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的步骤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6: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设计的步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Solidworks 课程设计 工程图
1.概述
课程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的锻炼,学生可以综合运用专业课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机械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并为以后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在教学计划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1]。
根据学校机械专业的培养方案,可将专业课课程设计分为机械类课程设计和电类课程设计,机械类包括: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夹具设计课程设计等;电类的包括:PLC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控制工程基础课程设计等。然而,对于机械类课程设计来讲,主要是对机构的原理设计、结构设计和工艺卡片设计等。然而不管是哪一个机械类的课程设计,都离不开三维模型的建立。本文主要针对机械类课程设计中的三维软件的应用做探讨和研究。
2.目前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几个机械类课程设计都还是在采用传统手工绘图或者二维CAD绘图的方式进行设计[2],老师在前期讲解的时候,也是用一些已经做好的设计的动画和基本原理讲解的方式给学生讲解。具体问题如下:
(1)《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基本都是采用手工原理图的形式进行设计,学生从手册或课本中了解每种机构的工作原理,然后根据老师布置的课题要求进行原理设计,通过手工绘图方式,绘出机构原理图。
(2)对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来讲,我们的题目还是使用传统课题,设计一级或者二级减速器。设计步骤基本跟传统设计步骤一样,学生先观察实际减速器模型的结构,然后进行拆装,详细了解减速器的结构。在了解了减速器结构后,学生再一步步进行轴的设计、齿轮设计、轴肩、箱体等零件的设计。这种设计步骤看似非常合理,但是学生是观察成品减速器,很难理解每个零件在整个产品中的作用。如果能将减速器是如何设计出来的,让学生直接参与设计过程中,学生就会更有兴趣,理解更容易。
(3)《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已知产品的结构,然后进行设计,然而《夹具设计课程设计》只知道功能和设计要求,需要学生将所学《夹具设计》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设计一套完整的夹具。传统设计步骤是学生通过实习,参观实际的夹具结构,然后老师给出跟参观相似的课题,学生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主要采用手工或者二维CAD软件进行结构设计。
以上几种设计都采用二维设计,学生直观上不便于掌握和理解。而且二维设计的后期修改工作非常繁琐。
3.三维软件Solidworks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1)三维造型技术的优点
三维设计是新一代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设计平台的基础。它是建立在平面和二维设计的基础上,让设计目标更立体化、更形象化的一种新兴设计方法。三维CAD系统有较好的造型工具,能应用“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等设计方法,实现装配等复杂设计的难度远比用二维图形系统增加得快。
(2)三维软件Solidworks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为了适应现代工业4.0人才培养需要,学生应该首先能使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产品设计,然后具备能出一套标准的符合机械设计规范的工程图的能力。学生需要掌握至少一款三维软件的使用,并能熟练使用三维软件进行产品设计和出工程图。然而,将三维软件应用于课程设计中,一方面使学生充分理解所做课题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学生的三维设计过程是对软件使用的锻炼。
2014年在修订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培养方案中,考虑到三维软件在机械专业课中的重要地位,将三维软件课程设置在第三学期,也就是在所有课程设计开设之前就已经开设了三维软件课程。
下面以Solidworks软件在《夹具设计课程设计》中的使用为例,在基本确定定位元件和夹紧机构以后,结构设计步骤如下:
(1)夹具的三维结构设计
夹具由定位元件、夹紧机构和夹具体等一些辅助元件组成。Solidworks在装配体设计中有一种自上而下的设计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在设计过程中,一边设计一边建模。只需要画好第一个基础零件,其他零件可以根据需要直接在装配体中建模,可以非常方便地确定设计的零件的位置和大小。本实例就是采用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装配体的设计。现将拨叉零件钻孔专用夹具体三维结构设计出来,然后设计心轴并将被加工零件拨叉装配进来,依此方法,将需要的零件都一一设计出来,最后成为一个完整的夹具。
老师在讲解完理论知识以后,再以一个实例为例,一边设计一边绘图,这样学生对整个设计步骤就非常清楚,也容易理解。
(2)由三维结构图出工程图
对于机械专业学生来讲,出一套标准的工程图是最基本的要求。很多学生做设计时更重视方案设计,不重视出图。而且课程设计老师进行课程设计指导时,主要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指导。然而,课程设计一方面是对专业课知识的综合运用,设计正确的方案,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出图能力的加强和锻炼。
三维Solidworks软件具备零件和装配体出工程图的功能,学生可以利用Solidworks软件进行三维结构设计,在结构设计方案最终确定以后,先用Solidworks软件输出工程图,再到CAD中进行修改。
4.总结和展望
课程设计是使学生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学生通过课程设计,了解实际产品的设计过程,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可桢,程光蕴,李仲生.机械设计基础(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篇2
关键词:单片机课程设计;软件仿真;硬件电路联调
