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发展阶段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的发展阶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的发展阶段

篇1

关键词:大学生;思维发展;第五阶段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105-0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也成了世界上最具影响的大国之一。正如说的:“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机遇和挑战并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许多问题都是我们必须思考和面对的:“为什么总是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创造?”“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等问题已经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上,进入新世纪的信息化时代,推动社会发展的不是资本和土地,而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国际经济竞争将变成创新人才的竞争。中华民族能否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中国教育能否培养出大量创造创新性人才。林崇德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创造性人才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过。他认为: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事实上,人的创造力最终要体现在思维能力上,也就是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因此,要研究大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首先必须研究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和发展规律做了初步探讨。

二、高校学生思维发展“第五阶段”的提出

学生的思维是如何发展的?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没有规律?传统的理论在此问题上表现出三种趋向:一是不重视对学生思维发展的系统研究;二是不重视乃至否认思维发展存在阶段性;三是仅用掌握的知识多少作为衡量学生智力水平发展的高低。对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研究存在着许多误区,尤其是仅用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大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的高低,没有看到大学生思维发展量变中的质变,这对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培养一大批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瑞士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Jean Piaget)在研究学生思维发展方面提出了他独特的见解。他吸取了康德“图式”概念的合理性,而又否定了他的先天性,经过长期研究,创立他的思维发生与发展理论。在其理论中,他首次将人的思维发展过程划分为本质不同但又密切联系的四个阶段:一是感知运算阶段;二是前运算阶段;三是具体运算阶段;四是形式运算阶段。皮亚杰认为,这四个阶段是人思维发展中必须经历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不同的思维特征,既密切联系又有质的区别。皮亚杰理论的独特之处,一是既具有深厚的心理学与教育学基础又有丰富的实验基础;二是他首次将生物发生学中的“同化”“顺应”“平衡”“自我调节”等四个概念引入理论之中,同时借助于“同化”与“顺应”的概念,比较科学地论证了思维发展的内在动力,并提出了人的思维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统一原理”。他的理论表明:人的思维发展变化是一个从质变到量变再到新的质变的循环往复过程,同化引起量变,而顺应引起质变,每一次质变都是一次否定,也是一次“扬弃”,这无疑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相一致,这也是皮亚杰理论近年来在全世界受到推崇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然而,皮亚杰的理论也存在一定缺陷。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研究表明:“他们(指16-18岁的中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到高中这种转变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的思维趋向成熟。这说明我国中学生(高中毕业生)思维发展基本上完成了皮亚杰所说的第四阶段,也就是说,我国中学生已基本上完成了由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的过渡。按照皮亚杰理论,思维达到形式运算后‘智力质的发展就结束了’。”果真如此,那么,对于像爱因斯坦、牛顿、狄拉克等对科学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如果他们的思维仅仅停留在形式运算阶段,而无质的飞跃,那么,如何解释他们在科学上创造性的发现?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的思维发展到皮亚杰所述的第四个阶段后,对于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还应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_第五阶段。学生进入大学后,其思维的发展并不完全是在第四阶段量变的持续,而面临着从第四阶段到第五阶段质的飞跃。

三、大学生思维发展“第五阶段”的基本特征

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呈现一种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思维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思维特征而区别于其他阶段。笔者认为,大学生思维发展过程有不同于第四阶段的特征标志:第一,思维主体在第五阶段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具有了辩证思维的许多特征,在思维过程中,能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不盲从别人,也不排除别人的观点,而在第四阶段主要表现为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或者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理论,从新的理论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这说明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相适应的思维结构与解决问题相适应的思维结构有着质的区别。第二,思维主体在第五阶段的思维具有新颖性、独特性,也就是说,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具备某种创造性。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思维发展有着其独特的特征。祖振铨教授曾就这一问题做过一些实验测试,他指出:“我和我的同事曾对一批大学生做过抽样调查,用一套无固定的答案的题目请不同年纪的学生作答。这些题目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进行优化分析。从答卷中可看出,刚进大学的学生,想到一个解决办法,就认为完成了答案,再也不去想别的可能性了,而高年级学生却从较多的方面去考虑问题。”这从不同角度都说明,大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同刚进大学的低年级学生有质的区别,也表明大学生的思维不仅存在着量的积累,而且存在着质的飞跃。第三,第五阶段思维主体的思维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主体在对思维活动各方面和各环节进行自我调节和校正的前提下所具有的一种能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往往比较大胆,能够对现成的结论质疑,并提出新的观点,而大学低年级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往往比较谨慎,很少对教材的结论提出异议。

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思维发展的第五阶段,在这一阶段思维主体表现出的思维特征主要体现在思维的新颖性、独创性、独立性和批判性上,其表现为思维开阔,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囿于别人的见解和自己知识的局限性,能迅速发现事物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的新联系,对遇到的新问题能迅速做出创造性的决策。从这个角度讲,将第五阶段命名为“创造性阶段”更为确切。笔者认为,大学生思维发展第五阶段的提出,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对学生思维发展智能化高层次的要求;二是符合大学生心理、生理以及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三是有利于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地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

篇2

1、管理及管理学的性质与特征:管理与管理学含义、性质与特征等,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等。

2、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的发展演变: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的形成、管理理论各发展阶段的基本内容、管理理论发展的代表性人物思想等。

3、管理计划职能与方法:计划的构成与作用、目标管理、项目计划技术以及管理决策的基本原理、决策过程、决策方法、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等内容。

篇3

关键词:个人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发展阶段 规划 管理

一、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相关知识

1.什么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职业生涯管理,又称职业管理,是对职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的过程。需要从个人和组织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从个人角度讲,职业生涯管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加入的工作组织、在职业发展上要达到的高度等做出规划和设计,并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而积累知识、开发技能的过程。它一般通过选择职业、选择组织、选择工作岗位,通过在工作中技能得以提高、职位得到晋升、才干得到发挥等来实现,而从组织角度讲,则是指对员工所从事的职业所进行的一系列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管理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发展的有机结合。

2.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意义

第一,可以增强员工对职业环境的把握能力和对职业困境的控制能力;第二,可以帮助员工协调好职业生活与家庭生活的关系;第三,可以使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和超越。

3.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1)萨柏的职业生涯阶段理论。美国萨柏提出的职业生涯阶段理论,“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是萨博认为的职业生涯划的五个阶段。他将年龄阶段与发展的子阶段合并考虑,又很好地结合了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对于处于不同阶段的人的职业发展起到很强的解析力。

(2)金斯伯格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金斯伯格提出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主要研究从童年到青少年阶段的职业心理发展过程,将职业生涯的发展分为“幻想期、长时期和现实期”三个主要阶段。指出对职业的选择决策过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展的,它不是瞬间就完成的“决定”而是基于人们对职业的选择的理念。

(3)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格林豪斯提出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以研究各个年龄阶段职业生涯所面对的主要任务为侧重点,并以此为出发点,将职业生涯划分为“职业准备阶段、进入组织阶段、职业生涯初期、职业生涯中期和职业生涯后期” 五个阶段。

(4)施恩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著名的职业生涯管理学家施恩立足于人生不同年龄段面临的问题和职业工作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分为9个阶段:成长、幻想、探索阶段;进入工作世界;基础培训;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职业中期;职业中期危险阶段;职业后期;衰退和离职阶段;离开组织或职业--退休。

二、目前个人在职业生涯发展不同阶段存在的问题

1.个人在职业生涯的成长阶段缺乏对职业生涯的了解或了解不全面

在职业生涯的成长阶段,大多数人对于职业的认识来自于家庭,来自于周围成长的环境,来自于学校的教育。由于整个社会对于职业生涯的早期树立存在不重视,导致我国大多数人的早期职业生涯自我认识欠缺,认为只有在快毕业或者是找工作前才需要做职业生涯规划这类事,从而导致其平时没有关注就业形势,没有注重自身的职场专业能力的锻炼。

