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的职业规划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4: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设计的职业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设计的职业规划

篇1

关键词:自主建构式成长树;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路径;课程体系设计

一、时不我待:进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迫在眉睫

1.职业生涯变数增加:进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的外部动因

目前职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稳定工作越来越少,换工作、换岗日渐频繁,人们的职业生涯增加了更多的变数。我校264名毕业生中,在专业相关岗位上实习的不到35%;毕业后三年,专业对口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另外60名2006年毕业生中,仅1.7%的毕业生目前仍从事与数控有关的工作,与之相反,却有高达90%的毕业生从事过两份及以上的工作,且多与专业无关。(详见图1、图2)

这使得在校依据所学专业进行的一次性规划的实际作用大大降低,学生出现生存难、职业生涯发展受阻等一系列问题。宗晓武、周春平的研究证明,能力资本积累比知识资本投资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中职生需要一种应对职业生涯变数增加的能力,以便离开学校也可以自己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2.中职生求自我发展:进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的内在诉求

2012年上海了我国首个中职生发展报告,结果显示,中职生的整体价值取向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在积极寻求自我发展。但是普遍缺乏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他们对自己、对专业了解不深,选择往往被动而茫然,对未来的规划意识减弱,对持之以恒获得专业能力缺乏韧劲,直接导致他们的中职生涯所获有限,间接影响了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寻求自身发展最深层次的诉求。而Orpen研究发现,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成功的职业生涯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

3.缺乏课程体系设计:进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的现实问题

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拔锚起航,《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强调“以生为本”,《杭州市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中第一个主要措施便是“加强职业指导,提高选择能力”,要求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加强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目前,中职学校围绕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采取了一些措施: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请企业对在校学生进行职业指导讲座;开设心理健康课,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举行各种文体活动帮助学生发现自我等。这些措施在某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但却不成系统,各自为营,类似散打点射,缺乏有力的顶层设计。

我们需要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从稳定的能力结构进行分析,整合各种生涯管理人员的力量,将丰富多彩的平台统一纳入课程体系,形成一个关于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综合课程体系设计框架。

二、自主建构式成长树: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设计

1.“成长树”的理论根基: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概念厘清与结构模型建构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中职生基于个人内部和外部基本信息的搜索与建构,逐渐发展个人的生涯认同,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结合中职这个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特点制定实现目标的教育、培训、工作等可行性计划与行动方案,择其所爱,爱其所择,适应职业生涯,促使自我实现的能力。主要包括职业生涯信息搜集能力、职业生涯知识建构能力、职业生涯决策能力、职业生涯行动能力四个部分。(如图3)

2.“成长树”的基本描述:从土壤到根、干、枝、叶和阳光空气的工程

罗杰斯说:“当学生通过自我评价,感受到自己学习有意义、有价值时,这样的学习必定是主动,并且身心都投入的。”学生的自我感受越来越重要。要想培养出学生的能力,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就要注重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完成属于自我的能力建构。

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课程体系的设计更加关注生成,构造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是培养的主体与主人。提供能力培养需要的大量自我知识与职业知识作为成长的肥沃土壤;以可持续发展课程中学习的内容作为能力的树根;以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信息搜索能力培养课程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建构能力培养课程中吸收的内容作为树干;职业生涯决策能力培养课程中所获得的内容是开发出来的树枝;职业生涯规划行动能力培养课程中的表现就是成长树的叶片;而学校所提供的自我知识课程、职业知识课程和能力提升综合课程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形成了一个立体包围着成长树像水分、阳光和空气等养分一样的资源库,供学生自主选择所需要的内容,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成长树的建构。(如图4)

(1)土壤资源系――自我知识课程与职业知识课程

根据认知信息加工理论,金字塔底部的两个部分称为知识领域,包括自我知识和职业知识。自我知识包括自我的价值观、兴趣、技能等个人特性;职业知识包括职业、教育与培训方式与机会和职业闲暇。一个人在解决职业生涯问题或进行职业生涯决策时,都从这里开始。

篇2

建筑结构课程是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在众多设计课程中,建筑结构课程属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建筑结构设计理论基础,在进行建筑构思和设计中,具有基本的结构件逻辑与体系概念,增强建筑设计中结构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做出比较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建筑方案设计。一座建筑物能够得以实现,结构往往具有关键的作用。在具体设计工作中,建筑设计专业需要同结构专业密切配合,建筑设计师往往需要具备相当深入全面的结构知识。所以,建筑结构课程对于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建筑结构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筑结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二是建筑结构课程自身的定位。在建筑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设计类课程是核心课程,技能类课程是建筑设计的基础,理论类课程则是建筑设计的支撑。在实际教授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理论类课程的部分。过分的强调设计表现或者计算机操作,让学生在工作后很难掌握建筑设计工程性的本质。在具体的教学定位中,只关注理论知识而忽视与实践结合,这样首先单纯的理论教学容易导致枯燥的教学氛围,其次过分强调力学计算等内容的应试教育会让学生错误地形成了“结构无用”的认知。

2.课程内容

在建筑设计工作中,具体的结构设计、结构计算、结构制图有专门的结构设计师负责。作为建筑师,需要在方案设计阶段有良好的结构逻辑,在施工图设计阶段与结构设计专业有效配合,在施工阶段能够及时与结构设计师一起解决现场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建筑结构教学主要强调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内容的教学,忽视了结构构造、结构体系、结构比选的内容,缺少结构专业、结构图纸及结构配合等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一方面加大了不必要的学习难度,而且也导致了学习效果不好,实际应用不足的普遍现象。

3.课程教材

现有建筑结构教材大多数都是将土木工程专业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等教材加以简单的删减和改写而成,没有考虑建筑学专业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教材中含有大量的结构计算,让建筑设计专业学生觉得难度大,不愿读。在现有教材中,大多数是内容过多,还涉及一些不常见的构件,和土木专业的课本区别不大。同时,教材版本没有及时改版更新也是建筑结构教材存在的普遍现象。在优秀建筑设计作品层出不穷的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的产生往往先于教材的更新,很多结构设计非常优秀的建筑案例应该被采用到建筑设计专业的结构教材里来,与时俱进充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的实践教学思考

