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有机化学问题范文

时间:2023-09-24 16:15: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有机化学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有机化学问题

篇1

关键词:高中有机化学;大学有机化学;关联性

有机化学是高校化工、环境、材料、生命等学科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对学生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提供重要的有机化学理论基础。有机化学是一门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富有活力的科学,涉及大量的有机化学反应和相关的物理性能数据。在有机化学反应理论中,一个基本规则在某一具体反应实例中的适用程度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发现,一个规律性的原理对这个化合物是适用的,但对另一个化合物可能受到某个因素的影响又变成可以忽视的了。因此,学生在初学有机化学这门课程时,往往会感到十分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是上课听老师的分析,认为很有道理,能听懂,也能理解。但课后在自己做题时经常感觉无从下手,没有解题的思路,看答案好像会了,但再碰到类似的问题,还是不会做。针对学生在有机化学学习中遇到的上述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充分遵循认识论的规律,并在讲授新的知识点时与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有机化学知识联系起来,“温故而知新”,通过将学过的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帮助学生加大思维深度,提升学生的科学思考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方式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变。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是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与机械学习相对的概念。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奥苏贝尔重视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在有意义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他认为学生进行的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相互作用才得以l生的,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而同化是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

教是为了学,教法必须以学法为依据,因此教法改革应回归到学习理论中去寻找心理学依据。按照有意义学习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进行有序并富有成效的学习,应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充分了解“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即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基础和学习潜能,这是教学的起点;而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所讲内容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则决定着学习起点的定位。教师须准确找到学生已有经验和新知识之间的切入点,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其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进行联系,并且教师要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与技术充分揭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新知识,这样才能有效推进新旧知识的顺利联结与同化。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不能明确教学的起点和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在什么地方而盲目施教,将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掌握新知识。

二、高中与大学有机化学的联系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高中所学习的有机物类别与大学基本一致,但高中阶段主要是针对各类有机物的代表性物质进行学习,学习代表性有机物最基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大学有机化学课程中,把这些代表性有机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知识扩展与延伸到族群中那些不具有典型性的一般有机物中。也就是说,代表性有机物的相关知识在大学的学习中起到了一个“桥梁或纽带”的作用,通过它将高中与大学有机化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

其次,从知识的深度上,大学有机化学知识是对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的拓展和深化。高中阶段侧重对代表性有机物性质的了解与识记,对于物质的结构问题只是简单的介绍,对反应机理则涉及的更少;大学阶段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有机化学反应时,会着重引导学生从物质结构的角度和反应机理方面去分析与理解各种有机化学问题,并将知识点与有机化学的学科基本结构融合在一起,以一种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逻辑顺序逐渐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对学生来说,进入大学后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与阅历的逐渐丰富,学生在空间知觉、抽象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等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这也为学生在大学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实现在高中学习基础上思维方式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总之,高中与大学有机化学知识间是紧密联系的,高中有机化学知识是学生学学有机化学知识的基础,大学有机化学知识是对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的拓展与深化。学生在掌握了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的前提下,才有能力学学有机化学知识;而大学有机化学的学习将使学生实现对有机化学这门学科在范围上的扩大,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提高。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这种关联性,科学地运用有意义学习理论,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及时地调整学习状态与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大学有机化学教学对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的应用

复习法、提问法是大学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形成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来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新知识的常用教学方法。通过对高中阶段已学习过的有机化学知识的复习与提问,以及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向学生提供一些与所要讲授内容密切相关的生产、生活实例,能够促使学生将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提取出来,与所学的新知识进行整合,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醇类物质的化学性质时,学生在高中阶段对醇的化学性质是通过乙醇为代表性化合物学习的,学生已学习的知识点包括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乙醇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脱水生成乙烯;乙醇与氢溴酸反应,生成溴乙烷;乙醇被重铬酸钾溶液氧化,使重铬酸钾溶液颜色发生变化等。也就是说,关于醇类物质的弱酸性、亲核取代反应、消去反应与氧化反应等主要化学性质,学生已经通过乙醇有了基本的了解,并且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教师会对上述反应现象利用图片或演示实验的方式向学生进行展示,使学生具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在讲授大学有机化学内容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乙醇的弱酸性为例,教师先对学生进行提问:“如果向一个盛有乙醇的烧杯中,加入一小块钠粒,我们会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学生会回忆起高中教师的演示实验,回答出有氢气释放。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乙醇能够与钠反应,释放出氢气?”由此开始,和学生一起分析乙醇分子的结构,从电负性的角度向学生讲授乙醇所具有的弱酸性,并进一步从RO-在液相中的溶剂化作用对醇酸性的影响,深入讨论不同类型的醇所具有的酸性的相对强弱规律。

总之,在教师带领学生对高中知识点进行复习的过程中,多向学生抛出问题,多问“为什么”,激发学生对反应发生的原因产生好奇心,从而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积极地跟随教师的思路一起思考,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这种质询的态度、对有机化学问题的思考习惯、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其意义远远大于对某一反应实例或规律的死记硬背。

四、结论

学生在大学有机化学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中学化学教育和学习方法的影响,习惯于对具体有机物性质和有机化学反应实例等知识点的识记,当需要他们运用自己的思维来分析、判断某一有机化学问题发生的原因,依靠自己的推理来获得结论时,学生往往感到无处着力,非常茫然,这是导致很多学生认为大学有机化学难学的重要原因。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知识结构,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点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对已学习过的知识点进一步探寻、质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学过的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巩固原有知识,加大思维深度,提升学生的科学思考能力,从而实现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秦川,荣国斌.有机化学教学中加强案例教学・化工高等教育[J].2006(2): 84-85.

篇2

关键词:化学 教学 不饱和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207-02

不饱和度是中学有机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不饱和度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有机化学掌握程度,所以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不饱和度的教学。不饱和度在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什么时候引入比较恰当?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深化?本文从上述二方面介绍不饱和度在中学有机化学中的教学。

虽然高中化学教材中不涉及不饱和度的内容,但此概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机物的通式、结构,在有些问题的解决上更加便捷,所以不饱和度的教学应贯穿整个有机化学教学的始终。那么,在教学中什么时机介入比较恰当?以人教版为例,笔者认为,在学生学习了选修5第二章烃和卤代烃中的脂肪烃和芳香烃后专门用一课时介绍较为适宜。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烷烃、烯烃、二烯烃、炔烃和苯的同系物的通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烯烃、二烯烃、炔烃、芳香烃通式和烷烃通式的关系,即每增加一个双键(或环)比烷烃少二个氢原子,每增加一个叁键比烷烃少四个氢原子,而苯环相当于三个叁键和一个环故比烷烃少八个氢原子。烷烃通式为CnH2n+2,所以烯烃(或环)的通式CnH2n+2-2即CnH2n,二烯烃或炔烃的通式为CnH2n+2-4即CnH2n-2,苯和同系物的通式为CnH2n+2-8即CnH2n-6。在此基础上引入不饱和度的概念,即比烷烃每少二个氢原子定义不饱和度(Ω)为1,在计算烷烃、烯烃(环烷烃)、二烯烃(炔烃)、苯的同系物的不饱和度的基础上,引入计算不饱和度度的通式,即CnHm的不饱和度Ω=(2n+2-m)/2。至此,不饱和度介绍和引入基本完成。

