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护理课程设计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护理课程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护理课程设计

篇1

关键词基层培训;老年护理培训;培训模块;课程评价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受到严重的冲击,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迫在眉睫。2015年,我院接受日本笹川医学会专项经费援助,组织了对中国西部地区的基层老年护理培训班。培训班的学员由当地卫生部门推荐具有老年护理相关经验的护理人员。培训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老年护理能力,并在其工作的西部基层地域形成辐射。现将该次老年临床护理培训班的课程设计及效果评价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接受日本笹川医学会专项经费援助的16名西部基层老年护理从业人员。16名学员是来自西部地区的注册护士,全部为女性,年龄26~49岁,平均年龄(34.31±6.00)岁;参加护理工作年限4~31年,平均年限(14.56±7.83)年;16个学员都有老年护理相关经验。其中学历分别为中专1人,大专8人,本科7人;职称为护士1人,护师10人,主管护师4人,副主任护师1人;护士10,护士长6人;医院级别为一级4人,二级12人。

1.2方法

1.2.1培训模块设计本次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1-3],与“培养能够形成地域辐射力的基层老年护理人员”的培训目标相结合,初步形成职业人文、护理管理与研究、老年综合征、老年综合护理、生理平衡与促进、专业技能模块以及护理安全七个模块的课程框架。邀请本院从事老年医学工作的医生、护士和护理管理者共计6人进行专家咨询,结合专家意见,课程模块最后确定为职业人文、护理管理与研究、老年常见病、老年常见病护理、生理平衡与促进、专业技能模块以及护理安全七个模块。1.2.2调查工具本次研究发出问卷16份,回收问卷16份,其中有效问卷16分,有效回收率100%。1.2.2.1一般资料问卷调查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被调查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以及工作年限、职称、职务、工作医院级别等资料。1.2.2.2培训模块需求评价量表针对培训课程的七个模块设计调差问卷,量化被调查者对培训各模块的需求,按照Likert5级评分赋值(很重要=5分、重要=4分、一般=3分、不重要=2分、非常重要=1分),在培训前进行评价。1.2.2.3培训课程需求评价对全部的30个课程按照Likert5级评分赋值,评价对课程的需求,在培训结束后进行评价。1.2.2.4课程授课效果评价量表对全部的30个课程按照likert5级评分赋值(非常认可=5分、认可=4分、一般=3分、不认可=2分、非常不认可=1分),在培训结束后就课程授课效果进行评价。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的录入与分析。计量指标应用(x—±s)进行描述。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七个模块的需求评价结果

见表1。

2.2课程需求和授课效果评价

见表2。在课程需求评价中,排名在前五位的课程依次为磁性护理文化,压力管理,老年患者皮肤管理,如何预防老年患者误吸,老年人跌倒的管理;排名在后五位的是综述论文的写作,老年骨关节炎的诊断和预防,PICC置管维护,老年慢性疼痛药物的治疗进展,老年人营养管理。在课程效果评价中,排名在前五位的课程依次为磁性护理文化,压力管理,老年患者皮肤管理,如何预防老年患者误吸,老年人跌倒的管理;排名在后五位的是综述论文的写作,老年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老年慢性疼痛药物的治疗进展,老年骨关节炎的诊断和预防,PICC置管维护。

3讨论

3.1老年护理安全的课程需求是热点问题

模块需求评价中老年安全模块是排在第一位,均值(4.82±0.39)分。课程需求和效果评价中:老年患者的皮肤管理、预防老年人误吸、老年人跌倒的管理评分在排名在前五。这与王燕[3]在研究中阐述近十年老年护理文献热点分布是比较一致的。在临床老年护理的实践中,跌倒是造成老人事故伤害的第二大诱因,非致死跌倒所造成的医疗损耗与重大经济成本的损失是相当可观的[4]。压疮也是老年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压疮发生率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5]。护理安全在老年护理中均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于春妮等[6]对270名护理人员对老年安全护理知识自我评价情况结果显示,护理人员自觉老年安全护理知识总体上缺乏。可见,老年护理工作者护理安全意识高,但是安全知识欠缺。所以在培训过程中,设置安全模块讲授老年安全护理的相关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3.2自我压力管理和磁性护理文化培训的需求很大

在整个课程需求评价和效果评价中,得分最高的两个课程是压力管理和磁性护理文化,均值为(4.93±0.26),这样的结果与国内老年护理现状有关。国内老年护理工作压力大、工作强度大、有效工作时间低、工作环境恶劣,导致基层老年护理从业人员的从业压力大、离职愿望高[7]。戴付敏等[8]在一个高年资护士长期从事老年护理的意愿调查结果中也指出高年资护士中仅小部分愿意从事老年长期护理服务(32.8%)。为基层老年护理人员提供磁性的护理管理,有利于把更多的护理人员留在老年护理岗位;同时,提供压力管理的技巧和方法,有助于他们积极应对来自工作中的压力。

3.3基层老年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尚有待加强,科研授课需要因人制宜

本次课程中“护理综述的书写”,所请的专家是知名护理院校的知名科研专家,在我院的多次护理研究培训效果评价都非常高。然而在本次基层老年护理培训班的需求和效果评价该课程得分均为所有课程的最低分。无独有偶,吴园秀[9]、刘宇等[10]亦在文献中提及大多数从事基层老年护理的护士更多关注的是临床护理技能的培养,而对老年护理理论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尚不够重视。可见,在做基层老年护理科研培训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授课对象的科研基础,因人制宜。

