选用适当的运输工具和设备,应用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组织货物多快好省地位移到达目的地交付收货人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必修主干课程,该课程一般是在学习了物流管理基础和物流信息技术等基础课程之后开设。以往的运输管理课程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系统性的灌输,轻视实践技能训练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学生难以适应就业岗位需要。课程在教学思路、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面都存在不足,故须对其进行改革。本文试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物流运输作业与管理课程教学进行探讨。

一、课程定位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课程设计立足于满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和本地区企业行业业务发展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8年获国务院批准实施,大力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商贸、交通运输等各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其中物流产业基地成为北部湾九大产业基地之一,物流业将得到更大发展。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人才需求预测,到2015年物流人才需求达到95800人。在此情形下,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物流运输作业与管理课程,应以培养服务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人才为出发点,紧密围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和大力建设课程实施保障体系”为手段,不断深化课程改革。

二、课程设计思路

紧密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目标的培养,实行校企合作开发和建设物流运输作业与管理课程。改革以往课程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和不适应岗位工作需要的做法,以“职业导向,任务驱动,学生主体、工学结合”为教学理念,以物流管理专业货运方向对应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能力要求为依据,分析、归纳和整合出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实施教学,变抽象理论知识传授为以完成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让学生置身于真实工作情境中,参与到工作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课程设计要点

(一)教学目标要明确。为了“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由高校教师和企业专家代表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深入到具有代表性农工商企业和公路、铁路、水路、航空货运企业进行调研。围绕物流行业的发展、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及其变化趋势、物流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等,进行深入交流。同时,与企业专家、业务一线人员、课程专家等一起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归类、整理。调查分析认为,物流管理专业货运方向学生主要的岗位群涉及揽货、调度、单证处理、配积载、发送与交付操作、事故处理和结算等,物流运输作业与管理课程密切相关就业岗位是货运主管、运输调度员、运输站点管理员、货运计划员、货运现场管理员等。货运管理员、运输调度员等岗位群的“员”是学生毕业的初次就业岗位,一两年后(快的顶岗实习结束),绝大多数均走上了业务主管的岗位。所以本课程的目标定位是培养货物运输业务主管实战型人才。

篇6

关键词:内蒙古 石油化学 管理规范 解读

Abstract: For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data management practices "I conducted the analysis of interpretation.

Keywords: Inner Mongolia, petroleum chemistry, management practices, interpretation of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起草过程

2005年,人民政府先后印发《关于加快化学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建设大型重化工基地的指导意见》。在自治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内蒙古的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随着内蒙古石油和化工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工程项目的不多断增加,加之新技术、新设备的出现和应用,对石油和化工交工技术资料的归档过程中,不适应新要求的诸多问题不断出现。由于没有一套完善的、适用的交工资料整理规范,使得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对交工资料归档的规范和明确,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但最终的结果还是往往不如人意。为解决这一问题,内蒙古石油化工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组织各专业的专家组成编写组,通过总结大唐多伦煤基烯烃项目、鄂尔多斯联合化工项目、亿利化学PVC项目等工程交工技术资料整理的经验,参照HG20237-94《化学工业工程建设交工技术文件规定》和SH/T3503-2007《石油化工工程建设交工技术文件规定》,进行了大量的编写修改完善和补充编写,考虑到目前石油和化工工程特点以及智能化技术和设备的普遍采用,在保留原设备、管道、电气、自动化仪表资料归档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了智能化的归档要求。于2010年12月完成征求意见稿,并广泛征求了石油化工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等相关单位以及其他有些省市化工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和化学工业工程质量监督总站的意见。按照反馈的意见,经过认真讨论和详细修改,2011年4月底完成了送审稿。2011年6月18日,由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召开了审定会,审定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标准科学、规范、操作性强,填补了自治区石油化工建设工程交工资料管理的空白,统一了石油化工工程交工资料的管理。”该标准经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为自治区地方标准,并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标准号DB15/T489-2011在全区执行。

二、编制的意义

1、适应内蒙古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需要

自《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工程施工、验收、管理都比过去有较大的改变,GB/T50328―2001《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的实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方法和档案文件的整理归档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石油和化工建设项目的特殊性,以市政民用土建项目为主的交工资料整理规范,不能满足其安装工程较多、施工验收规范各异的要求;以传统技术和设备为编制对象的原有化工项目交工资料整理规范也不适应目前石油化工工程新技术、新设备以及智能化技术和设备的普遍采用的现实。为了适应内蒙古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需要,加强对石油和化工建设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需要总结内蒙古多年来石油化学工业建设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经验,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编写标准以规范内蒙古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行为。

2、促进工程资料管理标准化、信息化的需要

石油化学工业建设工程技术资料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记录,内蒙古在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上一直没有全区统一的管理规程,过去各参建单位都是按照有关规范、规程和有关规定制定不同深度和内容的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规定。但由于内蒙古地域辽阔,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差异比较大,在以往全区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工作中这个问题比较突出。随着网络和电子技术在建设工程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信息化也势在必行,因此,必须规范和统一全区的石油化学工业建设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以适应信息化发展和要求。

3、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和保证工程质量的需要

本标准主要内容是按照建设工程项目前期安装开工阶段开始到工程竣工验收终止的顺序进行编排,规范和完善全区工程技术档案的编制方法和管理要求,规定了工程资料的分类、编号原则,完善了资料的整理顺序,统一了安装工程技术资料施工用表,明确了工程建设各责任主体的责任和工程报验的原则。对于提高施工企业的档案编制与管理水平,落实工程参建各方的质量责任,确保工程质量,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三、编制的依据

标准主要依据是《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工业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等现行国家规范标准,参考了《化学工业工程建设交工技术文件规定》、《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交工技术文件规定》、《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过程技术文件规定》等行业标准。同时也充分考虑了过去内蒙古各大石油和化工企业施工技术资料管理方面的一些习惯性做法和现行施工规范的要求。