为了使学生认识不饱和度的重要性,也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不饱和度的概念,可编制一些练习加以应用,例如:

1、鲨鱼是世界是唯一一种不患癌症的动物,科学研究表明鲨鱼体内含有一种角鲨烯,具有抗癌性。已知角鲨烯分子中含有30个碳原子及6个碳碳双键,且不含环状结构,则其分子式为____________。

2、写出分子式为C8H8属于芳香烃的结构简式。

3、某烃分子中含有一个苯环、两个碳碳双键和一个碳碳叁键,则其分子式可能为:

A、C9H12 B、C17H20 C、C20H30 D、C12H20

4、写出下面键线式表示的有机物的分子式________________

5、某芳香化合物分子式为C8H8Cl2,该化合物的苯环上的一溴取代物只有一种,则其所有的可能的结构简式是

在第三章烃的衍生物教学中,每学习一种新物质,都把不饱和度的计算作为一个教学内容并且经常引导学生在解题中应用,不饱和度就能成为学生解决有机化学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第三章烃的衍生物教学过程中不饱和度的运用,学生对烃的衍生物之间的关系理解将更到位,并在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将不饱和度作为解题的突破口,以下组题主要训练学生通过不饱和度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以期运用不饱和度解题成为学生的解决有机化学问题的钥匙。

1、下面的键线式表示维生素A的分子结构:

则维生素A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

2、下图是一种驱虫药山道年的结构简式,试确定其分子式

3、某有机物结构简式如图所示,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

4、一种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化合物a-damascone,可用于制作“香水”,其结构如下图,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___

5、下图是4-氯醋酸素的结构简式,试确定其分子式

6、人们使用四百万只象鼻虫和它们的215磅粪物,历经30年多少年弄清了棉子鼻虫的四种信息素的组成,它们结构可表示如下:

以上四种信息素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A、(1)和(2) B、(1)和(3) C、(3)和(4) D、(2)和(4)

7、肉桂醛是一种食用香精,它广泛用于牙膏、洗涤剂、糖果以及调味品中,工业上可通过下列反应制备:

请写出同时满足括号内条件的B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子中不含羰基和羟基;是苯的对二取代物;除苯外不含其它环状结构。)

通过上述训练,学生比较熟练掌握了不饱和度的应用,可再选做一些有机综合题,学生可以感觉到不饱和度是复杂有机化学综合题的突破口。

1、已知A是一种药品,A-G均是芳香化合物,根据下题转化关系,回答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结构简式:

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机物A是最常用的食用油氧化剂,分子式为C10H12O5,可发生如下转化:

已知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分子中只含一个甲基。C的结构可表示为:

(其中X、Y均为官能团)

(1)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_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含有苯环,能发生银镜反应该,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参考文献

[1]田钟华. 有机物不饱和度的计算及应用[J]. 高中数理化,2011,01:58-60.

篇3

【关键词】化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

《有机化学实验》是医院校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课程,属于医学专业公共基础课,对于医学专业学生理解有机化学相关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及培养学习兴趣方面有着一定的作用。

有机化学实验以有机合成为主线,强化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包括了有机化合物的测定、定性分析和分离方法。内容涉及实验的基本技能、经典有机实验、综合与应用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等,每个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和思考题等部分,以有机化学教学大纲中对有机化学实验的要求为标准,结合医学专业特点,选取特定实验项目进行教学。

医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是有机化学理论知识教学的再延伸,实验教学环节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紧密配合,能够使学生有效加深对有机化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又能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遇到的化学问题。

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理解有机化学实验基本理论,掌握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学会有机物物理常数测定、化学性质鉴别、基本制备方法和分离技术。

医学专业的有机实验教学主要分为有机化学实验常识、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有机化合物反应及制备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实验综合练习5个部分。首先从基本操作技术开始,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实验常用的一些重要操作原理和技术,以便学生能熟练掌握各项基本操作,从而为后面的实验操作打好基础。有机化合物反应及制备实验是对理论课学习的重要补充,是理解理论课内容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实验包括官能团化合物的鉴别、混合物的提取和分离及设计性实验,是综合各项操作技术的实验内容,其中设计性实验通过文献调研、方案设计及实施等科研过程,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过程中,将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结合在有机化合物反应及制备中,不单独安排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在药品的选择上尽量使用对环境污染小、便宜易得的药品。

根据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自身特点,结合医学专业的培养要求,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第一,根据有机化学实验大纲的要求,结合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有机化学理论教学的重点知识及章节,对实验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精选出实验项目,充分利用有限的实验学时,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比如对于临床专业,挑选了阿司匹林的制备,阿司匹林是经常接触到的药品,对于如何制备阿司匹林,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与热情,实验结束后,学生对于有机化学有了更直接的认识,使很多学生改变了理论和实验基本没有联系的认识,切实的意识到自己所学的有机化学知识在具体的生活、生产及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第二,针对具体专业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实验基本操作的练习及实验规范操作习惯的培养。俗语说欲盖大厦,必先牢固基础。在实验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强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以为学生以后从事药物相关工作提供很好的基础。同时,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的培养也很重要,规范的操作可以有效地降低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及人身安全非常重要,规范的操作是化学实验成功的保障。比如,实验咖啡因的提取与分离,茶叶中含有5%~10%的咖啡因,咖啡因是一种生物碱,易溶于丙酮等有 机溶剂,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生物碱的提取方法,掌握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方法、索氏提取器的原理和操作,通过该实验使学生掌握从天然产物中提取有机物的操作方法,为以后从中草药中分离有效成分提供基础。

第三,在实验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生自我能力提高为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过程会涉及到很多问题,每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学生自己本人参与思考,同时讨论可行的解决办法,最终确定操作进程。有机化学实验往往涉及到多步序列合成实验,该类实验的特点是每一步产品的产率与纯度都关系到下一步实验的进行及最终产物的产率,这就要求学生对实验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非常认真。比如实验甲基橙的制备,第一步是对氨基苯磺酸重氮盐的制备,第二步是利用偶联反应合成甲基橙,第一步对氨基苯磺酸重氮盐的生成与否及产率的多少都会影响到第二步反应,因此在进行第一步操作时要学生自己分析影响反应的因素,控制好反应的条件,从而使实验更好的向预期的方向进行。

第四,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实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寻求研究问题的思路,学会解决问题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尝试实践及时发现问题,再通过相应分析思考动手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同一个反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得到的实验结果可能千差万别,这就要求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况查阅相关的资料,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尝试进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灵活运用仪器进行组合安装,积极主动地设计实验,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及创新能力。

通过以上几点,医学专业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在基本实验模块和综合性实验模块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解决实验遇到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相应的有机化学实验操作更加熟练,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及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提升。在今后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将更加注重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探寻新的教学模式及方法,为进一步提高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水平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曹健,郭玲香.有机化学实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曾昭琼.有机化学实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3]王果胜,白浩.倡导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中国高等教育,2008(8):30-31.

[4]常青.普通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J].教育科学,2009(1):184.

[5]吴楠,王玉梅,徐新.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11(18):99.