在开发单片机嵌入式系统时,使用最多的软件就是Keilc51软件,此软件是由Keil公司研发出来的,软件以uVision2为开发平台,具有的功能包括项目管理、编码、程序生成器等。Keilc51的优点在于:其界面的友好性较高、操作便捷,支持对汇编语言、C语言及混合语言的编程、编译和调试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缩短设计周期,在对程序进行修改时也是很方便的。与此同时,Keilc51还能够加载Proteus软件的VSM仿真器,加载之后就可以和Proteus软件进行联机调试。
一、课程设计流程
1.编写相关指导文件
在对课程设计着手之前,需要对课程设计的流程进行文档编写,为扎实掌握单片机技术打下基础。相关指导文件包括:单片机项目开发的相关教程和例程材料,Keilc51和Proteus软件的教程和例程材料,单片机课程设计完成程度的标准,课程设计大纲等。
2.选择题目
在制作课程计划时,需要根据每个章节内容的不同和课程进展程度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考量,通过对学生掌握情况的判断再对课程设计进行拟题。课程设计的题目包括针对各章内容的,也包括针对综合应用的:关于MSC-51与A/D转换方面的课程设计题目,关于MCS-51串口方面的课程设计题目,关于定时器与中断方面的课程设计题目,关于I/O接口方面的课程设计题目,关于MCS-51的综合使用方面的题目等。除此之外,还要列出详细的元件表,供学生选择和参考,并对课程设计题目的实现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
3.使用仿真软件和实现电路功能
在课程设计实现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根据学生所选题目对学生如何在软件和硬件等方面进行设计给予指导,以完成设计的初步内容。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绘制程序流程图,可以使用Visio或Word进行绘制。学生在绘制程序流程图时,不但要依据所选题目的设计要求,还要结合教师的指导内容进行绘制,为接下来的程序设计做铺垫。
(2)设计硬件电路,可以使用Proteus软件进行设计。在这一步骤中,首先要对Proteus软件进行学习,在掌握基本应用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再依据设计要求设计电路。在学习Proteus软件的基础上,由教师组织学生先进行软件的实际操作学习,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有:建立工程文件、选取和使用元件、连接电路和进行调试运行等。
(3)编写程序和编译调试,根据上一步骤得到的硬件电路使用汇编语言编写源程序,再在Keilc51软件中进行编译和调试。教师要指导学生,让他们依据课程设计要求把编写好的汇编代码导入到Keilc51软件中,进行编译调试。
(4)联合调试,对Proteus软件和Keilc51软件进行联合调试。将在Proteus中画好的原理图在ISIS上打开,在Proteus软件里的DEBUG菜单中选择use remote debug monitor选项,并对联机仿真参数进行设置。将在第三步中编译好的Keilc51工程文件打开,并设置相关参数:在Keilc51的project菜单中点击进入option for target“工程名”,在DEBUG选项的右上方下拉菜单中选择Proteus VSM Monitor-51 Driver,并设置联机仿真参数。
4.面包机设计和电路功能的实现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先组织学生对集成芯片的用途和管脚功能进行学习,之后再在面包板上建电路,电路连接无误后,使用编程器将程序烧写到单片机的CPU上,最终使电路功能得以实现。
5.实行课程设计考核答辩制
教师采用答辩制的形式对学生的课程设计进行考核,在答辩中真正判断出学生对课程设计的体悟到底有多深。
二、成果总结
本课程设计将软件和硬件的使用集合了起来,完成了对单片机的开发设计,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结果,让学生对软件电路、硬件电路以及软硬件联调设计和面包板设计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1.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教学中,不仅要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还要单片机学习中各个章节的内容和实际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在本课程设计中,拟定了MSC-51与A/D转换、MCS-51串口、定时器与中断、I/O接口、MCS-51的综合使用等方面的数十个设计题目,并对课程设计提出了具体要求。
2.让学生告别“眼高手低”
仿真联调的结果虽然不能完全代表在实际情况中的结果,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实现了电路设计的功能在虚拟情景中的实现,为判断抉择提供依据。根据仿真联调的结果,我们可以在硬件操作中实际运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对仿真结果的正确性和准确程度进行校正。在学生进行实践之前,要让学生对集成芯片的芯片用途和管脚功能有所了解,之后在面包板上建电路,然后将程序通过编程器烧写到单片机的CPU上,这样就可以完成对电路功能的实现了。在课程设计的一系列环节中,学生既可以学习到各环节所需工具的相关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对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通过绘制流程图、画电路图和编程等,可以锻炼学生有步骤地实现目标的能力;通过要求学生对程序进行标注,可以有效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增强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先进和完善的软件能够使硬件的运行达到更好的效果。在单片机课程设计中引入软件,可以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单片机的设计流程的基础上,熟悉联调的技巧与方法。与一般的单片机仿真软件不同,在课程设计中所使用的仿真软件除了能仿真单片机CPU的实际情形,还能仿真单片机周边电力和未参加工作的电路情况。此仿真实验能够很好地将实验和工程衔接起来,仿真结果的无误将为电路的实际实现提供重要依据。同时这样的课程实训也是工程师的最基本实践内容,这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乔建华.李临生.Proteus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2(6):24-25.
[2]陈淑芳.基于51单片机的教学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3]吴慧芳,陆茵.“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引入Proteus软件的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5(9):123-124.
