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控制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5: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控制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控制的重要性

篇1

课程管理系

交通与物流系

教研室

物流管理教研室

适用专业

现代物流

使用范围

执笔:

审核:

审批:

一、课程简介

《物流管理学》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在物流管理专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必修课。物流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的应用性学科,该课程旨在让学生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掌握和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并通过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职业基础。

二、本课程与专业内其它课程的关系

《物流管理学》在物流管理专业中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其他核心专业课的先修课程,它主要涵盖现代管理学所涉及的四大职能以及管理学科的相关理念。因此,《物流管理学》为其他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基础。

三、课程的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1)管理者的概念及其应具备的管理技能;不同管理流派主要的管理思想;

(2)能够解释古今中外著名的管理案例中蕴含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

(3)决策的程序、影响因素和决策技术;

(4)

计划的内容、作用与制定方法;明晰实现目标管理的步骤;

(5)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方法、常见形式;

(6)领导威信、领导理论和领导艺术的运用;激励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沟通过程、类别及沟通障碍克服的方法;

(7)管理控制的流程和方法;

(8)管理的环境;组织岗位职能分析的方法;

(9)组织中生产过程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内容;

(10)管理创新的理论、战略管理、信息管理的内容以及管理学发展的新趋势。

2、能力目标

(1)能学会组织团体中管理的一般流程;

(2)能熟悉影响管理职能发挥的因素;

(3)能学会计划的程序、方法;

(4)能熟悉理解决策过程和决策技术;

(5)能熟悉组织架构的常见形式,理解组织变革中的动力与阻力,具备初步进行组织机构设计的能力;

(6)能熟悉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原理的基本方法,掌握人员配备的技能;

(7)能学会如何运用激励理论进行员工激励,以提高工作效率,并初步具备进行挫折管理的技能;

(8)能学会如何解除管理活动中有效沟通的障碍,并初步具备冲突管理的方法;

(9)能学会衡量工作成效、纠正偏差的控制方法;能熟悉企业文化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性影响,掌握创建、塑造企业文化的途径;

(10)能学会生产型企业管理、流通型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策略;

(11)能运用创新管理、战略管理、信息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为从事的管理工作服务,以便适应未来就业创业时管理理论应用的新发展。

3、素质目标

(1)探究问题的能力;

(2)与人沟通的能力

(3)归纳总结的能力;

(4)团队协作的能力;

(5)自学的能力;

(6)解决问题的能力;

(7)信息处理的能力;

(8)创新能力等。

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

序号

章节

学时

教学形式

备注

1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知识

4

理论课

2

第二章

管理学的发展过程

4

理论课

3

第三章

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

4

理论课

4

第四章

计划与决策

4

理论课

5

第五章

组织与人事

6

理论课

6

第六章

领导与激励

6

理论课

7

第七章

控制与协调

6

理论课

8

第八章

生产过程的管理

4

理论课

9

第九章

人力资源管理

6

理论课

10

第十章

营销管理

2

理论课

11

第十一章

理财工作管理

2

理论课

12

机动

4

总计

52

五、课程教学设计框架

章节名称

教学目标

学习内容

学时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

与资源利用建议

教学环境说明

考核评价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知识

1、了解管理活动、管理意识的含义、特征;

2、掌握管理的定义,理解管理的特征;

3、掌握管理的职能,理解管理的性质;

4、掌握管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5、理解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6、了解管理者的定义与分类;

7、掌握管理者应具有的技能;

8、把握管理工作的对象与范围。

1、管理活动、管理意识的含义、特征;

2、管理的定义,理解管理的特征;

3、管理的职能,管理的性质;

4、管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5、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6、管理者的定义与分类;

7、管理者应具有的技能;

8、管理工作的对象与范围。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二章

管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了解中国传统的管理;

2、了解西方传统的管理;

3、了解西方现代的管理;

4、了解管理的发展趋势;

5、熟悉中国现代的管理;

6、理清管理思想发展的思路。

1、中国传统的管理;

2、西方传统的管理;

3、西方现代的管理;

4、管理的发展趋势;

5、中国现代的管理;

6、管理思想发展的思路。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三章

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

1、了解组织生存所面临的环境及条件;

2、了解和预测环境,适应环境,争取环境对组织发展起到帮助作用;

3、明确组织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4、理解组织文化对组织特别是企业兴衰所起的作用;

5、把握组织文化的发展水平;

6、学会怎样建立适合组织发展、能与国际想融的优秀组织文化;

7、掌握建立和培养组织的信用理念;

8、明确企业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1、组织生存所面临的环境及条件;

2、预测环境,适应环境,争取环境对组织发展起到帮助作用;

3、组织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4、理解组织文化对组织特别是企业兴衰所起的作用;

5、组织文化的发展水平;

6、怎样建立适合组织发展、能与国际想融的优秀组织文化;

7、建立和培养组织的信用理念;

8、企业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四章

计划与决策

1、了解计划的概念与特征;

2、熟悉计划的种类与编制计划的程序;

3、掌握编制计划的方法,具体掌握网络计划技术法;

4、了解决策含义与主要特点;

5、熟悉决策分类与影响决策的因素;

6、掌握定量决策法;

7、了解编制计划的前提—目标的含义与性质;

8、熟悉如何确立目标;

9、掌握目标管理的实施与评价。

1、计划的概念与特征;

2、计划的种类与编制计划的程序;

3、编制计划的方法,网络计划技术法;

4、决策含义与主要特点;

5、决策分类与影响决策的因素;

6、定量决策法;

7、编制计划的前提—目标的含义与性质;

8、如何确立目标;

9、目标管理的实施与评价。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五章

组织与人事

1、掌握组织的概念,了解组织的作用;

2、掌握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3、掌握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4、了解组织中的职权关系;

5、了解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含义与原则;

6、掌握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内容和程序。

1、组织的概念,组织的作用;

2、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3、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4、组织中的职权关系;

5、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含义与原则;

6、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内容和程序。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六章

领导与激励

1、了解管理者与领导者之间的差异;

2、了解领导的含义、权力、影响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3、掌握领导的方式及其理论;

4、认识激励的性质,了解激励理论;

5、了解激励的技巧与方法;

6、理解沟通的含义、过程和作用,掌握沟通的类型和方式。

1、管理者与领导者之间的差异;

2、领导的含义、权力、影响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3、领导的方式及其理论;

4、激励的性质,激励理论;

5、激励的技巧与方法;

6、沟通的含义、过程和作用,沟通的类型和方式。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七章

控制与协调

1、了解控制的含义、目标、作用和重要性;

2、理解控制与计划、组织、领导的关系;

3、了解管理控制的特点;

4、掌握控制的条件和基本过程;

5、熟悉控制的基本类型;

6、掌握管理工作中常用的一些控制技术和方法。

1、控制的含义、目标、作用和重要性;

2、控制与计划、组织、领导的关系;

3、管理控制的特点;

4、控制的条件和基本过程;

5、控制的基本类型;

6、管理工作中常用的一些控制技术和方法。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八章

生产过程的管理

1、了解企业生产过程的概念与组成;

2、熟悉生产计划的内容与制定方法;

3、了解工厂布置及车间布置的原理及方法;