[6]闫孝平.在化学“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化学教学,2004(10):25.

篇4

对于医学院校的临床专业学生而言,这门基础学科,一般都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内完成该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多,涉及到的面广,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因此知识点多而繁琐难以记忆是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最大瓶颈。同样,对于教师在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受课时限制,一般都存在学时少与进度快、内容多的矛盾。但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的把握,又必须与临床专业的特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安排、教学时数相匹配,为此,在保证有机化学学科体系完整的前提下,我们准备精选一些与医学紧密相关的内容,合理地、有选择性地删除那些与本专业联系较少或与其它课程重复的内容,使教材内容更加精练。对于一些经典的内容适当压缩,以多种形式将有机化学前沿课题与基础理论结合起来,更加突出有机化学的特色。

二、教学方式不断的改革创新

1.现代的高校教学方式已经基本完成了“粉笔加板书”到“多媒体”的转变。多媒体的教学将图片和影像融入到抽象难懂的理论教学中,这样抽象的化学反应变得具体形象,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比如:乙烷的碘代,其反应的过程利用动画非常形象清晰的动态过程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让抽象的化学反应过程变得直观而又形象,同时学生也体验到了化学反应的奇妙和壮观,从而增强了进一步的求知欲,也达到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目的。但是多媒体教学存在着如下弊端: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讲课的过程中更注重了知识的讲解而减弱了与学生的交流,同时存在课程进度加快,容量过大等弊端。可见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有利又有弊,教学环境的改善并不等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作为有机化学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从古板的知识传授型转变到现代教育导向性,在教学方法中既要有所继承也要有所创新,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时效性。2.不断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高校的教学方式通常是“填鸭式”的满堂灌为主,无论你听懂与否,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现象普遍存在,更何况老师课堂讲授基础知识叙述性内容多而繁琐,需要记忆内容较多,学生往往苦不堪言,有些学生往往感到“上课听得懂,课后不会用”。针对这一大难题,我认为应该改变目前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学生参与教与学的双边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创造民主而又和谐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有机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1)教学中充实着与医学相关的最新科研动态,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部分精选的有机化学教学内容有的代表着学术上的最新研究动态,学生比较感兴趣。如手性药物的构型与生物活性、拆分方法;芳香烃和C60、石墨烯等材料的结构区别及其性质不同;简单典型药物的合成路线等。紧跟医学行业发展的潮流,不断充实有机化学与医学有关的新内容,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2)注重理论阐述服务于知识应用,让学生明确有机化学的学习有利于对医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教学过程中,穿插着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学生的关注度也会提升。比如在讲到《醇、酚、醚》一章中,让学生知道呼吸分析仪的使用原理是与醇被氧化的化学性质有关,并强调“醉酒驾车”的危害和严厉的惩罚措施保障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含氮有机化合物》一章中穿插“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讲解三聚氰胺结构和性质,阐述其增添在奶粉中产生的危害。《羧酸衍生物》一章中可以结合糖尿病人晚期酮症酸中毒现象来教学。通过诸如此类的实例和医学现象的讲解,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明确学习有机化学对医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重要性。

三、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

我们教研室采取了如下有效的策略:(1)鼓励年轻教师去攻读博士学位(目前我们教研室50岁以下的教师都是博士学历),促进他们不断的吸取新知识,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科研水平,从而来提高整个教研室的学历结构,并为我们教研室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2)开展了“一帮一”教学活动。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和一个新教师组成一个互助组,支持和鼓励相互间多听对方的课,相互交流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从而促进教师间取长补短,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和方法。

四、适当增设一些与医学、预防、保健和环境相关的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积极性

篇5

    高校教学工作的实质是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何正确处理这两者关系是目前国内众多高校研究的关键,然而这方面的研究报告主要集中体现在“教”的问题分析上,而对于“学”的报告涉及不多,而“学生”恰恰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前提,是解决教学问题的关键所在,基于这种情况,作者根据自己所授的学科专业对高等农林院校基础化学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剖析,将教与学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并对在新形势下如何解决目前高校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农林院校基础化学“教”与“学”浅析

    1.传统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不适应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要

    传统高校基础教育体系存在的弊端是:课程“拼盘化”、体系化,现以农林院校基础化学课程为例加以说明。

    传统的基础化学体系课程比较封闭,课程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课程内容主要是按学科的逻辑发展与知识的认识顺序编写而成,过分追求学科结构完整,这样势必造成化学课堂教学缺乏活力,扼杀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发表意见和想法的机会,科学知识在他们的头脑中只是作为外来物而存在,而没有真正融入心灵,反而成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即使有的学生有幸获得了科学知识,但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缺失很有可能使他们对科学的本质、发生、发展产生错误的印象。调查表明,由于基础化学教学课程繁琐陈旧,不能充分展示化学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没有及时将化学前沿课题向学生介绍,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学生普遍反映负担过重、学习节奏跟不上教学节拍,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这种现象表明传统基础化学教学课程体系已不再适应社会和科学发展要求,必将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出的要求进行改革和整合。

    2.高校理论教学与科学实践相互脱节,不能有机融合。

    高校的课程建设体系开放性存在不足,课程建设着重强调理论知识逻辑体系,去实践化现象明显,其主要表现理论联系实际不足。如基础化学课程主要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即通过观察现象总结规律进而上升为理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理论与实验相结合,要用科学实验验证理论的正确性,从而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但目前高校的实验教学活动不足,实践教学时间不能得到充分的保证,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仅凭拟定的几个实验去验证,缺乏自主寻找实验方法实验途径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扼制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导致高校培养的学生大多高分低能,动手能力较差,毕业后无法很好的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需求。

    3.迷茫心理状态是制约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因素

    迷茫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即长时间没有目标、困惑、不知所措,有些人虽然知道自己的目标,而且试图改变但又感到无力改变,这种心理状态在大学校园里较普遍,其大学生外在行为表现形式主要有:①对学业的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学些什么东西;②对人际关系的迷茫,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好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③对爱情的迷茫,不知道如何处理好爱情以及爱情与学习的关系;④对就业的迷茫,对未来人生奋斗目标没有信心。这几种迷茫的存在都对学生的“学”造成不良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虽主观上有学习愿望但总觉得碌碌无为,和自己的期望值相差很大,从而失落、迷茫。进而导致部分同学开始厌学、逃课,发展为上网成瘾;上网成瘾的同学更进一步地逃课,如此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还有一部分同学上课打瞌睡,无精打采,无心听课,或者去做其他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其次是学生对就业感到迷茫,这种迷茫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学业迷茫的结果,由于对学业的迷茫导致学生学业不好,到毕业时发现自己什么也不会,想“朝花夕拾”但为时已晚,从而使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失去竞争力。

