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管理基本内容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6: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事管理基本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人事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本
一、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内涵
传统人事管理是指对人事关系的管理,一般是指人事部门作为组织内的职能部门所从事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它是在一定管理思想和原则的指导下,以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和相关的事为对象,运用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手段,形成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相互关系的某种状态,以实现一定目标的一系列管理行为的总和。广义的人事管理是指包括图书馆在内的一切组织机构(即单位、部门、团体等)对组织内人群的管理。人事管理过程包括“进、管、出”三个环节。人的调进调出被认为是传统人事管理的中心内容。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为了完成组织管理工作和总体目标,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利用和保持等方面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以影响员工的行为、态度和绩效,使人力、物力保持最佳比倒,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各种组织管理政策、实践及制度安排。目的就是吸引、保留、激励和开发组织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其基本内容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教育和培训、考核和激励、工资福利、劳动保险和劳动保护、职位分类、定编定员、企业文化与团队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评估与生产力改进等。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相比较,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深入全面的新型管理形式。
二、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
1.相同之处
严格来讲,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传统人事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在新形势下对传统人事管理的发展和完善,因此,两者有一些共同之处。
(1)管理目的有相同性
尽管两者管理方式和具体内容不同,但都以完善单位管理和保证单位目标的实现为最终目的,力求在不断变化的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人”这一能动资源,实现人、财、物的最佳配合,提高效率,使员工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单位、社会创造最大的财富。
(2)管理任务有相同性
人员的招聘录用、培训考勤、职务升降、考核奖惩、绩效管理、工资福利、档案管理、劳动关系和劳动合同等等,既是传统人事管理的基本任务,也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3)管理对象有相同性
笼统地说管理对象都是人,都是处理单位中“人与人”及“人与事”的关系,按需设岗,对人员进行合理配置,恰当地协调、解决“人与人”、“人与事”之间发生的各种矛盾冲突,以达到企业所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2.区别
虽然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在渊源上有一定的联系,但毕竟两者的发展环境不同,所体现出来的特点也不同。而认识这些区别之处,对完善我们的管理是大有益处的,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点:
(1)管理观念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视人力为成本,把人当作一种“工具”,将员工视为成本负担,注重的是投入、使用和控制,把花费在员工身上的成本和费用简单的等同于费用,并最大程度地加以控制和降低,如减少各种培训开发投资。同时以“事”为中心开展工作,只见事不见人;只见某一方面,而不见事与人的整体性、系统性,强调“事”的单一方面的、静态的控制和管理,其管理的目的和形式就是“控制人”。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视人为资源,将员工看成有价值的,注重开发和产出。这种管理认为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同物质资本、货币资本一样共同创造企业财富。所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中心开展工作,充分肯定和认同人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一种动态的、心理、意识的调节和开发,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是着眼于人,其管理重在人与事的系统优化。
(2)管理模式不同
传统人事管理基本上属于行政事务管理,多为“被动反应型”的操作式管理,企业任何制度上的变革都是由企业CEO或高层主管提出要求,人力资源部门根据上级的指示做被动的调整。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多为“主动开发型”的战略型、策略式管理,重视对人的能力、创造力和智慧潜力的开发和发挥,要求企业必须在快速变动的环境下,主动发现问题所在,懂得利用信息技术去寻找对策,提出创新的构思。
(3)管理内容丰富程度和管理重心不同
传统人事管理内容简单,主要是对员工“进、管、出”的管理过程。“进”是指员工的招聘、录用;“管”是指员工的考核、奖惩、职务的升降、工资福利待遇、档案管理等;“出”即办理员工离开的各种手续等等。因为以“事”为中心,所以不承认人在管理中的中心地位,认为人是机器的附属物,组织在进行工作安排时主要考虑组织自身的需要,很少考虑员工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极大地影响了组织效益的增长和员工积极性的发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涵盖了传统人事管理的基本内容,而且管理内容更加丰富,工作范围拓宽了。因为强调以“人”为本,所以在考虑组织工作的同时,充分考虑员工个人特点、兴趣、特长、性格、技能和发展要求等,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有效地激发了员工工作热情,使组织和员工的需要都得到了满足。
(4)管理地位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属于功能性部门,管理活动处于执行层、操作层,往往无需特殊专长、不需要有专业知识、不需要有良好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着重展现各种功能及执行效率,单纯处理文书、事务性工作的人事行政、执行已制定的政策、活动、薪资管理及维持员工关系和谐的管理角色。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进入决策层、运作层,是具有战略和决策意义的管理活动,除承担传统人事管理的基础业务外,还扮演各部门的战略角色,主要承担策略及执行前瞻性的人力资源规划等任务。
(5)管理对创新的重视不同
员工的知识优势形成后,要想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根据具体发展形势,不断创新管理。创新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在创新活动中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特长,获取尽可能多的创新产品。传统的人事管理,有的直接组织员工开展科研,有的制订科研奖励条例鼓励创新,这些虽然也属于创新管理,但是不够系统全面,没有根据员工的特长去组织个人的创新活动,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重视创新管理,根据员工特长去规划、组织知识资源开发、重组及学术研究等,并注意事后效果的调查,及时发现与处理有关问题,不断改进完善创新体制,保证创新活动有序、快速、高效地开展下去。
从以上的区别分析来看,传统的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还是存在很大不同的,要想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必须转变观念,采取必要的措施,构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构建
任何一种体制不管如何适合主流趋势,要想发挥最大的效用,必须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出具体规划。对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构建也是如此,但大概来说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转变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管理层必须清楚地认识和理解传统的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树立人力“资本”观念,提高对员工的重视程度。
第二,制定有利于企业战略发展和员工自我实现的人力资源规划,并对此计划进行监督和评价,确保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
第三,建立培训计划与人才使用相结合的人才开发利用机制,注重教育与培训的投入和产出关系。
第四,建立科学评价和分配制度为主体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第五,建立企业和劳动权益有保障的契约机制,健全劳动合同制度等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参考文献
[1]钟永娴:传统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研究.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年2月,第29卷第2期.
[2]李凌 周应蓉: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新疆有色金属,2008第3期.
[3]王姝瑜:浅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8年总第970期.
篇2
一、 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人力资源:
特定组织所拥有的能够推动其持续发展,达成组织目标的成员能力的总和。
2、人力资源规划:
是根据企业总体战略规划,通过对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和现在人力资源供给状况进行分析与预测,对可能的人力资源进出途径进行系统安排的过程。
3、福 利:
指企业为员工提供的除金钱之外的一切物质待遇。
4、工作要素:
工作中不能再继续分解的最小动作单位。
5、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即企业对绩效系统的管理过程和方法的总和。
二、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后面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20分)
1、从现实的应用形态来看,下面哪个方面不是人力资源所应包含的内容?( C )
A. 体质 B.智力 C.思想 D.技能
2、“只有真正解放了被管理者,才能最终解放管理者自己”。这句话表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看成什么?( A )
A.资源 B.成本 C.工具 D.物体
3、任何人都不可能是一个“万能使者”,这是针对谁来说的?( A )
A.对企业决策层 B.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C.对一般管理者 D.对一个普通员工
4、“好吃懒做、唯利是图”,符合下面哪种关于人的假设?( A )
A.“经济人”假设 B.“社会人”假设
C.“自我实现的人”假设 D.“复杂人”假设
5、企业对新录用的员工进行的集中培训,这种方式叫做( A )
A、岗前培训 B、在岗培训 C、离岗培训 D、业余自学
6、与“员工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反映了人本管理哪方面的基本内容?( D )
A.人的管理第一 B.以激励为主要方式
C.积极开发人力资源 D.培育和发挥团队精神
7、当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需要时,通过制裁的方式来抑制这种行为,使其改变行为方向,这种激励是( D )
A.内激励 B.外激励 C.正激励 D.负激励
8.工作性质相同,且工作繁简难易程度、责任轻重程度以及所需人员的资格条件高低都十分相近的职位群,构成一个( A )
A.职级 B. 职等 C. 职系 D. 职类
9.员工的职务晋升、降级、转岗和工作轮换流动属于( C )
A.组织间流动 B.改变隶属关系的流动 C.组织内流动 D.自由流动
10.因员工的行为过失导致组织要求员工离开组织,这一行为称为( D )
A.调出 B.辞职 C.派遣 D.辞退
11.影响组织人力需求的因素主要来自( B )
A.组织外部 B.组织内部 C.个人因素 D.社会因素
12.在人力资源规划中,确定企业合适的人员数量及与之对应的人员结构的规划是( C )
A.补充规划 B.培训开发规划 C.人员配备规划 D.职业规划
13. 企业在进行外部人力资源供给的预测时,应侧重于( C )
A.关键人员 B.一般人员 C.临时工 D.一线工人
14.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体现在人员甄选的原则上是( A )
A.用人所长原则 B.民主集中原则
C.因事择人原则 D.德才兼备原则
15.影响工作绩效的主观性因素是( D )
A.工作条件 B.群体关系 C.环境好坏 D.技能与态度
16.绩效考核中的强制分配法在确定优、中、劣各等级人数比例时遵循的是正态分布规律,即( A )
A.按"两头小,中间大"分布 B.按"两头大,中间小"分布
C.按"从小到大"分布 D.按"从大到小"分布
17.马斯路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属于哪种类型的激励理论?( D )
A、内容性激励理论 B.过程性激励理论
C、强化性激励理论 D.归因性激励理论
18.津贴作为一种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手段,它分配的唯一依据是( B )
A.有效劳动时间的长短 B.劳动所处的环境和条件的优劣
C.劳动者的技术业务水平的高低 D.劳动者的劳动成果的大小
19.基本工资的计量形式有( B )
A、基本工资和辅助工资 B、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C、岗位工资和技能工资 D、定额工资和提成工资
20.具有下列特点的企业中,适宜采取计时工资的是( C )
A、领先体力劳动和手工操作进行生产 B、劳动成果容易用数量衡量
C、产品数量主要取决于机械设备的性能 D、自动化、机械化程度较低
三、 简答题(15分,每题5分)
1、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有什么区别?