4、掌握生产过程时间组织的内容与方法;

5、了解企业生产调度与生产控制。

1、企业生产过程的概念与组成;

2、生产计划的内容与制定方法;

3、工厂布置及车间布置的原理及方法;

4、生产过程时间组织的内容与方法;

5、企业生产调度与生产控制。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九章

人力资源管理

1、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意义;

2、了解工作分析的含义、作用和方法;

3、了解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控制与评价;

4、了解职业培训的内容以及职业发展趋势;

5、熟悉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

6、了解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意义、薪酬管理原则。

1、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意义;

2、工作分析的含义、作用和方法;

3、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控制与评价;

4、职业培训的内容以及职业发展趋势;

5、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

6、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意义、薪酬管理原则。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十章

营销管理

1、了解计划、组织、控制三大管理职能在营销管理中应用;

2、了解市场营销计划制订的程序与步骤;

3、了解市场营销组织的类型,熟悉市场营销组织的设计,理解市场营销组织的控制;

4、理解市场营销组合、目标市场等相关概念,树立现代营销观念;

5、分析如何对营销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与控制。

1、计划、组织、控制三大管理职能在营销管理中应用;

2、市场营销计划制订的程序与步骤;

3、市场营销组织的类型,市场营销组织的设计,市场营销组织的控制;

4、市场营销组合、目标市场等相关概念,树立现代营销观念;

5、如何对营销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与控制。

2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十一章

理财工作管理

1、熟悉企业理财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2、熟悉企业理财的法规制度及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

3、了解企业理财机构的设置;

4、了解企业理财计划的基本内容;

5、了解企业理财控制体系的建立。

1、企业理财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2、企业理财的法规制度及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

3、企业理财机构的设置;

4、企业理财计划的基本内容;

5、企业理财控制体系的建立。

2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六、教学基本条件

1、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授《物流管理学》的教师应具备物流专业知识及核心技能,这将有利于知识的传授,拥有企业工作背景或企业实践学习经历,最好是具有物流相关企业的经历则能更好地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

2、对教学环境的要求

该课程的教学最好在多功能教室、物流实训场地、物流企业等环境中进行。

3、对教学资源的要求

教师通过教学,逐步形成课程讲义、课件等相关资源。

篇2

1.理论研究

自从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理念提出以来,人们就很重视企业档案,一些管理专家也都提出内控管理机制中必须要加强档案管理。如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认为对“管理机器”加以考察可以评估并指导企业进行改进,他所指的“管理机器”即为“包罗现在、过去和将来的记录系统”,这里的记录系统可以理解为企业档案系统。而另一位管理学家卢卡•帕西奥利也强调必须关心内部的管理控制,还建议“备忘录、日记账和分类账要编上号码并注明日期,所有交易的文件都要详尽完备并永久存档,以及定期核查以便内部控制”,这是早期企业档案管理与内部控制的雏形。可见在经典管理学家们眼中,完整的企业记录和档案系统是企业极为重要的管理依据和控制手段。当前,有学者对档案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关系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截至2014年1月)。作者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基础,检索出有效中文文献18篇,相关书籍1本;以EBSCO数据库为基础,检索出有效英文文献12篇,相关法规标准2部;加上我国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以及《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共计35份文献。其中最早的是2000年美国的一份政府档案,强调组织的档案管理对组织内部控制的作用。随着2002年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以下简称萨班斯法案)和2008年《基本规范》的相继颁布,近年来对该课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总体来看,档案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关系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成果数量比较少,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研究的深度、广度和高度都有所欠缺,整体上并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尚存在诸多理论空白。

2.实践发展

自2001年以来,国内外相继出现了一系列大型上市公司的会计欺诈事件,如美国的安然、世通以及中国的银广夏等,这些都反映了企业控制的严重不力。其中安然事件后的一片混乱,促使美国颁布了萨班斯法案,该法案对于档案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都做了强制性要求,同时还要求档案材料必须满足信息披露的透明性和及时性。我国各界也逐渐认识到,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只有提高内部控制能力,使企业的各项活动和资源都能够处于可控、优化状态,才能提高其核心竞争力。2008年,我国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订了《基本规范》,随后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执行并制定适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阅读可以发现,《基本规范》中多个条款与企业档案管理直接或者间接相关,档案管理作为企业信息控制的关键,在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许多企业也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如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将档案作为一个重要的控制点,建立了以“三铁(即铁规章铁账本铁档案)”为载体的内部控制制度,从根本上提高了控制效率,确保了长城公司各项工作在合规合法的前提下高效运转。我公司在制定《内部控制手册》时,也将相关的档案管理制度纳入其中。

二、档案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的相互关系

《基本规范》第五条提出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五大要素,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其中“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这里的信息包含了企业档案信息,所谓“沟通”包含了档案信息的传递、服务功能。可见,档案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

1.档案管理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

企业档案是企业在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文件,它的原始记录性决定了其基本价值,即具有参考作用和凭证作用。在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这一作用的发挥显得更加重要和明显。档案管理的对象是企业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档案信息,而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方便、有效的利用。可以说,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档案管理负责信息的汇集和回馈,通过接收档案信息、提供信息服务的循环运行,参与到企业管理的各个阶段,是企业信息控制的关键环节。企业档案既是企业有形资产的记录和凭证,也是专利权、商标权、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依据和证明,在企业创新、企业管理和规避风险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为规范企业管理、辅助生产经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企业职工利益、完善法制经济、解决企业纷争提供信息支持。可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完善的档案管理工作。

2.企业内部控制对档案管理的影响

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能够有效记录并监控企业所有活动信息,这对于企业档案管理也具有积极的影响。首先,企业内部控制强化了档案管理的规范性。依据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档案人员需对现有流程进行梳理,对现有记录的合理、合规性进行重新确认,对遗留问题进行调整处理,对查阅记录、借阅记录、借阅台账及全部档案目录进行核对清理,进而确保各项信息的准确。其次,企业内部控制进一步确保了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由于档案的特殊性,内部控制过程中的档案管理需设置两个风险防控流程。一方面,在档案文件材料归档时要认真履行交接手续,保证归档文件材料的原始性、完整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在档案文件材料的查阅借阅时,要认真履行查、借阅手续,确保档案文件材料在此过程中不会发生更改、破损、丢失等情况。再次,企业内部控制完善了档案管理流程。企业内部控制要求企业的文件材料及其信息自产生时就要处于有效的控制管理状态,打破了文件与档案管理的明显界限,实现文件、档案的全过程、系统控制管理,保证文件和档案之间的连续性。同时由于信息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各部门的归档积极性也有所提高,由被动归档逐步转变为主动归档。总之,企业档案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之间是一种良好的促进和循环关系。做好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就能够促进企业内控能力的提高,而企业的内控机制又反过来完善企业档案管理工作。

三、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档案管理的强化措施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依赖信息反馈的过程,档案作为信息的汇集中心,在控制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应该对档案管理采取相应的强化措施,从而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信息保障,促进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运行。