    二、农林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改革之探讨

    1.基础课程的改革与整合

    基础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改革与整合,其核心在于处理好课程横向、纵向排列组合及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讲,主要是遵循连续性、程序性、整体性的原则,处理好各门学科课程之间的统合、学科与社会的统合、学科与学习者统合的问题。例如将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同步整合,以主题或课题为骨架编写教材,在讲授无机化学分子结构时,可以在讲解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氢键时,适当增加对有机化合物物理性质(沸点、熔点和溶解度等)的解释;在编写《有机化学》教材时,可将分别开设的基础有机化学、高等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和有机化合物波谱分析等几门课程进行适度的整合,力求达到基础性、系统性、科学性及先进性的要求,对于波谱分析章节的编写应集中介绍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质谱的基础知识,并在后续各章中加以应用;天然有机化合物各章节应适当介绍学科前沿和学科交叉知识,加强与生命科学有关内容的联系并适当增加近年来有机化学和相关学科发展的新成就,如相转移催化反应、邻基效应、富勒烯以及固相合成、组合化学、超临界流体萃取与反应等新技术,力求删减较为陈旧的内容,加强深化有机化合物的构效关系,这样学科之间适当的交叉融合,有利于知识结构的完整,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延伸课程内容与环境、材料、信息与能源乃至化学与生命等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进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化学知识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用现代视角处理教学内容,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注重新学科领域与化学的交叉渗透;根据化学学科自身的发展与认知规律,构建新的教学体系,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加强教学理论与实践环节的联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虚拟技术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对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思维能力,从而使高校的实践教学内容更符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2.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大学学习期间是个人生命的重要转折阶段,同时也是思索、迷茫、困惑最多的时期,大学教育不仅是传递知识、培养能力和技能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应与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引导他们树立积极、乐观、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以及未来将要从事的工作有清醒的认识,学校应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洞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正确地认知社会,挑战自我,挖掘潜力,提升实践智慧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为进入社会做好准备,这样有助于减少学生迷茫。

篇6

关键词:高中化学选修课程;实施;思考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elective courses is a prominent issue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The prerequisite of the implementation for the teaching of elective courses is to understand the functions of improving chemical science,developing students'personality,and promoting teachers'professional growth.The important task of elective courses is to grasp the logic inh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inpidual modules.The key of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elective courses is to properly handle the materials,teachers,teaching,curriculum management,curriculum resources,teaching evaluation and other issues.

Key words: elective courses in senior high schools;implementation;thinking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课程一直是必修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导致原有课程体系相对稳定和固化。选修课在我国中学课程结构中虽然每每被提出,却又每每被边缘化。鉴于此,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将选修课程以模块(包括必修课)的形式进行了全新的设计,这种新的课程结构为选修课取得合法的课程地位的同时,也为选修课的真正实施提供了基本保障。就化学科目而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将高中化学课程划分为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这种以模块形式出现的课程,在中学尚属首次。那么,在没有现成、成熟的可供借鉴的经验的前提下,为了体现课程标准设计意图,真正落实选修课程,模块化的化学选修课程应该突出哪些功能?6个选修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怎样?在实施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本文拟作初步思考。

一、高中化学选修课程的功能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中,一共设计了6个独立可供学生选修的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每一个模块都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作为该模块组织的核心,模块中的所有内容都紧紧围绕这一主题设置。学生在模块课程中所获得的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种在主题统摄之下的结构化的知识框架。从整体上,模块化的高中化学选修课程突出了三大功能。

(一)提高化学科学素养

化学科学素养是结合化学科目特点的科学素养,其构成要素包括:化学科学知识、化学科学能力、化学科学方法、化学科学意识和化学科学品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高中化学课程在必修课程模块的基础上综合设置选修课程模块,以进一步突出对科学探究、科学过程、科学方法等方面的要求,以进一步强调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对科学现象和原理的理解、对科学的积极态度和情感,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宗旨。这里选修课程模块所要提高的化学科学素养,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也是选修课程模块设计的整体共性。

(二)发展学生个性

发展学生的个性的关键就在于构建灵活、开放、多样化的课程结构,并赋予学生充分选择的权利,以适应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化学选修课程模块的设置,丰富了选修内容,拓展了学生的选择空间,为部分学生未来的专门化教育打下基础,为少数对化学有极大兴趣并在化学上有强烈发展愿望的学生提供较大的拓展空间。如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等模块,在必修的基础上,适当拓宽知识的广度、加深知识的难度,使得选修学生的技能与特长得到展现与发展,为未来从事化学或相关方向的学生奠定基础。

(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选修课程的开设,教师和教师队伍面临新要求、新挑战的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以及教师队伍的合理化建设方面提供了更多的机遇。选修课程首先促使教师主动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即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从既有课程的忠实实施到积极开拓的转变。其次,促使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贮备、促使教师不断提高化学专业技术与教学能力、促使教师参与到课程开发、设计、实施与评价中来,从而激发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高中化学选修课程的关系

高中化学选修的6个模块都赋予2个学分,同等地供学生自由选择。这6个模块的设置试图完整涵盖化学所有的领域。因此,每个模块均有各自的侧重。如果按照经典的课程类型来分,具有明显“学科中心”倾向的模块有: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具有明显“社会中心”倾向的模块有: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实验化学则具有介于“学科中心”与“社会中心”的活动课程性质。当然,这种分类,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根据课程主题所表现出来的性向作出的一种划分。那么,更为细致地根据每个选修模块的具体内容,可分为以下三类:侧重化学知识应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侧重化学基本原理(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侧重化学实验方法(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进行这种选修课模块分类,目的在于理顺其间的关系。意义在于: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倾向,选择选修相应的模块。如文科倾向的学生,就可以选择化学与生活这类课程。这类课程降低了对化学专业知识的要求,强调了应用性;对教师来说,可根据各模块不同的知识与能力要求,相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的要求。如开设化学与生活模块的教师,必定要具备宽广丰富的知识面;开设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师则要有精深的化学知识。那么,在进行教师培训时,就可以有相应的侧重。因此,理清关系,有利于选修课程的开展与教学的有序进行。

这种6个选修模块课程的总体构建应该是成功的。但是,从模块构建的思路上看,仍然有些地方值得商榷。例如,化学与生活模块的构建思路是:认识生活必需的化学物质、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化学使你的生活更美好。化学与技术模块的构建思路是:化学是实用技术的重要基础、化学帮助你选择理想职业、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资源。可以看出,两个模块的设置,都同时以强调社会联系为主题,两者之间的界线不是非常明晰,有相互交叉的部分。那么,这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两个模块的相互独立,会不会不利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呢?换句话说,如果有机融合两个模块的知识,会不会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呢?

