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规划的步骤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5: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观生态规划的步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景观生态规划的步骤

篇1

关键词 衡水湖;生态规划;斯坦纳;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 X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287-01

衡水湖是京津冀都市圈中保存较完整的内陆淡水湖泊湿地,是具有悠久自然和人文历史的华北平原代表湿地,被誉为燕赵最美湿地,在调节气候、控制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蓄水防洪、城市供水、减灾防灾和生态旅游等众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衡水湖受人类活动干扰日益增多。保护衡水湖湿地已经成为社会和各级政府的共识,然而湿地保护工作除了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外,由于衡水湖地处城市近郊,是距离城市最近的自然保护区,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其中主要的瓶颈是湿地的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问题。

生态规划在满足人类使用的同时制定可持续景观利用决策[1]。近年来,生态规划日益受到关注,国内外出现了多样化的景观理解与评估方法,这也能够保证人类行为和生态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需要根据国情,在实践中选择适用的方法,为衡水湖生态规划构建的适用模式[2]。因此,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参考斯坦纳生态规划模式,对衡水湖生态建设途径进行设计。

1 斯坦纳生态规划模式简述

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大学景观学系系主任弗雷德里克・斯坦纳在《生命的景观》一书中提出了一套生态规划的成熟模式,该模式包含11个相互影响的步骤,即问题和(或)机遇识别、建立目标、区域层面的调查和分析、地方层面的调查和分析、详细研究、概念规划、景观规划、教育和公众参与、详细设计、规划和设计的实行、管理[3]。行为的逻辑序列为最佳土地利用空间规划提供了功能组织框架,该序列不断被反馈循环打断,规划过程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也不完全重复,每一个步骤都有反馈,并对其进行调整,根据具体情况重新排序,也可以跳过一些步骤[1]。

斯坦纳生态规划模式通过人们利用景观以及人和社会、文化、经济及政策力量之间相互作用来研究不同尺度景观,具有人文生态学的倾向[1],由于其能实现战略适宜性评价法的所有功能,该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大量规划工程和项目中。

在景观决策及其实施过程中,斯坦纳最初的主旨是平衡社会公平和生态平等,在生态规划中强调社会过程,强调人文生态,主张不断探寻人类利用景观的本质适宜性和文化重要性。

2 基于斯坦纳生态规划模式的衡水湖生态规划对策

2.1 应用人文生态学方法

应用人文生态学方法强调生态规划中的文化因素,将文化看作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媒介。其考虑的核心是在景观利用中寻求生态适宜和文化理想选址之间的最佳匹配[1]。生态规划不仅仅被作为工具和技术,而是一种基于人与土地之间相互关系之上的更高层次协调人类活动与自然关系的方式。

在考虑社会、经济、政治和生态这四大因素条件下,强调追求对景观的最佳利用。只依靠单一专业不能解决其错综复杂的问题,生态规划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努力,需要由景观设计师、人类学家、生态学家、林业学家、植物学家、地理学家、规划师、野生生物学家和土壤学家等组成的团队来共同完成。

2.2 提倡公众参与

市民参与不仅是一个明确的步骤,同时也融合在整个过程之中,强调市民参与在与其他空间配置方案比较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斯坦纳生态规划模式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社区参与并使当地居民受益。为了获得当地居民对衡水湖资源与保护发展的支持,让衡水湖湿地与社区实现利益上的“双赢”,应当倡导社区参与,体现利益公平分配,充分调动居民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只有社区参与,衡水湖生态规划的成果才能更好地反映社区居民的利益和愿望,才能真正达到自然与社会的和谐。

衡水湖生态规划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加强公众参与景观规划设计意识的培养,建立政府与民间的沟通机制和民主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公众参与制度,保障公众参与的有效实施。使公众成为生态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可通过建立公众听证会、决策公示等制度,扩大公众参与程度。此外,应当逐步培养公众保护衡水湖生态的意识,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公众参与活动,激励公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2]。

2.3 合理的功能区划

根据衡水湖的区位分析和发展潜势,提出适宜的功能区划,强化保护与开发的协调发展,坚持湿地经济发展以湿地生态保护为前提,将衡水湖划分为重点保护区、生态恢复区、湿地产业区、民俗文化体验区、湿地体验区、森林景观休闲区、服务管理区等功能分区,为湿地体验、社区参与、民俗文化的展示,湿地管理的教育培训、科技创研提供理想场所。

规划的实施将相应地进行保护区内居民迁移、退农还湿、生物多样性保育、污染控制、开展生态旅游、开展湿地科研、环境教育与宣传等措施。对衡水湖周边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进行合理的规划,避开湿地敏感地带,减少新城市化而给衡水湖造成的生态环境压力[4-6]。

3 结语

目前,生态规划方法的多样性正是生态问题复杂性的反映,它需要多样的不同尺度的应用模式,在环境伦理与美学伦理的范畴之间,寻求生态问题的可持续途径。斯坦纳生态规划模式将重点放在目标的建立、实施、管理及公众参与,对衡水湖生态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当前中国面临的快速城镇化进程和资源环境危机中,引进国外生态规划的先进成熟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将生态规划实践建立在对以往经验的深度理解之上,以应对当前迫切的生态问题,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4 参考文献

[1] 福斯特・恩杜比斯.生态规划:历史比较与分析[M].陈蔚镇,王云才,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 王立科,石宝军,马惠钦.斯坦纳生态规划模式及其对衡水湖生态建设的启示[J].生态经济,2012(6):182-184.

[3] 弗雷德里克・斯坦纳.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M].2版.周年兴,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杨新宇,冷中笑,格丽玛.新疆兵团小城镇生态规划的初步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1):67-68.

篇2

传统的生物保护战略被动地强调现存濒危物种和景观元素的保护,如果将物种运动和生态过程作为一个能动的景观控制过程来对待,我们将会有一种全新的景观规划途径。其中有三个方面的概念对这种新的景观规划途径有启发意义:即景观的空间构型对生态过程的作用,生物进化空间轨迹与景观格局设计及景观阻力与潜在的生态基础设施的设计。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正是在这些方向上的一个新的探索。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生物保护,景观生态,景观规划。

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

景观规划设计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意义已引起生物学家的高度重视,用wilson(1992,p317)的话说"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专业,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环境日益人工化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通过林地、绿带、水系、水库和人工池塘及湖泊的巧妙布置来使生物多样性保持在很高的程度。总体规划不但考虑经济效益和美,同时考虑生物种类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包含三个层次的含意:(i)遗传多样性,即指所有遗传信息的总和,它包含在动植物和微生物个体的基因内;(ii)物种多样性,即生命机体的变化和多样化;(iii)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而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物圈内生态过程的多样化(见 mcneely等1990;soule1991;nas1992)。相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分别在环环相扣的多个生物空间等级层次(biospatial hierarchy)上进行,即(i)景观或生态系统综合体层次,(ii)群落层次,(iii)物种层次,(iv)种群层次和(v) 基因层次。生物多样性的空间等级层次与空间位置和格局紧密相关, 这也正是本文关于生物保护景观规划讨论的出发点。

总起来讲,生物多样性保护可分为两种途径:以物种为中心的途径和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途径。前者强调濒危物种本身的保护,而后者则强调景观系统和自然地的整体保护,力图通过保护景观的多样性来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保护战略上的两种不同途径也体现在以生物保护为目的的景观规划设计中:以物种为出发点的的规划途径和以景观元素为出发点的的规划途径。尽管两者都考虑物种和生态基础设施的保护,但前者的规划过程是从物种到景观格局,而后者是从景观元素到景观格局。

1.1以物种为出发点的景观规划途径

该规划方法强调,使景观生态规划具有意义的充分必要条件是选准保护对象,并对其习性、运动规律和所有相关信息有充分的了解。以此为基础来设计针对特定物种的景观保护格局。一个整体优化的生物保护景观格局是由多个以单一物种保护为对象的景观最佳格局的叠加与谐调(amstel等1988;selm 1988)。这一途径一般可分为下列五个步骤:

