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总体规划设计内容范文

时间:2023-09-24 16:15: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项目总体规划设计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项目总体规划设计内容

篇1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 教学方法 精品课程 衔接 拓展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2-0038-03

一、引言

城市总体规划是专业指导委员会确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法定规划中居于核心层面的规划,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体系中处于整体集成和综合检验的地位。由于能够将多门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到该课程的教学中,因此内蒙古工业大学教研组申请《城市总体规划》为精品课程。获批后以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内蒙古工业大学通过调整课程体系设置、改革教学方法等手段,将区域规划、城市经济运行、行政管理等相关知识融入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中,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构架,实现该课程与前置和后续课程的有效衔接,广泛拓展学生专业知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城市规划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与特征

(一)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内蒙古工业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设立于2002年,现行教学体系建立在建筑学大平台之上,课程设置采取2+3的培养模式。城市规划专业一、二年级专业课程设置与建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较为接近,进入三年级之后逐渐开设城市规划专业课程,形成以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发展史等理论课和城市规划设计课程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其中,城市总体规划开设于第七学期,共108学时,采取真题真作和真题假作的方式,完成一个小城镇的总体规划编制。学生通过现场调研、基础资料搜集整理、分析预测、方案设计、图文表达、方案汇报等学习过程,将前期有关城市规划原理、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和城市经济学等课程的知识应用于规划实践,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综合知识进行方案设计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学生基本技能的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如表1所示,城市规划理论课程开设时间与教学内容均与规划设计课程相配合,注重与规划设计课程的前期调研环节、基础资料整理分析、规划预测等内容的有效衔接。城市总体规划的前置课程有:城市规划初步、城市规划原理、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地理学等,分别开设于1~3年级;与总体规划课程同时开设于第七学期的课程有:城市经济学、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等;后续课程有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师业务实践和毕业设计等。

(二)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1.系统性

城市规划课程设置采取“2+3”的培养模式,前两年的课程设置与建筑学专业基本相同,从第五学期开始开设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发展史等城市规划专业理论基础课,为后续城市规划设计课程奠定先期理论学习基础;第六学期开始开设规划设计课程,转入城市规划设计学习阶段。这种从“建筑初步”、“城市规划初步”到“建筑设计”再到“规划设计”的课程设置方式,遵循了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规律,系统性较强。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建筑学专业训练后,具有一定的空间把握和形体塑造能力。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学习居住小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间穿插城市设计及景观设计内容,课程设置也是由简及繁的渐进式、系统性教育方式。

2.综合性

内蒙古工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也可以称之为一种“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是基于其建筑学院学科特征和城市规划专业办学特点而产生的具有专业禀赋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城市规划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建筑学、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道路交通、城市市政工程等领域的知识。

按照这个培养方案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和景观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较强,毕业生可从事规划设计、规划管理、建筑设计、建筑咨询等工作,就业面较为宽泛。

3.实践性

城乡规划学科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城乡规划教育也是围绕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以专业课为核心,学科基础课和实践教学为辅助,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包括总体规划在内的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课程题目的选择、教学过程安排和作业成果制作,均模拟实际项目运行过程,让学生尽早在实战中融汇专业知识,增长实践技能。

三、总体规划教学方法探索

(一)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城市总体规划与其他学科基础课高度关联,所学相关内容易于在城市总体规划教学中得到综合应用,改善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效果,对于提高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水平、提升专业影响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倡导选择合适题目 “真题真作”或“真题假作”,以学生为主体,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性、自主性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参加专题研究,将学习成果作为实践项目的组成部分,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服务的有效衔接。

真题性题目选择,能够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科研活动有机结合,依托实践项目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解决相关理论课程相互独立、缺乏实践支撑的问题,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真实的训练,运用多学科相关知识解决城市问题提高了对城市综合性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做到对其他相关课程的有效衔接和专业知识领域的拓展。

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扩大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大胆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开放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建立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多项交流的教学平台。

城市总体规划教学中,突出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发现问题,养成以问题为导向,运用所学习的相关知识进行专题研究,主动查找文献、解析案例、探索解决方法的良好学习习惯,全面锻炼学生的调查、分析、研究、规划和表达能力。

将教学成果作为实践项目成果的组成部分,鼓励学生参加实践项目,成为实践项目的组织者和设计者。从现场踏勘、基础资料收集整理、现状分析、方案设计、成果汇报等各环节均由学生作为主要完成者,全面锻炼学生的基础调研、方案设计、组织协调和图文表达能力。实践环节的参与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专业特征的认知程度,加深了对城市的理解和对城乡规划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

城市总体规划涉及城市经济、社会、文化、交通、等许多领域,综合性较强。与此相适应,目前开设的其他学科类课程有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等课程,作为总体规划课程学习的辅助。课程开设时间与教学内容均与规划设计课程相配合,注重与规划设计课程的前期调研环节、基础资料整理分析、规划预测等内容的关联衔接。

通过《城市地理学》的学习,培养学生宏观区域分析能力,为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提供区域和城镇体系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注重城市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城市规划分析预测方法的讲授。通过《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和行政管理制度、城市规划管理的内容和方法。通过《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等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总体规划中城市市政方面的知识,并为总规课程的学习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实现专业知识的衔接与拓展,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各类社会现象和城市问题,为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专业调研》中的基础资料收集、整理、分析提供理论支撑及方法,并与《社会综合实践调查研究》等实践环节相配合,让学生了解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人口、城市化、经济分析预测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

(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

传统的“满堂灌”授课方式难以应对信息化时代对课堂教学方式的冲击,城市规划教学中的理论课程讲授需要具有灵活性和启发性,要引导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的已有理论成果,关注城市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现象,不断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本次精品课程建设中,为达到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内蒙古工业大学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以及改革。

