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科学思维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的科学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管理学课程教学活动的组织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运用案例来印证理论观点,学生对管理的系统性与实践性缺乏整体认识,不利于提髙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对经管类人才技能的需要。
(一)学生主体的现实困境
管理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必须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管理意识与管理技能。因此,要掌握管理学课程的精髓,必然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企业从业经历,而经管类专业低年级学生基本上是从高中校门直接跨进大学校门的,缺乏企业锻炼的经历,这正是管理学课程授课对象的薄弱之处。
1. 困境之一:企业经营活动的背景知识薄弱
学生从髙中校门直接进人大学校门,缺乏参与企业实际锻炼机会,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认知匮乏,使得学生很难将管理学课程的基本原理与自身专业联系起来,很难形成自身对管理活动的认知与技能的需求。在师资方面,由于大学扩招后,各校的专业师资仍显不足,尤其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欠缺,教师授课压力大,很难依据各专业的特色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为此,在低年级学生中开设管理学课程,学生很少能结合自己的专业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学习。
2. 困境之二:学生缺乏必要的企业实践活动
在管理学课中,由于受教学场地与教学方式的限制,学生无法在企业生产现场通过自身感官来获得有关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通过教师来获得有关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使得学生很难将管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有机地结合。很多普通本科学生从未接触过实际生产实践活动,通常对管理学课程的学习,还仅限于如何运用高中时代的学习方法去熟记课本上的知识点,而不是将管理有关的意识与思维、管理活动的组织运用自己的生活中去,更不知道管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也就无法将管理的精髓运用于实践中。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现实问题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必须具备理论性和实践性。受制于传统教学理念,多数青年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期末考核等方面的设计还不利于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降低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教学理念存在误区
目前,各个高校都建立有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为了保证课堂教学中教材知识点、实际进度与教师授课情况相吻合,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认识偏颇:过分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对学生管理思维的训练和管理意识培养。在此理念下,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只是在考试前拼命熟记各个知识点,完成期末考核评价之后则将课程学习的知识点完全抛却脑海之外,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2. 教学内容刻板,缺乏系统整合
目前,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是依据管理职能进行安排的,主要围绕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来进行章节安排,这样的教学安排体系,需要充足的教学时间作保障,而管理学课程教学学时数多在50学时以下,要完成全部教学内容,就没有时间引导学生参与管理实践^由于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中要以课本教材为纲,教师被动选择传统教材,无法有效整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程考核评价过于单一
目前,对于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评价主要是期末考试的“一卷定成绩”,虽然很多院校也在极力推进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评价比重,但过程考核方式与内容也多偏于课程的理论知识,很少对学生管理方面技能进行客观评价。课程的考核方式基本上是试卷作答,重点考核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识记程度,缺乏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过程的考核。其结果是难以提高学生管理思维与意识,管理技能也无法学以致用。
4. 教学过程缺乏有效设计,教学方法单一
管理学课程需要结合某一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但在教学中,多数教师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的丰富经验,加之受个人知识面与教学科研任务重的影响,很难有精力和时间去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与思路
依据管理学课程自身具有的实践性与基础性的特点,以及人才培养中对管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要求,在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基本原则
1. 系统性与整合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管理学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应根据系统工程的思想,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新构建,明确各章节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式方法、技能考核评价方式之间的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同时,由于大学低年级的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不了解,需要教师突破课本教材与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不再是书本上理论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是要教会学生树立管理意识与管理思维,将学校课堂、企业现场进行整合,运用企业现场、事例来组织教学活动,增强教学活动的生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开放性与共享性结合的原则
开放性与共享性首先体现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效果的考评以及课程考核等,应改变由单一主体(多为授课教师)来实施各项活动的局面,建立起由专任授课队伍、企业管理人员、学校专业督导人员组成的团队,对课程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的效果测评,同时将课程教学设计全案在师生中进行共享,提高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3. 主体性与互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管理学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管理思维、管理意识与管理技能提升为主线,突出应用性与实践性。为此,教师应改变以往集体式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学生的参与力度。同时,还应为学生进入企业参观了解提供机会,增强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感性认识,从管理的实践性与应用性来提高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兴趣。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应立足于“发散思维和开放思维”的培养,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来提升课程的学习效果。
4. 实用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管理理论博大精深,企业管理案例众多,如果没有侧重及针对性,学生难以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出来,不仅造成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少。为避免上述情形的出现,一方面,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时数来精选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突出“实用性”;另一方面,需要教师结合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和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来增强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识别问题、诊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管理学课程网络教学资源设计思路
1.体现系统设计思想
系统设计是管理学课程教学成功设计的首要任务,必须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授课对象,系统分析课程教学的框架体系,从而准确把握课程教学内容,合理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同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教学活动,通过引导案例分析、讨论、交流、质疑等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
1. 体现课程自身特色
