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中的创新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5: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中的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要求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理论精神,掌握知识要扎实,求证事理要稳重,制订计划要严密,要通过踏踏实实的学习来培养个人的科学素养,做一个具有研究才能的人才。
二、创新能力的基本知识培养
创新能力不仅在于思想的开放性、思想方法的周密性和能够具有科学严谨的态度,而且还在于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永远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往前发展的。这里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
1、管理基本知识训练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它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汲取了古今中外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精华,系统地研究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管理的基本职能。作为经济与管理类所有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必须要把基本知识学深学透。一是要掌握知识脉络,把握其历史发展和现实演变,弄清其在知识体系中的性质、位置、作用机理,弄清不同流派之间的渊源和异同点,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二是要对管理学学科系统进行切割分析,从微观上把握其每个环节,以及环节和环节之间的衔接方式,作用形式,从逻辑上掌握其体系走向,尤其要对重要的理论观点做到了然于心。三是要从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把握其结合点。
2、相关学科的知识训练
管理学从产生的那天起,就带有交叉学科的印记。这是管理学的内容所决定的,也是管理学所独具的特点。因而,对管理学的学习进行相关学科的训练,就具有内在的规定性。从事管理学教学的教师,必须拥有较为丰富的哲学、人类学、心理学、数学等的知识,并把这些相关的知识采用合适的形式传达到学生。应该让学生明白,其实管理学的自身发展,很多都是相关学科带动的结果,例如管理学的很多模型,就是数学的方法;管理学的很多管理模式,来源于经济学;企业对人的管理,很多是借助于心理学和生理学;等等。相关学科是管理学发展创新的契入点,甚至有的就是直接的移植和变形。教师讲授这些相关的学科,一要把知识点讲深讲透,二要弄清这些学科与管理学的联系机制,三是要讲清管理学与这些学科的历史发展。
3、前沿性知识的吸纳训练
吸纳前沿性的知识或者信息,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一环,也是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根据管理学的学科情况,一是要及时地向学生传授最新的知识,让学生能够跟上管理学的新发展,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二是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来源形式和渠道,使学生能够通过各种媒介,随时掌握前沿性的信息。三是要训练学生善于去粗取精,剔除糟粕,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挑选和甄别。例如当前网络虽然已经成为信息的一条重要通道,但网络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却容易起到误导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善于使用网络。
三、创新能力的实践操作培养
1、立体化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训练
立体化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是各大学都在强调的。对于管理学的教学来说,着重应在如下几方面加强:一是课件的制作与应用,要制作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的内容丰富、色彩搭配合理、感染性强的课件,并不断调整和修改,使其趋于成熟和稳定。二是加强教学软件的开发和使用,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三是要编写符合教学大纲的电子讲义。四是要科学组织案例教学,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充分总结教学经验,制订案例教学的原则、程序、方法以及应对问题的措施,使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五是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把教学内容挂在网上,或者是通过教师的博克,充分利用网络的渠道与学生进行勾通。六是加强考核的科学性,加大考核的力度,力求考核形式多样化,例如如何考核作业练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等,考核内容要注重学生参与的考核和学生思考与操作能力的考核。同时,动态化地进行题库建设,题库建设的原则既要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程度,又要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联系实际的技能水平。
2、课题研究训练
创新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开拓性创新、模仿性创新和适应性创新三种类型。课题训练的内容,也应该针对这三方面的创新,区别不同情况进行。一是通过在课堂上设置课题,引导学生们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讨论、发言、答辩、思考训练、模拟等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组成课题研究小组,由教师指定课题,通过小组进行研究,这可以结合学校所组织的大学生科技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不仅强化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通过小组训练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创新精神。三是进行校企或者相关单位的联合研究,使学生把课堂上的知识直接转化为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以开启学生的实践能力。四是要注意设计的功效,可以针对管理中的某一项内容设立课题,进行设计,通过设计而使学生经受一次研究型的锻炼。
3、实地考察训练
实地考察训练是管理学教学中的一种生动的教学形式,也是当前许多学科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有许多现成的经验可以汲取。一是建立教学基地,以典型的管理实践把课堂教学内容变成物化的形式。二是定期组织相关的考察活动。三是请有经验的管理者进行现场演练。四是建立实训室,以更加典型精当的形式揭示管理问题。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这种实地考察训练中,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有比较详尽的计划,鲜明具体的目标,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而不是流于形式。
总之,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管理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不断地进行研究,采取更加合宜的手段和方法。 参考文献:
1、丁颜彬. 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与高校科技园区建设指导手册. 北京: 中国知识出版社, 2005.3
2、李建明. 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科技人才市场 ,2003(6)
3、陶宏娟.交流式教学法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运用. 药学教育,2002(3)
篇2
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重要.