1.兼顾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

建筑设计专业一般学习年限为5年,而高职院校学习年限为3年,想要充分完成课程体系适应市场需求,具有一定难度。所以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兼顾整体课程体系,既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与设计类课程保持良好的互动性和延续性。在课程开设时间上,建筑结构课程应相对靠前,在学生经过一定建筑设计课程的学习后,这时学生已经对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基础认知和设计需求,结合建筑结构课程的学习,对后续建筑设计课程起到积极的作用。

2.面向职业需求的授课内容

高职院校的教学有其职业需求的特殊性,建筑结构的授课内容也应紧密面向具体工作。从建筑设计的工作实际出发,建筑设计师所需要的结构知识主要在于结构设计、结构配合和注册考试等方面。高职学校建筑设计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助理建筑师、建筑绘图员等工作,结构配合作为最重要的部分,决定了授课内容应该以此为主,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结构施工图纸阅读、结构专业图纸对接、建筑结构协同优化等能力。另外,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按照“实用、够用”的原则,适量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建筑设计本身是强调实践的工作,建筑结构的学习更应该注重实际运用。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安排一定的实训操作、工地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结构认知。

3.观念取代概念的授课理念

篇3

关键词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地学思维 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长期以来,地理学已逐步从人们认识周围世界的有力工具发展成为改造世界的科学,它已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为一系列勘测、设计和规划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以解决重大的国民经济问题。①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教育部先后于1998年和2012年对地理科学专业进行了调整,在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中,地理学下属学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被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这一专业的拆分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学科的要求。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其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地理学。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地理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经典地理学思维和素质的培养。

1 地学思维

传统地理学提倡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和类比方法等,是地理学中最重要也最普遍的科学方法。②现代以来,地理学有了更强的整体性观念,更多地从地域系统的整体出发,注意从理论假设出发进行演绎,使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能够相互补充、辩证统一,并积极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逐步形成了一种复杂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③

从具体研究方法来讲,现代地理学综合研究的两大方法为区域法和因素法,④即以区域为基础的综合研究和以要素基础的集成研究。但无论是区域法还是因素法,都要借助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和辩证思维,以探究地理综合性问题的求解途径,这类研究方法和地学思维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现状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是理学地理科学大类下面的二级学科,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依托于地理学、城市规划和管理科学,侧重于应用领域,着重培养我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规划与管理的专业性人才。⑤城市规划一般依托建筑学平台建设,侧重于技术领域,重视物质规划和形态设计,如建筑设计、住区规划与设计、旧城改造、城市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市政工程规划等,其毕业生大多就业于大城市的设计院、政府部门、城市建设咨询和研究机构。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立的目的是希望将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和管理之中,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之需且具有资源、环境与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从专业设置学科背景看,全国大部分高校资环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前身)是在地理学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京大学黄贤金⑥等人于2011年对98所开设有该专业的高校开展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98所高校中67所是以地理学为学科背景,占68%;11所高校以地质学为科学背景,占11%;以农学和测量学为学科背景的各为4所,分别占5%;其他以建筑、环境、林学、经济学等为学科背景的高校11所,共占11%。然而,在一些开设该专业的普通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专业重复建设、盲目扩大规模、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学科定位不明确、⑦⑧尤其是轻视对学生地学思维的训练,过分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培养目标向建筑类倾斜,无法凸显地学特点、展示专业特色,导致学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就业情况不乐观。

3 培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地学思维的重要性

3.1 有助于学生理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背景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跟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也最具活力,该专业面向全球性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等,综合性与应用性都很强。⑨学生只有具备了全局与系统、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方法等地学思维方式,才能有效地理解并接受相关理论,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关于区域、空间、尺度的概念有具体认知和理解,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才能得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3.2 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的背景下,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这也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有全局与系统、分析与综合等地学思维方式,而学生仅通过城乡规划的理论、技术、方法的课程的学习是无法得到有效训练的,因此,需要重视地理学经典的理论教育。

3.3 有助于学生完成个人职业规划和目标的设定

有效的职业规划对于促进学生实现其人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地学思维的特色之一在于训练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而这一点在学生制定个人职业规划和目标时尤为重要,有助于学生综合地思考问题,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客观全面地面对人生的每个阶段并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

篇4

一、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一)课堂设计

以往的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都是以老师讲解为主,虽然多媒体教学已取代了传统的板书教学,但单纯的幻灯片放映模式,纯理论的讲解,让学生上课极易产生疲劳感,不能很好地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程进行设计:

1.实践教学

在理论教学中加入实践课时,将部分认识实习调剂到概论的教学计划中,这样老师可以利用课堂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工程实例的内容,使学生直观感受土木工程的伟大,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2.互动式教学

每一堂课都可以创设一些问题,在老师的引领下,由学生来回答,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3.合作教学

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的章节,比如,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可以让学生主讲,老师补充的方式进行授课,这样通过大量查阅资料,不仅加强了学生的自学意识,也能更好掌握本章知识点,也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

4.视频教学

在课堂中可以放一些视频,比如世界最高建筑迪拜塔修建视频,通过视频,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建筑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而且可以感受土木工程的伟大,帮助培养期专业意识。

(二)改革考核办法

传统的土木工程概论考试都是以闭卷方式进行,而且大多是对基本概念的考查,这样容易出现学生考前死记硬背的现象,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结合本校土木工程概论课堂教学,我认为,土木工程概论的考试可以分期中、期末两次进行,期中重点考查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期中考试可以采取课堂竞答、当堂计分的方式,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这样新颖的考试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期末考试可以采取论文或报告的方式进行,题目可以灵活多样,在课程结束时提交。

二、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土木工程概论这门课程因其包含的内容比较宽泛,所以对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相对较高,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来共同承担土木工程概论教学,发挥团队的力量与优势。这个教学团队成员可以由学校专业教师及企业资深人士共同组成,学校专业教师可以主讲各自专业方向的内容,企业资深人士实战经验较足,可以安排做一些专业方面的讲座,以此加深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认识。

三、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土木工程概论是大一新生入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这之前,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认识并不多,往往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迷茫,所以在概论这门课程中可以适当地增加对学生职业规划设计的指导,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尽早规划自己的大学学习及生活。