(i)根据物种的重要性,选择目前的或潜在的保护对象。

(ii)收集关于保护对象的信息,包括查阅文献,明确适合于每一保护对象的最佳景观结构。

(iii)汇总和比较所有保护对象对景观的需要。

(iv)修改保护物种清单以取得保护的谐调与一致性。

(v)综合以单一物种保护为目的的景观规划来获得某一地域的总体生物保护景观规划。

如果有足够详尽的关于物种及其相关联系的信息的话, 以物种为中心的景观规划途径可以说是,最有效和科学的生物保护途径。但是,这一途径一开始就将可能遇到规划师和生物学家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即什么物种应优先保护的问题。人们一般从三个方面的标准来选择优先保护的物种:

(i)目前的稀有、特有性,受协状态及其实用性,大型哺乳动物和那些被列入国际濒危物种名单之列的物种显然应作为首选的保护对象。往往被作为首选对象。

(ii)物种在生态系统及群落中的地位。保护对象应对维护整体生态平衡有关键作用。

(iii)物种的进化意义。一种杂草可能本身很不起眼,在群落内也表现不出重要意义,但却有可能对进化史及未来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有重要价值。用进化的观点来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比被动地保护现存的濒危物种更具有意义(edwin 1991)。

1.2以景观元素保护为出发点的途径

这一途径并不基于对单一物种的深入研究来作景观规划,而是把生物空间等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集中针对景观的整体特征如景观的连续性,异质性和景观的动态变化来进行规划设计。该途径认为,现实的生态过程发生在一个时空嵌合体中,包含生物等级系统的各个层次。而批评以物种或群落保护为对象的规划只是偏面地解决了一个连续的复杂系列的局部和片段(noss and harris,1986)。因此,以景观元素为核心的整体规划途径强调以下的步骤(harris 1984, noss and harris 1986; noss1991):

(i)生态过程和生物多样性成份包含在一个广泛的时空尺度上,因此,一个全面的规划应该以生物等级系统的各个层次的受协成分或节点(node)作为保护对象。强调节点的多样性,这些节点小到一棵孤树或一个森林斑块,大到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而对单一物种本身则不作深入考察。

(ii)因为景观的破碎和分割被认为是危胁生物多样性的一个最重要因素,所以,规划强调景观的连结关系和格局设计。规划的目标是将每一景观中各种大小的节点连接成为整体的保护网络,并在区域和大陆尺度上建立景观保护体系。

(iii)景观及其保护必须从时空系统和动态的、飘移的嵌合体(shifting mosaic)角度来认识和理解。所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旨在维护嵌合体的稳定性,综合考虑保护及发展规划,以实现景观的可持续性。

与以物种为核心的规划不同,以景观元素为核心的规划的第一步不是确定单一物种作为保护对象与研究其特性,而是首先分析现存景观元素及相互间的空间联系或障碍,然后提出方案来利用和改进现存的格局,建立景观保护基础设施(conservation infrastruture)。包括在现有景观格局基础上,加宽景观元素间的联接廊道、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引入新的景观斑块和调整土地利用格局。此景观元素为核心的规划途径的理论指导包括岛屿生物地理学(island biogeography)和景观生态学。景观的连续性、异质性、动态和飘移等是规划着重考虑的景观特性。

这一规划途径的一个典型代表是所谓的景观群岛模式(archipelago model),或称为综合利用模式(multiple-use model,简称mums)(harris,1984;noss and harris 1986)。这一模式包括一个绝对保护的核心区和周围缓冲区。沿核心区向外人类活动强度逐渐增加。核心区是生物多样性等级系统中任一层次上的某一节点。

一个关于整体景观保护的类似的概念是所谓的景观补偿区网络(network of landscape compensative areas),这一概念强调景观规划和管理的一个最重要原则是景观的多样性和最优格局。而这样一种最优格局表现为地域内多层次的景观补偿系统和生态基础设施(mander等1988)。这一理想的景观格局实际上是一个等边六角形。在这样一个六角形中,景观的生态多样性和稳定性通过多层次的生态过渡带和补偿区网络来实现。

以景观元素为导向的规划避免了上述的以特定物种为核心的规划途径的缺点,而从整体上来设计全面的、包容的景观格局。对于景观这一复杂的系统来说,这似乎是合理的。问题是,这种从形式出发的景观格局设计是否能满足内容即物种的保护需要?景观格局是为谁而设计的?

2.多样性保护的空间战略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主要有以下六方面的原因:

篇3

关键词:城市园林 景观设计 节约理念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a)-0143-01

1 节约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1 经济性

建设节约模式下的园林景观的核心内涵是经济性原则,也是节约设计中的首要原则。节约型社会建设要求我们运用节约性的方式来设计、建设园林景观能够以经济性原则为第一准则。在一些“漂亮”的城市园林景观建成的同时,严峻的社会形势需要我们去重视,“大树进城”这些活动造成了无形的经济资源损失,一个个良好的生态系统被无情地破坏掉,不良的建设方式需要我们去改变,是无法用财政投入来弥补的。

1.2 生态性

园林景观不求大求洋,不是门面工程,不能大搞硬质铺装和构筑物造景、灯光树、礼花灯,高造价求奢华,建设节约型园林,必须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园林景观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园林建设最本质的任务,是一项综合工程,是其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前提,包含生态、景观、文化等综功能,只有存在生态作用,才能体现优美景观,才能体现文化功能,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功能。

1.3 功能性

园林景观设计的目的性越来越强,实现城市园林景观生态、景观、游憩、科教等多种功能的协调发展,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功能性的要求。通过园林景观与历史、文化、美学、科技的融合,使人们生活在景观优美的生态环境之中,提供户外交流、休闲活动的场所和各种活动空间,使园林景观更好地为城市服务。

1.4 个性化

人文景观是充分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在设计中要注重景观特色和个性的挖掘保护,是场所的个性和灵魂。在园林建设中要避免出现忽视传统文化,以至于丧失个性、千城一面的现象。人文资源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有效的分配,在于精心挖掘、选择和梳理,处处都做大文章,求大求全。

1.5 美观性

园林景观的节约性建设对于景观质量的要求也很高。视觉是最为主要的,在判断景观是否美丽的过程中,这是因为景物的形式特征如形状、色彩、质感、布局等十分鲜明。人们以各种方式感受景观,如视觉、听觉、嗅觉等。自然的形式美原理,在景物的整体内各组分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各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比例与尺度、多样与统一、节奏与韵律、整齐与均衡、对比与调和等等。这样,园林景观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1.6 高效性

建设节约模式下的园林景观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能源,争取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并不是一味地省钱、省物。合理降低建设成本和养护成本,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设计、积极投入、精心管理等措施,坚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原则,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采纳和推广生态环保材料的应用。必须坚持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原则,通过增加乔木种植量改善植物配置等措施,努力增加单位绿地生物量,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产出效益。

2 节约理念下园林景观设计的技术措施

2.1 节能措施

由于园林建设与城市电能、水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的节约水、电等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应该在园林设计、施工、养护、后期管理等各个环节,同时节能型园林以实现安全清洁的城市绿地建设养护和日常管理,应提倡并鼓励利用当地自然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力等。

2.2 节材措施

园林材料既包括木材、花卉等软质材料,包括铺装、玻璃、陶瓷等硬质材料。营造节约型园林,应尽量应用“碳友好”型园林材料,对当地乡土材料进行合理利用,而减少对新型、人工、“高碳”材料的使用。需经高温、煅烧等过程才能形成透水砖、陶瓷、玻璃等人工材料,间接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碳友好”型材料碳成本少,而耐用性高,可重复使用,减少大量运输而产生的碳排放量。只要用心设计,每个地区终归有属于自己“碳友好”型材料和景观特色,这样既可适应性强、成本低、便于使用,也可充分体现出历史地域特色,从而达到节约型园林的营造效果。

2.3 节水措施

(1)推广使用节水器具。

园林维护管理中利用一些喷灌系统的不合理现象目前也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在同等条件下,要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方式,比如采用喷灌、微喷、滴喷等节水设备,喷灌比地面灌溉可省水约30%~50%,提高整个工作效率,还可节约劳力。最具科学的灌溉方法是微灌,也是目前最新颖,水分蒸发损失小,它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直接供水于植物根部,还是园林绿地中极具发展潜力的灌溉技术配套地下灌溉体系,同时不影响地面景观。

(2)掌握并应用中水回收技术。

将居住区或者其他单位人们的生活污水、废水、日常用水进行处理,达到一定标准后,又将回收的水用于景观灌溉、道路冲洗、工地施工、喷水池等,达到节约用水之目的就是中水回用技术。