一、创新能力的概念
创新能力是指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多种能力综合的结果,如记忆力、想象力、感受力、理解力以及好奇心等等.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的学知识,创造性的用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消极的存储知识.
二、为什么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创新能力
21世纪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教师的职责除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书本知识,掌握各种学习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可见教育的方向就是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离开了创新是没有生命力的.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时代要求.
目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注重考试成绩的应试教学;学生同样埋头于“题海”,“学”表现为单一、死板;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
数学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中学数学教学十分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视和研究还很不够,而数学研究问题的方法给了我们尝试各种创新活动的途径、思想和方法,数学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应当担负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重任.对21世纪人才而言,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字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1)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因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潜能,培养创新意识.例子1:经常利用电视节目“开心辞典”“三星智力快车”等有关数学方面的题目.例“10个连续自然数,前五个数的和为80,则后五个数的和为多少”使学生理解生活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重视“提出问题”的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改正错误,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一步从不同方面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从而培养创新思维方式.
2.重视解应用题的教学,发展创新思维.
数学应用题是学生了解数学应用的一个窗口,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一种策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有效手段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保持程度就越高,为此中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解各类应用题,不能使数学应用沦落为一种僵硬的解题训练,要能以应用题为载体,充分挖掘题目中的现实生活原型,选择紧贴社会实际的典型问题深入分析,逐渐渗透,有意识地引导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体验数学的基础性和工具性,体验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索、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他们的创新的潜能. 转贴于
(1)运用趣题,培养兴趣,促进思维.创设有趣的数学问题,化枯燥为乐趣,让学生苦学变为乐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创新.
例2 古代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驴子和骡子一同走,它们驮着不同袋数的货物,每袋货物都一样重的.驴子抱怨负担太重,骡子说:“你抱怨干吗?如果你给我一袋,那我所负担的就是你的两倍,如果我给你一袋,我们才恰好驮的一样多!”请同学们帮助驴子沾量一下,骡子说得有没有道理,如果有,请你帮驴子算一算他们各驮多少袋货物?
同学们纷纷讨论,提出解答方法,有不少同学思考到用列方程的方法去解决并提出不同设元,列出不同的方程,讨论探究所得结论是否有道理,是否符合实际意义.
解法:设骡子驮着x袋,驴子驮着y袋,则可列出方程组
(2)设置开放式应用题,培养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分析,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思等开放式题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能力.
例3 某商场计划拨款 9 万元从厂家购进 50 台电视机,已知该厂家生产三种不同型号的电视机,出厂价分别为甲种每台 1500 元,乙种每台 2100 元,丙种每台 2500 元,( 1 )若商场同时购进其中两种不同型号电视机共 50 台,用去 9 万元,请研究一下商场的进货方案.( 2 )若商场销售一台甲种电视机可获利 150 元,销售一台乙种电视机可获利 200 元,销售一台丙种电视机可获利 250 元,在同时购进两种不同型号电视机的方案中,为使销售时获利最多,你选择哪种进货方案中,为使销售时获利最多,你选择哪种进货方案.( 3 )若商场准备用 9 万元同时购进三种不同的电视机 50 台,请你设计方案.
四、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诱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出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肯定.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由于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的策略.如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极限思想等等.数学方法是人们分析处理数学问题的具体手段.如: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归纳法、综合法、变换角度法、类比法等等,因此教师应适当通过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增强其创新思维能力.
