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必修课程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6: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室内设计必修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室内设计必修课程

篇1

现阶段,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室内设计专业教学进行研究十分有必要。本文先对室内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以期为室内设计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室内设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室内设计作为美术学学生的必修课程,其教学效果对于美术学生的设计能力培养非常重要。这不仅使得美术专业的学生学会一定的美术知识,并且可以作为一种特长,对于该专业学生的就业非常有帮助。目前,很多艺术高校对室内设计课程重视不够,导致教学出现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理念落后

由于室内设计是美术学生的必修课程,因此其教学老师一般也是该专业的美术老师。这些教师由于美术教学从而形成的美术思维难以改变,在室内设计教学过程中,多以美术课为基础来讲解室内设计,对于室内设计的一些先进理念往往教的比较少,更加注重用绘画练习来代替室内设计的教学练习,从而使得很多学生不理解室内设计这门课程的学习理念。一些授课教师甚至直接将室内设计当作美术课来进行教学,对于室内设计课程要求的教学理念和技术的重要性意识不足,这种教学理念的落后,直接导致学生室内设计课程的学习效果大大低于预期。

(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很多高校的授课老师在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是采用以讲为主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在每堂课上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给学生讲解,这种讲解完全是依照课程的教学计划来的,完全忽视了美术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于室内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思维,这种大量的理论教学会导致学生思维的锻炼不足以及设计能力不能有效提高。很多学生上课了无兴趣,仅仅是为了课程学分来学习,这种教学方法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其次,很多授课老师只是在课堂上讲解一下,然后布置大量课下的设计练习任务,对于学生课下练习的过程完全不了解。由于学生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无人指导,往往花费大量时间,使得教学效果严重下降。

(三)注重理论教学

就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来说,众多艺术高校在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偏面注重设计理论教学,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严重不足。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要求理论与实践必须很好的结合,甚至更加注重实际设计能力的培养。很多授课教师没有室内设计的相关经验,为了教学的便利,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大量介绍国内外设计理论知识,讲课的内容十分空洞,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更不要说将理论用于实践了。加上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很少安排一些实际的设计工作,缺少实际训练,这就严重导致了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学生的实际能力没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四)对学生设计草图的绘制不重视

学生在学习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很多作品的练习。由于教学老师的不重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缺乏周密性和严谨性,对于设计草图的绘制不重视,或者干脆忽略草图的绘制,直接进行作品的设计。这对于学生的室内设计学习来说十分不利。室内设计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仔细的规划。学生不重视草图的绘制就会导致设计的不连续性,长期下去也会导致思维漏洞等问题。由于一些教师对学生的草图绘制不重视,只关注学生最终设计出来的产品,导致学生在做方案设计时,往往不够全面,设计的细节考虑不够周密。

二、室内设计教学的改善措施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室内设计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其原因有很多。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文提出以下改善措施:

(一)转变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学生的学生效果,并对学生的学习理念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室内设计的授课老师应该不断提升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在室内设计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绘画的知识来进行讲解,但不宜过多,这样更有助于学生了解。此外,授课老师要及时的将室内设计的相关最新动态和设计思想灌输给学生,以培养学生先进的设计理念。最后,授课老师还要经常给学生讲解一些建筑知识,由于室内设计空间结构密不可分,教师应经常讲解建筑结构知识,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只是教师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手段,这种手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优势在于可以集中的将知识传达给学生,但就学生的吸收情况来说,其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为了增强学生的理解,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抽取一部分学生,让学生来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会使得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学生在课下要事先准备要教学的内容,并且还要考虑如何向大家展示,这样的过程会使得学生学习的更加主动,并且学生间也可以有更多地交流。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还可以是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采取问答的形式来教学。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室内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要想美术专业的学生更好的学好这门课程,并能较好的用于实际,就必须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但不宜过多介绍,否则一方面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教学效果不达预期,另一方会导致学生学不到这门课程的精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在平时的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练习作品,让学生在一起相互交流与切磋,对于学生设计过程中的问题要及时纠正,防止其养成习惯难以更改,这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十分不利。还可以增加一些设计案例,让学生去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安排时间让学生去实地考察,参与社会实践等。这些教学安排都会使得学生的设计能力得到很好地锻炼。

(四)重视草图绘制

草图的绘制可以看出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十分合理和思维是否严谨。授课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草图绘制过程,而不仅仅是完成的作品。学生在草图的绘制过程中往往会暴露很多问题,如空间结构不合理、绘制水平有待提高等。甚至有些问题如思考过程不连续等在最终的作品中看不出来,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又十分必要,这就要求老师要对学生的草图足够的重视,以便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进行纠正。

篇2

近日,省自考办制定部分学历文凭考试与自学考试相应专业的课程过渡顶替办法,解决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停考后尚未完成学业的学历文凭学生的遗留问题。

办法规定,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取消后,学生可转入自学考试任一专业继续学习。凡按统一安排指定学校转入自学考试相对应专业继续学习的,可根据学历文凭考试与自学考试相应专业课程顶替表规定执行。但必须在2008年7月1日前通过一门该专业自学考试课程考试,以建立自学考试考籍档案。2008年7月1日后不再执行学历文凭考试与自学考试相对应专业课程过渡顶替办法。

办法规定,2007年7月后不再增加安排学历文凭考试。学生可根据原学历文凭考试专业课程设置选择参加10月的相应课程的自学考试,在2007年年底前用自学考试合格成绩顶替学历文凭课程成绩,仍可发给学历文凭毕业证书。

办法规定,转入物流管理、电子技术、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国际贸易4个专业,除统考课程可顶替外,其余课程均需参加自学考试才予认可。学历文凭考试室内设计专业归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过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归入计算机网络专业过渡,英语专业归入英语(商务英语方向)专业过渡。个别专业由于自学考试设置课程门数较多,学历文凭课程不足,无法顶替的,需参加自学考试补足必修课程。已取得学历文凭考试二门公共政治课合格成绩的可顶替自学考试三门公共政治课。

篇3

正确认识室内设计的手绘表现

室内设计属于艺术设计的范畴,无论是计算机辅助设计还是手绘表现,其核心都是室内设计,不能偏离主题。大多数学生,当然也包括相当一部分的老师都认为手绘表现在当今社会没有太大的作用,其实不然。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出现之前,手绘效果图大多是为了模拟设计空间,让观者对其有一个较为直观的感受和理解。数字化时代的到来,3D、CAD、PS各大软件的相继开发和更新使得空间的模拟表现有了空前的发展,手绘表现也随之逐渐的转化了角色和任务,从开始的模拟表现转换成设计构思的主要手段。手绘表现与计算机辅助设计二者无所谓孰轻孰重,是在设计的不同阶段侧重不同的工具,二者是相互辅助的关系。

