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能培训课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技能培训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综合实训;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作过程
职业教育宗旨是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必须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适应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而这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主要通过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实训来实现。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职业院校纷纷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这是一个工程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大部分职业院校能够注重理论向实践的转变,在许多课程中开设了实验实训,但其实施基本按照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顺序开出,实际上仍然是围绕学科知识体系进行的技能训练,在形成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缺少整体性,因而不能使学生对岗位群的工作能力建立全面的认识,从而无法形成真正的职业核心能力。
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如何将分散的知识、单项的技能指向各科知识和各项技能的综合运用。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环节在于校内的综合实训。综合实训是指职业教育学生在完成主要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专项训练后,综合运用本专业(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校进行的综合性、系统性的职业认知培养训练的课程。如何提高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体现职业教育的目标,一直是笔者努力探讨的课题。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分析
计算机网络技术集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技能型紧缺人才方案中指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系统基本知识和原理,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熟悉计算机系统常用工具,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直接从事各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安装、调试与维护,以及能够熟练进行网络方案实施、网站建设、网络系统集成、网络工程安装与技术支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从事网络管理、网络工程、网站建设、网络维护、网络设备售前售后服务、网络监控等工作。
综合实训的总体思路
计算机网络综合实训是在先进的实训教学设备条件下,营造出计算机网络工程和软件开发的职业活动氛围和企业管理氛围,不谋求完全替代真实工作环境,而是搭建一个平台,使学生在此平台上通过模拟实践训练,将学科知识、技术理论、操作技能有机整合,培养和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掌握工程设计方法和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规范和协作精神。实现职业教育与工作实际的“零距离”。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综合实训功能定位在网络组建与管理、网站开发与维护等主要岗位能力训练。网络组建与管理实训覆盖的相关课程有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操作系统、网络设备、网络设计、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工程及结构化布线;网站开发与维护实训覆盖的相关课程包括图形图像处理、动画制作技术、网页制作、网络数据库开发与管理、网站建设等。
综合实训课程的实施
1.基于工作项目的课程设计
在综合实训课程的内容建设上,应以职业岗位的工作项目作为核心。工作项目指从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中分析和整理出的一些具有代表性和综合性的工作任务。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围绕工作任务展开。将完成此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技术性知识、工作过程知识(工作程序、组织方式、业界标准、专业技术文档制作、规范的软件开发等方面的知识和要求编入实训)和实践操作技能进行有机的组合,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块,而“综合实训课程”可以由一个或多个教学模块组成。
2.基于工程规范的教学内容设计
在教学实践中,综合实践能力和素质的训练相对于理论教学更难以把握,要提高实训效果,首先要研究训练内容,规范训练方法,提高实训过程的合理性和实用性。由于计算机工程项目个体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我们在进行计算机实训教学内容设计时,如果能将实训模块内容进行细分,规定每一部分的内容和方法,确定考核目标,就可以有效地增强教学质量的可控性。这里以构建中小型企业网络为例,将整个实训内容分为项目需求分析、网络规划设计、实现原理分析、实现过程分析、系统实现、调试运行等若干部分,控制好每个部分的训练效果,就保证了整个综合实训的教学效果(见表一)。
规范化的综合实训必须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变单纯的技能训练为系统的工程项目实训,通过工程设计、规划、实现到调试运行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并建立规范的系统工程知识和理念。
3.基于行动导向的实训教学组织
综合实训的组织形式要适应实训载体的工作要求、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的需要。行为导向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一种教学思想,其目标层次是培养人的行为能力,方法层次是人的行为活动。追求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并举兼得。在课程实施中可以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如在网站建设综合实训中开发一个在线购物系统模块,要求前台具有用户登录功能、商品展示、商品选购、下达菜单、查看订单,后台具有管理登录、商品管理、订单统计、订单处理等功能。教学组织流程为:
(1)信息收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4-5人,并设定组长。学生通过互联网、教材、参考书等手段,收集在线购物系统的有关信息,确定项目的名称、具体任务、技术难点、解决方案等项目要素,并形成需求分析、功能设计等文档。
(2)制定计划。各小组根据自己的项目及收集的相关资料,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编制项目进程表。
(3)实施计划。学生根据自己的项目进程表,进行数据库、编码、测试、修改等工作。这一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负责检查监督、个别指导、技术咨询等工作。
(4)检查完善。学生对自己的项目进行整体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对功能缺陷进行修改,并最终形成测试报告文档。
(5)项目评估。制作PPT并进行讲解,回答教师和同学的提问,并根据项目完成的质量和完成项目的过程进行综合评分。
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通过“资讯-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理解、应用进而扩展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启迪思路,掌握正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与同伴的互动过程中,亲身体验实际项目的开发过程,形成团队意识、有效提高协作沟通能力;而教师对项目的评价,则使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梳理、归纳知识,构成自己经验性的知识。
