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笔记知识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5: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笔记知识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考核形式单一。考试的内容和考试的形式可以说是由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式决定的。如果说考核方式决定了学生学习方式,那么课程内容的考核范围则决定了学生学习范围以及学习方式。可以这样理解,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内容决定了课程最终的考核重点及考核范围。目前,从我院的实际情况来看,我院设有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及经济学三个专业,管理学课程的开设根据专业的区别,分为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考核方式分成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一般来说,专业必修课大多以考试形式考核,而选修课以考查形式考核。由于时间、地点、工具限定的特点,为便于考核实施,提高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考核的公平和公正,最终两种考核方式都是采用传统的笔试的形式,以标准化、结构化的试卷为载体对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而笔试基本仅闭卷形式一种。
1.2考核内容局限。现行管理学考核内容,偏重于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的记忆,课程考核内容也局限于管理学教材、课堂笔记、授课时划定的范围和指定的重点,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普遍不足,以至于普遍出现“上课记笔记、课后抄笔记、考核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现象。更为重要的是标准化、结构化的考核笔试试题的题型有限,考试时间及题量也相应地有限制,考核内容难以覆盖全部教学目标。掌握一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因此,基本知识的测试非常必要,但单一凭借这种形式是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某一方面的技能水平,并也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考核成绩构成简单。与高中阶段以卷面成绩为课程最终考核成绩不同的是,大学阶段的课程最终的考核成绩为综合成绩,也就是说课程成绩主要是考勤、课后作业及卷面成绩三个方面构成,三项成绩前两项占30%,期末占70%计算得到,虽然考勤和课后作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况,但对学生的团队精神、表达能力、应用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考核没有涉及,而所占的比例反映仍是以期末“一考定成绩”的评价方式,不利于正确评价学生,也无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
2、改进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目标
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教学目的不只是为了理解和掌握管理理论知识,更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要善于运用掌握的管理知识、理论提高活动效率并进行各种创新活动,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具体来说,改进“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要实现以下目标。
2.1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课程考核方式要顺应扎实基础、拓宽专业、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评价标准,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要帮助学生摆脱标准答案的束缚,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自由地思考,在不断探索和反思的过程中,提升其观察思维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改进考核方式,改变授课方式,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促使对其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的思考及动手能力。
2.2体现理论的适用性。管理学理论是在管理活动中对其活动规律系统总结而形成的、且对管理活动具有指导意义,课程考核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考查学生对于书本理论知识的记忆,而在于考查学生在实践中将管理学理论知识地加以运用的能力水平,要通过考核促使学生去主动地接触真实的社会问题,将抽象、深奥的理论应用实际管理工作当中。考核应侧重于考查学生学习理论后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决策能力,促使学生将课程理论与零散的管理实践进行整合,从而从知识体系上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管理原理。
2.3强化教学组织能力。在教学环节中,教师与学生同等重要,教师通过讲授将知识传输给学生,学生领会并创造性的使用,课程考核也应通过考核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推动教师关注课程的配套设施建设,认真研究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强化其教学组织能力。考核是对教学过程评价的唯一标准,直接影响着连接教与学的两端。因此,考核方式应该是公开、公正、公平、客观、透明和多元化,避免出现教师凭主观印象随意评价的现象。
2.4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当前的管理强调效率,而整体效率的取得取决于团队合作的效率,考核目标应增加团队合作在课程考核体系中的比重,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办法,突出多样性、针对性和生动性,促使学生主动融入团队,学会如何沟通,如何协调,克服种种困难,体验团队合作的成效,了解团队工作规律。
3、管理学课程改进考核方式的思路
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在现代社会的生活中,新知识的更新和替换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理论的运用比单纯的理论学习更为重要。与之相对应的,在考核方法上。需要改革现有的手段和方法。在考核评价结构的构建上下功夫,创新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真正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的全面性和真实性。为适应社会发展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在管理学教学中要多渠道收集信息,加工并指导教学工作取得新的发展,单纯重视期末考试无助于提高学生实际学习及应用能力。因此,还需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加大对学习过程学生表现的考核力度,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考核形式。课程考核方法由单一的期末考试,过渡到由期末考试、平时课中考评和平时课后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特别是要实事求是,根据学校、班级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和选择。具体来说,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可采取三三四制考核方式进行。即平时课中考核占30%,平时课后考核占30%,期末考核占40%。考核的主要内容既包括理论知识理解掌握考核,也包括理论应用能力考核,以期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3.1平时课堂考核包括考勤、课堂讨论、互动游戏、主题辩论、案例总结,严格考勤制度,加强课堂纪律约束。课程讨论及互动游戏、主题辩论、案例总结分组进行,认真记录每组整体及个体成员的表现,以此作为评分依据,并结合自评、小组评价与小组互评方式,杜绝只出勤不出工的现象。在百分制下,考勤占10%,其余部分可根据课程内容选择任何一种或两种形式进行考核,所占比例为20%。这部分考核成绩即平时课堂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
3.2平时课后考核包括作业、小论文、分组活动。作业及论文考核学生管理理论知识点掌握的情况,所占比例10%;分组活动以组为单位考核对理论应用能力,考核学生关于计划编制的可行性,具体实施中如何分配任务,如何发挥个体的作用,如何协调,激励以实现计划目标,其实施的效果通过个体评价,分组评价汇总作为考核成绩,这部分所占比例20%。为保证个体考核的公平性,实行目标管理的方式,小组围绕要求制定小组及成员各自可接受目标,小组组长以个体完成各自目标的成效进行集体评价;组长的考核以组为单位考核小组整体实际活动完成的成效进行评价。
3.3期末考核主要包括知识性考核和能力考核,所占比例40%。其中知识性考核占30%,能力性考核占10%。为全面真实考核学生对所学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原来传统笔试的基础上增加口试的形式以考核学生的能力,课程结束前一周先进行口试,准备案例及结构性问题要求学生大胆思考、独立作答,鼓励其发挥主动性,口试过程做好记录,必要时可以录音以作为评分依据,这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理论学习发挥的能力,成绩所占课程总成绩比例10%;课程结束后再集中统一以闭卷形式进行理论知识考试,比例占总课程成绩比例30%。
4、改进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应注意的问题
改进考试方式是课程建设及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改进课程考核方式,是教学改革的必要体现,从其实施来看是一项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随着管理环境的变化,管理学的理论知识相应地出现了更新和变化,鉴于对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对管理学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科学、实用的原则,结合专业的实际应用,环境的要求,在原有理论的教学基础上调整管理学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放在坚持实用够用为准。
4.2改革教学方法。为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的,达到课程考核要求,改革教学方法非常重要。需形成系统化教学模式,即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整合。将案例教学、讲授教学、情景教学、游戏教学等方法有机结合,减少理论灌输,加强技能性、创造性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
4.3建设与课程考核配套的专业实训室。改进课程考核方式目的是从注重理论知识转向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考核的其依据是学生在完成目标任务过程中的表现及最终效果。为保证新的考核方式的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也须有更多的选择,在专业实训室或校外实训基地中进行。在专业实训室建设方面,需要结合管理学教学目的实现从有助于教学内容实施,便于考核方式实行角度以保证管理学专业实训室的仿真性和效率性;同时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要实现课程教学与实训基地的有机结合,实现双赢才能保证合作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保证能真正落到实处。
