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与工程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6: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与工程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化与工程管理

篇1

【关键词】工程设计;图纸档案管理;数字化管理

工程设计图纸是工程设计人员与施工者最为重要的交流手段,它是设计者思维想法的结晶,是设计者与施工者沟通的桥梁,是工程公司重要知识财富,立足之本,竞争之器。充分分析工程设计图纸档案的特点,高效进行图纸档案管理,更好的为设计人提供服务、为企业生产提供支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冶京诚公司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多年来非常重视图纸档案管理与再利用,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逐步建立起了一套成熟的图纸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本文基于中冶京诚公司图纸档案多年来管理实践,介绍了工程设计图纸档案的特点,并根据自主摸索的图纸档案管理体系建设思路,对图纸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方向进行了分析与展望,为工程公司图纸档案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1工程设计图纸档案的特点

传统的工程设计图纸档案的保存具有一定的困难性,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又需要借鉴前人优秀设计,所以再艰难的情况,也要保证档案的保存,在此基础上,工程设计图纸档案存在以下的特点。

1.1专业性

工程设计图纸是根据建设工程的需要而设计的,在工程设计图纸中有不同的需求,每一种需求都是要不同的专业设计,在共同约定的条件下相互联系,构成了一套完整的设计图。在工程设计图纸的保管过程中,需要进行系统的分类,必须能够按照项目、专业进行筛分。拥有专业性知识又愿意做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十分的少,这导致了档案管理的困难与问题。

1.2通用性和重复利用性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每一处景色似乎都不一样,但是它们存在着共同处。在设计中,虽然存在着千千万万的对象需要设计,但是在许多方面,它们存在着共同处,存在一定的通用性。通过参考已经完成的优秀设计,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利用已经设计好的图纸,可以加快设计的速度,缩短了设计的周期,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大大的降低了设计成本。

1.3数量多

工程设计图纸是以一个工程项目为单位,从可行性研究开始到工程竣工结束,中间要进行大量的设计,最终所设计出来的图纸数量非常多,并且,每年的工程设计图纸数量在逐年增多,是其他类档案无法相比的,这些庞大的工程设计图纸的保存对于图纸档案管理人员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2工程设计图纸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优点

数字化管理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保存方式的弊端,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体现,相对于传统方法,数字化管理有着以下的特点。2.1可以对工程设计图纸进行长时间保存由于工程设计图纸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纸质工程设计图纸在保存过程中的使用,会使图纸变脏,容易损坏,导致内容不清楚。在信息时代,我们可以将工程设计图纸进行数字化,保存在存储介质当中,保证工程设计图纸档案的长期保存,这将极大地减少纸质文档的使用,同时也可以解决纸质文档难以保存的问题。2.2提升了工程设计图纸的管理能力工程设计图纸存在数量大、类别多、专业性强的显著特点,在以前的纸质化管理当中,如何对数量庞大的工程设计图纸进行分门别类是个难题。(1)需要大量的人员对图纸进行管理;(2)需要管理者具有专业知识进行分类;(3)需要一个庞大的库房对文档进行保存。这些问题在工程设计图纸进行数字化后都能有效的解决,对于数字化以后的图纸信息,工作人员只需在计算机中进行管理。成熟的计算机技术能够在存储介质中保管大量的信息,并具有比纸质更高的安全性,保存时间也能够大大的延长。上传者在上传过程中,添加好图纸的属性类别,管理者就能很简单的对图纸进行分类查询,这些都将极大地减少工程设计图纸保管的费用与精力。

2.3工程设计图纸能够进行快捷的网络应用

在现在的网络中,我们可以快速地了解到天南地北的事情,这一点对于工程设计图纸同样的适用。公司如果建立一个服务器,将工程设计图纸保存在服务器中,在异地的其他成员只要有相应的权限,就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公司的服务器,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快速的查询到所需要的图纸及资料,使各个地方的设计人员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极大地提高了工程设计图纸的检索效率。同样,各个地方的设计人员也可以通过网络,将自己的工程设计图纸快速的传输到公司的服务器中,方便快捷的解决了资料库扩充的问题。工程设计图纸网络化应用示意图如图1所示。

2.4加强了工程设计图纸的变更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对图纸的修改、补充或直接替换,这是设计图纸难以避免的问题。基于图纸档案数字化网络管理,设计者在异地可以直接远程对存储在服务器端的图纸进行及时的修改,修改日志和不同图纸版本都会自动保存,解决了现场图纸变更不可控这一难题,确保了终版图的留存。2.5工程设计图纸数字化能够带来潜在经济效益对工程设计图纸进行数字化能够方便设计者对前人设计的优秀作品快速的查阅,方便快捷的交出一份优秀的设计图纸,提高设计的质量。一份优秀的工程设计图纸,能够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用最少投资,建造出最优秀的工程建筑,满足用户的需求。工程建设的投入非常庞大,建造出一个优秀的工程,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工程设计图纸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实现方法

3.1提供工程设计图纸档案数字化需要的硬件设备

工程设计图纸档案数字化需要的硬件设备是数字化管理的基础保障,包括了图纸扫描仪、计算机、服务器、网络设备和存储设备等。

3.2提供工程设计图纸档案管理软件

图纸档案管理软件是图纸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必备工具,可从专业性、安全性、扩展性等方面进行选型。中冶京诚公司工程图档管理系统是一个基于SQLServer数据库平台的综合性档案管理软件,基于客户端操作便捷、系统维护及数据安全性等方面的考虑,系统采用了标准的Client/Server结构与Browser/Server结构相结合的架构形式,系统共分为六个模块:档案管理模块、系统设置模块、库体安装模块、升级管理模块、安全管理模块和Web查询模块,系统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3.3录入往年工程设计图纸档案

录入往年的工程设计图纸档案是所有步骤中最为繁琐的一步,它的任务量取决于公司往年保存的工程设计图纸的数量与完整性。想要完成这一步需要大量的人员对往年的档案进行录入,并且必须保证录入的速度远远的大于每日工程设计图纸档案的增加量,否则将大大的增加这项工作的时长。这一项工作可以通过网络来解决,可以将任务分散化,通过庞大的互联网络,交给有一定技术的人员进行录入,然后通过多级管理人员进行审核收集,返回给公司,就能较为快速的解决问题。

3.4建立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

虽然数字化管理能够大幅度的节约人力与资源成本,但是它仍然需要专人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它包括了工程设计图纸审核人员、硬件设备维护人员、信息网络管理人员和图纸档案管理人员等。

3.5培养专业图纸档案管理人才

工程设计图纸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与以往传统的简单存、取模式已大为不同,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高水平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因此需要培养专业图纸档案管理人才,加强其业务和计算机操控能力,同时还应培训他们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熟悉企业图纸档案管理方式和流程,甚至能够在图纸档案数字化管理方向提供更合理、更高效的管理提升意见。由此可见,数字化档案管理的蓝图规划和设计者,应该是专业的图纸档案管理人才。

4工程设计图纸档案数字化管理发展方向

4.1数字化管理的业务一体化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单一图纸档案管理系统将无法满足企业高效生产的要求,与业务相结合,建立统一协同工作平台,将贯穿于项目生命周期中所有信息档案进行集中、有效管理,实现从设计,经审核,到出版的全过程数字化信息档案的管理,是工程设计图纸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趋势,只有实现设计、档案管理业务一体化,避免中间过程的人工操作,才能够做到真正的知识产品归集管理,降低企业的知识成果外泄风险。

4.2数字化管理的决策能力

数字化管理能够从根本上判别图纸的有效性,在未来的庞大数据库中,计算机能够从各种信息中构建设计图纸中的设计方案,通过庞大的计算能力计算出设计图纸中的不足部分,评判设计图纸的有效性。从而尽早一步的认识到工程建设中需要更改的部分,这将极大地有利于减少在工程建设中遇见的问题。