四、结束语

篇5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郭一旗

当你看到鸟巢、水立方承载2008奥运盛典迎接世人的时候,当你看到迪拜塔代表着人类向往苍穹,无限追求梦想的时候,当你面对CCTV新址怪诞的形态“违背力学”的拔地而起而被折服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这一座座建筑背后的设计者——建筑师。

选择建筑学之前你要知道,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建筑学专业都会进行美术测试,当然我国的大学也不例外。有的学校会比较严格,如果未通过加试直接无条件转入别的专业,但是大部分学校只是摸底而已。对于没有一点美术基础的同学也不用担心,高考之后有三个月的时间去学习素描速写,因为大一的时候会有这些基础课程,有基础的同学自然学得轻松。

建筑学,从广义上来说,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但是大学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就是建筑设计。由于建筑的特殊属性,例如造价高、建造使用周期长等特点使得建筑设计的难度远远高过了其他有关设计,因此,建筑设计是对环境、用途和经济上的条件和要求加以运筹调整和具体化的过程。这种过程不但有其实用价值,而且有其精神价值,因为为任何一种社会活动所创造的空间布置将影响到人们在其中活动的方式。近代的建筑师常常引用一句话来表达建筑设计的目的——“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就是建筑师是在创造一个空间,以满足便用者的物质需求以及精神追求。

当你步入建筑学专业时,大一的你一定会被绘图作业压得难以翻身,加上手绘是建筑学的基本功,很多老师非常重视,所以赶图就是你生活的主旋律。通宵熬夜是家常便饭,“很忙”已经成为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口头禅。在建筑学贴吧以及各种论坛中,如此的吐槽和心得并不少。有人开玩笑地说,晚上为飞机导航的除了灯塔,就是建筑学的系楼,彻夜的灯火通明已经成为一道特别的风景线。选择了建筑学,就像选择了一条苦行僧修行的道路,所以只有爱它的人才能一直坚持下去。当然交图前夜,同学们聚集在专业教室赶图的场景也是别的专业同学不可能体会的。

当你进入大二开始接触各种类型建筑设计时,你一定会为方案被老师毙掉无数次而痛心疾首。“天下没有不要改的图”已经成为建筑学子默认的“行规”,看到被老师改得面目全非的图的时候,心里的滋味恐怕只有准建筑师自己才知道吧。看到一张张成图挂在墙上等待老师评图打分时,面对老师有一种面对甲方的感觉;和大家一起设计参加比赛,则有了建筑师在设计院策划方案的体会。

随着大三大四各类型建筑的深入积累,以及对规范法规的学习,大家已经掌握了初步的建筑设计能力,对于建筑学子来说,就需要进一步累积实践经验,所以去设计院实习对于建筑生迈向社会是很重要的一步。到了大四,就是大家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时候了。有的人选择了考研继续深造,有的人选择了出国,有的人选择了就业……由于中国当今的发展速度,市场对于建筑生的需求供不应求,找到工作还是比较容易的。

对于高三的你们,如果对建筑学心向往之,现在还是好好复习以提高自己的成绩吧!因为建筑学强势的院校,特别是建筑行业公认的的老八校(包括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现并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建筑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新四校(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录取分数都很高。如果你如我一样只能进入一所普通院校实现自己的建筑梦,也不用担心,因为这是一个重视能力的专业,一切靠实力说话。

面对较好的就业环境和累并快乐着的建筑学生活,你是否愿意与我们一起去追随前辈大师的脚步?依稀还记得孩童时海边沙滩上的一个个沙堡,还记起家中满地堆积的积木,或许那时的你已经对设计建筑有了一点懵懂的向往,渴望着去建造一个人类历史永恒的载体,凝固的音乐——建筑。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让水循环起来

长安大学 石娇娇

所谓给排水,是城市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和建筑给排水的简称。也许你脑海里会呈现出下水道、排水管等画面,其实,这只是给排水的一部分,给水处理、污水处理、给水厂设计、污水厂设计、市内给水排水管网设计、室内给水排水管道安装、消防、环保等方面也属于给排水的范围。可以说,给排水无处不在。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政治课、体育等公共课外,还要学工程测量、工程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流体力学、水分析化学、微生物学、物理化学、电工学、工程土力学等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方面会学到水泵与水泵站、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水质工程学(给水处理、污水处理)、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给水排水仪器仪表、给水排水工程施工、有机化学、给水排水计算机程序等。根据不同大学的特色不同,所学的课程会有相应的改变。就排水工程来说,这一课程通过学习怎么算设计流量,来选择管道直径;水泵及水泵站课程通过学习水泵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运行方式、维护管理及课程设计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将基础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提高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使用绘图工具的能力等;建筑给水排水则学习将城镇给水管网或自备水源给水管网的水引入室内,选用适用、经济、合理的最佳供水方式,经配水管送至室内各种卫生器具、用水嘴、生产装置和消防设备,并满足用水点对水量、水压和水质的要求。本专业还会进行课程设计,也就是运用所学内容,做泵站、给水管网、排

木材科学与工程:化“木”为“材”

南京林业大学 许洋

当拿到房子的钥匙,接下来顺理成章的画面不是搬新家,而是对房子进行大改造:刷墙、铺砖、接线,当水管网的初步设计,锻炼专业技能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去水厂和污水处理厂等相关工厂,由工作人员带领进行参观实习,把学过的课程和实际与水厂、污水厂的运行过程结合起来,使学子对本专业有一个更感性的认识。

目前国内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比较有实力的院校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重庆大学等。清华大学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环境工程学院,但对于本科生来说只有环境学院这个大类,不分具体的专业,所以说清华人的给排水除了要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之外,还要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等专业的课程;同济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是全国高等院校中最早创建的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之一,国家重点学科,是教育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直是全国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是国家发改委《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还拥有“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中心的副主任单位,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澳大利亚、荷兰、瑞士、挪威等多个国家12所著名大学或研究单位建立了广泛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城建部门、规划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建筑行业、科研与教学等单位从事给水排水工程的设计、规划施工管理、教学和研究开发等工作,具有多种岗位的适应能力。原本的毛坯经过一系列加工而焕然一新后,还要挑选家具为新装修好的房子锦上添花。这时候,如果有一名懂室内设计与家具设计的专业人士指点的话,效果将大不相同。CCTV有一个非常受欢迎的节目——《交换空间》,原本装饰普通、无甚亮点的房子经过专业人士的改造之后,立即化“普通”为“惊艳”。这样专业的人士到哪里寻找呢?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子来也!

