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4: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设计全面而具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来源主要参照四个方面: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教材、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与教学的思想、方向;教学参考书则将标准进一步细化,让教师有据可依;教材包含了与目标配套的丰富多样的学习素材,使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标准的意图。除了以上三点,教师还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特别是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做出适当的调整,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目标的设计须是全面的。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课程总目标和分段目标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同时提到,“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也就是说,教师在确定课时目标时,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通盘考虑,努力挖掘与上述四个方面目标有关的教育价值,如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创造性思考等,制定比较全面的教学目标,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最终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当然,“全面”并不是指一定要涉及课标规定的所有方面,而是根据具体内容有所取舍,合理安排,不然难免会出现形式化的倾向。
教学目标的设计须是清晰具体的。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细化到可以评价的程度,例如“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95%左右的学生能够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一般说来,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是短期目标,而另外三方面的目标类似三维目标中的过程性、情感性目标,有的可以在一堂课中给出评价,更多的则是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性评价。
表1就以浙教版数学五年级教材《小数与整数相乘》为例,展示了基于课程标准设计教学目标的过程。自上而下的目标制定较好地分解并渗透了新课标的精神,从提出问题到猜想验证,从算理的理解到方法的掌握,从变式训练到实际运用,层层递进,符合数学学习的基本规律。
二、基于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活动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也是一堂课是否有效的关键。教学目标设计好以后,学生的学习活动便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每一个活动都是有针对性的,都是教师为了更好地实现目标而精心设计,并不是为活动而活动。学习活动可以有多种类型,讲解、示范、问答、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习题演练等等,哪一种方式好就用哪一种,这里实际上是充分发挥教师能动性的地方,教师本人的个性、教育思想、创造性都可以融入到活动设计之中。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活动需要走出两个误区:一是普遍认为学习中有合作探究就是好的,就是遵循了新课标的精神,否则就是不好的,实际上要看能否更好地为目标服务;二是有人认为目标教学限制了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际上它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同时又能使教学有效,最终实现课标的要求。
在数学教学中,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将“双基”变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和“基本数学思想”。实际上,“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与“基本数学思想”就是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步积累与丰富起来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学习活动的时候,需要着重考虑哪些活动能够积累学生的数学基本经验、哪些活动能够渗透基本数学思想,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之中,这样就让目标的实现变得更有意义,也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表2(见下页)展示了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亦可看作表1的续表。
三、根据目标和学习活动设计评价方案
目标与活动设计好以后就要考虑评价的设计,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学”。但现实中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十分在意或者关注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评价的疏忽与缺失会造成教学的盲目,无法做到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评价可以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学生哪里还存在问题,从而起到调整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功能。同时好的评价也能激励学生自我监测、自我管理,及时纠正错误观念,不断向目标迈进。
评价的设计必须是与教学目标匹配的,这样才能检测这些目标是否已经达到。这里的“匹配”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评价目标与教学目标有同样的认知要求,不能随意拔高或降低要求;二是评价方法与教学目标要配套,有的目标适合表现性评价,有的目标适合通过问答、交流的方式实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三是评价与目标的一致不仅表现为结果,也体现在过程之中,因为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学习活动为依托,评价需要镶嵌在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之中,特别是在评价非知识技能目标的时候。
《小数与整数相乘》是一堂计算课,学生的计算技能十分重要,应该被重点评价。同时,新课标要求继续减轻学生在执行计算中的负担,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学生在计算规则上是否存在错误,也就是说对算法的理解必须被重视。因此,及时的过程性评价也非常重要,必须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篇2
“有效的教学可以被定义为这样一种教学,它能成功实现教师计划中学生的学习。”
他还建议,为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要促进什么样的学习,认识到学习活动应向着这个目标设置和实施。他还建议,有效的教学要能使学生花在主动参与与预期教育成果相关联的高品质学习活动上的时间最大化,还要允许学生在学习的方向和步调上有更大的控制权。
因此,我们认为,若能设计和实施包含形成性评测和主动学习技术的结构良好的课程,教与学将会更加有效。只有当这些技术被嵌入课堂实践,并且课上和课后的任何评测所反映的证据都被用于指导教师对学习步调与进程的决策时,这些技术才能真正奏效。
教师专业发展对于形成有效的教与学所必需的专业素质是十分关键的。在为一批中国教师开发2012年9月在约克大学进行的专业发展课程时,有效教学的每一个关键因素都有所考虑。课程包括主动学习、为了学习的评测(形成性评测)、课堂讨论、ICT(信息与通信技术)的使用、在情境中教学及有效使用实践活动。这些课程介绍了多种可以在课堂中采用的技术与策略,并鼓励教师对其中蕴含的思想进行反思。
教师还有机会参观学校和分析他们观察到的课堂实践。接着,他们自己也完成了一项课程设计任务。教师分成小组,利用他们在之前的培训课程中获得的经验,开发了一节课的资源。我们鼓励教师在开发课程时采取回溯策略。首先,他们决定这节课的学习意图(课程目标),并决定如果学生的学习是成功的,他们想让学生在上课之后能做什么――即学习成果。接下来,教师要设计适当的活动来支持一定课程目标下的教与学――这时教师应牢记这些活动必须激发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和对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适当的形成性评测任务也是要设计的,这些任务可以嵌入于课堂中。在专业发展课程的最后,所有教师对他们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分享。教师制作了海报来细致地说明课程目标和成果、教学和评测活动,这让参与者能采取“集市技术”(market place technique)来了解彼此的作品(图1)。
下面简要介绍支撑我们所选择的课程内容的一些观点。
主动学习
当新教师刚开始教学时,一个常见的小毛病是在很长的课堂时间里只听到教师描述和解释概念的声音。虽然能清晰地解释概念是教师的关键技能之一,但如果只是告诉学生他们所要学习的内容,并不意味着他们理解了这些概念。他们找不出有用的信息,不能将新接收的信息与原有知识相联系,也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信息。他们没有主动地参与其中。主动学习较少强调传递信息,而更加重视学生对概念的思考和表达。正如Meyers和Jones(1993,p6)所说的:
“主动学习必须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有意义地听与说、写、读及反思一个学科的内容、概念、问题和关注点。”
主动学习意味着学生的任务不只是简单地听教师讲课。Petty(2006)指出了主动学习的课堂通常采取的策略:
・学生自己完成
・小组或个人完成受控制的实践,同时
教师检查实践过程和结果,以决定学生
何时能够独自学习
・教师展示怎样做,解释和将所想的内
容说出来
・一节课结束时进行结构化的回顾,回
答“我们学到了什么”
・学生自己、同伴或教师来对学习进行
评测
有效的实践活动
许多教师都将实践活动作为科学课的基本组成部分,理由很多,其中之一是坚信“如果我们自己做,就都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但是,若干研究显示,学生从实践活动中学到的并不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多(Millar,2009)。这使我们不得不仔细思考实践活动的预期学习成果。Millar建议将实践活动的学习目标划分为3个类别:
“帮助学生:
发展他们的知识和对自然界的理解
学习如何使用科学仪器或遵循标准实
践流程
发展他们对科学的探究方法的理解。”
(Millar,2009p9)
在识别出一个实践活动的关键学习成果后,教师应当确保活动呈现给学生的方式有助于形成有效的学习经历。Millar的《实践活动分析清单》(2009)为设计过程提供了支持。
讨论
有效的课堂询问和讨论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可以用于吸引和挑战学生。它也让教师能够检验学生当前的理解和建构新的理解。但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一般是简单的和非开放性的。这些问题中的大部分与记忆有关;它们也许只需要回答“对”或“错”。这种问题不能让学生拓展他们的思维。只有当提问能激发学生思考,并积极地与概念建立联系时,提问才是有效的。师生之间、学生小组之间的讨论已经被证实对于发展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十分重要(Newton,Driver和Osborne,1999)。
基于情境的学习
有人主张,用情境作为教科学的起始点对学生来说是有吸引力和动力的,它增强了他们正在学习的科学的意义。人们发现相较于传统方法而言,在科学教与学中使用情境作为起始点更有优势:
・大多数学生更喜欢他们的科学课了
・学生理解科学的程度至少比接受传统
课程的学生好
・一些学生更加愿意学科学了
使用约克大学开发的基于情境的课程的教师们报告,学生普遍更加感兴趣和有动力了,即使是在任务很难的情况下也是如此(Lewis和Scott,2006)。
形成性评测
对学习进行评测以及使用从评测中得到的信息去决定教与学过程的下一步是形成性评测的核心。通过对超过250项研究所作的调查,Black和Wiliam(1998)得出结论:用评测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信息,尤其是在课堂中,可以使学习速率加倍。为了体现形成性评测的价值,它必须被嵌入课堂实践中,成为教学序列的一部分。教师必须首先确定预期学习成果。然后,她需要找到能证明学习确实发生了的问题和任务。这些可以在课堂上被用于判断学习是否成功,并对学习序列的下一步作出决策。
与学生分享成功的标准也是形成性评测的一个重要特征,这样学生就可以了解他们的目标。形成性评测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自我评测、同伴评测或教师评测来检验学生的学习。
我们在《中国科技教育》2012年12月刊上更详细地对形成性评测进行了阐述。
篇3
【关键词】课程设计 教学 合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185-01
技工院校课程设计这门课是学生在学完所有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之后,顶岗实习之前所开设的一门课程。这门课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工学校学生最后的学习阶段和综合训练阶段,是对学生学习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更是对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全面检验。另外,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课程设计能反映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对学校教学工作的一种直接检验: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老师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等,可以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而技工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对所学科目知识掌握情况也存在不同,所以对于有的学生来说,如何完成课程设计是个问题,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摸索出了一些经验来促使学生完成课程设计,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 合理安排授课计划
授课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课程设计学习阶段。因为学生几乎没有设计经验,老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课程设计的基本方法,掌握一些基本的课程调查研究方法和文献检索的方法,最终掌握课程设计的框架结构和写作方法。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自己课程设计的选题和研究方向有了思路。第二阶段为学生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学生根据自己选到的任务拟定课程设计提纲,分配说明书编写任务,对零件进行加工分析等。在这一过程中按照学生写―老师点评―学生再修改这一模式循环,直至完成高质量的课程设计报告。第三阶段为总结、答辩阶段。学生做好总结工作即为答辩做准备,学生答辩时先结合课程设计的PPT讲解设计思路、方法、难点等,然后老师提出疑问由学生回答。通过答辩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及灵活应变能力。
二 合理分组、分配设计任务
我所教班级有48人,首次分配时4人一组,分配时注意好差学生搭配,尽量做到整体平衡。分配课程设计任务时也注意合理分配,能力强的组分配相对难的任务,能力相对较弱的组分配相对简单的任务,目的是让他们都有信心、有能力完成所分配的任务。每组指定一名组长,由组长进行分工,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同时也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为了保证学生能独立完成设计任务,防止相互抄袭,第一阶段结束后,再次进行任务分配,变为2人一组,每组做的东西不一样,让每位学生都经历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虽然老师的审批工作量增加了,但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所以是值得的。
三 多巡回指导、检查,鼓励创新
在课程设计时要运用多种知识,如机械制图、公差、数控编程等,许多学生知识点忘记得差不多了,在巡回时要注意多指导、提醒,将集中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在辅导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共性的问题,如尺寸公差的标注、图层的设定、文字处理的一些技巧等,通过多媒体演示给大家看,共有问题集中回答。对于设计进程较慢的学生,要花更多时间进行指导,耐心讲解设计方法、步骤、技巧等,用心促使他们加快设计速度。对于能力强、设计快的学生,提前讲解更新内容和方法,主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四 合理设计课程设计的验收、答辩和评价体系
验收学生的课程设计,主要是通过答辩来进行。答辩时,老师要针对学生设计中存在的错误和含糊的地方提出问题或提出一些与课程设计有关的相关问题,由学生做出回答。通过答辩,老师可以直接地了解学生的设计思想、设计过程和设计的特点。学生能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有问题,错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提高的过程。
课程设计评价体系分别由平时表现、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自述、课程设计现场答辩四部分组成,分值分别占30%、30%、20%、20%。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看他们最后的报告和答辩,而且也要注意考核平时上课时的表现。课程设计评价体系的合理建立明确了考核标准和考核指标,增加了课程设计的针对性和严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程设计的质量。
在学期结束时,学校开展了一次学生座谈会,征求学生对课程设计这门课的教学意见和建议。所有学生都说经过课程设计的学习,自行撰写并修改课程设计说明书直至最后答辩,整个过程对他们综合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都认为是一次很好的锻炼,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课程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设计能力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如何上好这门课,任重道远,还有很多值得探索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
[1]王少刚.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07(8)
[2]叶如意.论高职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创新与优化[J].教育与职业,2008(26)
篇4
关键词:教学型高校;学科; 专业;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2-0019-02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水平、质量和状况决定了高等学校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学科、专业、课程是高等教育学中的一组易混概念,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各具内涵,所以只有准确把握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有可能搞好三者的建设。本文拟从学科、专业与课程各自的内涵及其关系为着眼点,根据高等学校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发展定位来探讨教学型高校如何进行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问题。
一、学科、专业与课程的含义
学科。对学科含义的理解一般有两种。学科的第一个含义是指学术的分类,即指某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中的专业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和生物学,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历史学和教育学,等等。第二种含义是指学校教学的科目,它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科学知识体系,如语言、数学、物理和生物等。为了探讨学科、专业与课程间的关系,本文取其第一种含义,即把学科看成是一种按科学的性质对知识的分类。
