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公园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公园规划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公园规划设计

篇1

关键词 公园设计;生态设计;公园规划;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G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5-0011-02

1项目简介

本公园规划用地面积约28.52公顷,是五泄江滨江生态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地现状主要以农田和自然村落为主,部分地段分布着养殖池、耦塘等小面积水体。用地内主要植被是以水稻为主的农作物,在村落周边及田间小路上有一定的植物分布,但品种较为单调,主要为香樟、池杉、构树、楝树、悬铃木、垂柳、芦苇、刚竹、柏树、乌桕、荷花、美人蕉等植物,长势普遍较好,是较为优势的乡土植物。

2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理念

提出了“建设生态培育和公园游憩相结合的滨水绿地”这一设计理念,区别于以游憩性为主、承载深厚文化底蕴的滨水公园,主要通过以下3方面来贯彻这一主导思想:

1)滨江生态系统的重建和维护,逐步形成具有自然特质,并有较强稳定性的生物群落;

2)保留部分区域,使游人无法通达,形成特有的生态培育区:一方面,由于限制了人为的破坏性干扰,可以有效的恢复当地植被和相应的生物群落;另一方面,新城开发初期,人口入住率较低,因此,公园的使用率也相对较低,划分一定的区域作为生态培育区,只需作适当的水肥养护,与景观游憩性空间相比,极大的降低了公园养护成本。建设初期,该区便捷可设定软性安全维护,防止游人进入;

3)注重游人的参与性,倡导在全面恢复和保护滨水植被的基础上,为游人提供宜人的游憩空间。

3总体设计

本公园设计范围是滨江生态带的主要部分,公园的设计旨在为游人提供多样的游憩空间和场所,并营造丰富而多层次的自然景观环境和人文景观节点,通过内部水系的营造,满足人亲水、近水的需求。方案以独特的立地条件为依托,以表现和体会生态型绿地为原则,做到培育与利用相结合。根据地块所处的位置和自身特点,整个公园划分为休闲烧烤区、生态体验区、步行桥景区、滨水主活动区、生态培育区、生态标本园区和拓展活动区等功能区块。

公园整体上采用现代自然风格为主的设计手法,局部利用地块原有肌理组织景观。园内开挖自然式人工水系与城市内河体系连接,主要景观围绕水体和主园路展开,利用地形改善防洪堤与用地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自然的模仿和提炼,创造出更胜自然的优美环境。

方案的竖向设计主要考虑景观需要和排水功能两方面要求,并且两者相辅相成,在满足排水功能的要求下,营造优美景观。本地块在规划建设后,基本呈四周高,中间低的格局,部分地段还有较大的高差。竖向设计随形就势,低处挖湖、高处堆山。地块中央设置水系,一方面作为游人游览和活动的主要背景;另一方面,收集公园内及周边汇集的雨水,加以景观利用,充分发挥其生态价值。现有防洪堤与地块的高差约有3m~5m,本方案沿防洪堤塑造地形,缓和规则生硬的河堤影响公园景观。水体自西南向东北流动,汇集与中心湖面,与城市内河相接处设置闸门,下游设置提水泵,以保持湖面常水位。地形土方工程在满足景观要求的同时必须符合自然安息角的要求。

4分区设计

1)烧烤区设置完备的配套设施,提供各种形式、各种尺度的空间,便于不同群体的组团交流和活动。设置一定的开放草坪空间和林下空间,在不破坏自然环境前提下,有组织的使游人能够亲近绿地,感受自然;

2)生态体验区主要设置了生态农庄、回音壁、污水处理点等景观功能区域,旨在为游人提供参与和体验生态的场所。生态农庄主要种植和养殖无公害的农产品,其间设置绿色餐馆,在直接感知生态的同时,丰富了公园的景观元素。回音壁是采用重叠式弧形景墙,感受回音效果,意欲自然于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

3)步行桥景区地块狭窄,景观用地有限,方案利用防洪堤的放坡要求,结合地形、园路、水系、卵石、植物等景观要素,营造精致的景观环境。景观步行桥入口处设置螺旋型通道,满足公园与步行桥之间的无障碍通行要求。该区设置了公园管理房和茶室等功能建筑;

4)滨水主活动区是公园内主要的活动区域,景区围绕中心湖面组织景观,通过各种形式的景观要素组织丰富的亲水场景,设置了集散广场、滨水休闲、儿童活动、观演、草坪休闲等功能区块,满足游人亲水、近水的需求。公园将主入口设在体育公园的轴线上,一方面是景观和视线上的要求;另一方面,体育公园方向的人流量较大,满足这一功能要求。临水主广场是使命聚会、交通集散的主要场所,设置观演台,适合与大型的节假日庆典活动。休闲草坪有组织的使游人进入,是市民休闲、野餐、日光沐浴的绝佳场所。周边设置茶室、餐厅、游船码头、小卖、厕所等功能建筑另外,充分考虑与体育公园及陶朱山远景的视线对位关系,这种轴线关系仅表示一种序列上的关系,一种景观视线的对位,采用自然的轴线形式,弱化形式上的对称和僵化。中心湖面和改造过的防洪堤地形景观,成了活动区良好的景观背景;

5)生态标本园区向游人展示了不同植物群落的不同景观形态,同时为生物的繁衍提供良好的场所。本区内地形相对较为复杂,便于不同习性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发挥标本园的示范作用。以群岛的形式反映湿地景观,设置水杉方阵,展示其干性之美。结合防洪堤的坡地地形,种植山区植物。区内设置温室,引进和栽培热带植物和珍惜植物,丰富了标本园的植物品种;

6)设置生态培育区,在尽可能减少人为干扰的情况下,逐步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设置景观挑台组织观景。该区作为生态培育的一个示范区在全园乃至整个滨江生态带得以贯穿,逐步形成完善的滨江生态系统。随着人流量的增加,该部分区域可以有组织的加以二次建设,形成公园新的游览景点。

5植物规划

根据地块特征,景观及功能需要,进行植物配置宏观控制。

1)以乡土树种为主 ,形成绿色基调;局部点植精品树种,提高景观档次。在树种的选择上,以适宜本地生长、具有良好生态习性和观赏性的乡土树种为主,在保证景观效果的前提下,以降低资本投入。在局部景观亮点和视线焦点处,可考虑精品植物,用以点景;

2)配合地块功能特征,进行空间组织,尤其要注意通过植物的调和使防洪堤、绿地、水之间的和协共生,形成环境整体。由植物配合进行空间组织,根据景观区域或开放,或幽闭,或疏朗的空间要求,配以庭荫、孤植、密林、片林、疏林、草坪等不同形式,形成多种特征形态的空间;

3)根据本工程为滨水绿化的特点,在植物品种选择上,要注意多选用耐水湿性较强的植物,如水杉、池杉、菖蒲等,并考虑其沿江的抗风能力;

4)充分发挥植物生态功能:从植物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特征和环境改良能力,选择抗性较强的树种,合理配置,以达到最佳的生态效果。

6结论

本文将结合生态公园规划实例,提出规划设计中体现地貌地形、道路建筑、水环境、绿化植物的生态设计方式;同时从总体布局、功能分区规划、景观生态设计、植被的生态规划设计等各方面提出具体的设计方略。

参考文献

[1]张任.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篇2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景观设计

