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的总体要求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核算的总体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加强我市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强化监督制约机制,有效遏制农村新增不良债务,维护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经市政府研究决定,现就健全和完善村会计委托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健全和完善村会计委托制的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和保障村民权益的前提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部《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和辽宁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完善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体制,促进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的规范化、民主化和制度化。
二、健全和完善村会计委托制的基本原则
实行村会计委托制,必须坚持民主自愿原则,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方可施行;必须坚持“三权不变”原则,在会计核算办法不变的前提下,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不变。
三、健全和完善村会计委托制的工作目标
通过实行村会计委托制,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提高村务、财务公开水平,改善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堵塞农村财务管理漏洞,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腐败行为,控制非生产性开支,杜绝新增债务,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四、健全和完善村会计委托制的主要内容
1、明确机构设置。按照省、市相关文件要求,各镇(区)成立村会计委托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办设在镇(区)农经站,负责村集体经济组织委托资金项目的日常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财务审核、监督及部分档案管理等工作。
2、完善人员配备。办主任由镇(区)农经站长担任,办按各村实际业务量设置记账会计和现金会计。办的人员配备,必须坚持权、钱、账分离原则,必须坚持直系亲属回避原则。办人员必须定期接受业务培训,取得上岗资格,持证上岗。办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任何单位不得随意调换。
3、建立三级监督机制。一是群众监督。村集体经济的每笔收、支必须经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监督,并签字盖章后方可报账;二是乡镇办监督。办会计对每一笔村级收支原始凭证在入账前进行严格审核监督,审核原始凭证是否符合相关规章制度,手续是否齐全,对不符合规定或手续不齐全的票据,要坚决退回或补办;三是审计监督。市农经总站和镇(区)农经站定期或不定期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或检查,同时监督办人员是否履行职责。
4、规范办工作。根据村级财务规章制度要求,要健全财务预决算、货币资金管理、财务审批、票证管理、结算资金管理、财产物资管理、民主理财、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使用规范的收支凭证,定期核算,及时公开。
5、实行会计电算化。各镇(区)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大投入,加快农村财务电算化管理步伐,尽早实现会计电算化,并建立健全电算化管理制度,规范操作行为。
五、健全和完善村会计委托制的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镇(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把健全和完善会计委托制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
2、各尽其责,密切配合。各镇(区)要加大对村会计委托制工作的投入,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和办公经费。组织、监察、农业、财政、人事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协作,加强指导,努力提高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的工作水平。
篇2
【关键词】财务管理 财务核算 问题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我国财政体制也随之不断变革,充分发挥财务管理中财务核算的作用以实现经济资源的最大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建立稳定、高效、安全、完整的,有利于改进财务核算和提高工作实践水平的核算制度意义重大。相比于经济水平高、经济体制健全的发达国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财务核算水平还较低,还处于摸索阶段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过去所说的财务核算一般是指对会计报表、账簿、凭证等一些会计相关资料进行核算,主要是一些以前记录的并且能够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的证据和历史数据。以传统的可算方法为基础,以新型会计制度为前提,为建立信息化、技术化、知识化并与国家预算机制相协调的现代财务核算制度,以逐步提高财务核算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财务核算概念及相关内容
(一)定义。
又称会计核算,是一种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使用会计相关方法全面、系统、连续的记录预算活动或者实际生活中的生产经营过程及其相应的结果,并使用会计相关专业核算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每隔一段时间制作相应的财务报表和一些所需的有关于内部管理的资料,以此来为经济管理和决策提供相关数据和依据的活动。
(二)职能。
最基本的职能—会计核算职能,指的是对经营过程及其结果利用价值量对其进行综合、系统、连续的数据记录、分析、计算、汇总、整理、加工并提供会计报表等信息的活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财务记账、报账等相关会计基本工作。2)监督职能。会计监督同监督本身的含义类似,只不过是对财务上的监察、督促,具体指的是会计人员根据财务管理的具体要求和目的,采用会计核算的方式,审查、评估经济业务是否具有有效、合法和合理的特性,在经营过程中可以干预经济行为,以使企业经济活动有序进行。3)社会职能。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 企业对经济管理的要求也不断增长,因此生产中各个环节都已经有会计管理的参与,主要的工作有记账、报账、算账,以做到为企业的经营服务的目的。新型会计职能也不断出现,如分析、控制、决策、预测职能等,这些职能与会计基本职能一起形成了具有层次性结构、有机的、综合的职能体系。
(三)原则。
(1)财务核算中的总体要求方面主要有一贯性、可比性、客观性等三个原则。2)信息质量方面的要求主要有明晰性、及时性、相关性等三个原则。3)会计计量方面、确定要素的要求方面主要有资本支出、收益支出、历史成本、配比、权责发生等原则。4)修订惯例方面的要求主要有重要性、谨慎性两个相关原则。
(四)内容要求。
财务核算相关要求为证券和款项的收纳、交付,财物的使用、收入、支出,债务和债权的结算、转移和产生等,经费和资金的收支,成本和费用的计算,经营结果的处理,财务有关手续的办理等。
二、现行财务核算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许多企业均有设置财务核算有关机构,以实现财务审查和核算工作,但是这些大量的凭证工作量使得财务核算有一定的难度。原始凭证都需要编制成记账凭证,不断趋于明细化、规范化的财政支付要求,使得会计人员需要做账的内容不断增多,工作量也相应不断增大。财务核算有关部门必须按月按时将票据准确的制作成记账凭证及总报表,以满足企业财务信息和财务核算的对会计相关信息统一性、可比性的需求,还应该结合考虑数据的高效性、可操作性以方便接受检查,当前都得以账务的正确性为前提进行。
(二)核算职能、服务定位模糊。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经济规模也不断丰富多彩,目前资金和经费来源渠道不断增多,使得经费核算模式不断趋向多元化发展。在这些经济模式的不断转变中,使得财务经费可能出现口径差异等问题,进而使得在财务核算、清算活动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矛盾,如企业人员经费请求与会计人员拒绝支付的冲突。主要是在会计人员方面来说,很难对核算服务做好和对财务监督严格两方面进行精准的定位。
三、完善财务核算工作的建议
(一)改进财务核算方法。
