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的前景与现状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6: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教育的前景与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特殊教育儿童 家庭内部教育 走访调研
一、特殊教育儿童的现状分析
家庭教育作为儿童的第一教育,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任启蒙之师。而特殊教育儿童,他们比普通家庭儿童更需要一个温暖的家庭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长在特殊教育儿童的一生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孩子的特殊性,孩子的家长必须要承担其他家庭常面临的紧张和压力,还要加上抚养特殊教育儿童的额外压力,因此他们要经受比一般家长更大的压力。在经过了五天对桂岭镇特殊教育儿童的家庭走访,我们也了解到了一系列相关的情况:
关于对平安村几户特殊教育儿童的家访:
桂岭镇平安村是贺州市的众多贫困村之一,全村8500人左右,适龄儿童600人,在校学生618人,其中幼儿150人。在平安村,75%的青壮年农民人士选择外出打工,所以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较多,留守儿童一般由爷爷奶奶或是哥哥姐姐照顾,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在此,我们了解到,平安村的特殊教育儿童占全村儿童的0.5%,且全部为留守特殊教育儿童。
通过我们对这几户家庭的访谈,我们了解到许多因病致贫返贫的家庭,家长为了治疗特殊教育儿童,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外出打工也是迫不得已。同时,山区的落后,资源的匮乏,家长们并没能受到更多的教育,所以也并不能给孩子更多的教育保障。而在这里的特殊教育儿童并不能受到必须的特殊教育,仅有1名可以跟着正常儿童一起上课,已在桂岭镇中心小学上到了三年级,成绩优秀,并能够很好地和大家相处。
二、桂岭镇平安村特殊儿童家庭内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意识薄弱
在几天的调查分析中,我们发现,在平安村,无论是哪类家庭,家庭教育普遍薄弱,而这又要分成3类去分析:
(1)监护人文化背景欠缺。监护人作为孩子从小最早接触到的人,应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就我们在平安村了解到的情况却并不如人意,平安村的特殊教育儿童占全村儿童的0.5%,在这区间内的78%的特殊教育儿童家庭,孩子的监护人普遍为长兄长姐,祖父母,他们所接受过的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上的几乎为0,初中以上的也仅仅占到了11%。这样的文化背景并不能够对这些孩子起到典范作用,也没有办法去真正的以特殊教育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在他们眼里认为保障孩子的温饱才是最重要的,并不对他们报太大的希望。
(2)家长默认了不完善的全纳教育的存在。据了解,学龄残障儿童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率为4.53%,学龄特殊需要儿童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率不到2%。在平安村,能够接受正常教育的特殊教育儿童也只有1名,其他情况严重的儿童在学校并不予以录取。针对这点,大多数的家长默认了这种情况的存在,如果孩子不能够接受到正常学校的录取,多数家长将放任孩子在家,不接受任何教育。
(3)没有特殊教育概念。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缓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评估制度等不能适应为残疾儿童少年今后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奠定基础的需要。全区58所特殊教育学校(含3所民办学校)仅有111所开展了职业教育,占19%,而高达8l%的特殊教育学校根本没有开展职业教育。平安村作为仅有一所普通小学的贫困村,在特殊教育的领域还落后于其他地区,并没有针对教育,仅有11%的特教儿童会与正常儿童一起上课,89%的特殊教育儿童则放弃上学,家长在教育方面并没有太高的要求,所以很容易就错过了孩子恢复的黄金阶段,以至于孩子成长压力比其他正常孩子要大许多。
三、桂岭镇平安村特殊儿童家庭内部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关于平安村特殊教育儿童所面临的众多教育问题,现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家庭教育意识。家庭教育既然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家长的作用则不容小觑。将家长的整体教育意识增强,才能贯彻落实到孩子的身上。无论是乡村还是城镇,树立家长对待孩子进行良好教育的观念才是当务之急,只有将这些观念根深蒂固到家长的脑海里,特殊教育儿童的前景才有希望可言。我们将会定期回访桂岭镇平安村的特殊教育儿童的家庭,向家长们推广有关于特殊教育儿童家庭教育的教育方式,并讲解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重视全纳教育。针对于桂岭镇平安村的家长默认不完善的全纳教育问题,我们认为,除了要对平安村家长们定期的开展特殊儿童需要教育的知识讲座以外,我们还建议贺州市政府要加快对于完善教育机构的专业化问题,鼓励社会就业学生学习专业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促进学生上岗就业,在教育机制完善的前提下,创造新颖独特的康复训练,正确引导特殊教育儿童,给予他们所需的特殊教育,让乡镇儿童也能一样的接受到所需要的特殊教育。
3、贡献一份力量,呼吁社会团体加强支持意识,特殊教育不容小觑。经我们对于贺州市桂岭镇平安村的调查走访,我们发现,有92%的乡村人民对待特殊教育儿童处在一个模糊的概念,有相关了解的人民群众仅占8%。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用自己的力量,联合桂岭镇社区机构呼吁并宣传,定期在乡镇组织关爱特殊教育儿童的活动,宣传特殊教育对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让大家了解,并不断重视起来,让他们的教育前景变得更为敞亮。
篇2
昆明学院 陈 晓
【摘 要】文章结合国内外融合教育发展现状,通过对云南省190名幼儿教师以及534名在高校就读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访谈、调研,了解云南省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培养的现状,经分析研究提出云南省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培养的思路与策略。
关键词 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培养;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18-03
一、学前融合教育
“融合”,美国教育部(2007)定义“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正常发展同伴放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的方式,旨在强调提供特殊需要幼儿一个正常化的教育环境而非隔离的学习环境”。学前融合教育,指有特殊需要的0~6岁学前儿童能真正地和其他正常发展的同伴一起接受学前教育机构的保育和教育。
二、国内外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现状
从美国“回归主流”运动的开展,以及“零拒绝”“最少受限制环境”原则的提出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美国3~6岁的特殊儿童基本都在普通托幼机构接受教育。英国的Warnock Report、The Green Report、DFEE等法案、报告,为英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调查结果表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经济发达、融合教育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已经关闭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进入普通学校就读。
国内,《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明确指出“各地要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纳入当地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列入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接收残疾儿童。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和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增设附属幼儿园(学前教育部)”。北京、上海、浙江、福建等省市,部分幼儿园已在开展学前融合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与培训也已提上日程并逐渐实施。
三、云南省学前融合教育师资现状
1.云南省学前融合教育现状。截止2011年,云南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残疾学生共20132名。其中,在普通学校随班和设置的特教班就读的残疾学生14966名,占总人数74%,已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学龄前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远远落后于义务教育阶段特殊儿童的受教育程度。
2013年以来,云南省在重点发展义务教育的同时,鼓励有条件地区积极举办3岁以下残疾儿童的教育康复机构,开办学前融合教育幼儿园,加快普及残疾儿童学前一年教育。但因学前教育未纳入九年义务教育,且云南省多地教育资源匮乏,因此未把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上工作日程,直接导致残疾儿童入园难的问题。通过调查、访谈发现:幼儿教师对融合教育的认识、理解模糊,招收残疾儿童无法教育。部分幼儿园招收残疾儿童,不仅引起普通儿童家长的强烈反对,还会因不了解残疾儿童特点导致教学事故的发生,综合多种因素许多幼儿园拒绝招收残疾儿童入园。
理念模糊、融合教育师资的短缺,成为剥夺特殊幼儿学习机会的理由,也成为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瓶颈。
2.云南省幼儿教师问卷调查。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是否会遇到特殊儿童,是否需要掌握融合教育知识,是否具备相关专业背景,为详细了解这些情况,本文以改编的事实性问卷为研究工具,对来自不同地区的190名幼儿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90份,回收182份,回收率96%。调查的对象来自于昆明、文山、临沧、德宏等地,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表1显示:调查对象,52%在26岁至35岁之间,47%教龄在5年以下,学历在大专、本科的均达45%左右,67%为学前教育专业背景。来自不同地区的190名幼儿教师,具有年轻化、教龄短、学历高、专业性强的特点,但其中无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幼儿园教师。