3.4PICC等成本高、操作风险大的护理技术在基层老年护理培训中需求较低

篇2

老年护理教育现状

我国护理教育一直以培养普通临床护理人才为主,尚未设立专科护理制度,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几乎是一项空白。老年护理教育观念严重滞后,认为老年护理只不过是生活照顾,不需要专业技能。很多职业院校即使开设老年护理课程,由于师资、办学条件限制,教学效果远远不能满足老年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的需求。最重要的是,高校至今缺乏对老年护理教育体系深入的研究[5],教学效果远远不能适应健康老龄化的历史使命。

高职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1.老年护理岗位能力需求。我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随即走访、召开座谈会形式,对济南市20家左右的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进行了调研,充分了解毕业生就业岗位人才需求状况,以及这些就业岗位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需要。如下图:(略)。

2.老年护理的培养目标。根据老年护理岗位能力的需求,召开由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参加的座谈会,确定老年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掌握老年护理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老年医学、老年保健、心理健康教育等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胜任养老服务机构(如老年公寓)老年护理工作;具备对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工作进行管理的能力;具备在社区医院对家庭中的老年人,及其子女和保姆进行老年护理专业技术指导的能力。

3.老年护理课程设计的特色。按照基于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原则,围绕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目标,针对老年群体的突出健康问题,老年护理的课程体系的设计突出“四个结合”的特色。①中西结合即中医与西医结合。祖国传统中医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追捧。中医在调理人的阴阳平衡、气血平衡,治疗亚健康有独到之处。对于老年人常患的慢性病,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治疗方法起到奇特的疗效。②身心结合即身体保健与心理保健相结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疾病和生理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由于老年人在家庭当中从家庭支柱转变为一个需要别人照顾的角色,退休以后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功能也会发生变化。随着机体的老化,表现出老态龙钟,甚至有的老年人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这将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自尊和自信,引起老年人心理的变化,严重的会出现孤独、焦虑、抑郁、烦躁、悲观失望、否定生活的意义等一系列负面心理。因此我们对老年人的护理既要注重身体健康,又要关心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需求。③药食结合%即药物治疗和食物治疗相结合预防和治疗老年病。现代很多疾病都是由于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来的,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通过调节平时的饮食的种类、方式方法,结合药物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从而达到减少疾病致病因素,延缓衰老的目的。④静动结合%也就是静养和适当的文体活动相结合。老年人需要凝神聚气的静养,但是更需要与愉悦身心的文体活动相结合。

4.老年护理课程设计的内容。根据老年护理“四个结合”的特色,课程体系中开设基本技能课、核心技能课和拓展技能课。基本技能课涉及老年医学、中医学、护理学基本知识和技能。核心技能课即老年护理核心能力课程如:老年护理技术、老年保健技术、老年营养和食疗、老年体育、老年心理健康、老年用药等。拓展能力课程包括伦理、礼仪、老年公寓管理与运作、沟通与交流、养老保障制度。体现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通过三年培养,使学生具备综合能力、职业素质、人文修养,全面掌握老年护理技能及老年服务机构管理能力,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为就业服务、课堂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5.考核评价。借鉴美国高等护理教育标准,考核中兼顾基础能力、核心知识、核心能力、专业价值观,分为三种形式来进行。①两个主体评价相结合。学校和养老机构为两个独立的评价主体。学校评价实行教师和学生一对一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年到老年公寓实习。实习结束后由实习单位对毕业生岗位工作能力做出综合评价。②理论考核实践考核相结合。实践评价为主,理论考核评价为辅。实践考核明确扣分细则,强调动手能力和整体素质。实践技能考核占学期考核成绩的70%,理论考核占30%。③阶段性评价和毕业评价相结合。在校期间,实行学期考核,学生毕业时,由老年公寓和学校共同完成毕业考核,以实践考核、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形式进行。

老年护理多元化人才培养

篇3

【关键词】养老服务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26-02

一、基本概念

养老服务人才从广义上来讲, 凡是从事老年人服务工作的所有专业人员都可以被统称为养老服务人才,包括全方位供养老年人的经济保障、照料保障、精神慰藉保障以及制度、法律、政策、舆论、管理、思想措施等综合系统[1]。

我校以部分护理专业本科学生为培养对象,依托传统护理学科,面向各类机构及其相关产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老年生活护理、老年心理护理、老年疾病照护与康复保健、养老机构经营与管理等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完成职业工作任务,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从事高级护理、心理辅导、康复保健、经营管理等技术的专门人才。

二、养老服务人才的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

1.知识结构

(1)思政知识:政治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健康知识、实践与就业知识等。

(2)专业基础知识:老年护理、妇科护理、儿科护理、急救护理、社区护理、精神护理、急救仪器的使用与维护与重症监护等。

(3)管理知识:管理学、养老机构管理与运营、公共关系学、沟通学、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等。

(4)人文知识:社会老龄化状况、生命文化、礼仪、传统尊老文化等。

2.能力结构:

(1)专业技术能力:掌握护理学的基本技能,了解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特征,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护理、急救、康复训练等健康服务。

(2)管理能力:具备协调组织、沟通、指挥控制等基本管理能力,能够对机构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进行有效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保证机构的有效运营与发展。

(3)学习能力:具有科学思维和不断探索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能够自主学习、收集、归纳和整理知识,学以致用。

三、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模式设计

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方案是立足于当前社会老龄化的现状,为我国老龄事业健康发展与实际养老需求服务的。坚持以培养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将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促进人才综合全面发展。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实用性加强,实践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智力技能为目的,使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岗位的需要。

1.教学安排与课程内容体系

根据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将人才培养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其中理论课程,包括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实践课程包括基本护理技能、管理技能、岗位综合实践技能。学校采用“校、院”双方联合培养模式,即在学校完成3年专业基础学习,在养老机构完成1年的实践课程,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答辩等教学工作由双方导师共同指导完成。