4.3企业的国际交流能力

在经济发展的现在,与国际的接轨无法避免,通过与国外知识的交流,可以扩大企业的能力,有助于世界的发展。通过网络,我们能消除语言的障碍,更加容易与国外进行交流。使企业进行国际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提前做好准备,为企业的未来做更多的准备与规划,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发展。5结束语工程设计图纸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是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档案数字化的发展,企业能够从中获取巨大的效益,它包括了人力资源、时间资源和材料资源,这些资源的节约能够加快国家经济发展的脚步,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更多的贡献。中冶京诚公司工程设计图纸档案数字化管理已初见成效,初期就实现了包括历史图纸档案在内的所有图纸档案的数字化管理,目前已扩展到了科技档案、文书档案、图书期刊、标准规范等各类信息档案的管理,实现了常用信息档案的收集与集中管理;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这些资料的检索效率,间接提高了生产效率。相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这些沉淀、积累的知识财富会成为公司大数据级应用的宝贵资源池,未来提高图纸档案数字化管理水平,提供更快捷、更有效、更准确的数据服务,是工程设计图纸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王丽平.工程设计图纸档案的特点及数字化管理[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3(02):46.

[2]徐彦华,张彦昌.工程设计档案的特点及管理方法[J].黑龙江档案,2008(02):42.

篇2

关键词:电力工程;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

1电力自动化技术概述

科技在持续地进步,电网技术获得了较好的运转。配电网技术,日渐地走向网络化。该形势下,自动化技术同样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电力自动化技术,集电子、信息处理或是网络通信等多项技术为一体,属于典型的综合技术。电力系统中,它能够通过远程的方式完成监控,并进行动态管理。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引入,为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创造了不错的条件。相应地,电力系统同样也享受不错的服务。自动化技术,应当遵循下列不同的要求:①电力系统不同的部分应当达到相应的技术标准,保障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将设备运行当作前提,确保操作人员得到统筹地控制;②运用自动化技术来对安全系数作出优化,预防各类事故,减少人力,防止出现紧急事故;③对电力系统中的全部数据或是参数作出检验,同时对其进行搜集,使系统能够维护运行;④提高电力系统自身的安全性。

2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2.1现场总线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的应用

从电力企业现行的发展状况分析,现场总线技术在诸多电力工程中均有所涉及。现场总线技术,引入了数据模型。利用变送器,能够对电量数据进行搜集,发送具体的信号。根据该模型,还可对信号作出处理,最终给出精准的判断。现场总线技术,并非对现场数据或是信息作出分析,更多的是为了有效地控制各类数据。电子工程在日常的活动中,电力装置均有明显的综合性。它将传感器、控制系统、数字通信以及计算机技术集合起来。现场总线技术,可以适应系统以及不同数据提出的变化需求,为信息共享提供诸多的便利。

2.2电网调度技术的自动化

即以计算机为支撑的电网调度系统,可以对电网实际的运行状况作出动态地监控,对设备潜在的故障进行处理,并分析其安全情况。换言之,借助计算机技术处理各类信息,提出针对性的管理方案,使电网系统可以有效地运行。借助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有助于防范和规避电力工程中不同类型的安全事故,同时还可减小电网损耗,将电网损伤降低至最小,使电网可以顺畅地工作。除上述外,电网调度技术同时也能够对某些突发事件进行处置。所以,促进电网调度技术日渐地走向自动化,这是必然的趋势。

2.3变电站技术的自动化

也就是将通讯技术、计算机进行全面地整合,对信息数据作出均衡地处理。同时,也可以对变电站相关信息加以搜集,使变电站设备以及整个电力系统均可完成重组。借助变电站技术,可以适应电网不同程度的建设需求,同时也可以让操作变得更为简单。监控某些数据时,也可以对系统中某些单元模块有无故障作出识别,使其能够在安稳的状态下运行。

2.4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引入了电力系统本身的监视功能。借助存储技术,结合对象函数,能够对电力工程进行自动化运用。利用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电力工程可以得到较好地监控,增加对数据的输入以及传输速率,为数据管理降低额外的压力。所以,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已被视作监控系统中相当有利的主导技术,并受到广泛的认可。

2.5光互联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光互联技术,借助电子交换以及电子传输技术,可以对网络作出拓展,同时对编程结构予以重组。该项技术,能够对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控制,让电力系统变得相当的灵活。电容负载,对光互联技术有极大的影响,可以适应不同类型的监控需求。另外,光互联技术同时也能够进行高级应用或是对电网进行分析,为调度员日常的调度工奠定可靠的基础。电力工程中,光互联技术已有较为普遍的运用。它能够提升处理器本身的干涉力,让设备有相当高的抗磁干扰力。同时,电力系统也能够变得更为安全,拥有更完善的功能。可见,将光互联技术引入到电力工程中,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6配电网技术的自动化

该项技术,多是出于对城乡配电网作出改造,说到底是为了促进电网走向自动化,让电网得到顺畅、持久地发展。同时,应当维护群众的用电安全,帮助电力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对配电网技术进行运用时,需对用户计量表内部的数据作出分析,分析设备出现了哪些故障,并通过具体的措施来处理这些故障。某种意义上,它能够避免电量过多的损失,使用电效率得以稳步地提升。监控某些数据时,也可以对系统中某些单元模块有无故障作出识别,使其能够在安稳的状态下运行。

3电力工程中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3.1现场总线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现场总线技术,即把现场铺设的自动化装置直接和仪表控制设备之间作出有效地连接。建立起数字化为支撑的信息网络。由此,便可促进智能传感器、数字通信或是计算机等多项技术为支撑的技术。对电力工程来说,现场总线技术已有较多的运用。利用该项技术,能够对变送器内在的用电量作出全面地收集,对信号作出统筹控制,使其达到主控计算机。按照数学模型,来对此进行最后的判断。而后,向控制设备来对指令完成发送。电力工程中,现场总线技术多是对控制功能进行分散。同时,需备齐先进的计算机,来对被控设备内部的信息进行处理。通过将信息直接和计算机进行接通,对现场实施有效地控制。故此,我们仅需对信息作出适度的调度。现实表明:现场总线技术能够将前置机有效地协调上位机,从下方来对电力工程实施全面地控制。利用仪表完成控制,使电力系统能够拥有很好的控制功能。电力调度化技术有较好的运转,能够适应数据或是系统提出的多元化需求。在电力系统中,可以对不同类型的信息作出交换,使电力工程在安全的状态下运行。

3.2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

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电力工程中,数据库技术更多的是用于监视系统。所以,对系统设计、继承以及封装等均有重要的帮助。软件技术,势必会引起变革。电力系统中,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已有较多的运用,能够对对象标准提供支持。相较于普通的关系数据库,主动对象数据库更多的是对技术或是主动功能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电力工程中,该项技术同样也有深刻的运用。主动对象数据库,借助系统自身的监视功能,可以对对象函数加以运用,引入电力自动化。触发机制在行业中的运用,让数据库监视真正地受到监控,减少了数据写入或是读出耗费的时间。同时,也能够对数据管理作出很好地利用,在技术上有可靠的保障。在国内,数据库技术已有很好的运用。监视系统,此时也有不错的运转。电力工程或是系统中,自动化技术也有充分的运用。

