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6: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然灾害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调查报告小学作业小河污染调查报告
原来我们家小区门口有一条清清的小河,每天成群结队的鱼儿在那里嬉戏跳舞,清清的河水,欢快的鱼儿,我们陶醉其中.
但是,最近我却发现小河没有那么清澈了,还有很多小鱼都死了,河里有好多垃圾,我有些怀疑,因此,对小河的污染进行了调查.
调查
我观察了周围的环境,植物生长得很茂密,我排除了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可水中的死鱼非常多,垃圾也不少.这样,就只能是人为造成的.
分析
1小河附近有一道公路,那里每天都有很多车辆通过.
2附近还有很多商贩在卖小吃.
3还有许多饭馆,小吃店和果汁店.
4我们看到了两个污水排放管道.
结论
1有很多人往小河里扔垃圾,吐痰,小鱼吃后,导致食物中毒而死亡.
2由于有污水排放到河里,有的鱼是直接喝了污水被毒死.
这些信息告诉我,小河污染都是人为造成的,看着清澈见底的小河变成了臭水沟,难道我们没有责任吗?
建议
河道是我们大家的,让我们拉起手来,不要为了个人方便而污染小河,我们应该自觉做到保护我们的小河,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加每好与和谐.
2.调查报告小学作业时间:XX
参加人数:xx
调查内容:《寒假作业》中较难题目的研究情况
调查方式:查问
调查分析:《寒假作业》35页中,一字未动的人有25人。未过半的有28人。37页中,没有做的达25人,逃避现实的有2人。自己认为内容不合适的有15人。
这些人数都超出班里一半的人数,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懒得做呢,35页只不过是举例说明周围的事物都在变化。而37页也只不过是把自己做过什么违背道德的事写出来。即使这样,还是有许多人没做。
我不知道自己在做35页时到底是咋想的,竟然连一半都没写,难道是懒?知难而退?
父母并没有什么责任,他们十分关心我的作业,只不过是没有时间来管我。
但愿同学们会因此而改变以往懒的态度,包括我在内。我认为同学(包括我)的的确确是少认真精神,只看一看有点难度没,有就不做,其实谁都可以做,也许只是一时偷懒吧。
这种精神也许是诚实,缺少诚实,家长问:“做完没?”“做完了!”老师问:“做完没?”“做完了!”
篇2
【关键词】环境 教育 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57-01
一、课堂环境教育
1.地理教材中的环境内容
初中地理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环境内容中的很多问题。如:初一地理第五章《世界的自然资源》、初二地理第六章《中国的自然资源》涉及到自然资源及其保护,初二地理第五章中的“长江”、“黄河”,特别是黄河中下游的治理问题涉及到水资源的开发、保护和治理,初一地理第六章中“世界的人口问题”、初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人口》涉及人口问题,初二地理第三章、第四章中介绍了各种自然灾害,涉及到自然灾害问题等。
2.地理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环境教育内容
环境道德意识教育
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在环境方面的道德意识教育。初中地理教材告诉我们: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自然资源种类多,储量大,但实际上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多。我们必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如滥砍滥伐森林、过度放牧、任意排放有害物质、过度开采各种矿产和地下水等等,使环境遭到破坏,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值得人们担忧和思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白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会导致自然界对人类的无情报复甚至加倍惩罚。
3.课堂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
根据教材内容,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做到地理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教学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有机统一。课堂教学要生动,有教育性,要灵活组织,采用讨论、做实验、看录象等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也可以举一些典型事例来教育学生,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例如西方国家的垃圾箱回分为可回收垃圾箱和不可回收垃圾箱。一个德国人来北京旅游时,照相机里的电池用完后换了一个新电池,可是由于没有专门的旧电池回收箱,他只好把旧电池带回到德国。这个小故事对学生的触动很大,同学们认识到了环境保护是每个人应有的责任,应该“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课外环境教育
1.组织以环境知识为主题的课外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知识竞赛、诗歌朗诵会、讲演会、调查报告会、辩论赛、绘宣传画等。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进行正确、恰当的引导,为他们提供资料和信息帮助,并加强指导,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研活动,寻找新的环境方面的事例来支持他们的论点。
2.开展环境问题专题讲座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学校图书馆向学生提供一些专业性的环保报刊和环境报告书籍,如《中国环境报》、《环境科学》、《环境保护》等,充实教学内容,扩充课堂知识,开阔眼界。并且根据资料,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专题性讲座,如《森林、植被与人类生活》、《水资源和人类生活》、《退耕还林与生态建设》等,结合当前或当地生动具体的事例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明确环保意义,从而实现在初中学生中普及环境教育的目的。
3.组织环保调查和环境监测
篇3