1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特征

城市湿地公园是人们重新发现并体验自然的重要场所,成为人类与自然零距离接触的地方,浓郁的自然气息在回归绿色思想的引导下,流动的水体、新鲜的空气以及野生动植物,都为人类身心健康提供了有益的环境。在湿地公园中,水是其得以建造的基础,其中还有山丘、农田、树林等众多景观元素,这些景观元素对久居城市中的人们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在塑造景观过程中,水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以使公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建设湿地公园应该尽显自然景观,减少人造景观的应用,使农庄、干道绿化带融为一体,在其中保留水域和植物,并在游览沿线显示出不同风格的区域特征。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中可以帮助人们深入接触大自然,形成帮助人们了解大自然的窗口,因此,湿地公园应在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贴近大自然的天然野趣,最好不要设计过多的公路、桥梁及公用性建筑,尽量设置一些小型的生态建筑,例如,眺望台、观鸟棚等设施。此外,园林建筑小品设计应该尽量选择质朴的材料。

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2.1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规划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等文件作为指导思想,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出发,充分坚持尊重自然、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动植物在当地的生活特点,充分维护当地湿地生态环境系统的完整性,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尤其是要保护鸟类极其栖息地,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湿地公园在区域发展中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湿地公园设计工作中,应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因为景区的观赏时间较短,自然景观精美度不足,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规划和设计中对其进行补偿和完善。在景观设计中,应该从自然保护区以及周边自然环境出发,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认真贯彻全面规划、科学管理的原则,将恢复湿地生态工程,建立湿地示范保护区作为主要目标,重点保护各种野生动物、植物及其栖息地,充分掌握野生动物迁徙、取食、繁衍的规律,并积极探索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利用路径,以不破坏环境质量为前提,大力开展旅游经济,为野生植物和鸟类提供有效的活动场所。

2.2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设计与规划

不同的城市湿地公园其植被基础、立地环境都有差异,所以,设计生态景观时,应该对公园展开整体的植被景观规划,利用统筹规划来促进湿地公园景观的整体发展。不同类型景观植被覆盖率、骨干树种、特有植物等,应对其进行明确的分区、分级控制。第一,湿地生态核心保护区。该区景观规划以保持原有景观特色为主,维护原生种群与区系,以原生乡土植物为主。第二,退化湿地恢复区。该区景观设计应该以恢复湿地生态效应为主,按照原有湿地植被景观进行恢复,发挥湿地生态功能。第三,湿地缓冲区。该区景观以生态景观效应为主,将生态效应的体现作为前提条件,培育特有植物群落和地带性树种,适当引进生态与景观效应俱佳的植物。第四,户外游憩区。该区景观以乡土植物为主,形成以农作物、景观林为主要特色的景观效果。第五,建筑与服务设施区。该区以丰富的植被空间塑造为主,并保持一定面积的高绿地率,充分体现湿地景观的乡土性特点。

3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涉及水利、环保及农业等多部门,其协调难度非常大,在管理工作中极易出现管理职责交叉的问题,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协调与支持。湿地公园建设应充分遵循生态规律,延续中国传统园林的艺术手法,将城市湿地特色景观展现在大家面前。城市湿地园林景观设计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应结合湿地公园的立地条件与生境特点展开设计。

参考文献

1孙新旺.生态、节约与传承———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的乡土景观元素[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

篇3

[主题词] 生态工业园规划

一、生态工业园的概念

生态工业园(eco-industry park)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中国的第三代产业园区。它与前两代的最大区别是:以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着力于园区内生态链和生态网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从工业源头上将污染物排放量减至最低,实现区域清洁生产。在生态工业园区内,一个工厂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被用作另外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方法,最终实现资源的节约和污染排放的最小化。

二、生态工业园的规划设计思路

国外已有许多成功的生态工业园案例。在我们规划的伊始,可以借鉴成功的实例,进行分析比较,并综合我国的相关政策、地区资源、区域产业发展等因素,论证生态工业园的规划目标与功能定位,提出产业经济发展目标与策略;通过对山地高层、坡度、生态植被、周边建设情况等生态本底的分析,确定园区建设用地方向和空间生态构思;结合规划区域的规划目标与功能定位,进一步确定产业空间(包括拓展方向、功能布局等)拓展趋势和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最后实现园区空间生态化、园区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目标。

三、某县生态工业园规划设计

(一)国内外生态园区发展借鉴

在规划工作的一开始,我们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的有关生态工业园的资料,如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美国Chattanooga生态工业园区、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园等,并对这些案例进行了总结。我们发现,生态工业园区进驻的企业不一定就是自身污染小的企业或者是高新技术产业,而是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污染物的“零排放”。即园区建设的重点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按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3R原则着力于园区内生态链和生态网的建设,最终达到环境优美、节能减排、降低成本等建设目标。

国内外成功案例对于某县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启示如下:

1、入园企业自身不一定有严格的污染排放要求,因此可以放低建设门槛,有利于吸引珠三角部分外迁产业向本园区转移,只需遵从循环经济的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3R原则,同样可以实现生态保护和企业发展的共生共融。发挥产业链的“整合效应”和“规模效应”。

2、产业链的构建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某企业的生产原料,而某企业的废料又可以作为原料出售给下游产业,并且该转换过程都在园区内部完成,降低了企业的运输成本和生产成本,从而消弱园区远离珠三角的劣势,有利于吸引珠三角企业进驻和发展。

3、某县本身具有一些独特的资源优势,这些优势对以该资源作为生产原料的企业具有强大吸引,利用这些资源企业进行产业链的进一步延展,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企业进驻平远生态产业园区,实现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促进平远工业、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因此,某县生态工业园可遵循如下的发展思路:

(二)发展定位与产业思考

某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该地区发展工业,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区域协调问题。某县是广东省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之一,该县要发展的工业项目若与产业转移的项目类型对接,将能得到政策的扶持。同时某县属于闽粤赣十三市经济合作区范围,其产业类型最好能发挥自身优势,并避免与合作区内其他地区产业严重冲突。综合上述分析,从区域产业协调的角度考虑,某县生态产业园适合发展的产业门类包括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轻工纺织、建材、医药、钢铁及有色金属、光电、食品、服装、玩具工艺等多种类型,而在这些产业类型中,石油化工、轻工纺织、电器机械中的汽车零部件、服装和玩具工艺较易受到周边地区的竞争挑战,可将其列为产业发展方向中的次重点产业。

二是资源优势下的产业选择问题。某县是粤东最大的林木深加工基地,脐橙、油菜、南药三大特色农业初具规模,稀土资源丰富。因此我们认为平远生态工业园适宜发展的产业类型主要有木材加工、生物科技、稀土加工等类型。

三是现有相关产业的衔接问题。某县已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至目前为止共有23家企业进驻或计划进驻园区。生态产业园区的规划应做好未来产业与现有产业之间的衔接。从现有产业类型来看,生物科技、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汽车零配件、优质建材、木材深加工和稀土加工均已包含其中,从投资规模来看,建设基础最好的产业是机械制造、优质建材和木材深加工三大产业类别。未来生态园区最理想的发展模式是,新进驻的企业与现有企业之间能相关联,企业之间的废弃物能被其它企业利用,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和污染“零排放”的最终目标,企业之间应遵从循环经济的3R原则。在不能全部兼顾的情况下,我们可选择重点产业将产业链进行铺开。

(三)产业选择

4、产业选择

综合上述因素考虑,该县生态工业园的产业发展定位确定为:以稀土新材料、优质建材和机械制造为园区重点产业,努力培育生物科技、电子信息、车船配件等工业类别,并适度发展与上述产业相关的产业类型,对园区的生态工业链进行补充。