2.学校职前生涯辅导水平低

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普遍存在流于形式,职业生涯辅导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和过时性,从而导致学生职业生涯建立的模糊。

我国部分高校的很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受到各种情况的制约,并没有如实地进行。作为学校就业处的一个部门,校级的就业指导中心,对学生的就业指导难以获得校方的重视与配合工作;针对学生的教育,校方的教学部与就业部的沟通更是甚少,最终只能导致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跟不上市场的变化,使得学生的信息产生滞后性;尤其是就业指导的师资团队依然没有得到结构性数量优化,教育部所规定的1:500,而大多数的院校则是1:800。导致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是无法完成的。

3.职业生涯初期个人对未来的职业发展预期不明确

大多数人在工作的最初几年,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预期并不太确定,甚至于有些人从来没有规划过自己的职业生涯,而是得过且过,这将导致初入职场的最初几年,如果遇到工作上的困难马上跳槽,有的甚至频繁跳槽,导致职业生涯没有相关性,取得成绩更是很难了。

4.职业生涯的维持阶段

此阶段的员工,有的已经在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而保持现状,有的还是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碌碌无为甚至于一旦工作遇到困难,大多数人马上对自己失去信心,得过且过,过早结束自己职业生涯的斗志。

5.职业生涯的衰退阶段

由于身体的原因,此阶段大多数人想着安度晚年,极少数人想着重新回归职场,烛光照人。

三、基于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构建个人的职业生涯

1.职业前期加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意识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系统化过程,诸环节间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并非只是临近毕业或是失业以后才需要开始思考的问题,而是在我们进行大学专业选择前甚至更早就应该思考清楚的问题。有鉴于此,不仅要在高等院校中应切实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更要将职业生涯规划列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并将其纳入大学生素质培养体系中去,争取在新入学的学生开始逐步深入地持久地接受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熏陶,从而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全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作为大学生或者初入职场的新生代也应该积极参与各种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活动,提前做好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努力付诸行动。

篇4

关键词 企业文化 模式 选择 策略

现阶段,企业若想进一步发展离不开社会文化的支持,因此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融入了社会文化,进而形成了独具企业特色的文化模式。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其自身文化模式也不尽相同,企业按照综合实力和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初创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以及衰退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企业也形成了相应的文化模式。下面围绕企业文化模式进行分析。

一、企业经营发展过程的文化模式分析

企业文化模式按照自身不同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保守型文化模式、稳妥型文化模式、竞争型文化模式以及风险型文化模式四种类型。

(一)保守型文化模式

保守型文化模式产生于企业综合实力较弱的阶段,这个阶段,企业在对自身今后发展的预期方面较为欠缺,还不具备较强的风险防控能力。因此,大多数综合实力较弱的企业主动选择了这类型文化模式,这在某种程度上确保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和挑战。保守型文化模式较为注重自身已有管理规范的程序化,重视照章办事,而不注重创新,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思路。[1]

(二)稳妥型文化模式

稳妥型文化模式更重视企业的发展情况,其风险防控意识、守业意识较强,追求稳中求胜,但是也因为过于追求平稳、循序渐进而失去了大量的发展机遇。这种文化模式多出现在企业成长阶段。

(三)竞争型文化模式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文化模式,竞争型文化模式对企业的当前发展更加关注。尤其是在企业处于成熟阶段,其对自身目前发展状况的关注更胜于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关注,与此同时,在竞争型文化模式的应用下,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比较开放,更倾向于诚信、规范、公平、效率、开放等先进的观念,并不断吸收新颖的管理理念,综合运用科学的竞争机制,既注重与同行业之间的竞争,也关注自身内部之间的竞争,同时,也善于利用这些竞争来处理企业内部各项业务,促使企业效益获得较为显著的提升。除此之外,竞争型企业文化也充分体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发展观念,凸显了以利润为中心的理念。[2]

(四)风险型文化模式

风险型文化模式比较重视企业的当前发展,关注眼前利益,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也较为注重,这种文化模式多存在于企业的衰退阶段,由于在衰退阶段,企业内部的各项经营管理制度均趋向于成熟,但是经营成本也逐渐增大,使得企业的拼搏精神与预期意识逐渐加强。同时,这种文化模式具有一定的双向性,即成功性和失败性,若是能够防控风险,消除风险,就能够使企业获得更多的效益,从而得到一定的竞争优势。

二、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文化模式的选择

企业在不同经营阶段均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运营方式,因此,在企业不同经营阶段应当选择与其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模式,促使企业能够向着更好的方向经营发展。

(一)企业初创阶段的文化模式

在企业的初创阶段,由于企业还没有能力在品牌运营方面加大投入,所以企业的知名度和品牌效益明显不足,不管是在自身规模方面,还是在发展效率上均未获得较大市场竞争优势,难以在同行业内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一时期,企业不仅难以获得较多的利润,还极易发生亏损情况。基于此,这一阶段,企业经营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谋求生存和发展,又因为此时的企业综合实力较为薄弱,因此,大多数企业选择的文化模式较为保守,属于保守型企业文化模式。

(二)企业成长阶段的文化模式

在企业摆脱初创阶段后,逐步走进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能够将一部分精力、时间和财力投入到品牌经营方面,使得其自身知名度得到一定提升,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一些品牌效益,促使其竞争优势得到明显提高,并随着其不断的发展逐步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同时,企业在这个阶段开始盈利,其经营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获得进一步发展、得到更多的利润。因此,根据企业成长阶段的特点选择了稳妥型文化模式,希望借此来促进自身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企业经营提供支持和动力。

(三)企业成熟阶段的文化模式

在企业发展到成熟阶段后,已经拥有一定经济实力,其经营管理流程较为有序、规范,所获得的利润持续、稳定的保持在一定高度。在成熟阶段,一些企业为了在同行业中争取更大的竞争空间,开始采取一些竞争性较强的经营行为,尝试着与其他同行业企业进行竞争。由于成熟阶段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企业尽管注重自身今后的发展战略,但是,其也更加重视自身综合实力的提升。同时,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级员工也关注自己未来的发展情况,因此,企业的文化也由内至外均着重关注竞争问题,具体体现在,既关注与竞争者之间的市场竞争,也在内部采取多种激励策略、综合运用多种竞争机制,营造竞争氛围,从而鼓励员工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和工作积极性,因而,这一阶段,企业的文化模式为竞争型文化模式。

(四)企业衰退阶段的文化模式

在企业进入衰退阶段后,企业经营管理者已经做出了大量正确的决策,使得企业在管理和技术方面都趋于相对成熟。然而,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其成本消耗也在不断地增大,致使收益与成本支出的比例越来越小,所获利润逐渐下滑。此时,企业经营管理者开始思考延迟企业衰退或阻止自身破产的路径,并对自身发展战略不断做出调整,希望能够应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形势,与此同时,企业对自身的预期意识逐渐提高,并且开始为自身未来可能出现经营管理不善等情况做好资产转移的准备。企业在这一阶段的经营发展目标主要为实现自身的再生,所以,此时的企业文化模式为风险型文化,其具备绝对的前沿意识和风险意识。

三、结语

不同企业在不同经营发展阶段的文化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企业在选择文化模式时应当注意在自身初创阶段,适当选择保守型文化模式,将工作重点放置到提升自身执行力方面。在成长阶段,可以选取稳妥型文化模式,尽量在稳定发展中谋求进步和创新。在成熟阶段,可以选取竞争型文化模式,主要是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而在衰退阶段,应当应用风险型文化模式,及时对各种风险做出防范和应对。