手绘表现与室内设计的关系

一名设计师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技能,一个是设计及洞察能力,另一个就是设计表现的能力。美国建筑大师西萨·佩里在“论建筑画和设计草图”一文中指出:“建筑往往开始于纸上的一个铅笔记号,而这个记号不单纯是对某个想法的记录,因为这个记号开始,它直接影响了建筑形式和构思的每一步发展。”佩里指出了建筑设计中设计表现的重要性,其既是表现过程也是设计过程,许多设计的程序是以表现图作为依据进行设计深入的,它同样适于用建筑设计分支的室内设计。即使在计算机广泛运用的当代,手绘表现仍是室内设计师表达设计思想最直接、便捷的手段,并贯穿着室内设计的整个过程。

室内设计手绘表现的要素

1. 工具选择

对于室内设计专业,一般常用的工具有铅笔、橡皮、纸、美工刀、钢笔、马克笔、彩铅、色粉笔、修正液等。铅笔、橡皮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工具,多是在设计初期画草图或画正稿前起稿用,H值越大含铅量越少,硬度越高,B值越大含铅量越大,铅笔也就越软。许多学生在开始起稿时习惯用2B自动铅笔,其笔迹较深,也不如铅笔画起来有手感,再加上学生会不自觉的用力过大,留在纸上很深的印记,即使后期拿橡皮擦也无法擦拭干净,造成纸表面产生毛边,影响后期的马克笔上色效果;钢笔有普通书写钢笔和美工笔两种,普通书写钢笔画出的线条挺拔有力,富有弹性,美工笔笔头较扁,运用起来更加的灵活多变,以上都是在选择工具上较细致的考虑,尽可能的做到“选对工具,用好工具”。

2. 构图均衡

很多初学者都认为构图既非难事也不重要,相反,合理的构图是一副优秀手绘效果图表现的基础,它不仅需要很好的审美能力,更需要具有对整个画面的掌控能力。首先,先对空间进行分析,确定表现主体和画面的视觉中心,构图出现问题时应及时修改,不能将就,否则在深入的过程中会发现画面越来越难以掌控。

初学者较为常见的构图问题主要是构图中心的偏离,画面偏上、下或偏左、右都会引起观者视觉上的不适。当已经出现构图问题时,我们不可能每张图都重新起稿再画一遍,这时需要我们调节画面。

3. 透视准确

生活中透视现象随处可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景物由于距离远近不同、方位不同在视觉中引起的反映不同,这种现象就是透视现象。将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透视现象表达准确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在平面上用线来表现它的规律,有近大远小的特点,常用的透视方法有:一点透视(平行透视)、两点透视(角透视)、三点透视(余角透视)。

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其自身的程序较为精确,大部分的透视问题可由计算机处理,而在室内表现时则较容易出现透视错误,因此,在学习的初期阶段需要借助尺子等工具作为参考,熟练的后透视成为一种视觉经验,徒手便可画出透视较为准确的线条,现在很多的绘制效果图设计者不一定完全忠实于透视画法的作图过程,而是使用较为简便的方法,这样不但可以节约时间,而且能提高视觉效果,这种功底是建立在对建筑和室内空间及物体尺度的深度理解基础上,经过绘画和透视技法的长期训练后才能达到的。

4. 上色明快

色彩是通过光反射到人的眼睛中所产生的视觉感受,科学的运用色彩才能获得较好的色彩效果。上色是手绘效果图最具有表现性的阶段,需要注意的是,手绘表现中的色彩表现与纯绘画中的色彩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室内设计手绘表现色彩多是以快题的形式,表现大的色彩关系,上色较明快,多体现的是物体的固有色,没有纯绘画中色彩表现的细致变化和丰富层次;其次,室内设计手绘表现较重视表现对象与空间环境的结合,体现出较强的空间感。

在上色的过程中,我们可先从大面积的空白入手,如地面、天花板,再用彩铅铺一层调子,使灰色调感觉不闷,渲染出的灰色才更加耐看。这个过程是经验积累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色彩练习和尝试,总结出哪些颜色的叠加能产生好的画面效果,以便相似场景使用时能轻车熟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尤其对于初学者,在上色上容易犯以下几种错误:一、颜色过火,主要是因为色彩纯度过高;二、画面太“脏”。有的学生画“脏”了是因为色彩过于丰富,这个颜色也加点,那个颜色也加点,没有整体的去把握色调,最终导致色彩不明快;三、颜色搭配不和谐,由于马克笔的自身特性,刚画和完全干透后色差较大,不易把握,除了多进行颜色搭配的尝试,必要时可背下一些固定颜色的搭配。上色的过程也是塑造关系的过程,明暗关系,冷暖关系,虚实关系,空间关系等,这才是上色的关键所在。

总 结

我们肯定手绘的长处,同时也需承认手绘的弱点。3D有着强大的模拟再现功能,这是手绘效果图所欠缺的。如果想通过手绘的形式表现出逼真的画面效果就好比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我们须明白,再强大的模拟表现功能也是为其设计理念服务,没有好的设计,逼真的效果图是没有意义的,而手绘在构思效果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好的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也没有必要一再强调手绘表现技法本身的重要性,其实,手绘之所以重要并不是技法的表现性,而在于其对设计创造的引导作用,表现是衣,设计理念才是核心,没有优秀的理念,无论是手绘表现还是计算机辅助设计都是没有意义的。

篇4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措施。  

 

 装饰工程概预算是一门技术性、综合性、实践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课程。它的研究内容既有生产力方面的课题,也有生产关系方面的课题;既有理论问题,也有实际问题;既有技术问题,也有方针政策问题。作为室内设计、装饰工程、环境艺术的主干专业课和建筑工程系其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通过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改革,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真正掌握装饰工程造价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装饰工程预算课程是室内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要包括装饰工程分项列项,分项工程量计算,依据工程量套用定额,编制装饰工程预算书等内容,对于室内设计专业的同学来说应具备对一般公寓与别墅装饰工程进行装饰工程预算的能力。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均开设有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也有很多相应教材出版,但是优秀的专业教材并不多见,大部分都是“编著”而成,只能用作参考,还达不到教材的标准要求,室内设计专业开设的装饰预算课程与建筑装饰专业有所不同,工程预算主要受室内设计方案影响,与装饰材料、装饰构造、施工工艺、市场价格有直接关系,尤其是在装饰材料层出不穷与施工工艺更新较快的情况下,设计方案对预算的影响就会很大,按照建筑装饰工程预算的方法计算难免会出现一些不相符合的情况,因此室内设计专业开设装饰工程预算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和专业性。 