四、编制的原则

标准的编制原则是落实责任、规范行为、过程控制、简便易行、适应信息化管理。

落实责任:参建各方应将各自的质量责任落实在各种工程资料的填写、收集、整理和审核中。

规范行为:工程参建各方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遵循国家、自治区基本建设程序和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

过程控制:资料的收集、整理、检查、验收,融入工程各个环节,贯穿于整个建设过程。

简便易行:资料的管理应直观、便于操作。

适应信息化管理:资料的管理应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实现工程档案电子化。

五、标准简介

本标准是关于内蒙古石油化学工业安装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地方标准,标准要素设置及构成主要是按照规范要达到的目的进行设立。标准由十一个一级要素组成,主要内容包括:

要素一:范围

本要素意在阐明标准总的规定内容和适用范围,是使用本标准的前提条件。

要素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要素给出了本标准应用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等文件,这些文件对于本标准是必不可少。

要素三:术语和定义

本要素根据国家《标准化工作导则》对术语的要求,给出了20个术语,术语和定义是为了满足标准在表达上的需要,帮助使用者准确地理解规程。这些术语均在有关章节中被引用,因此其主要作用是供标准使用。

要素四: 总则;

本要素由三个二级要素组成,反映的三方面的内容,是标准原则性的规定,反映了本规程制定的目标、统一性、规范性等要求。

要素五: 一般规定

本要素由二个二级要素组成,反映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对交工技术文件的填写和整理作出了规定,提出了交工技术文件的整理应具有真实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溯性的具体要求。第二方面是对安装工程的划分进行规定,包括单位工程的划分依据和构成、分部工程的划分依据以及分项工程的划分依据等。

要素六:管理与职责

本要素共设置了六个二级要素,明确了工程技术资料收集、整理的有关各个环节及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对工程技术资料形成应遵循的原则,建设、监理、施工单位、施工总包单位和分包单位的职责给出了明确的要求,也是本规程的纲领。同时考虑到施工现场的实际和工程技术资料的重要性,对施工现场资料员和工程监理人员提出持证上岗的要求。

要素七:安装工程技术资料

本要素共设置了四个二级要素为石油化学工业建设工程技术资料的基本内容及整理要求。

“工程质量管理资料”明确了工程质量管理资料包括的内容。

“施工质量控制资料”一方面对工序质量控制表格进行了说明,并阐明了其使用要求,另一方面是对交工技术文件进行了分类,为了方便组卷,按照设备、管道、电气、自动化仪表、智能化等分为六类并给出了整理要求。

“施工材料设备质量证明资料”阐明了施工材料设备质量证明资料包括的内容,即包括:进场验收记录、设备开箱检验记录、合格证、质量证明书、厂家提供的性能检验报告、安装使用说明书、进口设备、材料的商检报告、材料复检报告等。本要素还对质量证明文件原件提出了要求。

“工序质量控制表实施规定”,此部分内容主要是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为了满足施工项目管理的需要而设置。本要素阐明了工序质量控制表分等级的规定,即分为A(或AR)、B(或BR)、C(或CR)三个等级,并提出相关要求。同时对工序质量控制表在填写和使用、实施过程中作出了规定。

要素八:安装工程交工验收资料

本要素共设置了十三个二级要素,分为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阐述。

规定工程交接时工程承包单位向建设单位交付的施工技术文件的内容,即包括施工技术资料、竣工图及所附设计变更以及质量验收等技术文件。

规定施工技术资料应包括的内容,即包括各种材料、成品、半成品、设备、管道(件)及各种电仪器件等的质量合格证及相关复验报告等。

规定了安装工程质量验收文件包括的内容及使用的表格。

规定了建设单位和各参建单位的相关报告及其内容要求,包括“勘察单位工程质量检查评定报告”、“设计单位工程质量检查评定报告”、“建设工程竣工报告”、“监理单位工程质量评估报告”、“竣工验收通知书及附件(验收组成员名单)”、“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报告”。

规定了工程交接时向建设单位交付的其它技术文件,包括各职能部门的批复文件要求、工程质量保修书、其他工程竣工验收所需文件、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时的“重大事故报告”等。

要素九: 竣工图

本要素共设置了六个二级要素,给出了竣工图的概念、内容、整理、保管、绘制和图章以及等要求。本要素还对一般设计变更和重大设计变更进行了规定。

要素十:安装工程资料的立卷

本要素共设置了三个二级要素,为工程资料的立卷,给出了立卷的原则和方法、案卷编目、立卷要求等。

要素十一:安装工程资料的归档

本要素共设置了三个二级要素,为安装工程资料的归档,给出了归档的原则和方法,规定了归档的程序,给出了归档的范围等。

另外,标准还列出了规范性附录,对工程中使用的记录表格进行了规定,包括:

附录A:共用类交工技术格式文件目录,从A.01至A.50共50个表格供安装工程共用项目使用;

附录B:设备交工技术文件格式目录,从B.01至B.67共67个表格供设备安装工程使用;

附录C:管道类交工技术文件格式目录,从C.01至C.19共19个表格供管道类安装工程使用;

附录D:电气类交工技术文件格式目录,从D.01至D.58共58个表格供电气类安装工程使用;

附录E:自动化仪表类交工技术文件格式目录,从E.01至E.33共33个表格供自动化仪表类安装工程使用;

附录F:智能化交工技术文件格式目录,从F.01至F.12共12个表格供智能化类安装工程使用;

附录G:工业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表格目录,从G.01至G.05共5个表格供工业安装工程验收使用。

六.标准应用

本标准的适用范围,规范明确了二点:其一,就工程项目而言,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等石油化工项目安装工程;其二,从工程项目的专业角度就交工技术文件范围而言,规定了设备、管道、电气、自动化仪表、智能化等安装工程交工技术文件的管理、格式和内容。

篇7

[关键词]工作流;学生事务管理;流程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124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1

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资源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迅速增多,学生事务管理工作量逐渐增加,工作难度不断增强,给集教育、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入流程优化中的工作流技术,建立高效的事务管理信息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1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学生事务管理流程优化