图1显示,99%的调查对象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特殊教育知识,60%的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有遇到或教育特殊幼儿的经历,遇到多动型注意缺陷障碍、智力落后、情绪和行为障碍类型的儿童较多,遇到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超常三类儿童的几率较小。46%的幼儿教师曾经被家长询问特殊幼儿教育问题。
一名合格的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研究者就融合教育课程问题对190名在职教师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职教师对《特殊教育概论》、《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内容了解较多,而在职教师希望学习的特殊教育课程有《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特殊教育病理学或康复学》。
四、云南省高校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培养现状
1.云南省各师范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云南省师范类院校有云南师范大学、昆明学院、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院、保山学院、楚雄师范学院、大理学院、曲靖师范学院、玉溪师范学院、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院、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院、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院、红河学院、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院、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院等。通过调查显示,云南省各师范类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均开设教育类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在其课程设置中并未发现开设学前融合教育相关课程。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培养,尚未列入人才培养方案。
2.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关于学前融合教育的问卷调查情况。本文对昆明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10个班级,其中包括六个本科班以及四个专科班开展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34份,有效回收512份,回收率为96%。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2,调查内容相关情况如图3、图4所示。
调查显示,253名大学生认为特殊教育教师与普通教育教师有区别,225名大学生认为特殊教育教师与普通教育教师有很大区别,二者占总人数的93%;285名大学生认为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特教知识,217名大学生认为幼儿教师非常需要具备特教知识,二者占总人数98%。
昆明学院作为一所综合性应用型大学,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在昆明市以及昭通、文山、临沧等各州市实习、见习机会较多。调查显示,昆明学院大学生在实习、见习期间遇到特殊儿童比例相对较高,其中遇到较多的是多动型注意缺陷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学习障碍以及智力落后儿童,这与对幼儿教师的调查结果相吻合。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大学生接触特殊教育相关课程较少,大学生希望接触、学习的特殊教育相关课程有《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教育病理学或康复学》、《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
五、讨论
纵观国内外,学前融合教育已经成为特殊教育以及学前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是推进教育公平,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内容。
云南省学前融合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师资是推动其快速发展的关键。研究者通过调查190名在职幼儿教师以及534名在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结论如下:第一,无论是在职教师还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在其工作、实习、见习中,均有遇到或教育特殊儿童的经历,遇到较多的是多动型注意缺陷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学习障碍以及智力落后儿童;第二,在职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均希望可以学习特殊教育相关知识,以便在工作中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特殊儿童;第三,无论在职教师还是在高校就读的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希望学习的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有《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教育病理学或康复学》、《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六、意见或建议
1.高等院校学前融合教育师资的培养。
(1)加大融合教育的宣传力度。云南省学前融合教育师资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师范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及其他师范类专业的培养。然而,云南省各类师范类高校尚未把学前融合教育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建议云南省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特殊教育专场讲座、残疾人艺术团巡回演出、大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以及在儿童福利院等机构做义工等形式,让大学生了解特殊儿童,提升对融合教育的认知度。首先培养在校大学生对融合教育的积极态度与专业认知,使其在工作中遇到特殊儿童不会束手无策、冷漠,而是用专业的态度去关心、教育特殊儿童。
(2)开设融合教育相关课程。在对幼儿园教师、在校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中发现,希望学习的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有《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特殊教育病理学或康复学》。因此,各高校在开设学前融合教育相关课程时,可以考虑将三门课程知识进行整合,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大量的见习、实习机会,可以安排学生参观特殊教育学校、儿童福利院、早期疗育机构等,让学生对各类障碍儿童有更直观的认识。开办特殊教育专业与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例如:昆明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临沧师专,可将两个专业资源整合,实验室资源共享,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可以深入学习、实践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此外,建议师范类院校可以在公共必修课中,开设一至二门融合教育课程,例如:《融合教育研究》、《特殊教育概论》等,在师范类高校学生间普及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相关内容,使未来的一线教师面对特殊儿童不再陌生,这对于推动云南省融合教育具有重要、长远意义。
2.康复机构专业人员培训。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具有特殊意义,建议康复训练机构、早期疗育机构整合医疗与教育服务体系,在机构中开设学前班、早教班,在为孩子提供康复训练的同时,为特殊儿童提供恰当的教育。双管齐下,促进特殊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师资问题,早期疗育机构可招收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入职培训,使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系统学习、掌握康复训练知识,这样既可为特殊儿童进行适当的教育,同时又可进行简单的摆位、语言训练、作业治疗等,教育康复整合使特殊儿童在与时间赛跑中看到曙光与希望。康复机构、早期疗育机构培养融合教育师资,缓解了特殊儿童入园难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云南省融合教育师资短缺问题,促进云南省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亚,赵丽娜.幼儿教师融合教育的态度和压力研究——以有融合教育经验的普幼教师为对象[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
[2]周念丽.学前融合教育的比较与实证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冯雅静.国外融合教育师资培训的经验和启示[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
[4]张文京.融合教育与教学[M].广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杨志成.云南省特殊教育现状与发展报告[Z].2013.
[6]王建颖.在2012年度全省特殊教育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EB/OL]. ynjy.cn /chn201010201505186.
[7]杭州市区普通幼儿园学前特殊教育师资现状的调查问卷[EB/OL]. sojump.com /jq/240387.aspx.