 一、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对课程了解不够深入,学习兴趣不高,环艺专业归属于艺术类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比较注重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们对于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了解较少,在没有参加工程实践的情况下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了解不够深入,无法提高学习兴趣。 

 1.2 授课内容繁杂,课时有限。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总学时一般较少,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完成全部授课内容,还要使学生具有独立编制建筑装饰工程造价文件的能力,具有一定困难。尤其是在没有安排上机实验课时的情况下,工程计价软件的学习只能是课堂上教师做示范,课后学生自主练习,无法保证学习效果。 

 1.3 教材内容陈旧,无法满足需求。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的特点是行业规范和标准更新的速度比较快,以往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不能及时充分反映新规范、新标准并突出其专业性、区域性。 

 1.4 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实践应用能力弱。环艺专业学生对于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学习态度不够积极认真,只满足于听瞳课堂所教内容,没有主动掌握装饰工程计价技能的动力和需求。很多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实际动手能力较差,无法独立完成完整的装饰工程造价文件。 

 二、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信心。针对环艺专业学生不了解装饰工程造价行业的事实,授课初期主要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着重介绍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的重要性。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最关心的是就业问题,为此在讲述专业知识的同时,紧密联系实际,介绍工程造价专业的社会应用现状,展示装饰工程造价行业的广阔发展前景,强调本课程的实用性和重要性。鼓励学生们抓住机会,在课程结束时能够运用计价软件完成一份完整的工程造价文件,增加就业知识储备。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好本门课程的信心,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造价员岗位培训和资格培训,争取毕业后能够持证上岗。实践证明,第一次课程的专业介绍和铺垫工作为今后课程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 调整授课内容,转变教学方法。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一直是以定额计价方式为主要授课内容,但是目前我国处于定额计价模式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并轨阶段,为了密切联系实际,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的内容转变为以2008年的计价规范为主,兼顾定额计价方法的教学模式。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掌握最新的国家标准和现行的地区计价方法,达到学为所用的目的。 

 为突破授课内容多、学时有限的瓶颈,主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调整和改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转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多媒体教学方式丰富授课内容,加大案例教学的比例,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抓住每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集中理论讲述、案例描述、课堂练习,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在这一前提下,留好课后作业,让学生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主动地进行本章节剩余内容的自学,结合作业练习,主动掌握全部内容。教师在下次课堂上进行作业的抽查,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讲解,对于掌握比较好的内容进行鼓励表扬,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3 优选教材,适时补充最新内容。除了及时调整选择最新版本的教材之外,还可以根据社会实际的变化及时补充最新造价政策,复印最新的有代表性的地区价目表作为补充教材发放给学生,这样就可以比较及时的解决教材过时、滞后的现象。 

 2.4 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掌握计价软件。由于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需要掌握的概念多,计算规则多,授课内容讲的过细、过繁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而工程量计算规则多数都比较好理解,再结合教材案例,学生只要课后认真练习,都能够学会,所以课堂上只抓住重点难点部分着重讲解,通过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布置课后作业方面注重连续性,每次作业均是由一个单项工程分解出来的分部工程,多次作业内容完成后,会组成一份完整的装饰工程清单计价文件,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也基本掌握了系统全面的装饰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程序。这种加强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方法也能够帮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及时更新造价知识,适应工程造价信息量大,内容调整变化快的特点。使毕业生真正成为一名既能搞设计会画图,又能懂预算会管理的装饰行业一专多能型人才,这也正是目前装饰企业急需的紧缺人材。 

 目前,应用计算机技术辅助进行造价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并且是工程造价从业者必备的技能。因此,在学生学习期间,应同时培养其应用计价软件进行工程造价计算的技能。主要方法是教师为学生选择一种比较常用的计价软件,协助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计价软件的学习版本,通过课上教学和课后练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基本掌握如何正确操作软件,要求最终应用计价软件完成一份完整的造价文件作为作业上交,达到培养学生掌握计价软件的目的。 

 三、结语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是对传统定额计价模式深刻的改革,总的来说要在“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综合考虑学生专业背景、专业方向、教学目标、时间分配等多方面因素,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以实现预期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们能够学有所长、学为所用,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姜玲.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04)-0466-03 

篇5

关键词:表现技法;教学设计;艺术设计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exploration of expression techniques course

in art and design 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Wang Taopeng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commerce, Beijing, 101101, China

Abstract: Expression techniques course is a required courses, we should do something to make the course more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professional and social.

Key words: expression techniques; instructional design; art and design

表现技法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在专业需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针对该课程目前的教学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情况,本文从教学实际经验出发,提出相关见解。

1 表现技法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现状

1.1 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院校

艺术设计专业在艺术类院校、艺术传媒院校、工艺设计院校、高职艺术专业院校均有开设,而在该专业的教学课程中,表现技法课程的安排必不可少,可见开设表现技法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全国部分开设艺术设计专业院校的统计见表1。

资料来源:百度网省略

1.2 表现技法课程内容设置情况

表现技法课程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手绘造型能力,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基础,有利于更好地表达设计内容和主题。从教学目的、内容、要求等方面分析其课程要求(见表2)。

表2 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

1.3 表现技法课程教学中面对的主要问题

1.3.1 学生素描、色彩等绘画基础能力薄弱

表现技法课程最终要求能够表现立体效果图,因此对学生的绘画基础能力要求比较高,而目前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大多数艺术基础能力薄弱。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要求学生加强基础绘画训练和学习,并充分利用课上和课后的时间,加大作业量,督促学生进行基础绘画课程的训练。

1.3.2 学生对表现技法课程的实用性不理解

由于表现技法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并且表现技法课程的手绘效果图大多与实际设计项目相互联系。因此,对基础绘画能力薄弱、对实际设计项目不理解的学生,无法准确表达设计内容,进而无法对该课程产生兴趣,无法真正理解课程内容,最终形成厌烦情绪。

2 解决表现技法课程人才培养问题的途径

2.1 加强基础绘画课程训练

素描、色彩等基础课程的训练,可以解决很多相关问题,如表现技法、设计手法、色彩搭配和应用、创作思维的开拓等,因此,不应该忽视美术基础课程的训练。美术基础课程训练固然比较枯燥,但可以采用相对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临摹大师的作品、观摩各种形式的美术展览和艺术设计展览、参加相关艺术设计比赛等。以下所示内容为对应美术基础教学方法等的改进(见表3)。

表3 加强美术基础课程训练的教学方法

2.2 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强表现技法课程的学习和训练

2.2.1 引入项目的教学方法

引入项目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表现技法的实用价值,如果有真实的项目,教师可以让学生参加项目的整个设计流程,或者了解流程,可以让学生进行前期效果图的绘制,并进行反复筛选,最终挑选出客户满意的效果图;即使没有真实的项目,也可以通过启用假想项目、参加相关设计效果图比赛等形式。总之,相对真实的项目导入,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多方面受益。

