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09-24 16:15: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校规划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48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11—0023—01
中小学校是重要的育人基地,学校的建设和布局等所有硬件设施无不影响着育人的质量和水平。一所好的学校,从最基本的建设包括从校园道路到树木栽种,从校园布局到各种功能室的设计都应当“以生为本”。以达到师生学习的舒适和生活的便利,从而达到安全高效的目的。
一、中小学规划设计中的误区
目前,学校在规划校园建设时一般的程序是学校提出初步设想,再请规划设计部门设计,拿出电脑绘制的平面效果图和具体数据图,最后由上级有关部门行政审查,这样一所学校的校园规划设计最多一两个月就完成了。在这里最大的误区就是程序过于行政化,也就是说各个方面均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未曾或者较少考虑被管理者的需求。学校是站在教育教学管理的角度,规划设计部门是站在专业设计角度,上级有关部门是站在行政管理的职能角度,哪一方是站在学生和教师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的呢?在这里,被忽视的正是学校的主人——学生。
二、中小学规划设计应以生为本
学校因学生而存在,没有学生就没有学校,因此学生才是学校真正的主人。过去一直以来学校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都由教师、校长乃至上级部门来制定,学生极少有话语权,只有被动接受。在学校的基本建设上也是如此,我修你用,这似乎情通理顺。
因此,规划设计者头脑中要有“生本意识”,要去调查研究,把规划和设计意图清晰明确地告诉学生和老师,充分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大到校园各个功能区域的布局,小到楼道的宽窄、窗户的大小高低、室外活动场地大小,教室、宿舍、食堂、实验室、阅览室乃至厕所之间的距离及风向等等。如,香港中小学教室外楼道五六米之宽,足够学生课间活动,单面楼前栏杆上方的空间设置栅栏滑轨,夏季拉下网罩可遮阳,冬季拉下网膜可御寒,这样处处为学生服务的设计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因此,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教育领域要做到以生为本,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校园创建首先就要从学校的基本建设,即硬件建设开始。因为,当前有些学校因为楼梯通道设计过少、楼梯过窄造成拥堵和踩踏事件的发生,更有甚者为了节约建设成本,减少建筑面积,把直线楼梯改为旋转楼梯,有的干脆把楼梯附设悬挂在大楼两侧。还有一些中小学动辄实验大楼、图书馆大楼拔地而起,看似雄伟气派,但实际的使用率、使用效果又怎么样呢?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当今学校教育追求教育效益最大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一切从学生出发,真正一切为了学生,学校应将规划设计提高到关系学校未来和学生发展的高度上来认识,在规划设计前应先听取学生的意见。例如,学校可作为一项科研课题交给学生设计出“我心目中的学校”,最后选出最合理、最科学的设计方案或构想,提交给专业设计部门参考,最终由设计部分完成正式设计图纸,这样的校园规划就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生活学习的需要。
由学生提出自己理想中的学校设计方案和校舍布局,反映的是学生实际需求和心声,假如真正有一所学校的布局是按学生的意图和需要设计了,学生(包括教师)将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不但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探索和实践能力,而且将会激励他们爱校如家,这就是我们所不断追求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生本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篇2
关键词校园建筑模数单元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 TU2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工程概况
清丰县第一高级中学迁建新校区位于清丰县城人民路北、和义路东侧,晓月路西侧,南北长455m、东西宽500m,占地341.25亩。
建设用地面积约为182250平方米(约273.38亩)。新校区规模为180个标准班,规划在校生9000名,全封闭式管理。
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
坚持“书香、典雅、厚重、永久、独特、现代一流”的理念
坚持“适用、美观、经济”的原则
(1) 合理实用的全日制寄宿高级中学功能分区
(2)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优美宜人的校园环境
(3) 创造清丰县第一高级中学品牌及形象
(4) 富有现代感、温馨感和个性化的建筑空间形态
(5) 既具备可识别性,又协调好与周边的互动关系
设计理念与规划构思
树木
校园作为教书育人和科研实践的场所,是知识产生和传播的源泉,需要形成自身所特有的环境氛围,把树木绿化引入到师生教学空间的理念。这一思想同时也体现了校园建设“园林化、生态化”的良好愿望。或许,一个树下读书的背影会成为留在学子们心中永远美好的校园印象……
生长
城市的生长应该是生于自然,且向现代与科技的方向发展。自然环境的营造,现代建筑手法的运用,现代材料的普及,具有超前意识空间的尝试是体现城市生长所必需的。
在本项目中,我们拟采用经提炼的中西方传统相结合的建筑形式语言形成新建建筑,突出学校的历史、生态、超前意识,以期对未来的教育建筑空间提供技术和形象的引导。
建筑的生长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生长的环境。而在人性化理念指引下的理想状态,环境应该是自然的,本项目引用“自然融入”的理念,在室外空间,广场空间,院落空间布置绿化小品,使建筑与自然充分融合。
单元生长、网络组织
以模数单元式方法进行建筑设计,按照网络式模式组织发展,是现代教育建筑发展的要求。
按一定的模数单元式原则确定建筑物的基本尺寸,形成较大建筑空间和统一的柱网、层高、承载能力,平面布局可以灵活变化,组成不同的功能空间,以求适应建筑物满足多种功能的需要和发展。由此具有显著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网络式发展规划利于不同功能单元之间的联系、交流与共享,利于不同系统在今后的发展中的专业更新与规模调整,并可灵活调节教学用房的使用性质,为不断发展的校园空间提供清晰的规划肌理和理性脉络。
以人为本
一个好的校园需要满足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设计中,通过对生态环境的塑造、功能与交通的整合、学生特性心理的研究,我们在细节处理上力求做到以人为本。
总体规划
规划结构
学校的主入口设置在南侧的人民路上,引导主要人流;东西两侧的和义路和晓月路分别设置辅助入口。
校园内按功能分为三个区域,东南部为教学区,东北部为生活区,西部为体育活动区。整体规划两条轴线,分别贯穿校区南北及东西方向,由学校大门、中心广场、科技楼、后广场、生活服务区及宿舍区形成一条贯穿南北的主要轴线,由东西辅助入口及后广场形成贯穿东西方向的次轴线。南北向主要轴线将南部的教学区与生活区联通,东西向次轴线将体育活动区与教学区、生活相连,通过科技楼北侧的后广场作为连接节点,既能有效减少不同功能区域的相互干扰,还可满足中心人流密集时的疏散要求。
用地西部的体育活动区,集中绿化成为开放式城市景观,同时阻断和义路的噪声干扰。
功能分区
(1) 教学区
教学区设置在园区的东南部,西侧为一、二年级教学楼,中部为科技楼,东侧为三年级教学楼及报告厅。
科技楼位于教学区中部南北轴线上,共9层,为校园内最高建筑。在视觉和空间上统领全局,并作为教学区与北侧相连的生活服务区的空间界定。科技楼前的连廊东西贯穿整个教学区,可方便教学楼、科技楼及报告厅之间的交通联系。
西侧的一、二年级教学楼各自呈U型布局,内部为景观庭院,可供师生课间休息。两栋教学楼之间由五层连廊每层相连,可方便学生及教师的上课路线及安全疏散。
东侧的三年级教学楼及报告厅可通过教学区内的东西连廊与科技楼及一、二年级教学楼相通,可将地面与教学楼间人流分流。
(2) 生活区
生活区位于校园东北部,南北轴线的北部。生活区南部分布有食堂及浴室,北部为学生宿舍区,东部为教职工公寓。
生活区通过南北主轴线与教学区相连,学生宿舍位于生活区最北端,通过生活服务区内的食堂和浴室与教学区形成完整的动静分区,保证教学环境不受干扰。
教职工公寓位于生活区东部,独立分区,与东侧入口相邻,可方便教职工的生活及日常出行。
(3) 体育活动区
位于园区的西部的体育活动区包括2个400米标准跑道,14个篮球场,3个排球场,2个网球场及一个体育活动室。
体育活动区内2个400米标准跑道均布置在临和义路位置,可有效降低道路交通噪音对校园的干扰,篮球场与排球场、网球场与生活区相邻布置,方便学生课余时间活动及锻炼。体育活动室位于体育活动区的中部,与北部的400米跑道临近,可方便体育课时体育器材的取用。
西南部的400米标准跑道运动场作为学校主运动场地,设有主席台及看台,东侧与教学楼之间设有40米宽南北向景观广场,即可作为大型活动时人流疏散广场,还可有效减少对教学楼的影响。
交通组织
校园内的交通组织旨在实现人车分流,互不干扰,同时兼顾校园景观。
校内机动车道主要由两个环道组成,一个环道从主入口至生活服务区围绕科技楼和食堂、浴室。另一个环道围绕9栋学生宿舍楼。停车场共设置两处,教学区设置在科技楼东西两侧;生活区设置在教职工公寓北侧,尽量避免机动车进入校区内部。人流集中用地中部,交通便捷,主要人行流线通过过街连廊可避免与机动车道流线相交。
后勤服务、接送学生、教职工出行则集中使用东侧辅助出入口。
单体建筑设计
科技楼位于学校南北轴线的中心,主广场北侧,共9层,包括实验室、专用教室、图书馆及行政办公等。其中图书馆共3层,设置于底部东侧,包括藏书室、学生阅览、教室阅览及电子阅览等功能区域。
行政办公设置在科技楼顶部三层,包括普通办公室及大小会议室等。
其他楼层设置实验室、准备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通用技术实验室、书法教室、地理教室及科技活动室等。
教学楼共五层,呈U型布置,南北两侧为标准教室,中部为各科教师办公室及合班教室。
报告厅位于教学区东南角,可容纳1000人。设有贵宾休息厅,具有学术演讲、会议等功能。设置独立交通。部分设施参照小型的舞台进行设计,配套设计有小型的化妆间等,可供校内的文艺演出使用。
体育活动室为1层,具备篮球、排球、手球、体操教学和比赛要求,设有简易活动看台。
室外运动场地共有2个400米标准跑道,14个篮球场,3个排球场,2个网球场,学生宿舍区内设有6个羽毛球场。其中主运动场中足球场地为人工草皮,并按照常规在跑道内外两侧可布置诸如铅球、跳高、跳远等田赛场地,并设有主席台及看台。
生活区主要由学生宿舍、教职工公寓和食堂、浴室构成。
学生宿舍共9栋,均为5层,可容纳9000名学生住宿,宿舍单元为8人间,带有阳台,每层设有公用盥洗室及卫生间。
教职工公寓为1栋3单元建筑,共5层30户,每户50平方米,两室一厅一卫设计,可供2名教职工居住。
篇3
关键词:学校规划建筑方案设计
Abstract: Based on the base of existing environment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local culture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discusses how to construct a culture and college atmosphere of school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e design.
