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设计未来规划范文

时间:2023-09-25 18:14: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视觉传达设计未来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视觉传达设计未来规划

篇1

1视觉传达设计概念

视觉传达设计的设计内容简而言之是“给人看的设计,告知的设计”———(日本《ザィン辞典》)。但是由于学科发展的历史原因,视觉传达设计在专业定义上很容易被理解为就是“平面设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何洁认为,20世纪以来,数字化媒体的出现使社会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静态的媒体时代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世纪的需求。[2]视觉传达设计已经超越了原有的设计范畴,走向愈来愈宽广的设计领域。网络技术、数码技术、数字网络电视、虚拟现实技术等相继登台出现。视觉传达设计在新概念、新科技不断冲击下,衍生出越来越多的令人吃惊的设计作品形式和形态。以2017年淘宝造物节为例,造物节参展作品陈列与展示宣传等多个环节已经从作品主题概念,作品实现形态,展示方式方法,传播途径等诸多方面展现出了未来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

2视觉传达专业研究方向

(1)视觉传达设计依据特定的设计目的,需要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并通过文字、图形、色彩、造型等基本要素进行创作提炼,这是一个将信息可视化并传达给受众,从而对受众产生影响的过程。视觉传达一般归纳为:“谁”、“把什么”、“向谁传达”、“效果、影响如何”四个程序。简单来说,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视觉媒介来表现并传达给观众的设计。在我们的生活中视觉传达设计所涉及到的领域有很多,如电视、电影、建筑物、造型艺术、产品设计等,以及各种具体的图标、文字、图形、图像设计等。所以视觉传达设计在范畴和功能分工上具有基础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2)在主要由网络和信息化技术带来的数字媒体环境下视觉传达设计由平面和静态化的信息传播转向交互、动态,以及体验,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思路已经发生变化,创新意识和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以“XTIDEA×未来想象”腾讯创新大赛为例,在2017腾讯创新大赛中就充分结合了市场前沿发展概念要素,设计内容主要包括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非物质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工智能智能生活等。极力主张创意与技术的结合,让每个年轻人的奇思妙想得到肆意生长。

3视觉传达专业核心课程

通常意义上的教学计划组成应包含若干个课程单元,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以及通识教育课程等。其中对教学发展定位与方向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专业必修课程。具体在落实阶段,专业课程名称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会有所区别,具体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型,包括:基础训练类。如图形、色彩、形态、材料等;具有代表性的课程包括《图形创意》、《色彩构成》、《形体构成》、《综合材料》等。平面设计类。如品牌、包装、书籍装帧、字标、版式等;具有代表性的课程有《品牌策划与设计》、《包装设计》、《标志设计》、《版式设计等》。多媒体及综合类。如交互设计、影像设计、动画设计、展示设计等。代表课程有《动态图形》、《视听语言》、《摄影》、《摄像》、《影视动画》、《展示设计》等,以及部分软件技术应用类课程。课程设计在原则上是应该面向未来,兼顾理论与实践,在教学设计主张通过一些核心课程的分布排列,重在培养学生对图形、色彩、文字等视觉要素的敏锐感知力和创造力,训练学生运用视觉元素进行综合能力表达,强调数字多媒体技术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鼓励技术和视觉设计的交叉融通。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依据个体差异,不同院校在使用不同的课程模块进行组合可能对学生产生完全不同的教学体验和教学感受,从而影响学生对专业方向的判断。

4视觉传达专业作品展示方式

正如上文提到的视觉传达专业在作品形态和形式上如此的丰富,所以在具体的作品展示和呈现方式上也出现了内容风格主题化,展示形式跨界化,观赏形式体验化,展示布局多维化,展示媒介多元化的特点[4]。简单的讲就是展示主题要明确要做好展示规划;善于打破固定和传统的展示形式,鼓励跨界与融合;展示媒体和载体要多元化,特别是新概念和新技术的使用;力求将“观者”提升到“体验者”,最终让自己的设计鲜活起来。

5结论

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教学应该与时俱进,面向未来,充分考虑应用型设计专业特点。依据科技环境发展与时代变化,适时调整教学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和形式,满足新环境下专业教学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城市建筑空间;视觉传达;设计

自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建筑的建设速度也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而不断更新,智能化的基础设施数量与类型也在不断增多,这使得城市建筑在空间上的视觉差异也在不断缩小。因此,挖掘现阶段我国城市建筑中的空间视觉设计现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展开研究,便成为了未来一段时间内相关部门和企业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1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现状

1.1建筑空间同视觉传达间的关系

城市中的建筑形象可以说是一个城市向人们直接、全面传达城市外部形象最主要的视觉表现方式,可以说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自然风貌、人文精神等各方面精华的浓缩,而这些因素,则基本都是依靠建筑物的体形、空间、色彩、装饰、质地等方面。因此,城市建筑的外观会给人直观的城市印象,传达城市中的相关信息,将城市的个性体现出来,可以说是城市同他人对话的一个重要的平台。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有效的运用视觉传达设计,可以帮助相关人员通过城市建筑外观设计的发展历史来了解该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

1.2视觉传达在建筑空间中的发展现状

就目前来看,社会发展情况已经由以往的积累型转变成消费型,并形成了一种以经济发展为主体的社会发展状态。在此种社会形态下,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消费生活已经成为现阶段人民群众维持自身生存状态的一个最基本的生活理念和行为。

2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研究

2.1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目标

所谓的视觉传达,其指的是借助视觉符号的传达,将人们生活中包含的各类信息设计,传递给相应的人员,其主要包括“视觉符号”和“传达”两个概念。其中,“视觉符号”指的是人们通过眼睛能够看到的,周边环境中具有表现性质的符号。造型艺术、建筑物、文字、电影等都是其中之一,它主要具有辨别图像的功能。而“传达”指的则是一些具有代表性事物的机理、形状、文字、色彩等类别的信息来刺激人们的感官,让人们感知和接受这些事务[1]。从本质上来看,这种传达可以是传递内部信息,也可以使不同事物间的相互传递,且视觉符号也可以借助各种类型的载体对人们的感知能力起到一定的刺激,让事物本身包含的理念能够传达给相应的受众,从而确保不同事物包含的信息能够被有效的传达。

2.2视觉传达设计发展方向

对建筑空间的视觉传达设计来讲,其在时展形式不断转变的今天,也应当要学会不断的创新,确保视觉传达设计能够将情感充分的表达出来。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受到了共性的笼罩,这使得人们长时间的处于紧张、高效的工作状态中,缺乏有效的沟通,情感方面的感受不断淡化,这使得建筑在城市环境中开始充当帮助环境、人、城市共同对话的角色,并借助自身的语言形式,表达出相应的个性特征[2]。其次,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视野所及范围内最先观察到的就是建筑物外立面,所以,外观相对比较优秀的建筑物立面,更加容易让建筑物使用者了解该建筑物能够从实的经营活动。而作为构成城市建筑空间最为基本的元素,建筑立面的地位已经在现阶段上升到了一个不能忽视的社会地位。从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商业等因素来看,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将其同建筑立面设计有效结合起来,可以说是此种设计工作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笔者通过对设计师们有关视觉传达设计的实践研究,以及该设计历史发展趋势来看可以发现,建筑立面的种类较多,设计风格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螺旋式的上升状态,是一种由简单到复杂、由复杂到简单的设计形式[3]。此外,将视觉传达设计应用到我国城市建筑空间的设计工作中时,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出视觉传达设计的作用,推动可持续的设计观念能够被全面贯彻落实到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之中,以此来满足现代人在文化和精神层面的要求,为大众文化在城市中的传播提供多样性、多元化的传播途径。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城市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的今天,相关部门和人民群众对空间视觉传达设计上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多。但受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的影响,我国城市建筑在空间视觉传达的设计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使得不同功能的建筑物在空间视觉传达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和建筑单位应当挖掘现阶段建筑空间视觉传达在设计方面的问题,从而确定空间视觉传达设计在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1]汪帆,刘严.基于视觉传达设计理论的建筑外部照明设计方法[J].中华建设,2015,12:114-115.

[2]李前军.基于城市建筑空间视觉传达设计的研究[J].中国包装,2016,03:44-46.

