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发展简史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发展简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经济活动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关系的前提下,进行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及与之有密切关联的活动。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以较少耗费取得较大效益的问题。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在各种经济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生产关系。
经济一词,在西方源于希腊文,原意是家计管理。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的著作《经济论》中论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奴隶制经济的管理,这和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是适应的。
在中国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是“经邦”和“济民”、“经国”和“济世”,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内容不仅包括国家如何理财、如何管理其他各种经济活动,而且包括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的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内的“经济”一词,很早就从中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economics译为“经济学”,中国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已逐渐成为各门类经济学科的总称,具有经济科学的含义。
现代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大量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和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经济数量关系的分析,这是由于现代经济发展日益错综复杂,在此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运用这些新的方法进行精确的描述和解释。经济学各门学科依据本身的特点,适当运用现代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新方法和新成果,对于增强经济科学的精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济学发展简史
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以前,对当时的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形成了某种经济思想,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
在以历史和文明悠久著称的民族和国家中,以中国、古希腊、古罗马及西欧中世纪保存的历史文献最为丰富。它们是两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在经济思想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
古希腊、古罗马及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古希腊在经济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中,有色诺芬的《经济论》,柏拉图的社会分工论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商品交换与货币的学说。
色诺芬的《经济论》论述了奴隶主如何管理家庭农庄,如何使具有实用价值的财富得以增加。色诺芬十分重视农业,认为农业是希腊自由民的最好职业,这对古罗马的经济思想和以后法国中重农学派都有影响。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从人性论、国家组织原理以及使用价值的生产三个方面,考察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认为分工是出于人性和经济生活所必需的一种自然现象。这种分析与中国古代管仲的“四民分业”论和孟子的农耕与百业、劳心与劳力的“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的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与《伦理学》两书中指出,每种物品都有两种用途:一是供直接使用,一是供与其他物品相交换,而且说明了商品交换的历史发展和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职能,指出货币对一切商品起着一种等同关系的作用,从而成为最早分析商品价值形态和货币性质的学者。
古罗马的经济思想部分见于几位著名思想家如大加图、瓦罗等人的著作中。古罗马对经济思想的贡献,主要是罗马法中关于财产、契约和自然法则的思想。
古罗马早期有十二铜表法,以后在帝国时期有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民事法律—市民法,和适用于帝国境内的各族人的万民法。在这些法律中,对于财产权、契约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买卖、借贷、债务等关系都有明确的解释。万民法所依据的普遍性原则和自然合理性,以后逐渐形成自然法则思想,成为资本主义初期的自然法、自然秩序思想的重要来源。
西欧中世纪虽然经历了千年之久,但封建制度是在十一世纪才真正建立起来。中世纪的学术思想为教会所垄断,形成所谓经院学派。
经院学派主要用哲学形式为宗教的神学作论证,但也包含某些经济思想,用来论证某些经济关系或行为是否合法或是否公平。后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教会不得不回答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贷款利息的正当性问题,一是交换价格的公正性问题。
贷款取息与教义抵触,教会曾一再明令禁止。但后来迫于大量流行的贷款取息的现实,经院学派不得不采取调和态度。
在中世纪神学家中较早论述公平价格的是大阿尔伯特,他认为公平价格是和成本相等的价格,市场价格不能长期低于成本。对这两个问题,在中世纪并未形成有说服力的观点,但为以后的经济学家提出了研究的课题。
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自己的特点。与西方古代的经济思想比较,除在重视农业生产、社会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处外,也有它自己的特点。这方面主要有“道法自然”的思想、义利思想、富国思想、赋税思想、平价思想、奢俭思想等。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经济思想。道家从自然哲学出发,主张经济活动应顺从自然法则运行,主张清静无为和“小国寡民”,反对当时儒家所提倡的礼制和法家所主张的刑政。道家这种经济思想后来传到西欧,对17~18世纪在西欧盛行的自然法和自然秩序思想有一定影响。
义利思想是关于人们求利活动与道德规范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利”主要指物质利益,“义”是指人们行动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儒家贵义贱利,成为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僵化教条,妨碍了人们对求利、求富问题的探讨和论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品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使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富强,提出了各种见解或政策。孔子的学生有若就提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这是儒家早期的富国思想。以后商鞅在秦国变法,提出了富国强兵和“重本抑末”政策。商鞅和以后的韩非,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战士之源,发展农业生产是国家富强的唯一途径。同时,他们认为工商业是末业,易于牟利,如不加限制,就会使人人避农,危害农业生产,因而主张“禁末”。富国思想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史上具有独特地位,这与中国长期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这一特点有着密切关系。
对土地课征赋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产品的主要分配形式,是中国思想家经常论述的问题之一。自西周的“公田”制消亡后,对农业生产改为按所有田亩课征赋税。因此,中国古代的经书、史籍如《尚书》、《周礼》、《国语》等,常有关于田地分级和贡赋分等的论述。
平价思想,即关于稳定物价的思想。战国时代,李悝、范蠡鉴于谷价大起大落对农民和工商业者都不利,提出国家在丰年购进粮食,在歉年出售粮食的“平籴”、“平粜”政策,使粮价只在一定范围内涨落。这一平价思想也被用于国家储备粮食的常平仓制度,和救济贫民的义仓制度中。
古代王公贵族生活的奢侈或节俭,关系到财用的匮乏或富足,税敛的苛繁和薄简,因此,对待消费应提倡“俭”还是“奢”,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经常论述的一个问题。一般来说,黜奢崇俭是中国封建时期占支配地位的经济思想。
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也出现过一些相反的观点。如《管子》一书的《侈靡》篇,就论述过富有者衣食、宫室、墓葬等方面的侈靡性开支,可以使女工、太工、瓦工、农夫有工作可做。即有利于贫民得到就业和生活的门路,也可使商业活跃起来。这在当时确是一个颇不寻常的观点,它从经济活动各方面的相互联系来考察消费问题,提出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卓越见解。
除上述几种主要经济思想外,中国古代思想家还有其他的经济观点,如欲求思想、功利思想、理财思想、田制思想、富民思想、人口思想,以及地尽其利、民尽其力的思想等等。一般来说,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大都是为维护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但也有些思想是为扩大商品生产与交换、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道路而提出来的。
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和演变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在西欧各国逐渐形成了资产阶级经济学。
重商主义16~17世纪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这一时期商业资本的兴起和发展,促使封建自然经济瓦解,国内市场统一,并通过对殖民地的掠夺和对外贸易的扩张积累了大量资金,推动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代表商业资本利益和要求的重商主义思想。
重商主义原指国家为获取货币财富而采取的政策。16世纪末以后,在英、法两国出现了不少宣扬重商主义思想的著作。重商主义重视金银货币的积累,把金银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对外贸易是财富的真正源泉,只有通过出超才能获取更多的金银财富。因此,主张在国家的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
古典经济学17世纪中叶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法国,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重商主义已经不适应日益壮大的产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资产阶级面临的任务是对封建势力作斗争,这种斗争要求从理论上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怎样使财富迅速增长,探讨财富生产和分配的规律,论证资本主义生产的优越性。由此,产生了由流通过程进入生产过程研究的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的先驱是英国的配第和法国的布阿吉尔贝尔。配第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初步考察了工资、地租、利息等范畴。布阿吉尔贝尔认为流通过程不创造财富,只有农业和畜牧业才是财富的源泉。
出现于18世纪50~70年代初的以魁奈和杜尔戈为主要代表的法国重农学派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理解。他们提出自然秩序的概念,用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农业来概括资本主义,用的生产经营活动来分析资本的流通和再生产。
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他所著《国富论》一书把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他批判了重商主义只把对外贸易作为财富源泉的错误观点,并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
他克服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片面观点,指出一切物质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他分析了国民财富增长的条件以及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把它看作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活动,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则。