Key words: the school of planning,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U65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
前言
四川省宣汉职业中专学校坐落在川东北美丽的红色土地、巴人故里、旅游胜地――宣汉县。学校是由原四川省宣汉师范学校、宣汉县职业中学、宣汉县毛坝职业高级中学、宣汉县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宣汉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宣汉县水电职工学校等六所学校经四次整合而成的一所具有百余年办学历史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等职业教育创新行动计划》,宣汉县委、政府决定在宣汉县县城规划区西区新城划拨305亩用地,扩容迁建四川省宣汉职业中专学校的基础上新建在校学生1万人,校舍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宣汉职业教育园区。
现状分析
四川省宣汉职业中专学校迁建及职教园区建设项目位宣汉县西区新城。用地北临40米宽规划中的西区景观大道,东临40米规划道路,南临20米规划道路,西临24米规划道路。项目用地基本呈梯形状,南北宽约370米,东西宽约475米至650米,规划用地205251平方米,约307.87亩。
基地南侧插旗山自然生态景观保护良好,山体绵延有势,为可利用的景观资源;基地南侧的堰塘及顺插旗山而下的若干山泉,为基地周边不可多得的水资源。基地丘壑纵横,地形复杂,高差较大。
总平面构想
总平面图
总体布局
规划设计按照“千峰围绕 ,一水纵横;起承转合,书院精神;资源共享,开放校园;典藏记忆,文脉传承”的规划理念,形成“两轴七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力求塑造山地特征明显的,流动的,实践与交流相结合的校园空间。
两轴:
人文景观轴:人文景观轴由北至南贯穿校园,为学校庄重的礼仪性空间。北起园区主入口,其开端为缓冲城市道路交通压力而形成的校前广场。进入校前广场,从中轴线由北向南走,形成三组高差,层层递进、缓缓上升,既有效地消化了场地竖向高差,又进一步烘托了校园中心区的主体地位,强化了空间序列关系。校园主体建筑如对外培训中心、行政楼、教学一区、教学二区、教学三区等教学楼均集中于中轴线两旁,构成了园区中心区。校园布局既传承了古代书院格局,又不拘泥于此,轴线两侧统一又富有变化,严谨中蕴涵活泼,形成了均衡而不完全对称的轴线序列。
生态景观轴:生态景观轴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东西向布置。成为生活区服务区与教学实训区间的天然分隔。在规划中,将原有地形的部分山体保留下来,把水系贯穿于校园之中,在图文信息馆前形成了开敞的湖面,巧借山水之妙,相互交织组成为校园内的生态景观轴。营造出富于变化和趣味的校园空间,形成园区中具有亲和力的元素。实现了“千峰围绕 ,一水纵横”的规划意象,构成生动的校园景象。
七区:通过南北向的人文景观轴及东西向的生态景观轴,结合使用功能,自然将园区分为了校前区、教学区、实训区、文体活动区、生活服务区、义务教育区及核心区共七个功能区。
交通组织
在交通流线的组织上,遵循人车分流、步行优先、高效便捷、安全舒适的原则,组织了安全、高效的道路骨架。
车行道路系统
围绕整个基地范围形成车行环路,可高效快捷地联系各功能区。同事避免机动交通对各区的干扰,保证各区内舒适的步行环境,创造安静的学习生活环境。校园的主要道路,布置于教学与生活核心区的,形成环状的机动车道,以保证交通的高效、通畅。车行环道两侧设绿化和乔木,使之成为林荫大道,以屏蔽汽车噪声,减少废气污染,内部道路满足日常通行需求,同事兼做消防通道。
人行道路系统
步行交通联系着校区内各主要建筑,合理地引导着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流线,并进一步强化校园各组团的空间序列关系,同时结合小品及地面铺装的设计,尽可能丰富步行系统的场所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气息。
出入口设置
主入口——位于基地北侧,邻西区景观大道,承载形象展示和校区主要出入交通,同时承担疏散作用。
北次入口——接壤西区景观大道,联系城市与文体活动区。
南次入口——临规划道路,主要供后勤物资通行,同时为学生日常出入的主要通道。
西次入口——临规划道路,主要供实训功能与城市联系使用,同时为学生日常出入的次要通道。
东次入口——接壤规划道路,为义务教育区与园区的主要联系通道,同时也是文体活动区的次要通道。
停车场
为保证校区内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正常的交通秩序,规划中安排了充足的机动停车场、位。沿机动车环道设计大量停车位,以满足各点位的停车需求。同时,在校前区设计有可容纳260个车位的地下停车场,以便对外来车辆进入校区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
消防系统
结合车行道路系统及步行道路系统,形成完善的紧急外部消防系统。
景观规划构想
在校园的景观环境设计中,结合现有地形,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自然山体和水系。结合自然地貌,综合运用古代园林的造景手法,层层叠进,错落有致;加以庭院绿化,林木遮掩,将校园建筑融于山水之中。中轴线上的建筑,严谨规整,层层叠进,周围的环境景观清新活泼,相映成趣,共同营造出园林景观的魅力,使得建筑与自然景色取得有机共生,营造“半城山色半城湖”的园区景观意象。
主要建筑设计特点
作为传承千年宣汉历史的职教新园区,园区建筑借鉴传统书院建筑的造型做法,追求朴实自然之美和“善美同意”的意境,讲求表现材质、色调和体量、虚实的对比效果,因而显示其朴实自然之美,体现出朴素、庄重的气质。平缓的四坡屋顶与红砖墙出于对宣汉历史的尊重,金属构架与玻璃墙面的运用又融入现代的气息。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的交织创造出独特的细节与立面效果,体现历史与未来的交融与对话。
建筑细节的处理上,运用土家族建筑文化中吊脚楼处理手法,设计有大量架空空间,表现出朴素自然的文化底蕴。同时,从巴人文化的特定文化符号提炼出文化符号、文字运用于建筑中,在装饰建筑细节的同时,反应了建筑的人文特点,平淡出于自然,清新出于简洁,体现了“从自然中生长的人文”的规划主题。
这些元素的运用,确保了校园整体建筑风格的统一。各个单体建筑既有自己的个性,又与整体有所联系,在风格上取得一致。
小结
篇4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雅思英语 阅读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87
1 目前高校中雅思英语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一,只强调技巧。
雅思英语阅读考试题量大、题型多,所以需要掌握方法和技巧,比如:略读(skimming)和查读(scanning),正确运用技巧可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雅思阅读成绩。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雅思英语阅读教学中片面强调技巧的学习,把教学重点完全放在技巧的使用上,这不仅对学生们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造成了误导,同时也对学生们英语能力的提升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此种教学方法下的学生也许能找到合适的关键词并且定位信息,但是无法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无法得出正确答案。从长远来看,这种方式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会造成负面的、消极的影响。高等教育要培养的绝不是应试能力,而是真正的学习能力和在国外独立生活的能力。
第二,只强调词汇。
很多教师告诉学生只要单词都认识了,雅思阅读肯定没问题。但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如果只重视词汇量,而忽视句子结构,对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学生们往往将句子中每一个单词的意思罗列出来,然后按照自己以为的逻辑关系来安排句子意思。一旦从句结构过多,学生们即使有一定的词汇量基础,也仍然会觉得句子意思难以理解。因此,雅思英语阅读教学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扭转他们只看重词汇量的错误认识,帮助学生巩固和完善语法和结构等方面的知识,指导学生以语义段为单位进行学习。
第三,停留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
毫无疑问,传统英语阅读教学是雅思英语阅读教学的基础,传统教学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词汇和语法教学在雅思英语阅读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因为它们是文字理解的基石。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的学生不仅要面对雅思考试,还必须为出国后的课业做好准备:听课、查文献、完成小组作业、撰写论文等。因此,雅思阅读课程体系中应该适当地引入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并且渗透国外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们尽早适应国外的学习环境。
第四,过分强调外教的作用。
聘请外籍教师可以使学生们学到地道的英语口语表达方式,但如果过分强调外籍教师的作用,结果将会适得其反,学生的英语水平没有明显提高,雅思英语阅读的成绩甚至会有所下降。很多外籍教师对中国学生的情况并不了解,也不愿意费心思去琢磨一套适合中国学生的英语教学方法,这样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好处。另外,学生们英语水平有限,外籍教师讲授的阅读和写作课程对他们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尤其是针对一些重要的或复杂的语法结构,学生们听完外籍教师的讲解,反而更加迷茫。
2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雅思英语阅读课程规划设计
课程规划设计主要是研究“教什么”的问题,就是在充分考虑专业特性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思想和理论开发课程,按照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原则序化课程,并建立课程标准。
根据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获得的经验,我们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雅思英语阅读课程做出如下规划设计:
第一,雅思英语阅读课程包含的内容:基础英语知识的巩固、雅思英语阅读的题型讲解和解题方法、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引入。几个方面要兼顾并重,不能片面侧重任何一点。
第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年级的雅思英语阅读课程以基础英语知识的强化和巩固为主,辅以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原本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有机会重新学习,缩小差距;原本英语较好的学生可以借此机会查缺补漏,夯实基础。基础英语知识的教学绝不等同于传统英语教学,而是以各类文章的阅读为依托,将基础语法和句法知识贯穿进去,阅读材料最好以主题为单元进行分类,便于文化知识的渗透。同时开设第二课堂,让学生们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去学习英语国家文化常识。
第三,大学二年级的雅思英语阅读课程以阅读方法和题型讲解为主,同时结合所学专业引入该领域的热点话题作为阅读材料,并做一些陈述练习。在一年级学好语法、句法知识的基础上,二年级以题型为单元,配以相应题型的阅读练习,让学生们提高阅读速度,掌握雅思阅读方法。另外,针对专业领域热点话题进行的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整体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关注自己专业领域的争议性话题,同时提高英文文献搜索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尽早熟悉国外学习环境和教学理念。
第四,大学三年级对大部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的学生来说,是在国内学习的最后一年。雅思英语阅读课程应该以真题演练为主,并且规定演练的时间为60分钟。另外辅以对前两年阅读课程的总结和查缺补漏,让学生们在头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雅思英语阅读框架,为即将到来的雅思英语考试和国外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3 结语
在教学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本文对国内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雅思英语阅读课程规划设计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建议。阅读只是雅思英语听、说、读、写系列课程中的一个部分,由于每个部分都具有较鲜明的特征,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不能全盘套用在其他三门课程规划设计的研究之中。目前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雅思英语系列课程建设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高校、专家、学者都在边实践边总结,努力使雅思英语课程体系越来越完善,使培养出的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菊兰.中外合作商学院基础英语转向的探索[J].大学英语,2012,(9).
[2]陈艳龙.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雅思教学模式改革[J].新课程研究,2010,(12).
[3]王新芳,任峰.中外高校合作办学模式下的雅思教学[J].考试周刊,2008,(14).