(3)雨水收集,循环用水。

雨水是很好的资源,但在当今景观中却很少得到利用,对景观用水进行补给,应该合理收集雨水,达到循环用水的目的。利用居住区或其他单位的建筑物屋顶、车道、人行道、广场等硬质地表汇集的雨水,可为绿化灌溉、景观水体、喷泉等提供补给,并将其运输、净化再储存等,利用雨水这一优良资源,被称为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不但达到了节约用水的目的而且对缓解城市洪涝、控制雨水污染、降低城市地下水位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都具有广泛的意义。

2.4 节地措施

(1)做好土地规划。

综合考虑各项影响因素,合理规划各地的功能分区,做到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有合理规划用地,才能满足节约型城市的建设要求,这一步骤是进行节地设计的基本程序和首要步骤,只充分挖掘土地资源和绿化空间。

(2)合理利用空间。

合理利用空间首先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合理利用,综合利用”,是节约模式下的园林景观设计,不能“见缝插针”,不合理地进行绿化,不但破坏了植物的生长环境,损坏了原有的景观效果,建设绿茵停车场等措施进行节地绿化。可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利用台地及地下人防设施作为停车场。

(3)提倡垂直绿化和立体绿化。

城市绿地中往往有很多如护坡、建筑墙体、围墙等的着混凝土墙面,可达到节约土地,在这些地方种植爬藤类植物进行立体绿化,增加环境湿度,并防止水土流失,美化城市的效果。

3 结语

节约模式下的园林景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节约模式下的园林景观研究也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它需要先进理论的补充和实践项目的检验,需要反映出社会各个时代的经济、文化等特征,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去探索研究这门学问,创造出生态、和谐、可持续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城市园林,生态修复,理念,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生态修复是指停止人为干扰生态系统,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组织能力使其发展走向正确的秩序,或使用的弹性的生态系统,辅以人工措施,恢复受损生态系统一步一步或使生态系统发展方向的良性循环,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活动的影响下,人类活动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工作。

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生态园林城市是一种以人为本,根据自然环境、资源流向经济效益的命脉,使得生态良性循环、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类居住环境的优良形式。生态园林城市倡导生态伦理,倡导绿色文明,保护和构建地带性植物群落,实现清洁生产,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再生能力,保持该地区文化特点,基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功能的协调,以满足生态平衡,城市发展和布局结构合理,形成了协调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城市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系统的城市发展。城市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和谐发展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城市,保持城市原来的历史风貌,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持自然形式的地形地貌、水系、人文、自然景观,形成一个独特的城市。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积极参与公共利益的制定和实施的当中来。

三、城市园林生态恢复的概述

景观生态恢复是指恢复原始生态系统的受损,这与人类活动被暂停或相互联系。景观生态建设应以景观空间结构调整和重建为基本单元,包括调整原来的景观格局,改善受损生态系统的威胁或功能,完善基本生产力和稳定性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景观演化导致一个良性循环。城市景观生态修复并不意味着在所有的情况下恢复原始的生态系统,这也没有什么必要,也不可能实现。生态修复是最关键的恢复系统所必需的结构和功能,使系统能够维持城市本身。生态恢复与重建是跨尺度、多水平的问题,其主要的性能水平是一个生态系统区域,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景观退化。

四、以生态修复服务功能为导向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模式

1.内容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从整体性出发系统,规划和设计不同的对象根据不同的规划和设计措施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园林绿地景观是由人工植物群落影响下的人工地形、水和其他自然元素与纯人类构建结构建筑的复杂巨系统,园林绿地景观系统不再是在分散状态,但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整个反映在每一个部分的绿色空间景观必须密切关注其整体性。对于处理这类园林绿地,必须把它作为一个有机部分的园林绿地景观。但现实往往只能满足城市在视觉上的需要,而不是整个花园绿地生态调节功能。使园林绿地发挥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功能,必须是有机组织。遵循生态修复服务功能的工作原理,利用生态花园绿地景观设计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在植物配置,使用自然植物利基原理、设计的生态关系对象进行植物的合理搭配,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和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

(二)、利用植物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特征,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植物群落的布局,以达到最大的衰减的空气污染,水质污染;

(三)、在使用景观要素、景观素描大量的材料中,在景观设计应该充分利用的时候,比如工业荒地垃圾要合理有效的使用;

(四)、改善生态环境的重点是景观设计;

(五)、生活生态位的改善是促进生产生态位改善的推动力。

2.工程技术手段

技术的基础是生态修复。不同的技术水平不同(非生物因素、生物物种、个人、人口、社区、生态系统和景观、区域和全球生态系统)。回收技术,分为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和生态技术等。旨在恢复各种物理性问题(如辐射、风、水文学、土壤颗粒结构、温度、湿度、矩阵、地形、地质、水利、灌溉)、化学问题,污染和废物处理和利用,土壤、富营养、化学结构和流程、酸化、盐渍化和碱化土壤肥力在极端环境改善等、生物问题(错误处理幼苗,种子生产、种子的选择、育种和种质改良等)、生态技术(从不同的层面看,比如人口调控或社区配置控制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行为装配)生态演绎的规定,来构建一个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模式优化生态系统。

五、城市园林生态修复的管理方法

人们常常基于人类的方式恢复城市园林生态。在不同的恢复模式和参与空间和时间顺序(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不同,经常影响达到极限状态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生物物种存在于许多方面,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和生态重建的大型工程项目是人工干预和生物物种的人工生态修复的表达模式。由于生态系统恢复时间开放,物种通常不是一个单一的步骤,是多次入境的过程。因此一定条件下的空间和时间的混合物种及其配合参与的人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影响形成的城市园林生态恢复模式。

在同一时空领域上进入的物种组合有利于形成生态结构和功能流程的基本环节或链;在不同时空领域上进入的物种组合有利于形成绿地景观的基本生态结构网络,进一步促进绿地景观网络功能的发育。

各项生态修复服务功能对于城市居民的重要性差异:在一个特定的城市,从城市绿地规划的关键考虑因素是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为城市居民有差异,这是优先确定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基础。

生态修复服务功能与绿地的提高而增大的速度的差异: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增加绿色景观,生态服务功能将会得到增强。然而,由于绿地增加的数量、生态修复服务增强速度是不同的,或绿色的敏感程度的增加都是不同的。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灵敏度越高的生态修复服务功能应该更优先,如图。

六、结束语

现代工业化程度正变得越来越严重,使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受到极大的危害,为了让生态系统得到良好的恢复,必须借助现代手段的景观恢复、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关系来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以实现健康的生态系统,进而实现园林化的美丽城市。

参考文献

[1]城市绿地规划的理论基础与模式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园林绿地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6

篇5

一、城郊发展农林生态观光园区的现实性

当今,生态观光,生态旅游又成为新一轮的热点,用现代高新技术来克服原生自然的粗糙、简陋,以现代技术手段来复制纯朴清新的大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构筑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生活环境,这是新时代人类的追求。作为特定历史经济条件下的生态农林业旅游、观光农业、高科技农林业园区等已开始升温。建设观光农林业生态园区是我国农林业转型升级,加快农林业现代化和城乡园林一体化(大地园林化)并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

二、城郊农林生态观光园区的类型

1.观光农园

在城市近郊开发特色农园(果树园、花卉园、蔬菜园、渔场、养殖场等),让游客观光游览,入园摘果、取菜、赏花、钓鱼、选蛋等,享受田园乐趣。

2.农业公园

按照公园经营形式,把当地农业景观作为基础的综合性观光游览区,并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公园。经营范围广泛,休闲、旅游、度假、食宿、物(农产品)、会议、娱乐等设施比较完善,可在园内展示名优特品种,举行各种节庆活动。园区一般规划有服务区、景观区、森林区、水果区、花卉区及活动区等。

3.休闲农场

这是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还可住宿、度假、游乐。

4.田园化农业

田园化农业主要在城市近郊发展,以园艺农业为主,种植蔬菜、瓜果、花卉、果树、水产养殖,结合村镇改造美化环境,集农田、菜地、花草、水面、果园、农舍于一体,同时辅以实验、实习、游览等服务设施。可以使游客游览田园化农业景观,体验农业生活,为非农者是提供调剂性劳动,为学生实习劳动、青少年科普学习及国内外有兴趣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场所;也可结合安排城市下岗职工。

