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案例及启示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5: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案例及启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本科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现状
尽管案例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所接受,许多高校在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也都广泛采用了这种教学模式,但本科阶段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在认识和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案例选取方面存在的问题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主要载体,案例本身的好坏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案例理解有误。一些教师认为,在讲授某一财务原理或财务方法后举一个或几个例子说明一下原理,或者是对原理做一个补充,或者穿插几个例子就是案例教学了,实则不然。上述所描述的情况最多只能称之为“案例说明”,而不能称之为“案例教学”。在实际教学当中,一些教师往往把案例当作是紧张课堂上活跃气氛、取悦学生的调节剂,把案例教学当作了纯粹娱乐的东西,案例和教学严重分离,没有相关性,案例不能说明财务管理的知识和原理,学生从中也不能够得到有价值的内容,仅仅一笑了之。
(2)案例选择不当。教学中选择的案例应该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反映出财务管理教学的特征和时代特色,要与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吻合,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案例的选择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只要是和财务管理相关的案例就拿来使用,而没有认真分析案例是否和所讲的教学内容关联度高,学生能否理解案例的背景,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已有的知识分析案例存在的问题等。案例选择不当导致案例教学失去了应有的魅力。
(3)缺乏原创案例。由于我国财务管理相关案例的开发不足,使案例教学不得不直接使用国外的相关理论与案例,我国财务管理方面的教材也基本照搬国外教材的内容。“洋为中用”本无可厚非,然而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和案例研究是建立在其成熟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与我国特殊的经济背景大相径庭,因而案例教学内容往往与我国的现实脱节,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多与现实不符。另外,采用国外教材和国外案例一般会存在1-2年的滞后期,翻译偏误也会影响到原著信息的正确表述,影响学生对案例的理解。
(二)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有了好的案例,还得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讲授和分析,以便学生从已有案例中获得更为直观的知识体验。
(1)案例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案例教学中“教”与“学”的最直接表现形式,直接影响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影响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由于多年形成的习惯,我国的案例教学多数情况下采取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处于绝对统治地位。教师对案例发生的背景、发生过程以及产生的结果都做了阐述,仅仅是在最后才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思考。这种方式导致学生仅仅通过老师来理解案例,由于时间短而不能对案例形成综合性的认识,不能深刻挖掘案例的内涵,对问题的思考与分析也就不深刻,最后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而且这种教师主导的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养成了惰性,面对教师“等”、“靠”、“要”,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
(2)案例教学手段保守。案例教学通过运用幻灯、投影仪、计算机、互联网等多媒体手段可以形成立体、直观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中现代化和专业化实验室也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和锻炼的机会。但一些教师的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课件的展示作为最主要的手段,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实案例教学完全可以通过学生课下搜集整理案例、课堂上分析讲述的方式,而不仅仅依靠教师讲述的单一手段。此外,受经费、场地、地区等限制,尚有许多学校缺乏专门的案例教学实验室,开展多种方式的案例教学的条件不足,也使我国财务管理学的案例教学落后。
(3)案例教学考核机制不健全。一个好的案例教学课程设计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付出比普通理论教学更多的耐心,但我国大多高校的薪酬体系和考核机制中却鲜有这方面的规定。案例教学课程如何考核,教师工作量如何计算,案例教学的效果如何评价,这些都没有具体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开展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因此,一个合适的案例教学考核机制能够直接影响乃至决定案例教学的效果和导向。案例教学需要花费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何激励教师投身于案例教学是管理人员应该考虑的问题,也是案例教学考核机制建设的难点和重点。
(三)案例教学中师生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案例教学由于其特殊性,要求案例教学的主讲教师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教师才能够在案例教学中给学生讲述清楚理论的同时,又能将理论知识融合到案例和现实当中,拓展学生的思路。但不可否认的一个现实是,我国高校教师大都从学校到学校,没有走出过校门,更谈不上企业财务管理的实战经验。所以在上课时往往以讲述学术理论见长,拿起财务管理案例教材来讲述自己熟悉的理论,不能够真正地引导学生分析现实,从而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学生理论知识储备不足。财务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有效进行,既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到案例的准备过程、案例的讨论当中,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积累和理论积淀,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停留于表面层次,不能看到案例本身所隐含的真正问题,将导致财务案例分析和案例讨论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本科财务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创新思路
新的案例教学模式应该突破以往固有的思路,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只是其中一个手段,还要大胆地走出课堂,用实践来检验和提升理论水平。因此,新的案例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内外结合的模式,即以课堂内研究性教学为主,以现实的实践性教学为辅助手段。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
(一)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创建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其中心思想是把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引入到案例教学中。也就是要在教学中创建科学研究的氛围,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主动学习。研究性教学是把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置于首位的现代型教学方法,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新途径,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路径和必然选择。研究性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具有研究性。在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仅仅是提出研究的内容,或者为学生提供研究的氛围和条件,让学生自己或者以团队的形式去研究问题,然后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交流并讨论。教学不再只是教师将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学生经历探索研究的过程,也是掌握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过程。第二,具有教育性。研究性教学是将学生的专业知识的教学扩展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大量的主题研讨和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自我组织团体,学会相互交流与合作,学会沟通与协调,交流思想与体会,达到通过教书来育人的目的。第三,学生高度自主性。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分工协作开展学习,通过理论辨析、资料收集、调查、实验、数据分析等环节来全方位提高学生参与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转变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而且能真正学会学懂,融会贯通。第四,具有挑战性。研究性学习不仅仅要求专注于教学本身的各种问题,更希望学生能够通过知识的积累,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二)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就是将课堂上的研究性教学具体化、生活化、情境化,当然这里的具体化和情景化不同于课堂上的内容。课堂上的情境化是通过对案例的解说、视频技术的运用等方式对所要讨论的案例进行再现,以突显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方便师生进行探讨。而实践性教学则是要求师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探究实践。通过课堂的研究性教学,学生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并通过案例得以简单运用。但由于课堂和现实之间毕竟有不小的差距,课堂上的一些理论放到现实中并不一定成立,课堂上分析起问题来很有逻辑性的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也常常手足无措。因此课堂之外的实践性学习就成为了研究型学习的有益补充。
实践性教学就是要让师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发展。因此实践性教学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实践性教学,二是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由于许多教师自身缺乏企业财务管理实战经验,案例教学自然不能达到理想的高度。但教师不能因此而止步不前,应当身先士卒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如去一些企业学习或锻炼。二是学生参加实践,最主要的手段是校企合作协议基地,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实践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内学习的理论有用武之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察觉自身不足,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的动手能力,在感悟中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
三、本科财务管理学案例教学新模式的实施
对上述本科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创新模式,要将其真正运用到财务管理的教学活动中,使其发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必须要有配套可行的实施方案。