篇5
为了改善中小学校舍安全状况,保障广大师生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务院决定从今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4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5月8日,国务院召开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电视电话会议,6月18日,省政府召开了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工作会,正式对实施校舍安全工程进行总体部署。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迅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精神、对如何抓好我市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做出了明确指示;今天,市政府召开这次会议,目的就是全面贯彻国务院、省政府总体部署,进一步安排我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实施工作。刚才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规建局、市监察局五个部门的负责同志做了发言,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要求。请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实施校舍安全工程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校舍是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校舍建设的质量和标准不仅关系着教育教学活动能否正常组织进行,更关系着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近年来,我市在中小学校舍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就,全市中小学校舍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如果按照新的《防震减灾法》的要求,按照将学校建设成为抵御自然灾害最安全地方的标准要求,我市中小学校舍建设的整体标准还是很低的,特别是相当一部分的农村中小学校舍,普遍存在设计水平低,建设质量低、配置标准低、抵御自然灾害程度低等问题,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按照中央、省政府部署,迅速启动实施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彻底排除全市校舍安全隐患,使学校成为安全、牢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建筑。
第一,站在科学发展和执政为民的高度,深刻认识实施校舍安全工程的重大意义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市“两个加快”,要求我们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既有平等享受优质教育服务、让孩子们“上好学”的迫切愿望,更有对安全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的基本要求。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安全、牢固的中小学校舍,既是党和政府切实改善民生,推进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大举措,也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保障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前提。我们一定要抓住国家启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机遇,加大力度,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抓好这项工程的实施。
第二,充分认识实施校舍安全工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强做好工作的紧迫感
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是一项社会影响大、工程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市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千差万别,是地震多发区和重点监视防御区。同时,自然灾害类型多、范围广,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校舍建设及学校安全工作面对的挑战多、难度大、要求高。此外,国家新颁布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和农村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要求新建校舍不低于重点设防类。当前,城镇化、工业化和市场化对学校布局调整的重大影响以及教育自身发展面临的若干矛盾和问题,对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提出的新要求,差距很大,困难很多。我们要充分认识工程实施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强抓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务必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校舍安全工程的重大意义,切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下最大决心,尽最大努力,坚定不移地打好校舍安全工程的攻坚战,使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质量大幅提高,抗震防灾能力明显增强,从根本上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努力实现我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全力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实施
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是党和政府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认真组织实施好工程建设,既是今后几年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各级政府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工作重点,把握关键环节,全力打赢这场“生命工程”攻坚战。
(一)明确目标任务,把握工作重点。这次校舍安全工程的任务非常明确。一是工程实施范围广,覆盖城市和农村、公立和民办、教育系统和非教育系统所有中小学,进行逐栋排查,形成鉴定报告,建立校舍安全档案;二是从2009年起,用3年时间对中小学校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加固改造或重建,使其达到当地重点类抗震设防标准,并符合防御其他灾害的安全要求;三是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七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洪涝灾害易发地区、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各级各类城乡中小学校舍进行抗震加固、迁移避险,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对其他地区要按抗震加固、综合防灾要求,集中重建整体出现险情的D级危房、改造加固局部出现险情的C级校舍,消除安全隐患。通过三年工程实施,使全市所有中小学校舍全面达到国家规定的校舍建筑标准,彻底消除中小学校舍安全隐患,为广大师生提供安全、坚固、规范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根据省上的统一要求,全市校舍安全工程总体建设计划是:09年完成三年总体工作量的30%,2010年完成60%,2011年完成10%,在三年内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加固改造任务,达到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今年,要按照“边排查鉴定、边规划设计、边加固改造”的原则,抓好工程启动实施工作,确保今年完成3年总体工作量的30%。
(二)突出排查环节,为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开展对中小学校舍的全面排查鉴定是确保工程顺利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各地要按照国家和省、市统一安排,结合当地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校舍安全排查工作方案,明确分工,狠抓落实。中小学校舍全面排查鉴定组织工作由市、县(市、区)政府负责,实施工作由教育、建设部门牵头,国土、地震、水利、公安、消防和安监部门配合,组织有资质的专业技术队伍进行排查鉴定。全市以县一级人民政府为单位,加上市本级共十二个单位,由县(市、区)政府和市教育局审定排查结果和规划方案。6月底前,各地要完成校舍排查鉴定的准备工作,7月底前,组织力量完成对本地区中小学现有校舍(不含在建项目)进行全面安全排查,并按照抗震设防和有关防灾要求,形成鉴定报告。排查鉴定工作必须落实到每所学校和每幢建筑,做到全覆盖,不留死角。在此基础上,要建立校舍安全档案数据库,对各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公布尚未消除安全隐患的校舍名单。2008年5月后已经排查并形成鉴定报告的校舍,可不再重新鉴定。
(三)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各地要结合工程实施,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规划。要统筹考虑灾后学校恢复重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等专项工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尽快制定校舍安全工程3年总体规划和具体年度实施方案。要按照“高中向城市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的原则,加大调整现有教育资源,形成教育的合理结构,促进各级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提高办学整体效益。
(四)严格标准,确保工程质量。中小学校舍安全要严格执行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确保校舍建设符合抗震设防标准要求。校舍选址要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国家关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学校规划建筑设计导则》的规定,使学校校舍达到防灾避险安全要求。工程建设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必须具备规定资质。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对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项目及时整改。要明确有关责任单位、责任人,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一旦发现质量问题要严肃查处,绝不手软。确保校舍安全工程成为科学设计、安全施工和高质量、高效率建设的“优质工程”、“精品工程”。
(五)落实政策,做好资金筹措。按照国务院确定的资金安排原则,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资金实行省级统筹,市县负责,中央财政补助。今年中央将新增专项资金80亿元,对地方给予补助(包括发改委和财政部两个渠道),重点支持中西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及其他地质灾害易发区,要将地震灾区的校舍安全工程纳入当地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把正在实施的西部农村初中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民族地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乡村教育发展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等各种与校舍建设有关的一系列项目,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规划有机结合,通盘谋划,统筹实施。我们必须看到,校舍安全工程的建设任务十分巨大,需要的资金量也十分巨大,中央资金只是补质。按照中央的要求,我们必须明确,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责任主体是市县,资金筹集主体是市县,资金筹集的大头也在市县。各地要切实加大对校舍安全投入,列入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防止学校出现新的债务。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各界捐资捐物支持校舍安全工程。民办、外资、企(事)业办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由投资方和本单位负责,当地政府给予指导、支持并实施监管。
三、加强领导,加大力度,确保完成全市校舍安全工程任务
校舍安全工程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政策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学校要按照中央和省、市党委和政府统一部署,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全力抓好工程实施工作,做到“四个到位”: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县政府要加强对校舍安全工程的组织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集中精力抓,有关领导齐心协力,共同做好工程实施工作。要迅速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统一领导推进本地区校舍安全工程。要选派一批高素质、业务强的干部专门从事校舍安全工程,确保工程扎实有效开展。
二是明确职责,任务落实到位。县级政府的职责是七项,一句话概括是县级政府全面负责工程的实施和管理,对本县校舍安全负责,这和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是一致的。主要职责:第一,组织对县辖区内的校舍进行排查鉴定,建立本地区中小学校舍的安全档案和校舍的基本信息库。第二,制定本地区的工程总体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和项目改造方案。第三,及时足额落实本级政府应承担的工程资金,设立资金专户,按照工程的进度及时把钱拨下去。第四,保证工程的建设用地。第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减免工程建设的收费。第六,按基本建设的程序组织项目的论证、招投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办理基建财务决算等各环节的工作。第七,建立健全检查制度,保证工程质量,定期向市政府汇报工程情况。
教育行政部门要牵头做好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具体实施工作;财政部门要牵头做好资金的筹集和统筹安排工作;建设部门牵头、教育部门配合做好校舍安全的排查鉴定、工程质量检查和监理工作;监察部门要牵头做好工程监管监察工作。各有关部门务必通力合作,树立全局意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确保工程顺利实施。要健全和完善工程建设的责任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分工负责,逐级、逐部门分解工作职责。
三是工程监管到位。要加强过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要建立健全资金监管制度,实行分账核算,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克扣、截留、套取建设资金。要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按照国家规定履行报批手续,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坚持工程进度服从工程质量。所有建设项目必须实施全程监理,坚决防止偷工减料、压低造价造成的质量问题。要严格竣工验收,县级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牵头做好工程竣工验收工作,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不得交付使用。工程实施的全过程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技术标准、实施方案、工程进展和实施结果要向社会公布,使工程建设在阳光下实施。