5.农林业科技园区

农林业科技园区是农林业旅游与科技旅游相结合的产物。充分发挥农林业科技进步的优势,广泛应用国内外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进行农林业科技研究、试验、示范、推广、生产、经营等活动。在科技引导生产的同时,向游人展示现代科技的无穷魅力。

6.花卉植物园

花卉植物园是郊区综合性植物园,汇集数量较多的草卉、经济植物和观赏植物品种,保存野生植物资源和珍稀濒危植物,引进国内外重要植物园,汇集数量较多的草卉、经济植物和观赏植物资源品种,保存野生植物资源和珍稀濒危植物,引进国内外重要植物种类,合理配置,结合林草等优美景观的相间布局,成为种质资源丰富、园林景观优美、具有观赏、游览、科研、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场所。

7.森林公园

以林木为主的大农业复合生态群体,多变的地形、辽阔的林地、优美的林相,奇石、溪流、沙滩、沟谷、草地,成为人们回归大自然、科普、观光、休假、森林浴的理想去处。一般距城市10~20公里为好,远离城市污染,空气清新自然,森林景观浓厚。

篇6

关键词: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设计;植被特点;景观设计原则 

城郊型森林公园处在城市市区或郊区,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和城市公园。就其自身条件来说,城郊型森林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生态基础,其森林景观资源丰富度介于森林公园与一般城市公园之间。森林景观是森林公园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进行研究。出于对上述特点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以及考虑到城郊型森林公园用地类型比较复杂这一状况,在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应重点把握森林景观的规划设计[1]。

1城郊型森林公园植被特点

1.1森林资源优势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主体资源往往是分布在山地丘陵或湖泊水库的森林景观和野生动物资源。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基地环境与城市中心的一般绿地、主题公园等相比具有相对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风格更具野生性和野趣性。有部分或大部分区域保持了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

1.2森林资源劣势

由于城郊型森林公园处于城市市区或郊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以景色秀美、风光无限为基础。基地通常受到人为干扰,大部分区域天然次生林消失殆尽,森林景观以人工林、经济林为主,林分结构简单,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和森林健康也处于较低水平[2]。同时,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用地类型比较复杂,通常会涉及矿山废弃地、工业用地、村庄、果园、农田、林地等诸多种类。

2森林景观规划原则

2.1系统性

根据系统论原理,系统的功能大于系统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在设计中改变以往植物景观设计中拼拼凑凑,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绿化”方式,通过分析基地特点,对森林景观采取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逐级规划方法,创造整体协调、自然开敞的绿地系统。

2.2生态优先

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统一发展过程中,生态系统及其基本规律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是经济社会系统及其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本前提。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城郊型森林公园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因此在对森林景观规划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生态问题,协调和统筹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3突出特色

城市森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是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命力的载体。城市森林培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景观和文化效能,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文化效能是森林综合效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森林景观打造时必须符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树种选择及景观营造时要符合栽植地的文化气氛,突出当地的特色。

2.4分期规划

以先绿后景、分步实施为建设方针,突出规划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确保“黄土不见天”的基础上,逐步调整规划区的生态性和景观性。近期遵循先种植后建造的方针,主要进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和林相改造。按不同区域植被的生长势和布局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等级的保护以及植被恢复、重建。中期以完成生态基础设施为主,建设游览道路,继续植树造林。远期在中期建设基础上完善各园区建设,加强各园区联系,形成整体森林公园。

3实例项目研究

3.1项目概况与基地植被现状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约421.80hm2。规划区照母山位于渝合高速路以东,渝北区内高速路与冉家坝之间,属于大竹林—礼嘉组团与观音桥组团之间的隔离绿带之一。是重庆北部新区重要生态绿岛和城市背景,对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形成城市优美天际轮廓线有重要影响。该基地按照《重庆市北部植物园总体规划》实施步骤的安排,在2003~2007年4年时间内,北部新区大礼组团隔离带规划已完成植物园1期主景区建设的初步工作,大量的基础绿化使该区绿化初具效果,环境有所改善,人气有所提升。随着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力度的加大,山水园林城市、森林重庆建设步伐的加快,规划建设全面铺开。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控制范围较大,主要涉及农田、林地、荒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

。规划区内野生植物覆盖率约占总规划面积的40%左右,主要为泡桐、桑树、刺槐、臭椿、青杠、柑橘、珊瑚树、桉树、麻椰树、构树、黄葛树、慈竹等。地表土壤斑块裸露情况严重,植物景观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

3.2森林植被恢复及景观营造方法

3.2.1宏观规划。宏观尺度规划首先注重园区绿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比如它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功能、它作为城市背景的功能等,其次考虑园区自身绿地的完整,做到先绿后景,分步实施。规划中利用gis技术分类提取出植被分布现状、道路便捷程度、水域保护、视线因子、坡向及坡度6个单因子分析图,然后从生态保护和景观营造的角度对6个因子进行叠合分析,同时以隔离带的气候(风向、光照、地灾、土壤)为基础,利用gis多因子叠加分析技术得到4个分区,并对不同类型的用地采取不同的森林景观营造方法。

一是重点景观林区。将坡度、植被现状、道路三因子进行叠加分析提取出满足坡度小于25%、现状为农田、荒地及交通便捷的区域。该区植被状况较差、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景观视线通畅,规划为公园的景观区,植物景观主要是结合功能、景观风格来布置。二是林地保护及改造区。在gis中将园区森林植被郁闭度高、景观效果好的林地提取出来作为林地保护区。将园区植被现状、坡度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小于25%、现状为荒地及景观效果较差的林地作为林地改造区。对基地中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区域采取保护措施;荒地进行补植套栽,营造常绿针阔复层混交林,创建多层次、多季相、多美学效果的森林景观;景观效果差的林地可以先对过于郁闭、老化、杂乱的林分进行透光抚育,改善林地立地条件和卫生状况,再对林下已有的幼苗、杂灌木等有选择地作保护性抚育管护。三是森林水土保持区。将坡度、植被现状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大于25%的荒坡地带,作为水土保持区。这些区域坡度较大、荒地较多,不适宜进行建设活动,因此把这些区域规划为水土保持区,主要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多林种多树种优化森林植物资源科学配置,恢复和丰富地带性植被类型。四是森林水源涵养区。将gis缓冲区分析出的水体重点保护区域提取出来作为水源涵养区。该区域利用森林公园内现有的池塘、水库、汇水区等低洼处,选用耐水湿的乔、灌木及水生植物,营造林缘湿地植物景观,对水体进行保护。

3.2.2中观规划。中观规划是在宏观规划的基础上,以生态优先为准则,根据公园的性质、功能、立地条件等对整个园区进行划分,利用划分的结果,因地制宜对各个区的森林景观进行打造。本次规划中的分区结果不仅仅是以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一般城市公园的空间布局模式是按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但是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功能模式应该是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的生态、使用、美观三大功能合一的模式[3]。这种功能模式要求其空间格局不能仅以不同的使用者和使用功能来划分,而应统一于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基本目标。因此,对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进行规划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即以保护、优化、恢复现有的森林景观为主,对适宜的区域进行适度开发,既可以保证用地作为城市的重要区域发挥出最佳效益,又可以快速实现森林公园的雏形,为以后的生态恢复打好基础[4-6]。此次规划为满足森林公园生态、科普、游憩的功能,结合基地现状,将隔离带规划为3个主要片区,即森林游赏区、森林体验区、森林培育区。

森林游赏区是全园核心区域,它分为5个小的景区。规划着重体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和谐共生,以展示各种与人相关的植物为主,如与人类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生活化植物、与文明相关的文化性植物及与气候相关的地带性植物等,进行植物展示与科普宣传。森林体验区主要发挥水源涵养的功能,游人活动较少。该区植物覆盖度较高,在保护原有植被不被破坏的同时通过补植,对原有植被进行修复和改造。森林培育区地势陡峭,是连接交通要道及居住片区与公园的重要区域,为森林公园提供森林景观资源的同时促进片区生态系统稳定,承担城市的防护及卫生隔离功能。该区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植被恢复。

3.2.3微观设计。微观设计则是把植物景观的规划落实到每个小的景区及景点。本项目主要涉及森林游赏区的5个小景区,根据每个区的功能和主题不同,进行不同的植物景观营造。以打造照母山孝文化主题为特色的孝源林为例说明。该区以寻觅孝文化之源为主题,以使游人了解孝文化内涵为目的,以集中展示与孝文化相关的植物为特色,并结合主题建筑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让人们置身于大自然中,了解孝文化的历史文脉。其中的孝文化植物园是以集中栽植蕴含孝文化内涵的植物为主的生态展示景区。园中主要打造“椿萱并茂”(古时以椿树象征父亲,萱草象征母亲),“槐荫留情”(以槐树为主要植物,配以其他植物种类,营造一个关于孝与爱的植物空间),“竹影婆娑”(竹类中有许多种类与中华孝文化有一定渊源

,借竹之名传播孝文化)等景点;再结合基地上的水池,种植一些水生植物。

4参考文献

[1] 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战国强,许文安,韦强.试论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j].广东园林,2005(5):21-24.

