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课程培训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4: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技术课程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技术课程培训

篇1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课程整合;课堂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课程从单一的学科知识的学习转向对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各学科体系,而是要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计算机技术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技术素养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的新型课程。

一、课程整合的目标

计算机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充分发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计算机技术的特点与优势,使之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从而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使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中心地位转变成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学习伙伴;学生由原来接受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参与者和知识建构者,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计算机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课程整合中存在的误区

(一)计算机技术概念模糊

计算机技术不等同于计算机,还包括承载信息进行传播所用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

(二)不少教师认为使用了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就是整合,计算机技术仅仅作为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

单纯的投影演示,只是用投影代替了黑板,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是被动接受者,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没有改变。

(三)课程整合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师生间的互动关系,削弱了传统教学中的语言和情感交流的优势

由于教师对计算机技术不熟练和课件设计存在问题,导致课堂上出现教师忙于操作计算机,以计算机为中心的情况。

(四)整合中否定了已有的教学模式

一个好的教学模式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积累、总结的,我们应该利用计算机技术整合已有的教学模式,逐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达到更好的整合效果。

(五)过于追求多媒体效果,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在课件制过程作中,许多教师为了追求动画效果,结果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三、整合的模式

在计算机技术课程整合中,计算机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计算机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计算机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一)计算机技术课程,计算机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计算机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二)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计算机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学习,计算机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

(三)研究型课程,计算机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四、整合的前提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计算机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条件。只有迅速推进计算机技术教育,使之成为学习工具,并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探索学习,体会到自主学习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乐趣;让学生在网络和多媒体环境下合作交流,加强团队精神,展示研究成果,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五、课程整合的基础和关键

丰富而高质量的、适应教学改革需要的教学资源,是计算机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没有足够的、能满足教学与学习过程的多样化、社会化、主体化要求的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在学校就无法普及和应用,更谈不上课程整合。教师的计算机技术素养与应用能力,是计算机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要使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之中,就必须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

可见,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倡导和探索计算机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9(3).

篇2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不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它与传统的学科相提并论,教学中也沿袭了传统学科的教学方法,甚至把学习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等同起来,缺乏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意识,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应有价值。

  

   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由于教材里有关技术方面的内容远多于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分析、应用的内容,再加上教学过程中频频接触计算机软硬件,占据了这门课程的绝大多数时间;同时,具有指挥棒作用的信息技术会考中的题目也侧重于考核学生的软硬件操作的熟练程序,这就很容易让师生片面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就是学习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操作,这就背离了信息技术课真正的教学目标,走进了唯技术论的误区。

  

   误区一 技术学习是教学目标

  

   设立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它的学习范畴远大于计算机学科的内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的计算机及其软件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应归于信息的收集、处理,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更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即: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使他们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

  

   与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相比,技术是第二位、浅层次的。可以设想,今天一些优秀的软件,如VB、Office、Windows等将来都有可能被更好的软件取代,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却有很大的相似性,正如对于编程而言,具体的语言是可选的、多变的、愈来愈强大易用的,而算法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却基本保持不变。这便要求教师不仅教会学生使用信息工具,更要教会学生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正确理解、判断、评价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这样说,信息技术课的设立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而不是培养计算机的操作者。

  

   在这方面有一些反例,如社会上有些人利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机技术盗窃网上银行、制造病毒、成为黑客攻击网站等,这些现象如果没有引起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充分重视,在教学中未能有意识地对学生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难免会产生新的计算机犯罪。例如:有的老师在讲穷举法时,提到可用此算法编写破解密码的程序,立刻有学生问能不能编出破解取款机上密码的程序。可见对信息的理解、评价和正确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比计算机的具体操作更为重要,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能够经常、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素养、道德、法规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息观。

  

   误区二 计算机是门独立学科

  

   由于存在“学科本位”的思想以及应付会考等原因,部分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教学,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缺乏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意识,这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大误区。信息技术课应融会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时时考虑到与其他课程的渗透,教师的这种意识甚至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最近,我听了几节信息技术评优课,同是讲Word中的自选图形,一位老师只是把课本内容讲完了事,另一位老师则是用自选图形绘制了高中物理课本中的各种图形,如物体受力图形等,显然,后一位老师深刻领会了信息技术课的内涵,将这门课的学习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学生通过这节课不但能很好地掌握计算机知识也能联系到其他课程的学习。如果计算机老师都能像这位老师这样,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又如VB程序课,一位老师只讲了课本上的几个例子,另一位老师则讲了如何用VB编写一个打印数学上的正弦和余弦函数图形。从课堂气氛和课后效果看,后者明显好于前者。

  

   其实,很多老师也知道计算机不过是一种工具,学习它的目的是希望能利用它更好地获取信息,掌握更高效的手段,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好各学科知识。