工作流技术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办公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工作,它是一类能够完全或部分自动执行的经营过程,它根据一系列过程规则、文档、信息或任务能够在不同的执行者之间进行传递与执行。基于工作流技术的流程优化,通常建立基于工作流技术的Petri网工作流模型,将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离校整个过程作为研究对象,以学生在校中的具体业务流程处理为主要线索,对学生工作中各阶段的事务和学生工作人员在管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划分与匹配,简化工作程序、优化工作过程,力求转变目前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困境,为改革做准备。

2 现有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流程存在的问题

2.1 当前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流程繁冗

通过对当前系统流程分析,发现各项学生工作基本需要经历三次流转,一般先从学校各相关部门到各院系再到学生个人逐层布置,再从学生到各院系再到学校的审批、汇总和上传,最后再从学校到各院系再到学生个人的最终确定。流程存在反复的审批、汇总和统计工作,且基本通过手工操作完成,如此繁冗多余的工作直接导致业务处理的流程变长,影响整体工作效率。

2.2 现有信息系统灵活性差、利用率低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工作要求的变化,现有的信息系统已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工作需要。虽然工作伴随着自动化的信息处理,但学生工作人员仍需用大量时间做繁琐、复杂的统计、汇总等重复性工作。如常规的奖助学金评定工作,学生需要在系统中提交家庭困难认证信息、奖学金申请信息等,辅导员、院系认证后,学生还需再次提交纸质申请,辅导员不但要在系统中操作一次,同样要在纸质材料中进行再次审核,这不仅没有给奖助学金评定工作带来便利,反而增加了工作程序。

2.3 现有系统缺乏服务性

现有系统的建立仅以完成本部门任务为出发点,缺乏服务性考虑。从调查中发现,目前仍有不少高校管理部门的工作改革目的仅是提高自身工作效率,而作为直接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却忽略了学生事务管理的服务性。因此流程优化工作,要有助于简化工作程序,提高服务学生办事的质量,畅通信息的纵横传递,从而规范行为,提升服务育人的意识。

2.4 学生事务管理相关部门沟通存在障碍

由于学生工作内容繁杂,事务工作涉及学校不同部门,有时一项工作需要几个部门共同完成。在当前的学生工作中,各部门仅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独立开展工作,各部门对学生信息的需求往往存在重复性,增加了工作负担。且在工作中,部门间沟通的媒介往往是电话、QQ、邮箱等工具,传输过程中容易出错,信息的传递也存在时间差与延迟,从而制约了学生事务管理的效率与服务质量。

3 工作流技术应用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流程优化的优势

3.1 工作流程规范、流程管理实现统一

工作流技术的介入,将使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工作以流程化、标准化要求被规范起来。通过设定标准,定义每个环节的工作内容和程序,重组与优化,实现对各环节工作内容与行为的规范统一,提升管理过程运行的稳定性,也是工作流技术的最大意义所在。

3.2 流程控制力度加强、工作灵活度提高

工作流程的优化设计,是一个宏观而细致的重组过程,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人力、资金的投入成为阻碍学生工作改革的障碍。而工作流技术可通过功能分离,既独立设计管理模块,又可插入流程中形成一个整体,有着随时调用、灵活使用的优势。

3.3 服务质量提高,真正转向以学生为本

在工作流技术应用中,学生事务工作流程重组将打破以管理为出发点的职能设置,而真正转向学生事务的服务性需要,以学生在校期间所涉及的事务工作为对象开展提炼和重组。整个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重组后的工作流程必然从根本上提升服务质量。

3.4 不同部门间加强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工作流技术采用路由的形式将任务推送到要完成下一步操作的部门,从而将各个任务单元衔接起来。这种推送式的流程化工作模式实现了多个业务部门间的有效协同,删减了多余环节,优化了实际需要的程序。事实上实现了基于互联网的跨部门并联办公系统的公共协同平台的搭建,优化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教学改革;教学内容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2.205

1 引言

在当前建筑领域蓬勃发展的前提条件下建筑领域的安全问题也层出不穷,同时,新形势下国家对各行各业的安全有了更加严格的的要求。建筑工程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为建筑施工企业生产一线培养具有技术和组织管理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建筑工程安全技术与管理课程是建筑施工技术专业的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的一门专业必备技能课程之一,在专业与产业的对接条件下,对建筑施工技术的学生来讲,如何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对于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十分重要。

2 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2.1 学情方面

高职高专所录取的学生往往存在很多的情意障碍,他们的自控能力弱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及、学习动力不足;同时基础知识不厚实、主动性差;他们形象思维能力强,接受新鲜事物快,对一些课程,短期内有新鲜感,但长期接受效果差。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有针对性启发学生学习动机。

2.2 教学方式方面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主要是以文字性内容为主,知识点比较细小,主要是对一些法律法规以及标准规范的讲解,课程内容比较枯燥,以记忆性内容为主,逻辑性稍有欠缺,学生接受起来相对容易,但同时也导致很多学生轻视这门课,觉得今后用时再学也来得及,考前突击复习也能及格,以至容易出现平时学习热情不高,上课易分心等现象。由于建筑工程专业课较多,很多课程在内容上存在交叉,而在后期内容划分上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很多老师对内容重复这一情况并不知晓,造成时间浪费和教学资源消耗。同时,学生也会表现出热情不高甚至厌烦的情绪。另外,不同科目对于重复内容要求不同,致使教师对同一知识点的讲解思路上存才差异,这也容易使学生在学习时对侧重点难以把握。

2.3 课程教学方式单调

就目前的教学方式来看,大部分时候教师在上课时以课本内容为主,虽然也会配以课外资料辅助教学,但绝大多数重点还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讲授,一般授课方式上多采用传统的板书方式,最多结合多媒体进行讲授,授课形式比较单一。同时,这种单一的方式也使整个课堂枯燥无味,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在这种气氛中逐渐的放松懈怠,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 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3.1 选择适用性强的教材