三、高中化学选修课程的实施

(一)误区分析

化学选修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误区之一在于认为选修课是必修课的补充。持这种论点的人,把选修课当成必修课的陪衬,使得选修课成为必修课的附属,或完全被必修课侵占而名存实亡,选修课演化为竞赛课、差生辅导课等。误区之二在于把选修课的内容当成大学内容的下放。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有些教师一味追求知识的深、广。如出现将有机化学基础这一选修模块,上成大学有机化学的入门课,极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误区之三在把选修课变成随意课。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选择都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松散性和随意性。教师失去上课的积极性,学生对课程的期待下降。选修课一定程度上成为休闲课、放松课。

要走出以上诸多误区,首先要认识选修课程开设的目的、作用。在我国缺乏开设选修课土壤的背景下,认识上的及时转变显得十分迫切。

(二)问题与建议

选修课程的实施至少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教材、教师、教学、课程管理、课程资源、教学评价。

1.教材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选修课程教材的编写应该忠实反映出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选取又要符合选修课程模块的特点。因而从对课程标准的真正内涵的完整理解与把握,再到编写者依照自己的理解选取教材编写的内容,最后教师用教材教,这三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个“两级”落差。如何克服或缩小这种“两极”落差,就需要在开发教材方面,国家、社会、学校通力合作,在人力、财力、物力上持续投入,通过整合优势资源,组建经验丰富的“专业队伍”编写教材。在诸多版本的教材问世之后,加强对教材评价与审查机制的完善也显得十分必要。

2.教师

教师是课程最终的执行者,是选修课程开设成败的关键。目前,许多中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结构性缺编,部分经济薄弱地区还存在师资力量匮乏的情况,这些与选修课开设对教师的数量要求产生矛盾。另外,很多学校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压力下,参与继续教育时间少,参加新课程培训的机遇少,造成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模糊,对模块化的选修课程功能、特点等了解不够,这些又与选修课开设对教师的素质要求相矛盾。对于以上问题的解决,除了加强对教师进行有效培训外,还可积极展开区域合作,充分利用社会其他的资源,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如靠近大、中专院校的学校可聘请高校教师或专家担任选修课的教师,也可聘任临近学校开设选修课成功的教师兼课。从长远来看,加强本校师资建设,开展校本教研,仍必须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坚持不懈地抓。

3.教学

教学是促进人的发展的最基本途径,因此必须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全部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选修课程的教学,就要通过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以化学知识为基础,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激发想象,启迪思维,力求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情境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与必修课程相比,选修课程的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内容弹性化、教学方法的灵活化。如化学与生活模块的教学目标,对不同倾向的学生可做“基本要求”“发展性要求”“拓展性要求”;教学内容可以随社会和时代生活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可采用专题讲座、学生实践调查、学生自学、讨论等灵活的方式加以实施。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主动性,让学生在读中学、做中学、听中学、思中学、合作中学……从而获得学习化学的持久兴趣与全面和谐发展。

4.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

课程管理,是选修课程得以有序进行的保障。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备(如选课指导制度)成为课程管理的首要任务。选修课程指导主要是对学校和教师而言,包括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教师在指导选课上应该遵从以学生为主体和因材指导的原则。指导过程中,有两种倾向应该避免:一是以高考为中心,“考什么、选什么”;二是按照学校和教师现有条件选择统一课程模块,而不考虑化学课程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价值。课程资源的开发是选修课程实施的强大后盾。学校需要为选修课的开设提供相应的各种软件和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建设包括学校建立的各种有助于选修课开设的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对选修课整体观念上的重视与关注、正确认识选修课的作用并大胆进行探索等等。硬件资源建设包括为选修课开设提供相应的设备、仪器、图书资料、网络支持等。例如,实验化学模块的开设,必然使得稀缺的实验资源得到充实,实验室的建设以及实验人员的配备等得到积极改善。

5.评价

对于选修课程模块的教学评价,要充分考虑不同课程模块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和评价策略。对于《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等模块,以纸笔测验为主,学习档案袋和活动表现等方式为辅对学生进行评价。《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模块以活动表现评价为主,提倡通过开展辩论、角色扮演、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也可适当采取纸笔测验的形式,那么命题就要侧重“能力”立意,设计开放性、应用性的试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现象和生活中化学问题的分析能力。《实验化学》模块评价可侧重过程性评价,从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交流讨论、合作意识以及实验态度等方面予以考察。

不言而喻,对于选修课程模块的评价不可回避地与高考有关。新课程高考方案中是否给予选修课以应有的关注,决定了选修课开设的现实命运。“如果纳入高考,该怎样纳入”,成为人们的另外一种担忧。因为,“纳入高考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选修课在某种程度上又变成了必修课)和考试成本(怎样为众多的选修模块设置试题与组织考试)”。 [1]有学者做过这样的统计,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算出:“(1)非化学方向理科考生:必修加两个选修模块,试卷种类共15种;(2)化学方向理科考生:必修加四个选修模块,试卷种类共15种。化学科目需要试卷30种”。 [2]如不纳入,选修课的实施又会不会再次落入被淡化、被忽视的境地?

这种担忧是客观存在的。目前,模块学业成绩评价不失为一种相对可行的办法,它采用模块学业成绩测验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模块成绩测验作为学生学习完模块课程之后的水平性测试,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在该课程模块的学习中所达到的水平,它包括笔试和开放式考试,应该由学校自主进行。 [3]过程性评价包括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与学生学习的评价,评价结果应该是多元化的。结合这两种评价方式,可采用学分认定或等级性评价最终完成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高考方案可依据不同专业方向,对模块课程作出最低要求。这样,选修课程才能取得健康持续发展的环境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潘洪建,曹汉斌.关于高中选修课几个问题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7):3—9.

篇7

关键词:化学模块;合理设置;高中化学

新课程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在课程上设置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目的是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这就给了学生更多、更充分的发展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但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尤其是普通高中学校没有条件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加上学生自身素质的原因,采用走课的听课模式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所以一般都是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规定选修的课程,学生并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为了保证基础性,设置了两个必修模块

(必修一、必修二),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高中阶段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同时让学生具有基本的化学素养。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好地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特色。同时,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更好地体现课程的选择性,设置了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模块。包括6个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它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在设置选修模块时充分体现现代化学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以物质、结构、反应为主线,重视反映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目前高中对学生实施学分管理,文科毕业生化学最低修满六个学分,选择必修一、必修二、化学与生活共三个模块。理科生最低修满8个学分,其中必修一、必修二、化学反应原理是必修的,其次还要至少选修一个模块。

每个选修模块知识内容以及对学生培养的侧重点不同、针对的对象不同。《化学与生活》通过该选修模块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作用,认识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并对今后的生活有所帮助。《化学与技术》通过几个典型化工生产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对社会发展与社会生产产生的推动作用,使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化学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化学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物质结构与性质》该选修模块是针对一些将来可能学习化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让学生学习一些物质结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在化学学科领域继续学习和发展打好理论基础。

《实验化学》该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以及科学的学习研究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基础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训练实验技能,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另外,通过学习实验化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化学问题转化为课题进行实验研究,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设计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变成一种习惯,成为一种需要,以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那么如何选择化学选修模块呢?