篇3

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现状

(一)教学设施现状

21世纪初,信息技术这一学科得到长足发展,很多学校开始装配学生机房、多媒体教室。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发展异常地迅速,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但学校装配的机算的软件硬件却没有及时,加上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的损耗,导致很多计算机无法正常使用。由于学校经费的限制,损坏的计算机一直也无法修复,就是修理有的配件也已被淘汰,修理费用极不划算。没有足够的计算机,很难满足正常的教学要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另外,由于计算机损坏严重,而学生人数远远超过计算机数量,基本上不能达到单人单机,课堂纪律混乱,学生下位游走,甚至出现旷课,来了也不听课,于是说话、打闹、吃零食等现象时有发生,场面很难控制,时不时教师就要拍一拍“惊堂木”,以整肃纪律,这样大大地分散了教师的教学精力。再有就是在当时装配学生机房的时候,机房没有装配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造成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学生无机可操作。信息技术课程如果离开了操作实践,那教学效果就成为一句空谈;在机房上课,没有教师直观的演示过程的展示,教学效果很不尽如人意。我也问过兄弟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情况,情况大都如此,甚至去观看的优质课比赛也是如此,只能在多媒体教室纸上谈兵。

(二)学生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极不平衡,水平相距甚远。有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计算机知识相当薄弱,甚至进入机房连机都不敢开,而有的学生由于家庭条件较好,对计算机的操作已很娴熟,对网络也非常了解。这种情况给教师在教学设计带来很大的困扰,既要照顾水平高的同学,又要顾及水平低的同学。即便是想到一些对策,比如对号入座,强弱搭配,但由于计算机本身出现的硬件故障或系统故障很容易中断教学,不得不临时处理问题,也易出现纪律难控的状况。还有就是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非升学考试科目,学生对该课程重视程度远不及要考的科目,甚至把信息技术课当成了游戏课、休闲课。进入机房时是热情高涨,但要学起知识时却是情绪低落,甚至偏离学习任务,偷偷玩游戏、乱涂鸦,原本课时就不多,结果导致会的依旧,不会的依然,教学效果很不明显。

(三)师资力量薄弱

很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有不少是从事其他学科“半路出家”的教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相应的专业知识,计算机技术多是在自学中积累而成,我亦是如此。由于信息技术的实践性强,发展迅速,有时很难跟上知识的更新速度。再加上是非升学考试学科,学校领导也不重视,信息技术教师的辛劳付出得不到认可,学校评优评先、评职聘职相对滞后,在学校的地位低,也严重地挫伤了教师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积极性。即便是专业新分配的教师,据我了解,在大学期间他们的所学与义务阶段教学内容相脱节,他们在学校所学高深理论在义务阶段无法派上用场,相反而一些常用的软件他们没有接触过,也需要重新开始学习。这也就要求凡是进入这个教学领域的教师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要求。

(四)现用教材枯燥

现在使用的教材大都是成人培训教材的缩写版,枯燥、乏味,缺少必要的教参、光盘等教学资源。如果要想让课程变得生动,教师要花费大量的人力、时间去搜集材料、素材制作课件,教材失去了原有的指导作用;所谓任务驱动式教学名不副实,教学设计缺少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导致学生提不起兴趣;为符合课时要求,将知识点过于细化,原本只是用鼠标点几下的操作却要用冗长的文字叙述,无法吸引学生的眼球,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失去求知的欲望。希望教材是能够采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语言描述,合理布置学生感谢兴趣的相关任务,在做中学,让每一节课都富有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对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几点思考

要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有效地组织教学,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考虑。

(一)需要上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尽快完善义务教育阶阶段信息技术教学专用经费拨付使用管理体制。及时更新落后、淘汰设备,使信息技术硬件满足教学所需。没有必要的物质条件,信息技术教育就是一句空谈,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教师要备好学生,根据学科特点,联系实际情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水平不同,实施分层教学,以强带弱,共同提高。利用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适时设计上些竞赛游戏,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地设置学习内容。

(三)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提高信息技术教师地位,提供培训机会,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篇4

高职计算机技术专业教学应以培养的是专业型、技能型、智能型的实用人才,使受了教育的应届毕业生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后就业,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为主线来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努力实现所开设的课程与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学历教育与技能证书认证培训相结合,理论讲解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模拟训练与实践相结合,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由于高职学院现有计算机教师大部分来源于普通高校,以学科理论为主,对于社会上计算机职业人才的需求不是十分了解,这就必须充分发挥学院就业办的指导作用。学院就业办组织系部领导和教师,深入社会和企业一线进行广泛调研和分析,掌握计算机行业的最新动态。

2高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

“能力本位”不同于传统普通教育的“学科本位”,所以,教学理论的转变、教学模式的革新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提高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通俗易懂性。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施教对象以及有利于职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1师资队伍建设影响学生计算机技术水平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社会子不断进步,知识在不断更新和发展优秀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不断的涌现。这就要求我们的计算机教师能适应社会和知识的发展,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和完善,学院应根据专业课程的需要安排教师下企业锻炼,教师能够了解企业生产流程,知道企业需要教师培养出的学生具有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只有教师队伍层次的提高,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

