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起源和发展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6: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的起源和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篇1

关键词 华中科技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 人文教育 理工科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Inspi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o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WANG Jingjing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72)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e MIT and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o explain the necessity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liberal arts colleg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mbined with experience in education and enlightenment univers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on how to develop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training creative talents to make a number of thinking,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man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1 我国理工科文科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理工科大学在文科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师资力量等方面都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和发展。许多理工科大学相继设置了相关专业,发展相关学科,使文科教育取得了较显著的成就。

从表1分析对比可以看出,我国一些985理工科大学,文科专业设置还较为薄弱,其中,清华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在发展文科方面较有优势,其发展文科的经验值得借鉴。

2 华中科技大学的文科发展历程

1993年,在原华中工学院院长朱九思等的领导下,华中科技大学率先在理工类大学创办文科,向综合性大学发展。从1979年创建第一个文科研究机构――中国语言研究所,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华中科技大学在杨叔子院士的领导下,又以倡导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而提升了文科的地位与作用,至今,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华中科技大学文科综合实力已位居同类高校前列。

2.1 华中科技大学的文科发展成就

华中科技大学拥有2个国家级人文社科发展基地,7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0多个高水平特色研究机构;办有《高等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语言研究》等10多种全国知名的学术刊物。学校每年获得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位居同类高校前列。现今,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学科门类已较为齐全,拥有文、史、哲、经、管、法、教育7大学科门类。文科现有29个本科专业,61个硕士点,28个博士点;7个博士后流动站,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9个省级重点学科。

2.2 华中科技大学发展文科的措施

华中科技大学发展文科的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1)开辟交叉型文科。华中科技大学在学科建设上依靠本校理工科的优势,进行学科交叉,形成了具有其自身特色的文科专业。如今,华中科大许多交叉型的专业在全国独树一帜。比如:新闻学院将新闻传播专业与信息专业进行学科交叉,成立了“网络新闻传播”;中文系将语言学与计算机技术交叉融合,开辟了新的方向;教科院重点强调院校研究,通过院校研究奖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使高等教育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加强师资建设。学科建设的关键是要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华中科技大学在文科发展阶段,采用了数种方法,增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主要包括五项措施:创造条件,努力引进国内优秀学者;极力邀请了解中国国情、在国外著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帮助有发展潜力的中年学者,使他们在学术上上一个新的台阶;创建机制,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继续发挥有较大影响的老教师的作用。(3)将文化素质教育和文科发展相结合。1994年,华中科技大学的文学院成立之后,为了能为全校师生提供更多的人文社科平台,文学院提出了开展“人文讲座”,受到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此后,在杨叔子院士的支持、领导下,在当时文学院领导的共同努力下,文学院在全国推动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并在分析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文教育应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并将其作为办学思想之一。

3 麻省理工学院的文科发展历程

2013年,麻省理工学院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居世界及全美第一,在U.S.News美国大学排名中,为最佳工程学院第一名。麻省理工学院自1861年创建以来,一直是一所理工科为主导学科的大学,但从学科发展和专业结构来看,该校实际上也是一所综合性大学。MIT不仅理工科方面位居世界前列,其语言学、政治科学等文科领域也同样名列前茅。

3.1 麻省理工学院的文科发展成就

1981年美国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定结果显示,麻省理工学院的语言学、政治科学、哲学分别名列全美第一、第六和第八位。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MIT的五个博士学位计划,包括经济学、科学技术的历史和社会研究、语言学、哲学、政治科学都位列世界前茅。根据U.S.News2012年“最佳研究生院”排名,MIT的政治科学排名第十,心理学排名第十二;2012年的商业计划领域排名第二。MIT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拥有非常优秀的专家学者。该校教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有18人,普利策奖3人,国家科学奖2人,还有国家科学院院士8人,国家艺术科学院院士47人。其中包括当代杰出的语言学大师萨姆・乔姆斯基,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等。

3.2 麻省理工学院发展文科的措施

麻省理工学院发展文科的措施有三个方面:(1)借助理工科的优势进行学科交叉。MIT的大多数文科专业都充分利用了MIT理工科的优势,实行了学科交叉。MIT的科学技术力量较为强大,为文科发展提供了很强的技术支持。社会科学、语言学、人文科学等专业的教学与研究计划都采用了MIT的科学技术环境,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例如,语言部着重整合实验语音学和语言学习的计算机模型研究;此外,MIT在发展和分析新媒体技术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例如雷达,通信技术等。(2)课程改革贯彻始终。MIT在课程设置上实行由工科到理工科课程,再到文、理、工平衡发展的路线。20世纪初,MIT的文科课程还仅仅局限于政治经济学、英语、历史等传统的文科专业。1949年,MIT教育调查委员会建议将人文类课程由8门课增加到10门课,并建议在本科课程中拓宽和加深人文学科方面的研究。MIT的文科课程由小增多,由弱变强,通过为学生提供通识课程,增强了文科课程的质量,增加了与其他院系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了课程的交叉融合。(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校园文化,MIT一直致力于建设自由而充满创造力的氛围,这对人才的引进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MIT的娱乐设施齐全,在1939~1940年期间,就拥有了音乐教室,同年8月,又开放使用了校友游泳池;MIT还坚持,礼堂和教堂的建设是MIT有关校园文化和精神培养的重要内容,认为学生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适当加深对本国精神遗产的理解。

4 对我国理工科院校发展文科的几点启示与建议

4.1 发展特色文科专业,实现理工科与文科的交叉

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不应照抄照搬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模式和路径。首先,相对于文科院校办理工科来说,理工科院校在办新学科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比较优势,对此,可以借鉴华中科技大学学科设置的经验。理工科大学可以在保持理工科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交叉学科;其次,理工科大学办文科,有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优势。在打牢理工科知识的基础上,培养科学技术哲学、管理学、法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培养新时期的复合型人才。

4.2 增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理工科大学要把文科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应大力引进、培养、壮大文科教师队伍,提高文科教师水平,可效仿华中科技大学的做法,极力在重点学科专业上引进一些著名学者。增加学科带头人的数量,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学术水平,有效提升管理队伍的人文素养。

4.3 营造良好的理工科院校文科科研氛围

一是积极利用校园文化,重视和引导校园文化,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宣传,创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可借鉴华中科技大学,开设“人文大讲堂”的做法;二是加强理工科院校文科科研平台的建设。根据理工科大学自身的优势,建设文科科研的重点研究平台,既可以培养文科科研的重要力量,又能在全校营造文科科研学术研究的氛围。理工科院校还应加强各文科学科、各研究领域之间的交流,建立文科学科实验室、资料库,增加文科专业的国际交流等。

5 结束语

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是我国高校目前的发展趋势。加强文科建设,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有利于活跃校园文化,有利于推动学校综合化进程。我国高校应积极借鉴国内外理工科大学成功的办学经验,结合自身情况,办出有特色、一流的文科教育。

参考文献

[1] 甄.对理工科大学文科发展的几点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11(2):36-48.

[2] 李秀芳,方合林.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第3期.

[3] 刘晓君.试析理工科院校文科科研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9).

[4] 杨艳东.理工科院校人文社科专业建设中的问题与思考――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3(1).