林业资源调查是农业自然资源调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为什么有许多地方年年造林不见林,少见林,为什么大量荒山秃岭依然如故,为什么沙漠面积不仅没有控制住,而且仍在继续扩大,为什么要求人们必须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而违背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事情还屡见不鲜;为什么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始终没有制止住。虽然近年来,林业管理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国营林场有所发展,但林业建设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森林覆盖率只有23.3%。而且森林分布不均,林种结构不合理,森林单位蓄积量低,每2m3/667m2左右。例如,某地区水源减少,全区40大片水源林区的364条中小河流中,有21条断流,103条流量减少一半,146条流量减少1/3。全区水土流失严重,据20世纪60年代的统计是1200000hm2,近10年来达到2133333.33hm2。全区平均每年流出区外的沙量3200万t,这些流走的表土所含的氮、磷、钾肥量共72万t。水库河道淤积,附近水电站建成运行后,1961~1979年共淤积1.24亿t,平均每年淤积650万t。多数河流上游有的地段河床抬高2m左右。从以上这些问题可以看出:林业生产和生态朝不利方向发展,这是值得严重注意的。要认真总结30年来正反二方面的经验,进行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包括荒山林地土壤普查、林业土地种类调查、森林资源调查,林业经济调查和搞好林业区划,调整林业建设布局,这是带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作,是领导林业生产的基本功,需要认真对待。
二、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的主要任务分析
根据综合农业区划工作要点和县级综合农业区划的要求,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的主要任务是:查清林业土壤种类及其分布,林业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划分立地条件类型,对自然、经济、生产技术等条件综合评价。提出林业分区划片的各区林业发展方向,森林覆盖率规划,林种、树种结构和布局,增产途径和关键性措施,达到充分利用林业土地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益。具体要求:在农业土壤普查中完成林地、荒山土壤普查任务,提出县级林业土壤分布图和土壤普查报告;在农业资源调查中,完成林业资源调查任务,提出森林分布图和林业资源调查报告(包括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专业、专题和林业经济等调查报告);在综合农业区划工作中完成林业区划任务,提出林业区划报告,绘制林业区划图。这是制订规划设计的基础材料,是调整林业生产建设布局的可靠依据。
三、开展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的程序
根据林业区划和县试点工作的要求,应把土壤普查———资源调查———专业区划统一串起来,由一个队伍负责完成较适宜。好处是:既分工又合作,一个整体,有利于搞好林业区划工作。整个程序大致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3.1成立林业专业调查组
在县农业区划委员会统一领导下,按专业归口,任务到局,组成林业资源调查区划队,队伍要少而精,任务具体落实到专业组,一般可分为:林业土壤普查组,负责山地林地土壤普查任务;土地资源组,负责地貌、地类、土地资源类型调查;立地条件型组,负责荒山、林地立地条件型、林分类型的调查,编制造林规划设计服务;森林资源动态组,负责调查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动态及其发展的趋势;林业经济组,负责调查各分区的社会经济情况,林业建设投资、经济收入分配,林业技术经济指标,林业生产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林业区划组,负责各专业综合、专题调查,林业区划工作。
3.2搜集现有资料
搜集近年来各种林业资源调查、专业调查、专题调查资料,地形图、地质图、森林分布图、各种区划图,准备各种调查用具、表格、技术资料等等。并由县林业局抽调熟悉林业情况的干部、技术人员、老工人参加座谈讨论,提出一个粗线条的林业区划初步方案,拟定林业调查研究提纲。
3.3外业调查
按各专业组进行调查,尤其应注意生态经济、林种结构、林业优势等专题调查。例如要选择多林变少林、无林或少林、无林变多林的典型,调查其变迁史、原因、趋势、经验教训,特别是对林区气候、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度和危害程度,农林牧生产、生活水平、收入分配、人口变化、五业结构、农村景况;要调查各县的林业优势具体项目、产值、比重,林满、树种结构和布局,提出发展林业生产和如何发挥林业优势的建设性意见。
3.4内业工作
检查验收外业调查材料,分别计算、统计汇总、综合分析、研究林业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修改林业区划初步方案。编写调查、区划报告,绘制专业图表。各专业组既协调又不完全协调的关系,各专业组各自编写报告提纲,阐述各自的条件、基础特点、分布规律,生产潜力,关键问题和措施,绘制各专业用图。
3.5调查区划的成果审议
由县林业区划队,提出初步成果,报请县农业区划委员会组织专门学术会议审议,同时,征求干部、群众代表意见。农业区划提供森林资源条件、评价以及发展方向。
四、做好城市林业调查工作的建议
4.1要确保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工作的质量
建议各县选择好林地土壤普查、林业资源调查、林业经济、林业区划等专业组的组长,组长应该由技术水平较高、业务熟悉、责任心强、有组织管理和业务分析能力的技术人员担任。城市林业调查是一项带有科研性质的基础性工作,涉及学科、多专业。特别是编写林业区划初步方案的技术人员应该是由有多专业综合能力,对实际情况特别熟悉,又能写作的技术人员担任。
4.2要研究最合适的森林覆盖率和最合理的林种结构
建议根据以下原则选择:树立生态平衡观点,增加森林覆盖面积,保持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山地60%、丘陵40%、平原15%~20%的覆盖率是有可能实现的;树立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观点,选择最佳林种结构,增加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的比重;树立发挥地区特长的观点,发展有竞争能力的传统产品,例如八角、玉桂等;要有一树多用的观点,既是用材,又是水源、薪炭树种,搞好林种内部的优良树种结构。
4.3搞好专题调查
选择一、二个多林和少林的典型组,进行多专业、多学科的综合考察,研究森林多与少和无林区的自然地理景观、农林牧生产、人民生活、自然灾害、气候变迁、水土流失、动植物资源等变化;总结经验,提出今后农林牧发展的关键性措施。每个县都应该树立一、二个如何扭转生态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的典型。
五、结语
篇4
关键词:祁连山;水源涵养林;自然灾害;预防
