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管理的要求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6: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事管理的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人事档案的内容与特点
人事档案是我国人事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特色,它是个人身份、学历、资历等方面的证据,与个人工资待遇、社会劳动保障、组织关系紧密挂钩,具有法律效用,是记载人生轨迹的重要依据。人事档案是记录一个人的主要经历、政治面貌、品德作风等个人情况的文件材料,起着凭证、依据和参考的作用,在个人转正定级、职称申报、办理养老保险以及开具考研等相关证明时,都需要使用档案。高校学生档案则是国家人事档案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及各种社会实践的真实历史记录,是大学生就业及其今后各单位选拔、任用、考核的主要依据。对于事业单位来说,人事档案相当重要。人事档案的管理与员工的人事管理相统一,才便于发挥人事档案的作用,如果人、档脱节,保管人事档案而不知当事人已调往何处,即“有档无人”,这样的无头档案,保管得再好也无意义。因此,在工作中必须坚持“档随人走”,在员工调走后的一周以内,必须将其人事档案转往新的管理部门[1]。
1.2人事档案管理与人力资源的关系
人事档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在新时代的新要求,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组成部分,企业是人事档案记录了员工的各种档案与信息。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必然要求。只有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在进入人力资源工作的时候我们才能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最适合的人选。同时,这些人事档案的收集和集中,也体现了我国对人才和人力资源工作的重视,同时使部门和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2]。
1.3人事档案管理的发展现状与提升意见
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做的技术化水平还是偏低,没有一套系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办法,而且存在弄虚作假,使用不当等现象,对此我们应该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技术水平,提升保密工作,提升档案的标准化和系统化升级,运用数字化的专业技术,提升人力资源档案的管理水平。对此我们给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企业和部门应该对人才进行深入的了解,对人才的生活档案和技术档案进行一步步的记录,树立良好的人事档案管理理念。其次,明确制度,加强技术支持和投入,使人事档案管理更加制度化,科技化。最后我们要积极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理念,融为己用,使得自身人事档案管理水平得到进步,为人才选拔打下良好基础。
2.国内外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给我们的启示
2.1国外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方法
在美国,人力资源管理一般分成两类,一类是是公立的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一类是私立的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他们分管着不同的部门,公立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的管理范围是政府的公职人员、公务员等国家部门的职员,而私立的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主要分管银行、公司等私人企业的人力资源档案。在公立的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方面,美国有着自己独特的途径。凡是在政府内的公职人员,都会经过考核,任命,培训,退休等步骤。而在美国的各个州也有他们自己不同的管理方案,这些方案都会汇总到一个叫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办公室的地方,对人才进行集中的选拔[3]。
而私人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工作则更加的复杂,私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企业化,私人化的。在这里,它包括了一个员工从入职到离职甚至是死亡的一切过程,这些档案中还包括员工的社保账号,身份账号还有银行的信用情况,这些档案与资料可以帮助经理对员工进行深入的了解与考察,而且档案本身不会接触到他的所有者,保证了档案的公平公正。
在法国,这种情况又有所不同,法国的公务员制度是从上到下分级的档案记录制度,没有公共和私人之分,这套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系统记录了公务员甚至是员工从生到死的一切档案信息,这种集中管理模式也值得我们国家借鉴。
2.2国内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特点
我国人事档案的存储由几方面组成,如任免、工资等方面的有关文件材料,因此,它能记录员工个人成长、思想发展的历史,能展现员工家庭情况、专业情况、个人自然情况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总之,人事档案是员工个人信息的储存库,它概括地反映员工个人全貌[4]。
篇2
高校要实现快速发展,最现实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和办法,就是千方百计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干部管理队伍。为此,各高校纷纷出台政策采取措施,加紧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抢占制高点。作为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数据和资料——人事档案,是人才的发现、选拔和培养的重要依据,是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力保障。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往往被忽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加强。笔者试图探寻人事档案管理与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之间的关系,以引起高校各级领导及广大教职工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促进人事档案管理的建设及“人才强校”战略的顺利实施。
1 做好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对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意义
人事档案是人才信息的重要载体,集中反映了人才个人基本情况、经历、工作表现、工作业绩、奖惩等方面的情况,是知人善任、选贤举能的重要依据,也是针对人才个人特点进行“量体裁衣”,帮助人才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建功立业的重要工具。
1.1 做好高校人事档案工作,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的巨大优势 高等学校是高级人才和专家学者集中的地方,这些人才有着不凡的奋斗经历和突出的业绩。他们的人事档案如果记载清楚、内容齐全,对于高校而言会是一笔丰厚的财富[1]。宣传部门如果依据档案素材撰写成宣传作品进行宣传,对外可以树立高校形象,提高影响力;对内可以激励人才继续奋进,不断创造新业绩;对于其他职工,可以发挥榜样的力量,形成健康向上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同时,因为知道个人的优劣表现均有可能被记入档案,影响长远,因此人才会时刻注意警醒自我,本着对自己,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和智慧。