篇2

(一)财务管理学科简介

财务是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形成与发展而产生的本金投入与产出活动。按学科分类来说,财务管理是会计专业主干课程,财务管理属于第一层次学科,它与会计学是两门并列的学科。它的发展与金融市场学、数理经济学、投资学的关系密切。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所行使的直接管理,它的主要目的是优化财务状况和提高财务成果,属于理财学的范畴,是组织财务活动的一项工作,是研究有关资金的筹集和有效使用的学科。简单地说,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现代财务学是建立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基础上,重点探讨在公司特别是股份有限公司这种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下,如何对公司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进行预测、决策、分析。按照财务管理对象,财务管理学可分为筹资管理学、投资管理学、营运资本管理学、收益分配管理学等。财务管理环节一般分为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几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阶段。

(二)财务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早期是作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诞生的,它是属于微观经济理论的一个应用学科。企业财务管理大约起源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其演进分为萌芽时期、筹资财务管理时期、法规财务管理时期、资产财务管理时期、投资财务管理时期、财务管理深化发展新时期。

一、西方财务理论研究现状:1.围绕资本市场展开研究。2.未从总体上研究理论结构。3.未涉及财务制度建设。4.重视实证研究。其中,西方财务学主要由三大领域构成,即公司财务、投资学和宏观财务。其中,公司财务在我国常被译为“公司理财学”或“企业财务管理”。

二、中国财务理论研究现状: 1.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展开,重视制度建设。 2.重视引进国外理论。 3.从总体上研究理论结构。4.着重规范研究,引进实证研究。

(三)财务管理的特点、地位与职能

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

一、财务管理具有以下特点:1.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主要是运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实施管理。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一切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都合理地规划和控制,达到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财富不断增加的目的。因此,财务管理既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独立方面,又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2.财务管理与企业各方面具有广泛联系。在企业中,一切涉及资金的收支活动,都与财务管理有关。每一个部门都会通过资金的使用与财务部门发生联系。每一个部门也都要在合理使用资金、节约资金支出等方面接受财务部门的指导,受到财务制度的约束,以此来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3.财务管理能迅速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财务是企业正常经营的命脉,它的运作状况即各项财务指标可以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二、财务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它通过对资金运动和价值形态的管理,像血液一样渗透贯通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等一切管理领域。从财务管理在企业的的地位上来说,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之中。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财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

三、财务管理的职能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财务保证职能;二是财务调节职能。所谓财务保证职能,即指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货币资金需要的职能,或者说,财务保证职能的经济内容,就在于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货币资金周转各个阶段上的屋子运动与资金运动的充分一致性。从企业管理系统上看,企业的管理系统包括生产管理系统、营销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公司财务无论在任何国家、任何公司的任何时期都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作为一名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我们应本着严谨求实的态度,夯实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归纳,财务管理大学本科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一、掌握管理学、经济学、财务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财务管理既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独立方面,又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工作与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密不可分,是经济领域综合知识的运用。

二、掌握数学、金融管理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效用理论、线性规划、对策论、概率分布、模拟技术等数量方法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日俱增。财务风险问题与财务预测、决策数量化受到高度重视。

三、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其根本的工作性质是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管理工作中,人与人的沟通必不可少,语言文字交流能力直接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结果。

四、熟悉我国有关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企业在国家宏观环境中生存,国家的政策法规必须遵循,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财务人员必须熟悉政策变动和法规调整,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财务环境。

五、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同时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态势是必要的,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综合财务实践,培养财务管理能力才是最终目的。

篇3

关键词:MBA;起源;发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2-0202-01

一、MBA的起源和发展

1819年,法国经济学家Tean-Beptixesay在巴黎建立了3EedeSuperieure de Commerce deParis成为第一个开设商科课程的学院。然而工商管理学院的革新和发展却是在美国,1908年4月8日,33名企业经理进入哈佛大学。世界上第一个MBA由此诞生。两年后8名,学生通过考试,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成为全世界第一批工商管理硕士。1881年,全球第一个管理学院The wharton School at the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建成,但仅限于招收本科生,1900年,Amos Tuck School of Adminstration and Finance at Dartmouth college成立,Tuck也就成为美国第一个管理学研究院,也是第一个授予商科高等学位的研究院。

随着20世纪工商业发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时经济转为平时经济,人们的消费能力大量释放,市场发育,为企业带来了大量机会,社会对企业管理人员需求迅速膨胀,大量人员选择商学院的MBA,由此造就了哈佛大学1947年“出类拔萃的一代”,这之后的几十年间,美国管理教育的重点便放在了MBA上,美国每年授予的MBA学位人数达到授予硕士学位总数的20%以上,管理教育进入了空前的蓬勃发展时期。

二、中国MBA发展状况

如果从1988年成立专家组起步研究工商管理硕士开始算起,我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一是可行性研究阶段(1988-1989年),主要是组织专家、学者针对我国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可靠性进行了研究,了解国外的MBA教育、我国的社会需求以及学校的培养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二是设计和论证阶段(1989-1998年),主要是在成立了研究小组,提出了在我国设置和试办MBA学位的论证报告,以及参考性培养方案,对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招生考试、课程体系与内容、培养方式、学位授予标准等重要环节进行了总体设计和论证,并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开展试点工作;三是组织实施阶段(1991-1994年),国务院学位办成立了协作小组,分两批批准了26所高校进行MBA试点工作,与此同时,加强基础性建设工作,包括制定参考性培养方案、管理工作规程,招生培养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有了第一批中国式的MBA结业生;四是提高质量、稳步发展阶段(1994年至1998年),成立了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及其下属工作组织;开展了全国性的师资培训、考试改革形容等工作;新增加了30所MBA试点院校,进一步壮大了MBA的培养力量。以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和国家经贸委联合组织开设“企业管理人员在职攻读MBA学位为起点,我国的MBA教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丰富了MBA的办学模式,更有利于直接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管理骨干。

1990年,我国开始在少数高等学校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并且明确指出: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是专业学位的一种,其特点是第一,工商管理硕士是务实的管理人才,招生来源主要是在企业或其它主管部门工作一段时间、有实践工作经验的现职人员,课程内容密切结合实际,加强实践环节,采用培养过程与企业密切联系或与企业联合培养、毕业后到企业中去的培养模式。第二,工商管理硕士既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求广博而全面的知识,结合企业管理的各种职能如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学习多门课程,形成广博知识与较强能力的综合水平。第三,工商管理硕士要有战略眼光,有勇于开拓、艰苦创业的事业心与责任感。能联系群众,有组织指挥生产的应变、判断、决策的能力。第四,工商管理硕士可以招收有各种专业背景并有实践经验的大学毕业生,便于培养综合全面的复全型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几点意见》)

十余年来,我国MBA教育事业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MBA培养试点院校从1991年的9Pg扩大到现在的64所,分布在全国27个省市,覆盖了20个部、委系统。1991年,全国首批招收的MBA学生仅86人,截止到2001年7月,我国MBA毕业生总数已超过1.5万。

三、中国MBA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教师与学员在教学内定、课程设置上存在分歧,主要体现在:

(1)从实际教学内容上看,由于每个授课教师的理解和侧重点不同,可能不会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讲授。其中有些内容可能不讲,而大纲上没有的内容可能会在教学中予以补充。

(2)MBA学员的本科专业背景很复杂,有些学员本科专业是经济管理类的,有些是语言文学类的,有些是理工农医类的,这样就造成了一个MBA学员参差不齐的专业基础,从而给教学内容上的安排带来诸多不便。