基于以上的产业选择,该县生态工业园可搭建如下的产业链,形成工业共生体,促进企业之间的相互利用和节能减排。

(四)生态园区规划建设

我们还对园区的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公共服务、市政服务、绿地景观、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划设计。特别是对园区场地的处理,通过GIS分析,针对场地高程、坡度、坡向、植被、水资源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较佳的场地处理方式,尽量保存原有生态植被和地形地貌,减少工程土石方,体现生态工业园的生态性。

四、结语

篇4

关键词:生态水利;环境生态;规划设计原则

1概述

生态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为满足人们需求,确保生态水域健康,对水利工程技术进行合理运用。不只是采用传统建设理论,还要恢复建设完成的水利工程生态,时刻关注对河流生态性的修复。严格遵循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原则,对生活环境不断改善,进而有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2生态水利工程

2.1生态水利工程内涵。水利工程在传统中是由水文、水力及结构力学等多个学科组成比较完整的工程力学体系。不仅对人类行为影响水域的程度提高关注程度,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加重视。有机结合环境工程及生态理论,进而形成具有较强综合性的跨学科领域体系。

2.2生态水利工程分类.在实际中根据水利工程用途,可将生态水利工程分为农田及防洪水利工程两类,如小浪底是农田水利工程,三峡工程是防洪水利工程。

2.3生态水利工程特点。生态水利工程所需建设经费较多,相对于普通水利工程,具有较长工期、较大建设规模及难度等特点,具有不确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生态水利工程与环境具有比较密切的关系,不管是对生态环境、气候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利工程对其的影响都很大,其相互作用难免存在不足之处,但在水利工程规划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优势,重视其不足之处并尽可能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其综合性与系统性特点使水域之间产生一定的联系,也具有一定制约,使水利工程与经济发展建立联系。

2.4河流生态系统对水利工程的影响。在社会生产中,水利工程对于社会及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但在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水利工程破坏生态环境的程度。使河流连续性、多样性及流动性的到一定程度的改变,也改变了水域水深、水温、流速等情况。针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水利工程应予以高度重视,在建设中应满足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实际需求,从而确保水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水利工程规划原则

一是反馈调整式原则。水利工程修复所需时间较长,生态系统成长比较漫长,但针对不同情况,生态系统也需不同的恢复时间,若时间较短恢复河流生态是无法实现的,若时间较长,生态系统结构在进化中将增加复杂性及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使稳定性增加,对外抵抗力也明显提高。通常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应实现对较为成熟的自然界河流生态体系尽可能模拟后,再建设水利生态系统。投入建设的水利工程已实现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但其发展可能不是按照设计计划进行,可能向着可能性较多的方向发展。通常外界对最高层不能胁迫是最理想的演替,但在实际中,若对生态系统的恢复施工中,难以避免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自然界生态系统演替是以不受干扰的状态为上限,若没有修复水利生态工程,系统将不断恶化甚至不能修复,这是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的下限。在两个极限之间,生态系统恢复存在的可能性较多。任何生态恢复系统都无法恢复到最佳的自然生态状态,只能尽可能减少所受的危害,使其发展向着良好的生态方向。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不管是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存在不断变化性。不仅系统逐渐更替,生态系统状态也会受到人类行为状态的干扰。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受这种非静态特征的影响,与传统工程设计方法存在明显差别,采用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遵循设计—执行—监测—评估—调整的流程。监测是基础,在监测工作中水文及生物监测是主体。因此建立的监测系统在确立项目时应完善,将监测贯穿项目施工的整个过程。在阶段性评估中善于应用数据集资料,实现预期评果。评估对象主要是河流生态系统结构或功能,主要采用参照比较法进行评估。该方法应用便捷,具有较高的效率及较广的普及性。二是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以长远的发展观点而言,尽竟可能选择具有较大尺度的景观区域开展河流生态修复规划与管理,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若选择较小尺度,短期内在局部分散的范围内进行,不具有较高的效率及较高的成功率。但若在较大尺度的景观上修复生态河流,可明显提高工作效率,实现预期良好的目标。此外,还应严格遵循整体性原则,将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作为关键,深入了解生态系统中要素之间的关系,有针对性的提出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方法,对水域和生态环境特点提高重视。对动态扩展的生境边界予以充分考虑,因迁徙的动物和随机扩散的植物将动态影响生境边界的变化。控制好修复河流生态的时间尺度,由于都需要较长时间,更要做好充分准备。三是生态系统自设计与恢复原则。生态系统的典型特点就是自组织功能,生态学采用自组织功能对丰富的物种分布进行解释,可证明对时间变化食物网也不断变化。生态系统可持续性是其自组织功能的主要表现,物种以自组织机理为自然选择,物种与生态系统具有比较和谐的关系,能够接受自然选择考验,对适应其发展的良好环境也能找到。基于此情况,生物环境对具有足够繁殖数量的种群提供相应支持。自组织功能原理类似于达尔文进化论,只是在研究尺度方面存在差别。四是经济性与安全性原则。分析经济效益应掌握风险不断降低,逐渐获得更大效益的原则。因随机性是水域环境生态系统演变的一个主要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生态水利工程规划的风险性具有决定性作用,需要在初选生态水利工程方案过程中进行比较研究,注重长远利益,高度重视评估监测水域生态环境。还要将投入的经费不断降低,对生态系统恢复力充分利用,获得较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生态水利工程不只是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还要满足人们具体要求,使生态水利工程达到耐久性、安全性、稳定性,与客观的科学发展规律相符。

4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新兴学科的生态水利工程,其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有关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只有不断吸取先进的技术并提高创新性,才能有利促进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为农业发展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周林 单位:五常市供水公司

参考文献:

[1]邵蕾,李丽.浅谈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基本原则[J].民营科技,2013,11.

[2]禹博.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4,10.

[3]杨建叶,王德建,李季.南阳市生态水利建设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8.

篇5

关键词:水利 工程 设计 规划 生态

1、生态水利工程

从学科发展角度看,现在的水利工程学的学科基础主要是工程力学和水文学,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对象是水文系统,往往忽视生命系统的现状和未来风险等问题。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应吸收生态学理论及方法,促进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的交叉融合,用以改进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规划及设计理论,形成水利工程学新的学科分支―――生态水利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学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于被严重干扰河流重点进行生态修复。生态水利工程将与传统治污技术、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及环境立法和资源管理一起,成为河流生态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

2、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规划所面临的问题

2.1 地域性差异致使生态水利工程的标准不够明确由于我国地域性的差异问题,生态水利工程的具体实施也要根据每个地理区域的差异因地适宜的做出相应调整,衡量实际构建标准。由于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要以符合生态学原理和工程学力学规律去构建。要能够承受洪水、风暴、冰冻、干旱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按每个地理区域、河流地貌进行构建设计时,就要考虑到实践的可操作性,以及标准性。当前生态水利工程的理论实践成果经验积累并不是非常完善。既要满足工程设计规划的安全性、经济性,又要满足地域性动态河势的变化规律,逐步总结积累实际操作经验,衡量明确的实际操作标准,以保证符合河流生态修复的耐久性。