第一,引入实践案例的教学方式方法。以经典案例评析为依托,讲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基本内容、方法和编制程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直观、便于理解的实际案例分析深化理论知识学习。

第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便捷化,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传统讲授式的课堂方式很难满足学生获取知识多样化的需求,教师需及时改革教学模式,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直观地通过图片、视频介绍规划案例。

第三,课堂中引用并推荐恰当的阅读书目和资料也是增强学生兴趣的有效方式之一。设置热点问题讨论环节,教师引导并鼓励学生自主完成资料查阅和问题分析,以课堂分组讨论或小论文的形式完成。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从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地理背景等多个方面深入分析问题的成因,扩宽了知识面、培养了逻辑分析能力,不同学科视角和研究方法对城市要素的分析成为学生完善规划设计构思的基础。

第四,开展专题研究教学。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需求,增加有关区域分析、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分析预测、环境生态保护建设等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根据城镇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分析手段和方法。

(四)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由于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规划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多重目标模式和多重行为主体利益关系的协调,一个合格的规划师应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基本功和广博的知识,并具备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和持续的规划创新能力,因此城市规划教育中应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总体规划教学中,通过现状调查、现场踏勘、资料分析、方案讨论、成果制作等途径,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首先,城市总体规划综合性较强,教学中将多学科知识贯穿其中,引导学生熟悉现状、认真进行现场踏勘、方案构思和多方案比较,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和知识获取能力。工作中不断更新观念,迅速吸收新知识,获得新信息,冲破传统物质空间形态规划的束缚,从城乡的空间布局、经济功能、生态环境、社区结构、文化氛围、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其次,应具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一个好的规划一定是设计团队集体创作的成果,创作过程中经常要协调各种关系,因此协调沟通能力成为规划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城市总体规划课程中,应通过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沟通、团队协作能力。

再次,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总体规划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图文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中,现状调查、初步方案构思和最后方案都要求学生汇报,汇报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准确、熟练地表达出规划意图。由于总规编制中的文本和说明书撰写要求较高,这也锻炼了学生的文字处理能力;而草图和最终成果制作,也锻炼了学生的图文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结语

城市总体规划是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体系中处于整体集成和综合检验的地位。借助城市总体规划精品课程建设的契机,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改革,及时转变教学思路,将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社会经济类课程与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实现更好的衔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做到产、学、研、用相结合,增强城市规划的专业特色。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光杰.城市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规划师,2011,10(27):111-114.

[2] 顾凤霞.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4):59-62.

[3] 秦小东,杨娜.工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社会经济类课程设置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1(2):51-53.

篇2

关键词:风景名胜;景观规划;原则;内容;问题

1 规划的原则

为了确保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一般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1 保护优先原则

风景名胜区是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而不可再生的遗产,风景名胜区的价值首先是其“存在价值”,只有在确保风景名胜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风景名胜区的多种功能。因此,保护优先是风景名胜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1.2 突出自然原则

充分发挥风景资源的自然特征和文化内涵,维护景观的地方特色,强调回归自然,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

1.3 综合协调原则

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在资源充分有效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利用。虽然保护是风景名胜区工作的核心,但是并不意味着要将保护与利用割裂开来。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特殊性之一就是风景区内包涵有许多社会经济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所以只有将各种发展需求统筹考虑,依据资源的重要性、敏感性和适宜性,综合安排,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保护与利用的矛盾,达到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

1.4 环境容量原则

环境容量原则也叫环境承载力原则,其意义在于任何资源的使用都是有极限的,风景名胜资源的利用也不例外。风景名胜区开发利用必须要在其允许的环境承载力(或称环境容量)之内,这是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5 分区管理原则

根据风景资源价值与分布,划分功能分区,严格实行“山上游,山下住”、“区内游,区外住”、“区内景,区外商”、“区内名,区外利”的管理原则,在保证风景资源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1.6 统一规划、分期发展原则

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些遭到破坏的风景名胜区还需要有一个很长的自然恢复阶段。所以对待风景名胜区规划要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妥善处理近期实际与远景目标的矛盾,从最终目的出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 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风景名胜区规划是关于切实保护、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风景名胜资源的综合布置,经过批准的规划是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依据。风景名胜区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部分。

2.1 总体规划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分为规划纲要和总体规划两个阶段。风景名胜区规划纲要的任务是研究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问题,结合当地的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根据风景区的自然、历史、现状情况,确定发展战略布置。因此,应首先确定风景名胜区规划纲要。

2.1.1 规划纲要内容

(1)进行风景名胜资源调查与评价,明确风景资源价值等级,保存状况以及风景名胜区主要存在问题。

(2)分析论证风景名胜区发展条件(优势与不足),确定发展战略。

(3)拟定风景名胜区发展目标,包括资源保护目标、旅游经济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

(4)证并原则确定风景名胜区性质、范围(包括保护地带)、总体布局以及资源保护、利用的原则措施。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任务是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纲要,综合研究和确定风景名胜区的性质、范围、规模、容量、功能结构、风景资源保护措施,优化风景名胜区用地布局,合理配置各项基础设施,引导风景名胜区健康、持续发展。

2.1.2 总体规划的内容

(1)根据地形特征、行政区划和保护要求,划定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包括保护地带。

(2)确定风景名胜区规划性质、发展目标、规模容量。

(3)根据风景名胜区功能分区,确定土地利用规划,进行风景游赏组织。

(4)确定风景名胜资源保护规划,明确保护措施与要求。

(5)确定风景名胜区天然植被抚育和绿化规划。

(6)确定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7)确定风景名胜区基础工程规划,包括道路交通、供水、排水、电力、电信、环保、环卫、能源、防灾等设施的发展要求与保障措施。