3.3光互连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对电力工程而言,光互连技术更多的是被用于继电或是自动化的控制系统。光互联技术,大致会在下列几个方面上进行使用:对探测器功率内部的扇出数作出限制,应电容性本身的负载对其没有任何影响,而平面也对没有太多的约束。同时,系统本身的集成度也将得到很好的提升,对系统监控也有很大的帮助。实践得知:电子传输或是交换技术,均能够对互联网络实施有效地拓展,同时也可以对编程结构加以优化和重组,让电力系统变得更加灵活。光互连技术有相当高的抗磁干扰性。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对处理器本身的干涉能力进行扩增或是提升,为数据通讯提供诸多的便利。电力系统中,光互连技术已有普遍的运用。所以,电力系统也会变得更加安全,拥有更高的可信度。光互连技术,同时也能够对数据进行采集、控制,完成计算。同时,也支持对人机界面进行处理等多项不同的功能。除上述外,电网分析或是高级应用,同样也是该项技术的功能所在。技术使用起来比较便捷,画面也相当的清晰、明了,能够为调度员日常的调度操作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参考。电力工程中,光互连技术显然有相当关键的意义,其价值也相当突出。

4结语

电力工程中,自动化技术已担任非常关键的角色。现代社会在飞速的进步,很多技术也慢慢地被创新和替代。该种变化,为自动化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提供了诸多的良机。所以,为改善电力系统本身的可靠性以及稳定性,我们应当引入电力自动化技术,扩大电能产量,促进电力企业自身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娄进.浅谈电力工程中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J].广东科技,2012,21(13):50.

篇3

关键词:约束理论;关键链技术;多项目管理;资源优化配置

引言

对建设工程多项目而言,资源在某一时间段内总是有限的,造成资源紧张的原因很多,包括资金匮乏、市场波动、气候变化、运输不畅、人化等等,而影响了某一项工作就可能对后续工作造成一系列影响,所以,解决建设工程多个并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资源问题是解决多项目管理问题的关键。关键链技术是约束理论(TOC)在项目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它主要基于“项目必须遵守整体优化而非局部优化”的思想,充分考虑了任务的依赖性与资源约束。

1建设工程多项目管理

随着建筑企业间竞争的加剧,系统规模的扩大,如何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成为建筑企业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多项目管理的思想为建筑企业进行统筹规划、所有并行项目都能保质并顺利地完成提供了理论基础。然而,多项目管理既有优于一般项目管理的优点,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1.1多项目管理

所谓项目管理是指通过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旨在实现项目的特定目标的管理方法体系。多项目管理是由Michael Tobis博士提出,多项目管理是指站在企业层面对现行组织中所有的项目进行筛选、评估、计划、执行与控制项目管理方式。

与单项目管理不同,单项目管理是在假定项目的资源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进行的项目管理,思考角度采取“由因索果”的综合法方式。多项目管理是在假定存在多个项目的前提下,如何协调和分配现有资源,获取最佳项目实施组合的管理过程,其思考角度一般采用“由果索因”的逆向分析方式。

1.2建设工程多项目管理的优势及其面临的问题

建筑企业大多具有比较系统和成熟的项目管理基础。多项目管理是以单项目管理为基础和前提的,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应用,在处理快速、指令通畅、反馈及时、应变迅速的信息系统基础上,其优势体现在:多项目管理利于实现公司级的战略目标,有利于资源的统一配置与管理和资源调配和优化组合,有利于降低项目实施的风险和提高项目实现的保险系数。

1.3建设工程多项目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中资源问题是核心问题

在建设工程多项目管理中难免会遇到资源冲突的问题,这些资源包括资金、技术及管理人员、设备、劳动力、原材料、外部协作单位等。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资源在项目中的位置、使用情况也不尽相同。解决多个并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资源问题是解决多项目管理问题的关键,也是多项目管理实施是否成功的关键。如何能使各种各样的资源在确保项目总进度的前提下,满足各道工序的需要,是目前项目管理研究与实践中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所以,资源管理在项目管理的成功实现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2关键链技术

2.1 关键链技术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末,学者Goldratt在最优生产技术(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OPT)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TOC),认为系统的制约因素决定系统的有效产出。TOC强调全局思维,主张使用项目整体时间机制,进而减短项目时间。TOC有五个核心步骤,即发现系统的制约因素充分挖掘制约因素的潜能围绕制约因素制定非制约因素决策提升制约因素能力出现了新的制约因素?…结束。

Goldratt认为,项目计划人员为了处理工序工期的不确定性。首先,估计各道工序的最可能工期t;然后,在此基础上添加一个的安全时间t,这样就得到工序的保守工期:t+t,并以它作为项目进度计划的依据。然而,这种保守的估计方法往往会使偏差不断积累,不利于控制项目的进度,更不利于激励项目实施人员,而且会导致项目工期的延长,降低企业竞争力。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这也是CPM/PERT的不足之处),1997年Goldratt将TOC与项目管理联系起来,提出关键链项目管理(Critical Chain Project Management,CCPM),所谓关键链是指在充分考虑任务的依赖性与资源约束等因素的前提下,工期最长的线路。

2.2 关键链技术的基本思想

关键链技术主要基于“项目必须遵守整体优化而非局部优化”的思想,把每道工序中所包含的安全时间抽出来,以概率为50%的完工时间作为工序估计时间,同时考虑了工序间的紧前关系约束和工序间的资源约束。关键链技术的基本思路是:①以50%的完工概率估计工序的执行时间,缩短任务时间;②任务在必要时才开始;③通过资源平衡化解资源冲突;④找出项目最长任务链,确立为关键链(Critical Chain,CC);⑤在关键链尾部设置项目缓冲区(Project Buffer,PB),以整体的项目缓冲来保护项目的工期;⑥在非关键链到关键链的入口处设置输入缓冲区(Feeding Buffer,FB)来保护关键链;⑦在关键链前面设置资源缓冲区(Resource Buffer,RB),给资源发出预警;⑧采取必要措施改善关键链,缩短项目工期。

3资源优化配置中关键链技术的应用

用关键链技术对多项目进行资源配置和进度安排,一般需要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即设定各个项目的优先级,资源需求识别,分析资源约束以及制定进度计划和资源计划。

3.1各个项目优先级的设定

根据关键链技术的“项目必须遵守整体优化而非局部优化”的基本思想,在投标过程中,应根据组织战略来识别和选择不同的项目,由于不同的项目对组织目标的贡献是不一样的,在多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根据项目为组织带来的收益,同时确定多项目系统的资源约束,并找出跨项目影响系统目标的对项目约束最多的资源,根据约束资源选择最有效益的项目组合,设定项目的优先级。

3.2通过制定项目WBS识别资源需求

项目对资源的需求是和时间密切相关的,资源需求识别应该是对每个时点或时段上的资源种类和数量的需要的识别,因此讨论资源的配置不仅要确定资源配置到哪些项目中去,而且要确定资源配置的时间。进行项目资源识别,首先应该制定项目WBS,确定资源需求种类和数量提供依据。在WBS以及各个项目的进度计划形成之后,企业可以根据每个项目的任务包估算所需资源的种类、数量,并可根据各个项目的进度计划确定各种资源需求发生的时间段或时间结点。

3.3基于关键链的进度计划和资源计划的制定

对多项目的进度计划的编制要按照资源约束进行了调整,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风险因素。对此,可根据工作间的资源制约关系,修改网络图,确定关键链。然后通过为关键链和非关键链分别设置项目缓冲、输入缓冲和资源缓冲来消除项目中不确定因素对项目执行计划的影响,以保证整个项目在资源配置得到优化的情况下顺利完成。

篇4

【关键词】广播电视工程;数字音频技术;优势;应用

广播电视行业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了理想的成绩,而在新形势之下,广播电视工程的建设也逐渐呈现出数字化的特征,并且多种数字信息技术已经被应用在实际建设当中。而数字音频技术在数字广播电视技术发展中占据基础地位,在对广播电视过程进行监督与控制的同时,还能够提高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以保证始终满足广播电视节目对音频技术的需求。