(作者单位为成都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罗玲(1994―),女,四川新都人,成都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在读。]

参考文献

篇5

孙绵涛 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孙绵涛教授撰写的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管理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作者积二十多年教育管理学的教学与研究之所得而撰写的一部教材式专著,对教育管理学的理论范畴与理论逻辑进行了新的探索。

从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来说,该书的理论范畴和逻辑有助于提升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品位,改善教育管理学的知识状况,改善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形象。在一般人眼里,教育管理学仍然是一个没有多少理论的“小儿科”,缺少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该书力图改变这一认识,以一种独特的理论视角探讨了教育管理活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机制、教育管理观念和教育管理中的人性这样一些教育改革和教育管理改革中的重要问题,从而夯实了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理论基础,创新了教育管理学的知识体系,改变了教育管理学没有多少理论、缺乏自己独有的理论范畴和逻辑的现象,提升了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地位,使教育管理学的形象得到了改观。

从教育管理改革来说,书中所创立的理论范畴及其逻辑有助于厘清教育管理改革的思路。从总的方面来说,教育管理改革就是要改革教育管理活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机制和教育管理观念,而所有这些改革都要以教育管理中的人性为基础。从具体方面来说,对教育管理活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机制和教育管理观念的改革,也可以按照这些范畴的组成要素所体现的逻辑关系来进行。如改革教育体制,可以改革教育体制的两个组成要素即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也可以改革教育体制和两个子体制即学校教育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育机制,可以改革教育的层次机制、教育的形式机制和教育的功能机制等。

《学研合作创新:理论、实践与政策》

定价:39.00元

作者:孙福全 等著

出版社:科技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1月

ISBN:9787502375379

为了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财政部与科技部、教育部组成联合课题组,对促进我国产学研结合的相关政策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客观评价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外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成功经验,从公共财政和公共科技的角度,提出促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的政策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本书就是课题的一个重要研究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定价:45.00元

作者:张烨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1月

ISBN:9787010111575

从总体上来说,本书是一部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路径整体反思的论著。这种整体反思始终贯穿着对于“精英”和“大众”两种既相互冲突又不断调和的教育变革价值观念在中国的具体体现而展开。本书力图体现论与史的结合,紧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和其中若隐若现的“大众化走向”之间的关系展开,并以60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典型变革事件及其典型高校组织进行仔细分析,以此来勾勒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脉络。

《现代性与大学――社会转型期中国大学制度的变迁》

定价:37.00元

作者:朴雪涛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1月

篇6

国外经历促使选择

国内选择先于兴趣

工商管理专业隶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也有院校称为企业管理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如首都经贸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主要致力于培养通晓企业运营管理的人才,是造就未来职业经理人的“摇篮”。

工商管理专业的产生源自管理学。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的工商管理实践家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即通过对工作进行分析改善,提高工作效率。后经霍桑实验(20世纪20~30年代),梅奥等人提出了著名的“人际关系学说”,工商管理进入人本管理时代,随后管理学进入大发展阶段,由此带来了工商管理专业在商学院的繁荣。哈佛大学最早开设了商学院,教授工商管理课程。但国外许多大学不倾向在本科开设工商管理课程,比较推崇的教育方式是本科学习某一门文、理专业,待工作约2年后,如果确实对管理岗位有兴趣,且也表现出一定的管理潜质,再报名读MBA(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用1~2年时间全面学习工商管理的知识。中国的院校大部分在本科阶段就设置了工商管理课程。目前在我国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有500余所,工商管理是工商管理学的重要分支,除此之外,技术经济与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等专业都属于工商管理类的分支,与工商管理专业也有不少交集。

工商管理与人力、

财管和营销如何取舍?

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围绕企业运作的内容展开,管理类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企业战略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和物流管理,经济类课程有经济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以及金融理论与实务等。四年系统的专业学习,是让你对企业管理的各方面内容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这是未来能够走上管理岗位的基础。

工商管理专业还分有三个方向,分别是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堪称企管专业的“三朵金花”。有许多院校将这三者独立出来,成为并列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工商管理类二级学科。有些同学会疑惑:是选择工商管理专业好,还是选择市场营销等这些学习内容更具体的专业呢?对此,有必要在此作简单的介绍:市场营销方向侧重学习营销,人力资源方向侧重培养人才招聘、选拔、培训、薪酬制定、考核等技能,财务管理方向重点培养财务管理、会计、金融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工商管理就上文提到的课程看来,可以说三者都有涉及。由于学习内容范畴广,专业性来说不如前三者。如果你能在上大学之前就确定学习方向和兴趣,那么可以直接选择具体专业,这样会学得更深入透彻,未来就业的针对性也更强;否则你也可以选择工商管理专业,待确定对哪方面感兴趣后再深入学习。

如果你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对某一方面产生了兴趣,比如市场营销,你可以在大学期间多看些这方面的书籍,多关注企业营销方面的新闻事例,多研究一些现实企业的营销策略,并参加一些专业资格考试,如营销员资格证书等,为将来的职业发展作积累。我有位本科学习企业管理专业的同学,大学期间他对会计这门课很感兴趣,通过努力学习,他在本科毕业后两年考取了注册会计师资格,后来他进入“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工作。所以说,事在人为,大学的专业教育只是一个基础的学习,具体的学习兴趣需要你在以后的过程中不断地挖掘、探索,在专业的积淀上不断地钻研、努力。

案例是活跃思维的

一剂良药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很强,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教学中会广泛地用到案例教学。在管理学原理课上,老师讲解组织结构时采用了乐百氏公司组织结构变迁的案例,使我们深入理解了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组织结构方式。再比如在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招聘这一章的内容时,我们通过观看雅芳公司的现场招聘视频,总结分析人员选拔的方法。大家会针对某一个人的选择争得面红耳赤,老师则最后才给出具体的分析和理由。总之,课堂的活跃有趣离不开案例教学对思维的开发。

除案例教学外,实训内容也是工商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通常工商管理教学过程中会安排一些实训内容,比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建”一家公司,为公司命名,确立行业和经营项目,选出领导班子和组织结构;或者调查一家公司、组织现场模拟面试、模拟谈判等。通过实训环节,学生学会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有时学生还能到实践基地进行考察,我曾参加过燕京啤酒和蒙牛公司的考察,得以参观生产工艺流程,切身体验企业的管理运作方式。

总之,无论是课内教学还是课外实习,在教学过程中,最主要是鼓励学生参与。在学习中,你的兴趣将会被激发,好奇心被带动,对企业的真实考察会让你切身感受管理的学以致用,说不定还会激发你创业的热情,未来自立门户成为企业家。

市场营销门槛低

人力资源重名校

财务管理易留学

国内工商管理类专业就业情况一直比较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主任司益磊介绍,根据网络招聘信息的汇总,工商管理专业在职位需求专业排名中位居第一。总体而言,工商管理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职业经理人。目前在中国,职业经理人相对缺乏,中国急需一个健全发达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一般而言,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都要从基层做起,就算进入大型企业作为管理培训生,也要在各基层岗位轮岗2~3年,之后才有可能确定在某个部门作为中层的管理者。如果你在该领域做出优异成绩,也有机会成为高层的“左膀右臂”,担任如市场总监、销售总监、财务总监、人力资源总监等职位。

如果你已经选定了具体的发展方向,也可专攻这些行业。如市场营销,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发展处于初创或中期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营销人才,就业门槛低,营销方向的毕业生一直比较受用人单位欢迎,而且总体的收入在企业中也是相对较高。