篇3
关键词 工程图学 课程设计 教学实践
1 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课程性质:“工程图学课程设计”是机械类专业的基础实践课程,是学生进行零部件测绘、装配图仪器绘制、计算机绘图的一次综合性训练。
教学目标:学生完成本课程的各个设计环节后,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进一步培养学生具有解决机械工程问题所需要的工程图学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工程图学的基本原理对具体机械模型进行图样表达的能力。(3)训练学生了解工程图学课程现状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趋势,能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初步具有创新的态度和意识。(4)培养学生具有能使用网络工具及信息技术工具,查询并分析解决工程图样中所需的相关研究资料的能力;(5)培养学生能使用CAD现代工程工具对具体零件进行绘制表达的能力。
2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本课程设计的任务是根据齿轮油泵装配体模型,运用常用的测绘工具,分组测绘出齿轮油泵装配体全部零件的尺寸并绘制零件草图,分析理解各个零件之间的装配关系、齿轮油泵的工作原理等。要求每组完成测绘零件(除标准件)的零件草图,每人完成1张仪器绘制的齿轮油泵装配图,每人完成1张二维CAD零件图(主动齿轮轴或从动齿轮轴),每人完成1份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如表1所示。
3 零件测绘及其零件草图的绘制步骤
零件测绘是根据已有零件画出零件图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绘制零件草图、测量出零件的尺寸和确定技术要求、然后绘制零件图。零件测绘工作在工程图学测绘室进行(测绘工具的使用见参考教材)。由于受时间和场所的限制,需要先徒手绘制零件草图,草图整理后,再根据草图画出零件图。主要步骤如下:
3.1 分析零件,确定表达方案
首先对该零件进行详细分析,了解被测零件名称、用途、零件的材料及制造方法等,用形体分析法分析零件结构,并了解零件上各部分结构的作用特点。
根据零件的形体特征、工作位置或加工位置确定主视图,再按零件的内外结构特点选用必要的其他视图,各视图的表达方法都应有一定的目的。视图表达方案要求:正确、完整、清晰和简练。
3.2 绘制零件草图
草图必须具有正规图所包含的内部内容。对视图要求:目测尺寸要准,视图正确,表达完整,尺寸齐全,图纸清晰,字体工整,图面整洁,技术标合理,有图框和标题栏等。
(1)画出各视图的中心线、定位线,注意视图间留出标注尺寸空间,并留出标题栏的位置。(2)根据确定的表达方案,详细画出零件的外部及内部的结构形状。(3)选择尺寸基准,画尺寸界线、尺寸线及箭头。经过仔细校核后,将全部轮廓线描深。(4)逐一测量尺寸,填写尺寸数字。对于标准结构,如螺纹、倒角、倒圆、退刀槽、中心孔等,测量后应查表取标准值。确定并填写各项技术要求,填写标题栏。
3.3 由零件草图绘制零件工作图
画零件工作图之前,应对零件草图进行复检,检查零件的表达是否完整,尺寸有无遗漏、重复,相关尺寸是否恰当、合理等,从而对草图进行修改、调整和补充,然后选择适当的比例和图幅,按草图所注尺寸完成零件工作图的绘制。
4 绘制装配图
(1)了解齿轮油泵的工作原理、装配关系,进行视图表达方案的确定。
(2)确定比例及图幅。
根据所确定的表达方案,选取合适比例,在可能情况下,尽量选取1:1的比例。按视图配置和尺寸安排各视图的位置,要注意留出编注零件序号、标注尺寸、绘制明细栏和注写技术要求的位置。
(3)画底稿。
从画图顺序区分有以下两种方法:P从部件的核心零件开始,“由内向外”,按装配关系逐层扩展画出各零件,最后画壳体、箱体等支撑、包容零件。Q先将起支撑、包容作用的壳体、箱体零件画出,再按装配关系逐层向内画出各零件,此种方法称为 “由外向内”。具体作图步骤如下:a.布置视图位置。确定各视图的装配干线和主体零件的安装基准面在图面上的位置,首先画出这些中心线和端面线。b.画主要零件泵体的轮廓线,二个视图要联系起来画。注意不要急于将该零件的内部轮廓全部画出,而只需确定装入其内部的零件的安装基准线,因为被安装在内部的零件遮盖的那部分是不必画出的,如主视图的齿轮组遮盖了泵体内型腔交线和出油口。c.根据齿轮轴和泵体的相对位置,画出齿轮轴、传动齿轮轴的视图。d.画出其他零件。
(4)编序号、填写明细栏等,检查加深图线。
完成各视图的底稿后,仔细校核检查有无错漏,擦除废线;画剖面线、标注尺寸和编绘零件序号,清洁图面后再加深图线,编写技术要求和填写明细栏、标题栏,完成装配图的全部内容。
5 计算机绘制零件图
一般运用AutoCAD软件绘制工程图的步骤如下:(1)开机进入AutoCAD,从文件(F)/新建(N)下拉菜单给图形文件起个名;(2)设置绘图环境,如绘图界限、尺寸精度等;(3)设置图层、线型、线宽、颜色等;(4)使用绘图命令或精确定位点的方法在屏幕上绘图;(5)使用编辑命令修改图形;(6)图形填充及标注尺寸,填写文本;(7)完成整个图形后,从文件(F)/保存(S)选项进行存盘,然后退出AutoCAD。
6 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及答辩
课程设计说明书大致包含以下内容:(1)目录;(2)设计任务书;(3)分组测绘说明(包括分组分工情况、测绘步骤、零件草图绘制等);(4)装配图主要绘制步骤说明;(5)计算机绘制零件图主要步骤;(6)设计小结;(7)参考资料。
答辩是课程设计的最后环节。答辩前,应将装订好的设计说明书、叠好的图纸一起装入袋内,准备进行答辩。要求设计者系统回顾和复习课程设计过程的相关知识内容。通过准备达到进一步把问题弄懂、弄通,扩大设计中获得的收获,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7 教学实践效果
通过“工程图学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学生零部件测绘、装配图仪器绘制、计算机绘图的能力明显增强,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而且全面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文档撰写能力和思辨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宋鸣,吴卓,魏兴春,郑敏.项目式教学在工程图学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4(1).