1基本情况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位于我省西北部,南接青海省,北临河西走廊,西至玉门石油河,东连永登连城林场。地理坐标为东经97°24′~103 °46′,北纬36° 43′~39 °42′。范围包括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全部及古浪、武威、山丹、民乐、张掖、永昌诸县(市)的部分地区,划定土地面积2 722 260hm2,约占甘肃省总土地面积的6%。全区属高山深谷地貌,海拔一般在3 000~4 000m之间,山势西高东低,气温变化剧烈,雨量分配不均 ,温度、降水随海拔高度呈明显垂直梯度,降水总趋势从东向西减少,从南到北降低,雪线由东向西增高。海拔 2 500~3 300m为森林草原带,年平均温度-6 ℃以下,年降水量300~500mm之间,年蒸发量1 200mm,无霜期90~120d。
据2000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查明,全区林业用地面积66 666.30hm2,其中有林地166 843.60hm2,疏林地11 910.10 hm2,灌木林地412 569hm2,森林覆盖率21.30%[1]。全区活立木总蓄积2 166万m3,有林地上平均每公顷蓄积 127.70m3。林分平均生长率2.87%,年生长量62万m3,自然枯损率0.15%,年自然枯损量3万m3,年净生长率2.72%,净生长量59万m3 。主要建群树种为云杉,树种单一,结构简单,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
2自然灾害种类
2.1雪害这是造成祁连山森林成片受损的主要因子。1992年5月12~13日,祁连山区连续普降了几十年罕见的大雪,降雪时间持续长达45h,平均积雪厚度在450~1 000mm 之间。据调查 ,全区有12个保护站程度不同的受灾,受灾面积达4.22万公顷,受灾林木株数146.09万株,损失立木蓄积10.63万m3。其中,受灾最重的哈溪自然保护站,平均每公顷被压木100株以上的重灾区面积5 971hm2,被压木50~100株的中灾区面积6 037hm2,被压木50株以下的轻灾区面积4 070hm2。最重地段每公顷被压株数高达600多株。1998年5月14~15日 ,地处乌鞘岭以东的夏玛、乌鞘岭自然保护站林区内连续17小时普降大雨雪,平均积雪厚度350~600mm,两林区有19个林班的林木遭受了严重的雪害。经调查,受灾面积1万多公顷,受害林木77.78万株,损失立木蓄积4.674万m3。林木受灾后,林内梢头遍地,树杆横陈,有的被雪压弯了腰,有的被折断了头,有的被拦腰折断,有的被连根拔起,林内一片狼籍,惨不忍睹。根据调查分析,发生雪害的主要原因一是初夏降雪,大强度的混合降水在高寒山区春末夏初乍暖还寒的气候条件下,不能及时融化滴落而在树冠上积累,导致树木承受不了巨大压力而受灾[2];二是大部分受害地段林木密度大树身细而高,林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三是受害对象多为青海云杉单层纯林,且往往连片受灾。
2.2风倒青海云杉在祁连山的垂直分布高度一般在海拔2 500~3 300m之间,由于降水和温度的关系,青海云杉多分布在阴坡、半阴坡,并呈带状和斑块状分布。分布区的年降水量300~500mm之间,年蒸发量在800~1 600mm之间,年平均温度为-0.70~20 ℃,最冷月平均气温-11~-140 ℃,绝对最低气温-320 ℃,冻土层深2.16m。其分布区内永冻层或季节冻层广泛存在,阻碍降水渗透,同时使得植物根系下伸困难,造成青海云杉为浅根性树种,遇到大风,林缘和陡坡地段的林木极易倒伏。
2.3病虫害目前,全区森林病虫鼠害每年发生面积在2万公顷左右,其中一次性发生面积1.50万公顷左右,重复发生面积5万公顷左右。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主要建群树种青海云杉病虫鼠害发生面积为1.20万公顷左右,其主要种类有:嫩梢小蛾类、多露象甲类、扁叶蜂类、尺蛾类、金龟甲类、小蠹类及锈病类。它们往往单独或混合发生,有的危害顶梢,有的危害叶部,有的危害枝干,有的危害主干,造成林木生长衰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最终慢慢枯死。
2.4滑坡青海云杉属浅根性树种,主根不明显,根系密集深度仅30cm,最深只有70cm,集中分布区(海拔2 500~3 300m)林下只有5~10cm苔藓层覆盖,无深根性灌木,地被物吸水和渗透力强,无固持土体力,土壤以褐色土为主,土层较薄,一般厚30~60cm,母质层为疏松的坡积物,透水性较高。由于祁连山地处高寒山区,气温低,林内阴湿,春夏之际,土壤温度回升缓慢,解冻时间长,一般到8月下旬至9月上旬才完全解冻,当雨季到来时,土体下层仍然冻结,因而形成了一个良好的隔水层,当降雨量增加,土层土体处于过饱和状态,稳定性降低,遇到强大的连续降雨,在地形条件等因素的配合下,很容易发生滑坡,造成林木受损,破坏森林植被,降低林木涵养水源能力,林木滑倒后若不及时清理,当年或第二年就有蛀干害虫入侵,条件适宜时就会出现害虫大发生[3]。
3自然灾害的危害性
3.1恶化林分卫生条件,形成病虫害发源地林内受灾的林木若不能及时清理,造成林木在林内自然腐烂,给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创造了条件,一旦条件成熟,很容易爆发成灾。
3.2增加了林区可燃物,森林火险等级升高森林可燃物是森林火灾的物质基础,森林火灾的发生,不仅受气候和气象条件的支配,而且受可燃物规律的支配,森林可燃物“蓄之愈久”,森林 火灾“其发必速”。因此,把森林可燃物纳入森林防火全过程,是一项釜底抽薪的防火措施。
3.3加大了护林难度自然灾害造成林木受害,受害的林木往往成为群众抢拿对象,进入林区的群众增多,增加了护林难度,对森林的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
4预防措施
4.1科学经营祁连山森林祁连山森林自1980年实行封禁保护以来,林分密度逐年增大,部分林木因竞争养分逐渐枯死,没有枯死的林木因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空间质量下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一旦环境不利,极易受灾。因此,通过综合培育、抚育促优、综合经营等方式提高水源林的质量已迫在眉睫。
4.2改造现有林地对因雪压受灾的林中空地,及时栽植深根性阔叶和灌木树种,改变林分结构,形成乔灌混交林,既有利于防火,也利于防虫防病,还可以防止山体滑坡。
4.3增加森林病虫害防治投入祁连山林区近年来持续干旱少雨,病虫害发生严重。保护区各级领导对此都非常重视,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列入议事日程,但由于防治经费严重不足,防治手段和技术落后,大面积的森林病虫害得不到及时有效防治,对祁连山森林构成极大威胁。因此,加大投入力度,有效防治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森林病虫害,是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一项重要工作。
4.4依法治区,加大管理力度尽快落实《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把水资源补偿费、核心区标桩立界和人口迁移、退耕还林和15m保护带划分落到实处,减少人为干扰,为林木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甘肃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R].甘肃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内部资料,2001(4).