答案要点: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有:
(1)在管理价值上,人事管理是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对资源的管理
(2)在管理活动上,人事管理是被动反应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主动开发型的。
(3)在部门性质上,人事管理部门是非生产、非效益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直接带来效益和效率的生产与效益部门。
(4)在管理地位上,人事管理部门处于执行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处于决策层。
(5)在管理焦点上,人事管理以事为核心,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中心。
(6)在管理功能上,人事管理主要对人的“进、出、管”负责,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了工作岗位设计、招聘、合理配置和使用、开发、保养、协调工作关系等。
(以上答出五点即可得满分,多答不扣分)
2、招聘的程序一般是怎样的?
答案要点:
员工招聘的基本程序包括:招聘决策、信息、招聘测试、人士决策四大步骤。
(1)招聘决策:指企业中的最高管理层关于重要工作岗位的招聘和大量工作岗位的招聘的决定过程。
(2)招聘信息:向可能应聘的人群传递企业将要招聘的信息。
(3)招聘测试:在招聘过程中,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和经验方法对应聘者加以客观鉴定,从而区分人与人的差异,使适当的人担任适当的工作。
(4)人事决策:即人事任免决策,对照招聘决策,参考测试结果,确定初步人选,查阅档案,体检,确定最终人选。
(意思答对即可得分)
篇3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人事管理 区别 转变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源于英国的劳工管理,并经由美国的人事管理演变而来。应当指出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术语,它代表了在人的管理方面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
人事部门的正式出现是在20世纪20年代,由于产业革命促成了工厂系统的形成,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众多就业的机会,也给工厂主提供了选择劳动力的机会。这样如何用较少的人干更多的事,更好地使用机器来降低成本,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成为人事部门必须考虑的问题。从70年代起,由于人力资源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事管理的观念、模式、内容、方法等全方位地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的主要区别
1.人力资源管理的范围更加广泛。传统人事管理基本上属于行政事务性的工作,活动范围有限,以短期导向为主,很少涉及组织高层战略决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将传统人事管理的职能予以扩大,从行政事务性的员工控制工作转变为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建立一个人力资源规划、开发与管理的系统,打破了工人、职员的界限,统一考虑一个国家和地区、单位所有体力、脑力劳动者的管理;除考虑“从入到出”这个管理过程外,还考虑各类人力资源之间如何以适当的比例平衡发展,这种比例是与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的,用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因而人力资源管理更具有战略性、整体性和未来性。它从被看作一种单纯的业务管理、技术管理的框架中脱离出来,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而相应地制定人力资源的规划和战略,成为组织战略与策略管理的具有决定性的内容。
2.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传统人事管理的内容比较简单,人力资源管理则大大丰富了,不仅包括传统人事管理的基本内容,而且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重视和增加了一些新内容,如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人员测评与甄选、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人力资源投资效益分析等等,担负起进行工作设计、规划工作流程、协调工作关系的任务,使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3.人力资源管理更具有主动性。传统人事管理一般将组织的工作人员看成是被动的工具,认为他们的存在无非是要满足组织工作性质的需要,与组织工作相比,人的地位是附属性的。而人力资源管理将组织中的人作为组织发展的主体,人具有广泛的能动性,它把人看作是一种可以开发的资源,认为他们身上形成、赋有和可以开发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开发和管理,可以使其升值,创造出更大的甚至意想不到的价值,能够使他们主动地适应不同工作种类与性质的需要,完成组织的工作任务。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注重的是塑造组织人才成长的环境,非常关心如何从培训、工作设计与工作协调等方面开发人的价值,尊重员工主体地位的态度和发展激励、保障、服务、培训等引导性、开发性的管理功能,实现从消极压缩成本到积极开发才能的转化。
4.人力资源管理更能创造效益。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用最少的人力投资来实现组织上的目标。可以通过工作分析和人力资源规划,确定组织所用最少的人力数量和最低的人员标准;通过招聘与录用规划,控制招募成本;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可以在成本上为组织节约更多的投入;通过人力资源的整合与调控,增加员工的满意感与提高他们的工作生活质量,调动其劳动积极性,发挥人力资源的整体优势,为组织创造更大的效益;通过制定和实行合理的报酬与福利制度,既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的作用,为组织效力,也可为组织节约大量成本。
5.人力资源更具有系统性。传统人事管理在我国是被分割的,不同的部门各管各的,分散、不系统、缺乏相互衔接与配合。而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将组织现有的全部人员,甚至包括有可能利用的组织外人力作为统一的系统加以规划,制订恰当的选拔、培养、任用、调配、激励等政策,以达到尽可能利用人的创造力增加组织效益和效率的目的。
6.人力资源管理更强调使用与开发并重。传统人事管理关注的是组织成员的现状,它比较重视现有人员的使用,而不重视其素质和能力的进一步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则强调的是人力资源的使用和开发并重,一方面强调要充分发挥现有人员的智慧才能,同时,另一方面还要充分挖掘人员的潜能,使其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较大的弹性,并为组织未来的发展储备各种人才。
7.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更高。人力资源部门直接参与组织战略决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决策和各项管理事务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经理级别和待遇越来越高,能力要求越来越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的职能,已从简单地提供人力到为人力设计安排合适的工作。从只管人到管理人与工作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工作与工作的关系。从执行到决策,其地位日益重要。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管理的日益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在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
1.对于开发人的智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人是生产力中最基本、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提高人的素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是提高生产力水平的主要途径。而提高人的素质,关键在于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本组织战略目标出发,制定出一定时间内本组织各类人才需求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和进行吸收、选拔、任用等一系列管理活动,使人才的培养与岗位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和组织的目标相适应、相一致,做到人、事相宜,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才智,挖掘人的潜力,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当代社会的发展日益复杂,竞争越来越激烈,谁拥有了一流的人才,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就能在竞争中击败对手,赢得自己企业生存和发展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人才争夺战会愈来愈烈。在这样的环境下,组织要生存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必须选好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处理好人与事、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
篇4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全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
5月26日,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会议,会议学习了人事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对当前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作了介绍,就如何准确把握事业单位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作了说明和强调,进一步明确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目标和要求,该项工作分三个时段完成,即:6月30日前上报全县的实施方案,8月31日前各事业单位上报实施方案,12月31日前完成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要求全市各单位和县区政府要严格按照市里的安排部署,按时按质完成全市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二、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是各类人才的重要聚集地,是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重要阵地。多年来,事业单位为促进我县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随着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原有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在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建立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和创新,是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关系到全县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对促进威信经济社会实现追赶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聘用制度是以岗位为基础的,岗位设置是聘用制的前提,只有按岗聘用,才能真正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岗位设置管理就是要在事业单位建立一种既区别于党政机关,也区别于企业,并充分反映从事专业化服务特点的新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国家人事部出台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及其实施意见,12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云南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均提出要在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提出了通用的岗位等级,为事业单位千差万别的岗位设计了通用的等级标准和基本任职条件,为人才成长搭建了通道;阐明了岗位设置与岗位聘用的关系,为实现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创造了条件;明确了根据所聘岗位确定岗位工资待遇,为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提供了政策依据。这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迈出的重要一步,是一项制度上创新和重大的政策调整,这一制度的确立,为事业单位把聘用制度作为基本的用人制度,把岗位管理制度作为基本的人事管理制度奠定了基础。
第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着力点是改革制度、严肃纪律、规范秩序、完善机制,核心是建立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突出岗位绩效的激励功能,把过去的职务等级工资制变为岗位绩效工资制,逐步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是与岗位结合在一起的,薪随岗定,这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与人事制度改革密切配套,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制度设计。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实施新的工资制度、规范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工作的基础。国家下发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办法,提出了根据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要求,新的工资制度是对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因此,必须抓紧做好事(来源:文秘站 )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为下一步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推行奠定基础,确保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顺利实施。
第三,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选人和用人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岗位是选人的前提,是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重要条件和依据。公开招聘制度作为事业单位选人的一项基本制度,在为事业单位选拔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岗位是聘用的基础,岗位设置直接关系到聘用制度的实现,推行聘用制度,加强岗位管理,必须从规范岗位设置入手,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经过试点、探索和实践,推进步伐进一步加快,政策日趋完善。实践证明,公开招聘有利于在全社会创造公平、公正、择优的竞争环境,杜绝人事腐败现象,在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素质,促进事业单位发展上起到积极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