[3] 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篇7

[关键词]土保持示范园;规划与设计;含义;内容;原则

中图分类号:S1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1-0000-01

引言

我国城市迅速发展带来了人口的大量聚集,城市的生态环境也因此遭到严重破坏,人们己经逐渐认识到人与自 然应最大限度地协调统一,并起到试点和示范的作用,并为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保持起到积极的作用。

1 水土保持示范园规划与设计的含义

是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的地域生态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建设方案和对策。其中心任务是创造--个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景观生 态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步骤和途径是由理想目标设计、功能规划与设计、结构规划与设计到具体单元利用设计的逐级实现过程。

2 水土保持示范园与设计内容

水土保持示范园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和自然实体的统一,它 兼有两种生态系统。一种是以自然景观要素为主体的自然 生态系统,如空气、水体、土壤、植物;另一种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文生态系统,类似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系统。根据水土保持示范园与设计的特性,目前所用规划 的一般程序为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程序。

(1)确定规划目标目标是工作的导向,在具体规划工作 展开之前必须首先确定工作的目标。发展目标有高目标、低 目标和适中目标多种层次。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人们的 需求和当地实际的基础之上。水土保持示范园总的目标 是改善城市景观结构,改善城市景观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 量,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使人们感觉到安全、舒适、健 康、便利。具体规划目标可分为3类:第1类是为保护生物 多样性而进行的规划与设计,第2类是为自然资源的合理 开发而进行的规划,第3类是为当前不合理的景观格局而 进行的景观结构调整。

(2)实地考察、收集资料针对规划设计目标的要求,调 查城市现状和收集影响城市景观生态格局及过程的基础资 料。这个阶段是具体规划工作的开始,是整个规划工作极为 重要的环节。获取资料的手段可分为:历史资料、实地调查、 社会调查和遥感及计算机数据库。内容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

水土保持示范园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环境敏感区 的保护、生态绿地空间规划和城市外貌与建筑景观规划。

1环境敏感区。环境敏感区是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 具有潜在天然灾害的地区,属于生态脆弱地区,可分为生态 敏感区、文化敏感区和天然灾害敏感区。生 态敏感区包括城市中的河流水系、滨河地区、特殊或稀有植 物群落和部分野生动物栖息地等。文化敏感区指城市中文 物古迹、革命遗址等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区。灾害 敏感区包括城市可能发生的洪涝区、地质不稳定区和空气 严重污染区等,在城市中首先保护环境敏感区,对不得已的 破坏加以补偿。

2绿地规划。城市规划学家芒福德很注重城市中的自 然生态系统,他认为保持一个绿化环境,这对城市文化来说 是极其重要的,一旦这个环境被破坏、被掠夺、被消灭,那么 城市也随之衰退。城市绿地可分为:公共绿地,居住绿地,交 通绿地和风景区绿地等。从景观生态学角度考虑,生态绿地 不仅数量要多,而且分布均匀。根据景观的集中与分散格局 规划,生态绿地的空间配置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通过集中 使用土地,在建成区保留一些小的自然植被和廊道,同时在 人类活动区沿自然植被和廊道周围地带设计一些小的人为 斑块,如居住区和农业小斑块等。另外,城市中的绿地廊道 最好与道路廊道结合起来,即在道路两边规划一定宽度与 不同形态的植被带。有以下3点好处:一是改善道路的环境 质量,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降低噪音和减少废气);二是 增加绿地面积,便于绿地均匀分布于城市景观中;三是通过 绿色廊道把景观中各斑块连接起来,有利于斑块中的小型 动物迁移。

3建筑景观规划。一个水土保持示范园,就是要创造 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创造优美的城市景观,因此,城市景 观生态规划还要考虑城市外貌与建筑景观的总体布局。就 是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现状条件,对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 总体构思,确定城市建设艺术的骨架,体现城市美学要求。 美有自然美与人工美之分。起伏的地势山丘、弯曲多变的江 河湖海,富有生息的树木花草之美为自然美;建筑、道路、立 交桥、雕塑之美为人土美。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和谐统一,才 是城市总体之美。

4规划方案评价、实施和调整规划方案初步拟订后, 请当地政府负责人、业务主管部门和各方面的专家,对规划 方案进行评估、论证和评审。规划工作者要根据评估、论证 和评审意见认真研究,作必要修改,最后形成规划文件(包 括图件和报告)。在实施规划设计方案的过程中,也要经常 检查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和实际效益,根据新发现的情况和 问题,对原规划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补充或修改,使它适 应变化了的形势和环境。

3 城市景观生态的规划与设计原则

(1)自然优化原则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 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天际线、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 为抽象的名词。因此,必须重新显露自然过程,让城市居民多样性原则多样性导致稳定性。该原则的含义,一 是要针对城市景观中自然生态系统少的特点,适当补充自 然成分,协调城市景观结构;二是在补充自然成分中要注重 物种的多样,避免以往园林建设中的物种单调、结构简单的 状况;三是廊道、嵌块体形式多样,大小嵌块体相结合,宽窄 廊道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坚持多样性原则就是维持 城市景观的异质性。

(2).持续性原则水土保持示范园要立足当前,兼顾长 远,要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特色性原则水土保持示范园应尊重传统文化和 乡土知识,适应场所自然过程,使用当地材料、植物和建材, 体现城市的区域特征、民族风情和文化,并具有时代精神。

(4)综合性原则综合性又称为整体性或全局性。景观是 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景观 规划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达到整体 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追求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整 体最佳效益,努力创造一个社会文明、经济高效、生态和谐 的城市生态系统。具体有两个含义:其一,景观生态规划决 策的作出需要多学科专家协同合作;其二,景观生态规划是 在全面和综合分析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等各种条件下对 景观进行的有目的的干预。

(5)生态美学原则生态美包括自然美、生态关系和谐美 和艺术与环境融合美,它与强调人为的规则、对称、形式、线 条等传统美学成鲜明对照,是景观生态规划的最高美学准则。

(6)以人为本的原则水土保持示范园的最终目的是 应用社会、经济、艺术、科技、政治等综合乎段,来满足人在 城市环境中的存在与发展需求。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任何 空间环境设计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出对人的关 怀。时代在进步,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变化,城市景 观生态规划要适应变化的需求,为居民营造一个舒适美好 的城市空间,己成为规划建设城市的一项重要任务。

4 结语

水土保持示范园应当成为城市规划重要组成部的, 应该与城市规划同步进行。作好水土保持示范园对建设 一个环境优美、规划合理的城市具有重要意义。但需要指出 的是,尽管景观生态学己在分析和模拟不同尺度范围内的 重大环境问题等方面表现出极强的学科优势,针对特定区 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所进行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也取得了 颇有价值的成果,但是目前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有待于 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石铁矛,肖笃宁.大城市区域的景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J].地理学 与国土研究,1999(2): 52- 55.

