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设计课程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5: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层建筑设计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层建筑设计课程

篇1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即为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实践,使学生能够掌握理性高效的设计流程与方法。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同学的设计过程仍然是“野路子”的:从某些图书杂志或网络资料中东拼西凑出的资料图纸或是效果图片就是“超脱”于基地的“灵感来源”,由此发端出的设计成果有多大的意义也就可想而知了。在图面表达方面也普遍存在着“重视觉效果,轻逻辑表达”的误区,学生往往把精力用在如何使图纸描绘得更炫丽,而忽视了表达的深度和技术规范性。如最常见的剖面图表达,就很少有同学能够完全画对,长此以往肯定会影响学生的专业发展和今后的职业成长。

2.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对高层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立足于时展和教学实际,提出以下解决途径和方法,以便可以切实提高四年级学生的设计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2.1打破设计教学长周期模式

中低年级的课程设计教学周期一般为九周,在这样的长周期中,容易出现学生“前松后紧”的散漫状态和教师“放羊式”低效管理以及只重视最终图纸成果等弊端。故可以将九周的设计长周期拆解为长短周期相结合的模式,如在高层综合办公楼课题设计中:第一、二周为学生实地调研、查找文献及教师理论教学,在这个环节中鼓励学生多人成组调研,带着批判的眼光去调研,“带着问题去发现问题”,通过采用调查问卷采访及计算机辅助模拟等方式为后续设计提供定量的分析依据,使调研成果真正能为后续设计服务;在第二周穿插一次与课题相关的快速设计及研究环节,促使学生尽快进入设计状态,并在快速设计中反思问题、总结经验从而反映到正式设计环节中;第三周至第八周即展开正常的高层建筑设计课题,变传统的师生“一对一”坐诊式交流为调研小组讨论,激发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督促学生提高效率、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相应的成果,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的表达方法进行成果汇报;在第八周时再次穿插一次快速设计及研究环节,对学生之前所学进行总结和回顾;第九周提交正图并进行公开的答辩评图。由此可以看到,这种长短周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贴近了设计院实际的工作状态、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更加符合学生对于知识学习巩固的内在规律。

2.2理论课教学与课程设计相结合

高层建筑的诞生本是技术革新与飞跃的产物,对其技术问题的钻研应是本设计课程教学中必然包含的内容。由于设计教学时间有限,需要与其他相关专业理论课教学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使理论为设计实践服务。以高层建筑设备部分为例,在四年级同时进行的建筑设备课教学中可开设专门的研究环节,针对建筑设备对于高层建筑平面设计、立面设计及剖面设计的影响及互动关系进行深入讲解。如通过图示说明建筑设备管线对于高层建筑剖面设计的制约,总结出了剖面净高的设计数据,让学生既知其然,又了解了其所以然。同样的,诸如建筑结构选型、建筑防火设计等专业理论课均以类似的形式同课程设计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发挥其最优的教学效果。

2.3注重设计过程的研究

在课程设计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设计全过程的积极引导可视作教学工作的核心,具体则体现在引导学生运用理性的设计方法完成整个设计上。如在设计展开阶段,引导学生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及地基特点估算出建筑基底面积、层数等数据并划定出可建范围,并在可建范围内选择适当的形体组织模式进行多样性、可行性的组合;随后在结构可行性的基础上,通过把握时代的美学要素、建筑与城市的关联、建筑的个性与标志性等方面来塑造高层建筑的内部与外部空间形态。在上述引导式的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向导的角色,学生则是互动教学的主体。通过实践,即使是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也可以顺利展开设计,从而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果。这不仅使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自信心普遍得到提升,有力地提高了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学习的意识,也增进了其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结语

篇2

关键词:建筑设计 设计构思 实现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2-

建筑设计通常在介入工程的前期,需要在较短的时间里表达自己的设计灵感、设计构思、推敲设计方案,这些都需要突破常规的设计程序,在短时间内、高效地拿出优秀的设计方案。所以,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就要求建筑设计专业技术人员在有限的时间里,抓住设计任务要点及委托方的要求,完成简练的方案构思,斟酌、比较、决策,并用图示效果来进一步表现自己的创作思路。

众所周知,慢工出细活,建筑设计同样也不例外。设计师要想设计出一个外观既美丽、功能又齐全而且经济实用的建筑,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常在设计初期就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收集有关设计的自然资料,包括气候、土壤、环境、地形、地貌等资料的收集;其次,要了解设计的意图、设计的方向, 在此基础上思考,进而满足委托方的要求;再次,要对建筑内部的功能以及建筑外形进行构思、推敲,尽可能使建筑创作既美观、又实用舒适。这三点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为设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下设计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有时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拿出设计方案去投标、竞标,有时又急需拿出设计方案供领导决策或提供给甲方。这些都要求设计师具备建筑设计的能力,以应对可能会遇见的各种工作状况。其实,建筑设计思维的形成,并不是在短短几次建筑设计训练中就能形成的,它是通过长期的设计工作实践的潜移默化, 随着经验的逐渐积累,从而培养、锻炼出建筑设计的思路。建筑设计专业技术人员在平时的设计工作中,要不断总结设计中的心得体会;同时,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环节。只有这样,在设计工作中,才能日积月累,不断进步,才能在建筑设计中得心应手,在建筑设计中求快、求新。

建筑设计要求设计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设计任务,这其中包括迅速浏览,读懂设计任务书,分析设计要求、设计思想,打开设计思路、推敲斟酌方案,并且完成图纸的绘制等。如果在设计中没有一定的计划性,是难以完成设计中的各项要求的。其次,在面对任务书中提到的各项要求时,要在较短的时间内灵活应变,准确抓住要求的中心,并且以此为重点进行分析。在建筑设计中,要合理地安排好设计构思时间、设计表现时间、设计创作时间。

在建筑设计中,要想能够很快地找到任务要求中的突破口,有时就在于设计师的应变能力。但是应变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这就要求设计者在平时的设计中,要有目的地培养这种能力。在每一次的设计工作中,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从构思到设计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努力培养自己的计划性和应变能力。在日常的设计中,要不断总结自己在设计工作中的长处和不足;同时,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一一突破。最重要的是,要汲取别人建筑设计中的长处,只有这样, 才能在短期内锻炼出建筑设计的计划性和应变能力。

在一次完整的建筑设计中,从图面效果就能直观地反映出设计者的设计功底以及设计素养。建筑设计通过运用铅笔、钢笔、彩色铅笔、马克笔等常用工具,用徒手绘制技法,建筑捕捉瞬间即逝的设计创作灵感。这样的创作,可以使设计人员从模糊的初步设计意图,到逐步明晰的设计思路,这整个过程就能全方位地显现出一个设计者的设计业务功底和修养。

建筑设计,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整套设计构思图,因此,建筑设计难以像实际工程设计、课程设计那样的深入。建筑设计中不可能细化到设计中的各种要素,满足其全部功能。因而,建筑设计的重点应主要放在设计主体方案上,不拘泥于处理方案的细节。只要在设计中找准大的设计方向进行构思、联想、创新,烘托出一个简洁、大方的建筑形式,才可达到建筑设计的要求。在建筑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建筑形体的功能分区、各种交通流线组织、简单的建筑体量造型的设计,以及建筑周边的环境配置等,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构思、推敲,就能在设计过程中节省许多时间,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抓住主体烘托画面效果,是建筑设计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既要抓住建筑主体特征,又要表现出所要传达给人们的一种建筑体量效果。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建筑地找到设计任务的主体,加以烘托表现,而细节部分可以先适当削弱。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技法,将建筑物的整体形象烘托出来。这样,不仅表现出自己的构思方向、创作意图,同时,也向人们传达建筑美的感觉。

从建筑设计的范围及要点来分析,通常在建筑建筑设计中,以中、小型的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广场、商业街居多。在平时的设计学习中,要多注意收集有关这方面的素材,包括收集建筑的图片资料、建筑规范等,做到心中有数。通过资料的收集,对各类建筑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比如要了解各类建筑的房间进深、房间高度等基础信息。如幼儿园单侧采光的活动室,其进深不宜超过6160m等。像这样的基础信息,只有通过日常设计的积累来获得,这样久而久之就变成自己的东西,再运用自己的发散思维进行创作,触类旁通,就能真正掌握建筑设计的要点。