李嘉图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他在1817年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严谨的理论体系。他强调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财富在社会各阶级间分配的规律,认为全部价值都是由劳动生产的,工资由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利润是工资以上的余额,地租是工资和利润以上的余额。由此,他阐明了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对立。此外,李嘉图还论述了货币流通量的规律、对外贸易的比较成本学说等等。古典经济学到李嘉图时达到了顶峰,对后来的经济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典经济学产生于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处于上升发展的时期,在这种条件下,古典经济学还能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和矛盾进行较为客观的探索,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学成份。古典经济学员主要的贡献是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从而成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的一个重要来源,但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他们的理论不可避免地包含一些庸俗因素。
历史学派19世纪上半叶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英法。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以国家主义为先驱的德国历史学派。
历史学派分为旧历史学派和新历史学派两个阶段。以罗雪尔为创始人的旧历史学派活动于19世纪40~70年代。他们反对19世纪中叶以前的英法传统经济学,以历史归纳法反对抽象演绎法;以历史反对理论,否认经济规律的客观存在;以国家主义反对世界主义;以生产力的培植反对交换价值的追求;以国家干预经济反对自由放任。
随着19世纪70年代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出现了以施穆勒、瓦格纳、布伦塔诺等为主要代表的新历史学派,他们在上述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改良主义的“社会经济政策”,因而被称为“讲坛社会主义者”。
边际效用学派这是19世纪70年代初出现在西欧几个国家的一个庸俗学派,以倡导边际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为共同特点,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两大支派:一是以心理分析为基础的心理学派,其主要代表为奥地利的门格尔、维塞尔和帕姆·巴维克等;一是以数学为分析工具的数理学派或称洛桑学派,其主要代表有英国的杰文斯、法国的瓦尔拉斯和帕雷托。
边际效用学派在美国的主要代表是克拉克,他在边际效用论的基础上提出边际生产力分配论。当代经济学家把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出现称为“边际主义革命”,即对古典经济学的革命。这个学派运用的边际分析方法,后来成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新古典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剑桥大学的马歇尔,他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继承19世纪以来英国庸俗经济学的传统,兼收并蓄,以折衷主义手法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相当完整的经济学体系,这是继密尔之后庸俗经济学观点的第二次大调和、大综合。
马歇尔用均衡价格论代替价值论,并在这个核心的基础上建立各生产要素均衡价格决定其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的分配论。他颂扬自由竞争,主张自由放任,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末起至20世纪30年代,一直被西方经济学界奉为典范。
制度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出现的历史学派变种。它的主要代表有范勃伦、康蒙斯、米切尔等。他们把历史学派的方法具体化为制度演进的研究,否认经济理论的意义,以批判资本主义的姿态出现,提倡改良主义政策。
此外,在北欧出现了以维克塞尔为代表的瑞典学派,提出与马歇尔不同的理论体系,强调投资与储蓄的均衡,提出自己的利息理论,在这一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说中,占有特殊地位。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学
这里主要指经过所谓“凯恩斯革命”迄至今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与后凯恩斯主义1929年爆发空前规模的世界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经济陷入长期萧条状态,失业问题严重。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可以借助市场自动调节机制,达到充分就业的传统说教彻底破产,垄断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套“医治”失业和危机,以加强垄断资本统治的新理论和政策措施。正是适应这个需要,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
《通论》的出现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震动,把它说成是经济学经历了一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抨击“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的萨伊定律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观点,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总量分析,提出了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的理论。
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它主要由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消费倾向、收益预期、流动偏好和货币供应量决定的。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存在失业和萧条,就是由于这些因素交相作用而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据此,他提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采取财政金融政策,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凯恩斯这一理论为根据而形成的凯恩斯主义,不仅成为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占统治地位的一个流派,而且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重大的影响。
新经济自由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20世纪50~60年代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促成了凯恩斯主义的盛行。但是随着垄断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激化,国家干预经济不断引起一系列的新问题,特别是70年代以来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滞胀”局面,使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陷于困境,受到各式新经济自由主义流派的挑战。
各种色彩的新经济自由主义具有各自的论点和论证方法,但是,反对国家干预经济,鼓吹恢复和加强自由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作用,是他们的共同立场。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面临的问题愈来愈复杂,所研究的范围也愈来愈广泛。不同的流派出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及其有效运行的共同目的,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别性,既相互交叉地研究同一课题,又各有侧重地研究不同的经济领域。因而,不仅在理论上彼此有争论,而且出现了门类繁多的“经济学科”。
经济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开始,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地继承并发展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奠立的劳动价值理论,指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剩余价值学说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石。马克思把社会总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并把每一部类产品的价值,分解为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所构成。马克思还考察了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以及相应的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
经济学学科分类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化,人类经济活动的内容愈来愈复杂、丰富,专业化程度愈来愈细密;同时,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经济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联系,也愈来愈紧密。
为了适应这种情况,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也愈来愈扩展。一方面,从带有高度概括性的理论经济学中,不断分化出带有应用性和独立的部门经济学、专业经济学等分支学科;另一方面,也出现了经济学科内部各个分支相互交叉的学科,以及经济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以至自然科学学科之间彼此联结的边缘学科。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学研究的深化,对分析的精确性的要求愈来愈高,出现了研究经济数量的分析和计量方法的学科;为了总结历史经验,为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系统的历史依据,出现了各种经济史的学科。这样,就在社会科学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门类分支繁多的经济学科体系。
关于现代经济学的学科分类,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门类:
理论经济学论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各个经济学科提供基础理论。理论经济学通常称为一般经济理论,它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两个分支。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视野,以经济活动总过程为对象,考察国民收入、物价水平等总量的决定和波动。其中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波动(经济周期)理论又是宏观经济学的两个独立分支。
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经济中单个经济单位即生产者(厂商)、消费者(居民)的经济行为,包括供求价格平衡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在不同市场类型下厂商成本分析与产量、价格决定理论、生产要素收入决定即分配理论等。
经济发展史是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发展演变的具体过程及其特殊规律的学科。它为总结历史经验和预见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提供依据,也为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经济思想、学说、政策提供历史背景。
经济史按地域范围划分,有国别经济史(如中国经济史、英国经济史等),地区经济史(如欧洲经济史、拉丁美洲经济史等),世界经济史(以世界为整体,研究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按部门或专业来区分,有农业发展史、工业发展史、银行发展史等;按历史分期,有古代经济史、近代经济史、现代经济史之分。关于世界经济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实际上属于现代经济史范围。经济史如同理论经济学一样,要受研究者的阶级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