(8)确定风景名胜区内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9)制定分期发展规划。

(10)对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管理提出措施建议。

2.2 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的任务是以总体规划为依据,规定风景各区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建设项目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在风景名胜区内,应根据景区开发的需要,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景区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主要内容有:

(1)详细确定景区内各类用地的范围界线,明确用地性质和发展方向,提出保护和控制管理要求,以及开发利用强度指标等,制定土地使用和资源保护管理规定细则。

(2)对景区内的人工建设项目,包括景点建筑、服务建筑,管理建筑等,明确位置、体量、色彩、风格。

(3)确定各级道路的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4)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风景名胜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主要是针对明确的建设项目而言,主要内容包括:建设条件分析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建筑和绿地的空间布局、景观规划设计、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工程管线规划设计、竖向规划规划设计、估算工程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3 风景名胜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3.1 盲目追求“档次”

“档次”原本是景观规划应追求的理念。问题出在对“档次”的理解上,“档次”往往被理解为宏大的气派或用材的豪华考究,它意味着大量财力的投入。决策者往往在项目的开始便定了高调,而不管该场所在整个环境系统中的位置。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如此巨大的财力投入能否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二是该场所是否真正具备“档次”的环境条件。因此,不顾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现状,盲目追求所谓“档次”,是绝不可取的。

3.2 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

长期以来,风景名胜规划中对人的需要及对人性的关注不够。我们必须注意:再美的风景,再好的名胜,都是为人服务的,在规划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从一般人对美的需求和理解,对风景名胜的向往和欣赏心理出发,去研究规划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现状与未来需求的结合,强化风景名胜区的服务功能,而不是追求浮华与排场。

3.3 生态意识淡漠

我国景园界存在着在生态规划与设计问题上空喊口号而疏于实践的现象。在理念上大家都谈重视生态园林建设,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与建设中重视生态系统保护、平衡,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经济需要、或领导意图、或条件所限等原因,往往不考虑项目建设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篇3

【关键词】城市;专项规划;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空间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加强对湿地的保护与管理,在城市中建立湿地公园对生态维护城市发展都具有巨大效益。城市规划是为湿地公园提供科学引导和空间支撑的重要前提,湿地公园会成为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以城市经济和环境发展的方向来看,二者的总体目标一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但从利益追求和带动城市发展的角度看,二者却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湿地公园项目在空间落实上时常与城市规划发生矛盾。如何合理解决这种矛盾,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1. 湿地公园规划的内涵和地位

1.1湿地公园的内涵

1.1.1概念

城市中湿地公园专项规划在国内外没有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概念诠释。根据编制湿地公园规划的目的及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湿地公园规划可以理解为:根据城市发展战略部署,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分阶段实施的湿地公园策略,并重点制定近期湿地公园项目的计划,策划出精品项目的一种规划形式。

1.1.2特点

作为城市生态恢复与保护主阵地,湿地公园的建设与发展,湿地公园规划要同其他规划一样保持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平衡性。在湿地公园项目选址时,必须关注湿地公园活动的系统性,整体以联系的观点来管理湿地公园建设和优化土地利用,从宏观角度考虑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的平衡。在此,笔者认为湿地公园应具有保持该区域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并趋近于湿地自然景观状态,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特有的湿地结构、功能、演替规律,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相应的“保护”和“娱乐”设施,将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有机结合起来等特点。

1.2 湿地公园规划的地位

1.2.1湿地公园规划的编制依据总体规划

湿地公园规划不属于法定规划,在规划手法、理念上与法定规划不同。其编制必须依据总体规划,总规的编制应该围绕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做好湿地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相协调、突出生态主题、在保护园内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1.2.2湿地公园规划属于专项规划

湿地公园规划在城市中系统性较强,虽没有独立的地位但对湿地公园关联度大,按照城市专项规划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应当属于作为指导城市开发的专项规划,是对总体规划的有益补充。

2. 湿地公园规划编制的必要性

2.1加强对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的引导力度

当前城市所处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正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湿地公园是一种特殊的公园类型,规划设计工作者对林业相关政策的认知理解程度、湿地概念和现场实际情况的了解,决定了一个规划设计成果的质量更关联着该项目的成败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规划作为引领社会发展的“龙头”,对引进湿地公园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保证项目的快速落地和开工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湿地公园和城市规划之间矛盾的日益突出

传统的城市规划从单纯的物质空间角度入手,环境经济意识不够,项目可操作性不强,目前与招商引资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使规划略显被动。湿地公园项目无法落地,用地紧张是城市规划工作中的突出困难不仅直接影响了湿地公园项目的落实,还使部分引资项目引进程序复杂化。

3. 湿地公园规划的目的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协调解决湿地公园项目的开发时序、空间布局、用地调整、交通组织、绿化建设等方面是十分必要的。既要确保总体规划中所确立的目标与核心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又要控制与协调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

3.1衔接法定规划,保证公园用地需求

城市湿地公园专项规划与法定的总体规划和控详规划衔接紧密,为城市战略性项目和亮点项目的湿地公园创造条件,体现城市特色。

3.2增加规划科学性,空间合理布局

湿地公园专项规划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注重统筹发展,使项目之间在用地上达到合理布局,有效地避免项目无序重复建设,避免先立项、后选址和污染类项目盲目引进的情况,为城市科学发展打下基础。湿地公园专项规划将总体规划中,城市定位、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等转变为有秩序的项目序列,提出可行的分期项目库储备,从而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

4.湿地公园规划编制的思路和重点

4.1规划思路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依据总体规划,对规划范围内不同层面的城市土地、空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促进城市湿地公园竞争力提升、湿地公园项目落位和湿地公园环境的建设。在编制时实现“一个转变、一个结合”:

(1)从城市湿地公园“项目”向“空间”转变。规划遵从“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对空间布局进行宏观研究,从时间和空间上对城市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配置,进而将湿地公园目标落实到空间上。

