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研究生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6: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研究生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血液标本;存放时间;生化检验
血液标本的存放时间是检验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患者血液样本采集后需要经过核对、纠错以及等待检验的过程,所以血液标本往往不能立即上机检验,进而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本组研究选取86例门诊患者的血液标本,对其中14项检验项目分别于1h、4h、8h、24h进行检验,现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3月至5月的86例门诊患者为对象,采集患者的血液标本,对其中14项检验项目分别于1h、4h、8h、24h进行检验。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52例,年龄为27-71岁。
1.2方法对86例门诊患者采静脉血5ml,采血人员同时记录采血时间。将86份血液标本放置20min,然后使用离心机以4000r/min离心10min,对血清分离。质控血清及校准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上机对14项生化检验项目进行校准及质控,确保每项质控项目在(±1)s范围内。于采血1h对14项生化检验项目进行测定,记录测定结果。然后将血液标本加盖放置在4℃冰箱内保存,分别在4h、8h、24h再次检验,记录测定结果。以1h的检验结果为基准,分别对比4h、8h、24h的生化检验结果。
2结果
与1h的测定结果相比,血液标本存放4h时,测定结果存在显著差异的项目为GLU(血糖),共1项。血液标本存放8h时,测定结果存在显著差异的项目为TBIL(总胆红素)、BUN(尿素氮)GLU(血糖),共3项。血液标本存放24h时,测定结果存在显著差异的项目为ALB(白蛋白)、ALP(碱性磷酸酶)、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GGT(γ谷氨酰转肽酶)、TP(总蛋白)、Ca(钙)、P(磷)及TBIL(总胆红素)、BUN(尿素氮)、GLU(血糖),共11项。多项生化检验结果随血液标本存放时间的延长而呈现出显著的差异(P
3讨论
人体血细胞包含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当人体发生生理或病理变化时,血液中的成分就会发生改变,所以血液成分检测是临床诊断与治疗的重要依据。根据血液检验项目和方法不同,所需血液标本量也不相同。因此,血液标本的采集方法也不一样。在血细胞分析仪广泛应用于临床实验室之前,对于用血量较少的检验项目,如手工法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等常采用皮肤采血法。因为血细胞分析仪的标本使用量稍多于传统手工方法,更重要的是静脉血能真正反映全身血液的当前状况。因此,现在推荐使用静脉血进行血液检验。
血液标本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检验的准确性。近年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血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但有的血细胞分析仪要求抗凝的血液标本放置一定时间后再上机测定,所以应熟悉不同设备的实验条件。如果必须长时间保存血液标本时,应根据检验项目确定最佳的保存条件。临床检验中单份标本进行多项目测定时,由于生化标本量增大,有的血液标本在采集后未能及时上机检测,标本保存时间多达数小时。通常情况下,运动、饮食及药物对血液检测的影响备受重视,如运动后WBC的假阳性、药物对白细胞的影响等。而血液标本保存时间的影响往往易被忽视。排除运动、饮食、药物等因素对血液标本的影响,标本的采集方式、存放时间及相关处理过程都有可能影响到检验的结果,且保存时间不当引起的结果误差会直接给临床诊断带来影响。因此,实验室必须明确各种生化检验项目对时间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保存条件,在合理的时间段内尽快完成血液标本检测。
本研究中随机选取86例门诊患者进行血液采集和不同时间段的检测。从检测结果来看,与1h相比,随着血液标本保存时间的延长,GLU检验结果首先表现出敏感性。本组86例患者的血液标本在4h时进行检验,GLU检验结果已呈现出显著差异。这主要是因为血液离开人体后血糖浓度降低。血糖是临床检验的重要项目,如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检查对血糖指标有着严格的要求。所以用于检查血糖的标本必须及时上机,放置太久化验结果会下降很多。[1]脂蛋白中胆固醇随保存时间的延长,可能出现脂蛋白颗粒结构改变、裂解,脂蛋白间还可能出现部分脂质交换。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血脂等指标的检测结果不够准确。血液标本放置时间过长,红细胞中的物质会逐渐渗透到细胞以外,这是肉眼所无法观察到的。当血液标本放置在冰箱时,溶血就会缓慢发生。溶血对生化检验指标具有一定影响,如ALT、AST值的升高,红细胞/血浆内外浓度分布不同,从而会导致指标异常。[2]
本组86例患者的血液标本在8h时检验,TBIL、BUN、GLU指标与1h相比差异显著(P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就业率; 岗位群;调研;机电一体化
Research of clusters of posts of graduated students majoring in Mechatronics
Zhang Yonghong1, Wang Jixin2
(Beijing Polytechnic, College of Automation Engineering, Beijing 100176)
【Abstract】In order to know the distribution condition of clusters of posts of graduated students majoring in Mechatronics, get the information about clusters of posts, job tasks and requirement pertaining professionals in the field of Mechatronics from employers, we did statistical comparison of students’ employment whereabouts in recent five years, interviewed employees from 14 companies or enterprises in Beijing on the topics like the time of joining the workforc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majors, the first professional post after graduation, current professional posts and titles, etc. Employment rate and employment index of stability were compared, the situations of distribution of clusters of posts within 5 years after students’ graduation and the rate of students’ hopping among different industries within 3 and 5 years after students’ graduation were made clear. Through investigation, we cleared our mind, provided the pre-requisites for better locating the position of cultivating five-year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s, properly formulating the education program and designing the course contents, and offered a statistical reference for colleges which have this major of Mechatronics.