三、突出重点,准确把握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政策和文件要求
,中央下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针对事业单位存在用人机制不活、效率不高和实际存在的干部身份终身制的情况,提出了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的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以来,国家人事部下发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云南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今年2月,昭通市委办公室和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昭通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我县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了《威信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经昭通市人事局审核批复, 县委办公室和县政府办公室已联合行文下发到各单位。这些政策对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制度建立都进行了明确规定,为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提供了相关的政策和文件依据。一是明确了岗位类别的设置。统一了事业单位通用的三种岗位类别,即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并分别提出了三类岗位设置的基本原则。管理岗位的设置立足于增强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立足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与专业要求,符合专业技术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立足于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满足单位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二是明确了岗位等级的设置。根据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依据岗位性质、权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的不同,对事业单位三种类别岗位分别划分了通用的岗位等级。管理岗位分为10个等级,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这样的设置使事业单位的岗位划分更细、更明确、更具体。三是明确了岗位结构比例设置。岗位结构比例是不同类别、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比例关系,也是不同类别、不同等级岗位占岗位总量的比例关系。岗位结构比例有两类,一类是岗位类别的结构比例,一类是岗位等级的结构比例。四是明确了岗位设置管理体制。在岗位设置管理中,人事部门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政策指导、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负责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工作指导和组织实施。事业单位是岗位设置管理的主体,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自主确定本单位具体工作岗位的等级,在不低于国家规定的基本条件下,自主制定岗位任职条件,自主聘用人员。各乡镇、各部门和各事业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相关政策和文件,在实施过程中,突出重点,准确把握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相关的政策和文件要求:
一是坚持重在确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基本制度。岗位设置对每类岗位确定了通用的岗位等级,规定了基本的管理办法,构建了岗位设置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事业单位作为岗位设置管理的主体,要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把确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基本制度作为实施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是坚持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配套。建立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与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紧密结合的。不同类别、不同等级的岗位与岗位工资一一对应,岗位设置、岗位聘用与工资待遇紧密结合在一起。岗位设置管理制度保证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政策落实到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保证了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施的实际效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在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与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配套。
三是坚持与现行政策规定相衔接。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必须既坚持改革的方向,又要注意处理好与现行制度和政策的衔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虽然已经明确,但很多新的制度和政策仍在创建过程之中,过去一些有效的政策在过渡时期仍然会继续执行。这次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设置的等级与现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级别是相对应的,专业技术岗位等级在现行专业技术职务框架内划分,工勤技能岗位等级与现行的工人技术等级相一致。这种制度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尽量减少与现行制度产生矛盾和冲突,有利于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在坚定不移地推进岗位设置管理的同时,认真处理好与现行制度、政策的相互衔接,确保政策执行不脱轨、不走样。
四、强化措施,确保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稳步实施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事关我县事业单位功能和社会作用的发挥,事关事业单位新型人事制度的建立,事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事关全县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各乡镇、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全力抓好此项工作的落实。
一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确保工作顺利完成。岗位设置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为确保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顺利完成,各乡镇、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明确责任,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负起责任,严格按照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加强对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工作指导、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各级各类事业单位要按照岗位设置管理的政策规定,确保本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顺利实施。
二要严格程序,严肃纪律,确保各项政策较好落实。岗位设置管理涉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各个方面,涉及到人事制度改革的各个环节,政策性强、程序复杂。实施岗位设置管理,严格执行政策是核心,严格工作程序是关键,严肃人事纪律是保证。要加强学习,掌握政策规定、熟悉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对在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强请示汇报,及时沟通衔接,不得随意开“口子”。人事部门作为综合管理部门,对不按规定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事业单位,将不予确认岗位等级和兑现相应的工资待遇,情节严重的,要通报批评,按人事管理权限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确保岗位设置管理的各项政策和规定落到实处。
篇5
新时期以来,我国公立医院的发展日新月异,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医疗保障。然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相应的医院环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并没有完全跟上医院发展的步伐,再加上由于旧体制下许多难以在短时间彻底解决的难题的存在,可以说我们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完善和发展还任重而道远。
一、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将卫生技术人员群体作为医院经营的主要资源进行开发、管理。医院的人力资源配置包括基于岗位职能的人力资源规划、岗位分析、人员的筛选和录用以及人力资源的动态配置等一系列的活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医院的各项任务而充分发挥人力作用的管理活动,是人力资源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和。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贯穿于医院人力资源运动的全过程,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工作分析与设计、人力资源的维护与成本核算、人员的甄选录用、合理配置和使用,还包括对人员的智力开发、教育培训、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等。
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人力资源配置被置于最为核心的位置,这是因为医院是一个服务性的机构,人才在医院价值创造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能否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不仅关系到医院经营发展的好坏,更是医疗服务质量高低的关键,因此,做好人力资源的配置工作,不单单是医院自身的事情,更是对患者、对社会负责任的一种体现。具体来讲,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战略性
医院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过渡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事管理工作从战术地位向战略地位的转变,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只表现出其战术地位,人力资源管理则具有战略性。医院传统的人事管理与医院的经营活动相互分离,人事部门作为一个非生产部门,起着院长的参谋和助手作用,对院长的决策进行绝对的执行。人事部门在整个医院系统中仅限于对现有人员的档案、工资等进行管理。现代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已被逐渐提高到医院的决策管理上来,在医院经营管理中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地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人力资源第一次超过物力资源而成为医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逐步转变成为医院的生产部门和效益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对医院的经营影响显著,与医院的经济发展融为一体;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由医院的执行层面进入到决策层面;现代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注重引才借智和开发员工的创造潜能,并且对员工进行动态管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成为衡量医院工作优劣的重要指标。
(二)全方位性
传统意义上的医院人事管理贯穿于医院员工从录用到退休的整个过程。人员的招聘、录用、委任标志着雇佣关系的建立,之后的考核、奖惩、职务升降、工资福利待遇的确定、人事纠纷的调解等,构成了管理阶段的主要内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覆盖了传统人事管理涵盖的这些基本内容,而且进一步纵向加深、横向拓宽,形成全方位、多领域的管理。在纵向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圈定了传统人事管理的录用关系的范围,而且把管理触角延伸至录用关系发生之前和录用关系结束之后;不仅充分发挥人才现有的作用,而且开发其尚未形成和尚未利用的潜力;不仅管好8小时的工作时间,而且涉及到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在横向方面,首先,人力资源管理要提高考核、奖惩、职务升降、培训、交流、工资福利待遇、人事纠纷调解等环节的科学性,同时还要把管理触角拓展到医院员工的社会关系、情感世界和心理活动等领域,而不仅仅是把其看作可供利用的资源。其次,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把眼光放在医院高层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身上,也把每~位普通员工都看作是宝贵的人力资源,不忽视、不排斥任何一个,实行全员培训、全员开发,以发挥每一个人的最大效能。因此,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相比,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明显的全方位性和综合性。
(三)创新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不仅仅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同时更富有新的涵义和不断创新的发展需求。医院的技术创新以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为前提。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1.政策创新:医院开展的技术创新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必须要有政策创新予以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以市场观念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新理念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2.组织机制创新:医院技术的创新来源于高效、精干的组织体系的建立;3.激励机制创新:医院的分配体系,要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础上,加大生产要素和责任、风险参与分配的比例,提高技术创新附加值在内部分配中的权重,激励、支持广大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的创新。
