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调查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6: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图书馆调查研究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图书馆调查研究报告

篇1

[关键词]图书馆网站 前端性能 优化对策 211工程

[分类号]G250.76

1 引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30日,中国的网站数,即域名注册者在中国境内的网站数达到279万个。纵观这些网站,其中有很多网页浏览速度缓慢,有时甚至拒绝访问。其主要原因是网页中大量Ajax的Web应用程序迫使浏览器达到其处理能力的极限。怎样真正避免网站前端性能瓶颈而有效提高网页传输速度?根据Web开发者性能优化最佳实践:客户端加载一个网页的时间大约占用总时耗的80%,即用户响应时间有80%用于运行网站前端程序。鉴于此,笔者以我国20所“211工程”院校为例,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网站前端性能进行调查分析,旨在揭示高校图书馆网站前端性能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以期提升图书馆网站前端的加载速度和用户体验。

2 调查研究设计

2.1 调查对象

我国现有高校图书馆1000多所,笔者选取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2010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排名前20强的高校图书馆网站作为调查对象。之所以作出如此选择,一是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笔者不能对我国所有图书馆网站进行调查分析;二是这些图书馆整体技术实力比较雄厚,在网站编码方面有着很多成功的实践经验。此外,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得数据真实可靠,更能真实全面反映图书馆网站前端性能的基本现状。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工具是一款基于Firefox/Fire-bug的开发类插件――Page Speed。该插件由Google开发者团队2009年6月4日成功推出,它与Firebug无缝的结合在一起,成为开发人员评估、诊断和优化网页性能必备的辅助工具。另外,本研究中Firefox、Firebug和Page Speed的版本分别为3.6、1.5和1.4。

2.3 研究方法

笔者以我国20所高校图书馆网站实体为主要数据来源,直接利用Page Speed测试与分析网站前端性能,研究方法与步骤如下:

选择调查样本,选取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2010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排名前20强的图书馆网站进行调查分析,编制调查表格。

查阅国内外网站性能优化技术及其在图书馆应用的相关文献,结合Page Speed各项功能指标,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调查表格。

使用Firefox分别打开图书馆网站,待浏览器左下角出现“Done”或“完成”字样,点击Page Speed的“Analyze Performance”按钮,Page Speed便逐项对网页性能测试与评估。

3 网站前端性能现状的调查

3.1 前端性能总体状况调查

网站前端性能优化主要目标有两个:从用户角度而言,操作响应更迅捷,页面加载更快速;从服务器角度而言,HTFP请求数和资源所占带宽减少、节省服务器资源。笔者对我国排名前20强的高校图书馆进行调查研究(“推迟加载JS"除外,因为FJrefox不支持de-fer属性),调查时间为2010年4月12日至2010年6月12日。调查结果见表1。

3.2 前端性能总体优化情况

据笔者此次调查,高校图书馆网站前端性能的优化级别各占一定比例,在Google的20项优化标准中,“非常重要(A)”、“一般重要(B)”、“基本正常(c)”和“提示信息(D)”所占的百分比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基本正常(c)”和“提示信息(D)”占很大比例,在被调查的20所高校图书馆中,有18所高校图书馆“C”和“D”两项优化级别所占比例均在60%以上,占被调查对象的90%。而且,图书馆网站在“避免使用CSS表达式”、“CSS放在页面顶部”、“利用缓存”、“始终从一个URL提供服务”、“使用高效CSS选择符”、“合并外部JS”、“最小化DNS查询”、“合并使用外部CSS”、“减少重定向”和“减小Cookie大小”等10项标准中的得分普遍较高,这些标准基本上不需要作优化修改。由此可知,高校图书馆网站前端总体优化效果和运行状况都比较好。

4 网站前端性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网页代码有待精简压缩

精简代码是指清除或者简化网页中的冗余字符,以降低页面体积、加快页面传输速度和提高页面用户体验。从表1可以看出,在Coogle的20项优化标准中,有4项标准涉及到精简代码,而且很多图书馆的得分并不高。比如:仅7所图书馆彻底精简CSS(优化级别为“D”),4所得分为67.0%以上;仅7所图书馆全面压缩JS(优化级别为“D”),6所优化得分为68.0%以上;仅7所图书馆删除网页中没有使用的CSS(优化级别为“c”),7所优化得分为70.0%以上。另外,在“启用Gzip压缩”标准中,20所图书馆网站的优化级别均为“A”,可见,图书馆需要重点优化此项标准,启用Gzip压缩网页。

4.2 缓存策略需要重点利用

好的缓存策略能够减少网络带宽占用率,降低服务器性能消耗,缩短用户等待时间,提高网站响应速度,因而需要重点优化缓存。从表1可以看出,表中有两项Google优化标准标准涉及到缓存:“利用浏览器缓存”和“利用缓存”。据笔者此次调查,20所高校图书馆“利用浏览器缓存”的优化级别均是“A”,而且优化得分普遍不高。另外,20所图书馆在“利用缓存”方面,优化效果比较好(优化级别为“C”),但优化得分都没有达到100%,即此项标准的性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4.3 跨主机名并行下载还需完善

一般来说,跨主机名并行下载主要是通过跨多主机名(一般为4~5个)来分配网站中的并行请求,从而增加并行下载数量。从表1可以得知,被调查的20所图书馆中,优化级别“A”、“B”、“C”和“D”的总数量分别为13、4、3和0,所占百分比分别为65%、20%、15%和0。图书馆这一标准优化得分都很低,而且“非常重要(A)”所占比例非常高达65%,可见,图书馆需要进一步优化此项标准,增加并行下载数量。

4.4 图片/图像参数不够细化

Google有两项优化标准涉及到图片:“优化图片”(有利于节省流量与空间)和“指定图片尺寸”(避免计算图片尺寸和重定位页面内容)。从表1可以看出,

“优化图片”和“指定图片尺寸”这两项标准的优化级别“C”所占比例相等,都是50%。另外50%为“A”和“B”之和,这两项标准对网站前端性能影响较大,优化这两项可以明显提高网站响应速度。因此,很多图书馆都需要对网站图片进一步优化,即选取合适的图片格式,使用具体参数指定图片尺寸。

4.5 脚本和样式顺序还需调整

所有浏览器在下载JS的时候,会阻止一切其他活动,直到JS下载、解析和执行完毕后才开始继续并行下载其他资源。为了让网页尽快显示更多内容,脚本文件要尽量放在页面底部。HTML规范明确要求把样式定义在HEAD区域,便于顺序显示页面元素,提高网页渲染速度,避免空白屏幕。据笔者调查,在“优化样式和脚本顺序”这一标准中,有6所图书馆的优化级别为“B”,占被调查图书馆的30%。可见,图书馆要进一步调整脚本和样式的顺序,尽量使网站前端性能达到最优化。

5 网站前端性能优化对策

5.1 根据性能优化报告“对症下药”

从表2可以得知,高校图书馆网站前端性能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图书馆可以使用Page Speed对各自网站性能进行分析、评估、诊断和优化,查找影响网站性能的主要原因。开发人员要善用Page Speed得出的网页前端性能评估报告,根据各项优化建议将图书馆网页性能优化到最佳。另外,Page Speed内置有图片优化和JS/CSS压缩功能,它能够给出优化前后的详细对比信息(包括优化后网站性能可以提升多少)。更重要的是,Page Speed页面请求活动视图能够显示网站中各请求加载的时间顺序与时间消耗,便于开发人员找出网页性能瓶颈等。

5.2 利用相关软件压缩页面元素

网页代码一定要精简,网页无关内容外置,主体内容提前,相关内容滞后,将网页控制在30~40K范围内,这是一种减少页面大小和提高用户体验的简便方法。图书馆利用相关软件工具(例如HTML Code Cleaner、JSMin和YUI Compressor等)对网页HTML和JS/CSS等多种类型文件进行压缩,即去除页面中多余的和不必要的字符,例如注释、行间缩进等。但为了保持网页代码的可读性和易维护性,开发人员要利用批处理脚本将开发环境中的文件进行精简,然后生成到生产环境下或开发环境内外的一个文件夹。

5.3 善用高效的网页开发技巧

在图书馆网站优化建设中,网站前端性能优化的途径有很多:减少HTTP请求数、无阻塞加载页面脚本、声明图片尺寸、优化内联脚本的位置、优化CSS选择符以及HTML结构等。比如:明确声明图片尺寸(设置img标签的height和width属性为图片原始大小),在img标签中声明图片尺寸能加快浏览器对图片的渲染和布局,避免不必要的回流和重新渲染;添加Ex-pires、Etag和Control-cache头来使浏览器缓存静态资源(比如图片、flash、样式和脚本等),当用户再次浏览页面时可以直接从缓存读取资源,加快浏览速度。