2.2.2 手绘效果图内容应紧密贴合专业需求

针对不同专业,表现技法课程分为多种,如环境设计表现技法、服装设计表现技法、室内设计表现技法、工业产品设计表现技法、平面表现技法、动漫造型表现技法等,紧密贴合专业设计教学内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避免学生盲目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理解。

2.2.3 多种表现材料的综合应用

手绘表现技法的绘画材料较多,水粉、水彩、彩色铅笔、油画棒、色粉笔、综合材料等,都可以成为表现技法的工具材料,锻炼学生对各种工具材料的应用,并加强综合应用,使表现效果呈现出多样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趣味性。工具材料与专业联系紧密,也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到专业学习的状态中,加强对专业的了解。

2.2.4 深入实际工作环境

让学生在适当的时间和情况下,深入企业对应岗位进行观摩和学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表现技法课程的意义,并且加深对专业的了解,也可以给自己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能够让学生进行短期岗位实习,将会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3 结束语

表现技法课程的学习,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和实践,美术基础课程的辅助、实践课程的检验,最终必将有利于表现技法课程的学习;而对基础类课程的学习,也必将有利于学生未来的专业化发展。

篇6

1999年国家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家具设计专业以专业方向的形式出现在“艺术设计”、“木材科学与工程”和“工业设计”三个专业中,目前全国有近百所高校培养家具设计专业人才。现行家具设计教学模式,常常忽略家具设计体系的学科交叉渗透和相互融合,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外延,缺乏跨学科资源之间整合以及多元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家具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包括专业基础(设计启蒙)、专业设计和实践环节三大模块,课程与课程之间“各自为政”,授课内容缺乏紧密的联系;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周课时多,学生自主创新时间少;理论课时多,实践课时少;学生人数多、教学设施及实验条件不足、大班上课教学质量差;“分散”式、“走马观花”式实习模式,实际动手能力少。设计创新实践是家具设计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及解决问题的设计思维需要在设计实践中锻炼,现代设计教育的发源地包豪斯学院就曾提出“LearningByDoing”(在实践中学习)。目前国内普遍还是延用传统的“以教师教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材教学为中心”的封闭式课程教学模式,与行业、企业结合教学还较少,学生得不到实践锻炼的机会,设计多停留在设计方案图纸层面,很少转化为产品,更少成为市场销售的商品。有些学校开始探索建立工作室、工作坊的形式与企业进行横向课题合作,通过具体设计项目让学生参与,但目前工作室普遍以“逐利”为主,商业性过强,往往忽视整体的人才培养,技能强的学生能得到越来越多的设计实践,而能力一般或者进步慢的学生机会却越来越少,两极分化明显。

2家具设计创新人才协同培养的必要性

家具设计是以问题为导向,综合社会、文化、艺术以及技术等多方面因素,注重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交叉融合,创造性地解决设计问题需要大学内部和大学外部各创新主体进行协同培养。在学校内部根据学生的成才需要,各部门、各学院、各学科及各专业协同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教学思想的融合。在学校与地区、科研院所、行业和企业,根据社会实际发展需求,对学生进行实务性培养,促进与社会的融合,将政产学研的优势转化到人才培养的主体中。把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实践,校内教学与校外实习,国内教学与国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的“小课堂”延伸到课外、校外和国外,变成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国内和国外“三结合”的“大课堂”。

3家具设计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实践

浙江农林大学家具设计专业创办于1997年,以“面向需求、推动改革、探索模式、提升能力”为原则。经过多年的学校内部的学科交叉与课程体系改革,学校外部与地方、行业、企业、其他高校建立设计实践创新平台,已经初步构建起了“开放、集成、高效”的内外部协同创新机制培养家具设计人才。

3.1完善人才培养过程,内部协同培养创新人才

(1)完善培养方案,学科交叉协同培养人才培养方案强化选修课程教学,选修课程占总课程50%。第一、二学年设置为设计启蒙和专业设计基础必修课程,第三学年开始除设置必修10门核心课程以外,兼顾人文、工学、艺术、管理、营销等相关学科、相关专业进行模块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学校内部交叉融合与协同培养。课程体系主包括造型、结构、技术、营销、管理、室内设计、文化传承等方向,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与职业发展规划,可任意选择模块课程体系里的所有课程,完成既定学分即可毕业,课程达到规定开课人数即开课,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开设课程,实行学生需求为主的开课需求。(2)强化实践教学,理论和实践课程结合协同培养通过实践教学促进创新设计思维的创新,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占整体课程的40.2%,培养学生设计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未来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学院内创新设计实践基地(图1),并联合华东地区行业知名企业,创建了“校企联合班”,学校提供场地,企业负责硬件设备与装修,企业和学校共同组成导师团队,学生对企业具体项目进行设计实践,导师团队给予实践学分。同时,学科对原有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进行改革,增加实践环节,增设实践教学课程,聘请行业专业人员来校上课,第三学年开始每个学期,开设1门课程,请企业专业人员来校上课,一门课程由1位社会人员讲授完成,或者由一个设计团队的几个人员完成,强化企业实际专业能力的培养。(3)改革课程教学,教师团队协同培养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团队掌握包括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在内的新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老师宣讲式呆板的理论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积极参与的创新性,探索性与设计性的教学为主,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团队合作、问题分析和归纳能力,调动学生查阅文献、市场调研、设计总结、创新开发等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团队通过集体备课,避免重复知识,梳理课程体系,成绩考核方式更多关注学生对设计问题的提出、解决的设计方法、设计提案的深入,设计总结情况等,重点关注设计过程的成长性和创新性。(4)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协同培养第三学年开始实行双导师制,由教师和企业导师组成,一直培养至毕业,导师可以不定期、以不同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包括实习性指导、业务性指导以及创新性指导,导师制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务工作相结合,使学生对所学的专业形成感性认识。导师结合自身的科研项目、企业合作项目、公司项目等,让学生实际参与,协助导师做一些具体工作,协助解决一些具体业务问题,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加实践积累。双导师协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从设计概念的产生、设计调研、方案的提出、设计深入、设计总结、样品制作到毕业设计展进行全程跟踪。(5)增设创新创业学分,自主创新协同培养实行集中方式上课,减少理论课时,降低周课时数,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增设创新创业学分,积极让学生参加国内外“设计大赛”,开展竞赛教育,发挥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各种设计竞赛交流和设计作品展览,通过单独辅导与可操作性分析,自主创作出优秀设计作品。