篇3

关键词:地铁;VI设计;环保理念;本土文化

地铁VI设计是信息传播与公共视觉的载体,它与地铁的整体视觉秩序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将地铁的视觉识别系统规划纳入新的地铁视觉秩序与文化气质的整体构建之中,以特有的视觉符号系统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并产生记忆,从而传达地铁的理念和文化。运用本土元素反映环保问题,以直观有效的视觉文化语言传递给大众环保意识,有助于提醒人们保护环境、爱护公物。本文以长沙地铁的VI设计为研究对象,从环保理念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多角度视野,探讨VI设计在地铁领域中的应用和审美体现,为长沙地铁文化传播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地铁属于城市交通工具之一,为地铁研发的识别系统,如地铁LOGO、地点指示牌、工作人员制服等具有识别作用的设计称之为“地铁VI(Visual Identity)设计”。地铁Ⅵ设计在地铁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1国外地铁VI设计的发展状况

地铁在国外有百余年的历史,作为视觉导向的地铁VI设计也日益完善。美国纽约地铁的文化传播不仅包括具有欧美风格的艺术品,还包括非洲与亚洲的装饰风格。莫斯科地铁建设之初,为了提升城市文化,经过不同艺术家和建筑师的精心设计,以各种人物和历史事件为主题,用石英岩和大理石刻成各种浮雕,既彰显富丽堂皇,又重温历史画卷。伦敦地铁的文化主要以广告为主,目的在于让人们充分了解该企业或品牌,使宣传效果达到最大化。

1.2国内地铁VI设计的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都有了地铁,许多其他城市的地铁也在紧锣密鼓地修建当中。因为地铁的舒适、便捷、环保,不仅很快成为了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而且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经过提炼和加工,使城市文化的特点更加鲜明,城市文化的品位和层次得到提升。上海是世界级的海派文化都市,未来亚洲的金融中心,地铁运用时尚的壁画,让来往的人体会到上海的时尚、优雅、富有内涵的城市文化。南京地铁一号线设计专门的壁画,充分反映出南京的历史文化内涵。香港地铁将导视系统设置在站厅层的非计费区。这种设计有助于车站的管理,可增加乘客在车站内的往返次数和停留时间。整个车站的公共安全方面的标识设计均使用相同的卡通形象,色彩对比鲜明亮丽,字体效果一目了然。

2长沙地铁环境特征分析

2.1地理环境分析

长沙市地铁线路的特征及概览对视觉识别和大众体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014年4月,长沙地铁2号线正式开通运营,全长22.262公里,横贯长沙东西,成为长沙市东西方向公交压力和客流量最大的交通走廊。到2018年,长沙将陆续完成1号、3号、4号、5号等4条线路,将在长株潭三大经济圈穿梭自如。可见,长沙地铁的建设和发展是长沙未来交通的发展趋势,同时孕育着视觉识别系统资源的新生和成长。

2.2长沙人文环境分析

长沙拥有3100年的悠久历史和绚丽多彩的湖湘文化,长沙文化在湖湘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以地铁2号线为例,线路途经长沙著名的风景旅游区橘子洲和岳麓山,其他新建的地铁线路也将充分考虑到长沙的人文特色,将古迹名胜和风景区划人地铁规划范围内,使人们能快速便捷地到达每个旅游景点。长沙的人文环境镌刻着文化的烙印,将城市生活气息、历史积淀等渗透在长沙生活环境的各个角落,与视觉体验融为一体。地铁视觉识别设计一定能在长沙独特的文化内涵中找到合适的视觉定位,发挥应有的作用。

3长沙地铁VI设计分析

长沙地铁的VI设计是把长沙地铁文化推向全社会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借助于地铁VI设计,以特有的视觉符号系统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并产生记忆,从而传达长沙地铁的理念和文化。目前,我国在地铁VI设计方面总体的理念指导不够,环保概念和本土文化地结合在创新运用方面依然有限,存在着对地铁特色功能、文化定位不明确和对于传统文化与环保概念感知不强烈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3.1通过地铁公共艺术来传达环保理念

在长沙地铁Ⅵ设计中以环保概念和本土文化内涵作为支撑点,通过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来吸引大众眼球,再基于本土文化上编著关于环保的小故事来反映环保理念的重要性。在设计地铁公共艺术时,可以采用湘绣这一传统手工艺――魅力丝线,岁月针传,既传承了经典文化,又用湘绣秀出了一片环保新天地。

3.2通过地铁广告来传达环保理念

地铁广告的受注目程度高、影响力广泛等特点能增加对产品的认知度。设计者可以创造出具有创新性得、有个性的,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的地铁公益广告,在创作过程中融入长沙本土的红色文化,并适时定量的在各个地点投放,耳濡目染,提高大众的环保理念。红色文化是具有革命性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文化。将红色文化运用其中,不仅能让大众铭记历史,提高了自身的责任感、荣誉感,而且还严肃地传达了环保理念的重要性。

3.3通过视觉识别导视系统来传播环保理念

地铁导视设计要注意它的规范化和讲究功能第一的设计法则。通过好的导向设计来取晚大众在乘坐地铁时的情绪。在地铁这种地下密闭空间中,不合理的导向设计会导致大众产生逆反情绪,精神紧张,不利于环保理念的有效传播。因此,在传播环保理念的过程中导视系统的设计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篇4

关键词:现代服装设计;传统服饰艺术形态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099-01

自古以来,人们就利用各种材料制作蔽体御寒的服装,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在古罗马时期就制定法律来加以规范不同阶级的着装。两千多年来,各个时代涌现无数瑰丽的服装形态,他们是人类对美的本能追求。

形态在设计中主要指:视觉形态、也包括触觉形态、听觉形态等。现代设计越来越重视对形态的研究。服装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既具有二维的平面设计,又具有三维、四维的形态研究。我们就现代意义中的“时装”(fashion)与传统意义上的服装艺术形态,将二者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研究和比较。

一、出发点与表现形式的差异

(一)关于设计:现代服装设计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它涉及一系列心理学的研究,是诸多问题的归纳和求解活动,也是一项重要的思维过程。比如产品的风格定位,消费人群分析,产品制作和生产成本……该过程涉及制作工艺合理性和市场的规律性,是在市场环境制约下的决策活动:即在投放市场之前,对新型产品的模拟和规划,并以产品为媒介传达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是一项极具想象力且从无到有的创造活动,它追求理性和感性的结合,并跨越客观现实和未来。设计活动将产品的构成元素进行分析和重组,创造更理想的新型产品形态,以此关怀和改善人的命运。设计追求更高的美感形式,并确立时尚流行中的新秩序。

设计是一种把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他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计划、构思的形成:在拉丁语中,计划的第一层含义是设想,计划包括对使用对象的一系列技术支持。

(2)视觉传达方式:即把计划、构思、设想、解决问题的方式利用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视觉化的传达必须是在确定了设想的基础上提供图案、文本的说明及具体的实施蓝图。

(3)计划通过传达之后的具体应用: 即视觉化的传达在具体实施步骤中运用的方式方法。

(二)关于艺术:“艺术”在西文中的本义为“人工造作”。认识论认为:艺术是自然在人的头脑里的“反映”,是一种意识形态;实践论认为: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加工改造,是一种劳动生产,所以艺术有“第二自然”之称。人类劳动是为了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一切艺术都要有一个创造主体和一个创造对象,因此,它既要有人的条件,又要有物的条件。人的条件包括艺术家的自然资源、人生经历和文化素养;物的条件包括社会类型、时代精神、民族特色、现实状况……这些都是需要不断加工改造的对象,此外还要加上改造的工具和媒介。所以艺术既离不开人,也离不开物,和美感一样,都是主客观的统一体。

(三)服装的形式美感和功能性:现今的“服装”中高级定制和成衣,两者都必须具备明确的设计概念。工业,信息产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使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服装作为一项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之一,又是社会地位、个人品位、气质形象的体现。从人们的心理需求来看,实用、方便、舒适、健康成为国际范围内的择装标准,因此功能性和美感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有时还要根据个体差异和地域差异将二者重新衡量。可见,现代服装设计中的理性因素不言而喻。而传统意义上的服装不具备批量生产的特性,只是在总体形制上有划分社会阶级的严格要求,从个体的角度看依然是独一无二的“作品”,且更像是一种手工艺品,具有很强的装饰性,风格多样且繁琐累赘,永远是形式第一功能第二。

二、现代和传统服饰艺术的形态差异

(一)时代影响审美认知:时代的发展,成衣设计师的活跃,传媒的推波助澜,面料开发和缝制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重心的偏移,各类设计艺术之间的影响等诸多因素都造成服装设计也走上了一条简约的康庄大道,同时对于“服饰美”的界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服饰只是当时社会人文和历史环境的缩影,人们寄情于物,对于服饰美感的认知也相对流于表面。

(二)装饰手法的差异:受制度的限制,通常一个时代拥有一种相对独立的服饰美学,而且这种美学普遍呈现出过重的装饰情节――“多而密”,极尽奢华繁复之能事。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装饰往往从属于其功能性,在保障穿着的舒适和从事社会活动较为便利的条件下进行装饰,装饰的细节仅为了突出个人风格,能从视觉上加强形象气质即可。

(三)服饰色彩的变迁:从色彩学的角度上看,传统服饰艺术的色彩纯度较高且层次丰富,大量的对比色、互补色交叉运用,用以诠释社会地位和繁复绚丽的装饰美感。而现代意义的服装设计是简洁而含蓄的,黑白灰等无彩色和众多低纯度色彩是现代服装设计中大量采用的基本色,由于其便于穿着,易于搭配,基本色的款式也被看做是销量的保证。现代人认为美无处不在,看重设计形态的直觉或心理的表达,对多元化审美的接受程度较高。

(四)服饰形态的构成: 现代服装设计需要同时考虑服装功能性和美感,因此从面料选择,剪裁廓型,图案风格类别,到服装内部工艺……每一个元素都进行推敲和研究,务求将二者兼顾。装饰变成众多设计元素中的一部分,点、线、面、体等构成学原理被广泛运用到服装设计中来。

