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规划毕业设计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4: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职业规划毕业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工程类;大学生;就业力;职业素养
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其就业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相关调查显示,当前各大企业在招聘中对应聘者的职业素养尤为重视。因此,提高职业素养对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具有重要作用。要想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应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各大高校应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列入其教育内容,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本文以工程类大学生为例,探讨了如何以就业力为向导,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工程类大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对工程类大学生而言,其基本的职业素养除了牢固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外,还包括工程师的基本技能、知识结构、行为规范、精神气质和成长规律。但根据近几年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的反馈,工程类大学生在职业素养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行业认知不足,缺乏职业精神。现阶段,许多大学生对于今后的就业方向缺乏深入的认识,尚未树立成熟的职业意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职业规划,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感到迷茫,很难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社会需求规划未来的发展目标。尤其是已经踏上工作岗位,并逐渐成为就业主力军的“90后”青年,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频繁跳槽,工作中眼高手低。
2.业务拓展能力不足,缺乏创新创业精神。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期望毕业生就业后不是一个被动的工作者,而是主动的职业创造者。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每年受理的近15万件专利申请中,大学生申请所占的比例仅为0.05%。而在美国,每年受理的近40万件专利申请中,大学生申请占到约23%的比重。两国的巨大反差,反映出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的要求。
3.实践操作经验不足,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大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这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择业时眼高手低,大事做不好,小事又不想做,对理论夸夸其谈,但实际动手便不知所措。据调查,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一般需要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大学生的到岗适应期只有2~3个月。
二、提升工程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1.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全面人才。大学生无论学习什么专业,无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同时,大学生如能掌握一门外语,将有助于其拓展国际视野。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认真学本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还要主动学习,了解其他有益的相关知识。
2.结合市场需求,优化素质结构。公司和企业往往把员工的道德素质看成是企业谋求发展的第一资源。因此,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大学生还应努力优化自身的素质结构,增强平等竞争的意识,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在工作中勇于担当的主人翁精神。
3.强化专业实践锻炼,增强就业能力。工程类的专业实践锻炼包括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验和课程设计大部分在校内完成,是检验所学课程的标尺;而实习教学可以将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整合,便于企业管理,也有利于学生实习的逐步推进。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可以获取更多的专业实践技能。通过工地现场实习,学生不但巩固了专业知识,而且培养了职业素质,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4.加强就业指导,增强职业规划能力。当前,各大企业对应聘者的职业生涯规划尤为重视,认为影响工程类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在于职业规划不明确。制订合理、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使学生进一步认清自己,帮助其合理制订发展目标,规划发展方向。所以,在对工程类大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在构建就业指导体系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年级差异,充分体现阶段性和层次性,并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同时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肖云,杜毅,刘昕.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研究[J].高教探索,2007(6).
篇2
关键词:职业规划;自主学习
当前如何激发学生职业规划,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探讨的热点,笔者近年来针对会计信息化专业学生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体措施有:
一、构建“会、信、管”理念
通过对中小企业、知名软件公司、政府机构等组织的调查和走访、对历届毕业生的跟踪了解和观察,我们了解了用人单位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情况,而我校相关专业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且学生生源较好、教学环境完善,毕业的学生基本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我们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以会计和信息化行业所需为目标,以岗位要求为依据,以工作知识为起点,狠抓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去了解企业、关注会计、工商管理和信息技术发展动态,掌握会计准则、会计及信息化技术规范、管理软件标准、企业业务流程、财务流程等,提升办学质量。针对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首先要树立“会、信、管”理念。
“会、信、管”理念,强调从会计信息化职业目标出发,以会计信息化职业岗位群的工作知识为起点,设计课程体系,从而构建以财务会计类、信息技术类、工商管理类知识为支撑,集会计与信息技术、工商管理于一身,融操作、维护与实施为一体,形成专业与学科、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相互互动,产学研相结合的会计信息化专业“会、信、管”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路。
面对“会、信、管”理念和现在的就业竞争压力,我们认为学生必须从大一刚进校就要尽快有效率地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与社会无缝对接。
会计信息化专业新生刚进学校时很多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会计信息化是干什么的?”,我们面对这样的问题觉得很有必要去启发和引导学生,首先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怎样让学生去了解会计电算化的内涵、会计信息化岗位的要求和未来学习的方向和目的。针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是“集会计与信息技术、工商管理于一身”,“融操作、维护与实施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我们应该明确,必须坚持“会、信、管”理念去引领学生,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岗位工作知识和能力,从而明晰学习的方向,学会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在教育思想上形成我校不同于全国其它财经类院校会计信息化专业的独特观点。为了让学生树立以工作知识为起点的“会、信、管”理念,在大一上学期的时候我们便对各个班级进行入学教育和企业认知,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大二通过岗位实验和主干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热爱专业,了解岗位。大三通过企业经营实战演练、创业计划实训、企业实习等课程,让学生理解岗位、融入岗位,自觉投入到岗位实践之中。
二、开展定期的学术讲座
教育者的眼光不仅只停留在本地,我们需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学术讲座作为课内教学的延伸,无疑可以让学生开阔思路, 增强创新意识,给课程改革注入新鲜血液。经过精心准备的各类讲座介绍专业及相关领域的前沿科技成果及发展态势,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信息储备,提高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尤其在专业教学中我们适当采用专题讲座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就重点、难点内容,获得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精神,促成其强烈的创新欲望,打破了传统的学生被动式的单向“接收”,使学生养成在“学习”过程中“研究”问题的习惯。