1.加强与档案管理相关的企业法律法规建设

我国有关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和企业档案管理规定为现代企业档案管理提供了依据和标准,而《基本规范》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开展提供了指导和方法。通过分析档案管理法律法规和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可以发现,两者具备相关性,企业内部控制的实现需要档案管理的支持,然而《基本规范》中虽多处提到了“资料”“信息”“记录”等,说明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文字中却仍未明确指出。同时在我国已颁布的涉及企业的法律中,也都没有对档案工作的明确规定。但是随着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我国社会档案意识也在不断提高。近两年中央有关部委制定的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规章中,逐渐对档案管理提出相关要求。在全国政协十一次会议上,曾任国家档案局局长的毛福民委员提交了“关于在国家涉及企业的法律法规中对档案管理作出明确规定”的提案,建议有关部门在制定、修改有关企业法律法规时,具体明确企业必须建立业务档案和财务档案,设立合理的保管期限,建立企业档案工作制度,保持档案原始性和完整性等企业档案管理内容。明确企业档案的重要性,加强与档案管理相关的企业法律法规建设,这既是内部控制与档案管理的相互影响与促进,也是从国家层面出发,建设企业内控与档案管理长效合作机制的必然措施。

2.加强企业内部档案制度建设,完善档案管理体系

企业档案管理体系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工作系统,一般包括档案管理体制、档案工作制度、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主要业务内容、主要工作流程以及档案人员和档案管理设备设施等要素。其中档案工作制度是企业关于档案工作的一组集成配套的管理办法、业务标准、操作细则,它是开展档案管理的行动指南和业务尺度,是运行和控制档案管理的标准和依据。《企业档案工作规范》(DA/T42-2009)中将档案工作制度的内容作为一个制度体系予以重点列出,并指出其构成内容包含“档案工作规章”、“档案管理制度”、“档案业务规范”三项内容,说明企业档案制度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档案制度相对完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内部控制工作的发展需求,档案工作制度也要不断修订,从文件的产生、传递到归档,都要有明确的管理细则,权责分明,确保档案的真实、完整,保证档案工作的高效、规范。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检查措施,定期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在实践中自始至终对制度加以落实,从而满足企业内部控制度对档案管理的要求。

3.转变档案管理模式,实现工作流程重组

企业档案是企业各项职能活动的产物,是随着企业各项职能活动的开展而产生的。对企业内任何一个部门而言,它所产生的档案是其各项行为活动的原始记录,是其职能作用和工作绩效的有力凭证,而内部控制正是针对企业各项活动开展的风险评价和审计监督。因此,各项活动中所产生的档案是否完整系统,档案管理是否科学有序,将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性。在传统管理环境下,企业档案管理和文件管理以“归档”工作为接口衔接,档案部门缺乏对归档前文件的有效控制,这也正是在内部控制过程中档案管理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要实现企业档案的有效管理,就应当增强企业档案管理的灵活性、多样性,将企业档案管理的范围扩展到企业文件材料形成之时,对档案工作流程重组,构建正确的档案管理模式,如文档一体化或企业信息一体化管理。即打破对现有文件管理的思维定势,从文书管理和档案管理的全局出发,实现从文件生成、办理到档案归档的全过程管理,实现企业档案管理前端控制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档案管理要与企业职能活动同步进行,控制监督归档前的文件管理活动,实现对文件到档案的全过程控制,做好归档工作;同时还要重视对归档范围和分类体系的重新审视,并与业务部门配合,做好企业重要活动档案的跟踪工作,及时收集易散落的文档,真正使企业内控在良好的档案信息记录习惯和充足的档案资源基础上实现。

4.提高人员参与意识,加强团队合作

档案管理在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而一个企业的档案意识则直接影响到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要实现档案管理在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的积极意义,必须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档案意识。首先,对于企业管理层而言,要充分认识到档案在企业内部控制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由于企业档案的形成、产生和最终归宿均在企业内部,对外无明显产品特性,所以往往容易被管理者忽视。但是随着企业内控的发展,档案在其过程中的参考和凭证作用越来越显著,档案管理在企业活动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管理层的重视将更有利于档案工作的有序开展。其次,对于档案管理人员而言,其对档案现象的认知水平,是决定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工作内容和档案工作相关领域内容的认识,提升档案管理思想,学习现代企业制度和相关档案管理知识,理解其职能在内部控制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在日常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完成好其分内职责,并促使档案工作促进并支持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进行。最后,对于其他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而言,也要具备档案意识,而这主要依靠档案人员向企业员工进行宣讲来实现。要使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认识到档案是其各项行为活动的原始记录,档案管理与其职能活动的开展以及内部控制工作的进行都是紧密相关的。提高业务部门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有助于推进档案管理与企业职能活动的同步运行,实现文档一体化或企业信息一体化管理,从而促进档案管理各个环节在企业内控体系中顺利开展。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成本控制;意义;现状;控制途径

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很多企业都想通过控制企业成本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但是却没有得到较为理想的效果。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不仅没有为企业带来良好的成本控制空间,反而使产品以及企业服务的质量下降,这与成本控制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企业在对成本进行控制的时候,必须要根据当前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控制策略,从而提高成本控制的效率,这样也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

一、企业成本控制的意义

成本控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最低的成本达到事先规定好的质量和数量。成本控制作为企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成本降低之后,相对应产品的价格也就低了,销售量自然就上升了,企业的利润也就随之增加。

在国内外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若想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降低价格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控制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产品的质量,从而赢得降价的空间。企业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顶住企业内部像员工工资、企业利润等内在压力,还要通过创新产品设计和增加产品的销售量来提高资金回笼的速度,通过成本控制实现以上举措,可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

二、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

1.对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

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成本的控制应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但是目前有很多的企业都一味追求产量和销量,而忽视了对成本的控制。还有一部分企业虽然明白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但是简单的认为成本管理就是简单的节省费用、减少支出,对成本效益观念认识不足。

2.对成本控制的管理不完善

当前,我国有很大一部分企业对成本控制和管理工作都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一些企业单纯只重视产后的成本核算而忽视了投产前的成本控制;还存在一部分企业,对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认为成本控制可有可无,在成本的预算以及核算规划中都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

成本目标一般是采用成本预算的形式,但是在很多的企业中,成本预算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领导者对于各部门提交的预算一压再压,导致预算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样对成本控制起到直接的影响。

3.对成本信息的利用程度不够

成本信息是一个企业成本管理成效的一个体现。但是目前很多的企业都未对成本信息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而只是对其进行简单的罗列和对比。企业内部各个部门都是“自扫门前雪”缺乏正常的沟通。往往成本分析都落到财务部的头上,其他的部门认为与自身的关系不大,所以也没有积极的参与其中,导致财务部给出的数据与现实情况存在脱节。

4.成本控制手段落后

企业只局限于生产领域的成本管理,而忽视了产品的研发、销售以及售后整个过程的成本控制。这是导致企业成本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再者,很多地区成本控制手段非常落后,在做账的过程中仍然沿用手工做账,还有的企业用自制的表格对成本数据进行统计,因为表格设计上的不规范、不合理,导致了整个企业成本管理水平低。

