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管理学研究方法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6: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常用的管理学研究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常用的管理学研究方法

篇1

关键词: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法;强化措施

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是以实验研究法作为基础提出的学科研究法,现阶段,不少学科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实验研究方法,例如心理学科。实验研究作为一种经典的论证方法,在我国公共管理区域无法有效使用,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实验法的缺失。

一、实验研究的优势与特征

(一)实验研究的优势

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相关变量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以及作用机制,而发现因果关系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实验。虽然非实验法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存在一些限制,但是在使用时并不存在局限性,在实际的实验研究法中调查法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1]。实验研究法常用到的思维方式是逆向思维,即在开展实验研究时,研究人员始终都存在“假如此事没有发生,那么它的结果会是怎样的”的一种思维方式,通过该思维方式,研究人员可以确定构建相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构,与最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法相比较,实验法可以人为地对实验变量进行操控,并对其他干扰因素进行控制,效率相对提高许多。因此,实验法具有非实验法所不具备的优势。构成因果关系的三个要素分别是:时间先后、公变以及不存在干扰量[2]。在这三个要素当中,首先,变量之间的发生是存在时间先后关系的;其次,变量之间的变化应当是相关的,有着共同变化的趋势;最后,变量之间的关系变化不是由于其他量的变化导致的。实验法可以很好地满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验证需求,因此,此非实验比较,其更加具有研究的优势。

(二)实验研究的特征

实验研究法是在排除其他所有干扰因素之后,通过控制影响变量的所有相关因素的关系,提取出研究目标之间所存在的变量关系,其特征为:控制性、随机性以及操控性。这三个特征在随机实验研究法当中存在特别明显,该实验法可以将可能存在影响因素尽数剔除,从而为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提供了绝佳的实验背景。另外,实验研究法重在人为地对研究变量进行操控和干预,其具体操作方式是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对研究变量进行调整,观测不同数值下因变量的变化情况。

二、强化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的策略

(一)基于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的强化策略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进行变量相关关系的论证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的方法,仅仅依靠了解实验方法的理论和实验变量的状况是无法进行论证的,为了强化公共管理实验研究,下面从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这一方面对强化策略提出建议。实验研究方法的含义通常指的是以相关理论为基础,即以理论判断验证为研究目标,在特有的或者是认为创造的实验研究条件下,通过科学仪器设备,对相关研究变量进行控制和干预,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取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3]。上文我们说过,在进行实验研究是通常采用的是逆向思维方式,即常用的理论验证实验研究方式是理论假设方式。实验法由于其自身独特的性质成为科学研究的景点方式,在进行实验研究时,通常是以人为的手段对变量进行调控,尽可能地减少其他因素对因变量的干扰,通过调控变量值取得不同结果的因变量,通过对这些记录下来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判断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由于实验研究法具有随机性,保证因果关系不是偶然线型,保证了因果变量之间的普遍性。在公共管理中应用实验研究法最大的问题是其外部效度问题,指的是将研究所得到的结果类推到实际的社会情境当中或者是其他母体环境中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将实验所取得的结果应用到实际环境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很有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失效[4]。对此,我们认为,通过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进行论证,我们关注的是实验结果的内部效度而非其外部效度。具有社会科学实验研究,其外部效度问题是不能避免的,但是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全盘否定实验研究的结果,实验研究本身的目的是通过人为地操控验证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存在,从而对一类的事物进行推理论证。因此,在进行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时,只能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因果关系推论,不应当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布式推论或者是结构式推论。

(二)基于公共管理实验方法学科特征的强化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实验研究去论证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已经逐渐成为一项成熟的论证方法,部分学科甚至已经形成了对自己学科最为有效的实验方法,例如心理学科、社会经济学以及政治科学等。在公共管理中形成适应自身特点的实验研究方法,在汲取这些已有专业实验研究方法学科经验的基础上,需要公共管理实验研究者根据自身项目的特点形成具有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的特征。要形成具有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特色的实验研究方法,需要研究人员根据公共管理学科的特色形成具有学科特征的实验研究方法。公共管理学科的特色是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本文以“根据问题中心,采用公共管理的思维方法”为研究策略,以公共管理真实情况中所存在的问题作为中心,以公共管理的总体状态以及内在因素联系作为基础,构建公共管理学科实验研究的理论框架[5]。每一个学科所关注的中心问题都是不同的,公共管理学科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应当是,以科学合理的态度对现阶段公共管理工作的恰当性进行分析,以此作为依据建立公共管理的框架结构,以恰当性作为框架中心目标,其构建方式为:因素—结构—功能,也就是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分析,此次实验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间存在的变量关系,该关系又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等。在构建具有公共管理学科的实验特征之后,在进行实验研究调查的过程中也需要依据公共管理的特性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实验方法。现阶段,部分学科通过不断的实验研究已经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实验方法,例如心理学实验方法的成熟,与其发展早期心理物理学的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要强化公共管理科学实验研究,需要研究者们进行大量的实践探索,寻找出具有公共管理学科特色的实验方法。

三、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在我国应用的机遇与挑战

(一)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在我国应用的机遇

随着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法的不断推广,以中国国情为基础的实地实验和调查实验越来越多,针对各地需求开展不同目的的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研究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推算出其附加价值。实际上,在中国国情下开展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并且可供研究的题目种类也十分多。随着我国政策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第三方项目评估的兴起,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在我国的应用也在不断增加。比如,在公共项目开展之前,需要对该项目进行评估,预算其价值并进行风险控制。另外,处于发展和经济转型时期的我国,与其他发展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较有更多的变化,更加利于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的展开,即我国的体制改革优势为公共管理实验在我国的应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国每天在不同地区都要开展各种政策实验与管理创新,这些实验管理创新都为公共管理实验研究中的自然研究与准实验的展开提供了背景条件。例如,我国大量推行的定点管理实验,这些项目为实验研究者运用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提供了极佳的背景条件。公共管理实验虽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般难以展开,如2013级厦门大学传播学院广告系的硕士生们运用“清推”方式开展的“凭借公益广告的力量改变市民以及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实验研究活动,在排除其他变量对实验研究结果的影响之外,通过对不同标语对人们践踏草坪以及横穿马路等不文明行为的影响,看哪种标语对人们的这种不文明行为具有强烈的制止作用。该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并没有很大的资金投入,但是通过该实验研究可以为城市不文明行为的管理提供参考意见。

(二)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在我国应用的挑战

现阶段,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在我国的应用仍然较少,国内公共管理学界对公共管理实验仍然存在一定的理解误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管理实验在我国的推广应用。例如,《管理世界》在征稿启事中对实验研究结果的发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规定虽然没有限制实验研究论文结果的发表,但是对于学生的实验研究却做出了限制。另外,部分专家学者仍然未曾认可实验研究法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认为实验法只能在实验室案中应用,并不认为我国的改革和试点均可以采用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进行论证研究。要想推动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法在我国的应用,首先需要转变研究人员的传统思想,在实验研究中曾发现,理工科背景的研究人员较之文科背景的研究人员,更加容易能够接受实验研究法在公共管理的应用。因此,增加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文理科之间的交流互动,对推广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是十分有益的。

四、结语

公共管理学科由于其自身环境较为复杂,研究结果由于受到外界因素失效的现象而引起争议,但是基于公共管理的实验研究法本身就是对相关关系进行论证,从而对系列事情进行类推得出相关结果的方法。为了强化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研究工作者们应当根据汲取现有的具有学科特色的实验研究方法,结合公共管理学科的现状,以我国社会环境作为实验条件,实验探讨出具有公共管理学科特色的实验研究方法,为实验研究法在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应用提供有利依据。

参考文献:

[1]景怀斌.专栏导语:强化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的几个问题[J].公共行政评论,2015,(3):120-125.

[2]马亮.公共管理实验研究何以可能:一项方法学回顾[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5,(4):13-23.

[3]王永明.公共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93-95.