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篇3
一、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活动,在活动中营造良好的氛围至关重要。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营造自然、和谐、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允许学生提出问题、提出异议,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多向交流。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敢想、敢问、敢解决问题,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和发挥。
二、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1.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激起求知欲,展开积极思维,去“发现”新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在讲“常见的盐”时,首先让学生判断一些物质所属种类,在物质中我设计了纯碱,从名字上看是碱,那么它是不是碱呢?这个问题把学生带入新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感到诧异,为什么叫碱不是碱呢?这时我及时引导学生回忆碱和盐的定义,结合纯碱的结构特点分析,学生积极思维、讨论很快掌握了新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2. 重“探索”、重“过程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重“探索”,重“过程教学”,设计探索性的实验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好方法。例如:我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把教材中的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先演示课本上的两个实验,再做一个大理石和稀盐酸在开放的锥形瓶中反应的实验,结果与前面的结论不符。学生很迷惑,我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学生很快得出是由于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空气中;进一步启发学生,怎样改进此装置使它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呢?学生讨论得出:加一个带玻璃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玻璃导管上套一个小气球,锥形瓶内稀盐酸单独用小试管盛装。再由学生演示,当两者反应后气球鼓起质量不变,学生非常兴奋,以探究的形式得出了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学生动手“做科学”,使他们亲自体验探索自然的快乐,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实施创新评价,激励创新精神
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管理模式;继续教育;图书馆;信息资源
图书馆是每所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在我国教育部制订的《高校教育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图书馆工作被列为评估内容之一。美国的哈拂大学图书馆是全美最受欢迎的一所大学图书馆,以其丰富的文献收藏闻名世界。它收藏有1500万册图书以及550万卷微缩胶卷,650万份手稿,500万张(盒)照片和包括地图和磁带在内的各种研究资料。哈拂大学图书馆一贯坚持读者至上,服务优先和绝对保护读者利益的原则。图书馆所进行的一切服务活动必须考虑能否提升读者,馆员以及本馆和社会的价值,并保证图书馆核心价值长期,稳定,动态和协发展,以实现图书馆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图书馆的服务实质上是创造和协图书馆核心价值的过程。随着技术进步和网络的普及读者的阅览工具,阅读内容和阅读习惯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网络数字为主的阅读方式正在取代传统阅读方式。它即为广大读者开辟了广阔的获取信息和知识的空间,同时,由于网络上信息繁杂,良莠俱存,又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交流中心,要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网络阅读意识,承担起对读者网络导读的重担。
一、中职学校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图书馆仍停留在传统服务模式的层面,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以几方面:一是服务形式的单一性。传统的服务模式主要是“面对面”,“一对一”的借阅服务方式。图书馆所有的工作以图书馆的馆藏为轴心而展开,以有限有形的文献信息的搜集,加工,整理和传递为主要内容,即以收藏,加工和保存图书,报刊,资料等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献信息为主,向读者提供原始文献等较低层次的服务。二是服务工作的被动性。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是一种等读者上门的服务。有的馆员,自己是图书的管理者和主人,而不是服务者,简单地将图书馆看成本校师生的图书“借阅室”,习惯于等读者上门的服务方式。三是服务工作的封闭性。由于中职学校图书馆发展历史短,外部联系少,逐渐形成自我封闭的内向型服务模式所有的大多局限在图书馆之内。四是服务对象的固定性。由于条件限制,图书馆的活动少,影响小,读者少,服务对象比较固定,主要是本校师生。
二、中职学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的方向