传统的财务核算方面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和企业要求,因此我们应该及时改进财务核算方法。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因此财务信息这类数据处理的工作也可以通过加强信息化来实现。主要改进方法有对财务管理软件进行更新,对财务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和保存,防止因为软件系统版本和软件本身为保存好而造成会计信息无法调阅的问题。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才进行调阅:(1)如果财务核算的当前版本号和调阅的版本号一致,直接采用调阅功能,在此功能中输入调阅版本号即可实现。(2)与情况1相反,当版本好不一致时,此时如果需要调阅则需在别的电脑上安装于文件相符合的版本系统。科学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能有效改进财务核算管理水平。
(二)完善财政体制和财务核算保存。
目前我国的财政体制还处于摸索阶段,还不够完善。财务核算应该依照会计信息的物理特性,保持财务核算和相应的样板相一致,而不是简单的存储和记录账务在光盘、存储介质上。财务核算应该保存核算过程中各个版本的财务数据,且对原版本的数据也应该好好保存,这些管理和收集工作也有一定的复杂性。建立与国家财政体制、新型财务核算协调发展的服务体系,规范化报账流程,结合管理、财务、会计等相关技术,加强财务管理的培训与学习是实现财务核算信息化的保证。
总之,提高核算人员自身的综合水平,完善财政体制,有效保存好历史财务数据,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系统对提高财务核算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和保障村民权益的前提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部《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和辽宁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完善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体制,促进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的规范化、民主化和制度化。
二、健全和完善村会计委托制的基本原则
实行村会计委托制,必须坚持民主自愿原则,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方可施行;必须坚持“三权不变”原则,在会计核算办法不变的前提下,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不变。
三、健全和完善村会计委托制的工作目标
通过实行村会计委托制,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提高村务、财务公开水平,改善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堵塞农村财务管理漏洞,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腐败行为,控制非生产性开支,杜绝新增债务,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四、健全和完善村会计委托制的主要内容
1、明确机构设置。按照省、市相关文件要求,各镇(区)成立村会计委托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办设在镇(区)农经站,负责村集体经济组织委托资金项目的日常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财务审核、监督及部分档案管理等工作。
2、完善人员配备。办主任由镇(区)农经站长担任,办按各村实际业务量设置记账会计和现金会计。办的人员配备,必须坚持权、钱、账分离原则,必须坚持直系亲属回避原则。办人员必须定期接受业务培训,取得上岗资格,持证上岗。办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任何单位不得随意调换。
3、建立三级监督机制。一是群众监督。村集体经济的每笔收、支必须经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监督,并签字盖章后方可报账;二是乡镇办监督。办会计对每一笔村级收支原始凭证在入账前进行严格审核监督,审核原始凭证是否符合相关规章制度,手续是否齐全,对不符合规定或手续不齐全的票据,要坚决退回或补办;三是审计监督。市农经总站和镇(区)农经站定期或不定期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或检查,同时监督办人员是否履行职责。
4、规范办工作。根据村级财务规章制度要求,要健全财务预决算、货币资金管理、财务审批、票证管理、结算资金管理、财产物资管理、民主理财、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使用规范的收支凭证,定期核算,及时公开。
5、实行会计电算化。各镇(区)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大投入,加快农村财务电算化管理步伐,尽早实现会计电算化,并建立健全电算化管理制度,规范操作行为。
五、健全和完善村会计委托制的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镇(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把健全和完善会计委托制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
2、各尽其责,密切配合。各镇(区)要加大对村会计委托制工作的投入,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和办公经费。组织、监察、农业、财政、人事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协作,加强指导,努力提高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的工作水平。
篇4
关键词:交易性金融资产 短期投资 公允价值 会计核算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与短期投资确认
新准则中规定只要满足下面条件之一的金融资产就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1.取得金融资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近期出售。
2.属于进行集中管理的可辩认金融工具组合的一部分,且有客观证据表明企业近期采用短期获利方式对该组合进行管理。
3.属于衍生金融工具,但是被指定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属于财务担保合同的衍生工具,与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除外。而短期投资是指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1年(含1年)的投资,包括股票、债券、基金等。可见,两者所包含的内容有一定区别,但本质含义没有变化――持有期限较短。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与短期投资计量
1.两者取得时会计处理。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而相关的交易费用及税金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账户,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债券利息,应确认为“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账户。短期投资初始投资成本按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计量,相关税费也作为短期投资的成本,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债券利息同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理相同。
例1:2008年11月1日,A公司以963万元(含交易费1万元和已经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2万元)购入B公司股票120万股,占B公司0.3%的股权。
新准则会计处理: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9600000
投资收益 10000
应收股利 20000
贷:银行存款 9630000
原准则会计处理:借:短期投资 9610000
应收股利 20000
贷:银行存款 9630000
原准则进行会计处理要比新准则多确认1万元当期利润,且当期资产也多确认1万元。
2.两者持有期间会计处理。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持有期内收到现金股利或利息时确认“投资收益”,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短期投资的现金股利或利息在实际收到时冲减短期投资账面价值。
例2:沿用前例1的资料,若B公司2008年12月1日宣告并同时发放现金股利,每股0.03元。
新准则的会计处理:借:银行存款 36000
贷:投资收益 36000
原准则的会计处理:借:银行存款 36000
贷:短期投资 36000
新准则当期资产没有变化,当期利润增加3.6万元;原准则当期利润没有变化,当期资产减少3.6万元。
3.两者期末计价的会计处理。交易性金融资产由于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和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而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对于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账户,但市价高于成本的差额,根据谨慎性原则不作会计处理。