[4]马亮.公共管理改革和公共服务绩效:来自中国大部制改革的实证研究[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4,(2):45-56.

篇2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财务战略管理就成为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财务学科也成为会计学科、财政学科的专业方向。财务管理学科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复合型的财务管理人才,这就决定了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建设必须能切实体现财务管理目标,其培养内容必须要涵盖财务筹资、投资和分配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在此,笔者就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财务战略管理学科的定位

构建财务管理学科体系,必须要先对财务管理学科进行定位。财务管理学科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财务战略管理在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中的地位、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的研究视角。其中,财务战略管理在企业管理体系中是这样定位的: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财务战略在对各类财务信息综合利用的基础上,通过资金这一主线将各个层次的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为企业横向、纵向发展助力。在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中,很多时候,财务型战略和非财务性战略并没有严格的分界线,但是,财务性战略与其他功能性子战略还是有着明显的不同,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不可估量的。在企业三大层次战略(总体战略、竞争战略、职能战略)中,财务战略属于职能战略,它与生产、研发、营销和人力资源战略一起构筑了企业战略基石。

从学科研究的角度来看,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是管理者为了实现其发展战略而制定的战略管理系统,如在财务管理研究先行者戴维.艾伦所著的《财务战略管理》一书中,战略财务管理就是如此定义的。在这部财务管理专著中,作者还从会计的角度对现金流量、利润、竞争力等财务战略管理细节问题进行了分析,将战略管理会计、成本管理等都纳入了财务战略管理研究体系中去。受此影响,我国学者也从企业、环境、控制等角度对财务战略管理进行了研究。虽然中外学者财务战略管理研究内容与框架有所不同,但是财务战略管理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从财务管理的视角来看,构建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也成为提高企业竞争优势、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

二、客观看待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与战略管理会计学的关系

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与战略管理会计学在内容、方法、研究目标上都有明显差别。两者虽然在投资决策、预算管理方面存在内容的重合,都是以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为主要发展动因,但是前者以企业资金筹集、运用和分配为内容,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后者以企业财务预测、规划、控制和会计责任考核为主要内容,以企业成本控制和预算目标。此外,从学科研究内容来看,财务战略管理学科和会计学都随着社会发展,不断促进传统职能的进化,两者现在研究的内容都超越了传统研究范畴。因此,高校在学科体系研究和课程设置上,要正确处理财务学科与会计学科的关系,严格区分财务与会计,确保财务专业和会计专业在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2.财务战略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学的关系

从学科性质来看,财务管理与成本管理都属于传统学科,两者在19世纪就已经存在,且存在一定的“血源联系”,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都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学科体系。战略成本管理是财务管理无法回避的问题,财务战略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成本作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参数,决定了财务战略决策中必须有成本的参与、存在。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战略层面的成本管理有助于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顺利实施,有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单纯的战略措施已经难以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的今天,战略措施背后的理念,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管理的关系,比财务管理措施更受关注。关注财务战略管理与战略管理会计、成本管理之间联系,促进相关学科的整合,建立涵盖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管理在内的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已经成为战略管理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构建设想

1.明确财务战略管理学科的研究目标和对象

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包括财务管理本质、管理对象、管理目标、管理职能、管理原则等方面的内容,财务管理理论不直接指导实践,但是它却是财务管理运行和规范的参考理论。财务战略管理目标位企业财务管理指明了方向,它不仅是要求企业在财务管理中进行简单的战略框架搭建,还要求企业在学科体系重构上要形成一整套系统完备、逻辑严密的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奠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理论基础。

财务战略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企业资源和能力,其管理目标是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运用。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必须要从财务角度对企业经营所涉及的财务事项做出科学规划,制定长远目标和可操作性的方案,为企业技术和经济发展赢取财务资源保障。

2.细化财务管理研究内容

以企业战略管理实践环节为参考,财务战略管理学科研究内容被划分为财务战略决策与选择、财务战略执行与控制、财务战略业绩计量与评价。其中,前者决定着企业财务资源配置取向和模式,可给企业理财行为和效率带来直接影响。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竞争力、经营能力、经营产品、资金需求制定财务战略,才能提高企业竞争优势。财务战略执行与控制,严格来说,就是企业财务战略方案转化为企业战略绩效的过程。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都有可能给企业财务战略方案和战略管理带来影响。只有制定有效的动态的财务管理方案,才能发挥财务战略管理的积极作用。财务战略业绩计量与评价是财务战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将财务战略执行情况和战略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并促进财务战略目标的调整和优化。

3.科学的财务战略管理学科分析法

财务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科学的财务管理和分析方法。就目前来说,相对成熟的财务战略管理学科分析法有财务战略决策定位分析法、战略管理日常分析法、战略业绩综合评价法三种。其中,财务战略决策定位分析法指财务战略决策要在综合考虑企业核心竞争力、财务管理实力的基础上进行定位。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财务战略管理定位时要积极分析内外环境、优略势,对企业竞争能力、财务战略进行合理定位。为财务战略决定提供合理依据。财务战略管理日常分析法是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常用手段,它能通过成本动因分析、价值链分析、作业链分析对成本驱动因素、影响因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发现企业价值链中的薄弱环节,为企业价值链裁剪和重构、企业效率管理找到新的出路。财务战略业绩综合评价法是最为常用的企业战略评价法,它具有以下特点:以战略为核心,以企业业绩为主要评价内容;能将企业远景与企业发展使命与企业业绩评价统一起来,做到企业短期业绩和长期财务管理相结合,对企业资本投资、扩大经营进行动态评价和监督。因此,为了弥补企业财务管理效时的局限性,许多企业企业都会用财务战略业绩综合评价法对企业财务战略进行计量评价。

4.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框架

以财务战略实践为基点,构建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框架,可以为财务管理学科理论研究和实践搭建桥梁。财务战略管理的主体为财务战略决策与选择、财务战略实施与控制、财务业绩计量与评价,这些知识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的理论研究重点,其学科体系的基点却是以企业竞争力为支撑创建企业核心能力,对企业竞争力进行科学定位。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成本和绩效是重视财务战略管理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是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建设关注的重点。只有明确挖掘成本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管理,以财务战略目标为起点,就企业竞争优势、成本关系进行探讨分析,然后以此为依据进行财务战略决策与管理,才能构建完整的财务战略管理学科框架。

篇3

关键词:管理科学研究方法;历史发展;实证研究;视觉;参照系;分析工具

1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必要性

科学研究方法在对管理的研究中十分重要。首先,科学方法具有客观性,是以事实为研究依据的,这使得我们的研究真实可靠;其次,科学方法具有实证性,依靠可以由实践检验的信息,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运用同样的方法可得出一样的结论;再次,科学方法具有规范性,研究的程序和步骤都是有序、清晰和结构化的。最后,科学方法还具有概括性,因为科学方法研究的结果适用的范围更加广泛。所以,在我们日常的管理活动中除使用思辨的研究方法外,还应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使我们的研究更加系统、严谨更具有说服力。

2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回顾

管理科学的发展按照时间的划分可归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泰勒、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管理阶段,核心内容就是科学管理思想,以及管理过程和职能分析、组织理论等;第二阶段就是20世纪的30到50年代以梅奥为代表的行为关系学说,后来发展到行为科学理论;随后,20世纪60年代管理科学进入现代管理科学阶段,也就是被孔茨所描述的“管理理论丛林”阶段,这其中包括了决策理论、系统理论、管理科学及权变理论等。

管理科学发展的过程反映了管理科学研究重心的转移,古典管理侧重于对物、财及管理组织过程的管理,研究方法是以工业工程研究方法及经济学方法为研究基础的;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则是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而现代管理阶段则移植了数学、计算机技术学、统计学等诸多科学的方法论,形成了“管理丛林理论”,而在丛林理论中的各个学派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科学的方法。

综上所述,管理科学研究发展的特征就是管理理论的发展是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紧密相联。可以说是这些因素决定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变化。现代的管理科学是在实践中进步,在实践中发展,并阐释实践,引导实践的。