篇2

以及怎样建设特色的馆藏文献体系。是该校图书馆馆藏文献建设工作的经验总结,具有实践可操作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馆藏、馆藏文献

分类号:G250

随着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贯彻落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升格而来,其图书馆是中专层次,藏书少、质量差,藏书结构不合理,为评估达标,正在加紧藏书建设。藏书是图书馆提供服务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高职图书馆应根据本校培养目标、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及馆藏基础,通过各种渠道、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补充文献资源,逐步形成有本校专业特色的馆藏文献体系,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学生课外阅读服务。

特色馆藏文献体系建设的意义

所谓特色,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事物所表现出的色彩、风格。所谓特色馆藏是指一个图书馆所特有的馆藏文献资源。各个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使之不同的办学特色。高职院校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他们不但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和设计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问题,还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信息,指导设备、工艺和产品的改进,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高职图书馆就是为培养这个特色的人才而提供知识、信息服务,必须要有自己的馆藏文献特色,馆藏文献要与本校办学特色相匹配、与专业课程设置相对应、与学科发展相对应。要充分认识本校的办学特色,才能使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和服务工作不迷失方向。

还有升格后专业更新和新增、专业细分、学科交叉、当今知识更新加快、文献信息资源膨胀、信息需求个性化和专业化等因素,高职图书馆必须建立特色馆藏文献体系,才能满足教学、科研的文献信息需求。

特色馆藏文献体系建设的要求

馆藏文献以用为主,收藏的文献要紧贴本校教学、科研和学生课外阅读需求,避免资源浪费。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需求有两种:一种是知识获取型,多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主要是中文图书、报纸、期刊、电子图书等;另一种是知识创新型,多为教师的 教学和科研的文献信息需求、毕业班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职业实践的文献信息需求,文献类型主要是专业核心期刊(中外文)、学术论文、光盘、数据库及网络信息资源等。

专业重点学科文献的收藏要求突出专业性、系统性、完整性、能体现专业重点学科的发展现状。所谓重点学科是指学院专业优势明显、影响较大、发展迅速和科研基础雄厚的学科。重点学科文献收藏力求全面系统、辅助学科和相关学科文献的收藏则有所选择,无关的学科不收藏,与本校重点学科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资料要注意系统的收集,如一次文献(科研文献、专业会议文献、学术文献、标准、专利文献等),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文献的层次性应,适合本校重点学科建设的要求,使文献的学术水平与教学科研相适应。能反映学科领域最先进水平,形成与本校专业相匹配的一个较为完整的有特色的馆藏文献体系。

各专业重点学科收藏的文献信息总量应达到该学科信息总量的80%以上,能满足该学科读者检索需求的80%以上。因此,不仅要大量收藏相关的传统文献,如科技图书、科技期刊、科技报告、标准文献、专利文献、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产品资料和政府出版物等,还要收藏电子图书、光盘、数据库及网络信息资源。

与原有特色馆藏保持连续性与均衡性,特别是连续出版物。均衡性是指重点学科的文献等级、文种、出版时间在数量和质量方面达到均衡。

注意收藏灰色文献,即没有正式出版,与本校专业有关的各级政府机关内部报告、文件、政策性文件、调查研究报告、各兄弟院校、企业生产单位的科技报告、学术会议文件资料、论文、内部刊物和内部交流资料等。

藏书结构合理,由重点学科、辅助学科和相关学科等各学科文献结合构成整个图书馆藏书,其各学科文献在数量、质量上应合理,能充分满足本院教学、科研和学生课外阅读需求。

要主动及时去了解本校教学、科研发展动态和文献出版动态。提高文献采购质量,使馆藏文献具有实用性、超前性和科学性。

怎样建设特色馆藏文献体系

具有本校专业特色的馆藏文献体系并非天然形成,而是图书馆有目的、有计划地长期采访收集积累而成。特色馆藏文献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与图书馆的性质和任务、读者结构、信息技术设备、文献源、经费等诸多因素制约,而这些因素又在不断发展变化。以往那种只订几条采访细则,在实际工作中就显得空洞无力,使人无所适从,带有很大盲目性,结果花了钱、费了力,读者需要的没有,无人阅读的倒有一大堆。造成了浪费,变成了包袱。为了搞好特色馆藏文献体系建设,必须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规划。由主管副院长、图书馆馆长、学科馆员、专业系主任、重点学科主任等组成专家小组,对图书馆拟订的“特色馆藏文献体系建设规划(草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审核、批准后实施。这样按“蓝图”办事,就可达到目标。如何制定规划呢?

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各专业系、学科教研室进行访问了解教学和科研需求、校办工厂、实习、实训基地需求什么文献及数量;调查研究本馆各学科、各类文献的借阅率和拒借率;调查了解文献来源及来源渠道是否畅通。

确定收藏方向及范围。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收藏方向和范围。按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五大部类二十二大类的类目表,将本馆要收藏文献的类号、类名摘录下来,拟订馆藏文献结构模式,便于采访工作查询。

编制“馆藏文献结构模式表”,其内容包括:收藏方向、范围的《中图法》分类号及类名、学科名称、收藏文献等级、文献类型、文种、复本量、藏书分布等。其格式如下;

类号、类名:是指本馆收藏文献范围的《中图法》类号、类名,按《中图法》上顺序填写。

学科:是指《中图法》上的学科或本校设置课程学科。

文献等级:指图书馆收藏文献内容的深浅程度、完备程度以及满足某种性质工作对文献的需求的水平。我校图书馆馆藏文献划分为以下五级。

甲级(完整级):指专业重点学科文献的收藏,不管其内容的水平、文种、出版形式如何,以收集齐全完整为准。例如:我校的铁道建筑技术专业学科的文献收藏尽力达到完整。实际上不一定能收全,但作为特色馆藏文献来说,应尽力达到这个等级。

乙级(研究级):以满足专业学科的研究课题(项目)需求为目标,必须收集该课题领域的有代表的著作(中外文)、论文集、科研报告、核心期刊、会议录、参考工具书等。

丙级(大学级):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为目标,收集与专业有关的大学教科书、基础理论著作、参考书、专业期刊等。

丁级(基础级):以提高文化基础、职业技术基础和认识专业领域为目标,经过精选的藏书。中专、技工学校图书馆的收藏属这一级。因我校有20多个中专、技工专业,需要收藏基础书、教科书、参考书、期刊等原则上不收外文书刊。

戍级(最低级):我校图书馆称科普级,即与专业无关的学科只选少量科普著作收藏,供学生课外阅读、开阔眼界。例如:我校是交通工程类,对农、林、牧、石油等无关学科的文献都不收藏,最多收藏一点科普著作。

文献类型:区分文献类型或形式有多种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根据载体把其分为:(1)印刷型:是文献的最基本方式,其优点查可直接、方便地阅读。

(2)缩微型:是以感光材料为载体的文献,又可分为缩微胶卷和缩微平片,优点是体积小、便于保存、转移和传递。但阅读时须用阅读器。

(3)计算机阅读型:是一种最新形式的载体。它主要通过编码和程序设计,把文献变成符号和机器语言,输入计算机,存储在磁带或磁盘上,阅读时,再由计算机输出,它能存储大量情报,可按任何形式组织这些情报,并能以极快的速度从中取出所需的情报。近年来出现的电子图书即属于这种类型。

(4)声像型:又称直感型或视听型,是以声音和图像形式记录在载体上的文献,如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科技电影、幻灯片等。

文种是指:按文种划分为:中文图书和外文图书。

复本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第一步:计算单种书的复本量公式:

L―单种书复本量T―周转期

S―借书期限 P―阅读人数

例如:有一参考书《材料力学》,二年级120人上材料力学课,借阅期是4周,此书在12周内各人都轮流看一遍需多少册?