专业。不同的辞书及教育著作对专业的解释略有不同。《辞海》将专业解释为是“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依据社会分工需要所分成的学业门类”,“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1]。《教育大词典》将专业解释为:专业译自苏联,指中国、苏联等国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大体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课程计划(Program)或美国高等学校的“主 修”[2]。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认为,“专业就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 [3]。在本文中,我们也将专业看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根据这种组织形式,学生学完某专业的全部课程,就可以形成他们的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就可以获得该专业的毕业证书。
课程。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中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在教育中,它被引申为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我国著名教学论专家李秉德认为,“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 [4]。据此,课程就含有教学的范围、科目及其实施的顺序和进程安排的意思。为便于与学科和专业相区分,我们认为可以把课程看作是一门门具体的教学科目。
二、学科、专业、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科、专业、课程三者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厘清学科、专业、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认识和搞好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非常重要。学科指的是从科学角度对知识体系进行的分类,所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就要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构成学科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三:1)它要研究的对象或领域应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2)它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即有自己的由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题和规律等组成的严密的知识体系;3)它有自己的方法论,即有自己的学科知识的生产方式。
专业是根据科学的发展与学科的分类以及社会的分工而设置的培养专门人才的学科方案和计划的总称。专业以学科为依托,离开了学科中的知识体系,专业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依据。以一门学科为基础,可以组成若干个专业;在不同的学科之间也可以组成跨学科的专业。学科是专业的基础,学科建设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课程属于教育学范畴。课程按照教育学规律对学科知识进行筛选和剪裁,从而组合成一个综合而完整的知识结构。与探索和发现新知识不同,课程主要服务于对知识的高效传递。课程由学科知识构成,同时学科也要根据课程教学的要求加强在本学科领域的研究;专业是课程的组织形式,课程是构成专业的要素。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课程建设的基础,课程则是学科与专业间联系的中介。
三、对教学型高校的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的建议
教学型高校的功能是培养人才,并且这种人才培养是以分专业为组织形式并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从人才培养需要的角度看,学校的建设首先应是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然后是学科建设;而从学校发展和提高的角度看,学科建设则应是学校建设的龙头,其中的专业和课程,不论是学科的分化,还是学科的综合,都是以学科为基础的[5]。
1.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教学型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龙头。对于教学型高校来说,其重点学科建设的水映了该学校的学术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教学型高校进行学科建设主要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拓展学科基地。
(1)凝练学科方向
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凝练学科方向。有了自己的明确的学科方向,其学科建设和发展才能有目标、有动力。教学型高校应遵循前瞻性与可行性原则,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出发,根据学校的基础和比较优势来选择、调整和确定自己的学科方向,设法形成自己的学科优势与特色。
(2)汇聚学科队伍
学科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要素,没有高水平的学科队伍,学科建设就无从谈起。学科建设要靠教师,特别是其中大师级的学者。教学型高校在自己的学术梯队的建设中,应采取有效的措施着力选拔和培养自己的学科带头人,应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教学型高校应遵循引进优秀人才、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和培养未来人才的方针,既立足本校用好现有的教学科研骨干,又采取措施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以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
(3)拓展学科基地
学科建设离不开学科基地,基地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教学型高校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所以其学科建设也应融入于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之中。因此,除了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之外,还应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建立起自己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学科基地,让教师在该基地寻找课题,让学生在该基地有实践锻炼的机会。
2.教学型高校的专业建设应侧重于教学,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
教学型高校应按照面向市场、突出特色和提升传统专业、优化整体结构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的思路,以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标准来加强自己本科专业的建设。专业建设涉及到多个方面,主要包括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内涵建设和培育特色专业等。
(1)优化专业结构
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教学型高校实现人才培养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高转变的重要手段。优化专业结构应从市场需要出发,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采取巩固特色专业、提升应用广泛专业、发展有潜力专业和压缩无市场前景专业的策略,以重点专业为依托,拓宽专业口径,改造传统专业,合理设置新专业。要设法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接轨。
(2)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内涵建设是专业建设中的难点。加强内涵建设,应跟踪学科发展的动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科学地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性教学。
(3)培育特色专业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一所大学要想发展,就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对于教学型高校来说,培育特色专业,就是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立足优势学科,培育出自己的特色专业。应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策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保持、巩固和发展自己的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着力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行业特色鲜明、培养模式先进的专业。
3.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应从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打造精品课程等方面入手。
(1)优化课程体系
作为教学型高校,优化课程体系应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科学地规划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提炼基础课程,拓展专业课程,开设通识课程,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以此适应学科发展和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的要求。