经济思想史或称经济学说史。它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出现的经济观点、经济思想、经济学说及其产生的经济政治背景、所起的影响、所占的历史地位,以及各个人物、各个学派之间的承袭、更替、对立的关系等方面的学科。
经济数量的分析、计量方法包括数理经济学、经济数学、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等学科。
经济学家比较注重各种经济现象之间数量关系的分析。自19世纪70年代起,就有一些经济学家应用数学推导经济理论,建立数理经济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数理经济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广泛应用现代数学方法建立了各种静态的、动态的、微观的宏观的经济模型。与之相联系的一个分支是经济数学,它侧重阐述现代经济分析中运用的各种数学方法,这实际上属于应用数学范围。
应用经济学主要指应用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专业领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性,或对非经济活动领域进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分析而建立的经济学科。应用经济学大体上可分为:
以国民经济个别部门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农业经济学、建筑经济学、运输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等;
以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而带有一定综合性的专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计划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财政学、货币学、银行学等等;
以地区性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城市经济学、农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地区规划、生产力布局)等等;
以国际间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国际经济学及其分支: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国际投资学等等;
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企业管理、企业财务、会计学、市场(销售)学等等;
与非经济学科交叉联结的边缘经济学科,如与人口学相交叉的人口经济学;与教育学相交叉的教育经济学;与法学相交叉的经济法学;与生态学相交叉的生态经济学或环境经济学;与社会学相交叉的社会经济学;与自然地理学相交叉的经济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等。
这些边缘经济学科主要研究这些非经济领域发展变化的经济含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从中找出它们的规律性。
应用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扩展、不断充实的。应用经济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实践,离不开理论经济学的指导,但它们的发展反过来又丰富了理论经济学的内容,起着指导实践的作用。
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各种社会活动和各种社会关系的理论和历史的多种学科的总称。经济活动是其他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经济关系也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物质基础。因而,除了哲学之外,经济学,特别是作为理沦经济学的政治经济学,就成为社会科学中的基础科学,成为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必先掌握的思想武器。
篇2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中职学校 和谐 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181-02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部分学生在结束义务教育后,需要进入中职学校进行技术培训。这些学生中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有着其特殊的心理特征,容易产生困惑,与教师容易发生冲突。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针锋相对,教师怒气冲冲,高声呵斥;学生大声顶撞,愤愤不平,以至课堂教学无法进行下去。近几年,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课堂及日常管理中已屡见不鲜,引发了人们对中职学校师生关系的一系列思考:为什么当前师生之间的恶性事件频发?师生关系“恶化”现象谁之过?师生间屡屡升级的矛盾冲突,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今天的中职学校师生关系。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我们该如何处理新时期中职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我们该如何正确引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对新时期中职教育教学工作中师生关系的思考
中国素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荀子首先将天、地、君、亲、师并列到同样高的地位,并明确提出“师道尊严”。在儒家思想中,教师被塑造成楷模,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新时期的师生关系为什么不尽如人意?导致师生关系问题的原因在哪?笔者试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
1.教师的原因
由于教师工作繁重,教学任务多专业化,社会生活信息严重不足,教师危机感不强,主动学习提高的积极性不高等,日益显现出理论功底薄弱、文化底蕴欠缺、技能不精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部分师德滑坡、教师观念滞后、教育方法不当及职业教学能力不强。
2.学生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发育加快,身心发展提前,此年龄段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更加严重。当面对远比家庭教育规范和严格的学校教育时,学生往往不能适应,从而产生许多心理问题,最终由其言行表现出来,与直接教育管理的老师发生矛盾。
3.家庭的原因
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一个孩子就成了一家几代人的掌上明珠,养尊处优,几乎都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俨然是一个个小皇帝,很少受到委屈或遇到挫折,造成性格执拗、感情脆弱、承受力低、合作意识差,往往也造成了孩子自私、贪婪、缺乏责任感和上进心等一系列问题。加之家长对孩子言行中暴露出的问题教育不力,有时明明是孩子错了,也要为他们争个理,使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有的威信降低。
4.社会原因
国家出台《未成年人保护法》,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许体罚学生,这本来很好,但有的家长对此理解扭曲,甚至不能容忍老师对其子女的批评。而新时期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下降,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增强,要纠正与培养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任务很艰巨,批评是常用和相对有效的手段之一,老师们觉得自己不被理解。而社会舆论导向、家长等又总是把学生出现问题的所有责任强加在学校教育上,这让教师在教学管理中感到很委屈,工作起来很矛盾。
二、在现实的中职教育实践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做法。
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应树立科学发展观,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合理开发和利用学生的智力,教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最后从学会转为会学,使他们的智力在学习和活动中得到全面、长远发展,而且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在,是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构建中职学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根本保证。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教师自身素质不高,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学生的多种变化,就不能科学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综合各方面的教学经验,教师应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较好的能力素质,这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教师才能更好地了解、理解学生的各种变化和特点,并加以科学对待和引导。
(1)深厚的科学文化素质。在知识不断更新发展的今天,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才容易与眼界更开阔、知识面更宽广的学生交往并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自我研修,使自身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教育科学理论与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2)良好的师德和人格魅力。师生情感的互动是达成心理相容的动因和支柱,创设一个充满情爱的人际空间,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放飞学生的梦想,让自信心与创新精神在学生的心中发芽、成长,这正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如果每一位老师除了外在的形象美外,还能用自己高尚的人格、优美的语言、规范的行为和真挚的情感去影响、启迪、感染身边的每一位学生,就能让学生自觉尊重老师的劳动、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老师合作,也会在老师高尚的师德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例如:教师在演示实操时,工具的规范使用、正确的步骤、零件的有序摆放,都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良好师德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甚至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3)良好的能力素质。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使这坚实的基础产生最大的作用,还得看教师的能力素质。学生的思想变化日新月异,只有把握住各种变化的脉博,才能使教书育人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形成良性循环。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的教师具备以下一些能力: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对各种影响的教育加工能力;自我示范教育的能力;教育预见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
2.组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
我们常说,课堂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可是在主体与主导的问题上,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的参与其中,想学、乐学。如我在教学《主减速器的检查与调整》内容时,先提出几个故障现象让学生思考,然后讲解演示,再让学生动手实践,适时给予指导和点评,加强师生交流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3.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我们常说,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些话本身没错,但许多教师曲解了它们的含义,在学生面前过分强调自己的身份,不苟言笑,让学生敬而远之,或是自视清高,将学生看的一无是处。教师被笼上一层神秘的光环,而这光环则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噤若寒蝉,又谈什么和谐师生关系呢?又哪里来的师生交往呢?所以,我们倡导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从学习和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视学生为友,经常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使学生感觉到你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愿意向你敞开心扉,这必将有利于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老师不仅是传道者,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世界也许很小,但心的领域却很大。作为一名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是一种美,而面对学生,一张诚挚的笑脸、一句温馨的叮咛,更是一种美,一种永恒的美。