二、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优化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医院作为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又要适应国家改革需要,积极参与到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去。但医院作为国家公益性事业单位,多数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之下,在运行机制、管理体制方面都保留着计划经济的烙印,仍在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事管理工作模式,远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必须转变思维方式、创新管理体制,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医院才能获得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一)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是医院的战略资源和医院竞争取胜的关键,其他资源是人力资源的附属资源。因此,医院决策层应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和参与医院人力资源相关政策的制定,而从事人力资源的管理者应具备先进的理念、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对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技术的熟练掌握,并通晓人文科学知识,建立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实现由传统的以人员管理为主的人事管理向以人才开发为中心的转变,对医院的人力资源进行长期规划、合理配置,以适应医院发展战略目标和日常工作的需要。
(二)完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
在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医院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竞争上岗择优选拔人才,同时要对组织结构优化组合,吸纳各种风格和高素质的人组成团队,最大限度的发挥组织效能。因此,实现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是搞好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关,要通过公开的形式,对医院内部的人才实现最有效的配置和合理的流动。在内部选拔时,不仅要看到人才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更要看到他的基本素质、发展潜力和培养价值。在公开招聘时,要面对市场供求现状,拓宽用人渠道,打破单位、行业、地区的界限,为各类人才提供和创造发展机遇。要允许一个岗位多人竞争,严格按照招聘程序进行,一定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这样才能够保证招聘到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三)完善医院绩效管理和薪酬分配体系
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评是对员工劳动付出的反馈和支付薪酬的重要依据,因此,医院实施绩效考评的重点是要从医院的目标出发,对卫生技术和卫生管理等不同类别和岗位的人员确定不同的绩效考评内容和指标,将不同岗位的责任、技术劳动的复杂和承担风险的程度、工作量的大小等不同情况纳入考核要素,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员工晋升、聘任、培训、教育和薪酬分配的依据。薪酬是医院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建立科学的薪酬分配体系关键是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就是要求薪酬的设计与结构以及水平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工作分析、工作评价以及绩效考核等基础之上,体现按劳分配与兼顾公平的原则,同时应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
(四)完善员工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
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有教育投资、培训投资、流动投资、福利投资等。其中,培训投资尤为重要。从医院的现状和长远发展考虑,培训投资可以增加医务人员的技能存量,可操作性强、收效快且明显。要对员工进行持续不断的教育培训,将继续教育、对外交流、脱产学习、外出进修和岗位培训、学术讲座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思维能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医院。
篇6
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改革,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和聘用制度,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和创新,是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迈出的重要一步,对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事业单位特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将岗位设置的有关政策解读如下:
一、为什么要实行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改革?
2000年以来,国家出台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关于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2002]35号)等系列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政策,提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2006年,为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变,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事业发展。国家人事部制发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国人部发[2006]87号)文件。根据国家政策,省、市、县分别印发了鄂办发[2008]1号、十办发[2009]14号和溪办发〔2010〕50号文件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进行了部署。
目前,在教育事业单位推行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岗位设置管理改革是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深化教育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迫切要求,有利于建立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入岗位竞争转换用人机制),有利于吸引和凝聚优秀人才到事业单位工作,增强事业单位活力(实行开招聘的选人用人制度)。
二、实行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改革与职称评聘分开、工资改革绩效工资改革有什么联系?
2002年以后,教育事业单位依据[2002]35号文件《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精神,推行了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竞争上岗为主要内容的职称制度改革(职称改革),目的是强化竞争激励机制,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进一步打破论资排辈、不思进取的思想观念,营造优胜劣汰、能上能下、择优聘任、鼓励创新的用人环境,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006年实施的工资改革、2009年实施岗位绩效工资改革等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把过去的职务等级工资制(待遇随人走)变为岗位绩效工资制(待遇随岗定),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改革进行了配套,并明确规定在没有按规定完成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之前,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工资、岗位绩效工资只能按所聘职务对应岗位的最低等级套改岗位工资。
目前,推行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改革,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结合,与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相结合,与促进事业单位用人机制转换相结合,组织引导教育事业单位因事设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合同管理,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变,将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包含其中,是2006年岗位工资改革和2009年的绩效工资改革的深化和完善。
三、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基本内容、目的、原则、范围是什么?
1、基本内容。推行“两项制度”即推行岗位管理制度和聘用制度;实现“两个转变”,即管理上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用人上变固定用人为合同用人。
2、基本目标。以建立岗位制度和人员聘用制度为主要内容,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重点,着力建立起有别于机关和企业,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符合事业单位运行规律和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科学化、法制化。
3、基本原则。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进行岗位设置。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原则;坚持公开平等、以人为本、依法办事原则;坚持责权明确、能上能下、岗变薪变原则。
4、实施范围。经县机构编制部门批准设立的全县教育事业单位(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特校)和局属二级单位)。经县级以上组织、人事部门办理相关手续的公办教育事业在职在册在编的正式工作人员,包括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含特岗教师)。
四、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岗位如何设置?
1、岗位类别设置。教育系统岗位类别包括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类,其中,管理岗位指具有行政、党群等管理工作职责的岗位、专业技术岗位指教师岗位和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
2、岗位等级设置。管理岗位设七级至十级4个等级,分别对应现行的科级正职、科级副职和科员、办事员。专业技术岗位设置9个等级,其中,高级设置五级、六级、七级3个等级;中级设置八级、九级、十级3个等级;初级设置十一级、十二级、十三级3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包括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对应一至五级技术工岗位。
3、岗位控制。依据全县教育事业单位教职工编制总量和在册正式人员数量等因素实行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超岗单位按编制数核定,不超岗单位按现有人数核定),其中,小学教师岗位占岗位总量的比例一般不低于90%,高中、中职、初中和幼儿园教师岗位占岗位总量的比例一般不低于85%。
全县高级、中级、初级岗位比例总量控制在0.5:4:5.5以内,其中,县一中、县二中、县应用科技学校、县实验中学、教育局属二级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初级岗位控制比为2:4.5:3.5;其它初中高级、中级、初级岗位控制比为1:4:5;小学及幼儿园中级、初级岗位控制比为5:5。
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结构比例控制目标为:高级岗位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结构比例为2:4:4;中级岗位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3∶4∶3;助理级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5∶5。
4、岗位条件设置。岗位任职条件分为基本条件和具体条件。其中,基本条件是任何人员上岗都必须具备的条件(取得相应等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并在下一级岗位聘任三年以上),具体条件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单位根据岗位的实际需要制定。
五、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职责和工作程序是什么?
1、职责划分。政策规定:县委组织部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负责全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政策指导、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
县教育局是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工作指导、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各单位(学校)是岗位设置管理的主体,具体负责根据核准的岗位设置实施方案,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原则,按需设岗,严格程序,自主组织岗位聘任。
2、工作程序。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程序:①单位(学校)制定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含岗位设置控制数及工作实施办法);②报县教育局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初审;③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内,修订单位(学校)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含考评细则);④广泛听取职工对单位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的意见,提请单位职工大会或职代会审议通过;⑤单位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经集体讨论和职代会审议通过后,提交县教育局审核,报送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核准;⑥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学校岗位设置的具体实施工作。
六、如何处理好岗位设置管理中的岗位聘任问题?