(一)选择案例 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最终效果如何,案例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适合用于财务管理教学的案例应该有以下几个特征:(1)情境契合。选择的案例应该和教学的进度相符合,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为基础,案例能够恰如其分地覆盖当前需要讨论的主要财务管理知识点。(2)案例经典。案例应该具有典型性,包含当前学生可以解决的问题,甚至包含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反映社会现实。(3)启发思维。案例应该有思想内涵,通过对案例的阅读与分析,学生能够解决问题,引发思考,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4)开放教育。案例包含的内容和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方面,通过不同的角度看待和分析问题,可以得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样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便于深入探讨案例。(5)研究性。案例应当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学生可以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总结出某些共同的特征,深入获得研究性的观点。
(二)分组研究 案例确定之后,就给学生设定案例所包含问题的情境。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学生成立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上课之前对所要讨论的案例搜集相关的背景材料,或者制作与案例相关的课件。在案例讨论时也仅仅是提出一定的问题,完全由学生自由发挥。学生在小组内部如何分工,如何协调和沟通,教师不加干涉,仅仅提供对案例本身的引导。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去选择自己客观的内容和方法,可以大胆怀疑、猜测,可以独立观察,富有远见的发现,可以进行没有把握的,可能失败风险的实验,可以自由表达与众不同的观点。小组中的互相切磋,思维撞击,可加深了对案例的理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协调与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等多方面的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撰写报告与课堂发言的能力,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三)课堂讨论 教师安排课堂讨论不是为了得出最终的标准答案,而是要营造一种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的气氛,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甚至是案例背景隐含的问题。每一个学生都需要积极地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没有批评只有建议,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通过这种全员参与的方式,学生既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从其他同学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中得到启迪。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步提高每一位同学对案例的洞察力,对案例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对教师来说,也可以从学生一些独特角度看待问题的方式中获得启发。
(四)点评与总结 研究性案例教学主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仅仅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获取的知识可能仅仅是知识点,不成体系,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讨论所获得的各种知识点及时梳理,加以总结和概括,对理论进行升华,使学生真正意义上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达到能够实际运用的目的。研究性案例教学的总结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让学生学会怎样从讨论的内容中总结出财务规律或反思财务理论,可以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从中得到启示,使知识结构更为完善。二是使学生享受到讨论的愉悦和成就感,提高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五)课外实践 通过对研究型案例的学习与研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建立了初步的知识体系。在经过若干案例的讨论之后,由教师带队参与实践基地的实习,对话企业一线员工与管理层,聆听企业家的深谋远虑,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获得真知。教学相长、教研结合,真正将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本文系内蒙古财经大学2012年度教育教学立项课题(课题批准号:JX111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高等教育研究》 2006年第2期。
[2]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7期。
[3]孙思忠、李金霞:《关于案例教学的哲学思考》,《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篇2
关键词:科学管控;电力企业;信息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09
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在电力企业的产生、运行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随着我国“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政策的推行,电力企业已经构建出了庞大有序的数据库以及信息综合网络,计算机信息系统逐渐成为电力企业越来越依赖的重要的技术支持系统。信息安全管理所需要应对的潜在威胁渗透了企业业务、生产、经营的各诸多方面。
1 我国电力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势头一直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尤其在电力企业的生产运行中,其所展现出的计算机信息安全相较于其他行业,拥有更大的优势。这主要体现在三点:第一,电力产业相对于别的行业,由于其行业的国有特殊性,在信息化发展中一直处于领头羊的位置。我国各大省市的电力企业中几乎所有岗位的工作人员,在计算机应用比率上,基本达到百分百,各大省市电力企业内部局域网覆盖机关业务的岗位也达到了九成以上;第二,我国各大省市的电力公司已经普遍创设了计算机信息用电管理系统,还有很多供电企业也大体上达到了业务受理的计算机信息化,并且,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供电部门正在积极地展开客户服务中心建设,在不久的将来供电客户服务中心必定会为人们带来更好的便捷服务[1];第三,国家电网下属的公司正在积极地进行相关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目前已经开发了包括电力生产、电力设备、电力安全监督、电力负荷等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完成了办公环境信息化。如今,各发电公司也已经将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的建设工作放到极为重要的位置,借助信息安全管理,更好的推动电力工业现代化。
2 我国电力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工作人员安全管理意识淡薄
电力企业的岗位人员往往由于只忙于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工作学习,而对计算机信息的安全水平不会考虑过多,安全意识十分淡薄,甚至根本没有。例如,有的员工随意浏览一些不明代码的信息网页,导致计算机系统内部被病毒控制,致使系统瘫痪;又如,企业员工在注册企业内部的通用密码时,常常会应用一些极为简单的数字作为密码组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电力企业的内部信息流失造成潜在的安全的隐患。在全球一体化的基础上,电力企业应当更加重视网络效应。而现阶段我国电力企业对于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的投入仍然远不能达到安全防范标准,计算机信息安全时常处于一种被动且弱势的封堵状态。企业员工从领导到基层都普遍存在侥幸心理,并未产生积极防范、主动面对的安全意识,因此也就更无从谈提高企业的计算机监测、防护、响应等管理。
2.3 外部环境的病毒攻击
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不断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部分病毒恶意入侵的现象也在不断加剧,并且攻击力也更强。“熊猫烧香”就是非常知名的一种破坏力极强、攻击力极高的病毒,许多网络防火墙系统都对其束手无策,这种病毒主要目的是窃取用户计算机内部的数据资料信息。造成数据资料泄密的原因有:编程语言程序存在漏洞,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一软件的通用性与开放性较强,因此被部分不法分子利用入侵终端设备,网络病毒能够攻击。病毒在能够入侵用户计算机修改注册表的信息,之后控制用户电脑。这种攻击威力尽管十分强劲,但方式总体来说不外乎向用户发送图片或是小窗口的提示信息等。一旦电力企业员工处于好奇点击,且计算机防火墙拦截力较弱时,就会进入到黑客所预先设置的程序例,进而使计算机不复安全。
3 我国电力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策略
3.1 强化员工安全管理意识
计算机信息安全意识与有关技能培训,是现代化电力企业开展内部安全管理中必须进行的工作,而培训的力度与效果将直接左右电力企业安全所贯彻的策略被理解的程度及执行水平。为了能够确保信息安全的有效性,企业的高管需要对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员工展开专门的安全培训,企业全部人员要正确理解且严格执行企业信息安全策略。
计算机安全管理通过识别企业的信息资产以及预估其价值,设置展开安全策略、标准、方针以及手段来确保企业计算机信息资产的完整性、机密性、权威性。利用安全教育是促使企业形成自身独特安全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直接决定安全管理是否能够顺利实现。
3.2 重视计算机安全管理制度
首先,领导应当带头重视企业的计算机信息安全。领导需密切关注安全管理与安全制度建设等问题,不可将这两份工作只当做是技术部门的事。对此,电力企业可成立计算机信息安全领导小组,通过分管领导来管理、监查计算机安全工作,却明确自身的权责与工作流程,建立一系列计算机安全事故处理的应急预案。其次,应当提高企业计算机设施与运行环境的标准。企业的计算机管理机构,例如信息中心、配电等重要计算机基础设施系统必须要严格完成日常管理,配置一系列防盗、防火、防水等常规设备。构建详尽的设备运行管理日志,详细记录计算机设备的运行水平,并且规范计算机的操作规程,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2]。第三,计算机中心机房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计算机系统都应当构建计算机系统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管理员、各部门主管、部门计算机从事人员等内控管理制度,对应用部分涉及到企业重要数据的修改需要通过企业领导的授权,且专人负责,记录在册。创设完善的数据备份体制,部分核心程序与数据一定要严格保密,通过专人进行保管。
3.3 强化极端及周期性检测
采用信息安全管理中配置过时落后的计算机系统、邮件程序以及内部网络都具有被恶意入侵者利用的重大缺陷。而一旦失去周密应对性强的安全措施,就必然不能够察觉与查堵存在的安全漏洞,对恶意攻击程序进行拦截。有时即便有些网络安全维护企业已经了相关补丁或是软件升级,电力企业的软件系统却并未不进行同步升级,究其原因,主要是部门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计算机信息网络不安全的风险隐患[3]。因此,企业如果要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就应当定期的对其进行检测。检测的内容有:软硬件设施与计算机存在安全隐患的重要环节,检测系统是否处于稳定、正常的工作状态。企业采用统一的防火墙应用程序,这样就能够达到电力企业内部数据资源信息的共享性,定期对应用程序软件存在的漏洞实施修复。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把高效的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自始至终的落实到信息安全管理中,且计算机保持长期稳定的安全性才可以保证企业信息资料的机密性与可靠性。在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将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结合至整个企业文化体系中,从意识上让企业员工意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安全管理制度拥有极强的严肃性、权威性、强制性。因此,制度一旦明确,就应许按此标准严格执行,企业各部门管理者定期督导检查,保证制度的落实。
参考文献:
[1]罗庆云,赵巾帼.企业网信息安全的探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2(18):159-160.
[2]刘力源.浅析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措施[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11):185.