木材+科学+工程,到底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木材科学,即对木材的认识与了解,如木材微观结构、木材种类的识别、木材材料的基本性质;木材工程则探讨木材的加工与运用,包括制材、木材干燥、木材防腐、木材改性、木制品加工、家具制造、人造板制造、人造板表面装饰、人造板功能性加工、室内装饰、软禁制造、竹藤加工等。因此在大学期间,首先就要学习木材学、木材干燥学等理论课程,了解木材的特性;再学习热工学、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等技术课程,认识利用木材的方法与技术;最后再加上家具与室内装饰材料学、家具设计、室内设计等应用课程,将木材的运用与室内装修结合起来。

目前,开设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院校大多为农林类院校,如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此外还有天津科技大学、北华大学和广西大学等非农林类院校。不同的高校可能会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如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该专业更侧重于家具设计与制造方向,所以家具与装饰工程概论、维修工程学、家具设计、家具装饰学、家具与室内设计CAD等课程必不可少;天津科技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则将家具设计与室内设计结合起来,因此也就开设了与其相关室内设计、室内装饰工程等课程;南京林业大学则设置了材料工程、木结构建筑工程和木材工业装备与过程自动化方向。

不管是哪个方向,大一学的基础课基本都是一样的,也就是都得学数理化,而且难度不小。大一下学期开始,要学无机化学的和有机化学,而且都要做实验,有些学校大一还要学素描等课程。大二大三开始专业课的学习,根据专业方向不同,专业课有所侧重。虽然该专业毕业后授予的是工学学士学位,因其与设计有关,因此美术功底和美学认识也必不可少,所以有些高校还开设了美术与美学的相关课程。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室内环境不仅要达到舒适的生活需求,同时还要具有美观的视效。因此,木材科学与工程的学子就业前景还是不错的。如果是去工厂,本科生一般做生产管理(这个要下车间)、产品检测(或者说质量管理,也在车间)、市场销售(跑市场)等工作。有的企业招产品研发,但这基本上需要研究生以上学历。

物业管理:专业的“生活管家”

北京林业大学 刘维

告别了福利分房的时代,我国房地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而伴随房地产业的发展,物业管理这一新型管理开始出现、发展,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物业管理是指受物业所有人的委托,对物业的房屋建筑及其设备,市政公用设施、绿化、卫生、交通、治安和环境容貌等管理项目进行维护、修缮和整治,并向物业所有人和使用人提供综合性的有偿服务。

物业管理在我国出现、发展不过20年,在我的理解中。物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可用“博”“精”“厚”“薄”等几个关键字来总结。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房地产业的后沿,物业管理由多学科交叉集合,涵盖了包括房地产、建筑、法律、财会、环境绿化、管理学等在内。的多方面的内容。这是该专业“博”的体现。另一个方面则是指物业管理的客体即对象范围极广,从小区物业管理到商用楼宇,从公用建筑到工厂仓库,都可以纳入在内,外延极广。与之相对的是“精”,看似矛盾实则不然。“精”是对学习物业管理者的要求,在求职期间,我深深感到“人无一技之长,不若一无是处”。物业管理行业发展非常迅速,业内的竞争也很激烈,所以在知识复合全面提高素质的前提下,必须各自有所“精”,为自我职业规划、学习、择业、发展准确定位。

篇6

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的时候,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毕业生职业素养的高低成为他们能否被用人单位录用甚至重用的核心因素。“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式研究”课题组以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提前参加顶岗实习的同学2011年10月26日返校采集电子照片(大三部分学生在9月份开学的时候申请提前顶岗实习,学院对这些学生的状况很关心)和2011年11月12日南洋学院举办的校园招聘会为契机,对南洋学院毕业生职业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对象包括2009级学生(2012年夏毕业)和校园招聘会的用人单位。调查方法有两种:问卷调查,座谈和访谈。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南洋学院即将毕业学生的职业素养状况,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训练,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提前顶岗实习的同学是请假回到学校的,时间非常紧迫。所以我们的问卷调查只有一页纸14道选择题。在召集学生座谈的时候我们发放《2009级毕业生职业素养调查问卷》51份,当场回收有效问卷51份。参与座谈的学生来自外语系商务英语专业,汽车系汽车营销专业,财经系会计和金融与证券两个专业,机电系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三个专业,建艺系建筑设计专业等共五个系八个专业。

《2009级毕业生职业素养调查问卷》分别从职业规划意识、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职场礼仪、实践能力、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道德与责任、职业理想、工作纪律等方面设置题目。在被调查的51名同学中,50名同学都有职业规划的意识,但只有13人真正对自己进行了规划,占调查总人数的1/4强点。

在顶岗实习工作中,同学们在人际交往能力(42人)、团队合作能力(39人)、实践技能、专业知识、时间管理、职场礼仪等方面得到了提高,但是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欠缺的方面。其中28人认为自己专业知识不扎实,20人认为自己的实干精神和时间管理能力最缺乏。一半以上的同学对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满意,认为还有待提高。

在时间和纪律性方面,绝大部分同学(48人)能够遵守单位的时间规定,一半以上同学能够遵守公司非常严格的纪律。只有个别同学工作纪律性不强。

在51名被调查学生中,49位同学认为职业素养对于找工作很重要,但是这些学生自认为自己整体的素质水平还需要提高。他们对职业素养的认识,较之刚进校时务实理性了很多。

2 笔者的认识

2.1 原因探究

高等职业院校本是针对企业培养人才的,为何学生的职业素养不高呢?原因有很多,和我们国家教育的大环境、教育观念以及学校的教育方式更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根据调查结果,结合自己学校的情况,总结主要原因如下:

2.1.1 职业教育观念的偏差

中国一直注重知识、技能型的传统教育,“传道、授业、解惑”是中国教育的经典总结,班级口头传授是一直以来的主导教育方式。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教育思想在我们的教育改革中被推崇,在实践中仍被忽略。不管是教育专家、学校领导、教师还是社会人员,大家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是末流,对于诸如职业素质之类的提法不屑一顾,认为这些东西是虚的,没有什么用处。学校领导和教师在潜意识里认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是企业的任务,和学校没有关系,因而忽略了职业素质的教育。在校学生很少接触社会和工作,意识不到职业素质的重要性,所以很难有意识地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