(2)从“控制规划”向“应变规划”转变

城市建设的各方面的经济需求对用地布局有很大影响,所以湿地公园规划在编制时必须注重适应经济模式:一方面为湿地公园项目提供多个空间选址方案以备选择,另一方面增加地块可兼容的用地性质,使用更加灵活,增强规划的弹性。

4.2编制重点

湿地公园规划的编制重点有:一是为湿地公园服务,形成湿地公园项目库序列,为项目提供空间载体;二是在规划编制时,体现灵活性,注重项目的实际性;三是突出城市的特色,发展战略性项目;四是注重项目配套服务和湿地公园环境的营建。

4.3规划内容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与其他公园规划设计不同,在分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城市湿地公园基本的环条件,规划包括以下内容:

(1)制定城市湿地公园总体发展战略,包括指导思想、规划原则、规划目标、湿地公园规模、重点。湿地公园区域、分期发展目标和空间湿地公园模式等明确湿地公园规模与范围,保障规划区域内满足一定数量的湿地生态功能连续性和完整性的最低要求,也是总规对项目的第一道控制线。

(2)根据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任务,从城市建设用地的角度编制城市分类湿地公园规划,制定湿地公园功能区及各个功能单元的划分。合理规划湿地公园内湿地展示区、游览活动区、管理服务区等区的空间布局与面积比例。

(3) 明确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对象或主体湿地景观,对区域内已有的地域代表性湿地景观或当地地域性典型湿地景观构成。强调生态保护规划内容,包括分级保护、旅游承载力的规划、湿地文化保护等内容。

参考文献:

[1]高江菡. 我国城市湿地公园恢复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初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

[2]赵哲远. 土地利用规划调控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7.

篇4

关键词:交通功能,规划设计,设计流程,规划内容,工作建议

中图分类号: S7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日益发展,城市中车辆越来越多,城市化使交通问题变得集中、强度加大,机动化使交通空间日益局促,交通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目前解决城市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 1) 增加交通供给即新建或拓宽城市道路; 2) 控制交通需求即道路交通功能规划设计。然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建设部门只重视道路设计方面,不重视交通功能规划设计的系统指导作用,往往在道路使用过程中出现交通需求不均衡、交通问题突出,无法进行道路拓宽时,才考虑采取相关交通管理措施。交通功能规划设计在宏观方面,在建设前期,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交通设施所要承担的功能做出规划,利用仿真软件对未来交通进行分析,使交通设施的空间结构形态能与其功能适应; 在微观方面,对其空间布局和交通组织做出安排,并利用先进的ITS 技术优化交通结构,确保交通构筑物能满通需要,实现高效交通。

1 城市道路交通功能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1. 1 交通功能规划是城市道路建设的重要指导

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存在着条块分割问题,规划建设管理部门沟通不够,道路规划经常忽视交通需求管理,不注重交通功能规划的指导作用,一般情况下交通功能规划设计只是城市道路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没有将交通功能规划设计从道路设计中分离出来,以交通功能规划设计来指导城市道路设计。另一方面交通理论与规划设计、施工设计脱节,从而导致交通设计思想夭折,道路规划不合理。同时受专业限制,具体设计人员对功能问题往往研究不够,缺乏基本的交通功能设计素质,交通功能规划设计问题也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在进行新建城市规划时,必须整合土地使用政策、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三者关系,进而来管理交通需求,即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要把交通功能规划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然后对初步完成的总体规划中的交通功能规划部分通过数学模型和大型仿真软件模拟未来交通状况,以确定交通设计的容量和分布是否合理,并将信息进行反馈从而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或者完成总体规划。进而在论证合理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城市道路建设项目设计。

1. 2 交通功能规划设计是解决城市道路使用存在系列问题的重要保障

1) 城市路网功能结构不合理。在城市道路路网规划建设中,许多城市往往只重视扩大路网的空间尺度,忽视了路网功能结构的改善。在大力推进快速路和主干道建设的同时,忽视了城市次干道和支路的建设,导致城市道路路网功能级配关系进一步失衡。

2)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布置不完善。许多城市道路出入口、交叉口设计、立交匝道设计不合理,停车设施功能配置不全,车辆掉头区、行人地下通道设置不尽合理,安全设施、流量检测、监控系统、交通诱导系统等城市道路配套设施不齐全。

3) 公交车、地铁、轻轨等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滞后。城市公共交通的设计容量小于实际的交通量,公交线路以及公交站点设置不合理,公交线路重复系数往往过高,导致公交过分集中在某条道路,造成该线路交通拥堵及公交通达性差等诸多交通问题。地铁、轻轨等城市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供求关系的有效途径,而目前,地铁、轻轨等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滞后,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公共交通体系。

4) 交通枢纽布置不当。城市交通枢纽主要是指汽车站、火车站等,是城市主要集散地,包括商业、交通集散、公交枢纽等各种功能,各功能产生与吸引的交通流在此汇合交织,形成了特殊的交通特性。现代城市未能合理的安排交通枢纽的功能定位与建设条件,导致交通枢纽的交通区位不当,造成了各交通流分布不均衡,交通流过度集中而造成交通拥堵及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

城市道路交通功能规划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现代城市交通主要问题:

1) 综合土地利用与交通功能规划,充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路网建设的盲目性和冗余度; 2) 建设完整有效的道路交通网络体系,完善支路网,提高城市道路交通通达性; 3) 进一步完善交通管理设施体系,合理布置城市道路标志、标线系统,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交叉口渠化、道路出入口等,并利用先进的ITS 技术,合理布置交通控制系统及诱导系统,优化城市道路交通体系; 4) 采用先进的路段交通组织措施,如设置单行线系统、变向交通等,组织微观道路交通的有序、高效运行; 5) 完善城市停车设施配置,并利用经济杠杆有效调节交通需求; 6) 发展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交通系统,建设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并通过交通需求管理及交通系统管理,从各个方面来支持公共交通的发展。