4.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
通过多年的教学体会,老师的表扬或批评往往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在学生的内心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左右着师生的感情,特别是中职学校的学生。因此,一方面,学生在各方面稍有进步时,应及时、公开地给予表扬,多一些鼓励,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一种成功的心理定势,使他感觉到老师在关心着他,从而融洽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正确对待违纪的学生。教师对违纪学生听之任之、放任不管是绝对不行的,管理不当又很容易与学生发生冲突,影响师生关系。所以,当学生违纪时,应采取恰当的方式,给予适当的暗示或进行个别交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缺点或错误,自觉地或在老师的督促下加以改正,切忌在公开场合训斥,这样容易伤害到学生的自尊,从而影响师生情感,不利师生关系的改善。使用这种表扬或批评方法,效果很好,对有违纪现象的学生均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效果。
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科学施教。二十一世纪呼唤和谐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 巫红卫.新形势下建立中职和谐师生关系的实践与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3)
篇3
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对于引领全党全国人民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和指导意义。讲话的核心是做到“四个坚定不移”,就是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要求,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丰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原则。自觉做到“四个坚定不移”,对于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对于推进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贵州工商要把学习贯彻同志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着力在统一思想上下功夫求实效,在弘扬学风上下功夫求实效,在学习和工作两手抓、两不误方面下功夫求实效。
为全面落实“四个坚定不移”。国家工商总局周伯华局长向全国工商系统提出了“四个统一”的要求,即:坚持监管与发展的统一,正确处理履行监管职责与促进科学发展的关系:坚持监管与服务的统一,正确处理履行监管职责与服务大局的关系:坚持监管与维权的统一,正确处理履行监管职责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坚持监管与执法的统一,正确处理履行监管职责与推进依法行政的关系。这“四个统一”把履行市场监管职能与促进发展、服务大局、消费维权、依法行政有机结合起来,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到“四个坚定不移”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法履行职责,对工商行政管理基本职能认识的深化,是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努力做到“四个统一”,必须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坚定不移”的要求,紧密联系工商行政管理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一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牢记职责,不辱使命,切实履行法定职能,尽职尽责加强市场监管,尽心尽力促进科学发展。二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思考问题、谋划工作。三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自觉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广大消费者和经营者作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要进一步增强法制意识,不断推进工商行政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
省局党组结合贵州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实际,在进行广泛调研,认真总结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个摒弃、五个树立”的监管执法新理念。即:摒弃“管”字当头的强势执法思想,树立“人性化执法”观念:摒弃“执法就是执罚”的思想,树立“先教后处”的执法观念:摒弃“限制为主”的把关思想,树立“非禁即允”的准入观念:摒弃“监管就是查案”的思想,树立“适度监管不扰民”的观念;摒弃“随意执法”的倾向,树立“全面履行法定职责、规范执法行为”的观念。“五个摒弃、五个树立”以发展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规范为目的,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监管理念,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是结合贵州省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实际,深入贯彻总局“四个统一”要求的具体举措。我们将通过践行“五个摒弃、五个树立”执法新理念,更好地体现“发展、服务、和谐”主题。
篇4
关键词:实践科学;发展观念;离退休管理;现状
前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念,是推动社会改革开放进程的必要途径,尤其是在我国离退休管理工作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为了全面推动今后我国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改革进程,今后相关领导要精心组织各项事务并沿用各类辅措施,令实践科学发展观念得到全方位推广宣传,避免重复出现管理绩效不高等问题。
一、我国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的现状
首先,因为事业单位发展历史作用,使得我国衍生出大规模的离退休职工队伍,尽管说针对这部分群体进行管理服务,并非事业单位全盘工作的中心,但是一味忽视便会威胁单位整体发展实效。尤其是在各类历史性问题交织化影响背景下,有关离退休职工团队的和谐稳定状态便再度被重视。
其次,离退休人员居住空间过于分散,无形之中赋予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较为深刻的挑战危机。
最后,在针对离退休人员加以管理服务过程中,事业单位管理模式仍旧占据主导地位,虽然说退休薪资机制得到整改与完善,但是限于事业单位自身体制问题约束,使得管理服务工作顺利执行遭受阻碍。归结来讲,就是既有管理人员数量不多且经费短缺,无法为大规模离退休队伍提供妥善的管理服务。
二、学好实践科学法制观念并提升退休管理工作质量的措施
实践科学发展观念,核心就是贯彻人本服务原则基础上,统筹规划各项事务并为事业单位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支持服务动力。特别是在离退休管理事务上,要精确化落实科学发展观念并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令广大离退休职工获得合理的政治和生活待遇。特别是面对一些存在特殊要求的离退休人员,要给予适当程度的理解和帮助,在各类管理活动中渗透出亲情关怀要素,赢得更多离退休人员的信任和支持。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念,用心服务离退休人员
离退休人员通常呈现出高年龄、高发病率等特征,他们急需得到合理的关心和辅助,进一步维护他们普遍关注的最直接和现实的利益。
第一,开创富含真情实感的服务。即在离退休人员服务过程中坚定不移地秉承以为为本的理念,将他们的高兴和满意程度设定为核心工作标准。
第二,树立起坚定的责任意识。归根结底,就是要将离退休管理工作做好、做细。作为新时代专业的离退休管理工作人员,要保留一定的耐心,保证不管遭遇何类困境,都能够将政府的关怀情怀一一地渗透到离退休职工群体上。再就是办事要尽量从细节着手,毕竟出现任何漏洞,都会引起离退休人员内心情感的波动迹象。
第三,在服务实践过程中灵活沿用各类创新方法。想要及时获取相关机构的支持,进一步科学和人性化地处理离退休人员管理事务,就必须要实时做好管理服务人员的教育工作,即将科学发展观念予以全方位推广和实践应用,借此推动社会经济整体的改革发展进程。
归结来讲,就是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时刻树立起妥善的服务理念并实时整改既有服务模式,保证一切工作细节都不会引起离退休人员的质疑和反感。
(二)实践科学发展观念,稳定离退休职工队伍
之所以如今我国事业单位都取得较大的改革发展成就,可以说离不开广大离退休职工的支持。如尽管某些老同志已然离开特定岗位,但是其以往的实践经验、人脉关系和信誉形象等始终未能全面泯灭,再就是他们的子孙后辈也都长期在同一类单位之中承担着技术骨干和领导干部职务,涉及离退休人员和单位如今职工团队之间已然衍生出亲缘的情感链条。所以说,如若离退休职工队伍无法长时期予以稳定化控制,便会威胁在职职工队伍的向心力。事实证明,唯独这部分老职工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理妥当,才会令事业单位现有职工团队思想得以稳固,进一步为日后事业单位安全、可持续、高效率运营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有关工作人员要时刻注意队伍稳定的核心意义,保证及时透过宏观角度出发,细致化处理离退休职工团队中的一切问题。之后全面学习和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念,凭借全新的规划发展观念和行为模式,服务大局并且维持离退休职工职能定位的精准性。
其次,确保将离退休职工群体分布形势科学化校验解析之后,针对这部分人员今后发展思路加以细致化谋划。为了令这部分离退休职工一切意见和诉求得到及时回应,便可以考虑创建出及时反应老同志问题的路径,使得一切来信和来访工作都能够快速的布置交接。长此以往,稳定我国各类区域离退休职工队伍并促进事业单位、社会的和谐发展结果。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念,处理好既有管理方案创新整改事务
须知自从我国步入全新时代过后,有关离退休职工团队的管理工作任务、对象、模式等,都发生了系统性变化结果,集中表现为对象类型和数量急剧增长、管理挑战困境愈加深刻。须知有关工作人员在持续调试不同类型利益关系过程中,引发了诸多意想不到的矛盾冲突,如若无法尽快予以消除,便会直接令离退休职工精神思想和生活水平受到影响。至于今后需要制定的富有针对性的创新整改措施,将具体细化为:
第一,大幅度提升政策运用实效。透过以往调查认证发现,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和规律,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就是往往呈现出较强的政策和专业特性。因此,今后管理人员务必要想方设法提升政策运用实效,针对离退休职工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和状况加以协调化控制,进一步开拓出科学人性化管理服务的路径;再就是努力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这可以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念并维持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和谐秩序的前提条件。
第二,全面提升管理者的交流协调技能。透过深入性调查交流,能够较为细致地了解到各类离退休人员的诸多要求,并且快速锁定今后管理服务中需要调整的细节。
第三,努力改善管理服务水平。服务是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的关键点,作为专业化离退休职工管理人员,要及时做好家庭L问和排忧解难工作,至此保证令一切有思想症结的离退休职工得以安抚。具体来讲,就是透过调查倾听到广大离退休职工内心的呼声,进一步找准自身管理服务工作中的缺陷,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思维创新并制定可靠的应对方案;之后结合各类实际状况进行既有服务模式协调化整改,令所有老同志都能够平等地享受到个性、多元和亲情化的服务待遇。
结语: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战略思想,也是离退休管理工作的指导要领。今后相关管理人员要确保细致化贯彻上述理念方针基础上,清晰化把控离退休管理工作的规律,进一步挖掘到日常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细节,如此才可确保今后顺利提升离退休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具体来讲,就是在确保全面遵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原则前提下,将离退休管理工作和诸多实际状况联合起来,使得离退休管理活动至此能够有序地布置交接,进一步为后续离退休管理工作科学化发展等前景绽放,提供坚实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陈洪瑞.当前离退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企业,2013,33(12):166-169.