【Keywords】employment rate, clusters of posts, investigation, Mechatronics
为了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掌握企业(用人单位)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岗位群、工作任务和需求情况,把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办学方向,找准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的定位,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真正体现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针,我们特对北京地区部分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方案设计
本次调查选择北京市14家公司或研究所(包括民办、公办两种性质)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1份。被调查的单位包括:北京三鼎光电仪器有限公司、北京触点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中钞信用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北研兴电力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不莱迪仪器仪表有限公司、北京格雷维尔电子有限公司、北京中科大洋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三元食品有限公司、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北京和利时自动化驱动技术有限公司、乐金化学显示器材料(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路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调查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篇3
【关键词】药剂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3-JKGHD-031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97-02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剂型设计原理、制剂处方与工艺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开发安全、有效、可控、稳定的药物制剂为目的的综合性应用学科。而药剂专业硕士是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有扎实药剂理论基础,并适应药学制剂行业实际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对从业者的经验技能要求较高,旨在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但从我校就业率调查来看,药剂专业学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数量总体来说低于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且很多用人单位认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尚需进一步观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上存在一定困难。
1.出现的问题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结合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1.1 在招生途径上
由于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要求其不仅有较高的职业技能,而且还要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这就要求在招生过程中,对报考药剂专业硕士学位的学生起点要求要高,才能保证其在3年的硕士生涯中,能快速提高其综合分析的能力。但现实遇到的情况是,由于长期以来高校“重科研轻实践”思想的影响,加上很多学生在报考专业时目标并不清晰,扎堆报考科学学位的较多,而专业硕士却少人问津,导致其招生生源并不理想,有很多是从其他专业调剂过来,虽然该群体的其它学术背景较为扎实,但药剂专业基础较差,直接影响了实际操作技能,这给后续的教学带来很大困扰,故教学效果经常不太理想。
1.2 在培养方式上
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曾指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能力培养的系统化取代知识培养的系统性。专业硕士重视的是实际技能,学术硕士重视的是科学研究。二者培养目标不同,培养模式也应该不同,专业硕士在培训时需注重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为此学校开展了专业硕士双师型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但由于近几年高校硕士扩招,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高校很多教师又以科研为主,真正应用型的导师少之又少。所以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方向大部分仍沿用传统的学术硕士研究方向,与具体工作相结合的研究方向较少。且专业硕士常常归属于单一学科,学科间交叉较少,造成培养的专业硕士知识体系与企业需求相差较大,从而导致企业的不认同感,这也直接导致了药剂学硕士的就业率较低。
1.3在就业指导上
随着高校硕士大规模扩招,社会上对科研人员需求达到相对饱和,急需应用型人才。但由于在培养过程中,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学习的课程相差无几,故导致很多专业硕士在自身定位上不够明晰,学生本人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严重认识不足的特点。这使研究生在校期间没有重点性的对职业技能进行培训和加强,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导致与社会,尤其是企业的需求相脱节。所以,用人单位的需求就没有那么迫切,直接造成了现在专业硕士就业难的问题。而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药剂学专业硕士的招生和就业并不尽如人意。
2.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对本校的药剂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有如下改革,旨在加强硕士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输送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2.1加强对药剂学专业的认识,明确培养目标
药剂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在学术水平方面,注重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将学术价值转变为生存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应用能力方面,主要培养药剂学专业的高层次技术与管理人才,强调运用所学知识和所备技能,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开发的能力,综合素质方面,通过深入学习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培训知识,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培养出与药剂学专业相衔接的高素质应用实践型人才。根据药剂学专业硕士的学习方向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
2.1.1在新剂型设计方向,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参与学科的实验教学工作,通过融入教学工作,能快速的熟悉各种剂型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如通过准备压片实验,熟悉了压片机的工作原理方法,出现故障能够及时排除,对于后续的实验操作有很大的帮助。
2.1.2 在临床药师方向,加强学生的临床用药技能培训,包括审方,有无配伍禁忌,有无常见的药物检测等等。
2.2改变培养方式
现行的药剂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式通常是课程+实践的方式,其课程结构通常的模式为:学位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其中学位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可变性较小,所以我们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不同,为学生的选修课程做出指导。如临床药师方向,就业方向以医院合理用药为主,故体内药物分析,体内药物监测是其常见的选修课程。并安排其在医院药房实习2-3个月,以加强临床药师的实际操作能力。而针对新剂型设计方向的专业硕士,主要培训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操作能力及创新意识,则仪器分析方法,靶向制剂,免疫分析方法是其常见的选修课程,并安排其去合作企业实习,将实验室与企业生产相衔接。
2.3加强校内应用型导师队伍建设,注重强调交叉学科,注重融会贯通
药剂学研究涉及到诸如物理化学、合成化学、材料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免疫学、化学工程等物理科学和生命科学的许多领域,其关键技术的突破更有赖于跨学科的研究联想和技术支持。增进与相关专业领域的部门机构的沟通联系, 是加强高校应用型导师队伍建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学科相结合,从而培养优秀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在专业硕士学位在注重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并不忽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研究方法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除掌握专业基础问题外,学生对本专业前沿课题及问题也要有深入探索及解决能力。我们在培养药剂专业研究生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交叉学科的融会贯通的能力,如临床药学为主的专业硕士,除了常见的药物基本知识要烂熟于心,其药理学的相关知识也要有所掌握,比如检测心血管疾病用药,常见的模型要了解,给药之后跟药物检测有关的药动学知识也应该清楚,比如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而新剂型方向的专业硕士,重点锻炼其创新和操作能力,需熟悉常见的制药仪器,如流化床制粒机,高压均质机等等,这就需要一定的仪器设备知识作为指导。
由于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起步较晚,又经过了2003年以后的硕士急剧扩招阶段,使得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但由于无论从课程设置还是培养模式看,全日制药剂专业硕士教育体系都保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的痕迹,所以专业硕士毕业生实际上并未达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标准。如何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校研究生教育能够持续发展的前提。笔者在进行学生培养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发展方向拟定大致的培养方式,虽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现行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灵活性较小,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供需矛盾问题。要想真正解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问题,需要有关研究生组织管理部门有相当的重视,借鉴国内外成功培养范例,大力改变其束缚影响因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供需关系矛盾,以促进专业硕士学位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1-7.