(2)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应以培养学生具备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作为出发点,应进一步探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找准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并据此修订和完善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建设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是具有“五个一流”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一所高校,其精品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反映了该学校所开课程的整体水平。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对其他课程的建设也会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教学型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应符合其人才培养的要求,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课程内容要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有效性,应既能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又能体现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上,应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在教材建设方面,要选择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精品教材;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要逐步建设起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丰富的授课经验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夏征农,等. 辞海(缩印本)[K].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顾明远. 教育大词典[K].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3]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篇5
【关键词】教学设计策略;教学起点;教学空间;教学新体系
下面我就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想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高,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现在这个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了解信息的途径很多,远比原来要快、要多,有时可能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因此教师事先想好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真实的起点。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 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①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可以删除或改变;②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③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一课中,教材提供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一个场景来导入新课,从而感悟1秒钟的时间很短来揭示课题的。但是这一场景时间过去较长了,对学生而言感受不大。于是我结合了刚刚前几天学校组织观看过的神舟六号发射前的倒计时来进行导入,不仅使学生感受了1秒很短,更让学生了解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设计教学时,又插入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成绩,明白1秒甚至比1秒更短的时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学生课前收集时间格式,课堂交流,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安排,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富有时代特色。
三、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 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四、活跃教学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当教学目标确立后,教师就需要考虑如何来达到目标,有效的学习活动理所当然成了达到目标的最好途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更是作为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首选形式。
在《秒的认识》一课中,设计教学时,我在关键的地方组织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第一处,在了解学生对秒的知识掌握的情况中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选出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向全班同学交流。第二处,在学生明白秒针走l小格是1秒,走1人格是5秒后,让小组内的学牛轮流出题,从而引导学生会求经过时间,认识秒针走1圈是60秒等知识,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己创设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突破教学的一个重点,时间单位的换算。
五、研究教学过程,探索教学顺序
教师的教学按照什么样的步骤进行,这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有助于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从一个知识层向另一个知识层提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通过听秒针走动的声音和观察钟面,先了解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再观看神舟六号的发射来感受秒、交流秒的知识,这样的安排, 使学生知道自己对旧知识的掌握和对新知识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有序地接受新知识,进一步探索自己的未知空间。
六、精心设计练习,拓宽探究空间
篇6
关键词:技工学校;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
1 我们教学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在生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因为我们技工学校在很大程度上都不太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人们眼中的技工学校都学不到什么能够养活自己的本事,许多学习好的学生都希望进入一个知名度高的大学校,加上最近几年大学都在普遍进行扩招,扩招的力度也越来越大,不是人们所想象的程度了,这样一来就导致了技工学校接收的学生素质普遍偏低了,远远不是原来所能比拟的了,生源质量确实大不如前,技工学校的大部分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并不强,或者说没有什么学习能力,而且基础还很差,很多简单的知识点也学不会了,基础没打好,即使努力学,也是非常的吃力,也越来越失去信心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都普遍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明明是很简单的知识点,我们却要讲很多次,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这些大部分应该归结为学生的原因,学生的理解能力实在是有限,认识水平普遍偏低。
1.2 缺乏足够的教学课时
学校里开设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一般都安排的学习课时不够,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学习,自己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的时间安排的非常有限,没有时间来整理和复习消化学习的知识点,不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别提学习到更深层次的东西了。浅显的东西都掌握不了。
1.3 学生缺乏学习程序设计的信心和兴趣
技工学校里的学生都普遍认为这些知识的难度偏高,只是适合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并不适合自己学习,自己很难掌握这样的知识。因为这门课程讲起来确实存在枯燥无味的时候,没有一定的恒心和毅力,没有一定的基础和兴趣,确实不好掌握和学习,相对来说,他们认为网页设计和图像处理这类的东西就很好玩,也很好学习。甚至于有的时候学生都不想去上课,经常出现逃课的现象,即使是去了的学生,心也没在那,整日心不在焉的,不是玩自己的手机,就是睡觉,又或者是聊天,反正是对老师讲的东西一点也听不进去,也不想听。这些学生的理由一般都是,认为学习这门课也没什么用,将来也用不到,有的学生甚至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也不明白这门课到底讲了一些什么东西,有什么用处。所以我们更不用说让他们进行实践课程的编程工作,他们一听到这个课程的词,甚至还会产生一种神秘感和恐惧感。
1.4 缺乏合理的教学方法
从目前的基本情况来看,教授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时候,我们依然是采取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和大多数的课一样的教学方法,老师教学生学。老师只是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基本的教授,然后学生做出一些适当的消化和理解,即使是上机课也只是简单的教授一些基本程序,完全按照课本上的来,照着书打代码,完成了调试和编写那就算完成了,完成不了的怎么也理解不了,学生一旦编完了的老师就过了,就认为学生完全掌握了,完全不教授一点和知识点相关的内容,而且学生在进行编程的过程中,一点也没开动脑筋,只知道完全照着老师的操作来,不加以思考,不重视理解,殊不知程序编写和调试的过程同时也是需要思考和创新的过程。只是通过此种教学,学生最多也就是学到了一些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和进行调试的技巧,对于程序设计课程这门课来说,只能是学到了点皮毛,面对真正的编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本一点也不会进行分析。所以,对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是特别的不利的。
1.5 没有全面的考核方法