目前市面上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相关的教材很多,基本都涵盖了建筑工程施工整个过程的安全技术质量管理。同时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是一门政策性和法规性很强的课程,教材中涉及到许多工程施工与安全管理领域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是我们学习这门课程的的基本依据,但现行教材对这法规部分内容阐述较少,2014年国家对建筑生产领域的相关安全管理法规条例做了修改,这些建筑安全类教材上面没有及时做更新,这需要在今后的课程教学中给学生讲解到位,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与时俱进。

3.2 注重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介于高职高专学生特点、介于《建筑工程安全技术与管理》课这门课程操作性较强的特点,在教学本门课程中,要视各教学内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本门课程的教学宜采用以讲授法为核心的任务驱动法p案例教学法p情景教学法以及讨论教学法;1.讲授法作为本门课程的核心,贯穿其他几种教学方法的整个过程,其是最本质的教学方法,不因舍弃。2.任务驱动法:通过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例如安全检查表的编制、应急预案的编制,让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展开学习,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培养思维表达能力,让学生多多参与,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对所学安全技术知识随时应用后与教师积极沟通, 也是让授课老师对课程进行反思的过程,对课程的顺利开展有很好的帮助。3.案例教学法:选定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从事故案例当中深切感受到事故现场一旦出现事故所造成的损失之大和现场安全管理有效开展的重要性,让学生对事故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让其根据所学知识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然后整个班级进行讨论,给出正确的认知评价,加深对课程的认识。4.情景体验法: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亲历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知识和体验情感。

3.3 加强课程实训比例

模拟施工现场的安全情景,加大实训课程比例,设计专门的安全教育培训体验馆,让学生身处模拟的施工环境,针对施工现场安全防护的安全帽和高出作业的安全带进行体验,开展安全帽撞击体验(图1),让学生从根本上了解施工现场所遇到的各种不确定危险有害因素对人头部的伤害,让学生在体验馆内做系挂安全带的体验。让学生对安全防护的正确使用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4 结语

建筑安全管理与技术这门课程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把课程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能够根据建筑施工现场实际,综合各方面影响,提出能解决施工过程中的实际安全问题的方案。

参考文献:

篇9

摘要:从技术管理的基础理论、科学方法和实践操作与技术管理实务入手可正确认识和把握技术管理学科体系相关问题。当前技术管理主要集中于知识管理、技术战略与技术创新领域;技术管理学科建设的主题可归纳为技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基础理论研究、方法论研究以及技术管理实务的规范化等。目前的“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研究主要包括“技术经济”和“技术管理”,随着形势的发展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进行分拆和改造,但技术经济有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与体系;不应错将工程经济问题附会在技术经济学科上,或将技术的经济问题与技术的管理问题混为一谈,因为无论是技术经济及管理还是工程经济及技术管理都不是连贯一体的合理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3)06-0096-07

一、引言

技术与自然、社会构成了人类生活生产实践活动的基础〔1〕。今天的技术已经形成了一个无比庞大的体系,随着信息技术(IT)的不断发展,技术也在加速发展。由于技术存在的不完美性、多用性、发展变化性,对技术进行管理就显得越加迫切和复杂。技术管理在国外已有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而国内在这个领域起步较晚〔2〕。实际上技术管理是一项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其理论应与实践相结合。下面主要讨论技术管理的基本问题以及学科体系的发展等问题。

二、技术管理的基本问题

人们要利用技术,就必须对技术的性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便对技术进行全面的管理。在此我们首先对什么是技术以及技术的性质进行简单的介绍。

1.技术简述

技术(technology)一词在大英百科全书中的解释是:“the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to the practical aims of human life”.(技术就是科学知识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实际),而将技术作为一个主题词检索就涉及了11个门类,76个条目〔3〕。技术与人类生活生产实践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没有技术就没有人类发展的今天,技术对于人――既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它是由人类创造的,一旦被创造出来,它就脱离主体,而一旦脱离开主体,它就不能直接为人类社会服务。技术的存在形式我们认为,它既不是属于‘世界1’――‘物理世界的实体’或客观物质世界,也不是属于‘世界2’――‘精神状态世界’或主观精神世界,而是属于‘世界3’――‘思想内容的世界’或客观精神世界,即“技术的内容是精神的,其载体或外壳是物质的”。〔4〕

2.技术的种类

技术的种类可分为自然技术、社会技术和人文技术。自然技术是物质生产技术,如制造技术、建筑技术、电气技术、生物技术、监控技术等等;社会技术则是改良社会的技术,如民主制度、法治、自由协议、独立规则、平等原则、组织架构、议事程序等等社会运行规则;而人文技术关注人们交往的方式方法,以及人格的塑造和发展,如思维方式、诗文欣赏,因此人文技术更接近于人们所说的艺术。另外,技术按照其本质形态分为材料技术、信息技术;按照在社会中的用途可分为军事技术、民用技术;按与人们生存生活的远近则可分为探索性技术,实用技术和娱乐性技术;按技术处理的对象可分为材料技术和信息技术。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支撑,自然技术、社会技术和人文技术在一个社会的发展中是自然协调的,要想有选择地发展一些技术,排除一些技术并不能全面持久地有效①。

3.技术的性质

关于技术的性质,人们讨论得比较多的是技术的本质,这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技术的性质应该包括技术的本质,但技术的本质不能涵盖所有的性质。在讨论事物的本质时,大多数人是将事物本质对象片面化或绝对化,并没有统一的视角和标准,这就使得问题复杂化了。我们根据对技术的分析罗列了若干技术的性质以为讨论技术管理的学科体系参考。

(1)技术的社会性。作为前述“世界3”重要内容的技术,首先是因为人的社会性而被创造出来的,技术的价值也是因其社会性,而与人类社会共存。

(2)技术的目的性。技术既是人的发现,也是人的创造发明,人们发现了是什么、为什么,从而才用于人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3)技术的经济性。技术使人们生活变得更加方便――省时、高效、安全、可靠。