根据4年制学习安排,第一学年为基础知识技能学习阶段,主要学习基本公共课程(原理、英语等)、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等基础课程;第二学年是专业技能知识学习阶段,主要学习妇、儿、老年、社区护理,急救等专业知识及技能实践;第三学年为综合素质培养阶段,主要学习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养老机构运营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等学科;第四学年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阶段,学生进入养老机构、老年医院进行实习,在护理岗位及管理部门轮转,并由带教老师现场指导,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下一步就业做好准备。

2.教学方式方法

打破传统教学方式,教学以互动及小组讨论为主,注重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教室不设置讲台,座位的安排以小组为单位呈肩章式分布,让学生尽量的靠近老师。

教学过程中打破专业和学科之间的壁垒,根据机构实际岗位设置及岗位职能进行知识模块设计,保持教授知识的灵活性与实用性。模拟实际工作情景,进行现场训练及问题讨论,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及参与意识,提高学生未来适应岗位和接受可持续教育的能力。这样既有利于老师教学,也便于学生之间沟通,互相监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

3.培养对象的选拔与评估

我校养老服务人才教育是护理学教育的一个方向,培养对象是根据学生自主意愿及学习成绩来选拔的,进行小班制精英式教育。每年9月份对大二学生进行统一考试及面试,成绩合格的学生纳入培训计划。

评估机制,学生的成绩分成三部分,理论学习成绩、实践实训成绩、志愿者服务成绩,三部分考核成绩都合格才能毕业。其中志愿者服务成绩是以学生自主组织到养老机构、福利机构及社区等开展志愿者服务的次数和活动情况来评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甘于奉献的意识,为将来适应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四、培养模式的保障实施途径

1.教师队伍保障

培养高素质的养老服务人才,不仅要求老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要掌握行业动态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能够熟练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设备在课堂和实践课程中创建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学校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组织教师走出去参观学习,让老师在实践中提高,不断加强专职师资队伍建设,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另外,学校从参与“养老服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机构中聘任了数名具有10年及以上的机构护理及管理经验的行业精英,建设一支校外兼职教师队伍,以满足实践技术应用教学的多样性,实现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2.校企合作,订单式培训

养老服务人才在校所学的知识理论及模拟教学所学的知识并不能完全应对实际工作的需要,某些经验和应对方法只有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才能学到,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学习机会,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订单式培训,就是指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实训基地,进行项目合作,根据企业实际的用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计划与培养目标,这样一是保证该专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方向性,二是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行。参与订单式培训的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在学校合作的机构中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3.教学管理体系保障

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计划是学校近年才开启的特色办学项目,在遵循学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根据该专业方向的特点进行了系列改革,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1)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养老服务人才教学计划、模块教学内容、实训设计、考试、毕业论文设计,需由教学评定小组进行评定,评定合格后方能实施。教学评定小组不仅包括学校校长、教务处、教学院长、教师,还包括行业内的专家,根据相关规定和岗位实际需求来评定教学计划和内容,以保证教学质量。

(2)教学监督体系

由学校成立专门教学督导组根据《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办法》及《实践教学测评办法》的相关规定,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训、课程设计及毕业论文进行质量监督和指导。监督的结果与教师的年终考核、绩效相关联,从侧面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教学质量最终体现在毕业生质量与社会人才需求比较后的偏差反馈上,因此,学校也将对毕业生进行终端监控、跟踪调查,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对于养老服务人才的需求 [2]。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课程标准;高职;生理学

一、课程性质及设计

1.课程性质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课程,是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基础服务于临床的观念,强化教学过程中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联系,建立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统一,实践技能培养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统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人体各系统、组织、细胞的功能活动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从而为揭示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生理现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生理学学习是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基础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

2.课程设计理念

基于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使学生学习系统的并适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正常人体机能教学内容。以积累和贮备基本的、够用的“三基”人体机能学知识。

3.课程设计思路

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系统化理论及实训课程,突出临床职业能力培养。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改革,在理论教学中,以医学基础课程服务于专业课程为宗旨,强化教学过程中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纵向联系。本课程在校内开设《人体机能》实训课,实训内容紧密结合临床工作实际需要,组织学生定期参加校外社区老年人体检服务,实现《人体机能》实训内容向临床工作实践延伸,使教、学、做结合,实现基础教学服务于临床实践,真正学以致用。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以及人体整体功能活动的规律,各部分的相互联系,以及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认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基本功能,人体机能与结构的联系,机体活动的整体性及机能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为防病治病、增进人民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针对护理岗位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工作任务,参照护理职业资格标准,根据专业课的需要确定了该课程的十一大模块:细胞的基本功能(8学时)、血液(8学时)、血液循环(12学时)、呼吸(6学时)、消化和吸收(6学时)、能量代谢和体温(4学时)、尿的生成和排出(8学时)、感觉器官的功能(4学时)、神经系统的功能(8学时)、内分泌(4学时)、生殖(2学时)。总共70学时。

四、实施要求

1.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打破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学内容与职业培养目标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前后期课程相衔接;多媒体教学与虚拟实验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训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学生网上自学相结合的先进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网上教学、自学等多种学习途径,来构建对正常人体功能的认知,并提高其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2.考核与评价

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对人体各类机能实训项目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对高职课程标准的研究,有利于高职教育各专业的课程设置趋于合理,使课程开发和建设规范化,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指导,对完善职业教育理论、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对高职课程标准的相关概念进行严格界定的基础上,明确了高职课程标准的内涵、特征和功能。高职课程标准具有高等教育的特征,规定本课程的基本素质要求和知识要求,也具有职业教育的特征,即地方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和市场导向性。它是课程组织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课程评价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与企业标准相融合的纽带。

参考文献:

[1]吴隆升.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及其制定的必要性[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4).