1.更新服务观念,强化服务意识。首先要改变以收藏文献种册数为衡量图书馆规模,等级,服务能力的思想观念树立以信息利用效果作为标准评估图书馆工作的观念,大力倡导开拓进取,无功那是过的观念,将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引向深入。广大的信息服务人员要自觉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时效观念,创新观念,服务观念,自觉运用新观念去指导工作,强化服务意识。这样馆员才能从陈旧落后,保守的管理模式中跳出来,图书馆才能逐步形成新的管理机制。2.重组管理模式。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一般是以文献管理为中心,按文献类别或工序来设置部门,如采编部,流通部,阅览部,期刊部,技术部,参考咨询部等。这种模式将采购,加工,整理,服务相分离,部门划分过细,不利于信息时代的高效管理。重组管理模式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市场运作方式。目前大多数图书馆在分类编目工作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其实这些工作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运作来完成。把采购,分类编目,数据交换合为一体,组建信息整理部,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可达到相同的效果,提高工作效率。其二,流通,期刊,咨询部门一体化管理方式。流通,期刊,咨询一条龙服务,为读者提供中外文图书,期刊一次性信息管理服务,减少读者查找信息的盲目性,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这就需要馆员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如何通过多种方式获取文献信息满足读者的需求上来,将分散的文献信息集中起来变为有序信息,按读者需求有针对性地总结,概括,加工提炼,二,三次开发文献,达到文献深层的利用,使流通,期刊管理的档次上一个新的台阶。3.建立馆员继续教育管理机制。现代图书馆必须有适合网络环境的专业人才能够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具有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外语水平及计算机水平。信息时代掌握现代技术,提高服务技能,是馆员的职责要求。加强对馆员继续教育的管理,也是图书馆在新形式下的重要工作。图书馆员要不断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装备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带有特色,富有个性。但事实表明,还有些馆员没有意识到接受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图书馆要打破陈旧,落后,保守的管理模式,在建立现代化信息管理模式基础上建立馆员接受继续教育的管理机制,订出具体详细的馆内培训计划,设专门的监督检查人员,督促每个馆员达到要求和目标。强化馆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思想意识,使馆员清晰地意识到接受继续教育势在必行,从而主动利用自学,培训,专题辅导,进修学习,脱产学习等形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水平,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网络阅读导读的引导
网络阅读导读是图书馆馆员借助一定的手段,以帮助网络读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阅读品质,形成较高的信息素质为目的,面对学生网络活动所进行的有效的引导,辅导和指导行为。1.强化信息导航培养读者网络阅读能力。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和超文本,图书馆要当好信息的引航员,推荐专业站点和热门网站,有针对性地积极,有益,健康的信息资源,引导读者掌握鉴别精华与糟粕的标准和方法,使之明确自己的阅读目标,防止网络迷路。图书馆可以在校园网开展“读书咨询”,“新书介绍”等活动,组织有关工作人员通过网络引导读者进行网络阅读和学习。促使读者的网络阅读在浅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和完善。2.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确保阅读效果。日益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在为网络读者提供获取信息便捷的同时,也在滋生着许多负面影响。图书馆应借助计算机的分级审查制度控制,通过这些有效措施,减少对读者的毒害,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阅读环境,确保积极,健康的网络阅读效果。3.重视阅读的品位与质量做好导读工作。导读在我国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而且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图书馆有一批具有丰富网络阅读知识和较高信息素质的图书馆员,他们有充分的条件和能力承担网络阅读导读任务。结合读者的年龄,专业,兴趣,爱好等因素,可编制推荐书目或导读书目,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4.培养网络读者的自我效能感。培养网络读者自我效能感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其网络阅读行为向着健康,有效的方向发展,让网络读者在阅读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带来的愉悦,积累有益的经验。认识自身的能力,并且形成相关的信念,才能形成自我效能感,帮助他们科学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阅读行为和效果,并且根据具体情况来调节自己的阅读理念,预期,态度和方式,从而提高其网络阅读自我效能感。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图书馆的发展趋势,通过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信息情报需求,还能丰富学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保证图书馆核心价值长期,稳定,动态和协发展,以实现图书馆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陆云芳.基于网络环境的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模式[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7).
[2]陈俭.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态势[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3(3).
[3]陈君武.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的障碍及解决机制.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2):46——47.
[4]高墅.网络环境下我国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策略研究.图书馆学刊,2008(5):47——49.
[5]周琦.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创新高校图书馆模式.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报,2008(3).
[6]袁建娟.论网络时代图书馆对大学生的阅读引导.新世纪图书馆,2008(5).