1.数字音频技术概述

所谓的数字音频技术,主要是基于数字音频信号发展,而通过有效整理并分析模拟信号,并合理处理数字化,都被当作当前广播电视工程项目的重要处理方式[1]。而在节目制作的整个过程中进行相应的处理,使得广播电视节目质量得以全面提升。另外,对数字音频技术的合理运用也可以对原有模拟音频信号予以保留,确保人们听觉得到满足,实现节目音质不断提高,同样增强广播电视工程服务的效果。

2.广播电视工程中数字音频技术应用的优势解构

2.1信息存储的优势。数字音频技术同其他音频技术进行对比,最为明显的就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以保证可以对传统音频技术工作方式的问题进行解决。其中,数字化音频技术管理与计算机数据存储器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能够保存音频资源,并且使资源能够实现共享。通过数字化音频技术管理能够使使用者尽快找出所需信息内容,同样能够增强音频信息管理的效果,使得广播电视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2.2拓展音频轨道的优势。对于现代广播电视领域而言,数字音频通常包含了数字音频播出音频、录制音频与节目管理音频这三种[2]。而将这一技术应用在广播电视工程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音乐与语言类型节目的音质与音效,达到音频技术的具体要求。在64轨数字硬盘录音方式应用方面,能够将录音轨道进行补录,使得音频轨道拓展要求被满足,增强电视节目的质量。

2.3剪辑音频的精准优势。在对音频进行剪辑与制作期间,能够充分利用数字化音频技术,促进编辑工作的精密性发展。该技术的使用能够实现较高解像度,使得计算机屏幕的高数字音频得以有效发展,能够将文件中存在的声音转变为一种波形。将屏幕展现期间,能够为剪辑师带来较大方便,促进音频剪辑工作的有效完成。不仅如此,这种音频剪辑方式还是以波形作为主要方式的,利用图形剪辑方式,确保音频结构更合理、更准确。在这种剪辑发展下,发挥剪辑工作的精准性,不仅能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广播以及电视节目的播出效果和播出质量,还能促进服务工作的优质化、标准化与全面化。

2.4广播系统发挥的优势。广播系统在其中能够将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广播系统是利用数字音频技术来实现的,主要利用无线传输、组网、压缩编码等数字方式形成的[3]。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音频数字进行压缩编码期间,结合了人耳生理解剖特点对其调整的,促进了音频码率的优化性。期间,如果人的耳朵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存在较大差距,其中一些高音频信号就会具有较强烈的反应,对于一些低音频信号会存在比较弱的感应。基于对广播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数字化音频广播传播系统充分利用数字音频技术,不仅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还保证电视广播工作的顺利发展(见图1)。

3.广播电视工程中应用数字音频技术的具体方式

3.1数字音频技术在广播数字调音台的应用。数字调音台是现代电视广播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调音台进行及时地处理,使得调音台在保留传统调音台大部分功能的同时,有效地避免在播放中形成噪音与声音失真等问题,同样具备了数字切换矩阵这一功能。将数字技术灵活应用在数字调音台中可以构建全新数字调音台,进而丰富其自身功能,使其能够在多种环境中提高适应性,并且满足广播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的具体要求。而在操作数字调音台的过程中,操作的途径也更加多样,通路数量诸多[4]。

3.2对音频嵌入技术的灵活使用。对数字化电视节目进行制作的时候,可以将数字音频嵌入技术应用在制作、传输与处理等多个环节中。通过对数字音频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创建数字音频工作站,这不仅可以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质量的全面提升,而且能够缩短人力与时间,而广播电视节目实际工作的效率也会随之提高[5]。所谓的音频嵌入技术,具体指的就是在传输视频数据信息方面,仅能够在特定范围之内实现音频信号的传输。所以,视频的传输对音频嵌入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实现画面与声音的同步性,而无需对伴音进行单独的处理,最终提高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目前,嵌入音频技术通常被应用在广播电视节目前期制作与后期制作当中,而在科技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速度也更加具体化。其中,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数字化特征逐渐突显出来,实现了嵌入音频技术的推广应用[6]。另外,在广播电视工程管理方面,应当充分考虑具体状况与未来发展目标,进而构建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以嵌入音频技术作为重要基础,形成广播电视管理系统,进而对电视节目的音频展开实时地监督与控制,全面提升数据信息真实性以及可靠性。总的来说,对数字音频嵌入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实现音频信号传输质量的全面提升,将系统内部的走线予以全面简化。另外,还能够将不必要音频处理设备予以节省,使得广播电视控制系统安全程度不断提升。

4.结语

综上所述,将数字音频技术应用在广播电视工程中,能够在前期声音录制与后期制作方面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还能够实现电视节目质量的全面提升。基于此,对数字音频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推动我国广播电视工程向着现代化与数字化的方向可持续发展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妍,苗阳.广播电视工程中数字音频技术的优势及其应用分析[J].科技视界,2016(3):83,76.

[2]王子谦.广播电视工程中数字音频技术的优势及其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4):31-31.

[3]杨洁明.广播电视工程中数字音频技术的优势及其应用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6(19):218.

[4]曹长俊.数字音频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优势和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5(15):186-187.

[5]贡朝.广播电视工程中数字音频技术的优势与应用[J].新媒体研究,2015,1(22):21-22.

篇5

关键词:电力工程档案;数字化;管理

电力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数据、信息以其他重要资料,这些数据信息的管理关系整个电力工程建设,也将影响到未来的电力工程管理,只有强化档案数字化管理,才能最大限度上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实现档案信息的高效化利用,从而确保档案管理工作质量。

一、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意义

数字技术作为一项新型的现代高端科技,实际运行中体现出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不仅能妥善地收集、记录、存储以及分析数据,还能实现数据的传输与综合应用。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在数据处理方面体现出高度的快捷性、时效性、网络型、高速性等优势,特别是档案的数字化存储与管理能让与电力工程相关的数据、信息等同电子文档的形式储存,并通过网络系统将数据联系起来,从而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不仅能节省数据管理工作成本,也方便资源的共享、分享与交流,为电力工程的施工、扩装、检修等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从而使电力工程建设施工有所依据、有所依托。现阶段,档案数字管理技术已经形成高端的数字处理软件,能用来生成、处理、归档各类文件,深层次提高了档案数据处理水平,推动并实现档案的自动化、信息化管理。电力工程档案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有利于推动电力工程建设同现代高端信息科技的有效整合与运用。电力工程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能更加高效地运行,提高电力工程施工建设效率,为电力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利润。电力工程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是电力工程建设发展的一大趋势,未来形式的变化与发展,势必会带动整个社会朝着智能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电力工程建设也必然要融入这一潮流。

二、电力工程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1.创建档案管理信息系统

电力工程档案数字化管理主要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通讯技术,要想实现数字化管理,首先应有一套健全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以这一系统为基础来发挥多重管理功能,实现高效管理。第一步就是信息系统的创建,优选可扩展性良好、方便维护的应用型支撑平台,这其中应积极学习和借鉴一些已经成熟运用的、实践证实了具有实际成效的平台,例如:业务架构平台、系统集成平台等,都属于功能优良的支撑性平台,能有效支持档案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而且以此支撑平台为基础,还可以实现同其他管理平台的联系、对接,同时要确保所选择的系统或平台能发挥多元化的管理功能,例如:信息的存储、记录、检索、浏览等功能,从而体现电力工程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优势,为档案信息系统的升级、优化管理以及多种管理功能的完善创造条件,支持档案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地进行。