篇5

    1明确护士核心能力的内涵

    护士核心能力是护理教育应着重培养的、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田。护士核心能力主要包括评判性思维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新性能力。

    2影响涉外大专护生核心能力发展的因素

    2.1学校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我国护理教育分为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五个层次,大专层次的教育现在纳入高等职业教育的范畴中,高职教育介于中专和本科教育之间,其授课的内容“医”多于“护”,缺少护理学专业知识、卫生预防知识、康复保健等综合知识。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开设的护理专业课程由三个知识体系构成,即公共课程体系、医学基础课程体系、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没有突出核心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出的学生理论不如本科生,实践不如中专生熟练,缺乏职业竞争力。教学方法的单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践课老师示教,学生模仿,对于基础护理技术的教和考,近乎死板地重视操作步骤、程序的规范法,不强调临床决策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医院的实习环境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所有的核心能力都需要通过临床实习得以磨练、发展。目前我国护理工作有着很强的依附性,护士在临床护理决策权没有被受到重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很大程度上,护士的工作模式只是限于机械地执行医嘱。护生进人I临床,这种环境不利于核心能力的培养。

    3改革培养方案

    培养新型涉外护理人才的目标近年来,医学科技的发展、护理模式的转变和卫生保健体系的健全为护理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注入新的内涵,对护理学人才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综合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探索如何培养大专护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时。结合我国国情,培养目标应是适应社会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提高优质医疗服务质量。①实际操作能力目标:配合医生诊疗、急救,实施常见的护理操作技术:实施整体护理,书写完整护理计划书,协助和指导各种人群进行自我保健。②沟通与合作能力目标: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爱岗敬业,尊重爱护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护、医患信任关系、合作关系,良好社会活动能力和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是保证护理措施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③ 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能力目标:掌握常见疾病相关理论知识,在护理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判性思维能力是可训练的。积极寻有效途径,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能力。

    4改革课程设置

    突出涉外护理特色《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中提出: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体系应显着增加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知识和能力中应增加有关老年护理、社区预防保健护理和精神护理。有学者提出,课程类型分配比率力求达到:大学基础课程占40% ,护理课程占60% ,实验课程占护理课程的50%,形成与国际接轨有专业特色的课程设计、课时分配。加大实验课的比例,将理论与实践比例调整为1:1.5.突出涉外护理特色,开展双语教学,增加专科护理课程;增加医学英语、专业英语、英语口语;加强学生人文修养,开设医学伦理、医学心理、人文等社会课程,提高护生有效地人际沟通能力。

    4.1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多元法教学。如启发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法(PBL)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讨论式、研究式方法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角色扮演法、病例教学法、床旁教学法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性能力。运用多元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基本专业知识、核心能力。

    4.2改革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课辛苦,表达困难,学生不易理解,多媒体课件教学方式把抽象问题形象化,把静止图像动起来,画面简单,内容表达明了,能增加教学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网络教学具有交互性、开放性、更新快、信息量多、内容丰富等特点,网络教学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教学CAI课件、课程内容、练习题、参考资料、论坛等,学生课后能巩固和消化课堂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拓宽学科知识和视野。利用网络资源能解决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构建教师与学生、教学互动的教学新模式,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例如讲授把肝脏的解剖、肝硬化时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相关的临床学科知识经过超级链接插入课件中。讲授肝硬化失代偿期时,先播放一段肝硬化患者诊疗经过的教学课件,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患者在门脉高压、循环受阻的临床表现,整个教学生动直观,学生在教室内就可以感受医院的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病因、发病机制。掌握临床表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接受了多方位的强化刺激,做到了真正理解所学的内容。并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求学生拷贝多媒体课件,课后复习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提高了学习效率。

    5建立健全的考试评价方法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能力 考核方式改革

《社区常见疾病》为我院健康管理系社区康复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医学专业课程,学习该门课程的目的是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社区中常见的疾病特点和实践应用技能,力求达到理论方法够用,技术技能过硬的目的,为今后从事临床康复工作打下基础。为实现该教学培养目标,本人在教研室成员及相关专业学生的配合下进行了考核方式的改革,通过改革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在此抛砖引玉。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

(1)课程定位。《社区常见疾病》是一门涵盖了社区中内、外、神经等学科的常见疾病的医学专业课程。作为康复治疗技术和社区康复专业的医学专业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主要讲授与康复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系统疾病,由浅入深,结合各大医院和康复科开展康复工作的临床实际进行授课,此外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到医院或康复机构进行见习,以加深学习印象和巩固学习知识。课程讲授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必需、够用”为原则。高职学生毕业后不是临床医生,而是康复工作者,康复的对象多为残疾人、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故而在教学中我们做到有的放矢,为学生今后从事康复工作打下基础。

(2)课程设计。本课程在设计上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社区中常见的疾病特点和实践应用技能,力求达到理论方法够用,技术技能过硬的目的。该课程设计上主要从各个系统的疾病着手,重点分为五个模块进行教学,即: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外科疾病,消化、内分泌、血液、免疫系统疾病。我系教师按医学解剖的各系统及各系统的疾病进行备课,以合班上总论及复习各个系统的解剖,小班课讲授具体疾病以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对各系统疾病进行病例分析、讨论,分组比赛,考核,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勤于思考、不断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1)职业发展目标。根据专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学生在职业发展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包括:通过社区常见疾病的教学使得学生掌握常见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处理技能,学会利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获取临床资料;在熟悉临床资料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思维方式综合分析作出初步诊断,并能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同时通过学习,认识到高血压并发脑卒中、冠心病并发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凶险征象,能为今后从事疾病康复的相关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尽可能在第一时间挽救生命。

(2)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学习本课程,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强调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个体差异,逐步树立以人为本、高度责任心和爱心的职业精神。养成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具备一定解决问题、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养成克服困难的精神。通过病案讲解、讨论,逐渐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标准简介