三、学生职业规划与目标设计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准确选好就业方向,我们将专业学习与学生职业规划放在一起考虑。根据工作知识的特点,首先给新生树立以工作知识为起点的 “会、信、管”理念,让他们逐步理解会计信息化广义的内涵和相关的知识组成,明白会计信息化有哪些具体岗位,知道要学习什么。然后班级导师在班上会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大学阶段目标设计和职业规划。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到现在新入学的大学生中有相当部分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对不足,也不知道今后有什么样的打算和安排,对大学学习方法和过程不了解、不适应,缺乏思考和规划,不知道怎样去融入社会,许多学生只是盲目的学习,缺乏对专业、对社会、对企业的了解,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同时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学生之间的综合素质、水平和能力差异也很明显,学生的未来规划也需要因人而异。因此我们建立了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生职业规划与目标设计”,即通过学生入学教育、专业认知后,设计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学生和学校为此要共同努力。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未来想从事的岗位方向等来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与目标设计。在目标设计中总体目标一般在第一学年中期进行制定,学生本人大致确定自己的未来基本规划和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及达到的高度,职业导师将对学生的想法进行适时的评价和修正,然后学生再进行阶段目标设计,对于每个阶段的目标设计如下:
大一:第一,思考树立正确的成长观和价值观;第二,掌握良好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思考怎样扩大学生会计电算化视野;第四,努力学好通用知识课程,开始接触“会、信、管”综合知识。
大二:第一,明确学习兴趣点与岗位方向;第二,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掌握良好;第三,进一步加强学生“会、信、管”的综合知识修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第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融入社会的能力,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大三:第一,加强即将从事的岗位工作知识掌握;第二,围绕岗位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第三,在岗位实践中完成毕业设计;
第四,实现成功就业。
四、导师制
从2007年开始,为了顺利实现各阶段目标,让学生消除学习中的疑问,引导学生走正确的发展方向,学校实施了专业导师制度,为不同的岗位方向配备了相对应的专业老师指导,以便根据学生个人愿望把他们培养成适合未来岗位需求的人才。同时我们也根据导师的专业和特长对导师进行了分类。在导师制下,学生的问题可以及时得到消除和引导,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3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艺术生的就业困难也逐渐突显。麦可思《中国2007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显示,在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最低的本科专业前10名中,美术学、音乐学和音乐表演三个艺术类专业以相对一般专业较低的就业率垫底。艺术专业中的动画专业、艺术设计和美术学分别位列2011年中国大学毕业生“红黄绿牌”本科专业中的红牌和黄牌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因此,深入分析艺术生就业难的原因,探究适合艺术生的职业指导方法已成为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一艺术生就业难的原因
艺术生是高校一个特殊群体。相比其他专业,艺术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重专业课轻文化课,文化基础薄弱;思维方式感性有余理性不足,易冲动走极端;崇尚自由个性,不愿墨守成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强,集体观念淡漠;功利性强,参与社会实践意识较强;心理素质比较脆弱,抗挫折抗压能力不足。艺术生的特质使其在就业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比如职业规划意识淡漠、有业不就与无业可就现象并存、就业选择缺乏弹性、择业功利性较强、就业期望值较高、就业后工作稳定性差、失业率高等。除了自身原因外,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在影响着艺术生的就业。近年来艺术考生数量不断增加而市场需求不足造成社会艺术人才的相对饱和,高校艺术专业设置盲目化粗糙化,就业市场保障体系不完善,各种不规范、不公平的现象还比比皆是,性别歧视、学历歧视现象屡见不鲜。多种因素综合造成了艺术生就业难的现状,特别是传统的美术、音乐专业人才,就业压力则更大。
二高校艺术生职业指导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都已基本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从校院两级开展工作,其职责主要是开展职业指导,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尽管当前的指导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来看还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普遍存在着重就业轻职业指导、专业师资人员缺乏、教育方式枯燥单一、教育重面轻点缺乏个体性关注等问题。在各综合性大学中,艺术生的职业指导往往混同与其他专业,艺术院系的职业指导工作多挂靠在学工部门,工作内容也主要依托校级职业指导部门开展工作,传达上级的各项工作指示,缺乏独立性和个体性,不能根据艺术生就业特点建立起有效的职业指导方式。艺术生的职业指导现状已不能适应当前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以及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
三改进艺术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1转变职业指导理念,建立全程化的职业指导模式
全程化的艺术生职业指导模式就是高校要把职业规划和职业教育从时间轴和空间轴全面展开,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教育中。时间轴展开,就是职业指导要贯穿学生大学四年时间,并针对每个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尤其是不能只关注两头,而忽略了大二大三的指导工作。空间轴展开,就是职业指导不能仅停留在学校和学院层面开展工作,应在学校、学院、班级三个层面构建职业指导网络。
职业指导按时间轴展开时,应重点对每个年级进行阶梯式教育,各阶段安排不同的指导和学习重点,学习内容可有效衔接起来。具体各个年级的职业指导重点如下:
一年级学生对大学还不甚了解,对个人未来发展方向也很模糊,处于职业规划的试探期,这个阶段职业指导重点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优势劣势,熟悉艺术专业,树立职业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初步建立未来职业发展目标。学校可通过相关课程的开设,指导学生学习职业规划知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艺术院系可邀请专业老师、负责就业工作的老师和高年级学生开展专业与职业发展讲座、学习经验交流会等,帮助新生了解专业发展、专业学习和社会需求状况,以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和专业学习。二年级为职业规划的定向期。通过一年的学习,艺术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确定了专业方向,开始对未来职业发展有了明确的定位,此时指导重点在于教育学生打好专业基础,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职业定位,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做出合理调整,明确发展目标。三年级为实践期,艺术生已初步具备专业技能,可以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和实践活动。学生要根据个人职业规划,更为准确的掌握职业信息以及入职所需要的能力素质各方面的要求。职业指导重点在于教育学生学好专业技能,学习掌握如何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的相关知识,提供各种信息渠道以及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机会,协助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训练,使学生了解真实的职业环境。四年级为分化期,此时就进入了传统意义上的就业教育,职业指导主要在于就业指导,让学生全面了解就业市场和求职信息,进行求职方面的训练,比如如何写简历、模拟面试等,为学生提供就业、升学、创业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等。
职业指导按空间轴展开时,应积极构建三级教育网络,即从学校、学院、班级三个层面开展工作。学校层面主要是部署全校职业指导工作,设置职业指导课程,提供专业职业指导教师进行授课,学院层面设计职业指导办公室,结合学院学生具体情况,开展针对性的个体咨询、指导和教育活动,班级则以主管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担任班级学生的一般职业教育和职业咨询。职业指导工作有效实施需要专业优秀的师资力量作保障。因此,高校还要重点抓好专业队伍建设,选拔具备多学科知识和能力,尤其是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相关人文学科背景的人员充实职业指导师资队伍。艺术院系的职业指导人员还需要具备一定艺术专业背景。在现有师资不足情况下,高校也可以对学生工作人员开展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协助其取得职业指导师等相关职业技能证书,促进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效率,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加强对艺术生的实践教育环节,创建大学生实习基地