3.2学校与地方、行业、企业、研究所共同构造设计实践体系

经过多年的学校外部协同培养模式的探索,浙江农林大学家具设计专业把人才培养充分与政产学研平台结合。将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所合作平台结合进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业、研究所和其他高校的协同培养,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校地共建创新设计服务中心,建立与地方协同培养近年地方政府非常重视设计创新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地方政府出资并提供场地,在当地创建创新设计服务中心,由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入驻,深入地方企业积极进行科技服务和设计服务。针对浙江家具产业聚集特点,现建有安吉博士后流动站(竹家具和转椅产业集聚),玉环家具科技创新中心(古典家具),杭州家具创新设计中心(办公家具),温州家具科技服务中心(现代板式家具)。校地共建创新设计服务中心,让学生在假期和毕业设计实践阶段,通过实际的设计项目和科技项目熟悉当地产业发展,促进就业。(2)参与行业事务,促进与行业协会的协同培养行业协会拥有企业资源与最前沿的行业资讯,加强与家具行业协会的合作,积极参与行业协会的事务中,将人才培养与行业协会的优势进行结合,拓展设计实践,增加就业机会,构建协同培养体系。邀请国外设计师来校举行“WORKSHOP”设计周(图2),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与国内外设计师合作,产生设计成果。参与专业家具展览会(图3),促进设计交流,面对面与知名设计师、设计公司和国内外企业进行学习和交流。参与行业协会牵头各种家具设计大赛与就业招聘会。(3)开设“校企联合班”,建立实习基地,加强与企业协同培养在学院创新设计实践基地,开设“校企联合班”,如办公家具方向开设“震旦班”和“圣奥班”(图4、图5),民用家具方向开设“莫霞班”,户外家具方向开设“炬日班”,室内设计方向开设“紫蝶班”。在校外依托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共建实验室、共建实践创新基地等,转变传统的“分散”向“集中”实习实践模式,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由“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转变为实际动手操作(图6、图7)。“校企联合班”设计实践主要来自企业具体项目(图8),但与国内一些高校实行工作室和工作坊模式有一定区别,“校企联合班”更加注重整体人才的培养而非市场盈利,学生进入“校企联合班”由企业和学科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参与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真正将一线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充分反映到“校企联合班”的课程体系中,具有灵活的课程调整机制。(4)构建校所、校校协同培养机制通过与研究机构协作,共享其科研设备和平台,可以对家具进行更精深研究,如心理学、人体舒适度、感性工学、家具材料与力学检测等,在设计创新与提案构思过程中,建立在心理学、行为学、人机学和理化性能等技术支撑下,将更易出设计成果。强化与美术、艺术类院校合作,通过团队合作开发产品,设计交流和设计讲座等形式,增强学生对艺术素养、造型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4结语

篇7

在重此轻彼的认知下,国内的手绘课程教学呈现一边倒的现象。在各个院校、专业中,虽然课程名称不尽相同,但大都称为“表现画”“专业绘画(效果图)”或者“设计表现技法”等。事实上,作为一门与市场紧密挂钩的实用型课程,手绘能力的训练不仅仅在于设计表达与图纸美化,更在于促进思考、便捷交流。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借助手绘图记录创作过程、表达设计观念,以及与同仁开展学术交流、与客户进行直观沟通等。手绘图的内容、形式多种多样,效果图只是其中一种而已。现行的各种关于手绘的课程名称都有以偏概全之嫌,为此,我们采用“手绘”作为课程的冠名,以期矫正当下课程教学的偏失。

2手绘课程的重要性和教学现状

2.1手绘课程的重要性

(1)对设计过程本身来说,有助于设计师快速记录灵感和推敲设计思路。

“图画是设计师的语言”。掌握手绘技法,手、眼、脑并用,有助于设计师准确、迅速地捕捉灵感,将脑海中的构思过程以视觉形象的方式记录下来,并体现个人素养和审美追求。例如,在三维空间的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草图探讨方案的可行性,在不断勾勒的过程中,更好地推敲和把握各部分的空间关系。

(2)对设计师的职业生涯来说,是表达、沟通和交流的手段。

手绘是设计师表达艺术构思和创意方案的重要手段。画面中的每根线条、每笔色彩,都是设计语言的展现。因此,手绘能力也成为衡量设计师专业度的重要标准。例如,在室内设计初级阶段,设计师常常利用手绘来展示方案,并以此作为与客户沟通的媒介;施工阶段,设计师也会利用手绘来传达施工意图。

(3)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学生毕业、升学、就业都有很大的影响。

手绘课程作为素描、色彩、构成等基础美术课程的延续和专业设计课程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与手绘课程相对应的是电脑绘图课程,但是电脑绘图注重复制和仿真的特点,造成了它在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设计综合素养方面无法取代手绘课程。

2.2手绘课程的定位和教学现状

纵观国内各高校设计类专业,绝大多数都把手绘课程设置为从基础绘画课程向专业设计课程过渡的一门必修课程,重视程度不言而喻。但是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使如今手绘课程的教育质量和发展状况并不如想象中乐观。笔者通过走访调研、资料搜集和自身教学经验积累,大致梳理和总结出现今国内手绘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1)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课程安排缺乏条理性,教学目标不明确。

笔者选择了一些代表性院校的手绘相关课程进行调研,内容梳理如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艺系景观和室内设计专业的“设计表达”课程,在大二两个学期仅各开课4~5周,但是在大二和大三的夏季学期会进行1~5周的专业考察和实践课程。中国美术学院环艺专业(室内设计、景观设计、风景建筑设计方向)的“专业绘画”课程分成效果图线稿和上色两个部分,在大一下和大二上两个学期分别也是仅开课4~5周,但是在大一到大三的春季学期都会开设外出考察课程,包括民居考察、园林考察、民居测绘等。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专业的“设计表达”课程,有关手绘的内容会在大一下开课8周,然后进行两周的春季写生,同时会在大五上开设快题训练课程。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室内设计方向)的“室内环境表现”课程,在大三上开课34学时,同时会安排实践环节,如室内设计周(大三下,1周);建筑快题设计(大四下,3周)。华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环艺设计方向)的“设计表现技法”课程分成建筑表现技法和室内表现技法两个部分,在大二下和大三上分别开设15周,同时在专业限选课中有开设60学时的快题设计课程。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表现画”课程分成效果图线稿和上色两个部分,在大二两个学期分别开设48个学时,同时从大二开始每学期期末基本都会安排一周的专题设计周,并且在大四上会开设快题训练课程。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并没有开设专门的手绘课程,仅仅在大一下、大二上(约占64个学时的三分之一)的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中间有涉及手绘的相关内容,同时在基础美术课程阶段安排过外出写生。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有的院校在手绘课程结束后,就不再开设相关课程,仅安排一些外出写生的拓展训练;有的院校手绘课时远远短于基础美术,严重忽视了其重要性;有的院校甚至没有专门开设手绘课,只在基础教学中对手绘的内容有所涉及。以上这些教学安排,基本上只能满足手绘课程中技法掌握和效果图训练一个方面。而教学效果较好的院校,会增加安排快题和专题设计等手绘相关课程,这样才能弥补手绘课程中的快速表现部分。