笔者在高层建筑设计中体会分析,高层建筑设计要充分发挥广场的作用。高层建筑由于其体量的巨大,往往给街道空间一种突然的压迫感,使人感觉好像从一个大空间突然进人一个小空间,这是由于高层建筑的体量所造成的对比。因此,凡是处在街道两旁体量巨大的高层建筑在设计时应该对其进行后退处理,并在其退出的用地上设计一广场空间,这个广场空间将起到空间的缓冲作用;而且由于高层建筑的建筑面积远远超出其用地面积,容纳的人员较多,出人口人流密度相对较大,后退出的广场空间也起到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从另外一方面讲,广场空间往往在街道空间以及城市空间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能够给公众留下较深的印象,也往往能成为城市的节点,这就是共享空间的好处。有的建筑师甚至直接设计成下沉式的广场,独特的广场空间造型,以人和环境为设计重点,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安静的休闲场所,而且使建筑塔楼的形象特征更加突出二这种下沉式的广场往往更容易给人留下印象,就空间形式而言它是一种非常富有情趣的空间。

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广场和建筑应该作为一体来考虑。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高层建筑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选择合理的造型就显得尤为重要。高层建筑由于其结构形式的限制以及使用功能的要求,在造型上往往追随于建筑的结构形式,而不能有太多的变化,有的高层建筑甚至直接将结构形式外露不加修饰。

高层建筑的主体部分是它的塔楼,塔楼的表现形式对高层建筑的造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今国外和国内的许多高层建筑都有着独特的外形和明显的识别性,对一个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可以说是高层建筑存在的一个原因。

随着近年来资源短缺问题的出现,全球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而高层建筑就环保节能方面来说是要注重把握的,随之就出现了“生态型”建筑的概念。“生态型”建筑尽可能地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较好地完成室内外空间的过渡与衔接。同时对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也是一种深化。可以看出目前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新要求就是要实现“生态节能型”。

高层建筑主体的下部分一裙房虽然对整个城市影响较小,但它对于街道的尺度和人情化空间的创造等方面却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的裙楼立面设计一般不同于上部立面,需要进行细致的设计,从而使下部空间丰富多彩而不至于感到苍白,并要体现人的尺度,因为裙房部分跟公众视觉接触较密切,对街道空间感影响也较大。而高层建筑的最上部分一屋顶对整个建筑形象起到强化个性的作用,虽然它较少影响到生态环境,但对塑造建筑的标志性、丰富城市天际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根据建筑的基座、楼身等因素加以塑造。

高层建筑的塔楼部分虽然变化的余地不大,但是底层部分却可以进行一些巧妙的处理来丰富空间形式一般可以采用底层架空和人口缩进的手法。底层架空的处理手法是现代建筑的特征之一,它可以在高密度的环境中争取到宝贵的用地,把城市的道路、广场和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通透的、公共的开放空间,给市民以小憩之地;同时还可以改善人流、视觉拥挤的状况,连通几个主要的公共场所,以增加城市空间的层次。高层建筑临近城市道路布置时,人口空间凹人建筑下部可以避免主体的被迫后退 (特别是用地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争取基地面积的有效使用,缓解人口处各种矛盾冲突;并有可能在建筑的形体设计、空间组织等方面形成新颖的构思,这种人口后退架开的处理不仅空间层次丰富而且给人的印象也深刻。高层建筑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在成为城市风景的同时如何恰当的融人城市空间成为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使高层建筑设计趋于完善所追求的一种理念。

总之,建筑设计即是通过一个图示手段,合理平衡各项要素,创造性地解决各种矛盾的过程。它反映出每一个设计师对问题的不同的理解和处理方式,往往会得出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方法。建筑设计除了可表现设计者思维方式、应变能力以外,还可展示设计者的思维创新与发散。

笔者认为,进行建筑设计一般可采用二种模式:一是从功能入手,再调整形式;二是从形式入手,再整理功能。一般而言,建筑设计方案总是经历:任务分析-设计构想-细部完善这三个过程。(1)从功能入手,再调整形式;是指先从设计任务的功能要求入手, 将功能在各层平面上进行整理、归纳,待功能大致安排合理之后,再考虑空间形态、建筑造型的要求; 根据这些要求,反过来调整局部的功能安排。经过这样反复调整直至合理、满意之后,最终完成整个设计。(2)从形式入手,再调整功能,是要求设计者对功能布置具有相当的实际经验,首先从建筑空间形态和造型入手,确立一个优秀的空间形体,再将功能填充和组织起来。经过相互反复调整之后,使设计变得完美。这种形式可极大地发挥空间想象力,也有利于把握建筑形体总造型。

在建筑设计中,要对建筑功能的安排进行分析,建筑功能一般可细化为许多系统,系统之间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影响。根据各功能系统的相互关联度和紧密度,我们可以对这些系统之间的主次、并列、混合的逻辑关系,以及紧密、半紧密、松散的关系加以分析,利用各种分析图表达方式进行图示梳理、表达,完成对整体功能关系的分析。在对整体空间进行分析后,再对每个子空间系统进行体量大小、景观要求以及空间属性的分析。这样才能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逐一落实,最终绘制出令人满意的建筑建筑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梁 锐,张 群.建筑建筑设计与表现[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

篇3

【Key words】Building structure selection;Structure conception;Teaching system

建筑结构选型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建筑设计中的结构问题,是构成空间与体形的骨架和基础。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经常在认识上有一个误区,认为结构构思不重要,只重视建筑的空间构思、色彩和功能,往往忽视了结构的重要性。如果在做设计时把建筑和结构分离开来,只从功能和审美要求进行建筑方案的创作,最后再把结构作为一种附属品硬塞进建筑空间里,这种思维方式极不利于建筑创作。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兼结构工程师P?L?奈维提出:“建筑师必须是他所设计的建筑的承载要素、结构方案的创造者”。由此可见,建筑和结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相连的。本文从“建筑结构选型”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一些方法,培养学生的结构构思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建筑结构选型”课程的教学质量。

1 明确责任,建筑的结构选型是建筑师的职责

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兼结构工程师P?L?奈维在《结构在建筑中的地位》一书中写到:“现在建筑设计所要求的新的、宏伟的结构方案,使得建筑师必须要理解结构构思,而且应达到这样一个深度和广度:使其能把这种基于物理学、数学和经验资料之上而产生的观念,转化为一种非同一般的综合能力,转化为一种直觉和与之同时产生的敏感能力。”大师指出了建筑师应该具有结构构思能力的重要性。获取这些能力的途径就是建筑结构选型课程的任务。

建筑结构选型课程的任务,是对各种建筑结构体系的几何组成、结构组成、力学特征、适用范围以及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这些问题正是建筑师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必须考虑并应该解决好的问题。作为一位未来的既有建筑理论和艺术修养又懂得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优秀建筑师,只有掌握了这些内容,并在建筑设计中熟练的运用,才可能胜任建筑设计工作。因此,建筑学专业学生必须明确的这一点就是:建筑的结构选型是建筑师的职责而不只是结构师的任务。

2 夯实力学基础,促成建筑与结构的完美统一

建筑学专业设置的力学课程是“建筑力学”,建筑学学生的力学基础需要夯实。力学与建筑结构是密切相关的。所有的建筑结构都是要符合力学规律的,符合力学规律的建筑结构才是合理的。运用一些力学规律来解释建筑的结构形式,比长篇的论述更易理解,并且记忆深刻。

埃菲尔铁塔是1889年巴黎博览会建造的标志性建筑,高324m,用钢7000t,它不仅满足了展览功能,并且以其造型优美、结构合理、建筑与结构的完美统一而被世人称颂,一直保留至今。因为主持建造的是?Y构工程师,他首先注意的是结构受力合理,按当时的技术水平,要建造当时世界最高的建筑物是十分不容易的,如果采用不合理的结构形式就建不起这么高的建筑。从力学方面分析,铁塔可看成是嵌固在地基上的竖向悬臂柱,风荷载是主要荷载。铁塔的外形与风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十分相似,因此充分利用了塔身材料的强度和刚度,受力非常合理。塔身底部设置大拱,跨越了较大跨度,车流、人流在铁塔下畅通无阻。其实,铁塔和高层建筑都像大树一样,树干下部粗上部细。埃菲尔铁塔正是建筑与结构完美统一的典范,如今它已成为巴黎和法国的象征。

3 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

案例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合理有效的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可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思考的能力。

讲解砌体结构部分时,构造柱和圈梁的布置是很重要的。利用工程实例形象地将设置构造柱和圈梁的砌体结构比喻成弱框架结构,弱框架结构和框架结构的对比可提高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讲解高层建筑结构部分时,框架梁和框架柱的布置是关键,先给学生观看不恰当的布置案例,再列出《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的规定:框架梁、柱中心线宜重合,当梁柱中心线不能重合时,在计算中应考虑偏心对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力和构造的不利影响,以及梁荷载对柱子的偏心影响。通过不恰当的工程实例讲解,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避免以后工作中出现一些不恰当的做法。讲解挑梁时,一根挑梁像树枝一样,根部粗梢部细,那么鼓励学生想象整个房屋可不可以做成悬挑的或悬挂的,此时,举例慕尼黑BMW办公大楼。慕尼黑BMW办公大楼是德国慕尼黑宝马总部建筑群的标志性建筑,与宝马博物馆、宝马世界等建筑相邻。宝马办公大楼由奥地利建筑师卡尔?施旺哲(Karl Schwanzer)于1973设计,整个建筑共22层(其中办公空间为18层),高101m,由四个圆柱形塔楼组成,象征发动机的四个汽缸。四个汽缸没有立于地面,每个汽缸每一层的圆形楼板都是在地面安装完成后由液压设备拉升到高空,一端支承于平面中部的核心筒上,圆心处则悬挂于支承柱上。大胆的悬挂结构设计使得宝马办公大楼极具创新精神和超前理念,堪称世界建筑设计的优秀作品。