篇3
一、建始县煤矿安全计量器具使用现状
我县现有煤矿企业31家,主要分布在209国道和红岩至官店公路沿线,涉及八个乡镇。经调查的22家煤矿企业已配备安全计量器具162台(件),其中瓦检仪64台(件),矿用风速表28台(件),压力表3块,瓦斯传感器67台(件)(在安装和待安装之中尚未统计完全)。调查期间,计量器具共计送检76台(件),其中瓦检仪送检45台(件),矿用风速表送检20台(件),瓦斯传感器送检11台(件),送检台数占总台数的47%。
经调查,我县煤矿企业在安全、科学、有效使用安全计量器具方面,虽然做了大量而有效的工作,但仍存在合理配置安全计量器具台件数不足、在用计量器具部分超期未检、检测不及时、新购置的计量器具未首检就投入使用及管理不规范等缺限。
二、加强煤矿企业安全计量器具服务管理,确保准确有效的为安全生产提供信息服务
加强煤矿企业安全计量器具的服务管理,确保安全计量器具使用有效性是我们质监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本人认为,我们质监部门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
1、广泛宣传安全计量器具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帮助企业建立计量组织体系。首先是要明确企业法人是煤矿生产企业在用安全计量器具的第一责任人,然后配备专职计量管理人员,加强计量管理人员的培训,县质监局应与企业双方设立协调联系机构,落实联系人员,互通情报密切配合,为安全计量工作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措施。
2、帮助企业建立计量管理体系。煤矿生产企业必须配备与安全生产适应的煤矿生产用计量器具。在购置方面,必须要有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标志、编号和出厂产品合格证书。按要求建立配备、购置、检定、使用、维修、停用及报废等管理制度。
3、建立计量器具强检档案,确保在用计量器具检定率达到100%。煤矿生产企业要按《煤矿生产企业在用安全计量器具统计表》建立计量器具名称、型号规格、出厂编号、生产厂名、检定日期、有效日期、检定机构等信息档案;制定计量器具强检计划,在计量器具到期前20日内申请检定机构依法实施强检;配备必要的备用安全计量器具,保证安全生产的延续性;定期向安全部门提供安全计量器具有效检定证书。参加当年安全生产年审。
4、实施计量器具动态监管,使其安全计量器具受控率达到100%。煤矿企业对企业在用安全计量器具的档案信息不断更新,实施动态管理,新购、使用和报废的强检计量器具应及时报建始县质监局备案,保证企业在用安全计量器具受控率达到100%。
篇4
【关键词】高校教学档案 高校教学评估 档案管理
高校教学档案是教学评估的基础和重要依据,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依据。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教育水平、教育质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为了使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教育部开展了“本科教育教学评估”,这是国家教育部对高校本科层次的办学质量和教育质量系统全面地评价,评价的结果关系到高校的声誉和前途。高等学校的教学档案系统真实地反映和记录了高校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的全貌,是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水平评估的重要支撑材料,是高校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高校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历史记录。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高校教学档案是否系统、完整、齐全直接影响到评估的结果。同时,教学评估对教学档案的建设与管理有促进作用,高校的教学水平评估使高校的教师员工意识到教学档案的重要性,确立了教学档案的重要地位,教学档案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并且教学评估呼唤教学档案的规范性管理。可见教学档案与教学评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高校教学档案的特点和内容
高校教学档案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系统化和规范化,同时,教学档案也是衡量高校管理质量以及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校教学档案主要指的是教学管理以及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声像、图表以及文字等具备保存意义的资料集合。对于纸质档案来说,它主要包括教学日历、毕业论文、试验鉴定、试卷、教学大纲、教学材料、教学规划以及教学文件和开题报告等。而非纸质的高校教学档案主要包括多媒体课件、视频以及图片和声音等。除此以外,还包括高校开展的各种活动。比如,高校学术讲座等需要存档的教学档案。
教学档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多样性,这是因为高校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管理的过程非常复杂,因此,记录档案的过程也很复杂。教学档案实质是对教学过程的一个原始记录,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教学水平与高校管理质量,它能够对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改进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因为教学评估方案中的大部分指标都需要通过查阅原始高校档案进行对照,评估教学质量的过程是否顺利,需要教学档案的支持。但是,就目前所保存的教学档案实际情况来看,却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教学档案的分类不科学、材料收集得不完整、档案材料保管不得当等。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作以下探讨。
教学评估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教学档案管理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1.教学档案在教学评估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1)传统以及系统的高校教学档案能够对学校的发展历史进行展示,能够反映高校的实际教学水平,能够反映高校的办学水平、质量以及理念。教学档案作为信息的存储形式,它是随着学校的发展而逐步积累形成的,为教学评估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2)高校教学是否成功,需要教学评估进行支持,因此,必须重视高校教学评估的作用。而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提升高校教学评估的价值,所以,高校需要做好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教学档案能够对高校的办学水平以及理念进行完整、真实以及系统 的体现。教学评估工作能够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归档意识,同时,教学评估工作在宣传方面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3)高校教学档案能够反映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科优势以及专业特色,能够定位高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能够为高校的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评估教学档案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学校领导重视不够,使得基层教学单位对教学档案从建立、归档到保管都没有建立起正确的档案意识。
(2)基层教学单位对存档范围不清楚,档案分类不明确,导致很珍贵的教学原始材料缺失。
(3)教学档案中对学生试卷、论文归档及时,却对教学实践活动、学术交流活动、教学管理会议及文件而形成的各种资料没有及时保管、归档。
(4)没有专门的人员管理教学档案,教学档案的存档没有规范化。
3.教学档案在教学评估中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1)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档案意识非常薄弱,没有注意到高校教学档案的重要性,不管是各个院系还是各个机关,他们之间的职责比较模糊,相关档案制度不够完善。
(2)基层教学单位对教学档案的归档范围和要求不明确,教学档案的材料收集不齐全、分类不科学、整理不规范。
(3)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没有固定的专职人员。各院系大多数由各教务部门教务秘书兼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由于学校教学管理员工非常繁忙,需要不停地进行更换,因此,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团队相对来说不够稳定,由于档案管理兼职员工自身的管理知识不足,使得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无法达到要求。
(4)教学档案的建立及管理手段非常落后。传统的管理模式已完全不能适应快速检索及使用的要求,档案的建立和保管完全使用人工和手工,这已不能满足评估中档案需求量大、利用率高的要求。因此,教学档案管理模式的现代化、信息化是社会进步、时展的趋势。
加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措施
1.重视教学档案建设工作是高校教学评估工作的基础
对于高校各个基层机构来说,它是教学资料文件的保管者以及生产者。基层机构的教学档案,是指在本学院学习活动、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管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具备一定价值的文献资料,这些资料是高校档案的重要部分。高校院系的教学档案,它的内容包括:(1)高校教学管理类型,有教学日历以及教学实践活动材料等;(2)教师教学业务类,这主要包括教师的科研材料、教师的教学材料、教师各类教学活动的记录等;(3)行政管理类,主要包括学院党政会议的记录、学院工作计划、学院各部门的规章管理制度及对教师管理的各种细则。对于教学评估工作来说,信息材料的系统性以及完整性非常重要,它是教学评估的前提。因此,高校基层教学单位的教学档案,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其系统性以及完整性,同时,它还能够反映高校的教学状态以及教学效果。
2.细化教学评估方案中对教学档案的要求,提高全员的档案意识
建设高校教学档案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校自身的实际教学情况,高校的教学情况可以从教学评估的结果中获取。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以教学建设、办学思路、教学档案以及教学改革为主,另外,还要重视实践教学以及毕业论文等各种文献资料的整理和收集。
高校全体员工的教学档案意识能否提升,需要高校档案部门的宣传。提高高校师生档案意识前提条件,指的是档案部门能否做好教学档案工作。高校档案部门需要提升教学档案的宣传力度,从而使学生和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教学档案,方便开展教学档案工作,同时,宣传力度的提升还有利于营造适合教学档案工作开展的环境。收集、整理各种教学资料是做好教学档案的前提,而这是一项复杂又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的工作,它依赖于学校自上而下的重视。通过宣传档案法规等提高全体师生的档案意识,使每位教师都有意识来保管和搜集档案材料,使每个阶段的教学材料都得以保存、归档。
3.建立科学系统的管理体制,确保教学档案责任制得到有效施行
在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做好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做好教学管理工作,需要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及现代化的管理,及时收集有价值的教学材料,建立起全面的教学档案体制。通过管理角度进行着手,对高校教学档案的层次进行划分,主要划分为学校、教务处以及二级学院三个级别,对教学档案管理的职责进行明确。比如,高校的管理以及教学部门,不仅要对资料进行保管,还需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记录,然后通过院系的档案管理部门对资料进行整理存档,学校教务处主要负责对资料进行检查和保管,这样,能够为资料存放节省一部分储备空间。为了保证档案管理工作能够稳定可靠,需要对管理制度进行改善,使其能够规范化以及制度化,从而对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水平和质量进行提升。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是做好教学档案工作的保障,如明确教学档案工作的负责人,建立各部门各科室的《教学档案的工作职责》,建立各部门各科室档案管理工作细则,包括材料的收集、交接及保管细则。
4.做好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
现代社会属于信息化时代,因此,需要对教学档案管理进行改革。传统的教学档案工作程序是搜集、整理分类、归档、保管及使用,为了使教学档案对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便于利用,就必须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取代传统的记录方法及使用方法,主要是采用计算机对档案内容进行记录,结合数据库对档案信息进行储存,对档案格式进行制订,从而建立完善的教学档案信息。同时,可以通过互联网对信息进行查询和共享,确保教学档案能够更加便于查询,同时也能够更加方便获取,从而使得档案资源由静态管理变为动态管理。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要变被动为主动,及时地对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各种不足之处进行弥补,确保能够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更多的帮助。对教学档案中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方便师生对信息进行查询和共享。此外,高校之间也必须要作好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这样能够帮助高校解决在资源不足的条件下,通过共享展开更多的交流、借鉴。学校要把教学档案建设工作放在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重视对教学档案的现代化信息资源建设。
教学评估主要依托教学档案对学校的教学整体质量进行评估。通过评估来更好地帮助教师提升档案意识,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使学校的档案管理更加完善。同时,做好教学评估还能帮助学校做好教学科研、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等多方面工作,提升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使档案管理向着现代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更好地帮助学校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教学档案是高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学校应当加强建设,提高教师员工的档案意识。同时教学档案又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学校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并建立健全教学档案的规章制度,为建设好教学档案做好保障工作。同时教学档案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高校教学档案建设工作中。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N].2004,4.
[2]岑淑儿.高校二级学院档案管理初探[J].浙江档案,2005,(6).
[3]高生军,赵耀锋.以评促建:提升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水平[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4]崔立影,周海燕.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J].管理科学,137.