管理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管理活动的认识以及管理的功能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该课程的基础知识,而且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与思维。为此,授课教师应有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围绕“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来塑造课程特色。
2. 体现项目管理思维
项目管理思维要求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应体现以明确的具体任务为中心,突出该环节应该解决的问题与达到的教学要求,更多地表现为任务型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教师应事先设定相互衔接、相互关联、依次推进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相关管理知识与管理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 体现过程性考核评价
过程性考核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可以有效改变过去“一卷定成绩”的评价方式。其主要体现在分阶段、分任务、分项目来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考核。过程性评价是对课程教学质量全面监控的重要手段,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转变,尤其是要体现项目管理思维。同时,过程性评价也要求教师必须持续性学习,改变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
三、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模拟企业运营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
针对管理学课程在大学低年级开设的实情,学生对公司及其运营的感性认识欠缺,可以开展模拟企业运营的课程教学模式。一是要依据系统思维对课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研究企业运营的基本活动',把管理学与其他相关主干课程(如: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营管理等)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整体设计,避免教学内容的冲突与重复。二是要将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组建形式、公司组织架构形式、公司职位分析与职责设计进行有机地结合,将组织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活动进行综合设计。三是围绕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如:决策与计划、组织沟通、领导激励、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来进行课程教学项目的综合设计。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学方法多元化
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与管理能力,应以学生为主体,体现项目驱动的教学任务设计,通过项目实践来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为此,教师可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是项目驱动教学法。该教学法是以学生组建的模拟公司为载体,由学生扮演不同的企业管理者,组建企业管理团队,模拟企业经营活动。其实质上是一种模拟实践教学法,它可以让学生感知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对未来企业工作的情景和可能担任的角色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为以后从事相应的管理工作培训技能、积累经验。
二是情景游戏教学法。主要通过教师事先预设的商业游戏和团队练习等活动,让学生在情景模拟的场景中,去学会管理技巧与方法。如进行瞎子背瘸子游戏,训练学生的沟通配合能力。情景游戏法可以提髙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把实际教学中企业经营的真实情景加以提炼,围绕课程教学内容和要点,形成典型教学案例,然后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加强学生对于管理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积极参与,教师注重引导,以便学生更深人地理解管理知识,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
(三)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与学习形式
一是通过模拟企业运营来组织教学活动。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应始终体现“项目管理”思维,以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来驱动教学。在教学组织上,应提倡学生组建企业团队,模拟企业运作,课程教学的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内外作业、复习和考试等教学环节和内容都采取企业形式来进行,营造企业现场氛围,增强学生对企业的感知能力。
二是形成团队交流与学习氛围。目前,大多数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要点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低,单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为此,需要给学生施加必要的外部学习压力,通过团队成员的互动交流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如:在课程预习中,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模拟企业,对其可能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共商解决办法,最后再结合教师课堂内容的教学要点进行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供给老师进行交流。
三是注重教学实践形式的创新。一方面,可以通过老师或学生自己先去联系有意向的企业或组织,把模拟企业的问题带到实践中去思考,或把参观企业的案例带回课堂进行分析研究;另一方面,应积极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来看,涉及到公司设立、公司章程的制订;公司组织架构;工作岗位分析、工作职责与职权;公司正常运营中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活动以及年度绩效考核等事宜。这些领域单靠某一位教师来进行全程讲解,很难把握这些领域的精髓,为此需要变革过去单一老师授课的传统,由一个专业性的教学团队来进行授课,更能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
(四)以全面评价为准则,逐步实现考核方式多元化应充分发挥管理学课程考核的引导与激励作用,树立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突出能力本位,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考核方式的多元组合。评价方式也可用情景处理技巧评价、方案设计水平比较、项目策划与实施效果衡量、经营主题宣传演讲等方式。
篇2
一、关于科学问题
对于“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我们有了“足够”的认识。之所以在“足够”上加上引号,是我们还只是认识到了“问题”重要性,至于如何培养这种意识,还在探索当中,或者说还只是一些浅表的认识。“问题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当孩子第一次看到结满桃子的桃树,会问:“这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是:“桃子。”然而他们会去摸摸树干,摘几片桃叶,关注的并不仅仅是桃子。孩子不一定会提出一些具体的关于桃树的问题,但他们会通过行动到来满足自己心中的好奇。我们倡导“做中学”,是因为在活动中学生会本能地产生各种问题,即便他们不会用具体的语言来表述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他们在活动中自我思考的结果。就像玩杠杆尺,不需要教师说明如何玩,学生自己就会考虑如何保持尺的平衡。这远比根据教材提供的表格来完成操作要更符合学生的特点。正如杜威所说:“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问题是教学的纽带,科学问题的提出不能作为探究的起点,也不以提出类似“怎样使用杠杆才能省力?”这样的问题为标准。脱离了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即使由学生的嘴里说出这样的问题,那也是违心的,如果是在公开课上,就有造假的嫌疑。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的问题是科学问题的前身,如能在游戏过程中积极思考,解决好这些游戏问题,就能轻松地转化为科学问题。
“杠杆”一课的开始,我提出了如下几个关于游戏的问题:如何才能把你们小组保持杠杆尺平衡的摆法清楚地告诉大家?根据数据我们发现怎么玩,才能保持尺的平衡?所涉及的问题只能算是游戏问题,但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不乏思考的过程。
二、关于分析过程
维果茨基对于人的心理发展提出了两条客观规律,其中第二条是: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这种从外部心理过程向内部心理过程的转化,实质上就是“内化”过程。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游戏的过程就是外部活动,解决游戏问题所形成的认知可以看作是外部心理过程,那么中间问题的解决就是内化的过程。与外部心理过程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不再借助各种物质的和符号的手段来实现问题的解决,推理成为了主要手段。推理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它可以指导我们正确进行思维,准确、有条理地表达思想;可以帮助我们运用语言,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可以用来检查和发现逻辑错误,辨别是非;还有利于掌握各科知识,有助于将来从事各项工作。科学探究不能缺失推理,否则就成了探而不究的花架子。
游戏过后,提出了需要根据游戏结论进行推理的中间问题:如果把钩码看作是重物,在尺左边距中点三格处挂4个钩码,如何用尽可能少的钩码把尺拉平?如果在尺右边距中点四格处挂钩码,需要几个才能把尺拉平?在这几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推理是重点,操作只是作为一种验证的手段。