首先,从学生今后发展和继续学习来看,选择《物质结构与性质》对学生更为有利,这两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和大学化学专业的内容练习更紧密,是大学继续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但《物质结构与性质》在知识内容上较为抽象,尤其对普通高中生来说掌握和理解较为吃力,这一点在实际的教学中已经得到印证。同时对取得好的高考成绩也不利。因此,对一些省市级重点中学的学生来说选择这两个模块比较有利。

其次,如果从学生的掌握难易、高考成绩的角度去看,选择《化学与技术》《有机化学基础》较为合理,《化学与技术》的教学内容是以必修一、二为基础,尤其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主干,知识相对熟悉,而且形象直观,尤其与生产生活直接联系,学生的学习会更有兴趣。不像《物质结构与性质》几乎是全新的知识内容,尤其是电子云、轨道杂化、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相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那么对普通高中学生来说,升学后一般不会进行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而是可能学习与化学相关的技术,所以无论是对于将来的发展还是取得好的高考成绩,学习化学与技术比较合理。

那么能否只选择一个选修模块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只选一个模块就可能影响到高考成绩,同时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是不科学的,所以学校都会选择两个模块。

总之,学校在模块选择和设置时既要考虑学生将来的发展,

也要兼顾高考成绩,还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选择、合理

设置。

篇8

[关键词]国际化;双语教学;研究型;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103-02

一、双语教学的概念及模式

双语教学是同时使用两种语言讲授同一门课程,不是单语教学,也不是所谓的外语教学。双语教学的目标,是通过结合母语与其他语言对一门完整的课程讲授与学习,使得学生不仅能用母语掌握本专业知识,而且能提高与本专业有关的外语阅读、表达和写作的能力。同时,双语教学可锻炼学生使用外语进行思维,并能随工作环境的需要,在两种语言间切换,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我国高等院校的双语教学主要是指使用汉、英两种语言进行教学。双语教学在我国已推行一段时间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由于我国学生英语水平尤其是听力水平普遍较差,学生还达不到浸入型模式的要求,该模式在我国不适合作为普遍追求的目标。目前,浸入式和保持型两种双语教学模式在我国实践过,但并未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模式。[1][2][3]

二、双语教学在研究型农业大学建设上的重要性

世界各国的竞争主要表现在科技和人才的竞争,研究型农业大学是农业科技和人才竞争的重要动力源之一。[4]当前,新的科学技术更新变革速度非常快,而农业生物领域恰恰是科技革新的热点,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国家对研究型农业大学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英语作为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科学技术领域尤其重要。不断更新的科学与技术前沿主要是以英文报道、文献等形式发表和展现的。所以,提高学生英语尤其是专业科技英语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高水平的农业人才,才能更好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快农业研究对产业转化的进程。

研究型大学借鉴的国际前沿文献大部分为英文,密密麻麻的英文字母让许多学生望而生畏,许多学生不理解基本的词义句型,更无法理解文献的深意。要想打破这一局面,光靠学生自身的主动性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专业教师的引导与讲解。所以,在部分课程中实行双语教学,对于增强学生阅读文献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双语教学在研究型农业大学建设上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拓展学生知识面

在对我校双语教学课程的观察与总结中,我们认为,双语教学作为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股强大推动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开展双语教学课程,不仅能充分发挥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学生的优势,使其达到与国际交流的水平,还能增加英语基础比较弱的学生的学习动力。双语教学有助于拓展和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值。如英文教材和最新英文文献的使用,能使课程及时与最新的国际动态接轨,能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关的阅读与求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研究型农业大学实行双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们读懂英文文献,了解前沿的农业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双语教学能使学生从应试教育中摆脱出来,无论是在课堂还是课外都有机会参与英语实践活动,使其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得到锻炼。

(三)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科教兴国不是关起门来钻研自己的学问。农业科学无国界,语言是科学跨越国界的桥梁和媒介。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我国实行以英汉为主的双语教学有利于我国学生走出去,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能够促进最新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流与转化,改善我国农业科技落后的局面。

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双语教学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来,中国高校逐渐开展双语教学。10多年过去,许多大学双语教学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双语教学的效果至今不甚理想。尤其是农林院校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双语教学未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5][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现开设本科课程2400余门,在双语教学方面,专业课如数据结构、生理学、作物育种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动物化学、有机化学、生态学等实行了多年的双语教学。其中,有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校级双语课程63门,全英文授课课程10门。总的来说,双语教学课程的比例还是比较低。

在双语教学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各课程的任课教师也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和感悟。目前,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英语水平较薄弱。研究型大学开展双语教学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听课效果与汉语教学差别甚大。这时教师能否适当把握两种语言在课堂上的比例,是课程成功与否的关键。 [7]

2.师资力量不够雄厚。承担双语教学的任课教师不仅要有较好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且相应的英文基础。但目前大学师资的现状是,教师专业能力较强但英语水平却达不到授课的要求,口语表达不过关,课堂效果不够好。打铁还需自身硬,解决此问题,还需对任课教师进行筛选和培训。[8]

3.课程讲义的制定。任课教师常常推荐外国原版教材,虽然这种教材专业知识体系与和英语表达比较地道,但因其生词、专业词、难词量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读通读懂有些困难。所以,如何制作一份有自己课程特色使得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的讲义非常重要。[9]

4.教学模式的选择。无论是保持式教学模式,还是过渡式教学模式,或是这两种模式的综合,总的来说,都得根据课堂效果和学生的兴趣而定。许多教师常常选择一种模式一讲到底,学生开始时积极性还很高,到最后完全失去了兴趣。所以,切不可硬套模式,需要灵活应用,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10]

以公共选修双语教学课程人类文明的曙光为例,该课程教学模式较为灵活。首先,教师采用保持式教学模式加以引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术语和概念,后面的章节则增加课堂英语的比重,从学生对所讲内容的现场反馈出发,因材、因时施教,循序渐进。其次,在以英语为框架进行教学的基础上,不时地以汉语进行交叉讲解,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

四、对加强双语教学的建议

双语教学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在借鉴往年双语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要与时俱进,开创新的教学方式,积极与学生互动,从学生中寻求意见。针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师资力量,如增加海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在高校设立教师专业英语培训课程,为教师提供出国学习进修及交流合作的机会。

2.教学模式要灵活。许多高校对双语教学的模式有过研究和探讨,但都只是在特定环境、针对特殊背景下部分学生提出来的,并不适应全部学生。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模式时不可生搬硬套,在教学中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意见做出相应的调整。此外,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有利于寻找出更合理的教学方法。

3.改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英语学习氛围和教学器材及方式。中国人与中国人说英语,相互提高的效果不大,但是与外国人交流会大幅度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所以,研究型高校应积极聘请外教或邀请国际交流生与学生们交流;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引进国外课件,使学生们感受到学习英语的氛围。

[ 参 考 文 献 ]

[1] 成晓毅. 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初探[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89-91.

[2] 谈多娇. 双语教学: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选择[J]. 教育研究,2012(11):83-86.

[3] 王艳坚.构建“双主教学模式”推进农林院校双语教学[J].中国林业教育,2006(5):67-69.

[4] 刘国瑜.从学科发展角度思考研究型农业大学建设[J]. 中国农业教育,2009(4):36-38.

[5] 杜振亭,袁茂森,王俊儒,高锦明.有机合成化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3(3):176-177.

[6] 王凤,朱玮,王俊儒.浅谈有机化学双语教学[J].科技信息,2011(23):220.

[7] 卫亚红.普通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 2005(1):129-131.

[8] 龙明秀,许岳飞,何学青,呼天明.农业院校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牧草栽培学”课程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4(1):42-44.

篇9

关键词:大学自主招生;化学试题;试题特点

作者简介:韩勇钢(1982-),男,浙江绍兴,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自主招生及竞赛辅导.