(4)技术的知识性。技术要被人们分享,就需要让人们知晓,需要说明是什么、为什么及怎么用,这正符合知识的要素。

(5)技术的工艺性。技术的工艺性绝不仅仅针对物质产品技术,对社会、思维、政治无不如此,人类的现代化绝对不仅仅是物质的现代化,没有政治、观念和思维的现代化――全面技术的现代化就不会有现代化本身,现代社会是全面技术化、程序化和工艺化的功能社会②。

(6)技术的周期性。技术的周期性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一种技术不会永远有效,一直不变;另一方面,就技术的总体而言,其发展过程体现出周期性或阶段性。

(7)技术的风险性。技术无论就其特殊个体,还是技术总体,人们都无法完全预期其未来的结果――是收益还是损失,人们对技术使用必须多加小心,但发展与使用技术时可能会有问题,而不发展与使用技术绝对有问题。

(8)技术的发展变化性(也可将周期性归入此项)。

(9)技术的不完美与可完善性。技术像人类做的任何事情一样,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即由于人类发展的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局限,在其制造或设计上都会存在一些不完美之处。

(10)技术的结构性。各种各样的技术结成了技术体系,也形成技术之间的联系或关系结构,这种结构是不断进化提升的。

(11)技术的理性或程序性(类似于知识性和工艺性)。

(12)技术的多宜性。一种技术可以应用于多个方面,尤其是某些技术不是首先为研究的目标项目服务,却在其他领域首先使用。

(13)技术的可替代性。技术的可替代性是与技术多宜性相辅相成的,没有技术革新的多宜性就不存在替代性,而且新技术总会替代旧技术。

(14)技术的扩散性。任何一种技术都必需让一定数量的人了解它、使用它才能发挥其效用,才能使其得到延续。

(15)技术的突变性和涌现性。技术的发展不是线性与可预期的,可能由于认识上的突破而发生突变、涌现,也许会在一夜之间就席卷全球。

(16)技术的进化性(IT技术最为典型,但不惟独IT技术)。

(17)技术的时效(历史)性。技术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一部分,任何一种技术都有生命周期,且各不相同。

(18)技术的多向(非确定)性。这与技术的多宜性相反,是指实现同一个技术目标可以有不同的技术路径,譬如第三代移动通讯就有几种模式或标准。另外,技术的多向性与技术的可替代性也是不完全相同的,技术的替代大多数情况下意味着技术的进步。

(19)技术开发或认知(掌握)的复杂性。技术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的,属于情境的产物,尤其是复杂性技术更是如此,因此,技术的开发、学习都属于复杂性的活动。

(20)技术保持或使用的耗费性。技术无论是在保存上,还是传播扩散使用上都需要一定的耗费,如果不进行妥善保存,技术可能会失传,一旦失传再要使用就需要重新发明。

(21)技术使用的边际价值递增性。技术使用得越广泛,技术产生的效用就会越大。

(22)技术有限的“人为”及“为人”性(技术不完美的另一种解读)。

(23)技术发展的非完成性。技术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映射,人的发展的未完成性也决定了技术发展的非完成性。

(24)技术的信息性。任何一种具体的技术都是以信息的形式存在的,技术的扩散和传播上是基于其信息性的条件,如一个人买了一台计算机,并不等于他就购买到了计算机的技术,因为他并不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信息。

(25)技术的工具性。无论是要正确做事,还是做正确的事,都有一个怎么做才能行之有效的问题。

(26)技术的创新性。技术是人的实践性创造,没有人类的实践创造就没有技术。

(27)技术的神秘性。技术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意味着“诀窍”,或“秘诀”,而“秘诀”和“诀窍”总是被披上神秘的面纱,给人以神秘感〔5〕。

以上对技术性质的罗列,也许还不全面,但这大体可以为我们讨论技术管理问题形成一个初步的参考。

三、技术管理的学科体系

既然人类社会是追求其稳定性、可靠性、有效性等,技术管理也就是要针对不同的人群、组织以至人类总体对技术的期望从各种层次、方面来满足其需要,人们通过技术的发明、保存、使用、管理来达到人类利益的最大化。对技术管理的体系可以从技术管理的层次、技术管理的内容以及技术管理的目标等方面来讨论③~④。

在各种各样的组织之中都存在着技术管理问题:国家政府组织的技术管理,非政府组织的技术管理和企业组织的技术管理。其实技术在这三种组织中的作用和意义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对其关注点和追求也各不相同。作为政府组织,技术的作用可能是经济繁荣、富国强兵、社会发展等;而企业组织则关注技术可能带来新产品、提品的新功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等;非营利组织关注技术可能纯粹是为了社会责任、发展学术、解决探索问题中存在的困难等。因此不同的组织对技术的要求不同,管理的目标不同,管理工作的重点也存在着差异。

技术管理就其普遍性的要求来讲有技术管理原理,而从各种目的考虑则涉及到以下一些实务:技术统计管理、技术战略管理、专利技术管理、技术转移与贸易管理、技术周期管理、技术创新管理、技术信息管理、技术情报管理、技术风险管理、技术组织管理、技术人才管理等等⑤。

而如果按技术的生产部门进行划分则有:农业技术管理、工业技术管理、建筑技术管理、运输技术管理、军事技术管理等;再按对技术的学科门类进行划分的技术管理有:物理技术管理、化学(化工)技术管理、工程技术管理、生物技术管理、医药技术管理、信息技术管理、管理技术管理等。

此外,还有专门化技术管理。如:施工技术管理、安全技术管理、服装厂技术管理、自来水厂技术管理、国际化企业技术管理与创新、信息项目技术管理、粮食储运安全与技术管理等等,具体的技术管理应该有成百上千以至更多。

不仅技术需要管理,管理也需要有技术。如:质量管理技术、安全管理技术、压力容器安全管理技术、项目管理技术、内容管理技术、网络管理技术、指标管理技术、施工管理技术、计算机管理技术等等,具体的管理技术真是浩如烟海。

而技术管理实务包括:技术转移、技术扩散、技术组织、技术演变、技术选择、技术社会、技术伦理、技术贸易、技术资源、技术价值、技术风险、技术使用评估、技术产品认证管理、技术管理技术。