4.基于技术标准的实训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是高质量综合实训的基础。实训教学评价设计时要坚持发展观念。综合实训效果的评价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1)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用以过程为主的评价,同时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不仅需要关注技术技能达成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包括团队协作能力、信息搜索与分析能力等。如在网站综合实训课程中,采用形成性评价指标完成对学生的整体考核。(见表二)
(2)对综合实训课程的评价。实训课程要有一套严格的质量评价体系,这样才能使得综合实训更具高效性。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重点应放在教学文件的齐备、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匹配、教学组织与实施的时间规定和效果要求等几个主要方面。
综合实训的效果还可以从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工作的被认可程度以及毕业生对企业工作的适应程度这两个方面来反映。因此要特别要重视对上岗实习后学生进行认可度与适应度评测。
综合实训对推动教学改革的意义
1.有助于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综合实训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是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和有控制地完成的。指导综合实训的教师不仅需要全面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岗位的工作要求、技术规范、开发范式,还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组织协调能力。从事综合实训工作的教师在工程能力、教学理念和工程意识方面参差不齐,势必要影响到课程实训的效果。
而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来说,产业的高速发展使得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所以,教师需要不断的接受技能和岗位的培训,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拓展。学校在专业建设中需要引入深层次的企业合作单位,提供条件使教师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同时也可以引进企业人员,形成项目组共同参与综合实训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篇2
关键词:慕课;医学教育;改革;探索
一、研究背景
越来越多的人将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称之为网络时代(Web时代),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网络越来越多的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每天通过互联网进行互动,了解彼此的信息,或者在闲暇时候进行娱乐,这已经变成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而作为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教育,也受到了互联网的青睐,各种在线教育视频网站,网络公开课也已经渐渐深入我们的教育和学习中。自从2012年之后,人们往往将这种线上教学模式称之为“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音译过来就是“慕课”。
二、慕课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慕课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可以通过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及远程通信技术,从而能够有效地实现医生对于医学信息的远程采集、创术、处理以及查询,从而有效的达到异地疾病的诊治、医学远程教育、卫生保健以及医疗信息资源的共享等目标。利用慕课涉及到的远程医学教育主要有病理学、皮肤病学、内科学、外科学、精神病学、牙科学、医学影像以及咨询和会诊、手术示教等学科。慕课是医学院高等院校的毕业生走向医疗卫生岗位后终身学习知识的一个方便途径,也是医学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我国医务人员进行不断的学习、探索和更新专业知识的有效途径。三、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探索慕课作为一种较为新潮的教育方法,受到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青睐和认可,也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来审视它给我国医疗领域制度变革、诊疗水平提升、就医条件改善,尤其是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带来的优势。
(一)远程医学教育领域
纵观国内外医学慕课的发展进度,从实际应用上来说,国际上发达国家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中国因远程教育起步比较晚,慕课尚存在着体系不成型、医学教育理论不完备以及远程医学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等缺陷,使得现在慕课在我国还处于课堂搬家、黑板搬家、书本搬家以及形式缺乏创意等状况,还存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学习较为被动以及不注重效果等等,这使得慕课跟传统教育模式相差不大,并没有完全体现现代网络普及慕课的信息化所带来的进步和创新。
(二)临床医学模式领域
医学教育模式多种多样,各有优缺点,但是这些模式跟慕课在类型和功能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和区别,特别在远程教育环境下,其差异更为突出。现在,对慕课医学教育技能培训的主要模式包括:带徒模式、器官系统模式、问题学习模式以及临床表现模式等,这些模式既相互独立,又交叉渗透,其主要的功能和目的就是使学习者能尽快地接触临床知识、掌握临床技能和培养沟通能力。
(三)临床技能培训领域
本文的重点是阐述慕课在临床技能培训方面的重要性,从临床技能培训的角度来考察远程医学教育的实际应用意义。现有医学临床教学模式主要是采用行为主义来学习理论指导,然后对医学生进行技能方面的培训,过于强调现在临床带教老师的作用,忽略了医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而将临床技能培训视为一个教学行为模仿和修正的过程,故影响了临床技能训练的有效性。慕课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模仿和修正的过程,而是一个如何构建认知的过程。主要是在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老师提供示范,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需要充分发挥示范老师的主观能动性,也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地位。由于现有的临床技能培训实践机会较为缺乏,临床能力培养缺乏序贯性,而现有的临床教学训练大多以音频和视频的模拟技术作为基础,同时一对一的操作,这就大大限制了学习者的参与范围和其积极性。慕课可通过网络技术,使用三维重建技术,建立人体器官的各个模型,为医学生学习提供较为形象的三维模型;并且为真实的手术训练提供一定的技术保障,还可以充分发挥临床技能培训的交互以及协同作用。鉴于目前临床技能培训方面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外科医生培养方式、虚拟手术培训和计算机仿真培训等方式,慕课传授医学技术的方法并没有得以推广使用。
四、总结
由于现代通信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医学教育领域,我国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经受到了新的挑战,不管是在医学教育还是临床见习或者实习方面,其主要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技能培训等方面均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求。本研究主要针对我国现有的远程医学教育的特点,结合现代医学教育的实际需求,系统分析了现代医学教育、医学教育模式以及临床技能培训等方面的进退得失,将相关的医学教育理论进行重新梳理,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提出了慕课在我国远程医学教育技能培训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为我国广大的医学工作者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医学教育培训方法,也为我国利用网络慕课来进行医学教育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郭,陈学飞.中国网络教育政策变迁:从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到MOOC[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篇3
那么,是什么使这一切变成现实,武隆在远程教育上有何经验可供推广?