自主招生是中国高等教育招生改革扩大高校自的重要措施.2003年始教育部推出22所高校进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截止到2016年,全国拥有自主招生权利的高校共有95所.近几年来,自主招生考试越来越受到学生及家长的关注.自主招生实施主体是大学,选拔理念与高考有所不同,其命题风格及试题特点与高考也差异较大.高校的化学自主招生试题相对于高考试题而言,更加关注化学思维品质、化学学科思维方法和化学问题解决能力等的考查.

一、自主招生化学试题特点

纵观近几年各高校自主招生化学试题,其主要特点有以下5个方面:

1.重视知识与技能 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

化学基础知识是高中生必备的知识,是开展化学实验与研究的前提.纵观几年来高校自主招生化学试题,对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的考查一直作为重点.很多试题都是从知识应用的角度考查考生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用.近几年来自主招生试题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主要有: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物质的量;元素周期律;化学平衡的移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离子共存问题;pH的计算;盐类的水解;原电池,电解池;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及其推断和化学实验等.试题中,测试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考查了考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推断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例如:2010年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化学试题中考查了Ca在空气中燃烧的固体产物溶于水,放热,放出有臭味的气体,写出方程式;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化学试题考查了“夏天多雨,秋天丰收”,解释其科学原理;2011年“华约” (以清华大学领衔,包括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共7所高校)化学试题中出现了最新获诺贝尔奖的课题石墨烯,用石墨烯的多元环来考查结构化学的基本知识,要求计算题目所划出形状的面积,由原子所在位置的贡献度,来计算每个单元的原子个数.

2.重视过程与方法贴近社会生活实际

我国新世纪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面临与化学有P的社会问题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2].高校自主招生化学试题

立足社会生活实际,突出地强调了“过程与方法、学以致用” 这一点.

例如:2007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化学试题结合全球变暖这一国际关注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分析有关能源利用的问题: “试分析:用酿造的C2H5OH作燃料,为何不会增加大气中CO2的含量?”.这道试题考查了与生活有关的C2H5OH的燃烧过程、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葡萄糖发酵过程等相关知识.学生必须综合运用平时习得的知识和方法,从整体上分析整个过程,才能得到完整的答案;2007年上海交通大学自主招生化学试题让学生运用勒夏特列原理举2个例子解释生活或工业生产中常见的化学现象.这道试题与生产生活过程密切相关,考生只有在平时生活中积极体验相关过程,才能有的放矢,举出合适的例子,给予合理的解释.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同,感受不同,举例也会不同.

3.重视学科交叉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生的综合素养是自主招生院校考查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自主招生化学学科的命题过程中,为了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命题者往往涉及化学与物理、数学、生物等其他学科的交叉点.近几年命题中考查到的化学知识与物理知识的交叉点主要有:溶液的依数性(包括难挥发的非电解质溶液的饱和蒸气压降低、沸点升高、非电解质溶液凝固点降低、渗透压等);电学与电化学;动力学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力的合成与分解和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判断等.数学知识与化学知识的交叉点有:数据处理与作图等.化学与生物学科的渗透也在加强.

例如:2005年上海交通大学自主招生化学试题中就出现了化学学科和物理学科知识的交叉.题目让学生回答:“分别用普通水和海水洗衣服,在相同条件下,哪一种衣服干得快?为什么?”本题考查了化学中的稀溶液的依数性和物理中的蒸气压等问题.由于海水中有NaC1、MgC12等电解质,造成海水的饱和蒸气压下降,使水分子运动减缓(与纯水相比较),使海水沸点升高.因此,海水洗衣服干得慢,普通水洗衣服干得快.化学和数学的交叉在很多图像题中都有体现.2008年武汉大学的自主招生化学试题中对化学和生物知识进行了交叉考查:结合人体新陈代谢机理,让考生计算血液中HCO-3/H2CO3的比值.

4.重视思维发散多角度设计开放性试题

所谓开放性试题,是指以素质考查为目标,以能力考查为重点,在试题的情境、立意、设问、作答和评分等诸多方面全方位开放的试题形式 .开放性试题具有条件的不完备性、结论的不确定性、内涵的可发展性和思维的不确定性等特点.纵观近几年大学自主招生化学题目,很多高校喜欢采用一些开放性试题,来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自主招生化学试题就设计了一道开放性试题.题目在介绍了有关海底可燃冰的背景和形成方式后,请考生根据相关材料和自己所学知识谈一谈可燃冰未来作为新能源的发展前景,可燃冰本身的结构和形成过程对你有什么启发.这样设计的开放式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很能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要仔细阅读题面的相关内容,快速地从广泛的化学信息中抓出一些本质的知识,然后以此为核心,结合所学化学知识,进行深挖,发散思维,就可得到符合题意的答案.

5.重视能力拓展命题源于课标而不拘于课标

高校自主招生的选拔不是以中学教学为中心,而是以大学各自的要求为标准,命题时原则上以依据化学新课标的要求为主,但不完全拘泥于课标,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延伸.相对与高考试题, 自主招生化学试题设计更加灵活,很多高校的化学试题题面信息拓展了高中化学知识“生长点”上的一些内容,如:路易斯电子式、缓冲溶液、溶解沉淀平衡、阴阳离子分析、双指示剂法滴定、配位化合物、热化学反应中的焓变、具有不饱和键有机物的氧化或还原等反应、碳正离子和碳负离子稳定性和环境化学等.这些延展性知识已经部分属于大学化学知识的范畴,经常在很多化学竞赛试题中出现.

例如:2012年“华约”自主招生试题.大气中的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的紫外线辐射,保护臭氧层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焦点之一,下列关于臭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臭氧的结构和SO2相似,为V形结构,2个O―O的键长相等

B 臭氧是3个相同的氧原子形成的非极性分子

C 臭氧分子的中心原子采用sp 杂化

D 氟氯烃(如CF2C12等)在紫外线光照射下产生Cl原子自由基,破坏臭氧层

2011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化学试题选择题9,B选项:AgF和LiF都是离子化合物,前者溶解度大.也同样考查到了新课标未涉及的有关卤化银的结构差异和性质比较.做这样的试题,考生必须领会试题所给的信息,并通过信息抓住知识的本质,抓住延展性知识的要点,就可迎刃而解.不行的话,使用排除法对这样的题也行之有效.由于高中教学与大学要求之间在客观上存在距离,对这样的题目,相当一部分考生感到试题太难或太偏,这也应该属于正常现象.

二、备考建议

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命题不脱离中学化学教育,而又不拘泥于中学化学教育,具有教育改革的方向与前瞻.综观近几年的大学自主招生化学试题,基本知识和技能均为中学所学内容,有些试题与中学化学高考题型相近,有些试题与中学试题表面不同.例如关于荧光棒、发烟硫酸、硅烷和硼烷、锌钡白等,这些内容中学教材未涉及,但通过题面所提供的信息,利用中学已学知识即可解答.当然也有些科技前沿、经济、军事、环境等方面的新问题、新成果被应用于命题,高中学生需要准备解决问题的知识来应对自主招生的考试.考生仅依赖于正常的高考复习,就直接参加自主招生考试,是很难取得较好的成绩.只有在考前有针对性复习和备考,才能避免因某些知识点薄弱而丢分.

1.切实落实好化学基础知识

化学基础知识是我们进行综合运用的基石.自主招生考试的对象决定着我们对于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视应该放在第一位.要求考生对高中所学的化学知识要把握得很准确,能够灵活运用.