4 多种灵活的考查方式评定平时成绩

建筑结构选型课程的成绩组成包括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平时成绩的构成可不拘泥于作业、考勤和课堂提问,也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形式展现学生的建筑设计才华,提升学生的结构构思能力。比如学校筹备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工作,此项目可以布置作业给建筑学的学生,从项目调研、实地查看、提出方案、设计方案、论证方案、效果图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结构选型能力和基于结构构思的优化设计能力。对于一些观点提出来让学生分析、论证,比如有感于复杂建筑平面和建筑立面的切割与组合,学生可以搜集资料,写出自己的思考和困惑。这样的考查方式使学生学到的东西很多。

篇4

关键词: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建筑不断向高空延伸。高层建筑的大量涌现,为城市的商业繁荣与经济建设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如防爆、防火、防震、防盗的安全问题,其中火灾和地震对高层建筑构成毁灭性打击。因此,高层建筑消防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与难点。

1高层建筑发生火灾的特点

不同国家对高层建筑的定义不同,以我国为例,《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 2005版中规定,建筑高度超过 24米及10 层和 10层以上的住宅建筑称为高层建筑 由于高层建筑的自身特点,决定其发生火灾后,和其它火灾性质不同,具体表现为以下特点

1.1火势蔓延速度快。

在高层建筑的电梯间、楼梯间、管井等竖向通道中,一旦发生火灾,极易形成烟筒效应,促使火势迅速蔓延。如果在一个100 米高度的高层建筑中,在没有任何阻碍的情况下,在极短的时间内火势就会蔓延到顶层,一般情况下,建筑物越高,产生的风力越大,火势蔓延的速度就越快

1.2人员疏散困难。

高层建筑的内部结构复杂,人口居住密集,一旦发生火灾,将会给人员疏散造成很大的困难,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垂直高度大,将人员疏散到地面需要较长时间;二是高层建筑的人口密度较大,疏散通道狭窄,容易发生踩踏事故; 三是发生火灾时,烟气沿着通道向上蔓延,给人员疏散带来了困难。

1.3灭火难度大。

由于高层建筑的自身高度,发生火灾时,消防设备有时达不到着火层所需的高度,这时,只能使用室内消防设备,但是由于需水量大,室内管道复杂,对火情的控制能力有限,需要从室外补充供水,延长了时间,加大了消防难度。

1.4发生火灾的几率较大。

高层建筑内部结构复杂,电路较多,用电量大,电路老化后不易发现和维修,给火灾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而且,高层建筑中可燃易燃物较多,发生火灾后扑救困难,再加上如果管理出现漏洞的话,报警装置不能正常启动,高层建筑发生火灾的几率大大增加。

2 城市高层建筑消防安全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许多城市把百米以上的高层建筑作为衡量城市发展的标志。高层建筑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消防安全隐患。其消防安全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

2.1城市高层建筑消防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清晰、严密。

目前我国高层建筑消防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以《消防法》、公安部制定颁布的相关规章和各地指定的法规为主干,各项专门规定和技术规范标准补充的体系。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导致法律法规体系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 多头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导致公安消防机构和行政管理对象无所适从; 执法程序设置不合理和法定处罚力度不够,导致消防成本大和缺乏威慑力,效果差。另外,高层建筑消防的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空白,如对高层建筑业主和物业管理等单位在消防设施维修保养、从业人员消防安全培训教育等方面的管理职责和法律责任; 对二次装修时相关设计、施工等单位的责任界定; 对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问题尚无明确规定,消防安全工作缺乏法律依据和约束。

2.2城市高层建筑居民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我国大多数高层建筑的居民对消防安全知识一无所知,没有经过紧急避险逃生能力培训,在发生火灾时不会使用灭火器,要么惊慌失措,要么无动于衷,寄希望于大火被扑灭。居民在室内装修中对使用大量可燃性材料,电气设备使用不规范等隐藏的危险或浑然不觉或心存侥幸; 对楼内消防设施、消防器材,逃生通道和防火门等更是熟视无睹; 自备消防器材的家庭寥寥无几。

2.3我国消防中介组织管理混乱。

消防中介组织是指服务于消防行业的中介组织,目前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隶属于公安部消防科研所的消防产品检测中心; 另一类是中国消防协会及各省市的消防协会。其建立主要依据部门章程和各地市政府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没有统一的法律规范。进而导致消防中介组织服务不规范,收费不合理等现象时有发生,消防中介组织执业技术标准和安全评价体系不完善导致假冒伪劣的消防产品和低劣的消防工程质量屡见不鲜。

2.4城市高层建筑在消防设施系统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高层建筑在灭火系统、防火分区系统和报警系统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如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实现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在消防设施配备上能省则省,为降低成本选用没有经过国家质量认证的消防器材;为提升空间利用率,肆意挤压高层建筑消防设施必要空间,如超高层建筑不设置避难层,两个防烟疏散楼梯前合用一个前室,并且该前室又是电梯合用前室等问题。除此之外,相关机构在对消防设施的审核、监理、检测和验收等约束机制不完善也是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3 改善城市高层建筑消防的措施

3.1普及灾难逃生知识,增强公众消防意识。

政府、消防部门和消防中介应高度推广“全民消防、生命至上”的理念,加大消防及逃生知识普及力度。中小学应增设消防教育课程; 居民小区定期开展消防宣传、培训和疏散演习,增强人们的消防意识和责任感,如日常生活中杜绝麻痹思想,注意电气设备、煤气的使用安全,保持消防通道的畅通,爱护楼内消防设施,减少安全隐患; 鼓励家庭自备缓降器、逃生软梯、绳索、小型灭火器、逃生呼吸器等简易器材,提高自防自救能力,从而减少火灾发生时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3.2实行消防资格证书制度。

为保证建筑工程单位能够严格执行《消防法》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提高高层建筑自身消防能力,参与高层建筑的消防设计人员,从事建筑、结构、电气、暖通、给排水等各专业设计的人员应参加国家统一的消防资质考试,根据所取得的考试资格专业和人数,划分消防资质等级。消防机构和消防中介组织应对取得消防设计资质等级证书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积极有效的动态管理,并作为设计资格审查和建筑评优等项工作的依据,从工作的各个环节上加强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

3.3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消防救援能力。

政府提高对消防安全的重视程度,除加强消防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建设外,还应增加消防安全资金投入,提高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如引入举高消防车、多功能抢险救援消防车、大功率水罐消防车、A 类泡沫消防车、高压水枪、云梯、消防专用直升机等外部灭火、救援装备以及能耐较长时间的防火衣帽和氧气等进火场装备的配置,全面提升消防队伍灭火抢险救援能力。

3.4严格规范建设单位行为。

政府应尽快完善消防安全审核、验收责任制度,加强对高层建筑建设单位行为的宏观调控和正确引导,严把消防审核关和验收关,督促建设单位兼顾防火安全性和投资合理性,严格按照国家消防技术规范和经批准的施工图纸施工,落实消防安全措施。依法查处规避监管、非法建设、无证设计、无证施工、擅自降低技术标准要求、改变建筑结构、使用性质和消防设计等严重影响建筑工程质量和使用安全的各类违法违章行为。

4结语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政府在加强宣传教育和社会推广,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的同时,消防机构和消防中介加强工程建设各环节的监督管理,有效维护消防设施,消除火灾隐患,切实提高灭火抢险救援能力,三方合理共同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建筑构造 实战型设计 教学改革

《建筑构造》是建筑学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它内容繁多,涉及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建筑施工、建筑结构、建筑设备和建筑经济的相关知识,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建筑学专业教育长期存在“重艺轻技”倾向,再加上这门课内容多、技术性强,传统的教学模式用纯语言来讲述建筑构造的具体做法,对建造过程缺乏实际体验的学生来讲,会感到枯燥无味,而且难以理解。所以许多学生对建筑构造课毫无兴趣,以致毕业后走进设计单位,普遍对建筑技术感到陌生,有好的设计意图却无法准确表达,大大地影响了设计水平[1]。因此,对建筑构造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校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因此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只有从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法、成绩评定构成等多方面入手,综合加以研究与改革,增加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能动性,方能从根本上提高其教学质量。