要想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应该把MBA作为一门方法论科学,MBA学员应以方法的应用为主,方法的研究为辅。教与学的重点应该在应用,特别是一些方法论课程还是一定要以方法的应用为主。也就是说,老师应该从应用的角度去讲授,学生应该从应用的角度去把握。关键在于摆正方法的研究和方法的应用视角,摆正这个视角很重要,一方面。教学的指导思想统一了,老师在讲授过程中以方法的应用背景、应用前提、应用方法、应用特点和应用注意事项为主;学员以方法的把握为主,两相呼应,既利于教也利于学。另一方面,也可避免由于学员本科专业背景参差不齐的现象给教学造成的矛盾。

四、对中国MBA未来的几点思考

1.走应用型道路。MBA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教师应该从应 用的角度去讲授,学生应该从应用的角度去把握,只要这个思想统一了,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以方法的应用为主,学生以方法的把握为主,两相呼应,利教也利学,同时还可以避免学生专业背景的差异给教学带来的矛盾和困难。

2.走专业化道路。MBA的招生和教育目前走的是大杂烩之路,采取的是综合性的招生模式,学员本科专业背景各不相同,这不仅给教学带来困难,而且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象是在上大课,笔者认为下步MBA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是针对不同的行业和专业如房地产、机械、经济、金融等不同专业进行课程设计,以利于发掘MBA管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赵纯钧,我国MBA教育的发展和展望[M]管理教学与国际学术研计会,2001.8

[2]胡建川,中国MBA教育发展趋势[J],现代企业教育,2009(10)

[3]仝允恒,国外MBA教育发展情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11

篇4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系统;系统论;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233-02

1 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管理学这门传统学科越来越彰显其重要性,掌握管理学基本理论与技能的人才需求快速增长。以重庆为例,2008年重庆市高校毕业生中管理类专业毕业生近2万人,比上一年增长16%,占全市总毕业生的比重近20%,其中,研究生、本科生、专科(高职)的比重为4:52:44。本科生管理类的毕业生增长速度最快,比上年增长26%。此外,许多其他专业的院系都纷纷开设《管理学》课程或选修课,以适应复合性专业人才的需求。保守估计,大学生在校学习过《管理学》课程的学生至少在50%以上。同时,由于研究生的比重较少,做管理学术研究的学生数量有限,《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以培养掌握实用管理理论与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事实上无论是从事学术研究还是培养实用管理技能,通过《管理学》课程的学习,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了解管理的实践经验,培养对管理的兴趣,都是《管理学》课程学习的重要目标。本文将结合系统理论,探讨以培养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管理学》课程的教学问题。

2 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子系统研究

2.1 《管理学》课堂教学子系统

《管理学》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与空间内,让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架构和经典理论思想,为学生进入管理学世界打开一个通道。课题教学的优点是学生相对集中,便于老师集中讲解重点与难点问题,同时还可以搞一些集体讨论与交流。此外,面对面的课程教学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课题教学的缺点在于学生过多,水平又参差不齐,偏好也不尽相同,使得“因材施教”变得较为困难。同时由于从众效应的存在,老师很难即时把握每个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因为一些同学迫于群体的压力,很难真实表达自己的意见。

《管理学》课程课堂教学应注意不能守着一本教材“照本宣科”。管理学思想博大精深,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原来的经典理论会不断补充与完善,即使是经典理论和思想,从不同的角度看,也会存在不同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该综合参考多个教材的理论体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形成自己的讲授体系,以讲义为主,以教材作参考,这样可以避免出现“教条主义”的问题。例如,对于经典教材――罗宾斯的《管理学》,其网络型组织结构的理论分析,如果结合现代的经济全球化的背景、核心竞争力理论及供应链管理理论,将会更具有说服力与现实意义。

此外,为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案例教学的方式应该进一步广泛地运用。案例教学的起源可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在哈佛商学院,所有课程都用到案例教学,学生两年中要学习400-600个案例。值得注意的是,案例的大小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而定。根据作者的经验,在管理学教学中小案例更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基本的原理,我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庄子就非常善于用小故事来讲解他的思想。例如沟通一章,可以通过寓言《秀才买柴》使枯燥的理论更生动、更易懂。大案例更适用于MBA的教学。除案例教学之外,情景模拟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做游戏、“请同学们出期末考试试卷”等情景模拟活动,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头脑风暴”来探讨班级管理、学校管理或当前社会中的热点问题。

2.2 专题讲座系统

专题讲座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力的补充。课堂教学主要以传授经典理论为主,并且时间有限,对一些问题不能深入展开。但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管理学的发展,了解当前各行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专题讲座系统应该不断完善。专题讲座系统应该重点在以下管理学领域中进行:重要知识点领域,例如如何提升控制力的问题;当前社会中的热点问题相关领域,例如当前某个行业暴露出的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管理学前沿问题,例如当前及未来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等;国家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管理问题领域,例如对国有企业改革中涉及到的一些管理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领域,例如时间管理专题等。在以上这些领域,请教师、专家学者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启发创造性思维。

2.3 学生自学引导系统

学生在课堂之外阅读管理方面的期刊及书籍,是管理学学习的重要方面,也是扩大管理视野、了解管理实践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管理类的期刊与书籍种类繁多,水平参差不齐,如果阅读不当,既浪费时间,又可能失去阅读兴趣。因此,老师对学生自学的引导非常重要,但目前常常被传统的教学方式所忽视。教师的引导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教师可以推荐期刊与书籍,或者将部分期刊与书籍的精典评论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与分析,从而引导学生在课外去进行更全面的阅读。老师的引导也可以在课外进行,利用电子邮件或其他在线即时通讯系统,对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引导。

2.4 学生校园活动指导系统

当前,高校内部有许多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活动的热情也较高。如果将学生所学的管理学知识融入到社团活动中,并且老师参与其中进行指导,将对管理学的教学与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生社团可以自发组织对学校住宿、食堂、恋爱问题等生活问题进行调研活动,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计划的制定,以及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等。对于学生的创业方案比赛,老师可以参与辅导与评审。对于学生干部的学生活动方案策划以及在学生活动中领导与控制方面出现的问题,可以在学生们集中讨论的同时,请专业老师进行辅助,以帮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2.5 学生社会实践交流系统

管理学不同于专业技术技能很强的工学或农学专业,管理学是一种“软科学”,更多地涉及社会科学的领域。自然科学的学生对某一行业甚至某一岗位的针对性较强,而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多个行业或多个岗位工作,它更强调一种软实力,包括确定发展目标与方向从而科学制定计划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激励、沟通、领导的能力,控制与执行能力等方面。具有这种综合能力的管理人才与自然科学研究人才一样,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由于社会各个主体之间的博弈的存在,社会科学规律比自然科学规律更具有变化性和抽象性,也很难同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来模拟现实,因此管理学的教学应该更注重社会实践,才能真正使学生体会管理学理论所总结的规律,才能灵活运用管理理论,乃至在实践中对原有理论进行创新。

