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规划设计规范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校规划设计规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学校规划设计规范

篇1

【关键词】生均用地指标;中小学;大连

1、研究背景

近年来大连城市新区开发与旧区改造速度加快,居住用地总量呈持续增长趋势。为适应居住空间结构的调整,优先预留中小学用地,大连市教育局与规划局联合编制了《大连市市内四区中小学校布局规划》。生均用地指标作为预测中小学校用地规模的主要依据,对中小学校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发现现行不同标准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以大连市为例探究如何选择适合城市发展的学校生均用地指标。

2、现有标准分析

2.1国家相关标准

2.1.1《中等师范学校及城市一般中、小学校舍规划面积定额》(试行)

1982年颁布,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与当今社会差距甚远,已经不再适合指导当前学校建设。

2.1.2《城市(镇)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修改稿)

1996年由国家教委编制,为小学初中12、18、24和30班标准规模的学校分别制定了人均用地指标,更加具体地指导了中小学校的建设。

2.1.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由建设部颁布,该规范着重于从总体上控制配建项目和面积指标,只控制了学校的总用地面积。下文中为了方便比较,会将其学校规模对应的总用地按小学45人/班,初中50人/班的标准班额进行换算,得出人均用地指标。

2.2地方相关标准

2.2.1《大连市普通中小学校办学设施标准》(试行)

2003年由市教育局制定,中小学的生均用地标准均略低于《城市(镇)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修改稿)中相应指标。

2.2.2南宁市中小学建设标准

将中小学的人均建设指标分解成两部分,市中心和城市一般地区分别对应不同的标准。其中市中心指标略低于《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指标;城市一般地区指标高于居住区规范但低于《城市(镇)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此标准体现了很好的弹性,既引导了城市一般地区学校建设用地的集约化,又保证了位于城市中心区新建改建学校的用地不致过于拥挤。

2.2.3南京市中小学建设标准

分三个等级,新建实验小学、示范小学、示范初中不宜低于一级标准;新区新建一般中小学校不宜低于二级标准;旧城区新建一般中小学校及中小学校扩容、改造时不宜低于三级标准。

3、大连市初中小学校建设指标选取

3.1相关标准比较

由比较得出,现行标准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对现有标准学校规模控制不全面

《城市(镇)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中确定了4种标准的小学和初中学校规模,在居住区规范中缺少30班小学和12班初中的用地控制标准,其他城市标准时都按照4种标准班型制定,而对于大连自身,某些地区已出现建设30班小学的需要。

2、相同学校规模不同标准之间差异较大

由于标准的制定时期不同,地区发展情况不同,相同的学校规模,不同的标准之间人均用地指标差异较大,最大可达到14.7平方米/人。

3.2 市内四区用地发展情况

大连市市内四区包括中山、西岗、沙河口和甘井子区。中山、西岗两个老城区经过多年的城市开发建设,已趋于饱和,用地集约程度较高,沙河口、甘井子区有一定的土地储备,是未来大连城市开发的主要集中地。

3.3现有学校建设状况

大连市内四区目前小学生均用地为12.9平方米;初中为14.94平方米。小学平均规模约为18班/校;初中平均规模为24班/校,以此为依据将各行政区现状生均用地指标与国家现有标准比较,结论为

小学:中山、西岗区指标略低于建设部标准;沙河口、甘井子区介于两种标准之间;

初中:中山、西岗区指标略低于建设部标准;沙河口区介于两种标准间,甘井子区学校建设超出教育部标准。

3.4 弹性指标的提出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发现完全按国家现行的任何单一标准来规范大连市中小学校的建设都不可行。按照居住区标准建设,学校生均用地偏低;按大连地区标准,对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地区的学校改造和建设来说不现实的。因此借鉴其他城市经验,根据大连市各区实际情况,制定弹性标准。

3.5 弹性指标选取

综上所述,由于大连市内四区的开发强度和开发时间都存在差异,各区中小学生均用地指标差距较大。本次规划针对各区差异,针对小学、初中12、18、24、30班四种标准班型制定出合理的指标区间。规划确定生均用地指标下限执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生均用地指标上限执行《大连市中小学校建设标准》(试行)。

其中30班小学与12班初中生均用地下限,由于居住区规范中未明确规定,在满足200米跑道运动场地建设要求基础上,总用地面积分别按9000与10000平方米计算,得到30班小学生均用地下限为6.67平方米/人,体现了规模办学使用地更加集约的优势,12班初中生均用地下限为16.67平方米/人。

各区指标可在范围内浮动,比如沙河口和甘井子等新区由于开发建设时间相对较短,发展面积大,可以取指标上限;用地紧张的中心区可取下限,比如中山和西岗两区由于开发时间较长,拓展空间有限,可取指标下限。此标准可全面指导大连市新建及改建普通中小学校建设。

4、结语

是否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是检验指标是否科学的重要标准,以上弹性指标的提出,为不同区域学校建设提供了灵活可控的区间,经过多年实践证明,大连市中小学校生均用地弹性指标有效指导了不同行政区新建改建中小学校建设,收到良好效果,可为其他城市相关规划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温田勇 廉永哲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调整下的中小学布局规划研究 辽宁城市规划 2006.(3): 41-43.