很多艺术生在工作后反映,学校学的很多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用处不大,而工作中迫切需要的技能和知识学校不学或者很少学,导致入职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适应和重新学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高校课程设置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快速变化,另一方面则因为工作和学校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和侧重存在差异,而学生对这种差异缺乏认识,对真实的职业环境认识不够全面。艺术教育是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教育,艺术生的职业指导要适应专业发展趋势和职业特点,加大实践教育环节的比重。实践教育一方面是专业技能实践的教育,另一方面则是社会综合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实践需要学校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加强教学实践课程的比例,并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适应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社会综合能力的培养则需要高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联络社会力量,重点进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岗位,学校也可鼓励学生根据个人条件自主选择社会实践内容,并在实践过程中提供有效指导和帮助,协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很多高校在艺术生培养计划上有实习课程设置,要求学生在特定时间自主联系单位完成实习课程,但这种实习往往缺乏有效监督和管理,很多学生往往敷衍了事,随便找单位盖章,实习结束把表交给学校就算结课,学校却不知道学生实习效果如何。因此,有必要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合,签订合约,强化实习期间学生的管理与评估,由用人单位根据学生工作情况给出客观评价,学校可在毕业时推荐优秀学生进入相应用人单位和企业。
艺术院系在进行教学研究时,可把专业研究与学生创作展演、毕业设计汇演紧密结合,让学生把自己的专业作品与服务社会联系起来,把专业水平与社会需求联系起来。学校邀请社会相关公司企业参加学生作品展和汇演,为大学生和企业搭建沟通和联络的平台。
3加强艺术生创业教育,创建高校艺术生创业平台
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饱和、就业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把就业重心转向自主创业。艺术生相比其他专业具有一定优势,可利用专业特长开展自主创业活动,以创业实现就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体包括毕业生和在校生。艺术生自主创业尽管存在先天优势,但后天发育还不足,存在一定发展瓶颈和缺陷,比如创业项目简单重复,只停留在接单、办培训班等方式上,项目缺乏有效管理和高技术含量;创业主体自身准备不足,盲目随大流,对创业缺乏理性认识和专业指导,稍有挫折便打退堂鼓,项目很难长久维持和发展,项目成功率低;创业环境不够完善,与大学生创业有关的政策难以全面及时落实,学校对学生创业不够重视,不能对大学生创业开展及时引导帮扶。
在加强创业教育的同时,高校要积极筹建大学生创业基地,做好创业孵化工作。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建设,需要学校结合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政策支持、资金物质帮扶、技术管理指导。首先,根据大学生创业特点,可将创业分为积累、创业、发展、扩大四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需求提供艺术工作室运作、起步孵化、发展培育、扩大经营等方面指导。其次,鼓励学生建立创业工作室,学校提供场地设备方面支持,并对创业项目给予可行性评估,对于具有可行性和发展潜力的项目可联合社会力量,对学生创业项目给予资金技术支持。最后,邀请专业老师、企业家、市场营销专家、企业管理人员等专业人士组建创业顾问团,对创业团队开展各种创业指导和企业管理培训和咨询,并推动学生创业团队与社会企业团体对接、交流与合作,促进创业项目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Future Engineers”计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效果;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一、“Future Engineers”计划简介
“Future Engineers”计划,即“未来工程师”计划,是中国计量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综合多年积累下来的学生课外科技、班团活动、就业等方面的经验率先提出来的一种学生培养模式。这一计划把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与就业指导等环节贯穿大学生大学四年,旨在达到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日益提升,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稳步攀升的目的。
(一)大一――职业生涯规划启蒙
“Future Engineers”计划以新生始业教育、专业素质教育(专业导论)、相关职业测评、校外专家讲座、认知实践、团体咨询帮扶(馨约心空)等作为在校大学生大学第一年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与实践内容,通过以上活动,帮助新生在大一就能树立起对专业及以后职业的基本认知。
(二)大二――职业生涯规划孵化
在大二阶段,“Future Engineers”计划通过企业参观、专业前沿形势讲座、朋辈专业交流、创新实践活动竞赛项目孵化、项目实习、个体咨询帮扶(馨约心空)等形式让大学生进一步感知专业所学,设立基本的职业目标。
(三)大三――职业生涯规划实践
大三,“Future Engineers”计划以专业综合实践项目(专业技能培训、专业领域工程师认证)、企业暑期实践(两个月)、考研方向指导、工程实践、校外专业领域岗前培训、个体咨询帮扶(馨约心空)等实践类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明确并不断修正职业目标,为大四的就业做最终的准备。
(四)大四――职业生涯规划落实
到大四最后一年,“Future Engineers”计划通过考研专业辅导、企业访谈、集中生产实习(卓越班一学年企业实习)、企业老总与人力资源访谈、校企合作毕业设计、个体咨询帮扶(馨约心空)等环节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前三年初步设定的职业目标,并把职业目标付诸实际的就业,帮助大学生尽早实现高质量就业。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效果的影响
截止目前,“Future Engineers”计划已经在中国计量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试行了三年多,在这一计划下培养出来的2016届机电本科生已经基本实现就业,概括而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效果的影响主要体现为:
(一)职业目标更明确,就业专业匹配度提高
在“Future Engineers”计划的影响下,机电工程学院2012级本科生在进校之初就被提前灌输了专业学习、职业认知、职业目标等概念,通过大一的初步感知,大二的逐步探索,大三的广泛实践以及大四的知行结合,2012级学生到大四毕业的时候,基本都对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有了初步的判断,并以此指导自己投身找工作的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截止7月底,机电工程学院309名毕业生,已经有303名学生顺利找到了工作,一次就业率98.1%。其中,42名学生顺利考上研究生,深造学习的专业相关度95.2%;261名学生成功就业,231名学生的就业岗位和所学专业匹配,匹配率88.5%。
(二)优质单位更普遍,就业薪资待遇水平提升
近三年来,机电工程学院全面推广“Future Engineers”计划,由专业牵头,学院主动接触企业,不断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单位,在校生有了更多的就业实习机会,学生对职业的把握也日益准确。以2016届学生为例,学生一次就业单位涵盖中广核、国网、中石油、大华、海康威视、宇视科技等行业内龙头企业,此外,还有部分学生顺利考上公务员、事业单位、银行等机构,就业的优质单位更普遍,就业质量不断提高。从薪资水平来说,2016届本科生的平均薪资水平在4500-5000元之间,居于本科应届生平均薪资水平的前列。
(三)发展前景更广阔,就业岗位满意度上升
经过四年的“Future Engineers”计划的培养,机电工程学院学生找工作的盲目性减弱,大部分学生不再过分拘泥于工作的薪资与福利待遇,相反,学生们在求职的过程中日益看重岗位的发展前景及日后的晋升发展机会。在这一理念的驱使下,机电工程学院2016届本科生对就业岗位的满意度较前几届学生有所提升,通过就业辅导员就业后的回访,可以得知70%以上的学生对一次就业的岗位是抱有期待的,他们或是看重岗位对于自身能力的可提升性才入职的,或者是看重在公司和相应岗位上的发展前景而工作,整体而言,毕业生对一次就业的岗位满意度不断上升。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大学生就业效果提升的思考
诚然,在看到“Future Engineers”计划实施后带来的学生就业效果提升的基础上,我们也无法否认,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中依然存在着求职盲目跟风,不考虑自身实际;部分大学生把职业生涯规划片面地看成是一门课程的学习,忽视了“Future Engineers”计划本身的实践性等问题。从学院和学校的层面而言,对“Future Engineers”计划的推行也仅仅局限于整个学院所有的理科专业,对学生专业的区分度不够明显。在接下来的实践过程中,还需进一步从学生和院校层面两条线出发,双管齐下,真正实现以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大学生就业效果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敏强,等.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侯德琴,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升大学生就业力[J].凯里学院学报,2008(4).