篇5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管理学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与管理学
案例教学法最早是由哈佛商学院教员于1925年引入商业教育教学领域的[1]。其初衷是要发挥学生们在工商管理课程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纷繁复杂、变动频繁现实商业运作带进课堂。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它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借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2]。
案例教学法的本质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颠覆了传统的“教师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懒虫式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在这一氛围中,学生不仅能成功地吸收相关事实与理论,而且能亲身实践解决现实问题所需要的领导与团队技巧。在训练有素的教师指导下,学生一起分析和归纳有冲突的数据与观点,定义各层次目标并对其排序,说服并激励持不同观点者,在不确定环境下抓住机会并作出初步决策等。[3]
管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生仅学习教科书中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锻炼综合能力。而案例教学法正是一种为学生在课堂上创造一个仿真环境,使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的管理问题的重要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作用
2.1启发式教学,寓教于乐。
传统的管理学教学大多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做笔记,教师讲,学生听,过多抽象理论的讲述常使学生感到上课枯燥乏味,产生消极厌倦情绪,缺乏学习热情,课堂教学效果欠佳。以案论理则是从具体案例分析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总结,然后再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阐明某个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格局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格局,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学生便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接受知识与主动探索,切实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而且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案例讨论可以大胆假设,可以从多个方面寻找答案,这既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大部分学生都非常乐意上案例讨论课,每次案例课,老师布置案例讨论的内容后,很多学生就立刻认真阅读案例的背景资料,认真思考、分析,着手准备讨论发言稿。案例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4]
2.2实践性教学,直观形象。
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有限的,不可能接触很多实际的管理情景,就是有一两次到企业参观的机会也是走马观花式的,因此,他们对组织如何管理只有一些肤浅的感性认识,对学习管理学的作用也是非常茫然的。而案例教学则将真实生动的企业管理活动呈现给学生,把分析决策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进入所描述的情景现场,身临其境地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对企业的内外环境作出分析判断,通过独立思考、集体讨论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这样学生对管理理论和原则不再停留在表面化的想象之中,而是知道如何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仅顺利实现了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升华,还提高了对管理学学习的兴趣。
2.3能力型教学,培养素质。
案例教学法是培养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形式。哈佛商学院采用案例教学法后,学生毕业后最多经过半年实习即可迅速成功进入企业管理者的角色,其培养人才的速度之快令人叹为观止。管理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学生查阅资料、分析判断、进行小组讨论、课堂交流等,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写作、决策、理解、沟通协调、集体领导、说服、讲演等能力。
2.4互动式教学,教学相长。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教学相长,因而必须密切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消极的接受者,教师提供理论知识,学生囫囵吞枣地接受;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则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这种教学法将使得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中发挥主动性。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则始终起着“导演”作用,既要选择好的“剧本”(即符合教学需要的案例),又要在课堂讨论中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发挥能力,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加强了师生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方面是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比拟的。
这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最终达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提出了比传统讲授方法更高的要求,教学要求教师既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既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案,又更加重视社会实际现状,对现实中的问题保持高度敏感,不断地从社会实践中寻找适宜教学的案例。采用案例教学法可调动教师备课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3.管理学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环节
管理学案例教学法大致可以包括三个基本环节:案例选取、学生参与和课堂分析讨论、课后总结。[5]
3.1案例选取。
进行理论备课是搞好案例教学的首要前提。其次要对案例进行精选,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积累情况来选择案例,并适当考虑案例的典型性、代表性及教学手段、设备等相关条件。再次要熟悉和研究案例。教师应熟悉案情,正确把握案情性质并设计讨论方案,最后向学生布置案例并交待要求。
3.2组织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可以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或从比较简单、易于讨论的案例开始,由表及里,由浅及深,不断培养学生参与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案例教学。在学生分析、讨论案例时,教师应适时地加以引导,重点讨论管理理论在案例中的应用及对管理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这将不断启发学生寻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有利于克服学习空洞理论或丢弃理论指导而盲目实践的片面倾向。
3.3教师的总结发言。
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要作简短总结。总结的目的是针对案例中的主要问题再一次强调,使学生加强记忆,重点掌握,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和难点作补充或提高性阐述。教师要从案例引申出掌握相关理论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我国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案例教学法于20世纪80年代作为中美大连国际合作项目引入我国,到现在已有20多年了。但目前即使在国内重点院校商学院、管理学院中,案例教学也远非主流,其教学效果也并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是在于我们对案例教学法的本质把握得不够。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
4.1对实施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把握得不够准确。
哈佛商学院实施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挑战性的领导者,使学生亲身实践解决问题所需要的领导与团队技巧及决策能力。但我国高校实施案例教学法的目的一般定位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重视团队技巧和领导能力的培养,因此,忽视了学生团队在案例教学法中的作用的发挥,特别是没注意使团队学习在课堂之外发挥作用。
4.2忽视了中西文化背景存在的差异。
案例教学方法之所以起源并盛行于美国,并随后在西方国家迅速推广普及开来,除了美国及西方国家具有适宜案例教学法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条件原因。“文化”一词,在这里是指一些支配人们社会交往的习惯和传统。这些习惯和传统会直接影响学员个体在课堂讨论和布置任务中的参与程度,并进而影响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西方社会推崇民主、自由和个性张扬,鼓励竞争,喜欢坦率直言,这样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环境与案例教学法强调个人主义、推理的力量、论辩和自我表现,鼓励质疑权威是相一致的。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的学员要比那些处于强调一致、服从权威、倡导谦逊的文化氛围的学员拥有较为高超的案例讨论技能,更适应案例教学法。我国的传统文化推崇和谐、礼貌、纪律、尊敬长者、忠诚和秩序等,在公众场合对别人的观点提出怀疑与批判性的质疑被认为是不适宜的;更强调坚持原则和责任而不强调推理和独立思维;“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观和教育观,使人们更愿意、更习惯于接受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培训方法,而不重视、不习惯于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培训方法,而这些都是与使用案例教学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传统的教育体制使教师和学生都习惯了讲授式教学法,对于案例教学法不太适应。[6]
4.3缺乏合适的案例教材。
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案例本身质量的影响。目前我们在案例教学中比较多地采用国外案例。利用国外现成的案例资料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将所学管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但国外企业文化背景与中国差异较大,致使学生对国外案例的制度背景、市场情况、人文环境等方面缺乏了解,容易出现“削足适履”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案例讨论。
另外,案例教材局限于知识点案例,缺乏综合案例,案例知识间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着重于叙述说明,忽略提供背景材料,管理情景不详细具体,学生难以进入各种角色状态进行研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案例教材的启发性不够,易使学生形成惯性思维,不假思索地得出结论,课堂上缺乏案例讨论的气氛。总之,现有的管理学案例教材不太符合现代管理学案例教学的需要,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不被学生所喜爱,因而亟待案例教材的不断更新。
4.4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许多讲授管理类课程的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工作,缺乏实际的管理经验,也很少有机会参加企业调研和咨询,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以至于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启发角度可能比较单一,案例点评可能不够深入、全面,难以让学生信服,导致案例教学的效果欠佳。而且一些教师在案例教学的组织和指导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教学艺术和课堂组织能力,或者对学生控制过多,或者对学生指导不足。所以,案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学习的过程,实施案例教学法将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4.5学生的能力限制了其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法的最重要环节是课堂讨论,要求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开拓思路,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学生已经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依赖心理,并且刚进大学的新生又往往是实践经验不足,知识储备不够,尤其是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不甚明白,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学生十分重视,但由于能力有限也难以形成良好的课堂讨论局面。同时这种对话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只适用于部分学生,而不适用于所有学生。那些思维敏捷、口才较好的学生在辩论中如鱼得水,而另外一些学生则常常是一言不发。这就要求每次案例讨论之前,学生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学生课前不预习,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但实际情况是,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并不能按教师要求认真准备或是不会准备,因为他们刚进入大学,还不善于进行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归纳总结。因此,多数学生对案例教学有畏难情绪,兴趣索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4.6案例教学替代不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能够启迪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但是案例教学法不能替代课堂讲授教学方式,因为只有通过讲授才能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原则,使学生获得系统和完整的管理学知识。如果没有基本理论和知识,单纯进行案例分析,学生素质就得不到提高。
因此,不能片面夸大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它只是对课堂讲授的内容的升华,而课堂讲授才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5.完善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措施
5.1甄选合适案例。
在管理学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认为,由于高职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较弱,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案例教学有些偏难,在教学中,管理案例或者绕过不讲,或者简单读读案例,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案例教学的管理实践中,也就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真正目的。事实上关键是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结合教学实际需要,甄选有针对性的、难度适宜的管理案例。
在选择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新颖性,选择具有时代特点,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即尽可能地选择管理实践中的最新案例,从而使案例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并通过案例讨论了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动向。二是针对性,不能盲目选取。即紧密围绕所要传授的基本理论,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方法等。三是难易适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如讲到计划时选择案例“明年的生产计划方案该怎样定”,讲到决策时选择案例“这个决策该怎样做”,等等。这样有针对性的案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计划和决策概念及计划和决策制定过程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制定计划和决策的能力。
5.2教师要扮演好案例教学过程中导演的角色,甄选好案例。
一堂成功的案例教学课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周密安排,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角,教师是案例教学的导演。作为导演,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谋划,这不仅包括案例的选择,而且包括所选案例的背景知识,如何设置问题才能将管理学理论知识与案例中阐述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课上要当好导演,包括解释案例,把握方向,引导讨论,不断提出问题。
学生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讨论中要注意放下“面子”与学生平等相处,发挥“移情作用”,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无论合理与否,是对还是错,允许学生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案。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广开思路,积极发言,不断提出新的设想与思路。此外,教师还要有驾驭课堂讨论有序进行的能力。
5.3作好总结。
教师在案例讨论后应进行归纳和总结。除了通过对学生的讨论、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简要回顾和评价,对学生的正确合理回答及创新观点给予积极肯定外,教师还要明确指出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还有哪些不足,如何利用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才更合理或更有效。与此同时,学生应针对讨论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总结,总结自己在阅读案例、讨论发言、观点形成等方面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思考从管理案例中学到了什么,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启示,是否通过案例掌握了管理的有关原理和方法,进而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6.小结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因具有寓教于乐、直观形象、培养素质、教学相长等优点,从而成为管理学教学方法的首选。教法为教学服务,案例教学法生动、形象、渲染性强,可以弥补传统管理学教学中空洞传授理论的缺点。所以,教师应在管理学教学中灵活、有效地运用案例教学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袁庆林.“案例教学法”及其对管理学教学的启迪[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2:146-149.