篇5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 培养 创新 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一种发现问题、主动探索、追求创新的能力,它是数学教学的必要条件,影响着个人创造才能的发挥程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就紧贴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提高教师素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使学生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而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首先要求教师有高尚的思想素质和有宽厚的数学专业知识,不仅要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而且对数学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社会功能以及相关学科的关系等要有较详细的了解和一定的研究,成为畅游知识海洋的导航者;其次教师应具备创新意识和必要的创造能力。如果教师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学生。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教学的弊端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好奇、求知、探索意识,为此教师应具备创造性的教学思想,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人格,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起到扶持促进作用。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基础知识的积累。
法国有一位作者曾这样说:“虚无中是创造不出新东西的,只有构思中渗透着别人的东西,才能创造出某些有价值的东西。”掌握好数学基础知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知识是“根”,能力是“果”,只有知识的“根”扎得越深,能力的“果”就结得越丰硕。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从扎实的知识基础入手培养学生的能力,利用学生所获得的能力来更好地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和获取新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循环。
三、激发求知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创新的起点。实践证明,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而且创新与兴趣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当一个人对某方面的问题没有任何兴趣时,他是不会在这方面有什么创新的。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体验尽可能的创设情境,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提供给学生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从而激活思维,并不断进发出创新的火花。另外,数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和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四、质疑问难是创新的灵魂。
中国古代学问家提出:“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正确提出问题是一种高水平的创新能力,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会不会给自己提出问题是学习是否进入高阶段的标志,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是创新能力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师应充分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萌芽,千万不可泼冷水,这是培养思维独创性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与习惯并非天生的,这需要教师耐心地培养训练。开始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我就出示自学提示,引导他们找出疑问,提出问题,再鼓励学生围绕问题开展讨论或动手操作、验证,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拓展。另外,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形成民主平等的和谐气氛,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讨论,通过对一些问题讨论,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转贴于
五、优化环境,培养创新能力。
篇6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动机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理动因,即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等为内容的心理动因.正如伟大的导师马克思所言“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由于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靠后天培养的.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教材内容和知识方面的内在联系,巧妙设计每节课的引入,力求新颖多样,富有诱导性和情感性,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在教学八年级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特意制作了一封在信封上标明附有明星照片的信件,在收信人一栏,我是这样写的:广东五华县油田中学八O四班坐在第二张桌子的同学收,这下可热闹了,班上坐第二张桌子的8个同学都想拥有明星的彩照,自然免不了一番争执,在他们争到难分难解的时候,我适时推出新课内容——平面直角坐标系;要确定一张桌子的位置,除了要知道它在第几行,还要知道它在第几列,由于有了这么一个扣人心弦的引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了学生的心理动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如果学生只相信一个标准答案而不敢质疑的话,就不会有新知识的产生.我国宋代的大教育家朱熹曾说过:“读思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鼓励学生探索,发表自己的独特(哪怕有错误)的见解.只要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后,都要勇敢地正视它,以鲜明的态度给予正面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讲授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时,通过师生的简单操作活动,很容易得出正确结论: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突然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不完全支持这个结论.”接着,他向全班同学展示他刚才剪下的那个不规则图形,整个课堂马上议论纷纷,但我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对学生们提出两个问题:①那个同学手中的图形是怎样得到的?②试求出其面积.让学生尝试解答,给他们提供充分思考的机会.同学们都积极动手去剪和拼图,很快正确解答了以上两个问题.这时,学生们都知道该怎样回答那个同学提出的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加强实践操作,激发创新思维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人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学生的实践操作是一种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密切沟通,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内化方式.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这正是学生朦胧的创新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让学生参与操作,使学生在动中发现,动中感悟,动中理解,动中解决,把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促进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中位线时,要求学生先画出三角形的中位线,然后沿三角形的中位线剪下,将三角形分成两部分,拼成四边形,学生通过拼图可猜想和发现辅助线的作法及证明思路,这样通过操作——猜想——验证的方法得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使学生充分体验、感知,自主获取知识,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的.