篇4
随着高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课程越来越重视课程设计。以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课程设计中的“设计”二字,需要以课程实施的对象“学生”为前期准备。高职学生在认知上的特点是学生的思维呈现从一到多的发散式状态,即对待问题的解决从“是什么”转变为“可能是什么”,学生能假设一种或多种不同的情境并加以理解与思考,不一定需要亲身经历。对于具体的工作任务,学生能通过假想的思维想到不同的解决方法。课程设计包括基本的价值选择、技术上的安排和课程要素的实施[1]。在职业教育中,通常将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对培养未来的劳动者有着“关键作用”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关键能力需要通过课程设计来实施与完成[2]。
1《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课程设计背景
《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课程面向电子制造业、电子服务业、电子开发业等行业领域,其对应的产业链和主要岗位分析如图1所示。在高职教育中,《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课程面向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子工艺与管理等电子信息类专业,其对应的岗位有工艺工程师、产线作业员、材料工程师等。课程的作用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基础职业技能和能力,即,①电子产品制作工艺的相关知识;②常用元器件识别与检测、常用工具、装配准备工艺、焊接技术与工艺、印制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整机设计与装配工艺、调试工艺等;③基本职业道德和素质。
2《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课程设计
2.1《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课程开发步骤
《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课程内容与实施与电子信息类产业发展联系紧密,因此,课程开发主要围绕新技术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和实际的岗位需求来进行,分为以下五个步骤。①深入电子信息类企业调研,收集相关的信息;②分析本课程面对的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③提取与《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相关的培养目标信息;④设置本课程相关的工作任务;⑤依据工作任务,分析知识点,设计学习任务单元。
2.2《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实践性分析
在《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中,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实践性,如图2所示。
2.3《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课程的职业性分析
本课程内容以职业标准和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的需要为依据,课程内容的选取和设计参照企业调研中收集到的实际职业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等基本信息,并且综合考量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中与本课程相关的要求。
3《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内容分析
3.1《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内容选择
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遵守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的原则,结合电子产品制作实际岗位的需求,选取了以下的学习内容,如表1所示。
3.2《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课程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整合课程内容,达到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然后,根据学生能力形成的特点和职业岗位要求,优化课程内容。最后,结合校内外实训室优化课程内容,如表2所示。
4结语
篇5
1.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重点与要求
本课程的重点是电路设计,内容侧重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设计制作较为复杂的功能电路或小型电子系统。一般给出实验任务和设计要求,通过电路方案设计、电路设计、电路安装调试和指标测试、撰写实验报告等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电路设计水平和实验技能。在实践中着重培养学生系统设计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一般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等,独立完成方案设计、元器件选择、电路设计、仿真分析、电路的安装调试及指标测试,并独立写出严谨的、文理通顺的实验报告。
具体地说,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建立电子系统的概念,综合运用电子技术课程中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完成一个电子系统的设计;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电子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进一步熟悉常用电子器件的类型和特性,掌握合理选用器件的原则;掌握查阅有关资料和使用器件手册的基本方法;掌握用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设计与仿真电路系统的基本方法;进一步熟悉电子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学会撰写课程设计总结报告;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课题,达到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训练,要求本课程设计涵盖模拟电路知识和数字电路知识,因此课程设计的选题要求包含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教学环节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2.1课堂讲授。
课程设计开始前,需要确定指导老师。由指导老师通过两学时的教学,明确课程设计的要求,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安排、成绩评定方法等。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指导老师介绍课题的基本情况与要求,要求学生从多个课题中选择一个。
2.2设计与调试环节。
2.2.1前期准备、方案及电路设计。
前期准备包括选择题目、查找资料、确定方案、电路设计、电路仿真等。在确定方案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根据技术指标,进行方案分析、论证和计算,独立完成设计。设计工作内容如下:题目分析、系统结构设计、具体电路设计。学生根据所选课题的任务、要求和条件进行总体方案的设计,通过论证与选择,确定总体方案。此后是对方案中单元电路进行选择和设计计算,称为预设计阶段,包括元器件的选用和电路参数的计算。最后画出总体电路图(原理图和布线图),此阶段约占课程设计总学时的30%。
2.2.2在实验室进行电路安装、调试,指标测试等。
在安装与调试这个阶段,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安装和调试,达到任务书的各项技术指标。预设计经指导教师审查通过后,学生即可购买所需元器件等材料,并在实验箱上或试验板上组装电路。运用测试仪表调试电路、排除电路故障、调整元器件、修改电路(并制作相应电路板),使之达到设计指标要求。此阶段往往是课程设计的重点与难点,所需时间约占总学时的50%。
2.3撰写总结报告,总结交流与讨论。