3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谈到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我们首先应该看到管理科学与其他科学的差异与联系,这就需要我们为管理科学进行学科定位,通过课程学习我们了解到管理科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所研究的是社会现象,但又同社会科学研究有所差异,其核心差异就是对人的研究方面。社会科学关心的是人类活动的功能和功效,而不涉及人类活动本身的意义。管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有组织的活动及其形成的系统。它是对管理活动规律的提炼和概括,是关于对有组织活动的管理的系统化、专门化的理论知识体系。

管理科学是在对多种不同性质学科的理论兼容并蓄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创新逐步发展起来的,是不同学科理论及方法系统集成的结果。一般地说,管理科学的成长要综合运用数学、系统科学、经济学、心理学。这四个学科构成管理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近年来,迅猛发展的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组织结构的变革、管理手段的创新以及经营方法的革命。管理科学的未来发展仍要依赖多个不同学科的交叉综合运用,依靠相关学科的支撑。

由于管理科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其研究必须紧紧围绕实际存在的一般性的管理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由现象而本质,由具体而一般,抽象出科学问题并形成研究目标。凭空想象、闭门造车式的研究毫无科学价值。同时,在管理科学研究中还应注意规范研究方法,多运用实证的、实验的、定量的研究方法,而少使用科学性不强的思辨的、归纳的、定性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有利于提高研究的价值。

4《理解现代经济学》对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

钱颖一教授的《理解现代经济学》中试图说明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解释现代经济学中数学的工具性作用,并通过介绍现代经济学近年来的一些新发展来澄清常见的对现代经济学的一些误解。该文从中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人手,引入了被当今社会认可为主流的并代表一种研究经济行为的方法框架——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视角(perspective)、参照系(reference)、分析工具(analyticaltools)这三方面的理论就是分析框架的基本理论。首先是由从实际出发看问题的“视角”,这基于经济学家的三项基本假设即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和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其次是运用多个理论作为“参照系”,使之能够成为人们能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标尺;利用各种图像及数学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帮助分析繁杂的经济行为。

而在管理学中也能找到这样的分析框架,首先是管理科学的“视角”,管理学的视角应该就是观察、理解或研究管理学理论问题的角度,钱教授在文章中指出通过经济学家的基本假设,不论是消费者、经营者还是工人、农民,在做经济决策时出发点基本上是自利的,即在所能支配的资源限度内和现有的技术和制度条件下,他们希望自身利益越大越好。用现代经济学的视角看问题,消费者想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企业家想赚取利润,都是很自然的。从这样的出发点开始,经济学的分析往往集中在各种间接机制对经济人行为的影响,并以“均衡”、“效率”作为分析的着眼点。经济学家探讨个人在自利动机的驱动下。人们如何在给定的机制下互相作用,达到某种均衡状态。并且评估在此状态下是否有可能在没有参与者受损的前提下让一部分人有改善(即是否可以提高效率)。以这种视角分析问题不仅具有方法的一致性,且常常会得出出人意料却合乎情理逻辑的结论。管理学不是没有视角,但是,迄今为止,管理学确实还没有象经济学这样的一种普遍为人接受的视角,所以当今的管理学还没有严密的理论体系。

接下来是“参照系”,管理学的参照系更多地体现了经济、社会、心理和工程学等相关学科在管理中应用之成果,故必须研究各准则之间的权衡问题。根据西蒙的观点,科学可以分为两类:实用科学与理论科学。实用科学采用的是“如果一则一”的科学命题;而理论科学采用的是纯描述性的与验证条件等价的伦理命题。科学命题关注能得到验证的事实而理论命题强调偏好的表述。管理欲成为一门科学,显然应加强实证研究的建设。形成以问题为导向,也即由假设检验、建模分析、实验模拟、对策建议等构成的体现科学命题的管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西蒙提出了以“有限理性”和“满意的准则”这两个基本命题为前提的“管理人”决策模式。他指出,在实际中不存在“完全的理性”,因而“最佳的准则”是行不通的。实际上人们只能追求“有限度的合理性”,遵循“满意的准则”行事。西蒙还强调“刺激一反应”的行为模式和与此相关的决策程序化的重要意义。在运用经验加以慎重处理并使之合乎目的的条件下这种“刺激—反应”的行为模式能够显示出一定的合理性。钱教授在文章中提到他在美国时的教授问过他受过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和没受过这种训练的经济学家的区别是什么?在这一问题的回答上就谈到了。受过现代经济学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的头脑中总有几个参照系,他们在分析经济问题时具有一致性不会零敲碎打,就事论事。同样,受过管理学系统教育的人头脑中也应当有几个参照系,比如,在分析组织结构时我们就应当以韦伯的官僚行政理论作为参照系,在分析管理的职能时就应当拿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作为参照系,在分析决策问题时,就应当想到西蒙。只有这样,分析管理问题时才会有一致性。

最后我们来看“分析工具”。在理解现代经济学的文章中谈到的是经济学中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它们多是各种图像模型和数学模型。这种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较为简明的图像和数学结构帮助我们深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并被经济学家证明是极其有用的。同样,管理学也有许多研究工具,对于管理学来说管理学研究的是经济组织的管理如何使组织以更低的成本取得更大的效益,研究管理人价值的体现问题,这就需要对经济学的很多理论作为管理学的研究工具,因此,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本身就是管理学的研究工具。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许多决策支持系统,也都是研究和分析管理问题的有用工具。数学和统计学甚至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等在研究管理学时确实有用,管理学前辈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比如市场附加值与经济附加值、平衡记分卡、SWOT分析法等等,它们也是研究管理学的有力工具。

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借助数学模型分析会使推理更加严密精确,理论研究中运用数学可以减少争论,而实证研究中运用具有一般性系统性容易被学术界所认可。在管理中数学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泰勒管理学派的管理科学学派就认为所谓管理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解出最优的方案以实现企业的目标。管理者通过数学模型的应用使得本来难以辨别优劣的备选方案变得明晰“直观”了,诸方案因被量化而变得可比了。管理科学的研究恰恰需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是认识的起点,定量是认识的深化。数学无疑会为管理科学的定量分析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作为一种抽象的工具,数学模型有助于人们对一个复杂过程的理解,可以帮助管理者合理的决策。但它毕竟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现实的简化与抽象,任何一种抽象都不得不舍弃对象本身的丰富性。在建立数学模型时,必须提出某些前提性假设,他们是理性思考的结果。模型的运用就是对某些假设的检验。检验的正面结果表明这些假设有道理;检验的负面结果却表明必须加以修改。有这种感性认识的逐步积累,我们就可以取得理性认识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管理学要成长为一门科学离不开数学这一有益的工具,在对待管理学与数学的关系时,我们必须明白,数学仅仅是管理学不断完善自身的工具。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白,单凭数学是不够的,作为一门研究人们的管理行为的学科,它首先必须面对的是人,它需要那些关于人的学科的支持。

篇4

【关键词】管理学;参与式教学;女子院校

一、导论

通过对教学实践的研究发现:在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下,《管理学》教学中长期存在着一些弊端,比如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等,这些问题影响了管理学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加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管理人才,对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对《管理学》这门课程加以认真研究,在教学中探索解决问题之道。

二、女子院校的教学特点

笔者所处的院校是全国三所女子本科院校之一,通过长期在教学一线积累的经验发现,女子院校的教学存在以下一些特点:

1.女大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强。与小学生和中学生不同的是,大学生在学习的自制力方便相对较强。首先是因为大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基本已经形成并稳定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所以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都能自觉地去学习,并且求知欲旺盛;其次,大学所学知识很有可能跟自己未来的职业挂钩,或跟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能引起他们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学习上,形成学习的专一性和持久性。这是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学习的普遍特点,而有研究表明女生在心理上比男生成熟的更早,所以在自制力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2.女大学生更期待学习的应用性。大学期间因为没有了升学的压力,所以大学生的学习不只是为了获取知识,更强调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希望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未来的工作中去,以增加自己未来求职的砝码。而现今的人才市场普遍存在着“重男轻女”、“以貌取人”等现象,这对于女生求职而言,困难重重。因此,女生更注重提升自己的能力,以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3.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来。很多女生在课堂上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不愿意在公开场合表达出来,这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首先,女生相对于男生而言,相对内敛,并且有较强的自尊心,她们宁愿停留在思考上,也不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观点,或者担心自己万一说错了,会引来同学们的嘲笑而让自己丢面子;其次,教师的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沟通。教学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许多教师因为受学生上述原因的影响,自己也就缺乏去沟通的动力。当然也存在有些教师本来就教学方法单一,仅用传统的讲授法“填鸭式”地讲课,这就让本来不够活跃的课堂更显沉闷;第三,性别单一容易造成学生缺乏表现欲望。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性别均衡的团队会比性别单一的团队的运作效率更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而女子院校的成立有其特定意义和积极作用,所以基于现状和女性院校教学的特点,我们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来丰富我们的课堂。

三、参与式教学方法概述

1.参与式教学方法涵义及特点。所谓参与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强调教师和学生全身心投入“教”与“学”活动中,师生在客观平等的条件下,完成知识构建、情感体验及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马文川,2008)。这种教学方法与一般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不一样,它具有开放性、双向性、趣味性、操作性、创新性和反馈及时等特点。

2.参与式教学的内容及学习效果。参与式教学的形式包括很多方法:读、听、看图片/图标、看录像/视频、看示范、参与讨论、沟通交流、角色扮演、模拟练习/实践等。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主要有: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现场演示法、管理游戏法、视频教学法等。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对于学习效果而言,如果学习者要记住所学知识点,通过听所获的知识只占20%,通过看所获得的占30%,看听相结合的可以获得50%,自己表达出来的可以获得70%,说过和做过的可以获得90%。

四、参与式教学方法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参与式教学方法有很多种,这里只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讲授法。所谓讲授法就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但也是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模式之一。这种方法的操作比较简单:教师主要通过口头表达,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学生主要以听和记为主,很少提问。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对大量的学生传递知识,并且信息含量大,也便于学生事先进行准备。但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缺乏参与感,无法保证学生充分理解所学内容。在《管理学》教学中,适合用来讲述管理学的基本概念,比如管理的定义、特征、原则以及管理的各项职能分类、管理学的思想流派等等。因为这部分内容所包含的信息非常丰富,并且也无法通过多种手段进行互动。要注意的是,讲授这些内容之前可以叫学生事先预习,再加上课前、课后提问的方式来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尽量弥补单一教学手段带来的枯燥和乏味。

2.小组讨论法。所谓小组讨论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交换观点和意见。具体操作方法: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先选取几个有争论价值的选题,并提供简明扼要的参考答案,在课堂上讲到该知识点时,及时抛出讨论题,然后对班内成员进行分组讨论,并规定好时间,讨论完后各组选取一名代表来阐述本组讨论的结果,最后由教师对各组观点进行点评,并给出教师自己的观点。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有利于学习者理解知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达到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逻辑能力和胆量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讨论的时间不好控制;学生如果如果讨论太过激烈,场面不好控制;人数太多不适宜分组讨论;有学生可能会在讨论过程中充当“南郭先生”;讨论的总结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等等。这种方法适合在讲述《管理学》某些职能的时候运用,比如在讲述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其中有一个内容是招聘,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讨论题目:企业招人是应该赛马还是相马?当然,小组讨论法还可以演变成辩论的形式进行。

3.案例教学法。该方法就是围绕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和分析的案例,通过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这种操作方法与小组讨论法很相似,课前要精心选取恰当的案例,案例一定要切合实际并能恰如其分地说明要阐述的内容,内容可以参考相关书籍也可以自己编写,编写案例对教师的语言驾驭能力和个人实践经验有较高的要求。选取好案例以后,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一知识点适时地抛出,并对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案例所表达的意思。讨论的过程与上述的小组讨论法步骤相似。案例教学的优点是,案例的选取一般源于实践,所以真实可信,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内容形象、生动、直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群策群力,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但是案例的选取比较耗费时间,如果选取不好容易脱离实际,从而误导学生,另外,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这种方法在MBA的教学中经常采用。这种方法比较适合用来讲述《管理学》中领导这部分内容,例如,一个公司马上面临领导换届,有几个备选人员,他们的详细资料都公布出来,让学生根据这些资料讨论谁是最佳人选。

4.角色扮演法。所谓情景模拟就是指根据被试者可能担任的职务,编制一套与该职务实际根据相似的测试项目,将被试者安排在模拟的、逼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被试者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用多种方法来测评其心理素质、潜在能力的一系列方法。其操作方法是:根据讲授内容需要,设计某一具体情境,让学生扮演其中的人物,然后让观察的学生根据表演者的行为来判断这一情境说明了什么问题。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灵活性比较高,情境的设计可以根据具体需要来进行,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的发挥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时,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受更深刻。当然,缺点也比较明显:很多学生,特别是女生,对登台表演比较胆怯,所以容易出现冷场的局面;其次,学生所表演的内容可能并不是自己想看到的,容易违背自己的初衷;第三,表演完后,难以立刻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所以,在进行角色扮演的时候一定要做足充分的准备工作:事先要做好周密的计划,并且要设计好每个环节,避免忙中出错;最好在进行角色扮演之前,先选好扮演人选,并就扮演要求对其进行讲解,让其领悟到角色扮演要达到的目的。比如在讲到《管理学》中决策这一职能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境:你是一家公司老板,现在因为公司业务规模扩大,需要招聘一名销售经理。你的一名表兄恰好因为人际关系不好被另一家公司解雇正处于失业状态,他听说你需要招销售经理,于是毛遂自荐。你是招还是不招呢?可以请一名学生扮演老板,一名学生扮演表兄。

5.管理游戏教学法。游戏法是指由两个或更多的参与者在遵守一定规则的前提下,相互竞争并达到预期目标的方法。这一方法由于参与性较强,容易调动课堂气氛,所以在《管理学》实践教学中采用较多。具体操作办法是:为说明某一管理学问题,借用管理游戏方法中的一些游戏,请学生参与其中,游戏结束后请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这种方法有利于调剂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并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但有可能把玩游戏变成为玩而玩,不能说明问题,并且学生容易记住游戏过程,但忘记了游戏要说明的问题等。在使用管理游戏法时,第一,要制定明确且完整的游戏规则。没有明确的游戏规则,就无章可循,学生也会对游戏本身失去兴趣;第二,重点放在游戏后的点评上,让学生说出游戏说明了什么问题。常用的管理游戏有心有灵犀、捡豆子、切蛋糕、扎筏泅渡、破冰游戏等。

《管理学》课程教学与管理理论一样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科学性在于根据学生的特点,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而艺术性在于教师在利用这些教学方法时能灵活变通。这也是作为一线管理学教师孜孜以求的境界。

参 考 文 献

[1]李昱.管理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9)

[2]田耘.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

[3]汝岩,张新锋.《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5)

[4]崔文子等.《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析[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1(2)

[5]姚建光.参与式教学:理论构建与实证样本[J].中国教育学刊.2011(1)

篇5

    一、高职学生对工商管理学科的认识偏差

    笔者以工商管理专业、中小企业创业与管理专业和质量管理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他们在《管理学基础》、《流程管理》和《质量管理》等课程的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由于高职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和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相对不强,导致高职学生对工商管理学科的认识存在偏差,这些偏差大致可以归结为定位于知识的学习者、痴迷于典型企业案例和纠结于数学公式推导。