四、发展求异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求异思维包括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及多向思维.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应注重鼓励学生以变异的观点灵活运用知识,不生搬硬套,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勇于标新立异,突破传统的习惯思维,从不同角度去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产生新的构想,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促使他们思考问题时注重多思路、多方案,解决问题时注重多途径、多方式.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五、提倡解题后的反思,培养创新能力
篇7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123-01
临床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由不安全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伤残或死亡的可能性。心血管内科是高风险的专科之一,心血管系统疾病来势凶猛,有时病情突然恶化甚至发生在病情已获改善的情况下,使得护理风险存在于整个医疗活动的全过程。因此,提高护理人员认识和防范风险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1]。
1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的风险分析
1.1与患者有关的潜在风险
1.1.1患者遵医行为差:有些患者与医生、护士不配合,不遵守规章制度,私自离院外出,使护理过程的风险明显上升,如急性心急梗死病人卧床时间不够就下床活动,易引发心跳骤停。
1.1.2特殊病人存在的潜在风险:心理问题严重、视力衰退、老年、晕厥、行动障碍、病情危重等病人,极易发生自杀、坠床、摔伤、压疮等意外事件;严重忧郁症的病人,自杀比例很高。
1.2与护理人员有关的潜在风险
1.2.1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护理文书是疾病诊治过程全面、真实的记录,是患者与他人纠纷的重要依据。尽管多数护士都了解护理文书的重要性,但仍有部分护士麻痹大意,存在侥幸心理,缺乏保护意识,具体表现为:①入院评估不准确,如对病人入院时存在的压疮未记录。②护士书写的入院时间、观察记录、病情轻重描述、抢救、死亡时间等记录不一致;医嘱开出时间与护士执行医嘱时间不符等。③不真实记录,如患者擅自外出离开病房,体温单却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及大小便;护士没按常规观察,完全照抄医生病历,或完全没有记录等。④护士对病情变化的观察、采取的护理措施、护理效果记录不全或漏记。⑤不连贯、不完整的记录,如患者血压170/110mmHg,遵医嘱给予卡托普利25mg舌下含化,未跟踪记录血压的变化,使护理记录没有体现治疗的连续性;或患者感不适,报告医生,未行特殊处理,仅记录病情变化而未完整记录“通知医生,嘱暂观察”等。一旦发生医疗护理纠纷,这样的护理记录经不住推敲[2]。
1.2.2护理操作中的潜在风险:①违反技术操作原则:有的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在为病人治疗时,不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导致抽错血、输错血、发错药、打错针、输错液。心血管内科病人的心功能多数较差,静点滴数或静推速度过快会加重病人的心脏负担或加大血压波动。如静点硝酸脂类药物滴数过快会使病人心率加快、血压下降;静脉推注速度过快会致心衰或加重心衰等。②履行知情告知不足:护士对病人的病情、治疗、护理和预后没有进行很好的沟通、告知,病人及其家属不能正确理解和理性选择诊疗措施。如没有及时告知高血压患者服药时间、注意事项,导致血压控制不良;对心绞痛的患者,未告知便秘时勿用力大便,导致心肌梗死或猝死等。
1.3与管理层有关的潜在风险
1.3.1医院环境、设施存在的风险:心脏病人特别需要一个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如果病房陪人多、说话声音大,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病人的休息、康复。如停电延误抢救病人,饮水机着火发生火灾,热水袋烫伤病人,光线不足、地面湿滑导致病人及家属摔伤,床无护栏导致病人坠床,电脑系统故障影响病人结帐等均可能导致医疗纠纷。
1.3.2特殊时间段的风险:如中午、晚夜班、节假日、某些疾病高发季节,易发生药品、医疗资料、病人物品被盗事件,是医疗差错、事故、纠纷高发时间。
1.3.3病人在检查和搬运过程中的风险:病人病情较重,在检查和搬运过程中病情发生变化,抢救不及时,或搬运不当而加重病情。
2对护理风险的管理对策
2.1护理人员相关因素:对此,护理人员应强化风险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教育,对典型的风险事件案例组织讨论,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并引以为戒,杜绝相类似事件的发生。另外,要求护士不断加强学习,更新和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对于心血管内科中常见疾病的特点、治疗方法、护理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急重症例的抢救,要求每位护理人员都要熟练掌握。增加护理人员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对临床护理中的突发事的件快速应急处理能力,从而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防止风险事件的发生。
2.2药物设备因素:针对由药物设备因素引发的风险事件,要求护理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对药物使用特别是新药在使用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对于特殊用药需用醒目的标记予以标明并严格执行交接班工作的相关规定,配置新药前查看配伍禁忌表,对于未出现在禁忌表中但在使用时出现配伍禁忌的药物,对不良反应做及时的登记。对于药物的使用剂量、使用方法及时间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准确无误,对临床用药的各个环节加强管理,确保安全。另外,对心血管内科的常用抢救仪器加强日常维护,对仪器的使用加强学习,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发生。
2.3其他因素:制定的有关护理记录书写标准,使护理记录在内容、格式、表述和管理上,适应举证责任倒置的新形式。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深入病房勤观察,认真收集资料,使护理文书真正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病人入院时的首次记录一定要客观、详细,入院评估准确,护理措施及相关因素均应记录全面,客观反应病人病情变化,并与其它记录相一致;护士长每天对新入院、危重病人的记录进行检查并签字。所有记录均应妥善保存。
在引发风险事件的因素中还包括患者和家属以及其他等因素。因为护患之间沟通的缺乏,导致护患关系紧张,对于疾病的治疗中的注意事项未行告知,导致病情突发改变时,家属对临床救护工作产生误解,引发纠纷。对于此,应加强护患间的沟通,讲明心血管疾病的特点以及患者和家属配合的重要性,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
3结论
总之,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应在对风险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新知识和了解新技术,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律意识和医疗安全意识,把风险事件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助力,特别是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是否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对其自身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高中教育是巩固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高中化学教育者必须注重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景”组织课堂教学