1.2 做好高校人事档案工作,有利于对人才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使用 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在完成人事档案材料的收集、鉴定、整理、装订、保管的基础上,应该对档案材料所反映的信息进行分类、汇总、统计和分析,形成有针对性的报表,在学校制定师资培训规划、进修计划、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以及职工的职称晋升、干部选拔配备等等方面,提供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数据支撑。在“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人才小高地建设”、“十百千人才工程”、“教学名师奖”、“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评优推优和人才培养项目推荐工作中,人事档案可以在人选和项目确定、材料组织等环节发挥积极和权威性作用。在人才岗位设置、调配以及人才团队的组建等方面,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人事档案所反应的材料,向人事行政部门提出合理性的建议和意见,改善人才的工作环境和人际环境。在人才职称晋升、科学研究等方面,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对人事档案进行分析,查找出人才真正需要填补的是“外语培训”、“专业进修”、“研究时间不足”还是“科研助手配备不够”。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应该主动变“死档案”为“活档案”,在“人才强校”战略实施的进程中,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使人才能真正“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团结协作,成功创业。
1.3 做好高校人事档案工作,有利于引进优秀的人才 高校所引进的人才,应该是人才队伍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以及年龄结构中最紧缺的,又不能在内部调剂补充的人才。人事档案反映着人才有关专业、学历、职称、特长、研究方向、教育、工作及进修经历等第一手最真实、最新、最全面的材料。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在对人事材料进行汇总、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高校所制定的人才引进计划提出意见和建议。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对前来应聘人才的档案进行专业分析,辨别真伪、检查错漏、预测人才的价值,协助人事行政部门对所引进的人才进行把关,确保所引进的人才各方面符合高校实际需要,促进人才合理梯队的构建。
2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各高校在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过程中,往往把精力直接地集中在“人才引进”、“师资培训”、“科研项目”等具体的工作中。而这些工作,绝大部分是建立在“根据惯例”、“拍脑袋想当然”、“参考兄弟院校的做法”的基础上,却忽略了源于人事档案的有关数据分析和前瞻预测。这主要是因为高校人事档案在自身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种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人员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对高校人事档案工作的认识不足,认为人事档案就是裁剪、装订、保管性的事务工作,与教学和科研工作没有直接联系,也不能为单位创造经济效益,只要守好那一堆材料,不丢失、不泄密,能应付干部调动或提拔时的查档工作就行[2]。因此,人事档案工作变得默默无闻,很少有人过问;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也习以为常,不主动拓展工作内容,不主动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特别是人才建设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谋作用。
2.2 高校人事档案材料不齐全、补充不及时 由于重视不够,人事档案材料的收集常常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体现在人事档案归档工作制度不健全,执行不严格,被动等待送材料上门而不主动索取和补充等方面,更不会根据工作的需要调整和增加归档的项目。一些人事档案长年得不到填充和更新,无法全面体现人才的现状,对人才建设工作没有参考价值。
2.3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手段落后 很多人事档案往往停留在纸质档案的建立和保管层面上,没有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而现实人事档案的电子化。一些人事档案室的电脑仅仅局限用于档案目录的打印,还无法进行人员信息的查询和检索,更无法实现对人才信息的筛选、排序、分类、汇总。由此导致很多人事统计工作只能靠手工完成,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人事数据对决策的参考作用常常处于被动状态,而且作用十分有限。
2.4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队伍期待加强 由于重视不够,高校人事档案室很少设置有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兼职人员也无法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人事档案进行管理,导致高校人事档案建设滞后,问题不少。哪怕有专职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也往往是半路改行,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档案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培训,档案管理只能在低水平的层面上按“想当然”的办法进行。这对于高校人事档案建设本身以及人事档案对人才管理的贡献方面,都会造成极大的损害。
3 加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3.1 加大宣传力度,高度重视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高校人事档案工作,是确保高校顺利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领导要提高认识,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给人事档案室交任务、压担子,充分发挥人事档案对人才队伍建设的作用。同时,在人员、设备、库房以及人员培训方面,对人事档案部门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加强。人事档案部门不要缩在幕后,要主动出击加大宣传力度,让各部门及广大教职工认识到人事档案对学校发展、人才队伍建设以及个人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领会和掌握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和利用的知识、规定,人人主动支持人事档案部门的建设,自觉将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产生的符合人事档案归档要求的材料交到人事档案管理部门。
3.2 加强人事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 高校人事档案部门应该落实有专人负责,根据档案册数的增长配备足够的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确保有足够的人员、时间和精力对人事档案进行归档、建档及对档案材料进行开发利用。应该挑选政治上可靠、保密意识高、工作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的人员担任人事档案管理员。同时注意配备具有一定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员参加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手段来推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要落实有关政策和待遇,使档案管理人员在职称晋升方面有希望,待遇上有保障,确保优秀的人才安心从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3]。要加强档案业务培训,支持和鼓励档案管理员参加各种专业技术培训和各种有关人事档案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业务知识和技能。
3.3 健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开发人事档案多方面的功能 要建立健全人事档案归档、管理、利用等方面的制度,扩大人事档案原有的内涵,丰富一些有价值的内容[2]。要加强宣传与培训工作,把有关人事档案的制度和规定上墙报上校园网,使各部门和个人都能把符合归案要求的材料按规定送交人事档案管理部门,确保人事档案材料的全面、准确。在此基础上,明确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关于人事档案开发利用的职责,实现人事档案查询、检索、分类、汇总及分析等功能的常规运行,主动形成针对性的报告,为学校各项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总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应该主动适应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应该主动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拓展自身的功能,提高自身利用价值,努力成为高校“人才强校”战略最重要的一支推进力量。
参考文献
[1] 谭巧燕.加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思考[J].兰台世界,2007(3):17.