    (一)定位为知识的学习者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工商管理学科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是仅仅把自己定位为知识的学习者则显得视野太过于狭隘和眼光不够深炯。比如,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管理学基础》的时候,只是被动地接受那些教材上的相对比较系统成熟管理学知识,而对管理学理论发展前沿则一无所知。换句话说,他们把精力放在管理学知识“是什么”(what),而不是聚焦于“如何”(how)发展和创新管理学理论。又如,中小企业创业与管理专业对创业实践跃跃欲试,但对管理学知识的学习却不感兴趣,管理学知识的应用就更加无从谈起。缺乏管理理论指导的创业实践是盲目的,而且失败的可能性也很大,因为这样的创业实践需要承担更大的商业风险。

    (二)痴迷于典型企业案例

    案例教学起源于美国着名学府哈佛大学商学院,主要是指教学者以过去或现在正在发生的管理案例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管理理论知识,对案例材料进行判定、分析和研究,揭示案例中各种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侧重于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很适合于教授工商管理学课程,并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同。然而,高职学生片面强调案例的重要,忽视理论知识学习,这导致他们在进行案例分析时缺乏理论依据。中小企业创业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流程管理》时痴迷于单案例分析中得出的结论,并认为管理学教学和研究必须要有单案例分析,完全没有意识到多案例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的存在。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多案例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的使用需要很长的篇幅,而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不能使用太多的多案例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二是高职教师的科研水平相对不高,没有掌握一些重要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比如结构方程模型和多层次回归分析。

    (三)纠结于数学公式推导

    质量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质量管理》课程时,会遇到很多有关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面的数学公式,而教科书上也没有给出如何推导这些公式,因此他们就往往纠结于数学公式的推导。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加上大学数学的基础课程没学好,这导致他们在学管理学专业课时出现的数学公式感觉很陌生。由于高职学生不知道这些数学公式是如何得出的,而且这些公式相对复杂,这使得他们对后续的数学公式在管理现实背景下的应用失去了兴趣。如果说数学专业的学生侧重于数学公式的推导的话,那么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则应该把重心转移到公式的应用上。

    二、纠正认识偏差的措施

    在发现高职学生对工商管理学科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后,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以帮助学生们纠正偏差,从而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认识,主要促成以下思想认识的转变:从知识学习到知识创造、从案例分析到数理统计和从数学推导到公式应用。

    (一)从知识学习到知识创新

    知识学习者是理解和记忆知识,而知识创造者则是创新和应用知识。管理学教学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和应用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高职学生不应仅停留在管理学知识是什么的问题上,而应该关注如何创造知识。教材一般反映的是较成熟的理论,而最新学术期刊一般能反映本领域前沿、热点和新的理论成果。因此,笔者建议高职学生应该到图书馆阅读一些权威的学术期刊,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另外,高职学生在阅读教材的时候,需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撰写文章和教材,而不是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读者。

    (二)从案例分析到数理统计

    尽管案例教学法在丰富教学内容模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要想把管理学真正从艺术层面提升到科学层面,还得依赖于数理统计分析技术来证实研究结论的一般性。因此,高职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介绍一些常用的数理统计方法,比如线性回归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针对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高职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面向操作层面的课程,诸如“生产运作管理、供应链物流管理、会计、电子商务”等,教师应该用大量的图表来进行讲解和过程分析;涉及到数学方法时,应有现实背景丰富的例题和练习,以帮助学生掌握实际方法和技能;面向决策层面的课程,诸如“战略管理、技术战略”等,教师应通过理论和案例分析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从数学推导到公式应用

    作为管理类专业的高职学生,需要把学习重心从数学推导转移到公式应用上来。知识(公式)的应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应用于管理学的习题中;第二,应用于后续的专业知识构建;第三,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他们需要知道数学公式的适用情形,即在什么样的企业管理背景中使用什么公式。高职教师应该强调公式的应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找一些和企业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知识点,启发大家一起思考与讨论。另外,高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善于使用数学公式,而不是纯粹的文字表述,这样会使他们的工作报告更精彩。

篇6

关键词:《管理学》课;教学目标;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6-0244-02

众所周知,管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重视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方法等理论知识;作为一门艺术,它又要重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运用的艺术,以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能力。笔者于八年前开始从事管理学的教学工作,在此期间对于该如何提高管理学的教学效果,曾有过一些想法,也做过许多尝试。因而,愿在此与读者交流一下自己的几点心得体会,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笔者认为,要教好管理学,必须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教材是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管理学理论知识的主要载体,教材选择得好,教师教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也兴趣盎然。因此,如何在数量众多的教材中选择一本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教材是广大从事管理学教学工作的老师所面临的第一大难题。笔者在八年间曾尝试过不同版本的管理学优秀教材,尽管每种教材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缺陷,剔除其他因素的影响,笔者发现使用浙江大学刑以群教授所著的《管理学》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该教材的最大特色是在内容体系上比较独特,所选择的大量案例均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管理学的兴趣。

二、使学生认识到学好管理学的重要性

正所谓思想决定行动,学生若能在思想上认识到学好管理学的重要意义,必然会在行动上有所付出。因此,在上第一堂课时便要让学生认识到学好管理学的重要意义。我们可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意义。首先,从宏观上讲,科学技术和管理是推动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两个轮子,二者缺一不可。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匮乏是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腾飞的瓶颈。其次,从中观层次上讲,学好管理学对于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说到底,管理就是为了有效地达成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活动不断进行协调的活动。凡是有组织的地方尽然存在管理活动,必然要涉及到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再次,从微观上讲,实质上无论什么人都与管理学密切相关。不光是那些在组织中担任一定职位的人在从事管理活动,即便是在校的大学生,也都无时无刻不在从事着管理活动,比如管理自己的财产、管理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行为、管理自己的人生等等。因此,学好管理学,不仅事关整个国家或某个组织的前途,而且与每一个人的生存发展都密切相关。

三、精心讲授、经常回顾已学知识点

关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焦点问题。尽管掌握了知识并不一定等于拥有了能力,但却没有人会质疑学习和掌握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知识在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对于管理学来讲自然也不例外。尽管管理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但系统学习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却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尽管讲授式教学法早已被人们贴上“灌输”的标签而倍受指责,但讲授式教学作为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古至今一直是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法。究其缘由,讲授式教学法有其自身的优势,即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有利于学生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将要学习的知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由于过度否认讲授式教学法的地位而片面强调体验式教学法,其结果往往是由于过分注重学习过程的趣味性或娱乐性,而忽略了管理知识的系统传授,其结果往往是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而课后一旦论及理论知识却所知甚少。因此,讲授法始终应该成为管理学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不过,笔者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其一、讲授法的目的不在于为讲而讲,而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其二,讲的作用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其三,讲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既可能是纯粹对知识的讲解,也可能是通过事例、寓言等的讲解来揭示相应的理论;其四,把握好讲的时机,有时在体验式教学法前讲,有时在体验式教学法后讲,有时甚至不讲。

由于目前许多高校通行的做法是考前给学生划划范围,绝大多数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都存在惰性,往往是学到哪忘到哪。试想,连基本的理论知识都未掌握,管理能力的培养又何从谈起呢?为改变这种现象,笔者在每次教学过程中,都安排复习巩固的时间,而且是反复巩固,逐步达到熟练地步。具体做法是在每次上新课前都抽出5―10分钟时间,随机抽若干名学生就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要求脱离教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由于每次课抽查哪些学生,抽查哪些内容,事先都无从知晓,通过这种方式再配之以其他激励措施迫使学生在课后自觉地去复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绝大多数学生都比较流利地口述已学过的理论知识,从而为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基础。

四、适时交替使用体验式教学法

对于体验式教学,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进行理解和把握:在宏观层面上,体验式教学实质上是一种充分重视学生主体精神的教学价值观,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在中观层次上,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旨归的教学方法论,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在微观层面上,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体验”为核心达到教与学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本文所指的体验式教学主要是指微观层次上的含义,即以体验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有研究显示: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住10%;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住20%;但所经历过的事情,我们却能记住80%。因此,体验式教学法同样应该成为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方法。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常用的体验式教学法主要有案例教学法、管理游戏教学法和情境模拟法。情景模拟,亦称“角色扮演”和“演练式”教学法,实质上就是案例教学的情景化演练方式。其特点是假设模拟某一案例中发生的情景,让学生分别扮演其中的各种角色,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任务,从中感受其内涵,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有切身体会,发现思考问题并掌握知识与技能,同时有助于学生更透彻地理解管理理论。