(2)教学内容单一,与学生个人发展、市场实际需求和生产实践脱节。

许多院校手绘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只有技法培训。以室内专业为例,教师会要求学生从室内陈设单体开始慢慢临摹到整体空间,等画熟练了就对着照片绘制效果图,缺乏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学生往往为了完成效果图,不经过思考就拿着他人的作品东拼西凑;或者片面追求最终效果,渴望通过几节课就绘制出大师级别的作品,甚至画成精细的表现画。这些都与手绘课程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3)教学方法缺乏改革和创新,照本宣科。

作为一门实践型课程,教师单凭经验口头传授,缺乏直观的示范,理论脱离实践。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状态,师生缺乏互沟通。学生学完后只掌握了基础的技法,几乎没有独立创作的能力,面对大型项目的手绘设计更是无从下手。长此以往,设计专业的学生都被培养成了“画匠”而非设计师。

3手绘课程的教学体系

设计类专业手绘课程包括设计方案构思和设计成果表达,两个方面都是手绘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设计专业手绘课程定位和教学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现有的手绘课程教学体系不完整。很多院校基本上只做到了设计成果表达部分,为什么缺失了设计方案构思部分呢?

3.1从手绘本身来看

快速表现与设计师的职业素养和个人能力息息相关,而完整表现是设计成果部分和手绘艺术的展示。手绘技巧可以通过短期勤学苦练迅速提高,而设计思维能力需要厚积薄发,无法一蹴而就。在手绘课程短暂的几十个学时内,学生想要快速表达能力突飞猛进,相当于设计能力的速成,这是十分困难的。而通过模仿和教师指导,完成几张优秀的效果图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所以,传统的手绘课程为了教学成果,往往把重点放在完整的效果图表现上。

3.2从设计专业课程结构来看

快速表现在专门的手绘课程以外隐藏在许多课程中间,很容易被大家忽略。例如室内空间设计课程,推敲思路和确定方案的过程就是快速表现的运用;又如快题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并用图纸表达出来。其实快速表现部分在现有教学体系中并没有消失,而是通过其他表现形式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快速表现部分并不是简单缺失,而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将课程安排到位、重要性发挥到位。

3.3从手绘培训行业的状况来看

浮躁的市场经济时代,急功近利、渴望速成的观念也在影响着手绘课程教学。放眼望去,市面上琳琅满目的手绘教材基本都关于手绘技巧速成,例如教你如何快速掌握手绘技法,三十天成为手绘大师一类。更有甚者如庐山手绘营,据参加过的学生说,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完成超负荷的绘图任务,最后都变成了画图机器,根本没有设计能力的提升。手绘培训行业起步晚、专业性较强、市场需求大、准入门槛低、监管力度相对较弱,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国内手绘培训机构水平参差不齐。手绘行业的整体发展状况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手绘课程的教学质量。

4手绘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鉴于以上情况,从完善我国手绘教学体系、完成教学目标的角度出发,笔者在教学改革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4.1手绘基础课程

在专门的手绘课程阶段,效果图和草图,我们应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手绘技法:对完成优秀效果图能力的培养。

基础理论:全面了解手绘、工具、技巧、透视原理等。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应当对手绘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在短期教学中由简到繁地传授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持之以恒地训练,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才能提升手绘质量。运用多媒体介绍各种优秀作品,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审美品位。临摹思考:临摹是学习手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改善以机械临摹为主的手绘教学模式,不代表完全摒弃临摹,而是在临摹时要明确原作的精髓,不一味照搬。临摹前多看、多揣摩,提高欣赏水平。临摹时要结合自己绘画中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训练分析能力、掌握规律和技法,积累素材。默写训练:默写是临摹的深入,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默写可以强化记忆力和理解力,消化吸收优秀作品并转化为自身优势,这是一个“量变”的过程。作品不必和原画完全一样,但是形神和精髓要把握准确。个人创作:手绘训练的最终目的在于付诸实践,为设计方案服务。在临摹和默写的基础上,可以从图片写生入手,凭借积累的功底尝试独立完成效果图。先对图片主题进行分析,力求在构图、透视准确的基础上,表达出原图的审美效果。然后慢慢过渡到自己的设计和创作过程,达到“质变”的目标。

(2)思维能力方面:对绘制构思草图能力的培养。

改革方法:教师应根据草图训练的重点进行教学改革,精简繁冗的传统表现方法,如裱纸、水彩等。教学时注重锻炼学生目测能力,要求不借助工具将透视和比例表达准确。提倡使用钢笔线描、马克笔、彩铅、钢笔淡彩等快速表达工具,用色简练概括。课堂上多布置短期作业,限制完成时间。教师示范:教师多动手做示范,观摩和指导相结合。根据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总结手绘规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草图表现能力,并结合课题熟练运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也锻炼了学生的应变和表达能力。外出写生: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安排外出写生课时。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考察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4.2手绘综合课程

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在整个设计课程的中后期(大三下或大四上),增加一门有关快速表达的总结性课程,即综合表达能力考核。这门课程类似于手绘课程的毕业设计,代表整个手绘课程学习中收获经验的汇总、梳理及系统性提高。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注意科学合理,让学生能够真正运用手绘能力,达到展现设计构思、与客户交流的目的;同时考察出学生几年来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制图能力、审美能力、设计能力的掌握情况。

4.3其他课程

(1)伴随专业设计课程,加强引导。

在实际工程项目中,手绘在设计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例如,某快捷酒店室内设计课题,教师可以围绕手绘开展现场草图测绘、方案构思和效果图定稿三段式教学。初期,要求学生对现场进行简单分析和高度概括的速写,作为现场状况记录和日常素材积累;中期,引导学生绘制大量的构思图来分析问题和解决矛盾,作为思维过程的推敲和展示;后期,着重训练学生绘制较为清晰、准确的效果图定稿,作为对空间完整构想的表达。学生可以通过手绘参与和感受整个设计流程,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手绘的运用能力。

(2)结合快题设计课程,提高能力。

东南大学建筑专业学生在大五的时候,会被安排有利于升学、就业的快图设计强化训练课程。各高校也可以借鉴经验,把手绘草图课程和快题设计课程相结合。通过严格限制绘图时间,学生会自觉对画面内容进行提炼和总结,锻炼观察和快速表达能力。学生还可以组成创作团队进行快题竞赛。通过组间互评的方式客观认识自身缺点,汲取他人经验,取长补短。