2.2计算机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传统的教学是的以知识传授为特征,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者。可以这么说高职的学生大多数是普通教育的失败者,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但在其他方面只要他们感兴趣,学习就有效果,他们的智力和记忆力不比其他学生差,关键是学生有没有兴趣。因此,如何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是高职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史与趋势,介绍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和新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计算机技术相关知识的兴趣,将创新意思贯穿于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课程大纲、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的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时数,对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并科学的组合,同时要具有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新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问题法、案例驱动法、讨论式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多方位的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问题和发现问题的欲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尤其是学习计算机技术课程,如果我们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以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训练,以后只要稍加指导,学生就会乐在其中地完成后续学习任务。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案例,把计算机课程讲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结合我的教学,举例如下:

如在讲授很多学生认为枯燥无味的程序设计课程时,我没有一味去分析基本语句、语法,二是从开始注重锻炼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设计思想和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使学生具备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和能力。我首先从他们身边的事入手,引用了校园中的“程序”:

NO1.学生到指定的教师上课。

NO2.教师检查上节课的作业。

NO3.带作业的学生,可以让老师检查,转到NO5;否则,回宿舍拿作业,转到NO4。

NO4.回到宿舍,拿到作业,转到NO1。

NO5.老师检查作业。

NO6.上课,学生听讲。

NO7.下课铃响,上午课程(循环)是否上完(条件),上完转到NO8,否则转到NO1。

NO8.下课去食堂。

通过具体实例,分散介绍语法难题避免了学生枯燥和畏难的产生厌学情绪。

2.3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的目的是对学生只是与技术掌握的评价,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评估。对于计算机专业课程,传统单一的笔试考核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综合评价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应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观念,紧密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系统规划考试制度。

考核的内容应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在理论方面,笔试是一方面,还应将形式多样化,包括学生的平时表现,完成课程任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多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考察。同时让学生在不同阶段参加各种级别、各种类别的职业资格认证,以便于高职的教育与最终的培训认证相结合。在实践方面,采用作品评价方式进行考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察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更多的让学生到用人单位去,培养自己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积累更多的经验,同时能够发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及时作出调整,为将来步入社会就业领域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自己专业的实际问题奠定扎实的基础,使学生能将计算机较好地应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并独立开展工作。

篇5

一、坚持教学方向,指导教学有效性

高中的计算机教育在教学中侧重于基础教育,我们的教学也应该以此为方向来进一步发展。《指导意见》也将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表述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本结构和计算机语言方面的教育,以使他们了解计算机的工作系统,为将来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应着重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方面的教育,把计算机看作一个辅助工具,掌握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侧重于如何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以便将来进入大学或工作岗位时,对那时的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有一个超前的基础。因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程度的迅速提高,几年之后,在学习、工作中一定会被广泛应用。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有超前意识,让学生接触到代表计算机操作系统发展方向的操作环境并掌握几种最常用的应用软件。这种面向应用、面向未来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我们所必须坚持和提倡的。

二、规范学科建设,促进教学有效性

1.计算机学科建设要规范化、科学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正在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其教学目的、指导思想、内容体系不能再有随意性,必须规范、科学。教育部应进一步对高中计算机课程的地位、性质、目标、内容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同时,要求各地以此为依据编写教材,教材建设实行“在学基本要求、统一审定的前提下,逐步实行多样化”的方针,规范信息技术课的教材。

2.计算机学科教学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也要采取多样性的原则,一方面要坚持课程形态的多样性,即分设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必修课是对全体学生的要求,选修课和活动课由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爱好、兴趣自由选择。另一方面要坚持学习内容的多层次,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以及心理和生理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能力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必修课只学习基本的常识、操作和应用;选修课和活动课学习较难、较复杂的包括程序语言在内的内容,为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打下基础,以这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来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有效性的发展。

三、加强队伍建设,巩固教学有效性

1.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高质量的教学要靠高水平的教师。目前,由于专业人才缺乏,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多半是半路出家,专业素养不高。要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必须采取分层培训、逐步提高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尽快建立一支业务精良、敬业爱岗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要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地位,吸引更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投入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中来,以满足信息技术课教学的需要。

2.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

我们应结合信息技术课的特点,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努力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模式。针对信息技术课开放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自主构建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体系。教师要努力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主动施教的知识灌输者,以培养学生可持续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小结:

如今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不可能完全跟上这种飞快的发展速度,因而我们必须在最基本、最有利于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全面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这也是我们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唯一发展方向,我们也只有坚持这个方向不变,才能培养出能够具备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能力,适应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新时代高中生。

参考文献:

[1]隋夕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

篇6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常见的问题;完善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在国家新的教学大纲及新课程标准等政策措施的要求下,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面临着一些新的改革和挑战,这就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指导的老师必须有高水平的素质和专业素养。制定各种符合现代高中信息技术培养的各种政策和措施,建立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共享平台,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目前看来,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对于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所以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方法进行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对于整个高中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1.软硬件设施的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高中的必修课程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现代高中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在高中学校计算机的软硬件投入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1)配置不合理。各种不同配置的计算机有着不同的价格水准,而在高中学校计算机配置的过程中就因为价格问题而选择了组装机,虽然可为学校节省一笔开支,可是在以后的新软件的兼容性方面出现了很大的问题。(2)重硬轻软。某些学校的领导可以花费数十万的费用来建设一座华丽的计算机房可是却在软件等这些关于计算机软实力的东西上舍不得花销,这就使得计算机房只是一个徒有虚名的空壳子。(3)不重视网络化。有些学校拥有成百上千台的计算机可是这些计算机的功能仅仅是处于计算机的最基本的单机状态的运行,缺乏网络化,这就使得计算机的使用效率大大折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2.教学模式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的革新日新月异,它强调的是一种跟随时代步伐前进的时代感。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还处于老式化的阶段,教师不能够及时的更新各种新的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使得教学模式只是一种机械陈旧的重复。所以我们必须要动用一切可以使用的资源和管理措施来积极的进行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教师必须及时的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的用各种机会搜集和查询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免在学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被动情形。

3.师资问题

现代高中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变成了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但是教师的供应量却赶不上需求量,这就使得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出现了各种良莠不齐的局面。某些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根本不是从正规的大学毕业并接受过严格的专业培训的高级知识分子。只是从其他专业的教师中由领导抽调过去暂时的进行代为管理,这就成为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弊端,最终使得学生们学不到真正可以用于实践中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甚至不能更好的学习到各种最基本的计算机应用知识。

二、完善措施

1.软硬件建设相结合,加强管理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顺利实施和运行离不开各个方面的支持和活动,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来管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其次,学校的领导要就计算机管理工作的进行挑选出合格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将高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管理和实施工作做到位。再次,作为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的各项管理人员,要注意计算机信息建设的软硬件相结合,不能只关注计算机的硬件设施而对软件管理设施置之不理。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计算机资源和管理的浪费。所以,我们必须采取各种科学等而具有可行性的方案来进行高中学校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配置。

2.提倡技术创新,革新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任务和目标,并将目标进行细致的划分,使学生容易将各个小目标一个个的实现。其次,教师要就教学内容制定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案,针对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技术创新设计,做出适应他们学习的个性化教学内容。再次,教师要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将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设计到新的教学模式中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和掌握。最后,技术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改革都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多下功夫,用更多的新的资源和基础数据来增加高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实用性和基础性。

3.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队伍

计算机信息技术强调的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概念的教学过程,所以,它对于教师队伍素质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期望。现在各个学校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师并非科班出身,对于一些计算机行业的概念和理论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学习,仅仅是从某些培训机构得到了一些简单的培训和指导,这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所以我们必须提高专业化队伍的培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合格的符合现代教学模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三、结语

国家新大纲及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对高中学校信息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单纯的教学课程被高中课堂所讲述,它也为其他方面知识的学习和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采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方法,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立起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大幅度的提高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水准,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和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计算思维;Office高级应用

1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回顾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从无到有、开创摸索的阶段,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从Basic语言教学开启普及教学,教学对象逐步扩展到各学科各专业。课程名称多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目标为普及计算机基本知识,培养计算机操作能力。教学内容采用“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平台+应用软件”模式。

90年代计算机基础课程陆续纳入大学基础课程体系,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将课程名称定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说明计算机教学上升到文化层面的高度,强调培养学生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

2006年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升级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大基课程),教学内容也进一步提升,陆续形成九大模块(见表1)。

2010年《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的,标志着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新一轮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在国内高校形成广泛共识。计算思维相关知识点进入计算机教材。

2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涉及面广,重点不突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逐渐增加,几乎涵盖了计算机学科的方方面面。课程的每一章内容可映射到一本或几本计算机专业教材,大有百科全书化的趋势。

以我校为例,计算机教学始于1985年开始,进行Basic语言培训,1993年筹建计算机教学中心,1995年开始计算机应用基础培训和选修课教学,1997年起按省教育厅要求参加省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知识与应用等级考试。教学内容与全国高校保持一致。2006年,结合《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和《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6》(CFC),省教育厅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我省具体实际情况拟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云南省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提出了分类思想。我校教学内容走上了与学科专业融合改革之路,教学内容增加了医学信息相关内容(见表1),教学内容不断增加。

近年各高校对大基课程课时不断压缩,从上百学时压缩至30、40学时。面对内容更新快、知识点剧增的情况,教师上课只能满堂灌,疲于奔命完成教学内容;学生面对内容多而杂,知识点联系松散,重点不突出,多感枯燥无味,难于将知识串起。