例3:沿用例1的资料,若B公司2008年12月31日的股价为8.2元或7.9元。
新准则会计处理:
(12月31日股价为8.2元)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240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40000
(12月31日股价为7.9元)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20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20000
原准则会计处理:股价为8.2元不作会计处理,股价为7.9元时会计处理如下:
借:投资收益(961万/120万-7.9)×120万 129600
贷: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129600
在股价为7.9元时,新原准则的会计处理没有大的变化,但在股价为8.2元时,新准则处理的当期利润相对原准则增加了24万元。
4.两者处置会计处理。新准则规定在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按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确认当期损益,记入“投资收益”账户,同时将出售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账户。而原准则中规定处置短期投资时,按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确认当期损益,记入“投资收益”账户。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税务处理
交易性金融资产涉及的纳税事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印花税,一个是企业所得税。印花税是在交易发生时由证券公司代扣代缴,相关处理并不复杂。企业发生印花税时直接记入当期损益。较为复杂的是企业所得税。我国税法规定,企业只有实际实现的投资收益才予纳税,未实现的收益不纳税,由于利润表上的利润总额,既包含了已实现的投资收益,也包含了未实际实现的“公允价值变动”,所以必须对利润总额进行相应调整,才能得到正确的应纳税所得额,据以计算企业所得税。
总之,只要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税收有关规定,根据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特点,把握总体要求,就能正确处理好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和纳税事项。
参考文献:
[1]丁晓燕.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及相关问题解析[J].特区经济,2008,6
篇5
一、思想方面的工作
(1)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和思想素质的提升,维护省店的形象。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经济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保障,它直接关系到省店政策的贯彻执行,也关系到各种会计行为的规范。
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德、能、勤、公、廉、俭六个方面的素质。一方面,要及时了解并熟悉国家制定的各项财务法规、方针、政策,严格贯彻执行和遵守经济法、会计法、证券法、税法、审计法等相关法律制度,强化法律意识,提高自身修养。另一方面,还应掌握时事政策知识、财政税务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电脑操作知识等相关知识。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当具有实事求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行为端庄、生活严谨的作风,讲求实效、雷厉风行的作风,艰苦朴素、大公无私的作风,平易近人、以诚待人的作风。
会计人员必须遵守《会计法》所规定的各项制度,这是强制的、无条件的,我们应自觉履行会计职业道德原则。会计人员要培养高尚的品德,不仅需要努力认真地学习专业文化知识,提高对现代会计的认识,而且要自觉反省自己,以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战胜错误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一个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反复地进行就能形成在会计管理工作中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也就形成了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品质。
二、日常业务方面的工作
(一)按照省店岗位职责要求,按时完成会计核算、监督等相关工作。
① 按照《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业务的日常核算。从审核原始凭证、会计记账凭证的录入,到编制财务会计报表;从各项税费的计提到纳税申报、上缴,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实现了会计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
②正确计算各项税款并及时、足额地缴纳税款,向税务咨询,做好税务筹划,尽量减轻税务负担并降低风险,保持与税务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与指导。
③配合事务所进行资产评估工作,同时做好报废商品税局审批,和税务一起审核各项费用凭证,咨询有关政策,按时完成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按照税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学习和领会所得税汇算清缴政策和要求。
④对成本费用进行预测、计划、核算和控制,发挥财务监管职能。本年度以来,财务部加大各项费用控制力度,对发票、单据做到及时检查核对,保证帐实相符,有问题的及时与业务部门沟通协调解决,加强经营核算意识,充分发挥财务的核算与监督职能。
(二)认真做好日常会计核算工作,继续强化财务监督预警职能。
我们在认真做好二级独立机构会计核算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财务监督预警职能。
认真贯彻执行财经法规、纪律和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从做好日常会计核算工作入手,对转来的报销单据认真审核,发现不合规或不合法的票据及时、耐心地向经办人解释说明,并按要求更换;对不合理开支严格把关,并及时向有关领导反映,研究解决办法,堵塞开支漏洞。
(三)加强部门内部管理;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店总经理室确定的总体要求,提高财务工作效率,确保总经理室下达的年度工作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各岗位员工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省店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员工手册》的要求,认真履行各岗职责。同时,将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岗,落实到人。每月终了,严格按照绩效考核办法考评每位员工,从而加强了制度化管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计二组能不折不扣地按照各项规章制度约束自己,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
三、20__年的工作展望
(一)强化思想素质,提高政治觉悟;把思想觉悟融入工作中,加快工作效率,为核心管理层提供及时、准确的决策数据,为省店更快更好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加强对一些深层次业务进行了解。为此,加强业务、财务等相关部门的人员信息沟通,做到信息对称;多向业务人员进行学习,多和业务部门进行沟通。
(三)改进报销审批流程,理顺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财务票据的合规性。建议尽快改进信息系统,提供财务核算所必需的数据,保证财务核算顺利进行。
(四)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业务的联系。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虚心向其他组学习经验,本着“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五)摒弃懒惰的思想,提高工作的积极性。随着工作的深入和工作的重复,难免会有惰性思想,要防范于未然。
篇6
摘要:部属高校综合实力强,为实现发展目标,需要经费的最优化安排。而目前大多数部属高校把目光放到预算精细化管理上面而忽视决算编制质量的重要性,造成决算编制质量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的长远计划。因此,本文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去探寻提升部属高校决算编制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 :部属高校;决算编制;制度经济学