篇8

关键词:恢复改造;城市公园;景观生态原理;城市公园生态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1-0134-03

1 引言

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02 年我国颁布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公园绿地系统的定义为:“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1]。公园不仅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特殊象征,而且其自身的景观生态规划状况直接影响并决定此城市的品位、文化特色及环境质量。

近年来,我国城市公园的发展,主要存在生态发展不足,文态发展过度的趋势。生态强调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因此要全面考虑城市公园的景观生态是否符合市民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把城市公园的建设与发展重点放在标志性建筑、广场、植物群落的艺术等方面。在城市公园的规划中,景观生态资源的有效规划是做好城市的绿地规划、生态环境以及创建城市特色,还原城市文脉的重要手段。

2 公园景观生态恢复改造的定义

公园景观生态的恢复与改造,并不是说完完全全的恢复公园本来的面貌。本文所指的景观生态恢复与改造,是在理解公园原来的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公园的历史与文脉上,以景观生态恢复改造理论为基础,详细了解、调查,分析公园的历史背景、景观现状、场址精神,对公园的景观生态各个要素进行适当修缮,改造与重组,从而达到提升公园生态景观品质的目的[2]。

3 公园景观生态恢复改造重塑综述

公园恢复改造的实质是以建设与改造相结合的方法,并在公园改建的过程中,对旧公园的规划进行分析研究,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发挥公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最终形成良性循环[3]。公园景观生态恢复改造的方法主要基于对恢复改造公园场地的调查、分析和一定的评价,这种具体的表达形式针对的对象可以是某一特定的景观元素,也可以是某一具有相似或相同功能的景观单元。

3.1 记录

对需要恢复改造的城市公园用详细的文字以及绘图来记录,这个步骤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以后公园恢复和可持续性的规划设计都是不可缺少的,恰当的记录能够为以后公园的建设提供有用的依据。

3.2 保留

对于公园中有着历史价值,能够唤起人们记忆或者引起民众强烈精神共鸣的景观要素,包括建筑、水系、植物、雕塑等具体的物质遗存,可以进行适当的保留。此外,还可以保持公园原有的空间布局,以增强景观归属感。

3.3 保护

城市公园中一些景观比较好的生物资源,虽然在人为的干扰下,遭受一定的损坏,但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技术措施后,破坏的景观逐渐恢复,因此可以人为的对这些有价值的资源进行恰当的保护,维护公园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

3.4 重建

重建景观生态系统需要景观生态结构和功能遭到严重破坏,而且没有太多可以提升价值的景观单元或要素。运用这种方式更要尊重生态经济规律和生态学的原理,如何能够在低投入的条件下,达到资源的最大化的合理利用与景观要素的有效配置。

4 公园景观生态恢复规划途径

4.1 设计需结合自然,再显城市中的自然

对城市公园的景观进行生态恢复改造规划宗旨在于理解和认识自然过程、布局、分布的特征和规律,要做到恢复改造能搞保证自然的完整性、布局的合理性和景观生态的适宜性;因此,在对城市公园进行生态恢复改造时,要尽量避免陷入设计与自然脱节的规划怪圈。公园的恢复改造中应遵循自然,充分利用公园中现存的山水、景石、古树名木等自然之美,并适当给予少量的人工之美,将自然之美与人工之美充分地融入公园恢复改造中,实现公园优美的生态景观。

4.2 挖掘场所精神

地域特色是对城市公园历史和文化的延续和继承,往往是恢复改造中能够形成特有生态景观的重要内在因素。城市中年代比较久远的公园都是在一代又一代的伴随下而发展起来的。不同年代的人们对城市公园的各个的区域有着不同的情怀。这些回忆在经历了时间的沉淀与发酵后慢慢转变成了人们心中的一种特定的情感精神。因此,在对公园进行恢复改造时,要充分的挖掘该公园所蕴含的特有精神。

4.3 充分发挥本地植物景观的造景功能

城市中年代久远的公园,特别是乔木,大多历史悠久,姿态挺拔,叶形优美,郁郁葱葱。因而,在公园的恢复改造中可以充分的利用公园现存的古树名木以及拥有不同的姿、形、色、果、味等植物的本身特性,营造出不同的造景效果;让游客身在其中就能够感受到四季不同的变化,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

5 城市公园景观生态恢复改造实例——武汉解放公园

5.1 区位概况

解放公园位于武汉市汉口的东北部,东临解放大道北段,南靠解放公园路,西临武汉市委,北接永庆路。前身为英、法、俄、德、日、比六国洋商跑马场,俗称西商跑马场;1953年始建公园,1955年5月16日建成开放,而正值武汉解放6周年,故名“解放公园”;总占地面积为46hm2,水面约7.6hm2,是武汉市最大的城市自然生态公园[4]。

5.2 现状分析与恢复改造建议

5.2.1 植物景观

(1)现状。由于解放公园年代久远,因此,公园内的古树名木比较丰富,景观可支配资源丰富。但是当初这块区域是作为苗圃而用,所以,从整体上而言,公园内植物的品种单一,缺乏合理的时空组合,优美有序的优势植物群落,尤其缺乏季相变化。

(2)改造建议。把公园的所有现存的树种做一个全面又详细的规划,依据武汉市的乡土植物特性,用丰富的植物种类给公园营造出不同层次、空间的视觉和感官效果。尤其注重各个重要景观节点的植物配置,可依次按照公园入口、滨水区域、草坪植物以及转角视点植物群落来配置。

5.2.2 道路系统

(1)现状。由于园史悠久又历经数次改造,公园内的道路系统结构大多已经破坏,不仅视觉效果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而且这些道路的使用性也比较低下。

(2)改造建议。按照公园道路功能分为三级,一级园路为公园主园路,改造成环形,满足园内的基本交通;二级园路作为主游步道,与主园路联通,并且打通公园各个景观区域与主要节点;三级园路基于二级园路的基础上,以形式多样的诸如汀步,木栈小道等串接各个小型景观节点,此外还应该在二级园路中设置残疾人坡道。

5.2.3 水系

(1)现状。水体面积比较大,由于公园中的水系并未完全贯通以及缺少丰富多样的水生植物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水体的不流动,水体的水质比较差,水体景观单调。随着公园对外的免费开放,游览的人数逐渐增加,水体污染更加严重,水系中出现了很多刺眼的绿水。此外,水体的驳岸景观也过于单调。

(2)改造建议。可适当改变水体大小,增加岸线曲折的小型水体,既为养护提供便利又增加了趣味性,还可增加水体的循环和流动。可依据不同水域设置层次丰富的水生植物,分为挺水、浮水、沉水几大类,配置如荷花、芦苇、香蒲、睡莲、水葱、再力花、水生鸢尾等[5]。采用草坪与驳岸结合的形式,既增大绿量也降低了驳岸的硬质度。

5.3 解放公园恢复改造后的生态景观特色

5.3.1 公园植物的多样性与立体化

生态城市公园恢复改造最崇尚的是“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感官效果。因此,作为生态恢复改造中城市公园的代表之一,解放公园给我们所呈现的是植物的丰富多彩。例如经过恢复改造后的解放公园植物种类更加丰富,乔、灌、草、花的立体构造更加贴近自然,而且打破了公园原来植物构景的单调模式,更加能够呈现大自然四季明显的季相变化;在植物的布局上,采用了行列式排列,并以草地,诸多草本植物作为点缀,形成林区。游客在休闲游览之时,能够感受植物带来的清新的空气和浓密绿荫。

5.3.2 公园道路系统的人性化

恢复改造后的公园的道路系统以人为本,充分的考虑各路人群的需要,兼顾混合使用的情况,使公园的生态景观更加巧妙的与道路景观融为一体。

5.3.3 公园湿地系统的生态化

解放公园生态景观恢复改造后最大亮点是“人工湿地系统”,将这一生态恢复理念运用到城市公园的改造建设在国内可算是先行。例如将原先河岸边传统的硬质砖块运用一种全新的“软堤”来代替。水岸边的景观带考虑到游客的安全以及亲水的心态,采用镂空的木质结构,既保证了安全又有亲水的体验。该湿地系统最大的特色就是将公园中的湖水边的19.7m的标高,通过泵的运转,提高到20.5m标高的蓄水池,然后经过公园中四条形态各异的渠道,在净化水域进行一段时间的处理,最后将处理过后的水质,再经过池中水生植物的吸收,从而使园中水质达到净化利用的目的。园中的水质不断的循环,打破了原来“死水”的局面,使园中水域可达到游泳的标准,一方面水质提高了,环境好了;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人们的娱乐活动。

6 结语

从目前我国城市公园的发展趋势来看,城市公园的生态景观的恢复与改造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来说,在许多方面仍存在欠缺。城市中的人们向往的是返璞归真的自然之美,必须建立富有自然情趣的城市公园。为此,把握好城市公园景观的恢复与改造,实现城市公园景观的生态化,为居民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是风景园林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也是设计者进行景观恢复改造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 陈 勇.城市公园改建中景观的延续与重建[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

[2] 崔文波.城市公园恢复改造实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3] 李大鹏,沈守云,陈 燕.城市综合性公园改造与更新规划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2008,34(12):11~12.