本文所指的学生社会实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利用周末、假期或其他课余时间在校外进行的短期的兼职、“三下乡”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二是学生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或在实习基地进行的时间较长的实习。学生在社会实践的积累中,往往对管理学产生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会产生更多的思考与疑问,这时如果老师与同学们进行适时地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同学们对管理学的理论思想与实践问题掌握更加透彻,而且可以收集管理案例素材,让后来的同学进行分析与讨论,让《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在具体的交流方式中,针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老师可以将其安排为一种课后作业,然后通过课题讨论的形式,同学将一段时期以来的社会实践心得进行分享。同学们也可以主动将自己社会实践的体会提出来,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教学的安排,在课题上单独安排时间进行讨论。而针对学生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或其他时间较长的实习,由于学生们实地地点比较分散,也不可能再组织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时候可以充分利用电子邮件或其他即时通讯技术等现代通讯技术,使同学们有机会与专业教师保持联系,老师可以实现远程的指导与讨论。根据作者的经验,许多同学在实习阶段会产生很多新的管理问题与想法,希望也愿意与教师进行讨论,希望得到一定的指导。目前,许多对《管理学》课程教学系统的理解是静态的,一般都仅限于学生在校学习时期,事实上,本文认为《管理学》课程教学系统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对学生的教学不仅包括学生在校学习时期,而且应该延伸到学习毕业实习期间,甚至对于部分学生可以延伸到工作之后,尽管各个阶段的教学方式会有所不同。这样一种动态系统,可以使教师有更多的管理实践问题与管理案例来为以后的学生们分析与探讨,同时还可以让一些已经工作的同学在工作之余回到管理学课堂上给新来的学生进行管理学方面的经验分享,形成学生们之间的自我学习回路。

3 《管理学》课程教学子系统的相互关系

上述《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五大子系统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课堂教学系统可以让同学们对管理学的框架和经典理论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专题讲座系统可以让学生在某个专题上开拓视野,引发对管理学更多的兴趣和创新性的思考。学生自学引导系统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爱好更广泛地阅读管理学的理论与管理实践的评论。学生校园活动指导系统与学生社会实践交流系统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培养具有灵活运用能力的创新性的人才,同时也可以为课堂教学积累更多的案例素材,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总体而言,课堂教学处于一个更加基础的位置,而专题讲座系统、学生自学引导系统、学生校园活动指导系统与学生社会实践交流系统围绕其周围,共同形成一个完善的相互促进的《管理学》课程教学体系,服务于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培养。《管理学》课程教学系统如图1所示。

在这样一个教学系统的运作过程中,应重点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传统考试方式应所有改革,例如考试方式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卷面笔试,而学生的调研报告,或者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实践所形成的管理案例报告,都可以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个部分。第二个问题是在一个动态的《管理学》课程教学系统推进过程中,教师的工作不仅限于课堂之内,而且会延伸到课堂之外,相应的工作量也会大大增加,与之相关的教师考核与激励机制也应相应改变。总之,一个全面的、动态的《管理学》课程教学系统的推进离不开一个全面的、动态的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08年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白皮书[R].2008.

[2]钱学森.论系统工程(第二版)[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篇5

一、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

管理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素质,能有效、高效地进行管理活动的管理人才。因此,其教学模式重在实际操作能力,与一般的理论教育是有区别的。

管理学最重要的教学模式是案例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模式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最初用于工商管理,现已扩展到管理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管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它借助管理实践中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给予恰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习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其相互交流与沟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真正接近甚至融入真实的管理世界。大量的实践已证明,案例教学对于确保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的主要阻碍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本科生管理课程教学中已普遍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并收到较好的效果。但由于我国管理学起步较晚,管理案例教学相对落后,因此我们在案例教学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阻碍与问题,有待于理论研究和在实践中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的实践和教学能力不足。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大多数教师是“校门”到“校门”,没有实践经验,教师又不能长期深入企业,各商学院又缺乏对教师实践方面的培训,因而无法有效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判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在此情况下实施案例教学,只不过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某些案例作为教学的补充和说明,案例启发角度比较单一,案例点评不够深入、全面,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2、学生的知识面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案例教学是具有较高难度的教学模式,在对教师要求较高的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案例教学要取得较好的效果,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广泛的背景和较丰富的社会阅历,从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开拓思路。但管理学课程的开设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此阶段的大学生仅仅掌握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管理学知识尚未涉及,社会阅历较少。此外,对于长期接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影响很深的大学生来说,尽管对案例教学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对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束手无策、答非所问,不能利用所学的管理理论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学生参与较少,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3、选择管理案例质量不高。目前,管理教学案例主要来自于一些著名大企业发展的得失成败中提炼出来的经典案例,经典案例往往篇幅过长、背景过于复杂、问题的难度过大,而教学对象是没有工作经历和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因其知识储备不足可能会无从下手,丧失参与的兴趣,因而难以达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另外,管理案例有的来自新闻报道、报纸、杂志改写的实例。此种案例内容较新,学生感兴趣。但这些新闻、报道的材料,由于缺少加工,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且带有偶然性,很难用正常的理论分析出来。

4、案例教学时间比例把握不好。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类课程中,大多数课程都采用案例教学方式,而且案例教学课时数所占计划课时数的比例较高,有的课程高达90%以上。而在我国的管理学教学中,由于把握不好运用案例教学的时间比例,总感觉理论讲授的时间不够;同时,案例教学也未能深入开展,以致运用案例教学时好似蜻蜓点水,针对案例往往只能一带而过。

5、基础设施薄弱。管理学案例教学不等同于课堂上的案例讨论,而是一种模拟式的教学实习,因而需要一定的教学投入并建立专用的教学设施,才能适应案例教学的需要。然而,现行的管理案例教学中,除少数高校的案例教学设施比较先进以外,大多数高校至今仍缺乏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室、缺乏足够的信息资料、缺乏多媒体教学工具和高质量的课件等。不仅教学经费投入少,而且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利于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不可能达到案例教学的质量和要求。

三、跨越案例教学模式阻碍的对策建议

1、采取多种途径,发展师资力量。案例教学是一种技巧性、难度性较高的教学方法。教师既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要具备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的能力,要能引导学生对案例的理论提升,能使其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获得更透彻的理解。教师应加强培训,尽快更新观念,并掌握从事案例教学所必需的各种专门技能与技巧。为此,学校应有计划地选派任课教师接受系统的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与学习;亲自参与企业管理活动,熟悉企业经营环境,了解企业运作程序,在管理的实践中收集典型案例以丰富管理案例教学内容,提高案例教学质量;组织教师开展“产、学、研”活动,使教师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达到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双向沟通、优势互补,以丰富教学经验。

2、引导学生改变学习习惯,更新学习观念。为了改变学生总是习惯于教师单方面在台上讲,学生被动地听,希望教师能够为每个案例提供一个唯一的绝对准确的答案,对管理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无法理解的现象。因此,在管理学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就必须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改变他们老套的学习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在教学前,必须进行积极准备。学生应大量储备案例分析所需的理论知识,认真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境中寻找问题,再从不同角度,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案例教学当中,学生应以案例中“扮演者的角色”去观察与思考案例中的问题,锻炼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能够通过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再次,要求学生认真总结,提出解决方案。学生必须总结自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书面解决方案。最后,把案例教学中的学生表现情况纳入最终成绩,并占较大的比重。