篇2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方法;课程改革
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性格开朗、思想多元、学习主动性差等特点,管理学的教学应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目前管理学教学方法普遍存在以下的问题: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学生作为主体流于形式,教学实践环节薄弱,考试形式单一。笔者现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改进意见。
一、教学方式由讲授式变为启发式
传统的课堂50分钟,讲授时间会超过90%以上,我们要改变这种讲学方式。课堂以教师启发为主,时间控制在50%左右,给学生布置任务,介绍历史背景、学习目标;课前预习,以学生为主体,查阅资料。这样能加强学生对管理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管理学的案例教学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本校的管理学教学团队总结出“案例导入―问题提出―互动讨论―重点分析―测评总结”五大步骤,这样的教学方式,增加了学生对管理学的兴趣,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共同讨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分析能力,测评总结能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选择案例。案例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案例之间的关联度。选择那些既能体现管理学的理论价值,又具有管理实践意义的典型案例,同时也要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案例篇幅适中,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吸收管理理论知识。
二、增加“实训”教学环节
管理学课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学的实践性。学校可以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一定的校外实训课时,定期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让他们对企业有深刻的认识,在与企业的接触中,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而且也会帮助他们选就将来就业的方向。教师要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创造实训的机会,或者聘请行业资深人士和学生举行座谈会,让学生通过沙盘模拟演练、户外拓展训练活动、建立实习商店等活动来体验管理真谛,改进思维方式,拓宽知识面,培育优势职业素质。独立学院也应鼓励管理学的任课教师去企业参加管理实践,丰富实战经验。如派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业务实践或挂职锻炼,把管理中的最新成果引入教学。学校和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不仅能确保学生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也能保证教师到企业管理岗位的学习和锻炼。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培训,这样企业会更愿意接纳教师和学生去实习。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动态性、图文声像并茂、交互性等优势。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好处还在于能在很短的一节课中,传授给学生大量的信息,这是传统的板书教学无法企及的。教师应注意在多媒体教学中创设真实的情境,教学中要运用多媒体提供丰富的、真实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但是笔者认为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能达到最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为如果完全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感觉不到重点,而且一节课下来,无法做笔记,虽然当时记得很深刻,但是课下很容易忘掉,不利于以后的复习。如果教师适当地运用一下板书,把一些重点板书出来,不但能缓解学生对于多媒体的“眼疲劳”,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学生更好地吸收理解。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不应是教材的复制,而应采用一定的技巧,分清主次,有重点地制作。笔者认为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应该把每节课的重点列出,然后运用多种媒体资料,如图像、声音以及与课程内容相近的情景小案例、小故事等来展现,以便学生理解所讲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
考核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方式,在管理的理念中,人们往往不会朝着你期望的方向前进,而会向着你考核的方向前进,传统的考试方式,往往会造成学生课上不学、考前背题、及格万岁的局面。针对管理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实践性和实际管理技能的课程要求,教师可增加大课堂表现成绩的比重,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考核。本校对管理学为考研专业课的学生,做了这样的尝试,学生期末成绩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由期末卷面成绩构成,占总成绩的60%,一部分由学生平时成绩构成,这部分包括平时课堂发言成绩、课后作业成绩、参与案例讨论成绩以及参与实践操作四部分构成,这部分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在实践部分,学生要对实训教学环节所学到的知识做出一份报告,撰写学习体会,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玻.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课程中的渗透教学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28):234-235.
篇3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案例教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近年来,案例教学法成为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中较受欢迎的教学方法。黄淮学院公共管理学教学团队以案例教学法为突破口进行,建立一套更有利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及其应用的必要性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是从美国大学法学和商学课堂中发展而来,强调将现实问题进行典型化和文本化处理,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辨、表达、争论等实现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研究学习。案例教学法是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教学方法善于高效率、系统性地传授理论知识,将案例以例证引证、阅读材料、课后思考题等形式穿插在讲授之中,为理论学习服务。案例教学法虽然强调以案例为中心,但必须以专业知识功底作为基础,脱离理论传授则无法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最终目的。因此,案例教学法对案例的应用应是多层次的,既有对知识学习的支撑和拓展,又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锻炼。案例教学法将课堂变为舞台和平台。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敏捷、乐于接受新事物、敢于自我表达,因此热烈、活泼、自在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发展。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学生以团队或个人为单位进入案例情景,将思想的碰撞、观点的交汇、视角的互补作为学习的主要途径。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后,教师的功夫在主要在课前,对案例选择、情景设计、参与形式、知识概要等进行预先设计,而课堂上更多进行观察、引导和激发。
(二)公共管理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1.公共管理学学科特点的需要
强烈的实践导向是公共管理学的固有特征,应用案例教学法更利于学生构建学科知识框架。公共管理学的知识体系是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公共管理改革基础上建立的,交叉融合了行政学、企业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体系。融合交叉的知识体系中必然容纳大量经验性材料和经典案例,而这些材料和案例中往往包含复杂多样的子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以多学科视角观察社会、分析问题、解决困难。因此,在公共管理学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应用案例教学法,以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公共管理学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的宏大学科视野。
2.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强调学生对产业、行业、职业的了解,因此有必要应用案例教学法搭建起学生与公共部门间交流学习的桥梁。为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黄淮学院设定了“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行政机关、公共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共企业及工作人员是公共管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也是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社会实践和就业的主要方向。因此,通过不断收集、整理和再现相关机关单位的工作实践,能够让学生最快地接触行业职业的现实情况,为学生自我发展和能力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二、公共管理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黄淮学院公共管理类专业设定了“读、写、说、辩、研”等五项本科人才能力培养目标,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必须围绕这五项目标,在公共管理学课堂教学的设计、资源、形式方面进行探积极索。
(一)案例教学法对公共管理学课堂教学内容的重构