篇9

论文摘要:以我国现阶段城乡发展的突出特点为背景,分析了传统的区域、城市规划重经济轻生态、重城市轻乡村的情况,以及“自然优先”的“反规划”方法在现阶段实施的客观困难.针对这种情况,从“中立”的视角,提出了城市规划和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相融合的理念和方法,并指出其具体的融合点为空间管治规划.

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发展压力和对土地的需求更加强烈.如何做到一方面保护乡村景观、生态空间,另一方面仍然服务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是新时期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所面临的挑战.

1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是在生态理念指导下将生态规划相关理论、方法运用到城市规划中,在生态目标导向下对现有空间规划理论、技术方法等进行改进与更新[y.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的理论就是针对生态环境的现实问题和生态建设的迫切性,侧重从生态(尤其是自然生态)的角度来探索作用于空间规划的理论Cz7.本文所指的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是生态规划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应用生态思维和生态学理论,对城乡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协同共进的物质空间规划,是一种落实城乡空间规划的生态学途径.

虽然引进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的生态规划理论和方法很多,但是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动摇(在某种意义上,导致生态规划往往处于一种尴尬的“弱势”地位);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像欧美国家那样留出大片的绿地作为纯粹的自然景观;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又使得生态空间时常受到蚕食和冲击.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根据我国新时期发展的特点,不断探索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我国城乡空间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对生态规划要求

2. 1现阶段我国的城乡空间发展的突出特点

2.1.1城市化快速发展,乡村景观快速向城市景观演替

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自然乡村景观不断向城市建设景观演替,尤其是城乡结合部成为土地利用性质和生态系统变化最剧烈的地区一方面,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生态规划不能对此简单的“打压”;另一方面,无限制的发展又给乡村景观、生态空间带来强烈的冲击.

2. 1. 2继续支持小城镇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小城镇发展极快,小城镇已成为推动具有我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一支重要力量.但这么多年的小城镇建设也带来诸多问题,如资源浪费、小城镇污染等问题逐渐显现.遍地开花式的小城镇布局,使得人工建设斑块更加分散化,自然生境破碎化,进一步加大了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的落实难度.

2.1.3高等级公路发展迅速

近几十年,我国高速公路(高等级路网)迅猛发展,山脉被无情地切割、河流被任意地截断,破坏了景观的连续性,人为切断了野生动植物的流通路线,将自然生态区变为一个个越来越小的孤岛,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同时,发达的交通网络也使得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触角伸向地球各个角落,人类对自然的干扰程度空前加大.

这些发展特征使得生态问题从以前人们认知的城市或乡村个体的局部问题拓展到涵盖整个城乡系统的地区问题.此时,不是一个城市进行生态规划与建设就能够为人类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的,二流的 区域环境孕育不出一流的城市环境,生态规划与建设必须统筹城市、乡村和生态空间协同共进.

2. 2生态规划必须同时满足经济和生态两方面的需要

2. 2. 1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十一五”规划建议中仍然要贯彻此精神(3].我国 城市化、工业化才处于中期阶段的前期,在今后相当 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仍然是各级政府的要务,限 制经济发展的生态规划是不合时宜的,也是难以落 实的. 2. 2. 2保护特珠生态资源、优化生态空间

目前,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政府的控制角色逐渐淡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的驱动力量更加强大,此时生态规划必须能够强有力地保护区域内不可替代的生态资源,并应用生态学基本原理优化生态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

3传统区域、城市规划在生态方面的缺陷

受工业化时期经济建设压倒一切的思想影响过多,我国传统规划体制主要是针对城市的,或者是以城市为核心而展开的,并且主要以中心地理论、区位论、增长极等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而在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型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这种以发展为重的规划方案在地方政府还是具有一定执行力度的.然而,也正是这种偏重发展的规划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落实,生态规划在空间的落实情况往往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情况是,生态规划被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牵着鼻子走,为了总体规划内容的完整性,所做的生态专项规划也只是“有名无实”的附属品.甚至很多规划中,总体的城镇建设扩张、产业布局方案已经形成定论,要生态规划从生态环境容量等方面来为总方案提供支撑.另一种情况是,生态规划傲然坚持自己的原则,与区域、城市总体规划脱节,虽然应用一些生态学的知识和原理进行区域、城市生态空间优化,但是由于其对发展的限制,勾画的完美图景根本得不到实现.

4自然生态优先的“反规划”方法在现阶段过于理想化

所谓的“反规划”不是不规划,也不是反对规划,它是一种景观规划途径,本质上讲是一种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是应对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在市场经济下城市无序扩张的一种物质空间规划川.

由于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建设用地对乡村景观、农业用地和生态空间均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加之传统的区域、城市规划对此力不从心,致使大范围的生态破坏和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正成为威胁我国特别是城市生态安全的主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以俞孔坚为代表的景观生态规划学者积极引进欧美国家区域、城市规划的生态思维,倡导“反规划”、“生态优先”的理念和方法,试图提高自然生态、乡村景观的地位,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充分尊重.

“反规划”将对传统的基于发展计划的规划在方法论上指出一条根本性的改革出路,它从建设规划方法论转向不建设规划方法论;对规划师来说,从主要进行有计划的建设规划方案的制定,转向优先制定不建设规划;从被动的因开发建设需要而进行的被动的规划,走向主动的为土地和城市整体的安全和健康而进行的规划[4J

可以看出,“反(逆)规划”类似于空间管制,主要是针对生态战略资源的强制性保护进行控制,这种偏重于生态保护的初衷会使得实践中出现管制与发展的矛盾.其结果要么是给发展戴上“紧箍咒”,要么是“生态优先”根本无从落实.

另外,要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潜力最大化,不是建设空间和非建设空间谁先被规划的问题,而是两者有没有很好的协调和统一的问题.传统的先规划城市建设区域可以因为发展的需要把范围扩大化;同样“反规划”实施的过程中,也可以因为发展的压力,把非建设空间缩小化规划建设空间与非建设空间的次序,只是问题的表面现象,其实质是目前在我国发展仍然是主流,生态规划又与城市规划相脱节,因此缺乏实际效力,致使美好的生态规划图景终成空.

5与空间管治相结合—城乡空间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融合的出路

不管是一味重视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传统城市规划还是“自然优先”的“反规划”都是一种极端,显然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目标仍然是“发展”,只是其发展方式是节约的、高效的、可持续的).在这方面,马世骏、王如松提出的“社会一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s],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深人诊释,只是由于其规划目标体系太过庞杂,从学科体系、资料收集、规划人员出发的知识结构等都远远超出了“生态规划”所能达到的境地,以至于在城乡空间难以落实.

但是,如果精深的生态专项规划和广博的区域、城市总体规划融合为相互反馈和协商的整体,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各自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一些(生态规划的时候不要一味保护,给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建设发展规划,考虑生态的需求),那么操作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城市规划和生态规划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已有学者探索和研究[[n.笔者通过对规划的实践总结,结合理论的可能性,认为空间管治是城乡空间规划与总体规划的重要结合点,解决空间管治(其实质是总体规划在空间布局的意志体现)和城乡空间生态规划各自为政的病疾,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协调.

5. 1规划原则

5.1.1整体性原则

从保护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整体要求出发,统筹城乡空间生态保护区体系,融城郊绿化、田野景观、生态用地于一体,构筑大地园林景观.芒福德特别强调区域整体自然环境保护对城市生存的重要性,指出“在区域范围内保持一个绿化环境,对城市文化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旦这个环境被破坏、被掠夺、被消灭,那么城市也随之而衰退,两者的关系是共存共亡的”[61.

5. 1. 2重要的生态资源首要保护原则

虽然这种方法提倡生态优化发展在空间管治的框架下进行,给经济建设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但是对于区域内具有不可替代意义的生态战略点(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还是要强制性保护的.