[3]杜生民,论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4]彭光成,何琦玲,于志杰,现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5).
篇5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逐年增加,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不断变化,加之国内外经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新的就业压力给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指导工作的思路,为提高就业指导水平,缓解就业压力,保证大毕业生充分就业发挥切实的功效。
在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加快的现实背景下,面对新的就业压力,高校现行的就业指导措施能不能够满足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需要?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应对?针对这个问题,反思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寻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应急性指导,系统性和连续性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
在职业规划方面,据统计,有30%的学生表示从大一时就开始规划了,有26.9%的学生从大二开始规划,有28.9%的学生是从大三时开始规划的,还有14.2%的学生竟然到了大四时才开始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面对就业指导的开始时间,有61.8%的学生希望“从大一开始,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只有39.2%的学生希望“平时多进行学习指导,毕业前集中进行就业指导”。在25所大学的就业指导方案中,学校开始就业指导的时问与学生实际开始职业规划的时间大致一致,与学生的期望存在较大的差异。这说明学生在职业规划上存在很大的被动性,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指导。学校在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就业前的应急措施上,如‘就业的形式与政策”、“面试的技巧”、“求职中的心理调适”和“就业信息”等方面,而对大学生长期职业规划的指导、人生规划的指导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
(二)各高校就业指导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职人员,多数都属于行政编制,这些教师往往是从学校行政岗位转岗而来,甚至是一批在计划经济下长期从事就业工作的老师,他们最大的弱点是虽然拥有一定实际经验但缺乏就业理论基础支持,或者虽具备一定就业理论经验,但没有就业实战经验,从而导致了高校就业指导与社会需要相脱节,很难成为高校就业指导领域中专家和专业人才,一方面这些人往往要忙于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很难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经常性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因此很难为毕业生提供全面完善的服务。而兼职的辅导员老师往往工作任务重,流动比较快,同时又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所以难以积累工作经验和提高专业能力。因此,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日益复杂,加强就业指导的工作者队伍建设,使就业指导实现专业化,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就业指导课程虽已开设,但未起到实效
虽然各院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总体而言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实用性;二是从课程设置本身来看,就业指导课往往属于公选课,课时数少,并往往在大四以后才开设。具体而言:
1.教材内容比较陈旧,几乎全是理论,缺少切合实际的应用知识,与学生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不少高校对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的宣传指导是就业指导最主要的内容,更有甚者只是通过发放就业须知、就业指导手册等方式。据一份抽样调查显示,只有不到2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有用”,学生们对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最大的不满是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缺乏交流和沟通,不少学生还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等。
2.很多高校就业指导的开展是从在大学四年级才开始,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就业动员会、各类就业指导讲座等方式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样的就业指导对多数毕业生而言为时过晚,除了少数人校对自己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学生外,多数毕业生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时仍然未能从思想上、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而能够在大学一年级就对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测评和帮助实施服务的学校寥寥无几。
(四)就业率水分过重
在高校,“就业率”已经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网上有一份关于ll6所高校的历年就业率统计表,表上出现的ll6所高校的历年就业率都在80%以上,最高的达到100%。其中就业率在90%以上的有96所,占总数的85.8%。然而另外一个材料却让人感到困惑: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的一位负责人在谈到2008年的高校就业率目标时却只有70%。既然在2008年时教育部对就业率的追求目标都只有70%,为何上面那份统计表上所有的高校的就业率都超过了80%?有两份材料道出了这个数据的秘密:造假!一所就业率统计数据为96.26%的高校,据学生估计该校的实际就业率大概在20%左右。一位参加过就业工作的高校教师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道:‘学校制定了就业率指标,每个学院都要力争达到或超过这一指标。学校自有一套相应的激励机制:将各项经费与各学院的就业率挂钩具体的做法是:要求毕业生在完成其设计或论文之前必须将已经签约的协议或单位接收证明交给设计(论文)指导老师,再由指导老师交给院行政部门,否则不得允许其参加并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当然学校也不发给其毕业证和学位证。这一招相当有效。”在就业率统计上普遍造假,形成‘铍就业”的不良现象。
二、改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一)细化教育内容,确保指导到位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主要看它是否满足了大学生的就业需要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的要求。因此,全面细致地选择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就显得至关重要。考虑就业市场供求双方的需求,笔者认为,就业指导的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当前加强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其内容包括诚信道德教育,如反对毕业生伪造成绩单和奖励证书等以达到个人目的行为等;勤奋、爱岗、敬业精神的教育,如主张‘用个人品牌塑造职场人生”等。第二,就业心理教育。主要是针对毕业生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障碍,如依赖、盲从、焦虑、急躁、自卑等情绪和认知偏差,加强毕业生的心理辅导,促其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第三,就业政策与形势教育。主要是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以及各种就业制度,引导学生明晰就业形势及专业市场需求变化趋势,以利于毕业生正确择业。第四,就业观教育。主要是教育毕业生要针对就业市场的变化,转变就业观念,克服“等、靠、要”的就业态度,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定位,调整就业预期,树立竞争就业、自主就业意识。第五,特殊群体教育。如针对女性毕业生相对于男生就业困难的现象,促其克服自卑,认识自我,主动参与就业竞争。第六,礼仪修养教育。主要是让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礼仪知识以及交际表达能力,使其在求职过程中能够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印象,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细化教育内容,能够全面培养大学生综合性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有利于大学生成功求职和就业,而且将使大学生受益终生。
(二)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开展全程教育
采用有效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方法,给大学生提供职业咨询与指导服务,是促进大学生职业选择科学化的关键。借鉴国外及国内的一些成功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第一,将职业指导纳入课程体系,结合职业指导专题讲座,形成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职业指导体系。如在一年级开设职业教育课程,着重讲授职业生涯的认知和规划,使学生初步明确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以及所属行业的特性;在二年级着重加强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培养;在三年级开展个性化服务,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规划实现就业目标;在四年级则侧重就业形式与政策的教育,以及求职技巧的指导与就业的服务等。第二,积极开展毕业生个性化职业指导。即通过人才测评,根据个体差异,客观评价学生的能力,有针对性地为毕业生提供“一对一”或小范围的个性化职业指导。第三,积极拓展毕业生的求职能力。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校内外结合的形式开展职业指导。总之,就是要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
(三)加强队伍建设,保证服务质量
拥有充足的专兼职就业指导人员,是保证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从我国高校就业机构的人员配置的现状来看,人员配置严重不足是普遍现象,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综合性很强,涉及领域比较广泛的技术性工作,作为从业人员,仅仅掌握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是不够的,还应当具有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以及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要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设,首先,必须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优化就业指导队伍的结构,即选聘具有一定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基础的人员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并在人员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性格特征和年龄性别等方面进行合理搭配。其次,必须不断提高就业指导人员外出进修和进行内部就业政策理论的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工作能力等敬业精神,使其能真正胜任就业指导工作,进而真正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再次,必须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把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到同样高度予以重视。要把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激励考核机制引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中,制定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办法和考核细则,明确目标责任制度,完善激励机制,促进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步人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只有这样,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取得更大的成效。