2.2教学内容与中学内容有所重合,缺乏亮点

按照教育部《中小学信息课程指导纲要》,大多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我们对云南省初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进行了研究,并对我校2014级、2015级新生问卷调查(见表2和表3)发现,大基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重合高。这一表象导致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

通过表3可以看到,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计算机水平良好,认为现行大基课程要求掌握的知识技能,自己已掌握,因此学习缺乏动力,随意缺课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校的教学管理者也肤浅地认为通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没有必要再用过多的学时进行重复性教学。不断压缩大基课程课时,甚至质疑大基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3对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一些思考

3.1解决好学生自我高估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问题

我们对我校入学新生进行了计算机水平测试,按照大学计算机课程大纲要求组卷,测试结果(见表4)显示,及格率仅为5%。这表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并未取得预期中的效果,学生对自己计算机掌握水平估计过高。就办公信息处理而言,通过信息技术会考的学生,仅仅撑握了非常初浅的应用,系统应用、深度应用仍是一片空白,因此,Office部份的教学不应该弱化甚至删除,而应该加强和提升,在其高级应用上挖掘。

在调查中,更多学生对网页设计、多媒体技术感兴趣,但是,由于学时的缩减,教学内容多,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对于这部分,可结合“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予以加强,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3.2解决好计算思维与教学点结合的问题

现阶段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是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计算思维。据周以真教授提出的“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体现的最佳途径就是程序设计,因为程序设计本身就是问题求解的过程。这也是理工科院校或综合性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通常做法。但是对于医药类院校这一途径并不适用。

实际上,医药院校新生对于程序设计课程兴趣不大(见表5)。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学生的思维结构偏重于形象思维、逻辑性和集中性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性思维相对不足,缺乏创造性思维,程序设计课程的内容医学生难于理解;二是医学学科要求操作规范化,讲求确定性和准确性,专业性强,学生觉得程序设计对今后工作帮助不大,医学应用软件应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设计,医务工作者会用就好,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学习效果差。

现有教学内容能否支撑计算思维?其实,现有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充满着大量的计算思维案例,教师们一直都在进行着无意识的计算思维教学。有众多研究者对现有的课程内容与计算思维结合进行了尝试和研究。如龚沛曾教授提出用6周时间开展计算思维和程序设计算法教学;朱鸣华教授提出了概论、数据的表示与存储、计算机系统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程序设计基础与算法、数据库系统和信息安全等8单元教学内容;陆汉权教授等提出的计算机历史、计算模型、处理器模型、编码与存储、算法和程序、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7模块内容框架;周怡教授提出“贯穿计算思维内容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医学案例展开Office使用、医学信息分析与决策”。这些研究成果无疑对我们在大基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起到了很好的启发作用。我们认为只有结合专业,在日常教学中寻找适宜展开计算思维培养的结合知识点,才能使计算机思维的培养有根有源。

3.3解决好教学内容日益膨胀的问题

笔者认为以下几种内容可以减少。

(1)过时的内容。一些已经淘汰或过时的软硬件内容可以删除。

(2)学生掌握情况较好的内容。如Windows系统操作、Office软件的基本操作、互联网、杀毒软件操作、输入法等。让学生课后自主查缺补漏。

(3)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过、学生有一定基础但没有达标的内容,可放到实验课中,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应该保留和加强以下内容。

(1)新技术、新知识、新进展应该加强,并跟进相关知识和技术普及。

(2)根据专业特点,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专业具体问题的能力。在面向专业服务中找到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落脚点,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思维、能力。

(3)计算机基础理论的认知,是大基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差异,因此理论知识不可少,但也应避免为理论而理论的提升和空谈,必须把握好度,以有助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专业信息素养,提高专业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的切入点。

(4)对各专业学习高年级学生的走访调查(见表6)发现,近79%的受访学生认为,大基课程中,办公信息处理最有用,教学中应加强并提升。

这其中的原因,一是很多学生(包括研究生)对各种总结、实验报告、课程论文、答辩演示文稿、毕业设计等文档排版存在很大问题,长文档编辑排版、目录生成、批注、自动编号、样式等几乎一无所知,电子表格软件更是知之甚少,遑论Office各软件组件间的交互使用及宏。二是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Office软件使用要求较高,大部分学生对于Office软件的大量高级功能显得力不从心。三是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CNRE)二级开考MS Office高级应用科目,大部分学生认为,程序设计并非人人有用,选择MS Office高级应用上手更容易,日后更有用。

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MSOffice高级应用的知识,结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要求,将其讲深讲透,既可帮助学生获得二级证书,又可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可使课程具有一级半的性质,有利于大基课程从一级向二级更高层次的转型。

篇8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堂;创新能力;培养

学生是促使我国发展的后备军,所以包括小学在内,很多学校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学科,为学生普及计算机知识,教师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通过对计算机的了解与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无形的促进了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所以,在教授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时候,学好自己本专业知识和是否掌握与之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有很大的关系。然而,要想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能适当的填补社会需求,教师必须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适时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给予学生一个敢想敢做的机会。