2.2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缺少对维系生态环境的认识一方面由于我国生态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操作介入的较晚,导致生态环境科技技术人员与水利工程构建人员合作的机会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国内的水利工程多数考虑到方案可行性符合满足规划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但是生态环境系统这一因素就还考虑得欠完整,也不规范,还面临着主要关键性问题。其次,环境评价机构对业主考虑的较多。在生态水利工程这一块,我国的环境评价管理体系目前算不得完善,经验积累成果相对较少等客观性因素,都导致了水利工程构建工作不能有效地落实与生态技术人员相对交流实施具体方案的探究,生态水利工程的进一步开发与实践设计相对滞后。

2.3 生态水利工程与水利工程的协调运作不充分。生态水利工程的构建势必会考虑到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实现有机结合再有的水利工程基础之上。水利工程的构建最初考虑到水体的有效供电效能、防洪,排水用水标准等工作。生态水利工程的实施与传统水利工程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服务目标与功能有一定的差异性。当务之急,为实施生态水利工程与水利工程的有机结合,协调运行是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所必要考虑的问题。

3、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3.1 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生态水利工程作为水利工程的分支,首先要遵守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保证工程安全性是任何水利工程设计的最基本的原则。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深入实际,充分考察水体的水质、水流等基本情况,进而充分考虑水对建筑物的侵蚀作用、对泥沙的堆积和搬运作用,同时还应全面把握河道走势的自然规律等。只有保证了工程的稳定性、持久性以及设施的安全,才能确保建筑物持久地发挥其功能。在保证了工程安全性的同时,我们还应对工程的经济性进行合理分析,力求实现资金投入最少、经济小于和生态效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则。

3.2 保证水体内部环境的多样性。相关调查显示,一个地区的非生物环境的多样性能够影响其生活群落的多样性。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种类多样,当地的生物种类也会日渐丰富,食物链的组成也将更复杂,这样生态系统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越强。如果我们兴建的水利工程致使该流域内的水体内部环境日趋单一化,那么,就会导致水生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减少、食物链结构逐渐简化、生态系统日趋单一化,造成水体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降低,自然净化能力逐渐下降,并逐步丧失其基本功能。所以,在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对河流的近期及远期的水文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掌握生物种类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进而对设计草案组建数学模型,对其可行性、可操作性进行论证,从而保证水利设施的兴建能够拥有足够的丰富多样的环境,进而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3.3 确保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与传统水利工程相比,生态水利工程除了要保证传统水利工程的基本原则外,还需要在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保护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也就是要维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而在这一方面,人工建筑物所起的作用则十分有限,只有自然因素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后所形成的生态圈才具备良好的自我修复功能,发挥其作用。所以,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应尽量避免绝对化的人为力量,应充分将人为力量与自然的影响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利用生态系统的自设计功能和自组织功能,从大自然中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良好的合力结构。这样,不仅仅可以取得生态系统保护及恢复方面的成效,还能降低工程的建设成本,降低工程造价,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4 确保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在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水体常被人为地划分成不同功能且相对封闭的小区域,影响了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极大地降低了水体内不同小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及物质交换速度,从而人为地破坏来河流生态形同的稳定性和整体性。生态水利工程在设计时,应充分掌握施工流域内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方式,尽最大限度地保持并恢复水体的原始状态,确保河流的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不受到外力的破坏,而不能仅仅是在工程结束后,单纯地对河道水文系统进行修复或是只对河岸的植被进行修复。

3.5 确保建立完善的河流生态系统和水利设施之间的反馈机制。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以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为主要参照物,并充分利用生态学可的相关理论和环境工程的先进技术,力求打造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河流生态系统,从而保证工程设施内部的各自然要素可以在不需要人工干预的环境自发地进行活动,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和河流水体的质量。通常这种自发活动的方向不是单向的,这种不确定性使得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应遵循一种“反馈调整”的设计方法,也就是说,在设计方案执行之后,仍旧需要对水体的环境进行长期的监督和评价,并根据反馈的信息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不断的调整与完善。

4、结语

生态水利工程作为水利工程中的一个新的分支,主要是在寻求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点。从目前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来看,因为经验的不足和人们的重视程度不够,发展的比较缓慢。但伴随着人们对于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水利工程必将成为以后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点课题,促进人类和大自然之间健康和谐发展。

篇6

【关键词】绿色生态工业园区 循环经济产业链 弹性道路生态策略 交通策略 产业策略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some of the food industryplanning studies and design strategies. For eco-friendly recycling economy and the industrial park road settings resilient, rational use within the park and the surrounding ecological natural conditions made ​​some design ideas. The industrial park planned road system that are involved in road network structure, industrial strategy and proposed transportation strategies to park planning for the food industry to make some feasible approach.

【Keywords】Green eco-industrial parkCircular economy industrial chain

Flexible roadEcological StrategyTraffic Strategy

Sector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984

一 前言

当今各地区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时期,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正在加紧发展工业的步伐,以实现地区经济增长的目标。在工业化的发展中,为了协调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提出了工业区的绿色革命、生态革命理念。

生态工业园区的概念: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成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生态工业的聚集场所。生态工业园区遵从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其目标是尽量减少区域废物,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产生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物“零排放”。

对于目前食品类型工业园区的创新发展要求,工业企业的土地利用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用地朝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这对食品类工业园园区的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贵州湄潭绿色食品园区规划设计为例针对道路系统和循环经济产业链、生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二 项目基础条件

1.湄潭绿色食品园位于贵州省北部,遵义一小时经济圈的东部,湄潭县城的西部,紧邻国道320。

正在建设的杭瑞高速公路贯穿东西,交通条件优越。

湄潭绿色食品园区是遵义市重点政策支持的7个园区之一。

2.规划范围总面积18.75平方公里,现状用地主要以农田、村庄为主。地块东侧分布少量现状工业,规划将予以保留。

3.规划区总体地形平缓,有微丘。桃花江和湄江在此交汇,形成青山围绕的谷地。我们通过生态环敏感度分析划分出园区内适宜建设用地与禁止建设用地范围,作为总体布局的依据。

三园区功能定位和规划结构

1.功能定位

以生产、物流、商贸、居住、休闲旅游为主要功能的生态宜居新城区。规划区根据功能定位分为三大功能区:生产功能、融合功能、生活功能。

生产功能是主导功能,赋予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区快速发展的动力,通过提供就业吸聚人气;

融合功能为支持功能,一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现代服务,促进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培育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为产业结构转型提供技术储备;

生活功能是基础功能,为当地居民和产业职工提供生活服务,优质的生活条件是吸引人才和高科技公司的重要保证。

2 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集约利用土地,合理布局空间,完善配套功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2)、协调发展原则,充分考虑与湄江新城、黄家坝镇区的衔接,形成整体协调互动的发展关系。