2.创建完善的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

电力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需要有健全的制度作保障,为了确保档案数字化建设逐渐走向完善、发展,电力企业必须创建一套专门针对电力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规则制度、规范体系,从目前来看,数字化管理制度远远落后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使电力工程档案数字化管理出现问题时无所依托、无所解答,导致档案管理出现更多问题。对此,电力企业就要建立健全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规范,让档案数字化管理有所依据,有了健全完善的制度、规范担保,才能确保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效率,例如电力工程电子档案编制操作中,对数据的格式、文件的存储位置等做出统一的规定,才能使后期的电力工程档案信息管控有参照、有依据,也才能确保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3.提高档案管理数字化水平

电力工程档案数字化管理最关键的是要具备一定的数字化水平,也就是要掌握先进的现代化数字管理技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电力企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吸收引进人才、内部人才培训等方式来想方设法提高档案管理人群的数字化水平、信息技术水平,使他们掌握最先进的数字技术,能熟练、灵活地驾驭信息技术,为企业努力培养出既具备数字信息技术又掌握档案专业技术的综合性人才,不断地丰富、充实、扩大企业的人才队伍,为企业电子工程的档案数字化管理提供先进的人才力量。由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正处于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新型技术不断取代旧技术,这难免对电力企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这样才能真正为档案信息化管理提供先进的技术力量和人力资源力量。

4.积极吸收引进先进数字技术

现代数字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更新,要想实现电力工程档案数字化高效管理,就必须积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此需要电力企业要积极重视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的更新与发展,走在数字技术发展的最前沿,科学地应用数字技术,提高电力工程档案数据化管理水平。

三、电力工程档案数字化管理效果分析

1.实现个性化、精细化信息服务

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档案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我、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创新服务方式,逐渐为电力工程档案管理提供了个性化、精细化的服务,不仅能为电力企业自身提供及时、所需的数据信息,也开始面向客户提供更具针对性、多元化的服务,一些关键性的电力档案文本具备更加完善的信息,例如:数字、照片、视频等,这些信息支持档案的开发与应用,客户与企业之间不分距离、不分时间都能享受到细致、到位的信息服务,提升了客户对供电服务质量的评价,为企业赢得了更好的市场地位。

2.达到企业间的信息沟通与共享

充分利用电力工程档案信息系统平台,并在此系统上开通集团企业的网站,集团企业针对一项电力工程利用网站上传一些重要的文件,关键信息,各个子公司、职员等都能充分借助其信息来了解和掌握电力工程建设进展,以及自身的工作安排,达到了档案信息的互联互动与互助交流。而且档案数据不分时间远近都能统一存储在信息系统中,方便各部门、各岗位人员检索回顾,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个电力工程档案数据信息网络系统,为整个电力企业的管理与监督提供参考和依据。同传统的人工档案管理模式相比,数字化档案管理节省了人力、物力等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同时,也提高了信息的使用效率,防止一些珍贵、有价值的档案信息资料形成死档,体现了电力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

四、结语

电力工程档案数字化管理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现代技术科学应用的结果,必须强化档案数据信息的科学管理,提高信息化水平,提升数字管理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档案数字化管理水平,掌握先进的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提高档案信息的使用效率,支持电力工程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薛四新,彭荣,陈永生.档案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梁惠卿.档案数字化、数字化档案和数字档案概念辨析[J].档案管理,2013(1):38-40.

[3]王向明.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上海:复旦大学,2010.

[4]张美丽.如何做好电力档案数字化编研工作[J].兰台世界,2012(4):123-123.

篇6

关键词:信息化,建筑工程管理,必要性,问题,措施

近些年来,信息技术已经在我国的各个领域中被普遍采用。而信息技术的普及也极大的提升了一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企业有了更多了解外界的途径与手段。然而,随着经济市场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使用还不成熟,较其他领域相对落后,这是严重阻碍我们国家建筑工程管理全面进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全面认识信息技术,并且将其正确的运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之中,是促进我国建筑企业全面发展的有效举措,对于我国建筑企业经济的腾飞具有积极的意义。

1、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1.1、建筑工程施工期限持续时间较长。

一般,建筑项目都比较庞大,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因此也就要经历不同的时节、不同的天气条件,这就给露天施工带来了更多的不便。这样会影响建筑施工的质量与进度。为了将施工的工期缩短,可以制定较为严密的计划,进行多组织空间之间的协同合作,与平行流水作业。这样可以加快施工进程,然而这一计划的实施离不开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决策中的应用,它对于不同的工种之间的配合进行了优化与合理配置。

1.2、建筑工程的活动空间随时发生变化。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施工的不断流动性所带来的麻烦。这是一种施工活动空间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伴随着周边环境与施工条件的变化。因此,为了适应这种动态变化,建筑工程管理措施与决策也应该随之改变,而信息技术的应用,正是适应了这种动态的模式,在施工组织与管理决策中随时变化各种各样因素,以适应新的工作条件。

1.3、建筑工程项目具有繁杂度不断增加的特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增大,建筑工程项目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并且建筑工程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加,这就使得整体建设计划的复杂程度也在不断的增大。这就给建筑工程管理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专业化、规范化,而精细化的团队就显得尤为突出。一般,建筑工程的繁杂度主要表现在施工组织以及建筑工程管理之中,它反应了建筑环境与管理条件的不断变化,需要各方面的协同配合。将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可以及时的发现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可以及时的改善,保证施工进度与质量。实践工程表明,信息技术的应用比传统管理模式可以缩短总工期25%左右。

2、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现实状况

3、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中所存在的问题

3.1、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国的局限性。

现在信息技术仅仅在我国部分建筑企业的工程管理中,并且在工程管理中也并不是应用于整个项目的全过程或者是所有管理决策之中,而仅仅是应用于部分过程之中。这种方式的运用不能够将整个项目看做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够做到所有数据之间的对比与分析,也就做不到随着施工、管理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的动态决策。这是造成建筑工程管理中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原因。

3.2、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误区。

信息化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必须体现出数字之间的交流与关联,以便做出更好的管理决策,而现在我国的大多数建筑企业并没有真正的实现这种模式。他们所谓的信息化依旧只是对数据的存储与管理,做不到数据之间的关联、对比与分析。所以现在大部分建筑企业中国的信息技术仅仅是一种统计工具,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也就谈不上信息化。

3.3、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基础薄弱。

现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管理人员的信息基础都比较薄弱,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不足。在管理决策中仍旧以实践经验作为主要决策依据。这就使得管理数据不全面,决策必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这种管理人员基础的不足,严重阻碍了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全面推广,制约了我国建筑管理企业的发展。

4、提升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程度的有效措施

4.1、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推进建筑工程管理的全面发展。

将建筑工程管理市场的制度规范化,完善市场的竞争制度。在建筑项目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全面推进信息技术的使用。利用信息技术全面掌控各个生产部门的数据,实现信息化基础下的数字化管理模式,为建筑工程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便于将各种有效数据加以整理与分析,推进建筑工程管理企业的全面发展。

4.2、提升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

建筑企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决定了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全面应用与推广。并且由于这些人员本身的知识素养参差不一,这也就决定了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不同,因而也就不能够达成统一的管理思维,阻碍了信息化的应用。所以,加强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强化信息化知识,让企业的管理人员能够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在建筑管理会走光的结构层次以及重要性,让各级管理人员达到信息化统一思想,从根源上消除信息化应用的障碍。

参考文献:

[1] 全国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用书编委会.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M]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