1. 3 交通功能规划设计有必要专题研究、专题审查

在工程前期,应充分论证总体方案,对交通功能做出充分考虑和细致的安排; 对于具体的建设项目,应根据《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对建设项目进行交通影响评价分析,确保项目建成后新增交通量与背景交通量不会对未来周边的道路交通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对于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具体的细节方面,应充分听取交通管理部门的意见,建立专项交通工程项目,如交通疏导工程、交叉口渠化设计、交通控制系统改善、施工期间交通组织设计等,这样才能进一步优化城市道路交通体系,提高城市道路的利用率。

2 城市道路交通功能规划设计流程

根据城市道路交通功能规划在城市建设各个阶段所具有不同的功能性质,可以将城市道路交通功能规划设计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道路规划阶段,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新城开发建设中,结合用地规划,对道路进行初步交通功能规划设计,为实施阶段道路详细交通工程设计预留发展空间,保证其交通功能的实现,使交通功能规划设计制约土地利用,土地利用为交通功能规划做指导。具体包括道路功能定位、道路网路功能结构布局、停车设施布置、交通枢纽布置、立交及匝道设计及主要交叉口设计等。

第二阶段为道路实施阶段,在进行道路初步设计之后,施工图设计之前,对即将建设的道路,进行深化细致的交通功能规划设计,具体内容包括路段交通设施设计、交叉口设计、出入口设计、公共交通设计、人行横道设计、交通管理系统设计等。交通功能规划设计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后,再由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图设计。

第三阶段为面向管理阶段,具体内容包括交通协调控制系统设计、交通诱导系统设计等。

具体的设计流程如图1 所示。

图1 城市道路交通功能规划设计流程

3 结语

目前,大部分城市是由历史沿革演变而成,没有系统的交通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资源相当有限,大部分道路无法拓宽,因此,只有强化面向建设及管理两个阶段的道路交通功能规划,大力实行城市道路交通功能规划,利用现有道路网及先进技术,系统的诱导交通流,充分挖掘城市道路交通资源,才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城市道路交通问题。对于新建城市而言,要强化面向规划的道路交通功能规划,正确预测城市规模及城市交通量,进而制定合理的新建城市道路体系结构。

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问题; 措施; 思路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city planning measures, and puts forward the city planning administrative train of thought.

Key words: city planning; problems; measures; train of though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解决城市规划中存在问题方法 1、加强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建立规划管理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各级城市规划部门要把规划实施的监督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做好土地使用建设活动审批后的各项管理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城市规划违法活动,及时发现纠正,督促提高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质量水平。建立规划管理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将规划管理的行政责任具体分解落实,使城市规划管理的各项工作任务都有明确具体的责任主体,对于由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的各种违法行为要追究直接责任人责任,城市规划管理责任的确立,其目的在于保护行政管理的法律秩序,保障国家和人民权益。

2、设计合理的规划许可审批程序和管理体制。要使城市规划管理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就必须按遵循科学的审批管理程序。也就是必须依照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必要的环节来进行。这样就有效地防止审批工作随意性,制止各种行为发生。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严格的审批程序是城市规划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条件,对于城市规划区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活动也要以有关的城市规划管理法规为依据,对违背城市规划管理法规的行为要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另外一个就是改革管理体制,有效发挥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作用。要改革规划行政管理体制,就要建立健全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和审批制度,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深化城市规划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规划委员会制度,健全城市规划管理决策机制,城市规划管理的重点由开发转向保护。

3、要完善规划法规。建立健全规划法规体系,运用法律手段,保证科学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管理的综合协调职能,城市的土地利用各项活动都纳入统一的城市规划管理,实施统一管理,这样才能够保证城市合理发展和协调运转。充分运用法制管理手段,是切实搞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保证。这也就要求各级城市规划管理主管部门抓紧法制建设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效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注意运用法制手段维护城市规划及其管理的权威,将城市规划行政执法工作提高到新水平。要节制规划许可自由裁量权,使遵守法定程序,严守合理性原则,逐步推行城市规划审批法制化、城市规划技术标准化,最终组成严密的管理体系,从而使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

二、城市规划现代管理的思考

在现代化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上,应始终坚持“三关一跟踪”,对规划建设项目进行严格管理,并在管理方法和方式上创新,有效地制止违反规划进行建设的现象,确保规划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对现代化城市规划创新管理体系具体思路如下:

1、严格把好规划选址关

“一书两证”中选址意见书的发放是基本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第一关,处于立项之前,也是最难的、在整个规划管理最具决定性的一关。当建设单位提交建设项目选址申请时,首先应审核该项目是否符合城市总体规划、项目的可行性如何、与政府的政策是否基本一致这三个基本条件,再去现场察看,检查申报内容与现场是否一致,项目占地周边的情况是否适宜,用地范围和建筑体量以及附属配套设施如何安排管线的走向如何考虑,建设项目与道路红线距离等基本情况,然后作出是否同意这个项目选址的决定。

2、认真把好规划设计关

规划设计是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在建设方案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在管理实践中十分重视把好规划设计关,主要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规划设计对于城市建设与未来发展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城市总体规划下,是否优化,如何优化规划设计等处决与城市规划设计者本身的专业水准,因此,抓好设计单位的资质审定,优化设计方案,对于提高城市整体规划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及设计者对本城市的规划发展规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抓好设计单位的市场选择,引进竞争机制,逐步放开规划设计市场,鼓励引进高资质、高等级规划设计单位参与城市基本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