1、聘期与管理问题。事业单位岗位聘任原则上以单位(学校)自主组织聘任。对于乡镇以下规模小、人员少的学校(或教学点),乡镇中心学校对岗位结构比例实行集中调控、集中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人员集中聘用。
专业技术人员聘期统一定为三年。按照核准的结构比例,岗位有空缺的,要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人员队伍状况,严格控制岗位聘用数量(在岗位控制数内),按照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和公开招聘制度的有关规定择优聘用逐步到位。
实行岗位设置后的单位必须在有岗位空缺的前提下聘任缺岗人员,没有空岗不得聘任和调入人员。聘任期内新取得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须待本届聘期结束后参加下一届竞聘上岗,不得直接聘任。
聘用合同期满后,学校应按有关政策规定,对受聘人员的履职情况认真考核,及时作出续聘、解聘、竞聘和岗位调整等决定。
岗位聘用原则上采取逐级晋升的方式,对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岗位急需并符合破格条件的,可按照有关规定破格聘用。
2、首次岗位聘任问题。首次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岗位结构比例不得突破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在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中,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已经超过核准的岗位结构比例的,根据国家和省、市、县有关规定,按照“先入轨、后完善”的原则,使在册正式工作人员按照现聘职务或岗位通过竞聘,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不能竞聘到高等级岗位的人员,过渡到相应职级最低等级);在单位未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前(超编超岗没有空岗),不得新聘人员;以后应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解聘等办法过渡,使人员结构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在过渡期内,现有人员结构超过核定的岗位总量20%的单位,一般不开展新的专业技术职务申报。
3、关于岗位设置待遇落实问题。对符合政策规定,按照工作程序,经过县教育局审核审核和县人社局认定,完成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单位,按照工作人员的新聘岗位等级,从认定的次月起对调整、晋升岗位等级的聘用人员按程序审批兑现相应的岗位工资。单位人员岗位变动后,从变动的下月起按新聘任岗位的工资标准执行工资待遇;对不按政策规定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学校,人事、教育、财政部门不予认定岗位等级、不予兑现工资、不予核拨经费。
4、关于岗位聘任“一票否决”问题。对基本条件不合格、聘期内师德考核或年度考核有一年及以上不合格者,聘期内累计病假超过6个月或事假超过45天者,实行岗位职务聘任“一票否决”,只能在同职级最低等次,或者低于原职务岗位聘任。对在党纪、政纪处分期间或正在接受立案审查或停职审查尚未做出结论的人员暂不参加竞聘上岗。
七、如何抓好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改革工作?
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是一项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制度创新,既要坚持改革的方向,又要注意处理好与现行制度和政策的衔接,减少与现行制度的矛盾和冲突,确保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在事业单位的平稳过渡、顺利实施。
要准确把握政策,广泛动员宣传,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安排;
要按照“先入轨、再完善”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稳步推进,首先把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制度先建立起来,先入轨运行起来,保持队伍稳定;
要科学制定设置方案和实施细则,严格工作程序,阳光操作,民主决策,公平竞争上岗;
要坚持基本原则,严格工作纪律,认真落实政策;
篇7
我国行政法律制度与WTO九项基本法律原则所体现的公正、公平、自由、公开的价值观念尚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差别对待、制度壁垒等。因此,必须重塑现行制度,以适应现代化、全球化的要求。
「关键词WTO基本法律原则、行政法律价值、行政法律制度
WTO基本法律原则大致可归纳为下述九项:非歧视原则、互惠原则、公平贸易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关税减让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一般取消数量限制原则、透明度原则。这九项原则根据其内容和价值趋向可以分为三类:前五项原则,即非歧视原则、互惠原则、公平贸易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为一类,其基本内容是要求世贸成员各方平等对待、互利互惠,所体现的主要价值趋向是公平、公正;之后的三项原则,即关税减让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一般取消数量限制原则为一类,其基本内容是要求世贸成员各方尽量减少和消除贸易障碍和壁垒,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自由贸易,所体现的主要价值趋向是自由;最后一项原则,即透明度原则为一类,其基本内容是要求世贸成员各方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公开其法律、政策、司法判决和行政决定,以便世贸成员各方能随时获取相关信息,所体现的主要价值趋向是公开。
WTO基本法律原则是调整和规范世贸的原则,但世贸与各成员国政府行为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各成员国政府的行为对世贸起决定性的影响。从而,WTO基本法律原则主要是对各成员国政府行为,而非主要对成员国国内贸易组织的要求。根据法律部门调整对象的分工,政府行为主要受国内行政法调整。因此,WTO基本法律原则要得以实现,即必须在各成员国国内行政法中得到贯彻和体现。这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国家,只要你加入世贸组织,你就必须使你的国内行政法与WTO基本法律原则一致,从而保证政府的行为符合WTO基本法律原则。
当然,行政法是调整政府整个行政行为的,而政府实施的与世贸有关的行为只是政府整个行政行为的一部分。那么,WTO基本法律原则是否只要求贯彻于行政法中调整政府实施的与世贸有关的行为的那部分规范,而行政法其他部分的规范却不应体现WTO基本法律原则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首先,一国行政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可能将一国行政法分成若干互不相干的部分:一部分规范政府涉世贸的行为,一部分规范政府涉其他外贸而非涉世贸的行为,一部分规范其他涉外而非涉贸易的行为,一部分规范政府对内的管理行为,等等;其次,WTO基本法律原则所体现的价值趋向:公平、公正、自由、公开,是整个现代行政法,乃至整个现代法治的价值趋向,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的整个行政法和我们的整个法律正需要吸收和贯彻这些价值观念。即使我们不加入WTO,我国行政法也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以现代民主、法治的价值观念,包括WTO基本法律原则所体现的价值观念,来加以改进或改造:修改、废除不合时宜,不合现代民主、法治价值观念的旧制度、旧规范,制定、补充为建立法治、公正、廉洁、高效政府所需要的,体现现代民主、法治价值观念的新制度、新规范。
那么,根据WTO基本法律原则所体现的上述三类价值趋向,考察、分析我国现行行政法制度,我国目前的行政法制度、规范及其运作实践,究竟还存在哪些问题,与WTO基本法律原则的要求还存在哪些差距?从而,我国的行政法还要做哪些调整、或改进、改造呢?
WTO基本法律原则第一类原则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主要是公平、公正。如果我们以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念衡量,我国行政法在制度、规范及其运作实践方面至少在下述领域还存在着不公正、公平或不完全公正、公平的差别对待:
(一)对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差别对待。例如,在市场准入方面,不少领域只许国有企业进入而不许非国有企业进入;在资源利用方面,某些资源只许国有企业利用而不许非国有企业利用,等等。
(二)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差别对待。例如,在税收方面,外资企业可享受某些税收减免,而内资企业不能享受;在进出口方面,外资企业可享受某些优惠,而内资企业不能享受;甚至在市场准入方面,外资企业能进入的某些领域,内资的民营企业却不能进入,等等。
(三)公有事业组织与民办事业组织的差别对待。例如,公立学校与私立、民办学校在招生、聘用教师和学生就业等多方面存在不平等待遇;民办医疗机构、民办科研机构等在不少情况下也有受到不平等待遇的情形。
(四)公共财产与私有财产的差别对待。例如,我国宪法和其他许多有关法律规定对公共财产保护的范围和强度均大于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对公共财产的保护是“神圣不可侵犯”;而国家对私有财产征收、征用和政府政策变化导致私人财产损失时,现行宪法、法律却至今未对适当、公正补偿作出明确、统一的规定。
(五)城市人与农村人的差别对待。例如,政府机关录用公务员,有的地方规定不让农村人报名参加竞争考试,或虽允许参加考试,但在录取条件上对农村人严于城市人;在大学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划定上,往往农村人比例大的省份(如湖南、江西、安徽等)的录取分数线高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录取分数线,等等。
(六)经济特区与非经济特区的差别对待。改革开放之初,经济特区享有大量的为非经济特区所不能享有的优惠待遇,从税收、信贷、进出口到用人、用地,以至到政府办事的程序、手续等,法律、政策对经济特区与非经济特区都实行差别对待。这些优惠虽然在当时有其必要,有些在现在仍有必要并仍然保留着,但其中也确有不公正、不公平的因素。
除了上述领域以外,在其他领域,我国也还存在着不少不公正的差别对待。虽然公平并不意味着绝对平等,一定的政策倾斜并不违反WTO基本法律原则的价值观念,但倾斜一般应该是向弱者,向弱势方倾斜,而不是向强者、强势方倾斜。但我们的某些差别对待,某些倾斜却是逆向的,显然违反公正、公平原则。对此,我们首先应转变观念,破除长期以来在我们头脑里所形成的重公轻私、重国有轻民营、重工轻农的观念和在实践中形成的各种差别对待和等级制度,改变改革开放以来过分强调效率优先,外资优惠和相应建立的各种忽视公正、公平的差别对待制度。当然,制度的改进、改造需根据社会、经济各种条件的成熟情况逐步进行,有些需要马上改,有些需要等一些时候或等较长时间才能改,但观念的转变则必须自现在始。否则,旧的不公正的差别对待制度取消后,新的不公正的差别对待制度又会制定出来;对洋人的不公正的差别对待制度取消后,对国人的不公正的差别对待制度又会制定出来。
WTO基本法律原则第二类原则所体现的价值观念是自由,如企业的投资自由、生产、经营自由、交易自由、个人的迁徙自由、择业自由、发展自由等。妨碍这些自由的主要障碍是政府设置的各种制度壁垒,如妨碍贸易自由的主要障碍是政府设置的关税壁垒和各种非关税壁垒(许可、配额、高技术标准等)。根据WTO基本法律原则所体现的自由价值观念,衡量我国现行行政法制度和运作实践,我国是否还存在或在哪些方面还存在妨碍市场主体自由和个人发展自由的障碍呢?应该说,在我国,目前这种障碍还在多方面存在,有些障碍是制度方面的,有些是非制度方面的,有些障碍目前正在排除,有些障碍则目前尚未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些障碍主要有:
(一)行政审批、许可制度。妨碍外贸自由的障碍主要是关税壁垒,妨碍内贸和内部投资自由的障碍主要是道道设关、层层设卡的行政审批、许可制度。日益泛滥的行政审批、许可不仅妨碍了内资、外资的贸易、投资、经营自由,而且妨碍了公民个人的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自由。