(五)现代服装设计的多元化风格:现代同一时期服装的风格、款式、细节百花争妍,非常多样化,例如朋克、波普、雅皮……人们完全接受了美的多元化且乐此不疲。款式和色彩上强调搭配,人们将复杂的色彩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划分出体系,再根据自身的发色、眼球颜色、肤色通过冷暖来将自己划归到一个季节,以此为据来选择服装,从而达到最佳的视觉审美效果。

篇5

关键词:张扬;元素;插画;信息;应用

随着现代人们对审美的不断提高,大到城市建设规划,小到别针纽扣,都在不断的进行着多样化的设计,视觉感受左右着商品流通,视觉文化成为大众文化。占据创造、生活主体地位的平面版式设计,既是视觉传达的重要手段,更成为视觉文化的中流砥柱。而插图在平面版式设计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富有美感的同时,它更是把文字语言形象化的表现出来,最清晰明了的传达给阅读者,从而达到版式设计的目的。

一、版式设计的构成要素

在版式设计中有三个最主要的元素,即图形、文字、色彩,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构成完整的视觉效果。[1]众所周知,线条、颜色所描绘的事物形象即为图形。优秀的版式设计作品成功之处在于可以将各种视觉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即使相同的内容通过不同的版式设计的安排,同样可以表达出不一样的性格特征,进而有效的传递出信息内容。

(一)点、线、面在版式设计中的应用

点、线、面是版式设计中基本的构成元素,它们之间相互依存,通过点线面不同的形态组合而产生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在版面空间中点的大小会在视觉上形成主次强弱、主次关系。在版面的排列与设计中,点的设计可以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也可以和其他元素组合,起到版面平衡的辅助作用。[2]

线是点的延展,在版面的空间中,线的种类有很多,可以是实线,可以是虚线,甚至是无形的视觉流动线。不同的线会展示给人们不一样的视觉效果,所以在版式设计中应该对线有更多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发挥线在平面中的作用。

面是包括了点和线,是版式中最具变化的设计元素,具有平衡画面丰富空间层次的作用,面的表现方式包括了大小、颜色、纹理等方面的变化,它对增加画面的视觉强度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插图的定义与艺术特点

(一)插图的定义

关于插图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最早插图是为了帮助文字内容注释解释相关的一种绘画,是一种视觉语言,视觉形象,随着现代视觉文化审美的提高,以及各个行业的不断发展,插图的定义不单单如此,人们开始赋予它独立的审美价值。

(二)插图艺术的特点及功能

插图设计师们需要根据不同的要求及主题,和对不同受众人群进行考察。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设计师们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去表达,,使作品本身赋予种美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让人们对美的事物提起兴趣,加以关注,从而达到某种目的,当人们去理解去欣赏作品时,也提高了受众者的审美观。从而去实现插图的意义。

三、版式设计的视觉流程

在版式设计中实现信息有效传达的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要抓住观者的视线,使其能随着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安排迅速、流畅的移动,从中领悟信息的含义和表达形式,所以,在版式设计中有一点很重要,便是视觉的流程。

(一)版式设计中基本类型

版式设计中视觉流程分为单向视觉流程、曲线视觉流程和导向视觉流程。单向视觉流程就是阅读者的目光随着编排设计中的各个视觉元素的布局而排列成一条单向的视觉线,给人单纯简明的视觉感受。曲线视觉流程是随着布局弧线,或者几何形线进行编排,给阅读者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导向视觉流程是通过具有标注性、指示性的视觉符号进行诱导式排版,使视线在视觉元素的指引下流动,使版面的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二)版式设计中的秩序

秩序在版面设计中表现为有序的状态,之版面结构调理清晰、主次分明,各种视觉元素有组织的排列在一起,使整个版面富有韵律,在视觉上收获一种秩序的美感。大量的版式设计表明,排版越有规律,版面的视觉效果就越好,排版过程越复杂,设计出的作品会显得杂乱无章,所以,单纯的结构是实现画面呈现有规律的形式美的前提条件。

四、版式设计中文字和插图情感表达

(一)文字在版式设计中的编排

尽管现在大量的字库给设计师在编排文字的过程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但总有不尽人意的时候。为了更好的传达出作品的含义,准确的把握作品风格,设计师们经常在编排标题字的时候进行字体再处理,将文字融入图形设计,具有信息传播的视觉作用。文字作为现代平面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汉字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观念与审美思想,设计后的字体在保证辨识度的基础上,更加的具有形式感。

(二)插图图形的情感表达

将我们要表达的内容或是产品或是形象展示在阅读者面前,使人们直观的感受到插图强烈的表达力,相比之下,文字就显得单薄无力,不如图画来的更为直截了当,让阅读者立刻能够领会,插图在版式设计中包括现有的素材图片和设计师为了版面需要主观设计的图形。一般情况下客户提供给设计师的素材图片很少能够直接的应用在设计作品当中,设计师需要根据作品的设计要求对图片进行再次处理,整理出的图片和插画。恰当的插画处理对营造整个作品的氛围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强烈对比的情感表达

在不同的版式设计的过程中,插图会发挥它不同的作用,根据不同的版面需求,来调整插图的颜色,通常情况下,强烈的色彩表达出张扬、刺激、豪放的视觉情感。色彩不仅带给人感官上的体验,更是心灵的震撼,它真实的还原了我们的生活,当设计作品中需要这样的情感表达时,在设计过程中需针对色彩面积与造型,运用插画将色彩各方面的知识来经营颜色,从而表达出理想效果。

五、插图设计的应用及发展

现在插图设计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海报招贴、包装中都能涉及到关于插图的应用,插图设在设计行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插图的功能从一开始的解释说明的作用,已经逐渐的发挥了它更多的作用,它能将版式设计中的文字赋予生命,让内容更为明确的传达给阅读者,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需求,并努力使他们去接受版式设计中所传递出的产品信息及内容,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愿意接受并信服插画中的表述与表达,最终采取具体的消费行动。

六、结语

随着人们个性主张的不断张扬,对审美的不断追求,插图的用途已经不单单是为了作为文字的注释而存在与版式设计中,它们更重要的作用是满足人们对美的欣赏和标榜,这既是未来插图设计进一步成为版设设计行业的核心必然,也是推动设计事业创新发展的强大的力量源泉。

【参考文献】

[1]王起.版式设计全攻略[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篇6

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新兴学科的不断涌现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视觉传达设计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更为高效开放、有机关联的设计教育体系势在必行。本文从新媒介时代下人们传达信息的方式变化入手,全面剖析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内涵及教学改革方法。提出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发展应以理念创新、思维创新、技术创新为核心,全面提升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关键词:

新媒介;视觉传达设计;创新

当今设计教育的方向是全方位、多交叉的,“跨界”与“融合”成为了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美术院校学科发展的显著特征,视觉传达设计发展到今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设计了,随着新媒体信息时代的到来,视觉传达设计的手段和理念以及承载方式已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各种视觉媒介的出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和情感。人们直接身临“数字化的生存”,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能彰显其特有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在市场经济多体系模式下,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已不再是单一的功能化服务,更重要的是要面对激烈市场竞争与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做出快速精确的反应,具备主动设计意识以及解决复杂设计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对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思变不仅仅来自于技术层面、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一场源自思想和观念的深刻变革。

一、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呈现多元发展趋势

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在中国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变换着角色,从传统的装潢设计、到平面设计再到现在的视觉传达设计。目前国内设计院校开设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基本包含三个大方向,以印刷物为媒介的平面设计,包括: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品牌整合设计、海报设计;以电脑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媒体设计,包括:信息设计、影视广告、电子读物、媒介表达、交互设计、动态设计;以三维空间为基础的视觉环境设计,包括:环境导示设计、展示设计、展陈设计等。伴随着新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视觉传达设计这些细分的专业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例如平面设计传播信息的载体已从传统的纸质印刷和户外广告牌发展到今天以数字终端技术为媒介的触摸屏、数字电视、互动媒体等传播形式;传统的张贴广告可以通过滚动的显示屏或虚拟交互技术来呈现;以纸质为媒介的书籍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制作成电子书,可以随时在各种移动终端上阅读;大量公共空间的导示系统由电子触摸屏来取代,展示设计中出现了大量的仿真虚拟现实技术。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从单一传达到多向交互,这些变化反映了视觉传达设计学科多元发展的必然趋势,预示着新的传达方式将要打破传统设计门类的界限,让视觉传达设计成为一种能够融合多种学科的载体。与此同时一方面还要促进新技术与传统艺术的结合,突出设计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新的技术手段开辟新媒体艺术新的研究领域,为学科赋予新的内容,体现视觉传达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前瞻性。视觉传达设计多元化、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定位,是设计艺术学科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创新途径

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改革主要是思维的创新,创造性思维可以说是设计教育的灵魂。不论是传授者还是被传授者,其思维应适应当下数字时代的发展,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已有的视觉现象,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改革不但要有新的知识理论体系,还要有新的知识传授形式,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创新性、实效性、传播性、功能性。