篇3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 教育教学
目前,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经被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其中在教育教学方面,主要包括例如军事院校的教学演练、医学院校的模拟实训、体育院校的虚拟训练、工科院校的自动化机床操作、高职院校的模拟汽车驾驶、飞行驾驶等各个学科的教学当中。
1 虚拟现实技术简述
虚拟现实技术,又称灵境技术,是当今迅猛发展的一项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兴起这种信息技术之后,许多学者用户便倍加关注与重视,虚拟现实技术主要是指综合的利用计算机的图形学、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多传感器技术等相结合,来模拟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功能,使人能够沉浸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境界中,并能够通过语言、手势等自然的方式与之进行实时交互,创建了一种适人化的多维信息空间。
简单而言,虚拟现实技术就是一种先进的计算机用户的接口,将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很好的自然的来进行交互,方便用户的操作,减轻用户的负担,从而,提高整个环节的效率。因此,虚拟现实技术主要具备四个方面的特征:多感知性、临场感、交互性以及自主性。
2 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内外教育教学中应用现状
2.1 国外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美国作为虚拟现实技术的国际顶尖者,拥有着许多的这种研究机构。甚至早在1992年,美国便确认了虚拟现实技术会适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将现有的软硬件设备的教学效果与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效果将比较,说明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同时,英国的很多院校相当的重视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对该项技术进行研究与开发,并且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其中著名的诺丁汉大学对虚拟现实技术项目的研究对于在教育教学上有着相当有益的作用,不断的探索出桌面虚拟现实技术的输入输出设备等都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2 国内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我国的许多高校也在虚拟现实技术刚刚出现不久,便开始关注该领域,先后的进行课题的研究和学术的探讨,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进行的分布式飞行模拟的实验、浙江大学进行的建筑方面的虚拟规划的应用、哈尔滨工业大学所进行的人机交互方面的演示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还有许多的高校也都进行了不同学科的试验,取得一定的成果。
3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3.1 在理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听,现在的许多教学模式已经改变到了普遍的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操作,而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教学的课堂当中,比如当向学生展示某一概念或展示某一虚幻的场景或环境时,便可以应用这种智能的虚拟现实技术来进行教学,制作和操作上都简单实用,这样,便能很好的来弥补传统课堂单一的不足,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所学的内容。
3.2 在专业技能课程中的应用
在我国的众多高校中,更注重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的体现虚拟现实技术的临场感,学生可以在这个虚拟场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进行和现实社会相同的操作,比如模拟汽车驾驶和飞行驾驶、模拟果树栽培的技能、模拟体育某项运动的练习、,模拟电器维修等各种职业技能的演习。通过搭建这样的仿真场景,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其中,反复的练习操作,可以有助于学生掌握职业技能。
3.3 在实验实训课堂中的应用
将虚拟现实技术作为辅助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工具,可以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比如说: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虚拟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给学生一种穿越的感觉;又比如学生可以虚拟为老师,老师虚拟为学生,这样师生身份互换,大家可以一起畅所欲言,互相交流讨论;再比如英语课堂上可以虚拟英语的情景和环境,将虚拟人物进行导入,与不同情景的人物进行交流等。对于有些实验课程,有些耗时耗力的实验,导致很久才会检验出实验结果,这时就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根据实验所需进行配置,非常便捷,又可重复使用。
3.4 在远程教育系统中的应用
目前互联网的发展尤为迅速,使得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远程教育系统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远程教育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虚拟教师、实验设备等,虚拟现实技术不单可以向互联网上的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情境,还可以重现曾经发生的某个场景或环境,让学生对内容进行唤醒,目前,有些远程教育的学院已经开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进行网上教学,这要求投入大量的人力及物力,势必会取得较大的成果。
3.5 在特殊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特殊教育是我们全社会所关注的,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到特殊教育的教学当中,利用于东跟踪器,可以采用基于运动跟踪的方式来获取手语三维运动的数据,通过获得到的准确数据,来进行特殊教育的教学,目前,已经由中国科学院开发法了集语音、情感、体势为一体的中国手语合成系统,这一系统对于听觉障碍的人们来使用电视、电话、网络等媒体有很大的帮助,会为他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的便利。同时,借助标准化的手语,也可以提高教育者的整体标准,改善这群受特殊教育人群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更加强烈的感受到社会的存在感。
4 结束语
总之,虚拟现实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从业者所重视,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有着相当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深刻的现实意义。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上能够为全体的师生提供较为逼真生动的模拟环境,同时,又可以师生共同参与,分角色扮演,大大的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来突破传统教育教学的缺陷,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在信息化教育的大趋势下,将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不断的开展推进一定会促进我们教育教学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亚威, 王中帅.浅谈虚拟现实技术无线[J].互联科技,2014(07).
[2]李建荣,孔素真.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J].研究实验室科学,2014(03).
[3]诸葛.浅谈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2014(01).
篇4
根据我国的国情,因教育对象的不同。特殊教育学校一般都是按照残疾人的受残不同,划分的类别也就不同。由于残疾学生和普通学生的身体差异性将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分开研究也是必须的,这是由聋生、盲生、肢体残疾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差异所决定的。由于特殊群里自身身体条件有限,除特殊情况外,如:视力残疾、肢体残疾(手)、精神残疾、智力残疾等群体不适合参加剪纸的学习,其余群体均可正常学习剪纸。考虑到听力残疾的学生在视觉学习上的优势,大多数聋哑学校都会为聋生提供专门的美术教育,以使他们有一技之长。因此,目前国内招收聋人大学生的高等院校都设置有艺术设计专业,实践也证明该专业比较适合聋人大学生的学业与就业需求。根据上述对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残疾大学生就业以及聋人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与前景分析,在残疾人高等教育中设置艺术设计专业,是符合社会整体需求的。