第二步:计算多种书的复本量,实际上图书馆已有多种这类书可借阅,因此复本量不需要40册。如已有3种,加上这一种书共有4种,实际复本量=40÷4=10册。这样计算是种数越多,复本量越少。即种多册少的收藏原则。当采购时还要考虑其他方面用书,此类书是长期用书,还是短期用书,最后才确定采购复本量。

藏书分布是指:借阅书库、阅览室、版本室等藏书地方。

编制好的“馆藏文献结构模式表”与“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细则”合成一本文件就是“特色馆藏文献体系建设规划(草案)”,再发到各专业系、重点学科教研室征求意见,最后经专家小组审核、批准实施。建立特色的馆藏文献体系,为学院教学、科研、学生阅读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开展特色数据库建设。在当今网络化、数字化蓬勃发展的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在上级领导统一规划下根据馆藏特色,积极开展特色数字资源建设。特色数据库是特色馆藏文献资源的集中反映,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求,为资源共享作准备。特色数据库的种类很多,首先可将本校、本馆自产文献建立数据库、如书目数据库、专业核心期刊数据库,本校的学报、教师校友的专业科技著作、论文、学术会议文件、科技报告等建立数据库;也可针对本校专业教学收集编辑网络和报刊中有关产业或职业岗位的最新成果、工艺动态、产品资料、数据库;也可针对本校教学参考书、实训、实习教学资源、职业资格认证的技能考试参考文献信息数据库;也可针对高职教育研究文献、高职教育重要会议文献、高职教育政策、法规条例文献、高职教学改革文献数据库等,建立各种特色数据库,为教学、科研和师生提供快捷、方便获取文献信息的服务。

特色馆藏文献体系建设规划的实施

制定出的“馆藏文献建设规划”,作为图书馆采访工作的依据,作为馆藏文献建设的“蓝图”。但不能一劳永逸,在实际执行中还要不断调整修改。因为制定规划所依据的因素是在不断变化的,是动态性的,执行的规划也随之而动。也不能认为既是动态的,就可随心所欲,随便改动或不按规划去做,这样是达不到目标的。必须看到规划依据的因素也是相对稳定的,如学校培养目标、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学校人数和人员结构等都是相对稳定的。这给实现规划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由于规划的“静态”和“动态”辨证统一而形成不断自我调整,经过长期收集积累,达到形成本校专业特色的馆藏文献体系,为教学、科研和学生课外阅读提供优质的文献信息服务。

特色馆藏文献体系建设需要高素质的馆员负责实施,担任馆藏文献建设的馆员必须具备政治觉悟较高、业务能力强、具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和本校专业知识、有外语阅读能力,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有较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踏实工作,不畏劳苦,忠心为特色馆藏建设工作奉献,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否则,特色馆藏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当前,高职院校发展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即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时期。提高教学质量有多方面的因素,而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是重要因素之一,院校领导要真正把图书馆当作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不要把图书馆当作教学工作的辅助部门,切实解决图书馆人员素质上存在的问题。如图书馆人员大部分能达到上述素质要求,决不会亚于学科教研室,也能承担教学任务和科研项目,能把图书馆办成学生的第二课堂,在当今网络环境中也能把图书馆办成“无围墙的大学”。

参考文献:

(1)宋平 《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新思路》湖南高职教育图书馆管理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文集 (2008内部交流)

篇3

1 新阅读时代

时下,人们越来越关注新媒体,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往的阅读方式方法正渐渐远去,无论改变轮式阅读的习惯、内容、方式等,实际上真正改变的是现下的阅读文化。现如今,并非正襟危坐“读红楼”、“品三国”才叫阅读,“纸质书册”已非唯一的阅读方式,“快速刷屏”依然遍布大街小巷,人们可以进行电子纸阅读、互联网阅读、手机阅读、微信和微博阅读。读者可以通过网络时刻关注世界每个角落的最新消息,获得大量丰富准确的信息。阅读成为了主动性、即时性和共享性更强的活动。实时的动态更新,便捷的互动共享,多样的渠道选择,繁杂的海量内容等共同成就着新阅读时代。

2 大学生中的数字化阅读

截至到2012年6月底,CNNIC了《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其中表明,在众多网民的职业方向里,大学生参与互联网行为的普及率接近100%[4]。现如今大学生寻找信息、图书资料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新媒介阅读。有调查表明和统计了大学生如何获取相关信息,以及对信息的来源途径比例进行了统计,其中来自新媒介的占62%,学生辅助学习也常常依赖于新媒介阅读,普遍手段就是使用电脑和网络,搜查资料,比例高达71.2%,其中为了完成作业又占了46.2%,研究报告显示,大约有66.5%的大学生觉得新媒介技术会对日常学习造成较大的作用和影响[5]。

经调查研究发现,在大学生数字化阅读中存在了相关不良阅读的行为如逆反、猎奇、恋网、恶意阅读等现象层出不穷,这是数字化阅读道德水准在大学生之间直观反映。

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重网络信息,轻书本知识,或错把信息当知识的现象。许多大学生的数字化阅读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和心理愉悦,更多是跳跃化的,碎片化的,简略化的,整个阅读过程,保持着一种简单消费倾向,没有深度阅读,更无从谈起作品的耐读性。数字化阅读还存在“泡沫思维”,阅读内容就像泡沫一样,在脑海稍纵即逝,根本留不下任何印象。完全没有深层次的含义理解和记忆的可能,“浅阅读”、“轻阅读”、“泛阅读”比比皆是。在专业上得过且过,缺乏精益求精、艰苦攻关的精神。总之,新阅读时代,大学生群体普遍思想肤浅、文风浮躁、学风轻泛,所涉及人文、科学经典书籍屈指可数,几乎销声匿迹。消遣式的阅读完全克制内心的品味阅读。尼古拉斯?卡尔(网络作家)写到了《Google是否让我们越变越傻》,其大意表述“我们现在有的只是零碎的片断以及习惯于这些片断的思维与记忆,已丧失阅读经典的能力,甚至连阅读一段长篇文字的耐心都已经失去,”[6]。同时,这种阅读会导致大学生注意力涣散、想象力水平降低、创造能力弱化。

当前大学生因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健全和信息的阅读素养不高,在面对这个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网络环境时,没有自我辨别、筛选的能力,不知道什么该读、什么不该读、什么读了有用、什么读了有害的分辨。归根究底还是不了解如何正确运用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学习。

数字化阅读存在如此多的弊端,这是时展所遗留的必然负面影响。在新阅读时代,我们也应看到信息交流的积极方面,客观理性地面对海量涌动和大量增长的无数信息,更应有辨别事物的高超本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思索将这些信息流转化为自身的知识、见识。应正确对待如何在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中,控制学生“网络情结”,疏导、分散其“网络情意”,让学生意识到网络是科学工具的核心价值意义。

3 高校图书馆应发挥的教育职能

大学生的阅读,肩负着伟大的使命,是整个国家的未来和前途。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在国际社会中越来越大,一个文化综合素质越高的国家,它的民族凝聚力以及未来发展潜力越大。曾有一份总结阅读对于人类最大的益处的报告,来自于国际阅读学会,这个报告明确指出:整个社会综合阅读能力的高低,会和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直接挂钩。缺乏阅读的学校也没有真正的教育,从国家到学校的应试教育的缺陷,根本原因就是缺乏阅读,缺乏高质量的阅读。没有阅读生活,就没有人心灵成长的过程,就没有独立个体思维的全面发展。因为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适逢独生子女们成长接受教育的阶段,他们学龄儿童开始就进入了“应试教育”阶段,经历社会风雨不足“言传身教”的人文熏陶方面客观缺失,一直是实用阅读在取代审美阅读。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是教学、科研和信息文化的中心,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心灵成长的地方。所以,高校图书馆在阅读方面承担了重大的责任,应从道德教育、社会责任两方面强力抓手,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挥其应有的教育职能。

3.1 进行“网络情意”的引导

通过“网络素质教育”的系列讲座,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要做一个善于发挥网络这一先进工具优点的“主人”,而不能成为其“俘虏”,更不要成为其“奴隶”,这就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文明网络意识的树立,清晰认识网络价值规范,自觉遵守相关网络道德,积极抵制不良、不法信息并做好举报工作,把网络多用于自身学业、职业和事业,借助阅读的力量,立志于创意、创新和创造;

(2)学生自身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提高自身审美情趣,学会感受自然美,鉴别社会美,明了历史,跨越时代,发扬传统,立志报国;

(3)大学生要时刻警醒自己,时刻保持提醒自己“读书方恨知识浅,观海乃觉天地宽”;

(4)学校组织开展电子资源相关课程与讲座,教导学生如何高效利用网络资源,学会使用相关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相关网站资源的获取方法;

(5)馆员要做好网络导航,根据学生需求搜索集计算机考试、英语考试,远程教育,就业指导等网站。

3.2 信息素养培育

培育大学生信息素养是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之一,大学图书馆应通过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教育,使他们成为在思维、心理、行为等多方面具备多种自我学习能力的信息素养人。

3.2.1 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现状

根据对该校500名大四本科生信息素质的问卷调查分析,完全不知道如何获取外文资料的人占82.80%,53.44%没有选修文检课。西北地区15所高校曾有过调查分析,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的调查研究显示,约有45.8%的研究生和56.9%的博士生认为自己“需要掌握文献检索技能”,有32.6%的研究生和39.3%的博士生认为自己“需要了解网络资源内容”。可见,高校学生的文献信息素质状况不容乐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信息意识淡薄,信息知识欠缺,信息能力低下,信息免疫不强。总之,这一特殊群体的信息素质教育有待提高。