应用案例教学法,公共管理学教学内容设计不仅围绕理论知识模块,更重要的是与大学生科研立项、挑战杯、社团志愿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紧密结合。例如在“公共物品”知识模块中设计“农村留守儿童课外教育”专题,通过课前准备任务,引导参加暑期“三下乡”实践的同学分享经验和问题,实现案例教学。教师则通过“头脑风暴”、“逆向思维”等方式引导学生对农村留守儿童课外教育的公共物品性质、供需状态、供给形式等进行团队讨论,最终通过社团志愿活动策划、小论文等将讨论转化为学习成果。应用案例教学法,公共管理学课堂教学内容可以由强调知识学习转变为能力锻炼,实现课下学习———课堂模拟的翻转。公共管理学包含的技术、方法、策略等知识模块内容适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课下学习理论———课上学习技巧的形式升华学习效果。例如,在“公共管理方法与技术”模块中,关键概念、核心原则、基本策略主要以课前预习的形式完成。课上以创设“小区垃圾成祸害”、“青岛大虾宰客没商量”等情景任务为主线,组织学生以小组扮演特定的角色,依据角色立场进行跨小组互动,合作探讨问题解决的关键技巧。
(二)案例教学法对公共管理学课堂教学资源的拓展
应用案例教学法,公共管理学课堂可以引入校外专家和校外项目,不断拓展教学资源。公共管理学涉及行政机关管理、事业单位管理、非政府组织管理等多方面,因此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参观走访、项目合作、行业专家讲座等形式开展。自2015年始,黄淮学院公共管理类专业先后与市民政局、街道办事处、社会工作机构等多家单位建立了教学合作关系,为案例教学提供了良好条件。在“公共管理主体”知识模块教学中,公共管理学教学团队在2015年秋季学期邀请市民政局工作人员来到校内开展专家讲座,以民政工作实践案例为视角讲解行政机关在公共管理中发挥的主要作用。2016年,公共管理学教学团队计划将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工作机构和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项目,将项目策划、宣传、组织等项目实践经验带回到课堂进行总结提炼,实现校内课堂和校外课堂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案例教学法对公共管理学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
应用案例教学法,公共管理学课堂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形式的丰富多样。一方面,公共管理学教学团队计划利用开发微课视频的形式补充课堂教学。一个5-10分钟的微课视频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结合案例将关键概念、难点问题、热点话题深入讲解,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另一方面,公共管理学教学团队计划在增加学生的多媒体展示环节。定期开展课堂演讲、读书分享、社会调查成果展示等活动,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分享、互评学习成果,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优化案例教学法
(一)对课程教学阶段进行重新设计
为了促进案例教学方法达到理想效果,教学内容的重构必须结合教学阶段再设计。黄淮学院公共管理学教学设置有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两个环节,将两个环节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势。首先,教学进度设计应该“松紧结合”,讲授理论知识模块后及时进入相应的实践案例教学项目,一个单元模块的理论教学时间和实训教学时间要相对平衡,提升知识转化效率。其次,一个项目的实践案例教学要完整包含准备(计划)、实施(组织)、反馈(总结提升)三个环节,帮助学生有准备、有目标、有秩序地参与案例教学活动。最后,完成一个完整的单元模块教学后随即布置作业,教师公开点评或组织学生互评作业,巩固教学效果,最终达到优化案例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关注课后学习效果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反馈的质量有很高要求,因而教师要主动设计、参与、评价课后学习活动。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设计、专业方向、学生特点设计课后学习的内容、方式和进度。其次,教师通过网络论坛、课后辅导等方式主动参与学生的课后学习过程,起到领导示范作用,帮助学生深入探究学术或实践问题。最后,平时成绩评定可以针对行为或过程,例如提问+作业、课前演讲+阅读笔记、个人情景模拟+课后总结,激励学生认真进行课前准备和课后反思。
作者:王萌 单位:黄淮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晓峰.公共管理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的现实问题与实践探索[J].中外企业家,2013(2).
[2]王永明,杨一江,甘月文,丁彩霞,程萍.公共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J].内蒙古失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篇4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 管理意识培养 管理能力培养
1.基于管理意识的培养应是管理学教学的根本
当前在高等院校各个学历层次的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中,不同的教师对课程教学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如有的侧重于让学生把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有的则侧重于对学生的管理技能、管理技术和方法的掌握。笔者通过多年的管理学教学实践,深深感受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管理意识才是管理学教学的根本。
1.1管理意识是管理活动的客观反映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指人类心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它包括人们日常所说的精神、思想、感觉、经验等所有主观形式的东西。管理意识是伴随着人类管理实践活动而产生的,又高于管理实践,对管理实践活动起着指导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管理实践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管理意识的指导作用也不断得到强化。在现代社会中, 管理者管理意识的指导程度和正确程度, 往往决定着一个组织的命运。
1.2管理者有无科学的管理意识是履行管理职能的基础
对于一个管理者而言,是否具备管理意识比掌握管理技术和方法更为重要。当一个管理者缺乏现代管理意识时,即使给他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其也不会自觉地有意识地去运用;而一个具备现代管理意识的管理者,即使不给他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其也会自觉地有意识地去学习和创新管理技术和方法,并自觉地运用于管理实践活动中。
1.3管理学教学应重在对学生管理意识的培养
管理方面的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应集中体现在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这当中发现问题的能力主要是指“洞察力”,如能否透过错综复杂的管理现象,发现问题本质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主要体现为系统思考能力,也就是从多方面、多角度、深层次地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为创造性能力、决策能力和实施能力,即提出方案、权衡利弊、做出决断并组织实施的能力。而洞察力、系统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则在于有无正确的管理意识。管理意识的形成有利于提升管理者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层次和角度。科学的管理意识,具有超前反映的特性和科学预见的功能,可以帮助管理者正确树立长期战略目标,为管理者指明前进的正确方向;可以为管理者的决策过程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帮助管理者主动细微地洞察和分析各种管理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
因此,管理意识的培养应是管理学教育的根本,学生学习管理学的过程应该是管理意识培养和强化的过程。管理学的教学过程应是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使学生从一种无管理意识化状态到意识化状态的转变,最终达到自觉地运用管理意识从事管理活动的状态。
2.管理学教学环节中易出现的偏向
当前在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普遍存在着一些偏向,不利于学生管理意识的形成和提升。
2.1教师的角色存在着一定的错位
作为一名讲授管理学的教师应在教学中扮演指导者和教练的角色。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常常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的角色是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对于学生而言,上课只要带一双耳朵和眼睛即可,嘴巴和脑子似乎都可以不要,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学到的知识主要表现为书本上的教条。
2.2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
管理学是一门科学,有其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对于尚未系统学习过管理理论,也未接触过复杂的管理活动的学生而言,系统学习管理理论,在头脑中形成管理学的整体知识框架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就理论谈理论,把理论简单的等同于一系列的概念和管理理论的基本要点,而缺乏与实际的密切联系,并不利于学生头脑中的管理意识的形成。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也会导致学生产生枯燥感,失去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2.3过于偏重于识记,而忽视理解和应用
长期以来在管理学教学环节中,一些常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作业和考试)在引导学生能力培养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向,客观上导致了对学生识记能力的考查,而淡化了对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考查。如名词解释题、填空题的答题,只是要求能够准确地再现名词的定义或定义中的个别词语,学生应试只能是靠死记硬背。再如简答题和论述题应是可以较好的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题型,但从实际效果看,学生的应试策略通常也是采取提前准备答题要点,通过死记硬背,以及适当的押题来应试。而死记硬背掌握的知识,缺乏与实际的联系,考试过后很快就会遗忘,对管理意识的形成实在是帮助不大。
2.4未能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性和发挥空间
在管理学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常见的都是教师居于绝对主导的地位。课堂上教师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的记笔记;作业和考试环节,教师通常提前拟定出标准答案,并根据学生的答题要点与标准答案的吻合程度给予成绩。这就导致学生只能局限于课本和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和应试。在管理学的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是不可避免的。但居于绝对主导地位,而不能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性和发挥空间,则不利于对学生管理意识的培养。
3.加强管理学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管理意识的培养