[2]张亚辉.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离退休管理工作[J].东方企业文化,2013,16(11):160-174.
[3]郭书香.加强离退休管理要有新思维[J].中国石油企业,2013,16(05):144-152.
[4]孙建英.新形势下离退休工作的从“心”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4,28(21):77-89.
篇5
关键词:学生发展; 学生事务; 实践案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4-011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学生发展是学生事务管理的核心价值和共同使命,山东理工大学大学生事务中心在庆祝成立5周年之际,顺应时展和服务对象的内在要求,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在实践工作中总结,在理论指导下创新,于2011年1月11日挂牌成立大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实现了由学生事务管理到学生学习发展指导的更高层次的转变,是学生发展理论的实践探索。
一、以学生发展理论构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体系
学生发展理论是高校学生事务的重要理论基础,自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大学人事学会,重新界定了学生事务管理的作用和使命,探讨了学生发展作为一个职业的哲学基础的可能性,特别是学生事务管理人员要以学生发展为指导,努力促进全体学生发展,并将其作为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1994年美国大学人事学会发表了《学生的学习是当务之急——学生事务的含义》明确提出了学生事务工作者应该将精力从学生课外活动转移到学业上来,强调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通力合作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通过鉴定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情况来评价学生事务管理的实效。学生发展理论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工作有待于建立起属于本领域的理论基础,要提升学生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变经验型、总结性的工作状态为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的工作范式,通过研究学生成长模式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构建适应我国高校学生发展的理论体系。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和缴费上学制度的实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意识得到强化和发展,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学生工作格局逐步形成。以学生发展理论为指导,教育、管理、服务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生发展是教育、管理、服务的目的和归宿。
教育、管理、服务是学生发展的方法和手段。因此我们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深入研究学生多样性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避免传统工作方式的应急性,增加工作内容的科学性,提高工作效果的有效性,这是学生工作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的实践探索
毋庸置疑,学生发展理论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但理论的价值在于运用,大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就是应用学生发展理论的重要领域。
1.建设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
第一,实体平台的建设。山东理工大学投资20余万元在大学生活动中心106室设立大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中心使用面积150平方米,环境优雅,设施齐全。既可同时容纳50人交流学习,更适合10人以下学习小组开展活动。配备电脑、投影仪、无线上网、音响、话筒、书架等设施;设有饮品吧,可提供茶水、咖啡、茶点等服务,面向全校师生免费开放。第二,网络平台的建设。中心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构筑学习支持平台,中心建立的网站及时公布、报道开展的各项品牌活动,设置网上预约系统,另外还提供多种精品课程课件和视频,经典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介绍等,为同学们学习与发展建立了网络平台。
2.打造优秀的学业咨询团队
第一,聘请优秀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邀请指导教师定时答疑,为学生提供课程选择、学业咨询、学习技能帮助、考研指导及未来职业规划。通过优秀教师的言传身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第二,聘请责任心强、有专业特长的管理干部、心理辅导老师和辅导员提供发展辅导。为学生提供动态学业测评、学业规划咨询、职业生涯设计和人生发展的一对一咨询服务。学生的参与是学生学习与自身发展的关键。开展学习与发展辅导时,学生事务工作者可以应用学习发展理论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人格定位,指导学生培养各种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让学生体会到发展进步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第三,聘请学业优秀的朋辈志愿者与同学们交流专业学习、探讨生涯规划、切磋学习方法、分享学习经验。目前已从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等表现突出的学生中招募到朋辈志愿者47名,他们所取得的成绩是最有说服力的参照。
3.开展个性化的学习活动
学习指导中心以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为主,对高校现行的以大班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活动形成了有益的补充和延伸,从而帮助部分在学习适应、自我发展上遇到问题的学生。
第一,答疑坊。每学期初通过跟指导老师的联系,制定中心指导教师答疑时间表,在全校通过海报和网上公布,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和发展需要,确定参加答疑坊的时间。指导老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对学生个体来说能补充课堂上所学不到的东西;对教师来说,能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进展和需求,随时矫正和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第二,外语角。邀请国际教育学院的外教作为外语角的指导老师,“外文之声”协会、“风趣e天”社团等6个外语类学习型社团轮流承办每期的外语角活动,他们围绕欧美名人、外语学习方法交流、西方饮食文化等主题展开交流。第三,学习方法工作坊。邀请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跟同学们交流学习方法,分享自身的实际做法和成功经验,参与的同学从朋辈的身上学到了更贴近更实用的学习方法。第四,考研论坛。中心邀请学校经验丰富的老师和已被名校录取的研究生同学、专业考研辅导机构为准备考研的学生介绍考研报考技巧、如何复习备考等。还把报考相同学校、相同专业的同学组织到一起相互交流切磋,播放考研指导的优秀视频,为广大考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第五,创新创业沙龙。由团委科技创新中心和志愿者轮流负责组织。科创中心主要邀请创业成功的知名校友,各银行、工商局负责人,向科技创新类社团介绍创业成功经验、小额贷款办理、工商注册手续等;中心志愿者主要邀请校内成功的创业团队及我校创业孵化园的进驻项目,向创业爱好者介绍创业初体验。在温馨的环境里大家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另外,中心免费承接学校各学院、各社团举办的学习类活动,如交通学院的师生沙龙、建工学院的学业指导座谈会、校社联新闻写作培训等活动,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三、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的工作成效
1.整合学校优质资源,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
中心挂靠学工处,充分利用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吸引学校各部门、各学院的优秀老师和学生,共同做好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的工作。教务处、国交处、团委、后勤处、资产处以及各学院,给予中心建设大力支持,为工作开展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帮助,搭建学生学习与发展平台,共同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
2.发挥示范作用,推动学风建设
学习指导中心的建立不仅向全校师生传达一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需要加强沟通交流的理念,更主要的是在全校范围内起到一个示范作用,在其示范效应下,先后有10个学院设立了教授工作室、学习咨询中心等类似机构,为学生开展辅导答疑、考研指导和发展咨询等服务,大大推动了学风建设,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3.积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功能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的成立为密切师生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密切师生关系,建构平等、对话、理解、和谐的师生友谊,促进教师教书育人功能的实现。
篇6
实验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用实验软件,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变化,借助实验对象的观察和操作提高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的方法。
人力资源管理模拟仿真实验教学法,是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以模拟仿真软件中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状态为实验对象,使用相关软件及配套的案例库、数据库,设计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六模块实验方案;设置人力资源管理标准或指标,使学生观察、操作实验中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状态,提高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六模块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教学法。
二、人力资源管理模拟仿真实验教学法发展的必然趋势
应用型本科发展目标定位于面向市场培养应用型人才,此定位要求应用型本科教学要着重培养动手与操作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极具应用性和实践性,必须通过实际运用,才能达到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在这一背景下,模拟仿真实验教学法在中国应用型本科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迅速发展,形成不同于理论教学的鲜明特色:师生互动充分、学生参与度高、面对职业实用性强。不少企业已开发形成一系列有特色的实验教学产品,如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验软件等。实验教学法正在成为弥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教学方法不足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