游戏教学法是管理学教学中一种新的尝试,通过组织具体生动的课堂游戏活动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并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参与游戏时,能从中理解团队精神,体会挑战自我的勇气,在体验中学会管理知识,掌握管理技能。游戏教学能帮助学生思考、反应、操作,更重要的是会带给学生很多有益的启迪。

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具六大特点:一是学生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参与程度的高低决定案例教学的成败;二是案例事实是课堂讨论的基础载体,通过案例阅读、分析和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通过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全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立体透视案例,体现师生互动、因材施教原则;五是重在讨论过程,寓原理于讨论之中;六是通过案例教学使所学知识更具有应用性、可操作性。

Thinking of teaching well the course of management

ZHU Shui-cheng

(Management college,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3,China)

篇7

关键词:高校教育;经济管理;教学创新;实验教学;网络平台

随着现代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出现了新特征和新问题,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构建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实现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满足现代社会对于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重要路径[1]。在经济管理学科教学实践中,由于缺乏正确的理念指引与教学方式,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整改升级。

1.经济管理学科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特点

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具有诸多特点,是开展创新教学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开展学科研究、人才培养、教学创新的重要场所。与传统实验教学平台,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具有很多新特点,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经济管理学科与互联网技术出现了深度融合,整个网络社会出现了高度的开放性和融合性特征,基于此,开展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对于提升高校经济管理学科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自身来说,要建设高水准的实验教学平台,必须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入手。在硬件方面,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要具备一般实验室的器材和设备,包括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等设备[2]。在软件方面,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要整合多种信息系统和计算机运行软件,包括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国际贸易模拟软件、物流管理软件等等。通过整合利用软件和硬件资源,可以有效提升高校经济管理学科教学水平,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进而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2.经济管理学实验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教学实践来看,高校经济管理学科一般都采取学分制和选课制结合的教学的方式,一方面保证学生学到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同时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让学生自由选取适合自己的专业学科。在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实验平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但是,在实践教学中,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平台利用效率较低,并且利用程度不够灵活,无法满足现代教学需求。在传统的实验平台模式下,为学生所利用的教学资源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方面学生必须要在实验基地内才能进行实验操作,另一方面,学生使用实验室也要受到时间的限制。近年来,我国经济管理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传统知识开始与网络知识呈现出深度融合的状态,强化提升互联网教学水平,是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与现在正在大力建设的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明显缺乏灵活性和科学性。此外,很多高校经济管理学科的实验平台缺乏开放性,无法实现数据和软件的动态更新,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互联网时代,由于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传统的知识很容易就被现代经济形势所淘汰,因此,构建动态化的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对于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构建经济管理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现代高校教育体系也在进行深刻改革。毋庸置疑,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构建一个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对于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提升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建设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瓶颈,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突破固有的时间和空间界限,实现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3]。从学科本质来看,经济管理专业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同时对于人才的专业应用能力要求也比较高,构建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刚好可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通过运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运用教学资源,提升自身综合水平,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4.经济管理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建设思路

从平台本身来看,高校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包括服务器、网络系统和应用终端等组成部分,其中服务器是核心部分,应用终端则是学生参与平台运营的重要切口。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方面,要注重创新性和教学性,提升教学软件的使用价值,既要与现代知识对接,同时也要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4]。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构建上,既要考虑教学实际情况,同时也要与现代企业对接,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职业训练机会,提升教学专业化程度。在平台建设过程中,还要注重与学生端口对接,提升平台的实用性,提高综合教学水平。从目前高校网络建设实际情况来看,现代高校基本都实现了网络全覆盖,这也给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创造了基础性条件。在平台建设上,要坚持“实用为先”的平台建设思路,不管是在基础框架构建还是细节设计上,都要充分考虑实用性,进而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综合水平,发挥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载体作用,让平台成为学生锻炼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教学的优势,实现高校经济管理教学目标,适应现代高校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5.经济管理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应用模式探究

5.1凸显平台开放性特征

在高校经济管理学科教学中,构建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要充分突出平台的“开放性”,通过平台的整合作用,将网络资源与学生现实生活进行有效对接。在使用平台的过程中,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进度和学习偏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注重把握教学进度[5]。教师在利用平台开展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实际要素,进行科学安排,合理进行课程规划与设计,安排学习内容,提升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在利用平台开展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导入个人信息,再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动态完成实验学习内容,提升实验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2注重平台利用的多样性

构建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要充分注重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在传统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平台中,普遍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和枯燥的问题,很多学生比较抵触利用实验平台开展学习,缺乏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创设和应用过程中,教师要整合融入多种教学要素,提升实验教学的丰富性和层次性,举例来说,电子沙盘等都是比较常用的经济管理实践演练工具,通过有效整合这些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可以提高高校经济管理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利用效率,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升教学实际效果。

5.3科学构建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在利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开展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时候,要科学构建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师一般都是通过分数来简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下,教师要改进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提升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科学合理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释放学生学习动力与活力,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参与到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中来,通过学生的参与来推进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实现平台综合建设水平的提升。

5.4注重软件与硬件之间的衔接与搭配

作为一个教学综合体,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具有一定的复合型,体现出软件设施与硬件设备之间的有机融合,通过软件和硬件的搭配,可以有效提升教学实际效果[6]。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与教学实践中,既要投入资金,更新基础设施,提升硬件层次,同时要注重软件开发,提高软件与教学的适配性,提高教学效果。

6.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经济管理学科教学过程当中,创新开展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及实践水平,促进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实践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亟待整改提升,作为高校经济管理教学工作者,要创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充分释放学生发展活力,为学生打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实现现代高等教育目标,提升经济管理人才综合竞争实力。

作者:姜少慧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冯研,赵芝彬.创建“世界大学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J].中国市场,2014(31):187-188.

[2]陈芝旭,陈森,魏婧等.基于网络平台的虚拟购物研究与实践[J].商业经济,2013(11):83-84,118.

[3]于慧静.浅谈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措施[J].现代营销,2015,(1):68-68.

[4]侯赟慧,杨琛珠.网络平台商务生态系统商业模式选择策略研究[J].软科学,2015,29(11):30-34.

篇8

(一)实践教学效果较差。在“工学结合”的思想指导下,不少高职院校虽然积极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管理学实践教学,但由于种种原因,效果较差,主要表现在:1、校企结合难度大。主要原因是找不到校企结合点,学生到企业不能真正顶岗实习,大部分到企业实习的学生只是在企业做普通工人的工作,成为企业急需的临时工(有时是因为订单多、赶货而急需更多的工人),谈不上管理技能的训练。2、校内实训薄弱;在利润驱使下,大部分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表面上很重视管理学的实训,但真正能投资模拟管理实训室的学校较少。3、实训教师极其缺乏。大部分高职院校都缺乏有经验的管理实训教师。

(二)互动式教学理念没有得到正确贯彻。互动式教学相对于单纯的接受式学习来说,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专题讨论、辩论、演讲、小组学习、社会实践等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互动学习。目前,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中还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行。

二、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

现存的这些缺陷必然要求对管理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高职工商管理教学能够设计出更符合职业需求的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案,具有浓厚的工商管理教学特色。针对上述问题,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管理类营销专业应培养“实用型人才”,非学术型人才;以培养中基层管理人才为主,毕业生能够作为现实工作中业务主管、部门经理等职位的后备人才,通过一段时期的适应和锻炼,胜任这些工作。这些方面的才能和素质,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主要是指适应社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强有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因此,既要注意培养具体的管理方法、技巧,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实践教学。为了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管理环境,学会分析、解决现实中的管理问题,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充分运用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包括PPT课件、Flas、相关音像和录像资料等开展教学活动,利用电子教案、情景剧、管理游戏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环境和条件的改善,一方面可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资料来源;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可以丰富课堂气氛,寓教于乐。教学内容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游戏、活动等多种类型的交互式教学,能够适应高职层次的教学需求。