一、信息教育课堂的现状

1.传统的考试成绩评定方式

在我国,各个学校对计算机的成绩评定都像数学语文一样,存在着理论考试,并且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最大,而上机实际操作的考核成绩却占总成绩的一小部分。对于计算机的应用主要是进行上机操作,有一部分同学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比较强,对于他们来说,进行以笔试为主的理论考试来计算成绩是不公平的,不仅与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目的相违背,也从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针对这种考试评定方式,教师应该进行探讨和研究,在短时间内进行纠正,用最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评定考试成绩。

2.理论未能结合实践

计算机作为以实际操作为主的一门学科,在很多学校教师只是讲述课本,进行理论考试,上机操作只是偶尔练习。所以导致一些同学虽然很好的掌握了课本知识,但是却不会进行实际操作。针对这种状况,学校应该通过加强上机操作来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真正的掌握这门学科,可以运用自如。

3.课堂质量不合格

信息技术课作为新型课程,老师本身的态度不够严肃,甚至有的学生将这个课程视为娱乐休息课程,导致在机房上课时,老师坐在前面,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玩一些小游戏等。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并不能学到什么关于计算机应用的技术,更没有发挥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机会。针对这个问题,学校必须给予重视,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改正与完善。

二、学生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的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而学生是促使国家发展的重要后备军,所以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对我国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促使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信息技术领域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对于教育这个行业来说,网络上存在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同学和老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没有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各种障碍,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学习交流,在这个自由空间,学生可以毫无顾忌的进行提问与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大胆创新。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学到一些软件的使用,进行创造,比如很多学生在课堂中学习过flash的制作,就可以大胆创新,制作出一个有特色的小动画。或者通过网页制作的学习,结合自己的想法制作一个网页链接,对这部分内容掌握得好的同学,也可以制作一个特色的网站,不仅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更有利于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

三、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将比赛活动与教学相结合

学生作为年轻人的代表,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所以教师应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将枯燥的书本知识进行合理转化,把一些就教学内容穿插到游戏比赛中让学生们主动的去获取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比如在学习网页制作时,教师可以在传授完课本知识后,给同学们布置一个网页制作的作业,主题不限,通过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网页设计和链接,完成后再由学生自己进行网页讲解,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最后老师进行纠正与完善。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在轻松活跃的环境里使自己的知识得到完善,在课程中没有提到的学习点,便可以通过同学的展示得到补充,将课堂变得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主动的获取知识,以便进行技术展示或技术比赛时获得更好的成绩,经过这样的良性循环,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也是学生更好的掌握了信息技术知识。

2.将生活融入教学

在学校学习的科目,很少跟生活相关,但是信息技术课除了在科技发展中大量使用,在人类生活中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把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引入教学,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深入了解。比如,在学习Photoshop等技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供一些自己收藏的和自己生活相关的照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课本知识运用为主,适当的创新,对图片进行处理之后教师再进行纠正与完善,正因为是与自己生活相关的照片,学生们就会努力去进行制作,用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与和自己相关的图片来深入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各个学校也将工作重点逐渐转向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培养。尤其是在新型课程信息技术课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课主要培训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和了解,正因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特别是计算机在科学中的应用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赖泽湛.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3):45-46.

[2]王仁荣.信息课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微[J].剑南文学,2010,(8):132-133.

篇9

1.1课程设置体现不出任职教育特点

任职教育学员的特点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岗位经验,有部队工作经历,大多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知识和水平,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然而,目前所开设的计算机课程还主要围绕学科体系,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缺乏对任职教育学员层次和水平的全面分析。一些学员已具有相当的水平还在按部就班地接收教师讲授内容,经常感到吃不饱,而基础薄弱的学员却听不懂课程内容、跟不上课程进度;一些课程的设置与学员的岗位差异比较大,学员提不起兴趣,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究其原因,主要的问题还是教员用传统的学历教育思想和方法进行任职教育,没能针对任职教育学员信息素养要求的不同和岗位任职的个性化差异等特点“因岗施教”。

1.2教学内容满足不了任职学员多样化的要求

教学内容的适应性与针对性不够,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学员的岗位特点对计算机课程学习的内容要求差异性大,有强调基本操作的,也有注重应用发展的等,传统的围绕某一本或几本教材内容进行的讲授很难满足学员多样化学习的要求;二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与应用的不断涌现,也必须要求将这些新的知识内容纳入任职教育的教学中,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内容已跟不上时展的要求。目前,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在这两方面还存在不够与时俱进的问题,脱离部队现状的纯技术式课程内容也满足不了学员有针对性解决岗位实际问题的需要。