(3)、弹性规划原则,在保证规划控制性的前提下,增加规划的弹性,以适应未来发展的变化。

(4)、可操作性原则,规划既要高起点,又能分步实施和具有可操作性。

3总体规划结构

本案顺应山形水势,通过东西向的城市发展主轴,南北向的城市滨河休闲旅游带,引领五大片区,多个核心,形成多元发展的绿色产业园区。

四五大核心策略

结合湄潭县丰富的生态资源,为达到建设生态环保零排放的产业园区目标,规划方案采用五大核心策略:生态策略、产业策略、交通策略、弹性发展策略、管理策略。

1.生态策略---园在山中 水在园中

1)自然资源分布

水:园区内的河流主要有湄江河、桃花江,分布有小的支流,水流清澈,景色优美。

山:园区北侧和东侧分布有山脉,像一条天然的绿色屏障围绕在园区的周边。园区内大大小小的山包零星分布,植被良好。

充分利用规划区内的河流和山体以及冲沟,营造丰富多变的绿色生态园区,形成园在山中,水在园中的绿色食品工业风貌。

2).冲沟利用

理念:流动的锦带,大自然的抽象艺术

冲沟由于水量的季节性变化,其沿线的生态景观也因此具有了周期流动的变性,这种特征,为园区的景观增加了些许神秘感和期待感。

规划通过放大冲沟的特征,将抽象艺术风格融入景观设计,并通过植物色彩造景,实现冲沟四季流动的景观特质,将其打造成为园区最为柔美、最具动感和观赏价值生态艺术带。

对冲沟原“凹”型堤岸进行改造,结合两侧景观防护绿带,模糊冲沟边界,并将鹅卵石铺满河床及沿岸,使其在丰水期和枯水期都可以和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以生态和色彩为目标,对放大的沿河开敞界面进行植物造景,景观带外侧以渐高的乔木为主,选择落叶树与常绿树混植,在景观带内以低矮灌木、草本植物及地被植物的野生有花植物为主,并对植物花色和花期进行选择,形成四季皆景、各具特色的野花组合,在保证较低维护成本的同时,实现园区绚烂多彩、流动变幻的大地景观。

2.产业策略—取之于山 用之于林

主要是方案中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分析研究及形成。

为了实现绿色循环经济工业区的目标,主要通过大循环、小循环的途径。用产业发展来实现各个层次的循环。

大循环指企业间的产业循环,小循环主要通过企业自身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生产率,减少排放量,污染物的治理实现节能减排环保。

本案将依据循环经济原理打造生态工业链,模拟自然系统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将污染排放和环境损害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通过研究现状产业的横向关联和纵向衍生关系,对产业链进行补位和升级,实现取之于山,用之于林。

3 交通策略—客货分流

规划设置货运与客运流线分离的交通线路,避免工业区对生活区造成干扰。国道326改线的中央大道直通县城核心,山水景观宜人,成为主要的生活通道。园区大道靠近高速出入口,将分流货运车辆,成为主要的货运通道。

由于工业园区被杭瑞高速公路分成南北两部分,且产业区基本分布在北部片区,依靠南北向的几条主要交通干道进行联系,本方案对南北向的交通量进行预测,确保主要道路的宽度。

4.弹性发展策略--- 弹性道路模块单元

1)弹性道路

由于工业区内入住企业规模的灵活性,本方案建议设置一定数量的弹性道路,在不影响整体道路系统结构的条件下可以满足不通企业的需求。

2)模块单元

本案采用模数化的动态单元开发模式,在工业大地块开发与小地块组合之间,在远景目标和近期启动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园区的弹性发展。

园区由组团、单元、厂房三级模数组成。组团规模约20公顷左右,边长约400-500米,由城市次干道围合而成。地块内弹性道路将组团划分为4个基本开发单元,每个单元规模为4-5公顷,边长约200-250米。单元内布局标准厂房,厂房边长约为30米至50米。

5.管理策略---大园区 中城区 小社区

产业与居住共同形成了多种城市功能复合的综合园区。合理的配套管理模式将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保障,有效吸引就业人群。

除了针对带眷就业人口, 单独设置功能完善的居住配套片区外,本案还建议在园区内针对单身就业人口, 设置单身公寓、集体宿舍、小型企业办公及商业配套,借鉴新家坡邻里中心的第三方管理模式,形成结构紧凑的小社区。

五 结语

生态工业园区是实现生态工业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大势所趋。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生态工业园区才是最具环保意义和生态绿色概念的工业园区。

贵州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以其优越的生态环境资源为本底,通过一系列的规划设计策略,实现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生态化、高效化、低碳零排放的目标。

参考文献:

生态工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解振华主编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2)第048165号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

篇7

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生态恢复的指导思想

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要根据各地区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特点,以维护城市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城市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城市湿地合理的利用,在保证湿地资源不受到破坏的基础上进行可持续的利用。

2、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恢复规划目标

对于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总目标是:全面加强城市湿地保护,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目标多是多层次的,如伦敦湿地中心的主要目标是野生动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游憩;崇明东滩湿地主要的目标保护湿地生物栖息地。

3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恢复的基本原则

随着城市湿地公园在我国各个省市的建立,建设部于2005年了《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对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和建设的整个过程都作了规范,希望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时在保护和开发中找到指导依据。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提出了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3.1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应为各种湿地生物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灾害。

生物多样性原则强调在湿地景观营建中,有计划的引用外来物种,保护和发展乡土物种,乡土物种的采用有助于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景观,于维持和协调对于外来物种要慎重使用,否则会造成不可预知的后果,如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引入的互花米草导致水质污染,滇池的凤眼莲造成水体污染,堵塞下流河道。

3.2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

城市湿地由于受到城市化的破坏,城市的湿地连通性差,破碎化程度严重,湿地面积骤减,要将破碎的湿地合理的整合成为畅通的生物生态环境,必须增强整个湿地系统内各个部分的连通性。此外,湿地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与周围和环境相融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要与周边环境相结合,保持城市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例如,西湖湖西湿地通过湿地公园建设将原来被阻隔的山水完全相融,同时还形成了山水之间的过渡带,新拓展4个相互贯通的水域,它们分别是:金沙港、茅家埠、乌龟潭、浴鸽湾。河湾港汉丰富多变的水系形式,为多种生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空间,而湖西地区也因此成为锦鳞可数,水草丰盈的湿地。保持湿地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避免因湿地环境的过度分割而造成的功能退化;保护湿地生态的循环体系和缓冲保护地带,避免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过度干扰。湿地系统与其它生态系统一样都是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在对湿地的整体规划中,应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以整体的和谐发展(包括设计的形式、内部结构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与环境功能之间的和谐等),才能实现真正的城市湿地规划的目的。在进行湿地规划之前要调查原有场地的自然环境和周边居民情况,充分理解原有场址的特点,利用原有的水源、植物、地形地势等基本状况进行规划,才可以保持湿地系统的完整性。如香港湿地,在保护湿地系统的同时还对其周边环境进行了规划,形成了一个面积约60平方千米的生态缓解区,将人为的干扰降到最低。

3.3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

充分利用和保护城市湿地原有的水、生物、气候等各方面的资源,保持湿地资源的稳定性,确保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可持续性意味着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不损害后代人对湿地资源需求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保护、回收利用的资源利用方式,以及在建设中使用高能效、生态型的资料和工艺等手段,尽可能的使湿地资源保持在弹性范围以内,实现人类活动对环境所产生近、长期的负面影响最小化的目标。在城市公园中使用人工湿地就是一个资源回收利用的最好方法。

3.4综合协调合理利用原则

我国城市湿地公园的特殊性之一就是湿地公园内包涵有许多社会经济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自然一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所以只有将各种发展需求统筹考虑,依据资源的重要性、敏感性和适宜性,综合安排,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保护与利用的矛盾,达到湿地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

4、结论

城市湿地是城市周边地区的一个生态交错地带,具有很强的敏感性,一旦城市湿地受到破坏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正是由于其功能的特殊性和系统的不易恢复性,城市湿地的保护和开发一直受到社会极高的关注。人们对城市湿地的保护和利用热情也空前高涨,并开始针对这一特殊类型用地的开发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杭州西溪湿地公园、香港湿地公园、英国伦敦湿地公园、香港湿地公园的成功运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保护和开发模式—城市湿地公园。但是我国湿地公园的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等.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2.