部属高校是我国中央部门直属高等院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领军者,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在提高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近年来国家教育部积极推进预算精细化管理,已有一定成效,而高校决算编制似乎可有可无,存在感较低。为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财务行为,我国在2013 年推出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明确提出推行支出绩效评价,以实现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的目的。该制度新增对于高校决算管理的定义、编制要求等方面的规定,使得高校决算程序得以规范。部属高校决算编制质量的关键在于制度问题,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去探究提升部属高校决算编制质量的对策建议,具有重大意义。
一、影响部属高校决算编制质量的主要因素
1.决算工作的重要性不突出
决算是部属高校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综合反映,也能直接或间接反映出学校财政预算精细化程度以及其会计核算水平等一系列的财务管理水准。然而部属高校都是重视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其大部分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在会计决算中都不会体现出成本投入。而随着高校财务制度的改革与发展,预算的重要性逐步凸显,重预算,轻核算”的现象越发明显,预算和决算的两级分化严重。
2.预算编制与会计核算不规范
决算能直观反映出预算执行刚性度以及总体情况,还是会计核算工作的成果一种表现形式。由于预算编制的繁杂性,且部属高校大部分都是多校区办学模式,这就无形之中增加了预算编制的难度,使得预算编制难以实现精细化。在预算编制不够规范、不精细化的前提下,部属高校的决算编制也就失去原本意义,从而影响到决算的权威性与科学性。同时高校会计基础相对薄弱,对会计核算的不重视,以及预算编制口径的影响,会造成会计核算的不规范。以至于在编制决算时遇到诸多阻碍,如决算数据的修改等,甚至会拖慢决算编制的进度,影响决算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及时性。
3.决算数据的综合分析不重视
决算数据分析的目的是为下年度的相关决策方案以及预算编制提供依据,以便更好的总结本年度经费使用的不合理地方,并及时调整,以提升高校财务管理综合水平。决算数据分析应该包含本年度高校收入、支出的结构分析,与上年度的收入、支出结构的比较分析,高校收支结余分析,与本年度预算数据的对比分析等方面。然而,许多部属高校只是简单的将相关数据罗列出来,并未进行详细分析以及说明,没有总结出财务管理的问题所在,以至于决算报告毫无意义可言,使得决算工作难以体现真正价值所在。
4.决算编制审核不严谨
决算编制时期恰逢年底,财务人员工作量大,难以反复审查核对相关资料或数据,可能出现数据失真情况。同时决算报告编制过程中,所需数据如学生人数,其上报单位涉及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可能出现数据差异性,这无疑加大了决算编制的难度,难以确保决算的准确性。而且由于各种制度或内部机制的问题,使得审核过程无法严谨。
二、通过制度经济学解析上述问题成因
1.部属高校决算相关制度约束存在不合理
新制度经济学明确指出制度是一种规则,而非其他经济学流派所认知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新制度经济学家把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前者指组织确立并公开的各种成文规则,后者指社会约定成俗的不成文规则。由此可知,部属高校的决算编制的正式制度包含:《部门决算管理制度》、《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等。而非正式制度包含:财务工作人员的道德素质水平、决算工作习惯、决算工作的认识等。正式制度具有强制性,高校决算具体要求是在2013 年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才做出的明确要求。部属高校决算报告成文规定较晚,对决算重要性认知也就不足。而在缺少明确规定的时候,高校决算都依靠决算编制大纲要求进行编制。决算工作的重要性不突出,很大程度上造成非正式制度的慢慢形成。众所周知非正式制度是潜移默化形成的不成文规定,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是具有习惯性。因此日常工作之中财务工作者都会无意识自发的去遵循非正式制度,造成其影响持续而广泛,最终根深蒂固,形成“毒瘤”。财务工作者难以轻易改变,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决算编制中,正式制度主要是约束决算编制总体要求,而财务工作者以及决算编制过程都由非正式制度来约束的。这样就加大对于决算制度的统一管理。
2.预算编制与会计核算制度不完善
部属高校在预算编制时候大多采用是“二上二下”的编制方法,使得编制更加合理可行。
但是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一是人的行为动机是双重性的,会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基础上去争抢有限的资源,影响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二是人的有限理性,高校环境复杂,存在“信息悖论”,会引起预算编制和会计核算过程中的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现象,致使预算编制不合理、执行刚性不足以及会计核算难度的增加;三是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各部门只顾自身利益,对学校整体发展不管不顾,或者目光短浅,只顾眼前效益而忽视长远发展,引起学校内部管理不畅,导致预算编制失去意义。
3.决算工作的产权安排不清晰
在新制度经济学中,产权具有社会关系的基础性规则,具体而言就是人们相互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本质上是激励与约束的机制,基本功能是影响人们的行为。而合理规划安排能改善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效率。因此产权安排可以通过激励以及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习惯,以保障决算编制的质量。决算数据分析草率,只是为完成任务而随意叠加数据或者罗列数据,这是由于产权安排的不清晰。首先部属高校在决算编制过程中,没有对编制工作的人明确分工安排,可能出现一人负责几部分编制,时间上可能来不及做一些详细的数据综合分析。其次工作人员对于数据是否真实性,也没有办法考量。同时,上一年度就未进行综合分析,那本年度自然没有办法同上年度进行分析对比,如此循环往复,就造成数据综合分析的不重视。由产权理论可知只有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才能更好地配置资源。而部属高校并未将决算编制质量好坏给予考评,也就没有奖惩措施,因此财务工作人员也就失去决算工作的积极性,只是应付了事。
4.决算审核缺少监督管理机制
决算审核不严谨,其实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交易成本。在制度经济学中认为信息成本是交易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一些计量问题与监督管理问题,其本质就是信息成本。由于信息悖论,信息的不完全性与不对称性,决算编制者没有办法去真正确认信息的真实性,也就造成决算编制的质量不高的问题。决算编制主要是总结本年度工作情况,为之后部属高校的预算安排指引道路与方向。因此对于决算审核关键在于其可行性。而部属高校缺少对于决算过程的监督管理,最终会引起决算审核不严谨。同时审核人员抱有侥幸心理,甚至随意交差了事,不合格再慢慢改。这种现象其实是增加了决算编制的时间成本,因为来来回回修改会影响到决算报告送达的及时性。总之,缺少监督管理机制会增加决算的交易成本。
三、提升部属高校决算编制质量的对策建议
1.完善决算工作的正式制度约束
部属高校决算编制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建立正式制度的约束力。决算工作十分重要,即是过去工作的总结,也是未来工作的指引。因此学校应该建立成文的决算工作详细制度,让决算工作者有契约传统而非伦理传统约束。只有通过正式制度的强制性,才能真正改善一些非正式制度的顽固性。而且正式制度是可以“一夜完成”,既是可以很快成立规则,强制改变财务工作者对于决算工作的重视度,将决算编制与预算编制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为了节约时间成本,可以先通过规章制度去强制改变不良做法,助推良好的决算工作习惯的养成,最后使得决算编制实现自发性、连续性的保持其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可行性。
2.规范预算精细化管理制度与会计核算制度
决算编制质量高低与预算精细化管理、会计核算息息相关。决算是预算结果的反映、是会计核算的成果。因此必须规范预算精细化管理制度与会计核算管理制度。首先,要在“二上二下”预算编制基础上,更多融入企业理论,实现全员参与编制过程。实现预算编制与会计核算的公开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或信息不全问题,增加学校预算的可行性和执行的刚性。其次,统一预算与核算统计口径,统一会计科目,增加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从而确保决算编制的质量。最后,部属高校应该细化预算与核算的考核指标,明确对各部门的预算执行力度与会计核算质量的奖惩制度,引领两者走向规范化模式,保障决算编制的高质量。
3.明晰产权安排,建立合理激励与约束体制