(一)技术创新—虚拟与交互科技的进步引起当代社会主流媒介形式的变化和传统艺术形态的更新。虚拟与交互已成为数字媒体环境下视觉传达设计应用的艺术特征。它是指在传播流程中借助电子媒介与受众之间发生反复的互动关系,其超越了传统静态媒介或简单的动态媒介,具体体现在虚拟现实上,表现形式多为互动广告或虚拟产品展示等。同时虚拟设计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已不再停留在虚拟阶段,而更多的走向“真实”化,成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标准媒介、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虚拟与交互技术的出现为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语汇变化,为视觉传达设计的形式创新提供了可能。

(二)形式创新—跨界“跨界”的交流方式在近年来的视觉设计中得到了全面的爆发。以伦敦奥运会为例,在视觉设计的表达中兼具了艺术性、交互性、娱乐性及功能性的特点,以一种与传播信息相关的方式与其他艺术领域进行跨界合作,并利用其他艺术领域的思路来寻求新的创作灵感:1、将视觉文化的表达渗透到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各个领域,形成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2、打破传统媒介形式的划分,灵活恰当地运用各种形式语言和材料媒介,将材料、装置、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植入视觉传达设计当中;3、围绕网络、软件、游戏、影像、交互等新的视觉载体,探索视觉传达形式的创新,创造视觉传达的多种传播性和实验性。从传统的视觉艺术形式中走出来,在跨界思维的引领下去探寻更多的新表达。

(三)观念创新—引领在当下视觉文化发展的全球化语境中,视觉文化创新已不仅局限于文化艺术创作领域,而是包括视觉整合规划、传播构成,营销管理、互动参与等行为方式的全面创新,创新的视觉传达代表了一种以视觉信息为编码的崭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视觉文化广泛而深入地与科技、文化、经济、人文紧密关联,这一切将深刻地改变当代社会面貌,从而引领人们感知更为合理的生活状态。

三、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创新实践

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最终要落实到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相关课程的创新上。抓住制约教育质量以及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领域提出切实可行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将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改革的成果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体系中。

(一)加强学科跨界的基础教育要培养出具有创意的应用型设计人才,与相关设计学科间理念的整合与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设计理念、设计方法上与相关学科进行跨界思考。引导学生从单一学科思维走向多学科综合交叉思维。以笔者所在高校的视觉传达专业为例:新生进校的第一年是不分专业的,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全部打通学习,第二年进入相关工作室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分课程,学生在上下学期分别选修八门专业工作室的课程,相关工作室设置包括艺术设计相关专业方向的平面设计,数字媒体设计,装饰艺术品设计(玻璃、金工、织造、塑形、综合材料等),展示设计,广告及视觉信息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插图设计,网印制像,商业摄影和陶瓷艺术。同时计算机教学作为选修课程贯穿上下学年的不同阶段(相关软件的熟练掌握是优秀作品呈现的有力保障),学生从各个课程阶段中充分了解不同专业方向所传达的专业信息和教学理念,使他们的知识储备不只局限于单一的学科内容,同时这种教学方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对不同专业的深入了解,逐渐发掘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点。在学习和创作中构建了广泛的知识结构,开拓了思维想象力,为三年级进入专业工作室的学习奠定了宽厚的专业理论基础。

(二)注重实践应用的综合实验室建设“教师是学科建设的主体,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前提,学科建设是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是提升视觉传达设计实践应用的有效途径。以笔者所在高校的视觉传达专业为例,学生在三年级进入专业工作室学习的同时,将有机会根据专业发展、自身条件的需要进入相关工作室的综合实验室,进行项目实践的实习。教学综合实验室是密切配合各专业工作室而建立的教学外延空间,是常态化教学组织的一部分,是在各专业教学工作室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建设需要成立的,教学综合实验室的建立不但可以储备紧缺的优秀教师资源,辅助日常的教学工作,还可以为校区师生提供研究、实习、创作、项目实践的平台,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学、科研和生产的良性循环。综合实验室一方面要求教师通过科研去获得新的知识以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参与科研和实践,以便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动手的能力。学生通过综合实验室的学习锻炼,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认证与总结,学会了独立思考、建立多元的创作设计思路,更培养了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毕业设计的思路创新毕业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对自己大学阶段所学进行的总结性汇报,是对学生能否合格完成学业的一个终极考核目标。在毕业生即将面对工作、面对社会的时刻,如何通过毕业设计的锻炼,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检验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就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工作。当然,这项工作并不是浅尝辄止的,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和更新。1选题方向的思考毕业设计的选题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平面设计某一单一范畴的思考,强调选题的综合性和传达方式的多样性,鼓励不同学科专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达到综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们发掘身边的社会公共需求,提出富有创意、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通过毕业设计勇于付诸实践是我们一贯的教学追求。注重对人的关注,针对人的价值观、消费观的变化设计选题,始终把人的需求放在首位。2媒介表达的思考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审美品位的不断提高,设计的形式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在传统平面设计的基础上,引入信息设计、交互设计、虚拟现实、动态媒体设计、用户体验、概念表达等。人们不再满足于信息面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要成为主动的参与者甚至主导者。从被动阅读到互动对话,从纸媒到屏幕,从翻阅到点击,从静态到动态,从精读到浏览,从唯一视觉到多媒体多感官统和等……这些综合媒介的表达正不断地丰富和影响着毕业设计的媒介表达方式,向更多元、多维度、多媒介转化,为作品的展现提供多角度的呈现。3跨界整合的思考随着专业的不断的细分,专业范围的不断扩大,学科间的“跨界”越发明显。跨学科的教育方式体现了毕业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综合性整合,是一个推进教学思维、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的创新过程。从学生的角度“跨学科”、“跨专业”的尝试,不仅能刺激学生创作的积极性,还能增强了个人与团队合作意识,对设计中创新思维、整体把控、分工合作等都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考虑和要求,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笔者近几年毕业设计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我们看到了独特思考的魅力,看到了跨界整合之变在新一代设计师的新走向,跨界与整合的研究将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四、结语

今天,视觉传达设计所具有的商业和文化功能已大大超出了它的生产和实用功能,主动迎接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创新视觉传达设计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其独具的综合性、开放性、互动性与多学科展开多元化的交叉,在这种交叉与融合中必然会产生新的灵感与激情。数字信息化时代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它不会为任何人停下脚步,但会为我们的生活和未来提供更多更富于创意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篇7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江汉大学

据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有1000多所高校开设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参加学习的学生达到10万人以上。随着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以及如何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是我国高校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江汉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组建,湖北省武汉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兴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江汉大学设计学院面向全国招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学院四大专业之一。本专业在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基础上,按照平面设计、现代数字媒体设计、视觉形象设计等方向,培养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了解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精通平面设计、现代数字媒体设计、视觉形象设计等专业知识,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作为集平面设计、新媒体艺术、广告传播、市场营销于一体的交叉性学科而存在。目前,江汉大学设计学院所开设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一直致力于创新型应用性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并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师资结构等寻求着打破单一、静态、僵化的传统模式而探索着。在如今以网络化、信息化为特色的新时代,社会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江汉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既是时展的要求,也是各高等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江汉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发展10年来,一直在创新型思想、观念指导下寻求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方法。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社会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有了全新标准和定位,近几年,江汉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逐步根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规律特征,再结合学校整体办学定位与特色,建立起了较为稳定和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到课程模块化设置,从考核评价标准的制定与执行,到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探索等方面基本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江汉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复合型与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

按照国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这一专业制定了以培养具备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集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能在专业设计机构、设计公司、新闻出版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书籍设计、现代数字媒体设计等艺术设计和研究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设计能力,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培养计划。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通过艺术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备本专业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具有在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书籍设计、现代数字媒体设计等领域进行艺术设计的能力。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与信息传播问题相关,又与人的生活方式和艺术审美、时代的文化和科技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是当今人类文化、科技、艺术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研究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问题方面,我们不应从纯技术或纯艺术的角度出发,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播的问题,而应当更加全面、广泛和深入地对其从社会、文化、心理等诸方面加以探讨和研究,它包含人文艺术的特性,也具有自然社会科学的特性,同时还具有绘画、文学、信息技术、市场营销、消费心理等多个学科的特征于一体。这一特征决定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打破以往的单一性和局限性,更应该注重学生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强调实践与理论并重、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以及各个专业之间的互通性、融合性,把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作为视觉传达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目标。

二、模块化课程设置的创新

在课程设置方面,力求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教学形式,改变原有课程与课程内容之间的脱节、课程内容设置的重复与无序等现象。为了使课程与课程之间有循序渐进的递进和衔接,使学生对知识结构的学习与掌握更具科学性、逻辑性和有效性,江汉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模块化设置有专业基础模块、设计思维模块、综合设计模块、设计实践模块四大模块。

专业基础模块主要包括造型能力与表现能力训练。建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体系目的是为确保其后续设计专业课程的有序开展,在造型和表现方法方面则建立起以素描构成表现、色彩构成表现、空间立体构成等表现技法课程,在此基础上,还开设有软件应用、设计初步、设计基础、视觉表现、艺术表现等课程。考虑到设计与美术在专业目的、思维方式、观察方式、表现方式上有根本不同,所以,专业基础课程则主要以围绕设计目的的要求进行训练。