篇5
[关键词] 广播 兴衰 作用 措施
[中图分类号] G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240-01
随着现代通信事业的快速发展,手机、网络、电话、电视等新型的通信手段日益为每一国人所熟知和使用,农村广播渐渐淡出了通信靠吼的历史舞台。然而,近年来汶川地震、日本海啸等特大自然灾害来袭时的广播的频繁应用,无疑将小广播的大作用发挥到了极至。
广播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的传播工具,通过无线电波传送的称无线广播,通过导线传送的称有线广播,广播以对象广泛、传播迅速、功能多样、感染力强、安装方便、利于兼容,在通信领域独树一帜。纵观广播的发展历史,无不展现广播事业的辉煌。1876年有线电话的诞生奠定了有线广播的技术基础,1893年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连接了700多条电话线,建成了第一个新闻广播网。1946年后中国才开始在哈尔滨和齐齐哈尔大规模建立有线广播,随即广播向机关学机农村逐步延伸,承担着传播媒介、传播信息、舆论监督、娱乐服务的四大功能,成为了党在战时、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重要的宣传工具。特别是上个世纪50至80年代,农村有线广播一直独领,在农村改革、、集体资产重组等农村发展关键时期起到了十分积极重要的作用。90年代后,随着电视、有线电话、移动电话、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以及乡镇体制改革,农村广播逐步走向衰败,90年代中期,农村广播彻底瘫痪。这一改变却成了许多政客们最值得炫耀的政绩之一——改变了"通信靠吼、交通靠走"的历史。放弃农村广播真的符合时代的潮流吗?
广播在现代社会的应急通信、政策传递、群众娱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9.11"事件、印度洋海啸、日本地震、汶川地震等系列的自然灾害中,无不曝露出民众对广播等通信工具的期盼,国外美国、英国、以色列、德国等国家已将广播作为政府应急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通道,并将收音机作为这些国家的家庭标准配置,国外知名宾馆与国内不同之处,也就在于装饰简朴、广播系统、消防系统齐全。而从国情来看,2009年全国广播听众4.12亿,城市听从1.98亿人,农村听众2.14亿。虽2011年底城镇居民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比例达到51.27%,但48.83%的农村人口是通信资源最缺乏、最需要的群体,而农村广播的瘫痪直接断了农民朋友的信息来源。另一方面,农村广播是基层政府执政的需要,目前,广大农民可通过电视了解中央省州县的政策,但乡镇及村组的方针政策就只能通过会议得知,受干部的能力和责任心影响,政策传达不到位,影响了党和政府各项决策在农村中的施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广播应用技术已相当成熟,如何发挥小广播的大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政府加大广播投入,将农村广播体系建设和运行纳入财政保障,出台相关的广播推广政策,将应急广播纳入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逐步提升广播的覆盖率。
二是依托于移动通信终端服务平台,强制在手机上加载收音设备,构筑全民广播大网络,建立全民应用广播的体系。
三是利用有线广播和无线广播的技术支持,建设乡、村、组梯级农村广播局域网平台,在乡村组三级分别建立信息接收、传送平台,重点提升村民小组的广播覆盖率和音效,确保乡镇级的声音可同时传递到全乡镇的民众,村级的声音可同时传递到全村的民众,村小组的声音在组内传递。同时,配备必要的蓄电、发电等应急设备,保障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广播体系的正常运转。
四是强化乡镇广播电视站的人员配置,提升广播体系的维护和运作管理。
五是加强乡村两级广播播音员的业务培训,促进局域广播的播音常态化,将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适时传递到广大群众的耳朵。
六是在城市也要相应建立路灯式的广播网、小区广播网、企业及单位广播网,形成至上而下的大广播网套小局域网的广播网络,满足信息传送、应急需求和娱乐的需要。
总之,当前无论通信、电算机网络如何方便快捷,广播的阵地不能丢,广播也许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最适合的信息传播形式。
参考文献
[1]梁帆.2009年中国农村广播市场调查报告 《收听研究CSM》2010年03月刊
[2]王芳.应急广播在自然灾害中的作用及其发展 《中国无线电》2011年07期
篇6
我国舆论学研究领域有很多关于舆论学的著作和论文,关于舆论的概念也各有不同,但又有共性,在教材的选取上,教师可以选取一本适合自己教学的教材,但同时,在备课过程中,又不能局限于一本单一的教材,而是尽量来充实备课内容。关于不同的观点,也可以展示给学生看,舆论学的很多概念,虽各有不同,但是都谈不上所谓的对的观点和错的观点,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定义的侧重点不同。给学生多角度地展示一个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个理论,不迷信于固定的某一个理论。比如,关于舆论的定义有这样几种:
1.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刘建明)
2.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喻国明)
3.舆论是公众对其关心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的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并对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孟小平)这三个定义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能说存在差异,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定义者观察舆论的角度不一样:刘建明强调的是舆论对于社会的知觉;喻国明和孟小平强调的是舆论是对于某一具体对象而发出的意见。另一个方面,舆论是一个复杂性的事物,对它的定义不可能做到简单、明确。我们要做到对舆论概念的把握,就是从一个关于舆论的说法里可以清晰地知道,缺少了什么成分就不构成舆论,有了什么成分就构成了舆论现象。多借鉴几个定义,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舆论。