[2] 莫若琦,杨力.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5):153-155.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 图书馆 管理人员 素质要求 措施
新时期,随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不断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得很多人对图书馆工作有一个认识误区,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足轻重的,特别是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冲击下,图书馆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殊不知,图书管理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还是一个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
一、中职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的内涵
我们所指的中职学校图书馆员的素质,是指图书管理员处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工作环境中,承担培养专业型、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下完成本职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具体而言,其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中职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一)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与职业道德素质
在《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中对图书管理员提出:“确立职业观念,履行社会职责,真诚服务读者,文明热情便捷”的道德准则。作为一名图书管理员,要始终树立“服务第一、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立足本职,时刻做到“勤”、“实”、“细”。中职学校作为培养大量专业型、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图书馆管理人员直接面对学生提供一线服务,更应身正为范。从图书馆管理员平时的服务工作中体现一种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爱岗敬业的奉献理念、团结协作的合作理念。
(二)具备多种知识结构和优良的业务素质
专业素质是图书馆员的基本素质之一。信息时代,图书馆现代化的发展已经是必然,图书馆管理员的基本任务就是帮助读者将淹没在文献信息海洋中的有用信息挖掘出来奉献给读者,指导和协调读者的学习健康发展,而不仅仅是一个书刊材料的守护者和提供者。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成为图书馆发展的时代,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已成为必然,这只是开展工作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图书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有其自身规律,馆员要熟悉馆内各项工作的规律性和特点,又要熟悉馆藏范围和特色,以便有针对性对读者进行正确的阅读指导。在馆员文化知识结构方面,更应掌握好一门外语,特别是英语已成为当前图书馆员必备的一种交流工具。因此,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图书馆管理员,不仅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具有多种知识结构,更应具有提升自我管理水平的科研理论素质。
(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图书馆员的必备素质之一。在当今信息时代,新观点、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图书馆员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图书馆员将会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紧迫感。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乐观地去面对各种压力,并通过努力将压力转换成动力,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积极的进取心,良好的信心和较强的自控能力。
三、提高中职学校图书馆管理员素质的措施
根据本人长期从事图书馆工作的经历,笔者认为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该在职业道德、文化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方面对自己提出较高的要求。
(一)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自图书馆诞生之日起,图书馆事业就与人的发展和人类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以人为本努力干好本职工作,全方位服务好读者是图书馆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核心内容。因此,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爱岗敬业。
爱岗就是应该热爱图书馆本职工作,安心于本职岗位,恪尽职守地做好本职工作。敬业就是应该充分认识本职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能认识其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具有荣誉感和自豪感,在职业活动中具有高度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性,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从事图书馆管理工作。
2.读者第一。
读者是图书馆直接的服务对象,图书馆工作的任务之一是为读者服务。因此,图书馆员对事业的忠诚,对图书馆工作的热爱,都体现在对读者的认识上,这也是一种职业责任。这就需要培养一种精神,一种以服务为荣、以服务为乐的精神。
3.礼貌待人。
礼貌待人就是对他人的尊重,在与人交往态度上的诚恳和气、言语上的谈吐文明,行为上的举止谦恭的表现。它反映一个人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精神风貌。在读者服务中,要求图书馆员热情文明、真心实意地搞好读者服务工作。
(二)加强学习业务知识,锤炼自己的实践技能
1.勤奋好学。
勤奋好学不仅是图书馆事业发展对员工的基本要求,也是职业进取精神的一种体现,图书馆员只有不断的吸取新知识,学习新技术,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增强图书馆行业的竞争力;要有终身学习意识,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有了能力才能为读者做好高质量的服务。
2.掌握一定的图书情报理论基础。
要精通图书情报知识,只有掌握扎实的图书情报理论基础,熟悉图书馆工作程序、基本工作方法和基本技能,才能实现从传统的手工操作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模式转变,实现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数字化和电子化。
3.熟练地应用计算机知识。
要有较高层次的计算机知识和精湛的操作技能,才能得心应手地利用网上资源为用户服务,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信息资源,积极开发馆藏资源,充分收集和利用网上资源,通过信息网提高最新文献资源,真正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三)要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并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
1.在专业学习中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中职图书馆员不仅要学习图书馆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还要有意识的学习和了解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更深刻的理解人的本性,了解自己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特征,经常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训练,在认识自己情绪的基础上,学会控制情绪、调节情绪,寻找正确的压力释放渠道,做好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矛盾的能力,增强应变力,以适应中职图书馆工作需要。
2.在提升自身修养中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提高自身修养能丰富人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完美的人格形象。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自身修养的提高。图书馆员要在提升自身修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和情感素养,锤炼良好的心理品质。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用亲切和蔼的态度、充满关爱的语言与读者进行交流沟通,创建和谐的图书馆。
3.在服务实践中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图书馆员在读者服务中,要不断提高自我情绪控制的能力,既不把自己的情绪带给读者,又不被读者的情绪左右。要认真倾听读者,移入情感,感知读者,并在倾听中获取信息,联络情感。用读者易接受的表情、语言和手势来传递信息,在真诚与尊重中完成每次的读者服务。
综上,图书管理员的素质,对图书馆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职图书管理员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优化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姚书超.新时期图书馆员综合素质的培养[J].安康师专学报,2001,(9).
[2]漆美.论高校图书馆员自身的情绪管理及对学生的情绪教育[J].图书馆,2006,(2).
[3]胡树丽.图书馆馆员的意识定位与素质培养[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篇4
关键词:责任感;专业知识;组织协调;实践经验