撰写课程设计的总结报告是对学生写科学论文和科研总结报告能力的训练。学生写报告,不仅要对设计、组装、调试的内容进行全面总结,而且要把实践内容上升到理论高度。总结报告应包括以下方面:系统任务与分析、方案选择与可行性论证、单元电路的设计、参数计算及元器件选择、元件清单和参考资料目录。除此之外,还应对以下几部分进行说明:设计进程记录,设计方案说明、比较,实际电路图,功能与指标测试结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等等。总结报告具体内容如下:课题名称、内容摘要、设计内容及要求、比较和选择设计的系统方案、画出系统框图、单元电路设计、参数计算和器件选择。画出完整的电路图,并说明电路的工作原理。组装调试的内容,包括使用的主要仪器和仪表;调试电路的方法和技巧;测试的数据和波形并与计算结果比较分析;调试中出现的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总结设计电路的特点和方案的优缺点,指出课题的核心及实用价值,列出系统需要的元器件清单,列出参考文献,收获、体会,并对本次设计提出建议。
2.4成绩评定。
课程的实践性不仅体现实际操作能力,而且体现独立完成设计和分析的能力。因此,课程设计的考核分为以下部分:设计方案的正确性与合理性。设计成品:观察实验现象,是否达到技术要求。(安装工艺水平、调试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具有设计题目、技术指标、实现方案、测试数据、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收获体会等。课程设计答辩:考查学生实际掌握的能力和表达能力,设计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工作作风和科学精神及创新精神,等等。
3.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步骤
在“电子技术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通常只介绍单元电路的设计。然而,一个实用的电子电路通常是由若干个单元电路组成的。通常将规模较小、功能单一的电子电路称为单元电路。因此,一个电子系统的设计不仅包括单元电路的设计,还包括总体电路的系统设计(总体电路由哪些单元电路构成,以及单元电路之间如何连接,等等)。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各种通用和专用的模拟和数字集成电路大量涌现,电子系统的设计除了单元电路的设计外,还包括集成电路的合理选用。电子电路的系统设计越来越重要,不过从教学训练角度出发,课程设计仍应保留一定的单元电路内容。电子系统分为模拟型、数字型及两者兼而有之的混合型三种。虽然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设计的方法有所不同(尤其单元电路的设计),但总体电路的设计步骤是基本相同的。电子电路的一般设计方法与步骤包括:总体方案的设计与方案论证、单元电路的设计、单元电路间的连接方法、绘制总体电路草图、关键电路试验、EDA仿真、绘制正式的总体电路图等。
篇6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205;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本文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出发,结合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进行《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课程设计,构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符合学生与企业的需求。
关键词 :课程设置;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课程设计
0 课程设计
随着高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课程越来越重视课程设计。以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课程设计中的“设计”二字,需要以课程实施的对象“学生”为前期准备。高职学生在认知上的特点是学生的思维呈现从一到多的发散式状态,即对待问题的解决从“是什么”转变为“可能是什么”,学生能假设一种或多种不同的情境并加以理解与思考,不一定需要亲身经历。对于具体的工作任务,学生能通过假想的思维想到不同的解决方法。课程设计包括基本的价值选择、技术上的安排和课程要素的实施[1]。在职业教育中,通常将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对培养未来的劳动者有着“关键作用”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关键能力需要通过课程设计来实施与完成[2]。
1 《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课程设计背景
《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课程面向电子制造业、电子服务业、电子开发业等行业领域,其对应的产业链和主要岗位分析如图1 所示。
在高职教育中,《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课程面向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子工艺与管理等电子信息类专业,其对应的岗位有工艺工程师、产线作业员、材料工程师等。课程的作用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基础职业技能和能力,即,淤电子产品制作工艺的相关知识;于常用元器件识别与检测、常用工具、装配准备工艺、焊接技术与工艺、印制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整机设计与装配工艺、调试工艺等;盂基本职业道德和素质。
2 《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课程设计
2.1《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课程开发步骤
《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课程内容与实施与电子信息类产业发展联系紧密,因此,课程开发主要围绕新技术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和实际的岗位需求来进行,分为以下五个步骤。淤深入电子信息类企业调研,收集相关的信息;于分析本课程面对的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盂提取与《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相关的培养目标信息;榆设置本课程相关的工作任务;虞依据工作任务,分析知识点,设计学习任务单元。
2.2《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实践性分析
在《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中,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实践性,如图2 所示。
2.3《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课程的职业性分析
本课程内容以职业标准和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的需要为依据,课程内容的选取和设计参照企业调研中收集到的实际职业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等基本信息,并且综合考量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中与本课程相关的要求。
3 《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课程内容分析
3.1《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内容选择
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遵守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的原则,结合电子产品制作实际岗位的需求,选取了以下的学习内容,如表1 所示。
3.2 《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课程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整合课程内容,达到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然后,根据学生能力形成的特点和职业岗位要求,优化课程内容。最后,结合校内外实训室优化课程内容,如表2 所示。
4 结语
笔者根据学生和课程的特点,进行《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着眼于课程开发整合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符合高职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院
[1]汪霞.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11(179).