三、加强企业成本控制的途径

(1)调动全体员工的参与积极性

企业的成本控制需要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下,才能达到最为理想的效果。企业应该重视对员工的培训、指导工作,使其认识到人人参与成本控制的重要性,通过对企业成本理念的了解,人人都树立起成本效益观念,从而自发的积极参与到成本控制的工作中来。在企业全员参与到成本控制的工作时,领导的带头作用是必须要强调的,虽然每一位员工都参与到成本控制的工作中,但是真正起主导和决策作用的还是企业的领导和管理层的相关人员,员工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决策的实行者,管理层的相关领导对成本控制能否顺利实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2)在企业中树立现代化的成本控制理念

成本控制的根本需要:企业管理层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成本控制的好处以及降低成本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陈旧观念,树立现代化的成本管理意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追求的首要目标始终是经济效益,因此成本控制管理也与经济效益紧密相关。现代成本管理的宗旨是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获得尽可能多的实用价值,从而赚取更多的利润。这样的管理理念说明只有树立现代化的成本控制理念才能为企业争取到更为长效的竞争体制。

(3)建立系统的成本控制方法

在企业的成本控制过程中,最终目的是降低成本,那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时刻以成本控制为基本、以最初的成本预测为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要时刻的监督成本控制效果。这就需要做好系统的成本预算,而且监督整个生产过程中成本的耗费,在生产的一定阶段要对各个项目进行成本控制的检查和监督,将成本控制与生产作业控制有机结合在一起。

(4)成本控制实施过程中要严格奖惩制度

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是保质成本控制顺利且有效实施的必要手段。目前有很多的企业并未将成本指标纳入到业绩评职指标体系中,由此可见,企业的管理者对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仍然不够。如果能将奖惩制度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成本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员工以及部门领导的积极性都会被充分调动起来。由此可见,这种方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之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企业成本的控制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变化。在企业的深化改革中,成本控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也是目前企业改革中最主要的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如果想要得到生存和发展,一定要在成本管理上下功夫,这样才能通过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作者单位:新疆全鑫矿冶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龚福麒,万俊海.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2]裴广升.我国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及治理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 2010(06)

篇4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完善

我国企业从长期看来,没有确定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的政府主导机构,基本上企业的内部控制都是各自为战,不能形成一定的体系,没有完整的内部控制机制和构架,总之在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对企业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现状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途径进行几点分析。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现实状况

(一)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不够重视

企业管理者的态度对于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是否完善,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如果企业的管理者对于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中存在的问题不够重视,不能合理科学的组织企业内部人员、信息和物流的正常流通,就不能实现有效的专业分工,从而影响到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目前我国有一部分企业仍然忽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或者大部分企业把内部控制制度贴在墙上,只是走的形式化,并没有真正的贯彻到企业的管理执行中,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发挥不到实际的作用。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手段比较落后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体系也应该跟上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市场在实时的变化,企业也应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调整企业的管理策略,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也是如此,如果企业管理者不能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实施手段与时代同步,就会使得企业的内控失去原有的效用,而内部控制也会受经营环境、性质变化的影响,从而使企业内控体系的性质发生改变。有些企业不能根据企业的经营方向和业务的性质改变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的内部审计没有公正的评审

对于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和评审都是企业内部审计完成的,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一般都由企业的管理层进行管理,没有专门的内部审计职能部门,缺乏独立性,不能对企业的一些内部管理和控制进行公证的评价和监督,影响企业建立起完善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企业构建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途径

(一)强化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知

企业要想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就一定要加强企业人员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认知,改变其原有的思想观念,企业应该从管理层到基层管理人员自上而下的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性,不能只对企业的财会人员进行培训,而是要加强对企业管理者进行有关财务知识的培训,使得管理者能对内部控制体系有着一定的认识,明确其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性,尤其要侧重于对管理者培训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内容,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而且使得内部控制制度能在企业中得到实际的应用,而不是流于形式化。

(二)管理者应该把握好对内部控制授权的度

企业的经营是一项非常复杂又系统的工程,如何才能保证系统正常运行是企业管理者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管理者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进行合理有效的授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管理者应该如何掌握授权度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授权过程中,既要保证企业的经营活动能正常进行,又能使得企业的经济行为更加的具有效益性、廉洁性,才能使得内部控制体系发挥出其实际的作用。

(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

企业要想使得内部控制体系发挥出实际的作用,就一定要为内控体系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要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和协作意识,并要把内部控制贯彻到企业运作的每个环节,包括企业的人力和物资采购等不同的方面,只有创设好企业得到内部环境,才能为企业实施内部控制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明确企业的管理目标,加强企业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各个部门之间能够互相沟通合作,有利于企业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四)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构建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应该建立起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这样的机构应该保持其自身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同时要配备专业的审计工作人员,不仅核实会计的账目,还应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执行情况进行客观的审评,并进行总结,以报告的形式向最高领导部门进行汇报,使管理层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管理决策。

(五)完善企业的法人结构、构建完善的内控体系

企业只有完善其法人的治理结构,才能有利于企业内控体系的构建,企业应该从治理机制的角度,保证董事会人员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中心地位,为经理人员、股权资本的出资者的合同提供保障,而且一定要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从而使得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体系得到完善和更新,通过信息的反馈,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有着一定的调整和完善,促进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实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其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

结束语:

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企业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和资产的安全完整性都有着一定的保证,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减少企业经营管理的错误决策,但是企业的内控体系不是短期之内就能建立起来的,所以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经营战略和管理目标,制定出符合社会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内控体系,对于内控制度的执行有着客观的监督和评审,能有效的调整内控体系中的漏洞和不足,有利于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亚坤.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0(14)

[2] 段美宇,潘志军.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企业管理水平[J].管理学家,2012(2)

篇5

刁振嘉 通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工商管理专业属于软科学范畴,是专门对赢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进行研究,并探讨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以及技巧的一门学

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只不过它实质上更加强调的是对于实践技能的培养,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的。然而随着社

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就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开展实验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工商管理;实验教学

目前,发达国家对于工商管理学科的教学模式向来都比较重

视,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发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之后,主要发生在以哈佛商学院为代表的美欧大学商学院,在改

革中,他们将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两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这与

我国一直强调的案例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和创新。在更早的时候,

国外许多院校都已经对管理学科的实验教学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并且在那时就已经开始管理学科实验室的建立,发展到现在已经