根据社区康复员(师)、康复护理员、康复治疗师、社区康复协调员等工作内容,按照上述课程目标的要求,高职《社区常见疾病》课程标准简介如下:

学习目标:了解上述五个模块各系统的组成;熟悉五个模块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体征;掌握五个模块与康复密切相关的重点疾病病因、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转归。

四、学生能力考核方式

(一)课程考核构成

(二)课程考核中涉及的相关说明

考勤:每旷课一次在课程学习考核基础分数40分内扣5分,旷课8次课程学习考核记零分,取消期末考试资格。迟到扣1分,请假扣3分,如学生能将请假未学之内容全部学会可以申请不扣分。如进行小组评分项目时请假则该生此次小组项目评分为零,并扣考勤分。

(三)小组评分项目评分标准

评分细则:临床表现叙述完整10分;重点突出6分;资料与疾病的关联性8分;诊断与鉴别诊断8分;进一步需做的辅助检查6分;病史资料的展示、讲解8分;文档的设计制作6分;语言清楚,声音洪亮6分;疾病叙述的逻辑性8分;仪态大方5分;自我管理6分;沟通合作6分;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5分;应用现代科技手段6分;设计与创新6分。

篇7

这些年来,我们封香港违颗柬方之殊有着太多美好的幢憬,甚至在身递也充斥着各徨各檬的香港元素,比如一家港式答楼,或是杀倜服装品牌店。我们在违座高速凳展的现代化城市裹,看到了柬面方文明的有栈融舍,香港也成焉了中圆人看向世界的一倜窗口。

然而,每每要踏出团龋眺望世界之际,我们怨畲焉一纸萤经奔波忙碌甚至抱举沮丧。香港身份,恰是能够朱回祖因和世界之问的完美缓衡中间带。

中国香港与新加坡,哪个更适合定居?

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是一对城市经济体,都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但是两个城市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香港给市场的感觉更加自由一些,而新加坡经济更多地表现为被政府所控制。

近几年来,赴中国香港、新加坡投资定居项目持续火热,咨询和办理人数呈上升的趋势。那么中国香港与新加坡,哪个更适合定居?各有什么优势呢?

简单快捷,成功人士首选

新加坡、中国香港这两个项目相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投资移民项目来说,其最大优势是简单快捷。投资移民的都是成功人士,对时效性非常重视,因此,相对其他周期远超过1年以上的投资移民项目,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仅短短数月的申请周期,拥有了无可比拟的优势。最新的办理中国香港投资定居的客户40天即获得批准,而申请新加坡的客户则创了16天获面试通知的业内最快纪录。投资移居香港需要1000万港元的资产,而新加坡要求的投资金额为250万新币,从性价比来说,两者难分高低。

经济金融各有所长

新加坡有非常发达的期货市场,有日本的利率期货交易,有欧洲美元和欧洲日元交易。但中国香港的权证交易量极大,而股票市值上升速度要高于新加坡,加之背靠祖国,数量上更占优势。在市场多层次方面,总体说两地各有千秋,新加坡品种全,香港规模大,均为亚洲的重要金融中心。

都拥有廉洁与效能的政府

香港政府是一个标准的社会服务型政府,而新加坡政府则更像一个经济投资型政府。两地政府都崇尚精英政治,这也与英国殖民统治的传统有关。在殖民统治时期,英国殖民当局就刻意扶植培养亲英的精英分子,以高薪将当地的优秀人才网罗到当局麾下,并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府官员的选拔制度和廉政制度,其中,新加坡有反贪局,香港有廉政公署。两地独立或回归后,基本上承袭了过往的精英政治格局,保持了政府运作的廉洁与效能。在历年的环球最廉洁的国家与地区评比中,新加坡与香港往往互不相让,轮流坐庄。

生活环境稍有区别

两地的人口密度差不多,新加坡是全球闻名的“花园城市”,空气质量要比中国香港更优。生活开销方面,无论是买房还是租房,新加坡住房开支远低于中国香港,食品开支则差不多。两地居民素质都比较高,教育水平也均位居亚洲前列,无论是新加坡国立大学还是香港大学从国际排名上都在50名之内,加之两地特有的双语教育和东西方文化并存,可以让孩子既吸收到西方教育的优势又保有东方传统文化,可谓相得益彰。相比之下,新加坡社会更有秩序,香港自由多些,各有所长。

中国香港投资定居的优势

一、简便快捷:无需税单和资产来源证明,了了数月,即可拥有香港居民身份。

二、双重身份:保留内地户口,不影响在内地的事业和生活。

三、法制社会:法制健全,实行英、美法系,保障人权,保护私产和隐私,更多的国际性公司机会,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民主政治:“一国两制”崇尚民主,自由精神,没有思想和政治禁锢。

五、自由经济:底税率,无遗产税,无外汇管制,自由市场经济,

“自由港”政策,产品可以零关税进入中国内地。

六、廉洁政府:特区政府服务社会,尊重民意,维护民益,清廉高效。

七、完善福利: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充足的政府财力,使香港成为令人向往的高福利社会,身居香港,乐而无忧。

八、最佳人居:高度发达的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品质的生活质量,使之成为全球最佳人居之都。

九、造福后代:一人投资,全家受惠,给子女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和成就未来的平台。

十、生育无限:没有计划生育界限,任意生育,不受政府限制,孩子在港出生后既享有香港永久公民权。

十一、免费教育:移民香港后,子女在港读书,享受九年免费教育。

十二、侨生待遇:香港学生报考国内名牌大学,享受侨生优待分数,到发达国家就读,免受其它限制。

十三、世界公民:移民七年后即可成为香港永久居民,持香港护照通行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无阻梗,享世界公民之便。