(3)利用专题设计周,全面强化。

可以选择临近期末的一周作为专题设计周,集中利用时间,全面强化训练。以环艺专业为例,教师可以选择不同课题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例如,空间型课题,强调对三维场景的观察、体验、表达和创造;材质型课题,强调体验不同材质组合的不同视觉效果;灯光型课题:通过照明把握空间层次和质感,强调营造与空间性质相协调的氛围,如卧室的宁静舒适,五星级酒店大堂的富丽堂皇。

5结语

篇8

【关键词】民办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206-01

本文从课程设置的整体结构出发,主要从公共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三方面入手,对如何构建新时期民办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做了一些探讨研究。

一、公共课程体系建设

(一)公共必修课程模块:包括政治理论、形式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大学体育、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基础及应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读书活动。该模块对实现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创造性的能力和专业发展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公共选修课程模块: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教育、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该模块培养学生要具有宽阔的视野、积极乐观的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品质。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一)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包括设计素描、专业透视、建筑速写、数字图像、设计色彩、立体构成、专业制图、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人体工程学、设计概论、建筑概论、室内设计原理、建筑外立面设计、CAD制图、MAX建模基础、渲染技法、效果图表现技法。该模块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素养、基本的造型技能以及基本的专业设计技能,为创新设计奠定基础。

(二)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包括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工程预算与报价、陈设设计、家具设计、家居设计、别墅设计、办公空间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娱乐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规划设计。该模块是让学生认识行业发展特点,掌握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引导和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因材施教,培养应用型的设计人才,为学生就业指引方向。

(三)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包括摄影基础、装饰画、民间美术、广场景观设计、小区景观设计、植物景观设计、城市环境景观雕塑、快题设计、模型制作。该模块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拓宽专业层面,丰富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

三、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一)课程设计模块:计算辅助设计与核心设计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设计。例如,在办公空间设计课程中,将课程分为两部分进行,一部分理论基础课程;一部分设计课程,并使用设计软件完成最终作品,题目应来源于实际工程,使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工程实践。同时,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并指导学生参与设计竞赛活动。该模块是使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并像真正的设计师一样独立完成整套设计方案,为更早的进入工作角色,奠定坚实基础。

(二)社会实践模块: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学习,学有所用的同时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然后再学习再实践,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自我完善。该模块是使学生考察市场,认识社会,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沟通与合作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三)专业考察模块:此课程为外出考察课程,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考察线路,考察前要做好外出准备工作,合理安排出行计划,并指导学生学会有效考察以及如何完成考察报告。该模块是让学生尽可能接触更多的事物,使学生学会收集专业信息,加强对专业的理解,开拓眼界,并亲身感受专业与设计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正确审视自己的前途。

(四)毕业设计模块:该模块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及应用的考察和全面总结,结合专业特色,其内容包含设计作品和设计说明两部分,并强调其设计的创新性。实行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答辩、毕业展览制度。该模块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做好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大课程设置的分析与评价,是构建合理化的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基础,是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教育模式的核心。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将不断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我院的教育特色,对课程体系建设作出调整并加以改进,使民办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的设置更加科学、更加完整。

参考文献:

篇9

1 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现状

艺术类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知识结构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艺术类专业的发展空前繁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艺术类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发展的相对落后。首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脱节,艺术类专业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毕业后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其次,学生设计的作品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作品缺乏新技术的支持、商业感染力差。出现这两种情况,重重的打击了学生创作和学习的自信心。因此,各大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都在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各高校的实践教学活动,改革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加强师资建设,通过访学、交流、各种培训,教师的设计作品能够满足行业需求,然后通过课堂虚拟项目教学法,让学生了解岗位需求;二是,加强学生的交流学习,到境内外一些设计类专业名校去交换学习,了解最先进的行业动态,掌握学习方法,便于理论知识的不断更新;三是,应用以赛促练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参加设计类比赛时,注重理论应用于实践,培养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

2 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高校创新组织形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大学是传播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场所,借鉴跨学科研究的?验和成果,通过跨学科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的平台、项目建设,反哺和促进本科教育,不失为一个有效的跨学科教育策略。高校在新形势下,要充分挖掘各方资源,不断拓展创新实践育人模式。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学院拥有设计学、美术学、戏剧与影视学3个一级学科,设有7个本科专业,学院以传承民族文化、探索艺术真谛、服务文创产业为使命,以“文创引领、创教融合的学科专业建设”为特色,将“文化传承、创意引领”的文化创意设计(创作)领域作为发展方向,采用教师的研究创作与教学工作紧密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艺术人才。本文结合艺术学院近年来在探索实践育人模式上的经验和成果,提出几种新的实践育人模式。

2.1 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育人模式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是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结合艺术类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选择在本地区知名度高、有社会影响力,且能够积极支持高校人才培养的文化创意企业或者事业单位,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建立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基地拥有一批高水平的职工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双方合作稳固,基地接待能力强,便于教学组织安排等等。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是本科生校外实习实践的重要途径。例如笔者所在的北京联合大学就与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圆明园、颐和园、人民艺术剧院、北京儿童艺术剧院等文创企事业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开展项目进行文创作品开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实习实践机会,同时基地拥有一批高水平的艺术家担任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弥补了高校实践教学师资不足的问题。 2.2 创教融合实践育人模式

创教融合实践育人模式的做法是将教师的研究创作与教学工作紧密融合在一起,教师的艺术实践项目和研究课题本身就是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实习内容,鼓励教师吸纳学生参与创作研究,建立校内创新实践基地、项目工作室,设立本科生艺术创新实践孵化项目等,并为本科生参与教师创作研究项目提供有效的支撑和保障,创教融合实践育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本科生实习实践的新途径。北京市教委启动高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实培计划”项目,就是旨在引导高校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搭建平台,培养学生在真实环境中锻炼实践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创作研究中往往有需要大量本科生参与的迫切需求,因此,创教融合实践育人模式成为应用型高校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统一的桥梁。

2.3 跨专业协同实践育人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如今学科发展早已经从“高度分化”走向“交叉融合”,知识生产从“学科中心”转向“问题导向”。这就要求高校人才培养必须从相对封闭式的专业教育模式转变为多专业协同创新模式。协同创新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协同创新理论下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之一便是跨专业协同实践模式。

目前高校实践课程注重本专业领域某一技能的训练,授课模式也多以一名教师面向一个教学班的授课方式为主,忽视了各专业间的相互合作,跨专业协同实践模式就是为了打破彼此分隔的垂直学科专业划分,采取项目驱动的教学形式,注重多专业交叉融合。例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网页设计、交互设计课程,当与计算机科学专业该门课程联合授课时,使得网站建设中的美工设计师和程序员计得到默契的配合,整个实践内容更具有真实性;表演专业的毕业剧目演出为服装专业的服装定制、环境设计专业室内设计策划、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影视合成编辑课程提供真实的实践素材;产品设计专业与旅游管理专业联合开发“北京礼物”旅游纪念品、文物博物馆专业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开展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等等。