通过清晰明确的产权安排制度,部属高校才能更细化分工合作,明确职责,减少一人兼任多岗位职责的情况,减少由于工作分配不均引起的工作质量下降问题。决算数据的综合分析是衡量决算编制质量高低。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基础上,还需要相关制度激励与约束决算数据综合分析的程度。产权安排的本质就是激励与约束体制,有了这两者的共同作用,才能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也就是说部属高校要明确决算数据综合分析以及其他决算编制过程的奖惩制度。依据《部门决算管理制度》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决算要求,结合部属高校自身特征,制定决算编制质量考核的详细指标。从而约束决算编制人员或者是审核人员,在考核过程中有据可依,对于指标程度给予分数确定,不同决算编制内容的完成度,给予不同分数。对于不合格决算编制给予惩处,比如限制学校部门下年度的预算。而对于决算工作完成优良部门,则给与公开表扬以及一定额度的经费奖励。也可以将决算编制质量和学校个人绩效挂钩。由激励与约束体制双管齐下,保证部属高校决算编制决算质量。
4.建立健全决算编制的监督管理机制
部属高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得到财政拨款多而广,没有成本核算。由于常年的非正式制度影响,监督管理机构的缺少,部属高校对于决算编制审核是不严谨。为减少决算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主要是时间成本和信息成本,就应该建立健全部属高校的监督管理机制。因此,对部属高校决算工作的监督管理,应该是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机制。通过公开预算编制与会计核算内容,让全校人员都能够及时了解学校经费的去处。当决算报告公布之后,全校人员都可以更直观的去了解本年度学校的资金动向,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也可以为下年度预算申报提前做好准备。学校各部门参与到决算编制的监督管理之中,可以帮助编制人员减少机会主义倾向,促使其更认真的去完成编制,保证决算编制质量。增加审核人员的压力,让其采用更严谨的科研态度对待决算报告。要在数据准确性、分析全面性、文字表达清晰性上仔细审核,争取学校决算编制报告可以一次通过审查,避免多次修改,从而减少时间成本,降低交易费用。
基金项目:
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的部属高校决算编制质量提升问题研究(中教会[2014]第015号)。
参考文献:
[1]张培.新高校财务制度下如何做好财务决算工作[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05):181-182.
[2]刘国斌,张东爽.高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中国市场,2013(30):184-188
篇7
关键词:记账凭证;摘要;填写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记账凭证是重要的会计核算资料,它是单位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的,载有反映经济业务的摘要和会计分录,直接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资料。记账凭证的主要作用在于对原始凭证进行归类整理,运用账户和借贷记账法编制会计分录,为登记账簿提供依据。记账凭证摘要是对所核算的经济业务的基本概括。记账凭证摘要的填写质量直接反映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和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影响单位会计账簿的质量,进而影响单位会计查询、统计汇总等工作的有序进行。加上目前大多单位都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软件一般都具有较强大的搜索功能,为了便于会计查询,避免或尽量减少翻阅原始凭证,有必要对记账凭证摘要的填写进行适当的规范。
一、记账凭证摘要填写的总体要求
为便于会计查询,避免给看账者或查账者造成错觉,能够较快捷、清楚地从明细账簿摘要中透视出经济业务内容,记账凭证摘要的填写总的来说必须做到:简明扼要,突出中心,详略得当,说明问题。
二、记账凭证摘要填写过程中应掌握的基本要点
1.记账凭证摘要的内容要符合基本的语法要求
首先,记账凭证摘要必须是符合语法规范的一句话,所以从语法上讲,一般来说它应是“主谓宾”句型或“谓宾”句型并加上相应的定、状、补语。在日常业务处理过程中,如果采用较为固定的句型来填写记账凭证摘要,那么在通过财务核算软件进行账务查询的时候,我们只要输入主语、谓语、宾语中的相关词、句,年度账中所有相关业务就都能显示出来,所需数据一目了然,充分发挥财务软件方便、快捷、高效的优越性。如:(1)张某报去某某地出差费用。(2)生物工程系购买日常办公用品。
2.记账凭证摘要中应反映必要的数字(时间或数量)
如果是每月都要如期发生的经济业务,则要在记账凭证摘要栏中注明时间,这样不仅能防止记账凭证的重复或遗漏,而且还便于业务查询。如:(1)交某月电话费、电费、水费、保险费、公积金等。(2)计提某月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等。如果是购买重要资产的业务,记账凭证的摘要中应注明购置资产的数量。如:(1)信息工程系购电脑××台。(2)经济贸易与管理系购办公桌××张。
3.对于单纯的收、付款业务,记账凭证摘要中应反映对方单位名称及业务内容
如果是收、付款业务,则要在记账凭证摘要栏中注明对方单位名称及业务内容,这样能便于对账及往来款项的核销。如(1)收某某公司教学仪器投标保证金。(2)付某某公司某某仪器购置款。
4.摘要的字数要把握好,所表述的内容要“简”而“明”
记账凭证摘要的字数一般为一至二行为限。字数过多,形成账簿后进行账簿打印时,账簿摘要栏的内容不能全部显示出来,给看账者或查账者带来麻烦。字数过少,不能清楚地透视该经济业务的内容,必须辅助地通过查询原始凭证才能弄清该经济业务的真实情况,给会计查询工作带来不便。如:李某借款3000.00元用于去某地招生这一业务的记账凭证摘要就应该填写为:李某借款去某地招生,这样谁借的款、借款干什么的,通过记账凭证摘要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5.对于往来款业务,记账凭证摘要栏中最好注明经办人姓名
涉及到要挂账的往来款业务的记账凭证摘要最好注明经办人的姓名,以便于以后发票的催要及往来款的及时销账。如:机电工程系张某经办预付天地公司购买数控机床款50000.00元业务,在编制记账凭证时,摘要应填写为:机电工程系预付某某公司数控机床购置款(张某)。
6.复合分录记账凭证应分别经济业务填写摘要
同一张记账凭证反映不同的经济业务(一借多贷、一贷多借或多借多贷),则每项经济业务应准确对应一个摘要,不能笼统使用一个摘要。如:李某借款3000.00元去某地招生,回来结账时,差旅费开支1800.00元,招生宣传摊位费1000.00元,退回余款200.00元。记账凭证摘要应分别填写:李某去某地招生差旅费、李某去某地招生摊位费、李某退还去某地招生借款余款。如果将记账凭证摘要笼统地填写成李某报差旅费,则在会计账簿中的有关业务费用的明细账中对应的摘要就是“李某报差旅费”,会给以后的对账、查账等一系列会计工作到来不便。
7.对于更正错账类记账凭证摘要的填写
篇8
摘要:在我国会计界,一直以来,存在着“财务会计对外,管理会计对内”的传统观念,但是随着会计理论的发展和会计职能的发挥,这种观念逐渐被打破。本文从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的延伸与发展入手,阐述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基础,提出了在理论和实践中,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融合是可行的,也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融合
会计系统是一个信息生成和利用系统,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的两大支柱。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财务会计是以传统会计为主要内容,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大量、日常业务数据经过记录、分类和汇总编制成会计报表,向企业外部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集团和个人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而管理会计主要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及其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有关资料,运用数学、统计等方面的一系列方法,通过整理、计算、对比、分析,向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提供用以短期和长期经营决策,制定计划指导和控制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对内会计报告。这种“财务会计对外,管理会计对内”传统观念长期以来制约着会计人员的思维,这样不仅不利于会计职能作用的发挥,而且也阻碍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其实,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虽然同时并列为相对独立的会计系统,但企业会计本身就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两者的理论基础具有同源性,共同服务于现代企业会计总体要求。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和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提供决策者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因此,在现代知识经济条件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可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他们具有融合的基础和必要。