四是责任追究到位。加强对工程建设的检查监督,对工程实施情况组织督查与评估,建立奖惩制度。建立校舍安全工程公示制度,实施方案、技术标准、工程进展、实施结果要向社会全面公布,全过程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健全校舍安全工程质量与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对发生因学校危房倒塌和其他因防范不力造成安全事故,导致师生伤亡的地区,依法追究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的责任。对资金使用情况实行跟踪和监督,对挤占、挪用、克扣、截留、套取工程专项资金、违规乱收费或减少本级政府投入以及疏于管理影响工程目标实现的,要依法追究相关负责人责任。
篇6
关键词:学校建筑 小班化 体育设施 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4.2文献标识码: A
社会进步,教育革新,教育要回归育人本真,学校建筑设计也要以生为本。本文主要从学校建筑设计如何达到营造学校交流空间、适应小班化教学需求,以及满足体育教育等方面进行思考。
合理布局,营造交流空间
在国外的校园规划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适合师生停留、小憩、谈话的场所、空间、角落,都放置了舒适的座椅、沙发,有的还设置了投币式自动购货机或小卖部、小吃部,甚至咖啡屋。这种良好的交往空间,无疑会给师生创造出更多的交流机会,各种信息、情报、知识、思想,在这个平台相互传递、交流、碰撞。
如今,在国内的一些中小学也有很多利用建筑和装饰细节,把教室、走廊等学生空间设计成知识展示空间和信息交流空间。例如:在走廊墙壁沿角设计的木凳和书写台,中心区域沿廊柱布置的软皮沙发,角落区域设置的地台,教学楼各层的走廊上分布的图书。
学校建筑不仅仅是教学空间、展示空间、信息传递空间,更是感情交流场所,我们可以利用以下场所为师生营造便捷的、舒适的、亲切的交往空间。
1. 走廊。根据学校建设标准,外廊式的教学楼,廊净宽不应小于2.1m,虽然新建的中小学校,走廊宽度通常都加宽至2.7m左右,但要想在走廊上设置书柜、沙发等供师生交流的场所,仍然显得拥挤。如果将走廊宽度增加到3m以上,就可以容纳更多的内容,成为多功能的积极空间,同时,还可以在走道的局部突出挑台,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小巧的交流空间。
2. 屋顶平台。在学校建筑中存在许多错层的变化,可以充分利用下一层的屋面作为活动交往的空间。只需对上人屋面做些简单的构造处理,例如铺砌经济美观的防滑地砖,加上必要的安全措施,再种植葡萄等爬藤植物,就能为师生提供一个安静优美的交往空间。
3. 架空层。在新建的中小学校可尽量设置架空层,这种处理方法不仅能在雨天给学生提供体育活动空间,而且稍加装饰后就能变成很好的活动空间。例如,把柱子四周变成学生作品的展示墙、设置涂鸦墙、增加书柜、设置沙发等。想象一下,三三两两的学生在作品前驻足欣赏,在涂鸦墙上表达他们的心情,在沙发上认真阅读,这是多么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画面。
二、善于借鉴,适应小班需求
小班化教学是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而现有的教学设施如何适应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我们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1.教室大小
美国的教室具有上课场所、图书室、简餐室、学具室、活动室和教师的办公室的职能。其每间标准教室面积为100-120平方米,学生数24人左右。教室空间通常被分为几个区域:教学区,相当于通常的教室功能;阅览区,为学生提供图书和借阅的场所,而且有一组沙发或者一块地毯,学生们可以很舒适地坐在上面看书、学习;学具区,专门为学生提供学习用品的区域,铅笔、橡皮擦等学习用具应有尽有;信息网络区,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检索、查阅各种资料和信息;洗手区,每个班级都设有盥洗池,方便学生日常使用。
在我国,以浙江省的学校建设标准为例,现在中小学教室平面尺寸为9m*7.2m,初高中为9.6m*7.5m,早期建设的学校教室面积则更小,而座位安排基本为50名学生秧田式布置,与美国的标准教室相比,我们的教室面积仅为其一半,学生数为其两倍。因此我们现在的教室面积与小班化教学的要求还相距甚远,在新建学校时教室面积不但不能减小,反而还要有很大的提高。
2. 教学设施布局
对于普通教室与学科教室的空间布局,我国中小学校的教学用房基本采用教学楼、实验楼分设的方式。整幢教学楼一至五层均为教室,由走廊连接的这种布局方式仍然具有工业化时代人才流水线式培养的典型特征:对学校内部的交通形成很大的压力,并且很可能出现踩踏等安全事故;不能提供可开展多元学习的空间;不能有助于教师开展富有弹性的教学;不能很好地胜任新时期教育培养模式的新要求。
因此,综合教学体和班群教室布局的方案颇具借鉴与参考价值。综合教学体是通过建筑设计和不同功能教室的布局调整,把学生在同一时间分散到不同位置。而班群布局方案是以2-4个班级教室和附属空间为基础而组建形成的一个开放式教学空间,其中附属空间一般位于这些班级教室围合形成的空间中间或一侧。学校依据需要,有选择性的在附属空间中设置多目的学习空间、资源中心、表演角、展示角、游戏角、教师研讨室、生活服务角等,从而与各个教室共同构成了一个教学和生活功能相对完善的学习区域。
这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可进行自主学习,跨班合作学习,协同教学、主题式教学等。这也开拓了学习资源、自我表现的舞台和丰富多元的学习空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为学生课件休息提供了舒适的环境和交流空间。
提高认识,重视体育教育
现有的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建设非常薄弱,特别是城区内的学校,由于学校用地紧张,环形跑道、篮排球场建设达不到标准,而室内体育设施更是少之又少。
1.丰富体育教育内容
体育课时间是极为有限的,帮助学生增强体质的最有效途径是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不仅仅要满足体育课的需要,更要满足师生课后体育锻炼的需要。与美国中学的体育教学项目相比,我国的中小学生体育活动显得形式单一,内容缺乏,这不仅与体育教学理念差别有关,还与学校体育设施落后息息相关。因此,学校的运动场所要能达到丰富的体育活动要求,满足乒乓球场地、体操房、武术用房、舞蹈房、健身房、力量训练房、健身指导中心等功能需要。
2.合理规划体育场馆
不难发现,虽然国内有一些一流的体育馆,外观气派,造价不菲,但是利用率非常低。这不仅浪费了建设资金,也占用了土地资源和建筑面积指标。例如,有些学校的风雨操场建筑非常气派,花费了几百上千万,但是走进球馆却发现里面只有一个室内篮球场,两侧是上千个座位的看台。建设者初衷只是为了给学校每年一次的校运会或者篮球赛提供看台,这些设施一年用不了几次,根本没有考虑学校日常的教学需求。甚至有的学校在几年后又把原来的看台拆除,做为其他用途。因此,在学校体育场馆规划设计时要考虑体育教学的多样性和锻炼功能的最大化,取消或尽量减少看台的设置,或设置可移动看台,留出面积做为其它活动场地,最大化地利用土地和资金,为学生的课内课外体育学习提供场地和设施。
结束语
由于教育建筑的特殊性,在学校建设中要深入了解现代教学模式和方法,立足于素质教育,从“教育要回归育人本真”的角度出发,广泛涉猎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文化学、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做到以生为本,引领未来学校建设的新趋势。
参考资料:
[1] 邵兴江.《学校建筑:教育意蕴与文化价值》.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 吴奋奋.《学校建筑如何满足教育需求》.中国教育报,2010年7月21日
[3] (美)C.威廉姆.布鲁贝克、雷蒙德.鲍德维尔、格雷尔.克里斯多夫著,邢雪莹、孙玉丹、张玉玲译.《学校规划设计》.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4] 欧阳露.寻找失落的空间——谈教育建筑中的交往空间. 南方建筑. 2002/04:72-75
[5] 王军.浅析现代教育建筑发展趋势.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 5:33-34
篇7
以保定市高新区为例,该区现在大部分为农村地区,生源较少,学校施教区范围较大,教育设施不健全,师资力量薄弱。全区共有12所小学,各学校规模不一,相差悬殊:办学规模、校园用地规模、生均用地面积均能达到相关标准,且办学资源与周边人口分布比较匹配,运行基本正常的A类小学只有一所,而该校位于城市已建成区;其余11所小学均位于乡村,属于办学规模不达标或校园用地不达标的B类或C类小学。高新区现有幼儿园7所,目前全区3—6岁的孩子为3046人,7所幼儿园在校生580人,占总人数的19.04%,其余两千多名幼儿多选择“黑户幼儿园”;该区幼儿园数量严重不足,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远远落后于市平均水平。此外,该区合格的教师资源不足。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学校的教师很多是原来的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学历层次偏低,年龄偏高;再加上他们接受培训和继续深造的机会较少,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达不到要求。
通过科学合理的校园规划推进城乡教育公平
教育是政府的公共服务产品,完全受政府的管理和调节,因此政府所起的作用是影响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各级政府规划部门和教育部门应当通力合作,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布局和校园规划推进城乡教育公平。
1将校园规划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以保定市高新区12所小学为例,对于乡村的小学,只能是通过未来城市的发展并结合城中村的改造来实现区域教学资源的均衡配置,解决此类学校办学规模不足的问题只能通过合理划分学区范围并改善师资力量来解决。而对于其中办学规模和校园用地规模都不达标的C类学校,更需要以总体规划的居住用地布局为依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学校周边居住人口日渐减少的,应考虑取消现有小学;按照规划,学校周边居住用地和人口较多的,应考虑争取条件增加校园用地,改善办学条件,积极引导城市布局的优化调整。教育布局规划要充分考虑校园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在现有教育基础上增加规划可操作性。
2将校园规划与村庄改造相结合。随着高新区经济迅速发展,大部分企业和人员迁入,现状村庄改造为居住区,高新区迅速成长为建成区,教育布局与村庄改造需要紧密结合,还要考虑到与人口变动的协调发展,统筹区域,缩小区际差别,实现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3在校园规划过程中坚持适度超前。学校布局调整应综合考虑高新区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城市建设、人口分布等因素,保证学校布局与居住用地、居住人口相适应,结合本区域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着眼于学校布局与建设一体化规划,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做到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为教育用地资源留够存量。
4在校园规划过程中坚持方便、安全使用教育资源。根据规划确定的居住用地布局,结合人口密度、学生来源等情况,并综合考虑现状、交通、环境等因素,合理布局。学校施教区范围应根据学校规模、学生住宿条件、方便学生就学的原则确定,避免学生穿越城市主干道、铁路干线及高速公路上下学。新建的普通中小学校,校址应选在交通方便、地势平坦开阔、环境适宜、公用设施完善的地段,而不应与公共娱乐场所等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或危及学生安全的场所毗邻。
5调整校点布局,实行适度集中办学,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全面推进区域内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通过相对集中的教育投资,既能够提高农村学校建设标准,又可以集中农村宝贵的优秀教师,改善学校的师资结构,增强师资力量。逐步撤销规模过小、布点分散的学校,推动学校布局合理化,提高规模效益和整体办学水平,改善以往教育投资分散等诸多弊端。
篇8
关键词 学校物理空间;学校建筑;教学空间组合;隐性课程;网络空间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384(2017)03-0026-03
“空间改变的一小步。却是教育理念改进的一大步。迈向未来学校之路,从空间重建开始。”学校的空间设置直接影响着在其中学习和工作的人,间接影响着学校的安全、健康和持续发展。近年来。由于学校物理空间的设计与利用不当造成的问题屡有发生。本文对学校物理空间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和对策建议进行梳理,希望能够为更多中小学管理者提供思路和借鉴。
学校物理空间是学校里固定或灵活变化的师生学习、生活、交流、休息及活动的场所,包括建筑、室内设备、公共设施、校园标识、绿化区域等场地。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整合课程、选课走班制、项目学习等实践活动不断推进。交互式电子白板、微课、电子书包、3D打印技术等已进入中小学校。学校物理空间需要深度重整。如何营造一个舒适宜人的物理环境?如何创设开放、多样、灵活的学校建筑形式?如何建造丰富、多元、开放的校园空间?如何进行灵活、自由、多变的学与教的空g组合?这成为学校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学校物理空间发展的基本理念
无论是从空间的整体规划,还是多样性的空间设计等多方面。现代教育理念均对学校空间形态存在一定的影响。使其充满着地域性、文化性。也反映着时代性。
1.健康卫生
学校鼓励学生充分参与运动,促进身体健康成长:开放式的空间、户内外相连通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学生尽可能地处于最自然放松的状态,便于适应环境:设施要能满足学生的卫生和游戏需求,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机会。
2.环保节能
校园应具备安全、防火、避难能力,满足保护环境、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的基本方针。节约建设投资。降低运行成本。学校在规划与设计中重视周边环境的保护,建筑设计采用自然光、自然通风,借助自然环境,进而节约能源。同时。也为学生提供环保节能方面的实践基地。
3.互动共享
学校在建筑中要创设与社区互动的平台。如可坐的矮墙、可共同使用的过渡区等校内外的互动空间。学校内的活动空间提供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活动。设置储藏空间、展示区、座位、黑板等。如荷兰的代尔夫特蒙台梭利学校鼓励用户参与,学校大厅就像公共街道,教室就像街道边的住宅。学校入口的过渡区则连接了校外的社会。为了发挥互动作用,大厅的空旷区域是图书馆,有独立的阅读台、图书展示区。
4.学生本位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从光、温度、色彩、声音以及空气质量等方面为学生创设舒适的物理空间,室内外设施依据不同年龄而设计,轻便、灵活,既能满足教学要求,更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中外学校物理空间发展的案例展示
1.重视学校建筑与环境的协调
建筑与环境的良好协调能够促进学校物理空间的发展。学校建筑要亲切、不显眼,贴近周边建筑,注重多方面的参与以及与社区的合作:不给周围的环境带来压迫感,不追求高端大气,较好地把握尺度,融入周边的环境和文化。例如:中国的哈罗国际学校“中西”兼容,灰砖蓝瓦的色调融入到周边四合院村落环境中。校园中的多棵大树与环境协调。建筑内部根据师生的需要和喜好布置,随处可见“中式”装饰元素。
2.注重发挥建筑本身的作用
建筑是学校物理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的风景线。建筑本身的作用主要包括四类。
一是学校建筑注重整体结构与独特布局。建筑充满个性和童趣。例如:美国的威卡里斯小学把孩子喜好的颜色、巨人、饼干、石头、玩具、游戏、宠物、电脑等融入到了学校环境和建筑当中。使整个校园充满了童趣。
二是学校的空间布局能够保证阳光和新鲜的空气以及教学空间与室内外的连通,控制噪音,并注重色彩与学习环境、心理的协调。为各类学习、生活营造出一个更舒适的环境。如德国的工会学校和丹麦的斯瓦格奔学校。
三是将自然环境作为教育材料。增添学校建筑的教育色彩。应基于学校的空气、采光、照明、噪音控制、动植物等,进行教育建筑设计。例如:北京四中房山校区在楼顶开辟了一个有机农场。为学生提供了36块实验田。
四是注重建筑风格与特色。有些学校力求在建筑造型上令人眼前一亮,每个教室、学习空间都具有独特性。并注重文化与建筑的充分融合。例如:北京通州区运河中学新校区中,建筑师特别为一处教学楼外墙设计了船头造型,以彰显运河中学与大运河漕运文化的关联。
3.充分利用建筑空间
学校建筑需要安全、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并适用于学校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在不改变原有建筑风格与特色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学校的使用面积及容纳能力的扩充。美国的哈格特学校是一所公立学校,狭小而又紧凑。学校为扩充面积。在体育馆的四周设计了一个环绕的走廊,既是隔声的屏障,又是天然的观景台。柔和的自然光线通过屋顶的探测器反射进体操馆。光线舒适。探测器又能当楼顶游戏场的防护栏。简洁的教学空间提供了宽松、舒适、安宁的学习环境。