3.2.2 培育信息素养的具体措施

信息素养的培育极其复杂,而又常常被人忽视,有的人认为培养信息素养就是图书情报检索外加计算机技术,这就太片面了,这些知识比较低级的认知层面的行为,还谈不上素养。真正的素养是要是综合运用以上知识与技能,分析所得到的信息资料,汇聚总结出一定量针对事物的创造能力和解决能力。大学生信息素养是包括四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常识、信息能力与信息品质。根据在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情况,当下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决不能只是给学生上“信息文献检索课”这样简单。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学科馆员的作用,对在校的各个层次的学生是实行多角度,多层次,全覆盖的信息素养培训。基本步骤如下展开。

首先,深入学院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培训,要对各个学院的各类新生进行“如何使用图书馆”为主题的培训讲座,可通过录像和授课相结合得方式进行。还可以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如公告、网站宣传、参考咨询、读者沙龙等,宣传推广图书馆的服务与馆藏资源,让大学生对图书馆资源的内容、范围、重点以及可提供的各种服务得到充分的了解。

其次,开展层级培训。“授人予渔”,对大一、大二的学生,开设“馆藏图书的排架与查找”、“信息资源的类型及获取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复杂书目的检索方法,如何选择和使用数据库等;对大三、大四的学生,开设“电子资源的检索与利用”、“怎样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培训,鼓励他们参加科研活动,帮助他们制定研究计划,确定检索目标,进行复杂主题的查询等;对研究生除了设置独立的信息素质课程外,学科馆员还可以亲临现场采取面对面,一对一的辅导,解答研究生在论文选题和开题,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等阶段遇到的实际问题,将专业信息的实用技巧、科技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与技能指导有机地嵌入到研究生论文写作之中,提高学生自我创造性和创建信息等能力。长此以往,这样科学的方法,必然能提升他们的科技信息能力素养,为学生毕业后的科研创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三,在信息素养的培育中要注意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关注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在不同的年级融入不同的专业课程,配合相关的热门软件培训以及数字化制作技能培训等,并为学生们提供一定的实践空间。

第四,要注重培训的效果。①授课方式多样化,要制作丰富多彩的培训课件。②授课要有意识培养学生间的团队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如小组讨论等形式。③注意课后反馈,授课结束后应及时收集学生们的反馈意见以便及时改进授课内容。

3.3 大力进行阅读推广活动

利用节日做好宣传推广。如影响较大的“世界读书日”和“全国学生素质教育活动月”等期间,切实开展“阅读推广”、“阅读指导”等活动。

图书馆工作者应该充分了解自身的职责和使命,全面担负起向学生群体宣传、推广相关阅读的责任,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与优势,有针对性地推荐相关思想品德修养、前途理想、人生价值等方面的书籍。同时,应该根据读者的需要,编制各种类型的推荐书目,向读者大力推荐精品图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把潜在读者尽可能多的转化成图书馆读者。

大力提倡阅读经典。阅读经典关乎人的教育,经典阅读的重大意义和价值在于经典可以塑造人格,学习思维方法和写作方法。它是着眼未来而解决当下的问题,往往具有极大的前瞻性。经典阅读感动人的内心深处,给予人们宁静安详的感悟历程,并赋予对象睿智的思考能力,让人可以更清晰的明是非、分善恶,发现一些事物的美和感动。图书馆应当在这方面多加引导和鼓励。

篇4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以人为本;服务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在当代社会,和谐的理念被运用于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形态中,如果将和谐的理念应用于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中,将对推动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现代化的图书馆、先进的试验设备以及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被视为现代化高校的三大支柱。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与教学和科研紧密相连,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图书馆的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与服务,充分体现人文精神,最终获得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图书馆工作包括直接工作、间接工作、保障工作等方面,每个方面都为我们提供了人文关怀的发展空间。

1.直接工作,也就是读者服务工作,是指与读者发生直接关系的那部分工作,这是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主体。它包括流通阅览服务、参考咨询服务、数字信息服务等。

(1)流通阅览服务。“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对馆员的亲和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全开架服务,藏阅一体化,借阅、视听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使读者能够更直接、方便地获取所需的图书资料,便于读者集中查找、阅览某些门类的书刊。把空间“还”给读者,使读者可以自由地选择所需的文献,拓宽了读者的视野,提高了读者的积极性。高校图书馆员应该理解读者的借阅心理,为读者提供更为人性化的借阅环境。做到有问必答,熟练地解答问题,以“读者至上,服务育人”为宗旨,以“一切为了读者”为原则,尽量满足读者的借阅需求,对读者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责任心。对待读者要一视同仁,提供自由、平等、温馨的服务。了解读者――教师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借阅心理,增强角色意识,进行换位思考,去体验不同读者的所思所想,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读者进入图书馆时,馆员应主动提供帮助。流通部的工作人员巡库是必需,但如果过于频繁地来回走动,会使读者感到不安,产生一种被怀疑感。当读者进入书库时,馆员应该让读者静静地去寻找他们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去体验寻找知识的乐趣。当看到一些读者在书库里徘徊时,馆员应发挥其导读的作用,与其交谈,了解其阅读倾向,进行新书推荐、介绍书目或预约借书,挖掘其潜在需求,提高有效借阅率。只有了解了读者的借阅心理,才能给读者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更为人性化的借阅环境,将众多的潜在读者转化成图书馆的现实读者。

(2)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使参考咨询服务向着快捷、方便的网络咨询方面发展。参考咨询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重要途径,也是馆藏特色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具体做法有:第一,由向读者提供文献线索向帮助读者提高信息素质转化。第二,不仅要提供传统的解答式服务,而且要提供满足信息化社会需求的课题式服务。即通过提供综述、述评、专题研究报告等三次文献服务的方式,为教学与科研提供高层次的情报研究服务。第三,建立在线咨询联盟。在信息增长异常迅猛的时代,读者对信息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对信息的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解答好各种咨询,让读者满意,可凭借互联网来建立在线咨询联盟。总之,它要求图书馆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业务水平,还要熟练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设备来搜寻师生咨询的文献资料,指导师生正确理解资料内容,解决难题,吸取精华。

(3)当今社会已然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服务方兴未艾,高校图书馆应抓住机遇,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层次,深化服务内涵,充当信息导航员,如指引读者查阅和收集资料,开展参考咨询、定题服务、课题查新工作;网上虚拟资源的搜集、分类、集中和链接工作;定期举办专题讲座等。对网络资源进行标引、评价,建立虚拟图书馆;开展数据库资源的宣传利用工作;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开展馆际互借和提供全文服务工作;向读者推荐相关专业的新书、新刊,介绍相关专业的馆藏文献、专业信息;将本馆建设成数字化、网络化特色馆藏,使读者足不出户就能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

2.间接工作是图书馆的一项基础工作,它包括图书馆的采购、分类编目以及各级管理工作。从形式上看,这些工作不像一线工作那样直接与读者发生关系,但从实质上看,这些工作的成果最终都是为读者所利用,即为读者服务。采购工作,这是图书馆各项业务的物质基础,虽然采购工作本身从表面上看与读者没有直接联系,但采购来的书刊资料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读者利用。分类编目工作使纷繁零乱的文献有序化,从而便于读者查找、利用,提高了读者查阅文献的质量和效率。管理从整体上增强图书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提高图书馆的控制和决策能力,进而更科学、合理、有效地为读者服务。

(1)采购工作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加强藏书采购的针对性。在图书采编管理上应以读者需求为导向进行选书、购书。为此,采编人员要做好读者需求调研,这样才能改变过去采编的封闭式运作,让采编人员在与读者的互动中,为读者选好书,为图书馆购好书,让有限的购书经费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充分体现“读者至上,书尽其用”的理念。

(2)书刊的分类编目必须要明确为谁而编、解决什么问题这样才能挑选适当的材料,研究合适的书目结构、编制方式和著录要求,才会“有的放矢”。在编制书目之前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共同需要或针对重点科研项目来确定书目索引的文献收录范围以及文献提供方式等。编制书目所选录的文献要有科学价值,尽量缩小选取文献时的漏检和错检。选录文献的标准要前后一致,文献的著录要标准化,编排要便于读者检索。要注意保持书目的连续、完整和系统。科研和教学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编制书目要根据所接项目的需要,按计划以最快的速度编制配合需要的书目。