[2]邓泽民,陈庆合.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7(60).
篇7
(一)指标体系构建思想
随着研究型大学教育教学理念的确立和课程设计教学体系的建立,评价研究型大学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标准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所建立的评价教学质量的指标体系应充分体现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评价的特点。因此,根据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类本科生课程设计教学的实际,研究建立以研究型大学教育教学理念为引导,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并遵循以下指导思想:(1)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2)充分体现研究型大学课堂探究式的教学方法;(3)强调引入学科前沿,理论联系实际;(4)体现出对学生素质、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5)突出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和师生互动的情况;(6)设计的评价指标要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课程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
课程设计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着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总体教学水平。根据研究型大学培养目标的要求,专家组与授课教师经过多年的课程设计工作实践和探索,以及对国内外同类课程评价标准经验的分析比较,我们建立课程设计教学评价的一级评价指标4项(4个分系统),二级评价指标10项,(如表1所示)。在一级评价指标别突出了F3教学方法。在二级指标中,指标F11、F31是核心,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要求授课内容充实新颖,反映学科前沿,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强调师生互动,学生能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本科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课程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是衡量某一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的数值。权重确定的合理与否,关系到整个评价是否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因此,客观公正的指标权重是评价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研究应用陈守煜教授提出的非结构性决策模糊集分析单元系统理论确定各指标的权重[3]。
二、评价模型的选取及评价等级的确定
将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到实际教学质量测评之中,涉及评价模型的选取。本文采用2005年陈守煜教授创建的可变模糊集理论[3-4]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三、实施评价的步骤
对被测评教师所指导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每一个样本(一个课程设计)教师的每一项指标的得分,取为该教师的指导全体学生调查值的算术平均值,其中每一级别取均值计算。抽取一个样本教师调查获取相应的教学质量向量。根据抽样调查获取实际数据(数据表略)。评价步骤如下(详细计算过程略):第一,建立指标标准区间矩阵。按式(1)建立指标标准区间矩阵。各项指标的质量监控评估等级,按教学质量定性标准分为5级(本样本划分标准区间为5个级别),总分在90-10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合格,总分60分以下为不合格。第二,确定学评教5级指标标准值与实际值。第三,确定级别h的指标相对隶属度为1的Mih矩阵。第四,求实际指标值对5个级别的相对隶属度矩阵。第五,综合相对隶属度的确定。第六,求综合级别特征值所对应的综合隶属度。最后,课程设计教学环节总分是将求得的综合隶属度乘以100,则可以得出某教师指导该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属于哪一级别。
四、结语
篇8
“电子技术基础”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门主要课程,是理工科相关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也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设“电子电路课程设计”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电路设计能力、硬件制作能力和系统调试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利用科学的选题在较短的时间内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是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研究课题。[4-6]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电子电路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殊性,目前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电子电路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设计的选题没有考虑专业特点,实施的目的性不强,与专业的整体发展建设结合较差,达不到课程设计要求
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课程设计的选题大部分是沿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传统选题,如多级低频阻容耦合放大器、功率放大器、语音放大器、函数发生器、交直流放大器、数字电子钟、定时器、智力竞赛抢答器、简易数字电容测试仪等选题,这些题目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联系较少。这样既不能体现专业特点,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得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运用于实际,造成与实践的脱节。
2.课程设计内容不完善,所设计的内容不能充分体现课程设计的目标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课程应该是由许多关键环节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多个方面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但原有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其中的一些重要环节。这些问题表现在:只要求学生完成电路制作,对于任务分析、方案选择、分析计算要求较少,把课程设计简化成操作实训;不重视测试和数据分析,不能充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注重使用设计软件和选择流行器件,只使用过时的器件,甚至老旧的分立元件,制作的电路达不到任务要求。这些对于提高课程设计的效果都有不利的影响,导致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练习不够、电路设计能力偏低、综合调试能力不高。
3.评价方法和标准简单,随意性大
教学过程中没有严格的评价标准,课程成绩评定基本上流于形式,从而造成课程设计质量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电路设计能力和系统调试能力不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偏低,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在工程设计领域中发挥独当一面的作用,不能快速适应社会要求。
二、“电子电路课程设计”的改革思路和实践
几年来,在“电子电路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几点改革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构建课程设计选题库