(四)将最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课堂。管理学理论是一门发展非常快的学科,为了处理好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前沿性,也为了弥补教材的滞后性和局限性,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实践教学模式。一方面选择一些知名企业作为管理学科学生的校外教学实践实习基地,组织和安排学生走出校园,深入企业和社会接受实践的锻炼;另—方面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校外专家和企业家走进校园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企业管理的热点和前沿问题。

(五)注重师生互动与交流,形成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除讲授、提问、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的方法外,结合管理学课程的特点,适应管理职业的要求,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主要有:头脑风暴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管理游戏、管理沙龙等。

篇9

近年来,我们在本科生管理课程教学中已普遍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并收到较好的效果。但由于我国管理学起步较晚,管理案例教学相对落后,因此我们在案例教学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阻碍与问题,有待于理论研究和在实践中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的实践和教学能力不足。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大多数教师是“校门”到“校门”,没有实践经验,教师又不能长期深入企业,各商学院又缺乏对教师实践方面的培训,因而无法有效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判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在此情况下实施案例教学,只不过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某些案例作为教学的补充和说明,案例启发角度比较单一,案例点评不够深入、全面,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2、学生的知识面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案例教学是具有较高难度的教学模式,在对教师要求较高的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案例教学要取得较好的效果,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广泛的背景和较丰富的社会阅历,从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开拓思路。但管理学课程的开设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此阶段的大学生仅仅掌握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管理学知识尚未涉及,社会阅历较少。此外,对于长期接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影响很深的大学生来说,尽管对案例教学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对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束手无策、答非所问,不能利用所学的管理理论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学生参与较少,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3、选择管理案例质量不高。目前,管理教学案例主要来自于一些著名大企业发展的得失成败中提炼出来的经典案例,经典案例往往篇幅过长、背景过于复杂、问题的难度过大,而教学对象是没有工作经历和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因其知识储备不足可能会无从下手,丧失参与的兴趣,因而难以达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另外,管理案例有的来自新闻报道、报纸、杂志改写的实例。此种案例内容较新,学生感兴趣。但这些新闻、报道的材料,由于缺少加工,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且带有偶然性,很难用正常的理论分析出来。

4、案例教学时间比例把握不好。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类课程中,大多数课程都采用案例教学方式,而且案例教学课时数所占计划课时数的比例较高,有的课程高达90%以上。而在我国的管理学教学中,由于把握不好运用案例教学的时间比例,总感觉理论讲授的时间不够;同时,案例教学也未能深入开展,以致运用案例教学时好似蜻蜓点水,针对案例往往只能一带而过。

5、基础设施薄弱。管理学案例教学不等同于课堂上的案例讨论,而是一种模拟式的教学实习,因而需要一定的教学投入并建立专用的教学设施,才能适应案例教学的需要。然而,现行的管理案例教学中,除少数高校的案例教学设施比较先进以外,大多数高校至今仍缺乏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室、缺乏足够的信息资料、缺乏多媒体教学工具和高质量的课件等。不仅教学经费投入少,而且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利于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不可能达到案例教学的质量和要求。

二、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

管理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素质,能有效、高效地进行管理活动的管理人才。因此,其教学模式重在实际操作能力,与一般的理论教育是有区别的。

管理学最重要的教学模式是案例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模式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最初用于工商管理,现已扩展到管理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管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它借助管理实践中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给予恰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习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其相互交流与沟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真正接近甚至融入真实的管理世界。大量的实践已证明,案例教学对于确保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跨越案例教学模式阻碍的对策建议

1、采取多种途径,发展师资力量。案例教学是一种技巧性、难度性较高的教学方法。教师既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要具备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的能力,要能引导学生对案例的理论提升,能使其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获得更透彻的理解。教师应加强培训,尽快更新观念,并掌握从事案例教学所必需的各种专门技能与技巧。为此,学校应有计划地选派任课教师接受系统的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与学习;亲自参与企业管理活动,熟悉企业经营环境,了解企业运作程序,在管理的实践中收集典型案例以丰富管理案例教学内容,提高案例教学质量;组织教师开展“产、学、研”活动,使教师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达到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双向沟通、优势互补,以丰富教学经验。

2、引导学生改变学习习惯,更新学习观念。为了改变学生总是习惯于教师单方面在台上讲,学生被动地听,希望教师能够为每个案例提供一个唯一的绝对准确的答案,对管理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无法理解的现象。因此,在管理学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就必须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改变他们老套的学习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在教学前,必须进行积极准备。学生应大量储备案例分析所需的理论知识,认真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境中寻找问题,再从不同角度,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案例教学当中,学生应以案例中“扮演者的角色”去观察与思考案例中的问题,锻炼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能够通过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再次,要求学生认真总结,提出解决方案。学生必须总结自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书面解决方案。最后,把案例教学中的学生表现情况纳入最终成绩,并占较大的比重。

3、重视案例的选择。一是教学案例的内容应尽可能涉及所授的理论知识,达到管理学的课程目标;二是确保所选案例应该是真实的,是管理实践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是现实工作中常见的、复杂的问题,这样的案例才有研讨价值。否则,就会降低学生参与案例的积极性,也不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三是问题的难度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小、中、大型案例循序渐进,尽量使难度呈梯度增加,使学生由简入手,在逐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四是多选择贴近生活和我国企业实际的案例,尤其是那些身边的案例,如本单位、本地企业,越是学生熟悉的案例越具有感染力,这样既可以使案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投入程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4、合理分配案例教学的课堂时间。原则上,确定并掌握合理的时间比例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考虑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差异。案例教学模式的发展是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的。首先,它的发展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的出现是对教育领域形式主义学习方法的反叛。其次,案例模式在管理教学培训上的应用,主要基于这样的一种逻辑:管理的成果靠正确的决策,正确的决策靠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靠正确的生产,所以学习应以实践为基础。正是基于这种以实践、经验的方式和对待社会生活的态度,案例教学模式在西方的管理学中被广泛地使用,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案例模式的使用往往是有限的,体现在效果上也是有差异的。二是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案例教学并不能替代其他的教学方式。管理学教学中,讲授、演讲、实践教学等都可以综合安排使用,尤其对于刚从中学升入大学的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而言,还有一个转换思维方式的适应过程,因而采用案例教学计划数的50%左右,高年级学生可适当提高比例,研究生的案例教学比例可以达到90%以上,甚至完全的案例教学。

5、配备好必要的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视,而又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的安排。

教学场地条件主要是指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室条件方面。对于大型案例讨论,如果具备一些单独、小间的案例研讨室,案例研讨的效果会更好些。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一间大的教室也足够进行分组案例研讨;不过,需要给每个小组配备必要的课桌椅,等等。另外,每个小组或者课堂的课桌椅的排列也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秧田”式讲课桌椅排列适合于开办讲座,沟通方式主要是单向的,讲台上的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难以充分地参与。而案例的讨论主要是进行双向交流,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这种传统的讲课桌椅排列方式是不利于案例教学的。案例教学场地的常用排列类型有“圆桌形”、“方形”、“矩形”、“六边形”,等等。这些排列类型能够保证所有参与者都是平等的,都有机会参与研讨活动,并且彼此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并能让教师清楚地看到和听到学生的反应。