综合国内外的经验,可以看出学校物理空间发展的新趋势:利用声、光、温等物理条件创设学习环境:学校建筑为课程服务,充满趣味:学校根植于自然和社会生态。基于家庭、学校和社区合作:空间设计坚持美育与文化并存:在教室内实现新技术的融合。增强课堂的交互性。
三、学校物理空间利用的建议
1.以学校办学理念领导物理空间
人们常用建筑风格来衡量一所学校独特的魅力。置身于学校建筑中,可以从中感受到学校的文化与发展。匠心独运的设计绝非只是反映建筑本身,它背后更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管理者要尽量让学校的墙壁会说话。学校的任何东西都不应当是偶然出现的。应慎重对待孩子所处的环境。学校的每一环节之间都是环环相扣的,细节决定空间利用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学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研究物理空间的设置与利用。使其服务于所有身处其中的人。其是否能满足师生的心理和行为的要求,办学理念是否渗透到学校的建筑、周围环境及室内设施等物理空间,是评价一个学校物理空间利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2.多主体参与学校建筑规划与设计
国外不少学校的选址、学校空间的规划和设计。是由政府、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协商进行的。学校空间设计的参与者包括政府部门、设计师、校长、董事会成员、教职人员、学生、家长等多方。例如:美国的大多数学校在规划时,首先会评估其是否满足面积的大小。再考虑学生的步行可达性以及社区的连接性等条件。而在国内则主要是教育行政干部、校长参与学校的规划与设计,少部分社区人员参加:很多学校虽然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校园格局、建筑特色,但学校的学生和社区人员很少能做到全程参与学校建设。
学校物理空间的利用应凝聚集体的智慧:学校建设应注重学校物理空间的生态优先原则:学校从选址到建筑的整个规划设计,应征求校方行政人员、教师、家长、建筑师等多方面的要求与意见:学校建筑形式与教学空间的组合。应具有个性特色和共享互动的整体布局:学校空间利用以及扩建、改造时也应广泛听取意见。以师生的安全、健康、人际交流为基本理念。
3.灵活利用原有空间创设学习环境
―方面,从学校的规划与布局来看,学校的规模应该适度缩小。如果学校规模太大,则儿童活动空间则相对狭小,而有关儿童的安全防范措施又很不足。这不利于教师对儿童的关注,也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另一方面,教育创新呼唤学校改造课堂教学的空间格局。为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参与课堂学习创造机会。但是我们不可能对所有学校全部进行重新设计、改造。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原有空间,创建灵活的学习空间:可适当增强室内外空间的复杂性、灵活性、透明性。并且相互连接,使学校的环境整体变得更加友好,为各种教学活动如小组合作、一对一教学、小组教学、独自练习、集体教学等提供空间。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学校还可以借助、光、温等物理条件来创设学习空间,如将周围的自然环境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强调学校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从建筑的布局到窗户的设计,均应该考虑天气状况、室内的采光、学生的视力保护、室内的温度等:为了学生的健康。学校应最大化地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光线。
4.借助网络突破物理空间局限
网络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一种辅助方式。在教育领域里已经发挥出诸多优势,而“网络空间”的使用也促进了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较好地解决了学校物理空间及时间的限制,进一步扩大了学校管理平台。
5.为课程与教学创新提供服务
学校建筑不仅是一个教育场所。更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是非常重要的隐性课程。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合作、欣赏、实践与创造。学校的每一个物理空间都充满教育的气息。例如:有些学校为课程配备剧院、影院和戏剧排练厅等。让孩子们能够更多地沟通交流,让建筑空间充满趣味。让学校成为学生喜欢的地方。再如: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将学校的雨水收集系统全部在地面和墙面上绘制出来,让学生可以得到直观的环保教育、科学教育。
篇9
关键字:住宅设计
人类已经跨入了新的世纪,旧世纪己经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新世纪的特征是政治、经济、社会的积极改革,科学技术迅速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高度活跃,伴之而起的信息化和科技化对人类社会生产和居住生活也将引起极大的变化,并将刺激居住建筑与居住环境的建设向更大跨度和更高水平迈进。评古论今,人类的住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展望未来,住宅的发展有着欣欣向荣的明天。
一.住宅的发展
人类的住宅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从人类诞生初期的巢居、穴居,到原始社会后期的氏族、部落,从奴隶社会城的出现到封建社会城市的大量涌现和飞速发展,伴随着里坊制的产生、发展、兴盛、桎梏,人类住宅的质量、规模、材质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无不得意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工艺的创新。
从1840年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得近代中国的住宅发展缓慢、滞后,但殖民者的入侵仍然带来了一部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思想。随后战争频繁,民不聊生,住宅的发展几乎停滞。
建国以后,随着人口大量增长,城市不断扩大,大量的成片住宅出现,已基本形成了现代住宅小区的雏形,但那时的住宅仅仅能满足人民的居住需求,并没有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且建筑以平房为主,容积率低,环境较差,缺少人为布置的景观。改革开放后,由于建筑产业的发展,施工工艺的进步,社会分工的细化,层数不高的楼房开始大量涌现,其中以企业、单位集中建房为主,这时的住宅区也称为单位家属区。但住宅区规划、房型设计等都不完善,且人均居住面积较小。进入90年代,住宅商业化的提出和房产改革的深化,使“商品房”成了时下流行的名词。开发商们闻风而动,异军突起,房产热越演越烈。进入新的世纪,城市化的脚步越来越快,大量外地人口的涌入,使得很多大中城市的商品房供不应求,房产大军更是如鱼得水,不断炒作,使房屋价格一路飚升,房地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之也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住宅小区。
二.现代住宅小区
现代住宅小区的开发过程大致如下:1.开发商的资本运作、土地及前期工作;开发商选择地理位置优越的土地,并通过种种手段购买到土地。2.规划设计、施工建造;在获得土地后首先进行规划设计,并做好宣传工作,在施工开始的同时进行发售工作,边建边买,充分利用业主的资金。3.后期工作;在施工结束后聘请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进行后期的物业管理工作,维持小区的正常的运行。由于资金等原因,一般较大的小区要进行分期开发,也就是重复上面的三个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本身已经提到了很重要的地位,“人性化”已经成为一种理念,现代住宅小区的设计正是秉承了这一思想,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在这一观念指导下设计建造的住宅小区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点:1.科学的规划布局;在人多地少的地方建高层,在人少地多的地方建多层及别墅,小区内用地功能分区明确。2.时尚的房型;充分考虑采光、通风等要求,尽量把卧室、客厅布置在南面,餐厅、厨房、卫生间布置在北面,阳台与客厅相连,进入阳台不需穿越卧室,住宅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分离。3.大面积的绿化;建立居住小区中心绿地,组团绿地,宅间宅旁绿地,道路绿地等,营造优美的环境,改善小区的生态气候。4.别致的景观;别具一格的建筑造型,特色鲜明的环境小品,恰倒好处的水体造景,让人有回归自然的感觉。5.完善的配套设施;超市、饭馆、银行等商业设施,幼儿园、小学等教育设施,医疗,社区活动中心,物业管理等一应俱全,同时还拥有分类供水,雨污分流,宽带接入等。6.先进的管理;进出口及主要路段设监控器,对讲防盗门,提高了安全性,水电气划卡交费提供了便捷性,物业管理透明及业主大会体现了民主性。
三.未来住宅小区
展望未来,住宅小区仍是主要居住方式,住宅小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可持续发展
世界上只有一个地球,对自然资源要尽可能去爱惜。可持续发展已被提到很重要的地位,小区的发展也应该符合这一目标。目前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很多小区开发时大量采用人工造景,忽略了对自然资源的节约,使不可再生能源濒临枯竭的危机。未来住宅小区的建设应提倡节约化和无害化的原则,要求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的应用。对不可再生的能源要注意有效利用和减少浪费,如:在进行供热和制冷过程中应配置合理的制冷、热源系统和结构构造,以降低能源消耗;在进行供水时,采取节水的设备与配件,或将污水经处理后做为浇灌、绿化、洗车和冲刷便器等用途,使小区能源的利用处于良性循环之中。此外,还应积极使用清洁能源和绿色建材,以减少小区的空气污染、放射污染,最终对地球、对人、对环境生态达到无害化的效果。
2.绿色生态
绿色生态要求对自然状态的原形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人类生存离不开洁净的空气、充足的阳光和浓郁的绿丛。但随着工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却造成环境的污染与自然生态的恶化。在建造住宅小区时往往忽略了原有地形,有意无意地破坏了地形地貌,对基地的地物诸如树丛、植被、水面等也未加爱惜,致使水土流失,绿地减少,同时也缺乏对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水质污染、辐射污染、垃圾污染的重视,最终使环境遭受严重污染,影响居住生存价值。未来小区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与地物,以及有效防止环境污染,使居住者能尽情享受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
3.智能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住宅建筑的建设水平,而且提高了住区的功能质量,也满足了居民对居住舒适度的要求。智能技术的住宅区应装备安全防范、信息管理与信息网络等系统。安全防范措施的智能技术系统包括出入口管理及闭路电视监控、可视防盗门控制、住户报警等,通过综合科技手段,达到安全文明的效果。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水电气热等表具远程抄收计量、电梯供水等主要设备监控管理、车辆出入和停车管理、紧急广播与背景音乐、物业计算机管理等,使小区实现智能化管理。信息网络系统主要为实现上述功能进行科学合理布线,如采用电讯电话网、有线电视网或高速宽带数据接入网,并能利用信息网络进行求医、教育、购物以至办公和指导工作等,总之,智能技术的住区将与信息时代同步前进,让人们感受到高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捷和乐趣,但同时也应注意与城市的信息设施水平、小区开发的经济性相接轨,达到实用、先进、经济的综合效益。
4.环境均好
环境均好性是提高商品化住宅区的特征,未来的住宅小区要求尽可能使各家都能获得良好的居住环境。首先要强调住区环境资源的均好与共享,对于住区内的清澈的水景、层叠的树景、秀丽的山景等在规划设计时要尽可能让所有住家均享受这些优美的自然环境,当处于不能均享的限制条件下则应做出弥补的措施,创造人工景观,使住户在自然环境有所失的情况下,在人工景观环境方面能有所得。其次,要强调归属领域的均好,也就是每家都能分配到一个较贴近的领域空间,这个空间虽然不属于他家所私有,但却能很方便地去享受和使用,而且也被他们所认可,因此,规划设计时就要弱化过去常设规模庞大的中心绿地,废弃住区公共空间城市公园化的作法,因为那里虽然气势宏伟,景观诱人,但实用性较差,领域性与归属性也较弱,应该强化围合性强,形态各异,环境资源丰富,安静安全的院落空间,它能供老人和孩子休息游乐,供居民亲切交往,又是景观宜人的场所,从而达到归属领域均好的效果。还应强调的是物理环境的均好,使每家都能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隔声和朝向,在规划时就应保证有效的日照间距,引导夏季主导风向的流通,阻挡冬季寒风的侵袭,隔绝外来噪声的干扰以及创造具有温磐、朴素和亲切的视觉环境。
5.生活便捷
完善的配套设施与相关的服务设施是满足居民方便与舒适生活的需要。住区配套的公建主要包括商业服务设施、文化教育设施、动静交通设施等内容。住区商业服务业应呈多样化,即购物中心、超级市场与便民店、专业店相结合,其布局应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即在住区临近城市街道处或出入口处集中布置,形成较大型的商业服务中心,发挥集聚规模效应,在住区内部分散布置小型便民网点,发挥机动灵活、方便居民的优势。住宅区文教设施,一方面由于小区内上学人口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因为社会人才竞争激烈,家长普遍重视子女教育,上学由就近而转向择校,由此住区学校规模宜趋于缩小,而教育设施标准却要求提高,此外,还应将中小学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向居民开放,以满足居民健身活动的需求,同时通过各项文教设施的资源共享,从而提高设施的利用率。基于私家车数量增长较快,动静交通组织日益复杂,住区内不应苛求绝对的人车分流,但人行车行任意交叉也不可取,而采取车行,内部人行则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停车方面要注意避免盲目追求高停车率,因为停车要占用场地和提高投资,但亦应注意由于生活水平提高、私家车辆的增多而备有停车发展的余地。停车方式要从安全、节地、防干扰、经济、适用综合进行分析,并根据住区的等级分别选择地面、室内和地下等不同的合理停车方式。
6.老龄设施
篇10
1项目背景
1.1.1项目名称
象山县林海学校扩建项目。
1.1.2承办单位概况
本项目的承办单位为象山县林海学校。林海学校为20xx年9月由原林海中学和林海小学合并而成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初中6个班,小学12个班,共计18个教学班。教职工83人,其中在职专任中小学教师78人,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是92%、94%。有县骨干教师1名,县教坛新秀13名。学校的办学目标是“校园文化育人型,领导班子学者型,教师队伍科研型,学生素质综合型”。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对学生实行“人文教育”,对教师实行“人文管理”,对领导实行“人文要求”。围绕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学校倡导“快乐一成功”教育,开展英语等级制、书法段位制、古诗成语过关制、快乐作文星级制,智能思维达标制,让每一个孩子在快乐学习中获得成功,从成功中感受快乐。
1.1.3报告编制依据
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
2、《国家教育事业发展“xx”规划纲要》;
3、《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xx”规划》;
4、《宁波市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5、《象山县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6、《象山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7、《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浙江省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通知》;
8、委托方提供的相关基础资料。