二、关注时事,案例更新
有些学科的例子可以几年不变,但是对于新闻传播学科而言,如果局限于某一年的某一个例子是行不通的。我们周围不断有新闻产生,相对于这些也有各种不同的舆论产生,不断研究新发生的舆论事件并善于总结运用到教学中来,是舆论学老师应该具有的专业素质。比如今年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自然灾害有甘肃定西发生6.6级地震;社会安全事件有厦门公交车着火案;交通事件有韩亚航空美国失事案;安全生产事件有吉林禽业公司爆炸起火案……这些事件都引起了社会的极大震撼和讨论,都可以作为课堂案例。舆论学的案例不仅仅是年年更新,甚至可以每次课都做到更新,教师应该积极关注社会相关事件,并且将其应用到课堂中,从而让学生也能体会到舆论学这门学科是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是鲜活的而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
三、走出课堂,开展舆论调查研究
舆论学是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另外,还要把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积极组织学生针对当前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产生的舆论波动开展舆论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增强判断舆论趋势的能力。在舆论学的教学中,笔者会在理论教学中插入应用部分的相关知识,比如舆论测量、问卷调查、舆论调查报告的制作等相关内容,然后会对学生进行分组,安排舆论调查任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讨论去实践,最后交上舆论调查报告。小组分工合作,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制作问卷进行真实的街头调查,能让学生对新闻工作者有切实的体会,同时,在采访和视频拍摄过程中,学生的其他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尝试。
四、生动教学,课堂情境演绎
篇7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前10名排行榜
德班气候会议期间,一些媒体报道了根据英国梅普尔克罗夫特公司(Maplecroft,世界上著名的风险评估公司之一)公布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数据。以此为据对全球近几年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国家进行了排名,其中5个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一半还多。
根据这份排名,全球二氧化碳年排放量最高的10个国家如下:
第1名:中国。中国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超过60亿吨,位居世界各国之首。但是,从人均排放量来看,中国的排放量并非最多。
第2名:美国。美国每年排放的温室气体达到59亿吨。此外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每年19.58吨,仅次于澳大利亚,位居全球第2。
第3名:俄罗斯。俄罗斯自1999年至2005年大规模扩大工业化生产,因此其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至17亿吨,排名第3。不过,饿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目前承诺,到2020年俄罗斯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25%。
第4名:印度。印度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2,9亿吨,其人均排放量仅有1.2吨。鉴于印度的发展水平,任何降低碳排放量的举措都会导致贫困加剧。
第5名:日本。因经济危机导致工业能源需求量下降,日本2009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12.47亿吨,仍排名全球第5。这一数据与2008年相比下降了3%。
第6名:德国。德国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8.6亿吨,住居全球第6。德国长期以来注重风力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早在1990年就制定了绿色能源扶持计划。但因为工业化水平高,温室气体排放量仍排在世界前列。
第7名:加拿大。加拿大每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为6.1亿吨。加拿大政府承诺到2020年在2006年基础上实现温宣气体减排20%,相当于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不过,加拿大已经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他们的减排能否实现,存在疑问。
第8名:英国。英国温室气体年排放量为5.86亿吨。英国政府于2008年颁布实施《气候变化法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并成立了相应的能源和气候变化部。
第9名:韩国。韩国温室气体年排放量为5.14亿吨,全球排名第9。韩国承诺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年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4%,相当于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30%。
第10名:伊朗。伊朗温室气体年排放量为4.71亿吨。
谁经受不起全球变暖的打击?