1 教学内容组织改革

一直以来,由于构造课教学过程重理论而轻实践,致使学与用严重分离,建筑构造课也始终徘徊于建筑设计之外,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因此, 在本项教学改革中,我们引入了“实战型设计”作业的概念,以加强建筑构造课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建筑构造课与建筑设计课的联系,提高学生对建筑构造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技术设计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建筑构造Ⅱ课程分四个专题:高层建筑构造、室内建筑构造、大跨度建筑构造及工业化建筑。对每个章节的内容,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其应用性,是我们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

1.1 高层建筑构造和室内建筑构造专题

这两个专题中侧重于建筑规范的了解、材料的选用、节点的设计,在这两个章节中我们将所有的知识点汇总到两个与专题相关的“实战型设计”的作业中,比如:玻璃幕墙设计、小型餐饮店的室内设计,可以促进学生将感性的建筑设计与理性的构造节点设计结合起来进行理解,得到知识的提升。

每个“实战型设计”专题设计作业前期,先布置市场调研任务,让学生去建筑材料市场,与材料商直接接触,了解各种材料的性能与特点,了解材料对应的构造形式和做法。由于课本上介绍的构造节点非常有限,设计中鼓励学生扩大知识面,去图书馆或是网上查阅课本上没有列举的构造节点做法,寻查为实现自己的设计想法所可以采取的构造方法,设计完成后进行课堂讨论与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实战型设计”专题设计过程可以促进学生主动了解各种构造做法的特点与区别,有助于教师考查学生对于室内尺度、材料、色彩、节点构造等各方面的考虑与认识情况,从而了解到课堂的教学效果。从已经取得的图面成果,也可以看出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与重视程度,得到很好的教学反馈。

1.2 大跨度建筑构造专题

本专题注重对十种常见的大跨度建筑构造形式的了解与认识,我们与建筑设计课老师相沟通,与建筑设计课的作业题目如汽车客运站等需要有大跨度空间的建筑设计作业相结合,让学生们选择合适的大跨度建筑结构形式做方案设计,功能与造型由设计课老师在建筑设计课中辅导,大跨度建筑的特点、构造与节点则可以同步在构造课中予以加强认识。

通过高层建筑构造和室内建筑构造两个“实战型设计”的小作业,学生对构造节点的设计已有了初步的概念和运用能力。大跨度建筑专题中构造作业与建筑设计作业相结合,使得构造课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和建筑设计融合,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建筑构造的意义。

1.3 工业化建筑专题

本专题在国内实际的运用中并不常见,不做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将采用大量的国外运用实例来讲解与解释,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工业化建筑的建设过程帮助理解,知识点将以课后作业的形式予以加强。

2 教学方法改革

在建筑构造课的教学中,诸如工地实习等实践环节,已在教学计划中也有所运用,但收效甚微。究其根源不难发现,加强建筑构造课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绝非单纯的取决于某种实践性活动的“有”或“无”,也不能靠知识点的死记硬背,更不能用简单的量化来反映。同时,与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建筑物理等课程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提醒与重复,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实战型设计”的教学方法改革中,我们采取了各种方式。

2.1 改进作业表达方法

用隐含节点设计的“实战型设计”题目来取代单调的节点抄绘,图面表达以两张A2的图纸取代A3的绘图本,构图要求有一定的设计想法。

2.2 改进教学手段

在专题化介绍时,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尽可能用大量的施工过程图片,直观的介绍书上提到的各种节点、材料、做法等,用形象化的展示教学,让理论知识更好的联系实际。在可以与建筑设计课程相结合的章节,做好课程设计的交叉配合,增加课程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2.3 开展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教学活动中学生介入最直接、最有效、最及时的一种方式[3]。通过对教师的教学以及对“实战型设计”作业的提问与讨论,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教学效果非常好。

3. 最终成绩构成

学生最后的成绩也主要由“实战型设计”作业(40%)和期末成绩(50%)这两大部分组成,另外10%为平时课堂情况与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不以最终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判断标准,而是综合考虑学生在遇到实际案例时对知识的运用,即“实战型”设计作业的完成情况。

这样比较真实的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改变学生最终成绩的单一模式,也能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而不是学期末搞突击学习,考完就忘。根据几次调整,建筑构造Ⅱ的最终成绩由以下比例来构成:

最终成绩 “实战型”设计作业一 “实战型”设计作业二 期末考试 平时到课情况

100% 20% 20% 50% 10%

其中,“实战型”设计作业也由三部分组成:

“实战型”

设计作业

20% 市场调研报告 3%

设计作业完成情况

15% 涵盖节点完整性 10%

图面效果 2%

是否有创新节点构造 3%

课堂提问与讨论 2%

通过这个成绩构成,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5 结语

通过对建筑构造课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和成绩评定的改革与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相信通过不断的推进,对建筑构造课程的建设以及对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培养都会有积极的帮助。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推动教育创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学院学科的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弘,李真.《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四川建筑,2009(10)

篇6

关键词:《土木工程测量》;实践教学;模块化体系

在《土木工程测量》中,测量技术的应用比较广泛。例如铁路、公路、隧道在建造之前,为了确定一条最经济、最合理的路线,事先必须进行该地带的测量工作,由测量的成果绘制成带状地形图,设计者根据测量成果在地形图上进行线路设计,然后将设计路线的位置标定在地面上,以便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在线路跨越江湖河流时,需要建造桥梁,在造桥之前必须绘制两岸的地形地貌图,并测定河流的水位高程、水流速、断面流量和桥梁轴线等,为桥梁设计者提供必要的测绘资料等。因此,土木工程测量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讲授的内容为现代测量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是非测绘工程专业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同时由于课程的实践操作性很强,在教学安排中需要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集中测量实习并重安排、有机衔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操作经验和创新能力,以及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吃苦耐劳的思想品德,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专业的工程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摘要: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建筑物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高层住宅大楼的技术含量正在不断增加。与普通建筑相比,高层住宅楼施工难度较大,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更为复杂,同时,整个施工要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要想不断提高高层住宅楼的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最大限度延长其使用寿命,就要重视施工技术以及施工工艺的运用。在此,结合现阶段高层住宅楼的土木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方法以及策略的提出。关键词:高层住宅楼;土木工程;质量控制策略前言随着现阶段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正在面临着土地短缺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进而满足人们的生活住房需求。建筑物逐渐向高层建筑发展。实践证明,高层住宅楼的土木工程的实施可以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利益,一是高层住宅楼的建设可以让相应的人口聚集;二是可以最大限度上节省资源,有效节约土地资源;散是让市政工程的工期有效缩短。在不同的国家,对于高层建筑的定义也存在一定的不同,在美国,高于24.6m或是7层以上的建筑被称之为高层建筑。然而,在我国高于28m或是10层以上的建筑被称之为高层建筑。这就导致质量控制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此,进行高层住宅楼的土木工程质量控制策略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高层住宅楼的土木工程质量控制的注意点