目前,武隆正在打造一个教育新项目――重庆市城乡统筹远程教育服务“三农”试验区,该项目把教育全民化引进了农家。
远程教育网络覆盖全县各乡镇,山区学校实现“班班通”。这一全新的教育品牌已在全国引起了反响。
探索远程教育新模式
把教育全民化引进农家
2007年,武隆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了“打造知识武隆,营造创新武隆,建设生态武隆,构建和谐武隆”四项战略部署,并把“打造知识武隆”放在四大战略首位。按照这一新的发展思路,近年来武隆县加快了整合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党员教育、农民教育、社区教育等各类教育资源步伐,不断深化全民教育意识,真正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体一位”。学校的远程教育和师资等力量,也在党政干部教育、农民素质提升、专技人才培养和农民技能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武隆县火炉镇,每逢赶场,该镇成教干部就将电视搬到街上,向当地农民播放养鱼、种烤烟等实用技术。火炉镇中心校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已被运用到农民变市民的技能培训上。同时,武隆县将远程教育与“贫困村信息路建设试点项目”紧密结合,通过安装卫星上网设备,开通贫困村互联网宽带等,将“信息高速路”修到千家万户,使广大群众通过互联网学习,开展农民变市民的技能培训。
事实上,火炉镇的这种方式目前已扩展到全县所有的乡村。近年来,武隆利用教育资源网络,平均每年培训农民高达11万人次,平均每户农民都有1人以上接受了实用技术教育。
武隆远程教育服务三农,把教育全民化引进了农家,让有限的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这是远程教育应用的成果之一。在为农村培养大批人才的同时,也促进了武隆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和社会的进步。
天上一颗星
地上一片网
从2003年开始,武隆县结合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投资620多万元,建成了光盘播放点66个,卫星收视点122个,计算机教室23间,学校覆盖率达到了100%。随后,武隆县又投入1200多万元,建成了“教育城域网”,在村完校以上的学校配置了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设了电子备课室,实施“班班通”工程。到目前为止,该县基本形成了中学以“计算机+投影”、中心校以“计算机+平板电视”、村完校以“移动一体式多媒体”为基本模式的“班班通”,形成了“天上一颗星 ,地上一片网”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
为使网络设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县教委把远程教育的应用作为农村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与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紧密结合,通过举办赛课、说课、论文评审等多种方式,实现信息资源与学科整合,满足不同的教学需要。
同时,县教育城域网通过卫星接收,将全国的优质教育资源到网上,供全县的中小学教师浏览、下载和使用。并充分利用好电子备课室,集中备课,资源共享,使远程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篇4
一、信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广义的说信息教育是为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如果限定在学校教育中,信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技术教育则是由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两大部分组成。
信息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知识教育,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已不是各种计算机软件产品的使用训练,而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工具的教育,它必须具有教育功能。简单的说,信息教育是一种概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实施信息教育。
二、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是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在我国近二十年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这四种形式:课外活动、活动课、计算机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从理念上讲计算机是工具、计算机及网络是教育资源和环境,计算机教育是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运用计算机为目的,它是一种技能培训,是一个知——行过程;而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资源和环境的应用,是知、行、情三者的交互过程。
现在,人们提起信息技术教育,就想到计算机,其实,现行的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育,只是实施信息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在实际中,没有计算机,同样可以将信息教育的观念传授给学生。一个外出旅游的人,想要得到目的地的详细资料,这些资料(如当地的地图、人文介绍等)的获取,可以通过功能强大的互联网搜索,也可以到书店购买,到图书馆查询,还可以询问到当地旅游过的人……总之,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而这正是信息教育的目的所在。
篇5
一、合理统筹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布局
初中计算机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既存在理论课又有实践课,理论知识需要上机实践验证,动手实践课程需要理论知识为依据.面对计算机课程总体安排的时间,教师要根据具体要求,合理统筹安排上机时间与理论基础学习的时间.既不能出现只上机不讲解,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理论的支持,将初中计算机课程偷梁换柱转变为电脑技能培训课,也不能出现只讲解不上机,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不到充分验证吸收.理论需要实践检验,实践需要理论为依据.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理论课与上机课的最好比例为1:1.其实不然,有时理论课的内容包括很多的基础知识点,运用于上机操作往往只需要很短暂的时间,所以要由计算机本身的课程决定.教师要遵循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在理论课教学上让学生明白一些计算机的理论逻辑并为学生总结出一些在上机时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理论依据,在下一次的实践课让学生去实践,通过实践对理论加深记忆.
二、合理配置相关教学内容
对于初中计算机理论课教学中存在大量的专业术语名词和定义,这些很难被学生理解并且消化吸收.因此造成学生看不懂教材,对教材不熟悉的情况,以至于学生对上机的目的性很迷茫,盲目进行上机操作,不利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可以采用抽象比喻法进行教学,把计算机知识生动形象地教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熟悉各种操作命令以及学会分析插图.
对于上机实践课,可以视学校机房配置而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边讲边练的方式以及讲练分开的模式.边讲边练的模式是将课堂搬到机房,教师讲授教学内容的同时,学生就可以当即练习实践.比如讲解“键盘的使用”时,如果采用讲练分开的模式就不合时宜.教师首先利用理论课给学生高谈阔论键盘分为4个区:主键盘区、功能键区、小键盘区、编辑键区,然后给学生讲解一些键盘中的特殊键,无形中给学生记忆增加了负担,可能还会造成记忆混淆.这时,如果教师采用边讲边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面对真实的键盘,然后给学生讲解键盘的每个功能键,学生立刻动手实践,效果立竿见影.这种直观教学法既节约教学时间,又能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轻轻按动不同的按键就可以产生如此不同的效果.
然而对于“计算机管家——DOS常用命令”以及“认知码”等内容,笔者就采用了讲练分开的方式.由于涉及的知识点广、杂,如果按照边讲边练的模式进行教学,往往会出现学生还在思考上个知识点而没有认真听下面个知识点,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个知识点无法在一节课完成.在DOS命令中,如果学生给计算机输入汉字后不懂得存盘,一节课不能完成的话,下课面临关机,下次又将是从头开始.如果采用讲练分开的模式,可以在理论课上给相关知识进行串讲,学生初步掌握DIR、 COPY、 FORMAT和DISPCOPY等命令的使用,即便学生在实践课遇到什么问题,学生都可以事先将重要文件保存下来.