三、关于科学结论
今天我们看来是科学真理,在将来或许就成为了谬论。如没有氧气就没有燃烧,近年来发现镁可以在氮气中燃烧。牛顿三大定律成为了近代力学基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了人们的认识。因此,科学探究不能以获得结论为目标,而是化结果为过程。实际上,学生在经历了外部心理过程和内化过程之后,必然能得到一定的结论。结论的表述,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是学生自己的表述。
在游戏问题和中间问题解决之后,再认识杠杆,提出科学问题:利用撬棒,在何处用力才能轻松地把石头撬起来?在何处用力就显得比较困难?此时,学生能从游戏问题和中间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自然地答道:“手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石头到支点的距离就能轻松地把石头撬起来”。虽然这样的回答比较生活化,却是学生自己在各阶段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的自我体验,比“动力臂大于阻力臂能省力”更贴近学生。
篇3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建设;实践能力
随着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和医药改革的深入,卫生事业管理学科逐渐彰显它在卫生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卫生事业管理学科是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在卫生领域的应用,是伴随卫生事业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问,主要针对解决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是推动卫生事业发展的动力。[1]因此,强化该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将对今后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卫生政策的制定和优化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目前该学科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1 卫生事业管理学科研究的内容
我国大多医学高等院校均开设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该学科研究的内容涵盖了卫生事业管理的反方面面。卫生事业管理有着本学科特色的理论和方法。其中理论是解决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发展问题的重要基础。如卫生事业的地位、性质、工作方针、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筹资、服务模式、保障制度、服务公平、效率等。[2]
卫生事业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方法学问题是首要研究的问题,是解决和探索卫生事业管理者和和研究者在卫生事业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重要基石。其次,卫生事业管理学作为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卫生事业管理实践中的焦点与热点问题是卫生事业管理学研究重要内容,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医院改革、初级卫生保健等。[1]
就具w研究内容而言,卫生事业管理主要研究范畴包括卫生资源、卫生组织是贯彻实施、卫生管理、卫生系统绩效等。卫生资源是指提供各种卫生服务所使用的投入要素的总和,包括人力、财力、物力、信息、技术等资源。[1]卫生组织是贯彻实施卫生政策的重要载体与组织保证。卫生组织研究的范围包括卫生行政管理组织、医疗服务组织、公共卫生组织、卫生监督执法组织、妇幼保健组织、医疗保险组织、药品管理组织、卫生应急组织、医学教育与卫生科技组织、卫生第三方组织等的组织设计与功能评价。[3]卫生管理包括医疗服务管理、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卫生监督管理、药品监督管理、妇幼卫生管理、卫生服务管理、中医药管理、基本卫生保健管理等。卫生事业管理学需要研究在这些部门和领域内存在着什么问题,有什么规律可循,如何改善和加强在这些组织和领域内的管理等[2]。卫生系统绩效的实质是指一个国家的卫生系统对于自己有责任承担的卫生系统总体目标的实现程度。卫生绩效管理包括卫生绩效计划、卫生绩效评估、卫生绩效结果的反馈和运用等内容。对卫生系统进行绩效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卫生系统的绩效评估,分析卫生系统绩效的影响因素,为卫生政策制定者、决策者提供卫生系统发展的真实信息以制定出科学、可靠的卫生政策,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3]
2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目前的问题
2.1 专业无显著特色
高校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的主要场所。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还没有将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列入。卫生事业管理只是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之一而开设。随着大批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设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的问题尤为突出。首先,课程设置欠合理,学生的知识面窄,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适应性较差。再者,如何把握专业管理知识在卫生领域的实践,牢牢扣紧与健康的关系,形成特色,已成为本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需要突破。
2.2 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理念
“健康中国”已经成我国发展的国策[4]。健康管理需要大量专业型的人才。尽管近几年来,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应试教育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大多数本专业的学生学习知识的动机仅仅停留在通过考试层面上,只是死记硬背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5]。卫生单位普遍反映应届毕业生参加工作后"高分低能",很难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当中。很多学生参加工作后已经将专业知识忘记得一干二净,很多知识,尤其是实践技能,都将从头学起。这种现象对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都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2.3 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卫生事业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和师资准备严重不足。很多高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大多非科班出生,对整个知识理论体系掌握程度不够。而且多数高校以新近毕业的师资为主,缺乏实际的专业实践技能。[5]这些对于培养卫生事业管理的优秀专业人才有百害而无一利。
3 加强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对策
根据高等教育学理论,专业定位和专业的理论水平和知识结构密切相关。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交叉。从专业应定位来看,卫生事业管理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在政府卫生事业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从事实际管理的高级人才。考虑到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与其他学科的广泛联系,各院校在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社会需求,突出专业建设的重点与办学特色,贯彻以人为本的培养方针。[6]
其次需要提高本科教育的教学质量。要善于自省,多进行专业教学改革。通过教学改革,不应该只是重理论轻实践的理念,而是要使学生能够多掌握与实践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初步具备一定的分析、处理和解决卫生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免到了工作岗位后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7]
最后要着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多加深入基层,去发现和解决与实践有关的问题,探索解决的方法。很多年轻教师缺乏自身的实践经验,在传授知识时只能照搬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这样教学效果一定不甚理想。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邀请具有实践经验的相关专家如卫生行政人员、医院院长、医保公司与药企高管等专家走进课堂开展讲座和培训。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性知识,又能弥补年青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在教学管理上,要积极开展听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定期派遣年轻教师到卫生行政和事业单位相关管理部门挂职锻炼,完善卫生管理相关实践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8]
4 小结
当今卫生事业管理的学科建设和我国高等教育其他学科一样存在着重视理论教育的培养,却忽视了基础实践能力,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面对实际问题一筹莫展。作为卫生事业管理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全面认识到学科发展中的不足,并努力完善。让我国卫生管理人才能够与时俱进,充分适应今后卫生事业的发展的要求,为建设健康中国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梁万年.卫生事业管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下转第181页)(上接第177页)社,2007.