在进行高层住宅楼的土木工程质量控制过程中,往往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高层住宅楼的土木工程质量控制水平,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1.1日常施工设备日常维护与管理在进行高层住宅楼建设过程中,往往会使用到各种设备,部分设备由于使用时间过长、性能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机械事故的发生,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从整个土木工程建设出发,不能够只关心一些小的利益进而忽视安全问题。对于整个土木工程经常能够用到的设施,要派遣专业人员进行这些设备的管理,同时,要定期进行设备的检测,确保这些设备性能的良好,为设备的正常使用提供一定的保障。例如,若是三脚架的结构存在不稳定问题,三脚架倒塌之后很容易相应的财产损失,严重的就是相关人员的损伤。仅仅三脚架就会出现较大的损失,何况是其他大型设备。在进行施工管理过程中,往往要涉及到各个方面,换句话说,就是要对整个土木工程中所使用机械结构的合理性、使用的规范性以及日常维修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控制,进一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其施工质量。1.2建筑周边在进行高层住宅楼建设过程中,一般都会安排有地下室,这些地下室有的是一层,有的是多层。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在进行基坑挖掘的过程中,就需要挖掘较深的基坑。这就导致基坑周围因为这一原因所导致的塌方现象,这对于整个高层住宅楼的土木工程是一个较大的安全隐患。同时,在进行基坑挖掘的过程中,往往还会挖掘到地下水道,由于水的作用,往往会导致周围土质输送,地基的承载力下降,无法承受高层住宅楼的重量。因此,在进行基坑挖掘之后,一定要进行周围环境的支护。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进行降水排水工作。在进行建筑施工之前,要仔细分析建筑周围环境,并选择符合现状的降水方法。在进行排水的过程中,若是有意外事件的出现,例如流沙、管道坍塌,工作人员就要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补救方法的采取,以免影响到周围的建筑,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1.3土木工程监督管理工作要想不断提高土木工程的质量控制水平,就要重视监管工作的进行。一个土木工程的监管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工程的总体监督、工程使用材料的质量监控、工程资金投入使用以及人员管理等方面。在进行监管工作中,可以设立一个监理单位,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所有监理事务。现阶段土木工程建筑过程中往往存在两个独立的利益单位,一个是施工工程承包单位与业主;一个是工程建筑设计单位。由于在利益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同,因此,这两者之间存在不同的立场与观念,若是这两者之间出现矛盾,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进度以及质量控制水平。因此,监理单位应该体现出公正第三方形象出现,在确保土木工程顺利实施的过程中,还要保障这两者之间的有效沟通。1.4工程施工进程在进行这一工程施工之前,就要进行一个详细施工进度计划表的制作,然后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每天工程进度的规划,施工队伍要根据这一计划表进行工程的施工,每一个细节能不能够忽视。若是工期拖延的时间越久,整个工程所需要投资资金就越多,因此,在进行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保障进度的按时完成。此外,工程相关负责人要尽量协调工程进度,进行施工人员的有效安排,控制工程进度,以免发生目标失控。若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现进度落后情况较为严重或是出现超前情况,那么工程负责人就要进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分析,及时进行进度的调整,确保施工完成。1.5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高层建筑裂缝控制分析在进行高层住宅楼的土木工程施工中,裂缝的出现是无法避免的,因为,工程材料的凝固必然导致细小裂缝的出现。由于裂缝的种类较多,有由于运动造成的,也有稳定类型的,也有闭合类型的。这些裂缝的出现会直接影响到高层建筑的整体质量,因此,对于整个土木工程施工来说,应该最大限度的减少裂缝的出现。为了能够减少裂缝的出现,应该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其中,一项关键环节就是“放”与“抗”。这里我们所指的放就是在裂缝还有变形能力的时候,采取相应的措施阻止裂缝进一步扩大。一般我们所采取的措施就是在砌填充墙的时候在底部留下一定的空间,经过一个星期等待裂缝充分的运动之后再将这个预留空间的填补好。所谓的抗就是指在裂缝已经稳定的情况下,采取相应的措施让烈风不再进一步扩大。一般我们所采取的措施就是使用旱墙比比较高的水泥,同时搀合相应的材料,让整个建筑工程趋于稳定。

2.总结

综上所述,进行高层住宅楼的土木工程质量控制策略的探讨对于促进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以及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进行质量控制,还能够进一步延长高层住宅楼的使用寿命,为人们的生命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在此,结合现阶段高层住宅楼的土木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从日常施工设备日常维护与管理、建筑周边、土木工程监督管理工作、工程施工进程、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高层建筑裂缝控制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化建新,闫德刚,赵杰伟,郭密文.第七届全国岩土工程实录交流会特邀报告——地基处理综述及新进展[J].岩土工程技术,2015,06(12):285-300.

[2]肖俊华,孙剑平.阳光小区住宅楼桩基质量问题与加固设计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5,06(22):537-543.

[3]王桂萱,汪宇,赵杰.设置金属阻尼器的某高层建筑耗能减震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11,04(16):1-6.

[4]史佩栋.我国深基础工程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21世纪头10a情况综述[J].岩土工程学报,2011,S2(11):1-14.

[5]张季超,楚先锋,邱剑辉,李楠,刘波,曹军伟,李于辉,许勇,杨作用.高效、节能、环保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体系及其产业化[J].工程力学,2012,S2(01):123-133+138.

篇7

关键词:抗震设计;自然灾害;结构工程;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前言

地震发生时建筑的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原因,因此人类在多地震区建筑结构设防与不设防, 震后结果大不一样。要使工程建设真正达到能够减轻以至避免地震灾害,把握好抗震设计关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措施。研究表明,在地震中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房屋倒塌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约占95%)。无数次的震害告诉我们,抗震设防是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

从20世纪开始,各国的专家、学者对抗震设计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进入20世纪90年代,结构抗震分析和设计已提到各国建筑设计的历史日程,特别是我国处于地震多发区,并且城市用地紧张,随着地价日益高涨,促使高层起高层建筑的出现,所以高层抗震设计设防更是工程设计面临的迫切任务。

1.震害破坏形式分析

地震作用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复杂性,要求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仍保持在弹性状态,不发生破坏是很不实际的;既经济又安全的抗震设计是允许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破坏严重,但不倒塌。因此,依靠弹塑性变形消耗地震的能量是抗震设计的特点,提高结构的变形、耗能能力和整体抗震能力,防止高于设防烈度的“大震”不倒是抗震设计要达到的目标。

1.1 结构层间屈服强度有明显的薄弱楼层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整体设计上存在较大的不均匀性,使得这些结构存在着层间屈服强度特别薄弱的楼层。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的薄弱层率先屈服,弹塑性变形急剧发展,并形成弹塑性变形集中的现象。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13层蒸吸塔框架,由于该结构楼层屈服强度分布不均匀,造成第6层和第11层的弹塑性变形集中,导致该结构6层以上全部倒塌。

1.2 柱端与节点的破坏较为突出

框架结构的构件震害一般是梁轻柱重,柱顶重于柱底,尤其是角柱和边柱易发生破坏。除剪跨比小的短柱易发生柱中剪切破坏外,一般柱是柱端的弯曲破坏,轻者发生水平或斜向断裂;重者混凝土压酥,主筋外露、压屈和箍筋崩脱。当节点核芯区无箍筋约束时,节点与柱端破坏合并加重。当柱侧有强度高的砌体填充墙紧密嵌砌时,柱顶剪切破坏严重,破坏部位还可能转移至窗洞上下处,甚至出现短柱的剪切破坏。

1.3 砌体填充墙的破坏较为普遍

砌体填充墙刚度大而变形能力差,首先承受地震作用而遭受破坏,在8度和8度以上地震作用下,填充墙的裂缝明显加重,甚至部分倒塌,震害规律一般是上轻下重,空心砌体墙重于实心砌体墙,砌块墙重于砖墙。

2.抗震结构设计

较合理的框架地震破坏机制,应该是节点基本不破坏,梁比柱屈服可能早发生、多发生,同一层中各柱两端的屈服历程越长越好,底层柱底的塑性铰宜最晚形成。即:框架的抗震设计应使梁、柱端的塑性铰出现尽可能分散,充分发挥整个结构的抗震能力。

2.1 抗震计算中的延性保证

从用楼层水平地震剪力与层间位移关系来描述楼层破坏的全过程可反映出,在抗震设防的第二、三水准时,框架结构构件已进入弹塑性阶段,构件在保持一定承载力条件下主要以弹塑性变形来耗散地震能量,所以框架结构需有足够的变形能力才不致抗震失效。试验研究表明,“强节点”、“强柱弱梁’、“强底层柱底”和“强剪弱弯”的框架结构有较大的内力重分布和能量消耗能力,极限层间位移大,抗震性能较好。

综合大量实验研究成果,影响不同受力特征节点延性性质的主要综合因素有:相对作用剪力、相对配筋率、贯穿节点的梁柱纵筋的粘结情况。

2.2 构造措施上的延性保证

四川大地震实践证明,当建筑结构在大地震中要求保持足够的承载能力来吸收进入塑性阶段而产生的巨大能量,因为此时的结构在震中进入到一个塑性阶段,容易产生变形。所以,根据这种特点和抗震的要求,多发地震的国家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均要求按延性框架结构进行设计,所以建筑结构的设计必须保证结构局部薄弱区的承载力与刚度,保证了建筑构造的整体性,延性的增加也就提高了变形能力,这样可以减少地震的破坏性,提高了建筑的抗震能力。

在结构布置上,按扩大了的柱端抗弯承载力进行设计,理论上可将柱屈服的可能性减少,保证“强柱弱梁”的设计原则。但因各种原因,如梁的实际抗弯承载力可能增大,高振型使柱中反弯点的转移等综合因素影响,要使柱中完全避免塑性铰是困难的,同时为实现“强剪弱弯”的要求,保证塑性铰区域的局部延性,也必须通过一定的构造措施来保证结构的延性,具体做法如下:

(1)限制轴压比与纵筋最大配筋率合理的受力过程可明显提高构件延性,为实现受拉钢筋的屈服先与受压区混凝土压碎的破坏形态,以提高塑性铰区域的转动能力,规范限制轴压比与纵筋最大配筋率,同时对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也提出相应要求。

(2)限制约束配筋和配筋形式。加密塑性铰区内的箍筋间距是很重要的一点,为保证“强节点”、“强柱弱梁”、“强底层柱底”和“强剪弱弯”的设计原则及塑性铰区域的局部延性,有必要加密塑性铰区内的箍筋间距,这不但可提高柱端抗剪能力,还可约束核心区内混凝土,对纵向钢筋提供侧向支承,防止大变形下纵筋压曲,从而改善塑性铰区域的局部延性。

(3)限制材料。拒绝豆腐渣工程的第一关就是把握好材料质量,材料延性对确保构件(结构)延性极为重要。

3.结语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我国大量存在的建筑结构形式之一,历年震害资料表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柱端与节点的破坏较为严重,其抗震设计中必须满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底层柱底”等延性设计原则和有关规定。在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的实践中,由于设计人员对规范的理解和掌握尺度上,以及因地因人在结构选型、布置以及计算方法上相互差异较多而对设计产生较多的争议,抗震设计方法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鸿晶,宗德玲.关于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标准的几个问题的讨论[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3.(2).