三、人力资源管理模拟仿真实验教学法的发展优势
1.模拟仿真实验教学法利于促进教学模式转变。实验教学法的软件内含模拟企业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和方案设计实验,以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完成为主,指导教师辅导、优化、评价实验方案,实现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
2.模拟仿真实验教学法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实验教学中,由学生分组扮演人力资源规划专员、招聘专员、培训专员、薪酬专员、绩效考核专员、劳工关系专员等角色,根据实验中的企业战略和外部竞争态势通过小组讨论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设计。能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重视理论,轻视实际职业技能的问题。
3.模拟仿真实验教学法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当代大学生对上机互动学习兴趣浓厚。实验法教学环境符合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登陆软件可采取多种学习方式,如竞争、合作、论坛交流、成绩排名、优秀成果汇报,能有效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兴趣和潜能。
四、人力资源管理模拟仿真实验教学法的发展建议
1.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硬件上,需设教师指导观摩区、学生操作区、学生讨论区等,方便教学的知识传授、团体互动、监督控制;软件上,一要以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案例分析和综合实验软件建设为重点,培育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设计能力。二要全面涵盖六大模块基本操作软件,改变许多院校实验模块单一,不能完整涵盖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的现象。三要配备与综合案例分析软件相关的法规库和案例库,促进学生规范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并与综合实验软件、六模块操作软件相配套。
2.建立完善实验教学的“双导师”人员配备。理论教学要和实验教学相联系。实验教学要形成“双导师”:一个导师是理论教学专任教师,专任教师须进实验室,教师经严格培训,掌握实验教学指导方法。第二个导师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职人员,他们进实验室提供真实案例,指导方案设计,并对改进实验软件以适应现实变化发展提供建议。
3.完善模拟仿真实验学习效果的评价。第一,六模块软件实验任务完成情况,以实验报告撰写质量和小组成员在实验中的贡献度为依据量化打分。第二,综合实验方案由学生分组,各组软件对抗操作成绩排名和实验方案成绩排名加总打分,构成综合实验方案评价排名。第三,人力资源管理法规学习评价由学生登录法规库自测打分并由教师点评。
4.模拟仿真实验要和学生实习、就业相结合。以实验教学为枢纽,使学生接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职人员培训,实验设计方案若被企业导师认可,即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企业实习、就业。切实强化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以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篇7
关键词:煤矿 科学发展观 管理实践
1.坚持以本质安全为导向,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把培训工作作为战略投资来抓,大力实施“全员素质登高工程”,牢固树立“把企业办成学校”、“培训不达标就是隐患、无证上岗就是事故”理念,深化安全文化建设,着力培育具备过硬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的本质安全人、本质安全岗。
一是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大力推进安全确认、走动管理和“双述”操作法,着力构建人岗和谐的特色安全文化。深入开展“算好五本账、走稳安全路”活动,狠抓职工安全行为养成,强化职工安全意识,自觉做到不敢违章、不想违章,塑造一批本质安全人,努力形成以塑造本质安全人为核心,以“三基三抓一追究”为支撑,以实现“零死亡、零超限、零事故”为目标的安全文化建设体系。
二是深化安全教育培训。推进示范性培训基地建设,拓展 “三个一”活动内涵,强化各级领导干部培训,增强现场管理和应急指挥能力。坚持理论培训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现场讲解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经常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和现场应急处置、自救互救能力。努力提高职教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授课教师,定期到职教中心讲课。优化培训资源,发挥职教中心、地面实习车间、井下生产现场主阵地作用,推动安全培训由取证型向素质型、技能型转变。
2.坚持以质量升级为主线,提高矿井达标水平
把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作为矿井强基固本的基础和前提。全面落实达标规划,完善责任考核体系,狠抓动态达标,推动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向纵深发展。
3.坚持以班组建设为依托,扎实筑牢安全防线
班组是安全生产的前沿基地,是落实安全责任、强化现场管理的关键环节。深入推进班组建设“持续提升年”活动,全面推行“1161”模式,进一步强化班组长队伍建设,筑牢安全生产第一道防线。
4.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提升装备技术水平
一是树立创新理念。树立“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创新,创新无处不在”、“工作有思路、创新无止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提高竞争、倡导合作。大力培育创新意识,完善创新机制,丰富创新载体,努力营造鼓励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
二是加快创新步伐。以自动化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完成机电设备升级和副井电控系统改造,全面提高供电及大型设备运转的安全可靠度。推进综合自动化工程建设,投入运行智能化综采成套设备,提高矿井的管理水平。在薄煤层开采、煤层注浆、底板注浆、注浆锚杆、卸压开采上实现突破。
5.坚持以激励约束为保障,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一是完善分配制度。建立完善安全质量结构工资考核办法和安全生产绩效考核办法,进一步完善隐患排查整改、安全评价、职工培训、质量标准化、职业安全健康、绩效考核、责任追究等13项制度,加大安全在收入分配中的权重,加大安全业绩在评价干部中的比重,充分体现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政绩。
二是注重考核奖惩。坚持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日常与定期相结合,实现由以往的单纯注重结果考核,向重管理、重过程和重结果同步考核转变,强化机制的执行和落实,抓住重点环节,量化考核标准,注重实际、注重细节、注重效果,杜绝走过场、走形式,把考核过程转变为查找薄弱环节、促进管理升级的过程。
6.坚持以经营管理为核心,推进企业管理升级
大力实施低成本、集中化、差异化战略,实现增长幅度、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一是加强经营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实施精细化管理,层层分解目标成本,提高管控能力,全员全过程控制成本。加强物资集中管理,规范管理标准,严格材料审批,提高物资利用效率。提高节约意识,严格控制新品投入,减少物资浪费。重视回收复用,压减非生产性支出。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建立与市场竞争相适应、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绩效考核体系和薪酬分配机制。加强效能监察,堵塞管理漏洞,进一步规范物资采购、工程招投标行为,提高效率和效益。
二是加强煤质管理,实现以质增效。强化全员煤质意识,抓住前提,把住源头,控制终端,监测全过程,在提质上下功夫,在增效上做文章,根据用户不同要求,科学配装,力争效益最大化。加大入洗量,加强手选力度,确保煤质稳定。
7.坚持以人本管理为宗旨,更加关注民心民生
一是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建立完善促进职工成长成才的激励机制,畅通人才的成长通道,努力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成长环境。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职业技能大赛和“五小”创新活动,鼓励职工实践成才、岗位成才、自学成才。深入开展首席工程师、首席技能人才评选工作,调动广大员工学技术、比贡献的积极性,提高员工整体技能水平,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适应安全生产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二是开展“关爱职工行动”,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完善职工安全健康体系,实施瓦斯治理、防尘降温工程,实施矿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安装井下架空乘人装置,在井下大巷筹建职工超市、文化长廊,改善工作环境,降低职工劳动强度。大力改善矿区生活设施。加大帮扶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丰富帮扶形式,完善困难职工帮扶机制,切实解决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力维护企业和谐稳定。
篇8
一、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版权所有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老屋基选煤厂就在(集团)公司的支持下,与当时的煤炭科学院唐山分院合作,开展“大型、高效、无压三产品”选煤技术攻关合作,取得初步成果后,又争取到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全国选煤行业示范厂项目(全国唯一一家),建设国家级“示范选煤厂”,在“十五”初期获得成功,一举使我厂的选煤工艺达到全国、乃至世界领先水平,这项选煤工艺技术具有工艺简单、自动化程度高、产品质量稳定、资源利用高的“一简一稳二高”的特点。其中洗精煤灰分由原来的12.5%左右降到了目前的9%~9.5%(根据用户需要可洗8%~9.5%任何一级的冶炼精煤);资源利用率方面有较大幅度提高。过去传统的跳汰选煤损失较大,矸石带中一般在10%~15%,带精在2.5%~5%,目前分别降至2%~3%,提高综合产率5%以上,仅此一项,全年可提高经济效益达一千万元以上。
我们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注重引进选煤新技术、新设备,几年来在完成“示范选煤厂”建设的基础上,又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对浮选系统细粒级产品回收、产品脱水等系统和计质计量检测设备等进行改造,不断提高洗选效率,提高产品质量。
自示范工程竣工后,国内上百家选煤厂前来参观考察,并已有数十家选煤厂采用我厂的技术对其进行了工艺改造,获得成功。几年来先后有美、英、印、日、韩等二十几个国外选煤专家团组来厂考察。
二、坚持强化企业管理
面对尖锐、激烈的市场竞争,要做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键是练好内功,要由传统的粗放式管理向现代化、精细化管理目标迈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厂自2004年下半年开展了以推广iso9001质量体系建设为核心的加强企业管理工作,通过引进观念、集中培训、制定文件、操作实践、逐步修改完善等步骤,推行质量体系建设,先后于2005年3月、4月通过了贵州省质量中心和质量认证中心的认证,2006年元月又一次通过贵州省质量认证中心的复审。