中图分类号: TU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工程所涉及的工种多,接触的人员繁杂,工人素质普遍不高,什么样的人才能胜任现在建筑项目的现场管理呢?结合目前市场要求,优秀的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职业道德和责任感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无私奉献”,这二十个字可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基于建筑工程的特点,项目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纪律性,因为有了纪律性,就可以作为行为规范,因此,项目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是一种具有一般约束力的行为标准。没有规矩则不能成方圆,没有规范就没有了秩序,如果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规范、标准缺失,不仅会冲击正常的建筑项目建设秩序,使行业乱了分寸,还会影响到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和企业的生存。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助于维护和提高企业的信誉,促进企业的发展。而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具有驱动自己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能感到岗位职责的存在,才觉得工作中有许多有意义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自觉做好分内的事,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得到大家的信赖和尊重。项目经理犹如封疆大吏,位高权重,如果没有职业道德可言,没有责任心,工作中私人利益至上,或者别有用心,个人能力越强最终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也越大。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工作中要摒弃个人感情,不管任职哪一行,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责任感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专业理论知识
作为项目管理人员,必须吃透项目文件,包括合同条件、图纸文件,必须掌握施工工艺、施工规范,必须懂得工程概预算、招投标知识,必须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管理人员不是专家,也不能要求他们面面俱到,但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本行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及时发现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提出解决办法,果断决策,不断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实现项目目标。
组织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包含两个层面,“管”就要积极主动任事,勇于承担责任,不拖延、不推诿,职责所在,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理”就事把事情理顺,千头万绪要理清楚事情轻重缓急、先后顺序,然后落实计划,认真执行。综合来说就是对计划的管理、对质量的管理、对风险的管理、对人员的激励等等。一个项目能够正常运转,管理人员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组织和管理上。建筑工程项目从筹建开始,材料机械、周边环境、施工工艺、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以及参建人员素质等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项目的顺利实施,因此,根据项目特点,编制一套管理文件并付诸实施,进行科学的管理,方方面面都不能失控,这不仅是学问,更是一门管理艺术。
协调沟通能力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要做到下级安心、上级放心、同级热心、内外齐心,必须要有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和积极配合。建筑工程建设项目涉及的范围较广,牵扯到的政府机关单位很多。作为项目管理人员,不仅要组织协调好内部团队关系,与外界各级管理部门及地方关系也要积极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建立良好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氛围,减少摩擦,妥善解决各方关系,才能顺利展开工程建设工作。
健康的身体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篇5
0 引言
后信息时代中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推助力之一,而要想真正实现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的发展战略,就必须依靠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人才,明确新形势下时展对于信息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有效培养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才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形势下信息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
不同的时展对人才的素质的要求往往具有较大的差异,就信息管理人才来说,在信息时代中和后信息时代下,社会和企业发展对于信息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同样具有较大的差异,总结来看,新形势下的社会及时展对于信息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更高的综合素质
传统条件下我国高校在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上,往往更为重视和强调培养学生对于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从而提高学生有效获取相应的信息的能力,对信息管理人才的评价标准主要是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获取海量信息的能力;而在新形势下,后信息时代对于信息管理人才的基本素养有了较高的要求,其重点关注毕业生是否具有对相关知识予以利用和创新的能力,以及对所获取信息的分析、利用的实际应用能力,这就要求信息管理人才不仅要能够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有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与此同时,新形势下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产业还要求信息管理人才具备其他方面的一些基本素质。
1.2 更大的发展潜力
信息时代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面貌,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思维方式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此导致了信息管理人才所面临的工作、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求信息管理人才必须学会用不确定的方法来面对各种实际管理工作过程中的不确定问题,因而就要求新形势下的信息管理人才不仅要有更高的素质,还必须具备多样的技能,具备更大的发展潜力,才能自如应对实际工作中各种可能的问题。
1.3 更强的创新能力
新形势下的信息管理人才要求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时展对新形势下信息管理人才的必然要求,从而更好地在后信息化时代提高自己分析、利用各种信息的能力,这是时展对信息管理人才提出的客观要求。
2 新形势下加强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的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加强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必须从当前时展对信息管理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出发,努力从各个方面有效提高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效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1 树立新形势下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加强新形势下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必须首先从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入手。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新形势下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必须要求教育者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从以往注重培养信息管理人才获取信息的能力转向对信息分析利用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从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入手,有效带动我国高校信息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2.2 改革教学体系,加强课外实践教育
后信息化时代对于信息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是要具有较高的利用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要有效变革当前的课程体系,着力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多样措施来加强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训练,一方面,可以利用日常教学时间及寒暑假等,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和社会,掌握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最新趋势和企业发展对于信息管理人才素质的最新要求,另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学生实训基地建设,提高校企共建合作机制对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例如南京邮电大学就同当地及省外相关企业积极加强合作,建立了诸多高水平的学生校外实训基地,学校每年按照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相应的学生进入到相应的实训基地进行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取得了较高的成效,这可以为其他高校加强学生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双师型”教师