[2]骆仁林.案例教学法在高校《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的运用[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7,4:94-95.
[3]胡书林,张学银.浅谈管理学的案例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4,(11):36.
[4]李毓.管理学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探析[J].管理科学文摘,2004,(2):59.
篇6
关键词:边防检查 实战案例 教学
中图分类号:D63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8-0-02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对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员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进而得出解决问题一般方法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最先运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后来管理学界在哈佛大获成功,可见它在教学领域中才发挥其应用性和重要性作用。近年来,教学案例作为联系边防检查实战和边防检查教育培训的桥梁与纽带,探索实施教学专业化改革,积极推行边防检查实战案例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边防检查实战案例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和深化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开拓、整体推进,全面提升边防检查专业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开展边防检查实战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边防检查培训就其实质而言,从其职业特征来看更加侧重于以现场、案例为重点的实践性教学。
(一)开展实战案例教学是落实“问题导向”培训的需要
首先,口岸出入境安全隐患和边防检查工作一直处在动态发展之中,我们的执勤人员在正常履行边防检查工作的同时,会遇到不断凸显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些又是执法人员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其次,要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培训必须与边防检查工作的变化、发展保持同步,从实战中来,到实战中去。
(二)开展实战案例教学是提升岗位履职能力的需要
岗位履职能力,是在检查员在岗位能力中占据核心地位、具有较强辐射性、牵引性的能力。作为一种执法实践能力和警务实战能力,它来源于检查员的执法、履职要求,又在检查员的各项执法、管理活动中,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执法、管理案(事)例加以体现的。开展实战案例教学,就是将一个个经过总结、分析、反思的客观、真实的案(事)例引入边防检查专业教学训练,通过强化以案例为载体的专业教学训练,来达到提高检查员岗位履职能力的目的。
(三)开展实战案例教学是提高专业教学实战效应的需要
当前,边防检查专业的培训教育工作已经走出了一条紧贴实战、追求实效的道路。一是加强实践教学基地,使学员真正把理论与实践相联系,通过见习与实习,有效地运用到真实具体要求的案例中去;二是构建“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态度”一体的教学训练内容,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实现了“实地、实景、实兵”的考核方法。
二、当前开展边防检查实战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选取和编撰案例有欠规范
边防检查专业的实战案例,在其选择和编撰上应当有严格、规范要求的,但就开展案例教学的情况看,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偏差和问题,选取案例重案件情节、轻专业内涵;分析案例重案情叙述、轻总结反思;三是案例启示重个案实务、轻共性指导。
(二)案例教学的目的拿捏不准
运当前案例教学的现状看,使用案例的目的一般是为了吸引学员或提高学员兴趣而“讲故事”;或者为了验证教学人员传授知识的正确性而“举例子”。
(三)案例教学的重点不够突出
以执勤现场的处置突发事件为例,分析的重点应当在于如何针对现场实际情况进行现场处置,执勤人员应如何开展勤务,后续工作应如何开展现场调查等,至于突发事件的过程不应列入讲解重点。
三、我们在案例教学方面的应对与实践
(一)深入实战,选好教学案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进行实战案例教学,就要率先利好我们的“器”即选好案例。案例教学的质量高低与否,其中最基本、最关键的就是广泛收集、精选案例。
1、选择的教学案例必须贴合实战,适合教学
选择的案例必须能够体现三大功能:第一,要有实战启示性。用于案例教学的案例,应当对边防检查实战具有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第二,要有内容匹配性。所收集的案例应当适合本专业及课程、科目的教学与训练。第三,要有训练结合性。所选案例应当注重设计,注意与教学结合。
2、选择的教学案例必须真实鲜活、典型可鉴
收集的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即案例必须来自实际警务工作,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同时收集的案例必须具有鲜活性。在时间和内容上,所收集的应是近期内的、有代表性的、有鲜明内容的案例和事例。
(二)精雕细琢,编好案例教材
我们在编撰案例时,除了把握客观真实、全面深入、合规适教的基本要求外,还特别注意“谋篇布局”,注重案例教材编撰体例、结构的完整和规范。
1、统一体例,规范结构
具体包括案情介绍、案例评析、案件启示。案情介绍要对案件的基本情况作一个必要交代,使学员对案件情况有一个清晰了解和认识。案例评析是案例教材的关键部分,评析得好坏、优劣,直接影响案例教材的编撰水平与质量。要坚持“务实”,从“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着手,全面剖析。案件启示要符合“触类旁通、规范指导”的总体要求。
2、结合教学,明确要点
在编写教材中要抓住教学与实战、培训与能力的结合点和关节点,真正以正确理论为指导,寓理于事,突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边防检查实战典型案例要在“做中学”,有利于调动学员参与的积极性,不断增长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三)创新务实,用好教学案例
篇7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美国商学院;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05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我国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高精尖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先进程度直接决定了所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低。换句话说,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决定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案例教学方法直接反映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在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学科的研究生培养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尽管国内对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已有较长的时间,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如形式重于实质、案例陈旧或脱离实际等问题。本文在对案例教学实践走在世界前列的美国商学院研究生案例教学经验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之上,指出了其对我国研究生案例教学实践的若干启示。
1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其意义
案例教学方法可以追溯至19世纪在医学和法学教学中的应用。英国的贝利斯(Bayles)在1829年最早将案例教学应用于法学教育中。他认为,相比于传统的讲授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更加有利于学术观点交流,更加有利于师生互动学习。1921年案例教学法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得到了大力推广,并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其主流教学方法。其后,美国各商学院也相继将案例教学法作为其主要的教学方式进行实施。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至今已经有了30多年的历史。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进行MBA培养后,案例教学法在商学教育中才获得了一定的进步(赵纯钧等,2003)。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科专业领域中的相关问题、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与学科领域相关理论研究相结合,以实际案例为依托,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并在此过程中把握学术动态、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进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顾明远、孟繁华,2003)。案例教学的教育理念突破了以教师为核心的单向知识传授的模式,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升华(刘刚,2005;2008)。因此,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本教学内容,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双向互动为基础,以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不同于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全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研究生的学习应当是一种创新型自主学习过程,更加注重于知识的创造和学术素质的培养,而不应当是简单、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使其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实事件发现关键问题所在并能发掘出问题的实质。案例教学法强调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知识生成的过程,通过对来自现实事件的案例的阅读、学习,实现从现实案例中主动发现问题,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其次,研究生学术素质的培养的重点之一在于,培养其对新事物、新观点等具有开放包容的态度,善于吸收新观点、新方法并能将其与自己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相融合,实现进一步创新的目标(孙伟、陈涛,2015)。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研究生之间的互动、讨论,有利于培养其接纳他人不同的观点、修正自身先前已形成的观念,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来对待新的观点、知识和技能。第三,案例教学对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研究生以现实案例为基础,通过对案例的学习、讨论以及教师总结等环节,研究生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深化了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拓宽了自身的研究视野,有助于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研究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同学、教师的探讨、争辩、质疑这一动态学习过程,可以实现理论知识的内化。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是,案例教学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课堂中,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讨、争论和质疑的过程,也可以使教师不断吸纳研究生提出的新观点、新方法,教学的效果在此过程中得以不断改善。因此,案例教学也有利于“教学相长”目标的实现。
2美国商学院研究生案例教学的经验
2.1美国商学院研究生教学方式
20世纪70年代起,在管理学教育中引入案例教学方法逐渐成为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主流教学方式。由于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教学法所获得的巨大成功,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美国高校的商学院中获得了广泛关注并被积极引入到美国各大高校的商学院研究生培养和教学中。如表1所示,从美国主要高校的商学院教学方式组成上看,案例教学均占比在30%以上,其中哈佛大学商学院和弗吉尼亚达顿工商管理学院的案例教学方式占比达到100%;MIT斯隆管理学院和达特茅斯学院塔克工商管理学院的研究生案例教学方式占比为50%。课堂讲授和实地项目等教学方式的比重在不同高校的商学院中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实地项目所占比重较低,而课堂讲授方式所占比重在50%以上;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的课堂讲授方式则占到了60%;UCLA安德森管理学院、达特茅斯学院塔克工商管理学院以及MIT斯隆管理学院则没有实地项目等教学方式。