篇7

【关键词】现代数字;技术;水利施工;管理

1水利施工管理中的几种现代数字技术分析

1.1卫星定位技术

这项技术从20世纪产生到现在已有很长历史,不仅有着很高的定位精度和极快的反应速度,而且可操作性好,数据信息可靠,能很快为使用者得出目标三维坐标,受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在全球范围内都可以覆盖,能24h为工程提供各项信息,包括地理、时间与空间。它作为最主要的现代数字技术之一,正不断成为工程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其它形式的定位系统,如无线电定位等,卫星定位具有更高的精度,且受天气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借助卫星定位技术能对目标区域水文地质实施有效监测,进而达到防灾减灾和实时监控的作用。

1.2地理信息技术

该技术以基础空间数据为基础,通过地理数据分析与模型分析,为工程建设及其管理提供实时信息,并能绘制出三维图形。运用这项技术还能实现空间分析和动态预测,并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使它成为工程建设及其管理主要手段之一。技术通过对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管理,把数据呈现给相应的管理人员,国家水利工程主管部门就在这项技术的支持下成功绘制了比例为1:25万的电子信息图,同时和不同省市的相关机构实施数据信息共享,以此对水利工程开展整体规划上的动态监管,有效提高了建设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避免重复生产数据等方面的额外成本,为信息共享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地理依据。另外,利用这项技术还能形成水下地形图,同时生成相应的数据,对水文地理信息进行预报,以此为河床演变的研究提供可靠基础,并为工程的建设及其管理工作建立信息化平台,促进工程建设及其管理的现代化目标的逐步实现。

1.3通信网络技术

从水利工程角度讲,通信网络如同一条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在它强有力的支持下,能使水利工程信息得到可靠、高速且准确的传播。将处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工程采用通信网络使它们的信息连接到一起,针对信息量相对较大的借助网络技术来汇总和传输,同时对各项资料予以存储管理及传输交换。

2现代数字技术在水利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优点

2.1准确性和丰富性

水利工程建设中,借助数字化采集与管理,能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所有资料实施准确与快速记录,除了施工质量方面的信息与资料,还包括施工进度、施工安全与成本控制。另外,对于在施工过程中也会产生的其它信息与资料,比如日常巡检、各部门或班组自检与互检,以及对各重要部位和隐蔽工程进行检查后形成的资料,通过对数字化技术的引入,也能进行直观且完全的存储,这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竣工验收和结算也作为施工管理重要内容,其数字化技术实际应用效果同样极为显著。

2.2广域性与快速性

传统的管理模式采用人力监督的方式,与之相比,数字化的管理技术可以实现对水利工程施工作业面全程、全范围、全时段的监控,这样不仅可以扩大施工管理的时空范围,同时还能实现对施工作业面的有效监控和记录。而对于施工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资料,采用数字化管理技术可以快速地进行查询和筛选,同时能够实现资料在业主、监理以及施工方之间进行快速高效流动,从而增快信息交流的速度,大大地提高了施工管理的效率。

2.3整合性和易管理性

在水利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模式中,所有资料都是以数字文档的形式出现。从资料员到项目经理,均能清楚、详实的对管理资料进行有序的归档和整理。对于水利工程施工中所产生的各种资料,通过数字化管理技术可以将其整合起来,从而建立企业和项目的数据库,在数据库中可以快速地实现对资料的查阅,同时也为后续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提供大量的经验和数据支持。施工企业可以通过对数据库中资料的分析评估,总结出各类相关的指标和数据。

3实例分析现代数字技术在水利施工管理中的运用

3.1工程概况

某水电站由三大部分构成,分别为泄洪部分、引水发电部分和混凝土坝。其中,大坝工程复杂,需完成包含浇筑、帷幕灌浆、结构安装等在内的多个任务,其施工难点有:工程量相对较大,工序多,不同工序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施工进度做科学合理的安排与规划;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实行精细化管理模式,是整个施工过程均可追溯,同时还要做好施工设备的动态监控;对于混凝土工程,防裂始终是重点所在,对此需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有效措施;对于固结灌浆施工,它属于隐蔽工程,为切实保证质量,要对浇筑与灌浆做合理安排和协调。为有效解决以上问题,采用以WAP为基础的系统对大坝工程各环节实施管理。

3.2现代数字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3.2.1系统基本模式

该管理系统共有三个层面,即客户端、应用层和数据层,其中,客户端还能进一步划分成手机端和PC段,在应用层中,可通过WEB服务器对WEB与WAP页面进行同时设置,客户端通过HTTP或WAP协议能对既定页面进行访问。WAP网站所涉及所有动态内容都要存储于数据库当中,对网站进行的维护与更新,需要由WEB来完成。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对WAP与WEB同时使用同一服务器,当然也可以使用各自不同服务器。

3.2.2系统应用功能

对WEB与WAP进行结合能为人员提供良好的服务,包括信息查询、信息、数据采集与分析、多级别审核。(1)信息与查询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利用WEB最新通告,同时对项目施工做合理化的安排。其它人员可以采用对WAP进行访问的形式收集页面信息,WEB还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及综合管理,为不同的用户提供想要的信息。对于现场的施工人员,无论是信息获取还是访问,都需要将WAP作为重要基础,以此对原材料的生产及运输、仓储质量控制和温度控制、动态灌浆的方面的信息进行分时间或者是分类别的进行查询及浏览。(2)数据采集在以往的数据采集中,需要由人员填写相应的纸质表格,而本工程在WAP系统的支持下,可以自动完成对数据的采集与提交。通过这种该方式,不仅数据具有良好的实时性,而且还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减少人员工作量,并杜绝在填写表格中产生的错误。数据采集内容为:①仓面信息,采集包含基础面缝隙、预埋件、浇筑和外观质量等在内的数据信息;②工序质量方面的信息,如模板与钢筋施工工序、止水片施工工序、排水施工工序、铁建施工工序和内部观测工序;③浇筑高程及定位等方面的其它类型数据。(3)多级审核在大坝施工质量管理中获取的所有检验数据都要进行多级审核,也就是根据数据的类型,进行不同角色间的反复审核。此时初检人员在完成基本的数据采集之后,向复检人员上报审核结果,完成审核后,由复检人员向终审人员上报复检结果,最后在审核结束后把结果输入至数据库当中,生成相应的验收报告。在以上整个检验进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应做到准确无误,同时给予相应的评价,之后才可以继续向上提交,如果不准确或没有进行评价,这要予以驳回,提出反馈信息,由初检人员及时处理。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基础;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建筑工程中的重要一个组成部分,施工管理水平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不合理的管理决策将对整个工程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基础知识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是指工程项目从开始到项目完工,通过相应的项目策划和项目控制,从而使项目的费用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得以实现。可以看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主要包括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建筑工程进度的控制管理和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三个方面。

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主要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做好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避免出现施工安全事故。建筑施工的进度的控制管理,通过科学的施工组织和管理,在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控制工程的进度,从而保证工程项目正常完工。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是指工程项目在施工安装和施工验收阶段,指挥和控制工程施工组织关于质量的协调活动,使工程项目质量满足质量要求而展的各项管理活动。

2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意义

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对建筑工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通过施工管理可以科学的安排项目的施工进度,有效的利用工程的项目资源,使施工更有效和合理,从而保证工程项目可以按既定的目标完成,也可以相应的降低工程的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施工管理,可以使项目人员加强相互沟通、相互监督,提高大家的合作能力,从而提升整个项目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可以及时发现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可以及时反馈、解决,将工程的风险降低到最小化,降低不确定因素对项目的影响。因此,建筑工程施工工程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3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措施

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但是加强施工管理的措施相对来说比较局限,主要集中在安全管理、进度控制和质量管理等几个方面,没有结合现阶段的工程实际来提出切实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措施。下面就重点阐述提高施工管理水平的措施。

3.1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

根据我们的现场施工经验来看,建筑工程的所要面临的施工现场是复杂多变的,如果深入现场实际中去,好多情况是我们所无法预料的。因此,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有必要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通过有效的措施来提高现场施工管理水平。