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新形势下信息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因而高校在切实加强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教材以及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的改革的同时,也必须同时加强信息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利用和相关企业进行合作的机会,鼓励相关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实训,参与企业生产,提高其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加强“双师型”教师引进力度,充实和提高高校信息管理专业教师整体素质,从而为加快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总之,新形势下信息管理人才的有效培养需要各高校以系统论为指导,从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等各个方面协同着手,形成合力,从而更好地加强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和效益,为我国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输送更多合格的专业人才。
篇6
(一)计算机技术让人事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化
档案管理是人事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计算机在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给人事档案的分类和分析管理带来便捷,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仅有利于为企事业单位使用和选拔好人才提供有效的依据,还能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的资源优势,为人事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从人事管理的具体工作中可以发现,由于需要对众多的人事资料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归档,不同的要求对各类资料的统计和分析工作非常繁杂,对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难以实现有效的提高,而计算机技术的引入,特别是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更是从人事档案的管理上进行了全面的规范,如统一的人事格式,全面的档案信息,为人事档案信息的检索和查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依据。通过对人事档案的科学分类,比如按照身份、职称、行业、地域等要求来建立相应的资源关联,不仅能实现人才的有效遴选和集中管理,还能充分挖掘人事管理中的人才优势。同时,对人事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建档和动态化维护,不断提高对人事档案的管理力度,强化人事档案信息的反馈和跟踪管理,推动人事档案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的提升。
(二)计算机技术对人事管理的重要体现
计算机技术在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不仅大大提高了人事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还能够对企事业单位的科学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依据。
一是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将大量的繁琐的事务性工作,按照信息化的条件和要求,进行与实际工作的优化,通过计算机技术,将大量的资源信息在系统中全面的贯穿起来,让人事管理者快捷有效的处理各类统计信息。
二是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将各部门的管理工作充分建立关联,既能实现部门内部的管理需求,也能将各部门间的协调纳入到统一的系统中去,为人事管理的科学评测和查询提供了先进的检索,以提高各部门的对人事管理的效率。
三是对各类人事资源信息的全面整合,有助于人事部门在与其他部门进行协作时,快速找到相应的资源和资料,比如各部门对各科室工作人员的资源信息的利用侧重点不同,作为人事部门在使用其他部门的资源时,由于格式和要求的不同,不能够直接进行引用,往往造成资源的关联性不够强,分散的资源难以实现高效的利用,为此,信息化技术的统一应用,使得各类信息都在一个统一系统中进行采集和整理,确保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也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共享力度。
四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实现跨区域、实时性的资源共享和利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形成,人事管理也提出了跨区域、实时性的管理要求,面向需求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设计,让人事管理的各类数据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实现实时性的共享和交互,不仅满足了现代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信息要求,也为人事管理系统的专业化和全局化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二、总结
篇7
[关键词]差异管理;人事管理;应用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5-0064-0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人事管理在事业单位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根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管理方法不当、管理观念落后等。
一、差异管理的相关概念
(一)差异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差异主要是指系统存在和发展的结果,是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是系统存在的方式。差异是复杂性的体现,无法进行归约和分类,然而,辩证法将差异归约为是由不同的理解世界方式和不同的思维方式所引起的。
(二)差异管理
差异管理主要是指以客观世界存在的普遍差异为基础,通过差异化的方式和差异化的思维,对事物进行有目的的调控。由此可见,差异管理最基本的是遵循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结果对事物进行配置和调控。另外,差异管理是一项与生产有关的实践活动,与个人的自觉行为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差异管理的分类
差异管理的分类主要是指对人才进行分类安排任务,分类管理人才同时也是人事管理的基本要求。由于事业单位无法单独选用同一个年龄段的人才,因此,大部分员工都处于不同的年龄层,需要对员工进行分类,从而更好地培养和塑造人才。差异管理的最主要的分类方式是知识分类,由于事业单位的员工通常两种类型的人才:第一,专业知识扎实,能力较强的员工。第二,能力中等的普通员工。两种类型的人才需要进行分类管理,对于前者,可以安排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以巩固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甚至激发其他的潜能;对于后者,可以安排难度始终,时间较为自由的工作,以此来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
二、差异管理在人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改善人事管理工作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对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状态,甚至整个组织的整体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社会对人事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差异化管理方式充分考虑了所有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工作要求和目标,适应了现代化社会的要求。除此之外,差异管理的方式和理念以人事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为基础,是改进和创新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由于事业单位有不同的级别,在规模和从事的工作上也存在较大差别,并且在员工的特点和组成结构上也大相径庭,因此,每个单位的人事管理工作都有较大的差异,需要每个单位对不同的工作人员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这也体现了差异管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针对性。近年来,我国相关学者在差异管理理念上的研究不断深入和探索,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使差异管理理念更好地渗透到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中,主要表现在医院的人事管理和企业的人事管理两个主要领域中。我国现代化管理理论的逐步完善促进了差异管理理论内涵的不断丰富,同时也进一步拓宽了差异管理理论的适用范围,在现代化人事管理工作中的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三、差异管理符合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需要不断地改革,在早期,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容易受到社会经济的影响,依然是较为落后的管理模式,因此,人事管理制度需要不断地寻找改革手段。早期的人事管理受机关人事的影响没有独立性,在人事管理方式和理念上比较保守,无法寻求创新,然而,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也开始进入改革阶段。目前,人事管理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为了更好地管理人事工作,事业单位正在不停地寻找有效的管理途径。在改革的初期,人事管理就体现其独特性,使人们看到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工作更广阔的前景。21世纪的今天,人事管理工作的改革依然在不断进行,差异管理是改革的最主要手段。事业单位运用差异管理是最有效的方式,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差异管理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完全符合事业单位运营的宗旨。其次,差异管理的理念较为先进,符合现代化社会的要求,以的思想为中心,根据每位员工的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差异管理,从而提高了人事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通过实践证明,差异管理是人事管理改革最有效的途径。