2.2美国商学院研究生案例教学的实施
如前所述,美国高校商学院研究生案例教学方法受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做法影响最大。但各高校在师资、学生素质以及资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在案例教学的实施中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此,我们以加州州立波莫纳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为例对研究生案例教学的实施进行分析。2.2.1教师与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案例教学相比于传统授课方式而言,需要教师和学生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案例材料进行准备和预习。在组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阶段,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案例分析讨论方案的每个细节,包括如何提问、启发以及调节课堂讨论气氛等各个方面。波莫纳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在研究生的案例教学中,每一门课程均有一个由3~5个任课教师组成的案例教学小组(teachinggroup)。案例教学小组成员采用集中备课,共同开发案例,共同制定教学手册,共同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并共同进行教学研究。其中,教学手册(teachingnote)内容包括教学目标、上课流程、讨论预期和总结归纳等部分,内容详尽,是需要案例教学教师严格遵循的案例教学指导手册。在波莫纳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中,研究生案例教学是一个集体的任务和行为。教师在案例课堂讨论前一周将案例材料发放给研究生,供其对案例进行预先学习。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熟悉案例背景内容,找出案例中的关键问题,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对案例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判断,并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初步的解决方案。在学生个人对案例学习后,由小组中的某一成员召集小组讨论会,就该案例的关键问题、解决方案等进行小组讨论。这一讨论过程,使得小组内成员间形成充分的思想交流,但不要求形成统一的意见和结论。2.2.2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阶段学生成为课堂核心,教师则主要负责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控制课堂讨论的进度,提出相关问题以促使课堂讨论不断深入。在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阶段,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和发言,其在案例讨论中表现会直接影响其课程最终成绩。学生在课前的认真准备以及在课堂上的讨论表现成为其能否获得该课程较高评价的关键。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阶段,学生会竭力避免陷入沉默,积极与其他成员交换想法、观点,成为案例讨论的积极参与者(王少飞等,2014)。教师需要时刻把握课堂气氛,充分利用语言、手势以及表情方法来调动课堂讨论气氛。在此环节中,教师会事先设置案例讨论的规矩,以防出现讨论过程中出现学生间发生语言攻击和案例讨论为某一个学生小组“绑架”的问题。当课堂讨论陷入沉闷、乏味时,教师及时抛出与案例紧密相关的问题,并随时对学生进行提问,或分组讨论并指定小组进行上台汇报讨论结果等,使课堂讨论始终处于紧张、热烈的氛围当中。当课堂讨论出现跑题时,教师则及时通过提问或总结的方式将讨论拉回到案例分析的要点上来。这需要案例教学教师具有丰富的案例课堂讨论的经验和娴熟的讨论控制技巧。同时,综合运用板书、投影、录像等教学手段也有助于将学生精力集中于所要讨论的案例上,并能吸引学生对案例的兴趣。在课堂讨论结束前的总结阶段,教师会通过板书或投影的方式给出案例分析的框架,并让学生进行总结或给出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地对课堂所讨论的案例进行总结。教师会强调案例分析的结论是不唯一的,即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答案,学生需要掌握的是可能正确的处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方法。2.2.3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后总结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会就学生的表现给出公平合理的分数,并形成详细的教学总结。同时,教师还需要就本次课堂讨论中学生的具体表现情况,找出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以帮助表现欠佳学生提升案例学习、分析、讨论的效果。在此过程中,波莫纳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会安排在案例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走进新教师的课堂进行案例教学旁听,找出新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存在的不足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并最终形成完整的案例教学报告,意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构建老教师对新教师的案例教学技能水平的评估和帮助的稳定关系。学生在课堂讨论结束后,需要综合各方的观点以及自己的见解来撰写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学生尝试总结出一套针对此类问题的概念框架以及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框架,以便日后碰到类似问题时能得以实际应用。
2.3案例教学的支撑体系
案例教学的有效展开有赖于高质量的案例库的建设,有赖于具有丰富案例教学经验的师资、案例教学管理体系建设和相应的硬件支持。(1)案例库建设。美国商学院的研究生案例教学中,十分重视案例库的建设。各高校的商学院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案例库,并且其案例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涉及到不同的行业、企业、管理领域等,如波莫纳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的案例库中有近千个案例,而哈佛大学的案例库中则有8000多个案例。同时各高校商学院对案例库中的案例进行持续不断的更新,每年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案例得到更新。这些案例基本上来自于案例教学教师长期跟踪、调研特定行业、企业的成果,如波莫纳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的“战略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教师就曾长期在企业从事相关工作,具有丰富的企业战略管理实践经验,并持续对行业、企业进行跟踪研究,这就保证了课程中所使用的案例具有现实性和前沿性。(2)美国各高校的商学院研究生案例教学的教师大都具有丰富的案例教学经验,并在新教师的培养上倾注了很大的精力。通常,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有相关的经验丰富的教师随堂听课,并在课后与新教师就课前准备、课堂讨论以及课后总结等方面给予详细的建议和指导。教学资料实现充分的共享,任何一个教师都可以参阅其他教师的教学资料并可以就其中的问题向其他教师咨询改进教学效果的方法。这一新教师培养机制确保了其在研究生案例教学中具有数量充足的教师资源,且这一资源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3)美国商学院的案例教学具有完善的教学辅助支持体系,以波莫纳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为例,其教学辅助人员众多,并能够提供诸如专业化的案例教学信息平台以及案例教学流程化管理的服务。这些教学辅助是以教学为中心,围绕提供高质量案例教学这一目标所展开。同时,学院会为案例教学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如建设案例讨论教室、学生小组讨论中心等,同时也为案例开发教师提供相当数量的案例开发资金等。
3研究启示及建议
美国商学院的研究生案例教学实践对我国研究生案例教学的建设和提高具有显著的借鉴意义。(1)加强本土的案例开发和案例库建设。研究生案例教学中案例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效果优劣,直接采用“拿来主义”,将国外案例拿到课堂上进行教学存在着脱离中国学生生活实际的缺陷。这会导致学生在案例分析时不能联系到中国的实际,最终成为纸上谈兵。因此,加强中国本土案例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案例开发需要教师真正对行业、企业进行长期的跟踪调研,与企业紧密合作,这样才能开发出真正意义上的案例。这需要学校、教师和企业三方面的紧密合作,以及学校对案例开发的资金支持。学校应建立案例库,并建立相应的共享机制,实现案例在教师、学生间的充分共享,以促进案例教学效果的提升。(2)加强研究生案例教学师资培养。实现案例教学目标,授课教师的授课能力是关键因素,加强案例教学教师的培养刻不容缓。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将国外高水平案例教学的优秀教师请进来,为国内教师提供集中培训以提高国内教师案例教学授课水平。同时,将国内教师选送到国外具有高水平案例教学的相应学院进行集中培训,让国内案例教学教师切实体会国际上高水平案例教学课堂的教学过程,学习案例教学相应的技能,提升教师案例教学的授课水平。(3)改革研究生考核机制和教师考核机制。学院应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以及不同的研究生群体,确定案例教学所占比重。通过多种渠道向研究生说明案例教学的价值,使研究生切实认识到案例教学对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使研究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案例教学过程中来。改变以往注重最后的考试结果,轻视学习过程的考核方式,切实加大研究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比重。以考核改革促使研究生更加注重学习过程的表现,将能力培养融入到学习过程中。同时,改变当前教师考核重、课题申报,轻教学成果的局面。将教师案例开发、案例教学纳入到教师考核中,并适当加大案例开发、案例教学等所占比重。激励教师切实将精力投入到案例开发、案例教学中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4)加大案例教学资金投入。高质量、高水平的案例教学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国内高校应在案例开发、案例教学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开发一个高质量的案例往往需要对行业、企业持续数年的跟踪研究,这意味着案例开发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财力来实现高质量案例的开发。这需要学院对教师、项目组在案例开发以及案例库建设方面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才能实现高质量案例的开发和案例库建设。同时,在人员配备上,教学辅助人员需要为案例教学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将案例教学教师从流程性管理事务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案例开发和案例教学当中去。最后,在国内MBA教育和专业硕士培养中,美国商学院研究生案例教学的经验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但值得引起我们思考的是,国内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MBA以及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间存在差异,美国商学院研究生案例教学在教学方式中所占比重、案例开发和选择的类型以及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是否可以在国内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中直接运用?如何在美国商学院研究生案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国内学术型研究生的案例教学方法的构建和完善?这是国内研究生案例教学方法实施、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
本文接受江苏省研究生教改项目“全球化背景下经济贸易类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研究与实践”(JGZZ14-070)、江苏省教改项目“基于POCIB互动网络平台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2013JSJG045)资助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2]刘刚.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作用机制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3]孙伟,陈涛.以参与者为中心的哈佛管理案例教学法及其启示:基于哈佛商学院PCMPCL项目的述评[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4]刘刚.认识真实的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J].数字商业时代,2005(9).