人力资源近些年比较热门,就业渠道也很广泛,如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岗位。如果想进入外企或者大国企,名校的学习经历较为被看重。不过,我国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还处于发展阶段,管理不够规范,人力资源的业务职能不够明确,很多与行政混杂,专业性不够突出。但中国的企业在不断地发展,可以预见今后人力资源岗位将会得到重视,未来的发展前景应该不错。

财务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当中技术性最强的一个方向,选择这个方向需要对数字敏感,如果你的个性沉稳安静内向,喜欢分析数据,不妨可以考虑做财务类的相关工作。企业理财师、会计、证券金融行业的财务分析师和财务策划师等,都是不错的职业。

篇7

管理控制主要通过影响组织中的员工和管理者的行为来实现企业的战略和长远发展目标,财务管理是对公司的资源的取得和使用的效率和效果进行研究的过程。二者的关系一直是学者和企业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从管理控制和财务管理的关系入手,论述了二者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形式,为企业的管理和控制提供新的思路和角度,为企业提升管理效益提供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管理控制 财务管理 关系

一、管理控制和财务管理的关系分析

1.二者的区别。

第一,管理控制和财务管理的实施主体有区别。从控制主体上来看,管理控制是企业的管理者和其他具有管理权限的人员实施的,是对控制对象的一种监督和管理的过程。管理控制的主要实施者是企业的管理者,但是依然离不开其他成员的辅助和帮衬。除了上述的主体管理者,管理控制的实施主体涵盖了董事会到全体员工的所有成员,实现了对股东利益和职工利益的总体控制。财务管理的实施主体主要是企业的财务人员和部分会计人员。第二,管理控制和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有差异。管理控制一般站在战略高度上实施管理,管理控制理念应该转变为管理控制体系,实现标准确定、业绩评价和偏差纠正的一系列管理步骤,最终实现管理控制的职能。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围绕着财务活动进行,包括了财务的预算、核算、决策、控制和监督等。第三,管理控制和财务管理的运作程序有不同。管理控制在工作流程上可以划分为分解战略目标、制定控制标准、报告管理控制过程、评价经营业绩以及管理者报酬管理。这其中每一个环节又包含了许多环节,从而使管理控制的流程和程序形成了矩阵式结构。财务管理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进行财务决策、制定财务预算方案和控制标准、记录数据、分析差异并调查原因、事后控制和业绩考核等。第四,管理控制和财务管理的实施方法有出入。管理控制一方面用货币计量和报告的方式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则要运用非货币的手段进行控制,并通过确定控制标准、评价业绩和纠正偏差来实施有效管理。财务管理虽然是综合性很高的管理手段,但是依然以货币计量手段为主,非货币计量在财务管理中应用很少。

2.二者的共同之处。

首先,管理控制和财务管理的目标相同。管理控制是为了实现有效的经营活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增加企业会计利润、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资本保值。目前来说,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主要依靠经营活动过程中的资本经营,所以管理控制的目标和效率、效果往往和企业目标是一致的,也就是实现企业资本保值。财务管理是服务于企业目标而存在的,所以管理控制目标和财务管理的目标是高度统一的。其次,管理控制和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一致。管理控制和财务管理都发源于经济学。从本质上来看,财务管理是对资产的定价和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行的研究。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就是进行资源投入和配置的效率以及效果研究,所以管理控制和财务管理研究的基础理论是非常雄厚的。另外,管理控制和财务管理也依赖于管理学,它们都属于管理学的一个分支。管理学是一门技术科学,它的理论和方法必然会对管理控制和财务管理产生重要影响。再次,管理控制和财务管理的控制对象趋同。从内容上看我们觉得管理控制和财务管理的控制内容非常宽泛而抽象,但是其实企业的各项活动都可以通过管理控制来实施。管理控制的主要内容是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资本经营,管理控制唯有抓住企业经营的这个核心,才能实现企业的目标。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商品经营、产品经营和资产经营都是资本经营的延续,所以说管理控制和财务管理的内容是一致的。

二、管理控制和财务管理的互动作用分析

管理控制控制和财务管理具有目标上的一致性,所以二者在管理实践和发展进程中都是互相推动和紧密联系的。

1.财务管理离不开管理控制。

现代企业的管理中心是实现企业增值,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对价值的管理,也就是实现企业增值。资本增值目标下的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必要的要求,如何做好资本经营工作是根本。管理控制正是通过对战略执行状况的控制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性,尤其是保证资本经营活动的有效性。所以,新的形势下企业管理控制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2.管理控制不能取代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管理过程和内容是对企业资金运动过程的囊括,它包含了资金的筹集和运用、资金耗费以及资金回收的管理过程。在内容上包括了证券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的筹集和运用、生产过程管理、产品价格管理、企业利润分配的管理等等。管理控制则是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来分析进行标准的确定、业绩的评价和偏差的纠正。管理控制包含了制度控制、预算控制、评价控制和激励控制内容。制度控制主要是将员工和管理者的行为通过规章制度的形式规定下来,预算控制则是对经济活动的过程以预算的形式加以控制,评价控制是对组织中员工和管理者的行为是否符合经济和合理的标准进行了评价,激励控制则是通过激励的方式来引导员工和管理者的行为,使之朝着企业的预期方向发展。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财务管理的管理核心在于管理,管理控制的管理重点在于控制。管理控制难以实现对资金运动的实施监控,因此管理控制是不能取代财务管理的。

3.管理控制和财务管理共同进步。

财务管理起源19世纪的西方国家,经过近二百年的发展,大致上经历了外部融资理财、内部控制理财、投资理财、多元化理财几个阶段。管理控制也来源于管理学一些早期思想,随后又经过了控制职能管理控制阶段、控制手段管理控制阶段、财务和会计管理控制阶段。二者的发展历程说明了财务管理和管理控制一直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首先,我们分析财务管理理论发展对管理控制的重要影响。管理控制的发展历程始终都有财务管理的影子的影响。哈佛大学的教授RobertN.Anthony认为管理控制应该以财务和会计为重要的管理手段。他对管理控制的定义是这样的:“管理控制是实现高效、高质的对资源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其管理目的是实现企业目标。由此可见,财务管理对管理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影响。其次,我们研究管理控制对财务管理的重要影响。在财务管理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发展阶段叫做理财阶段,在这一发展阶段我们能够看到管理控制对财务管理的重要影响。第一,财务管理不仅仅是资金的筹措和使用,还是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也就是要管好、用好资金;第二,资金的使用和控制运用了大量的定量模型,这些模型分别在存货、应收账款、现金和固定资产的管理中加以运用;第三,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渐渐重要起来,形成了基本的理论和方法,并在实践中得到重要运用;第四,在政府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的情况下,如何根据法律法规随机应变、进行财务决策,这成为公司财务管理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阶段,财务管理中已经融合了管理控制的因素。目前管理控制的主流地位观点是从财务和会计的角度出发进行管理,并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融合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逐渐扩展非财务管理控制手段的运用范围。因此,从管理控制理论的这种发展趋势来看,作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主要手段的管理控制必将推动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作者:王延虎 单位:中电投物流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张百祥,王进.论企业财务的治理与控制[J].财会月刊,2004.

[2]王艳.浅议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关系[J].煤炭经济研究,2015.