篇4
关键词:创新;就业服务体系;就业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已从过去的“统包统分”转变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尤其是近几年来,高校扩招使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首先,本科生就业人数逐年上升。从2003年212万人到2010年640万人(预计)。2009年比2008年净增33万人;2010年比2009年净增40万人。而且研究生毕业人数在上升。其次,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就业去向发展不平衡,从地区看: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旺,中西部虽然有较大需求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基层需要人,却没有人愿意去,毕业生同学“愿意到天南海北,不愿意到新西兰”;愿意做国家公务员;不愿意到基层就业。
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概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在最短时间内认同企业文化;对企业忠诚有团队归属感;不苛求名校出身只要综合素质好;有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有专业技术能力、沟通能力强;有亲和力、有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带着激情去工作等等。这些被企业普遍认同的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也是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面临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形势,高校基层教学院系如何根据自身专业需要,调整办学方向及就业服务理念是新时期强调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一项新的研究方向。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
近几年,我国各年高校本科毕业生总数见表一。从表中不难看出,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呈逐年递增趋势,据预测,2011年毕业生总数将再创新高。
(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滞后
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问题突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既有数量矛盾也有结构矛盾,相比而言,结构矛盾是主要矛盾。大学生的就业虽然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相对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大多数高校招生与就业脱节,专业设置功利化,由于缺乏对社会需求及就业前景的深入调研和理性预测,加之投入不足,不少院校开设新专业,热衷于投入相对少的人文管理类专业,而自然科学类专业因设备投入大、办学成本高而遭冷遇;高职院校虽然定位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但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双技能、双师型”人才缺乏。另外,我国高等教育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高校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的总量虽然每年都在增加,但市场服务手段、服务方式以及社会各中介服务机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的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日趋增长的总量配置需求和个性化服务需要还有一定差距。就高校而言,各校就业政策也不尽一致;就人才交流及就业服务机构而言,有的是行使管理职能,有的是服务机构实行成本服务,还有甚者把为毕业生服务变成了一种谋利手段。这种市场不完善的配置手段延长了用人机构的转换过程,妨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另有不少企业(主要是民营中小企业)用人行为不规范、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回避该承担的社会保障责任等,损害了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四)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滞后
一方面,不顾自身的条件,就业期望值过高,对就业待遇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片面追求到经济发达地区(如天津、上海、南京、北京、广东等)就业需求量并不高的地区就业,不愿到西部就业需求量大但还未饱和的地区就业;希望从事行政、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工作,不愿意到一些中小型企业或民营企业工作,导致许多用人单位不敢接收,从而高不成低不就;另一方面,不少毕业生仍然存在“等”、“靠”、“观望”等被动就业观念,就业积极性差,以致“错失良机”。
二、基层教学院系如何创新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基层教学院系是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如何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培养出用人单位乐于接受的人才是基层教学院系需要正视的问题。我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初步建立了“入学教育提醒就业,人才培养顺应就业,职业规划指导就业,考研辅导提升就业,校企合作助推就业,全员参与帮助就业,强化实践引导就业,拓宽渠道保证就业”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大大的提升了毕业生就业时的竞争能力。
(一)入学教育提醒就业
就是在大一新生进行入学教育的过程中,开展专业就业方向和领域教育,以实际实例告知学生本专业毕业后的就业去向,提醒学生毕业后可供选择的就业方式和方向,从大一开始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明确努力方向。
(二)人才培养顺应就业
就是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过程中,不断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完善;根据不同学生的就业意向,设定不同的课程模块,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适应学生就业需要。我院在09年培养方案修订中,通过设立不同课程模块、开设选修课、举行专家讲座等方法完善了课程体系,使培养方案更科学、适应;同时,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就业的实际,新的培养方案中实行“6.5学期+1.5学期”的教改新模式,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受到企业的认同。
(三)职业规划指导就业
就是从大一开始,通过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和举办不同形式的职业规划设计活动,消除学生对于本专业在校学习及就业方面的迷茫,引导、指导学生提前规划就业方向,以便学生根据个人就业意向,有目的地开展社会实践,获取相关知识,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具体安排是低年级侧重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高年级侧重就业创业技能提升。
(四)考研辅导提升就业
就是通过引导学生考研,为学生提供考研辅导,鼓励学生考取研究生,提升学生就业质量。根据学生需要,每年为学生开设考研经验交流会,方便高低年级学生之间主动交流;在不耽误本院系教学时间的基础上对大三学生开放部分实验室,利于学生在专业实践上有针对性的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2010年我院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占毕业生总数的30%以上。
(五)校企合作助推就业
就是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通过建立教学实习基地,设立校企业联合办学理事会的方式,扩大与企业的人才培养合作和联合科研合作。通过顶岗实习等方式,为学生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提供更为广泛的岗位实践和更为充裕的实习时间,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增进企业对学生的了解和认可,实现学生直接就业。更为重要的是,毕业生得到的企业的认可,仅09年理事单位就提供了近200个就业岗位,占毕业生人数的近70%以上,就业渠道更通畅。
(六)全员参与帮助就业
就是动员全院教师员工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就业工作中来,尤其是毕业生毕业实习的指导教师,利用自身与社会合作科研的优势,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就业。近年来,推荐就业的学生大都收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甚至提前向院系预定次年毕业生到本单位工作。
(七)强化实践引导就业