在我国普通高校中已有相对完整的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的成果,由于特殊教育中的艺术设计专业作为高等教育中艺术设计的一部分,也是特殊教育学校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但在本文中,在对国内各个不同类型的特殊教育学校做调研分析时重点都放在特殊性上,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的特殊性,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的学生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要根据他们自身的特殊性制定特殊的专业课程。就目前高校对残疾人大学生开设的专业情况开展调查。我们对听力障碍学生设置的专业主要是:艺术设计专业中视觉传达和环境艺术方向的基础造型课程和特色冰雪文化、美术学方向的雕塑、陶艺、剪纸、等方面的教学。艺术设计概论、中外设计史、中外建筑史等是根据视力障碍人群开设的专业。设置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的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行分析、调研、研究。为残疾人大学生将来的就业选择范围的拓宽带来不利影响。为这三类不同残疾的学生制定个别化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
视力残疾的学生往往有优于常人的听觉。所以声音是他们从教学当中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所谓听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觉障碍,而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的声音,从而难能同一般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活动。他们主要依靠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途径感知外界事物,听觉障碍虽然给听力残疾的学生的心理和智力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视知觉对于听力障碍的特殊的补偿作用,给他们视知觉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分析与研究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听力残疾的学生的心理活动,充分发挥听力残疾学生的视觉优势,通过手语(唇语)教学为他们制定适合他们的艺术设计课程。肢体残疾的学生根据他们身体不同的残疾制定适合他们的特色课程。
篇5
关键词:师范教育转型;文化驱动;特色引领;转型路径
中图分类号:G657;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2-0021-03
关于师范教育转型,许美德(Ruth Hayhoe)曾经提出如下问题:“师范院校如何升格为具有大学学术活力和水准的学校,而同时保持它对实际提高学校教育和教学水平的执着?教师职业如何赢得与其他职业同等的地位,而同时坚守其开发所有儿童潜能的使命?”这些问题实际上触及到师范教育转型的深层困境,即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在价值取向上的冲突,而许美德有关“教育大学”的构想,正是在深刻反思这种价值冲突基础上所提出的师范教育转型新思路。本文旨在辨析这种别开生面的师范教育转型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对郑州师范学院的转型探索进行理论诠释。
一、师范教育转型的文化理据与多元模式
一直以来,通过升格或合并师范院校从而向综合性大学转型,都是有关师范教育转型内涵的主流观点。张斌贤指出:“尽管不同院校在其发展战略中未必都使用了‘转型’这个概念,但‘转型’所包含的基本含义以及与此直接相关的‘综合性’‘综合化发展’等,却是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发展战略中最具有时代意义的关键词。”耐人寻味的是,虽然在转型理念上如此,在转型实践上却出现了两种立场或路径,刘爱生将其概括为“教师教育本位观”与“师范院校本位观”。其中,“教师教育本位观”是一种渐进的转型模式,旨在实现师范性与综合性的协调发展,而作为一种相对激进的转型模式,“师范院校本位观”则以综合化发展为主要目标,往往以弱化甚至丢掉师范教育特色为代价。刘爱生进而指出:在师范教育转型问题上,之所以出现“理论与实践的倒错”,“根源在于突如其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打乱了理论上的师范院校转型进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冲击下,地方师范院校偏离原来正常的转型轨道,走上了一条以规模急剧扩张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化之路”。
的确,20世纪末以来,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重要变化逐渐将师范教育相对稳定的制度设置打破了。比如,教师队伍的紧缺现状趋于缓解,教师培养的专业化呼声日渐高涨,使得既往封闭、孤立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体制日渐松动并多元化。又如,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大学排名以及各类评估指标要求等等,也促使师范院校不能固守师资培养的既往模式,被动甚至被迫进行转型。但是,毋庸讳言,在将中国师范教育转型归因于外在条件的同时,我们往往忽视了内在理据的发掘,而正是在这一点上,许美德“教育大学”构想的重要理论意义彰显了。
许美德并不否认师范院校“升格”为大学是世界范围内的潮流,不过,她特别强调“这一转型的核心问题还在于根深蒂固的大学与师范院校之间价值取向的不同”,并且由于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教育遗产的差异而造成了不同的转型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对世界范围内(包括三个西方与三个亚洲的师范院校)的师范教育转型的四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之后,她语气坚定地写道:“如果有什么东西特别贴近中国学术传统,那就是教育大学这种事物,连同其面向整合的知识领域的强烈趋势、深重的道德责任感和职业问责制等等特征,及其将科学研究作为学科基础知识的理念,而且要求科学研究更多地通过实际应用而非理论争辩来实现。如果教育能够上升为大学里最受尊重、要求最高的知识领域,这最有可能在亚洲首先实现,而不是西方。”
不难理解,“教育大学”理念体现了许美德教授对中国乃至亚洲地区师范教育的未来展望。这一构想不仅表征着一种特殊的师范教育制度形态,而且寄寓着她对不同国家与地区师范教育传统的深刻的文化反思,由此使我们对师范教育转型的理论反思从制度层面深入到了文化层面,并且认识到师范教育制度创新实际上基于师范教育理念的创新。诚如钟秉林所言:“所谓转型,是指高师院校在强调综合性的同时,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走多样化发展的道路。对所有师范院校而言,转型的目的并非是指丢弃师范院校传统的教师教育定位及其所具有的特色与优势,而是如何以观念和制度创新,重整师范院校的资源,通过强化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的综合性,把学校的办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进而充分满足我国目前及未来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整体提高的要求。”
本文作者认为,中国师范教育的转型,并非一刀切地朝向一个模式化的综合性大学转型,也不是形式化地从师范类院校转向综合性大学,而是积极寻求师范教育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从这一视角而言,许美德“教育大学”构想也可视为师范教育转型的可能性路径之一。尽管这一构想在制度层面上不一定贴合师范院校转型的复杂状况,但是许美德从价值冲突的文化视角反观中国师范教育转型问题,或许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即审视中国师范教育转型的内在文化理据,将师范教育与综合性大学视为基于不同价值理念的两种教师教育制度形态,并在协调与平衡价值冲突的基础上寻求师范教育更新与创生的多种可能性。申言之,走向综合性对于师范类院校而言,或许意味着师范教育更新与创生的机遇,关键在于协调与平衡“综合性大学”与师范院校两种教师教育制度形态在价值取向上的张力,并根据不同师范院校的特殊传统与特殊条件,实事求是地探寻转型路径,从而既能使师范院校朝向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发展,又能承续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通过整合多种优质资源,真正突出师范特色和优势,培养适应教育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师资。
面对师范院校转型的时代大潮,作为一所地方师范院校,郑州师范学院当然不能置身局外,同样迫切需要重新确立目标定位与发展方向。2006年升本之初,学校就实施强基固本工程,通过开展办学理念大讨论,确立了建设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本科院校的目标,明确了“加厚基础,规范管理,练好内功,办出特色,提升水平”的办学思路,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建设大好机遇,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打牢发展基础,强化教师教育优势,凝练师范办学特色。在此基础上,郑州师范学院确立了突出师范特色,坚持师范本根,将“教师教育做精做强,非师专业做实做优”的发展方向和办学定位,力求通过更新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创新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使郑州师范学院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升级。
郑州师范学院格外注重师范教育转型内在的文化理据,试图通过整合多方面资源搭建一个颇具包容性的转型框架,并依靠多样性的文化力量推动并实现师范教育制度的更新与创生,故而摸索出了一条颇具活力的转型路径。下面,分“文化驱动”与“特色引领”两个方面,对郑州师范学院的转型之道进行论述。
二、文化驱动:师范教育文化生态的培育
师范教育转型虽然是以制度转型为主体的,但任何制度转型都无法从特定文化语境中抽离出来,故而为推动师范教育转型而进行的制度设计,必须在特定文化传统中寻求坚实的文化理据,并立足这种文化理据培育师范教育制度转型的良好文化生态,这正是“文化驱动”思路的基本内涵。郑州师范学院对于师范教育文化生态的培育,主要包括职业文化生态、学术文化生态与地域文化生态三个方面。