篇8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学科定位;价值基础;研究对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149-03

一、学科定位

中国公共管理学专业最早开设于上个世纪20年代,其后经历了80年代的重建与复苏,现已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学科体系。它包含公共行政学、(新)公共管理学以及公共服务理论等。公共管理学本身是一个由许多学者组成的科学共同体,尽管存在不同的阶段但发展是一贯的。“至于公共行政进展中不断有新知识的注入和创新,是在范式之中的,知识由共同体生产,是秉承信念介入现实的实践中生产出来的,核心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如果将现今中国学界的公共管理学学科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公共行政学就像是他的年少懵懂期,(新)公共管理学是他的青年发展时期,而公共服务理论则是他开始走向成熟理性的阶段。

公共行政学与政治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政治学是其母学科。现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情况不断地将官僚体制推上统治过程中的杰出位置……结果,业已成为现代国家主要政策场所的不是政党政治,而是官僚政治。公共行政的首要也是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官僚模型。传统的官僚模型始于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它强调以机械的控制手段来提高效率,利用严格的科学原理进行组织设计与管理,却忽视了对人的关怀。逐渐发展的新官僚模型改进其原有的静态结构研究,形成理性的决策模式。同时,也更关注人的需要,以及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公共行政在某种意义上一直又都比政治学的内容要少,因为作为政治学这个母学科的一个子学科,公共行政不仅与其母学科的关系不太融洽,而且它还一直在热切并富有成效地在其他学科中寻找自己的“父学科”。在霍哲等人看来,公共行政=政治+管理。

广泛吸收公共选择理论与管理经验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始于新西兰。它强调将私营部门的管理经验引入公共部门,并充分利用市场的理性选择作用,是一套取自于市场经济和企业管理的价值观,倡导管理的自由化和市场化,并且强调政府应集中力量“掌舵”而非“划桨”。公共管理要求以政治敏锐和公共服务价值观来平衡责任感。作为一个术语,“公共管理”意味着公共政策与行政的会聚,并确认在公共管理中管理与政治两者不可或缺。在公共管理模式中,政治家与经理的关系比以前更有弹性、更为融洽。不仅如此,公共管理的作用范围较之公共行政阶段的官僚体系也更加广泛。但是当我们急于掌舵时,也许我们正在淡忘谁拥有这条船。正是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批判的基础上登哈特夫妇提出了公共服务理论。公共服务是一套以公民为中心的理论,它所关注的不是“掌舵”或“划桨”的问题,而是如何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建立一套“明显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公共管理要为社会的公共利益服务。政府组织已不在是传统意义上社会资源的提供者或创造者,政府及其公共部门运用公共权力,通过多种机制和方式的灵活运用,提供各种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公共物品,以不断回应社会公共需求偏好、维护公共利益。

同时,作为统一学科的中国公共管理学又具有双重性,不仅体现在其作为学科的研究性,还体现在它是一个“职业的、实务领域的公共行动”。从理论层面来说,公共管理学将公共管理活动作为研究主题,探究如何有效组织公共部门合理配置资源,综合研究各种理论或学派的理想方案并结合社会现实状况,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公共管理路径;在实践意义上,公共管理学又旨在培养高质量的公共管理人才,使其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中能够与所处的政治环境有效沟通并熟练的执行各项政策,运行所处机构。

二、价值基础

选定与夯实合理完备的价值基础是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学学科建设的津要所在。一方面,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色、专业内涵以及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均取决于价值基础的价值结构的合理规划、价值秩序的有效构建;另一方面,合理的价值基础不仅在理论上为公共管理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存在提供了坚实的合法性、正当性理据,也在实践中成为对公共管理实践做出好坏优劣等评判的基本准绳。考虑到“公共行政是政府的艺术与科学跟管理的艺术与科学的联姻。效率与经济主要属于管理理论的范畴,而社会公平属于政府理论的范畴。”同时,随着公共服务理论的发展,民主参与、公民权也日益成为公共管理学走向成熟的重要理论支柱。因此,公平、民主与效率应当成为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学的价值基础。

进而言之,正如学人江畅所言,“由于人的需要(欲望)所指向的无非是目的和手段,同时只有当一个事物作为目的或手段时它才能成为满足人的需要(欲望)的事物,因而目的和手段对于人都是有价值的,而且对于人而言的所有价值都无非是目的(性)价值和手段(性)价值这两类。”借鉴上述对价值的分类,公平应属公共管理学的目的性价值,而效率则是手段性价值;至于民主,笔者认为兼而有之。

首先,公平应当被确立为公共管理学的目的性价值基础。“社会公平强调政府提供服务的平等,强调公共管理者决策和项目执行的责任,强调公共管理的变革,强调对公民需求而非公共组织需求的回应……新公共行政所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公平的对待公民。社会公平就包括旨在增强这些少数群体政治权力并改进他们经济福祉的一系列活动。”在《正义论》中,罗尔斯针对正义分配提出了著名的“差别原则”,即:“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诚然,社会公平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不平等都会消失,但是每个人的基本利益都应该得到起码的尊重与保障。公平价值赋予了公共管理伦理的内容,强调了公共组织提供的服务是面向全体公民的,每个人都应该享受平等的权利。公共管理学研究如何合理有效的配置社会资源,如何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这与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其次,民主既是一种手段性价值也是一种目的工具性价值。就前者而言,不论是政治生活还是社会生活,目的都在于追求一种公平、正义、自由、幸福的生活。近千年的人类政治实践历史已经揭示了如下政治学公理,即:相对于其他政治范式,民主是实现优良生活的最有效手段。就后者而言,民主本身已然成为一种可欲的现代生活方式。现代民主生活中所充盈的平等的理念、自由的氛围、尊重的品格、人道的魅力甚至参与的乐趣等待,已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个人与民族矢志不渝地将民主作为上下求索的价值目标。在当代共和主义思潮、尤其是公民资格理论的深度影响下,民主即参与、“民主意味着参与”,已经成为公共管理学学科建设的思想背景。民主价值、公民参与等依然成为作为公共管理理论重要补充的公共服务理论的观念圭臬。因为公共服务中公民参与的初衷是为了通过公民的参与来保障公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不论是公民参与还是享受公共服务,都是公民权的重要体现。公共服务是政府运用公共资源,根据社会公共需求,为社会福利最大化而提供的社会产品和服务。公民的参与能迅速高效的反应社会需求,从而为政府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需求提供有力参数。

最后,作为公共管理学的手段性价值,“效率”是一个颇具歧义的概念。通常而言,效率可分为经济与社会两个层面,经济学效率“强调的是以最少投入取得最大产出”;社会性效率“以社会价值观念为目标,规范的予以衡量的效率”。从行政学本身的应用属性来看,对于效率的一定追求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然而由于实际操作中对于“效率至上”原则的过分夸大,原本的“工具合理性”变为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公共管理学在合理吸收西方价值工具的同时也要警惕工具的目的化,尽量规避效率原则的弊端。不可以简单的将绩效作为评判组织优劣的标准,还要防止效率异化而破坏了社会的公平,以致出现公共权力的滥用现象。西方传统的科学管理所追求的效率原则是建立在工具理性的操作程序之上的,而当代社会的公共管理学在研究其效率的同时更应关注“人”――效率的创造者;毕竟,公共管理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效率,它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

中国公共管理学早期深受传统行政学“效率至上”原则影响,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并以此指导社会实践。单纯的追求效率让社会陷入两极分化动荡不安,中国饱尝效率至上之苦。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公共管理学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其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变化,认识到行政的目的在于更好的服务;亦即,公共管理要为社会的公共利益服务。政府组织有先天的官僚特质,在参与社会利益分配时不仅会降低效率更会损害其公平性,因此公共管理学要做的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分配秩序,满足公共需求。

三、研究对象

众所周知,确定研究对象不仅是划定学科分类的重要依据,也是界定研究任务、创建学科体系的观念前提。就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学学科建设而言,确立妥当的研究对象是其立身之本与发展之源。人类是在对利益的不断追求中发展进步的,然而人的社会性又决定人类对于利益的追求不能离开社会,也就是说面临着公共利益的分配。公共管理就是要满足社会需求,合理分配公共利益,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提供服务。