篇8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技术管理

城市公园的建设涉及从宏观的城市规划到微观的工程建造的持续1过程。在市域层面,城市公园的分布、选址、类型、环境容量、服务半径等指标,关乎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绿地系统的生态结构;在独立的公园层面,公园内容的确定、功能区(景区)划分、园林空间组织、地形地貌处理、建筑小品布局、游览路线策划等,则对规划设计从宏观到微观提出具体的要求。城市公园建设的顺利进行,依赖于对大量复杂的规划设计文件进行有效的科学管理,其中明确规划设计的阶段划分并对技术文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是实现科学规划设计的基本前提。

1基本概念

1.1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阶段划分

是指根据项目对象的规模、技术复杂程度等条件确定的规划设计文件的内容与深度。一般情况下公园的规划设计可分为总体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工程方案设计、专项工程施工图设计4个基本阶段,对于技术复杂且规模大于50hm2的大型公园,可前设概念性规划阶段。

1.2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技术管理

是指公园的建设单位、规划设计单位、政府管理部门以及技术专家,按照有关规定程序,在公园规划设计的编制、审核、评审、审批时,依据法规赋子的权利与义务,对各阶段的规划设计文件实施技术审查。

2规划设计阶段划分的依据

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既面向城市规划管理,又兼顾工程施工管理,其内容与深度既有别于城市规划行业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序列,以及建筑设计行业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序列,又与以上各个技术阶段有着外延上的联系。基于现行的政策法规和相关专业规范并结合公园建设管理经验,我们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阶段划分问题。

2.1法律依据

2008年施行了新的《城乡规划法》,在推行城乡管理的理念上,新法强化了城市总体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城市建设宏观调控的能力。在城乡管理新格局中,城市公园总体性规划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显现,只有以法定的形式确定公园的分布、选址、类型、环境容量、服务半径等建设指标,才能有力地支持市域公园体系的整休功能,达到城市规划控制的目标,实现城市公园这类公共产品的合理分配。因此单个公园的总体规划,对上落实市域层面的规划控制,对下制定指导详细规划的技术指标,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性阶段。

2.2技术基础

公园绿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一部分,是实施整个城市规划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城市公园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其分布的合理与公平;作为绿地,其生态斑块能量的有效整合;作为公用设施,其服务半径的覆盖以及与周边路政设施的衔接,都要求公园的规划必须基于整个城市的视野进行综台统筹。单个公园的总体规划将规划原则落实到具休的空间范围上,其对公园建设发展的控制性作用有别于其他规划设计阶段最突出的特点,因此针对这个规划层面宜设置城市公园总体规划阶段。

为使公园达到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生物多样、生态安全、景观优美的综合目标,其规划一般应系统地对功能分区、地形水系、景观生态、交通组织、植物种植、应急避难等内容给以规定,这就需要用详细规划来组织协调以上的各专项规划。因此针对这个规划层面宜设置城市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

公园的园林建筑、小品设施、道路铺装等作为构成公园景观的物理实体,在发挥其使用功能的同时,也对公园的整体风貌产生持续的影响。无论具体的公园建设项目侧重于提供游览观赏、休憩康体、文化娱乐或科学普及等各种活动,公园都应该是一个展现美、引发美的地方,故园内重要的游憩设施、服务设施、公用设施和管理设施等都宜进行专项的工程设计,即相应设置城市公园专项工程方案设计阶段。

公园的规划设计最终将用于指导建设施工,即通过施工将规划设计内容落实到每一处具体的空间场所。同时由于城市公园提供公共服务的属性,在园内开展的各类活动均产生相当规模的人群聚集,公园常规设施的安全性设计必须满足相应专业的强制性标准。因此针对这个设计层面宜设置城市公园专项工程施工图设计阶段。

3规划设计的技术管理

3.1概念性规划

3.1.1文件内容

一般指对公园的类型、功能、内容、布局、造价、收益以及运营理念等进行的策略研究与指引;其技术文件通常由说明书和分析图组成。

3.1.2管理措施

由公园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规划评审资质的机构,组织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以评审的形式对概念性规划的技术文件进行审查;评审通过的成果文件送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公园的概念性规划,应通过咨询、听证等形式,使公众参与其中。

3.2总体规划

3.2.1文件内容

根据概念性规划对公园建设项目的规划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规划依据和原则,制定公园在市域层面所必须确定的技术指标,并落实到相应的规划图纸上。公园总体规划应对所在地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人文历史等资料进行系统的收集与分析,规划内容与分析结果应有明确的逻辑关系,不使分析流于形式。规划应确定公园的位置类型、用地面积、服务半径、环境容量和投资估算等技术经济指标;应解决园内设施与公园周边的市政、交通、水务、电力、电信等设施的管线合理衔接;对公园的总体布局、功能设置、竖向控制、交通组织给予规定;对景观风貌、建筑风格等给予指引。

3.2.2管理措施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包括绿地系统在内的城市总体布局、交通道路、基础设施以及各类专业工程实施综合规划管理。在市域层级,公园绿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有机组成,城市公园与周边环境的良性互动,包括市政公用设施的合理衔接,道路交通的便利可达,供水、排水、通讯、电气管网的顺利连接,都寄望于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运用手中掌握的各类城市规划管理资讯,为实现公园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提供制度保障。因此,公园总体规划的技术管理应通过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法规要求实施的规划审批实现。

3.3修建性详细规划

3.3.1文件内容

以公园总体规划成果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或规范公园各类建设工程设计的规划;其技术文件包括说明书和规划图纸。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一般包括建设条件的分析和公园平面布局,以及功能区(景区)、竖向地形、道路铺装、植物景观、园林建筑、给排水、电气、应急避难等专项规划与工程估算。

3.3.2管理措施

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在长期指导公园的规划、建造、管理等各项具体工作的过程中,能够直接地收集、处理公众在使用公园时遇到的种种问题,积累大量丰富的一手资料,并通过在行业管理中的及时反馈,形成改善公园品质的便捷机制。因此根据行政管理责权一致的原则,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对城市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实施审批,即以行政许可的形式对规划进行技术审查。

3.4专项工程方案设计

3.4.1文件内容

根据经审批的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指导园内各类建筑和设施的建设工程方案设计。设计对象一般为建筑、园林小品、园路、铺装、水体及大型主题雕塑等。

3.4.2管理措施

方案设计是一个展现创意的过程,对公园专项工程方案设计的审查更需集思广益,充分听取建筑、园林、植物、水电、经济等专家意见,因此可利用公园行业协会的专业平台,通过专家评审的形式对方案设计实施技术审查,此举也有助于促进代表众多公园管理单位利益的行业协会自身的发展和改革,有利于政府专业部门行业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和科学化。

3.5专项工程施工图设计

3.5.1文件内容

以公园专项工程方案设计成果为依据制订用以规范公园各类建筑和设施工程施工的设计。施工图设计的对象包括建筑、园林小品、园路、铺装、水体、竖向地形、绿化、给排水和大型主题雕塑等,设计深度应达到满足编制工程材料设备表和施工预算以及规范施工、安装行为的需要。

3.5.2管理措施

根据《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城市公园专项工程施工图设计可由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具有相应风景园林施工图审查资质的机构,根据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的要求进行技术审查。