3)抓好方案的审核和确定。审核一般项目的设计方案,主要审核规划设计总平面图和建筑方案设计图,特别是影响主干道城市景观的项目不管大小都要严肃认真地把关,确保了城市主干道规划设计格调的一致性。 3、认真把好规划评审关

在规划管理中,对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和成片建设项目都按照技术规范组织严格的规划设计方案评审,确保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要求能在规划方案中真正得到落实,如住宅小区项目、公共绿地项目以及主干道街景观项目,在规划设计完成后都组织专家和相关单位进行认真严格的评审,并提出评审修改意见,使这些项目的规划设计按照详规的要求,更趋于完善。

4、切实抓好规划实施的跟踪管理

在规划设计方案确定后,为使方案中的各项内容真正落实到位,切实抓好了方案实施的跟踪管理,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抓规划沿线。在施工前,首先检查项目建筑工的定桩放线,使其和规划设计方案中的建筑红线相一致。 2)抓材料关。对建设项目所运用的材料特别是影响项目景观效果的建筑材料包括:墙砖、外墙涂料、路灯以及墙面色彩配置、绿化的布局等都给予指导和把关,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3)实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正副本制度。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如发现少数建设单位在办完“一书两证”后,违背规划设计要求,擅自改变建设项目的规划用途或扩大建筑面积等问题,对此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发放可实行正副本制度,即在建设项目开工前先审核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副本,这个副本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与正本同样具有法律效率。不同的是副本不能作为建设项目房屋产权登记的依据,建设单位必须在项目竣工后,经规划验收合格后方可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正本从而有效地制止了建设过程中的违规行为,确保了规划设计方案的顺利实施。

篇6

我带着期盼与兴奋的心情,踏进了长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大门,展开了我学生生涯中第二次的实习之旅。一个月之后,这段短暂而充实的经历结束了,同时,也带给了我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顾名思义,实习就是实践学习,也就是把学生生涯中所学到的知识融会到工作实践当中的非理论学习。能够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运用,就是实习的最终目的。在规划设计院的实习工作中,我很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一个月以来,我用到了几乎所有我在学生生涯中学习过的电脑软件作为开展工作的工具,甚至一些我还没有学过和接触过的电脑软件,都有机会让我碰上了。作为一名学生,能够操作使用电脑软件就已经达到学习目标;而作为一名设计人员,能够快速熟练地运用和操作各种电脑软件才能够满足工作上的要求。

我去的二所,正在进行长春市二道区劝农山镇总体规划的后期工作,周六周日我就留在那加班了,开始统计镇村屯合并的规模,对于这个计算的活,可是我的专长,开始把地段熟悉了一下,就完全投入其中了!

在这一个月的实习期间,从专业水平、方案设计能力到为人处世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我对这一个月时间的实习谈谈自己的体会,做一个小小的总结。

很庆幸能来到市规划设计院实习,在这里能接触长春市最新的最专业的规划方面知识。在我来之前已经有五个同学在这实习了,他们有做桂林路附近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有做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我这组是做总体规划的,我和小欣欣一组。在这里不仅锻炼了我们的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也提高了团队作战的能力!

在实习的过程中,除了要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之外,还要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的社会中,纷繁复杂的人际利益关系就像是一张张的网,连接着这个社会中的每个人,而当你能够把这张网不断地进行扩张,并且保持其完好的状态,就有在社会中立足的基础和取得发展的机会。也许我们不必将这个关系看得太复杂和过分重要,毕竟我们才刚从学校里走出来,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慢慢积累和沉淀。由于这次实习时间短暂,因此并没有多少时间让我对规划院的同事进行详尽的交流,一般只能够把握在每天的吃饭过程中以聊天的方式促进了解。除此之外,在我实习的这段时间里,还有两次聚餐和一次集体户外活动的机会,我也积极参加了,这多少也会增加我与同事之间的交流。能够在短时间之内认识到了一批设计人员,相信这是我在实习中获得的宝贵的人际关系资源;但是对于自己在交流上的不够积极主动以及他们交流的有限性,成为了我在这次实习过程中的失败教训的一部分。

第一个工作日大量的查看资料,深入了解镇总体规划设计的相关规范和要求,针对镇总体规划的相关内容在学校很少接触,在设计院是个很不错增加见识和专业知识的大好时机,设计院里书也比较多,迅速浏览大量的相关实际项目方案,那种感觉太好了,太充实了……

我去的时候,劝农山镇总体规划这个项目已经接近尾声,做最后的调整阶段,所以我需要把以前的过程图纸全部研究一遍,深入到每一个细部!

劝农山镇行政上属于长春市二道区。全镇幅员面积141平方公里,辖11个中心村包括有:同心、太安、东风、腰站、兰家、联丰、四刘、龙王、林山、钱家、流沙11个村。XX年末全镇总人口1910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22人,乡村劳动力总数为11150人。流动人口约1000人。

针对11个村的合并情况及人口统计做了深入研究,进一步调整镇区规划现状图和村镇等级规模图,在这个过程中本人彻底明白长春地区周边村镇的建设情况及如何划分和合并的!在这里学点专业知识并不是最大的收获,最重要是在这里激发我求强的欲望……这是无法比拟的!

其实,一个月下来,才发现自己大学四年学的知识太少太少了,专业性的知识只接触个皮毛,我突然发现我的未来、我的希望、我得曙光……我要努力学习,毕业前的四五个月内,我要大补,充实每一天,每一天都有新的收获,每一天都有进步!!