(3)读者参与图书馆的常规管理是对“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最好解释。首先,可以成立读者民主管理委员会,欢迎广大读者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服务质量实施监督,进行最佳和最差工作人员评比。其次,可以定期召开读者座谈会或者进行图书馆工作大型问卷调查,听取广大读者对图书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回复落实,改进工作。以上这些措施,会进一步促使工作人员加强责任心,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也有利于读者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实行柔化管理感受人文情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学校在规章制度的执行中注重人文关怀,实行柔化管理。现代高校图书馆一改传统图书馆的硬性管理手段,在读者服务中形成了一种柔性化管理风格,使读者在服务中感受到人格的被尊重,营造出一种浓郁的人文氛围。图书馆员彬彬有礼的举止、温和高雅的谈吐、心平气和的态度、有求必应的作风、精湛纯熟的技能都会在馆员与读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使大学生读者在接受服务的同时,感受到浓浓的人文情怀,使其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3.保障工作是为了从各个方面为图书馆搞好读者服务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做好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劳动福利工作,可以不断提高全体职工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激发全体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创造性;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氛围,可以使工作人员心情舒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做好图书馆的安全卫生工作,可以使教师学生拥有一个健康舒适的阅览环境。

(1)图书馆领导者要重视馆员的个人价值和应享有的基本权利,采取积极可靠的应对措施解决问题,保护馆员的权利,实施柔性管理,依靠每个人当家作主的主人翁责任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完善”,从内心深处激发每个员工的工作热忱和巨大潜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增强图书馆的内部凝聚力。

(2)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上必须充分听取专家和师生的意见,以观念更新为先导,研究学校发展对图书馆提出的要求,探讨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图书馆的内部布局上可以放置简明易记亲切自然的导向标牌,张贴品位高雅的文化景观、饱含哲理的格言,使用藏阅借一体的空间布局,设置符合读者意愿与习惯的休闲设施,使其满足读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为读者创设一个方便舒心、温馨和谐的阅读环境,大学生读者置身于书香充溢、情调高雅的文化氛围中,能自觉地感化熏陶、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品位。

(3)图书馆是文献信息贮存中心,也是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隐藏着许多污染物。木材中的各种真菌,加工装订文献资料尤其是期刊的过程中使用的胶粘剂,长期存放的书刊及书库里面集聚的大量尘埃、尘螨,书刊在流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多种病菌的污染,书刊中的油墨和纸张释放的甲醛,传真机、打印机、复印机、电脑、图书充消磁仪、图书检测仪会释放苯、碳氢化合物、臭氧等,高校图书馆开放时间长,人员密集度高,影响着书库及阅览室的空气质量。图书馆应加大自然通风面积,配备各种消毒设备和器械,书库和阅览室定期采用红外线消毒法进行消毒,做好污染源的消毒工作,种植美化环境又净化空气的绿色植物,调整和改进室内照明,合理布局机器设备,减少噪音危害,建立生态型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健康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蔡莉静,姚新茹,顾玉青.现代图书馆入馆指南[M].海洋出版社,2003.

[2] 秦波.论高校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

[3] 王学勤,何向东,章蕾.高校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与管理模式[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19).

篇5

关键询: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挑战;对策

高校图书馆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学校教学、科研需要为基础的,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因此针对不同的用户群参考咨询工作的重点有所不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主要需求是书籍、期刊、报纸等一次文献,针对这一层次读者的咨询服务主要是教会他们利用图书馆。对于高年级大学生以及研究生和一般教工,参考咨询工作的重点是培养他们的情报意识和获取文献的能力,宜传介绍图书馆的馆藏与服务,使他们能够充分利用好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以便更好地为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支持。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咨询服务面临新挑战

(一)高校图书馆职能的新转变

信息化社会是以广泛利用大量信息为主要目标,以信息的快速传播和交流为基本特征,图书馆已不再是读者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应从过去的重视收藏“过渡为以读者服务”为主体的服务模式,以组织传递信息资源为核心,开发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图书馆只有转变职能,才能不断适应学校教学、科研的需要,满足广大读者的信息需求。

(二)读者信息需求的新变化

网络时代,高校读者的信息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样化、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需求更加迫切,有研究开发型信息需求,也有求知学习型信息需求。读者信息需求的多样化,要求高校图书馆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三)信息渠道的多元性

网络时代信息的广泛性、全球性、多元性和多维性,无孔不入地深入到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各个领域,广大读者比以前有更多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能容易地从信息咨询公司、数据中心等处获得大量的信息。

(四)竞争对手的挑战

信息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提供者,许多商业性信息情报机构更有能力、有技术为用户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图书馆要想在信息咨询业中为自己争得一片发展的空间,因特网的普及为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网络信息技术将分散于各种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文献资源以数字信号方式存储,以网络的形式互相连接,互相传送,较以前传统咨询服务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因此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包括:网络信息资源的获取问题;信息的选择问题以及咨询服务对象的问题等等。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咨询服务发展新方向

参考咨询是图书馆馆员对读者利用文献和寻求知识、情报提供帮助的活动,它以协助检索、解答咨询和专题文献报道等方式,向读者提供实施、数据和文献线索参考咨询。提供的只是一种服务,是咨询服务的初级阶段。作为真正的信息咨询,他需要根据用户要求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整理并最终形成和提供信息产品,这是咨询服务的最高阶段。对于高校图书馆的咨询工作而言,信息咨询服务的最高境界是能够为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掌握科技发展动态,编制信息快报,传播科技信息,甚至为科研项目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网络环境的形成给参考咨询工作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一方面用户对信息需求无论从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有了极大的扩展;而另一方面,信息咨询工作者所能使用的方法手段和资源也比以往有了无可比拟的飞跃,参考咨询工作者可以通过Intemet网络跨时空地搜集信息,解答咨询在解决了信息搜集的准确性与完备性之后,如何对获得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综合、浓缩、转换与创新,将这一过程产生的信息产品推介给用户,从而满足用户的需求,指导用户工作,将是参考咨询工作最终发展方向和理想状态。从参考咨询走向信息咨询意味着咨询服务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辅助走向综合性研究活动,对从事咨询工作的参考馆员而言,则意味着更多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因为他们必须不断地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技能,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相对专深的专业知识,既要掌握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获取方式,又要有敏锐的眼光,通过分析综合提炼出信息产品提供给读,者,可以肯定,在网络环境下,一个不具备网络知识,不了解电子文献资源,缺乏探索求新精神和学习能力的人将无法胜任信息咨询工作,一个没有一定专业背景,并没有接受过较系统的图书文献学专业知识培训的人也很难把信息咨询工作做的完满深入。

三、高校图书馆咨询服务应对网络环境的新对策

(一)设立网上咨询台,开展网上咨询服务

高校图书馆应当充分利用人才和技术方面的优势,构建自己的网上咨询台。网上咨询台的设置,可使用户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能随时随地利用任何一个网络终端向图书馆进行咨询,咨询馆员也可以随时通过网上咨询台为用户提供咨询服务。咨询人员可以在网上建立参考咨询指南,解答读者提问,将常见的问题和解答编制成文,存人高校图书馆主页,使读者可以自由访问。网上咨询台也为兄弟院校图书馆之间开展“合作咨询”提供了空间与支持。

(二)建立网络导航,进行电子资源整合

服务网络电子信息资源是高校图书馆咨询工作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高校图书馆建立网络导航的目的就在于将大量无序、分散的学术信息筛选、重组、整序后提供给科研人员,减少他们查找信息的时间,使其能够更加快速方便地进行学术研究。上海图书馆2001年5月联合上海众多高校和科研单位,集中一批中青年资深参考馆员,率先向读者提供了高质量的网络导航服务,收到良好效果。各高校图书馆在对网上资源引导的侧重可以有所不同,应以本学校的重点学科作为资源引导的重点,形成特色。并且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行综合处理,使其声音、图像、文字融为一体,形成咨询工作与网络服务的接口,以便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为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信息保障。

(三)开展动态信息服务,多层次开展专题服务

主要形式有:

1.立足本校,以主动的姿态和超前的意识进行服务,主动出击,深入到院系部,了解一线教师和科研人员教学、科研动态,为教师、研究生、学生提供咨询服务。逐步做到有针对性地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定题服务和决策参考服务。

2.不仅为本校服务,同时也要为全社会提供服务,由封闭转向开放,内向转向辐射。上网的高校图书馆咨询服务可以是超时空的,咨询用户来自四面八方,咨询部门通过网络系统加以解答,服务从一对一的单向被动转向一对多、多对多的多元化服务。

(四)提高馆员素质,吸引各类人才咨询

馆员在传统图书馆中的角色是信息中介员,现代图书馆中应是信息指导员,从辅工作过渡到综合研究工作,肩负网络领航和信息加工提供的重任。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咨询服务,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因此,对现有人员要搞好培训,加强咨询馆员的知识更新,加强网络技术与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知识的学习,加强人际交流与信息传播等咨询业务知识的学习,加强咨询馆员的实际工作技能和综合业务素质的培训等。