[2]李晓光.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赵志广,侯万里,许舒乐等.中国公共卫生绩效考核研究系统评价[J].中国全科医疗,2014,19:2184-2187.
[4]李滔,王秀峰.健康中国的内涵欲实现路径[J].卫生经济研究,2016,1:4-9.
[5]张屹立,陈立明,石成松.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构想[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3):445-453.
[6]魏晶晶,安靖,王才章.卫生事业管理学中参与式教学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0:93-94.
篇4
语文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都脱离不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教师积极挖掘,深入实践,学生才能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激活创造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兴趣中培养思维能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课堂上可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情感方式打动学生,激发他们的热情,从而推动学生思维的扩展。
2.利用诱导方式,把学生引入思维的境地,形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稳步发展。
3.利用情境方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矛盾心理,然后鼓励他们去解决疑难,寻求答案,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
二、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教育理论上来说,在语文课堂教学这一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教主要作用是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动脑筋,给学生以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有效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启发学生思考。因此,精心设计提问,也就成了教师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目的,不应该是单向、盲目的,这就要求提问的设计应是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提问要有容量,有思维价值,要给学生指出思考的方向和寻找答案的途径。
提问要围绕课文的关键词句进行,要让学生在能在课文的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思索、回味,领悟问题的关键,理解问题与课文的关系,进而获得思索的结果,使得思维能力得以发展。
三、强化课外阅读,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中学,是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时期。阅读,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发展思维能力的主渠道。再好的教科书和课堂学习都是有局限的,它难以培养奇才,也很难造就通才。教学实践证明,提高语文成绩阅读是保障,尤其需要强化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强化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针对教材,巩固阅读
语文教材中,每单元都有训练重点,在强化课外阅读过程中要结合训练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能力方面的专项训练,可把在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实践中,使之不断运用巩固,最终形成能力。 2.分类区别,专题指导
对课外阅读进行专题性指导,让学生把握批注式、圈点式、摘录式、体会式等相关阅读方法,强化思维能力。
3.方法交流,取长补短
发挥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对读书方法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取长补短,拓宽学生的思维,发挥创新的潜能。
四、鼓励联想与想象,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联想能力与想象能力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联想不仅能唤起对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内在联系,还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想像是智力活动中最有活力的方面,是学生创新的起点和源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联想与想象,开阔创造性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篇5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大学课堂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133-01
一、人力资源管理思维在大学课堂应用的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的这种思维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很重要的职能活动,其中每项工作的完成,每一个问题的解决,不仅仅需要从业者们掌握必需的理论与专业的知识,更需要学生们在学校的课堂上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有一定的了解、认识。这样同学们在步入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后便不会无所适从。而且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同时也是一支极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力量,在大学的课堂上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已经时不我待,迫在眉睫。可是,尽管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老师和学生已经普遍认可大学课堂应该引进人力资源管理思维,而且意识到这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好多教师也已经将这种思维带到了课堂上,但是,经过调查发现,多数学校还是走入了困境中。
二、人力资源管理思维在大学课堂应用的问题
纵观社会全局,现在的高校存在很大的多样化,例如学科的内容不同,培养人才的层次不同,服务社会的层次也是具有多元化的特点等等,因此,期间就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1.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
大学课堂上教育的模式、系统过于传统,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对于学生的后续发展不重视,老师仅仅在课堂上完成教授知识的任务。
2.学生没有积极、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虽然部分学校的老师已经意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也在课堂上做了一些渗透,但是没有做到与学生很好地互动和交流,没有将学生带到课堂中来。
三、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思维在大学课堂中应用时所产生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现代的社会中,高校的人才培养处在一个核心的位置,而且国家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都有赖于高校能够提供优质的、适用的人力资源。同时,高等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国家的物力、财力的支持。因此,为了让人力资源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特提出以下几点:
1.高校和企业联合办学
一些大学可以与企业进行合作,采取联合办学的办法,还可以向企业转让自己的技术进行实践,学校应该积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学校也可以到企业中去办学,请企业的资深员工为同学们做讲演。如果可以,企业可以到学校选择即将毕业的并且符合他们条件的同学去企业实习,让他们感受一下企业整体的人力资源的力量,同时弥补自己的不足。
2.大学老师应该把人力资源渗透到各个学科中
相对于学生而言,老师也应该不断学习各种知识。在每一门学科的教学中,不要一味地讲解书本上的知识,要帮助同学们把课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以后在工作中能用到能力,同时,更多地应该讲一些人力资源方面的知识。因为,在大学的课堂上,学生彼此间,学生和老师间,其实是存在着人力资源模式的,小到学校,大到社会,都有人力资源模式,这也说明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因此,就非常有必要在大学生课堂上好好地应用人力资源。
3.以学生为本,改变学校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设计与管理自己,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发言和与老师同学交流的机会,而不是像传统的教育模式的那种填鸭式。现在的教育模式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唤醒学生,要他自己主动参与进来,必须具备这样的意识,才能使学生成为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服务的个体。只有这样,学生以后进入社会,就不会茫然甚至不知所措,所以在大学就要培养学生适应人力资源模式。
四、结语