三、合理分配任务 提倡自主实践
任务驱动法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辅助的一种教学方法.面对现在计算机的普及状况,教师可以合理分配任务,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巩固和加强所学知识.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特长,通过自己的摸索完成任务,增强自信心,从而对计算机的学习更感兴趣.
篇6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现状;实践技能;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243-01
1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目前由于高职高专学生生源不同,对《计算机基础》了解及掌握的技能水平不同,普遍存在着城市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水平一般要强于农村学生的现象,增加了教师在教材选择和理论教学上的难度。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认识上的不足,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导致讲解内容的太枯燥,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心理需求。教学设备的软硬件不配套,“双师型”计算机教师的匮乏等必然会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漠视,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够重视。
2 加强实践技能培训的重要性研究
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实用的,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技术性人才。加强实验、实训、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内心对知识的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高职高专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习习惯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应用能力,领略到个人价值的实现及成功感。实践技术技能的培养,使高职高专学生具备了能与本科大学生在择业上同等的竞争优势,克服了因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上的偏见和弱文凭等不利因素造成的失落感及自卑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3 对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方法研究
3.1 运用分层次教学法,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所谓分层次教学法,就是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对其进行分类排队,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每个层次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借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技术性特点。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行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需要及能力的培养,使实践教学更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为了加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室或多媒体实验室上课具有的互动性、参与性等特点,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培训的积极性,避免因《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的参差不齐,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差异,而造成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习主动性不强,学生潜在的技能和水平挖掘不够,而导致的实践技能的薄弱。
3.2 加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实验、实训、实践教学是人才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应予以重视与加强。在实验、实训、实践教学环节,应努力创造条件,使每个高职高专的学生能亲自操作计算机,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利用网络计算机实验室及机房,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要求的实验教学计划和实验目标,注重实验内容的更新与设计。在具体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通过实训使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获得就业的技能和创业的本领,为学生灵活自如地应用计算机知识为专业学习及就业打下基础。开展实验、实训、实践的渠道很多,不能仅局限于学校现有的实验、实训、实习条件,可以通过整合资源,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上去实习煅炼来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培养出应用型技术人才。
3.3 加强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模块的学习,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知识系统性较强的特点,要求高职高专学生应全面地、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提高理论水平,为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提供可靠的保证。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知识体系中,可将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模块化,分成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Windows操作系统模块、Office办公系统模块、VFP程序设计模块、网络技术基础模块、多媒体技术基础模块。针对不同的理论知识模块,对学生进行各模块针对的实验、实训及实践训练,掌握各模块的基本技能与技巧,保证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实践的掌握。如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应掌握键盘盲打及汉字录入。而Windows操作系统模块应掌握基本操作、文件操作、磁盘操作、系统设置、IE的使用。实现各模块实践技能要求,培养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操作使用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创新能力。
3.4 以“考证”促学,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并非是他们的专业课,因此思想上重视不够,不愿花费更多的时间及精力去学习,对自己是否必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并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导致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漠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的索然无味,造成部分高职高专学生对该门课的厌倦,甚至部分学生有放弃的思想。而组织高职高专学生参加国家组织的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可以提升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强制性地督促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检验学生具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目前国家组织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由理论考试及上机考试两部分组成。上机考试作为检验学生操作计算机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手段, 促进了学生《计算机基础》实践技能的学习。
3.5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的最好教师,第二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为了激发起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能力。可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分割成几大模块。利用模块结构,建立起兴趣爱好俱乐部,如硬件组装及修理俱乐部、软件维护俱乐部、多媒体俱乐部、电子商务俱乐部、网络俱乐部等。俱乐部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计算机基础》课程讲座,校园装机排障竞赛、网页制作竞赛、多媒体课件竞赛等,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增加参与实践技能训练的机会。可以通过俱乐部之间的联谊活动,来帮助差生,激励优生,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俱乐部也可以利用周末或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到电脑公司进行跟班实习实训,将《计算机基础》知识融合到现实生活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技术技能比较成熟具备一定实践应用能力的有技术实力的俱乐部,可以聘用一部分技术精通者作为技术顾问,使俱乐部走向社会,参与学校和社区、企事业单位办公及私人电脑的维护与维修,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新彩,张艳琴.关于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探讨[J].商情,2007,(11).
[2]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冯艳.基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探讨[J].大学时代(B)版,2006,(5).