公共管理学以公共部门管理作为研究对象,其核心是政府部门管理。公共利益的现实表现形态是公共资源。政府组织要做的是有效地组织公共资源,使其能够有效增值;合理分配公共资源,使其能够依据社会需求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政府保障对于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是满足社会和个人需求的前提。但与此同时也要防止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对于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破坏。对于中国来说,政府以官僚组织的形式运行,在官僚体制中人治现象突出缺乏法制规范。同时,臃肿庞大的官僚机构也容易使得信息在收集、传递过程中出现失真,效率低下。这就容易导致政府对于社会需求的变化反映迟缓,也就不可能有效地组织、合理地分配公共资源。权力过分的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权力有限。但我们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21世纪,长长的信息传递链条不仅容易使信息失真,而且往往会错失良机。公共服务理论认为现代政府组织的角色是帮助公民表达并满足他们的利益诉求,而不是“掌舵”。因此,行政机构改革势在必行。“力求使政府不走弯路,使政府专心处理公务减少闲杂事务,加强和纯洁政府的组织机构,为政府的尽职尽责带来美誉。”这也要求政府组织在进行政策制定、执行时要鼓励公民参与。民主不仅有利于公民的主人公意识、公民精神的培育,也会促进公共资源的合理流动。

另一方面,随着公共管理学的推进,公民社会自治网络的形成,公共管理的主体趋向多元化,不仅包涵政府组织也包括为社会公共利益提供服务的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管理是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一条路径,同时非政府组织的参与也是对于政府组织管理的有效制约和监督,对于维护公民权利有重要意义。俞可平先生认为:由民间组织独自行使或他们与政府一道行使的社会管理过程,便不再是统治,而是治理……治理和善治的本质特征是公民社会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独立管理或与政府的合作管理。当前中国社会非政府组织发展极不健全,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中国公共公共管理学未来的发展中,应探究如何应健全法规从制度层面保障非政府组织的合理存在,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应有作用。

中国的公共管理学研究虽不似西方的百家争鸣但也已然走在途中。然而理论的发展还需要实践的检验。因此,研究当前社会公共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将公共管理学结合国家社会实践,并逐渐探索适合中国基本情况的学科体系,是中国公共管理学发展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池忠军.公共管理考辨与范畴[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64.

[2][美]H・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新公共行政[M].丁煌,方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

[3]张梦中.论公共行政(学)的起源与范式转变(上)[J].中国行政管理,2001,(6):24.

[4]张梦中.论公共行政(学)的起源与范式转变(上)[J].中国行政管理,2001,(6):25.

[5][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6.

[6]陈振明.公共服务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3.

[7]池忠军.公共管理考辨与范畴[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185.

[8][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张成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5.

[9]江畅.论价值的基础、内涵和结构[J].哲学原理,2000,(11).

[10][美]H・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新公共行政[M].丁煌,方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

[11]Max Wolff,“Democracy Means Participation”,Journal of Education sociology,Vol.23,No3,1949:129-134.

篇9

关键词企业管理古典理论理论回归

自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HaroldKootz)1961年发表《管理理论丛林》一文,把管理理论称作丛林以来,管理理论的发展加速了自己的进程。此后,安索夫(Ansoff)《公司战略》(1965)一书的问世,“战略”开始引入管理界,迈克尔·波特(M.E.Porter)的《竞争战略》,在20世纪80年代把战略管理的理论推向了高峰。1993年迈克尔·海默(M.Hammer)博士与詹姆斯·昌佩(J.Champy)合著的《再造企业——管理革命的宣言书》,完成了企业再造理论的最终构架,在世界范围内吹响了所谓的“第二次管理革命”号角。同一时期,彼德·圣吉(P.M.Senge)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轰动,学习型组织成为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管理革命的重要标志。然而,在现代管理理论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我国管理学界,古典管理理论却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研究者甚至提出古典管理理论回归的论断。呼唤古典管理理论回归,有的是来自对中小企业管理的考察,有的是来自对管理职业化的理性分析,也有的是来自对古典管理理论自身的评判。一种观点的形成绝不是空穴来风,必然有其深刻的原因和背景,分析这些原因,回望并深思作为现代管理理论繁荣基础的古典管理理论,对推进管理理论中国化,促进企业管理科学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1古典管理理论具有自身的科学性及较强的应用价值

古典管理理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科学方法探讨管理问题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古典管理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集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于一体,对企业管理实践有着强大的指导意义。它犹如一只有形的手,科学有效地调动和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在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同时,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一般认为,泰勒、法约尔和韦伯是古典管理理论的三位先驱,古典管理理论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的实践性,它是从企业管理实践中概括出来的理论。作为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的泰勒和法约尔,有着丰富的企业工作经历。泰勒就是在生产一线发现并注意到“磨洋工”现象的,对这一现象的仔细观察,使他找到了工人“磨洋工”原因。他认为工人“磨洋工”有三个原因,即:工人们害怕不断增长的生产带来失业;失败的薪金制度不鼓励工人高效率的工作;工厂没有给工人提供科学的工作方法。这些观察和分析,成为科学管理理论构建的起点。虽然法约尔与泰勒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但他也一直处在企业管理的中、高层,漫长而成绩卓著的经营管理生涯使他对企业管理有更加宽阔的视野和更高层次的认识。

古典管理理论的科学性还在于管理理念的先进性。泰罗认为,科学的工作方法是管理中的“思想革命”,“思想革命”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需要雇佣双方把视线从分享利润这块蛋糕转移开,共同想办法把“蛋糕做大”。他说:“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顾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也联系着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并且认为,对雇主来说,“最大利益”不仅代表着短期内有较大的利润,也包括为达到公司的长期繁荣而全方位地发展。对雇员来说,最大利益则不仅代表着高工资,还有他们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使他们在能力范围内做到最高等级的工作。在他看来,管理的真正目的是使劳资双方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富裕。这一思想直到今天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以至于王义昌先生在《一封辞职信——成就组织和个人发展的第六项修炼》后记中,还要遗憾:这么多年过去了,让雇主和雇员关系和谐共同发展,却至今依然是我们企业管理实践者和理论者的重大任务。作为一般管理理论的构建者,法约尔认为,管理是一种可应用于一切机构的独立的活动;一个人在某机构内地位愈高,管理活动愈加重要;管理是可以教授的。正是这种对一般管理的认识,使管理理论作为一种普适工具在广泛的社会领域得到了运用。由于韦伯是一个置身企业管理之外的“旁观者”,站在更加超脱的立场冷静分析企业管理的基本问题,他的管理理念更显深邃。他指出一套支配行为的特殊规则的存在,是组织概念的本质所在。没有它们,将无从判断组织。这些规则对行政人员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他们自己的行为受其制约,另一方面他们有责任监督其它成员服从于这些规则。韦伯理论的主要创新之处导源于他对有关官僚制效率争论的忽略,而把目光投向其准确性、连续性、纪律性、严整性与可靠性。韦伯这种强调规则、强调能力、强调知识的行政组织理论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高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体制。直到今天,在组织中普遍采用的高、中、低三层次管理就是源于他的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泰勒所提出的科学管理的四个原理:即对工人操作的每一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代替旧的、单凭经验的劳动操作;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以代替允许工人凭自己的爱好选择工作的作法;管理人员与工人之间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建立起来的规章制度去办;管理人员和工人在工作和职责上要分工,各自承担最适合的工作,以代替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责任都推卸给工人的办法。这些原理,对于夯实企业的管理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法约尔提出的14条管理原则,以及他对管理过程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五个要素进行的详细分析,则是企业管理过程科学化必不可少的。韦伯要求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所具有的八个特征,即实现明确的分工、实行等级原则、实行考核和训练制度、所有公职的担任者都是任命的而不是选出的、行政管理人员领取固定的薪金、行政管理人员不是他所管理的那个单位的所有者、组织是根据明文规定的法规规章组成的、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正是企业形成完整、有序和高效组织体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2古典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逻辑前提和应用基础