设疑的典型表现就是提问,设疑要求创设较高价值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从困惑、不解和探索中,走出成功之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是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有效手段。在传授知识时,恰到好处地把活泼生动的问题提给学生,作为教的出发点,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既能集中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又能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例如,盐类的水解教学,通过复习提问,引导学生复习酸性溶液、碱性溶液、中性溶液的酸碱性、pH值、溶液中[H]与[0H]的大小关系,然后让学生判断CH1C00Na溶液的酸碱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DH试纸检验上述溶液的酸碱性。实验结果大出学生的意料之外,他们原有的知识与新问题之间发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引发了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这一反常的现象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并促使他们去思考、探究、学习盐类的水解,进而进发出创新的意识和愿望。
二、创设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1.创建情境式教学模式,高效开展探究性学习
随着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可使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新课标要求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科学,要求从消极、被动、无奈的状况下走出来,同时还要教师改变系统的讲授方法和题海的训练教学模式,还要学生改变自身过分的依赖死记硬背和简单的接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生活动,教师要在活动中落实三维目标,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化,才能真正实现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模式。
2.开展不同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各方面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来开展不同的探究活动,已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第一,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通过讲课,给学生提供当众表达的机会。由于是讲课学生们可以大胆的进行说话,还要让别人听得懂,要简明扼要。这样的登台讲课可以形成很好的竞争意识,从而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第二,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讲课,这样不仅可以锻炼说的能力,还锻炼了内涵,学生通过积极的预习与老师的指导,可以很好的记住书本上的知识,已达到记忆能力的提高。第三,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学生讲课既要从生活实际、实验现象、图表曲线进行分析思考,还要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进行比较抽象,对物质结构、性质、用途和制取归纳对比。因为有“努力把课讲好”的内动力,极易形成较强的思维积极性,在对不同内容“讲解过程中,使多种思维方法得到训练。第四,有利于增强学生实验能力:因为讲课的学生在课堂演示实验中,必须亲自动手(包括实验的准备活动),自觉不自觉的便增强了实验能力。第五,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讲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从起初只会阅读、记忆,逐渐做到“备课”能抓住要点,摘录笔记,进而分析归纳,学会查阅资料,甚至可以使用仪器实验等作为学习手段,慢慢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心理,提高自学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日常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且教师要耐心地聆听。在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常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创新能力需要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或者提出质疑,然后通过自身的努力探究解决问题。这样的过程中,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氮的非金属性比碳强,为什么碳比氮气容易被氧化呢?可以引导学生反向思考“性质反映什么结构呢?”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观察什么和怎么观察,更要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和怎么思考。
四、注重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
实验课的质量对于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有很大影响,因此作为一线的化学教师,我们要给予化学实验课足够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促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合作能力。例如,在讲到锌铜原电池这节时,课堂上学生都学习了电池原理:在锌铜同时放到稀硫酸中时,锌会失去电子变成二价锌离子,稀硫酸中的氢离子会得到电子变成原子。实验开始前,教师应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做好实验器材的准备,包括必要的试管、镊子、铜棒、锌棒、稀硫酸溶液等。学生依据步骤来完成实验,密切观察每一个现象。
篇9
作为面临新课改的物理教师,笔者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在教学设计的立意上寻求创新
在长期应试的重负之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通常都是从知识的理解记忆、技能的规范操演和解题的强化训练来立意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几乎被唯一地定位在向学生传授应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因此,“传道、授业、解惑”就被片面地当作传递知识、教授技能和帮助学生解决在掌握知识与技能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灌输也就注定成为了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思,要以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条目为依据,以所用教材的相关内容为参照。
不仅要关注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物理学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要注意把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物理探究的重要意义、物理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物理学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独特角度和物理学思考并解决间题的典型思路等纳入教学的内容。要把揭示大自然的奇妙与和谐、展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和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等纳入教学内容。
其次,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教师本人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学校的现实条件为基础。
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技能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接受逻辑和心理特点,有度又有序地安排教学活动。
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运用实验方法、模型方法和数学工具来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讨论、交流、合作;还要让学生通过物理课程,来学习如何计划并调控自己,并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注意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他们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鼓励他们主动与他人合作,并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团队精神;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所学的物理知识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区,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可见,教师只有通过完整的教学才可能培育出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寻求创新