篇7

关键词:水电工程移民安置;规划勘察;阶段划分;岩土工程勘察

1引言

水电工程移民安置项目属于水电工程配套工程,其建筑性质及类型多与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业民用建筑、市政公用设施等,当前进行的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勘察中无对应的专门勘察规范可循,《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2006)对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勘察只有原则性规定,不便于指导实际移民安置工程勘察工作。实际工程中主要参照执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9年修订版)和《城乡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JJ57-2012)。而这两个规范对移民规划设计配套的勘察阶段的划分、勘察内容、方法与要求都不尽相同,而对移民安置点勘察内容、方法及评价标准等也都不同,适应性和可操作性较差。

2勘察阶段划分

2.1勘察阶段划分意义

工程勘察工作在项目投资决策和项目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工程建设来说,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设计程序,工程勘测设计需由浅入深进行的,因此勘测设计应划分阶段,明确各阶段的目的、任务。

2.2现阶段勘察阶段划分

由于我国各行业分别属不同部委主管,各行业勘测设计业务相对封闭,勘测工作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点,引入国外招投标等制度后,勘测设计阶段又根据新的情况进行过调整,因而形成了不同行业、不同时期勘测设计阶段划分划分又有所不同。

通过对比可知,各行业在设计阶段划分上各具特点,设计阶段一般分为3~5个,主要分为“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对应勘察阶段名称可能略有不同。

2.3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勘察阶段划分

水电工程移民安置作为水电工程建设的配套项目,一方面需依照水电行业阶段和主体工程进度要求进行,另一方面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又和地方建设相联系,且涉及城乡规划、房屋、道路、市政、电力、通信等诸多行业,需要勘察阶段配套、要求统一,便于实际操作。

随着水电建设的高速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移民条例》颁布后,对移民安置规划和移民工作管理体制有明确规定:水电移民规划设计工作在预可行性行研究、可行性研究、招标设计、施工详图阶段开展,并将招标设计、施工详图阶段合并调整为移民安置实施阶段,建议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勘察阶段划分方案见表1。

3勘察各阶段勘察工作的目的、任务

3.1初步规划勘察

初步规划勘察在预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勘察任务是为满足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初步规划设计要求,初步规划勘察主要内容为:

①收集、整理和分析已有相关资料、文献;

②了解初选居民点场址的区域地质与地震概况;

③了解初选居民点场址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征,初步分析场址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④了解影响居民点场址稳定的滑坡、崩塌及危岩、泥石流、水库浸没及塌岸、岩溶及土洞、采空区和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规模,初步评价其对初选居民点场址的影响;

⑤了解居民点水源水量、水质、引水条件等情况;

⑥宏观评价初选场址的场地稳定性和工程建设适宜性。

3.2总体规划勘察

总体规划勘察工作在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进行。主要工作内容为:

①搜集、整理和分析已有相关资料、文献;

②初步查明规划场地区域地质条件、断层活动性及地震地质条件,分析场地构造稳定性及地震效应;

③调查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层结构、成因类型及特征等,划分工程地质单元;

④调查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补排关系及动态特征,采取代表性地表水和地下水试样进行水质简分析;

⑤初步查明规划区及周边不良地质作用及特殊性岩土的成因、类型及分布特征;

⑥调查场地防护工程地质条件;

⑦调查生产、生活用水水源,对水质、水量及开采利用条件进行初步分析;

⑧评价场地稳定性,初步评价工程建设适宜性。

⑨当有2个及以上比选规划场地时,应进行工程地质条件初步分析、比较,提出工程地质比选意见。

3.3详细规划勘察

详细规划勘察在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进行。详细规划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①查明不良地质及影响防治方案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

②初步查明移民集中居民点基本地质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及主要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

③初步查明移民集中居民点工程地质条件,对特殊性岩土,应初步查明其类型、分布范围及工程特性;

④初步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及动态规律,评价地下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水、土腐蚀性评价应符合GB50021的规定;

⑤复核场地稳定性,评价居民点工程建设适宜性;

⑥进行移民集中居民点防护工程、市政及公用设施岩土工程勘察,并提出设计所需地质参数。

3.4规划实施勘察

规划实施勘察工作在移民安置实施阶段进行。移民安置实施阶段勘察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对详细规划设计评审中要求补充论证的专门性工程地质问题进行补充勘察;

②进行施工地质工作,检验、核定前期勘察成果;验证、评价场地稳定性与工程建设适宜性。

③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地质及地质灾害,提出工程地质处理措施的建议;

④为工程验收提供地质资料。

4结论与建议

(1)移民安置规划勘察属于水电工程建设的配套项目,一方面需依照水电行业阶段和主体工程进度要求进行,另一方面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又和地方建设相联系,不等同于传统的岩土工程勘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点,对其进行专门阶段划分是必要的。

(2)水电工程移民安置规划勘察需与《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配套,建议将其划分为“初步规划勘察、总体规划勘察(对应移民规划大纲)、详细规划勘察(对应移民规划报告)、规划实施勘察”四个阶段,各阶段有其对应的勘察目的与任务。

参考文献

[1]GB50021-2009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篇8

关键字:;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发展

Abstract: the building desig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of the organization city, is also the main city symbol, in our country sinc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all over the country lifted the upsurge of building booms, a large number of various types of building efficiency as subjects and the fight JiYan, the urban landscape got huge rich, the city has been made great progress. And to make urban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ppears especially important.