篇7
(一)调查对象
选取本市农村9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进行研究。调查对象为学校在职教师,实际发放调查问卷214份,收回214份,有效问卷21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7.1%。(二)调查工具和方法本研究采用自编《本市农村中职学校教师培训需求调查问卷》展开调查。在发放问卷调查的同时辅以座谈、个别访谈和个案研究等多种形式。问卷包含9个问题,主要涉及师资基本情况、教师参加培训效果评价和教师需求愿望三方面内容。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在每所学校中随机抽取30名教师作为调查对象。
二、结果与分析
(一)培训参与度
调查显示,农村中职学校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培训的人数占52.9%,而城市学校这一比例是90.2%。可以看出,农村中职学校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培训机构的培训人数不多,原因主要是学校经费紧张,没有能力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和市级培训。
(二)培训评价
1.对培训组织形式的评价
从教师参与培训的组织形式看,19.4%的教师参加过国家级培训,15.2%的教师参加过省级培训,60.9%的教师参加过市级培训和教研活动,参加过校级培训和教研活动的教师占总数的57.7%。在“以往培训活动效果评价”调查中,81.4%的教师认为培训“效果不错”,4.8%的教师认为“效果不大”,主要集中在“6~15年教龄”和“16年以上教龄”的教师中。可见,教师对以往“培训和教研活动”持有肯定态度,认为对个体专业化发展帮助很大,但仍有部分教师不满意以往的“培训和教研活动”,特别是“6~15年教龄”和“16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反映出现今组织的“培训和教研活动”没有根据发展阶段特点和需求来设计培训目标和任务,不能满足教师宽泛的培训需求和教师的个性化需求。主要原因是这些教师分别处于职业发展阶段的探索期(第10年左右)、成熟期(第15年左右)、专家期(第20年左右),教师在每个阶段遇到的困难不同,有不同的特点和需要,发展的关键素质不同。
2.对培训内容的评价
教师参加培训的满意度是考察培训价值与作用的主要途径。“十二五”教师培训的重点是“双师”教师培训,在实际操作中,很难用“双能(即兼有教师与技师的职业素质与能力)”说来界定“双师”的内涵,因此采用“双证”说(即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来界定。为了使“双师”教师的素质更接近“双能”要求,因此,在“十二五”市级教师培训中重点加强了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教育能力培训和教学能力的培训,增加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力度,增添了“企业观摩或顶岗技能培训”。在对这种研训内容的评价“收获很多”“有点收获”“收获不大”三个选项中,66.9%的教师认为“收获很多”,21.1%的教师认为“有点收获”,12%的教师认为“收获不大”。认为“收获不大”的教师主要集中在“16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在座谈中了解到,这一教龄段的教师希望得到职教教育新理念方面的培训,而过去没有列入此培训内容。另外,希望得到计算机多媒体与专业结合运用的培训,而过去多关注计算机专业教师高层次的培训,忽视了教师的普遍性要求。调查中了解到,教师对“双证”培训内容和“企业观摩或顶岗技能培训”收获多,满意度高,评价位次在前。特别对“二产类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三产类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达到百分百的满意。但对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如“计算机类培训”“说课课例研训”和“授课课例研训”满意度位次靠后。由于教师的职业成长存在明显的阶段性,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特点、经验、理论功底、所遇到的困惑问题、要达成的目标和有待发展的关键能力和素质存在差异,对培训内容的个人感悟和体会也有所不同,如对于“企业观摩或顶岗技能培训”,有的教师认为收获很大,在满意度排位上排在第2位,而有的教师则将其排在第9位。
3.“双证”教师分布
从调查样本中,有“双证”的教师占总样本的39.5%,其中专业技能课教师占64.1%,公共基础课教师占35.9%;专业技能课教师有双证的,占农村专业技能课教师的68.9%。可见“十二五”以来,政府部门和研训部门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对“双证”教师的培训力度有所增加。但与城市中职“双证”教师55%的比例相比,还需提高。
(三)培训需求
1.教师的参训愿望
在对教师参训愿望的调研中,教师对“双证培训”内容中除对“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培训”愿望靠前外,其他愿望排位在后。通过调研了解到教师对“计算机类培训”、“说课课例研训”、“授课课例研训”此类培训内容设计满意,但对培训形式不满意,培训中没有解决教师关切的问题。
2.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预期
了解教师参加培训的意愿和预期,有利于改革培训内容和方法,更大限度地发挥培训功能。从调查结果看,教师希望参加“授课课例研训”、“本市骨干教师主讲教学经验分享”、“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教学设计研训”、“说课课例研训”、“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培训”、“企业观摩或顶岗技能培训”,对待培训具有明显的教学实用性倾向。从教龄段看,1~5年教龄教师和6~15年教龄教师对“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培训感兴趣,16年以上教龄教师对参加“职教课改理念研训”需求强烈。
3.教师对培训者的需求
教师希望“与本职有关的专业人员”、“自己同行或一线有经验教师”担任研训教师,可以看出教师希望得到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解决策略,希望得到对教育教学问题即时、实效的解决办法。4.教师的求助对象教师遇到教学问题时,求助对象常常是单位一线教师或单位主管教学工作领导。从教龄段看,16年以上教龄教师,求助对象依次是单位一线教师、网络、企业(行业)专家。中职学校教师对待培训具有明显的教学实用性倾向。
三、建议
(一)完善制度,健全机制,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保障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出台政策,在提升农村教师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上做出了较大的努力,但是农村中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种种问题,如优秀教师流失、农业专业教师转行、教师职业倦怠等,影响了农村人才的培养方向和规格,影响了全域城市化的进程。因此建议:一是要由政府牵头协调管理,出台激励措施,以全域城市化建设为核心,合理设置专业,合理建立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整体水平;二是要建立教师培训考核评价机制,增强教师的培训内驱力,激发教师专业成长意识;三是营造浓郁的培训和终身学习氛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可持续性;四是国家和政府在政策和法律层面保障对农村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使农村中职教育事业得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农村中职教师在职培训体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第一,构建农村中职教师在职培训体系,明确各培训机构的职责范围,做好校本培训、县级培训、市级培训和省级培训等不同层级之间的沟通和衔接。第二,做好可持续发展的培训规划,针对农村中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需求,设计不同培训内容,切实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第三,加强专项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中职教师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根据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培训需求,对已有培训层次做出相应的规划,在课程设置上充分满足全域城市化的政治、社会、经济等要求,研究设计符合农村中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培训项目,探索富有特色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内容、途径、手段与策略;第四,开展校本培训,从教师、学校和本地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第五,充分发挥网络功能,开展网络培训,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形式,扩大培训覆盖面,增强培训教师的参与度。
(三)完善“送教下乡”制度并常态化
终身教育理念强调教师培训工作要面向所有教师,给予所有教师都能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与条件,但由于农村中职学校经费紧张,教师不能完全得到市级以上培训机会,因此,要选拔城市优秀教师,挖掘优秀课例,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并将其常态化。将“做中学、做中教”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授课课例研训及一线骨干教师经验与农村中职教师分享,介绍一些与教学有关的经验,共同探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观摩教学展示会、观看评析名师课堂等方式,提高农村中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四)根据不同教师发展阶段设计培训课程
篇8
Abstract: To mee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enable the student to master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as new knowledge and skills, Yunnan Forestry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major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implement the "integration" practice teaching mode,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practice teaching of "integration", "integration" practice teaching of the implementation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