新课程改革所遵循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单纯的认知体,而是富有朝气和生命活力的完整的人。因为包括教学在内的“任何一种活动,人都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入,而不只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参与和投入”。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一模一样的标准件,也不是一个仅以年级或班级为标志的抽象群体,而是一群具有多元智能和独特个性的具体的人。第三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容器式的被动接受体,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的学习主体。理论和实践都早已证明:“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方面会变得十分相似。”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是武断和缺乏根据的。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需要发挥每个学生的个体能动性,培养他们自身的潜在能力特色,就要求教师应当立足于每一位学生当前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全面把握学生成长的各个要素,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指导策略,科学而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力求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有新的突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着眼于使全体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在实验课方面要寻求创新
篇10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笔者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1 改变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一切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改革。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摆正教与学、知识与时间的关系。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之目的来指导、设计和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正确认识、摆正师生的地位和作用,更新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1.1 改变思考的角度
教师在备课时不光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用,也就是说要把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环节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之一,并加以落实。把以往课前备课时习惯考虑的“这篇课文(或这节课)应该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换成“这篇课文(这节课)先练什么、后练什么”;把课后常想的“这节课我讲得怎样”换成“这节课学生学得如何”,这样,教师思考的角度变了,学生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也变了,久而久之,教师的着眼点也就自然而然地变了。
1.2 优化课堂结构
课堂上教师要留尽可能多的时间给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叶圣陶曾谈到:“讲说和指导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习所得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代劳的,非自己练不可。”叶先生的这段话对指导我们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无重点、无层次、无深度的串讲分析,空出时间来,让学生去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之目的。
1.3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必须抓住一切时机和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要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练习。教师若能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发挥。
2 激发学习主动性,挖掘创新潜能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法,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和桎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挖掘。
2.1 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教师的课堂角色不是唯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倡导者,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良好环境。
(1)重视感情投资,唤起学习兴趣。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以深厚的感情关怀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就能调动学生好学的积极性。在近年的实践当中,我总是以一份真诚、一份爱心去组织课堂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动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发挥语文课“平等对话”的优势。只有进行“平等对话”,才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基础。
2.2 鼓励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古希腊鲁塔克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激励、启发、引导。疑问是创新之舟。教师在课堂上要大力解放学生的头脑、嘴巴,让他们敢想、敢问。对学生的勇敢行为要予以鼓励,即使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也应循循善诱,以激发他们大胆质疑问难的热情。
3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思维
实现语文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发展学生个性。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创新思维。
3.1 质疑的本质是一种批判精神
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人们已“司空见惯”,而牛顿偏偏要问为什么?为了寻求答案而苦思冥想,由此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卓越发现;正由于对托勒密“地心说”的怀疑,才产生哥白尼的“日心说”。这足以说明创新的思维可以改变世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疑,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创新思维而言,亦是同样的道理。
3.2 搭建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
在近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给自己定了一条这样的原则: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实践。总是不断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如在教学《诗经?伐檀》时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