1.1.4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教育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科教兴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教育事业的兴衰,事关下一代的成长,事关全市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事关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从长远看,一个地方人民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决定着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和发展后劲。进入新世纪,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把发展、振兴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和基本国策。增加教育投入,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其目的就是要争先抢占在国际竞争中科技、人才和经济的制高点。可以说现在教育的差距就是将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差距。
近几年,象山县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均衡教育的迫切要求仍有差距。如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学校资源不足,办学条件特别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有待改善等。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浙江省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通知》精神,通过5年努力,到20xx年使我省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标准化学校比例不低于85%。各类中心校校园做到布局合理,结构安全,环境优美,设施安全。我县现有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标准化学校比例只达到61%左右,尤其是初中,班额不足,学校规模小,连全省平均数都达不到。为了进一步加快象山林海学校的发展,提升教育档次,缓解义务教育就学压力,解决林海学校现状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促进象山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准化办学的发展,林海学校扩建显得尤为必要。
1.2项目概况
1.2.1拟建地点
项目拟建于象山县丹东街道大碶头村。
1.2.2项目建设目标及规模
项目建设目标:扩建林海学校,在此基础上扩大办学规模,优化教学条件。
建设规模:学校总占地面积36502㎡,净用地面积34366m2,其中新征地面积23733m2,新征地净用地面积22666m2。本工程建筑面积8670m2。
1.2.3主要建设条件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象山县丹东街道大碶头村,周边供水、供电、通讯、交通基础设施配套条件及技术条件能够满足建设需要。
1.2.4项目建设进度
本项目于20xx年5月动工,预计20xx年5月竣工,总建设工期12个月。
1.2.5项目建设投资和筹资方案
该项目总投资为2727万元,资金来源为财政拨款。
1.2.6主要经济指标
表1-1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学校总占地面积 ㎡ 36502
2 净用地面积 ㎡ 34366
3 新征地面积 ㎡ 23733
4 新征地净用地面积 ㎡ 22666
5 总建筑面积 ㎡ 8670
6 运动场地 ㎡ 10906
7 绿化面积 ㎡ 120xx
8 总投资 万元 2727
9 建设工期 月 12
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 第3页|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告
项目的规划相关性及建设必要性
2.1项目的规划相关性
2.1.1《象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xx”规划》
在《象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xx”规划》中指出要健全现代教育体系,高标准普及基础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高标准、高品质普及15年教育,实行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优化校园布局,整合教育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用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校园标准化建设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中心城区中小学建设等项目;加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逐步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互动发展的格局。
2.1.2《宁波市教育事业发展“xx”规划》
《宁波市教育事业发展“xx”规划》坚持科学发展观,确立以人为本、群众利益为重的发展理念,着力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硬件建设为主向软硬件建设并重转变作为xx期间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规划“xx”期间,完成全市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任务(建设200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全市累计建成20所省一级重点普通中学,享受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的学生比例超过80%;20xx年,教育发展达到新的水平,教育综合实力位于全省和全国前列教育体系形成新的格局,九年义务教育实现标准化、优质化,达到轻负担、高质量。
2.1.3《象山县教育事业发展“xx”规划》
根据《象山县教育事业发展“xx”规划》,“xx”期间,象山县教育事业的主要目标中提到将实现办学条件的现代化。大力推进中小学的标准化、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全县九年制义务教育段学校85%以上达到“省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要求,其他的各级各类学校校舍和装备基本达到《宁波市学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要》的标准。全县学校全部完成“校校通”,50%以上学校建成数字校园网,城镇中小学实现“班班通”,每所中小学拥有2个以上多媒体计算机教室。
规划中还提到要全力统筹城乡教育资源,提升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满意度,根据全县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城市化进程的要求,优化《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规划》。按照省“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通过整合、改造等方式,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
2.1.4《象山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根据《象山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各乡镇初中布局调整目标为通过调整,减少初中数量,扩大初中规模,消除薄弱初中,创建一批示范性初中。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发挥规模效益,不断提高初中的教育质量、办学效益和整体办学水平,创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良好环境,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初中高质量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适应我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城区各类学校至20xx年前达到浙江省万校标准化学校标准,至规划期末达到规范化和现代化学校标准。
本次规划在倡导集中力量办学,扩大办学规模的前提下,确定初中规模为18班以上。对于第二、三层次的规划学校,应考虑规模效益,班级数适当放大。小学中学(包括初中、高中、职高)每班45-50人,一般按45人计。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改善教学设施、优化教学环境的需要
根据《浙江省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评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九年制学校最低生均用地面积标准为18.29平方米,最低生均建筑面积标准为7.73平方米,普通教室每班一间,另配备符合要求的专业教室、公共教学用房、办公用房、生活服务用房。
林海学校现有教育设施已不能满足学校发展需要。学校人均用地19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积5.37平方米。18间普通教室存在安全隐患,实验室、综合电教室、计算机房不符合配置标准,图书室、阅览室、美术室、音乐室等专业教室严重欠缺,办公用房狭小。建筑设计不合理,运动场地欠缺,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林海学校扩建后,增加校园用地面积,可相应配备良好的教学设施,在教学环境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2.2.2扩大办学规模、弥补教育资源不足的需要
“十五”期间,象山城区的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调整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于接受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从城区的中、小学数量来分析,教育资源总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需求。
林海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其中小学12班,初中6班,共有学生985人。学校总占地面积13986平方米,建筑面积3930平方米。
近年来,随着象山经济的发展,大量外来农民工的涌入,农民工子女在校就读人数增加,目前已占全校学生的41%,未来的比例将越来越高。预计到20xx年,该校的办学规模将达到小学18班,初中9个班共27个教学班,学生人数将达到1300人。根据《象山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到20xx年,林海学校的规划办学规模达到36个班级,学生数1620人。
林海学校现有用地过少,不能满足未来学校扩大办学规模发展的需要。林海学校将按照“标准”中的二类标准扩征土地,扩建教育用房,以弥补城区九年义务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缓解初中招生压力。
2.2.3促进学校发展、提高办学质量的需要
一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教学质量是关键,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有一定的办学条件,有足够的教育资源,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环境优美、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教学环境为学校提供了发展的硬件设施,同时会影响到学生和教师的心理。
林海学校现有教育设施较为落后,教学用地、教育用房紧张。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达不到要求。教学管理难以统一,教学发展受到限制。
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格式
林海学校扩建后,办学规模和办学标准都将得到提高。对于林海学校的管理也将带来更多的方便,满足了教育课改的需求,在更为优越的办学条件下可以实现更快的发展,有促于学校的长期发展。
2.2.4完成象山县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的需要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浙江省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通知》精神,通过5年努力,到20xx年使我省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标准化学校比例不低于85%。各类中心学校做到布局合理,结构安全,环境优美,设施安全。“浙江省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实施客观上要求加快中小学的建设进程,全面推进各地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象山县现有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标准化学校比例只有61%左右,其中初中班额不足,学校规模较小,达不到全省平均水平。此项工程是创造良好的硬件设施和现代校园环境,为发展高水平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创建教育强省奠定基础。因此该项目的建设更为必要。
3场址选择
3.1场址现状
3.1.1地点与地理位置
象山县地处121°34'-122°20'、北纬28°45'-29°49'之间,居浙江省中东部沿海,位于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两港相拥。其地理位置北临象山港,与鄞州区、奉化市隔港相望;东北遥对舟山市普陀区的六横岛和宁波市北仑区的梅山岛;东濒大目洋;南接猫头洋,隔三门湾与台州市的三门县相峙;西连宁海县,象山半岛自宁海县紫溪、梅林至一市东延入海。象山县三面环海,一面接陆,南北长90 km,东西宽70km,由本土象山半岛及沿海608个岛礁组成,总面积6510k㎡,其中陆地面积1175k㎡、海域面积5335k㎡。丹城为象山县县城,东临东海,北靠宁波北仑港,南面是中国著名的渔港——石浦港,西接沿海国道线。
项目建设地点为象山县丹东街道大碶头村。
3.1.2场地土地权属类别与占地面积
项目建设地点为象山县丹东街道大碶头村,土地征用后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使用权归象山林海学校所有。学校总占地面积36502㎡,净用地面积34366m2,其中新征地面积23733m2,新征地净用地面积22666m2。
3.1.3现有场址利用情况
项目场地现状为耕地。
3.2场址建设条件
3.2.1自然条件
1、气象
具有非常明显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特征,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温暖湿润,雨量充沛,灾害性较多。
(1)气温
年平均气温18~1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5℃左右;最热月,东部沿海地区为8月、北部沿海地区为7~8月、其余地区一般为7月,平均气温27~28℃。极端最低气温为-7.5℃(1967年1月6日),极端最高气温为38.80 ℃(1971年8月20日)。
(2)日照
年日照总时数为1670~2048小时。各月日照百分比中,6月最少,为22%~28%;2、3月次之,为24%~29%;8、12月最多,达49%~62%。各地日照时数,南多北少。
(3)降水
年降水量平均在1250mm以上,4~9月较为集中,约占全年的60%,北部尤甚。常出现“双峰”现象,即5~6月(梅雨)、8~9月(台风雨)各有一次降水高峰。受伏旱影响,7月普遍少雨,北部仅占全年的9%、南部占70%。
(4)灾害性天气
一年四季均可能出现灾害性天气,主要有霜降、低温、风暴、干旱、台风、暴雨、寒潮、大雪等,其中台风、暴雨、干旱、低温成灾较为频繁。解放后台风平均两年一次;暴雨大多出现于6、8、9月,常引发山洪爆发,若宣泄不及,则洪、涝并发。
2、地形、地貌
象山位于浙东丘陵的沿海地区,具低山丘陵、平原、海涂和沿海岛屿多层次,多样性的地形地貌结构。全境以丘陵为主,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山地面积为793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70%左右。县内大多是200米以下丘陵,坡度平缓,山岭起伏绵延。地形总体特征是丘多、山低、坡缓。山地一般高200~450米,分布较广,县内主要有爵溪山地、黄避岙山地、南乡山地等3片。
象山的平原大多散布于沿海地区,这些平原多由海湾促淤成滩,经过人工围涂而成,称为海积平原,主要分布在北部象山港、东部各海湾和南部三门湾。冲击平原,以山前冲击扇为主要形态。因境内山势矮小,腹地短浅,所以面积不大,以丹城、白石、九顷、梅溪一带比较典型。洪积平原以溪谷平原为主要形态,形状多为狭长,大多地处溪谷。
本项目建设场地位于象山县城丹东街道,属冲击平原。区域内分布多为耕地,本项目建设主要受周围微地貌条件的影响。建设场地地形呈较规则四边形,地势有高差,需进行场地平整。
3、地质
象山县地质构造属闽浙隆起东南沿海褶皱带,以新华系构造和纬向构造为主体构造,均以断裂为主要形迹。地层主要为侏罗系上统陆相火山岩,次为白堊系火山沉积岩,第四系地层多见于林海平原,泥系—下石炭统、第三系地层亦有出露。