2.1.2 满堂灌的教育方式

在高职院校大概有两种课:理论课和实训课。理论课主要讲理论和知识。高职院校的理论课是依据课本,在课堂上采取口头满堂灌的形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不必动脑,不必动手,作业和考试也都是知识性的,临时抱佛脚也可以过关。这种教育方式养成了学生被动、懒惰的习惯,不积极、不认真、不主动规划职业,没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就直接造成了职业素养的低下。

2.1.3 实训课的局限

在高职院校,实训课本是一个特色和亮点,而学校和教师往往致力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认为职业素质、职业道德是工作以后的事情。所谓的实训纯粹只是技能的训练,学生没有机会培养职业素质。

以上三个原因,再加上其他种种因素,造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不高的状况。

2.2 对策微探

在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方面,我们可以建议改革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我们的教材,改革评价体系等等,我们寄希望于教育部门。这些往往见效慢,也很难付诸实践。笔者在此仅结合广州南洋理工学院的情况探讨具体的做法,供教师、教育工作者参考。

2.2.1 由口号转向真正的行动和训练

在南洋学院,领导和教师已经开始重视学生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学院领导组建“军政教导队”,借鉴部队的训练方法,每天早训,加以强化训练,举办活动,从身心两个方面加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军政教导队成员言谈举止堪称模范,在学校里起到了带头作用。这些学生在找工作以及工作中明显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就业指导课不再纯讲理论,而着重于训练和行动。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自我认识”部分,让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充分的自我认识,还结合演讲、模拟表演加强学生自我认识和提高。在职业素质课堂上,将职业素质细化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几个部分,采用演板展示、游戏、猜谜语、案例等方法训练学生的职业素质。

管理系还结合本系职业开设了“职业素质”实训课。尽管仍然采取课堂讲授的方式,没有对学生进行训练,可是这种重视“职业素质”的想法和做法值得提倡。

2.2.2 改革教材

篇7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工作坊;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尽管目前我国高校普遍设有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中心,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因实际条件限制,我国高校普遍无法做到为学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持续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这与“国外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个性化、服务性、实用性、专业性和连接性的特点”[1]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根据我国高校现状,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为主要载体,依托高校专职心理教师、高校学生政工队伍、校内外经验丰富的就业创业导师,在高校设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工作坊可以有效弥补当前我国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方面的不足,丰富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内容和方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一、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工作坊建立的目标

工作坊起源于欧洲的包豪斯学院,是现代建筑设计的先驱格拉皮乌斯倡导“技术与艺术并重”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工作坊是以大学生职业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以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为着眼点,帮助个体获得职业生涯规划的正确心理认知、良好的心理适应与职场发展能力的一套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职业生涯心理辅导计划。工作坊作为团体心理咨询的一种有效方式,不仅能为训练者缓解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困惑、焦虑、缓解亚健康的心理状态,更能促进学生除专业技能以外的非智力因素的职场能力的增长,让大学生“毕业生更早更多地了解职业要求,促使学生不断修正规划,正确引导自己的职业发展,体现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动态特征”。[2]

二、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工作坊的实施途径

(一)校级主管部门牵头,构建学校多部门的有效合作模式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工作坊的工作内容不仅涉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而且关系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计划和学业规划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是高校人才培养领域的交叉区域。工作坊要实现正常、长期的运行必须得到校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心理工作坊的教育内容要求学生工作服务部门和教务部门之间的融合与有效合作,并达成一定的人才培养共识。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专业课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坊教育三者之间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崭新教学模式,在培养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培养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设计、职业心理调适、就业实践演练、就业素质培养等方面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校内与校外师资力量,形成专业化辅导团队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工作坊涉及大学生心理、就业与教学三方面内容,其“技术与艺术并重”的教学方式对学术性与实战性要求都很强。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与规划工作坊师资力量的配备既要注重学术性也要注重实践性,既要利用校内老师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也要发挥校外导师的社会实践指导作用,尤其是注重发挥具有实践与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的作用。工作坊要形成专业化的工作坊辅导员团队,稳定师资力量,确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传授的连续性,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的积极指导作用。

(三)结合高校专业特色,注重定期培训与跟踪反馈

“技术与艺术并重”的教学方式既要求学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专业特色、校风等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要求高校针对在校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进行个性化的辅导。要定期开展工作坊培训工作,用固定的时间、地点引导在校学生不断修正对自己的评价,认清自己的职业性格。要实现工作坊培训形式的连续性,在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实践性活动,逐步提升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养。同时,工作坊要注意学生培训状态的跟踪和反馈,及时进行反馈指导,确保指导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三、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工作坊的积极效果

(一)改变了职业生规划课的传统授课方式,学生培养更具特色化

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坊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通过团体训练、情景模拟、职业性格测试等多种方式改变职业生涯规划课的传统授课方式。通过工作坊导师的循循善诱和持续引导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同学进行持续性的引导,既形成不同年级之间学生的纵向比较,又形成了不同专业学生的横向比较,打破了传统按照专业、班级归类不同学生的界限,更加符合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促进了大学生职业性格的早期觉醒,提升了大学生的就业潜力

大学生正处在职业生涯的启蒙阶段,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他们从大一开始就认清自己的发展方向,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更加了解社会和自我,了解职业生活。通过教师的指导以及学生的自我探索,大学生可以逐步对自身、社会、为了职业有进一步的认识,并依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探索自身发展实际的就业方向,构建自己的实际就业能力。工作坊可以实现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即形成自身职业目标并做好就业准备,减少就业创业活动的的盲目性、随机性和从众性,培养自身的就业潜力。