因此,管理本身是一类复杂性活动,离开了管理的技术管理本身也无法实现其有效性的目标。人们不仅仅要对知识进行管理,还需要对管理知识进行管理;不仅仅要对技术进行管理,还需要对管理技术进行管理。从这两个方面来看,知识的进化与技术的进化就一目了然了。知识本身和技术本身都有自主增殖的趋势,而知识和技术都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就具有了进化的特征。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是一种自身进化的结果,作为一种社会历史过程也是不以人们自身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文化交流与文化冲突会引起何种结果则是难以预料的事。因此,建设技术管理的体系是一项理性化的工作。人们必须对技术进行再认知、研究,并遵循一定的规则、逻辑,来建构一种符号体系,以便人们进行学习讨论,进而把握。

作为技术管理的内容是广泛的。技术既是未成的――技术开发、技术创新都是未成的;也是已经存在的――已经应用的技术,变成专利的技术但没有使用的技术都是已成的。技术既有简单的――一个简单的物件;也有复杂的――大型现代化工厂。技术既是个体单一的――一个顶针;也是集合整体的――造一座桥,所用技术都属于整体集合的。技术既是局部的――国防军事技术;也是系统整体的――技术是一种整体建构的;是人类社会整体性的一种映射。人类社会发展与技术发展是一种交互作用的过程,既不会存在没有技术发展的社会发展,也不会存在没有社会发展的技术发展。技术整体是人类发展需要的整体建构,具有指向性――多样化和复杂化。从这样一个认识基础出发,技术的管理内容就是极其广泛的。把技术作为知识来保存是一种技术管理;试验、开发一种新产品、新工艺,并确保其成功,也是对技术的一种管理;确保一种机械设备的运行安全是一种技术管理。因此,发展技术、保留技术、应用技术等等都属于技术管理。由此可见,技术管理的内容广泛而庞杂。

作为技术管理的体系是发展进化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就提出了技术管理,其实技术管理的实践也可说是古以有之。只不过是技术发展到今天,人类对它越来越需要进行特别的关注并加以认真对待。技术对人类而言既可能产生巨大的利益,又潜藏着巨大的风险;既可能给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可能会引起社会动荡,无论从哪一方面讲都需要对其进行管理。技术管理体系有两个方面:即技术管理的实施体系――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另一种即是其技术管理的科学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如技术的统计管理。这里的统计是应用统计,要针对技术问题、要求、目标,保证技术统计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实用性等。如何做好技术统计则更多的是方法问题――怎样实施、要满足什么标准等等。这里讨论的主要是技术管理的学科体系。

在发达国家,技术管理的工作比较成熟,工业革命的经历就使他们自觉积累了关于技术管理大量经验与实际操作方法,但在后发展国家既因为后发性没有建构出发展的良好基础,也因为受发达国家的示范作用影响,不能实事求是地针对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加强技术管理建设,而可能会导致其研究脱离实际,理论脱离应用。改革开放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使技术管理的企业主体地位基本得到确立,但整个国家的技术管理与创新体系还有待进一步理顺。占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关系的不顺是中国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的重大痼疾,也是影响技术管理学科正常发展的主要障碍。

对技术管理学科体系来讲,应该从技术管理的基础理论、技术管理的科学方法、技术演进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管理入手。当前的技术管理问题主要集中于知识管理、技术战略与技术创新领域,可以把这些看着是技术管理研究的前沿课题,但技术管理的一般内容也不能削弱与忽视。今天的知识管理、技术战略与创新管理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发展基础之上才能行之有效,离开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是不可能取得理想效果的。

四、技术管理的学科建设

技术哲学就是要解决人与技术的关系问题或关系协调问题,那么技术管理就是要具体地协调人与技术的关系,以实现技术效用的最大化、技术使用风险的最小化,技术运行的理性化、技术创新的技术化。

技术管理是一门独立的管理学科。国外在技术管理、技术战略、技术创新、技术转移与贸易、技术预见与评估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

笔者认为,我国将技术经济与技术管理并列的做法是不明智的。与我国技术经济相对应的学科领域在西方是工程经济学,工程是现代社会中普遍的问题,技术经济从术语结构或在事实上均有需要解决但无法解决的问题。尽管有人认为技术经济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出现新问题,但笔者认为如果技术经济问题是真问题,那么我们就必须在国际舞台上进行交流,否则我们总是自说自话,没有比较,只是自己搞一套话语体系,而一切理论方法又都借鉴西方的,自己又没有实质性的创新成果,这样的学科似乎不要也罢。

另外,即使技术经济问题是成立的,那么将经济问题与管理问题混淆也不足取。过去将技术经济及管理作为应用经济,放在经济学科之中,现在又将技术经济与管理放在工商管理学科之中,那么技术经济是经济学还是管理学呢?技术管理是管理学研究的问题是毫无疑问的,但将技术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放在工商管理学科下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将“技术经济及管理”这一学科分拆为“技术经济学”与“技术管理学”也许是更明智的抉择。

技术管理仅仅有企业的技术管理是远远不够的,时代的哲学转向或进入到技术哲学的中轴阶段〔6〕,技术管理、知识管理、创新管理、战略管理、风险管理、不确定性管理并行为管理的当代主题。技术管理问题是时代向人类提出的又一挑战,建设好技术管理学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技术管理学科建设的主题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管理学科的人才队伍建设;(2)技术管理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深化;(3)技术管理学科研究的方法论与研究范式;(4)技术管理实务规范化、系统化与信息化;(5)鉴于技术管理内容的丰富性和增长性,设置“技术管理”的一级学科,是加强技术管理学科的平台基础⑥。

五、对“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改造

“技术经济及管理”是我国在特殊条件下形成的一门学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与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国内与国际交往中日显尴尬。在国内首先是学科归属的游离不定,20世纪80年代划归应用经济学,但与应用经济学少有共同之处,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修订学科专业目录又将其归入“工商管理”一级学科门下,成为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另外在国际交往中,我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与国外没有直接相关的学科与之对应,这样不利于其进行国际交流,也无法进行国际比较。