四、差异管理不断渗透到我国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工作中
差异管理是随着近年来人事管理工作的不断改革所发展起来的,差异管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目前,大部分事业单位已经将差异管理融入人事管理工作中。在本质上,事业单位与其他的政府组织或企业组织存在较大的差别,事业单位主要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做公益事业为中心,不牟取人民利益。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子女的成长和教育问题,更多是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因此,事业单位受到人民群众越来越多的支持。此外,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都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联系在一起,那么差异管理就是事业单位为大众服务的重要途径,符合了人事管理的工作原则,是一种创新型的管理手段。事业单位在工作方面也与其他企业或组织存在区别,每一项工作都会有本质的差别,包括人事管理工作,差异管理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能够满足所有的工作要求,是最有效的管理策略。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大部分事业单位都认可了差异管理方式,使得差异管理不断地渗透到我国所有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工作中。
五、差异管理在人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一)人才管理和人才分类
在人事管理工作中,人才管理和人才分类是最重要的两个环节。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才不断涌现,事业单位需要抓住人才,防止人才流失,差异管理能够有效地发掘人才,同时也协调了人才管理和人才分类这两个环节,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员工进行分类管理,从而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人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合理安排工作任务
由于事业单位的员工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在生活习俗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还有些员工因为年龄的差别在年龄上有差距,因此,由于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的不同会有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在进行工作时,不能安排相同习俗和相同人生阅历的人在同一组内,所以,事业单位就需要在人事管理方面采用有针对性的方针,差异管理就是最有效的途径,能够合理安排不同年龄段的人完成不同的工作。另外,由于员工的知识水平会存在差异,有些员工适合专业知识较强的工作,有些员工适合简单普遍的工作,需要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安排工作。差异管理能够根据知识水平的不同安排工作任务,使员工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提高了人事管理的工作效率。
(三)采用有针对性的激励方式
差异管理不仅能够更好地管理人才资源,还能更好地鼓励人才。在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工作中,每一位员工都需要上级的肯定和认同,通过不断地鼓励才能更好地激发工作热情,树立工作信心。员工与员工之间会有各自的习惯和特长,在喜好方面也大相径庭,差异管理具有最显著的特点是有针对性,能够掌握每一位员工的特点,通过不同的措施来鼓励员工。在鼓励员工方面,差异管理能够在充分考虑员工自身喜好的基础上,采用最有效的方式进行鼓励,保证每一位员工都能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除此之外,在激励员工上要始终遵循“适度”的原则。例如,对于工作能力较低,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员工可以采取肯定及鼓励的方式,不能采用消极和怒骂的态度,避免员工在情绪上引起巨大的波动,不利于发挥正常水平;对于工作能力适中,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一般的员工,可以根据员工的性格采取有针对性的鼓励,以达到发挥员工自身特长的目标;对于能力水平较高,专业知识掌握最牢固的员工,适度的鼓励是最为关键的,过度的激励会使员工产生骄傲、自大等不良情绪。总而言之,只有适当的鼓励程度才能达到最佳的工作效果,使不同级别的员工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提升个人能力。另外,也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不断地更新员工的知识。
篇8
[实践任务]
对计算机在人事管理方面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并查阅资料为毕业设计作准备。
[实践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作为信息载体的计算机日益显露出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今社会已步入了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的主导产业。伴随计算机的逐步推广和使用,计算机已在科研、生产、商业、服务等许多方面创造了提高效率的途径,与此同时,单位技术成本也逐年有了明显的下降,然而办公室里的人事费用却不断增加。在国外,花费在专业、管理和行政人员上的成本占了办公室总成本的2/3—4/5,这一现象使人们对办公室自动化的要求与日俱增。我们必须在进行机构改革的同时,尽快使用现代化管理设备、管理手段、管理方法。
计算机在人事部门的广泛使用,改进了统计手段,改革了统计方法,提高了统计工计算机在人事部门的广泛应用,将为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提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并将为开创人事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创造条件。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中,主要可用来进行报表处理,档案管理,文书编辑,信息查询,综合分析。干部统计作为人事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对干部情况的调查,整理和分析,了解干部队伍的发展趋势,为各级领导机关制定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强干部管理,改革干部制度提供准确数字的依据。其工作除涉及到干部的基本情况统计之外,还包括干部的工资统计,干部编制情况统计,干部奖惩情况统计,军转干部安置情况统计,老干部情况统计等方面,其涉及的面之广,数据量之大可想而知,若利用手工进行干部的统计工作,大致要经过干部统计调查,干部统计资料的整理,干部统计分析三个过程,但这种手工统计过程,存在着几个明显的问题,比如说统计资料缺乏准确性,及时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
手工方法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劣势,使人们慢慢意识到管理现代化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在管理现代化的浪潮中,人事管理现代化也势在必行。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科技手段。科学的管理方法在管理中一般是指数学方法、系统方法、信息方法、控制论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等科学方法,而先进的科技手段主要是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来为人事管理现代化服务。
电子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系统,已逐渐成为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在人事管理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已经开始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人员工资管理、人事统计和查询、干部考评和人事档案管理以及人才预测和规划等。
管理现代化是汉代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近几十年来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综合性越来越强,生产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行业有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更不密切。组织管理日趋复杂;而现代化科学技术也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不断分化,不断综合,全方位地向高又立体的微观、宏观方向进军。这些,要求管理工作对实际问题的反映和决策必须迅速及时,对信息系统的完善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手工业式的管理理论、方法、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四化建设的需要。改革、创新,实现管理现代化势在必行。