“电子电路课程设计”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传统课程,有大量的课程设计选题,但这些选题中,大部分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和生物医学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有较大的区别。为此,学院组织教师从众多的课程设计选题中,选出若干与专业相关的训练内容,进行加工改造,并对每一个设计选题提出具体的训练要求和目标,构成课程设计选题库。题库中题目所涉及到的课程内容和设计内容的统计分析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选题占总选题的72%,这样就形成了有专业特色的电子电路课程设计内容和要求。
另外还结合专业的特色,对与医疗仪器密切相关的设计,如测量心电、脑电、心音、血氧饱和度、脉搏波等信号的电子系统的采集电路部分,要求学生做成完整的模块,作为以后系统课程设计的子模块。
2.以学生为主体,改革传统课程设计指导方式
改变过去教师全程指导,有问必答,甚至直接给出参考电路的指导方式。教师在给出选题和要求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在选题范围内选定设计题目。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提出方案,独立设计,最终完成设计并进行完整的调试和测试。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每周留出固定或灵活的课堂答疑时间,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直至课程设计结束。
3.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加深加宽课程设计的训练内容并提高要求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提出设计的目的和要求后,实验室只负责提供材料及仪器,其他工作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为了更多地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需要独立完成实践步骤确定、任务分析、方案选择、电路设计、元件选择、电路布线、印刷板设计及制造、元件测试、电路焊接、系统调试、测试方案设计、电路测试等训练步骤,并将这些步骤作为课程考核的训练点(见表2)。通过这种完整的训练过程,学生不仅能够初步掌握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流程,还能较好地锻炼自己的专业素养。
4.重视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鼓励学生掌握和使用工具软件和最新芯片
做到软件和硬件结合,学生除了完成电路设计以及硬件的焊接、安装、调试外,还需要至少掌握一种印刷电路板设计软件和一种电路仿真软件,有条件的学生还应掌握一种数字电路设计软件(如EDA软件)。学生既要熟练掌握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等分立元件的选择和使用外,还应尽量掌握和使用最新的集成芯片,以进一步训练工程设计能力。这样,电子电路课程设计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5.培养学生兴趣,将课程设计与创新课题训练相结合
鼓励教师将本科创新课题、教师科研课题等进行简化、分割,形成适合课程设计的课题,供学生选择。鼓励学生进行电子产品整机设计、开发、组装、调试,并且组织学生共同交流,互相学习,不断提高。
三、结束语
“电子技术”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而“电子电路课程设计”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体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该课程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按照改革后的教学模式,“电子电路课程设计”不断能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课堂抽象概念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使学生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认识更加明确具体,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实际工作能力强的高素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John D.Enderle.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M].封洲燕,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李刚,张旭.生物医学电子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3]余学飞.现代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M].第二版.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4]刘剑,杨立才,刘常春.“生物医学传感器与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1):15-17.
篇9
1.工作过程的概念
“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它是“一个纵向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而结构相对稳固的系统”[2]。这里所谓的“企业”,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即“医院”。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具有护理职业特征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本素材,构建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
2.构建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体系的思路[2][3][4]
根据上面“工作过程”的概念,护理专业的工作过程具有下面的特征:
2.1“工作过程”是综合的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信息基础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三方面的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这三种能力是通过复合的工作过程设计来培养的。
2.2工作过程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在实际的工作中,工作的对象即病人、工作的方法、和要解决的问题时刻处于动态的变化状态。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完成预期工作的能力。
2.3工作结构相对固定
在护理工作中,具体的岗位可能不同,但是,护理人员的任务总是遵循一定程序完成的。这就使得我们能够从具体的实际工作中,提炼相对固定的任务,使学生能够得到典型的解决工作中问题的能力训练。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护理专业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就是要以信息技术能力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注重护理职业情境中实践能力的培养。
3.主要注意的内容
第一、按照工作过程中活动与知识的关系来设计课程,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融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注重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不是注重知识的记忆,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第二、注重角色的转换。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工作的实践状态,以此促进他们从学习者到工作角色的转换,形成学生自我学习负责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4.护理专业信息技术基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的教学步骤[5][6]
以Excel图表制作为例,解释护理专业信息技术基础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步骤:
步骤一、课前热身
教学在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有针对性地搜集和教学内容以及工作相关的各种资料。在课前热身时播放与本课有关的画面或者事物,起到“预热”效果。教师提出问题:护理工作中常常需要知道病人的体温变化规律,这个任务交给你做,你该如何解决呢?