对于上述排名,联合国气象局、世界气象组织以及大部分国家都认同,但也有一些国家并不完全认同。例如,中国并不承认这一排序。
参加德班气候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副团长、首席谈判代表苏伟认为,尽管目前中国的年排放量超过了美国,但是不能笼统地说中国就是最大的排放国,而应该把中国的排放总量放在多种因素里来考虑,包括人均、历史累计的排放、中国特殊的发展阶段等。如果按照人均历史累计排放。中国排位还是很靠后的。
中国既要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又要积极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因此.中国要把气候变化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一个重大机遇,希望走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另外,梅普尔克罗夫特公司于2011年10月了一项称为“2011白然灾害风险集锦”的调查报告,根据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海啸、火山喷发、山体滑坡、洪水、暴风及野火给一个国家带来的经济风险程度对全球196个国家进行了评估排名,而这些灾难主要由全球变暖造成。这个报告显示,全球变暖导致的灾害对30个国家的打击最大,包括海地、塞拉里昂、津巴布韦、索马里、朝鲜、马大加斯加、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刚果民主共和国、印度尼西亚、缅甸、柬埔寨、越南和菲律宾等。这30个高风险国家全都是亚洲与非洲的发展中国家。
篇8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高中;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前言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旨在促进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同时兼顾个体学生差异发展,力求让所有学生都可获得进步[1]。该教学方法的开展,可充分调动学生课堂活跃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从以下几点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探讨。
1.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在一个班级中,不仅存在着知识水平较高、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存在着学习能力一般、基础知识中等的学生,甚至还存在着理解与接受能力较差、基础知识较弱的学生,对于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各异的学生,实施同样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法、教学任务,则难以使所有的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有所提升[2]。因此,要想提升所有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高中地理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来进行针对性教学,从而可使所有学生的地理素养有所提升。
例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分为基础组、提高组、展拓组三个等级,其中化学知识水平较高、学习能力较强、自觉主动性较强的学生分为拓展组;学习能力一般、基础知识水平中等,但理解接受能力良好、学习自觉性较强的学生分为提高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均较弱,并且学习积极性较低、接受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分为基础组。如在课堂作业教学环节中,教师可在拓展组中融入几名基础组的学生,而在提高组中插入几名拓展组的学生,以行成若干个互帮互组小组,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帮助能力一般或较差的学生所有学生,共同完成地理课堂作业,从而使不同组别的学生在地理课堂学习中都有所收获。
2.营造和谐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
在以往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讲解为主,使学生在压迫式教学中进行麻木学习,从而形成一种恶性的教学环境,造成学生逐渐丧失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降低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3]。针对该现象,教师应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建立一种和谐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和教学氛围,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例如,在教“各地气候特征”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提前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我国气候比较典型的城市气候,教师可给出提示,如新疆、哈尔滨、海南等地区,让学生搜集这些地区的气候信息、资料,并对其特点进行讨论、分析,最后共同完成一份所收集城市气候特征的总结报告。在上课时,教师便可让各组学生派一名代表对自己组的报告进行汇报,并请其他组的学生派代表进行点评,最后让所有的学生对我国各地区的气候特征进行讨论。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课文预习,能够加强学生课堂外的联系,形成一种友好的合作学习关系,还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加强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达到提升学生理解能力的目的;而在课堂中让各组学生进行相互点评、讨论,能够激发学生不同观点,产生思维碰撞火花,使课堂教学氛围顿时活跃起来,从而形成一N和谐、欢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乐在其中。
3.设置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任务
由于在知识学习方面同样存在难易程度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之前,应综合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为不同组别的学生制定出一套合理的合作学习任务[4]。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基础组学生,避免设置较难的学习任务,以避免使学生学习信息和热情受到打击;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拓展组学生,应避免设置较简单的学习任务,以避免学生学习效率得不到提升;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提高组学生,应尽可能向学习能力较强学生的学习任务靠近,以使学生不断向拓展组学生迈进。
例如,在教“地理自然灾害与人类”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为基础组学生的学习任务设置为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出地理自然灾害的种类、性质、特点等,使其了解重点知识点即可;而对于提高组学生,教师可将学习任务设置为要求学生充分了解地理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对于拓展组学生,可要求其通过网络、新闻等途径搜集世界各地的地理自然灾害,以及其对人类未来居住环境造成的影响,并共同完成一份调查报告。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使所有学生在自身基础能力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总结
总而言之,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教师应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使所有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习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芳.高中地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14(04):117-118.