就是着力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方式有,鼓励、引导学生提前参与教师科研,设立学生创新基金,让学生自愿、自主确立研究课题,学院提供资金支持,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大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2009年,筹集经费40万元,设立学院科研创新基金。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65项,通过专家论证,立项26项,每项资助3000元。另推荐学校科研创新课题立项5项,开放实验室项目立项6项。学生参与600余人/次,占高年级(二年级及以上)学生总数的50%以上;立项参加学生208人,占年级学生总数61.9%。
(八)拓宽渠道保证就业
就是在分类引导的基础上,(比如公务员、考研、大学生村官等)利用学院自身科研和科技推广的优势,不断拓展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提前参与企业科研生产,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三、结束语
当前,在新的形势下,高校个基层教学院系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根本”的办学理念,用发展的眼光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并不断创新,勇于探索,切实提高院系的就业工作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力争做到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用人单位满意、让社会满意。
篇5
环境科学再深造方案规划环境学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在我国的发展也仅仅只有几十年而已,但是由于工业文明带来的污染不断加剧,环境专业在国内的发展速度飞快,并且已经形成了环境工程、环境生物、环境物理、环境化学、环境规划与评价、环境大气等多方向的一个综合性学科。由于需求市场巨大,专业要求较高,在国内有众多的高校设立了环境学专业,同时也不断有工作者从化学、物理、地理等其它专业转入环境行业。尽管各高校的环境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存在一定困难,但市场对于环境科学专业仍有需求,特别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环境技术人员。而且由于其专业性较强,相应的职位一般都需要有一定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者技能证书。但环境专业的技能证书考试大多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在校学生一般不能去参加考试。因此,本文主要基于2011年“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前程无忧”三大招聘网站近一年的数据,结合上海市春秋季大型招聘会的信息,对现有的环境市场需求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为开设环境学专业的学校提供一个课程设置和就业培训的参考,为已经进入或即将进入环境行业的工作者分析其自我发展的方向。
一、调查方法
跟踪调查2011年三大招聘网站2011年每个月前十天的招聘内容和上海市春秋季大型人才招聘会的信息,去除没有具体信息的职位和重复的职位后,将余下的信息进行人工筛选,对包括工作的类型,工作年限的要求,学历的要求以及工作经验背景等资料进行分类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环境科学专业工作类型的需求分布
如图1所示,从工作类型的需求情况来看,工程类的工作占了47%,有近半数左右,其次是管理类的需求占25%,但管理类之中的分类又比较多,由于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的发展,EHS占总需求数的9%,安全类的工作占4%。包括安全生产管理等,而新能源与CDM的工作共占3%。传统意义上较为火热的市场环境评价与环境规划类需求仅分别占4%与3%,销售类的需求量占16%,而且有不少是需要销售主管等高级职务。而其他技术类的需求占13%,其中环境监测需求量仅占3%,而且需求一般都为层次较低的操作人员。其他的技术类需求约10%,包括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以及固体废弃物技术的处理等技术性的措施。
2.对于学历的要求
大部分单位的招聘都是面对大专和本科,中专及以下和硕士以上学历的需求量都较少,与招聘情况结合分析,招聘中专生的主要是销售与监测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管理类的工作普遍要求比较高,基本都在本科以上。而硕士及博士的招聘数量很少,这一方面,符合现有的学位比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许多面向硕士博士的招聘单位会在自己的公司网站上挂出需求信息或者并不进行公开招聘,如各个高校以及一些大型公司等。
3.对于工作经验的要求
从图2的统计可以看出,大部分工作对于年限的要求在3年以内,需要应届毕业生的工作仅占5%~10%,这一方面说明大部分的工作单位都希望有工作经验的新职员。但是8年的工作经验需求量仅占5%左右。经调查表明,在工作1~3年左右是一个跳槽的高峰时期,有8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一般将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或者不太会通过网络的形式参与求职。因此,对于求职来说,在一两年之内通过岗位变换找到合适自己的就业方向,并通过两三年的积累取得相应的工作经验将有助于在此行业内取得较好的发展。
4.对于工作背景的要求
表1是相关的一些环境类工作所要求的工作背景,可以看出,一般的职位至少要一至两样相关的技能特长,有些职业技能可以在学校学到,如CAD制图、仪器分析等。但有些技能必须在工作中学到,如安全员证书、环评师证书等。因此,掌握一门优秀的技能对于个人今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5.招聘企业类型
在环境领域,民企占了绝大多数,外资和合资企业占了1/3左右,但从待遇上来说,外资和合资的企业待遇普遍较高,而民企的待遇差别较大。但外企对外语的要求较高,多数外资企业均直接英文招聘信息,且外企招聘集中在EHS、CDM等职位上。
三、结论
1.环境科学类的工作方向类型较多,且专业性较强,对于高校的环境科学专业来讲,很难针对某一个特定的环境科学就业方向展开专业培养,因此学生更多地需要在学校中学习更多的基础,在工作中开展应用学习。
2.由于工作类型多种多样,环境专业学生也几乎不可能掌握环境学所有内容,因此找到合适自己的就业方向并进行深入地学习和深造是必须的。
篇6
关键词:生物工程;教学改革;生物产业;就业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042-03
生物工程是由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和信息科学等相互交叉结合而成的一门新兴、复合型的交叉学科。教育部2011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将生物工程、轻工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等专业都归并为生物工程专业,并升级为一级学科。据统计,2003年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为165所,随着生物技术热,到2013年增加到231所。但在实际的学科建设和教学设计中,由于办学基础、办学理念存在差异,各高校的生物工程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办学质量也存在较大差异。该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
目前,我国每年生物工程类专业毕业生约6万人,由于人数的迅速增多,以及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再加上专业的局限性和一些教育形式的缺陷,造成生物工程类专业毕业生的暂时性过剩现象,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2012年大学生就业报告》则将生物工程专业列为“红牌”警告10大专业之一,这也使部分生物工程类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对学习和未来出路产生焦虑,并产生心理负担,这也给本科教育提出新问题。部分高校通过修订大学培养方向促进就业,有提出加强实践教学、自主创业、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实现促进就业。本文根据作者在无锡国家高新区挂职工作经历、国内多个生物科技园区调研和在江南大学的研究生招生教学经验,就目前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生物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新形式下我国生物工程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现状