步骤二、呈现
教师可运动影片片段、图片剪辑,或者通过学生的观点或者通过当前的情景,灵活机动、不留痕迹地自然导入话题。
步骤三、布置任务
教师应该明确具体的告诉学生本堂课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使用excel自动绘制体温图”。可以把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5~7人。使学生在共同体内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协商完成工作任务。在学生开始工作之前,可以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提示,剩下的过程则由同学们共同讨论共同完成。在学生工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个工作组的情况,记录学生遇到的问题,以便针对问题进行讲解。
步骤四、教师指导
在给学生充足的自我探索时间之后,教师再对工作任务进行讲解,讲授的同时根据之前搜集到的情况,对于学生遇到的困难着重讲解。因为学生自己已经探究过一次,对于完成工作的基本过程和其中的重要问题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当听到老师的正确讲解以后,学生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教师给学生演示创建体温折线图的过程,因为之前的体验,所以学生都集中注意力,想搞懂工作过程中的难点,在教师把一个美观的动态体温折线图展现在同学们眼前时(见图1),学生发出了赞叹的声音。
步骤五、总结和扩展
教师对工作任务和任务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并就此扩展:体温图制作完成了,还有饼图、柱形图、锥形图等等。请同学们设计一个使用Excel图表功能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例子,以组为单位提交作业。
这样,学生都非常有兴趣的讨论、搜集资料,动手制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篇10
国内率先提出微课程概念的广东佛山教育局胡铁生认为,“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以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具体地说,微课程就是指将教学目标聚焦在某一个环节上,利用最短时间讲解一个知识点、一个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或作业题、考试题、模拟题等的一种微型教学。微课程可以理解成一堂课的一个片段。通过这个片段,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和心智的发展,体现教师的助学能力和智慧。微课程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在微课程讲授完毕之后,还应提供习题、练习测试等教学资源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微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微”:内容微、问题微、研究微,其内容直指具体问题,主题突出,一事一议,一事一课,将知识进行碎片化、情境化、可视化处理,使之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便携式终端提供内容服务。微课程以微视频为核心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可以整合常规课程教学,也可以供学生自主学习;微课程适用于正式的课上学习、非正式的课后学习或兼而有之。微课程的呈现形式主要是短小精悍的微型教学视频,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多媒体微内容,如文本、音频,等。为保证微课程的教学质量,微课程还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包括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尤其注重对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学习支持服务。微课程随着教学需求、资源应用、学生反馈的变化而处于不断的动态发展之中。现有的微课程基本采用网络课程的形式呈现,在常规课程教学中应用比较少。笔者将微课程理念引入内科护理课堂教学中,在传统教学方法与微课程整合中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
2微课程设计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许多从事内科护理教学的教师,都有这样一些感受:①内科护理是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不像基础护理那样可以多做操作练习,也不像外科疾病护理那么直观。讲理论时学生不容易理解,若多做护理措施演练,课时又不够;②在讲解内科疾病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时,由于许多学生没有学好病理、生理、健康评估等先修课程,往往需要花很大精力帮助学生回顾相关知识并讲解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内科护理中,在知识衔接方面很费周折;③传统的内科疾病病人护理方面的影像资料时长一般为30-45min,播放时间较好,教学效果不佳。笔者从事内科护理教学十多年,一直在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如使用案例导入法、换位教学法、角色扮演等多种方法,也收到了一些效果。但是,总有教师担心下课时内容讲不完,学生却是一头雾水的困惑。而短小精悍的微课程,正好弥补了上述教学方法的不足。笔者从2013年3月开始,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运用了微课程设计,通过系列微视频的使用及课后学习支持,加强师生互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成绩也大幅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护理课堂教学过程为例,报告微课程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2.1设计思路慢阻肺病人护理措施中的呼吸功能锻炼,是该疾病护理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没有使用微课程设计前的课堂教学中,主要采取教师现场演示一遍,学生当堂学一遍的方法,缺少课后练习的环节,使得许多学生没有掌握呼吸功能锻炼的方法,今后在临床实践中,根本无法教会病人实施呼吸功能锻炼。自从在该课堂教学中使用了微课程设计理念,并制作了呼吸功能锻炼微视频及课后测试题微视频后,学生普遍掌握了呼吸功能锻炼技术,并能指导他人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该微课程设计主要包含微视频制作(呼吸功能锻炼及该节测试题2个)、课堂实施、课后网上复习、学生反馈、教师同步或异步答疑五个环节。其设计如表1及表2所示。2.2课堂实施步骤步骤一:按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用多媒体投影仪放映PPT课件,主要内容为慢阻肺的概念及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教师结合临床案例做详细的讲解,时间安排为15min。步骤二:微课程应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微视频(呼吸功能锻炼),时间安排为8min,微视频设计表见表1。步骤三:“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应用,分别请五位学生上台讲解慢阻肺护理措施中的一种护理措施,即心理护理、起居护理、饮食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护理,时间安排为8min时间。步骤四:请课代表(学生)作课堂小结(重点回顾),时间安排为4min。步骤五:布置课堂作业及课堂指导答疑,时间安排为10min。步骤六:课后微课程视频(包括呼吸功能锻炼及该节测试题共2个微视频)放入学生QQ群共享,供学生随时上网复习演练。教师同步或异步上网解疑答惑,与学生互动。2.3教学效果微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微视频,笔者制作的慢阻肺患者呼吸功能锻炼微视频时长只有8min,较之传统的30-45min的影像资料,更能在短时间内集中学生注意力,避免了疲乏和分神,因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其课后还可以上网进行复习巩固,结果所有学生全部掌握了呼吸功能锻炼技术。较之以往沉闷的课堂氛围,微课程设计就像一剂兴奋剂,使学生的思维瞬间活跃起来,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大增。该课程另外一个微视频(慢阻肺患者护理课后测试题)时长只有2min,放入学生QQ群共享中,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复习和测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成绩。微课程设计中教师在网上同步或异步答疑环节,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具体问题,还增进了师生友谊,使课堂教学气氛更加和谐。
3体会与讨论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