(三)培养大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提升大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工作坊在“学校课堂知识讲授--大学生职前情景模拟―大学生择业就业之间搭建一个桥梁。心理工作坊就像一个训练场,训练场外的学员不必掌握深奥的理论,却可在此找到自己内在的职场心态和优势领域,可以极大提高自身职场适应能力。同时,通过心理工作坊的实际训练,可以让大学生培养自己遇到困难时的抗挫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绪情感和自我调节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8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扩招;新增专业;就业指导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连续几年的招生扩招,导致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的数目急剧增长。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之后,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快速增长,但也出现也一些问题。许多大学在扩招中失去个性和特色,造成“千校一面”。许多学校不顾自身特点盲目增设热门专业,例如师范类院校开设非师范类专业;理工科院校纷纷开设外语、财会等文科类专业;以文科见长的院校又一拥而上地开设计算机、电子专业等理工类专业,高校增开新专业成一时风气。对于高校兴起的专业增开热潮,业内人士分析,虽然增开专业是高校发展的大势所趋,但其中暗藏的就业风险不容忽视。面对扩招后新增专业毕业生逐年增加的形势,如何对新增专业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指导,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就成为了一个紧迫的实问题。

一、我国目前新设专业及其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自扩招以来,我国每年普通大学本专科招生人数迅速增长。学生人数增加,如果都挤在原来的专业,每个专业的人数过多,学生毕业的时候就业就会遇到困难。因此要扩招必然就得增加新专业,全国各地几乎每一所高校都开办了新专业,而且增长迅速。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7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有1711个本科专业和3个医学类专科专业、2个公安类专科专业;2006年度有2187个本科专业和11个医学类专科专业;2005年度有2594个本科专业和45个医学类专科专业;2004年度有2442个本科专业和27个医学类专科专业。新专业是为了适应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每年增设大量以前从来没有的专业。新专业以其极强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这类专业一般都是针对目前市场急需人才而设置,譬如数字媒体及动画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景观建筑设计专业等等。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社会急需时他们就应时而生,适应性强,就业前景比较乐观。然而,纵观近几年新专业就业率并不像人们期待的那么高。据教育部统计,2003年,一些“时髦”专业就业率比较低,诸如:首饰设计、宝石设计、室内设计等专业,毕业就业率不足50%,有的甚至更低。而一些行业特点明显的专业或者特殊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比较高。同时据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在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对2007年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显示,农学、管理学和工学的就业率排在前三位,分别为78.38%,58.02%和55.4%。而一直很热门的法学和医学专业,就业率只有37.85%和31.01%,属于后三位之列。可见毕业生就业率达100%的专业并不是最热门的专业。由此看来,新专业的就业情况也不像人们期望的那么好。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总量供过于求,教育质量下降影响学生竞争力;另一方面,高校为扩招而扩招,不考虑社会需要,争开新专业,盲目求大求全,一些新专业根本没有成熟的就业市场,一些热门专业过量招生致使人才过剩,这些都导致毕业生就业难。

二、对新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新增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陈旧,没有与时俱进

当初高考选择新增专业的学子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理由,有的出于爱好,有的是无意之举。经过了大学四年,他们同样面对就业的现实问题。与传统专业毕业生一样,他们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观念陈旧。自从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现在有些省市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即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超过了50%。然而,有相当部分的大学毕业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不能给自己一个恰当定位,就业期望值过高。不管自己所学的专业、自身特长、兴趣爱好,一味地希望到大中城市就业,希望到机关、事业单位、大公司、大企业就业,希望到福利待遇高。工作条件好、出国机会多,晋升机会大的单位就业。而边远山区、城镇、艰苦行业的基层单位,尽管急需大批的专业人才,却无人问津。即使有去到边远山区的基层单位工作也是在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迫不得已去的。新增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存在同样的问题。不仅如此,因为没有相同专业的师兄师姐毕业找工作这些先例可以参考,许多新专业的毕业生对自己所读的专业充满迷惑,不清楚从业方向,从而放弃自身的专业特点,跟着别人一起往热门行业、热门企业里钻。

(二)辅导员对新专业的就业市场定位不清晰

在高校的新增专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往年的热门专业或急需专业,而有的却是本校过去没有的新专业,甚至是其他高校也没有的新专业。对于新增热门专业或新增与原有专业相近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辅导员也许还比较容易上手。然而对于那些本校原来没有,甚至闻所未闻的专业,主要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辅导员连自己都不太清楚这些新专业的专业特点、就业前景、毕业生对口的工作、合适的求职企业对象等等,更不要说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了。

(三)学校对新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够重视

高校扩招之初,一些高校热衷于扩大招生规模,忽视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部分高等院校的领导只重视招生而不重视就业,对就业工作在机构、人员和经费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到位现象视而不见。特别是忽视了针对新专业毕业生开展的就业工作。例如经费和人员的不到位、就业信息系统和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没有积极开拓针对新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对新专业的宣传力度不够等等。因而无法为学生积极提供就业信息,无法保障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服务。更为重要的是目前许多高校仅仅局限于对毕业班开设就业指导课,介绍当年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如何制作简历、面试技巧、就业心理调适等浅层次的就业服务,缺乏针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

(四)新专业知名度低,难做就业推荐工作

很多学校不顾自身的条件及特点,盲目增开与本校特长不相符的专业,出现许多问题。例如扩招后各个学校都明显地感到教学设备的不足和滞后;不仅公共基础课上的师资不足,新设专业缺少有经验和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扩招后校园内的人口过于密集,后勤设施跟不上扩招发展的需要;实验教学设备和用房不足;实践教学条件急需改善,图书资料少,难以满足教学需要。简单来说,盲目扩招导致了教学硬件的不足、教学师资的匮乏、后勤设施的缺乏、教育经费缺口等问题。从就业市场方面来说,对一些新专业,连用人企业也不甚了解新专业适用哪些岗位。有的学校开设的热门专业在该校属于新设专业,师资力量不够,知名度较低,难与其他院校对抗。种种存在的问题,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专业素质不强,能力水平不高,相对其他有优势的学校的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能力。

三、新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观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再发展的观念

这几年扩招,毕业生多了,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许多人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归结为高校扩招,认为正是扩招才造成了今天大学生的窘境。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扩招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加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从人才需求而言,我国对大学生还是有着旺盛的需求的。一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二是在广大中西部地区、中小城镇大学生还极度缺乏。从供给的角度看,我国的大学生人数及入学率也还是很低的。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6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芬兰、新西兰、挪威和韩国等国家毛入学率则远超过50%,这说明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可见,扩招与就业难没有必然的联系。就业难,最大的问题不是学校培养的学生多了,而是学生的就业观念没有改变。大学生不当的就业观念是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这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包括:在就业地域选择方面偏好东部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在就业部门与单位选择上,偏好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行业;在对就业与择业的认识上,存在“一步到位,终生不变”的观念,把初次择业看得过重等。因此改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成为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学校和老师要让毕业生们知道在什么地方、什么类型的单位工作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这才最重要。