国家“十二五”战略新兴产业规划把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列为7个重点发展领域之一。生物技术对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健康、粮食、能源、环境等主要问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生物产业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目前,许多省、直辖市、地方城市也纷纷制定各自的生物医药的发展计划,并大力发展专业化的高科技园区,比如北京中关村生物医药园、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武汉光谷生物城、苏州纳米园和无锡国家生命科技园等,这些园区地处发达区域以吸引大批高科技人才进行创业和就业。生物技术产业由于进入门槛高,投资大周期长,技术更新快,国内外交流频繁,因此大部分生物产业分布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生物技术是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相对较小的高技术领域,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从国家层面每年的973、863和国家自然基金等投入研发近百亿资金。美国2009年生物医药公司就投入研发653亿美元,而中国的生物医药企业规模小,投入研发资金规模较小,主要还是靠政府投入,因此相比之下我国对生物科技的研发投入资金较少。另外,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力不足,特别是一些高利润的生物药被国外大公司垄断,而我国企业和研究单位只能进行仿制,存在知识产权冲突问题。从工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来看,高污染、高能耗的发酵产业难以为继,比较典型例子就是谷氨酸(味精)企业大量关闭,一些高能耗、利润低的产业大量搬迁到内蒙古和新疆、东北等人口密度低、煤炭丰富地区;将来新建生物企业所需环境处理设施和运营成本占产品成本较大比重,需要考虑技术升级如清洁生产工艺。另外,一些低利润的生物产业如青霉素、维生素c等遭到欧美的反倾销抵制;在中国,对肉类需要造成大量粮食需求,一些以粮食为原料的低附加值发酵产品面临淘汰,例如中国禁用粮食生产燃料酒精。对于传统酿造产业,啤酒在中国已经接近饱和且全部采用自动化生产,白酒也是传统工艺且主要靠营销,此类行业招聘人才将减少;而未来,葡萄酒产业在中国将会有很好发展势头,对专业人才需要有增大趋势。对于酱油、醋等发酵调味品,由于近年餐饮业发展,该行业也增长迅速。
二、我国生物工程类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分析
生物产业的发展决定了大学生的就业情况。201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对生物工程类的就业进行调查,该类专业就业面一般,工作对口度一般;起薪低,为2495元,在92个专业中排名倒数第四,而且调查发现跳槽对薪酬涨幅影响一般,五年后收入低,综合满意度低。就业的行业主要分布在卫生医疗、耐用消费品、学术科研、教育培训等,就业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南部沿海发达省份、北京、东三省、湖北和四川。
生物工程类专业曾经是高考的热门,但是由于该行业投入大、周期长,我国生物产业还处于较低发展阶段,也因此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困难。调查发现大一的新生都为将来发愁,开始考虑个人的出路,包括:出国、考研、考公务员等;更有甚者,一些二本院校的大学生从大二就开始复习考研,父母也对读此专业的孩子将来就业发愁。对于研究生,只有少量的硕士毕业生进入企业的研发岗位,而大多数国内外高校生物工程类的毕业博士生几乎都是进入高校和研究所。名牌大学的许多毕业生大多选择去国外发达国家进行深造,造成人才的流失。在国内就业的,生物工程类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包括:医药、食品、环保、商检等部门中生物产品的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及产品性能检测分析等工作,本科生直接从事科研方面工作的较少,部分毕业生转向其他行业,部分从事相关专业的下游技术工作。
三、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大学生的教学改革思考
大学的教育就是为社会培养合适的人才。生物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需要专业人才,高等学校的课程改革也要适应行业的发展和起到引领作用。我国有众多高校开设生物工程类专业,通过比较课程理论体系发现,大部分高校包含: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和选修课,其中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都差不多。不同的高校由于研究背景的不同,专业课和选修课差别比较大。比如,河南工业大学的专业课开设:生物工程设备、酿酒工艺学、氨基酸工艺学、分离工程、环境生物技术等;南京工业大学开设:生物反应工程、生物分离工程、发酵工程设计、生物工艺学等;江南大学开设:酿酒工艺学、微生物育种、生化工程、生物下游技术、发酵设备与工厂设计等。此外,各个高校还开设各种选修课,让大学生了解生物工程各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从目前产业发展和就业分析,生物工程类毕业生主要覆盖在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农业和生物能源等,而生物环保则有相关的环境工程专业。关于课程的设置,各个高校也根据自己特点进行区域特色开设,比如江南大学以传统发酵为基础,设有酿酒工艺、氨基酸工艺和酒精工艺学等专业课,中南大学生物工程是以生物冶金为方向,而华中农业大学是以微生物和农业为方向。另外,比如广西大学开展区域特色型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合理地安排好涉及生物工程的上、中、下游技术的课程,并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
从2012年开始,教育部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诸多高校的生物工程专业也参加该计划。该计划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物工业界的未来发展需求,采用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模式,通过在校的理论学习和在企业的实践学习,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造就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扎实生物学和工程学基础,生物工程专业系统知识和专门技能,以及实际工程应用能力,擅长发现并解决生物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提高生物工程产业国际竞争力、引领生物工程学科发展的高质量创新型生物工程技术人才。从实践看来,该计划有利于促进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多了解企业发展运行,与社会对接;但是,由于生物企业的行业特点,对其核心技术采取保密措施,大学生难以接触生产和研发的一线车间。
针对目前生物产业发展还在起步阶段、生物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从大学教育的目的和理念出发,生物工程专业教学可以做一些调整:(1)传统发酵已经很难吸引大量生物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比如氨基酸工艺学、有机酸工艺学、酒精工艺学等可以合并成一门课程,而酿酒工艺学则还应加入动手实践和品酒知识,以满足目前社会要求向上发展趋势。(2)针对生物医药发展的趋势,开设生物制药、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和代谢工程等研究生阶段所需的专业知识,可采取短课时或合并课程,进行普及性的教学。(3)从上游的基因改造、育种,中游的生化工艺,到下游的分离,都合理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从感性的直接接触过程强化专业学习和动手技能。比如江南大学的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大三就开设选导师,大四整个学年都在实验室做相关毕业课题。(4)鼓励大学生自主提出创新研究课题,通过竞赛给予资金支持、导师指导和实验设施。通过实践参与课题,感性地促进大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吸收。
为了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力,促进就业和行业发展,一些文科经济类课程的开设也是必要的,但是不适合占太多学时。比如,开设生物行业法,包括合同法、环境法、知识产权法、劳动社会保障法、生物伦理与生物安全,开设综合学科,包括交际学、谈判学、心理学和压力管理等。另外,要求知名专家教授和企业家到学校为大学生做报告,以了解行业科研状态和生物产业发展现状,开阔大学生视野,培养其兴趣,使其在就业时候能做出更好的选择,这样大学生能够脚踏实地地工作。
四、结论
我国的生物产业也正沿着“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借贷为支撑,社会集资作为补充”的健康方向发展,生物工程正在将越来越多实验室中的生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同时高等学校生物工程专业通过自身教学改革和调整,使大学生更具有创新力和对行业的热爱,并积极提高大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扩大就业面选择范围。随着生物经济的不断发展,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和开发将成为本世纪最具潜力的职业之一。
参考文献:
[1]卢碧林,张敏,毛治超,赵红静.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J].高教论坛,2006,8(4).
[2]胡廷章,胡宗利,涂昀,王贵学.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生物工程人才[J].教育教学论坛,2010,(2).
[3]赵辉,凌宏志,王葳,韩晓云,吴国峰.高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J].黑河学刊,2013,(01).
[4]庞宗文,阎欲晓,刘海东,白先放,冯家勋.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研究[J].轻工科技,2012,(04).
[5]张荣珍,饶志明,堵国,成徐岩.江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巡礼[J].中国轻工教育,2009,(2).