1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的延伸与发展
1.1管理会计的职能与任务是财务会计职能与任务的延伸与发展
管理会计成为与财务会计并列的独立领域经历了一个在传统会计内部孕育、积累、分化和逐步形成的漫长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所有权、经营权相分离,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加强其内部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而运用专门的管理会计办法,即以财务会计为基础进行预算分析,编制企业的全面预算与责任预算,确定各方面的主要目标,建立责任中心,并对其进行控制、调节、分析、考核和评价,以达到预期
的目的。这在理论上就属于管理会计的职能,它是由企业的财务会计来执行的。
1.2管理会计的内容是企业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财务会计工作内容的深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预测经济前景,进行投资决策,建立责任中心,完善经济责任制,并对其进行核算、调控、分析、考核和评价等管理手段显得愈来愈重要。为此目的,广大财务工作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和积累,在传统会计计账、算账、报账的基础上,把实际工作经验归纳为诸如成本习性与量本利分析、变动成本计算、预测分析、产品生产决策的专门方法,投资决策与分析的专门方法,责任会计、成本控制等内容,人们把这些实际工作经验予以科学的、系统的总结,就形成了管理会计的内容,它丰富了会计科学的内容,扩展了会计的职能,使会计在经济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管理会计是企业财务会计的延伸与发展。
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基础
2.1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在信息要求上趋于一致
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起来的,它不仅仅是管理经济的一个工具,会计本身是有管理职能的,是人们从事管理的一种活动。传统的看法认为:内部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要是由管理会计提供的,而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要则是由财务会计提供的。从管理会计的发展过程来看这种观点具有明显的缺陷。管理会计并非独立于财务会计的会计学科,它是财务会计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传统的管理会计有两项假设:一是内部信息的保密。因为内部信息特别是成本信息被看成是商业机密,是企业立足于市场的有力武器;二是内部信息的提供和传递不受外界有关法规的约束和限制。但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管理会计不仅要树立企业整体优势的观念,关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而且还要对企业价值链的其他组成部分,如顾客、市场、竞争对手等外部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同时,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不仅关注历史信息,而且越来越关注企业的未来信息、分部信息、过程信息和非货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主要是由管理会计提供的。由此,美国会计界已提出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对外披露的要求。我国也已经要求上市公司提供分部信息、关联方交易等内部信息。同样,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为了更好地进行战略决策,也必须同时了解企业的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这样一来,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在信息要求上便趋于一致,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将显得更为突出,有可能形成自身独特的强大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更好地为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服务,从而推动会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2会计研究对象的极大扩展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企业、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总是表现和反映为一定的资金运动。资金运动及其所反映的经营活动就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对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会计管理过多地注重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产、资金等物质资本,认为会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而忽略了决定这些因素的人及其行为活动。事实上,无论是财务会计还是管理会计,都是以价值信息为基础,其研究对象都是将会计系统生成的资料计算整理成有用的信息,进而使信息用于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促使企业效益最大化,达到管理的目的。随着科学技术和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会计主体认识和改造能力不断提高,会计客体被作用的范围和深度便不断得以扩展。如今的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它拓展了企业经济资源的范围,使企业资源趋于多元化,结构资本、客户资本、智力资本成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的战略性资源。如何核算、监督和控制这些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等已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管理的主要内容,在度量和评估这些价值体系时,必须突破传统财务会计信息的局限,创建一种更客观、更全面的多方位的评估体系。包括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静态信息与动态信息、物质层面的信息与精神层面的信息等,使企业成为作业链、价值链、知识链、行为链的统一体。
随着会计研究对象的扩展,会计管理模式也从以财务资本为核心向以知识资本管理为核心转化。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对象已不仅包括物质或价值运动过程,还应包括与物质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时刻相伴的、体现出资者、经营者、职工等各利益相关者经济关系的产权流。因此,从总体上来说,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对象是一致的,即是以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为基础,以信息运动为纽带,体现人与人之间生产关系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二者对象的一致性,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提供了理论基础。
2.3会计终极目标的一致性
传统的观点认为:财务会计工作最终是编制出对外的财务报表,而管理会计的任务则是要帮助改进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达到创造价值的目的。然而,事实上,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的管理和创新成为企业管理核心内容。而智力资本的主要价值几乎都在会计报表之外。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在决策过程中由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共同提供信息。现代会计一方面要着重体现财务会计为各产权主体(包括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政府管理当局)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则应突出管理会计所体现的法人所有权的管理职能,通过强化内部管理来维护各产权主体的收益权、分配权等财产权利。二者统一服务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总体要求,共同实现“维护各利益相关者权益、提高效益”这一会计的终极目标。
3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
正是由于传统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研究对象与目的、特征以及反映的内容上是基本一致的,他们具有会计总目标一致,原始资料同源,会计信息同质的特点,因此,它们也就有了相互融合的基础。虽然两者之间仍存在着一些差异,但两者的融合,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有益的。
篇9
【关键词】会计技能竞赛,人才培养,作用