古典管理理论从创建到现在已经整整100年,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这些变化推动着管理理论向前不断发展,形成流派纷呈的格局。但是,站在21世纪回望古典管理理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它们的真理光辉,也清晰可见它们与现代管理理论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逻辑前提,古典管理理论不仅在理论上是现代管理理论创新的基础,而且本身也是现代管理理论的构成内容,同时还是现代管理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的基础。

古典管理理论先驱们所试图解决的问题,是管理学面临的两个根本问题,即效率和组织问题。它们是任何管理理论都不可回避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管理理论都是在古典管理理论的启发下或指导下,在古典管理理论已经搭建的平台上的创新,而且可以肯定地说这种创新会一直持续下去。古典管理理论所研究的问题仍然是现代管理学所要研究的问题,比如对计划和策略的研究、对发展战略的研究、对组织形式的研究、对管理工作环境的研究,等等,都是对古典管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就是在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里,通过系统思考、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所要解决的也是泰勒在百年前所关注的雇主和雇员关系和谐及共同发展问题。

古典管理理论不仅为现代管理理论搭建了创新的平台,经过发展和完善的古典管理理论已经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的构成内容之一。在现代管理理论丛林的九大管理学派中,管理过程学派和经验主义学派就是古典管理理论的现代版本。管理过程学派也叫管理职能学派、经营管理学派,其开山鼻祖正是古典管理理论的创始人之——法约尔。这一学派因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等人的发扬光大,成为现代管理理论丛林中的主要学派,在现代管理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经验主义学派也被称为经理主义学派,他们以向大企业的经理提供管理企业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他们认为,有关企业管理的理论应该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特别是以大企业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加以抽象和概括,然后传授给管理人员,向经理提出建议。经验主义学派中的许多代表人物深受古典管理理论影响,而且其中的多数人长期担任大公司的顾问或直接在大公司高层供职。经验主义学派走的是与泰勒、法约尔一样的研究道路,把实践放在第一位,以适用为主要目的。虽然,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实践对象的不同,经验主义学派所概括出来的理论并不是古典管理理论的翻版,但是他们的出发点和思想方法是完全一致的。但是,由于现代管理理论抓住了管理中效率与人性这一被古典管理理论忽略的矛盾,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对于处理好管理中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人及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从而保持组织的平衡和谐状态,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用现代管理理论指导现代企业管理,是无庸置疑的。然而,当现代管理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离不开古典管理理论所构建的组织体系的基础性支持。现代管理理论为企业管理提供了许多工具,比如管理方格、决策模型、激励手段,等等,都要放在按照古典管理理论构建起来的、能完整地履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监督职能的组织体系中,才能发挥其作用。

3古典管理理论的应用是我国当前企业管理实践的现实需要

管理理论不是“屠龙术”,它必须见诸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一切不能为实践所用的理论都是灰色的。管理理论的实践价值并不在于管理理论本身,而在于它的指导对象,在于它与指导对象的吻合性。因此,管理理论应用是有边界约束条件的,在发达国家有用的理论,在发展中国家未必有用;在大企业奏效的理论,在小企业未必奏效。我们不能说哪一种理论更好,更不能说时髦的理论就是最好的理论。

3.1现实经济社会条件为古典管理理论回归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古典管理理论诞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是与美国当时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按照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经济成长五阶段论,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传统阶段、起飞前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和高消费阶段。古典管理理论形成的时代正是美国处于起飞阶段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出现持续的增长,在主要成长部门有可能通过革新创造或者通过利用新的资源,从而形成很高的成长率,并带动社会经济中的其他方面扩充能量。由于经济起飞时期,几乎整个经济都在快速地增长,从而使具有经济现代化观念的人战胜坚持传统社会观念的人,在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取得胜利。起飞阶段所迸发出来的强大刺激力量,既可以表现为政治革命的形式,也可能是技术革新的形式,还可能是管理方式改变的形式。当年,正是因应起飞阶段的经济发展需要,古典管理理论破土而出。

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看,一般来讲,人均GDP400美元以下为经济增长的起步阶段,人均GDP400~2000美元为经济起飞阶段,人均GDP2000~10000美元为加速成长阶段,人均GDP10000美元以上为稳定增长阶段。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当于1.4万多亿美元,人均1090美元。这是我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处于起飞阶段的关键时期。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状况,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与上个世纪初的美国有很强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表明,古典管理理论回归在我国有比较适宜的土壤。所以,有人认为,“考虑我国企业的发展阶段,反省我们走过的路程,我们提出‘回归古典管理’,补上科学管理这一课,并试图以此作为我国企业迈向职业化的理论指导。”

3.2市场经济初级阶段人们所能达到的认识水平是古典管理理论回归的重要人文环境

我国直到1994年才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今仅仅10年时间,从政府到民间对市场经济的认识都十分有限。我国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到成熟阶段,还有比较长的路需要走。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企业,传统体制的惯性,制约着人们对市场经济认识水平的提高,因而,对在成熟市场经济中孕育出来的现代管理理论,多少有些消化不良。

企业管理说到底是人对人的管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所能达到的认识水平,是制约管理理论应用的重要约束条件。从企业管理者来看,由于我国缺乏优秀企业家诞生和正常发育的社会土壤和社会氛围,社会体制方面也存在压抑优秀企业家成长的弊病,现阶段堪称真正企业家的厂长、经理为数其实并不多,甚至一些功成名就的企业管理者,往往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拥有了娴熟的市场经济驾御技巧,而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改革浪潮中抓住了某一个机遇。在成功的或失败的企业管理者口中,我们都不难听到成串的、最时尚的管理学词汇,但是在他所管理的企业里却很难看到这些词汇所代表的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至于,在改革大潮中大量涌现出来的家族企业,管理者的状况更不容乐观。超级秘书网

3.3大量存在的中、小型企业为古典管理理论回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根据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我国拥有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单位196222个,其中大型企业仅为1984个,占1%;中型企业为21647个,占11%;小型企业为172591个,占88%。在工业总产值上,三类企业各占1/3。大量存在的中、小型企业,管理水平普遍比较低下。

篇10

【关键词】 高校;财务管理学科;发展规划

学科建设是高校事业发展的龙头,是高校的师资水平和研发能力的集中体现。学科建设不仅是衡量高校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推进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发动机。加快财务管理学科建设,不断完善和创新财务管理学科体系,更好地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摆在贵州省高校财务管理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贵州省高校财务管理学科研究的现状及分析

(一)贵州省高校财务管理学科研究的现状

利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粗略统计,2005年至2009年10月,全国各类期刊发表的财务管理方面的文章累计为494 227篇,而贵州各高校发表的为2 462篇,所占比重仅为0.50%。由此可见,贵州各高校财务管理学科队伍的学科研究成果相对于全国该学科发展水平的差距是明显的。

(二)贵州省高校财务管理学科研究现状的原因分析

贵州各高校财务管理学科队伍的学科研究成果与全国该学科的发展水平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分散的师资力量制约了学科研究的发展