(二)地方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不是某一项法律制度的产物,而是许多违法和合法制度的合成产物。如市场准入制度、收费制度、财政税收制度、各种不合理的具体行政管理制度和各种不合理的体制,包括地方法院人、财、物完全由地方控制的司法体制。地方保护主义不仅妨碍了相应地域外部企业、个人进入相应地域活动的自由,而且也妨碍了相应地域内部企业、个人与外部交流、互动的自由。
(三)国家垄断和行政垄断。近年来我国国家垄断和行政垄断虽然在逐步减少,但在不少领域还仍然存在。垄断显然是竞争自由的障碍: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事业被国家垄断了,一般企业、组织、个人就失去了进入该领域、该行业或事业从事相应活动的自由。
(四)行政干预。行政干预包括行政机关对企业经营自的干预,也包括对其他非营利组织和个人活动自由的干预。干预与自由是一对矛盾,干预多了,自由必然就少了。但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又不能没有行政干预。现在的问题是干预超出了必要的限度:一方面存在不少非法干预,如强迫企业合并、分立、改制等;另一方面,某些干预虽然是法定的,但却缺乏合理性:成本大,收益小,如某些行政命令、行政许可、行政规划、行政评审、行政检查等,就常有这种情况。
(五)户籍管理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长期以来,我国行政法制度中对个人自由限制最大的莫过于户籍管理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此种制度限制使我国公民几乎没有了迁徙自由和择业自由。改革开放以后,这两项制度,特别是人事管理制度逐步松动,公民选择职业、选择工作和工作单位已有了较大的自由;近年来,一些地方对户籍管理制度也开始了改革,但与实现迁徙自由还存在较大距离。加入世贸以后,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还必须加大改革的步伐,否则,这些制度将仍会构成实现WTO基本法律原则所体现的自由价值观的障碍。
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有很长的路要走,WTO基本法律原则及其价值观在我国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同时,自由也不是绝对的,它不能不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条件的限制。但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和个人人格,我们无疑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消除障碍,以积极的态度去培植企业自由竞争和个人自由发展的法律环境。
WTO基本法律原则第三类原则所体现的价值观念是公开。近年来,我国法律在实现公开原则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进展。例如,《立法法》明确规定了我国法律、法规、规章的公布制度和立法过程的公开制度;行政和司法实践中也开始了政务公开、警务公开、审判公开、检务公开等具体制度的尝试。但是,从整体来说,我国法律制度及其运作,特别是行政法制度及其运作,与WTO基本法律原则所要求的透明度要求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主要表现在下述方面:
(一)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统一的信息公开制度,没有制定如外国《阳光法》、《信息公开法》、《情报自由法》等一类专门规范政府公开、信息自由的统一法律。从而,在我国,行政相对人对自己应享有对哪些事项的,多大范围的知情权,怎样实现这些知情权,在实现知情权遇到障碍时有哪些救济途径不得而知;政府对自己应具有对哪些事项公开的义务,应通过哪些方式、途径履行公开的义务,在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公开义务时应承担什么责任亦心中无数。
(二)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决策和行政执法,实施具体行政行为过程中还存在大量不公开,暗箱操作的情形。例如,在行政决策方面,各种行政规划(如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整治规划等)、宏观调控措施(如物价、税收、利率的调整)以及产业政策的制定过程,目前尚无一定的法定公开和公众参与程序(物价听证除外);在行政执法,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方面,暗箱操作的情形更多,就行政许可而言,目前实行公开招标、投票或公开拍卖的只有很小的比例,行政机关决定给予或不给予相对人许可大多是通过不公开程序由其办事人员或负责人自由裁量确定的,至于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确认、行政裁决,行政奖励等,目前的实施程序大都不具有或仅具有很小的公开性。在各种具体行政行为中,现在只有《行政处罚法》对行政处罚行为明确规定了公开原则和具有较大公开性的程序。
(三)行政相对人缺少获取政府信息的有效途径。目前,行政相对人除了从政府公报和其他新闻媒体上了解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少量的行政信息外,很难从有关政府部门获取其所需要的其他大量的政府信息。有时为查阅一个政府文件,或了解一个行政决定,或查找一份行政信息资料,相对人可能从这个部门到那个部门跑上十天半月,最后即使找到了文件、决定或资料的所在处,还可能被相应部门的管理人员以“保密”为由拒之门外。
(四)信息公开缺少法律保障和救济途径。对于信息公开,目前我国法律一方面没有规定统一的运作机制,包括确定公开的范围,公开的途径、公开的方式、公开的程序等;另一方面也没有规定相应的法律保障和救济机制,包括规定政府对应公开的行为、信息而不公开的法律责任,相对人对政府不依法主动提供信息或违法拒绝其申请提供的信息的救济途径,如申请复议、提讼和请求国家赔偿(在因此造成了损失的情况下)等。
篇8
要走出三种误区,树立三种意识。一是克服盲目学习的心态,树立职位不等于能力的意识。有些干部抓学习胸中无数,没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学习,认为职位就是能力的化身,不学习也可以;二是克服学习淡漠,“三重一轻”的思想,即重专业学习、重技术学习和重应用性知识的学习,而轻理论学习,树立全面学习理念;三是克服学习自满心态,树立文凭不等于水平意识。
必须要加强理论思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善于进行理论思维”。理论思维突破了直接经验的狭隘性,突破了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自主性,使人的思维具有全面性、深刻性、普遍性和创造性,并具备对实践的洞察力和预见性,从而对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产生重要指导作用。
强化学习理念,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念。树立学习则生存发展的理念;树立学习则强、学习则胜的理念;树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如果只埋头工作而忽视学习,即使有敬业精神和干好工作的良好愿望,工作也难以上台阶,不仅个人成长进步受到影响,党的事业也会受损失;树立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领导干部应该审时度势,自觉地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推动全社会形成学习为本,终身学习的良好风尚。
必须强化干部的培训。首先要创新培训观念,突出培训重点,健全完善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干部、年轻后备干部“一齐抓”的培训对象体系;其次要创新培训内容,注重按需培训,健全完善政治理论、现代知识、岗位技能“三位一体”的培训内容体系,坚持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第三,创新培训方式,追求培训实效,健全完善“学习、研究、实践”三结合的新机制。着力推行“学习、研究一体化”的培训机制,努力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做到“出人才、出干部、出成果”;第四是创新培训渠道,整合社会资源,健全完善发挥党校主阵地与借助高校优势相结合的培训基地体系。
积极创造工作学习环境,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实践学习能力。领导干部要提高执政能力,必须善于向实践学习,善于总结实践工作经验,提高实践学习的能力。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在实践中学习。一要善于借鉴、吸收在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二要善于总结归纳,把实践中得到的经验上升到理论性的知识加以推广应用,从而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的综合素质。
篇9
从我国医疗组织的发展情况来看,医院属于非营利性非政府的第三部门,同时也属于一种服务性产业,是专门为生命健康提供保护服务的第三产业。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以医院的人力资源为主要对象,研究管理机构依据法律规定对其所属人员进行规划、管理、培训等管理活动和过程的总和。医院人力资源与一般人力资源相比,具有以下特性:首先医院员工受教育层次较高,属于知识性人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知识型员工具备两个特点,一方面可以利用现代科学知识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他们本身也具备较高的学习与创新能力。知识型员工接受过系统教育,在实践中往往更喜欢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在激励层面,知?R型员工更喜欢精神激励和成就激励,他们认为公众对自身研究成果的认可,就是对自己的最大激励,传统的晋升和金钱等激励手段则退居次要地位。此外,由于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性质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和专业性,也导致了对其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不能精确的监督和测量评价。其次工作的完成依赖于团队协作,医院的工作人员往往依靠个体与群体的完美协作来完成工作任务。例如,门诊医生依靠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实现对病人的准确诊断,表面上是个体工作,实际上医生这样的服务是建立在后勤、化验等部门的工作成果之上的。最后,提供服务的直接性。在医院这样的组织中,医护人员为病患者提供面对面的直接服务,同时由于生命健康的对每个人的宝贵性,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做好与病人和家属的及时沟通,以病人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工作重心。
近年来,医院管理工作者越来越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已经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中剥离出来,更加具有战略性和全方位性。现代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已经不再是助手和参谋的角色,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人员的档案、工资的管理,开始逐渐进入到决策管理层面上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覆盖了传统人事管理涵盖的这些基本内容,而且进一步纵向加深、横向拓宽,形成全方位、多领域的管理。在纵向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圈定了传统人事管理的录用关系的范围,而且把管理触角延伸至录用关系发生之前和录用关系结束之后;不仅充分发挥人才现有的作用,而且开发其尚未形成和尚未利用的潜力;不仅管好8小时的工作时间,而且涉及到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在横向方面,首先,人力资源管理要提高考核、奖惩、职务升降、培训、交流、工资福利待遇、人事纠纷调解等环节的科学性,同时还要把管理触角拓展到医院员工的社会关系、情感世界和心理活动等领域,而不仅仅是把其看作可供利用的资源。其次,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把眼光放在医院高层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身上,也把每一位普通员工都看作是宝贵的人力资源,不忽视、不排斥任何一个,实行全员培训、全员开发,以发挥每一个人的最大效能。