[2]刘剑锋.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新城基础教育设施配套标准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07,(2): 14-22.

[3]岳晓琴 黄明华 县城中小学教育设施规划指标探讨——以陕西洛川为例 规划师 2012.(1):76-81.

[4]万 昆.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规划实施制度探讨.规划师,2011,(2):88-92.

作者简介:

篇2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成效

目前,城区共有大中小学、幼儿园44所,其中:大学1所、高中学校2所、初级中学5所、纯小学5所、中职学校5所、幼儿园25所;现有在校学生(含幼儿)36487人,其中:大学8450人、高中3620人、初中5095人、小学7820人、中职5848人、幼儿5654人。城区学校占地总面积约14.2万平方米(不含民办学校),教室373间。近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城区教育工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城区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针对城区人口增长趋势和群众需求,通过学校内挖潜力和发展民办教育等途径,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扩建一中、火花三小等优质学校,较大地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新建的陈寿中学、伟才幼儿园,今年秋将招生开学。同时,支持七彩阳光幼儿园、中专等民办学校高标准发展,教育教学深受社会好评。二是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改造升级了部分学校的图书室、实验室、舞蹈室、音乐室、多媒体教室等功能设施。三是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通过实施教育办公网络化、教育管理信息化等方式,实现了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校园网、计算机网络教室形成了交互式网络教育环境,教师普遍开展电子备课、网上视频研讨交流,信息技术教学课程全面展开。

(二)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一是推进校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2009年,在全省范围内公开选拔一中校长一名。二是出台《区“名校长工程”暨“名师工程”实施方案》,截至目前,已评选出名校长8名,学科带头人25名,骨干教师70名和教坛新秀56名。三是实施中小学教师“进城必考”的公开考聘制度。先后公开考聘城区教师68人,引进优秀人才和选取免费师范生36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区学校专任教师紧缺和学科不配套的压力。

(三)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城区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根本的办学思想,注重细节,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积极稳妥地推进新课改,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特别是一中今年高考文化上线人数276人,一本上线人数18人,本科上线率43%,与去年相比有较大提升。学校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和优势,选择培育一些特色项目,带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如一中的毽球队,中专的散打队曾多次代表省市参加全国全省比赛并获得团体、个人冠军、亚军等好成绩;行知小学的行知文化教育、光彩实验小学的校园礼仪教育、火花三小的锣鼓表演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二、存在的问题

(一)学前教育布点相对偏少。目前,城区公办幼儿园只有幼儿园1所,按标准仅容300名幼儿,民办幼儿园只有七彩阳光幼稚园一所成建制。虽然已启动了一、二、三幼儿园建设,但三所幼儿园只能容纳幼儿1500多人,仍然还有很多的幼儿需要到其他租借房屋办学的幼儿点入学,其师资、安全、教学都令人担忧。

(二)教育资源不足。一是大班额问题非常严重。目前,城区幼儿平均班额67人,小学平均班额73人,高年级人数高达96人,初中平均班额67人,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小学每班45人、初中每班50人、幼儿最大班额35人的标准。二是师资力量不足。伴随着义务教育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课改的全面实施,中小学语、数、外、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学科专任教师严重不足,结构性缺乏尤为突出,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三是教学配套设施滞后。如多功能教室、图书室、实验室等功能教室严重缺乏,教学器材、资料也十分匮乏,教学设施设备及实验装备匮乏直接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素质教育十分不利。

(三)规划实施过程中刚性不够。我区对城区学校布点及建设进行了针对性的统筹规划,但是在规划实施中,存在着随意更改学校规划点的现象。

(四)教育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实施绩效工资后,城区学校和乡村学校的教师在工作强度与工作报酬上存在严重的不对等。比如乡村教师任课班二、三十名学生的教学量与城区教师任课班八、九十名学生的教学量,在工作报酬上没有区分。城区部分教师对此有怨气,有情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三、对策及建议

(一)着力抓好校点规划布局。学校网点布局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区政府在制定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时,要按照《义务教育法》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要求,优先考虑教育发展需求,把教育用地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的原则,合理规划调整城区中小学校布局。要立足长远,不因地块的商业价值而随意更改学校规划,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着力加大城区教育投入。建议区政府要根据我区财力状况,逐步增加教育经费预算,优先保障教育支出。要结合我区国贫实际,认真编制、精心谋划、积极争取国省投资的教育项目,以项目实施助推城区教育快速发展;要积极探索建立教育事业开发式投融资机制,制定优惠奖励政策,广开门路,吸引更多民间资金参与教育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