十四、免移民监:移民香港,不同于其它国家,香港是全世界唯一可以向政府申请免坐移民监的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税收种类及特点简介

香港的税率属全球最低之列,税制简单而可预知。只有营商利润、薪俸、物业三种收入需要缴税。

如果营商利润源自在香港经营的行业、专业、或业务,方须缴交利得税。有限公司的税率为17.5%,而非有限公司的税率则为16%。

任何人在香港的收入如果来自职位、受聘或退休,全须缴交薪俸税。薪俸税率在减免各项扣除和免税额后以累进方式计算,但缴税总额不会超过应评税收入的16%。

拥有座落在香港的土地或物业的业主,须按物业的租金收入缴交物业税。税额是按每年租金收入减去20%作为修葺及支出后,再以16%计算。

一般税务资料

进口机器及原料毋须缴付关税;股息也毋须课税。香港不征收资本增值税、增值税及销售税,只有在香港赚取的收入才须课税。香港认可的专业在保险公司的离岸业务还可享有低至8.75%的优惠公司利得税。

基本上,只有公司利润、薪金及物业租金收入才需课税。故此,相对几乎所有其他发展国家的税率,香港行之有效的整体税率的确低得多。在大部分国家,所有收入及利润项目均须缴付高达40%至50%的税款,而在香港,有关税率大部分情况仅为17.5%或以下。只有源于香港境内且在本港经营的贸易、行业或业务的利润才需课税,源于香港境外的收入一概毋须缴税。薪俸税也仅限于来自香港的薪金,才会征收,任何来自外地的收入一概免税。

扣除项目

凡属纳税人赚取课税利润所承担的全部开支,一律可以扣税,其中包括赚取利润所需借取款项的利息,以及所需机器设备的维修支出。亏损则可结转,并以该项业务日后的利润抵销。经营超过一项商业活动的企业可以其中一项业务的亏损抵销另一项业务的利润。对于兴建工商楼宇及建筑物所引致的资本开支,以及赚取课税利润所引致的资本开支,香港设有优厚的资本免税额及折旧免税额。

概括而言,以下各项均可申请扣税:

1、支出及开支(不包括家庭或私 人性质的开支),以及纯粹为赚取课税收入而必需引致的全部资本开支;2、有关赚取课税收入而必须使用的机器设备的折旧及其他资本免税额;3、过往评税年度承转的亏损;4、已支付的进修开支;5、已支付的老人住屋开支;6、已支付的楼宇贷款利息。

评税基准

薪俸税是按照评税年度的实际收入计算,但须预先征收一笔暂缴税,即纳税人须按照该税务年度的预计收入,先行缴付一笔估计税款,然后在该税务年度末期收到一张税单,补付任何应缴的额外税款。

中国香港福利制度可媲美亚洲任何地区

经过多年的发展,香港已建立了完善的社会福利服务制度和架构,可与亚洲任何地区媲美。香港政府为居民提供的社会福利包括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为任何困难人士提供援助。这成为香港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的信心来源。

社会保障

香港的社会保障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在养老方面,在私人公司或企业工作的人员和公务员或社会公用事业机构的人员一样,在退休后享有公积金(也就是养老金),而且65岁以上的老人可以领取津贴。在失业方面,失业人员经过审核,可以申请领取援助金,具体金额会根据个人情况而不同;在成人福利方面,成人可以带薪休假,女性还可以特别享有分娩假期,并同样领取工资;在儿童福利方面,香港的福利机构通过各种方式,如幼儿中心或幼儿园等,为需要帮助的家庭提供日间照顾、住宿或寄养等服务,费用一般都是全免的。

医疗保障

香港的医疗机构十分完备,可以为不同收入的人群提供最好的服务。公立医院主要由政府资助,只要你持有香港身份证,就有资格享受公立医院先进的设备、优良的服务、低廉的收费。比如,住院对符合资格的人每天只收100港元,对不符合资格的人每天要收3,300港元,而在私立医院则要收2,200到3,900港元不等。公立医院还会根据情况对低收入人群或者贫困老人减免费用,甚至免除费用。香港的私立医院更多地为高收入人群提供服务,收费较高。但他们往往提供更贴心、更个性化的服务。

养老服务

香港努力建设“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美好社会。一般老年人都能享受养老金,65岁以上的老人有高龄津贴,情况困难的老人还能够申请救济金,同时还会为他们提供设施齐全的公共房屋。香港还在社区建立各种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护理中心、老年度假中心等,帮助辛苦工作了一辈子的退休老人安享晚年。

房屋保障

香港面积小、人口多,住房问题比较突出。考虑到香港有不少中低收入家庭,香港政府尽力为他们提供合适住所。比如,对于低收入家庭,政府出资建设很多的公屋,并以十分低廉的价格出租给他们,目前大概有约200万人(占人口的29%)租住在公屋里。对于有一定收入的家庭,政府出资参与建设一些私人住宅,然后再以30%的折扣价卖给这部分家庭。

为学生减负与内地接轨

中国香港教育体制改革注重培养全面人才

香港目前施行的新教育体制为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和四年大学的新学制。同原有的五年初中、两年高中、三年大学的旧学制相比,新学制能够更好地与内地及世界高等教育接轨。在新学制下,高中教育提供更宽广而均衡的课程,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并为他们升读高等教育及就业提供多元化的出路。

新学制PK旧学制:减轻学生考试负担课程设计更加全面合理

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以取代现有的香港中学会考及香港高级程度会考,减轻目前由两个公开考试所造成的压力。考生所得的成绩,能反映他的知识和技能,且不会受其他考生的表现影响。