如何改变传统的管理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管理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从管理意识层次上有所感悟,应是每一个从事管理学教学的教师应该重视和思考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管理学教学实践,认为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3.1管理学教学应重在“指导”而非“引导”
“指导”的本意是指示教导的意思,如指导者通过指导使被指导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问题的解决。“引导”的本意是带领、领路的意思,如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
指导与引导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就如同家长教导孩子玩的走迷宫的游戏,一种是家长自己熟知走出迷宫的路径,并且是亲自带领着孩子走出迷宫;另一种则是家长虽然自己熟知走出迷宫的路径,但不亲自带领孩子走,而是告知孩子寻找路径的规律,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寻找,并最终走出迷宫。显然两种不同的方法对孩子的教育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带领的方法使得孩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是这样,但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只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不知事物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当以后独立面对同类问题时,仍然会无所适从。而指导的方式可以使孩子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感悟到客观规律与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上升到自己主观意识上的认识,当以后独立面对同类问题时,则会很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指导与引导体现了管理学教学的两种不同方法。管理学课程的教师面对学生应扮演指导者和教练的角色,而非带路者的角色。
其次,教师在管理学教学中的指导者角色,还要求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中要善于深入浅出,即理论知识的内容虽深刻,但语言文字要浅显易懂,结合的实例要形象生动。这将有利于使普遍缺乏管理实践活动,欠缺对管理感性认识的在校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为直接的理解,有利于促进管理意识的形成。如对管理者面对的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的问题,与其让学生死记几条定义,不如用人和机器人处理问题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两类决策的区别,从而更深刻的认识管理者应如何正确的去处理这两类决策。
3.2管理学教学要以案例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管理意识是伴随着管理实践活动而产生的。因此,管理意识的培养仅靠理论学习,限于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辅之以管理实践活动的磨练。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获得到的感悟,才能给人以深刻印象,成为人们主观意识上的认识。但限于在校学生的条件限制,学生普遍缺乏管理实践经验,这就对管理学教学如何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管理学教学中,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管理学知识体系的整体框架,这是教学内容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如何使学生进一步把握各个知识点的理解,则要靠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现在被人们越来越多的采用的案例教学法,对于管理学教学应是一种行之有效、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角色。针对逼真的管理事件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据以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在这里,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的知识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3.3管理学教学应淡化对学生识记的要求,强化理解和应用
在管理学教学中,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试,在学生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是教师的主观愿望,但作业或考试题型的出题角度不当,是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如何让学生从依赖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中解脱出来,引导学生从管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角度进入学习状态,其实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近年来一些教师越来越多的在作业和考试中的很多小型客观题上采用情景模拟化的方法来出题。例如:激励理论中的强化理论提到了对员工行为的多种强化方式。传统的出题角度通常直接从强化方式的定义出题,而采用如下情景模拟作为题干,则有明显的不同效果。“某公司来了一位新员工,工作一段时间后,领导发现该员工工作热情饱满,业绩提高很快。对于这种情况,除了按公司激励制度的正常规定给予相应奖励外,如果你作为该公司的领导,最赞同进一步采取以下哪种做法? A、及时肯定他的进步,鼓励他取得更大成绩。B、顺其自然,让他自我激励不断提高绩效。C、给他提供进一步提高业绩的方法指导。D、充分肯定他的成绩,提醒他不要骄傲自满。)
笔者在最近几年的管理学教学中,在平时作业和考试中均大量采用了情景分析的方法。如在百分制的考卷中,除了安排学生进行主观分析的案例分析题外,还要安排30个左右的以情景模拟内容为题干的单项选择题。坚持下来感觉效果明显。拟定题目时即可采用管理情景、企业实例或经营故事;也可采用生活工作中的典故或趣闻轶事。这样一来,学生即可以摆脱死记硬背的负担,答题时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真正融入到一个真实的管理情景中,从中获得管理意识的提升。
3.4管理学教学要给予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余地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于人们管理意识的形成以及不断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管理学教学既然要重在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就不能让学生始终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将其圈定在教师规定的框框内。要给予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空间。以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为例,一些教师通常总是以提前拟定出的标准答案作为判定学生成绩的尺度。这就导致学生在遇到案例分析时,注意力往往不是集中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上,而总是揣摩教师可能的正确答案。其实,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应该是苛求案例分析结果的正确与否,要给予学生大胆发挥想象的空间。成绩的评定应是围绕学生的逻辑思维过程,对其所体现的各种能力的评价。如看学生是否熟悉管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能否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看学生是否具有系统思维能力,对问题的分析是否全面深入,逻辑是否严密完整,是否能够在多方位、深层次思考和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只有给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空间,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学忠.论管理意识.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04期
[2]柳文超.简论管理意识.社会科学研究,1990年01期
篇5
1.1多模态教学的概念
多模态化教学就是强调教师在课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的方法,提倡通过角色扮演、上台演示和小组讨论等多样化的方式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1.2体验式学习的概念
体验式学习倡导的是一种理念上的转变,在教室中完成“角色互换”,让学生从以前的“听课”到现在的真正意义上让学生也参与教学环节,甚至走上讲台,这样一种反转课堂的模式,慢慢开始成为主导。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强调寓教于乐,强调学以致用,强调情境化学习。
2构建多模态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方法
基于多模态体验式的理论基础,结合独立学院市场营销学生实际特点,构建“两课堂两平台”的联动的立体化学习模式。
2.1利用教室的第一阵地:知识传授
课堂传授是基础,让学生对基本的知识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然后运用这些知识对一些管理的现象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的方案。在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通常会有一个贯穿整个学期的大案例:“模拟企业运营”的项目训练。基于《西游记》的故事背景,以里面的人物为主要公司团队,要求学生从管理学的课程内容出发,从角色定位,团队分工,明确责任;再到确定公司的发展方向和组织架构,制定公司的五年规划和发展战略;根据发展需要拟定招聘计划;立足公司发展的环境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可能出现的意外进行控制等。总之,就是要求学生以探索的思维,团队合作的精神,以专业知识为背景,来运营一个公司。我在几轮的管理学课程实践下来,效果都非常好,学生积极性也很高,到学期末往往能交出一份完整的管理学课程的大案例PPT分析报告。
2.2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开展管理体验活动
管理应用的课程拓展之一:校内实训室开展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训练。这是一个实训课程,考核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整个课程要求学生从人员分工开始,到广告投放、市场开拓、产品研发、生产线的开发和变卖、再到财务报表的填报等方面,来模拟一个实际企业的运作过程。一般把学生分成8个组进行,课程持续3天。第一天,让学生了解运营规则,并开始试运营3年;第二天,完全交给学生团队进行6年的运作,老师从帮协助;第三天进行考核。我同时也担任了沙盘实训课程的老师,因此感触比较深。通过模拟体验,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集角色扮演与岗位体验于一身,提高学生实训兴趣,可以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完成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
2.3企业的综合实践平台