篇6
关键字:教学改革;多维实践教学体系;本科教学质量
一、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社会、企业人才需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与企业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和情商培养,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划分专业方向和职业定位,将现阶段及未来预期社会与企业需要的基础知识、职业技能融入到培养方案中,使学生既能满足现阶段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同时要满足未来终身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需求。
二、企业深度参与,树立、强化学生专业思想
专业负责人与行业代表对每年入校新生进行专业介绍,同时组织新生到就业企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工业园区进行参观见习,了解企业需求,体验企业环境、企业文化、作业流程,并适当参与企业提供的互动活动,以开学生阔视野,让学生了解企业,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与学习的兴趣,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同时通过请企业名人、资深工程师、一线研发人员来校进行人生规划、职业规划、专业引导、技术讲座等活动,保持4年不断线,不断激发学生求知欲、强化专业意识。
三、运用任务驱动、项目驱动法组织课程实验教学
基于任务与项目团队模式,将学生组合成若干个项目团队,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以竞赛方式激励学生参与各专业课程的实践与探索活动,逐步形成“教学做评合一”的探索式课外实践教学模式。在团队任务中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加强设计性、综合性、探索性、创新性实验的比重,逐步提升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同时通过团队形式的运行,全面提高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知识获取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联合企业打造符合岗位能力的课程实习与课程设计计划与实践活动
课程实习与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环节,我们与企业合作,实行课程实习与课程设计外包制,由企业的一线工程师和核心研发人员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带到学校进行校企合作,或直接将学生送到企业第一线,以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应用项目为核心,通过课程设计外包,让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了解企业文化,初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实际应用项目开发设计基本能力,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五、以创新实验室为依托,通过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
我院共有ACM、机器人、图形图像处理、电子商务、ERP、电子设计等十个创新实验室,实验室实行导师制,由专业教师担任导师进行专门指导,在进行基础技能训练的同时,学生逐步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企业的横向课题,引导学生对科学研究与创新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学生个人或团队以手中的开发设计项目为基础,择机参加各类省级、国家级仍至国际比赛,如国际大学生Scilab大赛、全国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大赛等。同时学生在部分创新实验室中进行创业活动,如成立软件开发外包团队,开设电子商务网站,或承接企业电子商务网站的管理与运营,通过比赛与创业活动,开阔了学生视野、锻炼了学生毅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与探索的兴趣、参与科学研发与创新的热情、体验创业的激情,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在各种潜移默化的活动中不断提高。
六、以就业为向导与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实毕业习合作,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我院所有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进行1~2个月的毕业实习,实习单位均为我院长期合作的企业,毕业实习以职业指导为入口、岗位技能为基础、企业工作流程为核心,通过实习,学生深入了解企业运作模式、项目运流程及分工,要求每名学生都要具体从一项具体岗位的具体工作,完成项目开发任务。同时由学院教师与企业研发人员共同承担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在实习过程中确定毕业设计课题,完成前期基础工作。通过实习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对社会需求的了解,学生对就业的预期更加切合实际,就业能力大大提高。
七、以就业为目的入职前真实项目实训,为企业培养定单式人才
在毕业前对学生进行必要实训是保证就业的重要手段,我们与企业合作,推荐学生参加订单式培养、服务外包、劳务输出等多种形式就业前实训,以综合应用项目为核心,培养学生项目全局观念、增强项目合作能力、提高团队管理水平,实现与企业需求进行无缝接轨。
篇7
【关键词】课外项目式教学创新教育评价模式
课外项目式教学是一种研究性教学,是在不影响高校理论教学的前提下。在学生完成本科阶段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之后,开展的专业性综合项目研究。它可以强化大学生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他们的专业知识及相关技能得到综合应用和拓展。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对2007届学生在其第三学年第二学期时开展了课外项目式教学的实践,取得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课外项目式教学的实施方法
1.项目题目库的建设
合适的项目题目是项目式教学的基础。好的题目对于项目式教学的开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设计项目题目时,教师通过市场调研。了解企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对相关职业或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使项目包涵的内容和技能具有时效性、完整性、典型性、真实性和层次性,其中层次性主要是考虑学生能力的差别。项目题目主要来自以下方面:教师的科研和学生能接触的现实生活;校企联合项目,此类项目可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也为企业培养人才;学生的好想法,此类项目可为学生实现自己的想法提供平台;网络和图书上的相关项目。这类项目往往需进行修改,以避免其不完整性和老化的问题。项目题目库中的内容包括项目名称、项目简介、学习目标、实施设备、必备知识、实施步骤、期望目标、总结和论文方面的要求等。项目题目库的建设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改进的过程。
2.实施步骤
因为项目是在课外进行,所以学生的主动性、自制力和责任性很关键。首先让学生主动报名,教师通过和学生的交谈确定一些对专业感兴趣、非常迫切做项目的学生,然后让他们2~3人为一组。个别有好想法的、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按其意愿独自为一组。为了考察课外项目式教学的可行性和普及性,所选学生大部分成绩一般。
在确定参与的学生后,进行了选题和开题。在此期间,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选题,让学生理解项目的设计内容和目标要求;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文献资料的查阅,因为涉及到方案的新颖性、研究的深入程度及论文的质量等。学生在消化吸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撰写文献综述。项目组成员经过讨论,共同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在开题报告中提出可行的设计方案和全面细致的论证。开题答辩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提出质疑,以促进学生对课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项目进行期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和适度地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专业技能。学生的制作状况主要体现为项目阶段性的分析和设计文档。项目组成员在讨论、协作的基础上,每次以小组的形式上交报告,并且一个月组织一次报告会,汇报自己做的工作,学生和教师可以自由提问,由报告者和所在项目组进行回答,同时教师给予一定的评价,这种评价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激发学生运用知识的潜能和积极的思维,集思广益获得较好的解决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教师根据学生的项目内容、专业信息、业界的反馈,组织学生参加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调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经过实践发现,项目进行到第二学期结束时,大部分学生已完成了硬件的调试和软件的初步设计。暑假期间,系里提供了仪器和教室让学生进行软硬件联合调试,逐步完善系统a在系统完善后,学生需要撰写项目论文,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的设计思路与实现方法、不足与改进。在大四第一学期开始一个月后,组织教师进行验收,验收环节主要看学生完成的状况和制作状况,对于关键技术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演示和回答,初步给一个分数。然后组织答辩,各项目组选派代表发言,利用多媒体演示并介绍项目组分工情况、设计思路、实现方法和成果,答辩过程中,组内成员可以对成果进行补充,组外成员和教师可以对成果进行积极地质疑、询问和评价。
最后的工作是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总结。学生的总结内容主要是课外项目教学活动对他们的意义。通过总结,使学生找到自己理论及技能上的不足,以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对讨论结果和项目的整个过程进行归纳总结,指出项目活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比较各组的特点,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各自的长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总结评估中得到提高。
3.评价模式
参考学生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基本技能、方法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合作程度、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再根据验收和答辩的情况,综合后给出成绩。学生的最后成绩按论文占20%、验收和答辩占50%、平时表现占30%来进行计算。因为本专业是首次开展课外项目式教学的实践,其内容不在培养方案内,因此课外项目式教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学分没有影响。但对学生的积极性有影响。台理的评价标准对课外项目式教学的进行和质量提高有促进作用,评价体系的细化还有待完善。