在课程设计方面,高中学生必须修读4个核心科目:中国语文、英国语文、数学及通识教育。此外,学生可因应自己的兴趣,选读2到3个科目。除了修读核心科目及选修科目外,学生还须体验其他学习经历,以达到全面发展。

新的课程设计打破了文理科的藩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修适合自己的科目。而对于学生来讲,这样的学习方式也更加有利于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兴趣点所在,从而更好地选择未来的高等教育专业及就业。

新学制亮点: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全面人才

通识教育的课程由三个学习范围组成:自我与个人成长、社会与文化、科学科技与环境,而社会与文化的范围内,包括了今日香港、现代中国、全球化三个单元。通识教育探讨的议题往往横跨多于一个单元,例如关于甲型H1N1流感的讨论便可以横跨“公共卫生”和“今日香港”两个单元。学生须运用从三个学习范围所获取的知识和角度,进行一项名为“独立专题”探究的专题研究,最终提交一份30∞字左右的报告。

在香港教育局提供的宣传册中可以看到,研究题目包括“减肥”、“体育运动”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识教育科目在香港高中学习阶段的整体课程中约占百分之十的课时,三年共约270小时。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和知识型经济的发展,学生需要具备广阔的知识基础、高度的适应力、独立思考,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应该让他们懂得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事物,确立自己的看法和价值观。

内地学生香港求学:可参加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升入香港高校

新学制的改革与内地现有学制相同,对于内地学生来讲,如果到香港就读初中、高中和大学,可以更快地适应课程与学习环境。

篇8

关键词:高校;死亡课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002-03

进入21世纪以来,生命科学包括医学科学取得了巨大进展,加之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巨大变化,人们已经开始转向关于自身生命的研究和探索。有科学家预测,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将会解开生命的奥秘。为适应新时代的进展,早在20世纪中叶,一些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进行死亡教育了,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死亡学已经成为了一门专门的学科。而我国这方面的工作还处在萌芽期。那么,我们是否需要开设这样一门课程?如果开设,课程的设置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本文就我国医学院校开设死亡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讨论。

一、什么是死亡学

“死亡学”一词英文为Thanatology,源自希腊神话死神Thanatos的名字,于1903年由俄国生物学家Elie Metchnikoff所创,他把死亡学定义为“研究死亡与临终之学”,1912年由美国牛城大学Roswell Park引入美国,但未能引起足够重视。1959年南加州大学的Herman Feifel出版了《The Meaning of Death》,标志着死亡学作为一个学科正式建立了,该书从生理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宗教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探讨了死亡。嗣后,死亡学经由“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运动而发扬光大[1]。

二、国内外死亡教育的开展情况

目前,国外多所大学都有死亡学课程,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巴黎大学等。在美国,甚至小学都有了死亡课程。1987年调查结果表明,全美有85%的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开设了死亡教育课程。美国还成立了Assosiation for Dea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ADEC,即“死亡教育及咨询协会”。欧洲国家也一样,陆续开设了死亡学这门课程[1],甚至有的国家在幼儿园阶段就已经开始了死亡教育[2]。我国港台地区是最早引进死亡学的地区。1973年台湾引进美国学者的死亡著作,开始了死亡教育。1993年旅美学者傅伟勋提出了“生死学”这个概念[3]。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死亡学研究相对落后得多,而且死亡教育也是很晚才开始在个别学校里进行的。死亡学进入我国的初期阶段主要集中在安乐死的讨论上。1987年12月24日由中国社科院、北京医学哲学研究会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北京举行了首次“安乐死问题讨论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这次会议的有关录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988年7月,我国第一次全国性的“安乐死”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法学、哲学、社会学、医学界的近百名专家聚集一堂,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人们提出了努力开展“死亡学教育”、更新死亡观念的问题。1996年,全国第三次临终关怀学术研讨会在昆明举行,这些学术活动和专业机构的设立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死亡学研究的进步[4]。除“安乐死”讨论外,另一个与死亡学密切相关的问题是“临终关怀”问题。1988年7月天津医学院在我国大陆成立了第一家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在以后的几年中陆续召开了多次国际、国内的临终关怀学术研讨会。1988年10月上海市南汇护理院创建了我国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1992年北京成立了专门为老年病人服务的“临终关怀机构”――松棠医院,之后,无锡、西安、宁波、石家庄、武汉等地也都先后设立了临终关怀机构,也出版了涉及到死亡研究的期刊杂志,如《临终关怀》、《医学与哲学》、《医学伦理学》等[4、5]。由于种种原因,生死学教学的开展在我国还举步维艰,尽管目前我国大陆已有几家院校开设了这门课程,但与国外相比明显落后[6、7、8],名称也不尽相同,有的叫做生死学,有的叫做死亡学,有的叫做死亡哲学等等,但聊胜于无,死亡教育总算在我国有了起步,这些进步是非常可喜的。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生命科学的进展,越来越显示出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我国这方面的进展步伐显然是落后于实际需求的[10]。

三、开设死亡教育课程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1.开设死亡教育课程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死亡观是人生观的组成部分,人都要死,如何死是人们必须面对的事件,学习死亡学有助于人们正确对待他人的死和自己的死,有助于教会人们如何生,如何在有生之年做一点对人民有益的事,即,学习死亡是为了更好地生[3、9]。②有助于学生形成尊重生命的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医学生的职责是预防控制疾病和治疗疾病,所有工作开展的基础是基于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由有生命的个体组成的群体。没有了人,也就没有了医疗卫生服务。所以,一个医生包括一个将来的医生,他必须是一个从心底尊重生命的人,才有可能做个好医生,否则何谈为人民服务?何谈为病人服务?而生死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什么是生命以及学会如何尊重生命,从而把为病人服务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③有助于克服死亡焦虑和恐惧心理。学习死亡,会让我们自己平静、有尊严、体面地接受死亡,度过心理恐惧及焦虑期。④有助于逝者亲人的心理安慰,使他们平稳度过因亲友过世所导致的忧伤、痛苦乃至绝望的特殊时期。⑤有助于移风易俗。建立科学的死亡观,对传统死亡文化进行扬弃。