4、水文
象山低水、丘陵错落,溪涧密布,然大多源短流促,独注入海,集水范围小,集水能力弱,因此地表径流水量不丰。且由于象山特殊的半岛地理位置,境内没有大江、大河流过,外来水源极度贫乏;平原水网密度低,范围狭小。全县河网总度长710km,河网密度为0.61km/k㎡。水系不甚发育,主要有南大河,支流南大河、东大河、西大河、马岗河等。
象山海域为中强等潮差规则的半日潮区。潮差冬小夏大,潮位冬低夏高。全县沿岸多年平均潮差一般在3.18m,最大潮差5.56m。沿海破量及涌浪为主的混合浪占绝对优势,出现的频率高达99%。
3.2.2社会经济条件
象山县居浙江省中部沿海,位于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由象山半岛东部及沿海608个岛礁组成,陆域1175平方公里,海域535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800公里,占全省海岸线的六分之一。现辖有10镇5乡3个街道, 20xx年末全县总户数为184934户,户籍人口529489人;其中男性人口271408人,女性人口258081人;按户籍分非农业人口106505人,农业人口422984人;全年出生人口4843人,死亡人口319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11‰。
20x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6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1%,增幅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全年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7.71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中央财政收入8.93亿元,增长11.6%;地方财政收入8.78亿元,增长25.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8%,涨幅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69元,比上年增长4.4%。农渔民人均纯收入7736元,增长10.5%。其中,渔村居民人均收入11299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7486元。
改革开放以来,象山县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巩固农业基础,强化工业主体,发展特色经济,推进城市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资源、环境和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全面推进。先后荣获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渔业生产先进县、科技进步先进县、体育先进县、双拥模范县、民间艺术之乡、柑桔之乡和省建筑之乡、小康县称号。人民广场、体育馆、广电中心、医疗中心、高教园区等一批标志性、基础性设施相继完成或正在紧张施工中。她正向着“创建最佳人居环境,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林海城市”的目标大踏步前进。
本项目位于象山县县城丹城丹东街道,丹城中心城区由丹东、丹西、爵溪三个街道组成,总面积111.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人口12万。丹东街道地处象山中心城区中部,历为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全县交通、文化、教育、体育、医疗、金融中心。现有面积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397亩,山林面积38400亩,滩涂面积3000余亩。20xx年街道下辖7个社区、26个行政村,7万人口,其中居民3.45万人,农民2.05万人,外来人口1.5万人。丹东街道依山滨海、山青水秀,文物古迹群多。东寺、瑞龙寺、塔山文化遗址、革命烈士纪念馆是省、市、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湾、东谷湖水库湖光山色、风光旖旎。人民广场气势壮观、设施齐全,已成为全县文化、体育、休闲活动中心。
3.2.3交通条件
象山县居浙江省中部沿海,位于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三面环海,两港相拥。境内有215、216、311省道经过。海上交通便捷。沿海南线、林海大道等道路的相继建成,极大地促进了象山境内交通条件的变化。象山港大桥已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将于20xx年下半年动工兴建,通过沿海高速同三复线,与在建的杭州湾大桥及象山三门湾大桥相连,将彻底改变象山半岛处于交通末端的地位。届时,实现象山进入宁波半小时、杭州和温州二小时、上海三小时的交通圈。
丹城为象山县县城,东临东海,北靠宁波北仑港,南面是中国著名的渔港——石浦港,西接沿海国道线。对外交通有直通石浦、新桥、大徐、墙头、泗洲头的公路。城区主要交通干道有城西路、新丰路、巨建设路、象山港路、林海大道。本项目位于丹西街道。建设场地南面临丹阳路、西面临莱薰路,东面临瑶琳路,交通便捷,可满足附近生源正常上学需求。
3.2.4公用设施条件
1、给水
象山县县城主要由象山县自来水公司供水,现有城北、靖南、爵溪水厂,总供水能力为8.5万m3/d。项目所在地由靖南水厂供水。
2、排水
象山现状排水体制主体为雨、污分流制,部分老城区采取截流式合流制。污水经市政污水管网收集后排至污水处理厂,雨水经排水沟、渠等排入河道。20xx年象山县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日处理污水能力2.5万吨。项目所在地排水主要通过排水管渠排水。
3、供电
象山县域内有220kV变电所1座,110kV变电所4座,35kV变电所12座,10kV及以上线路总长度达1800公里,基本形成了以220kV电网为骨干、110kV电网为支撑、各级电压等级匹配的现代化电网体系。
4、通讯
20xx年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17.61万,小灵通用户达7.96万,互联网用户4.39万户;目前,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每百人30线,象山电信的网络规模、技术层次、综合服务能力和各项电信经营指标有了质的飞跃。
.1建筑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采用先进技术,本着以人为本原则,根据地理条件和甲方的需求,依据各种现行设计法规、标准和政策,合理布局,设计好每一平方米的建筑,创造出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设计成果,求得最好的工程、社会、环境效益。
4.2项目总体规划方案
4.2.1总平面布置方案
象山县林海学校位于象山县丹东街道大碶头村。场地总用地面积36502m2,净用地面积34366m2,其中新征地面积23733m2,新征地净用地面积22666m2,分东西两块,西面为现有校区,东面为扩建校区。整个校区分为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三个区域。教学区集中在地块西面现有校区,生活区布置在教学区以北与扩建校区交界处,运动区集中在扩建校区。各区相对对立。
本工程在现有校区未利用地和扩建校区地块新建教学楼二期(一期已通过审批在建)、食堂、风雨操场、运动场及其它配套设施,现状校区布置不变。
4.2.2教学楼布置
本工程所建教学楼布置在现状校区地块的南面,规划占地面积998.75㎡,共4层,为行政办公用房、公共教学用房和各专业教室用房。主要分布有行政办公室、会议室、图书室、活动室、实验室及美术、音乐、地理、计算机等专业教室,另有其他配套教学后勤用房。该教学楼与一期教学楼通过连廊相连。
4.2.3食堂布置
食堂布置在教学区以北与扩建校区交界处,占地面积1024.67㎡,共3层。一层、二层为厨房和餐厅,三层为报告厅。
4.2.4风雨操场布置
风雨操场布置在该地块的东北角地块,占地面积1068㎡,层数为1层。风雨操场内设2个篮球场及看台和管理用房。
4.2.5运动场布置
运动场布置位于地块的东面,规划建设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及其它健身器材。
田径场布置在地块最东面,设有250米塑胶环形跑道,东侧为设置100m直道。跑道内场为足球场和田径训练场。
篮球场、排球场位于跑道以西。规划设置篮球场4个,规格为35m×20m;排球场1个,规格为22m×15m。
运动场北侧规划健身区,设置健身器材。
运动场总占地面积10906㎡。
4.2.6道路交通设计
本工程校园的主入口设置在地块南侧,在主入口大门前设置临时汽车停车位;次要入口安排在地块北侧,作为后勤及生活出入口。
校园主干道为主入口右侧一条南北向主干道,将运动区与生活区、教学区隔开。建筑物间合理设置次干道。
教学区与运动区间空地规划设置自行车停车棚。
新建道路工程面积5000㎡。
4.2.7绿化设计
本工程作为学校建筑群,故绿化景观环境设计非常重要。现状校区绿化较少,规划在主干道的两侧种植高大、茂密乔木,形成绿色通道;入口处设计花坛,突出校区景观氛围。教学区各教学楼之间建设绿地,该绿地以草坪为主,形成开阔视野。运动区布置种植具有一定防护作用的低矮灌木,穿插布置高大挺拔、树型秀美的乔木,创造良好的健身环境,形成相对独立的区间。
各功能区之间亦布置多处尺度不等的绿地,起到阻隔动静、人流集散的功能。另外要营造学校人文景观环境,在校园中适当点缀雕塑、小品、名人名言、休闲座椅等,营造文化氛围。新建绿化总面积120xx㎡(包括现状校区和规划校区绿化面积)。
4.2.8技术经济指标
总用地面积 36502m2
净用地面积 34366m2
新征地面积 23733m2
新征地净用地面积 22666m2
本工程建筑面积 8670m2
其中:教学楼 3995m2
食堂 3074m2
风雨操场 1068m2
门卫 80m2
变配电房 150m2
连廊 303m2
运动场占地面积 10906m2
绿化面积 120xxm2
本工程道路面积 5000m2
4.3工程方案
4.3.1工程方案选择的原则
(1)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建、构筑物设计方案力求平面功能布置合理,立面简洁但不单调,朴素大方,具有良好的景观设计效果。
(2)根据生产性质和使用功能,确定建筑物的防火、防爆、防腐蚀的一系列性质,并按照相应规范设计。
(3)积极采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力求发挥整体效益,节省投资。
(4)建、构筑物结构布置,造型和构造处理应考虑工艺、安装、检修等一系列要求。
(1)结构设计
本工程建筑宜采用框架结构,现浇楼盖。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框架抗震等级为四级。
(2)基础设计
地基基础设计,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综合考虑结构类型、材料情况与施工条件等因素,精心设计。
本工程基础类型考虑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墙下条型基础。项目场地可作为桩基础持力层的土层根据工程地质勘测报告确定。框架结构柱基根据地基处理的要求进行打桩后,一般均为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考虑,围护结构墙下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梁。砖混结构按地基处理后可采用混凝土条形砖基础,个别次要建筑尽量利用浅层地基强度。
(3)围护结构和内外装修
根据该建筑特性,外墙体一般采用多孔砖,内墙采用当地轻型砌体。外墙装饰为马赛客,内墙装修材料为瓷砖和涂料。
屋面防水用目前建设部批准和颁布的新型技术成熟的防水卷材,隔热层为当地惯用材料。建筑门窗采用铝合金门窗或不锈钢门窗。
4.3.3运动场所设计
本工程运动场所主要分跑道、篮球场、排球场,各场地具体规格及特征详见表4-1。
表4-1 各运动场地规格及特征表
序号 名称 规格 面层结构 数量(个) 备注
1 跑道 250m环形跑道 塑胶 1 6分道
2 篮球场 35m×20m 塑胶 4
3 排球场 22m×15m 塑胶 1
4.3.4主要建筑物
本工程主要建筑物教学楼二期、食堂、风雨操场、门卫、配电房等,总建筑面积8670m2。
表4-2 项目主要建筑物规模及特征
序号 建筑名称 建筑面积(㎡) 层数 数量(幢) 结构特征 备注
1 教学楼二期 3995 4 1 框架 新建
2 食堂 3074 3 1 框架 新建
3 风雨操场 1068 1 1 框架 新建
4 连廊 303 1 1 框架 新建
5 门卫 80 1 1 砖混 新建
6 变配电房 150 1 1 砖混 新建
4.4配套设施
4.4.1供电工程
(1)用电负荷和供电电源
电力负荷应根据供电可靠性及中断供电在政治、经济上所造成的损失或影响的程度,分为一级负荷、二级负荷及三级负荷。本工程公共照明、消防用电为二级负荷,其它用电为三级负荷。负荷预测采用面积估算法,参照有关负荷指标,本工程新增计算负荷约为206KW。
本工程拟采用二路10KV高压电源,电源引自附近开闭所,以电缆埋地方式接入。
(2)供电方案
在地上一层设置一座变电所,内设1台250kvA干式电力变压器,分别向二、三级负荷供电。
(3)功率因素补偿
功率因数补偿采用集中和分散补偿相结合的方式。在变配电室低压侧设置无功功率自动补偿柜,使变电所侧功率因数不低于0.9。
(4)场区供配电
a.各装置配电将按照不同的环境特点及有关规范进行设计,其中包括防腐、防粉尘等特殊场所的供配电设计。
b.线路敷设采用架空、桥架、沟道、直埋等方式。
c.照明、避雷、接地按不同的环境特点要求及有关规范进行设计。
(5)电气保护及防雷接地
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本工程各属于二类防雷建筑物,分别按二类防雷建筑物的要求进行保护。在建筑物的屋顶设避雷带作为接闪器。接地系统利用柱筋做引下线,利用建筑物基础作为接地系统,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若实测不能满足要求,则应增设人工接地装置。
建筑物内所有垂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体的顶端和底端均与防雷接地装置连接。
4.4.2给水工程
(1)用水量
学校用水主要为生活用水和绿化用水,日用水量为145m3/d。其中生活用水121m3/d,绿化用水量24m3/d。
室外消防用水量按25L/s设计,室内消防用水量按15L/s设计。
(1)水质、水压
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生活用水水压不小于0.3Mpa,消防用水水压不小于0.8Mpa。
(2)供水
本项目给水系统采用生活、消防合用给水管道的供水方式。项目所在地的主要供水水源为市政管网,供水管经为DN250,在学校内采用DN200给水管构成环状管网,供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
4.4.3排水工程
(1)排水量
本工程污水主要为生活污水,水量按供水量的80%计,为128 m3/d。
(2)排水方案
根据项目地区的排水条件,场区排水按“雨污分流”的原则考虑,拟在场区内设置污水、雨水二个排水系统。建筑物内废污合流。
污水:区内污水经化粪池沉淀后经区内污水管网接入市政污水管网,进入丹城污水处理厂,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
雨水:雨水设计流量套用宁波市短历时暴雨强度公式及雨水设计
流量公式,按95L/s•ha考虑,径流系数为0.7,本项目雨水设计流量约为243L/s。经所内雨水管道汇集后排入市政雨水管网。
4.4.4消防设计
室内消火栓布置保证同层任一着火点均有两股充实水柱同时到达,消火栓充实水柱10米,每层设单出口消火栓,间距不大于30米。
室外消防给水与生活、教学给水共用一套管网,并形成环状,在各建筑物附近设置适当数量的室外消火栓。室外设消火栓,保护半径为100米,设置间距小于100米。
按《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配置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
在总平面规划设计中,合理确定建筑物的位置、防火间距、消防车道和消防水源,建筑各层的防火分区、疏散宽度以及安全疏散距离均满足消防规范要求。
4.4.5通讯网络工程
根据需要,在综合楼、教学楼、校园等场所配置电话及配置公用电话。敷设电话线路和计算机远程通讯网络线路,相关重要部分应按设计规范设置监控系统。
5环境影响评估
5.1项目地块环境现状
5.1.1水环境现状
象山县大、小水库水质基本保持良好,7个水源保护区基本保持在Ⅰ~Ⅱ类水质范围内,部分水区水源受到污染。大塘港为Ⅲ级标准,南大河水质为Ⅴ类;金石引河水质污染比较严重,主要超标因子为COD、总磷、总氧、非离子氨。
5.1.2大气环境现状
象山大气环境的主要污染物是总悬浮颗粒物,其次是氮氧化物、降尘、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河氮氧化物的年均值和日均值符合大气二级标准。
5.1.3声环境现状
目前象山声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工业、建筑施工、社会生活和其他声源。中心城区的噪声功能达标区域是居民文教区、混合区、工业集中区,二超标较严重的是交通干线两侧。本项目位于城郊,声环境现状较好。
5.2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
5.2.1环境质量标准
大气环境: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水环境: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xx)中的Ⅲ类标准;
声环境: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Ⅱ类标准。
5.2.2污染物排放标准
(1)废气
学校食堂油烟废气排放执行《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xx)中的中型标准。
(2)废水
项目废水排放可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三级标准。
(3)噪声