通过企业的综合实践基地的平台,一方面让学生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转化;同时课题组利用自己跟企业比较熟悉,也会通过“项目任务法”来利用好这个平台。比如课题组跟一个东芝公司签订了实践基地的协议,而且跟他们谈好了相关的营销管理项目策划。在课程的分章案例里面,就会让学生结合东芝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计划,修改现有的组织架构,制定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等任务延伸。遇到好的项目策划,直接提交东芝公司投入实际的操作,获得录用的方案策划小组也可以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持。当然如何有机会这个团队可以参与实际运作,那效果就更好了。
2.4网络学习平台
利用《管理学》的课程网站;完成相关主题MOOC(慕课)的视频课件;建立概念库、方法库、原理库和案例库。网络学习平台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重点考察学生的自主能力,以及和教师的互动能力。教师根据布置好的任务,登录《管理学》课程空间,进入学生个人主页,查看学生学习笔记、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以及论坛的互动交流频率。
3体验式创新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1积极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除了常用的案例分析法、故事导入法等,还要善于整合现有校企资源,积极拓展任务实践法、项目导向法;同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选择的引入电影情景模式分析法、游戏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等有趣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题互动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2考核方式灵活
篇6
开放课程环境管理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开放课程是指在网络上传播的国内外优秀大学的视频课程,又名公开课。开放课程最早起源于英国,如今已有225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者成为这一计划的践行者。开放课程建设使高等学校的职能为社会感知,神圣的象牙塔向社会学习者开了一扇窗,成为科学、文明、理性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切入点;使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国家增进社会福利的公共产品,提高整体国民的社会福利。然而,与网民旺盛的求知欲形成对比的是,国内大学的课程很少。开放课程充分利用互联网开放、共享、互助的精神,来为整个国民服务,应该成为国内高校课程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同时还可为节能型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一、农林类院校《环境管理学》开放课程教学方法与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当前的发展方向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通过国家开放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普及共享,服务包括高校学生在内的学习者自主学习。目前,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的网络公开课程已纷纷在网上提供课堂实录。这些优质教育资源的网络普及,在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同时,也给传统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
不同的农林院校在其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农林院校本科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仍是理学,但兼具农林学性质。其培养计划有农林特色,因此一般学校都增加一些特色课程。为了适应农林院校环境管理开放课程需要,获得环境管理学课程的良好教学效果,需要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
由于环境管理学是培养“理、工、文、社、管”多位一体复合型环保应用人才的专业基础课程,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对于具备环境管理专业素养的人才需求量又比较大,所以许多学生比较关注和欢迎该课程。然而,由于涉及学科广泛、教学内容较多和学科本身具有的边缘性、综合性、实践性强等特点,如何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网络时代,具体研究环境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成为当前系统的、规范地加强环境管理学课程建设的重要议题。
二、农林院校的《环境管理学》课程特色
高等农林业院校是培养农林业类人才、促进农林业发展的重要机构。一门课程的研究领域、应用领域等方方面面在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前提下也将随之加深和扩展。所以,当今农林类高校开设“环境管理”意义更加深远,以林业院校为例,鉴于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与森林资源现状之间的关系,森林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发挥着重大作用,根据我国目前森林资源短缺和环境形势严峻的现状,如何应用环境管理学的理论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应成为今后环境管理课要攻克的课题。
为了调整课程教学目标,适应农林院校毕业生的需求。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深厚的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系统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管理及水、气、声固废污染控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从事科研、教学、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环境管理学课程的开设服务于这一目标,将教学目标调整并确定为:根据林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为环保领域直接输送中高级应用和管理人才,或是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高级研究人才宽厚基础的人选,培养他们应对将来可能遇到的环境管理相关问题的能力。需要重新构建课程知识体系和改进教学方法。并且,围绕着《环境管理学》开展了以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生态伦理和绿色能源等为主要着眼点的一系列研究。
三、开放课程背景下《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框架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数字电视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远距离教学的理念和实践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教学应该并且能够更有效率地运用网络优质教学资源,使其成为传统课堂有益补充。基于资源共享原则,利用网络无远近、交叉串连的功能,在开放大学团队的主导下,通过电脑虚拟空间营造网络公开课程。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快地增长才干,成长为优秀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1.改革目标在于强化创新能力培养
开放课程要求打破专业局限,开阔学习者的学术视野,培养文化通感和科学精神,要求教师能对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有深入系统的把握,对研究前沿动态有敏锐的眼光,并善于深入浅出地讲解,保证课程既有深度又有新意,同时对不同学科学习者有广泛吸引力和思维启发性。
依据环境类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基于教师是解惑的角色,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定位,形成开放课程背景下《环境管理学》课程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意在改变以教师为主的单项灌输方法,通过创设情境,鼓励和激发学生自己思考,通过学生和教师的思维互动来激励大学生发展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范例教学环节的增加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升知识和能力。开放课程背景下《环境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以行为导向教学理论为基础,让学生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享受师生面对面的传统课堂空间的乐趣和愉悦,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从而为资质、能力和经验各异的人们提供日后长远学习所必须的方法和眼界。
2.构建开放课程背景下《环境管理学》课程多样化教学方法
由于环境管理涉及的概念理论多,知识更新迅速,在课堂教学中,只靠单一的教学手段不能让学生很好地吸收教学内容,必须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形成板书、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同时应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分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教学形式更为生动,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感性和直观的认识,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兴趣引导为主与任务驱动相结合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对环境管理课程的态度不同将学生分为以下四类:a.对环境管理课程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教师同步思维,不断解惑和收获;b.为实现其既定的目标而学好环境管理课程,这种动力使他们能配合教师理解相应的内容;c.被动上课,但对环境管理课程没有抵触;d.为出勤率而上课课程时间与其目标有抵触,往往专注于做自己的事。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角色定位,给予某一特定任务,只有当他们完成特定知识的消化吸收后,才能较好地完成任务,这样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对这两类学生实施分层教学法;对于a、b类学生,多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c、d类学生,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进行教学,这样既能保证兴趣较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照顾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避免两极分化。
(2)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方法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发展,学生学习已进入立体化时代,不仅在课堂、图书馆,在宿舍通过网络也可以获取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网络教学能够突破教师教学内容的框架思考来研究更多的相关问题,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辅助学习。