2.4 学生课外自主实践模式

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必须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学生课外自主实践活动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是第一课堂重要补充和延伸。结合艺术类专业特点,充分利用校内各类实验室资源,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实践,坚持“个性发展、自主创新、开放共享”的原则,强调艺术与技术结合,创意与生产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类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在2015年获批为北京市示范性大学生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基地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一条主线、三个阶段、四个项目”艺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第一阶段以开展名师讲坛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第二阶段通过开展递进式的学科竞赛活动和实施艺术创新实践项目培养艺术创新能力;第三阶段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社会对接的阶段。为了加强学生课外自主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完善培养方案为抓手,以实施学分制为载体,将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纳入必修课程体系,通过多位一体的多元化方式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3 实践育人新模式的实施策略与保障

高校必须加强对实践教学工作的领导,深化实践教学改革,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和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确保制度、时间、场地、经费、师资方面的保障措施,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实践育人体系。

3.1 转变观念,系统规划实践育人体系

在本科教学中要树立起将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紧密结合,将教育教学理念从“知识导向型”转变为“能力导向型”,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融,知识与能力并重原则。以完善培养方案为抓手,以实施学分制为载体,实现对实践育人工作的系统优化,将第一、第二课堂统一纳入学分制的管理体系,使必修与选修相协调、课内与课外相贯通、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3.2 建立跨专业管理组织

目前地方高校内部组织形式多为“校院系”三级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便于以纵向分割的专业为单位的教学组织管理,在实施跨专业协同授课时,多个专业、学院的介入,在教学组织、经费投入、场地协调等执行层面留下了诸多难题。为满足跨专业联合授课的需要,校教务处层面的统筹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成立由校院教务人员参与的跨专业授课协调小组,教学协作信息,快速协调教学场地设备等,全程保障跨专业授课的顺利实施。

3.3 建立灵活的教学组织模式

在现有学年学分制的教学管理下,学生选课选老师的自由度小,一名老师对应一个教学班的组织形式,不利于学生灵活参加实践。这就需要对传统的班级教学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第一,建立课程替代制度,经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认可后,学生可通过参加专业竞赛、教师创作研究、企业实习等途径取得一定学分,替代课程学习;第二,化整为零的教学组织形式,允许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设定教学班选课人数,允许教师将教学班拆散成若干项目小组,以便于安排学生实习实践活动;第三,鼓励成立跨专业项目小组,组建指导教师团队,弥补单一教师指导的不足,实现师资的整合与共享,同时采取鼓励学生志愿报名参加的方式,选拔积极性和主动性高的学生加入项目团队。

3.4 建立高水平的实践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实践师资队伍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关键所在,高校需要通过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举措,打造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实践教学队伍。鼓励专业教??承担与行业产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型课题,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完善中青年专业教师每个聘期内到行业企业定期挂职或培训的实践制度,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聘任一批文创产业专家或具有特殊成果的民间艺人、艺术家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各专业实现1/3的专业必修课程1/3教学内容由业界专家讲授;开展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工作,针对担任专业实践课程,有企业行业任职经历,且承担应用研究项目的教师,认定为“双师型”教师,给予一定待遇。

篇10

【关键词】《人体工程学》 展示设计专业 融合创新

“人体工程学(Human Engineering),也称人类工程学、人体工学、人间工学或工效学(Ergonomics)。工效学Ergonomics原出希腊文“Ergo”,即“工作、劳动”和“nomos”,即“规律、效果”,也即探讨人们劳动、工作效果、效能的规律性。人体工程学是由6门分支学科组成,人体测量学、生物力学、劳动生理学、环境生理学、工程心理学、时间与工作研究学。

人体工程学作为独立学科有40多年的历史。它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美,主要产生于工业社会大量生产和使用机械设施的情况下,探求人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早期的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人和工程机械的关系,即人机关系。其内容有人体结构尺寸和功能尺寸,操作装置,控制盘的视觉显示,这就涉及到了心理学、人体解剖学和人体测量学等,继而研究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即人―环境关系,这又涉及到了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至今,人体工程学的研究内容仍在发展,并不统一。在迅速发展的设计行业里,人体工程学发展速度非常快,特别是室内设计行业,未来则将向着多元化、人性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人体工程学是展示设计艺术专业教学中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设计师必须具备人体工程学方面的知识和修养,并且能妥善地解决和处理人体工程学问题,才能取得设计上的成功。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和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更追求空间的舒适和愉悦。按照人体工程学基础而进行的展示设计是舒适愉悦的前提。本课程通过对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生理、心理学等因素的研究;培养学生树立一种科学态度,达到人―使用物―环境的相互结合;通过设计使得在展示空间中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确保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使设计真正地服务于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得到人体基本形体构造的知识,同时使学生懂得人体一些重要尺寸在展示设计专业中的应用,为展示设计的后续课程及今后实际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由此,我们的课程教学就不能泛泛讲解《人体工程学》中的基础内容,我们要将该课程的基础内容与展示设计专业进行改革与融合创新,使之成为为我专业所用的专业基础课程。

2013年,由北京印刷学院设计学院会展方向陶海鹰老师主笔,根据专业特点,形成了《人体工程学》课程的本专业教学大纲。成果如下:《人体工程学》通过对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生理、心理学等因素的研究;培养学生树立一种科学态度,达到人―使用物―环境的相互结合;通过设计使得在展示空间中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确保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使设计真正地服务于人。

基本要求如下:第一章,展示中的尺度问题。了解人体工程学的发展与应用,并熟悉展示空间环境中人的各种尺度关系。了解人体工程学在展示设计中的意义。第二章,展示的通道分布于陈列设计。了解展示的观众通道分布是按人流股数计算的,大型展示活动一般采用多线通道;了解和熟悉展示设计的陈列密度,以及与展厅空间跨度、净高的关系;了解阅读心理及阅读习惯并能设计视觉流程;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分析展示中的陈列高度,以及与参观者视线的相对位置;了解展示设计与视觉特征的关系。第三章,展示信息传达效率的提升。了解展示信息传达的有效途径;熟练运用展示设计语言来更好地传递信息。第四章,展示设计的色彩与照明。了解并掌握展示空间环境中的色彩与照明设计原则,研究展示空间中色彩与照明对人的心理作用。了解掌握展示设计中的色彩应用规律。了解掌握在展示设计中对光源、光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