从目前“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实际研究领域与内容看包括了两个方面:“技术经济”和“技术管理”。而这里的“技术经济”不是严格的“技术经济学”而是“工程经济学”,这些在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上已有所改善。中国式的“技术经济学”主要是解决工程或项目方案等内容,多数情况下所涉及到的是“价值工程”理论与方法,当然“价值工程与价值分析技术”归入工程经济是没有问题的,或者说是工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技术管理”则完全是属于管理学科的,不应该与“技术经济”学科相混淆。“技术经济”与“技术管理”在研究目的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非把两者放在一起就显得不太合适。

而将“技术管理”学科放在工商管理学科之下也显得不妥。考虑到学科发展还很不成熟,目前可与“科学管理”并列放在一起,如可参考刘则渊先生建议的“科学技术管理”一级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管理”学科的升级,“技术经济”学科转入“工程经济”,“技术经济及管理”就可以取消。当然,取消“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有些人可能不能接受,认为这个学科还在不断地扩展与深化⑦。对于其应归属于什么学科?目前还有争议,有待研究。

总之,笔者认为,对于“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新的条件下可进行分拆和改造,不要错将国际上通行的工程经济问题附会在技术经济学科上,也不要将技术的经济问题与技术的管理问题混为一谈,技术经济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与内容体系⑧。另外,无论是技术经济及管理,还是工程经济及技术管理都不是连贯一体的合理学科,技术经济是经济学科的领域,技术管理是管理学科的领域,同样工程经济也必须与技术管理分立。我们今天用于解决技术经济的理论和方法都是工程经济的理论和方法,并没有自身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所谓技术经济的新问题和新领域也都是工程经济问题的领域,我们必须还技术经济学科的本来面目。

注释:①

技术是理性的产物,因为是理性的产物,对技术的善用也是一个理性的要求。技术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但这并没有成为今天这个世界的共识,尤其在传统国家。人们并不认为社会技术与人文技术是与自然技术同等重要的技术,有的人甚至希望能有选择地发展技术,或特别偏爱自然技术,殊不知离开了社会技术和人文技术的自然技术也是极难发展的。有人讲,硅谷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现象,而是一个真正的社会文化现象,这是一种深刻的见解。

②在现代化、后现代化社会里,功能社会或功能化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的终极形式,唯有通过全面的技术现代化才可能实现。

③关于技术的学科体系问题,侯剑华和宋刚在2006年发表的《技术管理学的兴起及其学科体系构建》一文将技术管理划分为“技术管理一般理论”、“理论技术管理学”、“应用技术管理学”和“部门技术管理学”四个系组。由于缺少对技术性质的认知与把握,似有生硬之嫌,如“理论技术管理学”仅仅罗列了:技术经济管理学、技术创新管理学、技术战略管理学、技术过程管理学、技术运筹管理学、技术系统管理学、技术控制管理学、技术知识管理学、技术信息管理学和技术能力管理学;这些“理论技术管理学”可能不一定成立,所谓“理论技术管理学”是不是属于“技术管理学原理”呢?另外在“部门技术管理学”中列入“企业技术管理学”似为不妥,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属于行业(部门)的,那么企业怎么就又成了一个部门呢?再有在部门划分的准则上也欠考虑,邮政业、船舶业是否能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并驾齐驱呢?而且“部门技术管理学”共列出了十项:工业技术管理学、农业技术管理学、企业技术管理学、军事技术管理学、电信技术管理学、邮政技术管理学、船舶技术管理学、传播技术管理学、教育技术管理学和交通运输技术管理学。总体来讲该文需要商榷之处颇多。

④在目前流行的技术管理定义或所称的内涵中,多数将技术管理片面性规定在公司(企业)技术管理的范围内,如美国工程院下属的国家研究学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就认为,技术管理是“将工程、科学和管理学结合在一起,为了实现组织的战略与经营目标,规划开发及提高技术的能力”;而该学会提出的技术管理应该满足的八项基本要求就更将技术管理狭义化了。

⑤国内外都有一批学者在研究新兴技术管理,我们认为新兴技术是相对于传统技术而言的,既然有新兴技术管理那么也就应该有传统技术管理。实际上我们的看法是,所谓新兴技术管理、传统技术管理都应该纳入技术管理的框架,所谓新兴技术管理应该是技术发展与进化到这样一个阶段,技术管理研究中涌现的新问题,事实上,不确定性管理等理论方法已经为其做好了准备,新兴技术管理并不存在特殊的对管理学的开创性工作,应用已有方法理论就可以解决。应该说,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管理也需要不断地发展。但仅仅用新技术管理、新兴技术管理等来表述技术管理研究的进步,不应该是学科自身的逻辑。

⑥关于设立“技术管理”的一级学科问题,1997年刘则渊先生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上曾发文建议设立“科学技术管理”一级学科。笔者认为,鉴于技术问题的复杂性、庞大性和重要性,应该设置技术管理的一级学科和技术科学的一级学科,因为技术本身涉及问题的面之广、与人类关系纠缠之深,实非用一个二级学科所可以涵盖包容,而“技术科学”亦可称为一个体系庞大复杂的问题,同样应该设立一级学科。

⑦大多数中国学界的技术经济学人士将“技术经济学”等同为“研究技术和经济之间关系的应用型经济管理交叉学科”。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种关系的解读就会无止境地需要。究竟技术经济学是只能研究技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还是有其他广泛的内容,技术经济学可不可以研究技术的经济问题呢?而事实上,技术经济研究的新领域仍然应该属于工程经济的研究范围。将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管理归入到技术经济之下则更是牵强附会。

⑧此处所说的“技术经济学”应当是指与“资源经济学”和“消费经济学”等相类似的学科,而非指“技术经济分析”或支持“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经济分析,也即不属于“工程经济学”。目前尚未见到对技术问题的经济学讨论,很有必要创建一门真正的“技术经济学”。

参考文献:〔1〕

钱伟长.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卷)〔K〕.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219-220.