一、会计技能竞赛的要求
会计技能赛项是在仿真财务、会计、税务、银行、供应商等职场氛围中进行的,由会计行业专家、企业财会人员和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师生共同参与、观摩、体验的一项分岗位开放式会计技能竞赛。竞赛包括会计业务手工处理和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两个环节,分上下两场进行,时间均为180分钟。
会计业务手工处理竞赛环节以制造业为背景,使用会计业务手工处理竞赛平台,采用个人岗位专项技能竞赛内容穿插在团队竞赛内容中的竞赛方式。竞赛提供上月账户的记录信息,要求选手编制上月会计报表并进行财务分析。竞赛通过仿真原始凭证形式提供企业当月发生的经济业务资料,要求选手对当月经济业务进行手工核算处理。具体内容包括:原始凭证的审核和填制;现金存储业务办理;会计凭证汇总;记账凭证的编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的整理与装订;账簿登记;对账与结账;会计报表编制;纳税申报表编制;企业财务分析;会计制度设计等。其中,岗位专项技能赛项目的内容主要涵盖现金存储业务处理;会计凭证汇总业务处理;对账(银行)业务处理和企业会计制度设计。
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环节竞赛以流通业为背景,使用企业版信息化财务软件中的系统管理、总账、薪资管理、固定资产、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和报表模块,实现填制业务单据、编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期末转账、结账、编制财务报表及报表分析等。竞赛采取单人单机竞赛方式。采用U872平台,包括:系统管理、总账、薪资管理、固定资产、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和UFO报表模块。业务范围涵盖了企业的产供销、人财物,是非常完整的企业经济活动。赛题采取告知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各项业务处理按照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要求进行。分为系统初始化、业务处理与会计核算、会计报表编制与主要财务指标分析三部分。要求学生不但会核算,更要会分析。赛题分总经理、财务经理、会计、出纳、采购员、销售员、库管员、人力资源经理,通过岗位模拟让学生理解企业内控及部门职责分工。赛题采取告知学生企业经济活动结果,要求根据每部分的总体要求和各项工作任务,根据具体任务描述,按照操作要求进行业务处理与会计核算。
透过竞赛可以看出培养目标:培养高潜质、有全局观的实务型、入门级财务岗位人员。知流程:熟悉基于岗位的基本业务流程,了解并体验基于岗位的业务决策,结合岗位,要求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整合内化为能力;懂业务:提高业务解读能力,适用未来商业活动,能够根据企业经营的经济活动分析解读财务相关业务,从财务角度对经营活动进行记录和监督;会核算:提高财务人员业务核算能力,能够从业务需求角度设置核算体系,熟知每类业务的记账分录和核算处理流程,并根据业务需求出具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会软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化工具管理的能力,熟练操作ERP管理软件、办公软件进行业务处理和管理;会沟通、善协调:体验部门内、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的协同关联,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培养具有全局观、会工作、会思考、善合作的未来职业人。
二、人才培养方案对竞赛的贡献
在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本专业采用“三层三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以培养中小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为目标,在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调研分析职业岗位能力的基础上,根据会计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以真实的会计职场工作活动为导向,将专业人才能力结构归纳为“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三个层次。在整个能力形成的课程教学中融入会计行业职业标准,在真实的会计职业工作氛围中做到“职业能力培养与执业标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社会评价与学校评价”三个结合。
本模式“三个能力层次”,第一个层次侧重学生会计基础能力培养,通过公共平台、专业基础平台等课程的学习和企业认识实习,让学生了解会计专业职业领域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日常简单的经济业务处理能力。第二个层次侧重学生专项能力培养,通过企业经济业务核算、企业纳税实务、会计信息化管理、产品成本计算与分析等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依托校内实训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培养学生会计核算能力、纳税申报能力、成本计算能力、会计信息化处理等会计岗位核心能力和岗位操作技能。第三个着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通过企业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审计实务等学习领域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的学习,以及企业顶岗实习,利用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和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内部会计制度设计能力和审计能力。每个层次教学过程中坚持做到“三结合”,使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在层次递进中循环增强。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和优化
会计技能竞赛是评价高职会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高职会计技能竞赛教学改革的风向标,明确了要形成面向会计能力培养、面向会计岗位就业的创新教学模式。会计技能竞赛的战略目标与高职会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通过有效的会计技能大赛,学校可以根据技能大赛,反思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中的不足,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1.会计技能竞赛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比的是会计技能,同时比的是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今后要建立多层次的技能竞赛平台和竞赛的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技能的热情,主动学习。同时,在竞赛的环境下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会计技能大赛不仅能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更有助于让学生形成全面的职业素养。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素质拓展平台中,相关课程的内容将侧重于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训练。另外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素质目标也将侧重于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2.在业务核算方面,增加业务核算课程的课时。比如:把经济业务核算课程分成2学期开,并且加大课时,将常规业务核算的内容全面涉入,让学生更加详细和具体的训练会计核算。对于会计核算的流程,在手工帐的训练中,老师先手把手的教会学生证账表的操作,最后放开手让学生独立完成一套工业企业的账务。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会会计工作的流程和业务之间勾稽关系,以便大家在软件的应用中,能很好的熟悉操作步骤之间的先后关系。竞赛中也要求填制纳税申报表,为此我们与财刀网联系,购买纳税申报的软件,加强纳税申报的训练,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怎样进行纳税申报,以及申报表怎样填写。
3.在软件操作方面,《会计信息化管理》的课程内容增加了供应链的训练。我们使用金蝶软件和用友软件,同时训练供应链的操作,让学生熟悉购销存的业务流程,体现会计信息化管理的益处。在该课程中,我们也相应增加了课时,让学生逐步体会业务操作的流程。因为学生对企业的实体感不太强,同一类型的业务需要反复训练。根据我们对很多会计类院校的调查,涉及到供应链操作的,很多学生都不太能够接受业务的操作。所以这部分内容不能讲解太快,要稳步推进,只有理解清楚了,才能进行操作。另外,我们购买了网中网的软件,进行校内的岗位模拟实训,这也是配合大赛所需的。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得以体现。
篇10
会计是一定环境的产物。会计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虽然人们对会计认识的理论表达是主观的,但会计活动本身是客观的。会计环境会对于会计影响包括会计信息的需求、会计程序与方法以及提供会计信息的意愿等。