二、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特点分析
1.战略性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是医院决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战略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力资源是医院发展的第一资源在管理者中已经产生了共识,是医院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关键内容。第二,人力资源的优劣是评价医院整体实力的关键指标之一。
2.流动性
医疗行业的知识发展迅速,医院中的许多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都会通过参与培训和再次教育的方式上增加自身知识储备量,不断提升自己能力。在薪酬上对人力资源管理考核的考虑不够充分,医院中的多数优秀人才将会选择离开,寻找更好的工作。特别是医院中的一些尖端人才,其是当前社会的“稀缺物种”,管理不当很容易被其它医院“挖墙脚”,从而导致医院人才发生流失。
3.全方位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的人力资源管理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关注点不在单纯的为员工的表现,同时还会深入到员工的思想、感情变化以及社会关系等多个方面,更加注重从员工自身利益出发。此外,新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对每一名员工都予以足够的关注,对医院中的全员进行详细考察,尽量使医院中的每一名员工的潜能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由此可见,新形式下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全方位性,与医院的发展更加配比,对促进医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管理观念陈旧,管理职能落后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有活力、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在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中取胜的关键。但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对此认识不足,虽然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及建立合理有序的人员流动上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还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根本,旧有的观念没有破除,人员的调配仍受到编制的限制,现代人事管理制度难以实施。人事管理的职能仍然是以人员管理为主,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训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别是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对医院战略目标的实现作用有限。
2.竞争意识淡薄,服务意识不强
我国的医院大部分是公立医院,以体现社会福利为主投入不计成本,产出不计效益。与民营的中小医院相比,在硬件设施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医护人员因此也有一定的心理优势,“铁饭碗”的意识比较强,竞争意识淡薄,服务意识不强。在服务态度上民营医院的热情周到相有一定反差。在国家推行全民医保的政策背景下,大医院在收费方面的优势不再明显,患者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病患者的流失比较严重。
3.职称晋升模式僵化,缺乏竞争激励
我国还没有建立能上能下的职称评定制度,职称评定有许多人为因素,往往不能实际体现出晋升人员的工作能力,而且职称是终身制。晋升了相应的职称,意味着工资和各种福利待遇的提高,和实际做出的贡献并不相称,挫伤了其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处于同一职称的医护人员,在实际能力水平上差距很大,有的甚至是滥竽充数的,职称在人们心目中的含金量下降;专业技术考核制度不健全,考核方法不科学,形式上的东西多,使得人才的潜能未能有效地开发。
4.人才使用和培养存在问题
医院重视引进人才,特别是高学历专门人才,而轻视内部已有人才的使用、培养和提高,挫伤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对于优秀人才,重引进,轻管理、锻炼和使用;注重突出专家个人,忽视团队的建立和建设;重视专业技术人才,轻视医院管理人才;重视学历教育,轻视继续教育;教育手段与形式过于严肃,不够灵活多样,难以满足在岗卫生技术人员的求知需求;人力资源培训缺乏长远的统一规划,没有确立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在培训措施上没有形成严格的组织制度,培训活动与实际发展还有脱节之处。
5.绩效评估体系不科学
绩效考核通常是指从医院的经营目标出发,用一套系统的、规范的程序和方法?υ惫ぴ谝搅品?务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等,进行以事实为依据的评价。绩效考核分成若干等级,考核的方法和等级分配的比例,对考核的效果影响甚大。正确的考核能得到绝大部分人员的认同,为人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如果考核体系不合理,人为因素过多,有的出现轮流坐庄的现象,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引发矛盾,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挫伤员工的积极性。
四、完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措施
1.加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明确
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经济技术更为看重,而经济发展必须要拥有人才。而医院想要提升实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这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发挥作用,医院管理者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视和建设,要调整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中心,由于每个医院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所以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根据自身组织结构,建立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要能对医务人员进行继续培训教育,要让各个岗位的医务人员都有接受培训的机会,同时也要注重岗位培训区别,要注重挖掘医务人员的潜能,要激发出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改善医疗服务态度,要增强医院整体实力。
2.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学习机制
医院想要提升实力,首先要确保医务人员的医疗技能不断进步,要打造专业化的医疗团队。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中,医院之间的竞争正在不断加剧,医院必须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作出调整,要做好科学合理的规划,要对医务人员提出新的要求。首先医院要加强对硬件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医疗实验室的建立,要对各个岗位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所有医务人员都要熟练使用各种医疗设施。医院要定期对医务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考核,医务人员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要不断与时俱进,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医疗技术。此外医院还要建立医务人员进修制度,给医务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可以在医院定期举办医学讲座,做好医学技术培训工作,根据每个医务人员的技能水平进行等级划分,等级高低直接与薪酬工资挂钩,这样就能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功能。
3.合理组建医疗人才队伍,实现技术提升
在医院内部,医务人员的学历背景、临床经验都存在着差距,如果盲目的对所有医务人员进行统一培训,那样对技能较高的医务人员会造成资源浪费,而技能低的医务人员也听不懂。所以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对全院所有医务人员进行等级划分,根据医疗技能合理分类。这样医院就可以根据每个医疗等级制定培训计划,为每个层次的医务人员创造最好的条件,这样也可以将医院资源有效利用起来。在人才阶梯计划实施过程中,医院管理者必须要给予足够的支持,无论是资金上还是制度上,都要明确目标,要快速提升医院临床诊治水平。
4.建立人力资源管理薪酬体系和考核体系
医院想要发展必须要建立健全的薪酬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留住人才,首先要对医务人员的劳动付出与所得薪酬进行观察,这可以准确判断医院绩效考核制度是否合理。医院要紧随时展步伐,要对传统薪酬体系进行改革,要实行按劳分配,要对每个医务人员的学历水平、临床经验、工作表现等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所有因素,要主动挖掘问题,剔除问题,要能公正、公平对待每个医务人员,要在薪酬分配方面做到透明化管理,要积极引进医学人才,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任何人都必须要严格遵守绩效考核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才资源任用的最优化。
篇10
关键词:高校 人事档案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104-02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高校建设步伐的迅速加快,对人才的需求和利用日益扩大,人员的流动也不断增加,档案材料数量和种类也逐步增多,加强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一个主要趋势和途径。
一、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人事档案管理就是将人事档案进行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的活动。人事档案是人事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记述和反映个人经历和德才表现,以个人为单位组合起来,以备考察的文件材料。主要是由人事、组织、劳资等部门在培养、选拔和使用人员的工作活动中形成的,是个人经历、学历、社会关系、思想品德、业务能力、工作状况以及奖励处罚等方面的原始记录,是个人参与社会方方面面活动的记载和个人自然情况的真实反映。