现在一般来说,学校对于此课程的考试内容,多是安排笔试内容,只是出一些课本上的知识点内容,并不会让学生进行机试,不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考核,这样就是极大的弊端,但是呢,我们用笔试的形式并不能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真正的测试,不少的学生为了能够通过考试,都是死记硬背书上的知识点,当面对考试的时候,只是单单把书上的知识点照搬过来,实际上对书上的知识点还是掌握的不够牢固,运用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在安排对课程设计这门课的考试的时候,要相应做出一定的调整,要能够考查出学生对知识真实的学习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2 对于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2.1 努力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做任何事,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兴趣,让兴趣引导着学生进行学习,所以我们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要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刚开始会有点难度和困难,但是长期坚持下去的话,一定会有所成效的,这样对提升教学的质量也非常有帮助。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激发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这门课的兴趣呢,首先,我们还应该知道兴趣的培养与老师的教导方式远远离不开,老师应该注意在教授这门课的时候,要尽可能的把知识点讲的通俗易懂一些,讲的生动形象一些,这样才能缓解学生的枯燥程度,让学生对此学科慢慢感兴趣起来。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的时候不会出现太多的恐惧感,我们要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兴趣,从第一节课开始。让学生开始的时候就不会对本课产生厌倦情绪,第一堂课我们可以自己编写一些简单有趣的程序,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冲动和极大的学习热情,这样一来久而久之,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就油然而生了。
2.2 试用创新式教学
首先是从基础开始,在程序设计语言这门课上,老师对语法和基本程序的讲解是必要的,但是必须要避免出现呆板式灌输,很多同学在听到语法的时候就会头疼,更别提要记住这些东西了。老师在对于语法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要注意通俗易懂,让学生更容易的接受这些东西。其次是从实践出发,我们可以在练习中给学生们一些编程类书籍,让学生能够自己进行相应的训练,通过多练习多思考,增加自己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只需给以指导就可以,多给学生一些空间,让他们在平时实践中不断摸索,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疑问,老师对其进行详细而具体的讲解。然后呢是实行讨论式教学,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还要多加注意对问题的谈论,努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程序设计具有很大的多样性,一个问题有很多的解决办法,我们可以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讨论和调试。
3 结束语
随着近几年来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对来说程序设计语言在这其中的作用非常大。程序设计语言也不是多么深不可测的语言,学习多了就会知道这其中的趣味性是多么的多,还可以不断的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只是对学生教授课本上的知识,应该多传授一点课外的相关内容。
参考文献:
[1]刘鹏.技工学校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探讨[J].中国电子商务,2012,11(10):12-13.
[2]刘学.技工学校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3(8):45-46.
篇7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房地产营销;教学整体设计;单元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232-02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能较快适应实际工作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学生不但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灵活运用知识的技能。房地产营销课程涵盖范围广,内容复杂,既有较深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如果还采用以往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与总结积累,我们在房地产营销课程中采用了项目教学法[1],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一、项目教学法概述
(一)项目教学法的含义
项目教学法是教师根据工作实际和课程特点甄选或设计一个合适的综合性项目,让学生分组或独立完成而进行教学的方法,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更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兴趣,突出其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完成项目和工作任务的学习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例如岗位专业技能、自学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交际能力、领导和组织能力等等。
(二)项目教学法的关键
项目教学法的关键在于综合性贯穿项目的选择或设计。该综合性贯穿项目可以包含若干个小项目,这些小项目又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工作任务,然后根据这些工作任务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机地整合并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方案。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多动手、多动脑的过程中更有效地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
(三)项目教学法的优点
项目教学法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项目教学法是让学生实施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或工作任务,学生学习的目的很明确,而且这些项目或工作任务是根据公司或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设计的,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像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茫茫然,无所适从。项目教学法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项目教学大多要分小组完成,通过小组内及小组间的交流、讨论、决策等,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恰恰是一个公司或企业员工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房地产营销是建立在一般市场营销理论基础上的一门新课程[2],是我院物业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其内容包括房地产和房地产市场调查、房地产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房地产营销组合策略、楼盘销售等,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房地产市场,学会分析和研究房地产市场,掌握房地产营销组合策略,并且结合校内、校外实训活动,训练学生的实际工作操作技能,为毕业后从事房地产方面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教学整体设计思路
按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思路,本课程主要以四个大项目“房地产市场机会分析、房地产目标市场选择和定位、房地产营销策略的制定、房地产营销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以及为完成这些项目所需的若干项工作任务(即小项目)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具体如下图所示,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房地产市场调研和分析、房地产营销策划、楼盘销售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单元教学设计实例
1.单元教学设计表格
这里以第一单元的“调查房地产市场”这个工作任务为例来说明单元教学设计的过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掌握搜集资料的途径、方法和技巧,学会合理地设计市场调查问卷并进行实地调查,熟悉市场调查报告的格式,能够运用调查资料撰写市场调查报告。为实现本单元学习目标所选取的工作任务是对本组研究楼盘的竞争楼盘进行市场调查,具体实施步骤和安排见下表。其选取依据是房地产开发公司或营销策划公司的实际营销工作岗位及其职责、物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难度适中,以便于学生都能动手参与。
2.单元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
教学实施步骤,大致可以按如下顺序进行:任务布置和展示案例导入学生实操成果展示教师点评、小组互评知识总结。
首先,教师布置和展示工作任务,说明其考核要求及其工作步骤,并可以结合实际案例来加以详细说明,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整个工作流程和步骤。由于工作任务的完成有一定的难度,由某一个学生来完成不太现实,所以,一般将本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6~7人。教师让每一小组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选择本组的研究楼盘。在每一小组中,由于各个学生的知识、能力不相同,应视具体情况让其在本组的工作任务中承担相适应的职责,分工合作,各尽其能,共同学习和讨论,共同提高,而各小组组长对本小组负总责。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选到本组的工作任务后,共同商讨制定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碰到问题可以请教老师,也可以阅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教师起着指导者、监督者的作用。