所说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指根据社会上企业发展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通过对企业员工的培训、考核、激励和调整等一系列过程,从而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接着发挥员工的潜能,最后员工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而这些人力资源中的每个个体发展过程的场所是在学校。因此,我认为学校在培养潜在人力资源的过程中,就应该适时适当引入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这样就可以做到在学生们走出相对平和的校园环境之后,能很快适应激烈的社会大环境。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活力课题;协作氛围;学习效率
【中国分类法】:G633.7
鉴于学校大力提倡各教研组经行教研教改活动,物理教研组拟启动“营造协作学习氛围,构建物理活力课堂”的课题研究,通过这一课题,各年级在的物理教学活动中,尝试探索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如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以唤醒、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期待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逐步认识把学生的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转变为学生的自主性协作学习方式,以及在自主性协作学习中每个学生能发挥自我的生命活力,面对生活有着积极向上的态度,能成为适应社会的可造之材。
在我校已经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本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下,尤其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学生感到学习物理的负担更加重了,难度也增大了,学习物理感到力不从心,且经常是事倍功半。学生学习只是形式上的小组合作关系,真正的学习效果学习效率并不理想,差学生不知道学习什么,并且不会学,一堂课几乎没有收获,或者只是学习好了课本知识,但是应用和应试能力极为弱,基本就是无从下手等等,学生的困惑,教师也极为困惑,活力课堂教学形式变了,学生的能力好像差了,基于以上原因,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首先,我认为活力课堂应以教育应促进学生生命活力的三个维度能量,即体力、情绪能量、认知灵敏性的发展、活力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等活力教育的理念为指导,就是活力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兴趣,在此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将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并且会感觉到活力课堂学习是一种极有乐趣的活动,同时还将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我思考着,如何能让学生在小组协作过程中创设好情境、营造好氛围,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有兴趣参与协作学习中适合自己角色的学习分工,并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各有收获,让学生的活力充分得以释放和培养。
教学具体形式和时间段安排应以教材、学生以及器材的实际情况而定。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方式:(1)将边学边实验安排在新课的开始,作为新课设疑引学,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2)多数情况安排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作为学生辨疑解难的一种手段,起到启发学生理解概念,解决疑难问题的作用;(3)也可安排在下课前的几分钟进行,作为复习巩固新课之用。(4)有时安排在习题课中,作为帮助学生探索课外知识的途径。在教学时间上,应按实际需要,灵活掌握。
再次,思考着如何能让教师努力营造协作学习的活力课堂氛围,体现民主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物理活力课堂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置身于协作学习中,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前提。师生双方协作是协作作学习的主体,必须在协作学习中产生互动,彼此形成互帮、互教、互促、互联的“学习共同体”。在协作学习中,学生差异肯定存在,当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主张、问题有偏离或失误时,教师首先要知道,学生能够表达,这已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说明他们在主动学习。要学会倾听,要给予他们信任的目光,尊重他们的回答,要给予充分的谅解和宽容,这对学生的评价非常重要。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启发。给学生的评价以鼓励为主,要表达出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自信心,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对于内容比较抽象、枯燥的物理课来说,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尤显重要。
最后,思考着教师应把握学生合作的动机,交流协作的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服从于学生对问题的研究。活力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每一次合作的契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这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的行为,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以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跃状态。
如引导学生对“速度”概念的探究学习时,教师就可以创设下面探究情境:
探究素材:(1)自行车沿平直道路前进,200s内通过的位移为1000m;
(2)公共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50s内通过的位移为500m;
(3)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20s内通过的位移为400m;
(4)飞机在天空中直线飞行,20s内通过的位移为3500m;
探究问题:(1)火车与飞机,哪个运动快?为什么?
(2)自行车与火车,哪个运动快?为什么?
(3)自行车与公共汽车,哪个运动快?为什么?
(4)如何比较上面四种运动快慢?
在上面探究问题中,(1)(2)是引导学生“同中辩异”,但前者是比较运动时间,后者是比较运动位移;
(3)是引导学生“异中求同”,即比较自行车与公共汽车在每秒时间内通
过的位移大小;
(4)是引导学生探究运动快慢的共同特征,为“速度”概念的形成提供思维
认识方面的准备。让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小组比赛会更有趣,显然这种探究学习活动,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和主动协作学习发挥各自的能力,而且对学生的探究思维进行良好的训练,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领悟并掌握科学的探究思维方法,可谓是“一石数鸟”,难道这不是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所激发的活力课堂吗?
营造协作学习氛围,构建物理活力课堂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展现,本文仅从活力课堂的主题、创设好课题情境、营造好协作氛围、关注好学习动机四个方面论述了具体的思考和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过水根主编《学海导航•高中新课程同步攻略•物理(必修1)》海南出版社2008
年5月出版
篇7
一、注重情境创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际上,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相当丰富多彩.为了把数学丰富多彩的一面展现给学生,我在备课中有意识地渗透了数学史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现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课堂中也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举例,用别开生面的课堂情趣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亲其师,乐其道,爱其学”.实践证明这是最有效的.例如:我在教《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时,采用了以下方法导入.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然后对全班同学说:“你们相信我可以测算出你们的性格类型吗?”大多数同学都说:“不信.”我说:“那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吧.每个同学在黑板上的任意一个位置描一个点表示自己的人生坐标.”同学们踊跃参加,当一个组完成后已经有三种类型的点了.见时机成熟,我说:“鉴于时间关系,大家就口头表达吧!”于是学生甲说:“我把点描在圆内.”学生乙说:“我把点描在圆上.”学生丙说:“我把点描在圆外”……我说:“大家注意没有,不管怎样描点,我们可以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全班同学高呼:“三种.”“哪三种?”“在圆外、在圆内、在圆上.”“对!”我说,“虽然只有三种类型的描点,但还是可以看出你的性格特征的.把点描在圆内的同学比较讲究原则,把点描在圆外的同学则比较开放,把点描在圆上的同学喜欢探索新的事物.你们觉得老师讲得有道理吗?”“有!”大家齐呼.于是我马上进行总结:“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是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板书课题),大家说一说都有哪些位置关系呢?”全班同学兴致勃勃地高呼:“点在圆外、点在圆上、点在圆内.”在此基础上,我又带领大家观察自己所描的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半径的关系,同学们轻轻松松地得出:圆外的点到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圆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圆内的点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整节课的知识在欢乐的气氛中被同学们接受.