二、课外项目式教学的效果
项目结束后,课题组对参与项目学生的后续课程成绩进行了统计,具体情况如下:《单片机》课程平均分是68.7,参与项目学生的该课程平均分为83.6;《智能仪器》课程平均分为65.8,而参与项目学生的该课程平均分为76.6;毕业设计的平均分为77.5,而参与项目学生的毕业设计平均分为83.5。从以上成绩看出,与其他学生相比,参与课外项目式教学的学生能更好地完成后续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可见课外项目式教学活动能够极大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从就业状况来看,项目组学生就业质量相对全体学生偏高,经统计90%学生进入所在公司的研发部门。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得知,课外项目式教学持续时间较久,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设计,尝试了研发的过程,培养了专业方面的思维能力和技能,强化和巩固了专业知识体系,同时学生在项目开展中也了解了自己,提高了职业规划的能力和计划能力,项目的成果使学生能体会了设计的成就感和喜悦,培养了自信,在和小组成员的合作中,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三、结语
从参与课外项目式教学学生的后续课程成绩和就业状况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学和学生的发展十分有利,值得提倡和实施。此外。课外项目式教学在以下方面还可做进一步改进。
1.已完成项目的成果展示和建库课外项目式教学的成果是具备完整功能的产品,通过展示项目的成果,以达到宣传目的,实现课外项目式教学方法的推广。
学生已完成的项目可以建成库,让后期参与的学生通过阅读、分析项目库。快速获得相关知识。后期参与的学生若有好的想法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对项目库进行改进。教师在设计项目时应充分考虑项目的连续性和拓展性,鼓励项目完成情况良好的学生引导后期参与学生积极申请校级创新项目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
2.和毕业设计相结合
篇8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5.05.003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系,实行分类管理,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紧接着教育部也提出了“对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实行向应用技术型和职业教育类型转型”的高等教育改革重大举措,从而拉开了新一轮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序幕。
2014年6月广西教育厅确定了钦州学院、南宁学院、百色学院和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4所高校为整体转型试点单位,确定1999年后其他新建本科高校的近40多专业为转型发展试点专业,贺州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服务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类两个专业群被列为转型发展试点专业。2014年贺州学院正式成为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学校制定了《贺州学院转型发展规划(2014―2020)》,计算机专业转型也被列入了学校发展规划。
1 计算机专业转型发展面临挑战
贺州学院于2006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2007年才开始招本科生,日前有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和网联网工程三个本科专业。由于办学历史短、底子薄、基础差,存在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滞后,学科专业无特色,师资缺乏企业实践能力,毕业生就业质量低等问题,转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高校人才培养类似企业产品生产,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教育、实习就业对应就是产品生产的设计、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下面主要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习就业几方面进行探讨。
1.1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最早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开始,众多学者致力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实践,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已形成了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都具有比重高(课程多、学分多、课时多)、开课早、全程化、专业化和参透于实践教学环节等特点。表1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与贺州学院2013级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进行了对比,显然贺州学院的职业规划体系显得非常薄弱,存在着比重低(课程少、学分少、课时少)、开课迟、非全程化、非专业化和不注重实践教学渗透等不足。
1.2 课程体系
以2013级软件工程专业为例,各类课程学分和学时分配情况如表2所示,理论教学学分占65.1%,实践教学学分占34.9%。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课堂教学一般只占50%,计算机课程理论与实践课时也应约为1:1比例才比较合理,显然该专业的理论教学学分偏高,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偏低,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1.3 “双师型”师资队伍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专职教师必须获得博士学位,且要求至少5年以上的企业实践经历,其中至少有3年校外工作经历。兼职教师多是企业、行业或相关领域的高级资深从业人员,兼职教师甚至比专职教师还多,约占60%~70%。以帕德博恩经济应用技术大学为例,兼职教师的比例在40%左右。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大部分师资缺乏实践经历,贺州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2013年有专职教师36人,博士、教授、兼职教师、“双师型”教师、企业实践经历和校外工作经历等师资统计(如表3所示)表明,各系列师资比例非常低,与应用技术大学要求相差甚远。
1.4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和构建创新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国外应用技术大学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表明,校企合作应该是一种双赢格局,高校为企业培养适合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助推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企业参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参与毕业设计指导等实践教学活动,为高校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提供科研项目来源和资金,资助实验平台和科研机构建设等等。2013年贺州学院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相关数据统计(见表4)表明,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还尚未打开局面,深入合作之路将面临着困难和挑战。
2 计算机专业转型发展创新思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指明了新方向。《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020年)》提出:“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强化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推行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可见,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把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目标瞄准了校企合作。因此,针对贺州学院计算机专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引入“嵌入式”概念,提出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校企双方功能需求和资源相互嵌入的“嵌入式”创新思路。
“嵌入式”和“嵌入式系统”源自计算机领域,“嵌入式”通俗来讲就是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结合;“嵌入式系统”可以理解为一种“完全嵌入受控器件内部,为特定应用而设计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质是通过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相互嵌入来调整和改造传统专业,以构建理论和实践更加紧密结合的创新课程体系,使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3 计算机专业转型发展实践途径
“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不在于形式,重在内涵建设。借鉴国内外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内涵建设上要求突显校企双方需求和资源相互嵌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嵌入的办学特色。
3.1 “嵌入式”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1)职业生涯规划前移。一方面,应当让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提前介入,指导学生及早做好职业生涯及专业规划。另一方面,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邀请企业行业专家、毕业生中的成功人士来校作经验介绍,有针对性地帮助新生了解专业前景、知识结构、学习方法、职业规划等等,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提升专业信心,使学生明确专业发展目标和方向。
(2)多元化队伍嵌入。贺州学院计算机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短期内解决问题不太现实,应该结合自身实际,组建一支多元化教师队伍。一是聘请经验丰富的校内职能部门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二是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招聘专员、优秀校友、社会成功人士等担任兼职教师,进一步拓宽视野,开拓就业渠道。三是加大本院职业规划专业化队伍建设力度,通过内培外引方式,逐步向专业化队伍转变。
(3)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嵌入。课程安排上要改变毕业班才开设就业课的传统做法,从新生开学第一个学期开始开课,全程安排指导内容,有意识地将就业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培养全过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准备,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4)教学过程渗透式嵌入。专业课教师不能只局限于本门课程的知识传授,还得有意识地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把学科的前沿动态、成功案例、实战项目和就业岗位要求等内容渗透于教学过程,以拓展专业学习与就业能力提升结合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强化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3.2 “嵌入式”课程体系