(五)加强信息意识,对读者开展网络检索培训

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巳拥有信息部和电子阅览室,电子阅览室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场所。高校图书馆的主要用户是本校教师和学生,他们迫切需要广泛、深人、及时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前沿信息。可现代信息网络使用了大量新技术,网上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这对缺乏网络知识的用户来说,欲充分利用网上信息资源还有一定困难。所以,咨询人员有必要对用户进行网络检索知识培训。对读者培训,即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高校图书馆的读者主要由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组成,他们对信息的需求不同,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如对学生读者,应进行文献信息意识培养,使他们学会利用馆藏资源,掌握最基本的信息获取技能。培训形式既可以通过馆内自办刊物、举办网络基础知识讲座、校园网等途径进行,也可以结合本馆开设的(文献检索与利用)公选课向学生系统讲解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和利用方法。

篇6

运动品牌连锁行业调研是开展一切咨询业务的基石,通过对特定运动品牌连锁行业的长期跟踪监测,分析市场需求、供给、经营特性、获取能力、产业链和价值链等多方面的内容,整合运动品牌连锁行业、市场、企业、用户等多层面数据和信息资源,为客户提供深度的运动品牌连锁行业市场研究报告,以专业的研究方法帮助客户深入的了解运动品牌连锁行业,发现投资价值和投资机会,规避经营风险,提高管理和运营能力。

运动品牌连锁行业研究是对一个行业整体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包括行业生命周期、行业的市场容量、行业成长空间和盈利空间、行业演变趋势、行业的成功关键因素、进入退出壁垒、上下游关系等。

关于运动品牌连锁行业市场调研中主要包含以下几点核心内容

调研企业通过自身营销及庞大互联网市场,掌握市场宏观微观经济,为国内外的企业单位、

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提供专业可靠的市场情报、商业信息、投资咨询、市场战略咨询等服务。

2、研究报告使用人群

我公司报告使用者范围较广,包括企事业单位,个人或团体。

3、运动品牌连锁行业市场调研报告内容

运动品牌连锁行业市场调研报告书主要研究运动品牌连锁行业市场经济特性(产能、产量、供需),投资分析(市场现状、市场结构、市场特点等以及区域市场分析)、竞争分析(行业集中度、竞争格局、竞争对手、竞争因素等)、工艺技术发展状况、进出口分析、渠道分析、产业链分析、替代品和互补品分析、行业的主导驱动因素、政策环境、重点企业分析(经营特色、财务分析、竞争力分析)、商业投资风险分析、市场定位及机会分析、以及相关的策略和建议等。

4、调研方式和数据来源

篇7

【关键词】大学生;移动阅读;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6)01-204-02

当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十分迅猛,社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出行,娱乐,学习等方方面面,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考模式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在3G、4G网络发展日趋成熟现在,移动用户数量已超越桌面互联网用户,成为网络时代的主要力量。移动阅读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方式,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高校群体是新时期思想最为活跃、最具有时代气息、勇于挑战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人群,高校大学生对于网络的熟悉和好奇,使移动阅读成为大部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活动。但是,移动阅读在带来便捷、丰富的咨询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患。目前移动阅读的内容繁多,糟粕不齐,如何筛选内容,引导大学生正确高效地利用移动阅读来帮助生活学习,正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移动阅读的特点及发展现状

移动阅读是指通过电子设备或移动终端的阅读方式,包括了新闻、图书、报纸、小说、杂志等形式。移动阅读具有实时高效,便捷快速,资讯丰富,随时随地可阅读浏览等特点。移动阅读内容来源广泛,其“资源+服务”的供应模式在互联网的支撑下显示出得天独厚的优势。移动阅读近年来呈井喷式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因素:1.国内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是移动阅读的基础,近年来,由于IT技术和网络服务器硬件技术的不断提高,互联网技术得以高速发展。另外通讯技术的提升,使得4G网络逐步普及,而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不仅是移动用户的庞大基数,还有数据传送通道的极大加强,让网络服务更加便捷,更加高效。2.网络咨询资源的极大丰富。如今的网络咨询早已不是当初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独占天下的模式,而是各大新闻、书籍、报纸、杂志等大型网站和各专业型咨询网站并存模式,而且开放的互联网还使得各类咨询每天源源不断地涌入,真正让互联网成为了包罗万象的“大仓库”。3.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跃提升,电子设备呈现进入快节奏的的换代趋势,移动终端如手机、便携式微型电脑等更是日新月异,移动设备在大学生中的覆盖率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智能设备的普及率也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大大增加了大学生移动阅读的几率。4.移动阅读内容是数字模式,从原材料的采集到用户的读取,几乎都是在网上完成,不仅缩短了制作时间,还省去了排版、印、物流等环节,大大降低了读者的阅读成本,成为了大学生阅读的首选方式。

二、大学生移动阅读现状

根据中国出版研究所的《第八次全国阅读调查》数据表明,2010年中国国民包括书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7.1%,其中23.0%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3.9%的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电子阅读器的接触率增长幅度达到200%增幅最大。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和电子阅读器接触互联网的时间越来越多,方便、及时、自由的阅读方式在学生当中十分盛行,数字化阅读以其先进性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和习惯,使大学生移动阅读成为一种普遍现状。根据《中国移动阅读用户研究报告2014》显示,大学生约占移动阅读数量的70%。手机、PAD、PSP等电子设备的巨大覆盖率也让大学生群体成为移动阅读的生力军。社交平台如QQ、微信、微博等近年开始流行,搭建了声音、影像、图片、文字共融的新型媒介,进一步满足了大学生各种各样的阅读需求。

从内容和时间上看,大学生使用手机移动阅读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而且阅读时间和频率都不低。根据某高校“移动阅读的行为方式及目的”调查研究分析数据显示,主要阅读内容前两位分别为“时事新闻”(占33.7%)和“生活娱乐信息”占(24.5%),排在第三位的是“搜索调查服务”(占17.3%),排第四位的是“图书阅读”(占14.6%),“报刊订阅”排在倒数第二为8.1%,“学术专业信息”仅为1.8%排名最后。大学生移动阅读每次持续的时间低于15分钟的占到33%,每次持续阅读时间在15-30分钟的占到51.8%,每次持续阅读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占到15.2%。调查表明,大学生每天使用移动终端阅读一次以上的就占到了62.9%,而每周使用不到一次的只有7.3%。整体来说,移动阅读在时间上呈现碎片化、休闲化、即时化的特征。

数据表明,手机阅读新闻仍是大部分人的第一选择,这也符合大学生好奇心强,接收新鲜事物的能力强,热衷关注社会动态热点的特点,而占了24.5%的生活娱乐信息一类,则大多是QQ、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媒体的空间,这说明网络社交已经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搜索调查服务则大多是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随着百度、360综合搜索、搜狗等搜索引擎的不断完善,上网搜索资料已成为学生寻找问题解决办法的首选途径。特别是“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的深入人心,以及衍生出来的的百度知道,百度文库,百度百科等工具,也彻底“俘获”了大学生。而这些功能全部都可以在手机客户端轻易实现,所以手机上网搜索调查就显得举足轻重了。排第四位的“图书阅读”则绝大部分是各类型的小说,这也是部分学生沉迷于手机阅读的主要原因。至于最后两位的“报刊订阅”和“学术专业信息”,本应该是大学生最应该关注的部分,却成了学生“不待见”的部分,问题的原因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三、移动阅读影响分析

移动阅读对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当,会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无比轻松自在;利用不当,则会有让大学生陷入网络泥潭的可能。

一方面,移动阅读可以补充丰富大学生的知识体系。移动阅读的显著特点就是实时、便捷、丰富、自由。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通讯设备随时随地自由阅读,无论是国家社会大事还是时下最新热点,学生们都可以及时了解,网络信息传播力的巨大优势也体现在这里,而且电子通讯设备还打破了传统纸质媒体的信息传达模式,从“有什么才能看什么”到“想看什么就有什么”,这是信息传播着与接受者之间突破性的飞跃,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了。另外,移动阅读还能带来诸多益处,比如随时随地上网查询信息;通过社交软件联系亲朋好友;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上网搜索解决办法等。

另一方面,移动阅读也会对大学生造成极大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过于频繁地通过手机等通讯工具,会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课堂效率,甚至影响身体健康,长时间下去还会造成学生遇事不主动思考,养成依赖的心理。第二,现在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通过移动终端看小说,不分昼夜,乐此不疲,不仅无益身心健康,还会严重影响学生的生活学习。

大学生如何控制移动阅读的时间和内容,如何高效地利用移动阅读的无限资源,更多地享受到移动阅读带来的快乐和益处,成为了许多专业人士和高校教育者极为关注的问题。而高校图书馆则可以在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上进行探索。

四、结论

大学生移动阅读的发展趋势始终是一种以内容为核心,以社交关系为纽带,注重分享、交流和互动的移动阅读新模式,它的发展速度快、发展空间大,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因此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引导学生更好地利用移动阅读的优势方面,高校图书馆应该注重移动阅读资源的定位、读者兴趣的挖掘和信息的智能推送,提供精细化服务满足读者需求,提升与读者的粘合度,引导学生理性思考,使移动阅读走上高效化、科学化的深层次发展轨道,反过来不断地完善移动阅读的功能和职责。

参考文献:

[1]龚花萍.大学生阅读现状调研与分析[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1(5).