篇7
关键词:高校;特殊毕业生群体;就业
中图分类号:G913.2 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152-01
高校特殊毕业生群体指的是高校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城镇零就业家庭、少数民族、女毕业生、基础学科类、残疾和容貌不佳等因素引起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大学生群体。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一部分用人单位对高校特殊毕业生群体持有偏见和歧视的态度,使得这部分学生面临就业困境。因此,找准切入点、创新工作思路、全方位探究高校特殊毕业生群体的就业状况,进而探索缓解这部分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对于高校的就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就业困难的分析
城镇零就业家庭是指本市城镇家庭中,在法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家庭成员无一人实现就业,且无经营性、投资性收入的城镇家庭,与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一样,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更有一种很大压力。困难毕业生大都面临着毕业后尽快偿还助学贷款的问题,找工作时的各种花销也无法避免,加上大量大中小企业的不景气,致使全国各地大学生就业的理想岗位减少较多,为贫困毕业生的顺利就业设置了障碍。
少数民族毕业生和女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是缺乏就业的市场意识,体现为:依靠政府,依靠父母,只有到正规部门才是真正的就业,期望值很高,传统观念陈旧,等靠要的思想,严重阻碍了这部分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与应用学科如工科、医科类毕业生比较,基础学科长线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就业情况更加不容乐观。这与基础学科本身基础性强、成才所需教育年限长等因素有密切关系。这也是导致这类毕业生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就业困难的原因。
随着国家教育的进步和完善,给残疾和容貌不佳学生创造了相对平等的求学机会。很多学生也非常刻苦地学习,但当他们憧憬着步入社会时,发现先天的缺陷给他们的求职路带来了一些困难,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在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下,用人单位挑选人才的空间不断增大,这部分学生的先天因素制约了他们的求职之路。
二、对策
学校层面应成立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办公室,营造和谐的困难毕业生就业环境,搭建各种就业平台确保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一是举办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专场招聘,积极谋划组织用人单位送岗到校。二是设立困难毕业生就业专项资金,组团外地应聘,为家庭经济特困毕业生提供前往经济较发达地区求职的机会。三是开展特色主题活动,创新结对帮扶手段。充分利用高校自身的就业基地,开展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或就业基地拓展活动,实行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职业选择能力提升计划,做到一年一个帮扶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主题活动,争取达到“就业一人,帮扶一家,温暖一片”的工作实效。
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帮扶,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毕业生充分就业。一是建立毕业生求职档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二级学院须每年对大三学生的家庭状况进行摸底调查,确定当年城镇零就业家庭毕业生人员名单,并建立包括毕业生所学专业、兴趣、求职意愿等信息在内的个人档案。二是明确就业责任。明确辅导员、班主任教师在帮助城镇零就业家庭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责任,要求辅导员做好生活帮助、心理咨询,主动收集就业信息,积极推荐工作,掌握其就业状况;班主任教师、尤其是导师制的班级老师,要利用自身学术、科研资源推介毕业生就业。三是增加实习岗位数量。城镇零就业家庭毕业生要优先享有岗位实习机会和实习单位。根据学校建立的毕业生实习岗位基地,让他们熟悉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增进与用人单位的了解,缩短就业岗位磨合期。
学校层面要重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工作“三个率”:初次就业率、回家乡就业率和就业满意率。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以下环节:一是注重培养过程,增强综合素质。对少数民族班学生的基础课程实行单独开班、单独考核,因材施教;要建立结对子措施,进行“一对一”帮扶;设立少数民族班学生学业专项奖学金,对学习成绩、日常表现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给予物质奖励。二是把握国家方针政策,结合中西部地区的需求。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广泛宣传西部计划,增强少数民族毕业生的民族和家乡情结。三是挖掘少数民族的特色优势,推行个。专门收集筛选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信息,对少数民族毕业生进行个性化、针对性的就业辅导。
针对女学生就业较难的问题,学校要大力加强女学生毕业前的就业能力训练,满足女毕业生求职就业的现实需求。一是开展综合素质能力训练,提升职场能力。开设礼仪教育,培养女大学生的仪容、仪表、仪态,增强面试求职竞争力。二是进行岗位收集分类,拓宽就业市场。加大文职、营销岗位等适合女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开拓力度,每年举办女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会。
搭建基础学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平台。针对基础学科类毕业生就业的现实困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依托学科优势,提高人才水平。基础学科类专业学生部分实现保送硕士研究生,如提高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研究生升学率。二是调整专业设置,实行大类招生培养,为学生提供选辅修课程。如面向农学、中文等专业学生,开设经济、计算机等方向的核心课程,有效扩展农学、中文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三是对接企业需求,加强订单式培养合作协议。四是以社会需求导向,实行末位淘汰。将就业率与招生量和学科专业发展挂钩,对于初次就业率低于80%的专业酌情减少招生数量,低于60%的专业停止招生,鼓励基础类专业所在学科练“内功”,提高办学实力和质量。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卓越工程师;油气井;研究生培养
作者简介:张立刚(1982-),男,黑龙江大庆人,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讲师;李士斌(1965-),男,黑龙江大庆人,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教授。(黑龙江?大庆?163318)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油气井工程研究生产学研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017-02
油气井工程是围绕油气井的建设、测量与防护而实施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工程,专业主要包括钻井、固井、完井等多种工程技术,涉及地质学、岩石矿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力学、机械工程、系统工程和遥测遥控等各种学科,是一项多学科、多工种、技术复杂、造价昂贵的地下基建工程,具有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目前,以美国的技术系统最为全面、先进,以俄罗斯和德国深井钻井技术系统最为复杂、适用。同美国和欧洲相比,我国在钻井技术和装备上还有很大差距,为了提高我国钻井综合水平,必须培养出一批具备对钻井工程、工艺机理熟悉,能够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型工程人才。油气井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正肩负这一历史使命,但从目前的油田现场调研、就业研究生回访等方面来看,油气井工程研究生教学与实际技术发展脱节,大部分研究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还需要进驻单位实习1~2年,毕业的研究生对工程技术的创新能力欠缺,包括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工作原理、产品性能等方面不能全面领悟。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油气井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制订、师资结构构建、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几个方面论述了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油气井工程研究生培养。
一、与企业共同制订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对教育所培养人才素质结构的一种理想,是教育宗旨、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一切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育的各个方面与基本环节有着根本的制约作用。”[1]培养目标是整个专业的灵魂,它对教育活动、教学内容、形式和环节等方面起着定向和规范的作用。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制订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是一定时期社会需求、个人需求、科技发展的反映。现有的油气井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的用人标准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等问题。因此,东北石油大学专门成立调研小组深入企业调研,同企业人员一起详细分析了油气井工程领域内的各个岗位详细资料,得出各岗位的能力要求,从而找出地质工程师、钻井工程师、泥浆工程师等岗位的专业技术、通用技术、实践能力要求等。在此基础上,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人才培养要求,提出了强化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作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坚持产学研合作办学特色,用大庆精神育人,积极推进和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提高素质,强化能力,敢于创新,勇于创业”的石油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并根据企业调研结果不断更新和改进培养目标。
二、构建开放式的师资结构
经调研发现,在最需要产业经验的油气井工程专业教师中,大部分教师都是高学历出身却没有产业界经验的知识分子,缺乏和工业界的沟通与共同语言。为了保障研究生工程能力的提高,东北石油大学构建开放式的师资结构。立足本校师资,同时聘任企业具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技术人员任教;成立专门的“石油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逐步形成合理、高效的管理平台。由具有工程背景的教授、副教授及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等担任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开展经常性的教学研讨和教学观摩,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同时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如请企业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杰出校友等来校讲学,有计划地将教师派到企业去进行培训或挂职锻炼,不断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特别是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使其尽快成长起来。同时,从企业中聘任具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技术人员来校上课,联合指导研究生开展实际项目研究等实践环节等。
三、宽平台+补修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课程体系
篇9
关键词 测绘工程 本科生流向 趋势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7.083
Analysis and Thinking of Future Trend for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Graduates' Choices
WANG Zhongquan, NI Qing, XU Hui
(School of Geodesy and Geomatics,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Based on the latest six year's data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graduates' choices in Wuhan University, the trend for graduates' choices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 were analyzed. The graduate employment rate for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is relative high. However,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is increasing by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industry, some suggestions were given for enhancing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graduate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s.