4结束语

篇9

关键词:公园设计;传统型设计;公园规划;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283-2

1 项目简介

北干山公园位于萧山城区中心,山脉东临浙赣铁路新线及规划中的商城北路;南靠北山南路;西接市心中路并与西山公园遥遥相望;北至北山河。连接新老城区的育才路及通惠路从北干山穿过,其中通惠路把北干山分为东西相对独立的两区域,之间由跨山钢架梁一一北干通览相连。规划面积约1.46平方公里。基地周边主要以公建、商业、居住、单位厂区、苗圃、公园绿地及菜地等用地为主。

北干山山体南麓相对较为完整,北麓有大面积的山体因采石而破坏,并形成陡峭的崖壁。山林植被茂密葱郁,但内部植物空间较为杂乱。基地内文化沉积丰富,古迹众多,经过上一轮的开发和改造,恢复和建设了问梅亭、人民英雄纪念碑、玉顶阁、望江亭、鞭石亭、知稼亭、季真轩、碧云亭、瑞丰禅寺、观光太空球、山顶茶楼等景观设施。

2 传统城市公园设计理念

萧山风景秀美,人杰地灵,自古就有“萧山风景并姑苏”之美誉。境内的“跨湖桥文化”表述了她悠久的历史,而“萧山八景”和“湘湖八景”又展现出其美仑美焕的江南景致。随着萧山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对环境和文化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萧山的历史人文和秀美风景正在逐步的开发和复兴。北干山的重新开发,就是秉承了这样一种发展趋势。

传统公园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视觉效果需求,因此公园强调的是美化和造景,常常会有假山石堆叠成各式景致,修建得精巧别致的亭台楼阁,修剪得很完美的植物,再加上一池碧水,半遮半隐,借景,对景,曲径通幽,使人在其中的确感到惬意、放松。公园设计的理念是采用适当的手法满足人们对传统公园的理解,并结合场地特点,做出功能较为完善又有地方特色的设计方案。

3 公园总体设计

根据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北干山公园作为萧山区级综合性公园来建设。本公园在总体设计上充分利用基地所拥有的地理、文化及生态方面的优势,在对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和利用的基础上,把北干山公园建设成为集文化体验、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和户外运动于一体的传统型山地公园。依据公园地形特征,规划设置了“一核一环”的景观结构。“一核”是指北干山山体,公园所有的建设设施均围绕着山体,它也是整个公园的绿核。“一环”是指环绕在山体周边的一圈主题功能区块。在确定景观结构的基础上,将整个公园的分区概括为:一山十景、一环十园、两寺两村。

4 公园景物规划设计

本公园以传统的山体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是以生态保护为主、文化体验为辅的自然山林,充分利用现有景点,并对其进行优化和适度扩张,深层次挖掘其历史文脉和内涵,形成了北干山十景,他们分别是西坡问梅、鞭石祭天、英雄安然、玉顶览城、山巅望江、虎山知稼、季真天书、北干松风、凌空仰天、茶香四溢。通过完善的游步道系统,编织成山体部分的景观体系。

山体周边的各区块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新规划了十个主题园林,分别为“越”主题广场、蔬果园、花草园、盆景园(现有)、岩石园、“吴”主题园、瑞丰香缘、城市艺术园、探险主题乐园、北干园。各园林主题充分结合当地的地形条件以及现有城市绿地进行整合,各主题园林规划如下所示:

(1)越主题广场:场地由两处建筑用地和一处广场用地构成,本规划对拟建建筑的形态和体量提出了控制性要求。而入口广场就是结合两个建筑空间而设计,根据高差变化的不同,分别设置了以俗、艺、学为主题的广场,从三个不同的层面和深度反映出越文化的特点。并以雕塑、景墙、建筑、铺装等为载体,展现出越文化的内涵。

(2)蔬果园:利用现有畜产品公司地块,用折线型台地营造花坛,缓解城市道路与山体岩壁的高差,种植观赏与采摘相结合的蔬果植物,注重游人的参与性,为他们提供可玩可赏的休闲区域。

(3)花草园:充分利用立地条件的优势,设置山林SPA休养会所,为市民提供高端的休闲养生服务。

(4)岩石园:位于北山西北侧,背景为垂直的悬崖峭壁,岩壁纹理优美,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利用用地内部较大的高差变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岩石园。根据场地的特征,整个岩石园划分为岩生花卉区、高山裸岩景观区、高山草甸区、珍稀植物温室、戈壁景观区及苗圃区几个部分。以不同的岩石景观和植物景观展现不同区块的景色。

(5)吴主题园:对山体开山空地和现有城市绿地进行整合,通过小桥、流水、亭廊轩榭及绿树红花等精致的景观元素,共同表达“吴”文化含蓄、婉约的特性。整个区块主要包括吴文化广场、吴园和山林驿站三个景点,其中,吴文化广场分别设置了以俗、艺、学为主题的广场,与越主题广场形成对比与呼应。

5 公园景观专项规划

5.1生态保护与植物规划

该公园植被覆盖状况良好,常绿、落叶乔木错落分布,在不同季节,可以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观。但现状植被分布过于均匀和零散,且整体山林过于郁闭,缺乏开敞空间。中下层的杂生植物较多,使植被的内部空间显得杂乱无章。植物品种相对较为单一,主要以香樟、杜英、冬青、马尾松、枫香、无患子、乌桕、朴树为主。

本公园的景观规划时充分利用现有植被,对杂乱乔灌木进行疏伐、择伐或就近移植等疏导整理工作,改善林下的光照条件,进一步补充乡土植物及景观效果较为突出的乔木树丛,引导植物形成自然演替。在山体部分,调整植物群落结构,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植物群落体系,丰富山体植物景观。在公园各景点、出入口和沿园路区域,通过不同风格、不同品种的植物配置,营造景致突出而且能体现各区特性的景观效果,并与各区详细设计、建筑布局和造型风格相协调。

另外,规划对山林植被的维护和管理作了专项的分析。作为被城市包围的山体公园,其发挥的价值不仅仅是城市绿肺的生态价值,其景观性也逐渐被人们所要求和认可,人们往往会片面的注重封山育林,而忽视了阶段性的间苗和杂灌草清理。我们必须把这一部分工作放到同开发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

5.2竖向规划及岩壁处理

本公园的竖向规划因地就势进行景点布置,除部分种植土层不够的地段,尽可能的避免深挖和深回填,对于部分垂直高差地段,充分利用景观挡墙和植物处理,改善各垂直断面与景观场地的视线关系。另外,开山岩壁的景观处理是本次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岩壁的不同特性和景观功能的设置,规划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处理手法,分别为有效利用、绿化覆盖和地形塑造,三种岩壁改良手段既相对独立又要相互交叉运用,必须针对特定的立地条件进行调整和组合,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美化岩壁的目的。

5.3景观照明系统规划

公园的景观照明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公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人们对景观照明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新时期的景观照明必须能营造愉快的感觉和舒适的氛围,既要绚丽多彩,又要避免眩光,在景观上,必须注重点线面的结合,注重夜景构图的艺术美,另外,灯具的选择必须与环境相协调,并独具艺术性。

6 结论

本文结合某传统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实例,通过对传统生态规划设计与现代城市公园结合,从总体布局、功能分区规划、景观生态设计等各方面提出具体的设计方略,从而实现传统生态城市公园的设计目标,为传统城市公园的复兴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张任.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阎晶.西北地区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篇10

关键词:综合性公园;生态设计;景观要素

中图分类号:G246文献标识码:A

一、综合性公园的界定及研究的必要性

(一)概念界定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中定义综合公园为:内容丰富,有相应设施,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地。作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场所。