(1)调整课时比重。贺州学院计算机专业理论课比例过高,由于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势必使培养出来学生“高分低能”,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协调性,要适当减少部分专业课的理论课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嵌入实用课程。课程设置滞后,将会导致学生所受的教育和实际动手能力与企业需求脱节,也是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罪魁祸首。为了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与企业无缝接轨,在课程设置上,必须紧跟行业发展需求,要主动邀请企业参与课程设置的研究,嵌入更多与企业主流技术相关的实用课程,课程计划、课程内容及培养目标完全按企业要求“量身定做”,以企业真实需求来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应该增设相应实训课程,参考企业员工培训项目驱动形式,以项目嵌入模式开展实训课程教学,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3)改革教学模式。应用技术大学是以实践能力为本位,注重理论与实践互相嵌入,那么教学模式改革在体现理论与实践互相嵌入的同时,更要重点凸显实践能力提升这个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模式开展课堂教学,既可以充分体现出学习过程嵌入实践,实践过程嵌入理论学习的理念,又能够促使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深度融入,有效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3 “嵌入式”师资队伍
(1)外嵌式师资培养。通过制定外派企业跟班培训计划,每年派出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企业经历的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让其了解所教学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等现状及发展趋势,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
(2)内嵌式人才引进。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中“双师型”师资短缺问题的另一个解决办法是采取“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嵌入式”柔性引进措施:一是充分利用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和IT培训机构的资源,聘请实践经验丰富且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资深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二是从周边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三是聘请国内重点高校或研究所的“双师型”杰出专家为客座教授,发挥他们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强有力地支持学院转型与发展。
3.4 “嵌入式”实习就业
篇9
关键词 毕业设计 质量保障与监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Quality Assurance and Monitoring System Building of
Computer Graduation Design
LI Xiaoyan, QIAN Xiaohong, LING Wei
(Huaxia Colleg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223)
Abstract Graduation Project (Thesis) University training program is the last major comprehensive teaching, is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research, social practice, a combination point, is to train students and to deepen the comprehensive use of basic theory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basic skills,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engineering problems, to adapt the key to future work.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cent years led to our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thesis) of the objective factors and the declining quality of management shortcomings,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university graduate (Thesis) teaching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approach.
Key words graduation design; quality assurance and monitoring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去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教学形式,同时也是本科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学习后所必须进行的工程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要在前面一系列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分析研究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1 目前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毕业设计是学生从学校阶段走向实际工作前的最好的锻炼机会。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高校教育质量的直接反映。无论对学生还是对学校而言,毕业设计都是一个不可缺少、无比重要的教学环节。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一环节的作用,多年来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现今毕业设计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不利因素:
(1)任务重时间短。毕业设计教学的时间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共10周左右,期间学生需要完成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论文撰写以及最后的答辩准备。
(2)就业考研带来的压力,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校的教学秩序,特别是对毕业设计工作影响很大。由于教学计划安排的毕业设计时间与学生的找工作时间,研究生复试的时间基本同步,这些事情只能交叉进行,学生能在毕业设计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很难得到保障。
(3)传统的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现时代的要求。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学生就业机制的转变, 企经济体制的转型和高校扩招等因素的影响,很多高校都开始积极探索分散式毕业实习与设计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在加强实习教学环节建设的同时扩大了毕业生就业渠道。
分散式毕业实习与设计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如学生过于分散,完成毕业时间过于分散,以及带来的文档资料缺乏有效的管理等等,如果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分散式毕业实习与设计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4)学生前期工作准备不到位,资料匮乏,知识孤岛化。①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相关基础课程训练缺乏连贯性。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相关基础课一般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虽然本门课程之间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统一,但是不同的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最终造成知识的孤岛化。当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时候,需要耗费很长时间将孤岛化的知识打通,才能完成毕业设计。
②工程实践教学管理不足。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专业实习等过程,但是实践环节零散化,分离化,造成的每门课程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和实践任务,却忽略了前导课程知识的运用以及对后续课程的影响。
③规范化训练不够。毕业论文(设计)基础训练课程(例如文献检索课程)并没有开设或者虽有计划列出但从未开课,所以学生完成的初稿往往存在诸如不会用英语翻译摘要、查阅的文献文不对题,写出的文章观点不明、论证不清、东拼西凑、缺乏逻辑、表达不清和缺乏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说明学生普遍缺乏写作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表达能力不高。
2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2.1 化整为零:刚性的教学要求,柔性的安排
毕业设计虽然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但是所应用的知识分布需要在前面7个学期完成,所以我们需要将各类的毕业设计所需要的学科知识模块化,分散到7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
(1)毕业选题的提前进行。学校在保证教学质量和正常的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加强专业课与毕业设计 (论文) 相结合、在相关基础性课程开展教学的时候确定毕业设计 (论文)选题类型。
(2)毕业选题的个性化,生活化。在毕业设计中学生的态度、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等都对毕业设计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学生的素质差异较大,这就要求在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时应结合学生本人的情况及其就业取向,启发和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来选择毕业设计题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使其与就业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毕业选题的宽泛化。毕业选题的提前进行,只能将选题限定在比较宽泛的类型中,过于细化的选题将不利于学生长期的发展。
2.2 积零为整:实践教学连贯化
毕业设计与专业课结合,除了将毕业设计模块化,分散到各个学期的基础课程的训练外,我们还需要保证这些基础课程训练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1)实践教学管理的全程化。实践体系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专业实习四大类,还有课外和社会实践活动,对这些实践教学进行全程化的监控和管理,保留每门课程的设计成果和文档信息,以方便进行毕业设计的时候积零为整。