有相当的规模,此类院校主要以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

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密西根大学等院校,他们在一系列管理专

业的实验中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使学生在学校就能够对未来工

作环境中的实际需要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还能在实验和案例学习

中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实际操作技

术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这就为他们毕业之后在社会上进行工

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在

其教学工作和教学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为学生

提供感性材料,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在

一起,加深对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加强对学生单

独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

独当一面,同时还能够从整体上将同类管理学科课程的教学水平

有一个很大的进步。

一、构建六大商务技巧开发训练系统

实验教学在工商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中有比较

广泛的应用,商务技巧是商务人士在职场中进行各类商务活动时

应用的谈判技巧,它主要包括有商务沟通和人际关系拓展两个方

面的内容。实用型的沟通技巧,新颖的人际关系拓展方法,能够

使沟通者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根据实验教学和案

例教学相结合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六大实验教学系统:一是建

立商务谈判与推销技巧场景的模拟演练系统。在不同的环境下,

商务谈判具有不同的特点,推销技巧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实

验教学中,教师设立不同环境下个体谈判与团体谈判的模拟演

练,使学生对两种形式的商务谈判特点进行学习和分析,使他们

在个体谈判中能够独当一面,而在团体谈判中也能够合理、灵活

的运用团体之间的写作能力圆满完成谈判活动,锻炼他们驾驭谈

判过程的能力。另外,可以加强在这种场景下某种产品或者服务

推销的模拟训练,使学生能够更加接近真实中的推销过程,并充

分认识到时间与空间、方法与技能还有个人的情绪和态度等方面

对推销成功率的影响,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在工作中的自信

心、独立性以及灵活性;二是建立决策过程与策略规划能力训练

系统。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模仿性,在学习中学生通过各类决

策者角色的扮演,对不同决策环境下的决策特点、决策方法以及

对决策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了解和掌握,培养和锻炼学生各类管

理决策方面的能力,为学生未来走向管理层奠定基础;三是建立

人际沟通与冲突训练系统。沟通情境主要可以分为正式沟通情境

和非正式沟通情境两种,其中通过正式沟通情境的模拟,使学生

对沟通中信息传递的渠道以及规范进行熟悉和了解,掌握高效沟

通的方法,而在非正式沟通情境模拟中,学生可以对明示和暗示

的信息进行熟悉和掌握,并充分认识时间和空间距离在沟通中的

重要性,掌握沟通的诀窍。另外在沟通中冲突问题的训练也非常

重要。通过对人际冲突、组织冲突以及团体冲突等冲突问题的模

拟,使学生对冲突发生的原因以及表现形式有一定的把握,能够

思考出解决各类冲突的方法以及技巧;四是建立公关交际礼仪与

形态语言训练系统。公关在商务技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公

关技巧主要表现在对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交往目的下的言

行举止以及仪表形态的正确把握,通过各种公关专项活动的模拟

演练,使学生掌握公关的技巧并锻炼组织技能;五是建立会议模

拟系统。商务会议分为很多种,主要包括研讨会议、决策会议、

磋商会议以及执行会议等,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对这些会议

场景的模拟演练,掌握各类会议的基本知识,正确把握和利用会

议的组织者、参与者双方之间的关系;六是建立创新意识激发系

统。创新意识是人类进步的关键因素,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和发

展。通过在模拟情境下的训练,锻炼学生各种公关、营销以及创

造技术的应用,提高学生在产品的市场开拓、危机管理以及公关

等各类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创新能力。

二、构建企业以及市场运作模拟系统

企业的运行与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整

体。在企业运作模拟系统中,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培训内容,一方

面是通过对企业营销管理、物料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以及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模拟,使学生对于企业的实际运作模式有

一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若干个决策环境,

让他们在实验中扮演不同的决策角色,通过对企业运作决策系统

的模拟,培养学生对满意决策制定的能力。而在市场运作模拟系

统中,主要是通过市场需求、供给以及价格机制的变化方面的调

控,使学生对于市场的运作有一个直观形象的了解和认识。在市

场决策系统的模拟中,通过对多个竞争主体以及一系列决策变量

的模拟,训练学生在市场的综合决策中通过决策对经营绩效进行

控制的能力。

总的来说,实验教学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具

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将其引入到工商管理学科的教学工作中,通

过对各种商务技巧开发训练系统以及企业和市场运作系统的模

拟,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有效的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结合起

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不足之处,

对于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季鹏.如何在《工商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运用实践性教学

法[J].教研教改,2007,(7):112.

篇6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环境;会计电算化

[中图分类号]P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6)06-0022-01

一、我国目前内控现状

1.理论界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存在局限性。第一,对会计控制的职能和范围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会计不过是记账、算账,并不能够为企业增加价值,相应的会计人员没有被赋予和他的职责相匹配的权力。第二,内部会计控制的主体和对象不明确,管理者把控制作为约束下层人员的工具。因而使会计控制失效。第三,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狭隘,没有把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看成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

2.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弱化现象严重。其表现为会计信息失真严重、费用支出失控、潜在亏损增加、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3.缺乏科学、统一、有效的会计控制规范。第一,政出多门,使企业无所适从;第二,目前许多规范的诸多内容是非常原则性的,在现实中的可操作性相对较差;第三,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不健全。

二、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全面: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就是一堆堆的手册、制度和文件,没有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监督制约会计业务运作过程的动态控制系统;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就是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性控制,就是对职工管、压、卡,对领导干部限制权力等。

2.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一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某些单位受利益驱动,重经营、轻管理,自我防范、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网络不健全,控制制度的健全让位于业务的发展,以至于既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失控。二是偏重事后控制。基本上属于以补救为主的事后控制,而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相对较弱。三是重钱财等有形资产的控制,轻人员素质、信息等无形资源的控制。

3.制度执行不得力。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流于形式,稽核的范围有限,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缺乏完整性和全面性。且对于执行情况,无严格的奖罚制度,加之无相应的检查、考核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得力机构。

4.监督检查不力。当前我国的会计工作中存在着假账泛滥、信息失真、秩序混乱等问题;还有的企业甚至发生了负责人、出纳会计贪污、挪用公款、卷巨额公款外逃的事件。内部管理失控、内部会计监督不力是造成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5.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会计控制不完善。许多企业不适应企业新环境的变化,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岗位分工、系统操作、会计档案管理和数据保密等方面缺乏严格具有针对性的安全制度和措施,这为犯罪分子盗窃经济情报,篡改、破坏磁盘数据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

1.正确认识内部会计控制。企业所有的员工尤其是单位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在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范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单位经济目标等方面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建设。

2.加强监督与检查。必须从以下三个层次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第一,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即在企业一切“销”全过程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第二,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即设立事后监督,在会计部门常规性的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检查。第三,建立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即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律监察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直接归董事会管理并独立于被审计部门的审计委员会。

3、加强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应建立一个不依附于任何职能部门的、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来统一管理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和协调外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独立的行使审计监督权。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应由独立于业务会计人员之外的会计人员组成。

篇7

论文内容摘要:管理学关于企业的权威依次经历了暴力权威论、制度权威论、共享权威理论、权威接受理论以及知识权威论。通过经济学和管理学对企业权威的分析,文章指出知识成为企业的权威话语,拥有知识的人成为企业权威的来源。权威是企业中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意味着权威的拥有者可以利用权威来配置稀缺资源而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经济学的企业理论论述了企业的权威从传统的物质资产所有者的至高无上到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权威。

经济学关于企业的权威思想始于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科斯在文中指出,企业与市场的区别在于,企业具有某种权威特征,企业依靠权威节约交易费用。本文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视角考察了企业中的权威,以期为企业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意义。