1. 转变教育教学方式,营建良好的职业文化生态
实施师范教育特色凝练和培育工程,建立教师发展中心、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为一体的教师教育能力发展平台,推进郑州协同创新创业中心建设,开展专业特色培育试点工作,通过典型引领,示范带动,改革教学模式、实践范式和评价方式,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逐步建立“内外兼修”、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相互融合、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凝练打造教师教育的特色亮点。围绕教师职业岗位需求和职业发展取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设置,加厚学科基础,精研教育理论,突出实践能力,实现由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转变;以政府、中小学、高校“三位一体”合作教育为基本途径,以实施“双导师制”“双导双学”教师培养合作为突破口,深化“校校协同”育人模式改革,实现由封闭式办学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政产学研结合之路的办学模式转变;采用“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方式,把在职教师“置换”出来进行提高性培训,让在校学生顶上去进行体验式教学实践,从而实现专业化教育向职业化教育的转变。
2. 坚持科研教学相统一,营建良好的学术文化生态
秉持以科研促进教学的宗旨,力求使科研成为提高学校竞争力、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有力支撑。为此,学校成立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心,开展培育特色相关课题的研究,围绕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校内专项课题立项招标和重点培育,力争取得一批阶段性、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建立校、省、国家三级本科教学质量项目培育体系,加强各级各类“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努力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举办“教授讲坛”“博士论坛”“名家讲堂”等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开展“绿色人文周末”系列活动,丰富学校文化生活,陶冶师生情操,锻炼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建设重点实验室,搭建科研创新平台,为科学研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硬件支撑。扶持学生学科竞赛、创业大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3. 植根中原文化厚土,营建良好的地域文化生态
学校地处省会城市郑州,这里物阜民丰,交通便利,信息通畅,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是源远流长、芳泽古朴的大河文化、中原文化、嵩岳文化的发祥地和层叠厚积之地,又是现代都市文明、商都文化的崛起和辐散之地,自古以来文风昌盛,才俊辈出,重教敦学,儒哺墨染。学校依托地理区位优势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成立了中原文化研究所,引入了嵩山文明研究院,通过对中原、嵩山文明的“根”“源”文化研究发掘,搭建超然于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和科技教育之上的文化载体,构建以“中原文化”为介质的活动载体、生态课程、人本教育课程体系,创设教学相长、良性互动的人文环境,使厚朴机变的古风古韵在现代教育中得以留存,其敦学敏行的核心价值浸润于“厚德、博学、弘毅、创新”的优良校风之中。
三、特色引领:师范类专业的品牌塑造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是以专业为单位的,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建设之一。专业建设的水平、质量和状态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类型、层次和特色,对促进学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师范院校来说,师范类专业是学校的固本专业,必须做精做强。因此,学校在办好中文、数学、外语等传统专业的同时,着力加强“特殊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师范专业建设,打造师范教育品牌专业。
1. 打造“特殊教育”专业品牌
郑州师范学院从1986年起,就开始了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工作,培养的特殊教育人才已作为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主力军,遍布河南省所有特殊教育学校。经过30年的办学积累,学校的特殊教育逐渐形成了“特殊教育师范专业与听障残疾人高等教育专业相结合”的办学特色。第一,建立医教结合、学科融合培养模式。承担国家级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和教育部卓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地方师范院校与医学院校、特殊教育学校联合培养卓越特教教师的改革与实践”,积极探索医教结合、学科融合培养卓越师资之路。第二,普及特殊教育通识课程。在全校普师专业开设特殊教育课程,为普师生普及特殊教育知识,培养师范生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育能力。第三,走特教师资培养培训一体化道路。作为一所地方高校,承担着全国特殊教育“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近一半学员的培训任务,培训中运用微课教学形式,培训量大、面广、层次高、效果好。学校正在建设功能齐全的“生命阳光”体验馆,旨在让正常人体验残疾人的生活状态。学校残疾人艺术团的节目多次在全国各大电视媒体播出,参加中央电视台“出彩中国人”节目荣获“2015年终盛典总冠军”,学院被教育部、中残联命名为“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特殊教育专业的品牌性初显。
2. 打造“小学教育”专业品牌
小学教育专业是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有着六十多年的人才培养历史,目前是郑州市重点专业、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发展提升。第一,坚持面向农村。学校结合河南农业大省的实际,针对农村小学“点多、面广、师资缺”的困境,率先在河南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培养能够承担多门课程教学,带动和引领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卓越小学全科教师。第二,实施全科培养。建立“宽基础、活模块、重实践”的6+1模块化课程体系,优化以“平台+模块”为主体的课程结构,实行“角色体验”教学、“观摩感知――案例研讨――模拟实训――岗位实践――反思研究”的五位一体实践教学,形成了“全科培养、多能发展、分科选修、强化专长”的人才培养特色。第三,引领改革创新。承担河南省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改革项目,研究制定河南省小学全科教师学科教学能力培养标准、考核标准和评价标准,为河南省小学教师教育发展改革提供支持;履行河南省小学教育全科教师(免费师范生)培养项目执行办公室职责,示范引领河南省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改革。
3. 打造“学前教育”专业品牌
学校于2011年开设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为托幼机构培养教育教学和管理人才。五年来,该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拓展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第一,以“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引领教学改革。“教育学原理”成为省级重点学科,“教育学原理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幼儿教育政策法规”课程被命名为河南省教师教育精品课程,获得省级教师教育教学重点研究项目6项,一般项目11项。通过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第二,以优化课程体系为基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基本要求,探索理论素养与职业技能相融合的教师教育模式。建立了“统编教材+参考教材”“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系列化、立体化教材体系。第三,以校园协同创新为手段,实现师资培养与幼儿园教育的无缝对接。与幼儿园建立合作关系,50%的课程内容通过参与幼儿园活动来实现,借助参与幼儿园活动,拓展课程内涵,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学者龙学美说:“师范学院和其他普通的大学或学院,不是名义上、形式上有何不同,而是精神、实质、使命、做法上都有他特殊的价值和风味。”对于郑州师范学院而言,根本问题正是师范教育转型的内在的文化理据,即师范教育的“特殊价值与风味”问题。无论是为师范教育制度转型培育良好的文化生态,抑或是通过塑造专业品牌引领师范教育的发展升级,都是为了在文化与制度的张力中创生师范教育的新的价值与风味。
参考文献:
[1]许美德.师范教育与大学:比较分析及其对香港的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04).
[2]张斌贤.论高等师范院校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7(05).
[3]刘爱生.地方师范院校的转型:前景、成效与道路[J].教育学术月刊,2010(01).