设计思维模块主要包括设计理念与思维能力训练。设计的过程是设计理念和思维能力综合积累发挥作用的过程。此模块课程有设计思维、创意思维、中外美术欣赏、世界设计史、专业学科导论、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设计学等课程;旨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设计创新,从而改变传统以形态导入设计的设计思维,变为发现和解决多种问题导入设计的新的思维方式。

综合设计模块主要包括专业设计创意与表现。提高专业设计创意需要更多的实际课题,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社会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了解先进的思考方法和制造手段,把握时代脉搏和要求。该模块下所开设的课程有品牌形象策划与设计、交互艺术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广告创意与策划、市场调研与分析、展示设计等。

设计实践模块主要包括专业认知实习与专业实践等。在第2至6学期每学期设置对应相关课程知识点,认知实习在教师指导下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的实践创新平台。认知性实践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学生在理论课程学习之后,用三周的时间,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完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设计项目训练,学生会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知识和能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然后带着问题再来学习,不仅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明确了自己的学习方向。随之在大三、大四阶段的学生工作室建设、深入企业实习、社会实际项目导入等均丰富和提升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有效合理地在大学四年学习阶段设置有目的实践教学,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未来即将从事的设计行业有更进一步的感性认知,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效性规划。

综上所述,课程模块建设强调既要突出时代特色,又要符合高等艺术设计教学特点。在教学改革计划实施中,由于学时的限定,在课程设置时要将传统专业基础课内容简化、整合、重设以适应专业化教学。同时,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分为3个方向进行人才分流培养,即平面设计方向、视觉形象设计方向、现代数字媒体设计方向。在具体人才培养过程中,3个方向的课程既有穿插与联系,又有各自区别与特色,这样的专业方向以及课程设置才能满足时代对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多元化、全方位需求。

除了实施课程模块化建设以外,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还开设有设计心理学、消费心理学、设计美学、设计欣赏等课程来提升学生人文艺术修养,强化学生对设计原理的深入掌握,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做到主修与选修相结合,鼓励学生跨专业学习,从课程设置上为培养复合型、实用型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创造条件。

三、科学与客观的考核评价标准创新

考核评价体系的科学与规范是检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纵观以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考核方式均比较主观单一,过多强调学生作品的最终效果为主,平时以考勤为辅,强调动手能力而忽略学生的思维过程。考核评价过程中,专业任课教师往往是评价的主体,一些学生为取得好成绩往往投其所好,一味迎合任课老师的作业评价观点,这导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不到有效拓展,甚至导致整个班级作品风格单一、千人一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考核评价标准的创新,要改变以前重设计结果而轻设计过程、重实际动手能力而轻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重教师个人风格喜好而轻客观设计规律等现象。在多门课程中可以实行多种考核方式的综合运用,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单一的某项技能。

基于上述几点,江汉大学设计学院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意思维过程以及对自身设计作品的解读,并将其纳入评分体系中来。在有些导入社会实际项目的专业课程中,如包装设计、标志设计课程,采取模拟招标方式,学生到讲台当场讲解,并能对现场学生提问进行解答。案例分析、广告创意与策划等课程中则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理解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这种以注重学生从思维设计过程到作品最终效果呈现,再到作品介绍讲解环环相扣的考评方式,无疑促使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除此之外,为了避免对学生作业考评不公正或存在偏差情况出现,我们在每门课程结束之后均成立教师评分小组(根据情况不少于三人),由专业教师集中对学生作业逐一点评、综合给分。所以,考核评价方式的创新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必要手段,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稳固着根基。

四、开放性与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创新

江汉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开放性与多元性相结合。教学中,我们需要站在时代的角度,深入研究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与特点,在传统灌输式、被动式的教学方法基础上,更加开放和多元化。把课前预习、理论讲授、案例讲解、校外考察、实践交流、学术讲座结合起来,做到多种方法与手段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的完美结合,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任务和完成作业,转换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江汉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好高骛远、盲目跃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要得到更好的发展与提高,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研究、总结与学习。多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工作方法与教学方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要在研究社会需求和专业建设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色,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革与探索,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直至全面展开,逐步实现高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魏坤.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现状与教学对策――以江汉大学设计学院为例[J].中国艺术,2013(4).

[2]谢海涛.从中德艺术设计教育的差异看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J].装饰,2009(1).

篇8

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位于吉林省省会长春市,始建于2000年6月,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首批确认为独立学院,是一所民办普通高等学校。为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领域培养城市规划、城市建筑、城市管理各行业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2008年经吉林省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获得学位授予权。校园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规划别致,设施一流,拥有完善的教学设施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学院现设有建筑系、土木工程系、艺术设计系等10个教学系(部),38个本科专业,分布于工、管、文、艺四大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万余人。学制四年,国家计划内统一招生,由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颁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学院设有国家奖助学金,学院奖学金和科技创新奖学金。学院现有省级重点立项建设二级学科1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十二五”特色专业2个,教研项目6项,省级教研项目6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精品课7门、省级优秀课程29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省级教学名师3名,省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级优秀教材三等奖3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获省教育厅学生工作创新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四年被评为省级优秀组织单位,在全国第二、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和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祖国万岁”歌咏活动中获国家教育部优秀组织奖。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英语、电子设计大赛和“挑战杯”等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均获多项大奖。

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坚定“质量一流、管理一流、设施一流、服务一流”的办学目标,贯彻“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强化实践、特色育人”的教学改革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学院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培养模式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艺术设计系简介

艺术设计系始建于2003年,是学院首批创建的教学系(部)。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艺术设计系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条件不断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艺术设计系现设有环境设计等五个专业教研室,视觉传达等五个设计工作室,并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了同济大学、鲁迅美术学院、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艺术学院等高校的专家担任专业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设有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动画和风景园林五个本科专业。

艺术设计系注重青年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与教育科研工作,在教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有省级优秀课程三门,完成省级科研课题三项,发表省级以上论文五十余篇,公开出版《艺术设计优秀作品集》四部。公开出版高等院校教材六部,其中四部为全国“十二五”精品课程规划教材。在教学中始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艺术设计系学生与教师在国家、省举办的艺术展览和比赛中获得艺术创作奖三十余项,省级艺术创作奖一百余项,优秀组织奖八项。其中2013届中国手绘设计大赛中荣获组织奖和佳作奖;2013年第四届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有25名同学分别获得二、三等奖和入选奖项,7名教师荣获中国高校名师奖,我院被授予团体一等奖。2014年第八届“创意中国”设计大赛9位同学获一、二等奖。2015年“吉林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9位同学荣获一等奖,28人荣获二、三等奖。艺术设计系已经成为培养未来艺术设计师的摇篮。

艺术类专业介绍

1、环境设计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受到造型基础和手绘表达等训练,具备创新精神和独立完成设计与施工的能力,能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等工作的高素质环境艺术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室内设计原理、中外建筑史、人体工程学、建筑装饰理论、居住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建筑装饰设计、空间陈设设计、景观设计基础、景观设施设计、广场景观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城市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等工作。

2.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传统平面媒体、现代数字媒体、网络视觉设计、交互设计、出版印刷、品牌与广告设计基础理论及设计项目管理等知识,受到视觉艺术创意思维和艺术表达等训练,具备创新精神和独立完成设计与实施的能力,能从事企事业传播机构、现代传媒、广告设计、平面设计、新闻、出版、商业、教育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平面设计史、视觉传达概论、包装设计、书籍整体设计、图形设计、字体设计、CI 设计、商业摄影、网页设计、交互信息设计、视觉识别与应用、品牌设计与媒介应用、广告策划与应用、展示设计与应用、图像处理软件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现代传媒、广告设计、平面设计、新闻、出版、商业、教育等工作。

3. 公共艺术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公共空间设计及视觉展示设计的理论和知识,受到艺术设计创造思维和艺术表现技能等训练,具备创新精神和独立完成设计与施工的能力,能从事公共空间设计、展示设计、城市环境设计、研究、教学及艺术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公共艺术概论、空间形态与视觉传达、装饰基础、材料与工艺、展示设计、陈设设计、室内软装饰设计、动态展示、公共设施设计、环境雕塑造型、壁画与浮雕、数码影像图形处理、视觉形象识别、公共空间设计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市政、规划、建筑部门及各类会展中心与博物馆及展览馆等专业设计机构从事创作、设计、策展、教学及艺术项目管理等工作。

4.动画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动画设计基础理论和知识,受到造型基础和手绘表达等训练,具备创新精神和独立完成设计与实施的能力,能从事动画策划、动画创作、动画推广、动画应用以及在各级各类学校动画教学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动画概论、导演分镜头研究、动画运动规律、动画造型设计、Flash动画设计、二维动画软件、三维动画软件3DMAX、三维动画软件MYAY、三维动画软件扩展、动画项目设计与项目创作、动画短片策划实践、动画短片创作实践以及动画周边推广实践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影视与动画制作团体、动画应用机构、动画传播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画策划、动画创作、动画推广、动画应用,以及在学校从事动画教学工作。