篇8

1.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房屋建筑学》教学内容包括民用建筑与工业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目前所用的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现代建筑工程需要,构造做法也不能跟上时代潮流,教材内容无法跟上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速度。随着现代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剧增,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高层建筑大量涌现,高层建筑设计的内容在书本中明显欠缺,加上构造做法变化很快,即使采用最新版本的教材,也存在部分内容滞后的问题。如何解决教材滞后这一问题?教师要避免照本宣科,及时学习新的规范、新的构造做法,做到除旧补新,结合工程实际讲授构造做法,一些落后、过时的内容不讲或可以在教学中简单带过,不做深入讲解。教师授课内容在保证课程内容连续性的情况下,自己适当调整重点和非重点内容,同时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教学内容改革具体做法。

教学中优先选用新出版,编写质量好的教材,保持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是培养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所在。针对教材内容滞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补充新知识,例如添加和介绍国家推广的节能建筑的设计知识和构造做法,学习和更新建筑设计规范的内容,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最近这几年的学生就业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是去生产第一线从事结构设计、工程施工、工程造价等工作,从事建筑设计的人几乎没有,所以建筑设计理论要求不太高,学生只要掌握一般房屋的建筑设计,重点放在建筑构造上,一般要求学生能够选择合理的建筑构造方案,并绘制相应的建筑施工图。教学内容还应包括讲授新规范、新标准的要求和控制,教师针对不同类型建筑实例布置学生查阅与运用设计工具书,以此培养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应用规范、标准的能力,比如在讲解建筑平面组合设计的时候,结合现行的走道式组合设计中走道的设计,查找建筑规范中对走道具体的宽度、长度的要求,安全疏散距离的规定。

二、教学方法改革

1.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下,中国学生从小到大都采用填鸭式教学,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不去多加思考,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到了大学,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多学生就对上课提不起兴趣,有些学生上课是人到心不到,喜欢睡觉、玩手机,注意力不集中,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差,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做法。

①采用启发式、提问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传统的教学常常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启发式教学方法课程安排上,教师起到一个启发的作用,教师上课的时候应尽量深入浅出,知识的讲授由容易到复杂,课堂上注意学生的情绪,调整自己讲课进度,经常对学生提问,让学生回答问题,积极参与到上课教学中来,体会到课堂学习是一种互动,不是单方面的输入和输出。教师还可以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提前布置预习,给学生留几个问题课后思考。如在讲解屋面设计,可先以两坡屋面设计详细介绍,然后让学生思考四坡屋面该如何设计,再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绘制出两种屋面平面图,进行对比性分析,分析出相同部位、不同部位,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提问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举一反三,知识量增加,培养学生勤动手、勤思考的习惯。②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要求教师进行组织,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成4~5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在上课时布置下一次讨论课的教学内容,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出需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课后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查阅资料、亲自去观察周围已经建好的建筑物构造做法、尺寸设计等内容,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在讨论课上各组派代表发言,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补充发言,做到各抒己见,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做出学习内容总结。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南方隔热做法的种类时候,就布置同学去调查实际生活常用隔热的方法有哪些,具体怎么做法,上课的时候请同学讲解。建筑工程做法很多,教师不可能全部地讲解,由于建筑具有共性,只要弄懂工程做法的原理,总结规律,遇到不同问题就能很快找到解决方法。教师在教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解决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是大学教育的关键所在,为学生今后在工作中解决难题找到方法和途径。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1.教学手段存在的问题。

我院《房屋建筑学》课时安排为48课时而课程内容的涉及面广,图片内容特别多时间短,需要传输的信息量大,如何在短的课时内讲授这么多的内容,就需要改革教学手段。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和画需要的时间多,也无法多角度灵活地反映建筑的空间关系。讲授建筑节点详图,建筑平面布置工程案例如果采用在黑板上绘图不仅浪费时间,速度慢,而且学生短时间内很难理解和掌握,黑板一擦黑,就无法再现。由于房屋建筑学课程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如果不添加一些案例分析和讲解,学生会觉得书本知识过于枯燥、乏味,要吸引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兴趣,这就靠教学手段的改革。

2.教学手段改革的具体做法。

多媒体教学已经在我校普及,采用多媒体教学好处显而易见,传递的信息量大,大量的图像让学生一看直观明了,加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与艺术效果,使教学更加生动精彩,教师把图片、文字、图像及动画制作成课件,使课堂教学更生动、灵活。房屋建筑学中的建筑构造有大量节点详图和建筑设计案例可以通过课件准确的表达出来,时间短,效果好。课件不但在课堂上可以使用,学生也可将这些知识拷贝在自己的电脑上,反复学习。房屋建筑学课程知识实践性很强,与工程密切相关,教师在没有条件带学生去工地的条件下还可结合录像、模型、实物照片等多种辅助教学手段,条件允许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现场教学,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已建好的建筑物、在建建筑物,由专业教师和现场技术人员共同指导讲解,直接接触各种构造节点的做法、分析实际工程建筑施工图纸与工程实例的对应关系,巩固学生对建筑构造和建筑设计的理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我在讲授楼梯间设计的时候,对已建的工程的楼梯不同部位一一照相,再利用照片对照进行讲授,具体到楼梯净宽设计、平台宽度设计、踏步高度、宽度设计、梯井宽度设计,这样的教学手段就比仅靠嘴来讲授,清楚明了得多,学习效果好。

四、考核方法改革

1.传统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

房屋建筑学课程的考试一般采用完全闭卷考试,重点放在学生对建筑基本理论和构造方法的掌握上而考察学生设计动手能力的试题较少,原因有两点:一是考试时间短,设计题目不易做完,二是设计题目涉及的内容较多,让学生全部熟记是难以做到的。分析得出结论,单纯靠闭卷考试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存在一些问题,开卷考试又会使学生放弃对一些知识机械记忆,忽视本课程的学习。房屋建筑学课程既需要必要的理解性记忆,还需要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需要找到一种理想的考核方法。

2.考核方法改革具体方法。

我们针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特点的考核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闭卷考试成绩占期末总分数的60%。第二部分教学过程布置的小设计,例如外墙身剖面设计、楼梯设计、屋面设计等占期末总评20%。第三部分平时出勤情况占期末总评20%。第一部分着重考核学生理论知识记忆和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部分为应用知识部分,重点考核学生的运用所有知识进行设计的能力和绘图水平,第三个部分是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这样的方法可以全面地考核学生。与西方的大学相比,他们部分平时的考核比例可以达到60%,期末的考核只占40%,我们觉得考核方法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应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将考试方式综合运用,这样才可以扩大考试内容的覆盖面,避免学生的只靠临时记忆知识点应付考试,综合的考核方式可以考核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设计能力。

五、结论

篇9

针对问题分析如下:首先,相关的结构课程,例如“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综合性很强,对“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和“高等数学”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有很强的依赖性,所以建筑学专业学生在学习时普遍感觉非常吃力,学习的兴趣也就不浓。其次,结构类课程教材编写和任课教师通常由结构专业的老师来担任,而授课对象是建筑类学生,所以师生之间对课程的理解存在较大错位,给教学带来较大难度。最后,随着高校学生的扩招,教师队伍也相应增多,年轻教师较多,年轻教师多数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学校教学,缺乏工程经验和教学经验,而结构类课程的实践性和工程性较强,这对年轻教师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实践能力和处理工程能力恰恰是现在高校学生的薄弱之处。只有将这些问题处理好、解决好才能实现提高学生的结构素养、培养新时代下卓越工程师的目标。