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
5.3项目建设与运营对环境的影响
5.3.1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
本项目施工阶段主要污染工序来自各种机械的工作噪声,打桩和运输等作业噪声;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施工雨污水、打桩泥浆水与场地积水;施工车辆产生的废气,土石方和建筑材料运输造成地面扬尘等;开挖基坑、填平场地时产生弃土,在进行主体结构等施工时产生建筑垃圾。
主要污染物及预计量详见表5-1。
表5-1 施工期主要污染物及预计量表
类型 排放源 污染物 产生量
噪声 施工机械 施工噪声 70~100dB
固体废弃物 装潢垃圾 建筑废材 2.5t/m3
施工人员 生活垃圾 1kg/人/d
大气污染物 施工期扬尘 TSP 无组织排放
水污染物 施工人员 生活污水 0.2m3/人/d
5.3.2运营期对环境的影响
本项目运营期间污染源主要来自配电房等各类设备产生的工作噪声;师生、后勤人员日常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厨房间产生含油烟气。
主要污染物及预计量详见表5-2。
表5-2 运营期主要污染物及预计量表
类型 排放源 污染物 产生量
噪声 配电房 设备噪声 60-75dB
车辆 交通噪声 70-85dB
固体废弃物 学生及教职工 生活垃圾 1820kg/d
大气污染物 食堂 油烟废气 0.6t/a
水污染物 学生及教职工 生活污水 96.8m3/d
5.4环境保护措施
5.4.1大气污染物
食堂产生的少量油烟废气,可将其经油烟净化装置处理后高空放;燃油废气通过专用管道接至楼顶向高空排放。
5.4.2生活污水
废水主要为学校老师与学生的生活污水。厕所废水经化粪池处理,餐饮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其它废水也均经过净化处理达标后回用或通过污水管网排放。
5.4.3固体废弃物
针对生活性废物,在校园内相关区域设置垃圾箱,建筑内设置垃圾道,将废物集中后,统一、及时清运出场。并在校园内设垃圾收集处,以利生活垃圾的收集和清运。
5.4.4噪声
主要来自配电房、泵房、机房各类设备产生的工作噪声。为降低噪声污染,改善作业环境,尽量选择低噪声设备;加强设备日常维修、更新和操作人员的管理,使所有设备,尤其是有噪声污染的设备,能在正常状况下运行;并对放置产噪大的设备的房间采用隔声门窗,露天噪声源加设防护罩。
5.4.5建设施工环境影响控制
(1)建设施工噪声控制
合理放置施工机械,尽可能布置在对场界外造成影响最小的地点,并在高噪声设备周围设置掩蔽物。加强施工管理,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禁止夜间进行高噪声作业。以液压工具代替气压工具,打桩应采用液压钻孔、浇注桩头的低噪声施工方法。
(2)建设施工水污染控制
在施工前期应同步设计好排水沟和沉淀池,将建筑泥浆水和冲洗水经沉淀分离后的上清夜排入污水管网,沉淀泥浆应定期外运。建筑废物应按指定地点堆放并及时清理,避免因暴雨冲刷而流入附近水体。建议在施工场地设置简易厕所和化粪池,对施工队伍居住地的食堂、浴室和厕所污水进行处理。
(3)建设施工大气污染控制
建议施工单位采取以下措施:开挖时,对作业面和土堆适当喷水,使其保持一定湿度,以减少扬尘量;开挖的泥土和建筑垃圾要及时运走,避免长期堆放;确需较长时间堆放在户外的散粒建筑材料,如黄沙、碎石等,应采用雨布覆盖或经常洒水保持湿润,减少扬尘。对施工现场实行合理化管理,使砂石料统一堆放,并尽量减少搬运环节。防止运输车辆装载过满,并尽量采取遮盖、密闭措施,减少沿途抛洒,并及时清扫散落在路面上的泥土和建筑材料,定时洒水压尘,以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扬尘。施工现场要进行围栏或部分围栏,缩小施工扬尘扩散范围。当风速过大时,应停止施工作业,并对堆存的砂粉等建筑材料采取遮盖措施。
(4)建设施工固体废物污染控制
施工现场要及时清理,建筑垃圾要及时清运,防止其因长期堆放而产生粉尘等污染。生活垃圾易腐败变质,应进行专桶收集,定期运往附近垃圾场进行卫生填埋或焚烧,严禁乱堆乱放。
6节能
6.1节能原则
1、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严格执行节能技术规定,努力做到合理使用资源。
2、积极采用先进的节能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严禁采用国家或行业主管部门已淘汰的落后的工艺和设备。
6.2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和《国家发展改委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建设应遵循合理用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原则,项目的建设应符合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6.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环保总局令第16号)
7.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建设部部长令第76号)
8.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发改环资[20xx]2505号)
6.3节能措施
按照国家有关节约与合理利用能源的现行政策、规定,本项目采取的主要节能措施如下:
6.3.1建筑
1、在规划中引进生态环保设计理念,通过合理的建筑布局及环境设计,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利用太阳能减少非可循环利用能源的消耗。
2、建筑设计尽量采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以减少采光、暖通耗能。
3、根据建筑功能要求,积极采用节能材料。
4、设计时,在保证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供水、供电线路,减少线路能耗损失。
5、屋面设置保温层,阻隔太阳辐射热,外墙采用多孔砖砌块,减少室内得热。
6、采用实木门窗加强门窗的气密性,减少热量损失。
7、控制建筑朝向,注意各朝向窗墙的面积比例调整。
6.3.2给排水
1、积极开展节约水资源的宣传,提高师生员工的节水意识。
2、安装工程实施中保证给排水线路工程质量,防止跑、冒、滴、漏等。
3、所有单元均安装计量表,便于管理和考核。
4、卫生洁具采用节水型产品及配件。
5、供水设计充分利用市政管网压力供水。
6.3.3电气
照明灯具采用高效节能灯,电气设备造型,应本着节约能源、减少设备用房面积进行优选。
照明器具采用节能型,如高效日光灯(带功率因素补偿装置);
采用声、光与时间相结合的照明控制方式,减少用电量。
7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合理、科学地制定管理方案,确定项目的组织结构和配置人力资源是保证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顺利进行、提高劳动率的重要条件。在制定管理方案时,我们对项目的组织结构设置及人力资源设置等内容进行了研究。
工程部:负责工程的前期准备联系和现场工程管理监督。
预算部:负责对工程前期方案的策划,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及预决算的计算。
财务部:负责资金的筹集和管理;财务的核算和监督以及资金的拨款和管理;交纳各种税务和上级管理费等,保证工程进度和各项资金使用计划。
办公室:负责工程的总体筹划和管理。
8项目实施进度
8.1实施工期
本项目建设包括工程前期、工程建设期等过程。工程前期工作包括项目审批、工程设计及现场准备(土地征用工作也完成),周期为6个月,建设工期从工程施工到工程建成投入使用预计为12个月。
8.2实施进度安排
项目建设工程前期为20xx年11月至20xx年4月,工期为6个月。
工程建设期为20xx年5月至20xx年5月,工期12个月,总建设工期12个月。
为加快项目的建设进度,本项目在项目审批结束后,立即组织进行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工作。项目具体实施进度安排见表8-1。
.1概述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值规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第3号令),本项目属于“必须进行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中的“使用国有资金投资项目”的范围,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勘察设计和施工等均采取招标方式。根据《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加招标内容和核准招标事项暂行规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第9号令)和《宁波市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方案核准暂行办法》(甬发改投资[20xx]450号),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程招标内容。
9.2招标组织形式
招标的组织形式有自行招标和委托招标两种形式。本项目业主委托具有相应资质证书的建设工程招标机构招标。
9.3招标方式
招标方式分为公开招标、邀请招标二种类型。本项目各项工程拟采取的招标方式均为公开招标方式。具体招标情况见表9-1
表9-1 象山县林海学校扩建工程招标基本情况说明表
序号 招标内容 招标范围 招标组织形式 招标方式
1 勘察、设计 全部 委托招标 公开招标
2 建筑施工工程 全部 委托招标 公开招标
3 监理 全部 委托招标 公开招标
10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0.1投资估算
10.1.1投资估算依据与说明
(1)《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2)《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
(3)《浙江省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定额(20xx)》
(4)业主方提供的有关资料
10.1.2建设投资估算
按照《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的规定,将建设投资的估算分为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三部分,分别估算。
1、工程费用
依据相关专业所提供的建(构)筑物工程量和单位造价指标估算,单位造价指标的确定参照浙江省同类项目造价水平,并按现行价格水平予以调整。本项目建筑工程费用估算为2121万元,详见表10-1。
表10-1 建筑工程费用估算表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量 单位造价
(元) 金额
(万元)
1 教学楼 ㎡ 3995 1200 479
2 连廊 ㎡ 303 1000 30
3 食堂 ㎡ 3074 1500 461
4 风雨操场 ㎡ 1068 1500 160
5 变配电房 ㎡ 150 1200 18
6 门卫 ㎡ 80 1200 10
7 田径场及球场 ㎡ 10906 300 327
8 校门 15
9 围墙 30
10 自行车车棚 50
11 绿化 ㎡ 120xx 120 144
12 道路 ㎡ 5000 120 60
13 室外配套设施 ㎡ 27934 80 223
14 场地平整 m3 320xx 35 112
15 合计 2121
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根据《浙江省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定额(20xx)》,本项目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中主要包括地价、建设管理费、可行性研究费、工程监理费、勘察设计费、市政公用设施费、建筑临时设施费等,估算金额分别为356万元、28万元、2万元、42万元、64万元、13万元、21万元,合计为527万元。
3、预备费
预备费包括基本预备费和涨价预备费。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目前一般不计涨价预备费;基本预备费按照工程建设费用和其他费用之和的3%计算,其估算值为79万元。
4、建设投资
以上各项合计为建设投资,其估算值为2727万元。
10.1.3建设期利息估算
该项目资金来源为财政拨款,故而没有建设期利息。
10.1.4流动资金估算
本项目为教育事业类项目,故暂不估算流动资金。
10.1.5总投资
项目总投资=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铺底流动资金。本项目规模总投资为2727万元。
10.2资金来源与筹措
该项目总投资为2727万元,资金来源为财政拨款。
社会评价
本建设项目为教育设施项目,是以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为目的的社会事业项目。也就是说该项目是为社会生产和公共生活服务的,是以创造社会效益为主的非生产性建设项目,本报告对项目的综合分析侧重于社会评价。
11.1项目对社会影响分析
1.对所在地区教育文化的影响
本项目的建设按照省“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通过整合、扩建方式,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优化教学环境,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教育资源的需求。项目的建设利国利民,对于象山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对所在地区居民生活的影响
本项目建成后办学规模的扩大将新增教职工人员,给教师行业和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该项目的建设将增加对学生的培养力度,提高当地整体社会人口文化水平,从长期来看有助于经济与社会发展。
3.对当地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容量的影响
项目所在地的供水、供电等基础配套设施较好,可保障项目运营所需;项目实施不会给当地基础服务容量形成超负荷的压力。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加快该区市政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周边社会服务产业的发展,对当地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容量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1.2项目对所在地的互适性分析
1.不同利益群体对项目的适应性分析
当地居民对本项目的建设期望及关注度较高,对象山城区的教育发展影响较大。
建议项目建设期内,加强内外部监测,建立高效通畅的反馈机制和渠道,接受群众监督,以保障工程实施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2.当地组织机构对项目的适应性分析
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当地组织机构的规划要求,政府大力支持。
可能出现的问题:项目建设程序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建设进度受阻。
措施建议:项目严格按照有关建设程序执行,办理规划、环保、立项审批、开工审批和竣工验收等有关手续,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和劳动安全保障措施,并确保各有关职能部门意见的贯彻落实。有关部门应配合建设单位进一步做好本项目的宣传和沟通工作,以取得公众的更多理解和支持。
3.当地技术文化条件对项目的适应性分析
本项目建设牵涉到设计和施工等系列技术问题,当地的技术可保障项目的实施。
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施工单位选择不当,无法保障工程进度和质量。
措施建议:选择优秀的设计、监理、施工单位,保障工程质量和进度。
11.3社会风险分析
本项目的社会风险因素主要为工程建设相关风险。(见表11-1)
表11-1 工程建设相关风险分析表
序号 风险因素 持续时间 可能导致的后果 措施建议
1 工程及进度勘查不到位 项目建设期间 工程量变更、工期拖长、投资增加。 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选择资质符合要求、业绩优良的勘查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监利单位,对项目的建设全面负责。
2 工程设计缺少前瞻性与合理性 项目建设及运行期间 工程设计与该区域原有布局不够协调,主体结构设计欠缺前瞻性与合理性的统一,无法满足正常使用需求,浪费投资资金
3 施工及监管不到位 项目建设及运行期间 工程进度拉长、建设质量低劣,影响项目功能的有效发挥。
4 不可预见风险因素 项目建设期间 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遭遇的不可预见的不利地址条件,异常恶劣天气,未预料人工、材料价格上涨等,将对工程进度、建设质量和投资费用造成影响。 办理工程保险,以转移不可预见因素带来的风险。
12研究结论
本项目的实施是加快象山县教育布局调整,切实改善象山城区学校办学条件,努力完成象山县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的需要。
项目的建设符合象山县城市总体规划和象山县“xx”发展规划。
项目建设的配套公用设施完善,采用的设计方案合理,投资估算合理,建设方案可行,建设条件具备。
- 上一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自动化
- 下一篇:建设工程信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