Key words: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practice teaching system;construct and implement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138-02
0引言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我们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特点,实施了“一体化”实践教学。建成了配套的实验室、实训室和相应的校外实训基地,完善的实验、实训设施,确保了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验、实训开出率达100%。
1“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
“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简单的说就是整合各实践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综合实践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1]
2“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1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标准,是“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确立:首先通过市场调研、专业顾问委员会,毕业学生的访谈,掌握社会对本专业技能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方面的需求状况,确定本专业的定位以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目标与规格要求;其次,将整体目标分解成基本素质、专业核心技能、综合技能和拓展技能等子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对应每一个子目标的模块课程;最后,通过各模块的专业基础课、“一体化”课程、专业认知实习、模拟现场实训、创新能力培养实训、综合应用实训、岗位实习、毕业见习、毕业实习(设计)等教学环节实现培养目标。[1]
2.2 “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先确定该专业职业岗位群,然后通过广泛地社会调研和相关企业专家顾问委员会论证,掌握社会对该专业高职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实际需要,确定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整体目标,再将整体目标分解成基本素质、专业核心技能、综合技能和拓展技能等子目标。
基本素质包括思想政治、品德素质、就业与创业能力、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英语能力、心理素质、就业指导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日常交往礼仪等。专业核心技能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应用能力、计算机安装与维护能力、平面设计能力、程序设计与数据库开发能力、网站规划等有关基本操作技能。综合技能包括专业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能力,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拓展技能主要包括学生的所学知识的拓展学习,通过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选择1-2个模块的课程加以学习,学习的内容与技能鉴定的要求一致,并要求参加技能鉴定并取得相应的证书。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以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把知识、技能与素质融为一个整体。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课堂教学实践、模拟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综合实习、毕业设计等。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将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设计。建立与理论教学即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2.2.1 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教学实践包括了现场教学、案例分析、项目教学等形式。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训,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综合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案例分析、项目教学等多种形式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技能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Flash、Photoshop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采用项目驱动的形式,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讲解完马上给学生布置相应任务并进行实践,能较快的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认识并加快掌握的程度。
2.2.2 模拟实践教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模拟公司的形式,引入到我们的实践教学中。学生在其中可经历全部业务操作过程,根据产品和服务项目的不同定位,学生在“模拟公司”中可以进行办公、信息处理、电子商务等业务过程的模拟活动,模拟中可以按照现实经营活动中通行的做法设计和运作。“模拟公司”其实就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法。我们专业在“创业工作室”模拟数码公司,处理打字、复印、创意、设计、制作等业务,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广告设计、打字、复印、刻录光盘制作过程,让教师和学生在反复演练的过程中,提高专业技能。按照公司运行的模式,进行各种数码处理,并做策划、创意、设计、制作、电子商务相关等工作。构建模拟实践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让教师和学生在模拟的过程中,学会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懂得真知、掌握技能,在掌握真知和技能的过程中,学会了解运用市场,从而达到“学、练、用”三者合一。
2.2.3 综合实践教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综合实践教学,包括了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ERP综合实验、综合系统开发、综合平面设计、网站建设、系统维护等项目。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系统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利用校内外相关项目及课题,由本专业的老师带领学生进行项目开发、课题的研究以及网站建设等综合实训;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大型的ERP竞赛,培养学生的ERP综合应用能力;利用学校办公室、教师及学生电脑等设备,进行真实的电脑维护实践。为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做数据处理、广告设计及宣传。在网上实现了“创业网上便利店”,面对我院的全体师生员工,为他们网上购物、话费充值、网络产品的购买等提供了较好的服务,最主要的是锻炼和培养的了学生对电子商务的综合应用能力。在这些综合训练的过程中,让教室与实训场地实现了零距离的结合,让工学真正交替,让产学有机融合,让师生技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这种富有综合性、实战性、多层次的创作训练体系,真实有效的校园微型社会生产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使教师和学生获得与真实社会经济活动相近或相同的实践效果,有利于实现“双师型”队伍的培养,有利于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2.4 社会实践能力训练社会实践: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到企事业单位、IT行业参加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增长了知识与才干,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社会调查:学生对家乡或某地区的IT行业的状况、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情况、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状况等进行调查,了解行业与社会发展水平,开阔眼界,扩大了教育面,调动了学生投身社会的积极性。强化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2.5 设计与创新能力训练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本专业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对学生在校所学理论与实践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检验,对学生进行思想与设计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计算机应用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计计算机应用项目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查阅技术文献、资料、手册以及编写技术文献的能力;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设计课题的全部内容。包括:掌握设计课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调查研究,进行需求分析、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上机调试与测试;编写设计文档等。