现代化管理的内容很多,关系很复杂,它包括人、资金、物质、信息和时间等诸要素,其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是人。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管理中处于双重地位,且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可见人是现代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 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人事管理在整个复杂的管理大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抓好了人事管理就为其他管理的优化得到根本的保证。
管理改革必须配套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实施也需要协调发展,人事管理既然在管理系统中占有如此突出的重要地位,在管理现代化的浪潮中,人事管理现代化也需同步进行,才能使现代化管理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起到放大和增产的作用。总而言之,人事管理现代化是管理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它是把现代化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运用到人事工作中,使人事管理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以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使从事管理工作由原来凭个人或少数人的经验作决策,逐步上升到按事物的内在规律的科学高度办事,做到物质与精神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现状和未来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至于先进的科技手段,除科学地运用原有的生物、化学、物理、机械等手段外主要是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来为人事管理现代化服务。概括地说,人事管理现代化的内容是包括人事管理思想的现代化、人事管理、组织的现代化、人事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通过这四个方面的现代化来实现人事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现代化和从事人事管理工作者自身的现代化。
人事来之不易系统化,是人事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点。研究人事管理,必须研究这个系统所处的环境,即研究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法律、科技和文教系统,人物系统和大管理系统对人事管理系统的影响以及人事管理系统的反影响。离开周围的事物,去研究人事管理现代化,是注定要失败的。
所谓系统,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并具有特写功能的有机整体。从一般意义上讲,系统由输入、处理、输出、控制与反馈的四个基本部分组成。
在系统理论中,系统分析是指对系统性能的理解。系统最佳化是系统设计成综合的内容。系统工程即用教学方法进行系统分析或优化,把传统的组织管理工作总结成技术并使之数值化。用系统工程来分析系统问题是比较科学的,利用系统工程这门学科的概念和原则,来进行人事组织管理方面的工作,是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人事管理系统内有多种元素,如:管理人员、管理机构、办公设备、规章制度、各业务环节,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等,都可以看作它的“元素”。各元素之间的联系是否有序,联系的方式和效果是否最优,直接影响着人事管理的水平。在不同条件下,起主导作用的元素是不相同的。人事管理系统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围绕着责任制和考核制,逐步建立起完整配套的干部“进”、“管”、“出”制度。实现系统化,除了要解决制度问题外,还有一个掌握系统方法的问题,即学会应用系统工程和系统分析法,这对搞好人事管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事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根据我校人事管理的工作的现有材料和工作特点分析来说,人事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我们认为有如下几方面:
1、确定人事管理的方针政策
2、确定人事管理体制、编制人事规划
3、编制人事计划,设置人事管理机构和岗位
4、制定人事管理的条例办法;
5、教职员工的业务培训;
6、人才选拔、使用、交流(流动);
7、考核、奖惩、任免;
8、工资、福利与保险
9、离休、退休、退职。
作为人事干部(人事管理人员),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员的才能?这是人事管理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对这个问题进行个体研究方面,目前是做得不够的。因为个体寓于群体之中,群体对人员才能发挥之影响作用,可利用系统原理去指示。通过群体研究来寻求合理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来取得令人满意的配合效果等。
过去,在人事管理工作中,人事工作信息滞后, 传递慢、“马后炮”,人事管理数据加工不及时。比如:干部考核、人员的工资计算、人事的统计、人事档案的填写,贮存等等。这些人事工作繁琐、耗时费力,准确性差、效率低、手工操作已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的要求。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有关人事管理现代化的有关理论资料,提高对管理现代化重要性的认识,尝试去利用计算机来实现人事管理的现代化。比如现在有些学校和单位在人事管理这方面所作的努力,由于从事计算机工作人员的技术指导和从事多年人事工作的老同志的帮助,他们:
首先,开发了“中华职专职工档案管理”软件系统。
其次,将学校或单位人员的档案内容的所需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的磁盘里,需要时可以通过计算机方便地进行查询、检索、维护,还可以将有关数据打印出来。
第三,还用计算机进行了日常办公现代化的管理工作的使用。
第四,及时收集、加工、整理、存贮、检索新的变化数据。
使其单位人事管理初步实行计算机化,让计算机在人事管理中得到初步应用。使人事管理者总是根据准确、及时的人事信息来进行决策,实现管理。只有计算机才能将现代化社会中,成倍增长的人事信息量,进行及时收集、加工、整理、贮存、检索、传递、反馈给决策者。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即:(1)对输入的人事数据,进行数值运算和逻辑运算,求解各种问题。
(2)对人事信息进行加工来解决各种数据处理问题,为人事决策者在决策时提供依据。
(3)对人事管理的各种资料数据和计算机顺序,具有记忆存贮的能力。
实践证明,当管理的信息量和复杂程度达到某一限度时,即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超过其承受能力时,就必须采用新的管理手段,即用计算机技术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存贮等,可以使用人事基础信息,高效、合理、恰当地管理。这样,人事信息系统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发展而不断完善,计算机在人事信息管理中的地位也就是益重要。
正因为如此,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事管理工作效率。现代人事工作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保密性越来越强,而且信息的密度不断提高,靠传统的管理方法和人工操作手段已经无法搞好人事管理工作。而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系统,已逐渐成为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人事管理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计算机在人事信息系统中的作用有:
(1)计算机能够比人更快地提供有信息价值的人事数据;
(2)计算机能够比人提供更新的人事数据;
(3)计算机能够比人提供更加准确的人事数据;
(4)计算机能够比人处理更多的人事数据等等。
正因为如此,我们利用计算机替代手工操作建立的人事信息系统,即计算机人事信息系统,其主要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可以高效能、大容量地收集、处理、存贮人事信息,大幅度地提高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是可以及时掌握整个人事管理系统的全面情况,提供系统的准确的人事信息,可以促进人事工作的规范化及各项管理制度与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从而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三是可以提供各种加工处理了的人事信息,以满足人事管理的特殊要求,适应新形势对教职工队伍提出的新要求,帮助选择方案,实现优化决策。
当前,不少单位的人事部门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还仅限于简单的单机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任务的复杂、用户的需求,其应用还会
总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适应了社会经济发的客观要求,是人事管理现代化的一大进步。今天我们运用计算机进行了学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初步现代化的开发和使用,它大大提高了人事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它把人事干部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用更多精力从事创造性的管理活动和其它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去;它能使决策、计划和其它管理活动更加科学、精确、灵活。因此,建立计算机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客观发展必然趋势。尽管在人事管理方面还不可能普遍使用计算机,但从长远来说,人事管理现代化和计算机是不分割的。轻视或者拒绝利用计算机技术,就不可能真正地、全面地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的,人才开发管理的加强,我们一定要努力创造条件,促进使用计算机的人事管理现代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篇9