考试报名

(一)招生计划和学费标准 2016年艺术类招生专业设有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动画四个专业,学制四年,共拟在全国计划招收本科生500名,学费标准为: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动画专业18000元/学年,实行文、理兼招(招生计划以各省、市招生主管部门公布为准,各专业学费以吉林省物价部门审批为准)。

(二)报考条件 符合教育部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和各招生省份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考生报名条件者均可报考。

(三)报名 报名时间和地点:我院承认各省美术类专业统考成绩,参加各省美术类专业统考的考生,按照各省、市招生主管部门的有关艺术类专业考试文件要求进行报名。

(四)考试

1.专业考试 凡参加各省美术类专业统考的考生,均按照本省招生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要求进行专业考试。

2.文化考试 考生凭各省2016年美术类专业统考合格证参加全国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生的文化课考试。

(五)录取

1.专业分数线确定办法执行生源所在地省级招生部门确定的美术类专业统考本科合格分数线。

2.文化分数线确定办法执行生源所在地省级招生部门确定的艺术类专业本科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线。

3.录取办法

在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和体检合格、文化课成绩达到所在省的艺术类专业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取得各省2016年美术类专业统考合格证的考生,按照考生所在省招生部门录取时投档的文化课成绩的60%与专业课成绩的100%合成综合成绩,按综合成绩从高到低,以专业志愿顺序依次录取。如综合成绩相同,有等级要求则等级高者优先录取,等级相同或无等级要求,专业课成绩高者优先录取,若专业课成绩再相同,素描成绩高者优先录取,若素描成绩再相同或无专业课单科成绩,则比较文化课单科成绩:文科依次语、外、综、数;理科依次:数、外、综、语。(有关省招生部门有明确录取规定,则按该省录取规则执行)。

(六)联系方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兰家镇甲6路 电话:0431 –81865504 81865508 81865509

传真:0431 –81865507

艺术设计系网址:http://yssj.jlucc.edu.cn

招生就业网址:http://zsjy.jlucc.edu.cn

篇9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师变化创作独立合作主控

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书籍设计者维岑斯创造了“视觉传达设计师”这个名称,形容“使印刷传达有结构和视觉形式的个人活动”①行为。它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视觉传达设计师工作方式的独立性。从传达设计开始的一个人独立工作的创作方式,到现在由自己决定创作概念并同他人合作的创作方式,设计师们的创作状态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何正视这种变化,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创作独立性所处的状态,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发展,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

一独立创作的视觉传达设计师

1.1非数字化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师

在数字化设计高度发展以前,每一个设计师在设计创作时,基本上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包干。他们通过一个人去探索主题的计划性,掌握用颜料绘画不容许有失误的技术能力,进行个人创作,直至完成作品。他们这种独立创作状态和现在处于学习阶段的视觉传达者的创作状态极其相似。正如我们所知,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并不长,很多的设计师现在依然从事着设计工作。例如:日本的田中一光、福田繁雄、户田正寿、南部俊安,波兰的WieslawWalkuski等。在欣赏他们的作品时不难发现,虽然不是在同样的时间、地点进行创作,但他们都具有相同的特征,即扎实的手绘功底,以及从他们独特的个人视角诠释的设计作品。正如户田正寿所说:“多少年前,在设计创作时,我基本上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包干的。”②他们所处的正是非数字化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师的一种普遍状态,即在创作概念、制作过程上拥有主控性的独立创作状态。相对与他们,数字化时代的创作者的独立性就有了些限制,但仍有这样的一部分人群拥有创作独立性,视觉传达学习者、独立创作的设计师占拥有创意独立性人群的绝大部分。

1.2数字化时代的视觉传达学习者

社会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学习关于视觉传达的知识,掌握了如:Photoshop、FreeHand、Illustrator、Coreldraw这样的数字处理软件,期望能就此走入视觉传达的设计世界。他们大多通过进行假的设计课题,或参与非商业性质设计比赛的方式来学习。在这种脱离了市场运作的状态下,他们也同样拥有对创作概念上的主控性。最普遍的例子就是在学校学习的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当然还包括喜欢视觉传达这个活动的人。在中国平面设计在线设计长廊的竞赛传真③中的16个展示中,设计者不仅是设计师们,还有更多处于学习阶段的人们。对于同一个比赛命题,正是因为有了创作者在创作概念上的主控性,才有了这缤彩纷呈的设计。想在结束学习后继续保持其创作独立性,就需要定准自己的目标,是与人合作还是进行个人创作。最好能多观察数字化时代的独立创作者的创作与运营方式,结合自身的实力求发展。

1.3数字化时代的独立创作者

同视觉传达学习者有所区别的是,数字化时代的独立创作者大多是应运市场要求和个人愿望而诞生的个人工作室的创立者,或大型设计公司的设计总监、艺术指导类的设计师。在市场的双向选择下,这些创作者依照客户的要求进行着设计创作,他们同样拥有对设计创作概念上的主控性,有时还不仅如此。户田正寿认为“作为艺术指导,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决定创作概念,定了概念之后,就要挑选合适的创作人员。挑选创作人员时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事,是一定要合适那个创作概念的。否则,即使那人再优秀,也还是不用为好。②”从他的观点中不难发现这类人的创作独立性已经发生了改变,更多的是对关键事宜的独立思考,且其垄断和主控性在此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不过这并不是说他们不需要合作,脱离社会的设计是不存在的。

以上三类视觉传达设计师虽在创作方式上有所不同,但数字化时期和非数字化时期的设计师有一个本质上的相同点,就是他们都是独立的创作者。但正如历史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样,设计师的独立性也是不能用是否数字化来区分的,它始终是个发展的事件,独立性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就是对这种螺旋形运动的事件的分析。

二视觉传达设计师创作独立性的变化

成为一个视觉传达设计师就如同其他专业的人一样,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因此从历史的普遍性上讲,他们大多都有过如下的几个时期:技术上学习,思想上独立的创作状态技术上合作,思想上也合作技术上合作,思想上独立的创作状态。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有个循环的变化。但设计师的这种循环和一般时间的那种线性链接的循环是迥然相异的,不光是设计师个人上的不同,更大的不同在于现代社会融合的趋势使得设计师们的独立创作状态,在不断的复杂互渗之中有别与最初的独立状态。

2.1个人创作——即完全独立状态

这是一种完全按照个人的意念、愿望来进行创作的状态。学生的创作和部分设计师的意念创作,还有一些为自己进行个人推广而进行的创作状态都属于这个范畴。追求和表现自己独特的观念、认识,并创作出能有效体现设计思想的作品,是这种创作状态存在的根本原因。维也纳的设计师卓思乐认为:“设计必须有个人风格,并传送艺术信息,个人的演绎最为重要。”④他的话在很大程度上描述的正是个人创作状态的设计师们的心里所想。这种状态如果向极端发展就会造成设计师的理想与市场的脱离,但如果发展得好就会获得巨大的成功。我在对艺术资源网世界设计师中列举的54名设计大师的统计中发现,仅有丹·赖辛格、塔帕尼·阿尔托姆、小岛良平、约瑟M·特里亚、松永真5位设计师在设计公司或广告部门工作过,其余的49名设计师要么在学校任职,要么就在毕业的时候就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或协会。他们大多都通过参加各种国际性展览来展现自己,其作品也大都被各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这可以说是个人创作状态成功方式的具体例子。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事物的背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被放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上。于是,一些设计师便产生一种“救世主”的心态,似乎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设计来解决,他们往往认为自已的思想走在普通消费者之前,而消费者根本不懂设计,因而不屑于了解消费者的思想,反而责怪消费者不懂得欣赏自己的设计,就象一个孤芳自赏的“现代艺术家”。沃尔特·格罗庇乌斯在1922年就曾意识到这点:“我们都很清楚。我们周围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我们发展中的哲学为后盾的。”⑤包豪斯也曾意识到这点——“一旦包豪斯失去与外部世界的工作及其工作方式的联系,它将成为怪人的避难所。学校有义务训练那些清楚地了解他们所生活的世界的本质的人和那些有能力用他们的综合知识和想象力来创造能够象征这世界的典型形式的人。”⑤因此,我们应尽量避免进入这样盲端的个人创作当中。应当记住设计最终是为传达信息,传播资讯,与客户、技术人员以及更多的相关人员的合作能够更好的实现设计的最终目的。至于怎么样既保持创作独立性又能实现最佳的传播,在合作创作及主导创作的分析中有详细的说明。

2.2合作创作——参与创作但服从创作概念的制作

合作创作讲的就是合作,同客户合作;同设计同行合作;同需要我们的人合作。它同个人创作有着一种承接的关系,当然那种“我如何去想,决定了我怎么去设计”的想法在此是绝不适用的。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进入公司后的设计师大多从事的是局部的设计与调整,对于创作概念的决定上处于被动的位置上。只有在设计师在做自我推广时,才恢复到独立创作的个人状态中。当个人创作状态的学习者初融社会时,就会面临这样一个需要转变态度的时期。