2.开设生死学课程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我国人口基数大,按照总死亡率0.6%来计算,我国每年死亡的人口大约800万人左右,加上死者的亲朋好友,每年与死亡直面的人口数将达几亿人。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人群,他们无一例外地都需要关于生死方面的知识和帮助。②我国目前培养的医学生普遍缺乏生死方面的知识,无法帮助濒死者及其家属克服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焦虑,从而平静地、有尊严地直面死亡。综合来看,目前,国际上开设生死教育课程的学校或专业有宗教系、哲学系和心理系等,但笔者认为,医科院校因其与生命的密切关系,在开设死亡教育课程方面尤其应该做出表率。我国医学院校拥有一大批专业人才,而且其中很多有国外教育的背景和经历,与国外学术团体保持了密切的往来和资料交流,完全有条件开设生命教育这门课程,而且医学院校理应率先开设此课程并做出自己的贡献[10]。

四、课程设置

死亡学是一个边缘学科,它涉及到很多学科,包括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护理学、宗教学、法学等。因此,它的设置是一个需要认真仔细考虑的课题[3]。死亡课程如何设置,已有很多学者从教授对象、教学取向、学生人数、开设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讨论过[11、12],对这些内容笔者不想过多论述了。笔者认为,在我国大陆开设死亡学这门课程,一定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紧紧跟踪国际的前沿进展,做到高起点、快发展、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在生命科学领域内做出中国人应有的贡献;其次,要体现我国的特色。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生命智慧,诸如儒家的孝文化、“和”文化、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视死如视生等道德伦理规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强烈进取精神[13];佛家的人人平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等观念,强调自觉觉他,彻悟生命,超越自我的解脱思想[14];道家的清静无为、寡欲蕴德、知雄守雌,效法自然的主张和导引养生等具体实践[15];我们必须努力挖掘祖国医药宝库、文化宝库中的生命智慧,为生命科学研究注入强劲的活力,为世界生死学的研究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再次,充分挖掘我国传统的死亡文化,祭祀、禁忌和习俗,尊重各民族的死亡文化和死亡禁忌,发展出“死亡文化比较学”,帮助我们更加完整地认识死亡。最后,要正确认识宗教在生死教育方面所具备的特殊作用。宗教无一例外地关注死亡,关注死后的生命,而且无一例外地都在活着的时候就在为死后做着准备工作,这是所有宗教的共同点。因此,有的人比无信仰的人更少有死亡的困顿现象,更能直面死亡,这已被大量的研究所证明。因此,研究生死学一定要正确处理本学科与宗教学的关系。

五、关于课程的名称的一点思考

美国率先开设的死亡课程和死亡教育,他们的课程名称就是“死亡学”和“死亡教育”。我们是否也要这样沿用课程的名字呢?笔者认为课程的命名需要仔细斟酌。这个课程的名称应该符合国人的习惯,也该与课程内容相一致。笔者认为这门课程应该叫做“生死学”,所进行的教育也应该为“生命教育”,理由如下:

1.进行死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了解死亡,了解死亡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生,其落脚点不是教我们怎样去死,而是教我们怎样更好地生,有意义地生。所以,课程名称应为“生死学”。

2.完整的生命过程应该包括死亡在内,更包括生在内,所以,这个教育包含生和死两个方面,这才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3.这样的名称与国人的传统文化和习俗相一致。国人的习惯是讲到“死”的时候,尽量避开“死”字,其中包含死亡禁忌等内容,也包含着对逝者的尊重,这一传统已经几千年了,约定俗成。因而该课程加上一个生字,可以淡化死的强烈刺激,更容易为国人所接受。本课程的“生命教育”名称不同于现在在某些中小学进行的“生命教育”,目前在中小学进行的生命教育很少或根本没有涉及到医学、心理学、伦理学、宗教学、哲学等内容,没有关于诸如死亡态度、丧葬文化以及如何直面死亡和克服焦虑恐惧心理等内容,所以它们在本质上不同的,本课程的“生命教育”比一般意义上的“生命教育”具有更加宽广的视角和内涵。

参考文献:

[1]周士英.美国死亡教育研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4):44-47.

[2]寸晓红.生命教育新视角:生死教育应从婴幼儿开始[J].中国电力教育,2012,(7):109-110.

[3]傅伟勋著.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熊万军,苏小霞.死亡教育及其意义[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8):2810-2812.

[5]靳风林.国内外死亡学研究的现状及进展[J].河北大学学报,1999,24(4):58-60.

[6]宋晔.生死教育一个亟待关注的课题[J].上海科学研究,2003,(2):21-24.

[7]刘辉,张希晨,李燕.灾难托起的生命伦理命题:死亡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5):97-98.

[8]杨舜尧,陈晓斌.由死观生[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9(4):145-146.

[9]段德智.中国死亡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6第一版.

[10]郭巧红,任小红,刘琳.我国医学教育亟需死亡教育补课[J].医学与哲学,2009,30(7):69-70.

[11]Stevenson,R.G.Stevenson,E.P.In C.A.Corr and D.E.Balk:Handbook of adolescent death and bereavement,Adolescents and education about Death,dying and bereavement(pp.235-249).N.Y.Springer .,Inc.

[12]张美云.生命教育课程设计之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6,(3):27-30.

[13]窦坤,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10,10(3):115-119.

[14]刘衍永,刘永利.佛家文化视野下的生命观解读[J].船山学刊,2010,(3):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