[2]初真燕.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初探[J].教育界,2013(14):143.
篇9
1引言
林业具有生产周期长、风险性强等特点,容易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社会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和干扰。森林保险是分散农户经营风险、增强林业抗风险能力和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虽然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森林保险试点,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已开办了森林保险,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森林保险供给不足和需求有限。因此,搞好森林保险试点,建立健全森林保险体系显得迫切和重要,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体系。欧美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国内森林保险的经营现状表明:政策性森林保险是目前森林保险的一种比较合适的模式。2009年10月,保监会和国家林业局联合了《关于做好政策性森林保险体系建设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通知》,明确提出了政策性森林保险的基本原则、工作思路及实施步骤,意在进一步健全政策性森林保险体系。
从2009年至今政策性森林保险在湖南、福建、江西三省试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这个背景下,研究试点地区的农户对政策性森林保险的认知具有积极意义。农户是森林保险的主体之一,农户对森林保险的认知直接影响到森林保险的需求,同时也会对试点地区森林保险工作的开展产生影响。本文着眼于江西省农户对政策性森林保险的认知调查研究,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从农户对政策性森林保险的了解情况、农户对政策性森林保险重要性的认知和农户对政策性森林保险分散营林风险的认知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了解江西省农户对政策性森林保险的认知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数据来源及调查地区介绍
2.1数据来源
调查报告数据来源于2011年11月对江西省奉新县的实地调研。调研依据地理位置、社会经济条件和森林资源状况,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4个乡镇,每个乡镇抽取3个村,每个村随机抽取11户作为被调查对象,采取一对一的调查询问方式。共发放问卷132份,其中无效问卷12份,有效问卷120份,问卷有效率91%。
2.2调查地区介绍
本次调查地区奉新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辖18个乡镇。全市土地总面积1644.87km2,总人口31万人。林地面积165.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0%,木材蓄积量344.6万亩。全县毛竹蓄积量6725万根。2012年完成生产总值74.7亿元,财政总收入达9.08亿元[1]。奉新县森林灾害主要是火灾和低温雨雪灾害,其中低温雨雪灾害最严重。2008年以来,全县累计遭受4次雪灾,林地受灾面积5350万亩,林业损失超过113亿元。
5.2建议
农户对政策性森林保险认知的不足表明,加大推广和宣传力度非常重要。为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政府要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同时政府还要加大推广的力度,扩大推广的覆盖面积,要尽量实现全部覆盖,让各个地方的农户都能获得相关的最新信息。
篇10
1海岛生态脆弱性的内涵
生态脆弱性是生态系统在特定时空尺度上相对于干扰而具有的敏感反应和恢复状态,它是生态系统的固有属性在干扰作用下的表现[3]。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分为原生脆弱性和次生脆弱性,又称固有脆弱性和特殊脆弱性[4]。固有脆弱性指生态环境具有相对较强的敏感性;特殊脆弱性是指外界干扰一旦超过了环境维持自稳定的阈值就会发生突变性的退化[5]。海岛生态脆弱性同样可分为固有脆弱性和特殊脆弱性,所谓固有脆弱性是指由于陆海作用引起的脆弱性,是海岛生态环境在陆海动力作用下表现出的因自适应而受到损害的性质,是所有海岛环境的共性,主要表现为气候变化和海平面的上升或下降;而特殊脆弱性则是指在大量的和不同的人类开发活动影响下的海岛环境因适应而受到损害的性质,主要表现为海岛地形地貌的改变、海岛植被的破坏、自然灾害等,可因经济调控、计划和政策等人类决策的变化使损害发生变化,即是可变化、可控制的[2]。
2平潭岛自然地理条件
平潭岛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东邻台湾海峡,距台湾新竹73海里,西部隔海坛海峡与福建省福清市、长乐市相邻,南部与福建省莆田市南日岛相隔于兴化水道,北至海坛石与白犬相峙,介于东经119°32′至120°10′,北纬25°15′至25°45′之间。平潭岛属于福州市的一个县,全县由126个大小岛屿,167个岩礁组成,总面积370.90km2。其中海坛岛为主岛,地势南北高,且多为起伏的丘陵与低山,中部较低为海积平原,面积251.40km2,南北长29km,东西宽19km,海岸线长408.73km,它是全国第五大岛,全省第一大岛,亦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平潭岛在NNE向新华夏系构造控制下,经过第四纪以来海平面的多次升降和流水、风力等共同作用下,形成丘陵、平原、台地从西北向东南相间排列的地貌格局[6]。
3平潭岛生态脆弱性的主要表现
3.1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平潭岛地处台湾海峡的风口走廊,又受台湾雨影区的影响,属于半湿润气候,风力强、降水少且变率大,风、旱、潮等灾害频繁。台风和旱灾是平潭岛最常见的自然灾害,其发生的频率最高,几乎每个时期都有。台风影响主要在7-9月,约占总次数的70%,据1956~1987年资料统计,台风影响平潭共达184次,平均每年5.8次;另据1953~1980年气象资料分析,28年中发生旱灾85次,其大旱灾38次[7]。
3.2近岸海域赤潮频繁发生
随着平潭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当地人口和外来游客逐步增加,大量含有机质和营养盐的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规模化的高密度水产养殖,也造成对海域水质的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使赤潮频繁发生。1990年4月,海坛岛东南部发生赤潮导致大量缢蛏死亡。1991年4月,海坛岛的北厝、苏澳、芦洋、澳前、竹屿口、芬尾、白清等地发生赤潮导致草虾、仔虾、扇贝死亡[8]。2007年6月,龙王头海水浴场及周边海域爆发有毒赤潮。
3.3海岸线侵蚀严重
平潭岛独特的地理条件与气候、水文条件等造就了极富有个性特点的海蚀景观,如海蚀沟、海蚀绝壁、一线天、仙人井等。但海岸侵蚀作用又对海岸线造成极大的破坏,产生海岸崩塌、滑坡,形成海蚀平台、崩积砂石滩等,使海岸线后退,岛屿面积缩小,平潭岛东北部海岸侵蚀破坏现象尤为严重[9]。流水镇位于平潭岛东北部,该区域基岩为中酸性英安质火山碎屑岩,残坡积台地十分发育,残坡积粘土厚度可达10m~20m,在海水冲蚀、风蚀等海洋外动力作用下形成陡崖,陡崖在海蚀及重力作用下崩塌,如此往复,海岸线不断后退。如流水镇北港小学校址,原距海岸线约100m,现因海岸侵蚀导致山体滑坡,学校操场与海岸线的距离已缩小至50m左右,已对学校的安全构成威胁。
4平潭岛生态脆弱性的驱动机制分析
4.1全球气候变化
因气候变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已是一个为人们普遍认可的事实。世界海洋的最上层300米,1998年比20世纪50年代中期温度上升了0.3±0.15℃;1966年以来的北半球,年平均雪盖面积有减少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约减少10%;1973年以来卫星观测北极的海冰面积也有下降趋势,自1978年至今,北极海冰面积可能减少2.8%[10]。国内外科学家使用31个复杂气候模式,对6种代表性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未来100年的全球气候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210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将比1990年上升0.09米~0.88米[11]。而海平面的上升、更剧烈的海浪、海面冰盖的减少、地面温度的升高促进永久冻土融化和地面冰面减少,将造成沿海地区土地面积减少,这些影响的综合作用对居民和基础设施产生严重影响,还会引起海岸带的退却,这是全球气候变化对海岛影响的一般情况,是海岛固有脆弱性的主要原因。