经济学中的权威来源

自从科斯提出企业的权威思想以来,相继有学者对科斯关于企业的权威思想提出质疑。巴泽尔从节约度量费用提出了企业的权威来源。在巴泽尔看来,企业权威的重要性在于考核产品生产投入的成本,从而节约度量费用。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把企业看作“另一种类型的市场”,反对科斯以权威作为企业区别于市场的标志的观点。他们把企业看作一个联合体,强调人力资产的重要性。人力资产合作会形成外部性收益,由于这种收益很难在每个员工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因而员工偷懒就在所难免。为了减少偷懒的损失,就需要有人监督,而为了防止监督的人偷懒就必须赋予监督人合作剩余的收益权。威廉姆森为了弥补科斯等人的交易费用企业观缺乏行为基础的缺陷,从人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出发,推论出人具有机会主义的行为动机,进而推论出交易费用的来源以及控制机会主义有助于节约市场交易费用的结论。他认为,权威的功能在于防范专用性资产投资过程中的机会主义。克莱因等人的研究是建立在威廉姆森的研究基础之上的,试图为交易费用经济学寻找某种理论基础。在他们看来,市场交易的低效主要是因资产专用性而产生的可占用性准租,使得机会主义行为由可能变为现实。因此,用纵向一体化来替代现货市场交易,就是一种保证关系性的专用性投资达到最优的有效办法。

但是,格罗斯曼和哈特认为,只要合约是不完全的,纵向一体化也可能会给机会主义行为留有余地。所以,如果说企业合并可以减少机会主义行为,重要的是要知道它的原因是什么。为此,他们将合约权力区分为两种类型:特定权力和剩余权力。由于有关第三方的不可证实性,使合约具有不完全性。因此,合约的执行就会出现困难。既然现实中不可能订立一份完全的合同,那么合约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就需要有人来填补,在他们看来,这个人必须是拥有剩余控制权的人。因此,纵向一体化要有意义,一方必须要有除人力资产以外的某种价值来源,或者说某种“粘结物”,以拴住另一方的人力资产。而在哈特等人看来,这种“粘结物”就是非人力资产。据此,在哈特看来,对非人力资产的控制,将直接导致对人力资产的控制。换句话说,企业中的“权威”主要来自于对非人力资产的控制。杨小凯和黄有光据此评论,众所周知:一方面,人力资产也具有专用性,一体化并不能解决人力资产专用性投资的机会主义问题;另一方面,人力资产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特别地,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产的独立性及其价值在不断地增强,并不一定完全依附于物质资产,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资产可能还要依附于人力资产。基于不断出现的人力资产专用性越来越强、价值越来越大、独立性越来越明显的现象,拉詹和津加莱斯认为,企业的权威在于对某些关键性资源的“进入通道”的控制。这里所谓的关键性资源,既可以是物质资产,也可以是人力资产。在他们看来,由于关键性资源的稀缺性,其他要素和劳务都试图“进这种资源,“权威”便由此而来。与哈特等人不同,周其仁是用人力资产的产权特征来解释企业中的权威,进而将企业理解为一个人力资产与非人力资产的特别市场合约,因此,企业中的权威来源于人力资产的特性。

对于“谁将成为权威者,非人力资产所有者还是人力资产所有者”这个问题,早期的企业理论认为,由于非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的可分离性,非人力资本具有抵押和保险功能;而由于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离性,人力资本的抵押与保险功能不强。因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承诺比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承诺更值得信赖。同时,由于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离意味着人力资本所有者容易“偷懒”,而非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的可分离意味着非人力资本容易受到“虐待”,从而企业风险的真正承担者是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因此,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享有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便成为企业所有权的最优安排。随着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增长和经济组织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非人力资本日益显示出“消极货币”的本性,而“积极货币”的握有者—企业的人力资本,保证了企业非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和扩张。人力资本所有者控制企业,分享企业剩余,充分调动企业里的人力资本,成为有效利用非人力资本的前提,这便是企业所有权的最优安排。由于作为消极货币的非人力资产是不具有生命的物体,只能在经济条件变化和人的努力下转移或减少,其背后发生作用的还是人。而人力资产是人力资本所有者,是具有生命和思维的人。企业是真正由能动性的人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因此,企业的权威是人力资产所有者拥有权威。

管理学中的权威来源

在泰勒以前的管理实践里,管理主体主要是以暴力为载体来为自己权威的合法性进行“说明”与“辩护”,并向管理客体来施加自己意志的。暴力权威论是一种非人道、高成本、低效率的权威观。在这种权威关系下,被管理者虽然选择了信从,但只是基于武力而促成的一种操作性反应。在该理念下,被管理者被视为操作性的“工具人”,无自由与理性可言。他们只是麻木、机械地执行管理者的意图,创造性被严格压制。

在科学管理时代,最早对权威进行系统研究始于韦伯。他根据权力合法性的不同来源,将其分为三种类型:法理型权威、传统型权威和魅力型权威。并依次形成三种不同类型的组织。三种权威之中,他最推崇以官僚制为依托的法理型权威。在官僚集权组织中,详细规定了组织成员的权力和职责范围,组织通过制定明确的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韦伯认为,从纯技术的观点来看,纯粹的官僚制形式的组织能够实现最高效率,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对人实行强制控制的最合理的已知手段,它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的严格性和可靠性方面都优于其他任何形式。理想的组织应该摒弃各种不合理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势力,使人们在工作的过程中能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官僚集权组织使组织的行为不会受领导者个人的个性、偏好、情感所影响,它使组织能像一部性能良好的机器一样有效地运转着。韦伯权威观的突出贡献在于,它超越了对人的权力尊重的认识,开创了一个对制度的权威尊重的时代。

福莱特的共享权威观认为权威源自形势与规律,所以“是由现实控制,而不是由人控制”,“应该使命令客观化,统一于情境中涉及到的所有人,发现该情境中的规律,并且遵守它”。福莱特认为,这种“非人称化”的命令,能消除组织中“上司”和“下属”这一角色差异,变下属服从上司的命令为双方共同服从于客观形势规律。这样,就使组织中的权威存在于形势之中,而不是存在于个人或职位之中,它使组织中的权威非人称化,把权威转向知识和经验。因此,在组织内部形成了一种双向、共享的权威观。福莱特的这种权威观首次体现了下属的利益需求,触及到了权威的有效性问题,这是有历史进步意义的。但是应该看到,福莱特的权威理论具有很大的理想色彩。

巴纳德的权威接受理论认为,权威取决于命令的接受者是否接受命令,如果一个命令下达给了命令的接受者,命令对他的权威就被确认或确定了,这成为行动的基础。如果他不服从这个命令,就意味着他否认这个命令对他有权威。因此,按照这种定义,一个命令是否有权威,决定于接受命令的人,而不决定于权威者或命令发出者。巴纳德以其权威接受理论在“管理理论的丛林”中独树一帜。巴纳德的权威理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因为他首次提出了从管理客体的接受角度来定义权威,这种定义首次触及了权威概念的内核,也使权威概念从权力、命令等概念中独立出来,使权威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成为可能。

西蒙在有限理性基础上提出了职能权威观。西蒙将权威归于职能地位,而行使职能的能力部分地来自职能执行人对形势与规律的把握,对形势与规律的把握越准确,执行职能的能力就越强,职能行使的越好,其权威就越能得到下属的认同与服从。该观点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相适合,暗含了对知识的认同和尊重。西蒙被公认为权威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他将权威的“权”首次明确界定为决策权,这使权威的定义减少了较多的歧义;其次,他将管理客体的接受度定义为对上级决策权的认同,这使得权威概念具有了一定的可操作性和独立性。