《环境管理学》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较为突出的实践性。在环境管理学课程的课堂讲授中,如果在环境经济手段――排污交易、生态补偿、押金返还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等学习过程中,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在课堂上通过开放课堂的共享,通过老师的辅助讲解,控制课堂进行的速度促进大学的课堂教学从知识教育转向能力教育,从结论教育转向方法教育转变。
环境管理课程内容多,课程又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保持课堂的轻松学习气氛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学中教师应使授课内容层次清晰、简明扼要。其次,采用生动的素材。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多感官刺激,解除他们单器官的疲劳感。最后及时为学生总结学习的收获,使他们不断地享受到收获的喜悦,实践表明,这是维持学生轻松学习心态的持久动力。
(3)网络互动教学方法
一些学者认为,在环境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中应使用团队项目教学法,使得教学方法逐渐从传授法向互动法转移,实现基于互动的传授。而基于网络的开放课程,恰恰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使该教学法付诸实施。
网络互动教学方法是借助于博客、网站、QQ群等网络技术与学习者进行交流的学习方法。教师将与环境管理学课程相关的开放课程资料和精品范例更新到自己的微博上,逐步形成一个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呼应、与实际教学进度相一致的网上教学资料库,学生在教师博客上的这个资源库进行下载学习。课程视频不仅有授课,学生如果想跟踪教授布置的作业、课堂笔记,甚至可以扩展到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各个方面。还可以点击该教授的网页查看,互动性更强,也更有课堂上的真实感。同时进行课程跟踪评价与交流,形成一个随着课堂进度而不局限于时空限制的师生互动环境。综上所述,通过创设情境,鼓励和激发学生自己思考,通过学生和教师的思维互动,来激励大学生发展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3.构建开放课程背景下《环境管理学》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利用先进的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手段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能够快乐、主动地进行知识体验,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1)范例式体验
开放课程背景下,范例仍然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教学模式。运用任务驱动法,使网络的开放课程和网络资源为环境类课堂教学和范例服务。让同学们通过课前自主的查询相关的开放课程资源和相关的前沿发展趋势,通过自学,提高学生自主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基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通过对范例中一些环境的模拟仿真,学生亲自参与构思、巧妙设计;并通过在课堂上的分组练习和小组讨论,分别讲解自身观点,其他组进行质疑和补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深度和学习兴趣深化认识凝练思维。在与学生广泛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理性的角度分析相关问题,对学生的表现做出正确评价的同时,结合理论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提炼,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养成严谨和批判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实干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一些经典教学范例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可活跃课堂气氛。例如,以2005年和2010年发生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为范例,分析企业的环境责任,特别是对于化工型企业应该如何开展环境管理。通过分析化工厂选址的合理性、城市水源结构、应急预案、环境风险评价以及跨国环境诉讼、国际环境责任等方面,引导学生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环境管理。同时,鼓励学生站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不同角度分析如何做好事前预防、事中处理和事后补救。
生动的教学范例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不但从学习中得到了创造的乐趣,还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自身的表达组织能力,为其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2)社会调查式体验
环境管理学课程需要学生与社会接轨,同时,要掌握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物尽其用、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环境安全等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活动为题目,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利用网络、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社会调查,多角度地深入社会增加其社会阅历,进而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的基础上,传播环境文明。当然,作为农林类院校,还应设计一些凸显农林特色的典型主题,如强调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环境伦理的有效实施,如何有效开展森林、土地、水等资源的环境保护与管理,从而使可再生资源的更新速率大于资源开发速率,为农林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
(3)模拟式体验
引入项目式模拟,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虚拟项目,然后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项目成果,由授课教师和同学一起为其点评。例如,学生可以以哈尔滨的雾霾为背景,设计完成以“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为题的项目。授课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城市的能源结构、北方冬季供暖、周边村民焚烧秸秆等直接原因到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大气的环境容量、环境政策标准间接原因入手,综合运用环境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探索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具体方案、综合对策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小组分工协作,以多媒体展示的形式提交项目报告,授课教师要对其成果做出恰当评价。学生在模拟体验过程中对授课内容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通透掌握教学内容,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农林类《环境管理学》展望
在教育全球化、科技化的背景下,知识共享促进了开放理念的传播。在高等教育课程建设方面,呈现出了信息时代的特点――科技化、全球化、共享化。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将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农林业科技人才,突出东北林业大学的林、理、工办学特色,不断提高专业的竞争力,唯一的出路将在于教学改革,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重组,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通过我们几代人的努力,教学心得、经验的凝练、精心设计,一定会为网络课程的开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林类《环境管理学》网络公开课,如何体现特色,也值得思考。课程视频不仅有授课,学生如果想跟踪教授布置的作业和课堂笔记,还可以点击该教授的网页查看,互动性更强,也更有课堂上的真实感。有专家指出,开放教育和学习资源具有蓬勃发展的潜力和趋势。随着技术的发展,公开课资源将不仅仅包含课程本身,而更加关注学习者学习能力的提升。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公开课发展成为社会化的学习平台,使学习者不仅成为资源的使用者,还成为资源的创造者,实现进一步的社会化学习。除了进行多媒体网络课程的在线开放外,还同时将与网络课程学习配套的网上学习资源和管理平台权限等一并开放。这种“课程、教学、资源、考核和管理”的一体化开放模式,不仅深化了教育资源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资源共享水平,还成为教学计划的有益补充。可持续农林业是未来农林业的发展方向,重视农林业发展的生态效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环境保护与管理科技人员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农林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阵地,随着生物技术、信息产业等新技术的应用,提高高等农林业院校环境管理人才素质,使环境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李永峰,陈红,徐春霞.环境管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8.
[2]樊庆锌,任广萌,宋玉珍.环境规划与管理[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12.
[3]刘琨,李永峰,王璐.环境规划与管理[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11.
[4]张勇,赵雯,杨凯.本科“环境管理学”课程加强实证方法教学的实践与建议[A].大学环境类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15-318.
[5]李永峰,乔丽娜,张洪.可持续发展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3.
[6]李永峰,张楠,乔丽娜.中国可持续发展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2.
[7]李永峰,张楠.可持续发展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4,9.
[8]李永峰,潘心语.环境伦理学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2.
[9]李永峰,张楠.生态伦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9.
[10]刘关君,李永峰,陈红.绿色能源[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11.
[11]朴金星,杨倩盛辉,乔丽娜,程国玲,李永峰.黑龙江省生态足迹与动态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04):21-24.