3、重视案例的选择。一是教学案例的内容应尽可能涉及所授的理论知识,达到管理学的课程目标;二是确保所选案例应该是真实的,是管理实践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是现实工作中常见的、复杂的问题,这样的案例才有研讨价值。否则,就会降低学生参与案例的积极性,也不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三是问题的难度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小、中、大型案例循序渐进,尽量使难度呈梯度增加,使学生由简入手,在逐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四是多选择贴近生活和我国企业实际的案例,尤其是那些身边的案例,如本单位、本地企业,越是学生熟悉的案例越具有感染力,这样既可以使案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投入程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4、合理分配案例教学的课堂时间。原则上,确定并掌握合理的时间比例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考虑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差异。案例教学模式的发展是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的。首先,它的发展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的出现是对教育领域形式主义学习方法的反叛。其次,案例模式在管理教学培训上的应用,主要基于这样的一种逻辑:管理的成果靠正确的决策,正确的决策靠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靠正确的生产,所以学习应以实践为基础。正是基于这种以实践、经验的方式和对待社会生活的态度,案例教学模式在西方的管理学中被广泛地使用,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案例模式的使用往往是有限的,体现在效果上也是有差异的。二是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案例教学并不能替代其他的教学方式。管理学教学中,讲授、演讲、实践教学等都可以综合安排使用,尤其对于刚从中学升入大学的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而言,还有一个转换思维方式的适应过程,因而采用案例教学计划数的50%左右,高年级学生可适当提高比例,研究生的案例教学比例可以达到90%以上,甚至完全的案例教学。

5、配备好必要的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视,而又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的安排。

教学场地条件主要是指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室条件方面。对于大型案例讨论,如果具备一些单独、小间的案例研讨室,案例研讨的效果会更好些。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一间大的教室也足够进行分组案例研讨;不过,需要给每个小组配备必要的课桌椅,等等。另外,每个小组或者课堂的课桌椅的排列也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秧田”式讲课桌椅排列适合于开办讲座,沟通方式主要是单向的,讲台上的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难以充分地参与。而案例的讨论主要是进行双向交流,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这种传统的讲课桌椅排列方式是不利于案例教学的。案例教学场地的常用排列类型有“圆桌形”、“方形”、“矩形”、“六边形”,等等。这些排列类型能够保证所有参与者都是平等的,都有机会参与研讨活动,并且彼此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并能让教师清楚地看到和听到学生的反应。

必要的设施条件包括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到的讲台、板书、软板、投影、麦克风、幻灯机、活动挂布等各种辅助设施。与教学场地设施条件有关的一个问题就是案例教学班级和研讨小组的规模问题。什么样的班级规模和案例研讨小组规模较为适宜呢?不同的老师可能对“理想”的案例教学班级规模有不同的判断。根据我们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实际,班级人数尽可能控制在40人以内。案例研讨小组的规模则定在4~8个之间比较合适。这个规模可以让小组成员之间充分地交换意见,有利于对需要共同努力以提出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案进行充分地讨论交流。

参考文献:

篇6

对于农业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进行研究,起源于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管理庄园经济的需要,在封建社会时期又有所发展。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思想,在宏观方面主要强调富国安民,必须“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和减轻农民的租税负担;在微观方面主要强调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善于利用天时、地利,改良农业技术,并精心管理。阐述这些思想的代表著作有成书于战国末期的《管子》和《吕氏春秋》、后魏时的《齐民要术》等。

欧洲古代农业经济思想大体上和中国古代相类似。其代表著作有罗马时代大加图的《论农业》和瓦罗的《论农业》等。但是农业经济作为一个专门学科,则是随着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十八世纪中期,在英国首先出现了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的专门著作,主要是对新兴的资本主义农业产生的状况进行描述,以及对农业中大生产的优越性及生产要素的合理配合问题进行分析,其代表著作有英国的《农业经济》等。

十九世纪中期以后,德国出现了用抽象方法研究农业经营和农业生产的区位配置的农业经济学著作,这把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向理论概括方面大大推进了一步,其代表作有屠能的《孤立国与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19世纪中期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经济学转向研究农业经营形态问题,注重探讨农业生产经营的合理集约度和合理的部门结构。

二十世纪20年代以后,美国对农业经济学的研究趋于活跃,它主要研究资本主义条件下,农场主如何以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大利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同时也更加重视对农产品运销和农业金融问题的研究。

30年代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加深,农业日益陷于市场剧烈波动的威胁之中,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又着重向农产品的市场预测,以及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与调节方法方面发展。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经济学更强调定量分析,除了更加广泛运用统计方法外,又进一步运用了数学模型的方法。

篇7

关键词 体育管理 文化 体育管理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管理学也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管理学的发展势必经历与世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东西方管理学也正经历着相互交流与融合的过程。面对新的挑战,必须把握住新时期世界管理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更加重视文化背景对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怎样审视和运用东西方的不同文化,将不同的文化特征更好地融入到管理中去,对体育管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文化对体育管理学发展的影响。为我国体育管理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问题的提出

民族文化与传统涵盖了一个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精髓。体育管理学的发展不仅受政治、经济体制、社会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也深受其民族文化与传统的浸润。民族文化与传统影响着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及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我国的民族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是最赋有东方气息的民族文明。民族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人”在体育管理中是管理的核心,“人”对体育管理学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在管理中协调好“人” 的因素成为建立和谐社会体育管理发展的首要任务,要在体育管理中更深刻地把握“人” 的因素,需要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出发,从文化的发展中去把握 “人” 这一因素。

2 东西方文化内涵与体育管理文化的背景

2.1 东西方文化内涵

与其它任何文化形态一样,管理文化也具有两大类型,一是起源于古希腊文化传统的西方管理文化,其突出表现是20世纪初由泰勒等人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二是渊源于华夏文化的东方管理文化,这种文化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开始焕发了新的生机。首先了解一下东西方的不同文化内涵。

2.1.1 东方文化内涵

中国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几种少数原生文化之一,更是唯一没有断层的人类文化遗产,是东方文化的本源文化。我国三面环陆一面靠海,陆地活动空间极为广阔。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国的管理活动具有典型的大陆民族的管理模式并形成了其特殊的管理意识。民族的向心力极强,在发展中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及集体的团队精神。华夏民族世代生活在黄河流域,生息可以自给自足,于是,大自然便成为了我们最原始的图腾,习惯了和谐、宁静和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从而人们养成了一种以个人修身养性为主的生活方式。强调人文精神和人本思想,以人为本也就成为了东方发展的核心。

2.1.2 西方文化内涵

西方文化是源于古希腊的西欧文化,希腊半岛三面环海,境内丘陵起伏,气候温和,耕地较少,这样地理特点使得古希腊人不是靠农业生产为生,主要从事手工业、商业和航海业。因此,西方对待自然的态度完全异于东方,他们养成了与自然做斗争,战胜自我、勇敢进取、探索未知、发展人自身的潜力和身体极限的习惯,因此,崇尚个人主义,追求自我冒险和拼搏的人文精神,成为了西方文化中最具特点的文化内涵。