成果展示和评价阶段是整个项目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1)在学生评估阶段,各小组要进行竞争楼盘市场调查成果的汇报与展示。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介绍本小组的工作过程、项目成果及其优缺点、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需要改进的地方、收获与感受,最后自己给本小组的表现进行打分。各小组介绍完以后,小组之间再进行互评。(2)在教师点评阶段,教师对各组的情况进行相应的点评。首先,对项目成果的可学习和借鉴之处予以肯定,然后指出缺点以及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环节中更加努力地学习。最后各小组根据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参考意见对竞争楼盘市场调查报告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
知识总结阶段主要是教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房地产市场调查的内容和步骤、房地产市场调查方法和调查技巧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彻底消除理论知识上的迷惑,熟练掌握房地产市场调查技能。
三、结论
项目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房地产开发公司或营销策划公司中的实际工作岗位和职责选择或设计项目或工作任务,使学生将来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房地产公司的需要,极大地增强了其就业竞争力。采用分组方式,便于交流与讨论,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很多项目或工作任务往往不是某一个学生能够完成的,而分组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采用分组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组织领导能力。项目教学法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发展方向,使教学目的更明确。采用理论、实训相结合,分组教学、师生互动等多种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园林设计初步”是园林设计类课程的基础必修课。该课程综合性强,设计内容较多,对于后期“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以及“园林艺术设计”等设计类课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先导作用。多年来,很多学者对于“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定的实践和探索,[1-5]本文则从有效教学的角度出发进行再研究,对课程结构和内容、教学方法以及作业布置等进行一系列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适应高等院校园林专业对人才的培养,并满足市场的需求。
一、“园林设计初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合较多
目前使用的“园林设计初步”教材版本较多,但教材中大多内容与其他园林课程的内容重复交叉处较多,如涉及《园林艺术》《园林建筑》《园林史》《工程制图》,以及《水彩》《钢笔画》《模型制作》《平面构成》等设计类课程。
(二)为后期设计类课程的铺垫较少
讲述内容过多的涉及了三大构成、园林艺术等基础理论知识,而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考虑较少,因而教学是孤立的、片面的和重复的,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基础课程的先导性。
(三)课程内容有效性练习较少
目前使用的不同版本《园林设计初步》教材对于园林专业而言缺少针对性、目的性和有效性的练习和任务训练,学生相关设计技能未能得到较好的培养。
二、“园林设计初步”有效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改革的整体思路
首先以有效教学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设计能力为落脚点,在教学的整体思路上体现“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实用性。在教学内容上要对教材章节进行“四有”改革,即有删减、有补充、有侧重、有结合。
有删减是教学内容需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删除与其他课程教材重复较多的版块内容;有补充是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增加学生思考和练习的环节;有侧重是针对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相关训练;有结合是考虑其他设计类课程内容对学生能力的需求,从而提高该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二)具体课程内容
目前“园林设计初步”的授课时间一般仅有32个课时。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根据专业特色、培养方案、教学目标以及生产实践和市场需求等情况确定其教学内容的重点和时间分配等,是教师必须考虑和明确的。根据园林学专业的性质和特点,结合笔者教研室近年来的教学经验,对“园林设计初步”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见表1)。
表1 “园林设计初步”的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分别从基础篇、应用篇和实践篇进行串接学习。
基础篇首先概述园林与传统园林的类型以及园林规划设计总原则等相关知识,让学生明确何为园林、新型园林空间如何划分等基础理论问题。教学期间分别以常州恐龙园、红梅公园、常州2014全国花博会为例讲述主题公园、综合公园和综合性园林博览园的划分;其次,通过笔者所在城市的具体案例讲述园林的立意、选址与布局,学习如何确立设计理念和进行简单的场地分析和方案的构思;并简单了解园林艺术构图法则和中国古典园林十大造景手法在现代园林作品中的应用。本篇的重点内容是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园林要素的平、立面以及效果图的表现方式。
应用篇在前阶段的学习基础上重点学习利用植物、建筑、水体和园路等要素如何进行创作设计。例如,如何选择植物;植物在设计中如何构图;利用植物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园林植物与环境如何融合等,带着以上问题展开深入学习。另外,了解园林设计程序和设计文案等相关内容,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园林思维过程,即分别利用理性的客观思考、感性的艺术思考和理性的客观分析依次对场地进行分析、设计方案的构思以及进行分析与反思。
通过以上基础篇和应用篇的讲述,使学生具备相关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和手绘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方案的分析、表现和思考能力。之后,进入实践篇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并提高环境分析、作品构思和设计表达的能力。期间重点学习园林空间的形式、处理和如何围合。本环节主要通过大量的具体案例进行讲述。案例的选择则从正、反两个方面展现,即优秀案例和存在问题的一般作品,尽可能多角度的比较、借鉴和分析现有的案例。另外,笔者走访周边公共绿地,拍照并制作PPT。选取当地园林案例的目的是学生可在课后进行亲自的实地感受,从而加深并消化理解课堂知识以融会贯通。通过以上内容的设置,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设计素材,也具备了初步的设计能力。
(三)教学方式
前期基础篇多为理论知识,教学中以教师讲述为主并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有必要时可略展开讨论,着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次,后期应用篇和实践篇的学习中,分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环节。课堂内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进行设计作品的讲述,并结合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课后主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任务的训练,期间学生可交流、可讨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并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学生今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作业设置及考核方式
作业内容以培养学生具备初步设计能力为导向,体现多元化、全方位的练习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公园(常州青枫公园)体验,进行实地感受园林的相地、立意和布局;2.园林要素线条练习;3.平面图抄绘;4.园路线型设计;5.水景与其他园林小品抄绘;6.彩铅表现;7.课程设计大作业等(见表2),作业内容由易到难、由少到多。
确保学生进行主动的、积极的思考和完成作业,并从中获取相关知识和设计素材的积累,其完成结果可较好地体现教师作业布置的目的性。
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是否客观和科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所以笔者对“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学生成绩主要由课堂练习(20%)、课中发言(5%)、课后作业(30%),以及期末大作业(45%)四部分构成。
三、“园林设计初步”有效教学的初步成效
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直接依赖于教学方法有效性边界的拓展,其拓展之道在于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组合与灵活应用,从而实现卓越。[6]
篇9