从西蒙以来,我们所面临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迁。随着知识社会的兴起,一些知识型员工在组织中的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他们依靠所掌握知识的不可替代性在组织中具备越来越大的发言权,知识成为一种权威话语。知识权威作为一种新的权威类型已经初露头角,并对组织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在理论上,一些富有远见卓识和敏锐洞察力的管理学家也纷纷对知识权威的崛起做出了回应。德鲁克首先提出“知识工人”的概念。他说:知识已经变成了关键的资源,而不是一般意义的一种资源,这一改变使我们的社会成为后资本主义社会。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的结构。它创造了新的社会动力。它创造了新的经济动力。它创造了新的政治学;知识工人既是知识社会中真正的资本家,又依赖于他的工作。知识工人,连同当今社会受过教育的工薪中产阶级,他们退休基金、投资信托等拥有生产手段。知识就是力量,是划归名下的财产。在知识经济时代,个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权力关系出现了深刻的变化,权力结构发生深刻地转移,知识的拥有者正成为权力的重心。圣吉在世纪之交,针对知识权威的兴起,提出了适合于知识权威的新型组织模式—学习型组织。权威概念的演进,是随着社会时代背景的发展变化而演进的,在这个演进的过程中,权威概念逐步走向独立、清晰。

结论

经济学关于企业的权威是物质资产所有者拥有权威到由人力资产所有者拥有权威。而管理学关于企业的权威经历了从暴力权威论到知识权威论。这表明企业的权威经由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发展后,都认识到由企业具有知识的人来管理企业的事实。

经济学对企业的权威始于科斯关于有关要素和劳务买卖合约中的“细节”控制权,到后来对非人力资产和人力资产拥有所有权的争论,最后到人力资产拥有企业的权威。可见,经济学关于企业的权威来源暗含了知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管理学关于企业的权威来源在前泰勒时代的管理实践中不仅自身没有知识含量,而且被视为被动的工具,这阻碍了人的理性与知识的运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著,杭聪编译.经济与社会[M].商务印书馆,1998

2.玛丽•福莱特著,吴晓波等译.福莱特论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篇8

关键词:内部控制防范风险房地产企业民营

一、引言

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企业内部控制不仅有利于防范企业风险和促进企业规范经营,而且对保障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随着企业内部控制理念的形成以及在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和推广,越来越多的民营房地产企业也开始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的效果,但整体来看民营房地产企业推进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并不乐观,因内部控制缺失而引发企业危机甚至造成企业倒闭的现象时有发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此背景下探索分析民营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改进措施,既十分必要又十分紧迫。

二、民营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能够在不同的部门和岗位之间实现相互制约、互相制衡、彼此监督的业务组织形式,其本质是一种职责分工制度。内部控制的目的是确保在资产完整和经营方针得以贯彻的前提下,本着注重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经营目标。它来源于加强企业管理的需要,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民营大部分都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的基本业务内控流程已经实现有序管理,但同时仍有许多企业未能深刻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一定程度上忽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

(一)对内部控制存在认识误区

民营房地产企业的领导者出身各不相同,其中许多负责人是基层管理岗位和普通劳动者群体中成长起来的,虽然他们拥有丰富的操作经验和实践经验,但掌握的现代管理理论和拥有的管理技能十分缺乏。他们在管理实践中关注的重点是房屋卖出之后获得利润的多少,而Υ酥外的内容并不十分关心。有些民营房地产企业的负责人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但因为未经过管理学方面的系统训练,对内部控制的内涵以及内部控制的功能、作用和意义等未能全面把握,简单的把内部控制等同于内部审计和内部监督,或者把内部控制归同于会计控制、成本控制,更有些人把内部控制理解为各个控制活动和流程的简单集合。对内部控制不予重视或者是不理解内部控制的真实内涵,也就不可能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取得应有的实效。

(二)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不到位

一是风险评估流于形式。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发生作用的前提是企业的最高负责人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对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性有着足够的重视。但民营房地产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并不完善,最高决策人既是董事长又是总经理,同时扮演着决策人和监督人的双重角色,根本无法用内部控制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二是评估主体选择不当。虽然部分企业开展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但承担评估任务的主体人员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和一部分与内部控制密切关联的其他职能部门的人员,而普通员工往往缺乏参与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的渠道。个别企业虽有部分普通员工参与,但由于担心引起上级和职能部门的不满而不敢仗义执言,导致风险评估的可信性受到怀疑。三是自我评估的方法选择欠合理。目前,内控风险评估的方法已经有20多种,但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国内许多企业在开展内控风险评估时往往照搬一些国外的方法。由于这些方法往往不符合企业的客观实际,也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完善民营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提高领导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

房地产业是一个周期性较强和风险程度较高的行业,强化内部控制对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具有重要的做用,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对这一点予以足够的认识。要切实提高民营房地产企业负责人对内部控制这一事物的认识和把握程度,让他们深刻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巨大作用。提高认识可选择的途径,一是对有关负责人定期进行培训,用内部控制的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二是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到其它内部控制标杆企业或者同行业中内部控制工作取得较好成效的企业取经学习。企业领导层,尤其是决策层对内部控制是否重视,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领导层端正和提高了对内部控制的意识之后,可以从多个方面潜移默化地提高员工理解和把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提高整个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

(二)引入并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全面的风险体系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在项目运行之前要分析企业现有的资金状况,分析和计算基于销售和在建项目状况下的保本点,准确判断出新项目可能带来的成本和收入,建立预测模型精确估算企业资金链续运行情况,从整体上对项目的运行情况进行风险预测。其次是在项目运行过程中随时监督和把控项目的建设情况,建立防范和处理重大事故的应急组织以便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置。三是在项目竣工后以月度为时间单位及时反馈项目运行情状况,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监督制度

加强企业内部监督的核心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一是提高内审部门的权威,充分认识内审部门的巨大作用。第二是定期对内审部门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使之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第三是内审和外审充分合作,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在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揭示企业面临的风险,并具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或修正措施,进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1]傅冰.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企业研究,2014(16):31―32.

[2]许燕飞.房地产企业会计内部控制问题分析[J].时代金融,2014(8):212-213.

篇9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会计信息;监督;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0-0128-02

会计具有对经济活动管理控制的职能,在经济高度发达和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发挥会计控制作用能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有效利用企业各种资源,实现企业管理目标。但是,随着现代企业组织管理层次的复杂多样、业务活动领域的不断宽泛,特别是企业面对市场和需求的迅速变化需要作出快速而准确的反应。这种情况下,单靠某个或某些单纯的会计控制方法已不能满足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企业获得长期发展的战略管理的需要。会计控制系统需要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通过对企业全部管理和控制过程的需求分析入手,进行会计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施,以实施会计控制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控制的功能。

以目标为导向的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企业加强管理、增强竞争力的一种有效管理控制方式具有鲜明的特点―系统化的目标控制,建立以会计信息监督为目标导向的内部会计控制更能通过会计作用使得组织的各部分行为都围绕企业目标进行,并通过有效的作用过程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目标地实现。

一、会计信息监督为目标导向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理论依据

(一)构建会计信息监督为目标导向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向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借鉴