1.3教学方法满足不了提升能力的要求

目前,大多数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突出理论知识,有限的实践内容也往往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分开进行,可以说还是以围绕知识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起主导作用。然而,任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重视课程和课堂教学设计,突出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提高综合应用和研究能力,因此计算机课程教学也要加大研讨式、案例式等实践性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

2以任职岗位为导向的计算机课程体系构建

2.1任职岗位信息素养能力要求分析

在未来的信息化战场中要想谋求更多“信息优势”,需要用信息化标准培养和造就大批信息化人才和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各类人才。从目前军队干部队伍特别是管理干部的现状分析看,学历、知识结构日趋合理,但离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如信息意识不强,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比较欠缺,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不足,因此结合不同任职岗位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素养培养必不可少。信息素养的概念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最初提出,其基本解释是“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能力”[1]。我们综合考虑军队工作岗位和专业,将信息化人才分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信息化管理人才、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新装备操作人才4类,针对这几类人才,将信息素养分为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两方面。基本素质是各类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普遍的素质,专业素质则是信息化人才必须具有的与履行本职岗位要求相适应的信息素质,是对各类型人才信息能力素质的特殊要求[2]。军队信息化人才任职岗位信息素养能力分析见表1。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新时期军队干部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3方面:①知识层面,即信息的基本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知识;②技术层面,指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③意识层面,主要包括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如果要培养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掌握丰富的信息知识,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和工具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和创造信息能力的高信息素养干部队伍,就必须加强以计算机课程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类课程设计与规划。

2.2计算机课程对提高信息素养的作用

从任职教育学员信息素养分析看,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意识是先导和保证。以计算机课程为主流的信息技术课程在信息素养提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基础即是计算机技术,信息能力通过计算机课程学习得以提升,如在信息的获取方面,现代各类传感设备越来越智能化,以计算机原理为标志的计算机硬件技术起着关键作用;在信息传输方面涉及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尤其是以因特网为核心的各类网络传输与应用越来越普及;在信息的存储与管理方面,离不开高效的数据库管理技术、信息安全、最新的云技术等;在信息的加工处理方面涉及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可视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信息的各种应用技术涉及的层面就更加广泛,如办公自动化、网页处理、搜索引擎等。从军队武器装备信息化到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更离不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未来的信息化战场也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撑,因此计算机课程在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显而易见且不可或缺。与此同时,在计算机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中,信息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起来也更直接和高效,对信息素质的提高相比其他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见,通过对计算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可以大大提升任职教育各层次人才信息素养培养的能力和水平。

2.3以岗位任职能力为驱动的课程体系

围绕任职岗位能力需求,如何科学构建计算机课程体系,合理规划课程模块和评价机制,提升任职学员信息素养,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任职岗位对信息素养的能力需求层次呈递进结构,而且根据任职培训不同层次岗位的信息素养能力素质要求,可以将计算机课程细化为五大模块,即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块、计算机操作课程模块、计算机技术课程模块、计算机管理课程模块、计算机指挥课程模块,分别对应各类人才岗位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能力需求,在不同的课程模块中设置若干单元,如在计算机指挥课程模块中设置信息作战单元、计算机管理模块中设置信息化建设单元、计算机技术模块中设置程序设计单元等,学员可以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取不同模块、不同单元进行学习。新课程体系的评价考核主要根据不同模块的特点和目标要求,采取过程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包含完成的质量、完成的效率、学习与工作态度、综合评价等[3]。评价机制分为上机笔试、上机操作、分析报告、研究报告、口试等多种方式,针对不同课程的不同单元灵活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任职培训层次与计算机课程体系及评价考核之间关系如图1所示。基于任职岗位的计算机课程体系构建主要优势体现在3方面:①针对性强,学员可以根据自身岗位需求有选择性地进行模块学习;②有利于激发学习动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基于岗位更加人性化的教学体系使得学生能够在各个模块与单元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并进行强化;③促进教师对与部队建设有关信息技术、信息管理、信息指挥等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3以任职能力提升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体系构建完成后要重点关注的就是教学组织与实施,关键是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3.1加强网络课程建设,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员快速学习的能力离不开从大量信息资源中对信息的检索、识别和利用,为此教师可以依托校园网搭建多层次、多体系的信息素养公共学习平台,整合各方资源,进行在线信息素养学习,使得信息素养的教育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平台中除了要提供详细的电子教案、教学课件、试题库等资料外,还应该配备专门的教师进行在线答疑和辅导,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在网络课程的学习中起到督导作用,同时需要科学研究课程的评价考核方式,通过最终的考核评价学员的学习效果,如针对某些信息技能类的课程可以采用上机自动选题的方式,关键是考核内容的设计要科学合理。

3.2开展研讨式和案例式教学,提升创新能力

研讨式和案例式教学对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需要在任职教育各层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大力提倡。例如,在军队信息化建设单元中可将部队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整理成案例,供学员分析研究。在对案例的研究中,学员自然就会对案例中涉及的相关技术进行学习,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得出他们认为正确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员的信息意识、信息获取、信息检索、信息评价、信息运用等能力得到提升。实施研讨式和案例式教学的关键是案例的设计要全面,对能力的训练目标要明确。