二、注重习题的变式训练,让学生养成举一反三的习惯
利用变式训练,可以把一个看似孤立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向外扩散,并形成一个有规律可循的系列,帮助学生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去寻找类似问题的思路、方法,有意识地展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真正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在变式训练中,学生也不需要大量、重复地做同一类型的题目,切实从题海中走出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与增效.例如:在学习《直线》时,有这么一个问题:
两条直线相交最多有几个交点?最多可把平面分成几个部分?
三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有几个交点?要使交点最多,第三条直线应当如何摆放?最多可把平面分成几个部分?
四条直线两两相交,情况如何? 转贴于
五条直线两两相交,情况如何?
n条直线两两相交,情况又如何?
学生进行如下探究:两条直线相交:最多一个交点,最多四部分:三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1+2=3)个交点,最多(4+3=7)个面;四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把平面分成(1+2+3=6)个交点,最多把平面分成(4+3+4=11)个面;五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1+2+3+4=10)个交点,最多(4+3+4+5=16)个面;n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n(n-1)÷2个交点,最多把平面分成【1+n(n-1)÷2】个面.这种步步设疑,层层逼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探究.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三、注重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让学生养成合作交流、积极探索的习惯
在一次数学课上,我留了几道数学题,其中有一道是找规律题,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这道题做得相当差,有些学习不错的同学也没有做出来.课下我进行了自我反思,并就此问题做了全面调查,发现有些同学遇到此类问题觉得束手无策.为了抓住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让同学们搜集曾做过的,或没有做过的相关习题,因为有些同学想难为一下老师或其他同学,所以刻意查询了许多资料找了许多他们认为的难题,我也调整了我的教学计划,打算用一节课的时间解决这个问题,并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
开始上课了,一组同学首先提问,其他组同学不甘示弱,绞尽脑汁,相互争论着,最终解答出来,他们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并且有的同学直接向我提问,虽然我是有备而来,但还是故弄玄虚,作出努力探索的样子,有些同学还真为我着急了.其实我想通过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怎样入手,为什么这样想.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我也完成了提出的问题,并对同学的帮助表示感谢,而他们此时的笑容是非常自豪的,准确点儿应该说是非常得意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可以帮助老师了.接下来,我来个顺水推舟,让同学观察数字规律题与图形规律题,得到的规律式有什么特点,很快他们得出了结论:有的是一次函数关系,有的是二次函数关系.这个结论非常准确,这是我所没有料到的.此时,我从心里佩服他们,给了他们最真切的鼓励:你们真了不起!之后,我又提出新的问题,带着这一问题,同学们又积极探索起来,从几道一次函数规律式问题中找到了准确答案.
篇8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 教学质量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201-02
近些年来,大学教育过程中的教学质量问题一直是备受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党和国家甚至还专门发文规范和指导大学教学质量改善和提高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样存在着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问题。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问题的思考便接踵而至:教学质量问题的表现是什么,导致教学质量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教学质量问题产生的后果又是什么。关于这些问题的认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思考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答案也是多种多样。但是,有一点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那就是这些问题都必然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到学生,必然要与学生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认识问题的突破口在学生身上,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依然在学生身上。只有抓住这个关键,才能真正实现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漠视学生的存在和需要,将学生单纯作为教学对象,完全以授课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这种漠视学生存在和需要的教学模式十分僵化,缺乏灵活性,严重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不能正确对待学生自身存在的失范现象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只有不好的教育,没有不好的学生。学生身上存在问题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现象。这些问题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学习态度不端正、价值观迷茫、思想行为失范等等。这些问题必然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教学效果,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可否认,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有教师抱怨,问题少的学生占主导的班级教学效果非常好,而“问题”学生占主导的班级教学效果非常差。一些教师在遭遇问题学生时,会简单将教学效果不好归为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么无视学生身上问题的存在,该怎么教学还怎么教学,做将头埋进沙子中的“鸵鸟”,要么采用简单粗暴方式直接针对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做专制式的管理者。实际上这两种对待学生身上问题的方式没有本质区别,都不会对改善教学效果产生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只是单纯把学生看作是传授知识的对象和管理的对象。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学生与教师割裂开来。一些教师看不到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友爱的,认为威严的架子更符合教学需要,才能够有效地掌控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既是教学的垄断者,同时也是教学的管理者。在学生眼中,这样的教师,在教学中很难产生强烈的号召力,给予学生更多的淡漠冰冷的心里体验。这种对学生缺乏关爱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很容易将学生与老师对立起来,导致学生排斥教师,排斥教学。在这样的境地下,教学质量的提高无从谈起。
(三)不能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坚持“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缺乏充分的信任,不肯放手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典型的特点是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一些老师几乎囊括了全面的教学活动,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机会,根本无从谈起拥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缺乏自主学习的空间,就无法与教师的教学实现互动,这在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结果是,学生得到的只是大量的暂时的知识,失去的却是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四)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
个性化是新时代大学生的一个典型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都是大班上课,学生人数往往会多于100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个性差异就非常明显,而且会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希望能够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肯定和接受。但是,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却不能正确对待大学生的个性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一些教师很难认识到大学生个性的存在,无法甄别大学生到底存在哪些个性化特点;一些教师不仅不能肯定学生的个性,反而压制学生的个性,把有个性化特征明显的学生看成异类,与问题学生划上等号;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在学习上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化特征,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二、以学生为本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途径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一种真正富于人性的教育。……将人的内在需要、人的主动精神、人的个性化发展视为崇高的目的,对于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牢牢树立培养高素质学生的教学目的