2.2.6 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行专业基本训练,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训练学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及管理工作必须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了解现代电子商务企业组织形式、管理方式、软件开发过程及技术方法;培养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培养热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作风及“团队精神”;实习期间学生可以双向选择就业单位,毕业后可到该单位工作。
2.2.7 第二课堂活动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以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设计或竞赛活动为主要内容,如平面设计大赛、计算机操作技能竞赛、ITAT技能大赛、实验操作技能竞赛等,学生在综合实验和竞赛活动中受到较全面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锻炼。除此之外,我们还丰富了课堂以外的实践活动,通过校企合作单位的支持,经常性地组织学生现场参现与见习,邀请专业人士开展计算机应用相关讲座等。以上这些形式,都是通过不同的学习场所和传播方式,将传播内容侧重在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上。因此,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活动,拓展了实践教学的领域,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与管理
3.1 修订实践教学计划,整合实践课程首先根据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应开设的课程和课时分配。整合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突出职教特色,强化技能训练。实践课时至少占到教学总课时的1/2以上。三年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总课时为3228,其中实践课时为2010(包括了教学实践、综合实践及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占总学时的65%。为确保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我们专业根据实践教学目标要求,修订了实践教学大纲。整合了实践项目和内容,修订并调整实践指导书。
3.2 课型改革课程改革是实现“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的核心。在课程改革中我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职业岗位需求调查,确认岗位所需求的相关科学知识体系及技能结构,从“必须”、“够用”着手,开发出核心必修课程,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设置好课程的内容和实训环节,确保教材、教师、课程、实习、实训与生产实践保持近距离或零距离。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岗位需求根据各课程按岗位技能的要求进行了模块设置,共设置了办公自动化模块、系统开发模块、平面设计模块、系统维护模块、网站建设模块,旨在培养学生专业岗位需求技能和创业创新能力。课程模块的改革打破了传统的知识本位、强调了能力本位,为教学的实践性、技能性,提供了链接的平台,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的保障。[2]
3.3 资源保障
3.3.1 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目前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拥有计算机应用综合实训室、硬件维修实训室、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素材采集实训室,综合布线实训等校内专业实训室10个,昆明协创科技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8个,接收实习学生规模达500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设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职业资格考试中心、ITAT技能考试中心,为实施“一体化”实践教学式教学创造了条件,在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并要求学生参加职业证书认证考试,实施双证书制度,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3.3.2 建立复合型师资队伍
3.3.2.1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主要开展的途径为:一是对符合学历要求但缺乏实践经验的专业理论课教师普遍进行实践技能培训,便于他们在获得生产一线经验的同时参加社会职评或考试,获取相应的技术职称;二是对少数未达到规定学历要求的有培养前途的年青教师进行相应的学历达标培训等。
3.3.2.2 加强“能工巧匠”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对教师提出了理念更新、知能更新、方法更新的要求,需要大量“能工巧匠”性的教师。我们专业大力开展了师资培训。有目的地输送一些理论课教师到生产一线实习,而且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化培训了实训课教师的理论知识,加强了本专业“能工巧匠”性的教师队伍的建设。
3.3.3 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 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几年来,我们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实践。目前我专业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5家,其中包括:昆明奥立德计算机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三盛分公司、昆明益泰金穗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云南超想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昆明协创科技有限公司、云南易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形成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校企合作的形式也从最初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发展到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室建设、学生实训创建与管理以及技能培训、技能竞赛组织、课堂教学指导等多样化的合作形式。
3.4 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具备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培养出了真正的应用型人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首先通过分析调研,结合本校实训状况,确定评价要素。在此基础上设定评定指标,指标应尽量定量化,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影响,使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形成系统,成为体系。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其目标,所培养的人才直接与企业、行业和市场相链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形成科学了规范“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通过“一体化”课程教学获取知识技能,通过岗位实习、综合实训应用知识技能,通过毕业实习检验知识技能,实现职业教育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应用型人才、直接为就业服务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篇9
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生源不足质量下降。近几年,由于普通高中的扩招,加之现在家长多以高学历要求孩子,如果高中考不上,让孩子复读、转学等想尽办法,而对于中职学校则存在偏见。这些偏见导致学生大量流向高中,只剩下一部分平时成绩不好的学生选择就读于中职学校,使中职学校存在招生困难和生源质量下降的问题。再者,一些学生就读中职学校是因为实在没有办法就读高中,被家长劝解希望去中职学校学一技之长,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普遍。这样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产生对书本的畏惧,使学生不能好好学习。
(2)师资力量薄弱。中职学校的师资力量一般是大大不如普通高中的,师资构成比较复杂,很多教师并不是计算机专业人才,这样不能深刻地理解不断变化发展的计算机知识和设备,跟不上时代潮流,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时就难以适应新的发展。再加上教师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缺乏专业的实践机会,造成实践能力不合格。最后,部分教师并不能从学生实际的情况出发,没做到因材施教,很多中职学校设置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脱离社会的需要,学生只是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简单的程序设置等,教学内容过于基本化、简单化,不能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
(3)设备设施落后。计算机专业本身的特点就是更新变化快,这就使中职学校的设备容易落后被淘汰,很多计算机设备设施延续使用多年,机器陈旧,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或者学生计算机的操作实践脱离社会,使学生理论知识多、动手能力差,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再者计算机的相关信息和研究也是更新换代很快,中职学校的图书教材不能与时俱进,师生对于新教材不能及时吸收理解。这样,学生学习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与社会脱节。