(二)辅导员加强新专业专业知识的了解及学习,拓展视野,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高校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的主要依靠力量是辅导员,辅导员的就业指导能力水平高低对毕业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新设专业的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不能简单套用以往的经验,更应该加强对新专业知识的了解及学习,拓展视野,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除此以外,辅导员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所有的辅导员都应该经过职业规划教育专业培训,具有初步的职业规划教育知识。大学生一进入大学,学校就应针对学生特点迅速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制定职业规划,明确职业生涯每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实现所有目标的具体措施。当学生在刚接触一个新专业的时候,应当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这个专业及从业方向,并因人而异地提出个性化的指导意见,指导学生考虑今后要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促使他们在校期间可以充分做好就业准备,包括知识结构的准备和经验方面的准备。

(三)学校领导及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加强重视针对新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就业工作是高校办学的龙头,一切从就业出发思考问题。对于新专业的毕业生,就应该有新的就业工作思路。首先要注重专业调研,充分了解市场,贴近市场要求进行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素质。其次学校领导、老师高度关注学生就业工作,加大对新专业的宣传力度及新专业毕业生的推荐力度,老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主动联系企业,为毕业生推荐企业。三是老师应该针对专业特点,根据学生特长推荐毕业生。四是学校努力开拓实习基地,增加在校大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活动的机会。五是重视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指导,可通过举办求职、就业讲座,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求职技巧方面的指导。

(四)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首先在扩招工作中应结合学校自身条件和特点,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同时还需要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包括学科结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等。比如,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比例,原有专业与新设专业的比例,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的比例等。此外,提高教学质量才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内容。学校各级领导首先应该高度重视新专业的建设,根据新专业的实际状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整改措施,对于生源、师资、设备、质量、前景较好的专业,要努力创优和创特色;对于师资力量不足、设备欠缺、但生源尚可、前景看好的专业,要千方百计帮助解决问题;对于连年招生计划未能完成,师资严重欠缺,实验设备严重不足,前景堪忧的专业,要下决心进行调整;加大引进力度,努力增加教师总量。确保新专业教学有足够数量的教师,大部分专业课应由本专业毕业的教师担任;大力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加强与学院的沟通,改善图书资料条件;加强新专业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和优良学风。认真总结新专业的办学经验,进一步做好专业的发展定位,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完善学分制和辅修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创造条件;要加强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通过宣传,使新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毕业要求,增进专业兴趣;要主动了解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篇9

曾经的“大热门”专业为何被预警?

麦可思研究院日前《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6年本科就业前景堪忧的“红牌”专业包括:应用心理学、化学、音乐表演、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美术学。“绿牌”专业包括: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审计学、广告学、车辆工程。

所谓“红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与之相反,各项综合满意度较高,需求增长,则为“绿牌”专业。

高考前后,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纷纷“专业预警”“专业负面清单”,严格控制高校招生计划。上海市教委6月消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10个上海市高校本科专业因重复设置相对较多、连续多年招生录取率和毕业生签约情况不太理想等因素,被列入2016年度预警专业。

辽宁省则于5月下发通知,建议高校2016年度暂缓申请增设法学、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66种本科专业。这已是该省连续第四年公布专业设置“负面清单”。

辽宁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给专业“亮红灯”,旨在进一步完善专业设置预警与服务机制,将监管、服务与落实高校办学自有机结合,为高校做好专业“加、减法”提供参考,防止高校盲目“争”设“热门”专业现象的出现。

这些曾经的热门专业为何被预警?一些教育界人士表示,这与一些曾经的热门专业迅速扩张、就业率却持续下行有关。

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记者在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查询到,全国目前共有584所高校开设此专业,而该专业的就业率却未能保持“高能”状态,全国就业率区间2013年为85%-90%,2015年则为75%-80%。

2012年,辽宁省首次开展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当时布点最多的5个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布点44个,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布点35个,英语专业布点41个,市场营销专业布点39个,会计学专业布点36个。经过预警和综合调整,几年来,已有一些高校的这些专业停止了招生。

热门专业因何变“冷”?

吉林大学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赵俊芳表示,我国在高校专业设置方面是从国家和社会长远需求出发,所谓的冷或热专业都是相对的,一些专业过热可能存在盲目性,而冷的专业也并不完全意味着专业本身出现了问题。

热门专业因何变“冷”?专家认为,这与社会需求变化、高校专业设置的盲目性等有关系。

--社会需求发生变化。专家指出,虽然专业冷热的相对性较强,但是社会需求的变化仍是专业设置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例,每年都是艺考的大热门专业,“百里挑一”的现象很常见。全国目前共有201所高校开设此专业,毕业生规模达14000-16000人。

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相关专业毕业生增多,同时登上荧屏的主持人日益多元,并不局限于专业院校科班出身,各级电视台、广播台需求持续下降。

--热门专业盲目扩张。记者梳理发现,一些曾经的热门专业频频登上预警榜单,与这些专业近年来的迅速扩张不无关系。比如,目前全国共有623所高校开设法学专业,毕业生规模达75000-80000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开设院校多达604家,毕业生规模达34000-36000人。

一位高校招生部门负责人表示,为了多吸引生源报考,只好多开设热门专业,让学校越来越“高大全”,虽然招生规模上去了,但这些原来的热门专业就业率却一直上不去,部分专业低位徘徊,乃至走下坡路,因此而调整招生计划。

此外,专业人士介绍,近年来一些高校在原专业基础上对专业进行了调整和细分,分流了社会需求,也部分地导致原有的热门专业热度有所减退,如近年来热门的数字媒体艺术、新媒体专业等,分流了不少艺术类、新闻学专业人才。

辽宁大学副教授姜海峰认为,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必然有所变化。“一般而言,新兴行业更有前景,传统产业相对有比较稳定的新陈代谢,对人才需求量要小一些。”

“冷”“热”专业转换,选择不应“跟风”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大一学生当初填报志愿时,对自己、对高校、对专业并没有什么了解,“一窝蜂”地将经济、法律、计算机等听起来热门的专业排在前面。

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每年有数百名大二、大三学生通过申请、考试转换专业。其中,一类是认为自己“入错行”,进入大学后重新选择感兴趣的专业;另一类是瞄准几年之后好就业与否,二次选择一个“热门”的专业。

面对专业“冷”“热”变换,学生究竟该如何选择?