篇7
关键词: 管理学课程 案例教学法 应用研究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和应用价值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把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请学生想象被描述企业的情景现场,进入管理角色,从企业当事人的角度,一起探寻企业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教训。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培育出智慧的灵性,提高经营管理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于1871年由哈佛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倡,并于1919年得到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邓汉姆的推广,此后成为两学院的教学特色并享有盛名。由于案例教学法生动的案例激发了学生的强烈兴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被动的理论接收者转变为了主动的实践创造者,现如今已成为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1.案例教学有效地解决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要真正掌握知识,必须把管理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管理实践,从实践中升华、提高。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学生不可能有很多机会接触到管理实践,就是有一两次到企业参观的机会也是走马观花式的,得到的只是一些很肤浅的感性认识,对企业管理到底是怎样的、学习管理学到底有什么作用,非常茫然。采用案例教学法,由于提供的管理案例是企业管理活动的实例,使学生进入到一个企业的现实情景之中,通过案例讨论中的角色扮演,学习如何进行管理。他们对管理理论不再停留在表面化的想象之中,而是知道如何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样,管理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把学到的管理理论知识用于管理实践的机会,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了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真正学到了真知识,并学以致用。
2.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角,会主动查阅案例的背景和资料,认真思考、细致分析。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接受知识与主动探索并行。案例分析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案例讨论可以大胆假设,可以从多个方面寻找答案,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同学都非常乐意上案例讨论课。
3.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牢固地掌握了知识。
在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般不提供正确答案,并且案例的正确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分析案例材料中,既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学过的理论知识得以理解和巩固。很多学生都表示通过案例教学真正学到了知识,避免了以往的传统教学中的死板,其综合性强,弥补了以往灌输知识教学方法的不足。
三、管理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目前,我们没有从根本上分清传统教育模式和现代教育模式及其教育观念的区别,还是以传统为主,偏重理论教学,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非常欠缺。传统的管理学教学大多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做笔记,教师讲,学生听,过多抽象理论的讲述常使学生感到上课枯燥乏味,产生消极厌倦情绪,缺乏学习热情,课堂教学效果欠佳。
四、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选好案例
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首要条件和关键所在。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作用于实践的载体,它既是案例分析的出发点,又是案例分析的归宿。如果案例选择得不恰当,相关因素处理得不好,就会降低案例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整体效果。选择案例非常关键,要注意方法、原则和针对性。太多或太少都不好,而且不是任何一个案例都适合教学,我们也不可能把所有适合的案例都纳入教学过程中去分析,所以选的时候要注意:新颖性、针对性、现实性、典型性、差异性,即要针对管理学各章的核心知识点选好案例,因为管理学中每个案例都能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常常与各类管理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关。应了解、分析不同学生在认知结构上的差异性,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案例要贴近生活,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对本课程加强认同,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
(二)合理引导分析思考案例
在确定了教学使用的案例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让学生提前看案例,并预习有关管理理论、原则和与案例相关的背景,使学生在进入课堂前,对所要学的理论和背景有大概了解,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做到在课堂上有话可说,也可以有深度地分析案例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用。教授分析案例的思路和方法,鼓励学生在分析案例时大胆地思考、推理、判断、论证。
(三)展开集体讨论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也是案例教学的主要形式。在轻松的环境中,学生深入案例、体验角色、积极思考。通过倾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教师作为配角,要善于指引,对学生的发言予以提示,使案例讨论的发言始终围绕课题顺利进行。教师应该积极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并尽量引导学生开拓思维,深度讨论,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深度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还应注意最后的总结,让学生明确正确的方向。
(四)成绩评定
案例远不止一个标准答案,在具体考核中不能仅仅按照书中的一个片面的标准定夺学生的成绩,而应该从学生分析步骤过程和分析步骤的恰当性、决策依据的充足性、结果推断过程的逻辑性、思维的新颖性和灵活性等方面检查和评定他们的具体成绩。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有立据、有见解、有新意的都应该给予肯定。另外,应该注意尽量让学生有公平的机会发表言论,重点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判断对错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并且在评分时,对于有新意的方案和有自主见解的案例分析答案另外加分。
除此之外,良好的教学硬件也是保障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设施的需求不同,例如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有专门的微格教室,有效的案例教学要求建立配套的案例讨论室和案例教室。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更新,大多数高校的教学设施难以跟上教学发展的步伐,为保证案例教学效果,高校要加大案例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案例教学的硬件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案例教室的建设、多媒体网络的建立、案例模拟实验室的建设等现代教学手段。高校应鼓励教师撰写和出版案例分析专著,使教师和学生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案例教学的教与学上,强化案例教学效果。同时,案例教学并不排斥其他教学方法,可以根据管理学教学具体情况,多综合运用种教学方法,这样才能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杨群.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优点及存在问题.高教高职研究,2009(35).
[2]程婧.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6).
[3]王谊.管理学案例教学法探析.高等农业教育,2003-06,6:63-64.
篇8
关键词 欧美MBA案例教学法 中国旅游管理 教学 应用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欧美MBA案例教学法的历史及背景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是最早提出“案例教W法”的鼻祖,随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被广泛应用并不断革新,随后在医疗临床学、现代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均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欧美MBA教学中更是以案例教学法为主要的授课方式,为世界经济腾飞及文化传播提供了理论保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种先进的MBA案例教学法也逐步引进了我国,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板块旅游管理教学也充分的将案例教学法通过革新加以应用。由于旅游管理学是一门实操性非常强的学科,而案例教学法则是一中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对案例的学习来提升自身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手段。所以说,欧美MBA案例教学法在我国的旅游管理教学中有着非常现实的理论意义,值得我们通过不断学习并加以革新后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2中国旅游管理教学引入欧美MBA案例教学法的重要启示
2.1 MBA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旅游管理教学通常是教师通过填鸭式教学进行的,这样的授课环境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提升,最终由于学生对旅游管理学习的兴趣不足,逐渐演变成了为了应付期末考试而死记知识点、硬背教学笔记的学习模式,这中学习模式下学生一旦走出考场便会将背诵的知识点“还给”教师,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以致用”更是无从谈起。而欧美的MBA案例教学法则是侧重于真实案例的提炼,通过对具有典型性的事件加以整理,最终形成适合课堂研讨的教学工具。在这种授课方式下,通过科任教师的有效启发,学生很容易通过身临其境的情景进入到课堂讨论中,从而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的应试学习和死记硬背,能够将学生的被动学习情绪转化为主动学习的热情。
2.2欧美MBA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1)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旅游管理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突发性问题进行解决,与传统的旅游管理教学不同,案例教学法主要是侧重于学生通过对旅游管理某一理论重点与其相应的案例进行融合学习,通过自身的逻辑思维和对知识要点的掌握来找出问题的解决方式。
(2)案例分析教学法有利于提升学生人际交往水平。旅游管理专业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人际交际能力,而案例教学法则是通过分组讨论、分组还原场景来将学生们组织起来,让学生们通过相互间的沟通、倾听,来进行有效互动。与此同时,学生会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沟通力、亲和力、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比如在如何处理好客户与导游之间产生的矛盾这节课上,教师就可以通过让一组学生来分别扮演客户、导游、旅游调度等角色来还原案件,通过学生们对这个案例进行分组讨论来制定出一套解决纠纷的具体方案,教师在听取学生们的方案后再进行具体处理纠纷的流程解析与讲解。相信这种授课手段,一定会事半功倍,也会为学生提供一种耳目一新的学习体验。
(3)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旅游管理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行业,必须通过与时俱进的革新才能够给消费者带来良好体验,所以学生在学习这门学科的同时,就要下功夫对自身的创新能力进行提高。通过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指引,来跳出书本通过创造性思维及发散性思维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教学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1)教师要与时俱进的对教学案例进行革新。不断革新是每一门课程的生命活力,旅游管理教育更是要通过对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来为学生呈现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案例。只有所选的案例能够体现出旅游行业的热点,学生们才会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相应的理论与知识要点。
(2)通过课堂讲解与案例分析相融合,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虽然欧美MBA案例教学法本身具有很多优势,学生也容易接受与理解,但毕竟还有相当一部分多的知识点无法通过案例来进行传授。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旅游管理理论作为导入基础,以案例教学讨论为辅助,来对学生进行书本与案例的双重讲解,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3)将MBA案例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实践有机结合。旅游管理专业通常是在大三或者大四的时候会进行一段旅游管理实习,因为这种实习会完全走出课堂进行,而教师有无法保证全天24小时陪伴在学生左右,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对现实工作中所发生的一些案例缺少观察及分析、处理能力,此时教师更要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通过编写贴近工作实践的案例,将学生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尽可能详尽的编写在案。
4结语
欧美MBA案例教学法为我国旅游管理行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授课手段,而实际的旅游管理课程教学中,必须结合课程特点及教学目标、行业发展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探索与革新,只有这样我国的旅游管理业才会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 陆晓敏.旅游管理教学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7).