3.1.1健全施工现场管理体系

工程项目开工前,应根据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施工现场管理体系,并由项目负责人建立完善的现场管理部门。同时,在明确了项目的总体目标后,应该划分每个施工阶段应该达到的目标,并将各项目标细化分配到相应责任人身上,使每个管理人员都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且严格按照管理制度来执行,随时对施工现场管理进行检查,以达到现场管理的目的。

3.1.2加强材料、机械设备管理

作为工程的支撑环节,材料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材料的管理有助于提高工程的质量,同时也对工程的进度有着一定的影响。施工现场要有特定材料管理人员。现场管理人员应该注重工程施工过程中各环节所用材料的质量控制,确保各种建筑材料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的规定。对于新型建筑材料,管理人员应更加重视,确保工程材料的正确使用。管理人员也应该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宣传,使其意识到的材料使用的重要性。

而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人员,应掌握一定的机械设备管理基础知识,并要明确机械设备管理的重要性。要结合工程实际,科学、合理的安排现场施工机械设备,提高施工效率,加快施工进度。同时对于施工机械人员来说,除了掌握熟练的机械操作技能外,还应该有适应现场复杂的工作环境能力,面对多变的现场实际情况要科学、合理的处理。

3.1.3注重工程质量管理

现场施工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先前制定的工程进度来施工,不可为了加快施工进度而影响施工质量。因为施工现场的可能面临各种复杂的因素,从而造成工程的变更、施工暂停等,因此应更改施工进度控制计划,不要盲目的加快施工进度而忽视施工质量。同时,管理人员要严把质量关,认真落实各项施工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一旦发现质量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直到合格再进行下一道工序。

3.2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3.2.1健全施工技术管理体系

为了保证施工的质量和进度,完善的施工技术管理制度是十分有必要的。管理人员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度合理的技术管理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来执行,避免工程进行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技术问题。

3.2.2重视图纸会审工作

图纸在施工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设计人员的意图体现,施工人员只有在认真领会了图纸设计意图后,才能很好的完成施工任务。因此,在工程开工前,要进行必要的图纸会审工作,了解施工现场的情况,并从自身的角度提出问题,各单位之间协调解决,将问题解决在发生之前,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

3.2.3落实技术交底工作

技术交底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它是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及工程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在每道工序进行完后,施工人员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下道工序的施工人员明白工程情况,避免出现工序之间的质量问题,从而影响整个施工过程的质量。

3.3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

我们知道,我国建筑行业目前的管理主要还是依靠人工制定相应的制度体系来对工程从业人员来进行管理,相对来说管理水平比较滞后。数字化信息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很明显的影响,而如何将数字化管理应用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使我们的施工管理工作更加有效和快速,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内我们研究的重点,也将成为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就是用数据对建筑工程施工的内容进行表示,并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处理、传递和反馈,通过对相关数据的科学分析和处理实现对建筑工程施工的全过程管理,最终达到建设项目施工预定目标。

数字化施工管理可以通过空间信息技术、系统仿真计算、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技术和多智能体施工等措施来实现。由于数字化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对技术和知识以及环境要求比较高,因此,要求现场施工人员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理论知识,并有一流的管理机构,强化施工过程中的管理,从而加快工程进度、节约工程造价、保证工程质量。

4结语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性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对工程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简单论述了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基础知识,就如何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提出了一些措施,以期达到完善的工程管理制度、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泛华建设集团.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指南[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

[2]徐大图.建设工程投资控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3]王强,周伟.施工现场管理的途径及其重要性[J].价值工程,2010,8(2):67—68.

[4]林伟强.探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J].四川建材,2008.

篇9

大禹渡扬水工程兴建于1970年10月,1974年10月首期工程竣工上水,设计灌溉面积31.35万亩,属大型灌区、大型泵站。灌区有干渠8条83.07公里,支渠64条248.878公里,斗农渠1019条1418.2公里。工程以一级站滑动式泵车、两厢沉沙池交替运行和二级站一次扬高193.2米的三大技术创新,开辟当时水利先河,被称为中国1974年社会主义建设十大成就之一。

二、灌区近年来的发展变化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水利部门的坚强领导下,大禹渡扬水工程管理局干部职工秉承创新进取、务实重干、敢为人先、拼搏奉献的大禹渡精神,紧紧围绕建设“数字型、节水型、高效型、生态型、和谐型”五型灌区的宏伟蓝图,坚持管理改革,创新发展模式,狠抓续建技改,推进二元发展,实现了灌区跨越发展、绿色发展、永续发展。在山西日报等五家主流媒体 “人说山西好风光”评选活动中,大禹渡被评选为“山西不能不到的十个地方”之一。

三、灌区发展变化带来的新问题

(一)渠道安全运行面临压力

随着灌区灌溉面积的扩大,灌区用水量增加,如何实现干支渠节水增效,干支渠上、下游均衡供水,确保渠道不断流、不溢渠安全运行,达到渠道运行效益最大化,这对渠道运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机组高效低耗运行面临挑战

通过实施泵站更新改造项目,12个泵站提水能力翻番,机组增多,如何保证每一台机组安全、高效、经济的运行,在充分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这对传统的、粗放的、人工的泵站管理带来挑战。

(三)职工劳动强度增大

随着灌溉面积的扩大及用水量的增加,职工的劳动强度加大,容易产生疲惫,单一依靠人工管理存在着缺陷和漏洞。

(四)群众对配水的公正性产生疑虑

随着灌区群众法律意识的增强,群众对配水过程中的公平、公正性产生疑虑,想随时了解配水的多少、大小及花费的金额,如何保障灌区群众用水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这是影响建设和谐灌区的关键。

四、制约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应对之策

近年来,管理局通过抓技改、强管理,确立了建设数字型、节水型、高效型、生态型、和谐型的“五型”灌区目标,将“数字型”放在“五型”灌区建设之首,把灌区节水增效、泵站节能降耗和安全运行作为信息化工作的主攻方向和建设目标,围绕节水节能、提高效率、堵塞漏洞、安全管理、阳光用水等,充分运用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积极探索“数字化”管理考核系统在灌区管理的实践应用,打造了具有大禹渡特色的管理模式。

(一)安装“电子眼”,提高运行安全系数

在信息化建设之初,管理局就把如何保障渠道运行安全当作信息化建设的首要目标。沿总干渠设置通讯电杆985根,架设光纤线55公里,在干渠主要险段、主要节制闸、重要水工建筑物等处安装远程监控视频摄像头47个,水位计8台,基本实现了“电子眼”监控覆盖。通过“电子眼”的安装,管理局信息化管理中心值班人员对干渠各节制闸运行水位、机泵设备运行等情况,直观可视,一目了然,对均衡干支渠上下游供水、合理分配水量、科学指导现场处置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解决了过去人力查看不及时、不准确、易溢渠断流的问题。同时,水位计超限自动报警的功能,为灌区水情调度管理提供了更加准确的水情信息,使调度从被动变为更主动,从粗放变为更准确,从模糊变为更直观,大大地确保了渠道安全运行。

(二)建设“公平秤”,达到设施计量标准统一

要达到灌溉用水的数字化管理考核,必须建立在一个设施统一、计量标准统一的应用平台上,才能实现配水的公平公正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灌区支斗渠陆续修建,施工材料、水平、标准和质量普遍存在差异,支斗渠计量有砼浇巴歇尔量水堰的,由无吼道的,有矩形的,还有梯形的等形式,造成同一形式的量水堰配放同样大小的水量而水尺却不一致,致使放关系水、人情水的现象时有发生,给配水查渠造成一定的管理难度,灌区渠道水利用率一直徘徊不前。针对此种情况,管理局创新渠道计量模式,通过试制、试安、试运行,不断总结完善,改进提高,形成了标准化量水堰加工、安装、验收的“一条龙”制作管理模式。计量标准统一成熟后,对灌区所有连接干支渠的计量口,全部安装了工厂化加工制作的标准统一的钢板式巴歇尔量水堰,达到了全灌区支斗渠“同一水量,同一水尺”的一个计量标准,配水计量实现了“一杆秤”,有效杜绝了人情水、马虎水、含糊水,堵住了管理漏洞。