篇6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矫正听障学生思维缺陷,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思维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感知记忆向更高一级心理活动发展的标志,听障学生的认知水平下降,特别是易遗忘、注意力不集中,难以认识事物本质,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因此,以形象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对听障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通过对事物直接或间接感知构成鲜明正确的表象,从而理解教材、形成概念。例如: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将不同种类的铅笔、文具盒、橡皮块等文具用品先用网络搜索出精美画面吸引学生眼球,调动积极性,再对身边的实物进行认识和触摸,以直观形象的信息刺激大脑右半球,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无形的桥,最后通过播放视频或投影演示,说明这些学习用品的功能和作用,从而使学生真正记住和认识这些学习用品,并运用到学习实践中。在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语带双关,蕴含做人的哲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心理剖析,听障学生大多时候只看到表象,这时通过形象的荧屏再现画面,活生生的人物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实质和精髓。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巧设语文课堂情境,激发听障学生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认知心理学对记忆率的研究发现:单用视觉,3小时后记忆中留存72%,3天后降为20%左右;但如果学生亲自参与经历或体验实践的场景,就可大大增加记忆留存时间。在低中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环境中,多媒体技术以文字、符号、图形、图像、活动影像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有效地重现事物的客观属性,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创设情境,使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是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能丰富学生感知,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心理距离,切实提高学生对所授内容的感受力。它能将课文所描绘的内容以声形结合、立体交叉、有声与无声相结合的画面图式,创设特殊的情境,叩击学生的心灵,将学生的情感流向引入轨道,引起情感共鸣。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我们利用多媒体动画,伴随着优美的旋律,荧幕上“小壁虎如何挣断尾巴?如何去借尾巴?”的故事情节,一环扣一环,小朋友们像在观看动画片一样十分快乐,它以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听障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油然而生。此时,只要教师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学生就会积极地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转,达到良好的教与学的统一。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将抽象的语文知识直观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们容易理解形象直观的事物,对抽象知识理解存在很大的难度。在语文新课导入环节通过运用多媒体激发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后,多媒体的运用不能就此戛然而止。如何将课堂教学内容中的静态画面和比较抽象的、离我们生活久远的意象转化为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易于理解和想象的动态画面、图像是许多特校老师在研究的课题。多媒体的出现,为改变这一现象提供了一条很好的出路。教师在教授四年级课文《瓦特》”这一课时,如何讲解热水瓶的瓶盖被蒸汽推出来和“蒸汽机”的工作原理这一知识点是难点。传统的讲解达不到预期效果,如果采用Flash动画课件演示,用动态的画面展现,得出的结论学生就能充分理解,学生还能联系到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拓宽知识面,或产生自制教具、学具的欲望,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轻松适应优、中、差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
篇7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是中华民族用来了解中国历史,研究中华文化的一门工具,从而提高我们自身素质,对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人文价值和社会科学价值。正因为这样,据调查显示,自各个高校建校以来,几乎有80%的高校建立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并且每年都以稳定的比例吸纳新生,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进入高校以后的学习方向,而目前被社会所公认的事实是,90%以上的人认为师范类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更具有发展潜力。据北安高考网的调查显示,在XX年,教师职业已成为最受欢迎的职业之一,一是工作的稳定性和自主性,二是这些年教师的待遇节节拔高,出现喜人改观。XX年,师范类学生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统计显示,在师范类各专业中,需求较大的专业有汉语言文学、教育学、特殊教育、教育技术、数学、英语、日语、物理、计算机等专业;需求相对差一些的专业主要有生物学、地理学、幼儿教育、经济管理、经济地理与城乡规划、环境学等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占据首位。主要课程有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史、中国语言学史、计算语言学、汉语史、汉语方言调查、逻辑学、欧美语言学、实验语音学、中文信息处理等。就业前景主要是到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相关部门从事汉语言文字的教学科研、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管理及语言应用方面的实际工作。XX年刚毕业的师范类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对1500元月薪的一份工作应该基本满意,但经过三四年,他们会是很强的“潜力股”。据调查在城区,工作三四年的中学教师平均工资XX元~3000元,在一些企业办的学校,骨干教师的平均工资达到5000元以上。
另外,师范类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就业范围之广,是其他专业不能同日而语的,除了在教育领域从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之外,到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也是本专业极好的出路。
主要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也可在参考资料可知:
考生类别:文史类。
未来热门走向预测:
就业前景:主要到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
就业分布最多五省市:
广东、上海、北京、湖北、江苏
毕业生就业分布统计:
中小学及其它教学单位:27.63%
录取研究生:21.12%
其它事业单位:9.63%
国有企业:9.56%
机关:7.7%
部队:2.86%
民营及私营企业:2.83%
高等学校:2.59%
出国:2.23%
三资企业:1.57%
金融单位:1.44%
科研设计单位:0.46%
医疗卫生单位:0.05%
其它:0.02%
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掌握的基本原理和关于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新闻、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具有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文论、比较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外国文学史、民间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
篇8
二维动画的概念来源于西方,对其的英文翻译有:animation、cartoon等。其中,比较通俗与正式的用法是"Animation",经考证其词源自于拉丁文词根anima,包含有灵魂的含义;而与之相对应的动词animate,则有赋予生命的内涵,进而引申为使某物活起来的意思。所以animation可以解释为经由创作者的安排,使原本不具生命的事物获得生命一般的活力。动画属于综合艺术门类,其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和政府对动画产业的政策倾斜,动画业必将成为中国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但是,目前中国专业动画人才奇缺,据统计,中国动画人才的总需求量在200万人以上,而业界仅有5万人左右,由此可见动画人才的匮乏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已成为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动画人才培养计划”的启动以及在“让动漫走进特殊学校”教育科研的推动下,一些高校也相继开设了针对聋人大学生的动漫专业课程,主要的培养对象为聋人大学生(在下文中,简称聋生)。聋生作为弱势群体,一直处在社会边缘。即使其自身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也大多从事一些低附加值的,简单重复性的劳动。而聋生中有一大批对二维动画感兴趣并具备一定天赋的青少年,却苦于没有学习深造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考虑到聋人大学生中动画制作人才的潜在资源,以及聋生得天独厚的刻苦、耐劳、好学的优势,怎样在动画设计教育环节中发掘聋人大学生的优势并进行深入与细致的研究是非常必要与迫切的。
二、聋人大学生二维动画设计的学习特征
发展针对聋人大学生的二维动画设计教育,首先必须要先了解他们在二维动画学习中的学习特征。阅读理解能力不足是聋生在学维动画设计中遇到的最显著困难,在学习过程中,聋生与健听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的差距较大,如19一21岁的聋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并不比8一9岁的健听生的能力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他们无法很好的理解动画脚本与剧本。语言的障碍始终贯穿于他们的学习与职业生涯当中+。聋生学习特征的许多方面都因其具有听觉障碍而出现特殊性,如对语言材料记忆困难、语言形成发展缓慢、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迟缓等。听觉障碍虽然给聋生心理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但也带来某些新的动力,对某些方面(如视知觉)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动画教学中发现聋生具有以下相对优势:
1.聋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聋生不喜欢上抽象的理论课而喜欢动手操作的实践课。他们可以根据教师的操作来操作,模仿老师的操作过程。
2.聋生的模仿能力强。借助于书本与视屏,他们能将动画人物的动作神态刻画的惟妙惟肖,他们的观察和模仿能力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其在听觉上的缺陷。
3.聋生想象力较为丰富。由于聋生长期使用视觉来替代和补偿听觉的缺陷,其视觉优势明显,他们可以不受噪音干扰,由于视知觉的发展相对比较迅速,相应的使聋生在观察的细致性、记忆的直观性、思维的形象性等方面较见长。