高校人事档案是高校管理的信息支撑之一,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教学、科研、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重要依据,是重要的信息库。同时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因此档案主管部门、档案工作人员都应该提高认识,立足于为人事工作服务、为人事决策服务、为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服务。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高校在开展人事档案管理和建设工作中档案管理模式从以面向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向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和向社会提供服务为重心的转变、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的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
1.重要档案信息数字化和网络化。在高校中教职工人事档案记载的信息,是与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具有证据性与法律性。在职工的工作履历、职称评聘、工资晋升、干部考核以及人事纠纷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证据和参考作用。因此,它的使用频率特别高,很需要信息化建设。
2.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在高校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时效性强、传达范围广、地域制约等因素影响,往往会大量使用电子文件档案,也需要信息化建设,并且需要加强科学利用和管理,从而做到信息共享以及保密和安全。
3.现有人事档案目录数据库化。高校一般都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史,人动大而且复杂,现存的档案材料不仅数量庞大、占据空间大,同时也极不方便管理和使用,这就更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将其逐渐转化为数据加以整理和规范,这对个人的工作和职位评定以及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自第四次全国干部档案工作会议和干部人事档案审核工作以来,各地、各部门的人事档案工作在制度建设、内容的规范和完整以及鉴别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然而许多高校仍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且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我国一些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有:
1.档案材料不全,内容失真。真实性是人事档案的生命,而现有的档案材料,有的内容前后不符,如时间方面,出生年、月、公历、农历填写随意,且没有说明;档案中的考核鉴定材料大多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只有成绩,没有差错。对这些情况,人事档案部门也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核把关,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档案的利用带来困难。一些本该有的履历表、年度考核表没有,一些本该有的学历、职称、工资材料也不全。一些单位分管人事档案工作的人员并非专职人员,往往身兼数职,于是有时只是将档案材料仅仅作为要保存的资料加以收集堆放,没有及时归档,导致内容不全。
2.管理传统,效率低下。现阶段高校人事档案的提供、利用还是以实体档案为主。档案用纸一直承袭传统的16K规格与目前国际标准公文用纸A4规格存在差异,给人事档案的装订带来大量的剪裁和折叠工作,降低了工作效率。管理方式上,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一直沿袭了传统的管理办法。由于各项制度不健全,档案人员对档案材料收集重视不够,产生了失真材料。过去高校长期未能建立健全人事档案收集审核归档制度,致使人事档案长时间没有收集整理。材料方面,有的人事部门也没有审查、核实、严格把关,对送来的材料塞入档案袋了事,使部分材料出现了失实甚至虚假的内容。随着人事制度的逐步推行,个别部门由于自身利益拘于传统模式,档案管理权限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冲突。
3.利用范围狭窄,适应性较差。目前各高校都采用自行开发研制的人事档案管理软件,仅在人员基本信息、档案目录编辑、档案转递等日常管理中的几个坏节实现计算机管理,信息存储量窄,功能小操作繁琐,信息的统计和综合分析过于复杂,信息化程度不高,难以适应现代信息化和档案管理网络化的发展。按照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人事档案的利用范围主要是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利用最多的主要是传统人事管理工作的范畴。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外资企业、社会化中介组织等成为吸纳人才资源的重要渠道,大量的本专科毕业生要流向市场,流向私人企业和外资企业。显然,传统人事档案的利用制度不能适应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
三、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1.加大投入,建立人事档案网络化管理体系。全国绝大多数高校基本上都已达到现代高科技程度,都已实现计算机作业,并且都建立了校园网,设有专人管理,这些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极为关键的物质基础,为人事信息资源区域性的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共享平台。因此,在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一是要加大资金投入。有条件的单位应配全档案所需的设备设施,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进度。二是加大科技开发人员的投入,加强人事档案数据库的研究和开发。针对高校档案管理技术相对落后的实际, 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以加强档案管理的技术装备。
2.建立人事档案网络化管理体系,加强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一要建立高校人事档案信息通用数据库,把人事档案原始材料通过电子设备转换成数字模式存储到磁盘等存储设备上,通过相应管理软件或网络对其进行管理、使用。二要建立并完善高校人事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将人事档案的日常管理通过计算机实现信息化管理。三是建设高校人事档案信息网站,通过网站将档案信息服务直接面向用户,形成用户与人事档案信息管理者之间良好的互动。
3.实施人事档案的分级管理。在统一使用全国通用人事档案管理软件和人事档案全文数据库建成的基础上,根据人事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对各种信息资料的密级进行严格界定,按不同的用户、不同的数据和信息授予利用单位、利用部门、利用者不同的使用权限,利用者在被授予权限后拥有查看权,获得相关信息,从而实现学校内部、学校之间、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全国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4.强化业务,提高档案管理人能力。面对21世纪的档案工作,为适应岗位发展的需要,在引进高素质人才充实到档案管理部门的同时,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拓宽知识面,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增长技能,以提高工作能力。在档案员业务培训方面要继续开展岗位培训工作,把培训的着力点放在提高档案人员工作能力和工作技能上。同时,要加强档案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档案工作人员能一心扑在档案工作岗位上,扎扎实实地做好档案工作,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其他工作服务,使他们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使他们端正思想,摆正位置,增强服务意识,改变过去坐等上门的被动服务方式,积极主动地与各部门沟通协作,及时有效地提供各种信息,更好地为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为高层决策服务。
档案管理人员还要肩负起宣传档案法、普及档案知识的重任,提高全民档案意识,形成人人关心档案的局面。同时,加强教职工档案意识的培养。档案意识是人们对档案及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实的主观反映,也是对档案的性质、构成和价值的认识。高校人事档案是广大干部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智慧的结晶和聘用的依据。依一般的道理,在具备高深学问、追求民主与法制的广大高校教职工中,档案意识理应十分浓厚,然而实事并非如此,许多人认为人事档案不过是人事部门记录自己永远看不到的材料而已,个人往往持“归不归档无所谓”的态度,归档意识淡薄。因此,档案管理部门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方法加强干部档案宣传,使各级领导、干部群众正确认识人事档案的特点、地位和作用"关心与参与档案工作"自觉地收集材料,及时归档,促成档案工作的良性发展。
5.深化改革,建立健全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在人事档案管理活动中,对于不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规章制度,必须进行改革,及时建立新的、更为科学合理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使得人事档案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在材料的收集上,建立人事档案材料收集网络,明确收集的范围和要求,让制度使人事档案内容充实;在材料的鉴别上,明确鉴别的内容,对材料进行有效的鉴别;在材料归档中,要做到分类准确,装订整齐;在递转档案中,要做到按章办事,确保档案材料安全可靠;在别人查阅、传阅档案时,要明确人事档案利用的方式和方法,以保证人事档案的安全性和真实性。档案管理人员还要积极主动地跟有关部门联系,及时更新、补充档案新材料。总之,人事档案工作人员要以制度来维护管理,以管理来保证质量,切切实实做好管理工作,让人事档案工作走上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
6.资源共享,接受群众监督。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材料越积越多,传统的管理模式势必会给查找档案带来诸多不便,容易延误时间,而且出错率较高。过去,人事档案只有少数人看,供组织查证使用。其实,人事档案内容分十大类排序,分别是:履历、自传、考核、专业、证明、党团、错误、奖励、工资和其他类,其实可以粗略分为两大类分别管理,把专业部分抽出另装袋,叫业务档案,其余叫人事档案。业务档案中的内容是可以公开的,经整理加工后,就可以作为人力资源信息。人事档案中的年度考核、党团、奖励等也可以公开。这样,人事档案就可以在作为资源共享的同时,接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了。通过人事档案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微机终端和系统互联,可以实现个人信息微机检索和联网查询,最大效益地为育才、用才、激才、留才提供服务,更好地为单位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吕春影.人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蹼阳职业技学学报,2004(11)
2.潘姝.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J].丽水学院学报,2009(6)
3.王晓燕.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浅析.河西学院学报.2007(4)
4.秦建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探讨.机电兵船档案,2007(5)
- 上一篇: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方案
- 下一篇:园林景观工程施工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