(三)协助研发“流量计”,提高用水精准化管理

灌区量水堰的标准化改造,为实施灌溉用水数字化考核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管理局积极探索“数字化”技术在灌区用水计量上的实践应用。自2007年开始,先后经历3年多时间,与信息化工程承建公司西安沃泰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对无线水位流量计进行反复实验测试,改进10余项技术性能,克服了过去受天气变化、冰冻高温、黄河水泥沙量变化等造成超声波流量计和电磁流量计计量误差较大的现象,达到了支斗渠的水位、流量等数字计量稳定准确,现场数据实时回传的满意效果,实现了农户现场随时查看及过后查询、村级水管员手机自动显示、管理站调度及配水闸房终端仪器显示、局总调度即时显示的“四级”资源共享管理,做到了灌溉用水公开、公正、阳光透明。目前,灌区已安装磁致伸缩水位流量计108套。智能流量计的安装应用,大大提高了渠道用水计量的准确性,渠道水利用率由原来的80%提高到现在的95%以上,管理效益显著增加。

(四)设置“终端机”,大大减轻职工劳动强度

大禹渡灌区面积大、渠道长、闸口多,每5公里左右设置一个管理闸房,负责10余条斗渠的配水工作,而且根据灌区灌溉管理制度规定,要求闸房工作人员每2小时对渠道安全、闸口水位等情况进行巡查,使一线职工配水时感觉非常疲惫。为减轻一线职工工作强度,管理局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作用,在总干渠7个闸房安装了数据显示终端机,实时将水位、流量及时反馈,及时显示,使职工在闸房就可监控到辖区各支斗渠配水运行情况。“数据终端机”的安装设置,大大减轻了职工劳动强度,更有效消除了人工夜间观测水情时的安全隐患,为建设现代和谐灌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应用“IC卡”,移动式水泵实现定位管理

在灌区,由于受地形和渠道高程限制,有些地块无法自流灌溉,群众只能采取用移动式水泵再提水进行浇灌。但由于移动式水泵数量多、开闭灵活、时间无法精确计量等原因,造成监督、计量比较困难。对此,管理局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每台移动式水泵安装了IC卡计量装置,使移动式水泵计量更加准确、公平,有效地堵住了管理漏洞。

(六)设立“触摸屏”,促使用水阳光透明

信息化建设工程是一个“两本账”工程,对管理局来说是一本“效益帐”,起到便捷、高效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和提高管理效益的作用;对灌区群众来说是一本“明白账”,起到监督透明管理,保障群众用水权益,维护群众知情权的作用。为此,管理局建立了阳光水务查询触摸屏,灌区群众通过各管理站设立的触摸屏终端,实时查看配水稳定率、配水的历史记录及剩余水方数据等灌溉信息,做到了数据公开,阳光透明。同时,灌区群众对关注的热点、争议的难点问题及灌区工作动态,可通过触摸屏在水务平台浏览查询,及时了解。此外,管理局根据信息系统即时采集的数据,对超配水量、少配水量的行为和责任人进行核实问责,进一步维护了灌溉秩序,增强了配水透明度,切实保障了群众用水权益。

(七)推行“电子票”,提高票务管理效能

票务管理系统的建立,是灌区信息化辅助建设的一个重大突破,不仅彻底解决了手工计算繁琐、容易出现误差等问题,而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票管、报表人员劳动强度。“票务管理系统”具有7项主功能、40项子功能,将每天灌溉运行情况的各种数据自动生成,及时反映灌区、泵站经济运行的动态,为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大大提高了管理效能。

(八)安装“智控闸”,推进灌溉管理“智能化”

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管理局进一步优化信息化设施运行方案,在干渠、主要支渠安装闸门自动一体化装置,通过远程控制系统,输入要配放的流量数据,闸门即可自动开启,使灌区管理在现有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达到“智能化”管理水平。目前,管理局正在进行试点应用和观测,成熟后即可在全灌区推广。

(九)建立“数字化”泵站,实现设备安全运行、能源单耗降低和工作环境改善三个目标

在枢纽泵站,建立具有10大主功能、72项子功能的自动监控系统,实时对泵站电量(电流、电压、功率等)、非电量(轴瓦温度、绕组温度、压力、出水流量等)进行监测,达到机泵能源单耗、单方水耗电量等指标即时显示,泵站机组温度、电压、电流、能源单耗等超指标报警,实现了数字化显示、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检修,泵站能耗比改造前降低了34%,增效明显。泵站自动化与信息化,还将过去的在噪音大、温度高的主机房操作与巡查模式,改为在中控室计算机工作站监控为主、主机房巡查为辅的模式,使职工的工作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五、取得的成效

篇10

由于油田地面建设工程中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所需的施工技术和工艺种类相对较多,若是只对其中某一项施工技术进行改进,则很难达到预期中的效果。所以,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从整体上提升施工技术水平。

(1)研发科技含量高的施工机械设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在实践中获得了验证,想要进一步提升油田地面建设施石油工程地面建设项目工程施工技术发展现状及提升措施尤士东(新疆准东石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新疆阜康831511)摘要: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我国油田地面建设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油田地面建设施工技术的有效措施。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促进我国油田事业的发展有所帮助。关键词:石油;地面工程;施工技术工技术的整体水平,就必须从科技方面着手。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随之出现,并被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当中,这不仅使生产力获得了大幅度提升,而且还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油田地面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引入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现已成为石油工程建设的主流趋势。通过数字化施工机械设备的应用,可以使石油生产实现自动化,同时还能有效降低人为因素对施工过程的影响,这样在提高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的同时,还可以降低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此外,从施工人员的角度上讲,数字化与智能化施工机械设备的应用,能够大幅度提高施工作业效率,有助于石油工程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对施工技术的工艺流程进行优化调整

油田地面建设项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与普通的建设工程不同,从而使得与之相应的施工技术也有着自身的特点,在这一前提下,若是想要研发新型的施工技术困难程度较高,并且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但油田地面建设项目却并不会因此而停滞不前。所以,最佳的解决途径就是对现有施工技术的工艺流程工艺流程进行优化调整,以此来提升技术水平。通过对大量油田地面建设工程进行调查后发现,无论是以往应用的施工技术,还是现在应用的施工技术在工艺流程上都比较复杂,虽然中间也出现过几次技术革命,并使工艺流程有所简化,但并未达到理想中的效果。鉴于此,应当将各级设备进行综合利用,并将各个层级的站点进行合并,这样有可能实现一个较大程度的进步。从当前的技术和设备上看,一机多能的时代已经过去,全面性和优异的工作性能才是根本,所以,应当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对现有的设备进行合并,最大限度的简化工艺流程,提升作业效率。

(3)合理应用节能降耗技术

在全球性能源危机的背景下,节能降耗现已成为必然趋势,并且也成为油田地面建设工程的重点。想要真正实现油田地面建设施工的节能降耗,就必须对现有的施工技术和工艺流程加以了解和掌握,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种施工技术进行组合应用。同时还要严格依据相关的规范标准要求进行施工,在降低能耗的过程中,减低工艺难度,这样既可以提升施工质量,而且还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有助于促进油田事业的稳定发展。

2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