必要的设施条件包括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到的讲台、板书、软板、投影、麦克风、幻灯机、活动挂布等各种辅助设施。与教学场地设施条件有关的一个问题就是案例教学班级和研讨小组的规模问题。什么样的班级规模和案例研讨小组规模较为适宜呢?不同的老师可能对“理想”的案例教学班级规模有不同的判断。根据我们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实际,班级人数尽可能控制在40人以内。案例研讨小组的规模则定在4~8个之间比较合适。这个规模可以让小组成员之间充分地交换意见,有利于对需要共同努力以提出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案进行充分地讨论交流。

参考文献:

篇10

论文提要:案例教学模式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管理学中普遍推崇和倡导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受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还存在一些阻碍与问题,使其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本文针对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论文关键词:案例教学;管理学;阻碍;对策

一、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

管理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素质,能有效、高效地进行管理活动的管理人才。因此,其教学模式重在实际操作能力,与一般的理论教育是有区别的。

管理学最重要的教学模式是案例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模式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最初用于工商管理,现已扩展到管理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管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它借助管理实践中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给予恰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习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其相互交流与沟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真正接近甚至融入真实的管理世界。大量的实践已证明,案例教学对于确保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的主要阻碍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本科生管理课程教学中已普遍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并收到较好的效果。但由于我国管理学起步较晚,管理案例教学相对落后,因此我们在案例教学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阻碍与问题,有待于理论研究和在实践中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的实践和教学能力不足。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大多数教师是“校门”到“校门”,没有实践经验,教师又不能长期深入企业,各商学院又缺乏对教师实践方面的培训,因而无法有效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判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在此情况下实施案例教学,只不过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某些案例作为教学的补充和说明,案例启发角度比较单一,案例点评不够深入、全面,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2、学生的知识面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案例教学是具有较高难度的教学模式,在对教师要求较高的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案例教学要取得较好的效果,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广泛的背景和较丰富的社会阅历,从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开拓思路。但管理学课程的开设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此阶段的大学生仅仅掌握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管理学知识尚未涉及,社会阅历较少。此外,对于长期接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影响很深的大学生来说,尽管对案例教学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对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束手无策、答非所问,不能利用所学的管理理论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学生参与较少,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3、选择管理案例质量不高。目前,管理教学案例主要来自于一些著名大企业发展的得失成败中提炼出来的经典案例,经典案例往往篇幅过长、背景过于复杂、问题的难度过大,而教学对象是没有工作经历和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因其知识储备不足可能会无从下手,丧失参与的兴趣,因而难以达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另外,管理案例有的来自新闻报道、报纸、杂志改写的实例。此种案例内容较新,学生感兴趣。但这些新闻、报道的材料,由于缺少加工,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且带有偶然性,很难用正常的理论分析出来。

4、案例教学时间比例把握不好。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类课程中,大多数课程都采用案例教学方式,而且案例教学课时数所占计划课时数的比例较高,有的课程高达90%以上。而在我国的管理学教学中,由于把握不好运用案例教学的时间比例,总感觉理论讲授的时间不够;同时,案例教学也未能深入开展,以致运用案例教学时好似蜻蜓点水,针对案例往往只能一带而过。

5、基础设施薄弱。管理学案例教学不等同于课堂上的案例讨论,而是一种模拟式的教学实习,因而需要一定的教学投入并建立专用的教学设施,才能适应案例教学的需要。然而,现行的管理案例教学中,除少数高校的案例教学设施比较先进以外,大多数高校至今仍缺乏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室、缺乏足够的信息资料、缺乏多媒体教学工具和高质量的课件等。不仅教学经费投入少,而且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利于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不可能达到案例教学的质量和要求。

三、跨越案例教学模式阻碍的对策建议

1、采取多种途径,发展师资力量。案例教学是一种技巧性、难度性较高的教学方法。教师既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要具备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的能力,要能引导学生对案例的理论提升,能使其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获得更透彻的理解。教师应加强培训,尽快更新观念,并掌握从事案例教学所必需的各种专门技能与技巧。为此,学校应有计划地选派任课教师接受系统的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与学习;亲自参与企业管理活动,熟悉企业经营环境,了解企业运作程序,在管理的实践中收集典型案例以丰富管理案例教学内容,提高案例教学质量;组织教师开展“产、学、研”活动,使教师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达到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双向沟通、优势互补,以丰富教学经验。

2、引导学生改变学习习惯,更新学习观念。为了改变学生总是习惯于教师单方面在台上讲,学生被动地听,希望教师能够为每个案例提供一个唯一的绝对准确的答案,对管理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无法理解的现象。因此,在管理学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就必须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改变他们老套的学习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在教学前,必须进行积极准备。学生应大量储备案例分析所需的理论知识,认真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境中寻找问题,再从不同角度,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案例教学当中,学生应以案例中“扮演者的角色”去观察与思考案例中的问题,锻炼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能够通过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再次,要求学生认真总结,提出解决方案。学生必须总结自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书面解决方案。最后,把案例教学中的学生表现情况纳入最终成绩,并占较大的比重。

3、重视案例的选择。一是教学案例的内容应尽可能涉及所授的理论知识,达到管理学的课程目标;二是确保所选案例应该是真实的,是管理实践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是现实工作中常见的、复杂的问题,这样的案例才有研讨价值。否则,就会降低学生参与案例的积极性,也不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三是问题的难度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小、中、大型案例循序渐进,尽量使难度呈梯度增加,使学生由简入手,在逐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四是多选择贴近生活和我国企业实际的案例,尤其是那些身边的案例,如本单位、本地企业,越是学生熟悉的案例越具有感染力,这样既可以使案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投入程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4、合理分配案例教学的课堂时间。原则上,确定并掌握合理的时间比例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考虑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差异。案例教学模式的发展是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的。首先,它的发展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的出现是对教育领域形式主义学习方法的反叛。其次,案例模式在管理教学培训上的应用,主要基于这样的一种逻辑:管理的成果靠正确的决策,正确的决策靠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靠正确的生产,所以学习应以实践为基础。正是基于这种以实践、经验的方式和对待社会生活的态度,案例教学模式在西方的管理学中被广泛地使用,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案例模式的使用往往是有限的,体现在效果上也是有差异的。二是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案例教学并不能替代其他的教学方式。管理学教学中,讲授、演讲、实践教学等都可以综合安排使用,尤其对于刚从中学升入大学的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而言,还有一个转换思维方式的适应过程,因而采用案例教学计划数的50%左右,高年级学生可适当提高比例,研究生的案例教学比例可以达到90%以上,甚至完全的案例教学。

5、配备好必要的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视,而又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的安排。

教学场地条件主要是指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室条件方面。对于大型案例讨论,如果具备一些单独、小间的案例研讨室,案例研讨的效果会更好些。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一间大的教室也足够进行分组案例研讨;不过,需要给每个小组配备必要的课桌椅,等等。另外,每个小组或者课堂的课桌椅的排列也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秧田”式讲课桌椅排列适合于开办讲座,沟通方式主要是单向的,讲台上的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难以充分地参与。而案例的讨论主要是进行双向交流,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这种传统的讲课桌椅排列方式是不利于案例教学的。案例教学场地的常用排列类型有“圆桌形”、“方形”、“矩形”、“六边形”,等等。这些排列类型能够保证所有参与者都是平等的,都有机会参与研讨活动,并且彼此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并能让教师清楚地看到和听到学生的反应。

必要的设施条件包括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到的讲台、板书、软板、投影、麦克风、幻灯机、活动挂布等各种辅助设施。与教学场地设施条件有关的一个问题就是案例教学班级和研讨小组的规模问题。什么样的班级规模和案例研讨小组规模较为适宜呢?不同的老师可能对“理想”的案例教学班级规模有不同的判断。根据我们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实际,班级人数尽可能控制在40人以内。案例研讨小组的规模则定在4~8个之间比较合适。这个规模可以让小组成员之间充分地交换意见,有利于对需要共同努力以提出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案进行充分地讨论交流。

参考文献:

[1]欧阳桃花.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J].南开管理评论,2004,(2).

[2]马新建.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与学习指南[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3]叶祥凤.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八种误区[J].经济管理教育教学研究,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