〔2〕吴贵生,谢伟.我国技术管理学科发展的战略思考〔J〕.科研管理,2005,(6):49-55.

〔3〕“technology.”Encyclopdia Britannica〔C〕∥Encyclopdia Britannica 2007 Ultimate Reference Suite.Chicago:Encyclopdia Britannica,2007:30-38

〔4〕陈文化.科学技术与发展计量研究〔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1-19.

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重要性;管理措施

0.前言

施工技术是促使建筑企业发展的核心条件,因此对施工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是当代施工建筑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中,只有结合施工企业管理,不断的改革创新,才能提高施工企业的现代化技术水平。

1.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在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都包含着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在建筑施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技术管理指的是在施工过程中对建筑施工操作、质量检测、竣工验收等一系列技术活动进行管理。技术管理水平的高低对施工成本与企业效益有直接地影响。现代建筑风格各种各样,建筑场地地形地貌特征、天气气候变化、建筑规模大小等因素都会对工程的进度有一定的影响。施工企业通过有效的工程技术管理工作,能够实现施工现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可以有效展开施工现场的工作,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为确保工期的顺利进行,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工程成本三者的和谐统一,项目管理部一定要不断强化工程技术管理。另外,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涌现出各种新型材料与施工技术,运用这些新材料与新技术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建筑工程技术的专业性

2.1建筑工程技术主要包括土建、采暖卫生与煤气工程、电梯和消防四个方面

每个部分又都包含若干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及各学科之间的交叉知识。专业的技术人员除了需要熟练掌握这一系列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对与建筑工程相关的一些边缘学科有所了解,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实际运作中还需要使用一定的管理学知识,以便对所做的设计、施工过程的具体情况有所掌握,根据实际来作出相应调整和规划,使建筑施工过程能够更加合理和完善。

2.2建筑工程技术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技术手段

所有的从业人员需要经过多年的培养,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当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在实践练习时能够对所需的具体技术做出专业、准确的判断。建筑工程技术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做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这些都不是外行人员可以轻易操作的。建筑工程技术由于涵盖领域非常广泛,从业人员需要经过多年的工作经验积累,才能由基础到高端逐步掌握各种工程技术,从而实现自身工作能力的完善和提高。

3.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措施

3.1建立技术组织机构,明确技术管理的职责

技术组织机构是保障施工质量的重要机构,要建立技术组织机构,明确技术管理的职责。首先是以法治企,强化落实,明确各级人员的权、职、责,组织全体员工,特别是技术干部学习现行规范,尤其是对施工及验收规范的学习,明确施工中各个分项、分部施工技术要求、施工方法和质量标准等要求,并以此来组织施工、检查、评定和验收。其次要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组织技术学习、技术培训、技术交流。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业务素质。

3.2运用现代的工程技术管理理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只有在技术和管理方面领先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而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只有加强工程技术管理,提高工程技术管理水平,才能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工程质量是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管理手段。因此,这就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对各项工程技术管理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工程技术管理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这就需要统筹协调,抓住管理工作的重点,注意管理工作细节方面的问题,切实提高工程技术管理的整体水平。

3.3做好技术投入工作

技术投入是施工阶段的人力基础保证、技术资金的支持、基础设备设施等的投入工作。在技术人力方面,施工企业应当拥有一批文化程度、技能素质、专业技术水准较高的工程技术管理人才和综合实力较强的施工队伍;企业要为技术管理和技术开发设立专项资金,技术管理资金占企业管理费用的比例,各个企业有所不同,企业应按技术工作计划,结合企业实际,予以计列,不可遗漏;在基础设备设施方面,还要完善各建筑实验室、技术资料室等,配备完整的技术规范、章程、标准、技术参考阅资料及工程应用类软件等。另外,要加强对建筑装饰材料的科学控制,尤其是一些对放射性材料,如甲醛、氮、苯、氡等有害物质或气体的控制,也就是说,现代建筑工程产品,不仅要保质保量,还要做民心工程、绿色工程,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

3.4工程技术管理的信息化

当前,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被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而工程管理也应用了计算机管理技术。所以,工程技术管理也应提高工程技术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质量。这些年来,我国建筑工程企业的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大进步,比如运用网络管理技术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技术管理水平,从而为保证工程质量、提高企业投资效益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5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科技在飞速的发展,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层出不穷,它运用于各个领域中,对于建筑产业来讲更是如此。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才可以建设出更为美好的建筑,建筑产业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借鉴外国的技术,以及优秀建筑企业的特点不断地完善自己,开拓创新。对于建筑中遇见的难度大、施工复杂等等情况,我们必须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去开发去研究,对于建筑的施工技术要积极管理和调控,企业还应该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去改革和创新企业之前的技术。

3.6加强施工阶段的技术管理工作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技术管理工作,主要针对的是建筑工程的科学检测与评定。工程质量的检测与评定指的是通过某种方法或者手段,检测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中的质量特征和特性等,并把检测所得到的结果与规范的质量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对工程质量作出判断,判断其是否合格。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工作:①度量,也就是借助计算机开展测试与测量;②比较,就是把度量结构与质量标准对比分析;③判断,就是根据对比所得到的结论,判定工程是否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④处理,也就是工程是否可以通过验收。

3.7加强图纸的会审工作

众所周知,施工图纸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这就要求不仅要重视图纸的绘制工作,而且要重视图纸的会审工作。图纸会审是在图纸绘制完成之后,施工方组织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对施工图纸进行三方会审。通过对图纸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做进一步的讨论和评定。按照工程的施工标准、施工现场的数据信息和人员机械的配置情况等,审查图纸中是否存在常识性的错误和深层次的问题等,如果存在这两方面的问题,则及时提出并修正,确保施工图纸的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具体需要审查的项目包括:地质勘察资料是否完整、图纸说明是否完整、平面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尺寸、布置和标高等是否相一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