很多教师认为,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上好每一堂课。其实这种认识并不全面,只具有泛泛意义,缺乏明确的针对性。教师的本职工作从更深层次意义上说,是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这才是教师教学的目的所在。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高素质的大学生,首先就是具有高品质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是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思考能力,另外就是具备很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些素质与学生的专业素质不同,更加倾向一般意义上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培养这些素质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教学领域的专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有意识地加入培养学生高素质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的方法创新围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方法在提高教学质量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不容忽视的。没有好的教学方法是很难有效地传播知识的。在当前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仍然还是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在下面听讲,知识仍然还是依靠教师的讲授。这就是目前最典型的但是又最为普遍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过分依赖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受教师的个人教学素质制约,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和态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这种创新的核心是实现知识传播方式的转换。这种创新旨在促进学生学习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另一方面吸引学生的兴趣。先进教学方法创新的效果应该是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三)使学生成为占有重要地位的教学主体
教学并不是一味地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信息,更不是强制学生听讲。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单一的教师主体模式,这种模式排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要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换,增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让学生主动发展和提高自己,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二是学生要在课堂教学中拥有足够展示自己的机会;三是教师和学生要有足够的互动。课堂要成为学生的舞台,学生能够在这个舞台上尽情表演。教师不再是课堂唯一的主角,学生也不再是配角。增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单纯的知识接受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学习不再是一种对已有知识的选择和记忆,而是对现有知识的拓展和丰富。
(四)将学生的评价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基本尺度
评价教学质量谁最有发言权,毫无疑问是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重新考虑评价标准。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的好与不好,不能由教师说了算,而应该认真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将学生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教学质量优劣的基本尺度。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是一个综合系统的指标体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很难都让学生在全面指标上都让学生满意。所以,以下几个方面的学生评价教师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对教师传授获取知识的数量和质量的满意度评价,学生对教师人格魅力满意度评价,学生对自身独立学习能力提高的评价,学生对自身创造性提升的满意度评价。以此为出发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到真正把学生放在心上,时刻意识到学生是否满意是评价教学质量的基本尺度,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和处理师生关系,做到教学让学生满意。
[本文系2013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编号12534009)“大学生科学思维模式培育研究”阶段成果,东北林业大学学院教改课题(项目编号MYJG1404)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禧.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教育探索,2010(9)
篇9
关键词:新形势;科学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档案管理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会计档案管理已经成为科学事业单位发展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科学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同时,他们也采取很多措施来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为止,我国科学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科学事业的发展,我们必须努力想出一切有效的措施来解决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强化科学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提高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管理的必要性
加强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管理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审计工作的需要 。科学事业单位系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他对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科学事业单位会计账目清明公开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会计档案会计管理能够促进科学事业单位的管理和发展,所以,科学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管理非常有必要。
二、我国科学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完善
科学事业单位没有足够健全的管理制度,比如说对于单位人力资源的管理,就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来进行管理,导致相关的管理人员逐渐形成松散的工作态度,对工作极不负责任,不能够严格按照单位的规章制度来对单位会计档案进行管理,每天都抱着应付的态度进行工作,这样的管理制度,这样的工作态度,势必会影响科学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
(二)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薄弱
在我国有很多科学事业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的会计档案管理意识非常薄弱,即使单位领导重视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但是一些工作人员就是对工作及其不负责任。比如说,由于工作人员对会计档案的管理不当,导致单位中很多会计档案都丢失或者被破坏。而且相关工作人员没有去主动搜集单位会计档案的意识,导致单位的许多重要的会计档案都流落民间,无法找回加以保存。
三、强化科学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管理的具体措施
科学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管理管理工作是确保整个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单位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一定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加强单位会计档案管理的工作上,提高其工作效率,实现更多的科学成果和发展。所以,针对目前科学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弊端,我们应该尽快探讨出改善的措施,加强科学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促进科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下从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提升工作人员的会计档案管理的意识、完善会计档案管理管理等方面进行简要的阐述,希望能够对加强科学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单位应该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将有关的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管制。让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够严格按照单位的规章制度来工作,以百分之百的责任心来对待每一项工作。此外,单位应该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制,定期对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工作状况进行审查,并且对其施以相应的奖惩,鼓励他们能够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科学事业会计档案管理的工作中。
(二)提升工作人员的会计档案管理的意识
单位应该增强公司每一个员工的对会计档案管理的意识,每一个员工都有责任和义务为企业搜集相关的会计档案,并且及时送到会计档案管理部门进行归档。单位应该从领导阶层就重视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并且主动将这种意识大力推广到单位的员工中,并且配备有效的设备和有资历的人对档案进行管理,只有这样,单位的每一个员工才能以主人翁的意识去积极主动的加入到搜集单位会计档案的行列中去,并且协助档案管理部门一起将重要的档案进行归档,有效加强科学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完善会计档案管理管理
会计档案管理能够有效的体现一个科学事业单位科学发展的整个历程,它能够生动的反应一个单位科学的发展历史。所以,科学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一定要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征集各种各样对企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档案,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将单位的会计管理完善,为企业建立一份完善的会计档案,有效见证单位科学事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科学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单位的整体的管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对国家经济效益的发展也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所以,科学事业单位要想加强自己的的管理工作,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就必须将会计档案管理工作重视起来,正视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这些问题,以强化单位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从而加强单位的整体管理工作,增强单位科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新形势下加强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管理思考.财经界(学术版),2014(24).