专家建议,理性分析冷热,不要过分跟风;专业、院校有侧重,职业规划要长远。同时,注重培养综合素质。

“大学生选择专业一定要跟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结合,不要跟风。”一些高校教师和就业辅导员建议。

同济大学就业中心主任徐迅表示,教育不能因为暂时的冷暖而限制了基础学科的发展,例如基础化学是所有生命科学、医学的基础,不能因为就业不好,就把本科专业取消。

专家认为,专业的冷暖会随着社会变迁而改变。考生还是要随着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选择,不能因为专业冷热而与自己的兴趣、特长背道而驰。对于高校来说,则应根据专业冷暖而调控区域的招生比。

姜海峰建议,考生选专业时应考虑到长远的职业规划,如果希望本科毕业后立即就业,可以首选应用性专业;如果考生有攻读硕士乃至博士学位的意愿,不妨首选基础性专业。

武汉市政府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管理办公室主任王星说,据统计有近六成的大学生就业并未和专业对口。“除了专业机构,如建筑设计院这样的单位,其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并不看重,他们更看重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如工作态度、责任心、道德品质、诚信程度等,还有一些企业看中院校的名气。”

篇10

一、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

首先,要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传统教学对学科知识的讲解侧重于基础理论,不利于学生从知识的掌握中积累实践经验。为此,要在师资考核上凸显“双师型”人才的重要性,鼓励教师在学科专业的实践中不断增强职业能力,培养建造师、景观设计师、工程师等行业资质能力。当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以青年教师为主,他们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锻炼,较少参与设计项目,在实践教学中多以理论为主,缺乏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实践性。因此,要逐步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强化教师参与工程实践,提升实践能力。高校要从制度上、措施上提出明确要求,通过产学研课题立项以及校企师资互动实践,引导教师参与企业项目,通过时间、空间、项目等激励措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同时,结合高校师资培养规划,在管理体制上增加企业实践考核内容,促进教师主动参与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基于年度考评、工作奖励建立绩效考核,从体制、计划、可行性上推进“双师型”队伍的成长。另外,注重外聘兼职师资的引进,通过与企业界工程师、设计师、项目经理的资源共享,强化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拓宽实践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以弥补当前“双师型”师资的不足。

二、注重工程项目实例导入,开展实践性课题式教学

环境设计专业课堂教学的传统训练以作业为主,往往将理论知识作为实践模拟的重点,缺乏与工程项目实际的联系,在教学上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用户的实际需求是否明确、工程项目空间条件是否完善、资金是否到位、装饰材料及施工环境是否达标以及其他不可抗因素等。传统教学的设计流程是虚设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相应设计方案,过于凸显创意的表达,与真正的设计任务相去甚远,多倾向于自由化、理想化的设计思路,尽管也能体现风格的新奇,手法的娴熟,但往往脱离实际任务而陷入闭门造车的困惑。为此,要从传统的假设作业训练中走出来,将课堂教学与环境设计工程结合起来,特别是针对真实项目的实施与引入,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选择设计作业真题,结合企业方案内容进行实例讲解,构建完善的设计真实环境。考虑到现场的实际状况,如勘测条件、企业实际需求等,在开展课题式实践性教学时,既要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合作小组的设计创意,从整体与分工上推进协同共进,各尽其能,共同促进项目设计方案的优化,找准切入点、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三、借助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实践性实习实训基地

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离不开实践实训基地,特别是依托高校产学研平台,开展不同方式的实习与实训协作,调动师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科的适应性,从实践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国外发达的设计院校十分注重实验工房的建设,以足够的实践场地满足学生实训需要。因此,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要与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相一致,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性教学,凸显教学任务的可操作性。如装饰材料、装饰构造、装饰工艺的实训,一方面通过校内实验室进行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实习渠道,与企业、产业实现教学资源融合,辅以教学、科研、产业的有机统合。广州美院早在1984年成立集美设计公司,将校内资源与行业企业纵横交联,促进其教学、科研、社会实践工作的协同发展。高校在推进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应该结合实际,从资金投入、场地规模、运行管理等方面整合校内外实践基地资源,积极开辟校外实训基地,增进学生对实践性教学的了解和认识。如优化环境设计专业学科内容,从设计行业、就业格局上构建专业实习基地,鼓励学生以自愿原则参与项目设计,鼓励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参与环境设计企业的相关项目,在其中任职或挂职锻炼,与校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全面深入的协作,促进学生实习实训工作取得满意的效果。

四、构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的灵活性

工作室以专业骨干教师为主持人,由同学科、同专业具有一定设计、研究、实践开发能力的师资组成,针对具体的研究项目或承接的具体工程,以教学和实践的方式带领学生参与其中,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如德国“包豪斯”时期的作坊式教学法,由艺术大师教授艺术理论,由技艺娴熟的匠人为学生传授作坊工艺,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包豪斯”后期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同,其作品直接被生产商所订购,并投入批量生产,获得较高的社会效益。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可以从中得到启示,通过建立工作室制实践基地,以教学、设计、成果转化等方式来提升教育质量,促进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双效兼顾。在当前的学制结构中,对于3—4年级的学生,可以在导师和专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计划和未来职业规划,引导其参与工作室制学习,通过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协调好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在理论学习与实践项目开发中增强他们的设计水平、工作能力、团队精神、沟通能力。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工作室制教学,要兼顾课题任务与教学研究的需要,通过广泛的论证,采取有效的教学、科研方式来推进成果的转化,依托高校专业、人才优势,构建多种方式的校企任务合作项目,以真实情境、真实项目设计任务来促进实践性教学的稳步发展。

五、注重设计竞赛、行业资格证书等教学效果考核方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