按照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标准的要求,制定了质量手册,提出了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编制了26个程序文件,383个三级文件。通过开展以质量管理体系为核心的认证工作,使我厂内部的基础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迈进了一大步。在现场管理工作中,借鉴5s管理模式,推行“清扫、整理、清洁、整顿、安全、素养”为主要内容的6s管理方法,提高现场操作水平和执行力度。
三、坚持安全发展观
作为煤炭企业安全是头等大事。选煤厂是大型机械化和部份自动化生产,设备岗位点多,生产战线长,在生产与检修过程中,不安全因素非常多,过去也是事故多发单位,几乎每年都有人员伤害事故,甚至还出现重伤或死亡事故。
安全生产事关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事关企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我们认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是树立和落实好安全生产观,以抓好安全生产来保证科学发展观目标的实现。几年来我们通过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大安全生产治理的投入,深入开展安全文明生产环境创建,加强职工安全操作技能培训等措施,实现了安全生产的根本好转。2005年全年仅发生轻伤2例,设备事故率也大大降低,安全生产的好转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也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坚持创建友好环境
长期以来,煤炭企业只注重生产,不注重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问题非常突出,事故多发,废渣、污水超标排放现象严重,社会影响很坏。我们厂投产近三十年来,由于超设计能力生产和环保投入的不足,反复发生超标排放,曾多次受到环保部门的批评和处罚,如不根本转变指导思想,不仅制约本企业的发展,也会破坏周围环境,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厂班子通过学书记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利用2005年1年的时间,开展“环保治理达标年”活动,投资四百多万元上了两项技改工程,提高尾矿回收能力,降低尾矿水分,在去年第三季度全部实现了尾矿厂内全部机械回收,做到了煤泥水滴水不外排,达到了厂内一级闭路循环标准。
五、坚持以人为本版权所有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和归宿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在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快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篇9
一、用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学生的一种心理需要。要着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就须给于他们无时无刻的关怀,真诚的帮助和鼓励。教师没有真实的情感投入,学生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就不能发挥教育的作用,达到所期盼的教学效果。因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师情感投入基础之上的,教师的情感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的面部表情,语音语调和肢体语言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双向交流过程。真诚的交流,能使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关怀和挚爱,感受到信赖,感受到鼓舞与激励,感受到殷切的期望和由衷赞美。从而把内心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努力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动力。实现教师的期盼。
二、重视阶段过度,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对周围的一切他们都感到陌生,老师、同学、学习环境或生活方式对他们来说都很新鲜。学习科目增加、在校时间增长。迫使他们不得不改变作息习惯,不得不改进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在这个过渡阶段,就数学而言,如果教师不给与足够的重视,不能很快地投入情感,使学生切实感到教师的爱的温暖、感受到新环境有了新靠山,学生意识还徘徊在以往的环境中,他们会感到无所适从,开始抱怨,接着影响课堂学习效率,甚至开始对数学失去信心。失去信心是很可怕的,也是很难学好的。怎样使学生尽快的适应新环境呢?
1. 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基础,了解学生的性格和爱好,根据学生的状况,结合教材与新课程标准,使教学设计既兼顾学生共同发展,又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在教师的组织下使学生共同处在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学课堂中,在教师的引导、鼓励下使课堂成为一个交流活动的课堂,让全班每一个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热情和信任,感受到教师的积极期待和希望,使课堂环境成为激发学生灵感的场所。
2. 初中数学的数学思维虽然并非总等于解题,但是,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初中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础上的。发展初中学生数学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思维他们学习和能力比较弱,教师在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上要适中,不能好高骛远。在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做、去想、去探索、去合作交流的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交流中,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低位进入,使他们获得受到信赖与激励的内心体验,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对确有困难的问题,在与学生双向交流中要一步一步地做给他们看,不厌其烦地耐心讲给他们听,帮助他们理解,使他们克服学习上和心理上的各种障碍。逐步提高他们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逐步训练阅读技巧,提高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解决能力。数学中的“读”主要在读概念、读定理、读公式、读题等方面,这不但要读出语言文字的内涵和外延,还要读出语言文字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做好阅读的示范,逐步让他们学会数学阅读,使他们在阅读中会抓关键字、会抓关键词、会抓中心句,进而使语言文字与已有知识联系在一起,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学习初中数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学生发生的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超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范畴,而是学生阅读技巧的欠缺,导致他们不能正确理解问题,不能有效地使问题实质与已有的知识联系在一起的结果。
篇10
内容摘要:当前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存在管理机制落后、领导管理档案意识淡薄、管理方法落后、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四大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管理体制;强化档案意识,提高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地位;加强管理,形成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注重档案资源利用,发挥档案的实际效能。
关键词: 企业职工档案 存在问题 对策
企业职工档案是企业劳动、组织、人事等部门在招用、调配、培训、考核、奖惩、选拔和任用等工作中形成的有关职工个人经历、政治思想、业务技术水平、工作表现以及工作变动等情况的重要文字材料,是职工完整的历史记录。它关系到职工职称评定、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许多方面,是职工享受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和办理退休手续的主要依据,是国家档案的组成部分。因此,有效地管理和利用企业职工档案,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企业职工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完善劳动力市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原劳动部、国家档案行政部门于1992年颁布的《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企业实行改制、破产已进入扫尾阶段,原有的企业职工档案归用人单位或主管单位管理已不再存在,现在企业职工档案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滞后
1、现行档案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现在企业职工档案由多个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交叉重迭。人事部门管理干部身份的职工档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改制、破产和下岗分流人员职工档案,其中内退和退休由养老保险所属经办机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有悖于企业实行的全员劳动合同制,给企业的职工基础管理工作带来许多麻烦,也不利于维护职工个人利益,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建设科学、规范的劳动力市场。
2、改制、破产企业的职工档案走向不清。改制、破产企业的职工档案归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技术工人交流中心管理,而有些改制企业的职工档案,最近则归其主管单位市经贸委管理,有的职工档案暂归留守处管理,造成管理混乱,查找困难。企业的职工到退休或落实有关优惠政策时,只知道都到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找,时常有找不到的情况发生,给职工带来极大的不便。
3、职工档案管理的利益与责任关系不明。企业改制时,由于接收职工档案有一笔费用,有些主管单位就争着要接收被改制企业的职工档案。待费用用完之后,又觉得这些档案是累赘,想移交给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技术工人交流中心,可技术工人交流中心又是自收自支的单位,不交费用则拒绝免费管理档案。
4、解除劳动关系人员档案转移不明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导入,改制、破产企业逐步增多,解除劳动关系人员的档案后续问题日益呈现,解除劳动关系人员在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时,企业给予员工一次性经济补偿金,在得到经济补偿金后,员工的档案能否转移没有明确的政策性文件。
(二)领导管理档案意识淡薄
1、重视程度不够。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社会经济组织,受习惯定式的影响,有些单位的领导和部分同志认为档案工作不如其他工作重要,没有把档案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档案所需经费短缺、发展后劲不足,导致了档案工作处于被动应付局面,难以高质量地完成职工档案工作。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企业精简人员编制,档案管理体制受到冲击,有的被削弱,有的被精简,档案管理人员身兼数职的现象较为普遍,不能集中精力开展档案工作。