篇8

一、确定研究课题

学生确定课题是课题研究关键的第一步。课题的可行性能保障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教师应注意引导并与学生一起参与课题确定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组织参与课题的集体讨论。教师既要坚持学生自主性的原则,又要引导学生走出认识误区。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最佳课题。教师在帮助学生选择课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l)感兴趣的话题。兴趣是课题研究的动力,是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2)可行性的问题。即客观条件(资料、仪器、时间、空间等)和主观条件(知识、能力、个性品质等)都允许研究开展。

(3)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研究课题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和知识构建具有良性作用,有利于学生创新性的发展。

例如,本校去年七年级进行一项有关旅游资源的课题研究,有学生提议研究韶关的旅游资源,认为韶关范围大,可调查的内容多、选择性强。有些学生观点则相反,认为调查韶关范围过大,无法身临其境,内容无法具体化,应以本地县城旅游点的分布及各旅游点的地貌类型作为研究对象,本地县城范围小,可进行实地调查。面对此种情况,可引导学生分析两地之中对哪个地方更感兴趣,哪个地方的调查更可行。经过对比分析,大部分学生均认为调查当地县城的旅游资源更容易入手,地方近,可实地考察,资料收集更方便。而且当地旅游点以丹霞地貌和岩溶地貌为主,学生可充分利用课堂已学过的地貌相关知识点进行课题研究,课题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更强。

二、收集和整理相关材料

课题选定之后接着进行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详细真实的资料对课题的研究必不可少,没有相关的翔实资料作支撑,课题研究就失去准确性,写出来的结题报告较空洞,缺乏说服力。例如,本校上学期的综合实践课题“学校附近环境污染的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很简单,不用去调查收集材料,无非是空气污染哪里重、河流哪段水最脏等。于是笔者向学生们提出几个问题。

(1)学校附近空气中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的指标各是多少?

(2)学校附近空气的主要污染源是什么?

(3)学校附近河流是否受到污染?污染源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4)当地政府采取了什么治污措施?

学生面对以上问题无以回答,明确收集材料、数据十分重要。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假日去调查河流的污染源,并到污水处理厂了解对污水的处理措施,到环保局调查当地的空气质量情况等。通过学生调查,了解到不同时期学校附近空气中各种成分的指标,明确河流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工厂和生活污水,当地政府已采取有效措施,并取得明显效果。由于有第一手翔实资料,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三、制定和实施课题研究计划

课题研究计划的制定是进行地理课题研究的关键,计划制定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课题研究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课题研究计划的内容包含课题名称、研究的意义、内容、方法、步骤、成果形式及完成的条件和时间安排等。

例如,“中国的土地资源”一节内容,课本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掌握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为了使学生更好掌握书本知识,可制定一项关于家乡土地资源的研究课题,课题为“家乡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调查”,调查了解家乡土地的利用类型;耕地、林地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乡镇);哪些乡镇的土地利用不合理等。指导学生分组,每个小组确定课题负责人,然后由负责人具体分工。当时推荐学习基础好、工作认真负责、家住农村的陈泽松、谢丽红、廖明斌和雷建略四位同学作为各小组的课题负责人,这四位同学自幼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了解较多,熟悉家乡土地的利用情况。负责人选定之后,他们再自行具体分工(如表1)。

人员分工之后,各小组先通过各种方式(互联网、图书馆等)查找有关资料,然后利用周末时间回家(大部分调查人员家住农村)询问家长,做实地调查并记录调查情况。

四、开展自我评价与同学互评

每个小组经过一段时间调查研究后,汇报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与同学间互评。通过评价可以把研究的过程、成果、观点、及创新之处向老师和全班同学展示,共享成果,同时也可通过交流来实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如上述的“家乡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调查”,由于每个小组调查研究内容不同,小组成员能力不一,所展示的成果就明显存在差异。四个小组经过两周时间调查,展示的成果与评价如表2。

从表2内容可以看出第二、第三小组调查研究的难度大,但调查结果详细,他们采用实地观察、多方查找资料并论证等方法,花了整整10天时间。因此对这两个小组的评价较高。同学们通过自评与互评,可以进行查漏补缺,总结经验,也为后面结题报告的撰写提供素材。

五、指导学生撰写结题报告

篇9

浅析清至民国时期镇江慈善事业的特征

镇江竹枝词之题材内容分类研究

“爱V不V”语义结构分析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商务英语翻译的文化转向

“赤脚”之后承载与启蒙——读范小青的小说《赤脚医生万泉和》

摇椅中的梦想——解读《嘉莉妹妹》中摇椅的象征意义

组分梯度膜的有效介电常数的推导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番茄中的微量元素

琼胶粒子为致孔剂制备多孔壳聚糖功能膜的研究

数学问题意识的模糊多属性评价研究

分块矩阵的具有指定值域和零空间的外逆的表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基于KYL-610无线数据传输的应用

“教、学、做”一体化理念下高等职业院校网络教学平台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

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

江苏省导游员职业倦怠状况调查研究报告

关于增强职业学校学生个人发展能力的思考

浅谈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地方高校中长期发展的战略与路径探讨

我国素质教育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

利用网络环境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研究

“孙钟种瓜”传说刍议

孙钟事迹与传说考析

闪耀另类炫目的光彩——试论波德莱尔散文诗的特征

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中重音落点特征研究

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苏州发展农村民营企业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探索

我市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探析

CNMARC中版本版次的著录方法探析

基于网络化的实验实训室开放教学管理系统研究

高校档案网络安全管理研究

异厚度铝锂合金激光焊接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

基于Internet的网络延时控制系统研究概述

新形势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趋势分析

浅论增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把握高职学生特点,提高教育管理实效

中国古代音乐体裁史学研究的内因与动因规范管理培育团队彰显特色我校课题管理工作扎实有序稳步推进

关于地方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思考

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十八罗汉的来历和镇江金、焦二山的罗汉像

镇江西津渡古街的建筑艺术美

发扬镇江藏书家“绍宗”精神,解决藏书楼的利用问题

浅谈电大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远程开放教育中隐性知识的教学研究

HDBA-AM-铕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及荧光性能的研究

组合KdV-mKdV方程的孤立波

关于提高钢琴弦轴板音准稳定性的探讨

变压器常见故障及其在线检测技术

当前农村民主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扬中市为例

论刑事证据展示制度

二审发回重审行政案件实行异地交叉管辖模式探讨

也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高职院校教学档案建设探究

篇10

作为文化人类学的核心,田野研究既是一个人为的过程,也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因为文化人类学家不同于所谓“硬科学”的研究者,他们调查和研究的是人类群体。在某种程度上讲,不同文化的人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同一文化的人之间也有差别。而且,机会、政治和历史的情况都是因时因地而异,这些情况也就增加了田野调查的独特性。田野研究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最初的田野研究主要是指一种田野调查或是田野作业即fieldwork,是指人类学的研究者们到调查现场收集材料的过程,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研究范式,即field study,由此就给田野研究注入了新的内涵。

第一,田野研究是一种现场实地研究,田野――Field,从字面上解释,就是田地和原野。田野研究就是到被研究对象所处的地域去研究人物、事件或文化。田野研究意味着田野中的研究,并且随着田野的深入而同时得到推进,这就要求我们要带着问题意识进入田野,同时还要在田野中发现问题,乃至问题的问题,并积极地就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非仅仅针对业已设计完毕的“问卷”,或以“表格式”的预设框架为发现问题的禁锢。换言之,田野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为了既定学术目标,或为了印证某种学术预设去调查、参与、观察和搜集资料。要求研究者进入某一自然的研究场地(即田野),在尽量不干涉研究对象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方式收集资料,从而记录,描述当时当地的所见,所闻及所想。即它体现了研究情景的自然性。