一、会计运行环境变化对于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影响
会计环境是指与会计产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决定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组织、会计规范,以及会计工作发展水平的客观历史条件及特殊情况。由于会计活动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所处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会计必将依存于特定的环境,并同时反作用于环境,二者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
(一)政府收支分类改革。2006年以前,“基本建设支出”作为政府预算支出“类”级科目,反映国家用于固定资产的扩大再生产与部分简单再生产的支出;在“类”级科目下,再按照主管部门与行业设置“款”级科目。2006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财政部取消了“基本建设支出”作为政府预算支出功能科目中的“类”、“款”科目设置,将其分散包涵在不同的政府预算支出功能科目之中。“基本建设支出”作为经济科目,核算内容为各级发展改革部门集中安排的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战略性和应急性储备、土地、无形资产以及购建基础设施、大型修缮等方面的支出;发展改革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安排的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战略性和应急性储备、土地、无形资产以及购建基础设施、大型修缮和财政支持企业更新改造所发生的支出,则列入“其他资本性支出”科目下。
(二)国库支付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要求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和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财政资金的缴拨由国库集中办理。预算单位通过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两种方式请领资金,改变了单位之间通过多重账户层层划拨资金的问题。国库集中支出方式的改革给预算会计与基本建设会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是由于预算单位收入核算根据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额度通知单入账,支出核算按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发生额入账,收入减支出形成的结余是指额度结余,不再体现为银行存款,对于预算会计与基本建设会计在收入与支出的确认的时间、方式的等方面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二是财政资金的拨付由原来的实拨资金改为用款额度,预算单位货币资金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预算单位的“银行存款”科目核算分解为“银行存款”和“零余额帐户用款额度”两个科目进行核算,对于预算会计科目设置与账户体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的变化。长期以来,基本建设支出是我国政府预算“第一”大支出科目。2000年实行部门预算改革后,基本建设预算作为“项目支出”列入部门预算之中,但政府“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科目并没有改变。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办法》,对政府预算收入、支出科目分类重新进行调整。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根据政府职能的履行情况与经费支出的内容,对政府预算进行功能科目与经济科目设置,从而打破了按部门与经费性质分类的方法。在新的政府支出功能分类中,取消了长期以来沿用的“基本建设支出”类级科目,将基本建设支出涵盖在“一般公共服务、国防、教育、科学技术、农林水事务”等功能科目中。作为预算支出的具体内容,基本建设支出作为“经济分类”科目,核算不同渠道的基本建设支出投资。政府基本建设预算从改革前政府预算支出的“第一”大科目,到包含在部门预算“项目支出”之中,最后取消“基本建设支出”科目,更加体现了基本建设业务作为预算单位正常业务活动一部分的预算管理观念。
二、国有建设会计制度单独运行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始于20世纪50年代,尽管期间进行了几次修改和完善,但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体系程的状况一直没有改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JP2〗基本建设面临新的投资环境、政策因素、管理模式以及国家会计制度变革的背景,必然导致基本建设会计制度进行变革与调整,从而使会计制度逐渐适应会计环境变化的要求。然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体系程的状况一直没有改变,给预算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信息的使用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JP〗
(一)会计体系分类不科学
会计按其主体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分为企业会计与非企业会计(预算会计或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两大会计体系。企业会计以营利为目的经济组织为核算对象,非企业会计以非营利性组织为核算对象。国有建设单位会计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制度体系,系依据单项经济业务存在于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之间,其业务范围既不属于企业会计范围、也不属于预算会计范畴。其在会计体系分类上违背了按统一分类标志进行分类的基本原则,在同一个会计分类体系中,出现了两个分类标志,其分类结果显然是不科学的。
(二)会计业务划分不合理
现行的国有建设会计制度与预算会计制度同时存在于一个单位。维持单位正常运行的一般经费收支适用行政、事业会计制度,建筑安装等经费收支适用基本建设会计制度,从而把行政事业单位分为两个会计主体。一般经费收支和基本建设收支不能在一个会计主体得到全面反映,既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一条对会计资料完整性的总体要求,也不符合《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第十一条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条规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
(三)会计信息不完整
由于存在两个会计主体,便产生了两套账户、两套会计报表。在报告信息批露上,每一套账表只反映单位经济业务的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不反映财政对基本建设的投入,基本建设在项目竣工交付使用前的会计核算信息在基本建设会计反映,事业财务不清楚工程项目资金动态流转情况,由此导致任何一个会计制度均不能反映单位共同经济活动的全貌。同时,随着负债机制的引入,行政、事业单位基建投资借款成为必然。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被分割成两个会计主体,一方面基本建设借款及利息无法在同一个会计主体反映;另一方面,巨额的基本建设支出由于“事业基金”不足以弥补,也无法在同一个会计主体的报表中列示,从而造成单位会计信息反映不完整、不真实。
(四)会计监督不到位
相对于基建财务而言,行政事业会计核算和监督方面基本上采用会计电算化,并建立了一套十分完善的财务控制制度。但是,行政、事业单位对基建会计的核算与监督则相对较弱,无论在会计人员配备方面,还是在内部控制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不足。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独立存在于一个单位,导致个别单位的基本建设日常管理与基建财务工作由同属于一名主管领导,负责基建的领导既负责基建项目的招投标、基建项目建设等基建管理,又负责基建财务管理工作,从而使单位的基本建设与财务活动相互之间失去监督,严重违反内部控制制度。
(五)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由于基本建设项目实行独立核算,国家对单位基建投资由基建会计核算,单位自筹经费也要划转基建账核算,造成了建设单位的基本建设资金游离于单位资金体系之外。一方面,建设资金严重不足,靠大量贷款维持基本建设的运转;另一方面,财政及商业银行的资金不能统筹调度,建设单位贷款利息负担沉重、资金使用效益低下。同时,在工程建设手续移交方面,交付使用财产进入、注销和退出各个环节的手续不畅,先交付使用的,办理入帐手续滞后;已报废的,未及时进行账户处理,致使在建固定资产的资金流动情况与整个单位的资产运动脱节,无法真实反映整个单位经济业务活动的全貌和资金的来龙去脉,不利于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 上一篇: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核心
- 下一篇:人事管理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