2.2 东西方体育管理文化的背景

2.2.1 东方体育管理文化背景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东方体育管理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和绵延的生命力展示出管理文化的一个特殊脉络。中国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它是在中华民族整个发展过程中,人们通过身体实践活动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等物质、精神产品的总和。从成因来看,中国的地理环境是其自然成因,中国的农耕经济形式是其经济成因,中国的宗法等级制度是其政治成因。东方体育管理文化是一种涵盖性极强的人本主义,由于古代文明造就了中国人强烈的民族情结和眷恋国土乡邦的乡土情怀,使管理的意识建立在民族情感和民族强大向心力的基础之上,强调以人为核心,主张群体和谐。这里要强调的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人本主义管理思想体系的国家,其时间之早,范围之广均甚于霍桑实验的结论。其主要特点是重人倡德,规范和平衡人际关系,在个人修养上强调修身,在谋事方面强调天时、地利不如人和。这些都表明: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正是基于这种积五千年沉淀和熏染的心理品质,中华民族才具备了世界其他民族所没有的强大的凝聚力、亲和力和向心力,形成一个地大人多却密不可分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以 “仁” 为本、以“ 德” 为先、义利并重、天人和谐、情理和谐的全方位和谐精神是具有独特的世界意义和现代意识的。又由于我国的地域广阔造就了其管理意识以宏观、整体管理框架为主。因此,东方的体育管理文化在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各种群体关系的同时,强调的是整体协同,从和谐的整体出发,推崇一种群体合作精神,这种精神建立在 “关系” 的默契上,达到和谐一致。东方的体育管理文化在重视发挥人在管理中的能动作用的同时,在管理中注意各种管理因素的协调平衡,努力在管理的过程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将这种人际关系运用到体育的发展中。倡导体育中群体凝聚的精神,崇尚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由于东方的体育管理文化是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孕育而成的,其文化优势中混杂和包含了各种弊端:人本观中忽视个人的价值和独立的人格;整体观中贬抑个性;因此,东方的体育管理者常常在管理中建立的是那种情感型的体育管理关系,对体育管理中的任何的组织则是采取含蓄的控制,在评价与晋升中则采取缓慢的速度,更为注重的是管理者在整个体育管理体系当中的资历。

2.2.2 西方体育管理文化背景

西方体育管理文化集中体现于实用主义经济学、唯理哲学和崇尚自我以及奥林匹克精神。其中蕴涵着体育的追求 “更快、更高、更强” 的管理学思想。西方管理文化的哲学基础是唯理哲学,其特点是:排除对事物的情感因素,崇尚自我,追求个人价值是与西方个人主义伦理道德是相一致的,与西方的奥林匹克精神相一致的。提倡合理的竞争,优胜劣汰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强调个人的利益和权利,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成就欲。所有这些在西方管理文化中刻上了深深的烙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西方体育管理文化的主要特征。西方体育管理文化中其最显著优势,即:注意引进竞争机制来提高整个体育管理活动的效率,不断根据管理实践的结果来变革管理模式和创新管理理论,重视发挥个人的能力和专长,但是,过分重视理性造成了抹杀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心理情感;对体育管理中某一局部的深刻的逻辑分析推及整体,造成以偏概全,走了极端;在体育管理中过分强调数量化、模型化使管理沦为数学的奴隶,如美国的NBA联盟,就特别重视对球员在比赛中的数据统计,但往往数据也是会骗人的,他并不能将球员的全部能力通过数据来表现出来。造成了管理的机械化,使其失去了体育管理中的情感因素,从而把人的情感因素及管理艺术的丰富性等不可数量化的因素排除在管理之外。建立那种工具型的体育管理关系,体育管理中的任何的组织都会有明确的控制,在管理中的则是采取迅速的评价与晋升,更注重管理中的能力对整个体育管理体系的作用。

3 体育管理学发展的东西方文化融合

体育管理学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完善和进步,既要重视东西方体育管理文化的差异,同时又要重视东西方体育管理文化的融合与互补。

(1)中华民族的特性:勤劳务实。这是我们时刻都不能丢掉的美德,因此,在体育管理的发展中,我们首先要继承这一华夏民族的优秀美德,将其更好地融入到体育管理的每个环节。

(2)鼓励是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在体育管理中,我们既要继承东方管理中的精神鼓励,又要吸收西方管理中的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方式,让体育管理中“人”的因素发挥到极致。

(3)在未来的体育管理中要鼓励冒险、将推崇创新的思想、意识融入到体育管理中,在体育管理的发展中,创新将是每个体育管理部门与时俱进的根本。

(4)充分运用美国人的奋斗三步曲,即:竞争—优胜—成功,让竞争在体育管理中良性运行,将是体育部门加速进步的催化剂。

(5)适当降低东方体育管理人员的集体隶属感,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家与国都强调以忠为本,导致隶属感过强。

(6)充分结合体育中的团队意识以及奋勇拼搏的精神,将体育管理学发展成具有自身个性的管理学。

4 结语

不同的文化对体育管理中 “人” 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管理中如何把握好 “人” 这一根本因素,文化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应综合东西方文化的特点,将文化更好地融入到体育管理中,体育管理的发展要吸收东西方管理的不同优势,未来的体育管理既要融入体育的特点,又要融合文化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 万义,白晋湘.对“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论”的质疑[J].体育学刊,2007.14(2):124-126.

篇8

【关键词】翻转课堂 药事管理学 信息技术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4-0045-03

药事管理学是药学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药学类边缘学科,它运用现代管理学等社会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以药学事业各个要素和环节为研究对象,通过认识社会与经济、法律与伦理、历史与文化等外部环境因素以及内部人为因素对药学事业的影响作用,探索药学事业各种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以实现对各种药学事项与活动的科学化管理。该学科作为药学科学的一个分支,具有涉及面广、知识点分散、应用性强等特点,尤其是药品管理法规部分用语比较抽象不易理解。药事管理学在我国的药学教育发展中起步较晚,教学方法与形式仍处在摸索阶段,教学模式也比较单一,教学中存在理论讲授枯燥乏味、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与教师交流少等弊端,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效果较差。因此,如何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提高药事管理学教学效率,培养具备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的管理和监督能力,能运用药事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的药学人才,是教学工作者不断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翻转课堂因其独特的教学方式和良好的收益已经逐步走入课堂并成为近年来教学关注的热点。结合药事管理学课程的特点,笔者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药事管理学知识的方法,促进药事管理学课程教育方式的转型。

一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1.翻转课堂的定义与产生背景

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也译为颠倒课堂)是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重新规划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安排,通过知识传递、知识内化、知识巩固的颠倒安排实现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的翻转。其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堂”的新型教学结构。翻转课堂于20世纪90年代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开始尝试,2011年起,翻转课堂引起了全球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被加拿大的《环球邮报》评为2011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翻转课堂于2012年初传入我国,此后被众多学校,如山西省运城市新绛中学、重庆江津聚奎中学等采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牵头成立了“C20慕课联盟”,实施翻转课堂。同年,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和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合作,选取五所学校开展翻转课堂实践项目。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第一,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作支持。教师在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学生)和教学内容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制作课程内容(PPT课件、教学视频、测试题库等),并将其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如BB(Blackboard)平台供学生共享学习,或者引导学生使用网络上优秀的开放教育资源如爱课程网等学习视频公开课,利用文献检索平台如中国知网等检索优秀文献。学生课前自由安排时间、地点通过互联网获取教学视频、音频、文献,并根据自己对讲授内容的接受程度随时调节学习节奏。或者登录校园教学网站和其他网络交流工具如云平台中的讨论区,或QQ群、微信朋友圈等在线讨论并共享新知识。

第二,将教学流程、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师生角色、教学评价有效翻转。在翻转课堂中,教学流程由传统课堂的“预习―课堂讲解―练习”翻转为“学生课前看资料―做练习―教师指导―总结提升”,实现了知识传

――――――――――――――――――――――――

* 北京中医药大学协同创新建设计划项目(编号:2013-XTCX-03)、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药剂学优秀教学团队科研项目(编号:XJTD1401-1402-5),通讯作者:倪健

授和知识内化教学形式的颠覆。翻转课堂贯彻“以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学习模式,教师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学生成为自定步调的学习者。教学评价也由“课后评价”(以作业评价为主)翻转为“课前评价”和“课中评价”。