自动装置(伦敦皇家美术学院研究生视觉传达课程的产物)认为:“设计必须与客户合作,必须鼓励对话与增长创意,以建立吸引人们目光与注意力的支流。每个设计都以平等的方式处理,每个解决方案都是一个不断发展中的对话的自然而然的产物。”⑥“骑工作室”始终把同客户的交流作为他们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在《非常设计——世界著名工作室作品展例》所列举的42个工作室里有5个象这样明确指出同客户合作重要性的工作室。在与客户合作的基础上最大的变化就是创作概念的主控性上的转移。大多没有社会实践经验的设计师,最初进入公司的时候只是整个设计流程中的一个工作部分。从文案创意到设计中的美工、设计师、美术指导都是服从于创作概念的。如果说一个设计分为:构思过程--创造事物(或产品)的意识,以及由这种意识发展、延伸的构思和想法。行为过程--使上述构思和想法成为现实,并得以最终形成客现实体(或产品)的可行性判断和形成过程。实现过程--以最合目的性、实用性和经济价值为目标贯穿于整个设计活动.并将完成的事物(或产品)实现其所应有的综合价值。处于合作时期的设计师大多就只是行为过程的执行者。

这个时期也许压抑了很多设计师的个人化语言,但我们依然有展示自己的空间。台湾有一个名为“垃圾桶里的创意”的设计比赛,所有只要你自己认为是好的设计,不论是被主管还是老师枪毙过的作品都可以参加。它宽泛的参赛资格(只要对创意工作有兴趣,不分社会人士或學生,黑秀网会员或非会员皆可参加。⑦)就是为了提倡不论在什么时期都应重视个人的创意,而这正是对创作概念主控性追求上无时期差别的体现。正是因为设计师们对创作概念上的独立性追求,这种参与创作但服从创作概念的创作时期一般被作为一个向主导创作发展的缓冲期。

2.3主导创作——构思独立制作合作的状态

在社会不断强调设计重要性的当今,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他们在创意构思上独立,在制作上合作,这就是设计师创作独立性的另一种状态。例如:“假发”工作室在给大西洋唱片公司制作P.O.D的唱片标签与标志的案例中,“假发”工作室的设计师迈克尔·罗宾森先是同摄影师合作,接着请照片处理师合成照片取得了乐队想要的效果,最后同其他的设计师合作制作了乐队的标志。⑥他决定了创作概念,在定了概念之后,挑选了适合的创作人员,虽然合作创作贯穿了整个设计,但我们更应看到他对整个设计的主导性。同样从户田正寿对挑选创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创作的主导性是一个贯彻于每个细枝末节的。用迈克尔·罗宾森的话说,主导创作就是:“先有一个理念,然后让很多有才华的人来分工完成。”⑥它与完全独立状态的制作相比集众家之长的设计具有相当的优势。它既能体现设计师独特的设计想法,又能补充制作上的不足,有时还能帮助设计师从被动转换到主动设计的状态。即,策略型设计。“韩湛宁:成为一个平面设计师的初期困难吗?做为一个闯入者,你如何被大家所接受,你又是如果开展业务的?欧宁:在我决定进入设计界的时候,我已胸有成竹。我不想象这个行业的大多数人一样,听命于客户的要求,因此我独立开发自己的设计项目。《北京新声》原计划是一个独立出版物,我投了一点钱用于前期的采访和拍摄,后来它得到湖南文艺出版社的支持,它完全是一个百分百体现我自己意念的项目,出版社未加任何意见。对于创作型的人来说,创作比经营更加有趣,我不想失去这种乐趣。”⑧可以说有这种想法的设计师不在少数,福田繁雄就曾在西门子移动创意营中解释过,为什么他没有工作上的助手一直都是一个人创作,“创作是那么的有意思,为什么要把这么有意思的事交给别人去做呢?”可见设计创作的乐趣正是主导性创作者所拥有的,设计师们处于个人创作时期拥有过,在合作创作时期失去了。但视觉传达学习者同样也可以进行主导性创作。也许他们有一个很好的创意,但在技术上却不能达到当初的设想,这时候寻求技术上的合作将创意最终通过最好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创作也可以认为主导性创作。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完全可以通过合作进行弥补,最重要的是不成熟的创意和想法可以在磨合中逐渐完善。即实现了最初的想法,又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更学会了怎么与人合作。

三创作独立性的现实意义

通过观察视觉传达设计师个人创作、合作创作,以及主导创作三个时期,我们看到视觉传达设计师创作独立性变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个人在面对社会需求和创作需求上的转换。目的性可以作为一个坐标,如同文化有回归和超越的两种动机一样,独立性的变化更多是一种超越。从个人创作时期发展到合作创作时期是因为技术上的不足,以及人生积累上的匮乏导致;当设计师们在积累了足够的基础后,便又从合作创作时期转换到主控创作时期,这个转换意味着处于这一时期的设计师们已经将他们的目的转为对设计创作的主控性以及设计创作乐趣上的追求了。

创作独立性是具有普遍性的,表现无非是三种:一,一直保持个人创作状态完全没有进行反复变化就自我超越的一群设计师们,这样的人有福田繁雄、GUNTERRAMBOW以及在完成学习阶段后就直接在高校进行教育工作以及各个设计组织的创立者等等;二,完成从个人创作到合作创作,再到主控创作三个时期的设计师们,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变化历程;三,就是从其它行业转入,直接进入了主控创作时期的视觉传达设计师,欧宁、图形大破坏工作室的成员们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针对个人需求上的转换,每人的经历又个有不同,用一与多的辨证关系来说,我们可以从中寻找到自己的一个定位以及发展方向。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三种状态的交错性,对于属于数字化时代的我们更要能随时调整独立性的状态才能更好的适应发展。

在个人创作时期的学生个人创意的发挥应该处于独立的状态,在不断吸收知识的基础上发挥个人创作意识,开动个人的潜能是为将来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掌握好各类设计技能、知识,也就给自己摆脱步入合作创作时期创造了一个机会。当然连纯粹的自我都不存在,我在此所说的独立都是相对的,是指设计创作概念上的。前面说到过学习阶段的主导性创作,应被更多的重视,通过这样的锻炼我们能在协助他人的创作中将合作时期提前化,也能进行主导性创作的锻炼。当视觉传达设计者们依然缺乏商业社会的实际经验时,就应该进入合作创作时期,这样既可以学到知识、积累经验,又能避免设计师步入“现代艺术家”心态的盲端之中。学会合作,就是这个时期的首要任务。正如蒋华所言“设计作品不仅仅是做给设计师自我欣赏的,而是涉及到其它很多方面,比如涉及到最本质的传达与沟通,涉及到基本原则和技巧,涉及到客户与受众,因为设计本身是商业行为,它需要设计师与其他人之间的交流。”⑧在商业味十足的设计行业中,如何与顾客沟通?这段话也许能教会我们怎么调整我们的位置“我们首先要以朋友的心态顾客沟通,交流和讨论。这样才能真正了解、理会顾客对设计的构想和最终达到的效果。‘融合与沟通是关键’,先听顾客的想法,再提自己的观点,真正做到‘不去说服你,尽量靠近你’。要在尊重顾客个性和喜好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创意,通过讨论达到共识来设计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在设计中创造出与顾客的期望相近而又体现了设计师的水平的作品。如果顾客对设计方案有些不同意见、见解。应当与顾客交流感情,取得共识。但绝不能用‘外行’为理由指责顾客的想法。如果设计师能拿出正反两面的范例,与顾客进行交流,即不盲从盲顾客的观点,又注意从实用美学角度对顾客耐心引导,只要方法得当就会取得顾客的理解,从而双方达成共识。”⑨在这个时期,设计应归位到原点,设计的目的依旧是传达信息,传播资讯。此时的个人推广与商业创作是一致的,“潘沁:我们认为艺术性的设计与商业性的设计是一致的,是共通的,平面设计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即——传达。”⑧另一方面,就是注重设计家自身的个性修养,而个性修养则是设计师在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而成,这个过程越有弹性,这种对周边作品的吸纳也就越有效,对作品的排斥也就越小,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个性积累本身对个性发展有一种推动作用,而个性的发展又能使自身的个性积累日益丰富。积累到发展是一个过程,维护这个过程是相当重要的,它是将来的主控创作时期的基础。可以说,通过合作时期的锻炼过后,已经能够认清自身的能力并积累了足够的阅历向主导性创作发展了。