5.1.3保护与发展协调原则

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替代关系”,特别是发展初期};.从我国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来看,生态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应用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知识找到两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既不能像《增长的极限》中悲观地主张“必须停止人口和经济增长(零增长)”;也不能像《没有极限的增长》中过度乐观,认为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会使环境污染得到遏制[s].因此,城乡空间生态规划除了使生态空间得到保障,还应该给经济建设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

5.1.4景观生态学原则

在总的空间管治框架下,充分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优化城乡空间自然斑块、廊道、网络、基质等景观生态要素的空间格局;尽可能通过廊道的规划与建设将相邻保护区连接起来,在穿越生态敏感区域的高速公路上建设动物通道,防止生境破碎化,维护整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5. 2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空间确定的方法—经济敏感性和生态敏感性盛加分析

生态敏感性是指在不损失或不降低环境质量情况下,生态因子对外界压力或变化的适应能力一般选用对区域开发建设、生态系统影响较大的植被、水 系、坡度、高程、农田等自然生态因子作为生态敏感 性分析的主要影响因子,并按重要性程度划分等级, 赋予分值,进行叠加,得出综合的自然生态敏感区划.生态敏感性越高的地区越需要保护,不适合经济开发建设.

经济敏感性的实质是对投人产出的分析,主要是指在相同的经济投资、资源占用的条件下,预期带来的经济增长,经济敏感性愈强的地区开发的潜力愈大.经济敏感性分析的指标一般可以选择经济实力基础、产业基础、城镇建设基础、交通区位条件等因子,分级赋值,进行叠加分析.

根据生态敏感分区和经济敏感分区(发展潜力分区)协调生态保护空间和城镇建设、产业空间的协调,结合一般的生态目标(生态总量平衡、重要生态资源得到保护、建设空间隔离带等)进行总体空间管治规划.在空间管治的框架下,再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区域生态景观格局进行优化.

5. 3生态规划与空间管治相融合的编制步骤

这种融合不是把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简单地归拢在一起,眉毛胡子一把抓,仍然是分工明确的工作组,只是他们对各专项的分析、评价、方案是要相互反馈和循环前进的.

5. 3. 1生态调查

生态调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翔实的资料是全面掌握区域内重要生态资源、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演替过程分析等工作的关键,其重要性勿庸置疑.但是,由于我国近几十年一直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在实际规划中,经济发展资料往往比较充裕,而自然生态资料显得匾乏和不成系统.因此,生态调查往往需要反复的补充调查(调查目的逐渐明晰,需要的资料逐渐具体化),需要书面资料搜集、政府工作人员座谈、当地高校相关研究所座谈、当地居民调查等多种途径.

5. 3. 2生态分析与评价

主要对区域内生态演替过程分析、重要生态资源识别、生态敏感性分析等,以了解和认识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制约.该过程为区域重要生态资源强行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空间管治提供参考、也是最终的城乡空间生态优化发展的重要依据.

5. 3. 3经济分析

主要是经济敏感性分析,以便确定哪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最大、投资回报率较高,不仅能使经济 发展相对集中(避免遍地开花式的、高投人、高消耗、 低回报的随意建设与开发),又能使经济集中在效率 制高点.如前面所述,经济分析如同生态敏感分析一 样选取一定的指标,在空间上进行叠加分析,得到区 域经济敏感分区图,为空间管治规划提供直接依据.

5. 3. 4空间管治区划

主要是结合生态敏感分区与经济敏感分区,作出城乡空间总体管治分区.其中在生态分析与评价步骤中确认的重要生态资源,在这里要首先强制性作为生态保护空间.

5. 3. 5生态规划

在空间管治的框架之下(注意,这并不意味着生态简单的服从于发展,空间管治本身已经充分结合了区域内重要的生态资源以及生态敏感分区),应用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原理对城乡生态优化发展做较为系统的规划设想.

5.3.6融入区域、城市规划

从前面可以看出,生态规划在编制的过程中,其灵魂已经融人了区域、城市规划,与经济、建设空间是相互反馈和协调的,在最后把规划成果(也是表现形式)融人总体规划中,完善总体规划成果的内容,便于城市管理者执行(图1).

5. 4城乡空间生态规划落实的政策引领

我国目前正处于体制转轨的特殊历史时期,对生态规划实施的保障体制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有必要创新现有的规划实施体系,针对性地建立生态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使生态规划实效得以保障[2].本文所提倡的以空间管治为结合点,与城市规划相融合的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方法,亦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作为支撑,引领全区域不同行政主体、产业与生态、城市与乡村统筹发展.

5. 4. 1政绩考核差别化

传统的政绩考核强调“GDP至上”,如果继续如此,势必会造成各个层次的行政主体都在大搞工业,形成遍地开花式的污染;从全区域城乡空间高度划定的生态保护用地也会受到冲击.因此,要实行差别化的政绩考核制度,不同功能定位的行政单元其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生态环境指标有所不同.

5.4.2生态环境准入门槛差别化

根据不同空间主体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意向,通过规定性政策限制和税收差别引导两种方式,实行差别化的生态准人门槛.

5.4.3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

因生态保护用地、农业空间可以优化周边建设空间环境从而使其增值,但现行价格体系下绿化、农业本身的经济收益相对低下.所以,需要对生态、农业和各类建设空间采取差别化管理,如采用税收、财政、直接补贴等手段,使建设空间收益的一部分反哺绿化、农业等.

篇10

关键词:林业;园林设计;有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92

维护生态平衡,加强园林生物之间协调共存是园林绿化、植树造林的根本宗旨。现阶段,园林景观设计已经渗透到城市规划建设的各个方面,从城市公园到街头绿地,都被景观设计所覆盖。

1 园林设计分析

1.1 植被以及绿地分析

在选择植被时,要将园林里的植被和土地等构成先调查清楚,然后分析,有效区分植被类型。这样做利于在植被出现问题时,做出细致调查,便于对绿地系统的结构做出细致分析,为制定出最适合的绿化结构做好充分准备。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展开探讨,为日后的工作提供建议。

1.2 加强景观园林的独特性设计

园林景观工程设计包括4大步骤:园林景观施工图纸设计;整体效果设计;初步规划施工方案设计;总工程预算设计。就专业建筑工程师而言在进行最初的景观园林施工图纸设计时,会详细统计施工过程中运用到的具体材料、材料的类型与数量等相关问题,再根据投资者的意见修改、完善,确定施工图纸。

1.3 特色鲜明的地域性

地域的不同决定着人们行为活动以及生存方法的不同,生活环境的不同以及文化内涵等都是一个园林设计中文化的载体,并且能体现出本地区的景观特色。人文要素与自然要素都能明显体现本地区的气息与特色。因此,园林设计一定要体现出特色鲜明的地域性。

2 善于用各类造景元素

在园林景观的规划汇总中,有很多可利用的乡村景观造景元素,比如说树林、小路、山坡等都可用来充当造景元素,对其进行统一设计可呈现出不同的设计效果。设计者在运用各类造景元素时需注意以下几点:使其设计的部分和整体相统一,内容与风格相统一,通过不同元素的协调搭配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享受,不能是零碎的元素堆砌;切实处理好各类新景观的加入。园林景观是统一性较强的自然景观,不被人为干扰,在规划设计中,一定要尽量减少人造景观设计;景观设计要遵循多样性原则,在处理园林景观设计时,需把握和维护好不同造景元素的多样性,比如,视觉的多样性与生态的多样性,要将不同造景元素的视觉效果体现出来。

3 要切实体现园林设计功能性

园林景观设计要具有观赏性,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为人们日常生活等提供便利,在亲近自然、文明生态的基础上,加强园林设计的实用性。城市园林景观范围较广,对道路进行规划设计时,要满足人们的出行、车辆出行等需求,合理规划,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道路规划。可结合线性分割对道路功能区进行区分,使其具有线条美,更便于人们出行。园林道路的周围也可种植花草树木,美化环境、吸收噪音,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将园林景观的功能价值充分体现出来。

4 加强生态功能建设

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整合人工要素与自然要素是促使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可实现植物景观多样化。设计者要结合市民的生活空间、自然过程的整体性等进行绿地镶嵌,使廊道保持贯通,在人口密集区或者郊区等地要注重绿地的发展,使园林生态形成网络。植物群落的生态结构比较复杂,叶面积的指数比较高,能有效防御风沙和尘土。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不断完善园林景观,提高绿地率是关键。从而创造出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园林规划设计。

5 提高对于园林设计的认识

可以说,园林建设关乎着城市的整体形象和长远发展,关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要将园林建设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各个部门也要认真对待。加大绿化的宣传推广力度,设计要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使人们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加大对园林规划设计的技术科研工作,将园林建设成果纳入到各级政府部门的考核中。使设计者以城市性质、功能、文化和区域定位等作为基础,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绿地系统的规划方案。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