缺乏强有力的学术带头人及其研究团队,是制约贵州高校财务管理学科纵深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由于贵州高校财务管理师资分散于各高校,且教学任务繁重,学科研究力量不足,加之财务管理师资队伍专业研究方向比较松散,对研究方向没有很好的凝练或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没有形成独特的研究方向,也就没有形成独特的学科研究优势,这些都是制约贵州高校财务管理学科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

2.各自为阵,交流不畅,不能形成合力推动学科发展

由于师资力量分散在各高校,没有形成必要的交流机制,既不能形成学科发展必需的学术氛围,又不利于学科建设和发展所必需的研讨效应。由于缺乏必要的交流,既不能准确把握学科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又不利于相互借鉴研究成果,使一些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研课题无法合力完成。

3.实践经验积累不足,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于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导致该专业设置数量和学生培养规模成倍增加。社会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质量状况总体来说是比较满意的,但社会用人单位也认为,由于高校教学不能贴近社会需求,高校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大多停留在书本上,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究其原因在于教师社会实践经验积累不足,不能适时推出紧密联系实际、紧跟社会节拍的案例进行教学,教学与经济社会实践的结合欠紧密。这是高校学生不能客观了解、认识、分析、解决经济社会问题和实践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贵州高校财务管理学科发展规划

(一)学科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

根据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高校改革和发展目标,财务管理学科发展应该以完善学科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为保障,以凝炼学科方向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为桥梁,加强财务管理研究,拓展研究领域,追踪学科发展前沿,形成学科特色,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培养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服务。

(二)学科发展规划考虑的因素

在财务管理学科发展规划中,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一是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贵州社会经济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的动态需求状况,这是确定高校财务管理学科发展规划首要考虑的因素。二是根据既有的财务管理学科发展状况、学科研究传统、学科研究优势以及现有的支持性学科研究资源,确定学科发展规划及其目标。

(三)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目标

坚持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基本前提下,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在未来期间,贵州高校财务管理学科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学科研究为龙头,掌握财务管理学科领域发展动态;根据自身不断积累的学科优势,凝炼财务管理学科方向,把财务管理学科建设成为省内知名的重点学科直至全国,全面提升财务管理学科在省内外的影响与地位。

拟分两个阶段实现学科建设与发展总体目标。

第一阶段2010-2014年,以实现省内知名重点学科为阶段目标,以建成培养具有创新性精神的财务管理人才教育基地和研究基地为基础,以形成贵州高校财务管理教师队伍资源共享为桥梁,以围绕财务管理学科领域关键问题,开展超前、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众多较高水平的成果为标志,在进一步发展和积累本学科现有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将本学科建设成为省内重点学科。

第二阶段2015-2019年,拟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在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较大成就的基础上,将本学科建设成为在国内有影响的重点学科。

三、贵州高校财务管理学科发展规划的实施方案

(一)学术科研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1.打造科研平台,组建财务管理科研团队

制定并实施高校科研团队培育和科研成果奖励的管理办法,打造科研平台,组建贵州高校财务管理科研团队,整合高校财务管理学科的科研资源,共同推动高校财务管理学科发展。

首先,由贵州省教育厅为主导,制定贵州高校学科科研(共享)团队培育和科研成果奖励的管理政策,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各高校进行相关协调,推动高校之间的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合作,成立财务管理学科科研(共享)团队。在争取贵州省教育厅和有关高校的投入外,学科团队也可努力拓展筹资渠道,争取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筹得一定的经费用于学科研究。

其次,加入学科科研(共享)团队的高校要定期举办教育合作和交流活动,轮流举办学科发展论坛和学科发展研讨活动,就学科建设与发展领域的重大问题联合开展研讨。通过充分发挥贵州各高校财务管理优秀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对财务管理学科建设的指导、推动作用,以资源共享方式,打造财务管理学科的科研平台,将会对贵州高校财务管理学科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再次,在未来5年,按照教师教学领域和学术科研积累背景,组建财务管理与金融学融合的教学科研团队和学术科研团队,有效开展社会迫切需要的公司金融与公司治理、资本市场等领域的研究。

2.组建高校财务管理学科的科研机构

在打造科研平台,组建学科科研团队的基础上,为彻底改变教师科研单兵作战,领域分散的不足,应该根据条件和时机设立几个常设的研究机构,在未来五年内设立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研究所、财务管理与金融研究所等学科研究机构。其中以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研究所为基础,成立财务管理咨询类公司,将主要在财务管理领域为教师科研拓展空间。各高校可选派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轮流到咨询公司兼职从事企业财务管理咨询工作,既可锻炼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又能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申请各项横向、纵向课题,为企业发展规划提供财务管理咨询服务。

(二)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学术科研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1.柔性引进活性人才,进一步提高师资质量

由于岗位编制和时间的因素,同时基于教师队伍结构弹性的考虑,可以通过柔性引进活性人才来扩充教师队伍。即:聘请来自于高校外部的实务部门的活性人才――重点聘请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企业财务部门等实务界具有丰富管理实践经验的人才担任学科建设、发展工作。活性人才的引进,一是推进学科研究与财务管理实践相结合,二是充分发挥外聘教师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作用。为此,在2010-2014年,通过完善有效发挥活性人才作用的有关外聘教师管理办法,加大柔性引进活性人才的力度,以相互的交流和共享提高财务管理学科师资队伍整体学科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水平。

2.加强学科研究的学术交流

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为学科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积极主动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学术联系,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力争每一年举办一次具有一定水准的财务管理学术研讨会议,以展示财务管理学科在学科建设方面的成就和增强与同行的交流。聘请在学科领域里国内外知名教授、成功财务经理来校做学术交流。与此同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加入有关财务管理研究的学术团体,并在经费上、时间上予以必要的保证和支持。

(三)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规划实施方案

1.建立虚拟和实体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进一步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教学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实践,并利用实践成果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和财务管理研究的针对性,还能不断改善和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拉近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距离,使研究课题更能反映社会实践需要,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学科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针对性、适应性。

在2010-2014年的发展阶段,实践性教学将是贵州高校财务管理学科发展规划服务于贵州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进一步搞好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形成贵州高校新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的着力点。有关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应该在建立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综合的财务管理模拟实习中心,并在其下属的实验室中配置企业财务资讯分析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模拟交易系统,形成综合模拟实验体系。

在2015-2019年建成一个财务公司经营业务操作模块、企业集团内部财务控制、项目管理操作等综合财务管理业务的模拟实验体系,使学生从整个综合财务管理业务模块的培训中,得到良好的职业素养培训。

2.切实实施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通过适时使用较高水平的、本土化的财务管理案例集进行案例教学。在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实践”的氛围,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善于营造能刺激学生创新的思维环境。教学中可采用模拟教学方法,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教师对案例要有独到的见解,才能把握学生发言的动向,并能对学生的讨论作出恰当、准确的评价,使学生明辨事非,在讨论中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找出问题的关键,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3.加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力度

第一,在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的选择上,尽可能与有关专业资格证书考试的科目保持适当的一致性。通过有关课程的学习,既有利于学生参加有关专业资格证书考试检验专业水平,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二,高年级的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可在教师的带领下,到各类企业中去承接中小企业的财务情况分析、诊断,帮助企业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并进行纳税筹划等工作,让学生通过处理有关问题,培养他们的专业工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第三,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与写作过程中,应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毕业论文选题应选择实训类课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通过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去验证其基本知识的运用情况和专业能力的高低。

总而言之,学科发展规划是对学科系统复杂性的解读和正视,是对高校学科系统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的认识和界定,是对高校学科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和飞跃。因此,贵州高校财务管理学科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必将有力地推动贵州高校学科管理理念变革和学科研究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陆正飞.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1999(3):33-38.

[2] 杨克泉.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及改革构想[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6(8):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