学习阶段的主导性创作同经历过合作时期后的主导性创作在创作的主导性上是一致的,但从实践上又有所区别。学习阶段的主导性创作带有更大的未知性发展。

就我为例:我的毕业创作构想是通过照片的flash展示构建一个完整的我。完整是指通过镜头展现别人和我眼中的我的外表、个性特点,通过寻找共同点来表达我的各个方面,从而完成一个从外在环境到内在性格的摄影作品的体现,并通过flash的互动和背景音效使观者达到立体的感官理解。这个设计的定义一开始就明确了他人的参与,因为是表达她们眼中的我,在摄影图片的形式上我就不能进行干预只能在内容上制定一个概念。对比户田正寿“定了概念之后,就要挑选适合的创作人员,……一定要合适那个创作概念”②的标准相比,学习阶段的主导性创作在合作人员的选择上有很大的局限,这就要求在学习阶段主导性创作者在保持概念的同时更好的寻求合作。再从创作目的上对比,我的毕业创作是进行一个个人性探索,而户田正寿说“艺术指导要做的不是按着个人爱好去做事”②,这就是说进入社会化以后的主导性创作相比学习阶段的有了一个实用性的限制,创作目的从自己角度出发的创作转换到了从观赏人群出发的创作。最后对比修改完成阶段,户田正寿认为“最后到了开始印刷的阶段,从这个时开始艺术指导开始进入真正属于他一个人的世界。是否完整地表现和反映了自己所要的那种画面感觉?……在这个过程里,作为艺术指导向他挑战的是他自身,他要战胜的也是他自己”②,他说到的属于他一个人的世界在学习阶段主导性创作时期也是同样的,但不同的是在照片素材收集完成后我就进入了属于我一个人的世界。当然这个是只是个个案,但主导性创作是一个学习阶段中后期最应采取的创作方式,融合技术上的积累进行创作、合作能更早的适应步入社会后的各种环境。

四结语

作为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者,面临的是即将步入社会后的双向选择,确立自己的目标也许并不困难,但维持理想也不是那么的容易。一个视觉传达设计师只有记住个人创作时期对设计概念上独立构思的状态,并在合作创作时期依然能维持这种个人性思考,才能最终发展成为一个优秀的独立创作人。且我们当注意到创作独立性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变化中掌握好构思独立性及协同创作时的合作的角色转换,正确处理个人在面对社会需求和创作需求上的矛盾,避免脱离社会进入孤芳自赏、锢蔽自封的怪圈也是所有的视觉传达设计师应当注意的。

虽然设计师的创作状态在不断的改变,但设计的目的始终是一致的,那就是传达信息,传播资讯。表达个人思想的传播和为客户进行的传播是不一样的。在主导性创作时期不论是如何进行主控,合作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在学习阶段在发展个人创作的同时也兼顾着多进行主导性创作的尝试,能帮助我们提前适应步入社会后的工作、学习。适应社会最主要的就是要学会同客户合作,让我们记住这句话“设计必须与客户合作,必须鼓励对话与增长创意,以建立吸引人们目光与注意力的支流。每个设计都以平等的方式处理,每个解决方案都是一个不断发展中的对话的自然而然的产物。”

视觉传达仍在不断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师创作独立性也在不断的改变,随着设计师自身的不断进步,及对创作独立性上不同程度上的追求,创作独立性应同创意、技法一样被人重视。人们通过了解它,认清自身所处的创作状态将作品发挥到最佳的水准,并更好的计划未来同视觉传达一起发展。

参考文献

①《二十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史》(美)梅格斯湖北美术出版社1989年9月第一版

②《户田正寿的设计技法》(日)户田正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1

③中国平面设计在线设计长廊竞赛传真

④卓思乐

⑤《包豪斯大师和学生们》弗兰克·惠特福德现代艺术《艺术与设计杂志社》2003.5

⑥《非常设计——世界著名工作室作品展例》[美]斯宾塞·德雷特/干特加·萨拉维兹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1

⑦垃圾桶里的创意黑秀网

⑧设计在线《设计新锐榜》2001.8访谈--韩湛宁:对话欧宁

设计在线《设计新锐榜》2000.5访谈--韩湛宁:对话蒋华与潘沁

篇10

关键词:广告招贴 再设计 节奏与韵律 视觉张力

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它以独特的外形构成了人们传达信息、交流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此外,汉字还兼具艺术、审美等功能。从汉字的演变过程来看,汉字与图形又有着十分微妙的关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于汉字的图形化在广告招贴设计中应用的提升及其未来趋势发展的展望,不仅有助于设计师们进一步探索汉字图形化在广告招贴中应用的表现方法,还能满足人们视觉审美的情趣需求,使其更好地适应时展潮流。

一、汉字概念及其演变历程

汉字是世界文字中使用时间最长并且最具造型美的艺术字形,在近几千年的漫长发展历程中,汉字演变出种类繁多的字体,如甲骨文、象形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等。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难发现,汉字字体虽多,但大都缺少时代气息,再加上“图形化”视觉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汉字的视觉审美要求也变的更为苛刻。假如汉字依旧保持原有的结构形态,以过于紧密或散乱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觉空间里,很容易造成人们阅读的疲倦感,人们因此无法迅速、准确的接收到广告招贴中的信息。

二、图形概论

图形在早期的人类社会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传播早于汉字。在广告招贴设计中,图形是基本的设计元素,是广告招贴的视觉形式主体。图形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与人沟通的作用,也很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特别是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里,人们需要的信息语言是快速、直接的,但是也有一部分以图形为主的广告招贴设计作品,由于过度的追求抽象化和艺术化,因此只能局限在小众的接受范围。

三、汉字的图形化在广告招贴设计中的应用

正如现代学者所言,人类最初认识世界是从“形”开始的,汉字作为中国悠久文化历史的载体,从早先的具象图形演变到今天的抽象符号,凸显出汉字自身结构有着视觉图形的意义,例如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有可能就与文字有关联。

汉字图形化的基本特征可分为特征一识别性,是指在广告招贴设计中汉字元素的视觉辨别清晰度,它需要汉字的图形化在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的同时还需要具有很强的识别性;特征二秩序性,即在广告招贴设计中汉字要适当留有一定的空白,各个元素之间形成一种空间、虚实的对比,使人们的阅读产生一定的秩序性;特征三规律性,是指设计师在将其应用到广告招贴中时所遵循的由左而右、由上而下、由大而小、由简而繁、由熟而生、由图而文的人类基本视觉规律;特征四节奏性,比如汉字的大小、长短、形状、距离、色彩、方向、位置、空间的统一变化;特征五独特性,体现在设计师依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将广告招贴的主题信息用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使招贴充满趣味性和独特性,从而吸引受众。

通过对汉字图形化在广告招贴中应用的五个特征的分析,是否有人会说,这些特征都是为了使招贴变得更好看。事实上,人们所说的“好看”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信息传达的清晰度,另一方面是视觉上的美观度。而汉字的图形化在广告招贴中的应用正好吻合了这两层含义。它要求设计师以更为新颖的形式和巧妙的构思,对汉字字体内容做出详细的规划,将广告招贴的信息亲切自然地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具体表现形式如下:

1、编组

汉字本身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它可拆分为点、线、面等抽象图形进行重新组合和编排再设计。

2、透叠

所谓透叠,是指将汉字元素的大小、位置、颜色等用透叠的方式进行再设计。这种表现形式可以使广告招贴的画面信息建立起二维至多维的节奏变化。

3、正负空间的转换

汉字除了人们熟知的正空间笔画外,如果将汉字任意放大,就会有一些非常动人的形状显现出来,这些形状是由笔画的外轮廓和笔画结构之间产生的留白,被认为是“负空间”。

想要汉字的负空间迅速的抓住人们的视线,其中一个方法是将负空间充分应用,使其成为人们似曾相识的某一个图形;另一个方法是将汉字的负空间与实体元素的边缘线共用。在正空间稳定的情况下合理的运用负空间,赋予负空间流动性,让人们的视线在汉字笔画所占的正空间与汉字笔画之间产生的负空间中来回转移,使正负空间相互依存,共生共在,这样就会自然地形成了汉字正负空间的转换。

1、营造虚实空间

在广告招贴设计中,汉字与背景画面也可以产生近实远虚的效果。例如,当人们的视觉重心集中在汉字上的时候,背景画面对人们来说就是虚的,也就是说汉字与背景画面的虚实对比越突出,招贴画面的虚实空间感就越强,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感受也就越刺激。

2、突破常规

对于广告招贴设计中汉字的存在形式来说,设计师通常是在大小、结构、色彩的二维方面进行调整,但是在生活中,完全可以摆脱电脑的束缚,用一些特殊肌理的材质,如金属、有机玻璃、石头的、光影、甚至是液体,来突破汉字在广告招贴设计中的常规形式的存在形式,使汉字具有生动、超质感的外形,让整个广告招贴设计看起来拥有更加生动的视觉表现力和视觉吸引力。

因此,汉字的图形化设计成为提高视觉聚焦性的最有效方法,呈现独特的图形性,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大众的青睐,在未来的广告招贴设计里文字的图形化应用必定会成为一股不可抵挡的风潮。

结语

汉字是东方文化的符号,其本身极具艺术性和表现力。我认为优秀的广告招贴作品是有灵魂、有情感的,因为根据设计师自身的设计素养,在对汉字图形化处理的过程中,会将个人的情绪自然地渗透到作品中,这样形成的作品才能够感染受众,使受众顺理成章的接受招贴设计所要传达的信息,从而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随着人们品味的提升,随着人们精神层面追求的提高,汉字的图形化在广告招贴设计中的表现目标追求越来越多,还需要设计师们不断地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杨文会,彭勃.《广告与招贴设计》.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