Key words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graduates’ choices; future trend
0 引言
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实质是高等教育发展与市场经济需求之间矛盾的反映。①据统计,全国开设测绘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已到120多所,每年本科毕业生达1万人以上。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现状如何?测绘行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形势紧密相关。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市场必然随之萎缩,这么多毕业生将走向何方?这些隐忧都值得测绘教育者去思考,去总结,防范于未然。
测绘属于小众学科,国内关于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流向的文章很少。淮海工学院测绘工程学院谢宏全等人对江苏省测绘行业人力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分析;②广东工业大学测绘工程系蒋利龙教授对他所在学校的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进行了就业现状分析,并着重阐述了影响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因素。③武汉大学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测绘高等教育学府,近几年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人数稳定在350人左右。笔者结合所在学校2009年以来6年的毕业生流向数据,介绍了测绘工程本科毕业生流向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了影响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笔者深知,每所开设测绘工程专业的学校情况不一,武汉大学的情况也不一定适用于其它学校;而且,这仅仅只是一家之言,有些观点不是很成熟,难免存在以偏概全的地方。笔者之所以写这篇文章,用意是提供一个实例,供全国的测绘教育工作者们和学生们参考。
1 毕业生流向现状及趋势
毕业生流向一般分为三大类:一是继续深造,包括在国内读研和出国留学两类;二是直接签约工作,为了分析学生们的选择倾向,就业类别被细分为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或从事自由职业)等6个子类;三是“待分”,每年也有少部分学生准备再次考研、或是在毕业前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我们将这部分同学归为“待分”一类。基于学校签约管理系统的毕业生去向登记,将2009年以来武汉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流向现状编制成表1。需要说明的是,学校每年培养了一定量的国防生、“港澳台侨”和定向、委培的学生,由于这几类群体的分配由相应部门负责,学生不具备自主性,故在数据统计时没有计算在内。
整体来看,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就业形势较好,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进一步分析这6年的数据,存在一定的规律:(1)近四成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的比例较高。每年国内读研的比例约为35%,出国留学的比例略有起伏,这两年稳定在7%左右,两者相加,每年有约四成左右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2)一半毕业生直接工作,签约单位性质存在变化。签约事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30.99%降为20.34%,去国企工作的比例也在下降,然而,选择民企的毕业生比例上升较为明显,从4.13%升到11.02%;(3)待分的比例有增多的趋势。这类群体中有部分是准备继续考研或出国,不愿就业,也有少数毕业生没有清晰的目标,缺乏自信,对自身的定位也不明确,以至于在毕业前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2 毕业生流向影响因素
结合上文的流向统计现状和趋势,可以对影响测绘工程本科毕业生流向的几个因素进行初步分析:
(1)毕业生就业心态的变化。面对越来越浮躁的社会,毕业生的心态逐渐归于现实,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放大了经济价值的追求,而不是个人价值。④笔者在工作中发现,毕业生在求职时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工资待遇,也就是一年能拿多少钱,其次是工作强度,需不需要做外业,是不是经常出差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毕业生的选择。
(2)本科文凭的竞争力下降。毕业生将求职目标锁定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高收入行业,直接导致就业竞争更为激烈。⑤面对越来越多的求职学生,用人单位招聘时初步筛选的重要依据就是毕业生的学历层次,这直接导致本科生竞争力下降,而且,研究生在薪资待遇和晋升渠道上比本科生更有优势,这直接倒逼更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
(3)传统测绘行业人才需求减少。这几年,毕业生基数持续增大,而传统测绘行业单位,特别是同学们十分心仪的单位人才逐渐饱和,需求逐年减少。这“一增”“一减”中,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上升。比如,城市勘测院由于工作地域稳定、待遇好在毕业生中认可度非常高,但近年来招聘计划下降明显。某市勘测院2012年在我校招聘计划是30个,到2015年下降到6个,而且更倾向录用研究生。这在客观上导致签约事业单位的学生比例在下降。
(4)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民营企业的发展。随着国家对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支持和投入,一大批行业内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同传统的测绘事业单位或国企相比较,人才需求量大,提供给毕业生的待遇和发展空间同样有竞争力。近几年,选择去民营企业工作的学生比例在上升。
3 思考及建议
随着2008年底国家推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以及十后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测绘人才需求量大,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高。然而,在高就业率下也有隐忧,毕业生心态的变化、本科文凭竞争力下降,以及传统测绘行业人才饱和的趋势不可逆转。而近些年,地理信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机遇。作为测绘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未雨绸缪,顺势而为。
(1)紧跟行业热点,不断增强学生的竞争力。信息化测绘、“智慧测绘”越来越成为发展的趋势,传统的地面测量手段正朝着空天测绘方向发展。同时,测绘学科的外延不断拓展,地理信息产业不断做大做强。⑥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17个省(区、市)随后跟进,出台了本地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政策。《意见》明确了地理信息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要加强科技创新,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的技术人才。这无疑会对测绘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也要求我们及时更新教学实践内容,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适应新形势下的测绘地理产业的发展。
(2)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积极拓宽学生的实习渠道。测绘工程专业属于工程学科,技术是为应用服务的,学生的生产实践环节必不可少。学校开设的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践等项目贯穿大学四年,数量可谓不少,⑦但内容上稍显陈旧,考核上也失之于宽,而用人单位所致力于的大多都是行业的热点。学生们通过在生产单位的阶段性实习,可以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接触行业的最前沿;另一方面,学生们通过提前进入工作状态,熟悉工作环境,也是对人生目标、职业规划上的修正和凝练,而这个更为重要。据笔者的观察,有实习经历的同学在求职时往往更自主、目标更坚定。
(3)结合专业特点,全程开展就业指导。把就业指导工作前移,贯穿在大学四年教育的全过程。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和就业观,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对于一年级学生,开展适应性教育,着重引导其明确学习任务,根据自身特点初步思考职业发展方向;对于二年级学生,重点开展专业意识教育,结合就业形势教育进一步明确学生的职业目标;对于三年级学生,鼓励和引导他们进行实习实践,在此过程中认知自我,培养与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对于四年级学生,针对求职期间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在面试技巧、心理疏导、招聘信息、就业政策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
(4)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模式,教育的逻辑重点和鲜明特色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⑧传统的测绘教育模式,更多是以基础知识的灌输为主,创新创业教育比重较少,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也大多着眼于就业,而不是创业。在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大发展的今天,学生面临的挑战更大,机遇也更多。应当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和训练力度,在培养理念上逐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4 结语
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学校2009年以来6年的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流向数据,分析了影响毕业生(下转第178页)(上接第175页)流向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整体就业率较高,但就业压力逐年上升。作为测绘教育工作者,不断紧跟行业发展,提升培养质量,善于引导学生勇于面对挑战,不断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使他们具备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和正确的就业观,这是我们应当不断思考和强化的。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2010018)
注释
① 喻名峰,陈成文,李恒全.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2001-2011)[J].高等教育研究,2012(2):75-86.