[5]赵纯均,雷曜,杨斌.中国管理教育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篇8
1.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运行机制的困境和对策——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
3.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4.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过程研究
5.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研究
6.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7.解析工商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
8.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9.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0.新时期工商管理的职能探索
11.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12.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3.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研究综述
14.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
15.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6.关于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
17.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18.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实施
19.基于嵌入式学习的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20.提升工商管理类学生专业能力的ERP实验教学探讨
21.工商管理案例研究作者成熟度的文献计量分析
22.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23.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十一五”期间工商管理学科国内外研究热点比较与分析
24.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模式及其评析
25.地方高校创业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6.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27.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探索
28.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以普通财经类院校为例
29.试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
30.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31.加强工商管理培训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2.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33.关于工商管理教学案例库建设的思考
34.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35.国外工商管理教材浅析
36.工商管理情境教育体系的内涵、架构与协同效应
37.论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8.工商管理函授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39.论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及现状的分析
40.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41.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42.以ERP模拟实验室平台打造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43.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4.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45.论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6.浅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47.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48.Wiki环境下“工商管理模拟”教学的探索
49.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50.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
51.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52.区域经济视角下的广西高校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53.中国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的计量分析
54.创新教育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基于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实践与探索
55.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的知识来源与结构——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分析
56.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57.论案例教学价值取向的变革——基于对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分析
58.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59.工商管理学位论文质量分级评价问题的探讨
60.基于培养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ERP沙盘模拟实训探析
61.谈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62.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体系
63.浅析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改革方向
64.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65.浅析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66.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67.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涵与界定标准
68.论工商管理如何促进经济的发展
69.工商管理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探讨
70.工商管理课程实验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71.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及管理模式探索研究分析
72.论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区别
73.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措施
74.工商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75.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探讨——基于一项案例教学实践调查
76.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77.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内分流研究——以西安石油大学为例
78.浅谈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
79.关于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研究
80.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研究
81.高校工商管理案例教学问题的几点思考
82.工商管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与知识转换
83.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研究
84.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市场适应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85.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知识与技能的分析
86.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现状研究
87.创业大赛实践与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互动研究——以《市场营销学》为例
88.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式探析
89.论知识经济时代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创新
90.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状况及培养模式研究——来自广东工业大学与广州大学城其他高校的研究启示
91.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
92.论新时代下工商管理的职能研究
93.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之我见
94.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95.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96.走特色之路建设工商管理专业
97.论高等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98.对开放大学课程体系的分析——以英国开放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群课程体系为例
篇9
关键词: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工作经验
通过细心阅读相关文献与本人在本科学习当中所感受到的相关问题,可以大致了解到旅游专业不论是在课程培养,亦是课程安排,课程计划,都存在着显而易见的问题,而本文主要从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入手,通过对国内外的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进而反映国内整个旅游专业的整体概况。
一.国外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分析
(一)瑞士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瑞士的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是提倡管理理论、实际服务、操作技能并重的综合学府。其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以培养具有国际意识、能进入国际市场竞争,敢于挑战现代旅游业跨国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
课程设置:瑞士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针对性比较强,课程内容细致具体,尤其设置了辅助学生未来自我实现的“个人发展”课程。课程的设置则是关注学习者个人职业需求的发展,课程紧紧围绕学习者的实践经验和实践需求。以此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灵活的掌握自己感兴趣专业以及满足专业就业的需要。
(二)美国旅游专业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美国旅游专业的大学更加侧重于对学生的管理,以及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美国院校主要的基础专业课程大致有:旅游学、旅店管理、交通管理、旅行社管理、营销学等课程。其特点为:强调学生科学、人文素质的培养及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金融等方面理论基础的夯实;重视学生应用能力、适应能力的培养;选修课课程所占课时多,涉及的知识领域广泛。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旅馆管理学院这里是全美首屈一指的。
(三)日本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日本旅游学科把具有综合技能的旅游专门人才成为各国旅游教育专业人员作为奋斗的目标。
课程设置:课程设计的特点是在让学生实现阶段性学习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旅游文化、旅游规划和旅游经营三个模块课程,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就职方向选择喜爱的学习课程。总体来看,日本旅游学科的设置比较强调基础性和宽口径,并与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相结合。
二.国内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理论课时所占比重大
理论课时比重大,实践课如同虚设。
(2)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色
当今高校的旅游专业课程体现“以旅游学为本,以经济学为纲,以管理学为用”的旅游学科特点。因此大多数高校都是在旅游学、饭店学、旅行社学等模块设置课程,并且设置的课程也大多都是基础性的理论课程,及其缺乏本土地方特色的教学案例以及创新,为此跟不上产业的发展速度,这也是现行课程中的诟病。
以上两点也不能充分体现国内的课程设置的缺点,还有待后来人发现。
三.国外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对我们的启示
(一)立足本专业特点,以确定培养目标
各方面可以学习国外的经验,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校国际接待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国际接待业,尤其是世界一流的酒店、餐馆和连销饭店培养高层管理者。休斯敦大学则定位于为饭店和餐饮业培养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掌舵人物。以上都是我们国内各大旅游院校应该借鉴的。有一定宏伟的培育目标才会有国内旅游研究的良好的课程设置,进而创造出旅游业美好的一天。
(二)重视学生实践经历和工作经验
学生就业多元化虽说与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有很大的联系,但同时也说明与学校的课程设置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相衔接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在课程安排上,旅游院校要时刻与学生的就业去向相结合,这样毕业生的就业率才会有所提高。所以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发挥才干的地方不单单只停留在校内那狭小的空间上,而是更加注重对旅游人才的实战经历,至此旅游人才才会在旅游业以外的其他领域也会有所作为。
(三)注重旅游教材的更新和创新
旅游专业的课程是必须要注重质量品质的,并且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一定要根据旅游产业的发展来改革教材,并推出高质量的教材体系。如美国课程理论家曾对美国 110 所四年制的学院的课程做了调查统计,发现这些学院每年要淘汰5% 的旧课程,增加 9%新课程,这一点也应该向国外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建春,张宏梅.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初探[ J]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99
[2]陆林,杨钊,黄剑锋.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酒店实习教学研究[ J]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9
[3]粟娟,尹华光. 旅游管理引进”绿色环球21” 实施模块化教学法研究与实施[ J]. 高等教育研究,2005
[4]徐国庆. 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 技术学范式[M] .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王艳平;高等旅游教育的国际化与属地化――对比中日旅游教育[J];旅游学刊;2003