(二)研究的必要性

当前,多地城市空气重度污染已成为我国十分突出的环境问题,导致了城市人居环境健康度以及自然人文景观美感的降低,使城市人们的户外活动受到一定限制。而一处风景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的公园景观在遭受各种污染的城市里无疑是一块异常珍贵的自然之所,关系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综合性公园不仅为城市提供大面积的绿地,而且具有丰富的户外游憩活动内容。但随着城市公园数量的逐年增多,许多新公园在注重景观营造的同时忽略了生态的可持续构建。公园景观的生态可持续是一个整体的联系,从而发挥一定的生态效益。因此,认识景观生态设计的重要性以及探讨综合性公园景观各要素的生态设计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二、自然景观要素生态设计的探讨

(一)植物的生态设计

植物作为综合公园绿地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提供光合作用的绿色再生机制,发挥着最重要的生态功能。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植物不仅是用于造景的元素,其配置更要满足使用功能、美学功能和生态功能的要求。因此,公园场地植物的生态设计可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原则:

尽可能保护场地原有植物。在规划设计前,应对原有植物进行调查和统计,将健康状况良好的植物保留下来。对已有植物的分布绘制成图,在进行公园规划设计时,尽可能保护和利用原有植物成为设计构思的出发点。

进行植物配置时,最好以当地自然植物群落结构作为较大规模的种植设计理论基础。植物配置应综合考虑植物间的形态和生长习性,既要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又要保证能创造出较好的视觉效果。

绿化系统应保持物种生物多样性。以地带性植被为种植设计的理论模式,将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多年生与一年生植物、常绿与落叶植物、速生与慢生植物进行合理配置,从而形成稳定的复合群落结构,以利物种之间互补共生。

邻近公园外受空气污染较重的区域,应选择相应的抗污染植物种类。大多数针叶树和常绿树不抗污染,而落叶阔叶树的抗污染能力较强,如国槐、银杏等就属于抗污染较强的树种。

(二)动物与微生物

公园中的动物与微生物主要分布在绿地及水域,包括鸟类、鱼类、小型哺乳动物和昆虫等野生动物,适度的野生动物可以提高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和补偿了生态环境。由于综合性公园中存在大量的人工设施与人类活动,区域生态景观在设计时应该有意识地营造适合部分本土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进行公园规划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当地野生动物的相关科学资料,包括本土的野生动物和迁徙的鸟类,在环境要素设计上根据不同野生动物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创造不同的生境。

公园内的道路设置应尽可能避免从生境内部穿过,以保护动物栖息生境的完整性。为某些物种所需不同的环境条件创造较为稳定的生境斑块,对于生境破碎化敏感种来说是很重要的。

植物群落创建的同时应考虑与动物生存环境的关系。例如,不同鸟类由于筑巢高度不同,丰富乔木与灌木的高度可以吸引各种鸟类筑巢。以及提高下层灌木的复杂性,可增加小型哺乳动物的数量。

公园的水环境对水生动物及微生物的生存繁衍有着直接的影响。健康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能够净化水中污染物、分解毒素并且吸收重金属物质。营造适宜水生动植物生长的自然驳岸水域和湿地,是保障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三)水体

公园系统中的水体不仅是构成景观的要素,也是维持生态系统运转和发展的物质。在进行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时应考虑建设雨水收集、节水灌溉和水资源循环再利用这几项技术。充分利用收集的雨水和生态污水处理系统的中水作为城市园林绿地的浇灌水源,结合景观设计营造出宜人的休闲空间和场所。

1、雨水收集

雨水收集主要是规划建设集雨绿地和生态渗透池。集雨绿地是有植被的洼地,能降低排水流速和侵蚀程度,具有较强的渗透力。生态渗透池也可利用原有水体改造或新建,水池剖面一般设计成高、低水位两段。平时生态渗透池维持在低水位,下雨时水位可升至高水位以降低地表径流,其蓄水量可慢慢渗透地下。

2、节水灌溉

灌溉是对园林绿地在自然降水之外的额外用水补充,构成公园水资源消耗的一个重要部分。传统的灌溉方式由于水分蒸发而被浪费,因此可采用滴水灌溉将水直接引导到植物的根部,极大节约用水量。除此之外,应尽可能使用公园中集雨系统收集的雨水和经过生态处理得到的中水来作为灌溉用水。

3、水资源循环再利用

综合性公园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水如直接排放,则会造成一定的污染和资源浪费。通过营建湿地净化系统,将污水以自然生态方法处理成为中水,作为景观和植物灌溉等非饮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同时,探索把这种生物净化系统与景观塑造和功能活动安排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公园生态与使用功能的统一。

三、人工景观要素生态设计的探讨

(一)保护和合理利用场地

场地是公园内动植物生存最重要的基础,不仅是创造不同空间的有效手段,更可通过自身形状和高度的多样性营造不同的生境。场地的设计将生态原则放在首位,在生态科学的前提下确定景观美学特征,为丰富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提供更多的空间。保护和合理利用公园场地,使场地保持生态健康应做到:

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减少对场地的干扰和破坏。通过规划确定尽可能小的施工区域可减少损害健康的场地,同时保护位于土壤最上部10~25cm的表层土。因其含有丰富的养分和微生物,是植物根部活动重要的依附土层,如被破坏会严重影响局部的生态系统。

恢复被破坏的场地。在城市公园建设用地中,被破坏的场地一般分为废弃地和受到一定程度污染的地块,对场地的自然生态活动构成障碍。对场地被污染的土壤必须重建适当的地形,以及进行微生物或植物修复。

重视湿地系统的保护和建设。湿地在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场地中存在的各种自然湿地应作为保护区予以保留,限制建设和游憩活动等,以保护其自然结构和功能,并作为生物栖息地以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使用生态材料

为了实现公园整体景观环境的生态可持续,除了植物所构成的生态环境外,公园的道路铺装、构筑物、服务设施等也应选择低碳环保、节能的材料类型。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中的材料选择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1、使用当地和蕴涵能量低的材料,以减少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以及使用可再生材料,如木材、竹材等。

尽量利用天然和废旧材料,场地内原有建筑物和构筑物拆除时要最大限度利用旧建材。

使用无毒、无污染的材料,包括建材及维护公园绿化使用的肥料、除草剂等。

公园铺地也尽可能选择生态环保及透水性良好的材料。传统材料如砖、砾石、卵石等也在铺装中发挥着独具特色的作用。

(四)绿色能源的使用

绿色能源是指清洁高效、可再生的新型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城市综合性公园使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在公园的生态化建设中具有普遍和实用意义的主要是太阳能和风能,用来为建筑和照明设施提供所需能源。

公园中建筑规模相对较小,且功能单一,利用太阳能提供建筑物内所需部分或全部能源,以降低对常规能源的消耗。同时将太阳能发电系统转换的电能用于园路灯、草坪灯等照明设施。风力发电系统在公园中的选址需考虑不同地点风向和风速的差异,高耸独特的形体可成为公园内的标志景观,结合太阳能光电系统为公园提供多种气候条件下的绿色能源。

四、结语

公园在提供给人视觉美和娱乐空间的基础上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是城市生态循环中的重要因素。随着人们生态意识不断增强和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态设计的理念将不断渗透到公园景观的设计与建设中,生态格局的稳定正是建立在各要素保持较好的生态连接。因此,综合性公园中自然和人工景观要素的可持续性统一是实现城市景观环境良性循环与生态效应的基础。

参考文献: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

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