篇9
实际操作能力,能在各级各类组织中承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只可惜,我现在只是一名普通的员工,希望在以后的将来能够把自己学到的的知识运用到恰当的位置上,现在到函授学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珠海教学点学习,只是把这次学习当作是一次锻炼自己,一次提高自己的机会。机会是宝贵的,时间显得犹为紧迫。在这一年以来里,我利用业余的时间,按时参加学习,认真听课,认真参加考试,成绩也比较优秀。
函授学习,没有脱产在校学习那样充足的时间,没有老师朝夕相处的系统讲授和辅导,也没有诸多同学之间随时随地的相互切磋学习。面对本来就抽象、枯燥的厚厚的课本就会显得更加无奈,甚至还会失去学习的信心。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在一年多的函授学习过程中,我会利用老师上课讲授时,认真做好笔记,圈划重点,不懂及时向老师提问。课后认真看书,考试前认真复习。只要做到了这些,就能不断提高学习效率,最终提高学习成绩。
在函授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如果一遇到困难就望而却步,一次挫折就败阵收兵,听到一点非议就困惑不解,那学习的叶舟就会搁浅。因此,参加函授学习的决心一旦定下来,就要矢志不移,排除一切干扰,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每学期开学后,都要根据课程计划和安排,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制定比较详细的、科学的自学计划,并将每周的自学进度与计划相比较,做到按时完成各项自学内容。每学期结束后,认真回顾、总结所取得成绩的经验及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克服学习中的缺点,使函授学习再上台阶。坚持与同学交流学习经验,相互探讨学习方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习的路长漫漫,学习需要有恒心。有了恒心,就有了自我激励与调控的能力,就有了前进的动力,也为学习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从而自觉自愿地进行学习。
篇10
基本程序
一、预习交流
1.预习展示
学生个人或小组代表展示本课预结的重点词汇、短语、语法、功能语言、交际任务、文化现象。
2.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解决疑难(兵教兵)。教师点拨,以学生展示为基础,交代本节学习目标及任务。
二、任务活动
1.练习巩固
听、操练对话,设计过度练习。(可运用书上学习材料)
2.任务准备
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任务活动一般不超过两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做好活动准备。如果活动较多,教师可把不同活动分配于不同小组。
3.活动展示
各小组进行活动展示,教师和学生一道做好活动评价。
三、知识回归
归纳检测
归纳总结新知,结合练习册布置检测题。检测题通常为补全单词、单项选择、完成对话等。
模式要求
一、对教师要求:
1.整体建构知识——教师在学期伊始应统揽全书,整体把握本学期所学知识和能力要求。
2.提前让学生过语音关。
3.对学生作好预习策略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预习策略
①教师提出预习要求,说明预习方法——要求学生借助词典和参考书搞清主要单词读音、词性、词义,交际语言的功能,用法,探讨新的语法项目等。
②出示预习提纲——词汇、教材内容、功能语言、语法、交际任务、文化现象。
③学生作好预习笔记——一般知识、重点知识、疑难点。(使用不同颜色)
④合作交流——学生分组预习或结对子,一帮一。
4.上好开学第一课
要让学生明白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其兴趣,树立其自信心。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学法指导。
5.创设英语学习氛围。
二、对学生要求
1.准备工具书
2.作好预习
每节课后预习下节内容,找出下节学习目标。(词汇、短语、语法、功能语言、交际任务、文化现象),双休日预习下周话题内容,找出本话题学习目标。
3.学会学习与合作
“三环六步”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以围坐式座位,这样便利学生及时合作交流,相互帮扶。新生一入班就对学生进行测试,根据成绩,结合男女性别,性格差异等把学生分为A、B、C来分组,要求每组A、B、C学生各两名,面对面围坐。每组自选正副组长各一名,正组长负责管理学习,副组长负责管理纪律,并做各种记录,各组共同制订制度及各种奖惩办法。
关于交流
我们分为学生间交流和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学生用五分钟时间交流自己在预习中总结的新单词、短语、语法、句型、交际用语以及不理解的部分。
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二部分,学生与学生共同交流了以下内容:
1.words:orginal,haircut, except,upset,inexpensive, colorful;
2.phrases :thesameas,in style, getdifferent clothes, find out, invitesbtodosth ,trytobefunny;
3.useful expressions:Myfriendwearsthesame clothesandhasthesamehaircutas Ido;Everyoneelseinclasswasinvited exceptme; Ican''t think what I didwrong;You leftyour homework at home.
接下来,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点拨释疑:
问题:
1.Ican''tthinkwhatIdidwrong为何不写成Ican''tthinkwhatdidIdowrong?
2. Youleftyourhomeworkathome中是否可以把left 换成 forget?
教师逐一解答之后,又针对句子Myfriendwearsthesame clothesandhasthesamehaircutasIdo归纳总结了as的用法:①Mycousinisthesameageasme中用的是as加名词;②Theyarethesameasmyfriend''sclothes中用的是as加名词
然后根据本节内容要求适当拓展延伸,归纳总结。
展示方式
1.学生可以互换预习笔记,相互展示。
2.教师可以指派一、两名学生口头展示,其他学生可以补充。
3.书面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在小黑板上展示预习的单词、词组、句子、交际用语等,其他学生可以随时补充。
经过了第一环节,课本内容不用讲学生都会了,第二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利用课本教材通过听、说、读、写、练习进一步巩固教学目标,夯实基础知识。本环节用时25分钟,其中15分钟练习课本材料,10分钟要求学生利用本节所学的知识点编写对话,或写一段话,使所学内容得以升华,学生学会灵活运用。
知识回归
我们认为对一节课知识点的归纳总结非常重要,学生不能像小熊掰玉米一样掰一个丢一个,应该把一节课所学的单词、词组、句子、句型、语法点、交际用语等“打包”,“另存”于大脑,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打包”方式最好是由学生自己做,可以采用边想边补充笔记的方式。
对于达标检测,可以是教师出题共同测试,试题形式以补全单词、单选、补全对话或译句子为主;也可以是让学生按老师要求自己出题测试同学,相互测试。
经过一年的实践,学生基本上适应了本教学模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自控、自律能力。大家在自主学习,相互帮扶中不断提高,共同成长,真正做到了我的学习我作主,我的学习我负责。
- 上一篇:兰花的栽培技术与管理
- 下一篇: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