② 谢宏全,许运,池承洋等.测绘工程专业人力资源现状与毕业生需求研究[J].现代测绘,2009(1):46-48.
③ 蒋利龙.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及趋势分析[J].测绘通报,2013(7):105-108.
④ 白文龙.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5):60-61.
⑤ 范皑皑,丁小浩.谁的文凭贬值了――分割的劳动力市场视角下的过度教育问题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7):7-13.
⑥ 宁津生.对当前测绘高等教育现状与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地理空间信息,2012.10(6):1-3.
篇10
(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摘要:随着全日制专业硕士招生数量的加大,企业对优秀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大。为了使培养的工程硕士研究生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各高校在培养方案制定、毕业论文选题等各个环节都注重密切结合各专业的行业需求,使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既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很快地适应企业需求,满足企业对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的需求。本文以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为例,探讨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设置的重要性,以期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工程硕士;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DOI:10.16083/j. cnki. 22-1296/g4. 2015. 08. 002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8-0004-02
2009年,教育部进行了学位制度改革,力求转变研究生培养理念,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不再仅仅面向往届毕业生,开始鼓励应届毕业生报考,目的就是要培养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实行分类培养,对于一些具有一定科研潜力而又愿意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学生,鼓励其报考学术型研究生,以后可以到科研院所搞研究工作,或者选择攻读博士研究生进一步深造。对于一些将来不想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而是毕业后想到企业发展,但是觉得本科学到的知识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想进一步提高自己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学生,鼓励其报考专业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
本文以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材料]二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为例,探讨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设置的重要性,以期为材料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向的确定
根据学院各个教师的研究方向、学院现有的实验条件、合作培养单位的情况等设定材料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向。学院设有无机材料方向、高分子材料方向、新型金属材料及其制备加工技术、金属材料组织与性能控制、材料表面特性与改性技术等研究方向。当然,每个培养方向都是注重理论为基础、实践能力培养为最终目的的培养模式。无机材料方向侧重研究与开发无机质材料的新品种、新工艺、新特性、新用途以及新的实用技术;高分子材料主要研究将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加工融为一体的新型反应加工制造技术;金属材料主要以新型金属材料加工制备技术与工艺的研究为主,研究金属材料加工过程中的微观结构、组织形态、相变规律及其对材料零部件强韧性和服役寿命的影响,实现金属材料组织与性能的精确控制;材料表面特性与改性致力于研究耐磨、耐蚀、耐高温涂层材料及其加工设备技术、材料表面涂层的制备技术及调控技术。
二、培养目标的明确
虽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对于他们的培养应该区别于职业学院学生的培养模式,充分考虑到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层次,使专业硕士研究生在知识结构上实现学术与应用的统一,既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达到硕士研究生层次教育的学术水平,掌握较深厚的本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基于上述思路,我们制定了学院材料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既要掌握材料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的材料制备技术、材料检测技术和手段等,又能够在该行业的某一具体方向具备良好的独立从事丁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特别是具有较强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
全日制丁程硕士课程体系设置不能完全“去学术化”。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注重基础理论课程和工程应用类型课程并存,将材料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和选修课四类。公共基础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知识产权法等政治理论课以及基础英语、专业英语等。政治理论课采取在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范围内完成课程设置。外语作为工具学科,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就充分考虑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紧密结合专业工程实际的要求,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的基础英语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工程外语类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工程实践类英语知识,具备查阅英文资料、了解行业发展方向的能力。
在专业基础课方面,我们设置了固体物理、固体化学、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等材料学科的基础课程。固体物理着重研究固体的物理特性、微观结构、固体中各种粒子运动形态和规律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固体化学重在研究实际固体物质化学反应过程及特性、固体的合成方法、晶体生长过程、固体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别是固体中存在的缺陷及其对物质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的影响,探索固体物质作为材料实际应用的可能性: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则可以使学生掌握材料常用的测试技术、测试手段等以及各种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
专业限选课和必修课则根据学院主要的科研方向设置了一些应用性很强、紧密联系工程实际的课程。选修课的设置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类型提供了方便,学生可以和自己的导师协商,根据自己所从事的毕业论文选题以及将来自己想从事的行业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选用资深的研究生导师作为授课教师,他们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而且具备丰富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经验。此外,为了使学生更早地接触企业发展现状、了解材料行业的发展前景,学院聘请优秀的企业导师或行业知名专家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特色专业选修课。
四、学位论文的选题
材料工程硕士的培养采用两年制,课程学习时间安排一年,学位论文安排一年。课程学习结束后,鼓励学生到企业去,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培养。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的实际条件,结合学生将来的就业前景,选取切合实际的应用性论文题目。论文选题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论文内容应达到学校对工程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量的要求,体现作者综和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既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考虑到我们学院材料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较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位论文,在课程学习阶段,利用学生的空余时间让学生多掌握一些技能,提早为学位论文的完成奠定一定的基础。入学后,导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科研情况,尽早为学生选好毕业课题,指导学生先查阅
- 上一篇:室内设计课程培训
- 下一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