第三,课堂指导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由于学生通过课余时间观看教学课件、在线交流等形式进行学习,将“课前预习时间”最大化,实现了对教与学时间的延长。因此,教师在课堂中有充足的时间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并回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二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药事管理学中应用的优势

首先,在翻转课堂中,教师通过制作教学课件创设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将授课内容以视频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其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作支撑,便于教师通过网络获得最新的政策动态和法规以及真实、典型的最新案例资料、数据与图片,并及时地整合到学生的知识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及时更新。同时,在线交流的教学手段,增强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交流、互动与反馈,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再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知识的建构和内化。课堂中师生面对面交流便于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有助于实现因材施教。此外,对于药事管理学中知识点分散、知识记忆性强的部分以及重难点内容反复听、反复记,不断地巩固所学知识,避免知识点遗漏,适合学生学情。

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药事管理学教学中的实施

药事管理学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的整个教学流程有三条主线:学生学习主线、教师指导主线及师生共进主线交叉进行,主要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学习阶段。

1.课前学生自主学习阶段

首先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内容包括从权威的媒体如中央电视台等多个法制类节目下载的视频短片,从专业报纸杂志如《中国医药报》、《中国药事》和《医药经济报》等以及当地的药监部门,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等单位获得的丰富案例、数据与图片等。学生借助互联网在线学习这些资料,了解学习目标,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初步理解和掌握,进而完成相应的练习。例如,在讲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时,学生通过认真观看教师事先准备的关于新药研究开发全过程的视频或PPT材料等教学课件,熟悉选题、选择组方、确定制备工艺、制订质量标准,开展药效、毒理学、稳定性研究以及产品的申报、中试投产、技术转让、寻求保护等工作。并检索网络资源分析有效地规避新药研发项目风险的途径。此外,学生通过在线讨论等方式进行互动沟通,了解彼此学习该章节的收获与疑问,同学之间进行互动解答。通过完成相关的自测练习,检测学习的有效性。

2.课上师生面对面交流阶段

教师对知识点进行简要讲解,巩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内容;并根据课程内容、学生自主学习及相互讨论中提出的疑问,总结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兴趣选择相应的探究题目。随后,依据所选问题进行分组,一组2~5个人进行独立研究和协作探究。以药品的不良反应内容教学为例,学生在前期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教学课件的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疑问,譬如药品使用过程中产生不良反应是否有主体责任人、影响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实施的不利因素有哪些、如何使上市前评价和上市后再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选择不同的问题并分组探究。老师作为辅导者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并参与其中,对重难点问题进行适当的集体讲解和单独辅导。随后,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成果交流,如举行报告会、药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同时,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评,既有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又包含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的内容涉及学习计划安排、时间安排、问题的选择、独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和成果展示等方面。

3.课后巩固阶段

教师根据每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点评总结,并指导学生及时回顾教学资料。同时,将与本堂课程相关的药事管理新动态,如紧扣时代脉搏的典型事例,最新修订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如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等,以PPT课件等形式到网络平台上供学生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

四 结束语

药事管理学的特点与翻转课堂理念不谋而合,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药事管理学的教学中,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三个学习阶段的划分有助于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来提高学生自学、综合实践及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对药学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不过,将翻转课堂普遍应用于药事管理学教学中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需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并根据学科特点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应掌握扎实的专业能力包括制作学生欢迎的教学课件,并在课件中设计清晰简练的学习导航体系和知识结构清单;学校应配备充足的信息技术硬件设备等。总之,我们要正确认识翻转课堂的应用意义及其存在的不足,探索适合药事管理学的具体教学模式,使其真正服务于药事管理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孟锐.药事管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2]郑君芳、贺俊崎.“微课”与“翻转课堂”应用于生物化学教学的初步探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4(11)

[3]金陵.“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9)

[4]方存明.“翻转课堂”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基于“技巧计算”专题复习课的设计[J].课程教学研究,2014(7)

篇9

关键词:案例教学行政管理学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一经问世,就成功地引起了学界的广泛重视。作为一门专业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行政管理学要想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传授与现实行政实践分析的有机结合,就必须要在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

一般而言,行政管理教学中對案例分析法运用有案例研究和案例分析两种基本模式。案例研究即简单案例,由芝加哥大学首先开发使用;案例分析即复杂案例,由哈佛大学首先开发使用。无论是案例分析还是案例研究,都可以满足行政管理专业与行政实践活动接轨的愿望。在行政管理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学生和老师双方都是受益者。对学生而言,案例教学可以增加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者;对老师而言,应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行政管理学课程是对实践性、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课程,任课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案例教学法刚好给教师提供了积累素材,提升教学能力的机会。

鉴于案例教学在行政管理教学中的重要性,结合本人从事行政管理教学的实践经验,本文主要分析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对策及建议。

二、案例教学在行政管理学中的应用原则

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把学生和老师纳入到交流与合作的教学体系中,案例教学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行政学案例选取的针对性。首先,行政学案例选取的针对性意味着教师必须从本节课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出发来选取案例。绝对不可脱离中心议题。其次,针对性要求案例的选取及分析过程必须兼顾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术水平。学生是案例教学中的主体,倘若学生不能充分地理解案例,无疑此次案例教学失效了。最后,有针对性的案例大都具备典型性,普通的行政学案例既不能激起学生讨论研究的兴趣,也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上。因此,在选取行政案例时,教师要利用充分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学术嗅觉,通过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方式选出最适合本节课的专业理论知识的部分。

2.行政学案例选取的时代性。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够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等工作的专门人才。这要求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更要关注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因此,教师选取案例时要密切关注时代的发展,关注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公共政策问题,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深入的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

3.行政学案例问题的预设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课教师必须在上课前就将案例问题设置好并将问题的中心和答案控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计划之中。预设性是行政学案例教学必然要求,即便案例再恰切,若缺少预设的问题、引导及点评,都不能保证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并且,行政学案例的预设性还要求将所涉及的问题集中起来,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目的进行问题设置从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点。

4.案例分析过程的互动性。行政学案例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学生和老师双向互动的过程,失去了哪一方,案例教学都失去了其根本意义。学生要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并积极发言,教师要注重案例教学后的反思和总结,及时总结经验,必要时可记录成案以便于接下来行政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顺利进行和高效发展。

三、行政管理学科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校行政管理课程中实施的时间较短,在现实教学中,还面临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1.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不足。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降低,配合度低。一方面,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思维模式使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讨论。在学生看来,教学仅仅是教师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此外,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便沉迷于网络和手机游戏,上课效率急速下降。另一方面,当前高校的考核与考试制度并未把案例教学纳入评分机制,大多数案例教学只是一种形式,并未引起学生和老师的重视。

2.教师技能与经验的缺乏。由于我国高校案例教学的滞后性,导致很多从事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缺少讲授案例技能的专业培训,并且“重理论、轻应用”的传统思维给教师进行案例教学设置了思想障碍。从课前的案例选取、课堂上的讨论分析再到课后的反思与总结,需要教师对课堂要有很强的把控性。由于很多高校老师不具备丰富的案例教学经验,导致了课堂上出现了“冷场”或“过度混乱”的两个极端场面。

3.案例库的建设与更新滞后。大部分高校老师依然沿用20世纪80、90年代编写的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案例,而这些案例已不能顺应当今社会的变化以及行政管理学科自身的进步发展,本土案例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存在着不足。如此种种原因,造成了大量贴近现实、适应社会发展、实用价值强的本土案例的严重缺乏。