所谓项目教学法主要指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围绕着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教学的一种专业性方法。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把一个完整的项目分成若干个子项目交由班级中各个小组的学生来独立完成。项目教学法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注重学生的主动性。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度重视结果不同,项目教学法更加重视学生所学的过程。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子项目能够有效地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来独立工作。在版式设计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版式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要想让学生充分领会版式设计的教学目标,靠单纯地理论教学是不够的,必须要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教学中来。要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2项目化课堂教学在版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当前随着人们对教学改革理念的不断变革,项目化课堂教学方法在版式设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利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化,原来以教师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下面本文就以房地产品牌形象设计为例来探讨项目教学法在版式设计中的应用。
(1)科学确定项目任务。
项目教学法在版式设计中的应用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确定科学的项目任务。在确定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教学人员必须要根据版式设计的要求来进行确定。所确定的目标必须要能够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房地产品牌形象设计而言,该项目应该是对学生设计水平要求较高的项目,该项目应该包括字体、插图、版面编排、印刷工艺等多方面的技能。通过完成这一项目学生的综合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都应该得到提高。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教学人员可以聘请房地产公司的老板来对学生所设计的形象进行专业性评价,这样会使得学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2)师生互动,落实项目。
在确定了项目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落实项目。项目落实情况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师生关系的影响。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助于科学高效地完成项目。相反如果师生之间存在隔阂就不利于项目的落实。因此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房地产品牌形象设计这个项目,在落实过程中教学人员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要鼓励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楼盘自身的特点,要告诫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要仅仅围绕着楼盘自身的特点来进行设计。学生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中来。要引导学生树立全新的设计思维。项目实施是项目教学法中一个最为关键的环节,项目落实情况直接影响着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因此要对该环节保持高度重视。
(3)展示设计作品。
在完成产品设计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对自身作品进行展示。作品的电子版与实物版学生都要准备好。要精心装订和粘贴产品。设计作品的展示不仅仅是一件作品的向外公开,更代表的是学生的在综合能力。
(4)项目总结和评价。
项目总结和评价是项目教学法的最后一步,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项目评价过程中首先要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自评和互评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通过互评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进步。最后就是由教师根据项目落实情况来做出科学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来进行具有针对性地评价。要表扬学生的优点,同时又要善于总结项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项目教学的水平。
3项目教学法在版式设计中应用的意义
版式设计是高职院校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版式设计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化教学在版式设计课堂中的应用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当前高职院校版式设计教学效率普遍不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学方法的不科学。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提升学生主动性,无法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这样一种教学方法虽然从形式上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教学效果却大打折扣。项目教学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则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2)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把若干个子项目交付给学生独立来完成,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自身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将得到提高,版式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在版式设计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无疑是非常有利的。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项目完成的方法是有许多种的,学生通过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设计出完美的作品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
高职院校的教师在长期教学中尽管已经具有相当的教学经验,可是毕竟与实际生产脱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脱离生产实际的教学。在版式设计中通过采用项目教学法,聘请企业参与教学,这样能够让教师更加方便地了解生产实际。这对于丰富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无疑是非常有利的。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这样一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是广大教师的必然选择。
篇10
相关政策与文件
开设一门课程,必须依据有关政策法规。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文件主要有三个:一是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份文件规定: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该文件明确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性质――既是一门国家规定必修课,也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部分。二是2001年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这份文件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在3~9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且“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共占总课时数的16%~20%”,这也意味着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数有上限规定,但具体的课时数需要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来进一步限定。三是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这份文件第一次从课程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总课时数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给出了指导性建议,但由于该文件出台时间较早,有些内容在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实验后,相对滞后于教学实际,在实际执行时需要灵活处理。
制订课程方案与课程目标
浙江省从2002年开始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课程改革。在制订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时,考虑到当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刚刚起步,并没有将信息技术课程合并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而是规定了其独立的开课时间和课时数:小学3~6年级,每周1课时;初中7~9年级,每周2课时。一般每学期的教学时间在20周左右,除去一些学校活动,每学期至少能保证15周的上课时间。这样,在小学阶段,3~6年级8个学期至少共有120课时的信息技术上课时间,远远超过了《纲要》中规定的课时数,体现了浙江省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
虽然《纲要》中已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给出了建议,但在实际操作时,还需要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将其适当地调整和细化。我们在设计本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时,主要考虑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兼顾现实基础与超前性要求。由于硬软件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信息技术与生活应用又密切相关,家庭计算机拥有量越来越高,因此应以有关政策文件为依据,以三维目标为准则,以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备配置情况为基础,适当超前设计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使其尽可能地与社会发展同步。