第二,田野研究在方法论的层面上含括着田野作业,并将之整合为田野研究中的基础环节,同时提倡个案与专题。对田野研究者而言,其案头准备工作和理论预设,就不仅包括了田野日程的计划和步骤、资料搜集的手段和技术、记录采访的专题和内容,以及进入社区的角色和方式等等具体操作层次与技术路线,还应当包括对田野问题的有效视界,田野关系的主动建立,地方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乃至田野笔记与田野访谈的规范化,田野中的跨文化经历与主动体验,田野写作中的文化发现等等更为丰富的理性思考。即它体现了研究视角的整体性。

第三,田野研究强调研究者主体在田野关系中对自身角色与功能的主动认知,对自身学术背景和可能形成的影像失真甚或倒置的敏锐体察,能够在研究主体与研究对象之间找到一种恰当的观察距离来切近对象,并适时地、主动地作出精细的调整。

第四,田野研究要求我们要从田野与文本两个维度来高度关注民俗学的“证据提供”(documentation),也就是说要从田野研究的一系列环节,如田野作业(fieldwork)、访谈(interview)、田野笔记(fieldnotes)、田野记录(transcribing)、田野报告(reporting)、田野翻译(translating)、田野的文本化(textulizing)到最后形成一个系统的田野档案(archiving,包括田野文献识别、获取、处理、存储和传播等),才能最终支撑起被阐释的文本,而在史诗田野中,只有经过这一完整的、有步骤的、充满细节的田野研究流程,才能最终提供并支撑一种能够反映口头史诗传统本质的,以表演为中心的民俗学文本及其文本化制作流程。

第五,田野研究要自始至终地贯穿学术的思考、文化主题的发现和文化意义的揭示,最后都要落脚在理论概括的层面上。而任何形式的理论抽绎,都不过是从特定的角度入手、组织和梳理材料的结果。田野研究应该是一个走近对象到发现对象本质性规律的过程,而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穷尽研究对象的过程。因此,田野研究中对资料或文本的取舍和轻重,都深刻地浸透着研究者的“指纹”,也就是研究个性。

第六,在置身田野的过程中,理论和预想都要经受实践的检验。换句话说,在实地表演的场域中,对材料的透彻理解与语境关联的动态分析,会反过来对理论框架的搭建、分析模型的推演,乃至具体操作规程的调整产生深刻的影响。田野研究,一方面就意味着,它绝不仅仅是特定理论或学术预设的简单验证过程,而毋宁说是检验、修正,乃至颠覆预设理论的过程;另一方面,田野研究不是一种走向田野的姿态,而是一种学术主体能动性的激活装置,能够帮助我们去发现对象本质、去提炼出更切近对象、更符合对象本真,同时又能烛照其社会文化语境和史诗传统规定性的学理性阐释,因此,也为我们通过史诗田野的实际展开,而最终在史诗理论的思考中有所建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人类学中的田野研究对教育科研的启示

当前我国教育研究的方式相当大一部分或者绝大部分是文献和思辩式的书斋研究,这种研究是一种研究范式,但是它的弊端是容易脱离实际。由于我们一些教育理论研究者缺少长期深入基层的社会调查,缺少具体、实际而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就教育统计来看,其结果的真实性往往就要大打折扣。例如涉及国内某一地区教育的一些基本数据,就只能够依靠当地行政机构提供。一些基本概念和观点,由此也会受到某些行政官员的影响,服务于一些行政长官的需要,从而失去学术性和普遍的理论指导意义。教育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它涉及到千家万户每个普通人的生活,涉及到国家、政府和社会的人才需求,目前的教育现实是要“普初”“普九”,发展的重点难点还在农村,所以我们现在的教育如果不研究大多数人口的教育,那么教育研究就将是一句空谈。而且,一些在中小学进行的教育实验,在相当程度上远离基层民众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需求和教育的文化底蕴。一些教育专家常常只是站在指导的位置上,只求按照自己的思路展开研究或进行实验,并最终验证自己所设想的“教育理论体系”。在这类教育研究过程中,极少存在研究者以平等的身份较长时间实地亲身参与并多处观察社区及农村基层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方式。

因此,我们的教育研究必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深入校园、课堂、社区与家庭。而人类学的田野研究方式恰恰要求研究者深入到被研究者的生活情境中去,这是一种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三、田野研究的设计程序

1.田野调查的计划

田野调查的计划也称为调查之前的准备。田野调查的对象也就是研究项目的选题,首先制定提纲。在选题确定后才能制定调查的内容和地方、时间以及方案。调查对象也就是研究的“田野”。在教育研究中,它可以是特定情况下的教育制度、过程和现象(人、事件、行为、过程和意义)等等作为对象来研究。

为了有目的、有内容地去实地考察而达到预期收获,研究者必须首先选择研究的题目,比如在选题时要尽力去选择研究领域中的空白题材,事先还要收集了解信息,要避免重复“撞车”。选择有研究意义、有价值的项目。然后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出调查的提纲和调查的手段(文字记录、拍照、摄像、绘图、测量等几种),最后写出具体的内容,制定调查计划、日程、路线。根据不同的地方准备不同的必要物质工具。还应准备查阅资料的工作,即从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查阅与之相关的文字记载资料,对被研究对象有一概念上的了解,再开始实地调查工作。根据调查对象内容而定。

其次是准备记录的、拍照片的、摄像收集的设备,经费等准备。如果准备工作不充分,匆忙奔赴到目的地,无法记录下现状、实况,得不到全面的采样就会影响调查的质量。

2.田野调查的技术方法

田野调查技术或称手段。比如:以最基本的文字记录为必不可少,文字记录要尊重原人、原事、原意的真实,记录中不得添加调查者的主观的分析结论,只能是原始记录,其次是用拍照或摄像、绘图、测量等,记录下原始证据。

3.田野调查的方法类型

调查: 不能去的地方,信函调查。

问卷式调查:设计需要提出的问题。

填表式调查:设计表格填写调查内容。

观察式调查:直接观察、居住体验法。

数据式调查:统计分析法。

群体访问式调查:“会议提问”实验法。

个别访问式调查:个案调查(以个人为对象)。

抽样式调查:几百人以上的百分比。

相对比较法式:非主观意识的比较,而是以原始材料比较法。

综合调查法:宏观调查法。

4.田野调查的成果形式

田野调查报告:在整理收集记录资料、数据、表格后,综合地分析实地调查资料。这是很重要的后期工作,编写调查报告的重点是尊重原意。如实编写记录,不得随意加入调查者个人的理解,不加作者个人的分析观点,解释和结论。客观地反映现象、历史和存在的问题。作为历史档案存档的重要依据。

对所调查的资料按历史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文字规范整理。如实地记载调查原始资料。应尊重人物、事件、对象的原文、原件和原意的原始记录。如实写出报道、调查报告。并注明调查地点、调查时间、报告人。

研究报告:在以上整理、编写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看法、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措施和研究的对策,这就是研究报告。即在对所调查对象的历史、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依据上,提出研究综合分析建议和对策,作为学术论证报告。给相关部门提供决策的参考依据,也就是综合分析田野调查中所获得的资料,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编写调研报告的目的并非简单地描述调查的见闻,而是对调查资料的解释,分析出可靠性结论。

5.田野调查的四点要求

求实的作风。在选定研究的项目以后,深入调查,多方调查,一定要严格尊重原始的记录,不得参与个人的分析、猜测以及个人的结论。原始记录应该是实事求是地记下原始的原话、原事、原人。

严谨的学风。在调查中有口头了解的,有文字史籍记载的,有各种来源。但一定要加以多次反复核实,去伪存真。多次考证取得共性,统一的观点和论据。一定要做到有充分的论据来证实自己的论点,也就是法律上讲的,有根有据,有据可证。

平等地位的态度。调查研究者对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的调查研究时,切忌不可以我为主的居高临下态度,要以诚相待,这样才能获得对方的信任与帮助。

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良好的理论修养是调查研究的基础,社会调查的深入需要人生阅历和经验的积累,总之,田野调查是一种社会实践,也是经验积累的过程。

6.衡量田野调查的质量标准

第一,做田野工作时,往往用文献法了解历史背景和现状,用问卷法大面积地抽样了解宏观背景,用个案法实地观察体验,深入挖掘,做小的case study(个案研究),也就是说,做田野工作是把几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力图了解真实情况,获得第一手真实的东西。田野工作质量的标准就是利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去获得真实的东西,真实性代表你的田野工作质量的高低,这些资料要经得起推敲和验证。

第二,所作调查是否全面,是否尽量不带强烈的主观意向,不预设倾向性。但是往往一个人有他自己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预设是不可避免的。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田野工作者要时时意识到这个问题,要时时提醒自己注意避免掉入由预设导致的文化困境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