4.2围填海等海洋、海岸工程建设
平潭岛海岸线蜿蜒曲折,主岛海坛岛西部海域潮流动力较弱,岛礁风化物长期沉积。建国以来,先后实施了竹屿口、火烧港、幸福洋和山门前等大中型围垦,共计围垦面积40.44km2,扩大土地面积2941.7hm2,修筑海堤10418m[6]。近年来,又陆续启动了苏澳港口船舶修造基地、竹屿港口船舶修造基地和平潭海峡大桥等重大海洋海岸工程的建设。围填海工程的修建,改变了原有的海流体系和水动力条件,造成泥沙淤积,降低了海域的环境容量,导致局部海域水环境质量下降,并对海洋生物资源带来严重影响。
4.3海岛周边海域环境污染
近年来,随着平潭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海岛旅游开发等利用程度的不断升高,近海环境质量逐渐恶化。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垃圾的任意倾倒、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以及海水养殖业的发展,使海岛近海环境污染和周边海域富营养化逐渐加重。就海水养殖业而言,海岛水产养殖在增加附近渔民经济收入的同时,也给海岛和周围海域的环境造成了污染,平潭竹屿养殖区的水质已呈劣四类[12],高密度网箱养殖使得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残饵、粪便和代谢废物能够提高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和增加水体的混浊度,使浮游生物与食物链发生变化,导致鱼虾减少。而沉积到海底的养殖废物则会造成海底的有机物污染,其有机物分解耗氧在底层形成缺氧环境,对大型底栖生物群落产生影响,导致原来生活在海底的动植物暂时性消失和海底生物多样性的下降[13-14]。
4.4淡水资源缺乏,植被破坏后恢复困难
平潭岛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7200万m3,其中地表水资源为11238万m3,浅层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为2373万m3,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21.3%,为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12%,属福建省沿海岛屿缺水地区。
平潭岛处于南亚热带北缘,气候温暖湿润,植被多为逆行演替的人工植被,以木麻黄为主,种类少,优势种相对明显,群落结构单纯。长期受人类的破坏和恶劣自然条件的影响,植被急剧衰退,原先营造的木麻黄林,老化严重。由于树种单一,原来木麻黄老化被砍伐后,造林成活率低,二代幼林矮化,呈灌木林状,而从外地引进的树种又难以存活,树种更新困难,加上人为挖沙采石和风浪侵蚀,从而造成了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
5平潭岛生态良性发展的对策措施
海岛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耦合作用下的结果,而人类开发活动的盲目性与无序性则是脆弱性加剧的主要原因。因此,应重点从人类活动规范管理的角度来实现对海岛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调控[2]。
5.1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不仅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欣赏美丽的景色,更强调保护性的旅游。滨海生态旅游应以滨海生态系统和滨海资源为依托,强调保护和可持续的旅游活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平潭海坛风景区、坛南湾沙滩、龙王头沙滩等重点旅游景区的开发应制定控制性规划,论证各类资源的开发价值和开发强度,合理确定旅游生态容量,实现以生态资源促进旅游开发,以旅游开发收益促进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同时应加强滨海旅游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治理和抢救已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的旅游资源与环境,使之尽早恢复本来面貌;并在旅游区内建设环境保护科普宣传教育设施。
5.2严格控制海岛及周围海域环境污染
控制海岛周围环境污染要海陆一体化调控,应强化岛屿和海域的两位一体监督和综合管理。
一是加大内陆流域综合治理,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入海,建立并实施陆源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并试点运行。海洋每年接纳污染物中陆源污染物占80%以上,所以应加大城镇居民生活和工业废水的治理力度,在原有平潭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实施二期工程并扩大污水管网的覆盖范围,并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二是全面实施海上流动污染源及其相关作业的监控和管理,加强对机动船舶、港口、锚地泊船等含油污水的治理和管理,实施船舶及相关作业的油类污染物“零排污”计划。
三是提高岛民环境意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5.3推行养殖生态化建设
生态渔业是以生态学为基础,遵循经济规律,运用生态系统工程技术进行设计、生产和管理的一种新型渔业,该产业既能实现高效健康养殖、海洋渔业与养殖业的良性循环,又能有效地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优化自然资源配置,确保渔民增产增收。
在养殖结构方面,要优化产品结构,发展高、优、特种类,提高经济效益。在养殖技术方面,要加强对种苗、饲料渔药生产和使用的监督管理,改变传统的养殖方式,提高水产养殖科技含量,进一步推广健康养殖模式,合理控制养殖密度,提高集约化和现代化水平,保护中国鲎、仙女蛤、厚壳贻贝、坛紫菜等重要渔业品种的渔业资源、繁育、索饵等场所。
5.4植树造林,实施海岛生态恢复计划
平潭在上世纪90年代初步建成了海岛防护林体系,发挥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巨大效益。但是,由于自然枯死、病虫害以及人为的乱砍滥伐等,疏林地不断增多,目前部分林分已降低或失去防护功能。为防止风沙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应通过重点营造和填平补齐,在燕下埔等五大风口构建海岸基干林和防风固沙林带,形成平潭环岛的防护林体系。
同时,对破坏严重的典型海区开展“海岛生境恢复”计划,旨在利用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建立人工群落和植被系统,修复遭到破坏的海岛生态系统。比如利用“人造沙滩”技术,为中国鲎提卵繁殖区;利用人工鱼礁生物恢复和护滩技术[15],改善修复和优化水生生物栖息环境,为鱼类等生物提供索饵、繁殖和生长发育等场所,从而达到海岸带生物种群恢复和海岸带保护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报告编写组.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报告[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2]冷悦山,孙书贤,王宗灵,等.海岛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分析与调控对策[J].海岸工程,2008,27(2):58-63.
[3]赵桂久,刘燕华,赵名茶.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恢复技术研究———退化生态综合整治、恢复与重建示范工程技术研究[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4]黄鹄,戴志军,胡自宁,等.广西海岸环境脆弱性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5]万忠娟,于少鹏.松嫩平原典型湿地脆弱性分析与评价[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5(2):93-94.
[6]平潭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平潭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
[7]陈传明,黄义雄.福建沿海岛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以平潭岛为例[J].海洋科学,2002,26(4):48-51.
[8]黄民生,廖善刚,骆培聪.福建海岛地区自然灾害特征与综合防御对策[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1(1):86-88.
- 上一篇: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 下一篇:税法和会计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