二是兼顾初中与小学的衔接及城乡差异。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课程开设也将越来越规范,因此,为与初中课程进行衔接,需要对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有明确的界定。此外,城乡差异在我国还比较明显,农村无论是计算机普及程度还是师资水平都与城镇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课程目标既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又要保证全体学生都能掌握。
三是以最基本的技能为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测性。由于小学阶段是信息技术学习起始阶段,因而必须以最基本的技能、最基础的知识掌握作为基本目标。在目标描述上,要尽量明确、有可操作性,能让教师一目了然。这也便于教师对照目标检查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根据以上原则,在《浙江省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2001-2005年)》中,我们提出了浙江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即到2005年,所有中小学都将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根据这一目标,浙江省在2002年启动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时,就开始同步考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建立,规划课程方案,同时提出,要按照“技术培养”和“能力培养”两条主线来制定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技术线:从有关信息技术及其工具使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角度来考虑。
能力线:从培养学生初步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及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来考虑。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提出了浙江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
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及信息技术在生活学习中的应用,具有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熟练运用鼠标、键盘等计算机外部设备。
掌握文字信息处理方法,能运用文字处理工具为生活和学习服务。
了解多媒体素材的制作方法,能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制作简单的多媒体作品,表达一定的主题,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
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具有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整体规划教学内容和要求
依据《纲要》等有关文件的要求,本着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原则,我们从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所常用的功能中抽取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从而明确小学阶段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应培养的基本信息素养,最终确定了以下三方面的主要教学内容。
一是有关计算机基本操作方面的知识。包括:操作系统的熟悉和使用、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鼠标与键盘的使用、网络浏览器的使用等。
二是有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包括: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信息技术与生活、信息伦理道德等。
三是有关信息加工与处理的基本技能。包括:文本与图像信息获取方法、文本信息处理方法与技巧、简单图像信息处理方法、音视频信息的简单应用等。
根据小学各年级学生的心智发育特点,并参照其他学科各年级的教学内容,我们对3~6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进行了规划,每个学期的主要内容。
各学期的教学内容既相互联系,又各有特色、各有侧重,基本涵盖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各方面的要求。
设计和编写各年级教材
明确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之后,就可以开始着手设计和编写各年级教材了。小学阶段的各学科教材在体例结构上,一般以“单元”形式呈现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以“课”作为最小的组织结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也不例外。这种形式既便于教师把握教学要求,也便于控制每课时的容量。在设计和编写教材时,还应体现出课程设计的思想和理念,体现出课程特色。在设计和编写浙江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注重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
1.规划设计能力
之前的很多信息技术教材被形容为“软件说明书”,而且无论是对成人的培训教材还是小学生使用的教材,内容大同小异。计算机课程改为信息技术课程后,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编写信息技术教材时,必须体现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小学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模仿,也喜欢模仿。往往教材或教师的范例是怎么做的,学生的作品也差不多是怎么做的。这样教学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被禁锢,他们只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做,而不会自己设计创作。在浙江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从作品设计开始,对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和创造的能力进行了探索。从3年级用画图软件开始,就渗透了设计思想。如3年级上第9课《花香满园》这一课,主要学习利用“画图”软件中的复制、粘贴、翻转等功能,快速画一些相似图形。教材中提供了两种花形,并特意预留了空白让学生设计,让学生先想一想还可以怎么画花,再动手在电脑中画。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画出来的花就更加五彩缤纷、各具特色了。随着年级升高,教材中还不断地渗透了各方面的设计能力,如4年级在学生学习文字处理时,增加了作文集、电子小报的设计;5年级在学生学习演示文稿时,增加了多媒体作品的设计;6年级增加了各种研究报告的设计等。这样,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培养学生的规划设计能力,才有可能创新。
2.文件管理能力
在信息素养中,有一项很重要也很实用的能力,那就是信息资源管理能力。一个有着良好的信息资源管理能力的人,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也是有条理、有良好习惯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资源管理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在小学阶段,我们可以从最简单、最常用的文件管理着手,包括:文件和文件夹的命名、存放、整理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靠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教学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在浙江省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对于文件和文件夹的学习贯穿了整个小学阶段。从3年级上册学习画图开始,到6年级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学习的结束,教材始终强调文件的合理存放和管理。当学生在3年级做出第一件作品时,教材就渗透了文件的合理命名方式,同时也给教师一个应注重培养学生文件管理能力的提示。4年级的教材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文件夹分类整理文件的习惯,5年级和6年级则通过各种任务进一步强化文件管理能力的养成教育,通过不同任务、不同方式强调文件管理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形成适合自己的文件管理方式。
3.信息技术工具的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很迅速的,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网络应用的更新速度也相当快,而教材编写一般需要经过策划、编写、修订、审定、出版、发行等一系列过程,是有一定的周期性的。这就导致教材中的内容往往滞后于技术的发展。如果学生只会使用教材中的技术,就无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对于一些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工具的教学,就不能单纯地就软件来讲操作,而是要精选一些常规的、通用的、一般性的方法,以及能让学生举一反三的方法。
如5年级下第3单元“动画天地”,教材用4课时,从认识动画到简单动画制作,介绍了GIF动画的制作方法。由于GIF动画是典型的逐帧动画,学生利用GIF动画可以相对容易地理解动画制作中最重要的关于“帧”的概念,因此在编写教材时,也突出有关帧的各种基本概念和技能,为将来学生学习其他的动画制作方法打下基础。
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以上所讨论的仅仅是其中的一些基础性工作,还有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很多方面的工作要做,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探索。
- 上一篇:花生栽培技术与管理要点
- 下一篇:计算机技术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