二、结合普通类大学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进行改革实践

1.上好“绪论”课,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绪论课或者概述课是学生上的第一节课,如何上好第一节课至关重要。笔者认为第一节既要对课程进行全面总结,又要告诉学生课程的意义和课程要解决的问题,学习完之后会有什么收获和应达到的学习目标等,当然能否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是最主要的是老师应下功夫的地方。普通大学的建筑学及相关非结构类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着数学和力学基础薄弱的现象,再加上很多学生重视造型艺术的表现和形式空间语言的表达(认为学习结构用处不大),以及现下多数相关教材公式多、图示少等原因导致学生对结构存在畏难心理,学习的兴趣也就不浓。鉴于以上情况,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以下方法:一是采用知名建筑大师的名言。例如,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在回答“建筑教育的重点”这一问题时,也提到结构(Structure)或构造(construction)等工程科学是与建筑有密切相关的,理应彻底了解;[1]二是以因忽视结构而导致的工程事故为例展开。例如,2004年5月23日巴黎戴高乐机场刚刚投入使用不久的2E终端楼部分坍塌,造成4人死亡。调查结果显示该建筑在追求外观以及功能的同时,对新型结构的认识不够、安全系数偏低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笔者对2E终端楼的结构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并引导学生一起总结了2E终端楼结构上的几点不足,就如何改进的问题布置作业,从作业中看出每个学生的答案是不同的,又邀请企业人员一同讨论,从讨论会上看到学生热情很高,收获也很多。通过血淋淋的事故教育学生身为一位工程师所应有的责任。通过这样一节绪论课笔者发现学生增加了职业责任感,认为优秀的建筑师应该掌握基本的结构概念,且能够在设计中灵活的应用。

2.深入浅出地介绍基础知识后,告诉学生如何应用,并在作业和考题中突出对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练习、考查多数学生在大学学习中容易出现为考试或得学分而学习的情况,或者学完之后不知道如何应用,结果出现考完试或修完学分后“从哪个老师里来的知识又归还给老师”的现象,这种现象应引起教师的深思。笔者认为老师在讲授知识点时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如何学习以及学后如何使用,按照这种方法既能增加学生兴趣又能增加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继而培养创新能力。例如:结构基本构件中的压杆时,先以“同种材料,用作轴心拉杆和压杆哪个需要面积可能会大?”这一问题引入,通过用简单的公式推导或理论分析都容易得出正确答案(修完力学课程之后学生都知道压杆存在材料和失稳破坏两种情况),由此引出压杆稳定性问题,然后就影响稳定性的因素进行分析,图1为不同刚性支承条件下的计算长度,用简单易懂的方法回顾力学中针对a、b、c、d四种情况下的长度系数分别为1、2、0.7和0.5,然后提出“对同种材料的细长杆件,在以上四种约束情况下,哪种先破坏?”的问题,让学生按破坏时需要的压力由小到大排序,学生能容易地得出b、a、c、d的顺序。从这一问题中总结如下:对同种材料和相同长度的杆件采用不同结构,承载力不同,这就是结构选型的必要性,也是“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建筑师不能只一味追求“美观和创意”而忽视结构;结构的约束量和承载力是正相关关系,缺少多余约束的结构安全性不高(采用b和d两种约束,承载力相差数倍)。分析总结后给出例题如下(图2):两个图中桁架结构哪个承载力更高?(其中的①、④杆均为压杆,但是左图中①、④杆的长度大于右图中①、④杆的长度。所以,右图中桁架的承载能力要远远高于左图中的桁架)。通过这个例题学生对稳定性有更深刻的认识,从中学会了如何进行相关的选型及如何用所学的力学知识为建筑服务的方法,也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重视。

3.结合课程实际需要,更新教学内容世界建筑在日新月异的发展,教材常常不能展现最新前沿。以高层建筑为例,各国一直在“高度”上标高,所以世界第一高楼的高度一直在刷新,但美国旧金山市著名的IwamotoScott建筑事务所展示的新式摩天大楼,这座形如人肺的新式大楼可能将改写世界高层建筑的历史,重新定义未来高层建筑的地位和作用。建成之后的大楼将成为纽约曼哈顿地区的标志性建筑,设计师将其称为“曼哈顿的灯塔”。该设计中加入了许多可持续发展建筑理念,比如模仿周围环境设计的外观、利用导管纤维原理的采光技术、采用生物过滤技术的玻璃楼梯以及类似鱼鳃的门厅等等,整座大楼就像是一个巨大的“人肺”能够为整个建筑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氧气”。[2]再例如:所有建筑在人们心中都要有牢固可靠的地基基础,但建筑设计师文森特•卡勒博(VincentCallebaut)为上海设计的建筑彻底打破了这个常规。这些建筑是一群悬在高空的、能够自给自足的飞行器;这些飞行器一半是飞艇城市,一半是能够产生氢气的悬浮农场。这个设计被称为“氢化酶”(Hydrogenase),能够生长出绿藻的空中之城实现了百分之百无排放,同时具有产生氢气的能力,而且还无需消耗农作物或者森林所必需的土地。[3]这些结构体系的实例既能反映世界最新建筑发展行情又能巩固和加深对这些概念的认识,开拓学生设计思路。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生动形象。首先向学生展示这些建筑的图片,然后提出“如果你是结构设计师,你会如何设计结构方案”的问题。这样,学生会根据教师的问题而提出多种方案,教师最后再向学生介绍实际的结构设计。在这样一个讨论过程中,增加学生对本行业最新领域认识的同时,使学生对结构如何服务、支持于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结构概念得到了加深。

4.结合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提高工程实践能力通过让新年轻教师利用假期在企业锻炼及“老帮带”的方式培养年轻教师、“双师”联合授课(在邀请专家时,鉴于时间冲突和现在校区远离市区等原因,实施时有困难,可以开展“第二课堂”,即利用网络视频或音频组成课堂形式)、“沙龙式”课堂和咨询教学效果和建议的问卷调查等形式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培养和提升师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针对课程的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在各章节中以“灵活使用××结构”、“规则结构如何适应建筑多变”、“结构的使用讲求变化”等等为题目,通过“改型配合”、“改形配合”、“切割及重组”、“同类及不同类结构组合”等,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结构形态的变化和应用。

5.改革考核方式学期末,采用理论知识的考试和实践能力的考核这种复合型考试模式:理论考试围绕注册建筑工程师中和课程相关内容进行,为以后的行业注册考试做准备;实践能力的考核则由企业提供的真实项目,例如为某高校设计文艺中心或学生公寓楼,要求有简单的建筑和结构设计。

三、结论

篇10

城市工业街区及周边环境更新不能一味地追求城市经济发展硬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简单地将工业厂区夷为平地,推倒重建,抹去城市在工业发展时期对城市经济发展所做的卓越贡献。当然,近十几年来,城市人口与规模的扩张,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也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工业厂区若不经科学的论证,简单地改造成高额回报的高密度居住区,将会不断造成城市中心地段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恶化,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的负担,使原来超负荷运行的城市电力、给排水管线超负荷运行,会造成很多城市隐患,北京地区连续3-5年的梅雨季节出现城市洪涝现象就是实证。城市文化和空间结构形态应该和城市发展的真实脉络相对应,空间文化应该清晰地反映一个城市曾经拥有的建筑营建历史和空间形态,并且从历史建筑有形的物质形态和年轮中,回忆起人们曾经工作、生活的场所精神,也能激发年轻人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条件,并能以饱满的热情创造自己的物资和精神财富。在欧洲很多城市的中心街区里,有成功的工业厂区的保护和有机更新案例可以佐证。根据相关案例分析,尤其是当下创意产业的不断兴起,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对工厂厂房、园区景观和公共空间加以有效的整治利用,激发工业厂区的活力,为丰富城市生活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在创意产业基础之上的新思维是利用局部地块里破损的工业厂房或废弃地营建具有包含一、二、三产业的城市立体农场,这是最新的功能定位的城市与建筑设计模式,同时会激发建筑系师生的创新能力,也为将来工业厂区、厂房设施的更新利用带来新的发展路径。今天798老工业厂区已被列为北京市工业遗产名录加以保护了。那么围绕这个保护区周边地块的城市设计就要充分考虑这些核心厂区建筑的存在,除了功能和业态布局上规划外,还应在城市空间形态连续性上加以论证分析。现在有些学者和白领阶层针对北京等特大城市“快节奏”生活,提倡一种“慢节奏”生活方式来互为补充,将“快节奏”工作与“慢节奏”生活与休闲密切联系,最终实现“人性化”的理想人居环境和生活目标。为此在798工业街区周边地块的城市设计和建筑更新改造中,要尽量导入一些“慢节奏”工作与生活方式的业态空间,包括购物、休闲、餐饮、影视观赏等空间,同时加大开放的绿地广场空间的指标和规模,以整体提升该地区的空间文化品质,也吸引更多的北京市民及游客来此生活、休闲及娱乐。并且可以利用这些街区开放的绿地广场空间开展大、中型的公益与慈善活动。