三、聋人大学生二维动画设计教学法
二维动画设计与制作包括动画的前期制作阶段(文学剧本、文字分镜、美术设定、画面分镜头台本),动画中期绘制阶段(设计稿或构图、原画设计、动画序列帧绘制、背景绘制、填写律表、清稿导演检查),动画的后期合成阶段(扫描、上色、配音、合成),而考虑到聋人大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差,即使其想象力较为丰富但也是基于模仿上的,其绘画基本功较弱,文化层次低等学习上因素,以及其刻苦、耐劳、好学的优势做综合考虑,有以下教学法可以尝试采用:
1.改革针对聋生二维动画的课程体系,基于聋生动手操作能力强、模仿能力强、阅读理解力差等学习特点做综合考虑,改变针对聋生的二维动画课程设置,减少文字剧本、文字分镜等理论知识的学习时间,着重加强聋生对于二维动画基础课程的教学,使其能通过大量的练习与临摹,使聋生逐渐牢固掌握对于人体结构、人体运动规律、动物运动规律等的基础性内容。
2.强化重点,找到突破环节,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维动画的聋生比较适合动画中期绘制阶段的动画序列帧制作这一环节,动画序列帧绘制是二维动画制作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动画制作中人力资本投入最大的一个环节,需要绘制人员根据原画的关键动作和摄影表,准确地加出中间帧,最终以标有序号的连贯张数完成一个个镜头动作。在这一部分的制作中只要熟练掌握运动规律无需太多的形象思维便能绘制出比较连贯的动作,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只要听障学生能熟练掌握运动规律,基本都能胜任动画序列帧绘制工作。由于在前期的课程改革中,强化了聋生对于二维动画基础内容的学习,使其都具备了较牢固的基础技法,所以在绘制动画序列帧制作这一环节中,聋生基本可以自如发挥,收效显著。
四、总结
篇9
关键词:开放大学 老年教育 实施对策
滥觞于欧洲、风靡于世界的终身教育理念目前已深入国人心中,契合了“活到老、学到老”的中国古训,促动了老年教育在中国文化沃土里的萌发与扎根。据权威资料表明,从1983年中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创办至今,就办学规模而言,全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仅有4万多所,在校学员仅有430多万人,仅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2.57%。应该说,这个数字远远落后于人口老龄化发展程度,这个数字与国家《纲要》中关于“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相差极远。老年人纷纷涌向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比较好的几所老年大学这座“独木桥”,出现“一桌难求”的局面。特别是我国老龄化程度的速度加快,广大老年人越来越期盼就近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期盼接受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以缩小代际差距、跟上时代步伐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老年教育 “供学矛盾”日益突出。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引进发达国家“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提出在我国“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重视老年教育”。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时下,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呈巨增态势,“银潮”滚滚而来,这对我国人口结构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带来一系列重大问题。我国老年保障体系、服务体系、工作体系和教育体系将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发展老年教育已成为国家战略、国家行为、国家责任。
1 开放大学的功能浅述
开放大学是利用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传播手段进行教学的一种高等教育,也称远程教育。由于开放大学收费低,参加者不受年龄限制,老年人在家中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选学课程,有利于老年教育的普及。一些学者认为,各种远程教育不仅给青少年教育带来了新的求学方式,也给那些青少年时期由于贫困而失学的老年人带来重新学习的良机。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最后阶段、学习型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社会建设的构架中具有重要地位。而如何利用开放大学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发展老年教育、引领广大老年人搭上时代“数字快车”融入社会,则是一项具有战略眼光的工作,是应对信息化时代的大趋势,是创新发展老年教育的大趋势。实现老年教育现代化,构建“数字校园”,是历史赋予开放大学的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大力推进老年教育,既是国家开放大学倡导全民终身学习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开放大学拓展社会功能、实现“把大学办在社会中”的战略选择,其重要意义在于:一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二是贯彻落实国家养老政策的必然要求,三是国家开放大学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战略选择。
国家开放大学是一个办学实体,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和学位授予权。它由总部、分部、学院和学习中心等共同组成。同时,国家开放大学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共同组建相关行业学院、企业学院。
2 老年教育前景分析
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进行分析,老年教育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应该被认定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独立教育阶段,即老年教育阶段,也就是终身教育体系最后教育阶段。试从五个方面做一分析。
2.1 老年人是人生年龄的一个独立阶段。人的一生有多个时期,在每个时期生理和心理都是不同的,对教育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所以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适合该阶段的教育,老年人作为人生年龄的一个独立阶段,也应该拥有适合自己的老年教育。老年教育在我国作为一种概念,正在逐渐的普及和发展,并且由于老年教育是从岗位退下来一直延续到离开人世的,具有非常大的时空跨度,因此也就更具发展空间了。
2.2 以老年人为教育对象,人群之大,发展之快,对教育的特定需求,已成客观现实。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型国家行列,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至2010年11 月1日,我国大陆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 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 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 人,占8.87%。目前适应老年人对老年教育的需求,老年学校、老年教育已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形成了相对独立开展的一项老年教育事业,急需权定其性质和地位。
2.3 提高生命质量,延伸生命,是老年教育的特殊教育目的。每个年龄阶段教育的目的都有所不同,但总结起来老年教育阶段之前的教育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是以社会的需要为前提的,而老年教育则完全是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前提的,它的目的是提高生命质量,延伸老年人生命。近年来,国家开始意识到老年人健康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开始努力的实施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战略。
2.4 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准,设立专业、学科、课程,是老年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由于老年教育完全是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前提的,其专业课程的设置更具民主性、灵活性、适应性,教育内容门类更多,变化更快,实用性更强。
2.5 教育形式和方法新颖,办学原则独特。由于老年教育的特殊性,其办学效益是以学员满意、社会满意为标准的,其教育形式和方法更加新颖,办学原则更加独特,更加注重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3 发达国家如何利用开放大学开展老年教育
3.1 教育定位。首先在老年教育的定位方面发达国家有一致的地方,那就是都把老年教育看成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目的都是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延伸老年人生命。除此之外,各个发达国家在老年教育的发展问题上也都有自己国家的特色。比如日本把老年福利和老年教育联系在一起,旨在给老年人提供一个随时随地都可以选择学习的机会,创造一个有助于老年人学习的社会氛围[2]。美国不仅重视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还非常注重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3]。
3.2 办学模式。在发达国家办学模式是非常多元化的,不仅有高等教育机构办学、政府办学,也有自主自治办学等,同样老年教育的办学模式也是非常多样化的,在日本为了满足老年人的求学需求,很多部门都自愿参与到老年教育当中,比如福利部门、高等教育机构、教育部门、民间组织等。然而在美国,社区型老年教育具有主导地位,各个老年大学连成网络, 依托社区进行自我管理。
3.3 教学方式。发达国家在老年教育的教学方式上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采取了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各种教学方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每种教学方式的优点都发挥出来,针对老年人的需求和特点,制定出最适合老年教育的教学方式[4]。
3.4 教学过程。发达国家在老年教育的过程中非常强调老年人的主体地位,在开展教学和设置课程的时候都是以老年人的兴趣和需求为基准的。并且发达国家还非常重视小组学习和实践,他们认为小组成员间互相分享各自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知识或者技能,学习效率会更高,要求学习小组的规模不要过大,最好以会议的形式在某个会员家里进行。
3.5 教学内容。现阶段,老年人的教育需求和兴趣越来越广泛,所以发达国家的老年教育课程设置也越来越多样化,并且,民间的营利或非营利性的老年教育组织根据老年人的学习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老年教育。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老年教育是教育史上一套全新的教学模式,它与此前我们惯常所说的传统学校教育是截然不同的,具备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戴卫东.解析德国、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差异[J].东北亚论坛,2007(1):39-44.
[2]王旭.英国老年教育及其借鉴[J].成人教育,2011,12:122-
124.
[3]王家钧.论远程高等教育结构学分银行与模块课程超市管理体制的建立[J].中国远程教育,2003,23:71-74.
[4]任海峰,赵君.移动学习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J].成人教育,2010(1):95-96.