2.P注“活”的化学知识

化学是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的,人类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化学问题必须予以关注:

①工业上的“三酸一碱”的生产工艺(包括原理、工艺流程、环境保护等问题).

② 环境保护问题.如南极臭氧空洞问题、光化学烟雾问题、酸雨问题.

③人体相关问题.如:血液pH值为何恒定在735~742之间?何谓酸中毒?何谓碱中毒?如何治疗酸中毒和碱中毒.

④ 生活中的塑料、化纤等问题.如白色污染问题、高分子材料的热固性和热塑性问题.

⑤ 生产生活中的废弃物问题.如生活垃圾的组成、处理方式问题、产生沼气的原因等问题.

⑥安全生产问题.如煤矿发生瓦斯爆炸的成因、如何预防瓦斯爆炸等.

⑦能源问题.如海底可燃冰的成因、如何开采等问题、生产玉米燃料问题、乙醇汽油问题等.

⑧化学工厂的选址问题.这类问题要结合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考虑交通运输、水源、污染及其防治等问题,要求考生全面考虑问题.如全球最大的MDI项目通过环评落户重庆,专家担心三峡污染.

⑨矿物的开采问题.如怎样开采才能避免环境污染.

3.要能灵活运用化学知识

灵活运用化学知识对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而言是基本要求.对于考生来讲,有些化学知识是有规律性的.如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一般是放热的,其本质就是结构不对称的高内能物质要尽可能转变为结构对称的低内能物质.化学反应按其本质一般可以分成三类:

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和缩合反应.这三类反应对于无机和有机反应均适用.由此我们可以考查诸如此类问题:“夏日炎炎,马路洒水车里装的水中常常添加CaCl2 请问这是为什么?长时间喷洒含有CaCl2的水对马路有何影响?”这类试题初看起来无从下手.但仔细研究发现实际上就是考查结晶水合物问题.若考生具备了解答这类试题的能力,也就具备了解答试题中涉及的开放式问题的能力,其成功的可能性最大,因为这类试题最难得分.

4.关注好学科交叉部分

物理学的电学与化学的电解、电池,物理学的热学与化学的气体实验,物理学的原子核物理学与化学的物质结构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化学是生物学的理论基础.生物中的各种变化多为有机化学的反应.化学与环境、能源、医学、生命医学均有密切联系.在自主招生备考中应给予高度关注.因为这些问题很能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

5.要注重化学实验的操作

要注意化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理解实验原理.能独立完成实验,正确处理实验数据.把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结合起来,把实验原理与实验设计结合起来.要会处理实验安全问题,会观察、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要能发挥刨造性思维、能根据试题要求,灵活运用学科理论知识.设计新的实验方案.

总之,自主招生选拔考试是对智优思辨型学生的选拔,它要求学生的能力很高,在备考复习过程中需要付出的很多 ,希望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能对考生有些许帮助!

参考文献:

[ 1 ]董金水.大学自主招生化学命题特点及备考知识点[J].化学教学.2011(10):54-55.

篇10

【关键词】化学教学;多媒体技术;思考

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目前化学教学技术手段的主流之一。但任何技术的使用,度的把握非常重要,正所谓“过犹不及”。因为多媒体教学有很多优点,有些教师就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落伍,应该退出历史舞台,并提出“无黑板教学”、用多媒体演示代替化学实验等等极端的想法,令人担忧。如何走出这些误区而恰当地应用多媒体进行化学教学,是我们每位化学教师应该深思的一个问题,在此谈一些本人的体会。

一、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优势

1.从教材方面分析。运用多媒体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丰富和补充,扩大课堂教学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使化学学科的吸引力增强。

2.从教师教的方面分析。

(1)促进教师主动学习。当海量信息涌现到眼前,原本的教学格局被打破,许多老教师都感慨“课还可以这样上”。教师自然就会为适应新的教学形式而主动去学习新知识,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对我们化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有帮助的。

(2)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多媒体课件制作出来后,方便存储,可以随时调出进行教学和辅导,可以重复使用,方便修改完善,使教师的工作效率提高。

3.从学生学的方面分析。

(1)有助于创设学习情境。多媒体技术可广泛地从网络、扫描仪、数码相机中获取资源,丰富了学生的观察视野。容纳多感官的参与和体验创设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例如:绪言课上,红红的花、绿绿的草、蓝蓝的天、清清的河、神奇的宇宙航行、炽焰烈火的炼钢炉……变化无穷的物质世界自然引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讲“燃烧爆炸”的时候,配上相应的场景图片,学生的思维空间会更加广阔。

(2)突破想象的局限性。人们对难以观察到的现象缺乏想象的依托感觉难理解。例如:大的宇宙世界,小的原子世界,多媒体技术利用模拟动画等把这部分知识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使内容的呈现形式形象化,增强生动性,直观性。使枯燥的知识充满趣味性,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3)有助于开展实验教学。化学实验中某些有毒有害的实验,如果学校条件不能保证安全进行,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案例或动画模拟,可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造成动物的死亡,浓硫酸的错误稀释,有机化学实验由于速度慢、时间长,不适合做演示实验,但借助多媒体就能充分地展现出来。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二、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局限性

多媒体技术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它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知识间的联系、模式化了人的思维过程,机械化了教学过程,不能适应课堂教学中随时可能出现的种种变化。作为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但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我认为多媒体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中存在着以下的局限性:

1.上课节奏加快,信息量过大。由于教师可以在课前事先制作好多媒体课件,上课时教师就可以不用写板书,这就导致了课堂上教师单纯说课的时间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每节课所带来的信息容量,加快课程进度。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短时间内让他们接受大量的信息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2.教学方法机械单一。课堂教学是灵活多变的,其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是无法提前预计的,而多媒体课件是教师事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软件,其执行的过程是不变的。在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不可能涉及到课堂教学变化的各种情况,以及根据各种情况所进行各种教学方法的改变。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我们教师,多媒体只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3.师生之间的互动减少。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的手会一直按在鼠标上,一直在进行着下一步的操作。教师这种思维的连贯性导致其很容易忽略对学生情绪、认知以及思维的观察和了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减少。

三、解决多媒体化学教学问题的对策

1.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课堂上的关系。虽然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化学世界的广阔视野和想象空间,但驾驶它必须注意到它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如何利用多媒体;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启发和引导学生“想学”和“爱学”化学这门课;教学的过程是一种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而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起主导作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却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作用。因为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辅导。教师也不能仅仅是一台计算机的操作者,因为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任何一台机器不能够代替的。

2.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多媒体教学优势明显,该用的时候必须用,并且得张扬的用。但要摆正多媒体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互为补充的位置。切不可一刀切地否认传统教学,要在“扬弃”观念的支配下用现代教育教学的方式、途径、手段、来丰富、完善传统教学。如:传统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法,是经过若干年几代人的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不应该丢弃的。若全盘否定,那就是走到了另一种极端,也无益于教育教学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总之,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具有其它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但也不能夸大其作用,我们既要避免“一个老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法,也要慎重对待所谓“无黑板教学”的极端做法。只有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并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和完善,必将大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