(4)学生就业不对口。我国计算机队伍人才的建设结构不太合理,许多高校培养的是高级信息技术人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大都是基础性工作人才。然而,现在却出现一种状况,由于高校的扩张,计算机专业的热门,人才过于饱和,很多高校人才也走向了计算机的基础实践性工作,这样中职学校的学生就业就存在很大的竞争和困难。有时,中职学校的学生走上社会以后不愿意从事这个基础实践性的工作,造成人才的流失,技能型人才的缺乏。
二、教学改革的相应措施
(1)合理设置理论和实践课。由于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从事基础实践性工作的人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应该做到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设置比例协调。要正确认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辩证统一关系:专业理论课重视的是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实践课是重视学生动手技能的培养;专业理论课是进行实践的指导方法,即基础,实践能力有利于向专业知识进行反馈,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两者不能偏颇任何一个方面。因此,专业教师应该做到合理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时间搭配,做到互为补充,两者兼顾。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适的专业实践人才。
(2)专业及时交流更新设备。很多中职学校竞争较为激烈,很多学校的教学方法理论实践不能互相交流。大多数学校是自己研究路子走,或者随大流,没有结合自己的特点多与做得好的学校交流沟通。由于计算机专业更新快及其实践性,中职学校之间应加强交流,定期开展研讨会议,中职学校教师定期培训,去高校吸取经验等。另外,设备落后的学校可以去条件设备好的学校共同教学,共同利用设备设施,做到资源的合理利用。
(3)完善教育教学评价系统。高中有着升学率这一方面要求着,而中职学校则缺乏合适的教学评价系统。所以,中职学校可以进行以下评价系统的改革:首先,可以采用学分制,对于能力强,学习积极性高的同学可以较早地修完学分毕业,而那些指望混日子、拿毕业证的学生要加强管理,如果毕业时还是不能将计算机专业学好的话,工作后从事计算机基础实践工作有了大的进步可以补修学分。然后,中职学校也可以学习高校,将计算机专业划分为专业课和公共课,另外开设相关的选修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再者,评价考核可以灵活化,成绩可以分为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以此加强学生平时对于计算机实践课程的练习和学习。最后,计算机教学的评价应该更加侧重实践课的考察,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篇10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技能训练;中职计算机
如今,信息飞速发展使得多媒体技术成为当代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它不仅能够方便教师教学,还能避免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多媒体课件教学在促进中职计算机技能方面也展现出很大的优势。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育一批又一批具备专业技能、对社会有用的高技术人才。从这一目标出发,我们的教学应该面向社会需求,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一、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比较
1.课程更加生动具体
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的多媒体教学方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具有很大的优势。多媒体课件比教师单独地知识传授更加生动具体。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如果长期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很可能会感觉学习枯燥无味,这显然是不利于他们后续学习的。相反,如果采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变为具体,不仅减少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压力,还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专业知识。
2.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程中采取多媒体课件由学生制作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还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运用计算机,这无疑帮助中职学生找到了一个培训专业技能的捷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也会让学生习惯自主学习,通过资料的查询,学生也会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此同时也提高了运用计算机的能力。
3.课程更加高效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更多的课程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一节课能学到的知识十分有限,因为必须通过教师讲解和板书来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为学生展示更多的知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这种课件更有助于学生学到更多技能。
二、多媒体课件对计算机训练的促进作用
1.有助于技术培训
对学生而言,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培训。通过教师的展示,中职学生对多媒体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他们之后学习和应用多媒体课件奠定了基础。在专门的机房里演示,更能加强学生的操作能力,使他们将书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课件中的知识去解决自己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此时,教师则应该耐心地对不太熟练的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他们快速掌握要领。
2.方便学生操作展示
计算机技能的掌握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每个人在实践过程中都可能遇到不同的问题,我们应该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针对大家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和演示。这个过程可以由中职学生来进行操作,这样更能方便大家的经验交流和对问题的相互解答。学生通过展示会对计算机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这反过来也提升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使得学生更愿意自己去练习,这对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技能是十分有益的。
三、多媒体课件应用的要点
1.提升硬件水平
要创造一个适合中职学生训练计算机技能的环境,硬件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在中职课程教学中校方应该作为提供方向学生提供学习的必要硬件设备,比如投资购买多媒体设备、划拨专门资金作为维护设备的费用、合理配置网络等,有经济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专门用作机房的场地和电脑,作为教学的辅助场地帮助中职学生更好地训练专业技能。
2.壮大师资力量
多媒体课件教学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它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素养。为了有效培养中职学生的计算机素养,教师必须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并能够解决一些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拥有了强大的师资力量,学生才有可能得到专业的教育,在实际培训中,教师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进行技术指导。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很考验教师的能力,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对促进中职学生提升计算机技能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必须重视这一点。
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
在了解到多媒体课件对于促进中职计算机训练的重大作用之后,我们应该把目光投入到多媒体课件的充分利用问题上。要使课件发挥它的最大潜能,为教师和学生所用,就需要不断地进行技能培训。这种培训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通过训练来提升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最后可以进行最终考核,督促大家积极练习,更快掌握计算机专业技能。通过对上述几个问题的思考,我们发现了多媒体课件的多重作用。首先,它帮助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深入了解计算机技能,使得知识服务于实践;其次,多媒体课件让不同程度的中职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不同层次上提升自己的计算机素养;最后,创造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也对促进计算机技能的提升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点,促进中职学生计算机技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