3.3运用模拟仿真与实战培训相结合,提高实战能力

“从实验室中学习战争”“从模拟演练场学习战争”已成为当今军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2]。计算机课程教学在这方面有其独特优势,教师要加大利用模拟系统、模拟环境进行课程教学,构建网上作业、网上训练、网上推演、网上对抗等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员在近实战的实践与演练中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能力和素质。

4结语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计与实施

随着我国信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课程的相关培养也不断得到深化,我国各个行业也需要熟悉计算机技术的人才。各个高校针对这一现状,纷纷对计算机专业的相关课程进行改革,以使得这些知识技能更符合时代的发展,更有利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技能的提升,更加适应社会上的需要。本文采取实验的方式,区分计算机课程教改的对比方案的实施效果。授课教师带着自己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导学生,比对他们在不同的教改方案下,学生计算机技术知识掌握水平。实验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主要出于被动的状态。乙组,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从实践中找到计算机各项操作的技巧。乙组的教学的内容和教材都比甲组广泛,更具有时代性。

1 计算机课程教改的比对方案

(一)对比方案的实施形式―采用分组形式

为了能够更加区分计算机教改的对比方案的实施效果,采取分组实验的方式。具体如下:选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80名,分为两组:甲组和乙组。这两个小组的学生男女比例及计算机的掌握相似,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同时,甲组和乙组在上课的时间一样,都为40课时,上课地点相同。但是,甲组和乙组的授课教师不一样。授课教师带着自己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导学生,这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相同的教育环境的情况,比对他们在不同的方案下,计算机的知识掌握水平。采用实验分组的方式,有利于看出教改前后效果,进而决定推行何种方案,这里运用到实验法和分层法。

(二)比对方案的具体内容

在方案的采取的方式中,专业的学生除了授课教师不一以外,其他的教学资源都一样。而教师会采取不同的授课模式、计算机的授课进度、不同的教科书、交作业的方式等几个方面内容。下面一个图表就是比对方案具体内容的示意图。

比对的内容 甲组 乙组

授课形式 采取以往教课方式:即老师讲授课程的重点内容,学生操作。老师布置课堂或者课上作业,老师由学生提交上的作业来估量学生的掌握情况。 采取新型的教学方式:即老师首先在布置任务,让学生去探索,接着老师将学生在做任务时出现的问题加以讲解,总结,这样一来,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

教科书的选择 教材选择由周猛主编的教科书。 除了选择由周猛主编的教科书外,也结合郭晔主编的教科书。

交作业的方式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关的练习,不需要提交作业。 按照老师讲授的课程的进程来提交不同的作业。

(三)比对方案学生的考试成绩

通过上述不同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完成了40课时学习任务之后,进行统一的考试,进而真正了解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下面一个图表就是学生考试的实际情况。考试的范围是相同的技术操作,试卷的分数是百分制。

图中,甲组的男生总分与女生总分都低于乙组的分数,同时,乙组平均分远远高于甲组的平均分。因此,可以得出乙组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掌握情况远远高甲组,也说明了课程教改的可操作性。从中可以分析出原因,首先,甲组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主要出于被动的状态,即老师教,学生学,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反观乙组,教师布置任务,由学生练习,从实践中找到计算机各项操作的技巧。同时,乙组不管是教学的内容和教材都比甲组的多,更为广泛,更具有时代性,这样一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求。

2 改比对方案的讨论

随着信息技术影响力不断扩大,大学生入学之前,都对计算机的相关技术有所掌握。因此,学校应当结合社会的需求,通过对课程进行一定的改革,从而促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够找我更多实用性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甲组和乙组的对比,可知,调整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水平。因此,学校也应该立足自己学校的实际,推行新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学内容和教材也应该根据社会的实际,不断扩充,使之具有时代性。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推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我国计算机课程的改革。

通过选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分组实验的方式,来观察不同教学形式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实行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导学生,一组是让学生被动的学习,一组是让学生主动学习,同时,选择的教材及教授的内容也有所拓展,这样也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学校选择较为有效的教学形式,进而带动学生兴趣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3 结语

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学校应结合社会的需求,通过对课程进行一定的改革,要加大对计算机操作技术的培训力度,尤其要加大对计算机技术的培训力度。通过实验分组的方式,来观察甲组与乙组学生计算机技术掌握情况。经过相同的课时学习,甲组的男生总分与女生总分都低于乙组的分数,乙组平均分远远高于甲组的平均分。由此说明了课程教改的可操作性。因此,学校也应该立足实际,结合时代的需求,推行新的教学模式,使得计算机专业学生真正掌握符合时代需求的知识技能,带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水平,对促进我国教育改革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越,李华,周虹,等.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多维立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3,06: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