四、行政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应对策略

1.巩固学生主体地位。高校老师有必要通过以下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第一,教师应积极构建轻松自由的学习交流氛围,消除学生面对案例教学时的消极心态。第二,教师应积极开辟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自由交流的有效渠道。第三,教师应积极给学生创造发言机会,鼓励学生并培养他们的学习信心。最后,教师应以学生的课堂表现为依托,积极转变授课方式,倡导合作交流型学习方式,培育学习主体意识。

2.正确选取有效案例。“案例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行政管理教学的成败。”因此,高校老师在选取案例时必须要依照针对性、时代性、预设性、互动性的原则,重视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流程设计。既要有负责人来全程负责案例的选取和设计,又要求成员参与评审。评审的成员可以是学生代表也可以是其他任课教师。

3.恰当进行教师角色定位。在行政学案例教学中,老师主要承担组织和协调的角色。教师必须转变自身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例如:在案例讨论前的准备阶段,教师要选好案例并预设有效的问题;在案例的分析讨论阶段,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案例讨论后的总结阶段,教师要做好评议,最好形成案例报告。

4.提高教师案例教学技能。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教师在做好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要通过参加一些培训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其次,教师还需要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教师必须要掌控好课堂案例讨论的走向,使分析讨论有序的进行下去。

5.教师要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案例教学法在行政管理学科中的运用,要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为核心。行政管理学科很强的时政性也要求教师自身行政实践的素质。因此,教师在假期或业余时间创造条件去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参与管理活动,对提高案例教学有效性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美)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6.36.6. 

[2]赵宏斌,周伟.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74. 

[3]李庆钧.崔金云.公共管理教学中的案例分析法 [ J ].扬州大学学报。2002:2. 

[4]余成跃.浅谈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 教育探索,2011(3). 

篇10

关键词:PDCA 外科护理 管理应用

现代护理是以患者的健康为中心,以整体护理为方向,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护理模式。同时,外科护理在新设备、新技术、新管理方式作用下发生了很大变化。PDCA是一个护理管理系统。是完成一个从计划(plan)、实施(do)、确认检查(check)、处置(action)整体性护理方案的执行,在护理管理工作的应用,是对新思想和新理论在护理工作的实践与应用,也是“学习型护理”的一个分支,将思想观念和理论基础与护理实践的结合,以确定项目、确定护理人员、确定患者为管理目标,更加科学的指导我们的护理工作。

当前新的护理理论与技术比较多,如PICC、QCC、舒适护理、人性化护理、流程再造护理等等。但是,理论与技术的引入只是护理工作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停留在原地举步不前,动动手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会用脑,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对于每一项操作,每个动作、步骤, 要多问一个为什么,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勤于学习,不断创新,形成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意识,开阔视野,拓展思路,触发灵感,使我们的护理技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形成智能型人才,在以后的护理工作中更好地适应护理工作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学习型护理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

1、 PDCA护理思想理论的基础

PDCA的思想理论起源于管理学和经济学的企业经济效益管理,产品的质量管理,企业的单元管理和产品的单元管理,也是企业团队管理与人性管理理论的演变,在项目的确立、执行、监督管理、利益的绩效中提高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水平,用PDCA的学习与应用来分析和研究企业与团队的发展模式,在发展中应用PDCA,在PDCA中谋求发展,使管理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组织化、文化化,形成系统的管理模式。而在PDCA的各个环节中有着自己的独立性和连续性,同时各个环节的成功与失误直接影响PDCA绩效的取得。

PDCA在护理中的应用,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在台湾医疗界广泛应用品质管理模式,形成称作医疗品质圈管理模式(Quality Control Cycle,Qcc)其中包含着PDCA的应用。QCC是指工作性质相近或相关的人共同组成一个圈。通过团队的力量,结合群体的智慧,有对象、有计划、有方案、有措施、有检查、有处置的持续从事各种问题的改善。有效提升了医院的医疗与护理质量,科学的服务,使患者对医院的医疗与护理满意度有了大大的提高,医院的医疗与护理工作流程更加顺畅,提高了医院的竞争能力。

2、 PDCA护理的具体应用

PDCA的主要内容与执行原则,是计划----实施----确认检查----处置,它具有时间性和对象性,也就是工作项目的确定。PDCA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运用,使我们护理工作在“护理方案”的执行中有序进行,形成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加速外科护理工作整体性的全面展开。

护理的性质和护理技术的提高决定了PDCA的运用。护理必须确立项目化服务对象,我们知道护理是一个整体的、个性化、带有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程序模式,其目的是使住院患者在生理、心理、家属、社会等方面达到愉快的状态或降低不愉快程度。为了实现患者的需求,我们有必要开展PDCA系统化的外科护理工作,为了对PDCA有一个科学而客观的认识与理解,我们可以对PDCA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的研究与论证。 转贴于

(1) PDCA计划

计划在PDCA中起着重要的角色,计划的成败是事件成败的关键因素,孙子兵法中讲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好的计划才能有好的结果。所以,我们在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我们首先确立外科护理单元小组,护士长为单元小组长,外科的全体护理人员为小组成员。同时,确立有经验的护理人员担任护理单元的负责人,负责人制定护理方案。将科室病床分为若干单元小组,并落实到护理单元小组之中,在时间、人员、护理药品和仪器进行合理分配,这样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护理单元项目组,使患者在住院期间健康教育和遇到问题有责任护士解答与处理,形成了系统化管理责任制,真正实现了固定的责任护士体制。在完成基础性工作的同时,我们必须建立“一线”和“二线”综合性护理服务体系,以弥补计划中的漏洞,更好执行计划,使外科护理工作有一个量与质的发展。

(2) PDCA实施

根据外科的实际情况、人员到位情况、设备使用情况、患者住院情况等,决定实施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在护理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展开多形式的实施方案,如舒适护理法、人性化护理法、流程护理法等等。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开展患者手术饮食指导和手术前后的心理指导,从而提高患者恢复信心缩短恢复时间。实施的原则和指导思想是准确、细致、周到、安全。

(3) PDCA确认检查

确认与检查是护士长和项目负责人的主要工作,它是分析与研究护理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性工作,其主要工作内容分为护理单元项目组的评估,责任护士对病历的书写规范的检查,各个护理单元项目组工作与绩效的核查,总体上讲,确认检查是PDCA进展工作评估与论证,也是对整体护理工作中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4) PDCA处置

进入处置阶段,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上述环节的处理方法与过程的评估,也可以认为是对PDCA全过程处理方法和过程的评估,主要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论证。同时,进行PDCA中问题的处理说明。PDCA处置具有总结性的功能和意义。

3、 结论

PDCA在护理上的运用是对护理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和推动,用科学的、系统的、工程的理论实践,使护理技术一步步的提高,对护理技术的变革有着积极的作用。PDCA的应用对医院的医疗和护理工作在计划、实施、确认检查、处置过程中有着重大作用和意义,使医院的医疗与护理工作流程更加顺畅,有效提升了医疗与护理质量,同时,科学的服务,使患者满意度有了大大的提高,从而增强医院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慕艳琳等 品质管理圈在创伤外科护理中的应用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09 3

2、刘军艳

舒适护理在外科护理中应用

现代护理 2009 6 (5)

3、欧阳丽波 人性化护理在普外科护理中的应用 哈尔滨医药 2009 29 (2)

4、陈英

神经外科护理记录书写缺陷分析与对策 当代护士 2009 9

5、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