现代企业管理学经历了人的管理,到组织的管理再到企业战略的管理过程,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呈现了目标观,到经营观,再到战略观的这样一个演进方向,很好地体现了内部会计控制的定义突破传统的内部会计控制的具体作用范畴,而成为了现代企业战略的重要内容。但是,委托和信息不对称理论问题的出现,给现代企业管理学和内部会计控制理论提出了新的问题。也就是说,理论的发展应围绕着其基本概念、目标和原则来展开,脱离基本理论或者没有将其与基本理论的关系协调好,或者在基本目标没有得到完成而提出更高层次的目标,都将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陷入困境。

总的来说,制约内部会计控制理论进一步发展的是三个问题: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定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对象,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标准体系。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职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必然要求企业在加强经营管理的同时,必须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因此,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中可得到启示。

(二)构建会计信息监督为目标导向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EMR报告的借鉴

ERM报告代表了内部控制理论新的发展方向,报告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层次结构,揭示了环境、目标、风险和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了一种制度动力学的观念,在八个要素中,目标设定、事项识别和风险应对是COSO报告所没有的,对风险管理之重要性的强调也得到了拓展,既包含了规则,又包含了规则约束下的惯例,即规则的延伸和执行,因而构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概念框架。具体到内部会计控制而言,通过前面对于内部会计控制概念与范围的界定,可以从ERM报告中得出对于内部会计控制整体架构构建的要求;强调内部会计控制环境、风险管理及规则的执行问题,考虑信息和沟通,拓展内部会计监督的范围。综上所述,在构建我国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整体架构时,可以借鉴ERM报告的思路。

(三)会计信息监督为目标导向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思路

目标控制是指一个部门或单位的业务活动和管理工作应有不同层次的明确而合理的计划目标,并有特定主体对其执行过程和结果实施监督和检查,进而进行信息反馈和调节的控制方法。以目标为导向内部会计控制也应具备规范化的程序控制。程序控制是为了合理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针对重复出现的业务,规定其处理的标准化程序或政策,以规范业务活动,达到控制要求的一种控制方式。以目标为导向内部会计控制也应具备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会计控制环境就是决定影响和制约会计控制从形式到内容以及作用的企业内外部条件。会计信息的控制应该与经济业务循环为载体的同时,还要强调风险管理及规则的执行问题,考虑信息和沟通。

二、会计信息监督为目标导向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创新

(一)目标设定――会计信息监督

财政部颁发的《基本规范》中明确指出,内部会计控制当达到以下基本目标:(1)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2)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证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3)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系统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现代会计具有控制职能,能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组织、调节,使它按规定的目标进行。所以,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查错防弊,对会计信息进行监督,既要强调防范风险,又要讲求企业综合效益。总的来说,企业会计控制就是运用会计方法和程序对企业经营过程进行控制,以充分有效地获取和利用各种资源,提高企业经营效率,获取最大经营效益,保证企业经营目标地实现。

(二)控制环境

内部会计控制环境是指影响和制约会计控制的内容方法、程序及其作用发挥的企业内、外部条件。将控制环境作为会计控制整体的组成部分,扩大了会计控制的范围,是会计控制的研究得到了深化。构成会计控制环境的因素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是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它对会计控制的影响更多地体现为约束与规范,如企业会计必须符合会计法律、法规、制度的规定和要求。外部因素对会计控制的影响是刚性的,是企业内部所无法控制的。因此,研究会计控制环境主要是研究企业内部因素,内部因素的影响更直接、更复杂,并且是企业内部能够控制的。

(三)风险管理

任何企业皆会面临来自组织内、外部的各种风险。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各种不确定的因素日益增多,这就使得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不断提高,从而对会计控制目标的实现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会计控制的设计和实施不可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内、外部各种风险因素,风险评估和控制就成为提高企业会计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关键,也成为会计控制体系的重要内容。会计控制的风险来自内部和外部,内部风险主要来自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以及现金流动状况的改变以及人的认识和能力,如生产成本上升、销售收入下降、财务结构改变、资金供应不足,等等;外部风险主要来自国家有关会计政策的改变、市场的变化、客户信用状况的恶化,自然因素等。

(四)预算控制

按照一般的分类方法,预算可分为经营预算、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三大类。经营预算是指企业日常发生的各项基本活动的预算,通常涉及一个会计年度的收支计划。经营预算是在销售预测的基础上形成销售预算,进而按产品品种、数量等编制生产预算和费用预算。资本预算是指有关固定资产的购置、改扩建、更新等的预算,它具体反应企业在何时投资、投资多少、资金如何取得、何时获得收益、每年的净现金流量多少、投资回收期多长等。

预算的编制基础是企业经营目标,以企业经营目标作为预算编制的起点,然后层层分解得到各分项目的预算,采用这种预算体系的优点在于能够掌握预算的全局性,更好地起到控制作用。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围绕着企业经营业务来制定,需要良好的会计信息系统作为支持。

(五)责任会计控制

责任会计是适应分权管理原则的要求,将会计数值同经济责任、会计控制同业绩考核相联系,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经济责任和工作成绩进行计量、分析、考核和评价的内部控制制度。实施责任控制可将企业目标转化为责任预算,然后通过责任控制可以实现企业优化生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资金浪费,保证企业计划的实施和目标的落实。它在整个会计控制系统中,担当着会计事务中控制的责任,一方面它是联系预算控制与控制评价的桥梁;另一方面,它与企业业务和其他管理系统密切相连,做到高度的集成化。责任会计控制是我国企业对内加强过程控制、实现目标管理,对外增强企业竞争力、增加企业价值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控制方式。

(六)评价与报告

篇10

1.转变观念,加强思想重视,营造企业内控文化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前仍有许多企业采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决策机制,缺乏基本的市场风险意识,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机制,只凭借领导者的个人感觉来决策,这种情况若持续发生,则很可能导致企业走向灭亡。因此,必须在企业内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通过各种措施让所有员工真正认识到财务内控管理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内控意识,全面落实内控管理机制,主动配合相关工作。

2.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组织,落实企业财务监管责任制

加大企业财务监管力度是全面落实企业内控管理机制的一项重要手段,因此加强财务内控监管和财务管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地进行结构组织,确保企业内部各项财务数据实施双人负责管理制度;企业财务内控组织管理过程中,应当建立职权划分机制,细化财务管理流程,明确各负责人员的权限,以便于不同岗位上的人员分工、权限划分,防治出现舞弊现象。

3.强化企业员工培训,提高财会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技能

统计显示,企业财务内控出现中的问题的主要环节主要是因为领导越权,过分地干涉财会人员的工作。基于此,企业领导首先要加强自身建设,实践中应当注意以身作则,通过不断的加强自我学习和教育,来有效地提高责任感。同时,在充分发挥企业当前财务管理软件、硬件功能的基础上,还要切实提高财务内控管理水平,将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机制的价值发挥到最大限度。实践中,还要将企业当前的财务设备与工作人力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发挥其管理效能。企业领导与员工在对财务内控价值有了一个正确、准确的认识和定位以后,还应当大力配合财务人员工作,以此来全面落实财务内控机制。同时要确保财会人员的能力,做到持证上岗。提高自身判断能力,当企业财务状况发生问题时,可以根据其自身的直觉和经验,快速判断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学习最新的会计知识和技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除了要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素质之外,也要加强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