[2]对新形势下加强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管理的思考.福建建设科技,2012(05).
篇10
[关键词]管理风格 管理者行为
中图分类号:F42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118-01
1、引 言:
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反思多年来特别是炼油厂近五年来的工作实践,从中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无论是就整个炼油厂还是就一个车间乃至一个班组来说,其管理风格对我们的生产管理、安全环保、节能减排和科学发展,对我们能不能把事情干对、干成、干的又好又快产生着根本性的重大影响。所以古人云“谋事在人”、“事在人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这里所讲的管理风格,是指在管理者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长期引导下,通过工作理念、制度规范、舆论氛围、道德惯例等等所构成的管理硬件和环境软件。实质上,它反映了我们对工作职责、业务特点、运作变化动态等等炼油生产管理本质的认识和掌握水平,标志着我们作为管理者应当拥有的领导一个厂、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科学发展的内在素质和能力。
多年来,我们得益于逐步形成了一种符合全厂科学发展需要的管理风格,或者说是在广大员工支持参与下不断磨合修炼成熟的管理者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使我们的生产管理和各项工作不断有新进展。时间经验教训和科学发展观启示我们,要坚持和丰富下面这些构成炼油厂管理风格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2、内容:
一、 坚持把盯着现场、摸清底数、掌握齐全准确的第一性
资料摆进管理者上岗的头一件大事要事。这是我们管理实践过程中已然铺开但尚需深化的工作模式。
炼油厂党政班子成员,多年来始终坚持天天下现场进装置、看运行状态、查操作行为。因为炼油的实践告诉我们,重视生产现场,发展基于现场,风险来自现场、以人为本体现在现场。管理者只有全面掌握现场情况,才可做决定、发指令。现场不清留给我们永生抹不掉的伤痛,1027、303等事故带来的教训使得我们把紧盯现场作为管理者的第一要务,以此来检验是否是一个合格管理者的起码条件我们要求基层车间必须 清楚现场所有的变化情况,早做准备、早期预防。
由于两级领导把精力都用在现场所以几年来炼油生产比较稳定,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各项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而全厂各级管理者也逐渐形成了一种管理风格牢牢地盯住现场。
二、始终坚持遵从和凸显制度规范、机制政策的基础性作用,追求管理全程的运作稳健、客观长效、引向力强。这是我们逐步成型但需持续改进的层次布局和管理流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认识差异、利益差异、基础素质千差万别的情况下,有一种东西可以使人的行为趋向一致,其他手段只有在这个前提具备了才能发挥作用,这就是机制的力量。当然,匹配其他手段,是科学管理有别于传统管理的标识。
近几年,我们炼油厂逐步完善了管理机制。在班子建设上实行滚动式考核,适时调整干部。在人才培养选拔上,把班长岗位作为管理者的必由之路,用实绩来验证复合型人才,使优秀员工脱颖而出。满足了管理的需求。同时向广大员工昭示了一个用人之道。勤恳务实顾大局,有谋善断讲诚信成为大家追求上进的方向和目标。形成了科学的导向。由于新机制的逐步健全,各项制度的规范性性呈现出来,只有按章办事才可成就人的抱负,成为大家的共识,使得两级班子建设、班组长的选拔任用,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扎实稳妥。
三、始终坚持结合工作实际贯彻上级精神、借鉴先进经验,把观念、思路和措施创新实实在在地作用于具体管理的关键点和薄弱环节上,并正在打出“组合拳”,促使管理的劳动更加表现为创造性的劳动。
与时俱进、创新管理才能实现科学发展,但作为二级单位,基层工作的特点应当使其管理创新拥有自己的内容和特征。
炼油厂班子在工作实践中始终坚持不折不挠的贯彻落实公司精神。始终注重学习各兄弟单位先进经验。同时有一条至关重要的原则。就是把握方向、转变思路、改变方法,一切以炼油厂的实际出发,一切具有炼油厂的特色。
针对设备老化这一现状,我们设立了员工特别敬业奖,鼓励那些及时发现并处理突发的 设备隐患的员工;同时提出发现漏点越小越有价值越应重奖的观念;在员工培训上,坚持越优秀越加强培养的信念;在评价车间班组工作业绩上,实行整体考核,团队评价的方法;在提升员工素质方面采取重点培养择优选拔的策略,组建班组长联合会用来培养、识别可塑人才等等。
同时及时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使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得益彰。结果十分喜人。
四、坚持直面现实矛盾,管得严、真心爱,这是我们体现和谐、以人为本抓管理尤其是队伍建设上较有收获的工作套路。
利益驱动是社会学和经济学基本定理。我们因为视他为俗物而回避。科学发展观强调,要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成果,要关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最紧迫的利益问题。使管理风格更有人情味,更感人人性化。
维护好发展好管理层和被管理层、单位与单位、团队与个人之间的共同利益,是我们强化三基工作的基本依据。
长期以来,我们过多的强调是服从、听话。一切以企业利益出发等单方面的满足观,忽视了这种共同利益的存在。事实上,和谐的社会经济基础是因为共同利益的存在。没有共同利益而一厢情愿的事情是无法实施的。
- 上一篇:水利工程项目管理规范
- 下一篇:管理学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