篇10
关键词:教育机器人;教育产业;应用
一、引言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逐步扩大其落地应用场景,但大多数应用场景仍然很难真正渗透到教学的核心环节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关键性作用。由于可以在不同教学环节提供人性化交互方式及个性化智能辅导与教学,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机器人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教育机器人在教育产业发展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二、教育机器人的简介
提起机器人,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科幻小说和电影中的机器人。近一个世纪以来,机器人在娱乐和虚构的世界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甚至“机器人”这个词本身就来自一部科幻作品—— 1920年,前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的科幻小说中第一次出现“机器人(Robot)”这个词,它被用于指代人类创造的用来代替人工的物体。随着计算机网络、机械制造、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已经从一个虚拟的名词发展成一项蓬勃的产业,并从工业领域向医疗救援、教育、娱乐、勘测、探险、救援等领域迅速扩展。
本文所论的机器人主要是指教育产业中的教育机器人。教育机器人主要由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组成,硬件平台主要包含教育机器人的硬件规格以及提供硬件之间的通信,完成某些动作或者输入输出某些信号,它相当于机器人的手脚;软件平台主要包含教育机器人的各种输入信号的处理和开发,完成某种可预期的场景的实现及表述,它相当于机器人的大脑。教育机器人是面向教育领域专门研发的,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机器人[1],它具有教学适用性、交互性、开放性、可扩展性等特点[2]。教育机器人的出现为机器人教育提供了载体。
三、教育机器人产业化发展的意义
当前,国外教育机器人的发展集中在青少年陪伴与辅助教学、特殊教育、机器人竞赛等领域,也更加注重实践性研究与课堂中的实际应用。相比于国外,国内教育机器人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与实践研究上都存在一定差距。但随着人工智能教育、STEM教育、创客教育等的兴起,国内对于教育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及大规模实践应用在迅速增长,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也促进了该领域的市场化进程。因此,产业化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1. 对教育创新的推进
教育机器人产业化有助于对教育创新的推进,包括创客教育、STEAM教育、素质教育、STS教育(科学、技术、社会)和教学改革。Chris? Rogers认为,教育机器人产业化教育能够将“Engineering”带进基础教育中,培养学生的STEM素养,推动基础教育改革[3]。
2. 对教学模式和策略的改进
对教学模式和策略的改进,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模型、教学策略、教学设计、课程开发等。王雪雁等认为,教学形式的多元体验是教育的重点,而将体验教学法融入机器人教育中进行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他科目在教学改革中形成较有前景的发展方向[4]。
3. 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包括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以及综合能力。D? Alimisis在调研了目前教育机器人领域现状的基础上,对当前教育机器人领域热点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肯定了机器人在培养学生创造力和“? 21世纪技能”方面的重要作用[5]。
四、教育机器人在教育产业化进程中的遇到的难题
教育机器人除了让学习者获取机械、电子、信息、传感技术知识,还能培养技术应用、解决问题、动手能力、团队协作以及表达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鼓励全国有条件的高校、研究院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在中小学开设机器人相关的课程和竞赛。为此,教育机器人表现出了其无可比拟的教育价值及实用潜质,为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高素质、复合型的工程人才提供了一个理论教学、实训实践和资源共享的综合平台。
为了更好地促进高层次人才的培训与培养,一方面,我们要大力研究开发及生产高端合格的教育机器人产品,另一方面,我们要全面开展机器人教育宣传,但是还有一些难题亟待破解。
一是诸多教育机器人课题亟待破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通过机器人教育促进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壮大与建设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为此,在技术传授的前提下,加快相关理论研究、学术探讨和培养模式研究,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理论的引领、理解和人才培养研究,是教育机器人的主要研究问题。
二是服务于机器人教育的公共资源比较稀缺。与国外相比,无论是教学设备还是教学案例及教育在线资源,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为此,实现中小学、大学课程及教学资源的开发,促进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满足机器人教育需求是前提。
三是教师队伍的人数不多。纵观整个发展过程,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中专院校,机器人教师需求缺口较大。?一方面是培养出口师资力量薄弱,另一方面受薪资待遇的影响,?具有机器人操作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就业口径比较宽,较少人愿意去当教师。为此,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及师资长远规划,将崇尚教育、乐教和施教的人聚集过来。
五、破解教育机器人产业化难题的对策
1. 构筑机器人教育云平台
当前,教育机器人可以应用于教学的资源很少,因为每个厂家基于自己的水平开发资源平台,彼此不兼容,不同机器人安装不同的APP程序,资源设计者从单一的角度设计教学资源,没有考虑普众需求,制约了产品的应用推广。为此,开展机器人教育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从教育机器人资源共享标准制定、服务技术策略及数字化资源服务设计与推送角度出发,立足自主知识品牌,促进规模及规范的产业化发展,充分考虑物联网、大数据及云服务技术,在共建共享技术上对教育机器人进行完善与功能提升。
2. 健全教育机器人法律体系
教育机器人在设计、开发、生产、销售和使用过程中,关乎国内外的道德准则、社会伦理、用户安全和权益诉求等诸多法律方面的问题。一是探究国际规则,深化法律规范,构建风险防控机制和预警监测体系,研判就业替代与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促使教育机器人教育资源绿色健康、安全可靠可控、造福于民。二是研究机器人教育与教师职业岗位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问题,依托机器人智能技术发展,构建教育机器人的伦理学特性。
3. 加快行业标准完善
据了解,工业机器人标准相对成熟,但从教育机器人这个角度来说,无论外国品牌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自主研发的品牌,都缺乏与之相适应的规范与标准约束。教育机器人是机器人产业细分领域的一大类产品,研究制定科学化、规范化的标准体系,才能促进教育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所以,加快教育机器人相关标准的研究时不我待,同时需要尽快上升为国家标准,从而引领国际标准,倒逼产业,给产业发展提供方向,规范和促进产业发展。
4. 构建教育机器人产业联盟,提高教育产业转化度
为了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用户需求,坚持经济全球化大方向,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行业组织的作用,健全高效灵活、优势互补的教育机器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在教育机器人产品试制、功能完成、系列产品打造和产业链塑造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一体化设计。以笔者所在中职学校为例,可以联合当地的高校、政府和其他企业单位建设产学研平台,丰富教学实践手段,提高教育机器人在教育产业中的转化度。
5. 强化产品开发,增强教师参与度和教学应用度
机器人教育产业链涉及硬件制造、平台开发、应用服务提供等几类厂商,但目前很多机器人公司只负责教育机器人硬件的开发、制造、组装及测试,提供简单的产品说明和操作手册,并不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这样的产业模式显然不利于机器人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只有当教育机器人的制造商与学校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设计开发出丰富的教学情境应用程序、服务与内容,才能使教育机器人真正满足教与学的需求。
总之,教育机器人的产业化应该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真正有力有效服务于地方教育和经济文化。同时要注意在“互联网+”时代,恰当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杠杆优势,立足本国,面向国际,引导教育机器人产业进行科学布局,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机器人产业基地,形成中国特色产业集群。
[1] 黄荣怀,刘德建,徐晶晶,等 . 教育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01):13-20.
[2] 张剑平, . 机器人教育:现状、问题与推进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6(12):65-68.
[3] Rogers C,Portsmore M. Bringing Engineering to Elementary School[J].Journal of Stem Education Innovations & Research,2004(05).
- 上一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办法
- 下一篇:分包工程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