1、缺乏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一些小医院在响应政策与改革医疗制度等方面虽然已经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与一些大型综合医院相比较,这些医院仍旧不能与之匹敌。就其原因,是因当前的社会形势所迫,很多医院在内部管理上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在人事管理方面缺乏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和规章。有的医院虽然已经开始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许多规章制度与奖惩措施,但缺乏一定的落实和约束制度,较多的制度要求很难落实到医院各个部门、各个科室中去。例如,临床医技部门不仅要复杂处理繁忙的医疗科研教学任务,更要管理其各个部门进行多种行政任务。这样一来一旦在进行医院人事考核时,就会表现出力不从心的现象,以至于对人员的管理不足,最终影响医院的事务。
2、医院制度未落实到位。
随着我国对于医疗事业改革不断深入,新医改中提到,各级医院应具备较为完善的机构,并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应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考核目标等。但这些要求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各项设置在达到相关标准及要求后却没能执行到位,落到实处,有的因执行力度不够,在实际的医院经营活动中没能发挥人事管理工作的实际作用。其实,人事管理工作需要医院各个职能部门的相互沟通,因各个职能部门除了要处理很多科研教学任务外,还要处理各项行政任务,如果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因沟通不足而产生人事管理障碍,不仅会直接影响人事管理的效果,更可能阻碍医院的自身发展。
3、医院职能部门与临床部门沟通联系不足。
近些年来,我国很多小型医院已经在基础的建设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而在致力于升级医院事业的过程中,医院各个部门的行政办公条件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有的医院有了独立的办公区域、学习环境以及工作环境。这样一来也给医院的人事管理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因区域的划分很多中层管理干部基本已经脱离了临务的医院职工。也因医院的管理队伍正不断向年轻化和专业化发展,导致很多没有医疗背景的医院人事管理人员技能不足,最终在造成了职能部门与临床部门的脱节。然而,从理论的角度上来讲,职能部门是要服务于临床部门的,但同样其还具有管理职能,如果缺乏及时的沟通联系,势必会更加削弱其职能管理效果,服务意识也会逐渐消失,不利于医院的整体发展。
二、创新现代医院人事管理的具体对策。
众所周知,人事管理作为医院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的不只是医院的日常经营服务活动,更多的关系到医院的未来发展。因此,要想摆脱传统人事管理滞后、老套、缺乏时代性和综合性的缺陷,就必须从人事管理的模式、人事管理的内容以及手段上来创新,以促进现代医院人事管理的顺利开展。
1、实施“走动式”的人事管理模式。
在医院的实际管理过程中,为了加强医院人事管理部门与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为人事管理创造条件和平台,我们可以实施“走动式”的人事管理模式。如果要应用走动式的人事管理方式,首先就必须建立定期的走访制度,确定好走访各个科室的联络员,保证医院各个科室之间的有效和及时沟通。另外,不仅要根据医院各个科室的实际情况建立长远的、适合自身的计划,更要有组织的建立一个业务员能力强、综合能力高的人才队伍。在走访、交流的过程中针对人事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除此之外,还应根据科室的具体情况引进人才并制定相应计划,在发展人才的同时利用优秀人才,这样不仅有利于医院人才的培养,更是促进人事管理有效进行的最佳路径。另一方面,培养的人才还应经过实际的招聘、选拔、培训以及考核等流程,有效保证人才队伍的综合实力。
2、利用网络技术,促进人事管理工作。
医院属于服务行业,其主要目的就是服务于患者,而人事管理作为医院内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医院的服务更能满足患者,医院的人事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以网络平台支撑医院各项工作,并能有效的将信息系统与医院的内部人事部门管理软件联系起来。与此同时,将系统的登陆权限进行分配,对不同的人开放适当的登陆权限与访问权限,这样一来就能方便的在医院网络系统上实现各个部门的考勤工作,更好的为医院事务性工作服务。另外,对于医院人事管理活动,还可以通过划分小组的方式来开展工作,这样一来既可以强化医院人员的团队精神,又可以让成员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在此基础上,利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公布医院大小决策和信息,以先进的网络技术为载体,更好的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人事联络。
3、加强人事管理动态的核岗定编制度。
医院人事管理的重要工作就是对人员进行核岗定编,在实际的医院人事管理中,应根据医院各个科室的实际情况来编制动态的人员岗位制度,对每一个员工进行编制,在进行调整和核定的同时,应考虑到床位周转率、科室门诊数以及一些医疗任务等重要信息的影响,合理的安排和编制人员。其次,应根据核岗定编的具体情况适当的引进相关人才;同时,还应注重动态的岗位管理工作,强调走动式的人事管理,以此来获得最基础、最真实的人事资料。此外,通过加强科室之间的交流沟通,医院人事部门与相关临床部门的共同管理,以科学的方式来调整和编制人事制度,实现医院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公立医院 人事管理 现状 改进方法
人力资源管理一词自提出以来,就受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推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化了人事管理,将人事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人事管理是一个单位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事物,决定了单位整体的结构性和协调性。公立医院是我国社会和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医疗救治的重要任务。公立医院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不断受到合资医院、民营医院的挑战。如何保持医院的诊疗工作顺利开展,如何让公立医院处于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是我们工作中的重点。做好公立医院的人事管理工作要从意识上体制上加以保障。要明确人事管理的重要性,改革传统的工作方式,建立现代医疗鼓励机制,形成医院社会保障和经营活动的共同发展。
一、现阶段公立医院人事管理的现状
1.公立医院缺少人事管理的制度保证。我国公立医院占有医疗机构中的重要份额。公立医院在医疗结构中的地位决定了其市场占有率。公立医院的人事管理在医疗体制改革催促下,虽然有了重要进步,但是在制度建设上,还保持了传统的状态。人事管理缺乏制度约束,例如公立医院人事管理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平衡,人才选拔不公正,日常管理松懈等。没有必要健全的制度保证,人事管理就会缺乏有效配置,就会在实际操作中脱离政策要求。
2.公立医院在人事管理上缺乏深层次管理。公立医院的人事管理多流于表面。在管理体制和制度建立上,缺乏深层次的管理。比如人才的任用,人才培养的开创性,人事管理的纪律性,医疗人员心理状态的分析,医疗事故的纠纷处理等等。人力资源没有深层次管理,就会给医疗活动带来隐患,人事管理就会始终停留在方法单一、作用不明显的状态。建立深层次管理机制能从根本上保证医疗活动的规范性和严密性,在突发问题上,有规章制度的维护,保证医院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和谐就医环境。
二、做好公立医院人事管理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1.将人事管理与医院经营相结合。对于公立医院而言,营利性质决定了医院必须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我们建立人事管理制度,就是要从基础环节上促进公立医院的资源建设。人事管理可以有效实现医院经营活动中的人力资源保障。在人事管理中,要以医院的经营为出发点,以人事管理的优良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从而在经营中,以优质的服务取胜。医疗服务要求具有学术性和技术性。在人事管理中,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是人事管理中的核心价值。人事管理与医院的经营相结合就要在医院的制度和具体操作中,注重人的素质对医疗事件的作用。医护人员的日常行为要以医院经营为具体要求,但是,也不能把经营活动作为唯一目标,要保证医疗服务与医院发展的共同进步。
2.做好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公立医院人事管理工作中,对医疗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是一项重点工作。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素质是决定医疗水平的关键。医院要成为人力资源选拔与培养的基地。在人才利用和培养上,要保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从文化层次方面、身体素质方面、道德修养方面积极推进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建立培养步骤和培养计划。公立医院要持续进行人才的开发和利用,以开发人才为中心工作。医疗人才是医院价值的体现,优秀的医护人员可以为医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
3.建立专业的人事管理机构。公立医院在市场竞争的前提下,虽然相比过去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人事管理制度上,始终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完善一项制度,必要要有必要的专业机构来负责。公立医院要把握好人事管理工作,必须要建立一个高度专业的人事管理机构。该机构要具有人事管理素养、医学知识素养、制度制定素养、纪律严格素养,用系统的、规范的程序和方法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和组织。在考核、激励与日常管理中,保持科学的态度和精神,把人事管理工作放在医院工作的重心,实现人事管理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总之,公立医院在社会主义医疗体系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人们对公立医院一直保持高度的信任。公立医院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保证人们健康发展的基础性环节。做好公立医院的人事管理工作,是提高医院整体水平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医院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建立现代医疗制度的需要。
参考文献
- 上一篇:计算机类平面设计
- 下一篇: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