Keyword:; Architecture design; Urban planning;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城市建设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期。建筑与城市之间的脱节现象非常突出,城市规划管理对建筑创作中城市意识的控制和引导力不从心。主要原因在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衔接产生了严重的脱节。规划控制比较概括、抽象,且控制指标未能与建筑设计在质量上产生直接的对应关系。一部分原因在于建设业主注重投入产出的利益最大化,另一部分原因在于业主和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缺乏对城市整体意识的有效把握,单一考虑建筑物自我的功能、形象,追求“新、奇、特”的个体表现欲,忽视了建筑物对城市的影响。其主要问题在于建筑对自身在城市构成中扮演的角色不清晰,特别在当今城市开发建设利益多元化、城市建设以房地产开发这种单一模式为主的时代背景下,城市与建筑的脱节就越发突出,所以解决问题的紧迫性就越发突出。本文就城市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探讨。

2、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它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同时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规划管理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政府行为来对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进行监督、管理,并对二者之间发生的矛盾加以协调解决。

3、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3.1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建筑无、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对于室内空间的要求是建设目的中最主要的部分,这使建筑物成为一个项目最主要的内容,建筑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2、工作内容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

3.3、建设流程

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野猪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详细培植项目的组成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的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同时要与业主协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3.4、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方面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规定等。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

3.5、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中间环节,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和土地有偿使用的前提条件。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其控制力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加速,同时也出现种种失控现象。我国控规传统做法忽略了经济规律。目前,我国控规典型的做法是由规划师在指定的大街区或几个大街区内,参照甲方提供的容积率(密度),摆房子,即在保留部分现状的前提下,追求空间体量的美学关系和视觉效果。然后以此来分割地块、分配楼板面积、指定建筑红线,以供将来批租土地之用。这种做法常常土地市场经济规律。如,规划师为了追求美的原则,把地块分配的大小不一,建筑规定的高低不一,丧失了统一的标准和公平的原则。还违背了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

4、正确处理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篇9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 关系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而城市规划是引导和控制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是保证城市空间资源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说城市规划是宏观的,而建筑设计则是微观的。城市规划的重要任务是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布局,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建筑是组成城市景观的核心要素,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的依据。所以,研究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1、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是一门全面而综合的科学,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的问题。建筑设计是在遵循城市规划的前提和原则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功能具有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它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的问题。建筑作为城市构成的基础要素之一必须服从于城市内容。

正确处理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利用由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风景等共同组成的空间系统来营造我们和谐的居住环境、如何科学的处理好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是每个规划师深思的问题。

2.1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类型。城市规划的设计的内容日趋综合,方法包容性更强,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在城市规划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寸、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必须强调“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所以,城市规划设计时作为设计师要采取科学认真的态度。

2.2场地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影响体现在诸多方面,比如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土地使用和建筑布局细则的硬性指标控制等。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建筑、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和谐,其中,建筑物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它要素形成一个整体,具体从以下两方面来讲:

从工作内容上,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

从建设流程来看,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并委托设计师来设计,设计师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项目的组成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问题作出较为明确的认定,之后要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作出总体规划设计。

立足建筑设计,做好城市规划

建筑是基础,城市规划将建筑组合形成有机的建筑群体空间,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的引导下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3.1结合环境,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刘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

3.2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感受塑造空间。

3.3造型。应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

3.4承传历史文脉,用抽象化的手法引用或延续历史的痕迹。

优秀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评定

建筑作为城市的构成要素,同时也反映出城市的文化与历史,合理的城市规划和优秀的建筑设计的评定,需要通过多方面途径和手段去实现。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组织专家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对建筑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建筑设计思想是否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等重要因素科学把关,在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决策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四周环境相协调的因素,决策者须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深入了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联,科学严谨的评定方案,使优秀的作品得以实现。

篇10

(1)改革开放后,中国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异军突起。根据最新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资料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游客32.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国内旅游收入26276亿元,同比增长15.7%;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17亿美元,同比增长3.3%,在入境游客中,过夜游客5569万人次。国内居民出境9819万人次,同比增长18.0%。其中因私出境9197万人次,同比增长19.3%。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于旅游产业都愈发重视,旅游业所肩负的功能和在国民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已发生了彻底转变,从原来的接待外宾赚取外汇转为现在的拉动内需创造和谐社会;从原来的经济单体变为现在的支柱产业,无不证明旅游业目前地位的重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得到了良好发展机遇,从诞生到现在一步一步良性的发展着。

(2)从目前的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实例来看,通常的程序是:总体规划———具体设计———实施施工。这中间间隔的不连续性就容易造成环境的破坏,环境破坏后其原有的自然属性就不在具有吸引力,这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是致命的。美国的约翰•西蒙兹曾总结表述,景观规划设计要始终贯穿于实际开发建设,包括场地的选址、场地规划、场地设计等,这样才能发挥景观规划设计最大的作用,取得最佳效益。而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正是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必不可少的工具,其将会伴随社会发展的需求,走向未来。

2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历程

在我国,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伴随着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新的交叉边缘学科,发展时间和历程略显稍短。综合分析,从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产生伊始至今,大体上可分为3个阶段:

2.1第一阶段:萌芽状态,杂乱的初级阶段(1978~1990)我国旅游开发的伊始,旅游规划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此时还是以地理学的学科理论作为其基础,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也基本处于萌芽的初级阶段。之后,有少数旅游规划设计者,从自身不同的专业领域角度出发,自发地进行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但整体上缺乏系统体系和行业标准,常常掺杂在其它的内容中。总体来说,此时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处于一个没有体系标准,多学科自发进行的初级阶段。

2.2第二阶段:发展融合,整合的进阶阶段(1990~2000)规划从业者和相关设计师们开始尝试将旅游规划和景观设计结合,在旅游规划中重点突出景观设计,或作为重要章节,或形成独立系统,尝试性的开始编制独立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同时,景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等多个学科在旅游业发展领域内融合力度不断加大,景观设计师也成为旅游规划人员队伍中重要的组成机体。此时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在不断地融合中升华、创新,为之后更远的发展奠定基础。

2.3第三阶段:关注提高,提升的成熟阶段(2000~至今)在这个阶段,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成为大量旅游景区或旅游产品解决增添项目内容,提升品质等级等方面的主要手段之一。此时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强调旅游景观要素是旅游发展和旅游活动吸引力的重要组成,一度将旅游景观直接作为核心进行产品的打造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