(2)实践教学管理的透明化。实践环节不是零散的一些教学单元,不同专业方向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从培养创新意识、工程意识、工程兴趣、工程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出发,对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系统的优化设计和管理,明确各实践教学环节在总体培养目标中的作用,把基础教育阶段和专业教育阶段的实践教学有机衔接,使实践能力的训练构成一个体系,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贯彻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将零散的教学单元整体化,形成体系,至少每门课程的老师可以清楚的看到前导课程中学生完成的实践内容,实践的过程,实践的成果,以及本次课程要达到的目标,以便循序渐进的完成实践教学。
2.3 毕业论文规范化的训练从第一份实践文档规范开始
毕业论文(设计)基础训练课程(例如文献检索课程,写作基础知识)等从学生进行第一份实践文档的撰写就开始规范。
3 以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为例
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通常以MIS系统的开发为主,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知识如计算机基础,算法,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技术,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等是使学生具备最新信息技术规划设计和运用能力的基础。如何在这些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通过化整为零和集零为整的方法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就是我们考虑的重点。
(1)化整为零:刚性的教学要求,柔性的安排。
①毕业选题的提前进行:在学生开始第一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给予指导性的建议,作好初期职业规划并选择与职业相关度较高的毕业选题类型。
②毕业选题的个性化,生活化:毕业设计选题与时代紧密结合,以可以体会和感知的题目为引导方向:譬如银行信息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学校餐厅账务管理系统等等,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思考,并逐步走上开发的道路。
(2)积零为整:实践教学连贯化。
毕业设计虽然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但是所应用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则在前面7个学期完成,这7个学期的教学和实践将为毕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①实践教学管理的全程化。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体系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专业实习四大类:课程实验是围绕课程展开,为了夯实基础而设,完成的时间比较短,通常是随堂进行;课程设计通常在该门课程结束的学期末展开,通常为期一周到二周,实践的时间相对比较长,我们可以以学生选择的毕业设计的选题类型作为参考指南来定制学生这些课程的课程设计任务,并记录设计过程和结果。如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如果学生选择的餐厅账务管理系统,那么数据库就围绕餐厅账务管理进行设计;学习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时候,就围绕该系统进行界面开发和数据库的连接。
②实践教学管理的透明化。如前面表述,数据库原理的时候,学生设计餐厅账务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学习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已经完成的数据库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界面的设计和数据库的连接,将前导和后续的知识环节衔接起来形成完整的管理系统,即有利于前导知识的巩固,又有利于学生学习计算机信心的培养。
(3)从第一份实践文档规范开始进行毕业论文规范化的训练。
4 小结
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采用集零为整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融会贯通,最后的毕业设计就只是前面知识的一次融合和再次巩固,降低了毕业设计的难度并且能确保毕业设计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钱炜,姚俭,徐琳,沈越贞.完善规范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6 (1):18-22.
[2] 陈金忠,梁军录,杨丽君,王春生.理工科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现状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9.27(9):130-132.
[3] 董康军,王菊霞.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硅谷,2009(10):114-115.
[4] 王志英,蒋宗礼,杨波,胡学钢,岳丽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2):42-44.
篇10
几乎每位大学生都渴望度过充实的大学四年生活,希望在大学四年学习专业知识并了解人生、了解社会。在目前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形式下,大学生对自己能够成为社会认可的人才渴望愈加强烈。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中,前两年几乎都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大三以后,就进入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多数大学生经过两年的积累和蜕变,慢慢沉淀,开始为自己的“将来”考虑,发奋学习专业技能,他们也更乐意参加各类教学实践活动,以期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技能。进入大四以后,大学生更加珍惜毕业实习的机会,他们将之视作自己的职业实习。在此期间,他们广泛了解当今就业形势、行业发展以及用人需求,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大学生迫切需要职业素质的提升,是他们成人、成才强烈愿望的映射,也是他们内在的需求。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
由于高校大量扩招,原来的“精英”教育变成了当下的“大众”教育,大学生的质量也参差不齐。而且我国高校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还处于初级阶段,教育过程流于形式,教育模式较单一,重理论轻实践,成效并不是太明显。大多数企业又希望来应聘的学生能够掌握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能够遵守本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够认真、踏实地工作,具有主人翁意识和团队精神等等[2]。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很难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并且多数学生很难在应聘单位长期坚持下去,这造成了求职与招聘的供需矛盾。综观学生自身与社会需求,分析目前大学生职业素质状况如下:
(一)职业观念不强一份《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现状》调研问卷结果显示: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没有研究过要找的行业是什么样子,有近三成学生不清楚目标公司的用人标准,有五成学生没有考虑过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念不强,还是停留在分数最重的“学生时代”,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差较远,很难在毕业时与社会无缝对接。
(二)职业定位不明确很多大学生在对自己未来职业进行定位时,最大的问题就是“眼高手低”。他们给自己定的目标通常较高,国家企事业单位、学校、科研单位等都受到他们的青睐;就业地点也都乐于选择沿海城市和大中型城市,而边疆地区却很少有人关注;就业条件也要求高工资、高效益、高福利[3];就业环境要求独立的办公室等等。他们似乎给自己画了一幅美好的宏伟蓝图,将自己的职业设计地完美无瑕。但是当他们真正走上求职道路时,往往屡屡受挫,发现现实与自己的理想相差太大,导致对自己的将来渐渐丧失信心。
(三)职业心理素质不高相关调查表明,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并不高。现在不少高校和家长都建议学生“先就业后择业”,这导致很多学生潜意识中认为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是无奈之举,在工作不久后就会另谋他就或者频频跳槽,这往往给用人单位一种缺乏信誉的感觉;还有一些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素质很强,到了用人单位以后,觉得自己是“科班出身”,并不把单位的老员工看在眼里,狂妄自大,觉得自己能够在单位里有所作为,但是在经受过一些挫折以后往往萎靡不振,对自己的能力又过度怀疑;还有些学生“先己后人”的观念较深,缺乏集体荣誉感和敬业精神,只是将单位作为自己积累经验和资本的平台等,这些都凸显了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不够成熟。
(四)社会实践活动较少虽然我国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还是以传统的“教———授”教育模式为主,开放性的实践教育教学模式还有待探索和完善,学生们也习惯了教师的灌输式教学。学校在衡量学生学习的时候也多取决于他们的考试成绩,并没有考虑让学生多去参加社会实践,只要考试通过,或者考得高分获取奖学金是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的短期目标。但是考试成绩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他们的专业技能、责任心、团队意识等职业素质,通过普通的考试是无法体现的,这些都需要从社会实践中慢慢地磨练,但是往往这种机会少之又少。
三、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策略
(一)加强规划指导,提升职业理念以前的观念认为,就业找工作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大四时该做的事情,包括学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指导也都是到学生四年级的时候才开始,这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大学生和高等学校教育的要求。因此,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发展教育应该从学生一入学的时候开始,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职业规划指导,逐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一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二年级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准确职业定位;三年级就要针对二年级的职业定位,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四年级也是步入职场较关键的一年,这一年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入职前的培训。这四个阶段都有其必要性,缺一不可,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加强思想教育,提升职业品质职业的种类虽然很多,但是就从事职业最基本的素质而言,一个人的“品质”是进入职场的前提。古语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放在第一位的是做人,其次才是做事,最后才是做学问。可以将学生的思想教育渗透进职业素质教育中去,重点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不能等到学生入职以后再去摸索所谓的职业道德,而是应在在校期间提前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着重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群体协作意识、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求知欲、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精神等等。
- 上一篇: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
- 下一篇:高中生涯规划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