2老工业厂区厂房植入创意产业的几种优势

创意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是结合城市老的工业厂区较低的房租和大空间,有利于艺术品的创作与展示。城市老的工业厂区地块的本质特征表现在具有很多低密度、低容积率的工厂建筑,象798工业厂区一样是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建筑,它已经成为北京市的工业遗产名录。当代工业聚落融入了现代城市产业工人的情怀以及历史印迹,值得去珍惜和关心。工业厂区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建筑的优势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老工业厂房大多数结构牢固、跨度大,空间高度高,适合做多种类型的空间划分。798老厂房的结构和围护墙体等构件所显示的沧桑和历史印迹,对从事创意产业尤其是艺术、美术、绘画、服装设计、建筑设计的作者,能激发他们的历史想象力,发掘城镇工业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因信息,用创新理念和方法去从事优秀方案设计与产品的生产。其次,老工业厂区的低密度、低容积率和大量存在的绿地,为这些从事创意劳动的人士们提供了较好的室内环境,经过适当经济改造的绿地,花园和雕塑艺术小品等为他们的创意活动提供了硬件环境。较低廉的分级房租,适当划出空间和税收政策,作为创意产业的卵化器,为从事创意产业的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各种新型产业的商机。从未来长远来看,将增加城市的活力和发展的基础动力。再次,利用老工业厂房改造为创意产业人士做配套服务的第三产业,还会有很多类似餐饮业进入,像798地区从早期的单纯引入艺术家工作室、画廊为主,到现在出现了相关的配套服务、门类较齐全业态,如书店、咖啡厅、风味餐厅、酒吧等,这些配套空间利用旧厂房灵活分割的结构、表皮,再进行简单个性的装饰就能打造很有特色的艺术及服务空间,增加场所的完整性,也提供各种就业机会和商务服务空间。正如杰布•布鲁格曼先生所说:“城市间日益增加的商务活动,决定了这些城市的层级,并形成了新的全球经济秩序。”

3城市立体农场的新概念的导入和模式效用

激发城市土地的活力和综合价值,将城市工业和传统农业有机结合,并和适宜的建筑空间结合起来,使得城市高层建筑空间获得综合利用和价值提升。结合对798周边地区的立体农场的创新设计与教学研究,较全面理解工业遗产街区及周边街区的设计与功能的定位。2011年BDCL建筑设计公司作为召集人举行了国际性的建筑方案竞赛,笔者结合四年级模拟设计院的课程设计做了深度的思考,在这些方案与创意深化的过程中笔者也不断总结分析。创意产业的核心一定要突出人类的创造活动与思维,能够作为科技发明、艺术设计与创造的理念,从而能激发出很多创意和产生经济效益。城市立体农场的创新理念有5个方面:

1)提升城市中心街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城市高密度街区人口密度高、汽车尾气排放大、绿化率低、空气非常差,而在城市立体农场里,可以对以上各种问题都有针对性的解决。

2)随着未来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购物越来越便捷,而物流成本却越来越高,立体农场则整合了建筑工业、现代办公和有主题性的宾馆和服务办公的第三产业,并将第一产业融入其中,农产品可以在立体高层农场里车间直接加工成成品,并利用综合楼里超市进行储藏和销售,极大地节约了物流成本。

3)让生活在城市高密度社区的人们、小孩子近距离地接触大自然经济作物的培育、成长、加工过程,同时直观了解这些洁净的有机农产品和鱼类及畜牧产品,让他们放心买回家,即使价格贵10%~20%,他们也情愿买自己放心的农产品。

4)在传统工业厂区,通过规划设计和结合用地环境和历史基础条件来研究,在高层建筑里实现这样一个立体农场,引入工业的传送机械技术和加工技术以及洁净和无污染的车间,“实至名归”地将建筑空间包容性地建构,满足现代建筑空间的机械加工制作和工艺实践。

5)在建筑高度、容积率合适的情况下,立体农场的推广,既能降低房地产开发和更新利用的成本,解决建筑土木造价及装饰造价的平衡,同时还能带来更大面积的农场建筑空间。具体途径的导入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城市中心工业厂房的有机更新改造中,将结合绿色生态的概念,营建一些尺度适宜、容积率高、低碳节能的城市综合建筑来丰富厂区空间,使用空间和开放空间有机渗透,会以一种崭新的景观及绿色生态建筑的模式效用。该模式的导入将有效地激发城市工业厂区另一种土地开发和空间有机生长的模式,它启发人们的低碳生活与节约交通物流成本的生产、生活和生态观念生成,这种复合的立体农场空间会引领未来城市旧工业厂区的有机更新与发展。其次,复兴绿色农业生产和工业建筑利用,实现产品加工、食品生产与消费无缝对接,节省物流运输成本。多层厂房设施和高层的立体农场综合楼都会在复合空间与结构设计上,表现出新的活力和连接方式,而且会在未来产业园区起示范作用。展示现代农产品加工工艺与流程,这些农副产品尤其是绿色植物对城市中心街区的绿化率、绿容率有极大提升。最后,高层立体农业厂房综合体的功能布局,在充分考虑城区土地开发成本和开发商的投资回报利益之时,也会充分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增长,其高层立体农场的复合功能包括:企业总部基地、员工住宅、主题农场、农作植物区等。大量绿色植物提供负氧气离子与新鲜空气,同建筑综合体的有效功能组合,形成先进的生产模式的示范区。

4三组学生代表方案的评述

4.1机械建城方案优点:1)充分尊重地形,在保护工业厂房建筑上,设计营建高密度建筑,充分利用建筑空间高度。2)展示工业建筑的造型特点,利用管道机械形成加工农产品的通廊和商场超市空间。3)各功能区划分合理,有办公、创意产业以及农产品生产、架空及屋顶空间的种植。4)建筑系学生通过本课程设计,了解了哪些农产品和水产品能形成良好的产品链、价值链来引入到建筑设计与营建中来。缺点:由于整个建筑水平延伸,占地较大,建造的成本也较高。

4.2立体管道农场优点:1)充分利用了798地区的管道,并展开了形态研究。2)强调了城市农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各方面的平衡。3)充分考虑了立体空间的交通运输和各种适合农产品种植养料的传输。4)形态造型较突出。本方案由作者指导,并获得该次国际竞赛的3等奖。缺点:立面上的图形与形态在造型上有一些单调感。

4.3立体农场:垂直农场优点:1)如果说工业遗产是过去为城市经济贡献经济和力量的金矿,今天我们的农场设计就要在新的活力引导下为城市提供新的经济发展动力。2)隐喻在城市热岛和环境恶化的状况下形成一个特色建筑“仙人掌”的形态,为该地区做贡献。3)整个建筑的分区、产品加工和分类都很有特点。缺点:垂直农场立体晶矿似的结构设计比较复杂,防火及安全疏散不好。

5向可持续工业厂区更新的发展之路

结合798历史街区与工业建筑积极保护的未来之路,可以包括:生产、生活、生态等层面。而生态环境的改善是该地区产业混合发展的重要课题。第一,要跟踪社会与科技发展的动向。引入城市建筑与产业空间发展的复合思维非常重要,国家鼓励科技兴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思维非常重要,落实到城市空间上,针对工业厂区及厂房的更新、保护与利用,就需要这些思维模式引领和实践探索。第二,引入新的空间营建模式。随着新的功能类型建筑的产生,这些新类型的建筑的设计方法、技术路线、专业团队与施工队伍及工艺的营建模式的更新也将随之而来,综合创新就会促进这些相关的设计与施工队伍的快速营建。而相应地也会促进相应的建筑材料,智能建筑构件与控制系统的更新利用,同时也会促进农业专家们全面考虑引种和培育新品种,考虑如何将适合在多层和高层立体农场的建筑环境里生长的植物、动物品种作优化组合、充分利用其价值,并有目的地培养高附加值的新品种,同时农副产品加工方面的专家将会研究适合在这种农场综合体中的加工和包装设备,满足就近采购食品的居民吃到新鲜的食品。这种“立体农场”空间营建模式,可以使生活在综合体周边街区里的居民,就近参加“农家采摘”健康有益活动,对于其他街区和外省市民居来说,近期组织采摘旅游活动,或针对中小学生认识农作物、动物产品、建构科技示范观摩基地等一举多得,正如罗西先生所说:“一个人不仅是一国和一城的居民,而且也是一个范围相当明确的场所之中的居民”,这些活动体现这些居民的参与的价值。第三,使建筑师更加重视具有“城市立体农场”的复合功能的建筑和工业建筑设计。从设计、结构、技术设备配套等方面,包括人流疏散、光照作用等新材料、新工艺的创新运用,还有功能类型、产品加工技术等等,结合大型工厂综合体有效种植、低碳节能、生态循环技术的多维视角展开深入而持续的研究,未来“城市立体农场”的空间类型将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6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