[6]徐东北;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质性个案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7]杨星;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篇10
关键词: 管理学 双语教学 语码转换 双语思维
全球经济一体化给世界各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个需要,2001年9月教育部明确提出,本科教育中要积极推动开展双语教学,使学生在接触掌握其学科领域最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大大提高应用外语及双语思维的能力,为我国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熟悉国际规则、并且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国际交往的复合型中、高级专业人才。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创新性颇强的前沿学科,管理学随着时间和环境在不断变化更新,因此,管理学的双语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想办法提高管理学双语教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水平,探索一种可以普遍实施、让学生大面积受益的管理学双语教学模式。
1.语码转换研究简介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码转换现象一直是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众多学科的重要的研究领域。Ronald Wardhaugh在《社会语言学入门》中将语码解释为“一种语言或语言的变体(variety)”。即语码既可以用来指某一种语言,又可以指某种方言、文体语言,甚至可以指洋泾浜语和人们为了保密起见私下里设置的密码语言。Gumperz在20世纪70年代初研究挪威的方言时,发现说话人从使用某一种方言转而使用另一种方言是有社会意义的,进而认识了语码转换现象。Gumperz把对话中的语码转换定义为“在同一句话语中,用属于另一个不同语法系统或者子系统中的词汇或者句子来替换原来的语言中对应的部分”。Hamers&Blanc(2000)认为,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是指同一次对话中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交替使用,是语言接触和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策略。
语码转换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可以帮助人们实现各种交际目的。生活用语中采用语码转换可以回避尴尬,增添幽默,缓解紧张气氛;可以限定受众,表达某种秘密内容,拉近与受众或谈话对象的距离;同时,也可以语言更活泼或更精确、更专业;此外,语码转换更可以展示双语或多语的水平及能力。因此,双语者为了达到交际效果的最佳化,经常会调用自己所能及的全部语言,只要形式和功能对等即可。Poplack总结出了语码转换的三种类型:句间语码转换(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句内语码转换(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和附加语码转换(tag switching)。句间语码转换发生在两个句子或分句的分界处,而且每个句子或分句分别属于一种语言。句内语码转换涉及句子或分句内部的转换。附加语码转换指的是在单一语言表达的句子或分句中插入另一种语言表述的附加成分(tag),附加语码转换不一定出现在小句末尾,它可以出现在句子的任何位置。据Cook认为,双语者一般在谈话中句内转换占84%,句间转换占10%,附加语转换占6%。由此可见,语码转换中,句内转换的频率非常高,其次是句间转换。
课堂语码转换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双语教育研究,在欧美国家和双语现象较为突出的港台地区研究较多,国外的早期研究聚焦于教师语码转换的教学功能,以及母语与外语在课堂上的时间比;后来研究人员开始关注课堂师生话语的结构顺序和互动模式。中国学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将目光投向语码转换这一语言现象,研究多关注语码转换的制约因素和教学功能,对英语课堂上英汉语码转换的原因、类型和功能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谈及语码转换对学生二语习得的影响。然而目前国内对于双语教学(汉英双语教学)中语码转换的研究还比较欠缺。研究专业学科内容教学过程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规律和理想模式,把语码转换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对于促进学生课程内容学习与语言习得两个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2.管理学双语教学简介
对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的界定有几十种之多,一般把它定义为教学中使用两种语言。Garcia把双语教学定义为“在学校里运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授知识性科目”。在M・F麦凯(M.F.Mackey)、M・西格恩(M.Siguan)所著的《双语教学概论》中,双语教学指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在《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中,“双语教学”被定义为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对于管理学双语教学的具体定义,学术界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结合中国现实和国际商务往来沟通语言的情况,一般认为,中国的管理学双语教学就是同时使用汉语和英语进行管理学专业科目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包括使用英语教材、英语板书、英语布置作业、英语命题及英语口授等形式。它其实是一种强化英语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我国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双语教学既不同于单纯的母语教学,又不同于普通的英语教学,其关键是通过制造更多、更恰当的外语氛围,给学生更多接触和使用英语的机会,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英语,学习管理学知识。双语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教师用地道的英语对管理学学科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用双语形式掌握管理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并用两种语言对管理学问题进行思维,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随时进行切换,对管理学案例进行分析,这也是我们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3.管理学双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
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的心理动机会在许多情况下影响交际者的语言行为,使用不同的语言或语言变体是人们的社会心理的一种反映,人们可能出于种种心理动机而使用语码转换这种交际策略。在语码转换中,会出现两种情况:语言靠拢(convergence)和语言偏离(divergence)。语言靠拢是指说话人调整自己的语言或语体,以更接近谈话对象的语言或语体,表示自己的亲和;语言偏离是指使自己的语言或语言变体与谈话对象的语言或语体不同,表示自己具有权势或自己不愿向对方的权势靠拢,让对方尊重自己。在双语课堂上,教师为了顺应自己的心理动机,使用的语码转换形式主要是语言靠拢。语码转换作为一种交际活动,能有效地满足教师的心理需求,及时填补师生交际中某些语言上的空白,表达教师内在的感情,抒发某种潜在的意图。Gumperz把这种转换后的语码称为“我们一体”语码;在课堂交际当中,由于师生双方所处的环境、职业、知识结构等不同,他们之间自然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教师会通过语码转换表示对学生的关心和理解,降低师生间的权势差距,拉近师生情感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因而语码转换具有一定的情感功能;许多双语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量的语码转换,想方设法运用活泼生动、幽默多变的语言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英语和管理学知识。
根据目前情况,国内的管理学双语教学课堂上的语码转换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术语表述中的词语转换。由于管理学双语课程的特殊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不断地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转换。其中用于转换词语的语码转换通常是频率较高的一种。教师可以用母语提请学生注意新话题或新知识点的导入。另外,教师从正式的教学语言转为较为亲切的语言时,也会采取母语进行提示。或者当教师提问某个学生时,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避免学生对问题有所误解,教师也通常会进行词语转换。例如,“How can we distinguish between‘垄断’and‘寡头垄断’?”这样,学生即使不懂“垄断”与“寡头垄断”的英文写法,也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流畅性。
(2)准确传递目的语意义的内涵和外延。准确传递目的语意义的内涵与外延是教师由母语向目的语进行转换的重要功能之一。一种原因是某个英语单词在汉语中有多种释义,一时之间难以定夺恰当的汉语解释;另一种原因是汉语的释义不易找到。还有可能是在谈论专业术语时,提及学生熟悉的英语术语要比汉语解释方便得多,因为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例如:“在授予工作职责时,管理者应授予下属足够的authority来做好这项工作。”
(3)利于强调重点。当遇到重点知识点或重要概念的时候,除了用英语详细地加以阐述外,教师往往会转换为母语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确保学生理解透彻。例如:“Organization can be defined as a system of consciously coordinated activities or forces of two or more persons.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consciously coordinated activities当中必须是有意识的协调活动体系才能够被称作组织。”
(4)便于提供指导信息。在管理学双语课堂上,由于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管理学领域中提高外语实践能力,因此课堂上会有许多练习的机会。为了让课堂顺利进行,教师在课堂指令时通常转换为母语以便所有学生都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例如,“Since we have understood the process of decision making,now I’d like to give you 5 minutes to practice making a decision with your partner.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跟同桌练习做出决策的过程。”
(5)艺术性地管理课堂。教师会在有些时候有意识地使用语码转换来获得某种特殊的效果,比如,为了增强与学生的友好关系,教师有时会转换为汉语。Gumperz把这种转换后的语码称为“我们一体”语码,通过语码转换来表现对学生的关心和理解。如“Last week I asked you to review the text,have you finished?No?Really?是不是作业太多了,来不及做了?”另一方面,教师有时也会有意识地从汉语转换为英语,如“咱们那几位能不能大点声说话,let all of us share your interesting story”。这种突然的语码转换不仅警示了课堂上小声说话的学生,而且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4.双语思维的培养
汉英双语教学不同于“学科知识+英语翻译”的教学模式,汉英双语教学是指用汉英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达到掌握英语的目的。虽然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颁布了关于开展双语教学的文件,但是大学阶段的双语教学的实施情况却并不乐观。因为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都没有接受过双语教学,传统的英语课往往重语言知识,轻语言技能,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严重阻碍了大学阶段双语教学的开展。学科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双丰收”是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检验双语教学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因此,管理学双语教学的重点不是英语而是学科知识,英语是传递学科知识的工具,在培养学生学科知识的同时,学生反复运用英语解决学科问题,进一步加强了用英语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王旭东认为,高校双语教学的最高目标是把学生的英语学习带到英语学习的第三个层次,即“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为了使学生成为既懂专业又懂英语的国际性人才,汉英双语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始终体现这个目标,在使用目的语时应遵循适时、适量、适情逐渐增加的原则,随着反复使用,以及时和量的增加,学生会轻松掌握英语,自如地以英语进行思考,从而实现学科教学目标和语言目标的双赢。
参考文献:
[1]Gumperz,J.J.Discourse Strategi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2]Hudson,R.A.Socio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Wardhaugh,R.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Giles H.,Ryan,E.Attitudes towards Language Variation[M].London:Edward and Amold,1982.
[5]Hamers,J.F.and Blanc Michel,H.A.Bilinguality and Bilinguali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Birdge,2000.
[6]Poplack,S.Syntactic structure and social function of code-switching[A].Durand,R.ed.Latino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ve behavior[C].Norwood,NJ:Ablex.
[7]Cook,V.Using the first language in the classroom[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2001,(57):402-423.
[8]科林贝克.双语与双语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9]俞理明.双语教育论:加拿大浸入式教育对我国高校双语教育的启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10]严明.高校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外语教育视角[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11]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4,(1).
[12]蔡明德等.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新模式[J].教育研究,2007,(9).
[13]黄国文.语码转换研究中分析单位的确定[J].外语学刊,2006,(1).
[14]何自然,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现代汉语,2001,(1).
[15]陈立平.英语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语码转换调查[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9).
[16]杜默君,何善秀.语码转换规约在双语教学中的相关印证[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3).
[17]刘永厚.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码转换功能的个案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0).
[18]李艳.从语用顺应论角度谈语码转换现象[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
- 上一篇:管理学基础概括
- 下一篇: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