2、档案意识逐渐淡化。由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其中大部分企业改制成非公有制企业,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保留在留守处或老厂人员档案虽然名义上有主管单位,但受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单位的档案多数被遗忘在角落,甚至丢失;而无留守处的单位,则企业职工提着档案回家,自己拿着档案回家涂改。改制企业中,有的片面地认为,企业经营者与员工是“雇佣关系”,用的是职工现有的劳动力,花功夫、费财力抓职工档案管理没有必要,因而,不能把职工档案管理工作列入工作日程,造成了职工档案收集、整理、转递、利用等环节问题倍出,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甚至有的企业负责人为达到控制职工的目的,扣押档案不给,使职工办不成调动手续。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档案管理的严肃性,更侵害了职工个人利益。
(三)管理方法落后
职工档案管理的软硬件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多数企业档案室设备陈旧,管理手段落后,档案管理“八防”达不到标准。职工档案管理停留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只满足于不丢失,装进袋子,锁进柜子。在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和 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充分利用档案资源,提高队伍素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下功夫不够。
(四)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档案管理是一项政策性、规范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而目前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大多素质较低,文化程度和专业素质还不适应新时期开展档案工作的需要。有些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企业职工档案材料的客观性、准确性、完整性差。由于部分企业没有严肃、负责地填写好每一份档案材料,致使有的档案错漏百出,给劳动保障部门办理职工失业、退休等手续增加了困难。如档案年龄与身份证不一致,前后出现多个参加工作时间,个人经历前后记录不完整等。
二、解决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存在问题,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创新为动力,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手段,以服务为方向,促进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一)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管理体制
1、要明确档案的管理机构。当地政府应制定本地《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档案管理者,一是经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认定后,具备保管条件的的用人单位,二是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技术工人交流中心。严禁职工个人或他人保管档案,民营中介服务机构也不得保存职工档案。
2、要明确改制、破产企业职工档案的流向和归属。企业合并、重组、破产后,对有单位接收的人员应及时将其档案办理交接;对临时未落实单位人员,归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技术工人交流中心管理,待落实单位后,办理转递;对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其档案归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技术工人交流中心管理;对下岗人员的档案,应及时转递到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技术工人交流中心保存,以便再就业时使用。
3、管理方式应适应企业经济发展和新型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需要,由现在的多级分散管理逐步过渡为集中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档案行政部门指导,独立管理职工档案,小型企业和私营、个体、外资企业的职工档案由当地劳动保障局的技术工人交流中心管理。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个人档案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再就业等一条龙管理体系,这样既能有效地保障职工个人利益,方便企业的职工管理工作,杜绝档案管理中不良现象的发展,又能充分发挥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服务职能,提高办事效率。今后将逐步过渡到对本地区企业职工档案实行由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集中统一保管,由当地档案行政部门统一进行监督和业务指导,将职工的档案划分为在职、失业和劳动事务三个部分,实行统一化、规范化的管理,查阅取证制度化、网络化。此举可避免职工档案在企业的随意性和职工流动、再就业等统计查询的不稳定因素,为当前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以及职工办理退休等提供方便。
(二)强化档案意识,提高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地位
加强宣传,提高企业领导的档案意识。一是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体,加大档案法规及有关劳动保障法规的宣传。采取正反两方面宣传手法,通过法院对有关丢失职工档案处置的案例宣传,转变企业领导不重视职工档案的现状。另外通过依法管档用档事例的正面宣传,使他们把档案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使之在企业发展规划和企业计划中占据一定的位置。二要通过各种有效的舆论形式及培训形式,使企业职工档案工作的性质、任务和作用,最大限度地被企业领导了解和认识,工作实践中自觉地形成利用档案、关心重视和支持档案工作,加大职工档案工作经费投入,使职工档案工作与企业的管理、生存、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管理,形成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
1、加强宏观指导。劳动和保障行政部门对企业职工档案工作进行领导与指导,档案行政部门对企业职工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2、提高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程度。为了使档案管理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必须结合职工档案工作实际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并严格执行制度,检查落实制度,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有章可循。企业应当建立档案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不按规定归档而造成文件材料损失的,或对档案进行涂改、抽换、伪造、盗窃、隐匿和擅自销毁而造成档案丢失或损坏的直接责任者,依法进行处理。
3、做好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档案管理单位应严格执行《劳动法》和《档案法》,健全档案管理制度,认真负责地为每一个职工记录、收集、整理、保管好档案材料,定期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保证职工档案的完整、真实、精炼、实用。
4、提高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随着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深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现代化设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来,使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档案管理现代化发生了新的变革,正迈向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我国传统的职工档案管理应由控制性、分散性管理转向服务性、集中性管理,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契机。要不断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现代化管理意识,对他们进行现代化微机知识培训,并熟练掌握有关知识。要重视运用现代设备手段,对职工人事档案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加工,形成人事档案的信息精品,充分发挥现代化工具的作用。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把档案干部培养成学习型、创新型人才是新形势下做好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前提和保证。要从促进事业发展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实施人才工程,努力构造一个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储备人才的良好机制,建立一支业务素质较高的职工档案管理队伍。
1、要严把选人关。档案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根据新形势档案工作的需要,选配档案管理人员时,要注重选拔思想政治素质高,年纪轻、学历高、擅长计算机操作,有一定工作能力和文字水平的人员从事职工档案工作。
2、要强化培训,优化档案管理队伍素质。注重实用性,以整代训。分期分批集中档案管理人员学习业务知识,围绕疑难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以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积极鼓励档案管理人员在职自学,并加强自学情况检查和督促,从业务能力方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水平。定期召开改制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座谈会、研讨会,交流改制企业职工档案管理经验,解决疑难问题,研究新的发展思路,提升工作水平。
3、要健全目标管理。把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成绩纳入岗位目标管理,并与年终考核相结合,从而促进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
4、要引入竞争,形成有效激励机制。档案管理的核心就是将人力资源当中蕴藏的一切力量都挖掘和发挥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利用激励机制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一是人性激励。注重从政治待遇、生活待遇等各方面关心爱护档案管理人员,大力调动档案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知识激励。在创造条件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的同时,鼓励他们自学成才和参加各种继续教育活动,对自学成才者重新量才使用。三是目标激励。根据工作任务科学、合理地制定目标及目标完成与否的奖惩制度,从而激励每一位档案工作者为完成这些目标去发挥聪明才智,使一切有利于档案事业发展的有生力量尽情地迸发出来。
- 上一篇:工程项目管理表态发言
- 下一篇:管理学控制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